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的三项修炼

2024-10-13

危机管理的三项修炼(精选3篇)

危机管理的三项修炼 篇1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对于企业而言, 由于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管理不善, 就可能会陷入某种危机之中。从南京冠生园的月饼事件, 到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 从宝洁的SKⅡ危机到最近的丰田召回门, 都向人们展示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年内发生的丰田汽车大量召回事件, 更是给企业危机管理敲响了警钟。以往, 丰田汽车几乎就是稳健的代名词, 优良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在整个制造业都为人津津乐道。然而这次大量召回事件表面看源于丰田北美工厂使用的刹车板等零部件的缺陷, 实质上暴露的更严重问题却是这家全球性大厂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长期建立起来的“安全的丰田”形象瞬时大打折扣, 成了让消费者“惴惴不安的丰田”。我们必须汲取丰田的教训, 在企业扩张过程中, 树立危机意识, 并相应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

一、危机管理要组织到位

危机可能由局部产生, 但其影响却是全局性的。企业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 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为此, 必须建立统一的危机管理小组, 否则很容易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 导致无人负责。

危机管理小组应是一个跨部门的管理机构, 通常由最高管理层成员及相关部门的人员构成, 也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危机管理小组是企业危机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构, 它有权调动企业所有的资源, 有权独立代表企业做出任何妥协、承诺或声明。在危机实际发生时, 负责对危机情况进行调查, 提出具体的危机处理方案, 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信息沟通, 迅速控制危机, 防止危机进一步扩大, 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

管理小组应由以下人员组成: (1) 企业领导。是重要问题的最终决策人物, 有利于尽早做出权威决断。 (2) 公关专业人员。是危机公关的理论参谋和具体执行者, 负责危机公关程序的优化和实施。 (3) 生产、品质保证人员。他们熟悉生产流程, 容易把握生产过程出问题的环节, 便于应付来自消费者及媒体的疑问。 (4) 销售人员。对于流通程序熟悉, 容易把握流通过程出问题的环节。 (5) 法律工作者。作为企业的法律事务顾问熟悉企业日常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 便于在法律程序上保证企业行为的正确性, 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越来越频繁、索赔金额日益看涨的情况下, 法律工作者出面利于尽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6) 消费者热线接待人员。是接受消费者投诉、沟通信息和对外树立形象的重要环节, 危机公关的第一道门户, 如果处理得当的话, 往往会把由投诉引起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危机来临, 危机处理小组的应急机制要快速运作, 并按照预先制定的危机处理计划有序进行。

二、危机处理要快速反应

危机的解决, 速度是关键。危机降临时, 当事人应当冷静下来, 采取有效的措施, 隔离危机, 要在第一时间查出原因, 找准危机的根源, 以便迅速、快捷地消除公众的疑虑。同时, 企业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应变计划并立刻制定相应的对策。如果是内因就要下狠心处置相应的责任人, 给舆论和受害者一个合理的交代;如果是外因要及时调整企业战略目标, 重新考虑企业发展方向;在危机发生后要时刻同新闻媒体保持密切的联系, 借助公证、权威性的机构来帮助解决危机, 承担起给予公众精神和物质补偿的责任, 做好恢复企业的事后管理, 从而迅速有效地解决企业危机。在2003年的“进口假红牛”危机中, 红牛公司临阵不慌, 出手“快、准、狠”, 将危机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 从容地应对了这场关系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危机, 体现出红牛危机管理的水平。相反, 丰田召回事件的处理却是以“慢”闻名。丰田危机管理失策的主要表现是反应迟钝: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 不能快速做出反应, 尽快扼制和减少危机的冲击力。去年8月份, 美国发生丰田品牌车雷克萨斯突然加速导致4人死亡事故。在美国的压力下, 时隔两个月丰田才做出判断, 认为事故原因是“没有使用纯正的脚垫”。直到11月底, 丰田才决定对凯美瑞、普锐斯等8种车型共446万辆汽车进行自主修理, 媒体称之为“脚垫门”事件。当危机已演变成难以收拾的局面时, 丰田副总裁佐佐木真一才于2月2日出面道歉。

在处理危机过程中, 有效的沟通是快速隔离危机, 防止蔓延的有效手段。危机沟通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危机事件中组织内部的沟通问题, 二是组织与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公关。概括来说, 企业组织危机沟通的覆盖范围主要有: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员工、直接消费者及客户、产业链上下游利益相关者、政府权威部门和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等五类群体。常用的沟通工具有: (1) 新闻稿。发布新闻稿能让新闻媒体知道情况和企业所做出的决策, 有助于澄清事实真相。 (2) 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是企业向公众传达信息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确保新闻媒体从发言人那里得到口径一致的信息。 (3) 互联网。在网络时代, 现代企业必须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并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来正确引导信息流、管理公众和网际沟通, 进而加强公司的危机管理。

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在沟通过程中, 要保持态度的诚恳。沟通的过程, 不仅是传递平淡的信息, 它往往是信息、思想与情感的融合。正如《危机管理》的作者杰弗里·卡波尼格罗所言:“传递一种诚实、坦诚、可接近的强烈感觉是很重要的, 它是有效管理危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要证明企业已经认清了问题或正在努力采取措施处理问题。如果员工、顾客和其他的社会公众感觉到企业并不重视出现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 甚至可能会产生敌意。在此情况下, 可能会加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危机。在沟通内容上, 只传达能确切证明的信息。危机的复杂性决定了概括危机的信息具有复杂性。在信息的传递过程, 也会受到通道、噪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而信息失真是难免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沟通过程中充分重视信息的准确性, 并传达确切的信息。如果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 而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信息时, 会极大地损害声誉。

三、危机预防要未雨绸缪

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不排除偶然的原因, 多数危机的产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如果企业管理人员有敏锐的洞察力, 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 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完全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小程度。因此, 预防危机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

1.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要把危机的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首先, 对员工进行危机管理教育。教育员工认清危机的预防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全员的危机意识能提高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 有效地防止危机发生。其次, 开展危机管理培训。危机管理培训的目的是让员工掌握危机管理知识, 提高危机处理技能和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 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危机管理水平能力。

2. 建立预防危机的预警系统。

预防危机必须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预警系统。信息监测是预警的核心, 要随时搜集各方面的信息, 及时加以分析和处理,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危机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信息的收集与监测:一是随时收集公众对产品的反馈信息, 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二是掌握行业动态, 研究竞争对手的现状。三是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预测, 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

3. 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企业应该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危机制定一整套危机管理计划, 明确怎样防止危机爆发, 一旦危机爆发立即做出针对性反应等。事先拟定的危机管理计划应该囊括企业多方面的应急预案。在计划中要重点体现危机的处理流程和解决办法。根据一项对美国《财富》500强公司的调查发现, 不具备危机管理计划的公司, 危机所经历的时间及造成的后遗症是具备危机管理计划企业的2.5倍。为了保证计划的可操作性, 必须做到保持系统性、全面性和连续性, 应明确所涉及组织及人员的权利和责任, 从而使企业全体成员在危机来临时都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有标准的报告流程和清晰的业务流程, 从而确保信息及时充分地沟通以及危机反应计划能迅速有效地实施。责任编辑/张守纪

教师成长的三项修炼 篇2

关键词:教师成长,三项修炼

近期,一些教育同仁经常问我:是怎样从一名平凡而普通的村小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的。仔细回忆自己成长中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注重三项修炼:素养力修炼、教学力修炼和影响力修炼。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一、素养力修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素养力是教师发展的立身之本,决定着教师教学的高度和厚度。教师只有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素养力,才能使自己成为底蕴丰厚、实力强大、情感丰富、眼光高远的人,在教育的沃土上绽放一树芬芳。

1. 丰厚的底蕴

“底蕴”如何,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师的“底蕴”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概括地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在物流横欲又浮躁漠然的教育大环境中,只有时刻把师德奉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忠贞不渝地坚守着“三爱”,即爱教育、爱学生、爱课堂,才能拒绝诱惑,修身养性,守住清贫,真正在思想和行为上筑起热爱教育的坚实屏障,从而成为优秀的教师,兑现最初的誓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你讨厌教育、嫌弃学生、厌恶课堂,则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2)渊博的学识。拥有渊博的学识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但这并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汗水。所以,毫无疑问,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是需要毅力与时间相辅相成才可做到。而要做一名学识渊博的教师最直接的途径是读书。只有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涵养我们自身的气质,才能让我们成为优秀的教师。长期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知识匮乏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3)精湛的业务。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站稳三尺讲台,只有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远远不够,还须具备精湛的业务:备课出彩、上课精彩,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和法宝。要得如此修行,必须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乐于笔耕。一个备不好课、上不好课,业务能力平平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2. 强大的实力

一名优秀教师的实力体现在听、说、读、写、做5个方面。

(1)善于倾听是基础。中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倾听,将为学生留下一片自由表达的空间,激发学生说的热情与欲望,想说、能说、会说;倾听,能唤醒学生说的兴趣和思维,说得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煽动性。因此,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倾听学生的妙想、倾听学生的童心、倾听学生的错误、倾听学生的离经叛道,并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2)能于表达是关键。众所周知,教师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职业。因而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美好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纯净的心里。所以,任何时候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都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得好,学生听起课来就会兴致盎然、津津有味,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得不好,学生就会听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势必不好。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敢于表达、能于表达、善于表达,才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以言动心,以心育人”,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乐于读书是核心。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读书,是教师职业最起码的底线。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一名教师,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只能是空架子;如果读书破万卷,教学就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因此,教师要在岗位上成才,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地去读一些书,并能品出一些书味来。

乐于读书,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爱读,即具有内在的阅读需要和强烈的求知热情,能够不依靠外力驱动自觉支配自己的阅读行为,并在阅读时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二是会读,即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输入信息,更重要的是会把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与自己头脑里已经储存的信息相互聚合和重新组织。三是善读,即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及其相关的内容,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并反复论辩、主动探索。这点很重要。刘向说:“善读之可以医愚。”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我们要学会有选择性的读。

(4)勤于写作是保障。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它的好处在于能促使我们阅读更好的书刊,查找更多的资料,求证更深的思考,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感性变成理性、破碎变得完整、凌乱变得有条理,让我们飞向纵深的专业发展。然而纵观当今的教学现实,不管是评优、评先还是晋级、晋职,都对文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的教师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就是文章欠缺,多年来还徘徊在名优教师队伍的边缘。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思想写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阅读你的文字,领悟你的思想,感受你的魅力。

(5)勇于实践是根本。实践是提高本领的根本途径。知道得再多,想得再好,如果不去实践,不去行动,永远都只能原地踏步,不会有超越,更不会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大量事实表明,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即使有路,也不会到达路的那头。因此,我们不要做行动上的矮子,而要做行动上的巨人。有想法就付诸行动,才能创造新成绩,做出新贡献,成就新梦想,开启新境界。

3. 丰富的情感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加丰富的情感。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唤醒学生是教师的崇高使命。要唤醒学生,靠的不是强制和权威,而是激发兴趣,调动情感。所以,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学会以情激情,以情导行;以情育情,以情悟理。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和文本同语、和作者同心、和编者同路、和学生同行。

(1)和文本同语。就是要将自己视为一个读者,沉下心来细读文本,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真知灼见;想明白,优化教学策略;走出来,建构教学模式。

(2)和作者同心。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师。每篇文章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疑问。答案在哪里?我想,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教参,只能是参阅。我们要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文本。

(3)和编者同路。就是要领悟编者的意图,不仅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些、这样教。这是各学科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4)和学生同行。是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遵循教学最基本的规律。

4. 高远的眼光

眼光决定境界。只有眼光高远的人,才能在普通事物中看出价值连城的东西。作为一名教师,眼光越高远,视野就越开阔,成长也就越迅速。因此,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就要学会用自己高远独特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做好专业发展规划,突破职业生涯瓶颈。只有这样,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达到不教而教的高境界。

二、教学力修炼:传承中发展,创新中超越

教学力是教师发展的兴业之根,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只有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力,才能使自己成为教学有招、科研有法、管理有智、服务有心的人,在教学的天地里彰显个性创意。

1. 精心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基本前提。然而当下很多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一份教案,或是化繁为简,抄一遍教材;或是不加思考,照抄名师教案;抑或是改头换面,重新整理旧教案。殊不知,这种不认真钻研课标要求和教材要点,不认真研究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而舍本逐末,把别人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搬下来的做法,不但消耗了精力和时间,还忽视了备课的本质。

笔者认为,如果你把备课视为是一种任务,那么,它势必会成为你的一种负担;如果你把备课看作是一种历练,那么,它势必会成为提高你、成就你的一个载体,你不但会追求形式的新颖、内涵的丰富、环节的合理,还会追求思路的清晰、目标的准确、重点的突出、理念的体现。同样是备课,不同的态度和认识,却决定了不同的工作心境和生活情调,关键看你如何选择。

2. 精湛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大家关注的大都是课怎么上,即课堂上如何实施教学方案,很少有人关注教学方案以外的东西。实践证明,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突出“学习兴趣”“良好习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主题词,把这些“基桩”立直了、立稳了,学生的学科基础才会牢靠。笔者认为,打基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知道,树木要长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离不开肥沃土壤的培养和科学的养护,还需要有一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任何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行为都只会破坏其生长规律,阻碍其生长为参天大树,人才成长亦是如此。二是必须舍得投入,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投入爱心,投入耐心。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精彩,既要有精心的预设、巧妙的生成,又离不开那些看似简单重复,甚至近乎机械呆板,但对夯实儿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所以,要永远保持良好心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3. 精致说课

说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正日渐成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然而,很多教师却不重视这项工作,说课时往往七拼八凑、东抄西借。实践证明,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不仅能促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听(评)课者更全面了解执教者的教学行为,正确评价其教学行为。所以,笔者认为应抓实说课的流程管理,科学指导说课的技巧,让说课突出一个“新”字、凸显一个“实”字、展现一个“准”字、彰显一个“精”字、体现一个“美”字。这样才能促使说课者说深教材、说实方法、说准学情、说精过程、说活习题、说妙板书。

4. 精妙评课

评课是教研活动最常见的形式。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利于当前新课程的教学。它集鉴定激励、诊断指导、管理调控、沟通反馈及科研为一体,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群体的专业成长。但现实中往往是评议不着边际,不分主次,让人听了不知所云。笔者倡导,评课要做到“四个一”,即提出一个优点、指出一个缺点、给出一条建议、重构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了以上“四个一”,才能使评课活动深入、全面、扎实、有效,不走过场。

三、影响力修炼:改变学生命运,成就学生未来

影响力是教师发展的成长之梯,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效度和信度。教师只有不断扩大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敬佩、领导信任的人,在育人的百花园谱写绚丽华章。

1. 影响学生,改变学生

众所周知,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对学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当一个老师喜欢博览群书,那么他的学生很多是书虫;一个老师如果爱好写作,那么他的学生肯定有很多作品见诸报端;一个老师语言表达清晰,富有感召力,那么他的学生个个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这就是影响的作用。当一个个学生因受你影响,而改变自己,必将铭记你于心中,作为教师,无疑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2. 塑造学生,成就学生

学生就像一张白纸,老师犹如画家,决定这幅画的“美与丑”。白纸都是一样的白纸,唯有画家不一样,只有画家素质的提升才能描绘出越来越优异的画卷。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心塑造学生,用爱成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张张白纸变成五彩缤纷的图画,从我们的手里飞出去,构建出祖国的大好河山。

危机管理的三项修炼 篇3

一、体验是造就校长的基石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机遇和自身的努力, 校长也不例外。据考证, 迄今日本的公立中小学校长年龄多数在50岁以上, 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从现任的学校教头 (相当于副校长) 中通过晋升校长的考核后, 选拔任用的。而教头职务, 必须是具有14年以上的教育工作经验, 年龄在37~50岁之间, 工作表现出色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教委举行的选拔考试, 在笔试合格后, 还要进行面试和最后审查, 全部通过后, 还要参加教委举办的职前培训, 才能得到任命。担任学校教头职务5年以上, 在54岁之前才有资格参加晋升校长职务的考试。而晋升教头职务之前必须担任教育管理职务, 普通教师要想担任教育管理职务, 只有年龄在33~42岁之间, 有7年以上教育经历的教师, 才有资格报名参加教育管理职务的晋升考试, 考试分笔试与面试, 考试合格者即进入5年期的作为教育职务候选者考查任用期, 在此期间教育委员会将有计划地安排其在不同岗位上承担一些行政工作或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使用, 并为其提供到国内外的相关机构进修的机会和参加教委举办的各种有针对性的进修活动, 在考查任用期结束后, 经教委任用审查委员会对其进修情况、工作业绩等进行综合审查后, 量才任命为学校教头或教头级的指导主事。在日本教师要成长为一名校长必须经历:普通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头———校长的四级跳, 而且每一级跳, 不仅要通过严格考试、面试、考核, 还要参加与之相关的严格培训, 合格者才有资格量才任用。在国人看来, 日本对校长的培养过程和选拔要求太苛刻, 缺乏灵活性。而事实可能正相反, 正是由于日本有了这样一套看似死板、苛刻的校长培养和选拔机制, 才造就了日本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队伍, 也可能正由于有了这支高素质的学校管理领头雁才确保了日本国基础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与日本中小学校长相比更年轻、更个性, 更充满闯劲、干劲, 本应该更有所作为, 然而事实上“胆大校长”“糊涂校长”“滑头校长”时有出现, 庸、懒、散等情况还比较严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校长队伍的素质与稳定。那么原因何在呢?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校长培养和选拔机制得到启示, 日本在培养校长的过程中, 被选拔者要在所有的学校管理岗位上亲力亲为, 实现全方位地体验。而学校管理又有别于行政和其他部门的管理, 更需要“内行管内行”, 日本在校长的培养和选拔上最大的优势就是把校长历练成“管理内行”中的高手, 从而使培养出的校长能够在学校发展中想得更深, 走得更远, 在管理中做到“游刃有余”。

相比之下, 我国中小学校长存在的问题就是, 对学校管理岗位认识不足, 体验不深。校长的培养过程中, 只有让校长对教育教学、对学生、对教师等以及相关的管理对象有了个人真切的体验, 才会自然而然地对教育教学、学生以及相关的管理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认知。日本校长任用中严格的审查制度和严密的挑选程序以及对年龄、资质限定, 让选中者皆为有丰富体验的佼佼者。

二、体贴是造就校长的核心

体贴与体验不同, 体贴是换位思考, 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的设身处地的感受。体贴是教育情感产生的前提条件而教育是人的教育, 离开了人教育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人的教育需要情感的投入, 需要管理者与被管理的双向的情感互动, 学生和教师都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有梦想、有追求, 而且会犯错的个体, 需要用情感去化解, 用体贴去融合。而成长中的“校长”就更需要在“管”的前提下, 尽到体贴的责任。

一是体贴规律。教育规律是隐含在教育现象背后的并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存在,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探索规律, 出现问题, 要从规律上找原因, 努力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这是体贴教育规律的正确态度。二是体贴学生。学生是一个具有个性的组合群体, 也是成长中的群体, 它们来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的引领、呵护、教育、训练下健康成长, 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体贴学生的关键就是要走进学生, 真正了解学生所思、所需、所求, 满足学生所思、所需、所求。三是体贴教师。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学校管理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 更要学会尊重教师的劳动, 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 经常与教师谈心、交换意见;教师有了困难, 要主动伸手援助;要设法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为教师创设学习、培训的机会, 使教师有不断学习与提升的机会, 实现终身学习;为教师创设舒适的人文与工作环境, 使教师轻装上阵、尽力而为。四是体贴家长。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越来越高, 处理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现实中绝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往往都是凭经验、凭感觉, 会站在自我的角度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埋怨教师和学校的一些做法, 教师和学校要通过主动沟通与体贴来化解矛盾, 原则问题上要重视应该“引导”家长, 可以通过设立家长咨询室等方式, 使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师, 让学校、教师了解学生家庭, 实现家长与学校之间信息的无缝对接, 齐心协力的教育好孩子。

体贴以感情为纽带, 在教育教学的不同岗位上体验久了, 理解多了, 必然会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产生情感。日本之所以把培养校长的战线拉得那么长, 与培养感情, 促进从体验向体贴转换不无关系。选拔校长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选拔对象“体贴”程度竞争的过程。体贴, 犹如主人爱车如亲人, 到了摸清脾气、协调配合、运用自如的程度, 自然一路畅通。

三、体察是造就校长的关键

体察, 指的是超越自我和他人具体体验的视角, 站在整体主旨的高度审视人、事、物、情、意、理。比体验、体贴更理性, 更全面。在学校管理中, 不仅要调动自身的体验储备, 也要体贴参与事件的其他人的感受, 更要跳出具体的所感所悟, 摸索事物的规律, 从整体上把握学校管理的规律、重点和方向。由此可见, 体察是学校管理的“天眼”, 主要任务是让感情和理性得以超越和升华。一名好校长必须具备高度的“体察”能力, 只有这样, 学校的发展目标, 管理制度, 文化建设才能高瞻远瞩、脚踏实地。

一是学校发展目标的现实性。现实性主要指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三者之间的吻合, 遵循国家目标是明智, 符合当地现实是良策。学校发展要从原有基础出发, 务实创新。二是制度出台的配套性。制度代表着规章、规矩、规范, 制度除要具有严肃性之外, 还要有配套性和可行性, 目标需要制度来保障、落实与推进, 制度建设要做到上要遵循, 下要保底。所谓“上要遵循”就是要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和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下要保底”主要是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同时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与改革。三是文化建设价值性。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构建, 因此要杜绝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性、肤浅性和随意性, 学校文化建设往往需要深厚的积淀, 需要几代校长的共同努力。校长要杜绝“投机取巧”“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等不良的工作态度, 保持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本真。

校长对学校管理的体察能力, 不能满足于上任前的积淀, 更需要上任后的磨炼。因此, 走上校长岗位, 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执行者向学校管理的决策者、指挥者和评价者的角色转变, 成为学校的领袖和灵魂。校长要善于观察, 要能够做到“看云识天气”, 要经常观察并从学生、教师、家长中了解学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 及时掌握学校发展的需求, 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同时要放眼世界, 了解和研究国家有关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 了解和研究全球教育发展新潮流、新趋势, 了解和研究省内外兄弟学校之间的一些新变化、新举措。为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发展, 要汲取经验, 指定纲领, 调整策略, 抓住新机遇, 才有新举措。使学校在发展道路上匀速前进。对此, 就好像人们衡量驾驶技术高低的主要指标是驾驶员驾车过程的匀速程度, 要做到驾驶过程不踩刹车并匀速靠的是观察能力, 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而避之, 其次是估计能力和对车子的掌控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平时驾驶中的体察积淀。因此,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在综合考量中, 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上一篇:动机研究下一篇:老年急腹症的诊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