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策略

2024-10-16

动机策略(共12篇)

动机策略 篇1

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带动了中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 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然而, 如今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英语水平停滞不前。长期以来, 很多学者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助于英语学习质量的提高。了解英语学习动机有利于英语的教和学。

1 学习动机的定义

动机的原意是指推动或引向行动。在外语学习中, 著名的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 (1985) 教授对它的定义是:“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学习动机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结果, 强化学习行为本身, 使学习者变得更需要学习, 更乐于学习, 最终形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 (裴燕萍, 2007) 。

2 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Gardner (1972) 的理论, 外语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融合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融合型动机即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着真正的或某种特殊的兴趣, 希望能用目的语与社团成员进行交流, 最后达到参与或完全融入到目的语社团中去的目的。工具型动机则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 如为了通过考试或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 或能够阅读目的语国家的新信息和文献资料等而学习某种外语, 带有更多的“功利性”目的 (裴燕萍, 2007) 。

高一虹等 (2003) 在《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一文中提到中国大学生的动机类型不仅包括“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情境型动机, 即周围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氛围、教师因素、教材等都是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因素。

笔者就英语学习动机对某校06、07级的国际贸易等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共回收128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 95%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机是“可以看英文电影、电视及报刊等或可以学唱英文歌曲、听英语广播”, 认为“旅游时有用”的有89%, 认为“学好英语可以使自己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和选择“英语是一门必修课”的均为88%, 选择“能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使我感到很有成就感”的有84%, 选择“想与讲英语国家的人作朋友”的有75%, “学习欧美先进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的有70%, “对讲英语的国家、民族及其文化、历史背景感兴趣”的有66%, “我对英语学习很有兴趣, 这是让人令人激动和兴奋的活动”和“为了出国, 在国外生活时有用”均有57%, “学英语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的有47%。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知, 该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工具型为主, 包括看英文电影和报刊、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出国旅游等。但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本身及英语国家文化还是感兴趣的, 这体现出他们的融合型动机。由此可得, 能够善用学生的工具型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亦不可忽视激发学生的融合型动机。

3 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

3.1 激发融合性动机

目前, 学生的学习动机仍以工具型为主。然而, 具有融合型动机才是最终成功获得语言习得的关键。为此, 学习者应有意识地去激发自己学英语的“融合性动机”,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为考试而学英语的“工具性动机”。实际上, 要培养融合型学习动机, 首先要激发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知, 它是植根于一定认识基础上的。认识是兴趣的媒介, 无知便无趣。当人对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 一般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兴趣;只有当对某种事物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后, 人才会想慢慢地揭开事物的本质, 感受事物的神奇。所以, 英语学习应当由浅入深, 不要一下子把目标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刚开始阅读英语作品就选择莎士比亚的作品, 这样并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事实上, 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前期, 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个人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作品, 如“书虫”系列等。

兴趣产生于好奇。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 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施宝林, 2007) 。

3.2 善用工具型动机

无可否认, 工具型动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推动力。所以, 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学习任务。惰性是人的天性, 学生需要一些外在的推动力, 例如老师的要求。而这里的学习任务指的是难度适中, 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难度太大,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和继续学下去的勇气;过于简单, 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在设置任务时, 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完成能力。并且, 应采用变化多样的形式, 例如角色扮演、游戏、辩论等。周利萍等 (2007) 曾经通过学习者自我报告的方法调查了80名大学新生对于不同授课方式的看法, 以及不同的授课方式对他们英语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课本前四个单元时, 主要以教师讲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要课堂形式, 中间穿插学生小组活动。到第五个单元时, 教师改变授课方式, 将课文学习任务分配给各小组, 要求学生课后细心准备, 课上以学生上台演示、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学习, 教师只是以协助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参与。该单元学习完后, 教师要求学生以自我报告的形式表达对不同授课形式的评价。46%的学生表示改变授课形式后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加强, 课堂较活跃, 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有40%的学生在肯定形式变化的同时, 提出了活动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和建议。只有14%的学生完全反对该种授课形式。即使部分学生对活动的设置提出不同意见, 但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思考, 做出自己的评价。由此可见, 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3.3 发展情境型动机

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表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 所以要创造轻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 减少学生的拘束和焦虑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尊重信任的关系, 与学生平等交流, 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身在一个放松自由的环境中, 勇于表达自己。从前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 学生则养成只听不想的习惯, 这样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并适时给予指导,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努力给予经常性的赞美以及鼓励, 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学生有获得老师肯定和赞美的需要, 所以哪怕是学生的一点儿进步, 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树立学生的目标和信心。不要对无回答问题的同学加以批评和惩罚, 否则会造成课堂的尴尬局面, 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 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4 结论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和深入, 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不可忽视的一环。重视对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及利用,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者教学水平。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应适时激发学习者的融合性动机, 适度利用工具型动机和适当发展情境型动机。

参考文献

[1]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Gardner, R.C.&Lambert, 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2.

[3]高一虹, 赵嫒, 程英, 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 (1) .

[4]裴燕萍.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及启示[J].外语教学, 2007 (22) :220-221.

[5]施宝林.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J].外语教学, 2007 (15) :182.

[6]周利萍, 商舞.大学新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及激发策略探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72-74.

动机策略 篇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只有明确认识到当前所学与将来所用的紧密联系,才能激发出对所学学科的学习需要,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克服失败的意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例如: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提出:说说你生活中常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你认为解决不了的困难?你是怎么想的、做的?从中你吸取了哪些经验?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创设参与机会,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中学阶段学生的参与意识急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唤起他们更强的表现欲,就更会注意完善自己的形象,需要没有或没能充分得到满足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但他们不认输,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奋起直追,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从而又促进了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我们的教学活动需要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尊重他们的需要,随时创设能使学生表现自己的情境,使他们受尊重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为了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我认为语文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开设讨论课,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使学生的表现欲驱使内部动机产生积极效应,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

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动机、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 篇3

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里讲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几乎成了教师职业的定义。英语教师的素质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建设与发展大学英语课程的关键。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理想和信念、教学动机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学习情感和语言学习。

本次研究是根据Gardner在2008年曾经使用的研究资料,针对他们没有调查的问题来进行的。他们曾经调查了学生对教师课堂激励性策略运用的感受,将策略运用与学生特征联系起来。

二、 研究方法

本次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2名大学英语教师和他们的学生(N=70),学生是在校二年级,大学期间已经接受了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年龄均为20岁,学生籍贯分布于全国各地。

为了鉴定二语课堂上老师使用的激励性策略,研究者分发给老师和学生一系列经过设计的问卷。根据经验和课堂观察,问卷中列出了测量二语教师使用的课堂策略的各项内容,将之区分为传统策略和创新策略。本研究对Gardner的AMTB进行了缩编,使用缩版的AMTB中的12个变量来评价学生的语言态度、动机和语言焦虑。缩版的AMTB的每一项量度仍与AMTB中的量度一致,研究者建议使用缩版的AMTB量表时,要综合而非个别地使用各项量度来特别注意社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这样,缩版的AMTB中变量包括融入性动机,对学习环境的态度、动机、语言焦虑、工具性取向和父母的鼓励等变量。

(一)教师的问卷

本次研究创新策略的定义是在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其获得英语交流能力而使用的教学策略,传统策略的定义是以教师为中心帮助学生获得英语交流能力而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师的问卷的第一部分列出了所要调查的26种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根据量表上的从“从不”(1)到“总是”(7)的量级来为使用教学策略的频度评分。其中的12项策略涉及到教师课堂上使用的创新策略,另外14项涉及到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策略,传统策略重视的是语言结构方面的教学策略。本次研究需要计算出创新策略和传统策略的分值。这两个量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是0.77和0.74。

第二部分问卷包括与教师动机相关的12项内容,要求教师在5个量度内衡量对这些项目的满意和不满意程度,12项内容中的6项用正向的措辞表述,另外6项用负向的措辞表述。计总分前,对这些项目评分进行了编制,使高分值能够表示高水平动机。这个量度的克隆巴赫系数是0.62。

(二)学生的问卷

学生的问卷包括两部分,所有问卷调查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第一部分问卷要求学生用与教师相同的7个等级量表,评定教师已经评定过的每一项课堂教学策略的使用程度。按照与调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所使用的同样方法,取每个班级的各项量值的平均值,获得班级的创新策略和传统策略的评分。这两个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是0.80和0.67。

学生的问卷的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回答改编的Gardner的AMTB中的相关测量项目,因为将Gardner AMTB中有的衡量项目综合在一起,所以从这次测试评定中派生出得到6项变量,这6项变量以及构成它们各个子项分别是:

融合性动机:这个概念指的是学习他种语言的总体社会态度,反映的是对另一种文化群体的开放程度,融合性动机是个人自我行为的一部分,影响着个体接受他种文化群体事物的能力和愿望。在被AMTB测量时,它融合了三个量度:对英语说话者的态度、对英语的兴趣和融合性取向。使用均值响应时,综合的克隆巴赫系数是0.90。

对学习环境的态度:它指班级整体对学习环境的态度。尽管有很多学习环境因素可以影响班级对学习环境的态度,但本次研究使用AMTB测量时,只重点关注两方面:对英语教师的评价和对英语课程的评价。班级评价平均数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1。

动机:这是一个具有个人特征的名词,反映个人学习语言时得到怎样的激励,尽管动机因素包括从“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努力程度,情感反应到任务、志向、未来的目标、毅力和注意力”等很多方面的变量,但是本研究使用的AMTB只重点关注与课堂环境最为相关的三方面:动机强度(努力)、渴望、对于语言学习任务的态度(与对课堂任务的态度有区别)。衡量标准包括动机强度、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对英语的学习态度。班级平均数等级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3。

语言焦虑:这个名词指的是学生使用语言时体验到的不舒服和担忧的感觉,本次使用的AMTB测试了两种不同背景的焦虑:英语课堂焦虑和英语运用焦虑。班级分数平均数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4。

AMTB对两个变量进行了单独测量,它们是:工具性动机和父母的鼓励;对这两个单项的量表没有做可靠度评价;学生还给予两次英语成绩的客观度评价,一次测量阅读技能,另一次测量听力理解技能。研究者根据四、六级考试的阅读和听力试卷测试设计了这两次测验,两次测验的结果综合起来提供了英语学习成绩的测量结果。此项内容的班级分数平均数的克隆巴赫系数是0.98。

三、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调查的是语言课堂环境。因此,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是以课堂为单位(n=32),被分析和讨论的学生数据以每个班级的平均分数为根据。

对教师的测量分数是来自对他们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次研究第一次调查了班级的动机特征、学生和教师所知觉的教学策略运用和教师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

运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12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还使用最大方差程序旋转了12个变量,将它们简化为简单的关系结构。在特征值大于1.0的情况下,得出了三个因子,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占总变量的67%,但是第四个因子的特征值是0.99,通过检验反映第四个因子也应该被包括进来,分析剩余相关性也确认这一点。在四个因子存在的情况下,85%的残差小于0.10。四个因子的贡献率占总变量的75%。

因子I从测量英语成绩和4个AMTB变量中得出了可评估的负荷(0.40或者更大)。负荷格局表明课堂获得的高水平的英语成绩来自高水平的融合性动机,父母对学习英语的强大鼓励,学习英语的工具性取向和强烈的动机,两次测量没显示因子I应该是对于英语学习环境的态度和语言焦虑。因此,认为因子I是“融合性动机”维度应该是合理的。这种情况说明,受到较高融合性动机激励的班级的英语学习成绩较高。还应该注意到,对这个因子作出贡献的量值是父母的鼓励,标志着融合性动机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有可能受到来自父母的不一样的鼓励。这个结论与融合性动机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的理论相一致。

因子II可以由4个量值来进行详细的说明。结果明显表明,学生感到经常使用创新性和传统策略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环境具有喜爱态度,老师和学生都具有高水平的动机。最值得关注的因子II的特征是,它认同语言课堂与教师动机有关。因此,将因子II定义为“教师的动机”显得更有意义。非常清楚的是在“受动机激励的老师如何教英语”“学生感知的老师使用策略的程度”“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评价”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之间存在联系。研究者认为,这应该是动机和二语学习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发现。教育权威人士和父母们都相信,教师的动机在英语教和学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研究结果是证明了这一点的。

因子III得到两个量度的定义,教师报道了使用传统策略的课堂和学生报道了使用传统策略的课堂。因此,这个因子可以被称作“传统教学策略的运用”。更多情报说明,教师和学生都认为

最大方差法旋转因子矩阵

课堂上教师使用了传统策略,而对教师课堂创新策略使用的观点没有达成一致。原因大概是,多数的传统策略明显地直接针对教学,学生因此认为这些是教学策略,而创新策略明显针对的是学生运用语言而不是学习语言,学生可能感到创新策略似乎是与娱乐有关的行为,没把它们当成教学策略。还应该注意,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传统策略与英语成绩的低水平相关(荷载是-0.34),虽然在这里只是有所显示,但是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值得更进一步进行研究。

因子IV受到两个变量的定义,老师报道的使用了创新策略的课堂焦虑水平总是比不使用这些策略的课堂低,人们总认为可以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策略来降低焦虑,这个观点得到了这个结构的因子的支持。因此,这个因子应该被定义为“教师创新策略运用”。以前的大量研究表明,语言焦虑与语言成绩负相关,因此发现了长期使用创新策略与降低语言焦虑水平的相关性的结果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

本次研究的研究者认为,要提高大学英语的质量,就要严格挑选大学英语教师人选。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品质和个人动机与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严格挑选。大学英语的教育应该具有足够的空间满足未来公共英语课程教育的需要,这样才能让学习大学英语的大学生更加具有语言竞争力,提高大学英语老师的地位。学校应该挑选出具有高度动机的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进而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总之,教师的动机与教师动机策略的运用明显相关,反过来也与学生动机和英语学习成绩相关。大学英语教学的任何促进教师动机策略的改革都是应该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的。

动机策略 篇4

1 动机和动机策略理论

1.1 动机理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动机进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Gardner和Lambert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侧重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及文化的态度如何影响学习的动力。九十年代后, 二语学习动机理论从社会学阶段发展认知情境阶段, 如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二十世纪末, 相关研究开始关注动机的动态特征。Dornyei (2005, 2009) 构建了二语动机自我体系, 将二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自我和认同联系起来, 强调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 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和其情感心理的动态性。该体系有三个部分构成:理想的二语自我、应该的二语自我及二语学习经历。理想自我指学习者自身或重要人使其想拥有的二语水平;应当自我指学习者在所属的社会文化影响下, 相信自己应该具有的水平, 以避免负面的结果;语言学习经历指与具体学习情境相联系的动机, 如教师、班级和前期学习经历所带来的影响。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 与传统二语动机理论相比, 动机自我系统将一些影响重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和心理学上对“可能自我”和“将来自我指导”联系起来, 扩大了二语动机理论的应用范围。动机自我系统为二语动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理论支持, 可用此解释多种现有动机理论模式,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许宏晨, 2009:163-165) 。动机自我系统在二语教学中的有效性也得到初步证实。

1.2 二语学习动机策略理论

Dornyei构建了过程导向的动机策略框架 (Dornyei, 2001) 。将动机策略实施过程划分作四个阶段:创设基本动机条件、激发初始动机、维持和保护动机、鼓励和积极的回顾和自我评价。每个阶段都有数个不同的动机影响因素, 共20个动机影响因素, 需要运用相应的动机策略实现它们。此策略框架关注了学习动机的动态过程, 为二语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继过程动机策略之后, 基于动机自我系统中的“自我动机”, Dormyei引入了“愿景”的概念, 围绕学习者愿景的建立与发展, 重点设计了提高学习者理想自我的动机策略, 因为“动机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习者的理想自我” (Dormyei, 2009:32) 。具体而言, 建构理想二语自我, 创建愿景;形象强化, 加强愿景;增加理想二语自我的可信程度, 使愿景保持活跃状态;开发行动计划, 使愿景具备可行性;考虑失败的可能, 使愿景平衡化。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虽然还是一个稍显粗略的理论框架, 却能够解释多种现有动机理论模式,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2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

国内动机研究始于介绍和引进国外动机理论和研究, 然后逐渐发展到结合中国学习环境, 分析其对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意义, 实证研究仍相对较少。文秋芳 (2001) 跟踪调查了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动机、观念及其关系的变化情况。秦丽莉和戴维栋 (2013) 基于动机自我系统, 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论证方法构建了大学英语学习动机模型, 他们发现“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呈动态发展态势, 在不同阶段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基本可以保持, 但也存在削减的危险” (秦丽莉和戴维栋, 2013:30) 。张丽 (2012) 对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与学习成绩进行了相关研究, 验证了该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对了解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但其研究鲜少涉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国内推广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之一,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有600多所, 占到本科院校的85%。与重点高校相比, 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位于地级城市, 地域环境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入学门槛较低, 生源多来自周边地市, 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学生英语学习有自己的社会心理特点 (如, 学生出国机会较少, 此类动机强度势必不似重点院校学生;学生对自己英语水平不自信等) ,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难有普遍提高。此类高校针对学生水平层次不一的情况, 实行各类教学改革固然有其实践应用价值, 但若不针对学生特定学习心理, 采取适当的教学干预,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则有可能走向形式有创意但效果不突出的情况。

3 新建本科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及动机策略

笔者结合自己在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任教的实践, 对大学英语学生学习动机开展研究。该校自2010年开始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 已在多系开展大学英语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入学英语成绩高低, 将相同专业的学生分成A、B英语班级, A、B班执行不同教学目标和要求。笔者在分层教学实践中, 观察发现实验班级尤其是基础较差的B班在分班期存在明显动机不足、信心缺失、自我认同不充分等特点, 从而学习情绪不高, 影响教学效果。于是, 对2015级中文系两个大学英语分层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动机测试, 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测试结果发现,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总体英语学习动机较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语学习动机与应该二语自我、理想二语自我、二语学习体验都相关, 其中二语学习体验对英语学习动机影响最大, 其次是应该二语自我和理性二语自我。理想二语自我与二语学习体验显著相关。分层班级二语学习动机、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显著差异, 其中理想二语自我差异最明显, 二语学习体验差异不显著。按班级分组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A班而言, 二语学习体验最能预测动机大小。B班学生的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二语学习体验均对动机水平有预测力。

据此, 我们建议在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引导干预, 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从英语学习中获得任务满意度和成就感;正面激励学生的学习表现, 强化并内化学生学习的动机。

3.1 建构理想二语自我, 创建意愿

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在课堂上, 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活动和机会。通过头脑风暴等教学活动, 让学生思考表述自己的愿景、目标和梦想, 继而找寻英语学习的具体目标和期望, 让理想自我浮出水面。然后, 强化形象, 加强愿景。当下社会, 英语已几乎成为各类人才必备技能, 熟练的英语运用能极大助力个人未来发展和理想生活的实现。因此, 可适当引导学生想象英语学习上达到理想目标后自己的状态和未来, 强化理想二语自我的形象。课堂教学中强调英语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帮助学生将应该自我内化为理想二语自我。

3.2 增加理想二语自我的可信度, 活跃愿景

教师建立合适及时的反馈系统, 对于学生学习活动表现, 适时给予真实反馈。将形成性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除平时期末测试等测试形式外,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内实践、课外作业等给予评价和指导, 使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英语学习状, 以更好指导日后的努力, 不断增加学生理想二语自我的可信度。再次, 开发行动计划, 使愿景具备可行性。建立近期目标和行动计划, 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倒推发现现在应着手去做的事。通过课后写作任务, 梳理、形成自己未来的二语自我并深入思考“自己的理想自我是什么?”“为了达到需要做到什么?”“怎么做到?”等一系列问题, 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行动计划。

3.3 考虑失败的可能, 平衡愿景

针对学生的个体核心特征, 正确评估学生现实二语自我与可能二语自我间的差距范围, 布置合理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能够从外语学习中获得任务满意度和成就感。及时给与学生学习反馈, 以激励性正面评价为主, 肯定表扬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同时, 也帮助其了解失败的可能,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生学习状况, 及时调整暂时难以实现的愿景。

4 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动机有其自身特点, 此类探索丰富了相关动机研究。分层教学班级分层教学有共同特点, 也有各自不一样的班级特点, 教学中, 需要基于目前发现的动机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作出适当的引导, 实施合理动机策略,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有其自己的特定, 英语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动机特点, 基于相关动机策略理论, 实施合理动机策略, 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 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动机,动机策略

参考文献

[1]Dornyei, 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Harlow, UK:Longman, 2001.

[2]Dornyei, Z.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hwah, NJ:Lawrence Erlaum Associates, 2005.

[3]Dornyei, 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A].In Z.Dornyei and E.Ushioda (eds.)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4]Ushioda, E.&Z.Dornye.i.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a theoretical overview[A].In Dornye, i.Z.&E.Ushioda. (eds.)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Self[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秦丽莉, 戴炜栋.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生态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 (2) :56-60.

[7]文秋芳,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2) :105-110.

[8]许宏晨.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2009.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课后作业 篇5

因材施教 建立多远评价机制

听了马老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的细致讲解,我对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如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解决了我从教多年来的许多困惑,这对于我今 后的教学工作必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本环节的内容既精彩又实用,特别是马老师提到的 阿特金森的一项经典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实验中,阿特金森把 80 个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 20 人,给他们一项相同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 =1 ∕ 20);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五名将会得到奖励(成功可能性 =1 ∕ 4);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 10 名可以得 到奖励(成功可能性 =1 ∕ 2);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十五名都能得到奖励(成功可能 性 =3 ∕ 4)。这个实验揭示,中等难度(即在个体看来成功概率为 50%)的任务对学 生最具有挑战性。从结果可以看出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 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 时成绩下降。第一组学生大多都认为,即便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极少有可能成为第一名;而第 四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肯定在前 15 名之列,于是,这两组学生都认为没必要那么拼命了。这一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 1 ∕ 2 左右。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如果尽自己努力,很有希望获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话,也有可能会失败。这个实验给教师的启示是如果学生 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会不及格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处于低级的水平。因此,这需要教 师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和题目的难易程度,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 轻而易举的。福禄倍尔说过: “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因 此,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 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被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由此可 以看出对待不同的孩子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教育和评价,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横 加判断和教育,否则会扭曲孩子的天性,不能让孩子达到最优秀。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许多学校也在做着各种努力和尝试,其中不少 的措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如: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教学内 容的量和范围、深度和难度,教学的顺序和进度等;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意课堂中各 个教学环节都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课堂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过程,照顾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兴 趣;课堂上经常运用协作教学、合作学习,让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精心挑 选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练习题,采取必做题和选做题相结合的作业机制。对学困生的教学要 遵循量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适合每个人的适度而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目标,平时也可采取三卷并列或四卷重叠等试卷模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答题,并对学 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表扬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这 就要求教师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评价每个学生。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 究实验表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 内,实施因材施教,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 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次课的学习开启了我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新认识,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促进 每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

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 学习动机 强化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水平也成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同时我国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差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大学生都表示,英语学习主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只要个人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会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事实也证明,很多大学生英语考试成绩十分优秀,也考取了四六级证书。但现实中却无法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也听不懂外国人表达的意思。根本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过于功利性,把英语学习当做继续升学或者就业的敲门砖,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要学习目的,忽视了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近年来,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研究认为,个体学习成效除了受智力因素、外部条件等制约之外,还与性格、意志、动机以及信念等内部动机有很大关系。其中动机被认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变量之一。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维持学习者精力投入和学习热情的重要情感因素,学习动机强烈则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够长时间的保持饱满的学习状态。如果学习者不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一切将无从谈起。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大学生摒弃传统的功利性学习动机,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作为学生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强化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1.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利性的学习动机下,很多大学生根据考试安排和课程设置等来制定学习计划,往往会陷入题海战术,以死记硬背等学习方法来短时间提高学习成绩。《大学生英语课程要求》中将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级别,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提高英语综合实践能力为最终学习目标,尤其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里有几个注意的问题:一是学习计划的制定要具体而详细,最好分别到每一周、每一天的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督促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学习计划是动态调整的,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学习者发现学习效果和学习计划有所出入时,要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充分发挥学习计划的引导和督促作用。三是学习计划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动力和决心。如果过难,则会打击学习者的动力和信心。

2.加强情感驱动。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对学习活动最好的刺激莫过于兴趣,兴趣能使一个人的努力到达惊人的程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提出,情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将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重要的地位。首先,创设期望情感。教师和鼓励和期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英语教师而言,要摒弃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思想,而是走进学生,和他们做朋友,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学习后进者或者偶发性学习不良者要及时鼓励和引导,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及时解答。并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克服心理焦虑和不安情绪,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其次,创设稳定情感。所谓稳定情感是指在英语学习中保持一贯的高效的学习动机,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冲击,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是长期的和持续的,并不会因为英语课程的结束、证书的考取等因素而结束。作为一种语言,英语学习伴随终身,毕业入职之后也要继续加强学习,因此要保持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富有生气的内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大学生有激情和活力,个性张扬,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传统的英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屡见不鲜,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大学生学习成绩止步不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负责布置任务,为学生创设情境化的模拟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学习。这里教师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教学任务的选择要与所讲授的内容相契合;二是教学任务不要紧紧局限于教材,最好和学生的专业方向相适合,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熟悉真实的工作场景;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探究活动予以指导和评判,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既意识到各自的问题,又能看到别人的问题,从而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这就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提高了要求,英语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要了解当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发展特点,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

总之,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外语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学英语教师要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适时纠正其消极动机,并及时强化其积极动机,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明雨.关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动机策略运用的调查[J].外语界,2004,(6).

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 篇7

1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目标或学习活动所引导的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力量。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表现起着定向和驱动作用, 通过对学习动机的认识, 可以对个体学习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2]。当前, 研究者着重对教学背景中的学习动机进行研究, 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探讨和揭示学生学习生涯中表现出巨大差异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者通过对学习动机的理解和认识, 致力于发展新的教学干预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技术手段, 充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绩效。

2 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

教育背景下学习动机主要通过各种社会认知建构激发和维持, 并且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效应也需要通过它们体现出来。

2.1 适当的自我效能感和能力知觉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是直接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Bandura指出对自我效能和能力的过于乐观和悲观的知觉都会生产危险。从动机角度看, 较高的效能和能力知觉似乎对保持学习动机有作用;从自我调节角度看, 如果学生一贯高估自己的能力, 他们可能在面对关于缺点的反馈信息时无法主动地调整自己。Stone认为, 将来的研究必须区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专业自我效能。在具体的学习任务情境中需要有相对精确的学业自我效能;而较高的一般效能感会促使学生开始从事该任务, 同时产生保护作用, 即使在任务初期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完成[3]。

为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自我效能和能力知觉, 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有关他们的能力和自我效能的精确的反馈, 使学生致力于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虽然积极的反馈能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价值, 但是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学生知道他们能做和不能做什么, 得到精确和真实的反馈从而掌握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中在提供给学生力所能及同时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均各自获得成功的体验。

2.2 适当的归因和控制信念

归因和控制信念是指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以及个体对结果和行为的预期控制程度的信念[4]。研究者获得的一致性认识是那些相信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更好的控制能力的学生, 更可能取得好的学习绩效。Perry证实高水平的控制信念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归因有3个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依据归因理论, 研究者普遍认为, 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强和努力的结果, 而将挫败归因为没有付出努力是积极的归因方式, 对个体的成就状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为这使学生增强对学业的控制感;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差、缺乏能力或其他不可控的外界因素则无益于学生的努力和发展。然而Weiner指出, 有时候对学生来说较少的控制感可能是适当的, 特别是当面对失败时, 学生可以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因此, 控制信念应该是比较稳定和适当的, 反映个体对自我控制能力的一贯知觉。这种稳定的控制感与学习中的动机水平和表现密切相关, 有良好稳定控制感的学生更倾向于持续地付出努力、克服困难。

Dweck指出, 提高自控感可促使学生付出努力。在归因理论的指导下, 教育者应试图引导学生将挫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而非低能的原因。同时控制信念也必然受到学校和社会文化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使学生产生较好的控制信念, 对学业成就产生积极的作用。

2.3 高度的兴趣和内隐动机

兴趣或对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成为个体从事学习任务的充分理由。学业兴趣研究表明, 高水平的兴趣会伴随更多的学习投入和更好的绩效。动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无意识和内隐的, 许多认知建构, 如兴趣、目标等都代表了学生的愿望和内隐动机[5]。Schultheiss证实当外显的目标和内隐动机相一致时, 个体动机更强, 表现也更好。内隐动机是受个体内在的原因激励, 是由投入和完成任务的内在满足激发的。被内隐动机驱动的学生不仅感觉自主和自我决定, 而且也体验着高水平的兴趣。大量的研究表明, 内隐动机在学业和非学业领域与众多重要的认知和动机因素有显著的正相关。另外, 外在奖励很可能会损害学生已有的内在动机, 学习任务的达成有赖于内外动机的结合。但是, 对外在奖励必须区分信息性质和控制性质的奖励, 控制性质的外在奖励会降低学习的动机, 而传达给学生关于他们发展中的能力、技能或自我效能的信息奖励则不会损害学生的动机和绩效。

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有趣的、有激励作用的任务和活动, 设计具有个人意义的背景材料和任务引导学生的兴趣。另外, 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 使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爱好而非任务。使用奖励时也应该有充分理由, 主要是提供给学生关于能力和进步的信息, 以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2.4 高度的价值感

期望价值论的基本假设是:行为的发生依赖于人们认识到的行为导致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依存于目标的主观价值[6]。学生在学习中面临一系列可选择的目标, 每个目标任务的价值和期望信念共同影响学生的行为和绩效。而任务的价值由4个成分组成:内在兴趣、效用、重要性和代价。Eccles & Wigfield证实能力信念的发展性改变会使价值信念随时间而变化, 由于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更有信心, 学生会提升对它的价值信念;同样价值信念也会影响期望, 对某学科或课程的较高价值信念会提升其在能力体系中的地位。

Brophy建议要提高学生的价值信念, 就要提供对学生有意义、与学生相关的任务活动, 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获得同一性。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要密切联系实际, 强调实用性和价值, 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5 个人目标

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动机水平。成就目标被定义为趋向和从事成就任务的原因和意图[7]。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类, 即掌握目标和绩效目标。前者是以任务的理解和掌握为中心, 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自身能力, 依据自我参照的标准致力于自我提高。后者以展示能力为中心, 通过社会比较维护自我价值。掌握目标与绩效目标相比, 伴有更积极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结果。除了这种划分, 研究者将成就动机中的接近/避免维度引入目标定向理论中, 绩效趋近目标使学生致力于表现出更高的能力, 而绩效避免目标使学生避免表现出较差的能力和显得愚蠢。掌握目标和绩效接近目标都可以产生一些积极的结果, 而绩效避免目标似乎不能导致任何积极成果。当然, 不能简单地将不同的目标导向对立起来, 各种目标导向通常共同影响学习绩效和满意感。

根据目标理论, 学生的社会目标和学术目标同样重要, 因此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校组织和管理机制来帮助学生获得社会目标和承担个人责任, 还可建立合作组织或团体的方式使学生在实现社会目标的同时在学术上取得进步。依据成就目标导向理论, 教学中应注重课程和学科内容的掌握, 促使学生追求掌握目标, 同时更多地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使学生趋近而不是避免目标。另外, 教学任务、奖励和激励因素也应该更多地以致力于学生的掌握理解、学习能力和自我素质提高为标准, 而不是以传统的社会比较或成绩作为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苏昊, 曹立人.教学中学生动机研究新进展简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5 (1) :44-46.

[2]王振宏, 刘萍.学习动机的自我理论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47 (2) :89-93.

[3]贾淑斌.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及培养策略[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 (10) :105-106.

[4]刘岩.学生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与应激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 (1) :36-41.

[5]李梅.学生动机中的回避失败倾向与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 2003, 19 (6) :38-40.

[6]周海波.核心自我评估理论的指标特征与研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6) :169-171.

中职作文写作动机激发策略探析 篇8

关键词:中职教学,作文教学,写作动机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已经初步确立,中职教育结合了技能培养和文化教育的职能,文化教育更多地体现服务学生专业职能的提升。

一、中职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但中职语文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学生个人则往往认为作文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是学业上一种沉重的负担。思想认识的偏差致使师生逐渐对写作失去兴趣。另外中职学生的写作基础一般都较差,学生很容易在写作中受到挫败,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并逐渐开始厌烦作文教学。另外,中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成果往往只是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载体,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功利性的教学方式所打击,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写作,其写作兴趣也逐渐淡薄,写作动机受到挫败。

二、中职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策略

1. 依据专业需求,科学设置写作课程

中职教学体现了专业化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对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因此,专业性质的应用文是中职学生的写作训练重点。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仅仅需要一技之长,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中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作文课程,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时变更教学内容,适当突出写作目的,调整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职业需求的相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从最基本的自我介绍和留言条写作练起,逐步提升写作难度,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进度,让学生克服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2.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引进多媒体教学,并科学地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写作的兴趣。例如,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某个情境,让学生进行应用文的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应聘环境,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掌握求职信的写法。教师还可以模拟企业购销过程,让学生通过买卖双方角色的扮演,逐步掌握合同文书和招投标书的写作方式,通过对实际环境的模拟,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3. 积累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多看多写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文学素养,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阅历。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通过扩展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所记下的笔记进行背诵,也可以选取好文章、好事例让学生通过背诵加深印象,将背诵的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积淀写作语言。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背诵方法,要将背诵与理解相结合,增加背诵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体会到文章的美感和文章所包含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

4. 合理运用评价,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中职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但往往又很自卑,很多学生对自身的认识还不充分,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对自己的写作不够认同。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在作文课堂中多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主动讨论和发言,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 篇9

一、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不但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动机, 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动机。”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好学生学习动机是特别起作用的。教师要常常引导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 开发自己的智力, 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威力和应用的乐趣, 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避免学生的应付父母、教师, 混日子, 被动落后的状态, 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必须与时俱进, 学会学习, 不断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 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攀登, 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把较难的知识点或问题, 分解为几个层次, 多用启发式, 逐层推进, 逐步深入, 循循善诱, 让学生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有一种“拾级而上”的感觉。当教师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向正确的结果时, 他也会豁然开朗, “哦, 原来如此简单”, 对学习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教师也可创设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 也就是说,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目标或要求, 能使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获得“柳暗花明”的惊喜。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当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时, 就会产生愉悦的感情体验, 增强学习的信心, 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 对其多加鼓励,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从而享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励、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一点是绝不能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认真的态度和期待性, 特别是鼓励, 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含笑点头的表情, 学生会为此信心倍增, 这种信心可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下次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尤其是学困生, 他们也有一种“不能比别人差”或“要胜过别人”的心理, 更应善于发掘他们的闪亮点, 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 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 应及时予以鼓励。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 给予适当的评定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不同的评语对学生的作业和成绩都有不同的影响。例如, 对于他们的作业写得较好的地方, 圈点赞扬, 存在的问题加以矫正, 同时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 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让他在下一次作文中采纳或改正。学生的作业以及成绩就会有提高, 如果没有反馈, 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 则缺乏学习的激励, 很少进步。

五、适当地组织竞赛, 激发学习的外在动机

竞赛可以表现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理特征, 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外在动机。组织得好的竞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努力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 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培养奋发进取, 勇于探索, 团结合作等优秀的思想品质;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和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 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各种内在动机, 共同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但是竞赛的组织务必严格保密, 确保竞争的公平公正。只要竞赛组织得好, 就一定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成熟发展。总的来说, 研究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工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种,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创造。

摘要: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 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 是维持学生对学习进行的原动力, 如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情感、以及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愿望、信念、理想等。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父母的表扬、教师的鼓励、奖赏、适当的竞赛等。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生,策略,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德俊, 《中小学课堂学习的动机设计与情绪调节》,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建华,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网, 2005

[3].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 光明出版社, 1999

[4].祖晶, 《心理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53

[5].唐殿强, 《创新能力教程》,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篇10

一、动机及研究背景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原因。英语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因素,是学习者激励自己达到英语学习目标的内在驱动力,是学习结果的重要预测因素。

20世纪50年代末Gardner和他的同事就开始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他们以社会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学习动机模式一段时间以来占据了主导地位,该模式将动机分为融入型(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类。融入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对外语本身产生了强烈兴趣,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并希望融入所学外语的社会。执有融入型动机的学习者能体会到学习外语的乐趣,不觉枯燥厌烦,更易于掌握外语。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好处,是学习者出于某种目的或实际需要而掌握外语的愿望,如通过英语考试、就职外企、留学英语国家等。Gardner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发现有融入型取向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更主动,成就更大,更能获得满足感。该模式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它未充分考虑单语环境课堂教学这一背景,未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和自主能力,是一个静态的模式。

Weiner (1974)提出的动机归因理论总结了个人解释成败的四种因素:自身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是描述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Weiner又从稳定性维度划分以上四种原因:能力和任务难度属稳定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属不稳定因素。Weiner认为内外原因和稳定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对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起不同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似情境中的成功期望或预测有重大影响。例如,如某人把在一项任务上的成功归因于稳定原因(他的能力强或这项任务对他而言容易),他自然会期望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继续成功。如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原因(工作努力或运气不错),那么他对下一次的成功就没有把握。Weiner从稳定性和内外原因两个维度来解释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得到了许多实际研究资料的证明。该理论是全面客观的,是对成就归因理论的发展。

Deci和Ryan (1985)提出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看作动态的因素,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其中内部动机又细分为:了解刺激型、取得成就型和体验刺激型。该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该理论体现了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众多的动机理论的整合提供了基础。但作为一种新生的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推理过多,缺乏严格的实证支持。

Dornyei (1994)提出外语学习动机三维建构模式从语言层面(Language Level)、学习者层面(Learner Level)及学习情景层面(Learning Situation Level)三个维度界定外语学习动机,为动机领域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该模式未能揭示各因素和成分间的内部关系。Dornyei (2000)对其进行了拓展。拓展模式关注学习动机的动态本质提出动机的过程性和发展的时间概念,从而将影响动机的诸多因素有机联系起来。

二、激发动机的策略

动机理论的不断成熟,为教育者的实际教学活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动机,保持动机水平,将外在动机内化成内在动机成了大学英语需要解决的问题。

Csizer和Dornyei (1998)进行了一项较有影响的相关实验,提出了在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方面卓有成效的十项宏观策略,即激发语言学习者动机“十诫”(Ten commandments for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2.创造轻松、惬意的课堂氛围;3.正确说明学习任务;4.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信心;5.促进学生的自主语言学习能力;6.使课堂充满乐趣;7. 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8.使语言学习活动个性化;9.让学生熟悉目的语文化;10.增加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

Oxford和Shearin在全面分析归纳主流动机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给教师们提出了五点建议:1.教师应明确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2.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外语学习成败归因观;3.即使在同一个班里,学生学外语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教师应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方式向学生说明学外语的好处;4.教师应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外语的焦虑感;5.教师应将外在奖励设计为外语教学的一部分,但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自我激励机制。

我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培养、激发、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目标明确的学生在克服困难达成目标上的表现优于目标不明的学生。针对大学生过四级、出国、就业或个人兴趣等实际需求,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充分说明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好处;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把一个较高层次的远期目标分解成多个短期的小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刚上大学的学生往往对高校的英语学习感到不适应:英语课时少、任务重又缺少教师的严格监督,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提出明确的英语学习阶段性目标,让学生在完成小目标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样学生才会有持久的动机和耐力去实现较大较高层次的目标。例如以“一个月记忆600词汇”为题,记录每天记忆词汇的时长、词汇在巩固阅读中的再现情况、自己的感受,从而有目标地管理、监督和调整自己记忆词汇的方法和计划,为实现较高层次的远期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短期目标的实现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让他们看到实现远期目标的可能性。

2.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改善课堂氛围。

兴趣最能激发学习动机。英语教师要改变枯燥的只注重篇章,词、句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引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和实事话题。教师需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大量语言实际操练活动如猜词、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自我陈述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英语课堂有趣。在课堂上,教师要能使用幽默的技巧,不失时机地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的拘束感和压抑感,这样课堂学习气氛就自然和谐而活跃,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动机也自然提高了。

3.采用多样的评价措施,引导学生合理归因。

教学评价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采用纵向评价避免横向比较。大学英语多是大班教学,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个性特点采用多层次的,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标准。当学生表现好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教师应注重考察每个学生的进步或退步情况,避免将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作比较。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积极评价和自我审视中,不断总结、反思和成长。大学英语学时长、任务重,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效果反复的情况时常发生,如遗忘了上个月记忆的词汇。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低谷时期,引导学生合理归因。例如,大学生的记忆力个体差异并不是很大,词汇的遗忘主要归因于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够,对词汇的及时复习和阅读巩固练习做得还不够。正确归因让学生在挫折面前能作出正确的自我审视。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教师的帮助和外部的刺激最终目的都是要将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化为内在动机,从而能持久地、坚持不懈地完成大学英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改革以来,大学英语增加了上机课,教师可在这样的课程上布置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或分小组完成,让学生熟悉各种任务的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完成任务的程序和策略,明确完成任务的标准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完成任务的成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化。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外语学习动机和动机激发策略的最新成果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摘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主要变量之一, 本文概述了主要的动机理论及动机激发策略, 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背景下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学习动机,动机理论,动机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高一虹, 程英.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5) :25-28.

新课标下英语学习动机提升策略 篇11

2003年,国家出台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课标是对旧课标的完善和提高,但是在新课标的实施中,笔者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很多学生在新课标实施后,仍然缺失学习动机,甚至茫然无措。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主动发言的人几乎总是那几位学生,其余的学生对于课堂讨论或发言等课堂活动持不感兴趣、不敢参与或不屑的态度,这些学生在课堂都不进行语言操练,就更不用说课后自主练习了。兴趣、学习动机的缺乏使得学生学习英语很被动,因此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困难,下面我就提升学习英语动机,提供以下几种策略:

一、改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

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树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参与者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组织、管理、示范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时都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较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在“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和积极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教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不能总是老一套,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想方设法运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如采用交际法,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趣味性和生动性,必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兴趣,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长期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课堂之外,要多举办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英语角,学唱英语歌曲,与外宾交谈,放映英文电影、录像,举办英文电台广播等,以营造一种英语氛围。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同时,应让此类活动的优胜者成为其他学生学习和追赶的榜样,从侧面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动机。

四、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就目前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看,学生总体的英语水平成绩较差,但也不乏英语学习较成功的学生,其间的梯度较大。可实施“分层次教学”,即针对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科学育人。

五、建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确定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有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对外语学习,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远景目标和阶段目标,并帮助他们逐个实现。阶段目标的实现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使他们的成绩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还能使他们感觉到实现远景目标的可能性很大,从而学习动机就会加强。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帮助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确定行动的措施,让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此外,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必须清楚地提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才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六、实施客观有效的评估体系

实施新的评估体系,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占有比例,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光靠期末考试是不能保证及格的,还需要平时努力的、积极的表现。采取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级,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避免期末一卷定成绩的传统测评方法,如用评等级、写评语、表扬或批评等,这些评价可以起到强化动机的作用。

激发科学学习动机的策略 篇1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人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兴趣是这些活动的先导。所谓情境导入,就是在新课伊始,要求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新颖有趣的形式,从调动学生的基本情绪入手,创设良好的氛围感知新的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形成一个学习良好状态。

如《认识磁铁》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情境,从“玩”引入,组织学生进行投飞镖比赛,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在学习“我知道的磁铁”这一环节时,我又创设情境,把学生玩过的磁铁玩具和常见的有磁铁的物品布置在教室的周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引导他们说出对磁铁的一些零碎了解。通过创设情境和交流使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二、拓展教材激发学习动机

现代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层次序列,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相对较短的40分钟内极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尽量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不能局限于教材和书本。

如《认识磁铁》一课时,我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使概念更加科学。磁性的概念教材中是这样叙述的: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的性质叫磁性。实际上,磁铁不只是能吸铁,还能吸镍。于是,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这一环节:请大家比较大头针、回形针的外表光泽与铁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大头针和回形针的外表镀有一层镍、硬币是用镍制造的。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磁铁能吸引铁、镍等一类材料做的物体的性质叫磁性。

三、尝试探究激发学习动机

前苏联小学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会明白知识的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少年儿童都有好奇的天性,有主动探索奥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以鼓励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学习,从而使学生将学习知识当作一种自我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

如《认识磁铁》一课中,首先让学生猜测并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引住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引导学生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的,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其次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否一样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实验来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否一样,通过自己的自行探究,得出实验的结论是——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最后通过玩小车,发现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

探究式学习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转变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控制难度激发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森研究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发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还发现,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学习的难度密切相关。当学生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内容时,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紧张一点;在学生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保持激起学生学习的程度适中。另外,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力的差异,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调整,保持学生学习难度的适当,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积极的作用。

如我在教《简单电路》一课时,事先高估了学生,在学生还没有完全认识电路组装的情况下就要他们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红绿灯,结果全班十一个小组没有一个能完成,我的教学目标也没有达到,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第二班时我调整了实验的难度,首先要求学生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在这基础上再试试能不能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最后再让学生制作红绿灯,实验由易到难,探究由扶到放,学生学得也津津有味,并充分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乡村文化产业下一篇:听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