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视角

2024-10-18

动机视角(精选9篇)

动机视角 篇1

一、引言

会计语言是人类商业活动中基础性的沟通方式, 用来描述货币所表现的经济活动, 从而为利益相关主体做出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当前, 会计语言准则已经开始向全球化趋同方向发展, 逐渐成为一种更加国际化的商业性语言。

会计语言中例如会计报表要素、会计计量方法、借贷记账法以及会计账簿等等都是表达财务观念的表现符号。架构起会计符号化财富世界, 就能够以空间规则为依据, 将现实中的财富世界用会计语言表现出来, 从而达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语言能够反映现实财富世界中财富的创造与消费等等经济活动, 让每个会计系统能足以反映财富活动的动态过程。会计符号应该公允的反应现实财富世界, 这种公允的要求不但指会计语言及语言规则在创造设计方面的公允, 而且指会计语言及规则在实际应用中的公允。然而, 现实企业中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造成现实财富世界的建构扭曲或虚构, 导致有关主体获取不正当利益。因此, 有必要基于会计语言视角对企业会计舞弊的动机进行分析。

二、基于会计语言视角的企业会计舞弊动机分析

1. 生存动机, 主要包括企业和个人两方面

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产生的不良动机。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心理作用:投机心理、冒险心理和忠诚心理。尽管我国会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修改完善, 但是在法律法规的更迭中仍然有可乘之机。某些财务人员投机性的采取会计舞弊行为, 通过会计财务造假等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谋取大量经济利益。另外, 即使会计舞弊者明确知道自身的虚构会计信息等非法行为存在风险, 一旦东窗事发将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但是由于其冒险心理作祟, 再加上风险背后强大的利益诱惑, 足以使其铤而走险, 冒险进行会计舞弊的行为。最后, 由于会计舞弊等违规行为被查出之后将会影响该组织或企业的社会声誉, 而相关人员选择抵御或制止会计舞弊等行为一般会对团队或企业内部的忠诚关系, 因此, 在强调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的当前社会, 忠诚关系这种心理将会成为反对会计舞弊的消极因素。

2. 个人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产生的不良动机

很多情况下, 会计人员的会计舞弊行为是为了“明哲保身”, 其本身心理素质较差, 对于违反规定的会计行为抱有消极对待的态度, 收到企业领导或相关人员的指示, 虚构造假会计信息。另外, 会计人员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和企业财务制度的更新, 对企业中领导层的依赖关系越来越深化。存在一些领导层忽略会计法规, 主观判断会计人员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导致会计人员盲目服从, 企业中会计舞弊行为屡禁不止。最后, 由于我国当前对会计舞弊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较为欠缺, 会计行业中出现了“法不责众”的心理。在群体性行为环境下, 很多会计人员无形中会产生从众心理, 跟风造假。现实情况中, 由于查处和惩罚的欠缺, 会计人员从众舞弊行为反而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会计行业一定程度的认可以及职业心理中得到满足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会计舞弊的不正之风。

3. 不良的自尊动机

某些企业负责人存在虚荣心理, 即使在自己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并不理想, 距达到所谓的考核指标仍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 仍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 或者得到上级的赏识, 进行会计舞弊行为。捏造虚假财务信息, 营造经济效益良好的局面。同时, 企业经营者也有可能为了满足其行使职权的自尊性的心理需要, 而通过操作会计信息, 进行会计舞弊行为来满足其过度职务消费的目的。一些企业领导人为自己的会计舞弊行为找了更合理的理由, 自然的认为舞弊行为的合法性。他们认为自己既要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也要为职工们谋取更多的福利, 从而进行会计舞弊行为,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或偷税漏税等。

三、基于会计语言视角弱化企业会计舞弊动机的对策

1.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不给会计舞弊留下机会

会计行业法律法规不断修改, 但仍然存在较多的空隙, 为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例如在新会计准则中, 强化了对确认和计量评判标准, 便于会计政策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估计的适用范围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提供了平台, 然而其主观性和灵活性又给会计舞弊提供了进行的可能。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相关法规, 以及各项具体实施细则, 从而实现会计法规更加容易理解, 更加全面的运用。具体来讲, 以上市公司为例, 其在对外公开企业会计信息时, 更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稳定公司股价。因此, 应该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 纠正上市公司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评判指标。另外, 还应明确强调他律, 将社会导向价值目标与会计人员自身的内在目标相结合, 以此来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感。

2. 建立健康正面导向的企业会计文化, 抵制不良的生存动机以及自尊性动机

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性质, 与财务接触密切, 其职业道德低劣, 意志不健全, 很容易堕落甚至严重者导致犯罪。另外会计人员工作事项繁杂, 工作压力较大, 心理素质较差,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 倘若精神压力难以得到及时有效释放, 很可能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为此, 会计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培养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工作兴趣, 找到自我解压的有效方式, 积极自我调节心理问题。企业

应该及时采取有效行动, 积极培养和塑造正面健康、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 包括会计文化, 努力为会计人员营造出一种和谐、公正、自尊、互信的会计工作环境, 减少冲突, 弱化不良动机的产生。另外, 有必要对企业强化诚信教育, 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对企业会计的主要负责人。具体实施会计行为的会计人员以及进行经济监督的审计人员等等进行诚信教育。对于这些人员要加强会计法规的认真学习, 还要加强会计人员执行具体细则的自律性和自觉性, 努力提升会计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3. 积极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避免产生会计语言的应用错误

为了更好的适应财务岗位的不同的要求, 会计人员要不断优化自己的价值观, 提高自身职业道德观念, 强化正确的会计职业规范, 实事求是, 遵纪守法, 保持原则, 客观的反映会计信息。另外会计人员要优化技能素养和知识结构, 将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与会计实务结合起来, 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技能。同时还要注意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会计舞弊等诸多会计违规行为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心理素养紧密相关。因此, 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心理素质的关注。会计人员心理素质包括能力心理和意志心理两个方面。能力心理素质要求会计人员的观察、记忆等基本能力和逻辑思维、分析预测能力等, 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过强的意志心理能够保证会计人员积极进取、坚持原则, 从而正确的做好财务会计工作。

四、小结

由于会计行业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较高要求, 会计语言相对于其他语言被赋予了更特别的特性。会计语言需要公允地反映现实财富世界, 包括在会计语言及其使用规则的设计和运用两个方面。然而会计语言毕竟是人工设计建构的, 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在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的综合影响下, 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会计舞弊行为。因此, 有必要基于会计语言视角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动机进行分析, 只有从动机上了解了会计舞弊行为的产生, 就能更好的开展弱化该动因的改善行动。

参考文献

[1]秦小丽, 陈沛然.企业会计舞弊动机分析——基于会计语言视角[J].财会通讯, 2015, 10:25-28.

[2]高锦标.企业内部财务舞弊的甄别与控制——基于法务会计视角[J].经营管理者, 2013, 04:136-137.

[3]唐立兵, 张平.基于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舞弊防范策略[J].生产力研究, 2010, 07:242-244.

动机视角 篇2

一、从现象出发,通过调查来分析中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

1983年12月《杭州大学学报》发表了李志强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调查研究》一文,该文从阅读兴趣调查入手,开始把学生的阅读与阅读需要相联系。1992年6月《语文学习》发表了顾天立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最新扫描》一文,文章分析了中学生群体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对读物的多样性选择的背后所隐含的10种价值观念:(一)契合心理;(二)弥补阅读空缺;(三)从众心理;(四)解释疑难困惑;(五)提高文明修养;(六)追寻文明修养;(七)扩大信息容量;(八)赖以放松愉悦;(九)推动正课学习;(十)渴望成熟深刻。这反映出中学生具有不同的阅读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时期的中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在这些价值取向中,有的表现出中学生纯正的阅读价值追求,有的表现出中学生非纯正的阅读价值追求。1993年5月《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发表了杨顺耀、汪培元的《学生课外阅读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一文,作者对100位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层次不高,读物中精品不多,学生对读物的选择性不够,碰到什么读什么,随手拈来,随意性很大。近年来这种类似的调查还在继续进行。比如,2004年6月《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陈锋的《高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一文,这次调查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阅读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至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一次大型调查。该活动主要针对高中课外阅读现状、高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及中学语文大纲推荐书目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课外阅读时间普遍较少,阅读态度不端正,兴趣不一。2006年4月《河南教育》发表了王栋生的《与学生一起阅读——高中学生阅读现状与改造对策之探讨》一文,文章分析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底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并指出:近5年来,人们的读书目的发生了细微的变化,选择“实用技能”的比例从过去的20.4%下降到13.5%,但“工作需要”和“应付考试”这样功利性读书目的的选择比例不降反升。国民读书功利性目的增强,实用性减弱,消遣娱乐目的回归,可以看出社会竞争压力及其对人的影响,他认为“高中生阅读情况也大致相似”。

这些调查把中学生阅读放在社会背景下,从课外阅读状况入手,分析了中学生阅读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这些调查数据有利于教师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研究的紧迫性,有利于促使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然而这种研究往往把目光集中在阅读的社会大语境上,却忽略了课堂阅读,特别是忽略了中学生课堂阅读动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发现了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审视中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情况时往往容易忽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我们要进一步落实的工作是如何解决当前中学生文学阅读动机不纯正、阅读兴趣不浓等问题。

二、从理论切入,透过心理探讨中学生的阅读需求问题

从阅读需求的角度,顾天立先生概括了中学生群体在对读物多样性选择背后隐含的10种阅读价值观念,并指出阅读动机与阅读行为之间的关系。倪文渊在《中学生阅读需要浅说》中提出了学生五种不同阅读需求类型:(一)功用性阅读需要;(二)积累性阅读需要;(三)发展性阅读需要;(四)创造性阅读需要;(五)消遣性阅读需要。这些主要是从学生课外阅读入手考虑的,与中学课堂阅读教学还没有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他们集中关注着中学生课外阅读心理需求,却忽视了中学生课堂阅读心理需求,同时还没有具体到文学教育这一特定语文教育内容的学生阅读动机研究。

申继亮、谷生华以及严敏等人在《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对阅读心理进行了分析,认为阅读存在着“动机——感知——理解——活用”的心理模式。他们对中学生阅读动机水平与阅读成绩作了对比研究,认为阅读动机与阅读效果正相关。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分析过于简单化,因为工作效率除了与动机强度有关、还与活动难度有很大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非常复杂。阅读不同文本的需要不一样,阅读效果就不一样,阅读动机与阅读内容有着直接联系。另外曾祥芹先生在《阅读学新论》中探讨了阅读动机的问题。他强调,一要把被动阅读动机转化成为主动阅读动机;二要提高远大目标,提高阅读动机层次;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不懈的阅读追求。他首次把阅读动机区分为“主动阅读动机”与“被动阅读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端正阅读动机的问题。这无疑对中学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的文学阅读动机研究也有很大启发。宋伟琦在《阅读动机培养的教学因素及策略研究》中通过实验对阅读动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五种激发阅读动机的策略。我们应意识到激发、维持纯正阅读动机,或端正不良阅读动机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目前,对阅读动机有过深入研究的是王尚文教授《关于读写听说的动机问题》一文,该文从动机人性化的高度论及了中学生的阅读需求问题。

三、需建立关系视角,多角度研究阅读动机

美国学者拉塞尔·伊·埃姆斯等主编的《学生动机研究》探讨了动机行为的源泉和归因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文化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学生动机的认知因素,如何使学生的动机朝着我们期望的动机状态转化等问题。美国学者巴巴拉·L·麦库姆斯和詹姆斯·E·波普合著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在如何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等问题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燕平、郭德俊在《激发课堂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一文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激发课堂学习动机的TARGET模式,该模式包括“任务”、“权利”、“肯定”、“小组”、“评价”以及“时间”在内的六种影响“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课堂结构因素”。该模式强调形成一种自主、个体化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是有利于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

阅读动机是阅读主体的“中央处理器”,阅读动机直接带动阅读行为,影响阅读效果。阅读动机有“主动阅读动机”与“被动阅读动机”之别。为什么有的人表现出积极的阅读动机,而有些人表现出消极的阅读动机?为什么有的人能够长久维持积极的阅读动机,而有的人却难以长久坚持阅读?其实动机总是和需要相联系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这说明每个人都具有满足自身生理、安全、归属与爱、求知、审美与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这种原始动力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偏离了它正常的运行“轨迹”。就阅读来说,“被动阅读动机”是原始阅读动力的被抑制或者异化,我们要做的是激活这种原始动力,或者端正被异化了的阅读动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激发、维持并端正学生阅读动机,并使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由此,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学生文学阅读具有怎样的原始动力?中学生文学阅读怎样才能获得或强化这种原始动力?前面那个问题牵涉到文艺心理学,后面这个问题牵涉到动机心理学和学习理论。中学生文学作品课堂阅读动机需综合运用文学接受心理相关理论与学习动机相关理论,并把它们放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加以研究,需要建立关系视角,多角度研究阅读动机。

如果要把读物区分为“科学文本”和“文学文本”两个极点的话,文学作品指的就是临近“文学文本”这个极点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阅读一定指向的是“文学文本”,也就是说不能把“文学文本”当“科学文本”来读;同理,也不能把“科学文本”当“文学文本”来读,只能把“文学文本”当“文学文本”来读。中学文学作品阅读只能是“文学文本”这一特定的“文本类型”以及中学生这一特定的“读者群体”所进行的阅读。那么,中学文学作品阅读动机则是指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中学生在指向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激发、维持、调节阅读行为,获得文本感知,丰富情感,满足文学审美以及获得精神需求的阅读内驱力和诱因。它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内部驱动与外部驱动之分。

内部驱动与阅读个体的阅读目标定向、自我阅读效能感、阅读成就归因等有一定关系。就阅读目标定向来说,有些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获得审美愉悦以及精神需求,把阅读成就情境看成是再次提高能力的机会,是自我发展的需求,我们称这种阅读目标定向是阅读掌握目标定向;有些学生则把阅读成就情境理解为阅读能力的评估和检验,他们把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阅读量,争取更多的生活交流材料,或把阅读消遣以及阅读测试看作是文学阅读目的,特别是把老师、同学的认同看作是首要目的,这种以追求良好表现为阅读目的的目标定向称为阅读成绩目标定向。前者阅读主要以满足发展需要为目的,后者阅读主要以满足基本需要为目的。自我阅读效能感,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阅读理解、阅读审美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阅读成就归因,是指学生对影响阅读过程中或者是阅读后所达到的理解程度的因素所做出的解释与推论,有的学生把阅读结果归结为自己的阅读能力或努力程度;有的把阅读结果归结为阅读任务难度或运气。

外部驱动主要来自于课堂环境以及文学文本类型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文学作品阅读动机表现出一定的层级性,从内容感知、情感体验到审美需求成螺旋式发展状态。阅读动机直接影响着阅读质量和阅读数量。

从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鉴赏力来说,中学生的文学阅读动机是决定性因素。阅读动机不同,阅读方式、阅读姿态就不一样,阅读效果也不一样。中学课堂文学作品教学与学生课堂文学阅读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课堂文学阅读教学行为是在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纯正阅读动机、端正学生的不纯正阅读动机还是在抑制或异化学生的积极阅读动机、纵容学生的不纯正阅读动机?这需要从课堂阅读教学角度做进一步研究。

动机视角 篇3

作为人类商业交往的基本沟通工具,会计语言所要描述的内容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动,其描述的目的是为利益相关主体决策提供参考或向业主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会计准则全球趋同中,会计通常会被看成是一种国际化的商业语言。

(一)会计语言构成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个:即语音、词汇与语法。在会计准则不断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要很好地发挥功效,前提是先确定好其词汇构成与应用时的语法规则。

(1)会计语言的词汇构成。会计词汇通常涉及三个层次:即会计基本词汇、会计一般词汇及其它词汇。会计基本词汇通常被用来表达时点或时期的能够货币化的数据性信息,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界定的六大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表达的是时点经济信息,而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的则是时期财务数据。为了对会计要素涉及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类核算,需要将会计基本词汇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拆分,由此就形成了会计一般词汇,即会计科目。以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词汇为例,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通常会用到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这五个会计一般词汇。为了对更加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具体的反映和监督,会计一般词汇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调整和补充,所以其变动性比会计基本词汇要大一些。由于近年来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2006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与1992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相比较,在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方面就做了不少修订和完善。如取消了“短期投资”科目和其对应的报表项目,代之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于是围绕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又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个新的会计科目,这样,旧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就因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被删除。除了以上作为会计语言基本词汇的会计要素、作为会计一般词汇的会计科目外,会计语言有时还需借用一些日常词语来表达一些能够提升整体会计信息含量的非数字化信息,如股东信息、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制度、董事会报告等,这些日常词语也应作为会计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必要时以会计语言披露出来。

(2)会计语言的语法规则。语言学中的语法可以被看成是语言中的规则,各种语言都会有相应的语法,尽管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可能会有差异,但总体上是相似的。以会计准则为例,其作为一种规制主要被用来约束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发挥的是会计语言中“语法”的作用。通常, 会计规则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联系,因此其规则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影响使用者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反过来,会计规则也会在多个利益集团的不断博弈中发展完善。目前,我国的会计语言语法规则主要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法律,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上;第二个层次是会计行政法规,重要集中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第三个层次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主要由作为会计部门规章的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以及作为会计规范性文件的38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等承载。

(二)会计语言整体理解从静态角度看,作为会计语言的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报表要素及会计科目、各种会计计量方法、具有普适性的借贷记账法以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等都是表达财富观念的符号。一旦会计符号化财富世界建构起来,其就能根据既定的会计语法即会计规则,从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将现实财富世界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呈现出来。因为会计作为商业语言首先应当理解为一种经济语言,这样,会计语言又成为对现实财富世界进行动态表达的一种形式,其以特有的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中的财富创造、积累、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相应结果,从而使得任何个体的会计系统成为反映其财富活动的符号视图。这些反映会计主体财富活动的符号视图会对其相关利益主体如投资人、债权人、 公司雇员、公司客户、政府监管部门等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团体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的利益。这样,执行会计语法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明显表现出对现实财富世界的分配功能,因而能够被应用于税款征纳、经理报酬契约等活动中。

二、关于虚假会计信息的语言学解释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语言特征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因为会计信息需要借助会计语言呈现出来,其基本要求势必会对会计语言产生特殊影响,从而使得会计语言具有了有别于其它语言的一些特性。一是会计语言的可比性。尽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单个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至关重要,但从会计语言的整体性出发,可比性才是发挥会计语言功能的最重要保障。为了能有一个共同的核算支撑平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明确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常用的一级会计科目和主要的账务处理规则,这些规定对同类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纵向可比,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同一时期的会计信息要横向可比。二是会计语言的确切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及时性等要求会计语言应当明确切当,会计语言为了发挥好记录和报告的作用,在表达时要做到准确严谨、清晰明了、真实可靠;同时,会计语言只有做到确切性,才能更好地确保其可比性。三是会计语言的模糊性。会计信息的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正是会计语言中模糊性的体现。表面上,会计语言的模糊性与其确切性有冲突。事实上,会计信息在强调可靠性的同时并不否认信息的适度模糊性和主观性,因为有会计分期的假设、部分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以及会计处理主体职业判断的差异,使得会计信息不可能做到绝对精确。换句话说,适度模糊在会计上是允许和被接受的,只要会计人员谨守中立、恪守谨慎、如实反映,确保会计信息整体客观即可。此外,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明确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规定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在不违反统一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以不设置相关的会计科目”,这表明会计语言在应用上具备公认性和灵活性;同时会计词汇与会计语法规则通常都是以会计法律制度的形式提供的,其在语言风格上更加追求严肃确切,在语言特点更是强调表述意思的准确单义。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语言学解释

(1)会计语言要实现公允反映的要求。经济个体的多数利益相关者需要直接面对会计符号化的财富世界,并从中获取化信息进行决策。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信息是消除信息不对称、防止资本市场失败的重要制度安排。会计符号要公允地反映现实财富世界,一是需要会计语言及其规则在创设方面公允,二是要求会计语言及其规则在应用方面公允。创设公允主要针对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制度建设,而应用公允则对企业管理当局从事会计活动提出了要求。为了实现公允反映,在应用会计语言及其规则时应遵循诚信原则与能力原则。

(2)会计信息失真的语言学现象。现实中一些企业的管理当局背离诚信原则,通过会计符号来虚构或粉饰自身的财富视图,结果不但扭曲了特定企业的财富世界,而且可能也破坏了社会公众对会计符号勾勒的抽象化财富机制的信任。同时,越来越复杂的会计语言及其规则对企业管理当局的应用能力提出了严重挑战。不可否认,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要以会计语言为依据,但一般不会机械地听从会计语言,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决策需求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当经济主体的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与其现实财富世界相吻合时,二者对经济个体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建构作用是类似的。但会计信息失真现却在国内外屡见不鲜。这是因为会计语言毕竟是人工建构的,其有可能偏离现实而对经济主体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产生差异化建构,进而导致经济主体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和谐,那些利用会计符号化财富世界扭曲或虚构现实财富世界的主体正是通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诱导产生建构差异而获取不当利益。

三、企业会计舞弊动机分析

对应于奥尔德弗(Aldefor)的ERG理论,本文拟从Exsit (生存)、Relation(社会关系)和Grow(自我成长)三方面分析会计舞弊产生的不良动机。

(一)不良生存动机主要有企业和个人两个方面:

(1)为了企业利益而产生的不良财务动机。一是投机心理。为了适应财务、审计等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我国财务、税法、审计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或修改完善。但法律法规的频繁变更也给部分人留下可乘之机。在规章制度尚未完全定型、体制过渡转轨期监管空缺之际, 不少投机分子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通过财务造假等大肆谋取私利。二是冒险心理。财务违规者一般都知道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非法获利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尤其是要逃脱工商、税务、审计等各方的监督检查更是悬之又悬。但一旦这种财务冒险行为成功,随之而来的庆幸感与快慰感可能会使那些有风险偏好的人利令智昏,使其更加胆大妄为,甚至不惜代价铤而走险。三是忠诚心理。在提倡团队精神及人际关系的今天,同事间或上下级间的忠诚关系可能会演变成抵制会计违规行为的消极力量。因为会计违规行为一旦被查出,就可能会损害违规人所属组织的荣誉或声望,而选择抵御会计违规行为往往会挑战群体内的一些忠诚关系,由此所产生的内疚感和负罪感就会削弱相关人员正义的财务倾向。

(2)为了个人利益而产生的不良财务动机。一是自保心理。很多时候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重要是顺应单位领导或与其有密切关系人员的旨意,不少会计人员自身心理素质较差,在外部干扰力量作用下,对不合规定的会计事项处理或信息披露持消极态度,甚至通过“见机行事、灵活掌握”来明哲保身。二是依附心理。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增加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深化,会计人员对企业尤其是对企业领导的依附关系越来越明显。一些企业领导无视会计法规,常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命运。这种不健康的权威心态导致不少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唯唯诺诺,盲目服从,使得企业会计人员做假账、偷漏税、提供虚假信息屡见不鲜。三是从众心理。目前,我国对会计造假的查处力度不够、惩罚力度不大,于是在会计行业产生了“法不择众”、 “跟风造假”等心理。在群体心理鼓动效应影响下,不少会计人员会选择从众造假行为。现实中会计人员从众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会计群体的认同以及职业情感上的安全满足等,而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却可能面临较高的机会成本和“高处不胜寒”的情感困境,这更加剧了会计人员的逆向选择倾向。四是博弈心理。如果会计人员收到领导的违规指令,其就会承受“要不要坚持原则”、“我坚持原则但别人违规怎么办”等的心理煎熬,这样会计人员间就可能因相互博弈而陷入“囚徒困境”。为避免受到打击报复,不少会计人员可能会选择放弃财务原则。

(二)不良的“自尊”动机一是虚荣心理。一些企业的负责人或经营者爱慕虚荣,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或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在实际经营状况不理想无法达到“指标考核”要求时,就可能依靠虚假财务数字人为造出效益或业绩,同时经营者也可能通过操作会计信息来满足其“过度职务消费”的需求,以此来满足其行使职权的“自尊”需要。 二是合理心理。一些企业领导或部门负责人认为,自己作为领头羊一方面要设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要为职工谋福利以得到他们的支持。所以只要盈利额提升了或是单位业绩上去了,通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或偷漏税的方式自己牟取私自或是给企业员工发放一些福利也未尝不可。

(三)不良的“自我实现”动机一是逐利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 当然,一些国有企业的财务造假也可能是一些人为实现政治利益所进行的追逐。总之,财务造假中映射出的逐利心理突出表现为对物质财富的极度渴望,对出人头地的热烈向往。二是仕途心理。有些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为满足职位升迁或提高收入的需要,可能会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扭曲或篡改会计数据和会计报告,或以“后任不认前账”为借口,把前任已浮夸的数字保留,通过提升“效益”和“政绩”等达到保官升官甚至平步青云的目的。

四、会计语言视角下弱化企业会计舞弊动机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法律制度,减少会计舞弊机会目前,相关会计法律制度仍存在不少空隙,这为会计舞弊提供了机会。以新会计准则为例,其对确认和计量判断标准的强化方便了会计政策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性、会计估计的适用性也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提供了操作平台,而职业判断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又为会计舞弊提供了可能。因此,要继续完善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或完善各项具体实施细则及相应配套措施,以使会计法律法规更易理解,更好使用。以上市公司为例,其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时更多考虑的是稳定股价或维持公司良好的形象,为此,应进一步发布会计惯例说明公告,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以此来矫正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此外,还应在明确他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自律,将会计主体自身的内在价值目标和外在的社会导向目标结合起来,借此充实并提升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二)强化会计诚信理念,削弱不良会计行为动机

(1)培育健康的企业会计文化,弱化不良生存及自我实现动机。现实中会计人员会经常接触到钱、财、物等,如果其职业道德品质低劣、意志品质不健全,就容易堕落腐化甚至犯罪。同时会计人员核算事务繁杂,工作氛围微妙紧张, 其易受周围环境和同事关系刺激,陷入良心和法律的两难困境。如果其精神压力不能有效释放,长此以往就可能超负荷而导致心理失衡甚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为此,一方面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兴趣和平和的心态,善于自我减压、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企业应及时采取行动,积极培育或主动塑造与时俱进的企业会计文化,减少摩擦、降低冲突,为会计人员创造出一种自尊、互信、公正、和谐的企业会计工作软环境,以弱化不良的“自我实现”动机出现。

(2)强化诚信教育与诚信登记,弱化不良生存与自尊动机。会计诚信教育对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启发其职业良知意义重大,但会计诚信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事实上,企业的会计诚信水平主要受企业负责人、企业外部审计人员等强势群体的操控,他们也应是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有必要对承担企业会计行为主体责任的负责人、具体实施会计法律法规的会计人员、发挥经济监督作用的审计人员等进行经常性诚信教育,使其以诚立身,取信于人,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贪。为此,一方面应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不仅会计人员要依法开展工作,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更应熟悉法规,做知法守约的表率;另一方面要督促学习并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规范或指导意见等,加强会计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提高会计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同时, 还要进一步完善会计诚信行为的披露制度,建立可以实现全国联网查询的会计人员个体、单位会计主体等的信誉档案,使得会计人员的个体诚信记录成为其奖惩、晋升等的重要依据,使得单位会计主体的诚信记录成为其获取财税支持、银行信贷等的重要参考。

动机视角 篇4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蒙汉语码转换 语言接触 语言变异

一、社会语言学与蒙汉语码转换

语言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对语言的研究离不开社会,语言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具有言语行为的社会功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变异,语言态度,语言接触与变化,语言选择,语言复兴以及语言规划与政策等诸多方面。社会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语言变化变异的规律及特征并探索语言使用者如何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根据不同的需要作出语言选择。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究,描述和解释对语言选择的社会约束’。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同一或不同语境下选择不同的语码进行交际以达到不同的交际效果,其广泛存在于双语及多语的地区和国家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随着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语码转换现象非常普遍。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也可以是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之间。民族接触与融合促使蒙汉两种语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相互接触,蒙汉语码转换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科尔沁地区使用以蒙语语法框架为主夹杂有汉语语码的蒙汉混合语码是很普遍的现象,并被笑称为‘通辽蒙古语’。语言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竞争与和谐。蒙汉语言的长期接触不仅产生了蒙汉语码转换现象也会对两种语言功能的发展带来可能的影响,汉语在接触中表现为强势语言,蒙古语表现为弱势语言,蒙汉语言接触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蒙古语受到汉语的影响丰富并发展了新词新语(如现代词汇翻译成蒙语丰富了蒙语的词汇)促使蒙古语进一步发展提高了语言活力,促进了语言和谐;二是由于汉语的影响,使蒙古语的语言结构受到影响,其使用域缩小仅限于政府机构学校及家庭等场所,语言功能减弱甚至会出现语言濒危的情况。Gal和 G u m p e r z 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会话策略,用以建立,沟通或打破团体界限并运用交际者的权利和义务去创造,激起或改变人际关系。斯格腾则用主体框架理论来阐释语码转换现象。蒙汉语码转换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接触过程中为了进行有效的交际以达到应有的交际目的蒙古语使用者逐渐接近并使用汉语从而不断的将汉语词汇嵌入到蒙古语中形成蒙汉混合语。

二、语言变化变异与蒙汉语码转换

语言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语言变化和变异包含内部和外部变化,其外部原因是社会和人际交流的发展以及宗教等各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部原因是语言是一个语序的异质体是音和义组合体,语言内部系统任意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语言的变化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语言的变化发展具有渐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语言的变化变异的动因可总结为语言接触和语言内部机制。蒙汉语码转换的外部动因即蒙汉语言接触带来了蒙汉语码转换以及混合语码的产生。语言变异是指在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语言在发音、语法、词汇、语体、语言风格或语言的表达方式等层次上,在语言的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和变异。蒙古语的变异也体现在内部结构上,比如以下汉语词汇已形成固定的蒙古语表达方式汉语中的灯(deng),盆子(pengs),盒子(hes),老太太(laotietie)炉子(lus)等等。从言语者角度,语码转换时言语者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对语言或语码的一种理性选择。体现了言语者的交际意图。何时何地选择何种语码受言语者心理动因的影响。蒙汉语码转换的心理动因主要是通过语码转换来炫耀对同时可以掌握和使用蒙汉两种语码的能力并以此来表现一定的社会民族身份;蒙汉语码转换也是言语者用以协调人际关系建立权势关系的交际策略,可表现为对汉语语码的靠拢和偏离;语言忠诚度,在内蒙古自治区汉语和蒙古语同为官方语言和社会通用语,然而汉语通常表现为‘强势语言’蒙古语表现为‘弱势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所发生的语码转换即表明了蒙古语使用者非对称且矛盾的心理状态,即对母语态度的忠诚又要考虑现实交际意图的实现。反之亦然,操两种不同语言的交际者,当强势语言一方为了实现交际意图也可有意向对方的语言靠拢发生的语码转换;部分蒙汉语码转换也发生于会话双方为了有意达到幽默的交际效果以缓解尴尬会话氛围或拉近情感距离。最后蒙汉语码转换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以及即弥补词汇空白而借用汉语词汇。

三、蒙汉语码转换的发展趋向

语言作为一种自然产生的单位是人类交际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语言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虽无优劣之分却难逃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伍德伯里认为世界上6000多种语言中只有600种加上目前使用的语言是稳固的。克劳斯则认为濒危语言的数量接近4000种。某种语言的使用者迫于外界原因而放弃使用本族语是语言濒危以及完全灭亡的直接且根本原因。德国理论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说过:“每一种语言里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承促进了语言的完善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语言也会经历产生—发展—兴盛—衰落甚至走向灭亡。蒙汉语言接触和融合带来了蒙汉两种语言的竞争,蒙汉双语语码转换在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同时势必会影响蒙语的 “纯洁性”,也会影响蒙古语语言功能及使用域并出现蒙汉混合语码。语言遵循的规律是由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习得。 费什曼认为当这种混合语码由父母传承给子女,随着本族语使用者数量的减少这种语言将走向濒危甚至灭亡。因此蒙汉语码转换的发展趋向可预测为经过长期的语言接触形成一种新的夹杂有汉语语码的蒙古语即蒙汉混合语码,通过语言的代际传承不断扩展,导致蒙语使用者多为蒙汉混合语码使用者,目前蒙古语的使用状况为:蒙古语母语使用者(多为牧区等边缘边远地区);蒙汉双语者和生物学意义上的蒙古族(有血缘无语缘,已完全放弃使用蒙古语)。蒙汉语码转换通过代际传承可预测可能的两个结果:1.使用混合语码的蒙古族言语者越来越多并且进一步代际传承形成稳定的蒙汉混合语。2. 最终转用汉语,放弃母语。

四、结语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和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关系,社会语境对语言发展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尤其注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及濒危语言的维护及拯救.基于蒙汉语码转换的发展趋向预测本文认为蒙古语言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应注意:1.汉语和蒙古语的竞争关系,重视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本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促进蒙汉语言的功能和谐互补共同发展。2.重视学校教育在民族语言维护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是某一社会成员习得标准母语和官方语最有效的场所。蒙汉双语教学对蒙古语言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做好语言文字记录工作。对蒙古语口头民间故事,叙事民歌,谚语等体现蒙古族悠久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的形式应给予记录和存留。这是濒危语言保护和复兴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徐大明.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焦磊.语言兴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Florian Coulmas.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徐大明.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戴庆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蒙汉语码转换动机探析及发展趋向” (NMD1275)的最终成果。

动机视角 篇5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动机模式,分析

根据对动机的研究, 学习行为的发生不外乎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内在的因素、一个是外在的因素;内在的因素称之为内在起因, 即内在动力;外在因素称之为外在诱因, 即外在动力。学习行为的发生既需要内部动力, 也需要外部的动力, 那么, 外部诱因怎么转化为内部起因, 这里有一个调控中枢在起作用, 由它来调节与控制学习行为发生的内在起因与外在诱因, 使之具有目的性与方向性, 这一调控因素称之为中介自我控制与调节, 即中介自我控制与调节动力。因此, 学习动机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内在起因;二是外在诱因;三是中介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动机的内在起因, 通过自我控制与调节的作用, 与外在诱因相联系, 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激活功能, 并调动自身的能力, 引起一定的反应, 形成驱力而导致学习行为的发生。因此, 中介自我控制与调节作用十分重要, 它是联结内在需要与外在目标诱因的中介与桥梁, 从而使学习动机的实现, 并导致新的需要的形成。以下就该模式中所涉及的诸因素及其作用关系实行分析。

一、内在起因

(一) 学习需要

需要理论认为, 需要是人为生存、延续种族和更好地参加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的行动要顺利进行, 总要有一定的认识指引和能力保证, 同时, 还要有活动动机来促成、引导和维持, 即要有从事这项活动的动力。动机则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和情景中被激活了需要。由此可见, 学习需要是引发学习行为的直接动力, 学习行为要受学习需要所支配。学习需要只有在通过一定驱力作用转化为学习动机时, 才能够引起并推动学习行为的发生。学习需要主要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二) 学习自觉性

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 主要指对学习的意义、目的和社会价值, 有一定明确清楚的认识, 并相继产生积极地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三) 学习兴趣

所谓学习兴趣, 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 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 尤其是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类事物的一种“心向”。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或内容的好恶。在学习活动中, 兴趣与智力相比, 兴趣更为重要。学习兴趣也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但是有经验的学习者, 不一定是快乐的学习者, 也不一定是有能力和自信心的学习者。

(四) 成就感

成就感是成就动机的主要内容, 成就动机指一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 并力求达到成功的内在动力。成人学习激励最大的是他们尊重、名誉、较高质量的生活、较强的自信心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外在诱因

(一)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行为所指向的最终状态或条件, 主要是个体在一定范围与时期内所期望达到的行为结果。它是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 对学习起导向和激励作用。现代动机的目标理论主张, 可以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学习行为。个体的目标设置得越高, 他们就越努力, 其行为表现就越好。当然, 这个结果是有条件的, 只有在行为者接受目标并且献身于这些目标时才成立。学生潜在的能力及现有知识和技能与将来进行学习的目标之间差距较大, 也不能达到所希望的恰当的动机水平, 甚至会降低动机水平。学习目标分为近期的目标和远期目标。人们不仅在远期目标追求中表现得好, 而且更愿意选择近期目标而不是长远目标。

(二) 强化

为了增强学习动机, 应该对学习对象进行必要的外部控制, 这种控制主要依靠对学习对象的表扬与批评, 奖赏与惩罚来实现, 强化主要是指外部的奖赏, 奖赏可以是物质奖赏, 也可似精神奖赏。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发现, 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 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而当他受激励时, 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 激励所形成的动力, 就单个劳动者而言, 决定了其个人努力的程度, 也就是决定了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的使用和调动的程度;就劳动者群体而言, 决定了其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力, 从而决定了潜在能力发挥中的总体效果。

三、中介自我控制与调节

(一) 学习期望

期望是与在主观上希望发生某一事件而确实预想到其结果会带来满足和情绪上的好感 (诱惑力) 相联系。它是指基于过去经验和情景刺激而对未来满足需要行为的途径、后果等的预期。期望的调节作用在于它在个体行动之前, 通过自身的认知活动就对行为的结果产生一定的认识。研究表明, 学习者保持一定目标期望值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二) 学习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表现, 主要在个人的意识对行为的自觉调节与控制。学生在学习以前, 学习的目的与结果, 就以意识到的观念或表征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并以此为前提, 拟订计划, 选择方法, 确定目标, 调节行为, 使之服从于预定的目的。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 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研究表明, 意志对行为的控制与调节作用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所以, 意志行动中所克服困难的难度越大, 意志行动的特性表现的越充分, 越鲜明。

(三) 自我概念

所谓“自我概念”, 是指个人自我的一个侧面, 指的是个人关于自身及其对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它包括有“个人自我概念 (也称主体自我) ”、“社会自我概念 (也称镜象自我) ”与“理想概念 (也称理想自我) ”三个方面, 个人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认识;“社会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人对他人评价的认识, 也就是认识到别人怎么看自己, 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研究表明, 学生在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 除依靠自我反醒、自我体验形成主体自我外, 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是个体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信息来源, 由此形成镜象自我。作为动机的自我概念, 总是通过其组织作用与动机作用来实现对外在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四) 学习反馈

学习过程的反馈, 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类。给学习反馈, 实际上是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学习上的运用。肯定的与否定的信息反馈都有是一种强化物, 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强化作用。因此, 反馈具有调节和强化功能, 前者主要在于对行动方式施加影响;后者主要在于对动机强度或努力程度加于影响。反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每一个环节都起作用, 通过学习反馈, 可以使学生能及时得到自己学习成果的信息。

(五) 学习归因

归因理论是学习归因的重要理论依据, 对学习结果成败归因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产生一定的成功、期望和情感而影响到后继行为的动机。因而,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韦纳 (B·Weine) 认为, 人们通常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于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任务难度以及运气和机会等, 学生对考试成绩结果的重要原因, 按其不同的性质分成三个维度, 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原因和不稳定原因;可控制原因和不可控制原因。学习期望、学习意志、自我概念、学习反馈、学习归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介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的作用下, 个人从学习需要开始与外在诱因相联系, 从而形成内驱力, 调整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行为, 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就是一个从无到有, 从有到无的系统过程, 这个过程充分显示了自我控制与调节的重要作用。它们共同促进学生学习需要与学习目标的实现, 不断推进学习任务的完成。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应从学习动机的内在起因、外在透因、中介自我控制与调节三个方面出发, 重点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内在起因。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需要,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习激情与兴趣。在学习活动中, 适当的激情、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是学习的重要心理品质;而情绪则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是一个人取得学业成就大小的先决条件。人是自己情感的主人, 在学习过程中, 应保持和激发积极的情绪状态, 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不求上进、学习懒散, 没有一点学习劲头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习自然就不会好。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稳定兴趣的学生, 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 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要注重学习动机外在诱因的确定与运用。帮助学生确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严格要求, 适当运用奖励与惩罚手段。另外, 要充分发挥中介自我控制与调节的作用。努力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期待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概念水平;善于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认真搞好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成败进行合理的归因。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Beardwell I.Holden L.HumenResource Management:a Contemporary approach[M].De Monfort University, Leicester, 2000.

动机视角 篇6

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美剧对中国观众市场产生了如此大的冲击力?原本喜好古装剧和纯真韩剧的中国观众们为什么会突然调转胃口而对好莱坞式的美国影视模式如此着迷?笔者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出发, 分析受众选择媒介的动因, 解读这种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

一、互联网模式下的媒介选择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方向一直在变化完善中, 其核心内容突破了单一传授模式的效果研究, 而从受众既定的需求出发, 研究媒介使用的动机。

伴随着宽带互联网和P2P互动传输模式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电视受众对外来节目的选择与接受逐渐转向自主选择模式, 网民逐渐成为分析中国电视受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上各类电视剧群迷的分化出现对外来商业影视剧在我国国内的迅速传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互联网与电视的结合使传统的受众分析模式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但这并不代表原本的理论不再适合新的媒介形态的发展。“使用与满足”理论相对其他媒介使用效果的理论研究来说, 更强调受众在作出选择和媒介使用的行为中扮演的积极作用, 媒介的效果部分取决于使用者如何使用它, 以及使用者从中得到满足, 因此该理论恰恰能帮助我们解读目前我国互联网上出现的电视剧迷群体的媒介选择和使用的动机。

美剧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是上世纪80年代, 一部叫做《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美国科幻剧无疑代表着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陆的首轮冲击。那时影响更大的要算《加里森敢死队》, 于1980年10月开始, 每周六晚8时播放, 然而播放到第16集时就被迫叫停, 理由是“纯粹的胡闹打斗、没有任何艺术价值”。《成长的烦恼》被中国观众普遍视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剧, 但最后仍逃脱不了被禁播的下场。直到现在, 整个内陆的电视台对美剧的引入仍旧被政策所局限, 央视的海外剧场一直被韩剧所占领。因此, 互联网无疑成为“美剧迷”观看美剧的首选渠道。从互联网上的媒介内容选择来讲, 正是由于受众无法从别的渠道方便地获得信息, 才促使其主动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得需求的满足, 并有目的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内容。以这种现状为基础, 再分析网民中“美剧迷”具体的心理动机, 才更符合现实情况。

二、中国“美剧迷”的整体特征

如果说所有接触或观看过美国商业影视剧的观众均被称为“美剧迷”的话, 其广泛性、复杂性就会成为此项研究的重大难题。作为某一电视节目的特定群迷, 该群体在整体上应呈现类似的群体特征, 并对该电视节目的选择上有着稳定的倾向性, 将研究对象类型化、具体化才能进一步分析其所体现出的群体特征。据不完全统计, 1.11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8.5%, 但其绝对人数多, 受教育程度较高, 收入水平较高, 舆论影响力较大, 故而网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群, 特别是目前美剧在我国国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因此选择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观看美剧的网民成为笔者主要的研究对象。

国内最知名、注册人数最多的两大欧美电视剧论坛 (公网) :磬灵风软欧美剧论坛 (http://www.1000fr.com) 和伊甸园论坛 (http://sfile.ydy.com) , 是任何一个中国“美剧迷”都熟知的交流空间, 剧迷们在论坛上的交流探讨则正是研究其群体特征的重要依据。针对观看美剧的中国网民的年龄分布范围, 伊甸园论坛曾经发起过一个规模较大、参与投票人数较多的调查, 其结果显示, 15岁及以下的观众占总数的0.8%, 16岁至18岁的观众占总数的4.5%, 19岁至25岁的观众占总数的58.9%, 26岁至40岁的观众占总数的35.2%, 40岁以上的观众占总数的0.6%。[2]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19—25岁的网民是观看美国电视剧的主体, 26-40岁的网民也不少, 而在15岁及以下和40岁以上年龄层的网民则很少。也就是说, 观看美国电视剧的中国网民更为集中在中青年人口中。

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所最近对观看美剧的中国受众的一项网上论坛调查数据结果也显示了美剧的观众群集中分布于19—40岁之间, 同时71—85%的美剧观众有专科以上文化, 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分析, 该研究发现:“当前, 美剧在特定的‘族群’中流行, 收看美剧并不是一种‘大众’现象, 而只是‘分众’行为。”[3]同时, 这一研究更强调这部分观众拥有更多的新媒介资源和文化资源, 其收看的兴趣和强度较为集中。笔者认为区别于传统电视媒介“喂养”型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因此这种自由组合下的美剧群迷因其自身相同兴趣的稳定而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该群体的集体稳定性, 在信息极大丰富的情况下, 这样的分流组合实际上有利于凸显某类信息的明确性特征, 使接受者更加主动、积极地向自己所感兴趣的那类信息靠拢。基于观看美剧的观众群体形成并保持了其群体特质, 才使得新媒介下的电视剧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点。

从以上的相关数据和同类的调查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美剧迷”呈现年轻态、高学历、集中性、稳定性的特征, 受众对外来节目的接受与选择上更加自由、主动。在明确了该群体的整体特质以后, 我们才能运用“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模式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动机分析。

三、中国“美剧迷”的心理动机

在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领域中, 期待价值模式是各种模式中比较注重对受众心理新宿分析, 尤其是对期待这一心理因素分析的媒介使用模式。帕姆格林与雷伯恩就此提出了一个相关过程模式, 该模式基于这样一个原理:人们对媒介的态度是由其经验形成的信念的产物, 也是价值观 (个人偏好) 的产物。[4]

这一传播模式归纳起来就是:动机=需要×对媒介供应能力的看法×对媒介内容的评价。以寻求得到的满足直接做为动机强度, 这在众多网民对美剧的追捧中得以生动体现。

(一) 方便获取娱乐消遣的满足

互联网作为白领与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媒介, 往往是这一群体学习、工作、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他们对互联网上娱乐资源的选择虽多样、复杂, 但娱乐消遣的目的指向性却很强。这一群体往往精力旺盛, 生活竞争压力大, 生活节奏快, 因此在娱乐消遣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方便、快捷的方式。影视剧作为使用媒介时付出较少的形式, 对满足他们放松的心理需求首先产生了吸引力, 而互联网方便、快捷、海量的资源则为实现这一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最直接的渠道, 在心理期待和环境诱因的结合下, 他们选择在线或下载观看影视剧的动机得到了强调。

美剧与韩剧、日剧最大的区别, 就是好莱坞式的快节奏, 随时调动观众全方位的视听体验, 这正契合了青年白领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并且单集的节目时间较短, 满足了这一群体在休息间隙的时间空档。同时由于网络上资源可分享传播, 因此“美剧迷”这一特殊群体既是互联网的忠实受众, 又是传播美剧的传授主体, 一旦这一群体有充足的时间和持续的兴趣, 加上他们收看强度较高, 作为传播主体, 其对相关网络资源的更广泛传播则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校园网上都上传有大量的美剧, 依靠学校的网络资源, 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选择收看剧集, 这一因素更促成了美剧风靡高校校园。

(二) 媒介认知中的悬念期待

悬念通常被描述为不确定的一种体验, 通常介于从危机到愉悦之间 (Vorderer&Knobloch, 2000;Zillmann, 1991。) 。在使用媒介进行认知体验时, 悬念也会因观众的旁观者地位而增强。[5]美剧的商业运作模式正是以悬念为卖点, 让剧情未来的发展成为调动观众期待心理的诱因, 再加上受众对原有剧情的讨论与评价的参与, 不断满足受众既有的心理期待, 使得观众追踪剧集成为足够强大动力下的具体行为。

美剧采用“季”的形式播出, 每年的9月中旬到次年4月下旬为美国的播出季, 届时各大电视网都会推出新剧或是老剧的续集来争夺观众的眼球。一季多在24集左右, 基本上以每周一集的速度播出。这种播出速度使得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对剧情发展进行讨论与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剧情, 并形成了一种宣传和期待效应。

“同学们在宿舍会 (就剧情) 开始展开讨论。大家讨论某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剧集, 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下去, 大家会形成一个讨论的话题。时间长了以后, 大家特别喜欢看美剧, (收看并讨论) 形成了一种习惯。像在收看《CSI》的时候, 我们往往会讨论某个案子是怎么破的, 他们如何鉴定指纹, 如何确认轮胎印等”。“看完之后就会上网和别人讨论, 网上有些帖子特精彩。美剧的细节和线索很多, 光凭一个人根本看不全, 这个时候集体智慧就很重要了”。[6]

网民在论坛上发帖讨论的举动又表明观众不断参与到传播主体中来, 而不只是作为单一的接受者, 从自我效果期待上讲, 这再次增强了其追踪剧情发展的动力。

(三) 差异文化与流行文化好奇心的满足

普列汉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 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中都表现着社会文化心理。”美国商业影视剧以虚构叙事类型为主, 不仅反映了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和危机, 而且不遗余力地展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时代风尚、价值观念和文化潮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实则是在中西两种文化碰撞冲突的夹缝中成长的, 因此他们对差异文化的好奇与接受程度远远超过传统的中国电视观众。特别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开放、自由、颠覆一切的创新精神, 与东方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中, 新一代人对差异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更为强烈。观看美剧, 就成为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的便捷途径。

伊甸园国外连续剧交流站曾经作过一个调查, 其中有一项是:“看了美剧之后的变化”, 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变得更自信、乐观、幽默、坚强”等正面的评价, 并且非常满意于这样的变化。该调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观众对于美剧中所传达的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美国商业影视剧在我国国内传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探讨以互联网传播模式为主体所形成的美剧迷群体的整体特征, 以及其迅速成长的原因,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期望价值模式与悬念期待的角度出发解读美剧迷群体的媒介选择动机。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美剧迷”,心理动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80.

[2]美国电视剧及其在中国网民中的收视情况初探.ido社区, 影视发烧板块, http://www.ido.3mt.com.cn.

[3]文卫华, 王圆, 杨静, 王苗.从美剧的流行看中国观众对外来节目的接收——美剧的中国观众调查.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所, 中华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4]李永健.大众传播心理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4:50-52.

[5]Richard Jackson Harris著.相德宝译.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9:39-49.

动机视角 篇7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随着经济环境、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其他因素的改变,资产有可能发生减值,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为了公允反映资产价值,只要某项资产的价格或价值的减损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就应当确认价值的减少。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应更多立足于现在和未来,致力于提供更为及时和可靠的信息。

但资产减值的计提存在着多种动机,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盈余管理和稳健性(Francis等,1996;Strong和Meyer,1987;李增泉,2001;代冰彬等,2007)。公司如果仅仅基于经济因素,即资产未来盈利能力的无偏估计计提减值,将会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若管理层出于自利目的也可能会对资产减值计提进行操纵,从而影响减值信息的信息含量。

自2001年资产减值计提范围扩大为八项减值之后,国内企业屡屡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来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为了减少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那么,盈余管理动机是否会影响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呢?资产减值政策变迁是否能起到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呢?这些问题还有待探讨。

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表征之一——信息含量出发,考察减值政策变迁前后减值准备的市场反应,以及各种盈余管理动机对减值信息含量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绝大多数关于资产减值市场效应的研究都表明,市场对减值公告总体上存在负的反应(如Strong等,1987;Euiott和John,1988)。学者们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后,发现减值的市场效应与资产减值的类型或后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Francis等(1996)将资产减值所传递的信息分为三类,并就每一类信息所可能产生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当资产减值传递企业资产经济价值减少的信息时,未被市场预期的大比例资产减值将导致市场调整回报的下降;当资产减值传递企业管理战略转变的信息时,高比例的减值意味着企业未来业绩的潜在增长机会,那么股价将作出正向的反应;当资产减值传递经理人员盈余操纵能力和意愿的信息时,市场的反应将取决于盈余管理的实际影响。

Bunsis(1997)的研究则表明,市场反应可能随着减值对现金流量影响的不同而不同,当减值预示着未来的现金流量增长时,比如处置不盈利经营业务而进行的资产冲销,市场将会作出正的反应,反之,市场则会作出负的反应。

Bartov等(1998)根据资产冲销的性质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涉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另一类则仅反映了资产减值的信息。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前一类公司在公布资产减值公告前后股价基本没有变化,但后一类公司的股价却显著下降。

我国学者也以国内独特的制度为背景,进行了减值信息的市场反应研究。蔡祥、张海燕(2004)以1999年实施的强制减值为背景,研究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追溯行为,发现在事件研究中,高追溯比例公司公告时的超额回报随累计数的升高而升高;在关联研究中,中追溯比例公司的年度回报随累计数的升高而下降,而高追溯和低追溯公司的年度回报与累计影响数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无论长窗口还是短窗口,对应收账款减值占主导的公司,投资者的评价都很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应收款减值过程中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的存在。

丁方飞和伍中信(2010)则以2001年减值政策为背景,考察了2001 ~ 2006年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他们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应计盈余构建的逆向套利组合能获得显著为正的超额报酬率,这说明我国投资者不能识别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对其做出了错误的反应。

从以上文献可知,如果资产减值是由于经济因素,即管理层对资产盈余能力的无偏估计,那么资产减值将带来负的反应。而盈余管理动机则会降低会计盈余质量,减少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本期资产减值有信息含量,计提的资产减值越大,累计超额回报越小。

H2:本期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受盈余管理影响,盈余管理动机将降低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意图考察减值政策变更前后减值信息的市场反应情况,因此分别选取了现行会计准则变更前的三年(2001 ~ 2003年)和变更后的三年(2010 ~ 2012年)为窗口期,并以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剔除缺失值之后,最后得到变更前的2 503个公司/年度观测值和变更后的5 185个公司/年度观测值。本研究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本文采用winsorization的方法对异常值进行处理,对所有小于1%分位数(大于99%分位数)的变量,令其值分别等于1%分位数(99%分位数)。

(二)变量设计

1. 被解释变量CAR。根据以往研究,本文以样本公司在窗口期内的累计超额回报CAR作为市场反应的衡量指标。CAR=∑ARt。其中,ARt为日平均超额回报率,等于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日个股回报率减去流通市值加权的日市场回报率。

2. 解释变量。

(1)减值准备WD。减值准备WD为当期计提的减值准备,用“(期末减值准备-期初减值准备)/期初总资产”表示。

(2)盈余管理动机。本文考察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扭亏、大清洗、平滑和管理层变更四种,均用虚拟变量表示。

1扭亏动机NK,是指公司存在转回减值准备以扭亏为盈的动机。若公司上一年度亏损,本年度盈利,等于1;否则为0。

2大清洗动机BATH,是指公司存在大额计提减值准备以进行大清洗的动机。笔者认为,减值前盈余已经为负的公司有可能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大清洗,尤其那些减值前盈余极端负(公司减值前盈余/期初总资产小于该变量所有负值的中位数)的公司,更有可能大额计提减值准备,以为来年的反转提供空间。这里,我们将那些减值前盈余极端负但本年实现扭亏的公司归入扭亏组。这是因为,这些公司虽然从变量定义上看,既有扭亏动机,又有大清洗动机,但其更可能出于扭亏动机少提减值准备,而不是出于大清洗动机多提减值准备,因此应将其归入扭亏样本,并将其从大清洗样本中剔除,以不影响各种盈余管理动机的检验。

由此,大清洗动机(BATH)定义为:减值前盈余极端负又不属于扭亏样本的公司定义为1,否则为0。

3利润平滑动机SMOOTH,是指公司会在业绩良好的年度计提高额减值准备,以利于未来绩差年度的调节或保持业绩增长的态势。笔者认为,减值前盈余极端正(减值前盈余/期初总资产大于该变量所有正值的中位数)的公司,更有动机将盈余隐藏起来。同样,对减值前盈余极端正但属于扭亏公司的样本,预期其更可能出于扭亏动机少提减值准备,因此也将这类公司从平滑样本中剔除。

由此,平滑动机(SMOOTH)定义为:减值前盈余极端正但又不属于扭亏样本的公司定义为1,否则为0。

4管理层变更动机△MGT,是指管理层变更的公司有动机尽可能地冲减不良资产或计提减值准备,以划清界线并为未来业绩的增加提供空间。同上,对于管理层发生变更但本年扭亏的公司,将其归入扭亏样本,因此,若NK=0,且管理层(定义为董事长或总经理)发生变更,则△MGT为1,否则为0。

3. 控制变量。此外,我们还控制了当期的未预期盈余、公司规模和宣告股利对市场反应的影响。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4. 模型建立。本文建立了以下两个模型,以检验 H1和H2:

在模型1和2中,减值信息的信息含量体现在WD的系数上,如果α2、γ2都显著,说明减值信息有信息含量。由于减值越大,说明公司的经济状况越差,因此预期WD的系数显著为负。

在模型2中,γ3、γ4、γ5、γ6分别表示扭亏动机(NK)、大清洗动机(BATH)、平滑动机(SMOOTH)和管理层变更动机(△MGT)对资产减值信息含量的增量影响。由于盈余管理动机将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我们预期这些盈余管理动机因素的系数都显著为正。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给出了减值政策变更前后,以年报披露日为基准(-10,10)窗口期内的平均超额回报率。

可以看出,减值政策变更前,市场反应集中在年报披露日,而减值政策变更后,市场提前反应,年报披露日则发生逆转直至年报披露次日。

原因可能是日趋成熟的分析师群体提前挖掘出公司相关财务信息,并传递到资本市场,导致市场提前反应,而年报披露日则对之前预测信息进行调整。

由于减值政策变更前的样本在年报披露日后的平均超额回报不再显著或发生逆转,因此为尽可能多地反映信息含量,将窗口期定为(-10,0)。在这个窗口期内计算累计超额回报率,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表3给出了窗口期(-10,0)内的累计超额回报率、未预期盈余、计提减值等情况。

注:***、**、*分别表示通过了 10%、5%和 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可以发现,减值政策变更前后,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中位数从0.001 5到0.001 1,并未发生很大变化,但均值从0.005 0降至0.001 3,最大值从0.773 2降至0.068 5,最小值从-1.026 0升至-0.091 3,标准差从0.054 5降至0.016 3。这说明减值政策变更后,公司计提或转回的减值准备都显著减少,新的减值政策对公司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

按扭亏/大清洗/平滑/管理层变更/其他对样本进行分组,并对各变量的中位数进行秩和检验(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减值政策变更前后的情况基本相似。与没有扭亏/大清洗/平滑/管理层变更动机的公司相比,扭亏公司计提的减值更少,累计超额回报更好;大清洗公司计提的减值更多,累计超额回报也更差;平滑公司计提的减值更多,但累计超额回报更好;而管理层变更公司则只在计提的减值上显著高于无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在累计超额回报上则无差异。

但需要注意的是,减值政策变更后,扭亏公司转回的减值准备从0.008 3降至0.000 7,大清洗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从0.025 3降至0.004 4,管理层变更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从0.002 0降至0.001 1,这种显著的下滑可能表明新的减值准备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行为。

注:1表中的“其他”组为无扭亏、大清洗、平滑和管理层变更动机的公司。2表中给出各组各变量的中位数。

(二)相关性分析

表5给出了相关性分析。首先观察整体相关性,减值政策变更前后,无论是Spearman相关性检验还是Pearson相关性检验,累计超额回报都与计提的减值准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注:1以上所有变量已进行 winsorize 处理,即对所有小于 1%分位数(大于99%分位数)的数值,令其值分别等于1%分位数(大于99%分位数)。2 Panel A中,上三角为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下三角为Spearman 相关性检验结果。Panel B 中,括号内为Pearson 相关性检验结果,其他为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

Panel B给出了按盈余管理动机分组后累计超额回报与减值准备之间的相关性。从表中可以看出,减值政策变更前,大清洗、平滑和管理层变更公司的累计超额回报与计提的减值准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在减值政策变更后,扭亏公司的累计超额回报与计提的减值准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减值政策变更可能改变了盈余管理动机对减值信息市场反应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还需要在回归分析中进行检验。

(三)回归分析

表6给出了市场反应模型的结果。

注:1以上模型已控制股利、规模及年度影响,为简洁起见而未列出。2括号中的数值为t值。3标准误差按公司层面进行了聚类调整(cluster at firms)。

在不考虑交叉项时,无论减值政策变更与否,未预期盈余UE都显著为正,而计提的减值准备WD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当期减值信息有信息含量,计提的减值越大,累计超额回报越小,从而证实了H1。

当考虑盈余管理动机对减值信息含量的影响,加入交叉变量WD*NK、WD*BATH、WD*SMOOTH、WD*△MGT时,减值政策变更前,WD*NK、WD*BATH、WD* △MGT的系数显 著为正 ,减值政策 变更后 ,WD *BATH、WD*SMOOTH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盈余管理对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产生了很大影响,盈余管理将降低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从而证实了H2。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减值政策变更前后,盈余管理动机对资产减值信息含量的影响发生了改变,从减值政策变更前的扭亏、大清洗和管理层变更动机变为减值政策变更后的大清洗和平滑动机。与之前的描述性统计相联系,扭亏公司、大清洗公司和管理层变更公司转回或计提的减值准备大幅下降,可能意味着减值政策变更后,由于限制了长期资产计提减值的转回,导致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转回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大幅压缩。出于扭亏和管理层变更动机计提的减值大幅减少,而出于大清洗和平滑动机计提的减值,相比其他盈余管理动机计提的减值而言依旧较高,因此扭亏和管理层变更动机不再对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产生显著影响,而大清洗和平滑动机则会显著降低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

五、研究结论

作为会计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减值信息通过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少,揭示公司潜在风险,能向投资者提供更为及时相关的信息。但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由此可能给盈余操纵带来空间。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年报披露日前后的市场反应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对减值政策变更前后减值信息的信息含量以及盈余管理动机对其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盈余管理动机会影响投资者对资产减值信息做出的市场反应,降低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而且,减值政策变更前,平滑动机不显著影响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而扭亏、大清洗和管理层变更动机将显著降低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而减值政策变更后,扭亏、管理层变更动机不会显著影响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而大清洗和平滑动机则会显著降低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这种变化可能表明,长期资产减值一经计提不可转回等一系列政策的变化,导致具备扭亏等显性动机的公司不再显著使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从这一角度来看,新的资产减值政策缩小了盈余管理动机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在客观上起到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摘要:本文考察了减值政策变更前后,盈余管理动机对减值信息市场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值政策变更前后,盈余管理动机都会显著降低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但减值政策变更前,主要是扭亏、大清洗和管理层变更动机在显著降低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而减值政策变更后,则主要是平滑和大清洗动机在显著降低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

动机视角 篇8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显得格外重要。日常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过多地避免失败,不愿去主动尝试;学生虽然智商相同,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学习成绩下降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老师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很难有效地组织教学,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因此,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的困境及其衍生问题,基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启发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优势和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动机存在问题的类型

1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前进动力

常常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智力正常,身体健康,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是彬彬有礼,可谓品德优良的学生。但一提到学习,他们往往不耐烦,感到自卑,有压力,特别是针对自己的弱势学科,完全没有兴趣,在课堂中无法集中精力,考试时更感到焦虑和不安。他们有多次成绩不理想的经历,致使学习中体验不到成就感,削弱了自己的学习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带有排斥心理。

2学习动机扭曲

学校对分数、升学率的过度关注,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考定教,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艺术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在这种大环境下,在校学生基于教师和家长的期望,也往往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获得奖励,为了得到赞扬,为了取得好成绩,甚至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工作而学习,从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衍生的问题

1心理障碍突出

由于学习动机不强导致的学业困境使得在校中小学生自信心受挫,在学习上缺乏成就感,考试时紧张、不安情绪更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名列前茅的学生一旦考试失利就可能深受打击,自尊心严重受挫,时常感到同学对其成绩、名次的威胁,甚至对周围同学产生戒备心理,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2偏差行为频发

由于学习动机不强导致的学业困境使得在校中小学生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而为了转移注意力,他们极易陷入上网、打架斗殴事件中,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现象,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优势视角理论及其具体应用

优势视角旨在协助学生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树立信心,获得更好的发展。

优势视角介入学习动机不强问题的具体运用:

1.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这种模式借助“人在情境中”理论,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认为心理、生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案主的特定行为。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具体治疗技巧包括支持、忠告和提议等,一般分为两大类: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直接治疗是指直接对案主进行辅导、治疗,间接治疗则是指工作者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或者辅导第三者,从而间接影响、帮助案主。

针对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学校社工可以运用直接治疗技巧,通过对案主的接纳,聆听案主的表述,表达自己的同感,并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让学生明白,在一段时间内学习动机不强是合理的,由于理论知识的深奥、抽象及博大精深,每个人都会经历对知识的困惑甚至讨厌,这是难以避免的。合理的措施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从理论知识的起源和背景出发,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乐于学习,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间接治疗的核心是希望通过改善案主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案主不良行为的改变,案主的外部环境主要有父母、同学、亲属、邻里等。针对在校中小学生,父母和同学的协助是非常重要的,建议父母改善家庭环境、家庭关系,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同学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学习互助小组,通过同学间互相分享经验和感受,共同建立理论知识的结构和框架,互相鼓励支持,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动机。

2. 结构家庭治疗法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一个组织化的系统,可为家庭成员提供独特的社会支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可能是家庭环境差、成员关系紧张所致,因此学生的归属和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对学生家庭环境进行考察,通过无结构访谈,深入了解家庭的关系和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因此,老师需要找到功利性学习动机的始作俑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功利性学习动机一般是由于家庭错误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的影响造成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成功、成名的重要性,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将追求地位和尊严定位为学习动机,一旦失败,则会身心备受打击。找到具体原因之后,针对问题的原因开展个案工作,通过专业的帮助,改变错误的认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且强度适中的学习动机。

利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学生发现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激发并建立正确且强度适中的学习动机,改善学习困境,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是老师教书育人必不可少的工作。当然,理论的运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理论的作用。

参考文献

动机视角 篇9

应用型英语交际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 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方面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文化往来日益频繁的情况下, 在广西高校就读的学生, 除了小语种专业外, 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同东盟国家业务往来时, 所使用的语言, 首推英语。

提高学生交际英语兴趣, 首先要从动机、情感、焦虑的角度考虑,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便得出更加有效的策略。

一、二语习得中的动机、情感与焦虑

“When we think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language learners, motivation springs quickly to min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variables.”[1]“With emotional experience so pervasive, sensitive, and potentially powerful, emotion can be seen as a fundamental motivator of behavior.”[2]“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has been the focus of increased research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of the four traditional language skills (speaking, writing, reading and listening) involved in such studies, the research has traditionally concentrated on speaking anxiety as its main component. (Horwitz, 2001;Lucas, 1984;Phillips, 1992;Price, 1991;Woodrow, 2006) [3]

以上三段话, 表明了动机、情感与焦虑三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明确的动机、积极的情感、最低限度的焦虑感, 是培养学生交际英语兴趣的三大法宝。

二、学生在英语交际潜能与兴趣方面的现状

1. 学生具有潜能, 但无法施展。

学生接触英语学习的时间跨度已具备。根据“动机”原理,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都抱有不同的、或强或弱的动机, 这些动机变成了激发潜能或埋没潜能的因素。根据国外二语习得的一项研究表明, 学习英语, 要掌握日常会话 (Conversational English) , 需要3到5年, 掌握学术英语 (Academic English) , 需要5到7年, 影响其时间长短的因素包括母语、背景、年龄和性别等。如果国外在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需要3到5年掌握一门语言的日常会话, 国内在没有语言大环境的情况下, 熟练掌握日常会话所花的时间要长, 甚至会翻倍。

学生已有英语基础知识的储备, 在经过初中高中6到7年的英语学习后, 基本的时态、语态已经学过, 词汇量需要掌握3150个到3250个 (根据2000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实验修订版) 》和2000年版《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师大纲 (实验修订版) 》) 。

升入大学后,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能够十分自信地用英语回答问题的, 每个班级 (班级人数从50到80不等) 只有寥寥几人。如河池学院的英语小教班 (51人) 和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级行政管理班 (65人) , 能够自信并主动地用英语交际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人和3人, 占总人数的3.92%和4.61%。有意愿用英语交际但语塞的分别为3人和5人, 占总人数的5.88%和7.69%。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交际抱有极大的兴趣, 这些可以从他们的课堂反映看出, 但是他们却无从下手。如同一水壶, 里面已经装满水, 但是由于没有壶嘴, 无法倒出, 即“壶嘴效应”。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积极帮助学生打造自身的“壶嘴”, 从而使英语交际顺利进行。

2. 学生具有兴趣, 但无处实践。

根据“情感”原理, 情感可以成为动机的强大推动力。鉴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 与东盟国家往来的机会更多。非小语种专业的学生, 今后若从事与东盟国家经济往来的工作, 使用的语言首推英语。目前河池学院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很高的, 尤其是交际英语。他们面对外教、外国留学生时, 大部分学生会表现出激动、愉悦、乐于交往等心理状态。但是, 我院外教和外国留学生的数量是有限的, 2015年人数分别为3人、15人, 2014年分别为5人、11人, 2013年分别为7人、4人, 而近三年每年的在校生都有1万左右。

基于这样悬殊的差距, 学生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同外国人进行面对面的英语交际。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英语交际技巧, 掌握了一定的英语交际词汇、句型和语法等, 但是由于无处实践, 没有练习的机会, 会很快忘记。

3. 缺少现实中的英语模范榜样, 无所适从。

在一个班级里, 当能够自信使用并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人数比例紧紧有4%到5%时, 大部分同学对他们的成功抱有的是一种崇拜、羡慕的心理, 但很少想到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和他们一样的水平。当这样的人数比例达到20%到25%时, 就意味着每4到5个人中就有一个榜样, 当合作学习或分组学习时, 每一个组都能够保证有一个参照的对象。这样对于其他人来讲, 榜样不是顶礼崇拜的对象, 而是学习模仿的对象。但现实情况是, 这样的人数比例很难达到。

三、在激发学生英语交潜能与兴趣方面的应对策略

1.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Multimedia provides a complex multi-sensory experience in exploring our world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hrough text, graphics, images, audio and video, and 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a mixture of words and pictures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that people can integrate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4]“Students learn best by seeing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the classroom.If the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material presented, they will not learn it.”[5]多媒体是目前最有效的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通过看图说话、观赏影片、学习英文歌曲等方式, 逐步建立学生对英语的“立体空间感”。就像家庭教师Laurier小姐 (苏菲·玛索饰演) 在《心火》中所说:“But after a while, the pretence becomes the reality.”

2. 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以激发潜能。

教师需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尽量降低课堂上的紧张焦虑气氛,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焦虑 (Anxiety) 会影响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效率, 如何尽量减少学生的焦虑感, 要考虑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前的微妙关系。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 教师的角色依然是“Sage on the stage”。美国目前尤其是中小学教育, 教师的角色多倾向于“Guide by the side”。甚至在大学课堂中, 除了讲座之类的课程, 大部分的小班课程, 都是以“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为主的, 主要形式为分组学习, 教师从旁指导。合作学习之所以在美国盛行, 原因之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压力感会小于学生与教师间的压力感, 从而减少焦虑情绪。

合作学习模式, 是创造课堂轻松氛围、减少焦虑的最佳模式之一。George M.Jacobs等为合作学习所下的定义为:“Principals and techniques for helping students work together more effectively.”[6]“Cooperative learning offers not just a way of learning but also a way of life.”[7]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应采用多样化的分组方式, 努力使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加顺畅, 鼓励学生之前的“one for all, all for one”精神, 激励学生积极地有效地参与组内学习, 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公平地享有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和权力。

3. 树立模范榜样, 以少数带动多数。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 同样适合英语交际教学。教师需有计划、有目的地着力培养班级里20%到25%的学生, 使他们的英语交际水平在一定时间内快速提升。当这部分人成长起来后, 以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将他们分配到各个组中, 带动其他同学, 以提高全班的英语交际兴趣。

四、结语

照当今社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针对广西特有的地理位置, 面对东盟十国对英语交际人才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将侧重点由以往的以阅读、写作、翻译为重点, 转向以听说、英语交际为重点。将英语学习落到实处, 从“沉默英语”到“开口英语”, 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从二语习得的动机、情感、焦虑理论入手, 研究了如何提高学生交际英语兴趣, 主要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交际英语学习现状, 并研究了相应的策略, 为提高学生交际英语兴趣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交际英语,兴趣,动机,情感,焦虑

参考文献

[1][2]Peter D.Maclntyre.Motivation, Anxiety and Emo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uisition[A].Robinson, Per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45, 62

[3]Francois Pichette.Second Language Anxiety and Distance Language Learning[J].Wiley-Blackwell:Foreign Language Annals, volume 42 issue 1 (1 April 2009) :78.

[4]R.E.Mayer, Multimedia learn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Abbas Pourhosein Gilakjani.The Significant Role of Multimedia in Motivating EFL Learners’Interes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J].I.J.Modern Educ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2012, 4, 57.

上一篇: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沟通下一篇:电压无功紧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