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教学(精选12篇)
动机教学 篇1
关键词:中职教学,教学效率,学习动机,目标引导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力量, 是学习需要的动力, 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作用。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较弱, 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认为, 导致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因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社会偏见等因素产生自卑感, 以致学习兴趣不浓, 没有远大理想, 职业规划模糊, 学习目的不明确;2.由于一些地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 初中毕业甚至未毕业者照样可以上岗就业, 使少数学生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和“学不学都一样”的错误认识;3.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规范, 学习习惯较差;4.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强。
要解决上述问题, 科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分析中职生的整体和个体学习心理, 采取有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目标引力诱导学生
学习目标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 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预期, 具有很强的引导、号召和激励作用。因此, 中职学校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学习的长远目标, 如通过职中三年的学习, 就业后要做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 赚取更高的工资使家庭脱贫致富甚至使家乡脱贫致富。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的近期目标, 只有实现近期目标之“量变”, 才能最终实现长远目标之“质变”, 如制订一学年、一学期、一个月、一周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等。最后, 教师要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及本节课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用和谐氛围温暖学生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语文教师至少应做到两点:1.善于微笑。微笑是“最温暖的阳光”, 一项关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的调查显示, 希望老师讲课面带笑容的学生占到90%。因此, 教师要面带微笑地走进每一间教室, 面带微笑地面对每一个学生, 面带微笑地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疑问, 面带微笑地纠正学生的每一个错误。2.善于表扬。表扬是一种最简单、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 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学习成绩较差, 自尊心却很强。中职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 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以引导这些学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努力上进。
三、用趣味活动调动学生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融趣味性于知识传授之中, 融趣味性于能力培养之中, 融趣味性于师生互动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一直处于与学生的互动状态, 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在主观上产生追求新知识的动机, 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能力的理解和掌握, 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用适当竞赛鼓舞学生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查普曼和菲德尔的实验结果表明:竞赛组 (每天在成绩表上登记分数和红星)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明显高于控制组 (按正常条件进行作业练习) , 他们由此得出了竞赛心理可增强练习效果的结论。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的心理特点差异大且呈现多元化, 表现在学习上, 有的学生好胜心极强, 有的被动应付, 有的忽冷忽热, 有的由自卑转为自弃等。鉴于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组织适当的竞赛, 调动学生的竞赛心理, 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才能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要, 从而获得学习的根本动力。
动机教学 篇2
----汽车发动机教学反思
从事汽车发动机教学已接近半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最初的时候,我以为学汽车发动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上课时,无非是老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效果却不好。主要表现有:
1、漠视理论
觉得理论不重要,只要能动手拆装和修理就行了。因此一讲理论有些学生就漠不关心,甚至睡觉。
2、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平时昨夜练习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3、双向发展
这些同学既喜欢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出现了:一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说完,他就会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一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样的情况。
为此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把实训当成一次汽车发动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通过学习,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虽然上课纪律好,但我却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整个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差。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在磕磕碰碰中进步。在汽车发动机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实际,探索适合汽车发动机课堂教学的思路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汽车发动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实践中体会以下教学反思:
一、理论教学:
1、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例如在讲解配气机构作用及组成时可以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拆装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2、演示。演示是汽车发动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实际操作了解操作要领及时掌握操作要诀。
二、实作教学:
1、操作。主要指学生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是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关键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操作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应用。操作可以采用、创新操作、自主操作等形式。例如在拆装气缸盖螺栓是我们讲求顺序、次数、以及力度。
2、适时开展技能大练兵。通过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调意识,规范他们的操作流程。
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汽车发动机理论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作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以后工作打好技能基础。
因此,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冯玉超
动机、兴趣与外语教学 篇3
关键词: 动机 兴趣 外语教学
一、引言
外语教学是一个以师生双边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二者相互协调配合,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从哲学上讲 ,主体指认识者 ,客体指与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正确认识语言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 ,是搞好语言教学工作的前提 ,也是教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研究兴趣已逐渐从教师的教学转向学生的学习,对外语学习中动机(motivation)的研究即为这种转向的标志之一。欧美教育学家经过各种调查研究,认为Motivation是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它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Brown 1987:58)。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实践证明,在学校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往往能专心听讲,认真主动地学;遇到困难时能发扬顽强的战斗精神,而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学生,学习不专心,态度较被动,学习积极性差,遇到困难往往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另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 ,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培养与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环节。
二、动机与外语学习
一般说来 ,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首先来自学习动机,有了动机才会有学习活动。由于人们的学习受制于社会因素,因此学习动机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的学习动机,一类是外在的学习动机。内在动机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它是由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决定的,而外在动机则来自于社会,它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外语学习动机主要受以下需求的影响:首先,对探索的需求,学习外语是为了探索外部世界,了解其他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其次,对知识的需求。外语是一种知识系统,学习外语能丰富知识,满足求知欲望。最后,是对自我提高的需求。学习外语有助于学习者的工作和学习,有助于扩大学习者的交际范围等,有助于学习者实现自身价值。
动机通常具有两种功能 :一是唤醒功能,即从事某一活动时,注意力集中;二是指向功能,每当动机推动人活动时,这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指向性。因此,动机是直接引起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能维持、推动学习 ,对目标有定向作用。正确的学习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 ,是激励积极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也是激励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的强大动力。目前学者们对学习者动机与外语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达成的共识包括(王初明,1990:159 ):
(1)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因素;
(2)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的那种;
(3)有些情况下,综合型动机有助于成功掌握外语,有时工具型动机也能,有时两种动机同时起作用;
(4)动机的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
(5)动机和态度主要影响外语学习习得的速度,对习得的程序并无影响。
三、兴趣与外语学习
兴趣是指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过如下的分类与归纳 :第一 ,兴趣的两种类型。对学习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是直接兴趣 ;对学习将取得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是间接兴趣。第二 ,兴趣的三个层次。对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现出来的新现象产生的兴趣叫做有趣 ,为兴趣的第一层次。在有趣定向发展基础上对学习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叫做乐趣 ,为兴趣的第二层次。对学习与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相联系的兴趣叫志趣 ,为兴趣的第三层次。第三 ,兴趣的四个阶段。积极学习的一种倾向 ,如认为学好外语可以出国或找个好工作而想学习叫做好奇心 ,属第一阶段。对学习不断扩展、加深的一种欲望叫做求知欲 ,属第二阶段。对学习成功与否的信任程度 ,不断取得成就 ,求知欲不断满足,增强自信心 ,属第三阶段。求知欲反复得到满足 ,自信心不断增强 ,使兴趣更丰富、更深刻 ,形成认识兴趣 ,属第四阶段。
兴趣源于动机 ,兴趣比智力对学习的影响更大。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与意义 ,并以此推动自己学习时 ,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动机(柯江宁,2001)。
四、动机、兴趣与外语教学
外语学习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人们学习外语的动机、态度、兴趣等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外语学习动力可以从无到有 ,也可以从有到无 ,它可能是时断时续的。它的变化取决于人们的心理认知因素及社会客观因素。从外语学习的动机类型看,在我国,除了很小的一部分学习者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或兴趣而具有综合型动机外,恐怕绝大多数学习者持工具型动机。而且,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动机及由成功而转化的学习动机对外语习得更具作用和意义。美国外语教学专家Mary Finocchiaro指出:“对第二语言的调查研究工作很清楚地表明,学习者的态度、动力和兴趣是决定他的成绩的决定性的重要因素。……不管什么原因 ,教师必须意识到任何消极态度所导致的实际后果,必须提供必要的动力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将是他们学习英语所必需的。”(H.G.Widdowson 1991:121)这就要求教师时时处处都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情绪变化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 ,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所有授课技巧及举止、仪表、手势、气度、声调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使自己的授课风格富有特色 ,有吸引力 ,以启发思维 ,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 ,根据实际需要 ,培养学习者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们应当对学习者加强目的性教育,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了解学习外语对社会及个人的意义。其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给学生以信任感。 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及教学热情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定势作用, 抑制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在英语教学中即使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如不视具体情况而简单地重复使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做到常教常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为配合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现存的条件,在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鼓励学习者积极参加语言活动 ,大胆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引导学习者接触外语。最后,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学习心理学”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强化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尤其重要。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
参考文献:
[1]Brown. H. Douglas.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87.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柯江宁.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动机、兴趣与途径[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5).
语文教学中的“激发动机” 篇4
一、学习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的概念有多种说法。概括地讲,动机就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推动、维持个体进行目标性行为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它具有激发、指向和调节功能。所谓激发功能就是激发个体产生某一种行为,指向功能是将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具体目标,调节功能就是调节个体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学习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学习动机可以按不同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对学习动机的不同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维,为我们从不同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依据。
很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这些因素有利于我们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作为内因的自身因素,二是作为外因的外部因素。自身因素包括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和个性差异、志向水平和价值观以及焦虑程度等;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与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榜样作用。
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 意义教育为先导,从需求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培养正确持久的语文学习动机
“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自我学习的动机,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当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可能转变为志趣,对语文学习的追求就可能会从满足需求发展到价值追求。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动机,往往是由于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造成的。因此,教师在开始讲授语文课程之前,应先阐明学习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方法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其学习行为的价值,体会到现在的语文学习与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现在的语文学习是对未来理想的接近,从而促进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强烈的认知内驱力,形成具有持久稳定性特征的内部动机。
2. 师生民主,共商发展性的语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推动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它向外联系着教学要求和学生生活,向内联系着学生主体的需要。因此,语文学习目标的建立是实现语文学习动力内化的一个关键环境。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一些努力学习语文的的抽象建议,也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目标,需要发扬民主精神,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他们将从整个中学阶段、一个学年、一个学期或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如何学,并有权利针对学习的目标、方法提出改进教与学的建议。
3. 合理有效地组织语文教学过程,在学生原有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和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要合理有效地组织语文教学过程,首先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准备”,即他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等。像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那样,一切从学生出发,因其“势”而“导”之,利用学生个人原有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设置问题情境,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手段引领教学内容,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学习准备”相联系,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同时,要注意把整个学习任务分为循序渐进的阶段性任务,并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充分的反馈和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进步的状况,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
其次,挖掘语文的科学和人文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教材内容充满了科学和人文的气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这一独有的魅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这些因素,就有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再次,倡导合作学习,一般课堂中存在三种群体学习气氛,即自学、竞争和合作。在自学占主导的课堂中,奖励的基础是自我改进,强调自己目前成绩与过去成绩的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成绩的比较,故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因为努力总会带来个人或多或少的进步;竞争或比较为主的课堂则意味着,一些人的成功可能意味着其他人的失败,这尤其是对那些不易获得成功的学生来说,就很可能产生消极防御行为和消极情感,从而削弱其学习动机。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评价的基础是集体负责和道德义务的动机。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把个体间的竞争转变成小组间的竞争,既可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对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保护作用,这样,不但可以克服语文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的缺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提供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促进学习动力内化
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被引发起来后,保证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成为培养语文学习动机的关键。首先,要对学生多作肯定的评价。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表扬的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对学生来说,没有比得到老师的夸奖更能鼓舞人心的了。肯定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性情感体验的升华。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提高自我效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其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语文。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如何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有效策略。
5. 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创造语文学习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学生寄以积极的期望,可以激励学生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通过实验证实的一种现象。1968年他们来到一所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试。然后,把一份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个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能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名单是随意定的,根本不是依据智能测试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进行智能测试时却出现了奇迹: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仅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培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言,将这个现象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教师要重视教育期望的动力作用,教师首先应该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在语文学习上取得进步和成功的可能,并明确地向学生表达出真诚和美好的期望,激励学生和老师双方努力上进,如同魏书生老师那样,相信学生都有一个积极上进的自我,能够战胜另一个消极的自我,因而也都能不断进步,并保持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自觉性。
6.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保持语文学习的动机
教学工作如何提升学习动机 篇5
下面想跟大家讲讲最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组成的。由低到高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大家目前都能满足生理需要,这是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如果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其他需要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安全的需要是指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等。如果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在担心家里的父母会不会吵架,或者老师会不会批评自己,而且对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威胁无能为力,就没有办法安全学习。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等。孩子们会参加学校社团,一方面是为了学习知识,一方面是希望有在团体中结交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
尊重的需要是指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学生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信会让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很强,不服输,就会促使他一直进步。
最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有些学生追求一百分,就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需要都是人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需要,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和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可能出现。例如,当一个人饥肠辘辘,或者担心安全而感到恐惧的时候,是不会追求归属或爱的需要的,因此高级需要出现的比较晚。自我实现的需要要到成人后才出现。
影响到个体生存的需要叫做缺失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可能会威胁到生命。高级需要不是生存必须的,但是满足这些生长需要可以让人精力旺盛。满足这些需要也需要比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2.学生学习满足了什么需求
之所以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探索需要,是因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指向某一个目标的时候,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刚才其实我们也提到了,交往需求、社会赞许需求、求知需求、成就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都会促使孩子去学习。
3.如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学习
首先,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想这一点不用我多说。现在的孩子们基本上都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王子小公主待遇。
如果促进孩子们的生长需要来促进学习呢?
第一, 设置合理的目标和诱因,促使学生去追求目标。
我想各位家长都知道这个方法,每次考试,都为学生设立一个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小目标,比如数学成绩提高五分,名次提高五名,语文默写全对等等,然后设置小小的奖励,比如去一次游乐园,买一个孩子心仪已久的东西。请注意这个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不要提出过分的要求,比如让孩子一口气进步100名,如果他觉得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自信心、自尊心都会受到打击。也要注意奖励也是可以兑现的,而且不要过于贵重,否则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第二, 提高自我效能感。
让孩子对学习有所期待。
我们可以通过刚才提到的方法一来一步步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强化,并且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学生开始期待学习进步,期待得到相应的奖励。就会像一条一直想吃鱼饵的小鱼。有的孩子会相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成绩,这个是结果期待;有的孩子会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个行为,比如,判断自己是否能够考到某个分数,判断自己是否能独立完成这个作业。这个就是自我效能感。我们要引导孩子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能做到什么,然后设置相应的情境、目标,让孩子能够获得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
第三, 对学习成果正确归因。
学习成绩的归因非常重要。
每当我们面对分数,无论是好是坏,都会做出一个分析。举个例子,如果一次英语考试成绩很不好,家长和孩子可能会把原因归为自己学的不好,没有努力,没有学习英语的能力,或者平时不好好念书——这些都是个人的因素;如果归因为考试难度太大,运气不好——这些就是与个人无关的外部因素。正确归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是外部因素导致结果不好而错以为的个人因素,很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如果把个人因素归为外部因素,很有可能会骄傲自大,或者不愿意对学习负责任。同时又这些因素也有稳定性的区别,比如学习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如果考试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的,如果你学习能力不够,那么每次考试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而努力好运气是不稳定的,这次运气好,不一定下次运气还好。这次考试努力了考好了,下次考试不努力依然会考差。家长和孩子要学会正确归因,如果是因为个人因素成功,这种自豪和成就感会促使孩子继续努力,如果是因为个人因素失败,当孩子产生内疚或者羞愧情绪的时候,家长也不要过度批评,而是适当鼓励,让孩子重新拥有学习的信心。
动机教学 篇6
关键词:行为;学习动机;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90-01
人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在某些动力的推动下完成的,心理学上称为动机。学习是一种行为,那么为促使学习的产生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只要学生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厌学情绪。因此,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的发展、社会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动机分析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那么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转化为人的行为动力必须要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有两个条件:一是诱因,指引起个体冬季的所有刺激或情景,诱因出现时,需要被激活进而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去接近目标;二是期待,由于在某些情况下,诱因或目标并未实际出现,但是因过去习得经验所产生的诱因期待或目标期待,也能是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如果客观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需要一致或接近,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喜欢学习;如果两者相反或无关,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在考试失败、学业遇到困难时,教师一般都一味的打骂、逼迫学生,缺乏耐心,更没有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给予及时的反馈,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消极厌学。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归因训练,给予学生正确的鼓励性评价,那么学生会发奋图强,努力提高成绩;反之学生会自暴自弃。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一)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陶醉其中,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生能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就愿意深入其中,跟着教师的步伐、思路,认真听讲,并积极的思考,在解决学习问题时也感到比较容易,更加有信心学习,因此,这种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创设与学习任务相类似的现实情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在学习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时,把教学环境装扮成新年的气象,陈列各种新年出现的物品,让学生感受新年的气氛,有助于了解这个传统,让学生根据真实的物品来学习记忆单词,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就会产生有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准确评价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教师对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于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表扬和批评要注意语言委婉、客观,不能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不能因表扬过度使部分学生骄傲自满,也不能因严厉训斥打消部分学生积极性,自暴自弃。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进行正确归因,成功时告诉他们这是努力的结果,失败时告诉他们是因为努力不够。尤其对于失败的学生,在归因训练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努力不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因素,另一方面也应对努力地结果给予积极地反馈,这样他们才有动机坚持努力的去取得成功。
(三)心理辅导,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研究表明,大学生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失衡。在学习、生活、及适应环境方面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种种挫折,会感到压力重重,无力支撑学业,进而厌学,心理辅导就显得迫切而重要。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可以将心理辅导融入班级、团队活动中,比如班主任定期组织的班会最适合做心理辅导,班主任不叫了解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突出的问题进行辅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班会进行交流,相互鼓励,增强信心。另外,对于心理缺陷严重的同学要进行个别辅导,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也有助于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快速达到效果。
(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爱、理解、耐心教导学生,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即人格上的平等,它不仅包括教师与优生的平等,还包括与中、差学生的平等。教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善待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用教师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也应该拥护和支持老师的工作,尊敬老师,认真学习,严于律己,与教师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丽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6,8.
[2] 陈 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英语学习动机之兴趣教学 篇7
一课堂教学是产生兴趣的源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的第一步应注意创造愉快的、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的形象和肢体语言往往是学生情绪和课堂气氛的调节器。外语教师的着装应注意活泼明快, 整洁配套, 面部表情应笑容可掬, 和蔼可亲。每当这样一位精神抖擞、满面春风的老师走进教室, 就意味着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课程开始了。在提问、对答、评价等课堂双边活动中, 教师应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批评、训斥、讽刺、挖苦只会破坏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畏惧心理悄然生成, 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而幽默的启发、友好的提示、及时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的心情放松下来, 产生兴趣。
课堂教学要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把学生当做主体主要体现在备课上。教学的设计与讲授应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不能一个教案数年不动, 或一个教案使用于多班, 各班学生素质不同, 也应当在授课方法上有所变化, 力求取得最佳效果。要吃透教材, 选择多种参考资料,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实丰富课堂内容, 力避抽象干瘪, 力求深入浅出。
教学活动应生动形象, 丰富多彩。教师应具有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手势、动作、语气、表情来渲染、烘托课堂气氛的能力, 要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置情境。如经典英文电影对白、国外名校的主题演讲等, 使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体验,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二第二课堂是拓宽兴趣的场所
生动的课堂教学强化了英语教学的初始兴趣, 破除了英语学习的神秘感和困惑感, 接下来应不断地巩固已有的知识, 拓宽对英语的多层面感知, 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包括课堂教学以外一切学习、巩固、应用英语的活动。它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二课堂在内容设置上应体现英语教学中的知识点, 要能多次复现已掌握的词汇、语法、句法、章法和习惯用语, 把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使学生有一个温习、运用英语知识的情境和场所。“温故”同时还有“知新”的功能, 这是第二课堂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 既体现英语的丰富多彩, 又能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之第二课堂的活动方式较生活化、艺术化, 学生的心理负担小, 心情愉快, 效果也较好。
第二课堂的形式有: (1) 交谈式。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联系较大, 学生就学习英语的若干问题与英语教师交换看法, 教师通过对文章背景、作者身世、外国人文等方面介绍,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使参加者在释疑解惑的气氛中, 乐于师生交流, 深化课文内容, 巩固已学知识。 (2) 情境式。根据课文提供的线索, 创造特定的情境, 尤其可以选择对话性强的内容进行改编, 替换文中角色, 开展角色表演, 进行对说训练。 (3) 戏剧式。选择或改编英美文学名篇剧作, 制作道具、服装, 精心导演排练, 在班级、年级、校园内进行演出, 每个角色可以设定多人扮演, 目的是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和锻炼。 (4) 竞赛式。根据参赛者的水平, 设计深浅适宜的竞赛题型, 公布选题范围, 调动所有同学的参赛热情, 可以从班级、年级甚至校内、校际, 多级竞赛, 造成声势, 形成学练赛的英语氛围。 (5) 交际式。规定时间和地点, 定期、定点交流, 形成英语爱好者的“英语角”, 有条件的可聘请外籍教师或资深英语教师、留学人员参加交际, 增强吸引力, 提高交际质量。
以上几种方法只是众多方法中的几种, 随着网络教学的普及, 很多第二课堂的学习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 与英语国家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近在咫尺, 得到最地道的英语的熏陶, 所有这些都需要学习者主动学习与交流, 只要有兴趣, 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三体验成功是激发兴趣的动力
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功, 这就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激励机制的问题了。英语教学中, 怎样不断地消除畏惧心理, 激发兴趣, 增加自尊心和自信心, 众多的研究者都侧重在智力因素的挖掘与提高, “充满爱心”地指出错误、纠正错误, 这往往正是学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兴趣的根源。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增加学习兴趣, 让学习者获得愉快、轻松的心境, 是每位教师都努力追求的效果, 正因为有这种指导思想,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放过学生一点失误, 频繁地纠正学生在语言、语法上的错误, 引起了学生的不安。
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大都会发现, 学生的书面作业出现的错误远比口语少, 国外专家认为, 学习外语只有当三个必要条件都满足才能有意识地运用语言规则: (1) 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运用语法规则; (2) 集中注意于语言形式; (3) 懂得语法规则。在书面作业时 (1) (2) 两个条件可以满足, 时间充裕, 可以复检, 而在即兴口头回答时, 语句的开始与进行都不能有过长的停顿, 否则会影响他人的理解。因此, 课堂对答时, 学生习惯于偏重语言内容, 而忽视语言形式, 这是造成口语错误多于书面错误的原因。由此可见, 学生所犯的众多错误中, 并不表明学生对运用的语言规则的错误理解, 如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留意于语言形式, 他们能避免或自我修正这些失误。这样, 在多数情况下, 教师不必刻意纠正这些错误, 只要它们不影响他人的理解和改变话语的原意, 还是放过这些错误为好。
至于语音方面的错误, 就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来看, 一是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已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二是地域宽广, 乡音各异, 影响发音在所难免, 在普通英语教学中要把每个学习者训练出绝对准确地道的英语发音是不可能的。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就不必再为这类错误忧虑担心, 同时也不要再去做这些徒劳无益的纠正, 这样反而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获得不断的成功感, 形成正向激励的效果, 促进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
利用学习动机改进语文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学习动机
在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智力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状态,会影响学习质量。但除了智力因素,我们同样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力,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我认为动机处于核心地位,多放时间在非智力因素上,比如动机上,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的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进行实践,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产生好奇点,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这样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例如我在教授课文《泰坦尼克号》时,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电影的主题曲,让学生沉静在美丽的歌曲旋律,回忆起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发生的那段凄美的故事,这就创造了一种情境。播完之后,我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在哪个片子里面出现?是否还记得最后那部分?”然后问:“你在船沉之时,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为保住自己的生命而奋斗。”我又问:“大家都在为保住自己的生命而想尽一切办法时,你会把生存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吗?”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们很有兴趣地讨论着,讨论了十多分钟,我让他们自己去快速浏览这篇文章,大家都非常有兴趣去看这个人当时在船上是怎么做的。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为何如此?关键在于他们有了非常大的好奇心和兴趣,所谓的寓教于乐,就是这个道理。
二、善于运用表扬来提高教学效率
对学生的表扬应是老师发自内心爱护学生的体现,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认为“待优生”一点好的表现是微不足道的,不轻易表扬学生。需知良好的品质与大的成绩是由许多细小的行为与环节组成的,要求学生一下子由“差”变优是不现实的,只要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弥补不足,顺利转优,老师就应乐于表扬学生。如我班住读生杨含,平时周末的作业经常不做或者不做完,有一次他很高兴地把作业交给我,我发现全部完成,当时就在全班进行表扬,并给奖励,此后,他的作业完成情况好了很多。
(一)表扬要有针对性。
表扬要有依据和具体,也就是不能盲目和随意。例如,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就应对其学习大力表扬;在纪律上改正了迟到、上课说话的缺点,就应对其自律性进行表扬,如此就能起到强化优秀的作用。否则,该表扬的不表扬,不该表扬的说好话,或表扬起来笼统概括,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反而会冲淡转化的效果。
(二)表扬要注意方式和选择合适的方式。
老师表扬要有严格的分别,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创造利于学生树立优秀品质和行为的环境;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单独谈心,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对成绩进步大的学生,可以发笔记本或钢笔以示奖励。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一般在课堂提问时,常常会遇到学生只是摇头或是答出些擦边球的话,教师在考虑时间的情况下应该慢慢引导他,多问他一些问题,一步一步把他引向正确的答案,当你把他引到了正确结果时,他也会豁然开朗:“哦,原来如此简单!”信心就会大增,同时附加几句鼓励的话。比如讲主谓宾时,第一步应该让学生把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找出来,第二步调换主语和宾语的位置,第三步才是下移谓语。在引导学生按序做完后,应该让学生了解解决困难的方法,如果把它一个一个分解开来,各个击破,就容易得多了。学习本来就是应该一个发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如果都会,那还学什么呢?明白了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学生就会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无论在教学或其他方面,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是最好的,教师即使出手解决问题,也应该是诱导的方式,学生动脑筋为主,教师处于辅助的位置,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会处理困难的方法,学会方法才能受益。我们培养学生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当然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认为这种习惯能在短时间就培养好,马上就见成果,这需要长期培养,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为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跟在每个学生的身边,而且学生最终是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学会方法,他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且运用到其他方面,解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真正有爱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利用学习动机,善用巧用表扬,从而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物理竞赛教学中创新动机的培养 篇9
所谓创新动机指的是直接推动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实现创新目标的内部动力,它使个体明确创新的目标及实现创新目标的意义,并始终获得抵御一切障碍的内部支持力量,从而保证创新全过程的有效实施.[1]在科学创新过程中,强烈的创新动机激发着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从而取得举世瞩目的创新成就.创新动机是创新个性品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动机是培养比较全面而个性的创新人才十分重要的一个举措.中学物理竞赛教学原本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领域,然而,现行物理竞赛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注重认知领域创新教学,而缺乏非认知领域的创新教学
比较注重从认知领域(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教学,缺乏从非认知领域(创新个性品格,尤其创新动机)实施创新教学,学生创新动机和意志品格没有得到较好培养,从而缺乏强大、持续的科学创新动力.
(二)注重功利性外部创新动机激发,而缺乏内部创新动机培养
往往通过功利性的奖励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通过获奖保送、加分以及高校自主招生资格认定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物理竞赛中的创新动机,而较少通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热情和内在科学价值的追求来培养学生创新动机,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动机功利化,缺乏持续强大的创新动机.
(三)注重陈述性创新教学,缺乏体验性创新教学
创新动机培养较多局限于陈述性讲述,缺乏通过体验性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例如, 往往通过物理学史的讲述来介绍物理学家的创新动机,通过相关资料报道和由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来介绍创新活动,很少通过具体创新解答问题的体验性的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内在创新动机.
鉴于现行中学物理竞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学物理竞赛的功能,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应重视从非认知领域来实施创新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动机的培养.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创新动机培养的内容分析
确定中学物理创新动机培养内容为我们实施创新动机培养明确了方向和思路.笔者认为,应根据创新动机的一般性规律,[1]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来确定物理创新动机培养的具体内容.
(一)创新的求知欲望
创新的求知欲望指的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时, 表现出来的一种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求知欲望是指学生在运用原有物理知识探究解答物理问题、解释物理现象、实施实验遇到困难时,为了解决问题、解释物理现象、完成实验而产生的探究物理新知识、新方法的动力.
(二)创新的兴趣爱好
创新的兴趣指的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来的快乐、兴奋并具有向往的心情.中学物理教学中创新兴趣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创新情感体验活动. 例如,对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的好奇和爱好,对物理知识体系、物理研究方法和解题方法等的浓厚兴趣.
(三)强大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在充分认识和体验创新活动重要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持续、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态度.中学物理教学中创新热情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真实地体验到物理创新活动带来积极、持续、快乐的情感体验和态度. 例如,通过物理创新活动获得的成功感、自豪感,体验到物理学理论、研究方法、解题方法等的重要功能. 创新热情是比创新求知欲望和兴趣更持续、更稳定、更积极的一种情感活动.
(四)较高的价值追求和抱负水准
较高的价值追求确定了创新活动的行为和方向,而抱负水准则决定创新行为达到什么程度.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中学物理教学中较高的价值追求和抱负水准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在认识到物理学重大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认识价值的基础上,立志从事物理学研究和应用工作,为物理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三、物理竞赛教学中学生创新动机培养策略探索
(一)创设渗透新知识、新方法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物理世界的求知欲望
当学生遇到运用原有知识和方法不能解答的新问题或发生错误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物理竞赛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原有认知,创设渗透新知识、新方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解答这些新的问题过程中发现原有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局限性,激发探究新的物理知识和方法的求知欲望,从而实施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创新.
例1如图1所示,在一个非磁性铁芯上绕上两个完全相同的线圈,其中一个线圈上连接电键S和电源,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零.另一个线圈接有电阻R.开始时电键S断开,现接通电键S.试求:通过电源的电流强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针对学生认知中存在“通过电感线圈中电流强度瞬间不变”(“电惯性”)的认识,在物理竞赛教学中创设包含互感新知识的例1问题.部分学生根据自感和电路理论对接电源的原线圈列出:受“电惯性”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t=0时,I10=0,得出针对上述解答,部分学生认为,根据变压器电压公式得出u2=E. t=0时变压器输出功率为而输入功率P1=EI10=0,违反能量守恒定律.部分学生认为,根据变压器电流规律I1n1=I2n2,t=0时,I10=0,I20= 0,电阻上电功率为零,这与用变压器电压规律得出的结果矛盾.上述矛盾出现后,学生感到很惊讶,迫切想知道矛盾的原因.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创新教育契机,启发引导学生指出,矛盾原因是在多个线圈电磁感应情形下,自感电流的“电惯性”结论不能成立,需要探究多个线圈电磁感应情形下(互感)相关通过线圈电流强度的规律.受此启发,学生跃跃欲试,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得到空前激发,为后继知识创新注入较大动力. 最后不仅解决了这个矛盾,而且探究出新的互感规律,实现知识创新.
(二)创设从矛盾到统一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
创新思维始于问题,而问题是一种矛盾.当学生探究解答新的物理问题时,原有认知结构中知识、方法和新的事实以及原有知识和方法间发生矛盾时,迫切想知道矛盾的原因,就会产生一种探究矛盾原因、实施知识和方法创新的动机,伴随着矛盾的消除,知识和方法的创新,实现从矛盾到统一, 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
例2已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 ω,地球的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若要在地球的赤道上发射一颗质量为m的“近地”卫星,使其在赤道平面内运动,且不考虑所有阻力,则发射此卫星消耗多少能量?
分析:对于例2问题,学生中有如下两种解法.
解法1:以地心为参照系,卫星开始相对地心的速度为v0=ωR,“近地”卫星相对地心的速度为,根据动能定理得发射“近地”卫星消耗能量为:
解法2:以卫星所在6处地面为参照系,开始卫星相对地球表面的速度为零,由于地球表面相对地心的速度为v0=ωR,则近地卫星相对地面的速度为v1′=v1-v0,发射卫星消耗能量为:ΔE=1/2 mv1′2=1/2 m(v1-v0)2.
上述两种解答结果不同,导致矛盾.学生探究矛盾原因的动机得到激发.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发射卫星所消耗的能量就是卫星和地球的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之和.在地心参照中,令发射时间为 Δt,卫星和地球间相互作用力为F,地球对卫星所做功为W1=1/2 m(v12-v02),卫星对地球所做功为W2=-Fv0Δt,结合FΔt=mv1-mv0,解得W2=-v0(mv1-mv0). 发射卫星消耗能量为 ΔE=W1+ W2=1 /2m(v1-v0)2.解法2中,由于卫星对地球做功为零,再之地球质量很大,发射时平动加速度很小,是一个近似的惯性参照系,因而对卫星所做功就是消耗的能量,解得结果与解法1相同.两种解法的矛盾得到消除,由矛盾到统一,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
(三)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美,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的创新热情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维持创新热情的不竭源泉. 科学美感是一个重要的高境界的情感体验,能使创新者产生内在和谐的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欣赏和感受科学理论和学说中隐含的科学美 (自洽美、统一美、相似美、对称美、简单美等),使人对科学理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持续的热情.在物理创新教学中,挖掘隐含科学美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美,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的创新热情.
1.在探究中体验物理理论的自洽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例3如图2所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沿顺时针方向做高速圆周运动,速率为v1.现加一个以原子核为圆心与轨道平面垂直向里的圆形匀强磁场. 假若加了磁场后,电子轨道半径近似不变,不计电子受到的重力,则电子运动速率v2( )
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不能确定
分析:部分学生根据但部分学生认为洛伦兹力对电子不做功,电子速率应不变.针对学生上述困惑,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究.
加磁场过程中在电子轨道上产生感生电场强度满足:E2πr=πr2B/Δt ,电子速率增量满足:EeΔt=mv2-mv1,解得v2=v1+eBr /2m.这一结果虽然得出v2>v1,但又与不同.学生进一步探究:由于微扰轨道半径近似不变,导致速度增量,因而原有解法中两种解答自洽.学生从感生电场理论和牛顿运动、洛伦兹力理论得到的解答结果是一致的,从而感受到物理理论和方法的自洽性,体验到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自洽美,创新热情得到空前激发.
2.在探究中体验物理理论统一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例4如图3所示,两块无限大的接地导体平面相距为L,在两板之间距离A板为d处放置一带+q电量的点电荷.试求:每块板上的感应电荷.
分析:直接运用平面镜像电荷法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构建无数个镜像电荷,求解比较复杂和困难. 物理竞赛参考文献[2]上常构建平面电容模型运用电容器知识求解这个问题.然而,在物理竞赛教学中部分学生通过构建一般化电荷模型来创新求解这个问题.
考虑到平面电荷是球面电荷的特殊模型,现构建一般化双球面模型:如图4所示,左侧的导体平面的一般化电荷模型为内球接地导体球面,半径为R (R垌d),右侧的导体平面的一般化电荷模型为包裹内球的接地球壳,且表面与内球面距离为L,而点电荷被夹在中间.设外侧感应电荷总量为Q1,内侧感应电荷总量为Q2,由外球面接地可得:Q2+Q1+Q=0.由于内球接地,因此在球心处的电势为零.即有:由上二式可解得当d=R,L=R时,双球面接地电荷模型近似为双平面接地电荷模型,解得:这一结果与参考文献[2]的解答相同.
通过构建平面接地电荷模型的一般化电荷模型(双球面接地电荷模型),运用接地球面电势规律,创新地解答这个疑难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在创新解答过程中体验到物理模型、物理理论的特殊和一般的统一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创新热情.
3.在探究中体验物理模型相似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例5老鼠离洞后在水平面上沿着直线运动, 它运动的速度与到洞中心的距离成反比,当老鼠运动到离洞中心距离为a的A点时速度为v0. 试求: 老鼠从A点运动到离洞中心距离为b的B点过程中所需时间.
分析:例5问题常规方法是运用图像累加方法. 部分学生进行如下创新解答:老鼠速率与离洞距离x的关系为v=v0a/x ,构建如图5所示物理模型(恒定功率为p0的变力作用于轻质弹簧上A点),A点速率为v= p0/kx(弹簧形变量,k为弹簧劲度系数).老鼠速kx率与弹簧A点速率的数学模型相似,根据功能关系从而解得由a到b过程中运动时间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相似的熟悉物理模型,运用类比方法解答例5问题,不仅简化解题过程, 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物理情形中所属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内在的相似美,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热情.
(四)在探究解答问题中感受物理学的重大价值,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价值追求
动机教学 篇10
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在化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去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1.引起好奇.
好奇属于学习的强烈动机之一,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悬念、巧妙设问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盐类水解的有关知识时, 可通过如下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 酸溶液呈酸性, 碱溶液呈碱性, 那么盐溶液是否都是呈中性呢?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见盐有哪些?演示实验:分别用pH试纸测定碳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氯化钠溶液的pH值.现象:碳酸钠溶液的pH值呈碱性, 氯化铵溶液的pH值呈酸性, 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教师又问: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呢?通过演示实验和教师巧妙的设问, 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变化教学手段.
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补充演示实验、个别提问、小组竞争等.如果在教学中, 教师总采取某一模式进行教学, 手段单一、毫无趣味性, 学生就会觉得厌烦.但如果教师的语言富于情趣, 具有很强的诱导性, 教学手段经常变化,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得到很好的维持.
二、突出针对性
在激发好奇心之后, 学生通常要问:为什么我非要学这个内容不可呢?这就是学生对教学能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什么实际意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到解决, 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可以得到维持, 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在化学教学中, 可采用如下方法:
1.明确目标.
教师在上课前应向学生阐述有关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被动, 学业成绩不理想.如高二化学第四章《几种重要金属》第一节《镁铝》的学习目标是:掌握镁和铝的性质, 了解镁和铝存在和用途.在上新课之前向学生讲明目标后, 学生就会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习, 使学习动机得以维持.
2.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知识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明矾净水的原理、泡沫灭火器的原理、膨化剂中加入明矾的原理等, 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建立自信心
对成功是否抱有期待是激励学生的关键.当学生感到达标的可能性很小的时候, 他们通常会放弃追求, 学习也就无法维持下去.因此, 使学生建立自信心, 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 通常可通过如下几种途径让学生建立自信心:
1.适度的期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太高, 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就会容易半途而废, 但如果要求过低, 学生会感到不值得去努力, 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只有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 学生才会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2.适当的目标.
适当的目标是指难度合适, 能使学习者产生将来能达到这一目标的期望.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将大的学习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的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 并且难度由浅入深, 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这些目标后, 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自信心就会增强.
3.及时反馈.
反馈的形式有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各种形式及时进行反馈,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 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使学习信心得以强化, 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激起上进心, 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因此, 教师应把学习质量情况及时提供给学生, 并简要地注明错误的原因.教师如能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成就感
如果学生的努力与自身的期待不一致的话, 如果他所体验到的不是所希望得到的东西, 那么要维持一种动机是很难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满意感, 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创设满意感的一般途径有:
1.体验成功.
教师应注重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化学的学习信心.因此上课时,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表扬和鼓励学生, 测验时试题难度应该照顾绝大多数同学, 给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2.合理竞争.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争活动, 学习兴趣和毅力也会有所增强, 竞争有两种形式: (1) 与自己竞争:努力打破自己的学习记录. (2) 与别人竞争:努力打破别人的学习记录或在以后的学习中力争超过别人. (3) 团体间的竞争: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进行竞争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竞争活动, 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
3.正确评价.
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与不足, 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如对学生的作业给优、良好等评语, 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学习等到教师的肯定, 会更加努力学习;对学业较差者, 教师更应耐心地与学生分析原因, 指出他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 使他们对学习树立起信心, 不断进步.
物理竞赛教学中创新动机的培养 篇11
所谓创新动机指的是直接推动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实现创新目标的内部动力,它使个体明确创新的目标及实现创新目标的意义,并始终获得抵御一切障碍的内部支持力量,从而保证创新全过程的有效实施.[1]在科学创新过程中,强烈的创新动机激发着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从而取得举世瞩目的创新成就.创新动机是创新个性品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动机是培养比较全面而个性的创新人才十分重要的一个举措.中学物理竞赛教学原本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领域,然而,现行物理竞赛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注重认知领域创新教学,而缺乏非认知领域的创新教学
比较注重从认知领域(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学,缺乏从非认知领域(创新个性品格,尤其创新动机)实施创新教学,学生创新动机和意志品格没有得到较好培养,从而缺乏强大、持续的科学创新动力.
(二)注重功利性外部创新动机激发,而缺乏内部创新动机培养
往往通过功利性的奖励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通过获奖保送、加分以及高校自主招生资格认定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物理竞赛中的创新动机,而较少通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热情和内在科学价值的追求来培养学生创新动机,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动机功利化,缺乏持续强大的创新动机.
(三)注重陈述性创新教学,缺乏体验性创新教学
创新动机培养较多局限于陈述性讲述,缺乏通过体验性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往往通过物理学史的讲述来介绍物理学家的创新动机,通过相关资料报道和由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来介绍创新活动,很少通过具体创新解答问题的体验性的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内在创新动机.
鉴于现行中学物理竞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学物理竞赛的功能,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应重视从非认知领域来实施创新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动机的培养.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创新动机培养的内容分析
确定中学物理创新动机培养内容为我们实施创新动机培养明确了方向和思路.笔者认为,应根据创新动机的一般性规律,[1]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来确定物理创新动机培养的具体内容.
(一)创新的求知欲望
创新的求知欲望指的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求知欲望是指学生在运用原有物理知识探究解答物理问题、解释物理现象、实施实验遇到困难时,为了解决问题、解释物理现象、完成实验而产生的探究物理新知识、新方法的动力.
(二)创新的兴趣爱好
创新的兴趣指的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来的快乐、兴奋并具有向往的心情.中学物理教学中创新兴趣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创新情感体验活动.例如,对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的好奇和爱好,对物理知识体系、物理研究方法和解题方法等的浓厚兴趣.
(三)强大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在充分认识和体验创新活动重要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持续、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态度.中学物理教学中创新热情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真实地体验到物理创新活动带来积极、持续、快乐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例如,通过物理创新活动获得的成功感、自豪感,体验到物理学理论、研究方法、解题方法等的重要功能.创新热情是比创新求知欲望和兴趣更持续、更稳定、更积极的一种情感活动.
(四)较高的价值追求和抱负水准
较高的价值追求确定了创新活动的行为和方向,而抱负水准则决定创新行为达到什么程度.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中学物理教学中较高的价值追求和抱负水准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在认识到物理学重大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认识价值的基础上,立志从事物理学研究和应用工作,为物理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三、物理竞赛教学中学生创新动机培养策略探索
(一)创设渗透新知识、新方法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物理世界的求知欲望
当学生遇到运用原有知识和方法不能解答的新问题或发生错误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物理竞赛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原有认知,创设渗透新知识、新方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解答这些新的问题过程中发现原有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局限性,激发探究新的物理知识和方法的求知欲望,从而实施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创新.
例1 如图1所示,在一个非磁性铁芯上绕上两个完全相同的线圈,其中一个线圈上连接电键S和电源,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零.另一个线圈接有电阻R.开始时电键S断开,现接通电键S.试求:通过电源的电流强度与时间的关系.
电动机正反转实习指导教学 篇12
一电动机正反转实习指导的整体设计
电工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于电能及其余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是工程技术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而关于电动机正反转控制也显得极为重要。对于工农业生产而言, 在生产机械方面需要能够实现正反两个方向的正常运转, 如铣床的不同方向运动或是起重机的上下运动等, 正反转控制的灵活性显得极其重要。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分析, 对电动机三相电源相序的改变能够改变电动机现有的转向, 而三相电源相序的转变仅仅需要任意调换其中的两根相线。将实验室操作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切实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 这对指导学生掌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原理以及调试安装都有积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之下, 关于电动机正反转实习指导教学的展开应当积极与就业导向相联系, 从实践技能培养及创新思维构建方面达到实习指导教学的最优化。
关于低压电器和控制电路的处理, 可以先从一般低压电器的原理入手, 再逐步过渡到控制电路的讲解, 综合介绍电路和电器, 在介绍控制电路图的同时对其中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讲解, 就电路图中电器功能的实现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实习指导过程应当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这不仅方便了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特点的集中体现。
二电动机正反转实习指导教学的具体过程
电动机正反转中的连锁控制是指同一时间内只允许一个接触器工作这样一种控制方式, 这也被称为互锁控制。连锁控制需要将控制支路元件常闭触点与控制电路支路相串联, 而其中的两个接触器正是利用触点来完成对控制电路的互锁工作。在加入互锁环节之后, 控制电路能够有效地避免接触器的同时通电问题, 进而有效防范相间短路问题的产生。正反转相互切换之前首先按住停止按钮, 在机械设备选择方面往往偏向于重载拖动机床这样的设备, 这对于控制设备机械冲击力以及反接电流冲击极为有利, 能够有效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这一控制电路能够有效地防止操作失误而引起的正反转故障, 但这一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电动机, 一些功率相对较小的电动机采用复式按钮互锁的方式将更加有利于正反转操作。
这一电路通常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型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过程当中, 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主电路的走线方式和控制电路基本一致, 通过对接触器的合理布线来达到换相的目的。控制电路接线过程应当先完成接触器自锁线路的连接, 其次再完成按钮连线, 再检查无误之后完成辅助触点的连锁线工作。要尽可能做到边实验边检查, 对测试结果反复进行核对, 以免发生错接或是漏接的问题。在与原理图进行相互对照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接线图来实施逐线检查工作, 重点对其中接触器的换相线问题进行检查,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辅助电路的按钮互锁、自锁以及互锁线路等进行排查。在各端子接线进行检查时需要对主电路进行检查, 断开按钮之后检查控制电路的运行状况。在完成上述内容检查之后, 教师需要对三相电源进行检查, 完成灭弧罩的安装工作, 并对实验台上的物件进行清理。试车过程需要对电动机的转向及运行过程中的声音变化及时记录, 若是发生异常应当立即对其进行故障排查。在电动机正反转实习指导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尽可能引导学生自我操作与实践, 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 这势必能够体现出实习指导教学的生动性与直观性特征, 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 作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维修电工实习教学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这对今后的工作而言显然是极其重要的基础。电工技术研究主要涉及电能和其余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 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 关于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实习指导教学显然至关重要。
摘要:实习指导教学的过程应当将实践操作技能与专业理论基础相联系, 突出实习考核的重要性, 这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电动机正反转实习指导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思路整合可从整体设计、线路原理以及安装调试环节着手, 将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原理展现给学生, 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充分融合, 这在控制实验操作难度的同时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培养也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维修电工,电动机,正反转,实习指导
参考文献
[1]田淑珍主编.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邢晓莉.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教学实例研究[J].职业, 2011 (9) :137
【动机教学】推荐阅读:
动机教学策略09-08
利用动机理论指导教学10-27
教师课堂教学动机策略11-18
发动机电控实践教学05-11
发动机模块教学设计10-20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09-24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11-14
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07-08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论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