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动机

2024-07-07

小学生学习动机(精选12篇)

小学生学习动机 篇1

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 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常以学习的愿望、兴趣、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以及理想、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对中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如下类型:实现家长的要求, 履行教师的要求, 为了获得好分数, 对某门功课感兴趣, 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或避免批评, 为了个人的名誉、前途, 对未来职业的向往, 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为了祖国的建设, 等等。可见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复杂多样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如下分类:

从动机内容的性质看, 学习动机有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下之分。

学习动机正确与否是由社会标准决定的, 一切符合国家要求和人民利益的学习动机都是正确的和高尚的, 而一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或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的学习动机则是错误的低下的。但是,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 “想取得好分数”、“想赢得别人的赞扬”、“想在同学中享有威信受到好评”等趋益性学习动机, 也不能认为是错误的, 因为这类动机与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并不矛盾。

从学习动机内容的指向性不同,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 称直接性动机, 如求知动机。如由于感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而愿意学语文, 由于喜欢听历史故事而乐于上历史课, 为应付教师的检查提问而努力学习等;另一类是指向学习结果的, 称间接性动机。如升学动机, 如在正确教育下, 多数学生能把今天的学习与祖国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 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以上两类学习动机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对于中学生来说, 仅有直接动机而无间接动机, 容易由于思想境界狭窄导致学习动机的短暂和不稳定;仅有间接动机而无直接动机, 则可能会由于这种动机的抽象, 难于产生实际效果。两类动机有机地结合方能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在通常情况下,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非单一的, 常常是几种动机交织着起作用。

就动机起作用的大小而论, 学习动机又可分为主导和辅助两类。如果学生长期以直接动机为主导动机, 教师应注意培养他具有高尚的间接动机,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如果学生仅仅以间接动机为主导, 教师则应帮助他形成一些具体的近景性的动机作辅助, 使学习活动更有活力。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欠缺现象并不严重

问卷中共设置了二十个问题, 而问题中又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调查, 在14~20分这一阶段里的学生只占8%, 说明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令人满意, 并不是很严重。调查表明, 学习动力不足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 可能源于学生对考试及成绩所持的态度。

(二) 学生的学习动机构成存在明显的不协调

学生面临的现实是应试教育, 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 学生不得不以考试分数建立自己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 (特别是70%以上的那些考高中无望的学生) 迫切希望学到将来实际有用的本领, 而现在的考试, 难以反映这种实用性, 为应考设置的大量的、过重的作业负担, 对将来的实际应用毫无意义,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将来发展的需要与当前自尊的需要, 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教师追求的目标、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处于日益尖锐的对立之中。当我们对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不想好好学”而大伤脑筋时, 应当反思一下, 这些学生是“不想学会对他们的将来实际有用的本领”呢, 还是“不愿去苦苦追求对他们来说是几乎毫无意义的考分”?我们的教育, 到底有多大程度适应了随社会而迅速发展变化的学生呢?

(三) 学生的学习障碍主要在于意志和习惯

对答卷的分析清楚地显示出意志力薄弱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是引起学生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自控能力差, 是初中学生心理的特点。初中阶段学科门类多, 课程要求高, 教学时间紧, 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另一方面, 要训练他们的行为习惯, 这都是长期、系统而细致的工作。但是, 多年来, 农村学校只追求中考成绩而忽视思想教育, 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渺无影踪;中考以选拔为目的, 高难度的习题资料铺天盖地, 在追求考分的压力下, 连加强双基教学的时间都得不到保证, 就更谈不上花费时间精力去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了。

(四) 应对教学心理环境净化和优化

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它以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干预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系统地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果。在改善物质环境方面, 农村学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但在改善心理环境方面, 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师生关系, 是教学心理环境的主要方面。调查表明, 学生对教师的最大希望依次是:减轻负担、改进教育方法、搞好教学、不歧视差生、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净化教学心理环境, 就要排除前述各种干扰, 而优化教学心理环境, 上列学生的愿望序列对我们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学习动机从其性质上分, 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其得到满足, 学习成绩就是一种强化, 无需外力的作用, 不必施加外部的奖赏而使他产生某种荣誉感。外部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以外的, 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它是由外部的一些刺激人为地影响学生产生的一种学习动力。例如, 学生为了成为三好学生而努力学习, 成为三好学生是一个学习活动之外的诱因动机, 学生努力不一定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引起外部学习动机的典型方法是赏罚 (物质的或精神的) 。学生的学习是由内部的学习动机和外部的学习动机共同发生作用而促成的。一般来说, 外部的学习动机的作用较弱而短暂, 内部的学习动机能持久、强烈地推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长期的兴趣, 而不是短时的兴趣。因此, 研究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探讨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途径, 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必要。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进程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 培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既是引起学习的原因, 又是学习的结果。在培养学生学习的正确动机的前提下, 增强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是尽可能使学生学懂、学会。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上好每一堂课。更重要的, 我们应该有一个爱学生的心, 去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产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 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多种类型,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进程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采取适当方法和措施, 培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动机,类型

小学生学习动机 篇2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像人干其他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通俗讲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这就需要探讨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动机既然是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那么就要了解这个对象的内因。

我认为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2)学生自身的目标及需要

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结构不同,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如果目标是明确的、中等难度的、近期的便可达到的,那么便会加强学生的动机和完成目标任务时的持久性,这是由于具体的目标提供了判断行为的标准,中等难度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挑战,近期可达到的目标不会被日常事物所干扰。

3)年龄特点及是否成熟 在各种动机表现中可见,幼年的孩子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高要求常常是不予理睬的。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大孩子对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较在意。比如,刚入学的孩子会产生对小学生地位和外表的羡慕,而对于教师的眼神却不会多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的动机作用才增长,如注意到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渐渐地学会与其他同学比较等。

4)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比如交往性动机对某一学生来讲可能是主要的、第一位的,但有的学生可能以竞争中得首位,得到别人尊重的威信性动机为其第一位的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年龄特征,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此外,成功与失败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不同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有人趋于进取,力求获得成就,有人则力求避免失败。

5)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理想水平高,学习的动机就强。

以上是内因,外因有以下两点: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不同的社会条件,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动机起影响作用。例如,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普遍具有追求功名富贵的学习动机;工业社会人们以劳动市场的需求确定自己学什么专业;我国十年**期间,由于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公正的待遇,普遍产生的“读书无用论”。这些无不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在学生动机形成过程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孩子就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对错误的现象会抵制,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健康发展。

2)老师的榜样作用

动机是有感染力的。老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首先,老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老师本身治学严谨、学而不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老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老师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老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老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方式持续下去的话,便会对学生产生固定的影响,高期望的学生产生了高水平的动机,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高水平的行为,低期望的学生则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行为和成就与当初的期望值越来越接近。

此外,老师不仅有榜样作用,他还是沟通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要善于把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工作,配合各方面力量去完成的。

了解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我们还要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结合我自己的学习情况,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下几点:

1)目标与自信

一般来说,具有高抱负水平的学生,必然追求高的学习目标,因而能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抱负水平低的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也低,其学习动机也一定是微弱的。但是,学生不能盲目确立目标,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拟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是他们对“目标实现”充满信心。动机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信。在学习中屡屡失败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让他们时常体验成功,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内部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潜能生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如何挖掘自己的优点。在评定学生时,既要让优秀生看到自己的高水平,又要让潜能生看到自己的收获。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都应给与充分的肯定。

2)表扬与批评 毋庸置疑,恰当的表扬和合理的批评都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但其作用因年龄、性别、学习水平等变化。研究表明,儿童乐于接受正面鼓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看重同伴的看法。在性别方面,对女生来说,表扬比批评更有效,而对男生来说,批评比表扬的作用更大,学习的水平不同,表扬和批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表扬对潜能生作用最大,中等生次之,优秀生最小,而批评对优秀生作用最大,中等生次之,潜能生最小。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灵活运用表扬和批评。对小学生、女学生要多表扬,而对男生,尤其是调皮的男生,批评比表扬更有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严格要求,不宜多表扬;而对潜能生来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与更多的表扬。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多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滥用,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3)挑战与乐学

其实,学生比较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太简单的活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如果学生看不到活动的价值,看不到活动与学习目标的联系,则不会对活动感兴趣。相反,如果适当开展一些个人竞赛和团体比赛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迅速高涨,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挑战性活动的另一面应充满快乐,快乐是人的基本需要。事实表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能有效地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使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而且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兴趣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活动中,老师要控制好自己的语音、语速、身姿语、眼神和面部表情,要注意刺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恰当地讲幽默故事、个人经历、趣事轶闻等融入活动中去。同时,要求学生大胆参与,进行热烈讨论,畅所欲言。

正如不情愿的进食有害于健康一样,不情愿地学习有损于教学,老师教之于无色,学生学之于无味,结果学生怕学、厌学。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则成为死亡之吻;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机,教学只不过是一种厌恶疗法。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学习动机 篇3

【关键词】学习环境;汉语学习动机;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习动机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和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求(李柏令,2013:133)[1]。二语学习动机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指个体出于愿望或满足感在学习时的努力程度,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者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心理状态,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高媛媛,2013)[2]。

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理论的发展,二语学习动机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从20世纪60年代的“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理论,发展到80年代的“自我决定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理论;再到90年代的“三层模型理论”,包括“语言层”“学习者层”和“学习情境层”。

最新的模型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学习环境的因素,强调学习动机与教学环境的有机结合(赵咏,2009)[3]。李绍鹏、杨连瑞 (2015)4]指出,二语学习动机研究逐渐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最新的动机研究关注了环境维度,并认为所有的环境因素均会对个体的认知和动机有影响,也体现了动机的社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说明了动机与认知、情感、时间、情境等因素的复杂交互关系。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汉语学习动机也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也存在不足。就研究范围而言,对国外的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很少;就研究对象而言,针对小学生的研究非常有限;就研究内容而言,对学习动机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很少,且目前还没有基于学习环境的学习动机研究。

据此,本文对澳大利亚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展开了实证调查,并从学习环境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学习情境层”理论和其他动机理论,分析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整个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弥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在学习环境方面的空白,并进一步丰富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

一、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

(一)调查的对象、方法与问题

本次调查在澳大利亚大南方文法学校小学部进行,对象为1—6年级(6—12岁)学生,全部是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其中,一二年级共44人,三四年级共48人,五六年级共89人。调查采用问卷法和提问与访谈法,主要是通过开放性问题,调查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以及他们对汉语课及课堂活动的态度、建议和需求,来分析他们的汉语学习动机。因一二年级学生书写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采用课堂提问和课后随机访谈的方法。调查的问题包括:(1)你认为,你为什么学习汉语?(2)在汉语课上你最喜欢什么?(3)对于汉语课,你有哪些建议与需求?

(二)调查的结果

1.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

根据学习情境层理论和其他动机理论,并结合Marianne Nikolov(1999)[5]的调查分析,本文将学生的回答分为“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教师相关原因”“外部原因”和“实用原因”四个方面。“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与课堂和课程因素有关,是学习环境的主要部分,包括课堂活动、课堂氛围、所学课程等。“教师相关原因”是学习环境中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外部原因”包括家庭和学校因素。“实用原因”包括对目的语环境的态度和实用价值等。

(1)一二年级学生原因(共104条)。第一,课堂和课程相关

原因:如“做游戏很有趣”等,共61条(59%)。第二,教师相关原因:如“老师很友好”等,共27条(26%)。第三,外部原因:如“回家跟父母说,很开心”等,共10条(10%)。第四,实用原因:如“去中国旅游”等,共6条(5%)。

(2)三四年级学生原因(共113条)。第一,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如“好玩”“孙悟空的故事”等,共65条(58%)。第二,教师相关原因:如“老师常帮助我”等,共23条(20%)。第三,外部原因:如“学校安排的课”等,共9条(8%)。第四,实用原因:如“去中国说汉语”等,共16条(14%)。

(3)五六年级学生原因(共211条)。第一,课堂和课程相关

原因:如“课堂很有活力”等,共98条(47%)。第二,教师相关原因:如“老师乐于跟我们交流”等,共40条(19%)。第三,外部原因:如“学校想让我们学习更多语言”等,共11条(5%)。第四,实用原因:如“理解不同的文化”等,共62条(29%)。

2.小学生对汉语课及课堂活动的态度。

学生对汉语课的态度对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对汉语课堂活动的喜欢,就直接加强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本文将学生的回答分为“课堂游戏活动类”“汉语本身”“教师相关”和“所有事情”等方面。

(1)一二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共90条)。第一,“所有事情”,共10条(11%)。第二,课堂游戏活动类:如“抛绣球游戏”等,共70条(78%)。第三,与教师相关:如“最喜欢老师”等,共10条(11%)。

(2)三四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共122条)。第一,“所有事情”,共8条(6%)。第二,课堂游戏活动类:如“中国功夫”等,共108条(87%)。第三,关于汉语本身:如“学习汉语词语”等,共2条(2%)。第四,与教师相关:如“最喜欢老师”等,共7条(5%)。

(3)五六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共232条)。第一,“所有

事情”,共7条(3%)。第二,课堂游戏活动类:如“筷子与乒乓球活动”等,共214条(92%)。第三,关于汉语本身:如“学习汉语”等,共8条(4%)。第四,与教师相关:如“最喜欢老师”等,共3条(1%)。

3.小学生对汉语课的建议与需求。

需求是动机的基础,对需求的满足会使动机得到强化。本文将学生的回答分为“课堂游戏活动类”“汉语本身”“社会文化知识类”和“不改变”等方面。

(1)一二年级学生建议与需求(共27条)。第一,“跟老师一样”,共2条(7%)。第二,课堂游戏活动类:如“制作风筝”等,共23条(86%)。第三,关于汉语本身:如“学汉语动物”等,共2条(7%)。

(2)三四年级学生建议与需求(共49条)。第一,“跟现在一样”,共10条(20%)。第二,课堂游戏活动类:如“更多手工制作”等,共28条(57%)。第三,关于汉语本身:如“多学汉语句子”等,共7条(15%)。第四,社会文化知识类:如“介绍中国文化”等,共4条(8%)。

(3)五六年级学生建议与需求(共90条)。第一,“不改变”,共29条(32%)。第二,课堂游戏活动类:如“乒乓球比赛”等,共25条(28%)。第三,关于汉语本身:如“写汉字”等,共15条(17%)。第四,社会文化知识类:如“介绍中国历史”等,共21条(23%)。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学习环境,尤其是课堂与课程及教师方面,对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学生突出强调了以课程、课堂活动、教师因素为主的学习环境。在学习汉语的原因中,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在三个阶段分别占到59%、58%和47%,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师相关原因在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也占到了26%和20%,起到明显的作用。在学生喜爱的内容中,课堂游戏活动的比例分别是78%、87%和92%。在建议和需求中,关于课堂游戏活动的比例分别占到86%、57%和28%。

2.关于汉语和课堂游戏活动,小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内在动机;且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对于课堂游戏活动,绝大多数学生都带有明显的内在动机,如“好玩”“感兴趣”等。对于汉语课,学生也都表现出内在动机,如“喜欢学习汉语”等,而外在性动机较少,只有少部分回答“有用、以后会用到”等。此外,小学生的自主性也在发展,对喜欢的内容回答得越来越具体。在回答最喜欢的汉语内容时,笼统回答所有事情的比例由11%降到了3%。

3.工具性动机随着年级增加而增强,但总体上并不明显。在学习汉语的原因中,在一二年级阶段,工具性动机比较明显,学生回答中的“实用原因”都属于工具性的,如“旅游”“有用”等,占到5%;在五六年级阶段“实用原因”占到了29%,其中约有一半是工具性动机。

4.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融入性动机因素明显增多。语言和文化知识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小学生的动机从“玩游戏”发展到追求语言和社会文化,从“活动需求”发展为“语言知识需求”和“自我提高需求”。学生最喜欢的汉语内容在五六年级有4%是关于汉语本身的;学生的建议与需求中关于汉语本身的需求从7%增长到了17%,关于社会文化知识方面的需求从0增加到了23%。

四、结语

为了调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与学习环境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本文对澳大利亚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展开了实证调查,并从学习环境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学习情境层”理论和其他动机理论,分析他们的汉语学习动机与整个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综合了课堂、课程和教师等因素的学习环境对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对汉语和课堂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内在动机性,且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动机从“玩游戏”发展到追求语言和社会文化。所以在小学生汉语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综合考虑整个汉语学习环境,包括汉语课程、教学材料、游戏活动和教师等方面,以及家庭与学校因素和学生的兴趣、态度和需求等方面。

由于本文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有限,仅仅调查了一所学校的小学生,缺乏代表性,且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的分析模式,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柏令.第二语言习得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高媛媛.从融入到自我——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新发展[J].语文学刊,2013(1).

[3]赵咏.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9(7).

[4]李绍鹏,杨连瑞.社会动态视角的二语动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5(1).

作者简介:叶飞,男,1990年生,安徽蚌埠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小学生学习动机 篇4

一、重视一个“读”字

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诵读”。“舌根生智慧, 诵读提高智商!”只有通过诵读, 才能快速而有效地增加学生的智力、记忆力、思考力, 让他们的头脑更细腻、更精明!同时, 文本是学生体验美的所在,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欣赏、感受美的同时, 提供学生审美、创美的时间、空间, 就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激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产生热爱生活, 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散文。在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 以感性的体验去替代理性的分析, 将课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初步理出文路;然后教师配乐范读,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接着让学生速读全文, 复述课文内容;在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之后, 再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继而进入最关键的品读, 让学生在细致的品读中, 深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感和情感。我们的目的是:加强语言习得, 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积累意象, 实现语感的迁移。

二、落实一个“变”字

变革是教改的动力。教师应大胆突破课堂教学的固有单一的模式, 创造并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 采用情景剧、故事会、辩论会、学生当老师等多种形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学习《故宫博物院》, 在研读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 带着游客去游览故宫。为了当好“小导游”, 学生就要投入到文本的研读中去, 他们在课文中找图片, 找景点名称, 找方位变化词……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形象感, 又有极大的乐趣。当然, 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语文。网络有着极强的互动性, 一些针对文本需要讨论的问题, 均可在网上进行。学生可以在网上及时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且能很快得到回应, 形成讨论的氛围, 并通过讨论、争辩, 互相交流、学习与补充,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突出一个“问”字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所以, 课堂提问, 一是要量力。从实际出发, 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 选择不同的对象, 提出具有诱发学习欲望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二是要适度。问题过易或过难, 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三是要灵活。教师提问时, 一方面要加强各疑问个体之间的相互构成、协调、配合、互补, 另一方面既要有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 又要有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的纵深发掘, 让学生从不知到知, 由浅知到深知, 有少知到多知转化。这样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优化课堂结构,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讲究一个“趣”字

要让学生“好之”、“乐之”, 关键在于课堂上教师能及时激趣。语文教师的思维与情趣就象安装在发射塔上的宇宙飞船, 一触即发, 一飞冲天。或惊涛拍岸, 乱石穿空;或轻风拂柳, 润物无声。幽默风趣, 扣人心弦, 学生如坐春风, 哄笑之中茅塞顿开。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 我故意把课题写成“在暴雨和烈日下”。刚写完, 学生就嚷起来:“老师写反了!”我不认错:“我写的是和书上不一样, 但意思是一样的。你们说‘烈日和暴雨’是什么短语?”我有意引学生“上钩”。学生回答:“并列短语!”“既然是并列短语, 那么连词前后的部分就没有主次之分, 当然可以颠倒了!”“不对!”有同学说着便站起来, “题目是‘在烈日和暴雨下’, 因为课文先写的是烈日, 后写的是暴雨, 这既是天气变化的顺序, 也是课文的大体结构。怎么能随便颠倒呢?”“哦———”我故作恍然大悟状, “大家言之有理。看来‘烈日和暴雨’还真不能颠倒。”课堂教学, 教师应巧妙有趣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探究的目标,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达成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强调一个“思”字

观察是丰富生活认识的途径, 思考是训练潜能的迁移。我们要激励学生大胆思考, 培养其独创意识, 实现“个性化”教学, 首先要摒弃“导读”这种刻板划一、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的教育形式, 代之以鼓励创新、培养个性和发展想像力的自由活泼的新形式。课堂教学, 要善于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 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的情景, 给学生一对想像的翅膀, 让他们在丰富的联想中, 发现问题, 向老师和课文大胆质疑, 从而使教与学走向“个性化”。如教《向沙漠进军》, 我将旧教材的结尾念给学生听, 学生就发现了问题:科学最注重事实, 但为什么本文和许多写于五六十年代的文章一样, 都有“口号式”的结尾?为什么我们的沙尘暴越来越严重……我鼓励他们通过比较阅读, 进行自主探究,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 有意识地在课堂调控中运用多种策略,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

摘要:教师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其得到持续和延伸。让学生在兴趣的强烈驱动下, 为求知而快乐, 为探究而兴奋, 这样“求知——成功”的平衡感, 才会使他们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 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于是学习动机得到稳固、持续和强化, 为学业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发展、提高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学习动机归因研究 篇5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动机: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归因: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那么就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具有实际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状况

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把学习动机同需要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如H.A.默里认为,学习动机主要是个人想得到别人或团体的承认或肯定的 “交往需要”与个人想取得优胜、自我改进的“成就需要"。美国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把人的学习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或称追求声誉的动机)。D.P.奥萨贝尔则把学习动机称为求成动机,认为是由认知需要、从属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构成的。

中国教育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或分析其结构:从起源上看,有直接的学习动机与间接的学习动机;从内容的性质上看,学习动机有水平高低与正误之分;从实际效能上看,有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

2、研究的突破点

本课题以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为研究主体,能够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为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善师生关系、为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能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3、研究的目的1)通过研究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2)通过研究弄清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3)通过研究使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实现共赢。

4、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预测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强度适中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变外因“要我学”为内因“我要学”,充分挖掘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三、研究内容

1、小学生当前的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影响学小生学习动机的原因分析研究

1)学生学习动机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

2)学生学习动机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关系

3)学生学习动机与同学的关系

4)学生学习动机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通过访谈、问卷的形式找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

2、观察法:通过叙述性描述记录(或课后评价)来了解学生学习动机与教师教学态度、方法的关系,以及学习学习动机与同学的关系。

3、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教学文献进行可用性判断,再进行一系列的思维加工以各种方式加以利用,以达到教学的进步。

五、研究对象和范围

采取部分研究:

抽取江苏***附属小学2-5年级学生,每个年级4个班,每班抽取单号的学生,共计400人。

六、研究程序

1.起始阶段(2013.01—2013.07)

确定课题及研究方案,开展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2.实施阶段(2013.08—2015.04)

1、拟定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学生学情分析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进行学习动机现状归因分析、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学校管理与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3、通过家访或其它形式端正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开展榜样激励教育;结合学校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3.总结阶段(2015.05—2015.12)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的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报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各类研究资料(2013年5月)

2、调查问卷(2013年11月)

3、研讨课(2014年3月)

4、课题研究报告、论文集(2015年10月)

八.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顾问:

***老师(负责研究过程疑难问题的指导)。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课题方案,召集课题研究人员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课题方案的制定和管理工作,课题研究活动的统筹安排以及课题研究报告的总结。)

成员:***(收集整理相关理论材料)

***(负责各种形式活动的具体安排)

***(负责问卷调查)

***(观察比较,撰写反思)

***(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

***(管理课题组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记录并建档)

***(成果展示)

九.研究经费、预算 申请经费10000元: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6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学生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并且都具有目的性。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对未知的好奇。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的作用可表现为:为学生确定努力方向、提供动力、控制学习进程、促进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当学生有了学习需要,获得学习动机后,就会在学习前做好准备,开始其学习行为并排除一切不利干扰因素,使之始终能够朝着已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有哪些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动机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实践,让学生能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点,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这样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

2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他们设立合理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否则他们无法达到;目标也不能太低,太低的目标没有挑战性;合理的目标是让他们付出努力后就能达到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想成功的欲望,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3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学习的成败原因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成败归因决定着后继学习动机。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通常把自己的学业成败主要归因为四类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可把其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这一不稳定的但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会启发学生今后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多的成功;若归因于学生的能力强,从而使自己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增强成功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当学习失败时,学生简单的将原因归结于任务难度和运气,那可能结果刚好相反。因此,在教育中要引导孩子进行正确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业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或学习策略的使用,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4对学习结果给予及时、清晰、具体的反馈信息

研究表明,通过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对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平时要经常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如果没有反馈,不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难保持较大的学习热情。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课堂上的答题、作业、考卷等及时做出评价。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校中开展适当的竞争,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动机就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当然,开展竞赛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况且竞赛获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人的胜利,胜利后会受到关注、表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没有获得成功的少数学生会被忽视,也许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只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获奖的机会,这样才对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

6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一般而言,表扬、鼓励要比批评、指责会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为了增加评价的有效性,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合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分数,正确对待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必要时也应该适当运用批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当众批评,且批评前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做到就事论事。

总之,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富有成效的措施,努力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调动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成长为有着高强自信心和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小学生学习动机 篇7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早在80年代Pine城Kafry(1980) 就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进行了研究 , 发现大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1]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

1、远近景性动机交织互补 , 远景性动机明显不足

2、学习动机的复杂多样性

3、学习动机的矛盾斗争性

4、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学习成绩等的同学存在的学习倦怠在程度上有所差异。

二、学习倦怠:

学习动机低下也可称为学习倦怠。国外学者多引用Freuberger和Maslach的成果,借鉴其在“职业倦怠”中下的定义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这种想象有很多的不良影响,首先,它会影响大学生在民众中的形象。其次,学生由于学习倦怠会降低学习兴趣,严重影响的学习效果。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也可以想到如今大学生就业率低下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自己的行为造成的。2005年9月 , 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项关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 在社会公众中不是很乐观。[2]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外部条件

(一)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条件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封建社会中读书人都渴望入朝为官 ;工业社会的金本位思想则使人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决定自己想要学什么。此外,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也对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二)教师的榜样作用。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的最重要的榜样,因此,教师的教学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激情高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

2、内部条件

在学习动机的养成中内部条件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那么要解决问题就必须了解内部动机。内部动机值学生的学习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活动本身感兴趣 ,而不是因为学习之外的什么东西令人感兴趣[3]。

四、价值观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Sup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想要通过自身行为而取得的成果或达到某种目的[4]。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了人们想要或将会做什么,因此我们说一个人的价值观对其学习动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或是消极对产生学习倦怠可能性的影响不同。

五、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 , 能够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 思维敏捷 , 精力充沛 , 大学时代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加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2、进行目的性教育 , 明确学习动机。所谓目的性教育 ,就是帮助大学生理解为何要学。要使目的性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 教育方式、内容就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思想实际。可以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社会需要、个人发展联系起来 , 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氛围对人有熏陶和约束作用 , 当置身于浓郁的学习氛围之中 ,就会受到感染 , 不知不觉地对学习产生兴趣 , 从而激发起积极的学习动机。

4、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技能来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

5、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6、优化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教师人格品质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的互动关系 , 可以使学生在安全、信任、接纳的教学环境中心情愉快、的学习而。因此 , 教师自身人格品质的优化 , 可以对学生学习起到调节、感召、激励作用 , 提高他们的学习激情。

7、指导大学生认清社会环境 , 加强就业指导。导致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压力 , 因此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8、注重学风建设 ! 完善教学管理!优良的学风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 刻苦的学习精神 ! 科学的学习方法 ! 坚强的学习意志 ! 严格的学习纪律 ! 健康的学习动机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体现[1]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 ,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摘要:学习是每个人生活中都必需的一种个人活动也是社会活动。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而学习动机则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今在大学课堂却随处可见学习倦怠的情况,因此提升大学生学习动机刻不容缓。

小学生学习动机 篇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6年底, 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 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 网络游戏发展如火如荼。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 但事物皆存在双重属性, 网络游戏亦然。很多研究表明, 网络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功能 (Marc Prensky, 2002;张淑慧、卢玉娟、吴嫦娥, 2004) , 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为网络游戏与教育相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厌学、逃学行为突出, 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果能将学习与游戏很好地融为一体, 形成一种更生动有效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无论对于教育还是网络游戏都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教育游戏”主题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各国研究机构也开始开展类似的研究。教育游戏这一用语是在80年代起源于美国。在2004年11月发布的“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中指出, 教育游戏是“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祝智庭和赵海兰在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 (GCCCE2006) 上提出, 狭义上的教育游戏是指教育性和游戏性整合在一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所产生的自然的教育效果。从以往学者关于网络游戏成瘾原因、游戏行为等研究中可以看出, 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大受青睐的原因有很多, 有网络游戏本身性质的原因, 有社会价值取向的原因, 也有个体人格方面的原因。本文正是在教育游戏环境下研究“双重动机”——游戏参与动机与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关系。

(一) 关于游戏参与动机的研究。

2006年“第六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显示, 玩家玩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交朋友, 其比率为59.6%, 其次是锻炼智力和纯粹娱乐, 其比率分别为9.7%和7.5%。而2005年“第五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 网络游戏玩家玩游戏的主要目的是纯粹娱乐, 其比率为39.93%, 其次是消遣时间和交朋友, 其比率分别为14.66%和14.38%, 以获得现实收益为目的玩网络游戏的玩家相对比较少。而以往学者一般从以下方面来研究游戏参与动机: (1) 挑战与竞争乐趣 (Malone & Lepper, 1983;Rouse, 2001) , 游戏中所提供的挑战性是玩家最根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因素之一, 若玩家在游戏当中能体会到成功的过程, 则会引导出正面且高激励的情绪反应, 激发玩家继续进行游戏的动机 (William & Clippinger, 2002;Vorderer, 2003) 。 (2) 自我肯定 (Malon & Lepper, 1983;蔡珮, 1995;苏芬媛, 1996;陈庆峰, 2001;董家豪, 2001) , 证明自己的聪明机智。 (3) 幻想与角色扮演 (Malone, 1980;Rouse, 2001) , 扮演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 做现实中想做而无法达成的事, 能让玩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东西。 (4) 人际关系 (Hyunoh Yoo, 1996) , 即在游戏过程中结交新朋友, 与朋友联络感情的动机。 (5) 逃避归属 (黄厚铭, 1998;苏芬媛, 1996) , 在网络游戏中, 人的各种感情需求与成就感可以得到部分满足, 从而促使玩家以逃避现实世界压力与痛苦的心态, 把自己封闭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 不愿回到挫败的真实世界。 (6) 获取信息 (陶振超, 1996;Hyunoh Yoo, 1996) , 由其他使用者取得信息或与其他游戏者交换信息。

(二)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

以往学者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学习动机: (1) 求知乐趣, 以追求知识为目的 (Sheffield, 1964;Burgess, 1971;Boshier, 1978;Bransum, 1986;Polteacher, 1987;Starck, 1996) ; (2) 自我成就感, 学生都渴望学有所成, 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绩, 成就感随之产生, 而后会兴趣盎然, 要求更深层次的学习; (3) 物质激励,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习文化更多的是解决生存发展的问题, 这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动机更趋现实,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4) 个人前途, 为了将来找到好的工作 (Boshier, 1978;Bransum, 1986;Polteacher, 1987;Starck, 1996) ; (5) 外部期望, 因为外在环境的鼓励或刺激而从事学习 (Boshier, 1978;Bransum, 1986) ; (6) 逃避失败, 为了转变生活方式或暂时忘记工作压力 (Sheffield, 1964;Boshier, 1978;Bransum, 1986;Polteacher, 1987;Starck, 1996) 。

作为玩家角色的游戏参与动机与作为学生角色的学习动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应用典型相关的方法, 研究两组不同动机间的匹配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本文研究对象为12~25岁青少年学生。根据“第六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 国内网络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为23.6岁, 12~25岁的玩家比例非常突出。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从杭州建兰中学2个班 (初一1个班, 初三1个班) 随机抽取被试81人, 杭州第四中学 (高一1 个班, 高二2个班) 随机抽取被试87人, 从浙江财经学院 (大一工商管理专业两个班) 抽取被试84人。根据问卷中“是否玩过网络游戏”题目进一步筛选, 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34份。其中, 男生125人, 比例为53.4%, 女生109人, 比例为46.6%;每天玩网络游戏时间, 小于1小时为37.2%, 1~3小时为35.0%, 3~5小时为18.4%, 5~8小时为6.4%, 8小时以上为3.0%。

(二) 量表与问卷。

对于学生学习动机量表, 在参考由Biggs (1987) 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中有关学习动机的项目, 以及Harter & Cristine研究的基础上编写, 共有18个项目。对于网络游戏参与动机量表, 参考Malone (1981) 、rouse (2001) 、Crawford (1997) 、许晋龙 (1999) 、陈庆峰 (2001) 、董家豪 (2001) 以及林子凯 (2002) 等学者的问卷整理得到, 共有18个项目。两个量表都以Likert 五点量表来衡量, 根据受测者对陈述问题的认可程度区分为“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五个等级, 计分依据回答情况给予1至5分。

三、结果及讨论

(一) 变量主成分分析。

为了有效地研究学习动机与参与动机之间的相关关系, 先对这两组变量做主成分分析, 目的在于资料的精简及线性转换, 使其能以最精简的主成分数, 得到最大的变异量。

信度分析结果显示, 学习动机分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82, 具有较高的信度。Bartlett球形检定达到显著水平 (P<0.001) 以及抽样性检定KMO值为0.813, 属抽样适当, 故本研究学习动机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抽取因素, 并利用最大变异数法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学习动机变量共简化成4个因素, 其解释总变异量为62.528 %。

本研究利用各较高载荷量的变量加以命名, “因素一”体现学生求知乐趣, 以追求知识为目的, 以及自我成就感满足的动机取向, 故将之命名为“求知成就”, 分数越高, 求知及自我成就动机的取向越明显。其解释总变异量为19.915%。“因素二”体现学生外部感受的动机, 包括外部期望及逃避失败的动机取向, 故将之命名为“外部期望”。其解释总变异量为18.869%。“因素三”体现学生出于个人前途的动机, 故将之命名为“个人前途”, 解释总变异量为13.035%。“因素四”体现学生动机的短期方面, 将之命名为“物质激励”, 解释总变异量为10.708%。

信度分析结果显示, 网络游戏参与动机分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90, 具有较高的信度。Bartlett球形检定达到显著水平 (P<0.001) 以及抽样性检定KMO值为0.852, 属抽样适当, 故参与动机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抽取因素, 并利用最大变异数法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参与动机变量共简化成4个因素, 其解释总变异量为62.641 %。

本研究利用各较高载荷量的变量加以命名, “扩大社交圈”至“学习与其他人合作”这六个问项与因素一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一可命名为“社会学习”, “做想做的事”至“感觉比别人强”这五个问项与因素二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二可命名为“自我肯定”, “获得杀掠等乐趣”至“打发无聊的时间”这四个问项与因素三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三可命名为“娱乐猎奇”, “摆脱现实约束”至“暂时忘记责任”这三个问项与因素四的相关最高, 因此因素四可命名为“逃避归属”。

(二) 学习动机与参与动机典型相关分析。

使用典型相关的方法分析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整体关系。将学习动机因素作目标变量组, 而参与动机因素作自变量组。典型根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显示, 第一典型相关系数和第二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概率为0.001和0.005, 在P=0.05的情况下, 否定典型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 说明这两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

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 在参与动机因素中“社会学习”和“自我肯定”的系数较大, 在学习动机因素中“求知成就”和“个人前途”的系数较大, 所以第一对典型变量可以解释社会学习、自我肯定与求知成就、个人前途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在网络游戏行为与学习行为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的动机取向。两种行为是一种并列式的关系, 无所谓前因后果。可以说社会学习和自我肯定动机取向强烈的玩家, 在学习动机上更多是出于求知欲望, 自我成就感的满足以及个人前途的考虑。

在第二对典型变量中, 在参与动机因素中“娱乐猎奇”和“逃避归属”的系数较大, 在学习动机因素中“外部期望”和“物质激励”的系数较大, 所以第二对典型变量可以解释娱乐猎奇、逃避归属与外部期望、物质激励的关系。出于娱乐猎奇动机的玩家, 在学习动机上更多是来自于外部期望和物质激励, 基本上属于外在动机。

从以上双重动机的匹配过程可以看出, 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青少年学生的眼球, 甚至沉迷网络世界, 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这些游戏在满足学生的需求方面做得更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动机, 正确引导这些需求, 是教育工作者和网络游戏人员的共同职责。

摘要:本文首先对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生学习动机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 将两组变量分别以四个变量表示。在此基础上,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青少年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社会学习、自我肯定的游戏参与动机与求知成就、个人前途的学习动机存在正相关关系。娱乐猎奇、逃避归属与外部期望、物质激励存在相关关系。

关键词:网络游戏,参与动机,学习动机,典型相关

参考文献

[1].Malone, Thomas W.What Makes Things Fun to Learn?A study of intrinsically motivating computer games[J].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science series, 1980, 162~169

[2].Rosenberg FR, Rosenberg M.Self-esteem and Delinquency[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79:279~291

[3].Scheirer M, Krant RE.Increas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via self-concept change[J].Viewof education research, 1979:131~159

[4].陈正昌, 程炳林.多变量分析方法统计:统计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5:14~57

[5].黄希庭, 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林子凯.线上游戏“天堂”之使用者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研究[D].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 2002

高校学生网络学习与学习动机探讨 篇9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传统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但现代教育心理学赋予这一概念更多的含义。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一般称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 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动决定成分, 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求, 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 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也称之为内部学习动机。由内部学习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 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赏或分数, 可以说是“乐在其中”。例如:有的儿童对阅读文艺作品很感兴趣, 一有空就读文艺作品, 从中不仅获得知识, 而且获得语言表达技能。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获得和保持长者们 (如家长、教师等) 的赞许与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求。后两者也称外部动机。无论是内部学习动机还是外部学习动机, 都是促使网络学习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的支持性条件。

2网络学习中的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网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面对网络学习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和无人监督看管的情况下, 学习者能主动地、积极地、独立地选择、接受和理解信息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此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对网络学习的效果具有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

2.1驱动功能

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 教师和学习者处于一种相对分离的状态, 学习效果如何, 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 它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高涨的学习热情, 驱使学生积极采取一系列学习行为去接受信息, 并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2.2导向功能

网络学习要求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手段作出自主选择, 相对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 学生容易迷茫困惑、无所适从。而学习动机犹如指南针, 能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有意义的、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避免无关信息, 采取有意义的学习行为, 直到实现学习目标。

2.3维持和监督功能

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是网络学习中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学习动机就如“加油站”, 不断地给学生打气加油。

3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影响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因素是非常广泛的。一般认为, 和其它领域的学习动机一样, 网络学习中的学习动机也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内部学习需要、外部学习诱导和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需要是教育发展的根源,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没有需要, 就没有生产”。学习需求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意向, 这种愿望和意向是驱动主体学习的根本动力, 也称内部驱动力。内部学习需要是最根本的驱动力。外在学习诱导是指外界环境施与学习者的诱导和产生的压力。人是一个“社会人”, 必然受到外界环境的诱惑和影响, 如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就像很多中国学生不喜欢学习英语, 但为了出国, 不得不学习英语。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激发网络学习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对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Schunk (1984) 发现自我效能感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层面, 维持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的耐力, 而且能将学习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求知过程。

4激发和维持网络学习中的学习动机

网络课程中融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激励方法。网络课程在激励作用方面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进而影响网络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对网络学习而言是这样的重要, 但目前我国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而且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发展到现在其有效性还受到怀疑, 需要寻找有效的途径和切入点来增强其有效性。所以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考虑到它的影响因素和网络课程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设计出既能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网络课程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的途径。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设计这样的网络课程。

4.1设计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许多行动都可以用目标指向来解释, 目标对人有激励作用。其原因有三:第一, 目标能指导人的注意, 使之集中精力去完成当前任务, 第二, 目标能激发人的努力,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第三, 目标能增加人的持久性,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是对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以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同样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 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必须让学习者了解预期的学习成果, 这样, 他们才能明确成就的性质, 进而进行目标清晰的成就活动。

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为学习者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要考虑到网络学习自身的特点, 把长期的、困难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近期的、简单的目标, 使学习者看到从事复杂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 认识到自己还有潜力可挖。如教学目标可包括课程教学目标, 章教学目标, 节教学目标以及知识点教学目标等4个层次。但它们有着层次区分和领域划分的体系, 并逐层体现细化。第二, 教学目标要有灵活性和贴切性。由于网络学习者大多数是成年人, 他们是带着工作或生活中的需要来学习的, 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贴切性, 允许学习者对学习目标有所选择。为了提高课程目标的贴切性, 也可以让学习者参与制定学习目标。

4.2设计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将网络课程所表现的知识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 并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特点, 选择各种不同的资源类型, 使教学面容以更适宜于网络教学形式和手段表现出来。为了使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内容产生兴趣, 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在内容设计时应该注意几点:第一、应用多种表达方式。通过采用文字、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呈现知识, 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浓厚兴趣。第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 新颖有趣, 有适当的难度, 有启发性, 同时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切。第三、应该不断动态更新学习资源。一成不变的内容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

4.3提供简单实用的交互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是对话, 也就是网络学习中的“交互”。根据穆尔的交互分类理论, 网络教育中存在三种交互类型, 学生与内容的交互, 师生间的交互, 生生间的交互。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交互, 能确保交互的有效进行, 能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师生和生生的交互设计中, 可以通过NetMeeting, 聊天室, BBS, E-mail等形式来实现。在设计学生与内容的交互时, 交互不应该只是单向进行的, 内容作用于学习者, 学习者也应该作用于内容, 允许学习者对资源进行相关的操作、添加注释、发表感想, 提供笔记本、小字典、书签等等。同时, 网络课程应当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

4.4设计能给予及时反馈和归因反馈的作业测试

作业和测试在维持学习者积极性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作业测试的设计时要注意几个问题:①提供及时反馈和归因反馈。W.汉尼 (Wslt Haney) (1991) 的研究发现, 及时反馈是学习本身固有的成分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并指出, 立即给予反馈都比测验完成一天后给予反馈更有效, 同时还指出指导学生怎样确定正确答案的反馈比仅仅指出对错的反馈更能促进学习。②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或对他们来说更富有意义的题目的机会。③评分要公平, 且平分机制要公布。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可知, 学习者的得分的公平性对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有影响。

4.5提供激励性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具有激发学习者行为动机, 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作用。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必须具备下列性质。第一、尽可能提供肯定性评价。肯定性评价能使学习者受到鼓舞, 产生成功感、自尊感和自信感, 从而不断地提高成就动机, 焕发积极的热情, 做出更大的努力。第二、实行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对学习者的评价, 尤其是一些差生以及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要降低评价标准, 在其取得相对较小的成功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尽可能挖掘学习者的长处, 给他们充分展现自己长处的机会。评价要努力着眼于指导和帮助被评对象改进学习, 取得更好的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 在一定限度内, 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第三、提供对学习和进步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当学生学会反思他们的个人成就时, 他们就学会了在他们的能力限度内进行学生。

参考文献

[1]童金皓, 边玉芳.网络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J].现代远程教育, 2005, (3) .

小学生学习动机 篇10

学习动机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和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求 (李柏令, 2013:133) [1]。二语学习动机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 指个体出于愿望或满足感在学习时的努力程度, 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者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心理状态, 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高媛媛, 2013) [2]。

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理论的发展, 二语学习动机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主要从20 世纪60 年代的“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理论, 发展到80 年代的“自我决定理论”, 进一步发展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理论;再到90 年代的“三层模型理论”, 包括“语言层”“学习者层”和“学习情境层”。

最新的模型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学习环境的因素, 强调学习动机与教学环境的有机结合 (赵咏, 2009) [3]。李绍鹏、杨连瑞 (2015) 4]指出,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逐渐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 最新的动机研究关注了环境维度, 并认为所有的环境因素均会对个体的认知和动机有影响, 也体现了动机的社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 说明了动机与认知、情感、时间、情境等因素的复杂交互关系。

近年来, 国内研究者汉语学习动机也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但是也存在不足。就研究范围而言, 对国外的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很少;就研究对象而言, 针对小学生的研究非常有限;就研究内容而言, 对学习动机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很少, 且目前还没有基于学习环境的学习动机研究。

据此, 本文对澳大利亚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展开了实证调查, 并从学习环境的角度出发, 综合运用“学习情境层”理论和其他动机理论, 分析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整个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期能够弥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在学习环境方面的空白, 并进一步丰富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

一、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

(一) 调查的对象、方法与问题

本次调查在澳大利亚大南方文法学校小学部进行, 对象为1—6 年级 (6—12 岁) 学生, 全部是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其中, 一二年级共44 人, 三四年级共48 人, 五六年级共89 人。调查采用问卷法和提问与访谈法, 主要是通过开放性问题, 调查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 以及他们对汉语课及课堂活动的态度、建议和需求, 来分析他们的汉语学习动机。因一二年级学生书写能力有限, 所以对他们采用课堂提问和课后随机访谈的方法。调查的问题包括: (1) 你认为, 你为什么学习汉语? (2) 在汉语课上你最喜欢什么? (3) 对于汉语课, 你有哪些建议与需求?

(二) 调查的结果

1. 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

根据学习情境层理论和其他动机理论, 并结合Marianne Nikolov (1999) [5]的调查分析, 本文将学生的回答分为“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教师相关原因”“外部原因”和“实用原因”四个方面。“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与课堂和课程因素有关, 是学习环境的主要部分, 包括课堂活动、课堂氛围、所学课程等。“教师相关原因”是学习环境中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外部原因”包括家庭和学校因素。“实用原因”包括对目的语环境的态度和实用价值等。

(1) 一二年级学生原因 (共104 条) 。第一, 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如“做游戏很有趣”等, 共61 条 (59%) 。第二, 教师相关原因:如“老师很友好”等, 共27 条 (26%) 。第三, 外部原因:如“回家跟父母说, 很开心”等, 共10 条 (10%) 。第四, 实用原因:如“去中国旅游”等, 共6 条 (5%) 。

(2) 三四年级学生原因 (共113 条) 。第一, 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如“好玩”“孙悟空的故事”等, 共65 条 (58%) 。第二, 教师相关原因:如“老师常帮助我”等, 共23 条 (20%) 。第三, 外部原因:如“学校安排的课”等, 共9 条 (8%) 。第四, 实用原因:如“去中国说汉语”等, 共16 条 (14%) 。

(3) 五六年级学生原因 (共211 条) 。第一, 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如“课堂很有活力”等, 共98 条 (47%) 。第二, 教师相关原因:如“老师乐于跟我们交流”等, 共40 条 (19%) 。第三, 外部原因:如“学校想让我们学习更多语言”等, 共11 条 (5%) 。第四, 实用原因:如“理解不同的文化”等, 共62 条 (29%) 。

2. 小学生对汉语课及课堂活动的态度。

学生对汉语课的态度对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对汉语课堂活动的喜欢, 就直接加强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本文将学生的回答分为“课堂游戏活动类”“汉语本身”“教师相关”和“所有事情”等方面。

(1) 一二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 (共90 条) 。第一, “所有事情”, 共10 条 (11%)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抛绣球游戏”等, 共70 条 (78%) 。第三, 与教师相关:如“最喜欢老师”等, 共10 条 (11%) 。

(2) 三四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 (共122 条) 。第一, “所有事情”, 共8 条 (6%)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中国功夫”等, 共108 条 (87%) 。第三, 关于汉语本身:如“学习汉语词语”等, 共2 条 (2%) 。第四, 与教师相关:如“最喜欢老师”等, 共7 条 (5%) 。

(3) 五六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 (共232 条) 。第一, “所有事情”, 共7 条 (3%)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筷子与乒乓球活动”等, 共214 条 (92%) 。第三, 关于汉语本身:如“学习汉语”等, 共8 条 (4%) 。第四, 与教师相关:如“最喜欢老师”等, 共3 条 (1%) 。

3. 小学生对汉语课的建议与需求。

需求是动机的基础, 对需求的满足会使动机得到强化。本文将学生的回答分为“课堂游戏活动类”“汉语本身”“社会文化知识类”和“不改变”等方面。

(1) 一二年级学生建议与需求 (共27 条) 。第一, “跟老师一样”, 共2 条 (7%)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制作风筝”等, 共23 条 (86%) 。第三, 关于汉语本身:如“学汉语动物”等, 共2 条 (7%) 。

(2) 三四年级学生建议与需求 (共49 条) 。第一, “跟现在一样”, 共10 条 (20%)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更多手工制作”等, 共28 条 (57%) 。第三, 关于汉语本身:如“多学汉语句子”等, 共7条 (15%) 。第四, 社会文化知识类:如“介绍中国文化”等, 共4条 (8%) 。

(3) 五六年级学生建议与需求 (共90 条) 。第一, “不改变”, 共29 条 (32%) 。第二, 课堂游戏活动类:如“乒乓球比赛”等, 共25条 (28%) 。第三, 关于汉语本身:如“写汉字”等, 共15条 (17%) 。第四, 社会文化知识类:如“介绍中国历史”等, 共21 条 (23%) 。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 学习环境, 尤其是课堂与课程及教师方面, 对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 学生突出强调了以课程、课堂活动、教师因素为主的学习环境。在学习汉语的原因中, 课堂和课程相关原因在三个阶段分别占到59%、58% 和47%, 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师相关原因在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也占到了26% 和20%, 起到明显的作用。在学生喜爱的内容中, 课堂游戏活动的比例分别是78%、87% 和92%。在建议和需求中, 关于课堂游戏活动的比例分别占到86%、57% 和28%。

2. 关于汉语和课堂游戏活动, 小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内在动机;且随着年级的增加, 学生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对于课堂游戏活动, 绝大多数学生都带有明显的内在动机, 如“好玩”“感兴趣”等。对于汉语课, 学生也都表现出内在动机, 如“喜欢学习汉语”等, 而外在性动机较少, 只有少部分回答“有用、以后会用到”等。此外, 小学生的自主性也在发展, 对喜欢的内容回答得越来越具体。在回答最喜欢的汉语内容时, 笼统回答所有事情的比例由11% 降到了3%。

3. 工具性动机随着年级增加而增强, 但总体上并不明显。在学习汉语的原因中, 在一二年级阶段, 工具性动机比较明显, 学生回答中的“实用原因”都属于工具性的, 如“旅游”“有用”等, 占到5%;在五六年级阶段“实用原因”占到了29%, 其中约有一半是工具性动机。

4. 随着年级的增加, 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 融入性动机因素明显增多。语言和文化知识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小学生的动机从“玩游戏”发展到追求语言和社会文化, 从“活动需求”发展为“语言知识需求”和“自我提高需求”。学生最喜欢的汉语内容在五六年级有4% 是关于汉语本身的;学生的建议与需求中关于汉语本身的需求从7% 增长到了17%, 关于社会文化知识方面的需求从0 增加到了23%。

四、结语

为了调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与学习环境的关系, 进一步丰富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 本文对澳大利亚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展开了实证调查, 并从学习环境的角度出发, 综合运用“学习情境层”理论和其他动机理论, 分析他们的汉语学习动机与整个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 综合了课堂、课程和教师等因素的学习环境对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对汉语和课堂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内在动机性, 且随着年级的增加,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断发展, 小学生的动机从“玩游戏”发展到追求语言和社会文化。所以在小学生汉语教学中, 要结合小学生认识发展水平, 综合考虑整个汉语学习环境, 包括汉语课程、教学材料、游戏活动和教师等方面, 以及家庭与学校因素和学生的兴趣、态度和需求等方面。

由于本文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有限, 仅仅调查了一所学校的小学生, 缺乏代表性, 且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的分析模式, 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柏令.第二语言习得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2]高媛媛.从融入到自我——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新发展[J].语文学刊, 2013 (1) .

[3]赵咏.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 2009 (7) .

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职;英语学习动机;培养策略

1.前言

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教育研究中重点研究的课题。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育者充分利用诱因,激发、培养学生主动、积极进行学习的愿望。根据许多研究的结论,在英语的教育中,我国中职学生普遍的学习状态较差,大部分中职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基础弱,英语的口语、听力以及读写能力都较差,归结原因,在于学习英语的动机不足,因此,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成为中职教育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动机的增强不是教育者主观愿望的结果,而是要在学习动机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方能实现激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以某校为例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找出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差的原因,为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办法打下基础。

2.1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笔者针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然后在本市两所中职学校分发,调查对象是378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份问卷包含30个问题,最后回收的问卷共378份,有效率100%,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访谈。这是对调查问卷的一个补充调查手段,能够追查无法辨别的情况。访问对象的选入标准是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和上一个学年的英语期末考试成绩。被选入的访问对象共48名,其成绩较差,访谈是为了找出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不利因素。

2.2调查结果分析

在对37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48名英语成绩较差学生的进行了访问调查之后,获得了大量的有效数据。通过数据以及访问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不感兴趣或者一般感兴趣的学生占绝大部分。总结起来,影响这部分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基础差。根据入学成绩的调查,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是很差的,具体表现在:英语的基础知识薄弱、基础技能掌握不全面、未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刻板等。加之中职英语实际教学经常不按照学生的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仍然使用初中应试教育的方式,不但不符合中职学生的教育需求,而且会直接或者间接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2)学生消极心理影响。许多基础差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的学习动机已经很弱了,主要是因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习水平低,导致英语成绩差,被老师批评和忽视,进而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使学生开始讨厌英语学习,最终完全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动机。

(3)缺乏深层学习动机

被调查对象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工具性的被动动机,包括英语学习。他们学习英语或者强迫自己学习英语只不过是为了将来能够找到好工作,或者为了应付考试,等到考试过后或者找到好工作,这种兴趣立即消失。通常具备深刻学习动机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是自发性的、积极的,相比,缺乏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却是被动的,消极的。

(4)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重视具体的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因此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缺失;加上中职教育的职业性比较明显,学校比较重视专业的教育,类似电工、焊接、或者电子技术等专业,基本上上英语课纯粹是种形式,学生对英语学习就基本是漠视或放弃的态度。

3.增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对策

3.1提升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进行一项任务的基础。要增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首先需要帮助学习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表达对学生的支持和肯定,这种支持和肯定是学生激发内部学习动机最好的催化剂,效果很好。对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基础差、出现错误等问题,教师不宜过分喝斥、批评,更不能忽视,据研究表明:喝斥、批评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英语学习动机效果不明显;而忽视比以上任何评价所起到的动机激发效果都差,因为教师的忽视会让学生不相信自己,失去学习耐心和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重创,因而无法建立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重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赞扬;当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真诚而及时的帮助,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增强其学习动机。

3.2借助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进英语学习动机

中职学生总体上学习基础较差,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以后,学习任务和学习强度都有所增强,学生的压力变大,也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继而诱发学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焦虑、烦躁、生气、不安等。这些负面情绪反过来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以及学习情绪底下。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轻松愉快并且成就感很强的情绪,必然能够激发起中职学生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就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由此看来,如果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的表扬,或者体验成功,能够帮助其获得成功感,这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关键。但大多时候,中职学生最直接的成功体验是来自教师,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作用,积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积极给予鼓励与支持,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3.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积极的情感因素

因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育和普通中学的英语教育有许多差异,初中英语教育比较注重应试,而中职英语更注重技能的掌握。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学生要面对两种英语教育模式的差异,一时之间很难适应,无法进入状态,可能导致英语学习进入恶性循环之中,最终使得学生缺乏信心,动机崩溃。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情感因素渗透,用情感引导学生爱上英语。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喜欢自己的基础上对英语产生好感,所谓“爱屋及乌”,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上课时应努力做到仪表端庄大方、发音纯正标准、态度和蔼可亲、板书整洁美观、言语幽默风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结束语

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职学生都存在信心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基础差、厌学等问题,缺少相应的理想抱负,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针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特征,经常处于失败的心理体验下,从而导致不良的自我意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英语教学中,积极采取有效办法,全面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楠,罗俊伟.也谈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J].考试周刊, 2011, (04).

[2]杨自付.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0, (41).

[3]李红瑛,于玲燕.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研究[J].教育革新, 2009, (02).

[4]陈欣欣.中职英语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与学习动机的激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0).

[5]管培芳.中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 (07).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12

一、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方法

1. 创造“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外化的表现, 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通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老师很好的钻研教材, 在课堂中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引起学生好奇与思考的问题。

2. 变换表达方式, 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还可借助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 以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增加效果,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题设和所求, 假设不同的未知量, 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和不同角度列出方程。

3. 开展游戏活动, 提高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开展一些游戏活动, 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内部动机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同类项时, 老师有意思地制作一些纸板, 上面写上不同的单项式, 但有些是同类项, 上课时, 老师随便抽一学生举起手中的单项式, 然后叫大家观察, 若与之相同的也举起来, 这种游戏虽然简单, 而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 会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

4. 进行情感交流, 促进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还带着单纯稚气的意趣, 他们容易感情用事, 根据学生这一特点, 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 增进与学生的关系, 亲近他们、爱护他们, 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问题, 当学生把你当作朋友时, 就能较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你所教的学科, 甚至会把此学科作为自己奋斗的终身事业,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激发外部学习动机的方法

1. 及时进行反馈, 增强学习信心。

信息论和控制论告诉我们, 没有反馈就没有控制, 也不可能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 反馈信息愈及时, 学生获得学习成果的正确度愈高, 反馈信息的转换频率愈高, 教学成效则愈大。所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数学的结果, 知道自己学习的进步、成绩, 可以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 及时评价表扬, 稳固学习动机。

学生在课堂听课、作业及课外活动中会表现出各种积极向上、创造性精神, 老师及时予以肯定、鼓励, 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成功感, 即使是学生的微小进步和成功之处, 我们都给以正确的评价和表扬, 能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正确学习动机。

3. 适当开展竞赛, 提高学习兴趣。

上一篇:我国贸易依存度实务下一篇:新媒体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