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研究

2024-10-13

动机研究(精选12篇)

动机研究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6年底, 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 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 网络游戏发展如火如荼。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 但事物皆存在双重属性, 网络游戏亦然。很多研究表明, 网络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功能 (Marc Prensky, 2002;张淑慧、卢玉娟、吴嫦娥, 2004) , 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为网络游戏与教育相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厌学、逃学行为突出, 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果能将学习与游戏很好地融为一体, 形成一种更生动有效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无论对于教育还是网络游戏都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教育游戏”主题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各国研究机构也开始开展类似的研究。教育游戏这一用语是在80年代起源于美国。在2004年11月发布的“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中指出, 教育游戏是“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祝智庭和赵海兰在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 (GCCCE2006) 上提出, 狭义上的教育游戏是指教育性和游戏性整合在一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所产生的自然的教育效果。从以往学者关于网络游戏成瘾原因、游戏行为等研究中可以看出, 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大受青睐的原因有很多, 有网络游戏本身性质的原因, 有社会价值取向的原因, 也有个体人格方面的原因。本文正是在教育游戏环境下研究“双重动机”——游戏参与动机与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关系。

(一) 关于游戏参与动机的研究。

2006年“第六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显示, 玩家玩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交朋友, 其比率为59.6%, 其次是锻炼智力和纯粹娱乐, 其比率分别为9.7%和7.5%。而2005年“第五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 网络游戏玩家玩游戏的主要目的是纯粹娱乐, 其比率为39.93%, 其次是消遣时间和交朋友, 其比率分别为14.66%和14.38%, 以获得现实收益为目的玩网络游戏的玩家相对比较少。而以往学者一般从以下方面来研究游戏参与动机: (1) 挑战与竞争乐趣 (Malone & Lepper, 1983;Rouse, 2001) , 游戏中所提供的挑战性是玩家最根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因素之一, 若玩家在游戏当中能体会到成功的过程, 则会引导出正面且高激励的情绪反应, 激发玩家继续进行游戏的动机 (William & Clippinger, 2002;Vorderer, 2003) 。 (2) 自我肯定 (Malon & Lepper, 1983;蔡珮, 1995;苏芬媛, 1996;陈庆峰, 2001;董家豪, 2001) , 证明自己的聪明机智。 (3) 幻想与角色扮演 (Malone, 1980;Rouse, 2001) , 扮演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 做现实中想做而无法达成的事, 能让玩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东西。 (4) 人际关系 (Hyunoh Yoo, 1996) , 即在游戏过程中结交新朋友, 与朋友联络感情的动机。 (5) 逃避归属 (黄厚铭, 1998;苏芬媛, 1996) , 在网络游戏中, 人的各种感情需求与成就感可以得到部分满足, 从而促使玩家以逃避现实世界压力与痛苦的心态, 把自己封闭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 不愿回到挫败的真实世界。 (6) 获取信息 (陶振超, 1996;Hyunoh Yoo, 1996) , 由其他使用者取得信息或与其他游戏者交换信息。

(二)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

以往学者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学习动机: (1) 求知乐趣, 以追求知识为目的 (Sheffield, 1964;Burgess, 1971;Boshier, 1978;Bransum, 1986;Polteacher, 1987;Starck, 1996) ; (2) 自我成就感, 学生都渴望学有所成, 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绩, 成就感随之产生, 而后会兴趣盎然, 要求更深层次的学习; (3) 物质激励,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习文化更多的是解决生存发展的问题, 这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动机更趋现实,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4) 个人前途, 为了将来找到好的工作 (Boshier, 1978;Bransum, 1986;Polteacher, 1987;Starck, 1996) ; (5) 外部期望, 因为外在环境的鼓励或刺激而从事学习 (Boshier, 1978;Bransum, 1986) ; (6) 逃避失败, 为了转变生活方式或暂时忘记工作压力 (Sheffield, 1964;Boshier, 1978;Bransum, 1986;Polteacher, 1987;Starck, 1996) 。

作为玩家角色的游戏参与动机与作为学生角色的学习动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应用典型相关的方法, 研究两组不同动机间的匹配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本文研究对象为12~25岁青少年学生。根据“第六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 国内网络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为23.6岁, 12~25岁的玩家比例非常突出。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从杭州建兰中学2个班 (初一1个班, 初三1个班) 随机抽取被试81人, 杭州第四中学 (高一1 个班, 高二2个班) 随机抽取被试87人, 从浙江财经学院 (大一工商管理专业两个班) 抽取被试84人。根据问卷中“是否玩过网络游戏”题目进一步筛选, 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34份。其中, 男生125人, 比例为53.4%, 女生109人, 比例为46.6%;每天玩网络游戏时间, 小于1小时为37.2%, 1~3小时为35.0%, 3~5小时为18.4%, 5~8小时为6.4%, 8小时以上为3.0%。

(二) 量表与问卷。

对于学生学习动机量表, 在参考由Biggs (1987) 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中有关学习动机的项目, 以及Harter & Cristine研究的基础上编写, 共有18个项目。对于网络游戏参与动机量表, 参考Malone (1981) 、rouse (2001) 、Crawford (1997) 、许晋龙 (1999) 、陈庆峰 (2001) 、董家豪 (2001) 以及林子凯 (2002) 等学者的问卷整理得到, 共有18个项目。两个量表都以Likert 五点量表来衡量, 根据受测者对陈述问题的认可程度区分为“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五个等级, 计分依据回答情况给予1至5分。

三、结果及讨论

(一) 变量主成分分析。

为了有效地研究学习动机与参与动机之间的相关关系, 先对这两组变量做主成分分析, 目的在于资料的精简及线性转换, 使其能以最精简的主成分数, 得到最大的变异量。

信度分析结果显示, 学习动机分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82, 具有较高的信度。Bartlett球形检定达到显著水平 (P<0.001) 以及抽样性检定KMO值为0.813, 属抽样适当, 故本研究学习动机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抽取因素, 并利用最大变异数法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学习动机变量共简化成4个因素, 其解释总变异量为62.528 %。

本研究利用各较高载荷量的变量加以命名, “因素一”体现学生求知乐趣, 以追求知识为目的, 以及自我成就感满足的动机取向, 故将之命名为“求知成就”, 分数越高, 求知及自我成就动机的取向越明显。其解释总变异量为19.915%。“因素二”体现学生外部感受的动机, 包括外部期望及逃避失败的动机取向, 故将之命名为“外部期望”。其解释总变异量为18.869%。“因素三”体现学生出于个人前途的动机, 故将之命名为“个人前途”, 解释总变异量为13.035%。“因素四”体现学生动机的短期方面, 将之命名为“物质激励”, 解释总变异量为10.708%。

信度分析结果显示, 网络游戏参与动机分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90, 具有较高的信度。Bartlett球形检定达到显著水平 (P<0.001) 以及抽样性检定KMO值为0.852, 属抽样适当, 故参与动机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抽取因素, 并利用最大变异数法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参与动机变量共简化成4个因素, 其解释总变异量为62.641 %。

本研究利用各较高载荷量的变量加以命名, “扩大社交圈”至“学习与其他人合作”这六个问项与因素一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一可命名为“社会学习”, “做想做的事”至“感觉比别人强”这五个问项与因素二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二可命名为“自我肯定”, “获得杀掠等乐趣”至“打发无聊的时间”这四个问项与因素三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三可命名为“娱乐猎奇”, “摆脱现实约束”至“暂时忘记责任”这三个问项与因素四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四可命名为“逃避归属”。

(二) 学习动机与参与动机典型相关分析。

使用典型相关的方法分析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整体关系。将学习动机因素作目标变量组, 而参与动机因素作自变量组。典型根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显示, 第一典型相关系数和第二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概率为0.001和0.005, 在P=0.05的情况下, 否定典型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 说明这两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

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 在参与动机因素中“社会学习”和“自我肯定”的系数较大, 在学习动机因素中“求知成就”和“个人前途”的系数较大, 所以第一对典型变量可以解释社会学习、自我肯定与求知成就、个人前途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在网络游戏行为与学习行为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的动机取向。两种行为是一种并列式的关系, 无所谓前因后果。可以说社会学习和自我肯定动机取向强烈的玩家, 在学习动机上更多是出于求知欲望, 自我成就感的满足以及个人前途的考虑。

在第二对典型变量中, 在参与动机因素中“娱乐猎奇”和“逃避归属”的系数较大, 在学习动机因素中“外部期望”和“物质激励”的系数较大, 所以第二对典型变量可以解释娱乐猎奇、逃避归属与外部期望、物质激励的关系。出于娱乐猎奇动机的玩家, 在学习动机上更多是来自于外部期望和物质激励, 基本上属于外在动机。

从以上双重动机的匹配过程可以看出, 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青少年学生的眼球, 甚至沉迷网络世界, 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这些游戏在满足学生的需求方面做得更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动机, 正确引导这些需求, 是教育工作者和网络游戏人员的共同职责。

摘要:本文首先对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生学习动机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 将两组变量分别以四个变量表示。在此基础上,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青少年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社会学习、自我肯定的游戏参与动机与求知成就、个人前途的学习动机存在正相关关系。娱乐猎奇、逃避归属与外部期望、物质激励存在相关关系。

关键词:网络游戏,参与动机,学习动机,典型相关

参考文献

[1].Malone, Thomas W.What Makes Things Fun to Learn?A study of intrinsically motivating computer games[J].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science series, 1980, 162~169

[2].Rosenberg FR, Rosenberg M.Self-esteem and Delinquency[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79:279~291

[3].Scheirer M, Krant RE.Increas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via self-concept change[J].Viewof education research, 1979:131~159

[4].陈正昌, 程炳林.多变量分析方法统计:统计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5:14~57

[5].黄希庭, 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林子凯.线上游戏“天堂”之使用者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研究[D].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 2002

[8].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动机研究 篇2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胡绿俊 文军

摘要:不同的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有差异的。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必须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这样对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关键词:乡村旅游者;旅游;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Guangxi rural tourists, the paper systematicly analyzes different motives of rural tourists.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se motiv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relieving pressure”,“social intercourse”,“seeking knowledge” and “nostalgia”.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rural tourism to identify the motives of rural tourists so as to explore rural tourism products and improve service system.中国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需求方面,亲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为市民休闲的主流方式,自驾车旅游者的攀升更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已广泛触及乡村旅游各个层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比较快,并受相关学科理论及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与特征,对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心理学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都可以激发动机,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动机[2]。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过研究,研究方法以传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方贤寨等(2003)通过对长沙城郊乡村者的活动选择分析,依据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得票情况,将乡村旅游动机概括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怀旧、商务考察、进修学习、猎奇等。张建国等(2007)从回归自然、求新求知、怀旧、休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宁波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据仍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选择的频数。黄洁(2003)从“乡土情结”角度指出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结以及对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认同。目前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陈德广(2006)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参数分析及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张宏梅(2004)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对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是一种人类纯心理活动,旅游动机不是单纯的,根据旅游者活动选择来研究动机,能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旅游者动机的激发情况,而难以描述复合的旅游动机。因此凭借外部活动的诱导进行旅游动机研究,能否据此全面分析旅游动机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分析。问卷的内容由“乡村旅游动机”、“调查对象相关信息”和“乡村旅游活动意愿”三大部分组成。“乡村旅游动机”部分在结合文献研究和旅游者的访谈后采用18项因子来评价,依据受访者对因子重要程度的认可情况,采用李科特尺度测评,其中1-5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受访者信息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指标”、“乡村旅游时住宿地点选择倾向”、“旅游团形式”、“每年乡村旅游次数”等方面。乡村旅游活动意愿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让旅游者列举其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在正式调研前,对预测问卷在广西南宁“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了试调查,对收集到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8项因子的KMO和Alpha分别为0.666、0.848,删除“体验乡村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奇的事物”3个变量后,KMO和Alpha分别为0.772、0.849,达到问卷的信效度要求,最后采用1对被调查者的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时采用同样的标准,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进行评价无疑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的效果,在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可以让旅游者处于乡村旅游氛围中能更好地回答问卷,同时为保证被调查者在评价中采用同样的标准,调查人员在发放问卷时都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进行指导。正式调研对象为正在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调研地点选择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分别为桂林阳朔高田乡、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和南宁扬美古镇。调研采用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高田、平安、扬美各发放200份、250份和150份,分别回收问卷194份、225份和139份,总共回收问卷558份,其中有效问卷547份,占回收问卷的96.2%。

笔者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除了常规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如均值、百分比等外,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相关的样本在同一变量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另外采用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有乡村旅游动机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以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调查对象从性别构成看,女性比例达57.2%,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构成中18-24岁占57.2%,25-44岁占35.6%。职业构成中学生占35.6%,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军人这四类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员共计占41.4%。在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0.6%,大专以上学历者比例高达73.2%%。排除学生个人月收入比较低的影响,在有固定收入的被调查者中,约有40%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过旅游者相关乡村旅游信息发现,旅游形式构成中独行者占24.8%,亲友同行者占61.9%,而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仅占13.3%。每年乡村旅游次数仅1次占35.9%,2次占26.5%,3次占20.0%,4次及以上者占17.6%,详细数据参见表由此可见广西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被调查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层集中在18-44岁之间,以学生和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士为主,学历水平较高。其二,被调查者来源广泛,区内主要来自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区外主要来自广东、湖南等周边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其三,被调查者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但考虑出游者往往与亲友同行,以家庭团居多,总体支付能力较强。其四,被调查者每年乡村旅游的频率不高。其五,被调查者每次乡村旅游停留时间普遍不长。

在进行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时,对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剔除后计算其有效百分比和平均值,并进行了排序,具体数据参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M1)”、“享受自然(M9)”是两个最重要评价因子,平均值分别为4.07、4.02,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占81.8%和72.2%,持负面看法的仅为3.4%和3.3%。“探亲访友(M14)”、“怀旧(M18)”是两个重要性认可程度最低的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91、2.98,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仅占21.7%,30.1%,而持负面看法分别占28.3%,31.8%。总的来看,乡村旅游者希望在乡村环境中以旅游方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同时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感情,怀旧虽然也是乡村旅游动机之一,但其重要性远远低于其它动机。

就表1中反映被调查者个体差异的9个项目对15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在对旅游者进行划分时,尽量遵循旅游市场细分的原则,使划分出的旅游者群体具有可识别的共同特性。在对上述旅游者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归类后,对细分后的旅游者群体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其中性别、常住地、旅游形式、停留时间在分析时采用原划分方法,而其它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年龄,划分出15-24岁和25-44岁两个群体,根据学历划分出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三个群体,根据职业划分出学生、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具有稳定工作人士)两个群体、根据个人月收入划分出500-1499元(低消费)、1500-2999元(中消费)、3000元以上(高消费)共三个群体,根据住宿地点的选择划分出愿意住农家旅游和宾馆两个群体,根据停留时间划分为白天、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及以上共3个群体,根据乡村旅游次数/年划分为1-2次,3次及以上两个群体。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指标重要性均值没有因性别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欣赏田园风光”、“乡村采风”三个指标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中I、J表示就同一乡村旅游动机指标具有明显差异旅游者群体,平均差值表示I情况下平均值与J情况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一”号表示I情况平均值小于J

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差异表现在:其一,中年旅游者比青年旅游者更看重通过乡村旅游增进同行亲朋好友的感情。其二,短程乡村旅游者更注重乡村旅游的精神放松功能。其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者对文化、民俗风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更感兴趣。其

四、收入水平较高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探亲访友、怀旧兴趣较少。其四,学生群体及每年乡村旅游次数少的旅游者更在意乡村旅游的康体健身功能。其

五、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愿意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探亲访友,但高档消费者和停留时间较短的乡村旅游者体现出较强的怀旧情结。其六,通过旅行社组织的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期望值不高。

对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进行抽样适当性(KMO)与巴特利(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检验KMO为0.783,Bartlett值为136,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数据阵是相关阵而不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以16个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结果显示4个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31%,具体情况参见表

4基于因子变量的最大载荷,公共因子命名尽量反应其所包含因子内容。第一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自然环境”、“了解乡村民俗风情”、“乡村采风”、“身体得到休息”,除“身体得到休息”外,其余因子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的了解需要,命名为“乡村求知需求”。第二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休闲”、“精神放松”、“享受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主要反映了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缓解压力的需求,命名为“缓解压力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变量,“增进感情”、“体验户外情趣”、“康体健身”,命名为“交往需求”。第四个公共因子,包括“怀旧”、“探亲访友”,将其命名为“怀旧需求”。公共因子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缓解压力需求”、“交往需求”、“乡村求知需求”、“怀旧需求”,具体情况参见表

5对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开设的旅游活动进行总结并让旅游者选择其最愿意参与的3-5项旅游活动。旅游者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见表6。

旅游者上述旅游行为产生的动机很难界定为某一种特定的旅游动机,如品尝农家美食,很难界定其是由怀旧引发的,还是因为想了解农村的饮食文化引发的,乡村旅游动机是乡村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基础,其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乡村旅游动机可以细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完善其服务体系。整体上看,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从长远来看,将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缓解压力类”为主导,融合旅游者交际和求知的需求,怀旧仅是乡村旅游者附带的一种需要。其次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依据乡旅游者客源细分市场和乡村旅游者愿意参与的旅游活动情况来指导乡村旅游的规划与项目设计。另外,研究细分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相同的旅游动机评价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对于乡村旅游地把握旅游者

动机研究 篇3

【关键词】发动机余热 能量 利用率

目前,发动机转变为有效功的热量在燃料燃烧发热量(输入热量)中的比例为30%~ 40%,冷却水散热在输入热量中的比例为20%~25%,尾气散热在输入热量中的比例为40%~45%,也就是说,当人们驾驶汽车时,仅仅利用了1/3左右的燃料化学能, 其他2/3左右的能量则白白损失掉了,这是通过高温尾气排热和发动机的冷却水散热造成的,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部分热量,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动机的能量利用率。

一、利用余热发电提高发动机能量利用率

利用半导体材料的温差电效应可以进行温差发电是一种有效地发电方式。在N型半导体中的热端,由于温度较高,电子获得了较大的能量,同时高温有利于电子的电离;而在冷端,电子所获能量较少;热端比冷端的运动剧烈。无论是电子运动程度,还是电子的浓度,热端都较之冷端高。以菲克定律为根据,热端的电子扩散到冷端,从而电子在冷端积累,从而在半导体内部形成电场;当电子热运动与电场强度平衡时,在N型半导体内形成稳定的电势差。P型半导体温差发电的原理与之相同。环境温度与高温尾气之间存在一定的温度差;半导体内存在的温度差产生了电效应,从而发出电功来驱动用电器,这样就可以回收发动机的尾气能量。目前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就是如何找到更为优质的半导体材料,从而提高热电转换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能量利用率。

二、利用发动机余热促使蒸汽动力循环做功来提高发动机能量利用率

图1 涡轮蒸汽机构的结构

图1中为内燃机内置蒸汽机构,这是由德国宝马公司最近开发的,在宝马3系列汽车使用的1.8L的4缸发动机基础上,增加了蒸汽机构的发动机。据有关研究,扭矩、输出功率以及发动机燃油效率分别提高了20N·m、10kW和15%。目前,有关部门展开了简化部件、缩小系统尺寸等方面的工作,预计将在未来的10年内使这项技术达到了实用的水平。在上述系统中,采用的工质是乙醇和水,采用的循环模式是低温和高温两个循环模式。在高温循环模式中,在蒸汽发生器中将工质加热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具有较高的做功参数,接着在高温膨胀器中实现了做功的输出;通过做功,在高温冷凝器中乏气将热量传给低温循环,使自身的冷凝过程得以实现,冷凝后的液体工质再通过泵返回蒸汽发生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温循环。在低温循环过程与上述的高温循环过程类似。在以上循环过程中,存在着发动机排气与各循环工质之间的热交换,同时还存在着在蒸汽发生器/高温冷凝器及蒸汽发生器中实现的低温循环与高温循环间、低温循环与冷却水间的热交换,从而使得余热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要研制出微型蒸汽动力循环装置,使其能够充分利用汽车发动机余热,通过以下方式可以完成:

(1)确定后接蒸汽动力循环装置的工作条件:测试车载发动机在不同运行状态和不同工况下,排气的温度、压力、冷却水等特性参数。

(2)建立微型蒸汽动力循环装置试验系统并开展试验研究:提出微型低、中温的余热利用,根据热力学相关知识,详细分析蒸汽动力循环的系统结构,研究和设计循环系统中的主要部件。

后接蒸汽动力循环装置中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后接蒸汽动力循环构型和热力过程、工质热力性质参数等基础问题;

(2)与具体车载内燃机相适应的原型蒸汽动力装置;

(3)发动机冷却水余热和排气余热特性参数随发动机运行工况的变化规律;

(4)蒸汽动力装置与内燃机的优化匹配及整个系统的电控管理。

在发动机后加装一套蒸汽动力装置,必然会增加装置的成本;且由于油价在上涨,从长远眼光来看,其产生的长期收益一定会高于成本,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在燃料燃烧发热量中,车用发动机的余热占用的比例为2/3,是一个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能量源。发动机的余热可以通过吸附式、吸收式制冷来进行综合利用,还可以通过取暖的方式进行利用;发动机的余热可以通过取暖或者通过吸收式、吸附式制冷进行综合利用,但由于季节和地区的差异,制冷和取暖所利用的能量是发动机余热的很小一部分。采用后接蒸汽动力循环余热利用方法与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物不矛盾,通过提高内燃机排温来提高蒸汽动力循环热效率的话,有利于降低发动机的排放。因此,研究发动机的后接蒸汽动力循环将为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现代内燃机的性能寻找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董桂田.汽车发动机排气废热的温差发电[J]. 北京节能,1997( 4):7-9.

[2]焦树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宝马发动机创新技术[OL].

作者简介:郭斌峰﹙1977年3月﹚,男,河南安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控制方向的研究。

动机研究 篇4

1 动机和动机策略理论

1.1 动机理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动机进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Gardner和Lambert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侧重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及文化的态度如何影响学习的动力。九十年代后, 二语学习动机理论从社会学阶段发展认知情境阶段, 如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二十世纪末, 相关研究开始关注动机的动态特征。Dornyei (2005, 2009) 构建了二语动机自我体系, 将二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自我和认同联系起来, 强调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 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和其情感心理的动态性。该体系有三个部分构成:理想的二语自我、应该的二语自我及二语学习经历。理想自我指学习者自身或重要人使其想拥有的二语水平;应当自我指学习者在所属的社会文化影响下, 相信自己应该具有的水平, 以避免负面的结果;语言学习经历指与具体学习情境相联系的动机, 如教师、班级和前期学习经历所带来的影响。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 与传统二语动机理论相比, 动机自我系统将一些影响重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和心理学上对“可能自我”和“将来自我指导”联系起来, 扩大了二语动机理论的应用范围。动机自我系统为二语动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理论支持, 可用此解释多种现有动机理论模式,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许宏晨, 2009:163-165) 。动机自我系统在二语教学中的有效性也得到初步证实。

1.2 二语学习动机策略理论

Dornyei构建了过程导向的动机策略框架 (Dornyei, 2001) 。将动机策略实施过程划分作四个阶段:创设基本动机条件、激发初始动机、维持和保护动机、鼓励和积极的回顾和自我评价。每个阶段都有数个不同的动机影响因素, 共20个动机影响因素, 需要运用相应的动机策略实现它们。此策略框架关注了学习动机的动态过程, 为二语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继过程动机策略之后, 基于动机自我系统中的“自我动机”, Dormyei引入了“愿景”的概念, 围绕学习者愿景的建立与发展, 重点设计了提高学习者理想自我的动机策略, 因为“动机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习者的理想自我” (Dormyei, 2009:32) 。具体而言, 建构理想二语自我, 创建愿景;形象强化, 加强愿景;增加理想二语自我的可信程度, 使愿景保持活跃状态;开发行动计划, 使愿景具备可行性;考虑失败的可能, 使愿景平衡化。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虽然还是一个稍显粗略的理论框架, 却能够解释多种现有动机理论模式,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2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

国内动机研究始于介绍和引进国外动机理论和研究, 然后逐渐发展到结合中国学习环境, 分析其对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意义, 实证研究仍相对较少。文秋芳 (2001) 跟踪调查了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动机、观念及其关系的变化情况。秦丽莉和戴维栋 (2013) 基于动机自我系统, 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论证方法构建了大学英语学习动机模型, 他们发现“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呈动态发展态势, 在不同阶段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基本可以保持, 但也存在削减的危险” (秦丽莉和戴维栋, 2013:30) 。张丽 (2012) 对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与学习成绩进行了相关研究, 验证了该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对了解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但其研究鲜少涉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国内推广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之一,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有600多所, 占到本科院校的85%。与重点高校相比, 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位于地级城市, 地域环境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入学门槛较低, 生源多来自周边地市, 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学生英语学习有自己的社会心理特点 (如, 学生出国机会较少, 此类动机强度势必不似重点院校学生;学生对自己英语水平不自信等) ,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难有普遍提高。此类高校针对学生水平层次不一的情况, 实行各类教学改革固然有其实践应用价值, 但若不针对学生特定学习心理, 采取适当的教学干预,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则有可能走向形式有创意但效果不突出的情况。

3 新建本科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及动机策略

笔者结合自己在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任教的实践, 对大学英语学生学习动机开展研究。该校自2010年开始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 已在多系开展大学英语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入学英语成绩高低, 将相同专业的学生分成A、B英语班级, A、B班执行不同教学目标和要求。笔者在分层教学实践中, 观察发现实验班级尤其是基础较差的B班在分班期存在明显动机不足、信心缺失、自我认同不充分等特点, 从而学习情绪不高, 影响教学效果。于是, 对2015级中文系两个大学英语分层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动机测试, 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测试结果发现,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总体英语学习动机较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语学习动机与应该二语自我、理想二语自我、二语学习体验都相关, 其中二语学习体验对英语学习动机影响最大, 其次是应该二语自我和理性二语自我。理想二语自我与二语学习体验显著相关。分层班级二语学习动机、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显著差异, 其中理想二语自我差异最明显, 二语学习体验差异不显著。按班级分组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A班而言, 二语学习体验最能预测动机大小。B班学生的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二语学习体验均对动机水平有预测力。

据此, 我们建议在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引导干预, 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从英语学习中获得任务满意度和成就感;正面激励学生的学习表现, 强化并内化学生学习的动机。

3.1 建构理想二语自我, 创建意愿

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在课堂上, 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活动和机会。通过头脑风暴等教学活动, 让学生思考表述自己的愿景、目标和梦想, 继而找寻英语学习的具体目标和期望, 让理想自我浮出水面。然后, 强化形象, 加强愿景。当下社会, 英语已几乎成为各类人才必备技能, 熟练的英语运用能极大助力个人未来发展和理想生活的实现。因此, 可适当引导学生想象英语学习上达到理想目标后自己的状态和未来, 强化理想二语自我的形象。课堂教学中强调英语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帮助学生将应该自我内化为理想二语自我。

3.2 增加理想二语自我的可信度, 活跃愿景

教师建立合适及时的反馈系统, 对于学生学习活动表现, 适时给予真实反馈。将形成性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除平时期末测试等测试形式外,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内实践、课外作业等给予评价和指导, 使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英语学习状, 以更好指导日后的努力, 不断增加学生理想二语自我的可信度。再次, 开发行动计划, 使愿景具备可行性。建立近期目标和行动计划, 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倒推发现现在应着手去做的事。通过课后写作任务, 梳理、形成自己未来的二语自我并深入思考“自己的理想自我是什么?”“为了达到需要做到什么?”“怎么做到?”等一系列问题, 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行动计划。

3.3 考虑失败的可能, 平衡愿景

针对学生的个体核心特征, 正确评估学生现实二语自我与可能二语自我间的差距范围, 布置合理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能够从外语学习中获得任务满意度和成就感。及时给与学生学习反馈, 以激励性正面评价为主, 肯定表扬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同时, 也帮助其了解失败的可能,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生学习状况, 及时调整暂时难以实现的愿景。

4 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动机有其自身特点, 此类探索丰富了相关动机研究。分层教学班级分层教学有共同特点, 也有各自不一样的班级特点, 教学中, 需要基于目前发现的动机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作出适当的引导, 实施合理动机策略,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有其自己的特定, 英语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动机特点, 基于相关动机策略理论, 实施合理动机策略, 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 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动机,动机策略

参考文献

[1]Dornyei, 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Harlow, UK:Longman, 2001.

[2]Dornyei, Z.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hwah, NJ:Lawrence Erlaum Associates, 2005.

[3]Dornyei, 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A].In Z.Dornyei and E.Ushioda (eds.)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4]Ushioda, E.&Z.Dornye.i.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a theoretical overview[A].In Dornye, i.Z.&E.Ushioda. (eds.)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Self[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秦丽莉, 戴炜栋.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生态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 (2) :56-60.

[7]文秋芳,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2) :105-110.

[8]许宏晨.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2009.

微型涡喷发动机控制算法研究 篇5

微型涡喷发动机控制算法研究

针对微型涡喷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在研究发动机控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了微型涡喷发动机起动过程、加减速过程、稳态过程和停车过程的控制程序;结合微型涡喷发动机的数字电子控制器,采用动态预估自适应滞后补偿控制规律,完成了控制软件设计.发动机地面试车试验表明,该控制程序可满足发动机控制要求.

作 者:石伟 韩树军 丁水汀 SHI Wei HAN Shu-jun DING Shui-ting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航空发动机英文刊名:AEROENGINE年,卷(期):34(3)分类号:V2关键词:微型涡喷发动机 电子控制器 供油调节系统 动态预估自适应控制 滞后补偿 软件设计

大学英语学习动机激发研究 篇6

动机是一种激励人进行活动的力量,而外语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主要动因,也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自觉的心理。适当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更加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获得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效率更高,勇于自己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教师评价以及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分析,影响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

1.学习者的态度

学习态度是决定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积极的态度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反之,消极的态度会直接导致学习动机的降低。

2.学习兴趣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兴趣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动机行为。

3.教师与同学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模式、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比较大;而同学的学习热情与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造成影响。

4.家庭及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对学习的重视度,良好的家庭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社会因素指社会公众对学习、知识的看法与态度,正确的知识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反之,容易使社会产生“学习无用论”的不良风气。

二、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可以分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内在因素是学习者自身相关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而外在因素多为社会与他人所主导,因此可控性较差。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措施,可以把内部动机的激发与外部动机的激发相结合,从而全面地为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提供有力的保障。

1.内部动机的激发对策

学习内部动机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爱好及固有的兴趣。对其内部动机的激发政策主要有: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

(2)英语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

间接兴趣是一种因活动结果价值引起的,如为了出国、为了奖学金等。因此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活动结果存在的价值,包括其为学习者、社会带来的价值。

(3)做好学习计划

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掌握能力等制订合理的英语学习目标,并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完成学习目标。英语学习目标应被所有学生所理解,且可以在短期内完成。

2.外部动机的激发对策

外部動机,是对内部动机的有力支持,激发对策主要有:

(1)及时反馈信息

在英语学习中,来源于学习结果的各种信息反馈,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效造成影响。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与纠正错误,还有利于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对自身英语学习活动、方法进行调整。

(2)根据反馈信息给予合理的评定

让学生及时明确自身学习结果可以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合理地给予学生反馈意见,尽量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反馈,且评语必须有针对性、教育性及启发性,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3)适当给予奖励

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表扬与奖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奖励,如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逐渐进步、对学习目标的逐一完成等进行合理的表扬与奖励,有利于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以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性。

综上所述,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直接由其学习的动机所决定,因此学习动机是对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有直接影响的关键因素。如何确保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激发,首先需要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因素的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晶,孟艳丽.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7):181-184.

[2]张双华.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关系的实证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6(4):95-97.

[3]Ryan, R. M., &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 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6(55): 68-78.

课题名称:《大学英语学习动机激发的实证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ZC13085。

商业信用产生动机研究综述 篇7

关键词:商业信用,经营性动机,融资性动机

一、引言

商业信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 周代已出现赊买赊卖的借贷关系, 产生了商业信用的萌芽。秦汉时期, 随着商业活动规模扩大, 商业信用也明显增多, 表现为商业信用对象种类增多、遍及地域比较广、交易方式有所规范。在欧洲, 商业信用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集贸市场上, 商人允许顾客先得到商品, 然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支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厂商与厂商之间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加频繁, 上游厂商以商品让渡的形式 (赊销) 为下游厂商授信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现象。如今, 商业信用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短期融资形式, 是非金融性企业总资产的重要部分。

尽管商业信用拥有悠久的历史, 但经济学家对商业信用进行系统的研究却迟至20世纪60年代。自此之后, 商业信用的产生动机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 对该领域的研究日渐繁荣起来,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商业信用的产生动机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经营性动机, 第二类是融资性动机。

二、商业信用的经营性动机

经营性动机是指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额或平抑市场波动, 以实现近期利润最大化目标乃至远期的经营目标, 依据市场条件变化而做出的行为反应。商业信用的经营性动机主要包括避税动机、价格歧视动机、质量保证动机、降低现金管理成本动机等。

(一) 避税动机

早期对商业信用产生动机的解释, 是从把商业信用当作一种避税工具的角度进行的。Brick和Fung (1984) 提出一个模型解释商业信用存在的原因, 认为如果政府对卖者与买者征收的边际税率不同, 那么, 通过商业信用的形式, 可以改变双方应税款项, 从而达到避税的效果。是卖者向买者提供商业信用 (以赊账销售的方式) , 还是买者向卖者提供商业信用 (以预付货款的形式) , 取决于双方边际税率的高低。

(二) 价格歧视动机

有学者从价格歧视角度来解释商业信用产生的动机。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 如果不同的购买者有不同的保留价格, 这时销售者如能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实施价格歧视, 可以最大化销售者的利润。Brennan、Maksimovic和Zechner (1988) 提出了一个模型对此进行解释。文中假设不同的买者对同样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保留价格, 并且卖者对不同买者的保留价格非常清楚。但是, 由于法律禁止卖者向不同的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实行价格歧视, 于是, 卖者通过运用商业信用来绕过这些法令的限制。这样, 从表面上看, 卖者向所有的买者收取的价格是相同的, 但是, 对保留价格低的买者, 卖者向他们提供商业信用, 允许他们延期支付, 给予他们一定的补贴 (等同于降价) ;对保留价格高的买者, 要求他们用现金进行支付, 从而达到实行价格歧视的效果。

(三) 质量保证动机

如果一种产品的质量信息在生产者与客户之间是不对称的, 客户可能由于对产品质量的不了解而不敢购买此产品。此时, 商业信用的使用可以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它给予了客户一种担保机制, 如果在交易后的一段时间内, 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 客户可以拒绝支付货款。从而, 提供商业信用可以被看成是生产者对产品质量自信的表现, 生产者由此向客户传递了产品质量高的信号 (Lee和Stowe, 1993;Long et al., 1993) 。

(四) 降低现金管理成本动机

商业信用可以降低企业进行现金管理的成本。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有两篇。在Ferris (1981) 建立的模型中, 交易时间被假定为时间的随机函数, 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没有商业信用, 客户为了满足不确定性的原材料购买需求, 手中必须持有大量现金, 从而带来高额的现金管理成本。然而, 商业信用的使用, 使原材料的购买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相分离, 虽然购买仍是随机的, 但支付却是定期进行的, 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手中持有的现金余额, 降低现金管理成本。相应地, 对于商业信用的提供者来说, 商业信用将随机性的现金流入转变为定期的现金流入, 从而降低现金管理成本。Emery (1984) 指出, 当企业有短期流动性资金时, 通过提供商业信用的方式管理这些资金, 既可以在急需资金时出售这些应收账款来满足流动性的需要, 同时与持有活期存款或短期证券相比, 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三、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

在企业短期资金来源中, 商业信用占很大比例。关于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 有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得到解释。在很多时候, 当企业提供商业信用时, 它们收取的显性利率为零。第一个困惑是:企业并不是专门的金融中介机构, 它的竞争优势并非在提供信用上, 为什么它愿意扮演金融中介机构的角色来提供信用呢?也许有人会说, 其实, 商业信用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便宜, 通常, 商业信用条款中隐含的利率比银行信用的利率高得多。即便如此, 商业信用的存在仍然是令人困惑的。如果银行作为信用机构是更有效率的, 企业的客户可以从银行得到贷款, 以现金方式向企业进行支付。从而引出第二个困惑:为什么银行不愿意向这些客户提供贷款, 进入这个潜在的有利可图的市场呢?换句话说, 如何解释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共同存在呢?

经济学家对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主要理论有两个:融资比较优势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

(一) 融资比较优势理论

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企业向它的客户提供的商业信用, 之所以不能完全被银行信用所代替, 是因为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具有比较优势。

1. 信息获取优势

Wilner (2000) 、Go Yano和Maho Shiraishi (2011) 认为, 企业与银行相比, 在区分信用接受者违约可能性大小上拥有信息优势。首先, 企业的销售人员会定期访问客户, 对客户违约可能性大小信息的了解成为企业销售活动的副产品, 从而可以及时、高效、低成本地获取客户相关信息。其次, 客户的订单数量和订购时间, 能够反映客户经营状况的好坏。再次, 在平常的业务联系中, 当客户不能享受优惠的现付折扣, 或者使用商业信用的数量有异常变化时, 会提醒企业有必要密切关注该客户的经营和信用变化情况, 以免遭受损失。与企业相比, 如果银行专门去获取以上信息, 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 特别是当客户是一家小企业、新企业时。由于企业相对于银行来说拥有以上信息优势, 所以当银行因信息不对称而不能向客户发放贷款时, 有时企业却能够以商业信用的形式向客户融资。

一些学者更进一步提出, 由于企业相对于银行拥有信息优势, 一些大企业可以充当融资代理人。 (Frank and Maksimovic, 2005;Cull et al., 2009) 。

如果卖者是一家大企业, 它的相关信息被银行了解并且获得银行的信任, 这时银行向卖者提供信用, 卖者获得资金后以更高的利率向作为买者的小企业提供商业信用, 这对卖者、买者和银行三方来说, 都是有益的。在这里, 作为卖者的企业其实是充当银行的代理人, 凭借它所拥有对买者的信息优势进行“套利”。

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出现在证券市场上。如果买者是一家小企业, 由于信息不对称, 在证券筹集资金的成本非常高昂, 或者干脆筹集不到资金;而卖者是一家大企业, 在证券市场上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这时, 卖者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筹集资金, 然后再以更高的利率以商业信用的方式向买者融通资金, 将是有利可图的。在这个过程中, 卖者是充当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代理人。

2. 财产挽回优势

Frank and Maksimovic (2005) 认为, 当客户违约时, 企业相对于银行而言, 在处置抵押品上拥有优势。一旦合约经营失败而使合约被迫中止, 企业可以索回赊销的原材料。因为企业已经建立了该产品的销售网络, 索回的原材料可以很容易、低成本地按照市场价格再次销售, 从而企业可以将合约中止的损失降至最低。对企业而言, 赊销的原材料有一种抵押和担保的作用。而银行则不同, 由于银行缺乏相应的销售网络, 即使它能够索回一些抵押品, 变现这些抵押品的成本也很高。

3. 对客户的控制力优势

Cunat (2007) 建立一个模型, 从企业对客户的控制力优势角度解释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企业的正常生产依赖于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客户如果选择从该企业购买原材料, 则表明该企业提供的原材料是经济的和不易替代的, 如果供应商在市场上有垄断地位时更是如此。此外, 如果客户不从该供应商处购买原材料, 必须花费昂贵的搜寻成本去寻找新的供应商, 同时还要承担新原材料质量低的风险。客户与供应商维持稳定的商业关系的另外一个好处是, 客户可以降低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因为客户在遭遇临时性资金困难时, 可以从供应商处赊购到原材料。基于以上原因, 如果客户的违约成本很高, 就意味着供应商可以采取威胁停止供货的手段迫使客户遵守合约。因此, 供应商对客户拥有很强的控制力, 从而避免客户违约给自己带来损失。相反, 银行对客户的控制力很弱, 一旦违约, 即便诉诸于法律, 在破产法的负面作用下银行还是难以避免遭受损失。

4. 降低道德风险优势

与银行信用相比, 商业信用的提供者可以更容易地监督客户的行为、避免客户将信贷资金用于非生产性用途, 从而降低道德风险。Burkart和Ellingsen (2004) 认为, 客户将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卖掉, 而将资金用于其它用途, 会遭致较大的成本;另外, 企业的销售人员在销售活动中会与客户发生密切的联系, 会及时了解企业生产活动的信息。由于以上原因, 商业信用可以降低客户改变信贷资金用途的道德风险。与商业信用相比, 银行提供的货币信用, 客户可以很容易将货币资金用于非生产性用途, 银行要监督客户的行为, 必须承受额外的监督成本。因此, 在某些时候, 当银行不能够向客户提供信用时, 企业却可以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

(二) 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在专业性的金融中介机构存在的情况下, 为什么商业信用仍然存在, 而且还解释了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更加昂贵的融资方式, 为什么仍被很多企业所使用。

Meltzer (1960) 、Stiglitz和Weiss (1981) 等人都对信贷配给理论进行了研究。信贷配给理论认为, 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导致信贷配给。特别是中小企业, 更容易遭受信贷配给。对于这些企业来说, 即使商业信用的使用成本较高, 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用的情况下也不得不使用商业信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成本相对昂贵的融资方式却仍被广泛使用的现象。Petersin和Rajan (1997) 对美国3404家小企业的研究表明, 即使商业信用的使用成本是银行借款成本的两倍, 那些无法从银行获得借款的企业也会使用商业信用。Danielson和Scott (2004) 、陆正飞和杨德明 (2011) 的研究结果表明, 当中小企业面临来自银行的信贷约束时, 会加大对商业信用的使用, 即当企业面临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时, 会转而使用商业信用筹集资金。

有些学者从商业信用具有发送信号的功能, 解释中小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动机。遭受银行信贷配给的企业, 通过使用昂贵的商业信用, 可以向银行发送它经营状况好的信号, 从而有助于它从银行获得更便宜的银行信用, 这是中小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部分原因。

Biais和Gollier (1997) 建立一个模型来说明商业信用的信号功能。在第一个阶段, 由于银行缺乏相关信息, 不能准确地评价企业的信用等级而拒绝向企业发放贷款。结果是, 一些企业尽管拥有正净现值的项目, 也不能从银行借到资金。然而, 这些企业的上游企业 (相比银行拥有信息优势) , 发现向这些企业融通资金是有利可图的, 于是向它们提供商业信用。在第二个阶段, 银行观察到这些企业可以得到商业信用的事实后, 提高对这些企业信用评价的等级, 也向这些企业发放贷款。从而, 这些如果没有商业信用存在原本会遭受银行信贷配给的企业, 在达到均衡时, 会以商业信贷和银行借款的混合方式为它的有着正净现值的项目筹集资金。Giannetti et al. (2008) 、Xiaolou Yang (2011) 、刘仁伍和盛文军 (2011) 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都支持企业通过使用商业信用, 能够向银行发送它经营状况好的信号这一观点。

参考文献

[1]刘仁伍, 盛文军.商业信用是否补充了银行信用体系[J].世界经济, 2011, 11.

[2]陆正飞, 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 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 2011, 4.

发动机悬置研究综述 篇8

乘坐舒适性是汽车尤其是轿车一项重要性能指标, 随着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 乘坐舒适性作为汽车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车辆的振动多种多样, 发动机作为主要振源之一, 其振动经发动机悬置传递到车架进而传递到驾驶室内。为了提高车辆乘坐的舒适性, 必须合理设计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达到衰减振动的目的。

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最基本的两个功能是支撑发动机的重量, 隔离发动机的振动。发动机工作产生的激励力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由发动机点火不均匀形成的缸内脉冲气压及发动机工作不平衡所致;其二是由于行驶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激励。当振动固有频率与汽车某阶固有振动频率相等时, 将引起共振, 形成较大的振动和噪声。动力总成悬置是发动机与车身的连接部件, 其主要功能在于衰减发动机的低频大幅振动、抑制驾驶室内产生高频噪音。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设计考虑以下技术要求:

(1) 悬置的静刚度应较高, 以保证能够支承动力总成重量和输出转矩的平稳。为快速衰减发动机的低频大幅振动应具有大阻尼。

(2) 为降低动力总成到驾驶室的振动传递率, 同时有效抑制驾驶室内的高频噪音。悬置在高频时应具有小阻尼和低的动态刚度。

动力总成悬置的发展经历了由橡胶悬置到液压悬置再到主动悬置的发展过程。

1 橡胶悬置[1]

橡胶作为一种隔振材料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广泛应用于悬置生产领域, 其特点如下:

优点:

(1) 三个方向刚度值可选, 通过合理设计橡胶悬置的形状尺寸, 可以优选悬置的铅垂、横向、纵向刚度值。

(2) 橡胶作为一种优良的高分子材料, 其硫化后产生的分子间的内摩擦比金属材料高出上千倍, 可以有效衰减车辆的低频大幅振动。

(3) 橡胶材料的来源广泛, 生产成本低廉, 广泛应用于机械隔振领域。

缺点:

(1) 橡胶悬置由于自身的原因, 耐高低温性能较差, 通常工作于70℃以下, 有些橡胶可以经受以上高温, 但粘接性能较差。

(2) 橡胶悬置不耐油。

图1为几种典型的橡胶悬置:

1930年Lord对橡胶悬置进行了结构研究[6], 从此以后橡胶悬置由于其结构紧凑、价格便宜、便于维护、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橡胶悬置在高频时具有较大的动刚度, 见图4, 试验表明当激振频率高于200 Hz时橡胶悬置的动刚度会突然增加。这一特性使得设计人员不能设计出符合悬置设计要求的高性能悬置系统。因为大的刚度和阻尼可以抑制低频大幅振动, 但却恶化了悬置系统的高频降噪性能, 而小的刚度和阻尼可以抑制高频振动噪声, 却降低了悬置系统的低频隔振性能。因此, 设计人员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来设计悬置系统[3]。

2 液压悬置

20世纪80年代中期, 科研人员研制出了液压悬置, 其性能能够满足动力总成隔振和降噪两方面的技术要求。它在低频时可以提供低刚度和较大的阻尼, 高频时可以提供小的动态刚度, 而且液压悬置结构紧凑, 安装方便。所以, 推出后便得到广泛的重视, 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推出各自的基于液压悬置的隔振系统。

液压悬置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节流孔式液压悬置 (图2) 到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 (图3) 再到惯性通道一解耦膜式液压悬置 (图4) 的发展历程。

1978年, 德国奥迪公司率先在奥迪5缸发动机上应用了液压悬置, 并提出了三种液压悬置系统模型, 首次将液阻悬置应用于实车, 其后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液压悬置系统能够较理想地满足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和降噪两方面的要求。其特点是利用液压阻尼来增加悬置的低频刚度和阻尼, 同时对高频的刚度影响较小。

1985年Berned等对发动机液压悬置系统进行了解耦优化, 实验结果表明同橡胶悬置相比可降低噪声5 d B。

1987年美国一家公司开发了惯性通道-固定解耦膜式液阻悬置, 并将其应用于一台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直列6缸汽油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车上, 取得良好积减振效果。

1986年美国通用公司规定A型和K型车全部采用液阻悬置, 同年福特公司将液压悬置应用于轻型货车上, 表明液压悬置已经开始普及。

液压悬置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主要包括简单节流孔式、惯性通道式、惯性通道-解耦膜式等几种, 液压悬置以其优良的性能及低廉的价格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轿车及轻型车上。

但由于液压悬置自身的结构问题, 在高频下出现动态硬化现象, 使其减振降噪能力仍无法满足现代中高级轿车日益增长的对车内舒适性的要求。解耦膜式液压悬置虽然较好地解决了动态硬化问题, 但由于解耦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性, 导致悬置系统对阶梯信号和复合信号隔振效果较差, 不能满足发动机隔振的要求[7]。

3 半主动悬置

半主动悬置主要是液压悬置的进一步发展, 具有阻尼可调的特性。半主动悬置指可根据输入信号, 调整悬置的结构参数, 进而优化动态特性, 实现最佳减振降噪的目的。

例如半主动控制式液阻悬置可通过动态调节液压悬置惯性通道的截面积的方法改变减振器动刚度和阻尼的大小, 从而达到改变悬置动态特性的目的。半主动悬置按其结构方式和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控制节流孔开度的半主动悬置、电流变液体半主动悬置、磁流变液体半主动悬置等几种。

1989年美国Avon公司开发了控制气体弹簧压力、调整悬置动特性的半主动液压悬置。

1990年德国Freudenberg公司推出了根据路况提供最优阻尼的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

1947年Willis Winslow发表了制作电流变液体的方法, 被认为是最早的电流变理论。利用电流变液体的性质, Petek设计了一种半主动悬置, 该悬置有一对平行的电极板, 当施加电压的时候, 电流变液体须克服屈服阻力才能流经电极, 在上下两液室之间流动, 此时阻尼值很大, 可以有效衰减发动机的振动。在此基础上, Metzeler公司在世界上首先开发出电流变液体半主动液压悬置, 标志着液压悬置由被动式向主动式发展的飞跃。

4 主动悬置

主动悬置一般由被动式液压悬置、作动器、传感器和控制机构组成。被动式液压悬置用于在低频作动器失效时支撑动力总成的质量, 高频时作动器对控制信号作出快速反应, 提供主动力用于衰减高频振动抑制造影。因此, 主动悬置系统低频时具有较高的刚度、较大的阻尼快速消除发动机的大幅振动, 高频时具有较低的刚度和较小的阻尼用以隔绝高频噪声, 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主动悬置按作动器的形式可分为电磁式主动悬置、压电式主动悬置和电致伸缩式主动悬置等几种。

1988年Freudenberg公司在FWD式4缸发动机上应用了主动控制式液压悬置, 取得了满意效果。

1988年Peter L.Graf等人设计了一种采用液压作动器的主动悬置。该悬置利用液压泵的压力驱动液体在悬置的上下液室之间流动。使作用在上液室的支反力与施加在其上的发动机不平衡扰动力相叠消。实验表明, 使用该悬置后, 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振动情况比被动式悬置降低了5~10 d B。

1994年德国人Michael Muller等研究了带有电磁作动器的主动液压悬置, 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可以降低驾驶员右耳处的声压至少10 d B。

2004年吉林大学郑瑞清等人提出了一种电致伸缩作动器液压悬置, 该悬置利用电致伸缩材料的伸长位移与施加的电压平方成正比这一特性对发动机振动进行主动控制。

总的来说, 发动机主动悬置技术的研究还不很成熟, 成本较高, 其性能和可靠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随着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的提高, 主动悬置必将成为新一代悬置系统的发展方向。

5 结束语

发动机悬置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结构复杂, 作用重要, 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由橡胶悬置到液压悬置再到半主动悬置和主动悬置的发展过程, 对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而言, 从橡胶悬置到半主动悬置虽然较好地解决了动力总成低频大幅振动的问题, 但对动力总成高频噪声的衰减能力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控制技术不断发展, 同时人们对车辆乘坐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 国内外一大批科技人员加大了发动机主动悬置技术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国内从事发动机主动悬置技术研究的人相对较少。为提高国产轿车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大力开发性能优异的发动机主动悬置技术,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总成主动悬置技术, 提高国产车辆的整车隔振降噪水平, 为国产车辆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本文介绍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研究现状, 阐述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边界要求, 传统的被动式橡胶悬置和液压悬置由于自身的特点不能满足轿车多工况减振、降噪要求, 主动及半主动悬置由于其优良的减振、降噪性能必将成为新一代悬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控制

参考文献

[1]王立公.轿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隔振降噪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D].中国:吉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1996.

[2]严济宽.机械振动隔离技术[M].中国: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85.

[3]季晓刚.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研究的发展[J].中国:汽车科技, 2004.

[4]武一民等.车用橡胶悬置减振块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汽车研究与开发, 2002.

[5]D.A.Swanson, Active engine mounts for vehicles[C].The U.S.A.:SAE Paper, 932432.

[6]H.C.Lord, Vibration dampening mounting[P].The U.S.A.Patent 1, 1930.

成就动机研究现状与展望 篇9

文章通过检索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发现, 国内外学者都对成就动机的概念内涵、测量工具、前因和后果变量进行了研究, 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双方对成就动机的概念理解和研究侧重点上存在不同。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 对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 以期为进一步明确成就动机的内涵和结构, 拓展成就动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界定

通过对成就动机相关文献的分析, 笔者认为学者们对成就动机的概念界定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是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 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以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为基础, 强调个体对环境的掌控及自我潜能的实现, 主要表现为追求自我、挑战自我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内在驱动力;二是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以集体主义文化为基础, 强调个人追求的成就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待, 是“互依我”的表现结果, 即自我的成就并非由其独有的特征来界定, 而由他的社会关系确定, 反映的是一种互依共生、角色责任的自我成就。

西方学者 (如Murphy, 1938;Lewin, 1942;McClelland, 1955;Atkinson, 1964;Weiner, 1979) 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从自我追求成就的角度出发, 认为追求成就的心理主要由两种趋向构成, 一是追求成功的趋向, 二是避免失败的趋向, 人们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会对个体行为的效果产生不同影响。而我国台湾学者 (余安邦、杨国枢, 1988;陆洛, 2007;陈致中, 2015) 认为西方文化制度下产生的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并不适合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并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 提出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认为个体取得成就的欲望是为了得到家庭和社会等群体的认同, 并非出自内在动机的驱使。成就动机的主要观点详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文献整理而成.

虽然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存在概念理解上的重大分歧, 但不能将两者割裂起来, 正如陆洛 (2007) [1]在研究中所提到的那样, 现在华人社会正呈现越来越多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的现象, 成就动机不仅表现为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也逐步显现出实现自我追求的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现代中国社会下的成就动机是一种“折衷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 不仅表达了人类基本的个人“独特性”, 也表达了人际“关联性”的需求, 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双文化自我取向成就动机。

二、成就动机的测量

从成就动机研究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 最早的测量工具主要是为了测量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随着成就动机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 并在原有成就动机测量基础上开发了多种测量工具。但总体上看, 目前国内外关于成就动机的测量类型主要分为投射测验和自陈式量表两种。最著名的投射测验是主题统觉测验和内隐联想测验, Mc Clelland优化了投射测验, 但无法改变其信度低的缺点。因此, 从20世纪五十年代末, 人们多使用自陈式量表测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的测量工具详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文献整理而成.

总体上看, 上述表格中所列举的测量工具是应用最广泛的, 现在学者一般使用自陈式量表进行成就动机的测量, 一方面是因为自陈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操作比较简单方便, 能大范围的实施。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自陈式量表中既存在二维度或三维度测量, 也存在三维度以上的测量。三维度以上的测量量表 (例如AMI) 在该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 有些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对AMI进行了修订, 但一些研究者对AMI缺乏简洁性表示不满。不过, 由于三维度以上的测量量表能够解释结果变量更多的变异, 因此, 未来的研究应该开发出更加简洁有效的多维度测量量表。

三、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一)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什么因素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产生影响?长期以来, 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针对某些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人口统计学变量、认知与个性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

1. 人口统计学变量

学者们最早对性别、年龄、学历、民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给予高度关注。性别、年龄、学历与成就动机无关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证实 (Mc Clelland, 1987;叶仁敏等, 1992;张文梅, 2005;杨慧芳等, 2007;苏晨等, 2013) , 但仍有学者对此结论存在质疑, 并进行了验证性研究。学者申学武 (2006) 对346名男女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男女企业家在规避型成就动机和追求型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上存在较大差异。王洪礼等 (2007) 的研究证实了少数民族男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强于女大学生, 但避免失败的动机弱于女大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而言, 少数民族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较高。Mansour等 (2009) 以澳大利亚100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 证实了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在学生成就动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李孝明等 (2012) [2]选取145名老年人和149名年轻人进行测试, 证实了老年人追求成功的动机不如年轻人, 但避免失败的动机强于年轻人。Neghabi等 (2012) [3]认为男性的成就动机显著低于女性。邢飞儿 (2015) [4]对高校173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现状调查, 发现女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男生。Wang等 (2015) [5]对山东省17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成就动机的问卷调查, 发现幼儿教师追求成功的动机高, 且不同性别和教龄的幼儿教师在追求成功方面存在差异。

造成上述研究结论相互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学者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背景条件不同。Mc Clelland (1987) 用相同测验方式进行测验, 得出性别与成就动机无关的结论, 但他还提到在竞争条件下男性的成就动机高于女性, 中性条件下女性的成就动机高于男性。学者叶仁敏等 (1992) 认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优于高中生, 并不能说明年龄影响成就动机的强弱, 它主要反映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经历与认识的变化对成就动机的影响。张林等 (2003) 认为学者们研究结果的不同, 是因为研究依据的环境不同, 主要还是社会文化有关性别成就期待的不同造成的, 父母本身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性别和年龄差异的重要因素。

2. 认知与个性因素

Vasquez等 (2007) 探讨了意念对成就动机的影响, 结果证实了当学生从第三者而不是自我角度去想象成功完成任务时, 成功的经验会使他们拥有更强的成就动机。Stewart等 (2007) [6]的研究认为受创业目标的影响, 企业家的成就动机要高于职业经理人的成就动机。陈瑞涵等 (2013) [7]采用混合实验证实了个体无意识目标的启动能显著提高低成就动机个体的结果预期。

个性因素也是影响成就动机的重要原因。我国学者谢晓非 (2002) 研究了控制源 (Locus of Control) 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发现相对于外控倾向而言, 个体内控倾向可以更好地预测争取成功的动机, 而相对于内控倾向而言, 个体外控倾向可以更好地预测回避失败的动机。毕重增等 (2007) 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信与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无关, 这可能是因为为他人奋斗不需要自信的驱使, 而自信与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显著相关。Fletcher等 (2012) [8]的研究认为完美主义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

3. 环境因素

个体发展与追求成功的欲望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 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产生影响。成就动机最先被应用到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 因此, 学者们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成就动机的影响成果比较丰富, 而学校和其他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家庭环境, 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如何影响子女的成就动机呢?学者们由于研究对象和测量工具的差异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强调发展个人独立性, 鼓励自由探索家庭的儿童, 比着重发展依赖性, 给予较多管束和限制的家庭儿童的成就动机要高 (张兴贵, 2000;徐丹华, 2012;郭少琛, 2013) 。学者Dinkelmann等 (2016) [9]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父母情感温暖因子正向预测子女的成就动机, 而父母惩罚控制因子负向预测子女的成就动机。

社会关系、团体训练以及社会大环境的不确定性都会对特定的成就动机产生影响。Martin等 (2007) 的研究认为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对成就动机具有显著影响, 且教师的影响要高于父母对其的影响。陈晓冬 (2012) 证实了在大学教学中,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提高。王雪艳 (2013) 认为团体训练后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 男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女生, 但女生成就动机水平提高的幅度比男生大。Best等 (2015) [10]的研究表明社会影响 (与同龄人的交往程度) 与之后的成就动机之间存在联系。

结合前文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的研究, 我们认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家庭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人们成就动机的水平, 但两者对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正如叶仁敏的研究认为年龄与成就动机无关,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认识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 从而提高个体的成就动机。各种影响因素是怎样相互作用于成就动机水平的, 也是未来我们需要详细探讨的话题。

(二) 成就动机的效应研究

成就动机已经被证实与任务选择和绩效密切相关, 尤其是近年来, 学者们开始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 本文主要从成就动机与任务选择的关系、成就动机与绩效的关系、成就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成就动机与幸福感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 成就动机对任务选择的影响

学者们对成就动机与任务选择关系的研究较多, 得出的结论比较一致, 一般认为高成就动机的个体偏向中等难度的任务, 低成就动机的个体偏好极端难度 (特别困难或者特别简单) 的任务 (Aktinson, 1957;Blankenship, 1987;谢晓非, 2004) 。另外, 学者张林等 (2003) 认为无论个体寻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种动机的组合强度如何, 当个体处于强制性选择情景时, 会在中等难度任务上表现出最强的动机水平, 这是因为当时情景的不确定性最大。但当个体可以自由选择任务的难度时, 对任务难度水平的选择便相差甚远。谢晓非等 (2004) 研究了动态情景下个体对任务难易的选择, 个体都会逐渐选择更难的任务;成就动机高的个体会选择比成就动机低的个体更高难度的任务。Capa Rémi等 (2008) 用实验的方法对成就动机和任务难度进行了测试, 发现高成就动机的参与者在任务难度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成绩。

2. 成就动机对绩效的影响

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正相关, 但与学习绩效无关的结论已经被学者们普遍认同 (方平, 1999;杨慧芳等, 2007;郭丹, 2011;黄蕾等, 2015) 。学者杨慧芳等 (2007) 通过对211名企业管理者的调查, 证实了成就动机对高层、中层、基层企业管理者的绩效有不同的预测力。郭丹 (2011) [11]的研究证实了领导者成就动机在下属特性的调节作用下对领导绩效产生影响。黄蕾等 (2015) 对企业200名员工的问卷进行了验证性分析, 证实了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 (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工作奉献) 之间显著正相关。但仍有学者对成就动机与学习绩效无关的结论存在质疑并进行研究, 得出了不同结论。Bakar等 (2010) [12]以1102名女性和382名男性为调查对象, 证实了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绩效之间存在低的负相关关系。文敏等 (2014) [13]认为成就动机与学习绩效存在复杂的关系, 高成就动机的个体, 学业倦怠水平较低, 学习投入较高, 因此学习绩效高。

3. 成就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成就动机能够帮助个体积极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Seibert等 (1999) 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可以增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当前管理学界的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将成就动机与个体的择业就业以及创业行为联系起来, 以期为广大就业者和创业者提供一些理论指导。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对职业选择的期待较高 (张冬梅等, 2007;杨林等, 2010;刘颖等, 2015) , 且更倾向于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开展创业活动 (孙跃等, 2011;Chen等, 2012;Rachid Zeffane, 2013;王玉坤等, 2015)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在符合自我预期并有利于自我概念成长的基础上受成就动机影响的过程 (刘颖等, 2015) 。

学者Collins等 (2004) 为了探究企业家成就动机的特点及为什么有些企业家比另一些企业家更加成功的问题, 研究了成就动机与创业行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成就动机与创业生涯和创业绩效显著相关。孙跃等 (2011) [1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越强, 其本人的风险倾向越趋于冒险, 且更倾向于采取冒险的创业行为。Chen等 (2012) [15]研究了成就动机、教育和创业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下, 验证了高成就动机、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比低成就动机、没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更倾向于冒险行为。Rachid Zeffane (2013) [16]研究了成就动机、个性特征与创业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成就动机是创业可能性发生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王玉坤等 (2015)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探讨了成就动机对大学生创业决策的影响, 结果表明成就动机高的个体比成就动机低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创业。

可以看出, 成就动机与相关行为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门领域, 随着创新创业活动的高涨, 未来可以深化成就动机影响创业行为的研究, 为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4. 成就动机对幸福感的影响

心理学界的学者们近年来特别关注幸福感的问题, 并着重研究了成就动机与幸福感的关系, Hassanzadeh等 (2012) [17]以50名心理学系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证实了幸福感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金晓彤等 (2013) 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追求成功的动机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显著, 而避免失败动机对其主观幸福感的负向影响显著。宋勃东等 (2015) [18]研究发现成就动机的两个维度, 即追求成功的趋向和避免失败的趋向, 对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 且避免失败的维度相对贡献较大。赵凤青等 (2016) 认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 成就动机有利于满足个体基本的心理需求, 成就动机水平与幸福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强度是否适配。

(三) 成就动机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

目前对于成就动机作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比较缺乏, 主要集中在成就动机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上。沈潘艳等 (201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西、湖南、吉林三省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成就动机在自尊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张晓路等 (2014) [19]选取北京市在职员工357人, 探讨并证实了成就动机在职业价值观与工作倦怠、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作用。薛宪方等 (2015) [20]的研究以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员工为对象, 得出成就动机在变革型领导与个人主动性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的结论。苏霞等 (2015) 对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得出了追求成功的动机在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生涯适应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并解释了这种内化的成就动机是如何形成的。

四、评价与展望

成就动机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清晰界定概念内涵

Maehr (2008) 曾指出Mc Clelland的成就动机没有将文化的影响考虑进去是失败的, 因为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人们所理解的成就动机含义可能不同, 这就导致Mc Clelland所建构的成就动机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我国台湾学者结合中国文化, 提出了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应该将不同民族文化因素考虑进去, 结合更多的文化背景探讨成就动机的内涵和维度, 深化对成就动机的理解。

(二)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目前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采用量表的形式进行, 量表主要有成就动机量表 (AMS) 、成就动机问卷 (AMI) 和台湾学者开发的本土化测量量表。考虑到被试作答时的社会称许倾向, 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将问卷法、实验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以使研究结论更可靠。同时, 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 未来应注重开发更多与文化背景匹配的测量工具, 进一步提高测量工具的科学性。

(三) 拓展对成就动机前因与结果变量的研究

学者们对成就动机的前因变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分别探讨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成就动机的影响。关于后果变量的研究, 可以发现心理学和教育学界的研究者们主要关注自我取向成就动机, 主要分析这种稳定的个性特质对个体行为及认知方面的作用效果;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界的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探讨在不同环境及他人期待的情况下,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但对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和效应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一是研究人口统计学变量、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彼此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引起成就动机的变化的;二是结合创业行为理论, 以企业领导者、员工和农民工等为研究对象, 深化成就动机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四) 加强成就动机作为调节或者中介变量的研究

成人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篇10

1 理论背景

1.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1]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在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 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成绩紧密相关, 在学习中起关键作用。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支配和维持其学习的重要因素。具有高动机的成人学生会自愿、持续地学习, 相反, 低动机的成人学生会在一段时间后放弃学习。当成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得到激发, 学习就变得更顺利, 学习效果就会更明显。因此, 教师只有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 才能提高其学习效果。

1.2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苏联心理学家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将其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内部动机是指学习者由于自身兴趣引起的动机, 它取决于个体需要, 是持续长久的动机, 比如爱好足球的人对足球的热爱, 爱好旅游的人对旅游的热爱等。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产生的, 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强制性, 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奖励, 如通过考试获得奖学金, 胜任工作后获得晋升等。这是短暂的动机, 学习者一旦实现了其自定目标, 动机就会随之消失。

2 调查与分析

2.1 目的

开展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当前成人学生学习动机有何特点? (2)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 对教学有何启示?教师应采取什么策略?

2.2 调查对象

南通体臣卫生学校2009级药剂专业本科生共78人。

2.3 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北京丰台区继续教育中心提供的一份学习动机调查问卷[3],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稍作修改。该问卷 (见表1) 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出发, 设计了一个“我参加成人学历班的理由是……”的问卷, 下设22个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学习时可能的动机因素。被调查对象在每个动机因素选项前从5个分级项中选择一种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分值选项 (1=从没, 2=偶尔, 3=经常, 4=大多时, 5=总是) 。

2.4 调查结果 (见表2、3) 及分析

从表2、表3可以看出, 当前成人学生学习动机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 当前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社会需求及自我发展紧密相关[4]。第21项、第22项和第14项排在学习动机的前3位, 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对成人学生学习动机的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高学历、强能力及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因此是否拥有较高学历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

其次, 成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有很强的求知欲。这一点可以从排在第4位和第5位的动机看出。成人学生参加学历班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文凭, 而且他们大多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 学习针对性较强。

再次, 从表2的动机平均值来看, 大多数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社会要求, 属于外部动机, 少数是出于个人爱好。布谢尔[2]指出, 不同成人群体的动机指向分布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青年人 (18~34岁) 的学习重视实用, 是为了追求学历和文凭;中年人 (35~60岁) 学习是为了晋升职位和维持家庭;老年人 (60岁以后) 学习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利用闲暇为社会服务等。因此, 分析不同阶段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既能反映成人的个人需要, 也可反映出社会需要。当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互作用时, 学习动机最强。

3 对成人教育的启示

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激发和培养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适度的学习动力, 努力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 保证学习质量。

3.1 引导成人学生合理调适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5]

应引导成人学生在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进行合理的调适, 以期两者尽可能达到平衡, 从而产生稳定而强烈的学习动机。

3.2 提供可满足成人学生学习需要的教育

要选好教材, 安排好课时。教材的设计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成人学生承担着多种社会责任, 经常为工作忙碌, 且人际交往较频繁, 导致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成人学生大都追求速成学习, 希望能在较短时间内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成人学生迫切的学习需求、强烈的成就动机和对学习效果速成的渴求[6], 决定了其学习需要更加贴近实际状况。因此教师要精简课时, 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3.3 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 精心组织教学

教师应主动和成人学生进行交流, 随时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需求。同时, 在此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 精心组织教学。

3.4 增强成人学生学习信心

成人学生大多学习信心不足。因此教师要在他们遇到问题时, 以朋友、伙伴的身份提供帮助, 进行引导和鼓励, 而不要以权威或领导的姿态对待;要增强学生个性因素中的积极因素对其学习动机的有利影响, 减少其个性因素中的消极因素对其学习动机的不利影响, 提高其自重感。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成人学生, 难度过高或强度过大都会影响成人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久而久之会削弱其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

3.5 及时反馈成人学生学习结果

成人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一定要及时, 以便其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7]。在使他们看到自己取得成绩的同时, 及时发现不足之处, 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 采用适合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 争取更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 学习动机对成人学生的顺利学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并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4.

[2]佟丽君, 曲丽娜.成人学习动机理论述评[J].成人教育, 1997, (4) :37~38.

[3]蒋炎富.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报告与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育与研究, 2005, (11) :55~57.

[4]宣纳新.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效果的影响浅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42~44.

[5]杜淑敏, 马卫花.成人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激励措施[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1, (6) :72~73.

[6]张桂香, 王传永.成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8) :46~47.

高科技企业联盟动机研究 篇11

关键词:战略联盟 资源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一、对联盟动机理论的回顾

资源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是当前用于解释联盟的两个主要理论,资源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个资源的集合,当企业需要更多的但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来购买的资源时,就会产生联盟;而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要使交易成本总和最小化,如果通过联盟能达到这种成本最小化,企业就会形成联盟。

资源理论解释战略联盟的形成原因是企业需要额外的资源,这些资源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但能从合伙人处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财务的、技术的、物质的(生产能力、销售渠道)和管理的。因此,资源理论将每种形式的战略联盟解释为企业取得合伙人所拥有的资源的途径。

交易成本理论解释战略联盟形成的原因是战略联盟的成本在其它的战略选择中是最小的。成本出现于各种活动中,如组织信息、调整行为、保护交易部门的利益、监控交易及由此引起的适当的调整行为。交易成本理论将每一种战略联盟的形式解释为企业达到特定商业目标的总成本最小化。

由于企业联盟的动机是基于他们所属的行业、业务特征和竞争情形的不同而不同。以下我们考虑了高科技行业的特征,针对高科技行业中常用的联盟形式来讨论这两种理论的适用性。

二、高科技企业的联盟动机解释

在高科技行业中有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我们选择了四种常见的形式:(A)技术许可;(B)合作研究与开发;(C)外包协议;(D)合资企业。这四种联盟形式可以用资源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

技术许可是这样一种安排,企业被授权使用其合伙人所拥有的技术用于自己的用途,如制造、开发、销售或其它活动。对这种权力的补偿形式是使用费、专利费或双方同意的其它价格。资源理论将技术许可解释为企业间两种资源,即技术资源(技术使用权)和财务资源(货币补偿)的交换。许可形成是由于企业拥有财务资源,需要合伙人所拥有的技术,而合伙人也愿意接受财务补偿来交换他们的技术资源。另一方面,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企业进入许可证安排是因为技术许可的货币补偿低于他们自己开发技术的成本。如果企业自己开发某些技术,它需要原料、设备、研究员、管理等的投资,当他们自己开发的这些投资的总和超过了技术许可所需的补偿,企业就会选择技术许可以使成本最小化。

合作研究和开发是两个或更多个企业间的合作,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开发某些技术或产品。在快速变换的市场中,高科技企业更多地接受合作研究和开发,目标是实现利益的共享、成本和风险的分担。资源理论解释合作研究和开发是企业拥有的技术资源(包括知识产权、研究才能、开发经验等)和财务资源之间的合作,共同进入研究和开发活动的统一管理。一个合作研究与开发联盟形成的原因是没有一个企业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足够的资源达到规定的目标,而当异质的、互补的资源以联盟的方式结合起来则有可能完成。另一方面,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企业选择合作研究和开发是因为合作研究和开发的各种成本低于他们自己关起门来所作的研究和开发。在合作研究和开发时,所需的成本是由合伙人分担的,自然少于企业自己内部开发,但合作研究与开发还需要各种额外的管理成本,如合作双方的协调、冲突的解决、对于其他合伙人要求的让步等。

外包协议通常是企业委托合伙人制造,而合伙人提供由企业规定的成品(或半成品),这种形式的联盟在高科技企业中不断出现。资源理论解释这种外包协议的形成是因为企业缺乏他们的业务所需的制造资源如工具和设备,需要利用来自合伙人的这些资源。合伙人有足够的制造资源提供给这些企业,而他们通常从企业获得财务资源作为补偿。另一方面,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企业选择外包协议的原因是因为委托制造的成本低于他们自己制造的成本。

合资企业是一个法律实体,股权在合资双方之间分配。企业进入合资企业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如制造的合资企业和销售的合资企业。资源理论解释企业形成合资企业的原因是企业不能独自追求他们的目标,可能因为缺乏专门的技术或资源,也可能因为他们不能在一定范围内独自支配市场,那么他们就会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各自资源的联合,如制造资源和销售资源,以达到双方一致的商业目标。由于资产股权在企业间分享,财务资源也在企业间分享。另一方面,交易成本理论解释合资企业的产生是因为合资企业比企业独自作业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合资企业的决定理由就要看合资的结果是由于企业间的协调而导致成本的增加,还是由于合作的效率使成本节约。表1总结了以上的讨论并展示了资源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如何解释每种联盟形式的形成:

三、实证分析

由于IC行业中战略联盟的现象极为广泛,我们选择该行业中销售额最大的十家企业(IC insights),按照以上提出的四种联盟形式(技术许可、合作研究和开发、外包协议、合资企业),从IC提供的数据库中对每种形式收集了10个真实的联盟案例,并分析形成联盟的动机,这些动机可以被分为三类:(1)取得合伙人的资源,(2)缩短销售或生产的时间,(3)减少成本。根据战略联盟的四种形式、三类动机(资源、时间、成本),我们将40个案例的分布总结在表2中:

在技术许可的例子中,大部分案例(10个案例中的7个)的主要动机是企业必须拥有合伙人所有的技术资源,如知识产权和技术诀窍。其它三个案例的动机为时间效率,企业通过许可安排能使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

在合作研究和开发的案例中,取得合伙人所有的资源也是形成联盟的主要动机(10个案例中有7个)。通过合作研究和开发的联盟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及财务资源等。还有三个案例重视的是时间问题,因为技术和产品开发的速度会带来市场上的技术和成本优势。

在外包协议的案例中,时间问题几乎与资源问题同样重要(10个例子中的4个)。由于市场环境的激烈变动,企业必须调整他们的制造能力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改变。但调整制造能力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当他们需要作出快速反应时企业就会进入外包协议的联盟。有时,为了避免经济低迷时期过剩的制造能力,企业也倾向于保持适度较低的投资水平,并将外包协议作为应对需求增长的一种缓冲。制造的外包协议提供了市场优势的时间,它更快、更有效率。还有其它5个案例优先考虑资源,只有一个案例优先考虑成本问题。

虽然资源问题依然是合资企业的主要动机,但有3个案例强调成本问题。强调成本问题的企业进入合资企业的联盟主要是由于财务的原因,比如单个企业难于进行制造设备的资本投资。在合资企业中,这样的企业与合伙人分担所需的资本投资,可以减轻他们的财务负担。

四、研究启示

从以上40个案例的分布可以看出,大多数IC企业进入战略联盟的主要动机是取得合伙人拥有的各种资源(40个案例中的24个)。这在技术许可及合作研究和开发这两种形式上尤其明显,在那里技术资源如知识产权和技术诀窍是企业想要通过战略联盟获得的最重要的因素。对合伙人的选择通常是考虑到他们在所需技术资源领域中的能力。外包协议中的资源问题主要是物质资源如制造的工具和设备,企业希望通过外包协议从合伙人那里获得这些资源。而合资企业中的资源问题则是为了获得合伙人拥有的各种资源,如他们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从这24个案例可以说明,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的形成可能是为了从拥有某些特定资源的合伙人那里获得其它方法难以获得的资源,即可以用资源理论来解释联盟形成的原因。

时间问题是一些企业进入联盟考虑的另一个因素(40个案例中的12个)。时间问题可以用资源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来共同解释,从资源理论的观点出发,时间问题也就是资源问题,因为从合伙人那里取得资源将解决时间问题。而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将时间问题解释为成本问题,因为及时地获得技术、资源等节约了企业自身开发技术、制造产品等所需的成本。因此,时间问题在这里就被认为是中性的,无论是资源理论还是交易成本理论都可解释。

成本问题没有在技术许可或合作研究和开发这两类联盟的反映出来。这是因为高科技行业通常面临着技术资源的短缺,或及时市场渗透的失败等,这些问题比技术开发中所需要的成本更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绩效。成本问题主要出现于合资企业的案例中(10个案例中的3个)。这是因为减少资本投资的需要是建立合资企业的主要动机,如果企业需要投资于大型的制造设备,但又不能独自负担,企业就需要通过与合伙人形成制造合资企业来分担这一投资。外包协议的10个案例中只有一个案例支持成本问题。考虑到成本问题的联盟,在40个案例中只有4个,即只有10%的案例可以用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它们形成的动机。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解释高科技企业形成联盟的动机时,资源理论的适用性远远超过了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来说,在高科技行业中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是很重要的,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资源对他们来说是生存的关键因素,通过联盟从合伙人那里获得可用的资源将同时解决资源和时间问题(占总案例的90%),资源理论能在所有形式中解释战略联盟的动机,而成本问题仅在合资企业的案例中反映出来。这也正说明了高科技行业的主要特征,即及时地获得不同的资源比成本效率方法更重要。而且,成本效率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获得合伙人拥有财务资源来实现,即可以用资源理论解释企业在联盟中试图获得合伙的财务资源以实现成本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说在高科技行业中企业之间进行战略联盟的动机更多是为了获得各种资源,只有少数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

参考文献:

1、Das,T.K.,Teng,B.S.,2000.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Journal of Management,26:31-61.

2、Hennart,J.F.,1988.A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of equity joint ventur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9. 361-373.

3、Tsang,E.,1998.Motives for strategic alliance;Aresource based perspectiv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4(3):207-221.

发动机缸套变形研究 篇12

降低发动机的各运动零部件之间的摩擦损失, 提高机械效率, 是提高发动机的输出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发动机运转过程中, 活塞与缸筒之间的摩擦损失在整个摩擦损失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通过CAE分析的手段, 预测缸套在使用时的变形, 并将变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能够有效降低摩擦损失, 提高缸体及活塞的机械寿命。

1. 发动机的主运动机构

发动机本体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 包括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 两大机构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 五大系统为、燃油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启动系统和点火系统等。主运动系统是以缸体、缸盖为主体结构, 通过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盘等运动件组成的曲柄连杆机构将往复运动转化成旋转运动的一套结构。主要结构形式如下图。

缸体根据排列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直列式、V型、对置式等结构形式, 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排列, 其基本结构都相同。

2. 发动机缸体与活塞的配合形式

如上图所示, 活塞在缸体内沿着缸套内壁的圆柱形轨迹上下往复运动, 并且通过活塞环保证了气体的密封和套与活塞之间的润滑、热量传递等功能。理想状态下, 在同一Z向高度上, 活塞和外表面和缸套的内表面应为圆形。实际在设计以及零件加工时, 也是遵照这个原则。但是在装配过程中, 以及发动机在正常运转中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 缸套和活塞都会发生微小的变形。缸套的变形形式如下图所示。

①为缸盖螺栓拧紧力矩产生的变形;②为热变形;③为两方面综合影响产生的符合变形。

3. 发动机缸套变形的CAE模拟及验证

3.1 缸套变形分析的模型化:

在分析缸套变形时, 要对单个气缸的缸体、缸盖、汽缸垫、缸盖螺栓等进行离散化处理, 所使用的软件为Hypermesh软件, 上述零件需要做成六面体模型。离散化后的模型如下图。

3.2 缸套变形分析

螺栓预紧力的加载:

螺栓的预紧力为设计给定, 或者是通过气体爆发压力计算得到, 四根螺栓中, 每根螺栓的预紧力为61KN。在ABAQUS中, 定义螺栓的预紧力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施加螺栓载荷 (bolt load) , 另一种是定义过盈接触 (contact interference) 。本次分析是通过定义螺栓载荷来实现的, 制定螺栓的中间位置为受力截面。

接触的定义:

定义接触的时候要设定“Adjust=位置误差极限”此误差极限要大于两个接触面之间的网格距离, 否则ABAQUS会认为两个面没有接触。定义“tie”时也应该设定position tolerance。接触定义在哪个分析步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 如螺栓左面和螺纹部位的接触, 需要在初始状态initial中就设定, 活塞和缸套的接触就要在后面的计算步中设定。

分析控制:

缸体材料设定

边界条件的设定:

控制卡的设定:

分析结果:

下图为分析结果, 从缸体顶面向下50mm范围内变形较大, 并且在不同的角度位置, 变形的数值不同, 所以可以判定变形后为不规则的形状。提取不同截面上的变形前及变形后数据的坐标, 差值运算后进行傅里叶变换。最终得到不同节次下的缸套变形。如下图所示。

下图为傅里叶变换后的重要节次的变形示意图。 (图6)

4. 结语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经过精密加工后得到的正圆形缸套, 经过组装后, 发生了失圆变形的现状, 通过CAE分析的方法, 模拟失圆变形的大小, 并与实际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从而验证CAE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通过验证可知, 此CAE分析方法基本可信, 通过上述的分析方法, 可以在发动机的设计阶段验证缸套尺寸设计的合理性, 以及缸盖螺栓的拧紧深度设定等问题。提高了设计的可靠性, 并缩短发动机的开发周期。

参考文献

[1]ABAQUS软件使用手册

上一篇:销售渠道与企业竞争下一篇:危机管理的三项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