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2024-09-28

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共3篇)

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篇1

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字数:3329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1年5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笛卡尔说:“人类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韩愈语:“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扭转这种局势呢?

美国著名教育家乔治·波利亚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只应当起一个‘助产师’的作用。”

什么是“助产师”?顾名思义,就是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生产和修炼思想的人。这就给我们教师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教师必须打破学生服从教师权威的传统说教,尊重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个体理性力量,俯身做一名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一、案例回放

这是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材郑振铎的《猫》一课教学尾声部分的“小

练笔”及交流环节。

师:郑振铎家的三只猫假如有来生,会给文中人或今世的人说些什么呢?请用“假如我是冤死的流浪猫,我会对××说:______”的句式写

一段或几段话。

生:独立思考,不时翻看老师总结的主题和小说情节。

师:个别辅导(约6分钟),组织全班交流。

生1:假如我是被冤死的流浪猫,我会对主人郑振铎说:“我不会原谅你,即使你曾经收留过我。因为你妄下断语,我才悲惨死去,你是

我世世代代的仇敌!”

师:(略笑)冤冤相报何时了?有时候我们必须把仇恨写在沙滩上,让它随风飘散。要知道仇恨能残食灵魂!

生2:老师,我会原谅主人郑振铎,因为他已经知错了,而且痛悔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主人他还是个知错就改、严于律己、敢作敢当的男子汉呢!

生:(自发鼓掌)

师:看来五四时“博爱、仁道”(板书)思想对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也要修炼这种至高的境界,那就是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生3:假如我是病死的花白猫,我会对小主人三妹说:“你不是真的爱我。我平日里给你带来那么多欢笑,我不幸生了病,你居然能眼睁睁看着我活活死去。也许你只要给我吃点药或打一针就足以拯救我的性命。由此可见你们根本不重视我,只是把我当做取乐的工具而已。”

生4:我同意上一位同学的观点,还要为他作出补充:我还得对今世的人说:“动物的生命也是生命。希望你们能平等地对待生命,关爱弱小的生命,拯救受伤的或生病的生命!”

师:拍手叫绝。在“生命”这一平面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板书)万岁!我替大家高呼。生命诚可贵,关爱生命的思想品质价更

高!

生5:假如我是被偷走的小黄猫,我会对主人郑振铎说:“亲爱的小主人,你放心,我在新主人家生活得更好,新主人还让我睡在他的床上呢。你们一家都不要牵挂我。”

生:(顿时哄堂大笑)

师:(附和着笑)看来我们要对大家一致通过的“三只猫的悲剧命运”提出疑义了。第二只猫分明已经在天堂回音,告知自己是幸福的了。

生6:是的,我们并不能排除这种乐观结局的可能性,只是对于主人郑振铎而言,失去自己的最爱本身就应该是可悲的事情,也算是个悲剧。为此,我想对偷猫贼说:“不要夺人所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行为是可耻的。”我还要对邻居家的周丫头说:“不能冷漠无情,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维护正义,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和谐。”

生:(掌声长时间响起)

师:“民主、团结友爱”(板书)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和呼唤的;“冷漠、损人利己”是和谐社会理应批判的和抛弃的。你是一只是非分明的正义之猫!

生7:说到正义,我认为我也得为主人郑振铎说句公道话。假如我是被冤死的流浪猫,我会因被冤死之事向主人反省:“我长相丑陋,性情忧郁,这些消极因素足以成为被你歧视的理由。但我一味地破罐子破摔——我冬夜钻炉台,白天睡懒觉,不捕捉老鼠立功劳,饥肠辘辘时甚至被家里你买的两只芙蓉鸟迷了心窍……我的悲剧命运是我一手造成的。亲爱的小主人,你不要过于自责,假如有来生,我会克服缺点,积极进取,以报答你的收养之恩!”

生:(一个个被这种创意的回答震惊了,静静地注视老师,期待评

价)

师:你对“平等”(指先前的板书)一词理解得比较深入,乍一看弱者≠强者,但倘若把他们的“人格尊严”切开来,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横切面上他们是相等的。作为弱者,一定不能坐以待毙,仅仅像街头乞丐一样等待别人同情你、帮助你,还必须注重内强素质,主动改变弱者命运。可悲的流浪猫的可悲之处就是它在“人格尊严”上的“自暴自

弃”!

生8:老师,通过你的分析,通过上一位同学的创意回答,我有了灵感,我代表三只猫向世界所有的“弱小者”发出呼吁:“强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固然能缔造我们的悲剧命运,但是加快我们灭亡速度的还应该是弱小者本身的自暴自弃或自我放弃。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强者有同情帮助你的自由,也有歧视唾弃你的自由;作为弱者,你有自暴自弃的自由,也有自立自强的自由。自强者生,自弃者亡!愿所有弱小者都能够越挫越勇,自立自强!”

师:孔子在世,也一定会被你个性的理性力量所感动和折服。强与弱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由的国度,自由的选择,“弱小者本身也是一个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别人就弱,你弱别人就强!”

生:(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自由的空气里传送了好远)

师:(总结板书)看来五四时期的先进理念(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仁道、个性等)不光影响郑振铎等一批积极追求进步的青年学者,还引领我们这一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愿你们牢记文本告诉我们的道理,深思你们挖掘出的哲理,塑造完美的自己,打造和谐的社会!(再见)

二、案例分析

如果在应试教育下执教《猫》这一课,这一环节是多余的。因为学生只要牢记老师课堂归纳的几个主题足以应付考试。然而教育不能一叶障目,只见分数,不见“思想”;教师也不能只有教学权威,没有教学

思想。

纪伯伦说:“我们可以把爱传递给学生,却不可以把思想传递给学生。”思想要是能传递,孔子的弟子岂不都是大思想家了。

基于这一点,我再归纳完《猫》一课的主题后,内心总有一丝恐慌。五四时期距今约有一个世纪之遥,在当今这个信息多元的时代,(猫狗取乐已过时)人们都是看电视上网取乐,别说收养流浪猫,就是自家的猫和狗,都因为脏想扔出去。作者的这种情感,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倘若硬加压给学生,我岂不成了灌输知识的机器了?这与我要做个有思想的老师,做一个能把学生修炼成一根根“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的理想大相径庭。我必须从学生生活的时代出发,让五四的先进思想碰

撞学生的灵魂,最后产生共鸣!

至于学生的思想、作者的思想、五四时期的思想的碰撞过程,案例实录已给大家提供了可感知的平台,笔者将不再多言。下面以案例为导向,给大家介绍修炼学生成为“会思想的芦苇”的三个步骤及作为“助

产师”应注意的事项。

1.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因势利导

学生不可能都生活在老师设置的良好的环境中,他背后有父母兄弟姐妹,有亲戚邻居朋友。有的学生因为家族恩怨一直把自己置身在仇恨中,就算老师天天“苦口婆心”去劝说也只不过是“对牛弹琴”,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如案例中第一个学生就是要与主人结下不共戴天的仇怨。作为教师我们也绝不能不假思索、一锤定音——他的答案就是错的,这种批判只能让他更加仇恨语文。相反,我在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后,第二个学生的回答就会给他一个方向,后来第七第八个学生的理念也一定会给他导航。静坐时他就会在价值观上比较衡量一下自己这种“冤冤相报”的理念的“含金量”。课后我又引导他针对这几种答案写一点自己的看法,发现他思想的天平明显倾向正义。再如案例中第五个学生思想很独特,她竟然向主人汇报因为新主人很善待自己,所以生活得很幸福。这就说明她内心是向善的(因为顺向思维,我们都会把“损人利己者”想象成一个大恶棍)。就算她的答案与文意不符,但在思想上她也

是富足的。

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字数:1141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1年5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萧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有两种思想。”作为“助产师”,我们尤为要注意的是重视学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倘若一个班的学生产生的积极思想与消极思想都能在交流中撞出火花,不但有利于对思想偏激的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而且能丰富所有学生的思想——至少学生的思维会变得严密起来,凡事知道一分为二去看,在积极与消极的理性分析中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2.归纳学生的正确思想,步步推进

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倾听,及时总结学生读悟的正确或产生的新思想,以达到步步推进、升华主题的目的。例如案例中第三、第四两个同学的思想倾向于人与动物在“生命”这一平面上的平等;而七八两个同学的思想就倾向于强者与弱小者在人格尊严这一横切面上的平等。学生的思想层层深入,教师的总结步步推进。有时候也不能低估了孩子们,他们甚至能修炼出既符合时代新理念,又超越文本内涵的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例如第七位学生的自我反省,第八位学生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强者有同情帮助你的自由,也有歧视唾弃你的自由;作为弱者,你有自暴自弃的自由,也有自立自强的自由。自强者生,自弃者亡!愿所有弱小者都能够越挫越勇,自立自强!”这种先进的理念,老师在备课时都没有预设到。作为“助产师”,注意要身兼多职,还一定得把它们“接生”下来,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把它们扼杀在自己的课堂,岂不是“千古罪人”?

当然,有人不免会问:“讲课讲到这一层是不是太深了?”试问孔子给学生讲水是“真君子”的道理不也很深奥吗?何况学生自己能感悟到这一层,应该给予鼓励才是!

3.统一文本要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课本内容纷繁冗杂,披文以载的道理也是多元的。学生的感悟尽管很有创意,也很深刻,但容易游离于主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并掌握重要部分,作为“助产师”促产和修炼学生的思想,在重视过程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结果。案例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归纳文本要表达的思想尤为重要。它好比是给画好的龙点上的“眼睛”,让学生的思想瞬时游弋于文本中,与主人公的思想、作者的思想产生共振,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修炼“会思想的芦苇”只需要老师做一个“助产师”,帮助学生顺利产下新生儿——个性的思想和独立的思想,再适时适度地引导它们碰撞、传递。必要时还要帮助“接生”,让新生的思想累积,推动一代人成长!

最后再次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向教育者呼吁:希望大家都能改变急功近利的利己思想,抛弃“传道”的旧理念,破除一言九鼎的权威,做一个“助产师”,把学生修炼成一个个“会思想的芦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新城实验学校)

做一个修炼“会思想的芦苇”的“助产师” 篇2

第一次尝试教《孔乙己》时, 电视正在热播《笑傲江湖》, 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电视中的独孤求败一生罕逢敌手, 他练剑经历了四个层次, 一、年轻气盛时练剑, 手使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 锋芒毕露, 到处找人比拼。当他达到第二境界时, 是举重若轻阶段, 锋芒开始内敛, 手拿一把重剑应对一切战斗。比举重若轻更高一个层次的是举轻若重。这一阶段手中是一柄木剑, 无锋无刃, 把一切细微的事看得很重要, 注意细节, 此时他已经没有对手了。而最高境界是手中不拿任何剑了, 他可以以树叶、飞花各种东西为剑, 达到了自由境界。而我们文坛的鲁迅先生也堪称这样一位英雄, 青年时期锋芒毕露发出“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呐喊;中年时期举重若轻在《自嘲》中发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声音, 不论形式多么严峻依然坚持用笔战斗, 后来开始关注民众的思想, 写下了《孔乙己》这样光彩夺目的小说。有人评价先生的作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当学生听完这段导语后, 阅读课文就迫不及待了。

时隔四年我又一次教《孔乙己》, 不少学生已经不熟悉《笑傲江湖》中的独孤求败了, 我就换了一种方式。此时学生特爱看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 我设计了一节鉴赏课, 没想到效果出奇得好, 学生的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了。课一开始我调侃了一句:“大家知道张艺谋导演的启蒙老师是谁吗?我告诉大家吧, 是鲁迅先生。”学生一脸疑惑。因为他受到了《孔乙己》的启发。我于是在黑板上写了“思想与实际相矛盾, 存在多余, 悲剧产生”。

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问题在于思想不受约束, 当这个人想的是“我”一定要进入火里这类思想时, 那么由于芦苇一燃烧就会消失, 这就产生了思想与实际的矛盾, 这种矛盾对于人来说是痛苦的, 思想与实际矛盾就意味着悲剧的产生。如果事情如此就得改变, 以人为例, 要么改变思想, 要么自己不是芦苇, 变成其他, 当此种情况不能改变, 这样人的存在就多余, 当人的存在多余时就意味着将被取代而消亡。大多数影视剧中的悲剧人物皆如此。拿《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的结局来说, 当顺溜下定决心为姐报仇时, 日本投降即意味着杀姐凶手坂田不能杀, 可决心已下的顺溜却跑进军营, 此时他是一名复仇者更是一位军人, 因为他是军人就得以民族大义为重, 因为他是复仇者就要杀仇人, 此时他的思想与其自身产生了矛盾况且他并不想改变, 所以悲剧就必然产生。

第三次教小说《孔乙己》。我更加注重小说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初读《孔乙己》感到小说比较有趣, 真正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我们初步认为孔乙己可以当“笑星”了, 因为他一出现, 人们便有了欢笑。孔乙己还是一个好顾客, 不拖欠酒店的账, 诚实守信。孔乙己还好善乐施是一个“慈善家” (孔乙己还是个偷书的人, 是一个“贼”) 。可是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孔乙己的笑和笑星的笑完全是两回事, 笑星生活在追捧之中, 而孔乙己生活在嘲笑当中。孔乙己一进酒店所有喝酒的人都对他笑, 这时人们嘲笑他的外貌: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十多年没洗的又脏又破的长衫。接着人们故意拿他的短处进行讽刺“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见孔乙己不回答, 进一步讽刺揭短“你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时人们开始笑孔乙己的语言神态了。如果这时孔乙己依然不答, 人们或许不笑了, 可是孔乙己偏偏想清白做人, 拿出读书人的架子, 事实上他又偷了, 这样就更加显得迂腐可笑, 把人们的嘲笑推向了一个高潮, 如果说外部伤痕被嘲笑就已经刺痛了孔乙己的心, 那么下边的嘲笑更是伤口上撒盐了。孔乙己靠“读书人”的称号支撑自己的精神生活则彻底被摧毁。当人们问道“你怎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的自尊扫地, 人们在取笑他时得到了一种满足, 但这种满足是短暂的, 虚无的。而当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时, 孩子们的笑是真正的笑, 孔乙己才得到些快乐。

残疾的孔乙己再次来到酒店喝酒, 掌柜的明知故问, 人们哄笑声连起, 充满着悲凉的意味。看来孔乙己周围的笑声除了孩子的笑外全是嘲笑, 如果孔乙己能成为“笑星”也只能成为被取笑的明星。

如果孔乙己只生活在嘲讽之中是不至于消失的, 那么他在结尾为什么消失了呢?原来孔乙己一出场时就已经预示了他的悲剧性, 文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在咸亨酒店这个小社会中他想成为“长衫”, 经济地位又决定他是而“短衣帮”。没办法只好穿长衫做短衣帮喝酒的事, 而“短衣帮”谋生的手段一样不会, 这样一个畸形人产生了。他的思想与实际严重矛盾, 他成了一个“唯一”的多余人, 他又迂腐到不想改变的地步。这种人短衣帮不容, “长衫”看不上, 他处于悬空状态, 社会的生存法则是不许这样的人存在的, 所以他的消亡是必然的。小说结尾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死亡是必然的, 可为什么加一个“大约”呢?真正的孔乙己死了, 可类似于孔乙己的“矛盾体”古今中外依然存在, 这是鲁迅先生警醒世人啊!

孔乙己死是必然的, 但小说要用形象的语言说话, 所以孔乙己是如何走向死亡的, 我们还有必要向小说探究一下。小说是通过几处对比实现的。

一、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前者是“身材高大, 站着喝酒”, 后者是“坐着用手走路, 双腿盘着, 脸色黑且瘦”, 孔乙己身材高大时且不会营生, 弄得愈来愈穷, 况且现在双腿被打断, 哪里会有什么谋生本领呢?

二、当时的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中秋时节一天比一天冷, 小伙计靠着火炉尚且穿着棉袄, 而孔乙己穿着破夹袄, 全身已瘫痪, 还经常处于饥饿当中, 且处于那个冷漠的社会谁还会同情这个多余人呢?

三、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孔乙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我是读书人, 我高人一等”。当别人问他是否偷书时, 他有词去争辩, 当别人问他是否识字时, 他不屑置辩。当他被打折腿后, 不能做读书人时, 别人问什么, 他都不争辩, 他的精神就已经在他的躯体里死了, 精神支柱已没有了, 他能不死吗?

四、“排与摸”的动作。前者在哄笑当中“排”出九文大钱, 而后者“摸”出表明四文钱藏得多严实, 经济何等窘迫, 生活何等艰难, 下一步到哪里找这四文钱?一个被打折腿的人, 拿什么医治自己的伤, 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他和无名一样无名无姓, 可都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 当思想和实际不一致时我们要改变, 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篇3

对教学实施反思,并不是要面面俱到,针对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加以反思,而是可以在某次具体操作中更侧重哪个环节的训练,各个环节的提高从而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按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教学中每一阶段的反思,都有助于教师从冲动的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正可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教学前反思,使教师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前深入分析学科材料和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特征、学生的特征和需要、教学目标以及满足学生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等,并且进行计划和反思。

1.对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时,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各是什么?这些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合理、准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合?

2.对教学环节反思:教学时应设计哪些环节?需预设计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哪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

3.对教学对象反思: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中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条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

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养成教学前未雨绸缪、三思而行、自觉反思的习惯,形成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意识。当教师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之后,心里就会有一道“警戒线”,它随时提醒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或遇到特定刺激(困难、问题)时便自然进入反思状态。

二、教学中反思,使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学会教学

有了课前反思,还要有课中反思。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会不断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反思。教师在课堂上需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订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地上下去,而要按照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地引导,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确保每一堂课的顺利、高效进行。

1.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是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者和引领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并引领着学生的行为。如,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教学风格、教师的情绪、世界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对教材处理是否得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如何应对?对某个问题阐述是否正确等进行反思。

2.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思每一环节的效果。如,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学生不愿回答问题,是否对问题不理解?小组讨论是否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等。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受教学计划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对活动、学生、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等都做了相当多的考虑,那么,即使教学计划需要作出修改,教师也会从容不迫,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自如地调动和使用符合实际情况的备用计划,就不会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既能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进行诊断、纠错、创新,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三、教学后反思,使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

教学后的反思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以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作出评价与判断。即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可追问自己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2)对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如果我们的目的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没有教师不断地学会教学,学生的学会学习很难保证。

2.教学过程方面:(1)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达到了吗?(3)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怎样用教和学的理论来解释我的教学。(4)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5)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哪些内容?为什么?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别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6)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

3.教学策略方面:(1)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2)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倡导的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3)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新策略。(4)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反思型教师往往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其原因等进行深思,总是问“为什么”。他们会对自己的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回顾、梳理,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并将这些“为什么”记录下来。如,教后记、评课意见、教学随笔、教学实录、教学案例等。这些反思是教师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它们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走向科研合理型。可见,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总之,没有反思,就沒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反思使我们沿着准确的方向,不断地稳步前进。此刻,我愿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实现“日新月新我常新”!

上一篇:品味_初一议论文下一篇:中学生作文批改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