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

2024-08-18

学习动机(共12篇)

学习动机 篇1

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 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常以学习的愿望、兴趣、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以及理想、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对中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如下类型:实现家长的要求, 履行教师的要求, 为了获得好分数, 对某门功课感兴趣, 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或避免批评, 为了个人的名誉、前途, 对未来职业的向往, 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为了祖国的建设, 等等。可见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复杂多样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如下分类:

从动机内容的性质看, 学习动机有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下之分。

学习动机正确与否是由社会标准决定的, 一切符合国家要求和人民利益的学习动机都是正确的和高尚的, 而一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或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的学习动机则是错误的低下的。但是,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 “想取得好分数”、“想赢得别人的赞扬”、“想在同学中享有威信受到好评”等趋益性学习动机, 也不能认为是错误的, 因为这类动机与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并不矛盾。

从学习动机内容的指向性不同,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 称直接性动机, 如求知动机。如由于感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而愿意学语文, 由于喜欢听历史故事而乐于上历史课, 为应付教师的检查提问而努力学习等;另一类是指向学习结果的, 称间接性动机。如升学动机, 如在正确教育下, 多数学生能把今天的学习与祖国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 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以上两类学习动机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对于中学生来说, 仅有直接动机而无间接动机, 容易由于思想境界狭窄导致学习动机的短暂和不稳定;仅有间接动机而无直接动机, 则可能会由于这种动机的抽象, 难于产生实际效果。两类动机有机地结合方能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在通常情况下,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非单一的, 常常是几种动机交织着起作用。

就动机起作用的大小而论, 学习动机又可分为主导和辅助两类。如果学生长期以直接动机为主导动机, 教师应注意培养他具有高尚的间接动机,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如果学生仅仅以间接动机为主导, 教师则应帮助他形成一些具体的近景性的动机作辅助, 使学习活动更有活力。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欠缺现象并不严重

问卷中共设置了二十个问题, 而问题中又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调查, 在14~20分这一阶段里的学生只占8%, 说明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令人满意, 并不是很严重。调查表明, 学习动力不足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 可能源于学生对考试及成绩所持的态度。

(二) 学生的学习动机构成存在明显的不协调

学生面临的现实是应试教育, 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 学生不得不以考试分数建立自己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 (特别是70%以上的那些考高中无望的学生) 迫切希望学到将来实际有用的本领, 而现在的考试, 难以反映这种实用性, 为应考设置的大量的、过重的作业负担, 对将来的实际应用毫无意义,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将来发展的需要与当前自尊的需要, 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教师追求的目标、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处于日益尖锐的对立之中。当我们对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不想好好学”而大伤脑筋时, 应当反思一下, 这些学生是“不想学会对他们的将来实际有用的本领”呢, 还是“不愿去苦苦追求对他们来说是几乎毫无意义的考分”?我们的教育, 到底有多大程度适应了随社会而迅速发展变化的学生呢?

(三) 学生的学习障碍主要在于意志和习惯

对答卷的分析清楚地显示出意志力薄弱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是引起学生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自控能力差, 是初中学生心理的特点。初中阶段学科门类多, 课程要求高, 教学时间紧, 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另一方面, 要训练他们的行为习惯, 这都是长期、系统而细致的工作。但是, 多年来, 农村学校只追求中考成绩而忽视思想教育, 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渺无影踪;中考以选拔为目的, 高难度的习题资料铺天盖地, 在追求考分的压力下, 连加强双基教学的时间都得不到保证, 就更谈不上花费时间精力去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了。

(四) 应对教学心理环境净化和优化

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它以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干预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系统地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果。在改善物质环境方面, 农村学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但在改善心理环境方面, 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师生关系, 是教学心理环境的主要方面。调查表明, 学生对教师的最大希望依次是:减轻负担、改进教育方法、搞好教学、不歧视差生、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净化教学心理环境, 就要排除前述各种干扰, 而优化教学心理环境, 上列学生的愿望序列对我们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学习动机从其性质上分, 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其得到满足, 学习成绩就是一种强化, 无需外力的作用, 不必施加外部的奖赏而使他产生某种荣誉感。外部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以外的, 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它是由外部的一些刺激人为地影响学生产生的一种学习动力。例如, 学生为了成为三好学生而努力学习, 成为三好学生是一个学习活动之外的诱因动机, 学生努力不一定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引起外部学习动机的典型方法是赏罚 (物质的或精神的) 。学生的学习是由内部的学习动机和外部的学习动机共同发生作用而促成的。一般来说, 外部的学习动机的作用较弱而短暂, 内部的学习动机能持久、强烈地推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长期的兴趣, 而不是短时的兴趣。因此, 研究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探讨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途径, 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必要。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进程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 培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既是引起学习的原因, 又是学习的结果。在培养学生学习的正确动机的前提下, 增强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是尽可能使学生学懂、学会。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上好每一堂课。更重要的, 我们应该有一个爱学生的心, 去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产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 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多种类型,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进程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采取适当方法和措施, 培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动机,类型

学习动机 篇2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像人干其他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通俗讲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这就需要探讨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动机既然是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那么就要了解这个对象的内因。

我认为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2)学生自身的目标及需要

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结构不同,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如果目标是明确的、中等难度的、近期的便可达到的,那么便会加强学生的动机和完成目标任务时的持久性,这是由于具体的目标提供了判断行为的标准,中等难度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挑战,近期可达到的目标不会被日常事物所干扰。

3)年龄特点及是否成熟 在各种动机表现中可见,幼年的孩子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高要求常常是不予理睬的。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大孩子对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较在意。比如,刚入学的孩子会产生对小学生地位和外表的羡慕,而对于教师的眼神却不会多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的动机作用才增长,如注意到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渐渐地学会与其他同学比较等。

4)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比如交往性动机对某一学生来讲可能是主要的、第一位的,但有的学生可能以竞争中得首位,得到别人尊重的威信性动机为其第一位的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年龄特征,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此外,成功与失败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不同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有人趋于进取,力求获得成就,有人则力求避免失败。

5)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理想水平高,学习的动机就强。

以上是内因,外因有以下两点: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不同的社会条件,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动机起影响作用。例如,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普遍具有追求功名富贵的学习动机;工业社会人们以劳动市场的需求确定自己学什么专业;我国十年**期间,由于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公正的待遇,普遍产生的“读书无用论”。这些无不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在学生动机形成过程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孩子就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对错误的现象会抵制,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健康发展。

2)老师的榜样作用

动机是有感染力的。老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首先,老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老师本身治学严谨、学而不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老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老师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老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老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方式持续下去的话,便会对学生产生固定的影响,高期望的学生产生了高水平的动机,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高水平的行为,低期望的学生则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行为和成就与当初的期望值越来越接近。

此外,老师不仅有榜样作用,他还是沟通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要善于把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工作,配合各方面力量去完成的。

了解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我们还要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结合我自己的学习情况,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下几点:

1)目标与自信

一般来说,具有高抱负水平的学生,必然追求高的学习目标,因而能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抱负水平低的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也低,其学习动机也一定是微弱的。但是,学生不能盲目确立目标,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拟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是他们对“目标实现”充满信心。动机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信。在学习中屡屡失败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让他们时常体验成功,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内部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潜能生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如何挖掘自己的优点。在评定学生时,既要让优秀生看到自己的高水平,又要让潜能生看到自己的收获。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都应给与充分的肯定。

2)表扬与批评 毋庸置疑,恰当的表扬和合理的批评都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但其作用因年龄、性别、学习水平等变化。研究表明,儿童乐于接受正面鼓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看重同伴的看法。在性别方面,对女生来说,表扬比批评更有效,而对男生来说,批评比表扬的作用更大,学习的水平不同,表扬和批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表扬对潜能生作用最大,中等生次之,优秀生最小,而批评对优秀生作用最大,中等生次之,潜能生最小。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灵活运用表扬和批评。对小学生、女学生要多表扬,而对男生,尤其是调皮的男生,批评比表扬更有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严格要求,不宜多表扬;而对潜能生来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与更多的表扬。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多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滥用,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3)挑战与乐学

其实,学生比较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太简单的活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如果学生看不到活动的价值,看不到活动与学习目标的联系,则不会对活动感兴趣。相反,如果适当开展一些个人竞赛和团体比赛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迅速高涨,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挑战性活动的另一面应充满快乐,快乐是人的基本需要。事实表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能有效地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使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而且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兴趣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活动中,老师要控制好自己的语音、语速、身姿语、眼神和面部表情,要注意刺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恰当地讲幽默故事、个人经历、趣事轶闻等融入活动中去。同时,要求学生大胆参与,进行热烈讨论,畅所欲言。

正如不情愿的进食有害于健康一样,不情愿地学习有损于教学,老师教之于无色,学生学之于无味,结果学生怕学、厌学。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则成为死亡之吻;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机,教学只不过是一种厌恶疗法。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注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 篇3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机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者。我们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去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在这个过程里,教师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去,不能受所谓的师道尊严的影响,而脱离学生群体。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更应该有十足的耐心,富有同情心,同时又不乏幽默感。这样,学生不仅会把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播者,更会把他们看作自己烦恼和困难的倾听者。他们会对老师充满信任,会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指导。他们会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他们的英语技能自然会不断得到提升。

(2)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flash和ppt课件,再配以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投入到所教的语言环境里,从而放松心情,让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地展开,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而富有活力,一改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转换为主动参与者,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习热情,强化动机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持续高涨,兴趣是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这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潜移默化地得到加强。换而言之,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魅力。

(1)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但不能过于泛滥。老师对学生的认可和赞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各种方式的表扬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表扬是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是为学生展现自我价值提供的支持。由于表扬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必须使用行之有效的表扬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比如可以说“Welldone!”“Excellent!”“Goodjob!”等这些简短而又肯定的语句,也可以使用一些肢体语言,比方说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或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些都会使学生为之激动不已,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2)正确定位学习目标,注意兼顾两头。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尽相同。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参与的关键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可以让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回答,而难度不大的问题,尽可能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也应该有着合理的规划。由于有些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很多学生即使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并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动力会荡然无存。因此,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视个人情况而定,脱离现实的目标是有害无益的,合理的学习目标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延续和发展。

(3)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信是自身实力的体现,良好的自信十分重要,它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做事的最终结果。比如,学生对某一段英语文章的背诵缺乏自信,有些畏难情绪,他为之付出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必然会面对诸多的困难,比方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大量生词段落的记诵、学习任务的日益繁重等都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时失去自心。教师要善于接收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加以疏导并解决。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课后和他们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建立起信心,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并予以及时的鼓励。学生自信的获得离不开我们教师大量细致而富有成效的劳动。

三、关注学习过程,巧抓动机

(1)尊重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心灵。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给出一些比较另类的答案。这些释放出的信息表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一种自我理解,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是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的表现。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而不能蛮横地加以否定和斥责,否定和斥责会严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2)利用好每个学习平台,发挥出学生的专长。虽然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但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学生可以借助各个渠道去学习英语,比方观看英文节目,上互联网,阅读英文报纸等。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英文歌唱和经典英文诗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教师应该利用好每一次学习英语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这也是对英语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学习动机 篇4

一、选择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 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性上, 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并不是随便将什么内容都作为学习的客体来对待, 而总是选择那些最合意的内容作为学习客体;同时, 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选择的, 都要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学习内容相同, 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学习, 其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当然,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是有条件的, 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在教育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之中进行选择。

二、自主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 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有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态度, 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并深入地理解教材, 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并应用于实践当中;其次, 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是教育对象,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和调控, 充分发挥潜力, 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 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 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 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和机会,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内化和发展, 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在现代社会, 创造已经成为人的最高需要。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而言, 其创造性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 而应该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 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等。

综上所述在教育活动中, 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是毋庸置疑的, 与此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目前学生外部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榜样作用。

(一) 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不同的社会条件, 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学习起影响作用。例如,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我国的青少年为了适应将来的社会, 从小就学习电脑, 提出了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这些无不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家庭的文化背景, 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 孩子就会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 对错误的现象进行抵制, 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 影响学生努力学习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 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者, 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者, 家庭气氛比较民主者, 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二) 榜样作用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是通过教师来实施完成的,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大量的观察、调查研究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因素。首先, 教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教师本身治学严谨, 学而不厌, 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 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 如果教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 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除了教师外, 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也可设为榜样, 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的特点。如学习敢于冒险, 不怕失败等等品质, 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激发学习的动力。

总之,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场所的内部心理动力, 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 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 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在外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 人的学习活动较多地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故此,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 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学习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摘要:我们在教育活动中, 要注重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个体, 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兴趣、爱好和学习信念等内部学习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学习动机辅导 篇5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报答父母的爱,很好地发展自己等等。而在学习活动中,小学生又常常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在低、中高年级学生中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能主动完成作业,在家长或教师的督促下才肯学习。

造成小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有: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缺少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小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习目的性教育遥远而空洞,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及家长对小学生要求过高,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具有维持和推动的功效,因此教师应注意辅导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许多小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及家长的安排下进行的,而很少考虑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因而常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的重要性,更好地发挥学习动机的功能。

2、帮助学生自我澄清学习动机,有时小学生并不清楚自习的学习动机到底是什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社会价值,总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不注重这远大的理想与眼前学习的关系,使得小学生只会喊口号,而自己真正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则不是很清楚成根本没有想过。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如组织:“我为什么而学习”班队会、集体讨论或写作文等形式,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启发。

3、通过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教师要注意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要注意变更作业的内容和形成,保持作业的新异性,作业量要适宜,避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产生厌学心理。第三,要妥善利用学习的反馈信息,搞好检查和评价。

学习动机 篇6

关键词:学习动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41-02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外语教学法层出不穷,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等,但仍无法尽如人意。由于认知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学习者个人的自身因素。个人因素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自变量,与教学效果这个因变量有着直接联系。个人因素可以粗略概括为:年龄、智力、语言学习能力、认知方式、动机、态度、性格、兴趣等等。其中动机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而动机理论能为外语教学提供很好的指导。

一、动机理论

动机是激励人类行为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和意图达到的目的等,是个体发生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Spolsky.B(1989)认为学习动机本身包括学生的态度,学习的愿望和为学习付出努力的意愿。外语学习动机是在直接推动外语学习者外语学习以达到其目的的心理动因。它表现为渴求学习外语的强烈愿望与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Gardener(1992)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应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目标、学习努力程度、对实现目标的愿望和对学习的态度。有动机的外语学习,其效果极好,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往往把学习英语作为一种负担,学习效果必然不佳。

一直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动机和学习动机的定义都有所差别,支持行为主义的学者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一样是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在他们看来,动机有赖于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强化(external incentives and reinforcement),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持认知主义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人类的内在因素如内心迫切的需求才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关键,动机就来源于人类对自己内在需要满足的追求,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来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兴趣的培养。(Kenneth,1989)。尽管专家们观点不一,但他们都强调了动机实际上是对大脑所产生的一种“刺激”(stimulation)。

对学习动机研究贡献最大的是加德纳(Gardner)和兰伯特(Lambert)。经过多年调查研究,他们把动机分为两类:一体化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一体化动机是指学生对目标语群体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群体的社会活动。它反映了学生对目标语及该群体的认同或反对倾向。例如,有的人学习英语是源于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习俗很感兴趣,希望能学好英语更好地对外沟通和交流,他们是受到一种内在驱动(intrinsically motivated)。而工具性动机是一种隐蔽型的动机,具现时性,这类学生主要目的只是将英语作为工具获取经济利益或其他好处,比如: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获取证书,评定职称等等,他们是受到外来因素的驱动(intrinsically motivated)。

其他学者则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动机是指人们因为外来因素或事件的影响来采取行动,而内在动机则是指人们出于自身愿望而做某件事,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划分对研究教与学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二、学习动机与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事实上,上述的动机划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线,有时会出现互相包含的情形。本文将从内在和外在的学习动机来谈谈他们与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关系。

外在动机的激发是源于外来事件的影响,比如奖励和惩罚。举例说,当一个大学生是因为老师要求才来背英语单词和课文,他本人内心并不乐意去做,但又害怕被老师批评扣分才不得不背的,这类学生就是属于外在动机型。他们学英语的目的仅仅是为考试及格,或是为了得到奖励表扬,害怕处罚。这时,老师和外在环境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老师多给予关注,活跃课堂,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对他们的进步多给予表扬鼓励;另一方面需要外来的压力,如老师适当的监督督促,家长的劝导,并让他们了解现在社会的就业压力。

内在动机的激发主要是来自个人内心的主观愿望。有内在动机的学生,学英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和娱乐,因而会主动地去学习,如主动找老师同学请教,和外教交谈,寻找一切途径学英语。学习中的进步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并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只给予引导即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生往往也会因为学习中的一些挫折而影响他们继续学习的动机,老师应多与其交流,给予帮助。

三、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

目前,不少学生在大一、大二时会比较努力地学习英语,但一旦过了四六级考试就放弃了,到毕业时差不多忘光了,根本无法适应就业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因此,不时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并行之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内在动机,是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培养大学英语学习的外在和内在动机。

1.外在动机的培养

外在动机的培养主要是需要教师课堂上多给予学生鼓励,课后多和学生沟通。当学生课堂上回答了问题后,说几句赞扬的话,增添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上和课外都要不时地与他们交流,反复强调大学里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他们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英语是必要条件之一。这样,他们的外在动机能得到充分的激发,他们才会迫使自己去好好学习英语,积极与老师进行配合。

在给予鼓励的同时,不妨还可以在某些时候小施惩戒。当然有不少学者对此反对,认为这是“unnecessary,authoritarian,andreactionary”(DavidP,1978)。不过只要教师能够合理灵活地运用这种手段,是可以将其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鼓励的。比方,如果有学生未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可以面带微笑地罚他当着全班的面唱英文歌或是讲一个英语故事,这样不但不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让学生下次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

另外,教师还要设法稍微减轻学生的压力,合理安排课后练习,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过重的压力和负担会让他们反感外语学习,丧失学习信心和热情。给他们的练习应从较简单的开始,然后逐渐地加深难度,激发他们的兴趣。有时还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小组活动,分组一起来完成课后的任务,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

同时,教师应该亲切友好,幽默风趣,以避免让学生紧张害怕,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课堂学习氛围,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比如角色扮演(role-play),即兴演讲等等。

2.内在动机的培养

一个有效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就是举办一些竞赛,如辩论和演讲、背诵、表演等,给学生制造挑战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竞争,让那些学习内在动机较强的同学展示他们的能力,令他们得到一定的认可,进一步增强内在动机。

另外,教师应给学生机会自主学习,运用他们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切包办。课堂上多给学生机会讨论问题,抒发个人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可以给他们一个15分钟上讲台当老师的机会,鼓励他们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他们认为理想的方式来讲课。教师应认识到,在课堂上,自己不应该是领导者,而是参与者,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位于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并感受那份成就感和愉悦,才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不断进步,真正地培养起内在动机。

四、结语

总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动机的重要性,利用动机理论来辅助指导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和外在学习动机,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polsky. B. Planning and Inter-language Variation[J]. Studied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9,11 (4), 367-384.

[2]Mohan Gardener. Context and Cooperation in Academic Task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Kenneth D. Moore.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 A Primer[M].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89.

[4]David P, Ausubel. Joseph D. Novak, and Helen Hanesian[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8.

学习动机 篇7

一、重视一个“读”字

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诵读”。“舌根生智慧, 诵读提高智商!”只有通过诵读, 才能快速而有效地增加学生的智力、记忆力、思考力, 让他们的头脑更细腻、更精明!同时, 文本是学生体验美的所在,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欣赏、感受美的同时, 提供学生审美、创美的时间、空间, 就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激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产生热爱生活, 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散文。在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 以感性的体验去替代理性的分析, 将课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初步理出文路;然后教师配乐范读,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接着让学生速读全文, 复述课文内容;在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之后, 再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继而进入最关键的品读, 让学生在细致的品读中, 深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感和情感。我们的目的是:加强语言习得, 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积累意象, 实现语感的迁移。

二、落实一个“变”字

变革是教改的动力。教师应大胆突破课堂教学的固有单一的模式, 创造并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 采用情景剧、故事会、辩论会、学生当老师等多种形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学习《故宫博物院》, 在研读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 带着游客去游览故宫。为了当好“小导游”, 学生就要投入到文本的研读中去, 他们在课文中找图片, 找景点名称, 找方位变化词……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形象感, 又有极大的乐趣。当然, 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语文。网络有着极强的互动性, 一些针对文本需要讨论的问题, 均可在网上进行。学生可以在网上及时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且能很快得到回应, 形成讨论的氛围, 并通过讨论、争辩, 互相交流、学习与补充,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突出一个“问”字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所以, 课堂提问, 一是要量力。从实际出发, 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 选择不同的对象, 提出具有诱发学习欲望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二是要适度。问题过易或过难, 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三是要灵活。教师提问时, 一方面要加强各疑问个体之间的相互构成、协调、配合、互补, 另一方面既要有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 又要有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的纵深发掘, 让学生从不知到知, 由浅知到深知, 有少知到多知转化。这样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优化课堂结构,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讲究一个“趣”字

要让学生“好之”、“乐之”, 关键在于课堂上教师能及时激趣。语文教师的思维与情趣就象安装在发射塔上的宇宙飞船, 一触即发, 一飞冲天。或惊涛拍岸, 乱石穿空;或轻风拂柳, 润物无声。幽默风趣, 扣人心弦, 学生如坐春风, 哄笑之中茅塞顿开。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 我故意把课题写成“在暴雨和烈日下”。刚写完, 学生就嚷起来:“老师写反了!”我不认错:“我写的是和书上不一样, 但意思是一样的。你们说‘烈日和暴雨’是什么短语?”我有意引学生“上钩”。学生回答:“并列短语!”“既然是并列短语, 那么连词前后的部分就没有主次之分, 当然可以颠倒了!”“不对!”有同学说着便站起来, “题目是‘在烈日和暴雨下’, 因为课文先写的是烈日, 后写的是暴雨, 这既是天气变化的顺序, 也是课文的大体结构。怎么能随便颠倒呢?”“哦———”我故作恍然大悟状, “大家言之有理。看来‘烈日和暴雨’还真不能颠倒。”课堂教学, 教师应巧妙有趣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探究的目标,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达成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强调一个“思”字

观察是丰富生活认识的途径, 思考是训练潜能的迁移。我们要激励学生大胆思考, 培养其独创意识, 实现“个性化”教学, 首先要摒弃“导读”这种刻板划一、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的教育形式, 代之以鼓励创新、培养个性和发展想像力的自由活泼的新形式。课堂教学, 要善于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 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的情景, 给学生一对想像的翅膀, 让他们在丰富的联想中, 发现问题, 向老师和课文大胆质疑, 从而使教与学走向“个性化”。如教《向沙漠进军》, 我将旧教材的结尾念给学生听, 学生就发现了问题:科学最注重事实, 但为什么本文和许多写于五六十年代的文章一样, 都有“口号式”的结尾?为什么我们的沙尘暴越来越严重……我鼓励他们通过比较阅读, 进行自主探究,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 有意识地在课堂调控中运用多种策略,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

摘要:教师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其得到持续和延伸。让学生在兴趣的强烈驱动下, 为求知而快乐, 为探究而兴奋, 这样“求知——成功”的平衡感, 才会使他们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 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于是学习动机得到稳固、持续和强化, 为学业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发展、提高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动机 篇8

学习动机发展规律是培养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实践与探讨的理论依据

所谓的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 并具有一定目标的内部学习机制。学习动机一旦产生, 就会使人对某种事物予以优先注意, 进而产生兴趣, 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学习动机发展规律将学习动机按动力的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个方面, 学习动机是在个体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内部动机是由内在需要引起的, 来源于认知的需要, 即求知欲。这是成功动机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 发源于好奇心和喜欢探究、操作、理解以及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 反映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或他人评价的愿望和要求, 从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中派生。如学习成绩的客观评价、外部的学习氛围、老师表扬、家长的奖励等都能成为外部诱因而产生外部学习动机。比较而言, 内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持久而稳定, 但作用力强度上有时显得薄弱;外部动机对学习影响的持续时间短且不稳定, 但作用力强度有时显得较强烈。因此, 若要产生长久、较强的学习动力, 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

按照学习动机发展规律, 培养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实践与探讨中的几点做法

职校学生普遍缺乏内部学习动机, 求知欲不强。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先天性的心理素质外, 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教育条件、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应从多方面入手。

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基础。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人际关系, 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 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一种课堂气氛, 而课堂气氛又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不良, 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 使得学生如坐针毡, 惶恐不安或默然;而师生关系良好, 课堂气氛温馨和谐, 学生也轻松愉快, 思维活跃。快乐的情境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不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会不自觉地想要逃避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教师应着力打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多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尊重他们的人格, 不歧视差生, 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对待他们, 对他们没有失望, 真诚帮助他们进步, 使学生的社会归属、得到承认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满足度提高, 进而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认知的需要。

2. 重塑自信心是激发中职学生求知欲, 形成学习动机的前提。

自尊、自信、成就感、好胜心等的需要, 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而不自信是中职学生的共同特性, 多年基础教育中的挫败感让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同时, 对学习也渐失兴趣。因此如何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求知欲, 就成为中职教师每次走入一个新课堂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在今年保险基础的第一堂课上, 就首先给同学们介绍多元智能理论, 让学生认识到智力类型没有高低之分, 只是每个人可能成功的领域不同, 选择职业学校, 是大家在扬长避短, 它会提供一个更为广阔展示才能的天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往届学生成功的范例, 让学生懂得虽然自己文化基础差, 但只要在中职阶段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使自己获得一技之长, 将来在社会上还是大有可为。并举几个简单的保险案例, 通过通俗的讲解, 让大家一听就会, 一想就通, 让他们感到保险课并不难学, 从而打消文化基础差, 专业课就更学不好的固有观念。诸如此类的工作, 激发起学生要以全新的状态面对《保险基础》课程学习的情绪, 树立起一定能学好保险课的自信。

3. 运用情境教学, 激发和维持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石。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6、17岁左右, 动手能力强, 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而动机中最重要最重点的部分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 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石, 只要能把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 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 给教师创造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如临其境, 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 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 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 触“境”生情, 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实践证明, 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活跃性, 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和维持求知欲和好奇心, 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情境教学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 要因人而异, 因事有别,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设情境:创设“语言情感”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创设“相互交流协作的”情境, 通过交流启发思维;创设“媒体”情境, 通过感官冲击, 激发主动性;创设“想象”情境, 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创设“工作实践”情境, 促进知识的运用。

4. 成功体验是增强学习动机的助推器。

学习动机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推动学习活动, 而学习活动中对学习价值、学习成绩的认知, 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等反过来又增强学习动机。

学生在开始学习一门课时, 往往会感到是老虎吃天, 漫无目标。特别是中职学生,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因而就要求老师要做个有心人, 在讲解每一章开始时应首先提出本章的学法建议,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讲解保险合同这一章时, 就要求学生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 按照合同的三要素, 主题、客体、内容理解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第二, 按照保险合同成立、生效、变更、解除、终止的这条脉络, 理解有关合同事项的概念, 应满足的条件。这样无论听课还是课后复习都会感到有章可循。同时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也很必要, 因为这样, 不仅对学好《保险基础》课程会有所帮助, 而且也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例如, 在讲解保险代理机构的三种组织形式各自成立条件时, 就建议学生采用比较记忆法, 因为如果就一种形式去一一记忆其成立条件, 非常容易混淆, 但如果对三种组织形式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记住各自的规定, 就可以比较清楚地掌握。另外在讲解的过程中, 还应经常告诉学生学习上的一些小窍门, 例如通过口诀“张三向李四为王五买保险, 让刘六领取保险金”, 保险合同主体中的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区别及概念的掌握就变得轻而易举。总之教学中要通过不断地引导、潜移默化, 使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体会到成就感, 进而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 使学习活动获得更强烈、持久的动力。

从总体上讲, 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 还需不断地实践和探讨。“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中职教师任重而道远。

摘要: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严重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先天性的心理素质外, 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教育条件、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因此, 培养中职学生学习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中职教师不断地实践与探讨。

学习动机 篇9

关键词:学习动机,二语学习,沟通

导入:

老师所谓的学习动机通常是指使学生产生兴趣的东西。一个特别的运动, 一个特定主题, 特定的歌曲, 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课, 都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当然, 很明显地享受学习不一定是学习的一个迹象或表明学习正在发生, 比如:人们可能喜欢吃冰淇淋, 但它具有较好的长期影响?动机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短期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是在教室发生的, 而且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很少, 克鲁克斯和Schmidt (1991) 指出。动机可能是最经常使用的捕获所有术语用于说明对完成复杂任务成功或失败的理由。很简单, 有人成功了这是因为有动机在驱使他这么做。这些说法当然没有错, 无数研究着和人类学家的实验表明, 动机是学习的关键。

1.动机的定义

动机普遍认为是内部驱动器, 冲动, 情感, 或迫使某人做某事的原因。或者, 用更学术的词语来讲, 动机是指“人为了做某事而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发挥程度。” (凯勒1983:389) 一些心理学家用某种需要或内在驱动力来限定动机这个术语。奥苏贝尔 (1968:368-379) , 例如, 确定了六个需要动机的结构: (1) 需要探索, 为看“山的另一边, ”为探索未知的; (2) 需要进行操纵, 用于操作, 用斯金纳的术语来说-对环境和变化的影响; (3) 锻炼的需要, 运动和锻炼, 身体和精神; (4) 刺激的需要, 需要被环境刺激, 由其他人, 或观念, 思想和感情的刺激; (5) 知识的需要, 需要处理并对内探索, 操作, 活动和刺激的结果, 解决矛盾, 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的自相一致的系统; (6) 最后, 需要进行自我增强, 需要被他人承认或认可的需求。

还有可能被成为动机的其他因素。马斯洛 (1970年) 中列出层次需求, 从基本的物质必需品 (空气, 水, 食品) 安全, 到认同感和自尊的高层次需求。其他心理学家们进一步指出一些基本需求:成就, 自主性, 隶属关系, 秩序, 变化, 耐力, 侵略等方面的需求。

例子比比皆是, 说明动机的“需求”的概念。学习者都是受动机的驱使进行学习。他们有做这些事的动机, 是因为这些事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尤其是探索, 刺激, 知识, 自尊和自主性的欲望。有人学会了滑雪, 并学会做的这么好, 无疑是出于需要探索和刺激的活动欲望。外语学习者要么是内在或外在满足需求, 所以学习语言将积极主动地进行。

2.动机的种类

一个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非常有名的和历史显著的研究由罗伯特·加德纳和华莱士·兰伯特 (1972年) 所做的, 在为期12年广泛研究后, 他们研究外语学习者在加拿大, 美国的一些州以及菲律宾等地方努力研究态度和动机因素是如何影响语言者语言学习的成功。结果显示动机是不同种类中态度因素的一个因素。两种不同的态度动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工具性动机和综合型动机。工具性动机是指学习语言是为了一种工具型的目的, 比如:就业, 翻译或阅读专业类文章等。综合性的动机是指语言学习者希望自己能够与第二语言群体的文化融为一体, 求得认同, 并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兰伯特 (见1972年兰伯特) 和斯波斯基 (1969) 的一项研究发现, 综合性动机一般更助于外语学习者在考试中考的更高的分数。这些研究的结论表明, 综合性动机可能确实是成功的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而一些教师和研究人员甚至竟然声称综合性学习动机是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

在综合性动机结构的扩展中, 格雷厄姆 (1984) 声称, 综合性动机在过去被定义的太过广泛了。所以他做了综合性和同化性动机之间的区别。综合性学习动机是对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 为了与其沟通, 或了解第二语言成员中的文化的愿望, 并不一定意味着与第二语言国家人员直接接触。同化性动机是要成为一个同二语社团的成员一样没有区别的人的愿望, 它通常需要与第二语言文化的长期接触。同化性动机是指人也许是在一个非常年轻的年龄, 学习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 为了几乎完全与第二个文化相融入。一个可以以综合性动机为导向的人不渴望在目标文化中“失去自己”。

3.动机与教学

但是, 如果学生们既没有工具性动机, 也没有综合性动机, 那么他们将很难在课堂上学习第二语言, 很多学校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学生与外来文化, 并在它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没有特别的联系, 也没有他们的就业前景依赖于它的时候, 学生们怎么可能学好第二语言。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只有36%的英国学生认为学习法语将是有益于他们的。法国教师在英国试图弥补这种不足, 在学生中努力培养这两种类型的动机, 即强调第二语言可能会带来的职业生涯的好处, 或者通过法国交换生和法国食物的相互交流建立对外来文化的兴趣。在一个教师的理想化世界里, 学生们进入教室欣赏目标文化和语言, 主动地想要得到自己渴望的知识, 充实自己。而在现实生活中, 老师要对学生有所研究, 比如学生对老师的看法, 对这门课的看法都严重影响他们语言学习的成功。这是教师可以影响的, 而不是学生的更深层的动机。动机也是双向的。高动机是一个因素, 导致成功的学习;成功的学习, 也会产生高的动机。

参考文献

[1]Brown, H.D. (2001) 。语言学习与教学 (第三版) 的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动机 篇10

一、不断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 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为主, 以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 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首先, 要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情境中,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研究的欲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要努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不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增强探索意识、研究意识, 使学生能大胆地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以科学的精神积极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其次, 要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教学时, 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 体验数学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要尽量避免兴趣主义, 形式主义。

二、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有效进行奖励。

实践证明, 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学习积极性高, 进步较快, 主要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 一方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求知欲得到满足, 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了及时的强化, 激起了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激起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 并较快地得到改正和弥补。

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 要考虑到多个方面, 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一,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这是评价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评价不公正, 不实事求是, 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二, 评价的语言要恰如其分, 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语言, 不同的力度。对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 要适当地指出他的缺点,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对缺点较多的学生, 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就要及时肯定,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要知道, 教师一句简单的“好极了!”、“你真棒!”有时却能让学生激动不已, 终生难忘;简单的一句“你觉得这样对吗?”能让多少优等生戒骄戒躁, 少走弯路。第三, 教师要使用多种鼓励形式, 如语言鼓励、手势鼓励、微笑鼓励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学习结果, 又在鼓励中体验成功,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动机起到强化作用。

三、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大纲对教学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但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智力水平有异, 相同的要求会使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部分学生却吃不饱, 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一个班级中, 对于优等生, 他们基础较好, 头脑反应也较快, 对于大纲提出的要求, 他们往往能很快的达到, 并且会觉得太过简单, 没有挑战性,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要为他们设立新的目标, 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 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 当然也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同样的目标, 他们往往难以达到, 这就要求我们要帮助他们定一个更加实际可行的目标, 并在他们达到目标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例如, 在日常的训练课上, 我们在设计习题的难易度上就要充分考虑到优中差生的具体情况。习题中, 70%的基础题, 全班大都会完成, 20%的灵活运用题, 中等学生可以完成, 10%的思考题, 优秀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这样做了, 人人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地理学习动机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明确目标 生活经验 学科价值

所谓“地理学习动机”是学生个体发动和维持其地理学习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干劲、毅力、情绪,制约着地理学习的方向、持久性、深刻性和实际效果。

培养地理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一、从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地理学习动机

“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不再被认为“仅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被重新审视为“其本身就是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有兴趣、乐于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柏拉图所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持在心里的。”

1.在学习素材里添“趣”。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但由于课本篇幅有限,或者由于内容滞后,或者由于编写者的观念与风格所致,学习素材有时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因而,不能满足书本与参考书上提供的素材,而要精心收集各种富有趣味的学习材料,包括与教材有关的地理曲纹、逸事、之最、致密、诗句、诗歌、谜语、图像、漫畫等等。

2.在智力价值上显“趣”。凡是能启迪思维、益智增能的地理知识,学生一般都是感兴趣的。要在智力价值上妙趣横生,须克服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倾向。过难,学生听课时难以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百思不得其解,“抑制”由此产生;过易,学生不听已懂,而教师还在滔滔讲授,学生或感到“没意思”,或搞小动作,或思维出轨。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一般性的地理叙述内容学生易懂,不必过多讲授,教师可列出提纲,提出目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学,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地理成因、特征、规律等知识,许多都是教学难点,教师则要详细讲述。并且要根据授课内容,设计课型,思考讲授方法,以及运用教具和图解,多渠道、多侧面、多方式地对教学难点进行剖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讲授,使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智力价值,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3.在教学手段中激“趣”。调动所有适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地理教学中的外界刺激始终保持一种动态,让学生经常感到一种新鲜感。这里泛指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途径等等。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大组听讲、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组织形式。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是信息收集、地理讲演、地理竞赛、地理辩论、地理游戏等。教学技术的运用设涉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教学途径有地理专用室、地理圆、地理教育基地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等。

二、通过明确要求、给予任务、及时评价等途径,培养地理学习动机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地理学习要求,布置必须认真完成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建立外部的学习动机条件。有的地理教师经常穿插运用一种“自学辅导法”。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完成一系列的“程序作业”,并及时给予确认或纠错。“给任务”的做法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且应适当延伸到课外,如布置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有关产业部门的发展以及布局状况,向家乡的有关部门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到周围地区调查绿化情况等等。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要以表扬为主。方式有口头表扬、给予优良成绩、发给小奖品、优先享受地理参观和旅游的机会等。

三、在联系生活经验、加强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地理学习动机

跳出死记硬背的怪圈,走进生气勃勃的社会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生活经验学习地理,就必然会有效地提高动机水平。其原因是:第一,可以使得地理知识走近学生,地理再也不是“科学界”的抽象学问,而成为“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知识”“个人经验”。第二,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际效用。比如,学生通过参与对环境质量的观测、对社区布局的评价等活动,直接领悟到地理知识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持续不断地宣传地理学科价值,巩固良好的地理学习动机状态

激发学习动机主动学习英语 篇12

关键词:兴趣,个性,动机

“课程标准”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 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探究科学文化知识。

一、角色扮演, 张扬个性

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独立性的增强, 大部分小学生有渴望参加各种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因此, 在课堂上多做一些游戏活动是十分必要和科学的, 是学生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 可以让学生自由活泼地表现自我, 以特有的积极心态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形成独立的个性, 同时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例如, 在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自由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Jenny, Li Ming, Mr Wood等。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角色扮演, 那表演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 读得语气和语调也极个性化, 除了让他们分角色读课本上的英语句子之外, 还让他们编故事, 以特定的角色扮演, 大家畅所欲言, 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发挥运用, 牢固地掌握, 深刻地理解。

二、利用多种感宫,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小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 好奇心和模仿力特别强, 根据这一种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英语课教学中, 不应急于让学生知道英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 调节学生大脑的活动神经, 避免疲劳

要想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处于兴奋状态, 就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英语教学中, 尽量避免产生单调的、枯燥的课堂氛围, 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 听故事, 唱歌, 画课本上学过的事物的简笔画, 同桌或小组以提问回答的方式对话, 做一些游戏, 猜谜语等,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 既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画、唱、演等基本能力, 又在乐趣中学到了知识, 加深了印象。

四、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产生积极进取的心态

上一篇:业务接待下一篇:热源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