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

2024-07-17

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共12篇)

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 篇1

小学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的繁重教学任务,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下面就谈谈我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 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 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 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 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 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 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 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 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 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 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 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艺术, 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 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 (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 , 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 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 讲授方法千篇一律, 只注重自己讲, 而忽视学生听, 长此以往, 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 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 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那么, 如何讲究讲授艺术, 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文基础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教学《麻雀》一课时, 讲到一只小麻雀被风吹落, 我问:“在这紧急关头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麻雀飞了下来”, 借此机会, 设疑:“大家有问题没有?”“这只老麻雀是母亲还是父亲?”一个学生大声问, 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 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 那么, 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 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 随后, 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 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 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 也大大调动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引导。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 这两种兴趣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间接兴趣的力量, 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 尽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稳定性,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真正落实好素质教育。

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 篇2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推动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养成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枯燥乏味,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进而形成了一种负担,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不断更新完善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还想方设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抓好预习环节,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其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便包括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

预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既要坚持原则,适当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要鼓励学生采取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预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谈话:这篇课文的作者用朴素而优美的语言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文中描写的画面引人入胜,令人遐想,使我们读了以后仿佛走进了美丽的北国。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先认真地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不同画面,把你们对某个画面的感受画下来。 检查预习情况时,我发现同学们预习得都很好,还有的同学把自己阅读的感觉画了出来。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并结合讲读课文内容引导大家读、议、欣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再如指导学生预习《赤璧之战》一课时,我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赤璧之战的经过,学生听了后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不仅认真地预习课文,而且积极收集有关赤璧之战的材料,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对课文内容也理解锝非常透彻。

二、挖掘美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享受是引起兴趣的条件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缺少美的欣赏,即使是最引人入胜的文艺性课文,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相反,如果我们注意挖掘课文中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欣赏、感受,那么,即便是不以文采、形象吸引人的说明文,也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太阳》一课,是一篇科普知识类的说明文。这篇课文先介绍了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再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作者采用了比较、比喻和数字说明等手段,把难以捉摸的对象变得形象具体,易于感受。另外,课文开头的神化传说,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课文中的这些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教无定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条、呆板,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课堂教学要体现艺术性,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使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动手,生动活泼地去学习语文知识。 如处理一些句式整齐、感情真切、比喻生动、句句有情的课文,我就以朗读作为激起兴趣的向导。《再见了,亲人》就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学习本课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入意境。另外,我还经常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妙词佳句、优秀片断,欣赏体会作者的表现方法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可爱的草塘》一课,要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如何表现北大荒草塘“可爱”的作圈、点、批、划、注。这样手脑并用,能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既增加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再如教授《伟大的友谊》一课,在讲读过程中始终抓住课题设计问题,以课题统摄全文,讲读内容精要,学生理解深切。讲读中从题目直接导入中心,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四、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比试竞争,所以我在任课班级坚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将学生划分成六个“语文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人,依据学习成绩不定期地轮换。把学生的读书、写字、作业质量、单元考试成绩等都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结。此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学生语文合作学习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学生;语文;合作学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65-01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或是团队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个人和合作伙伴的优势,能够实现智慧的共用,知识资源的共享,实现学习上的“双赢”。美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提出的五因素理论:即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和小组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自评。合作学习要求五要素有机系统地组合在小组学习的情境中,有助于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并能使合作学习的有序实施取得长期的成功。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正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處,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喜欢接受帮助,但更愿意给予别人帮助,好为人师是人的天性,因为这样能够向人们表明自己的价值。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这种表现欲可能更加直接和强烈。因此,采取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还会有不能明白的道理,这时,教师还是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和看法,以矫正、补充和完善自学成果,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质上又深入了一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在碰撞中学生对问题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例如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爸爸的花儿 》这篇课文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在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主人公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她也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还小,但应该承担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课文的重点、难点是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这篇课文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学习相互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解决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全班学生已经理清课文条理,对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但重难点还未突破,这时我相机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来精读课文,搜集信息,畅说感悟。

我将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安排了15分钟的小组学习时间,引导学生深究课文,给学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他们去“侦破”,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的意见的习惯,组织学生讨论要注意实际效果,要求学生要互帮互助。我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

1、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从文中找出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及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依据。

2、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从中可以看出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3、爸爸的一些言行,对我具有深远的影响。请你从书中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深远的教育意义。

4、细细品读,文中写到的感情具体讲有哪几种?结合精彩语段有感情朗读并谈谈读后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而是显得很随便。最后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补充的基础上,紧扣关键词句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理解。父爱如山,父亲给予主人公最厚重的爱。

学生通过协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行开放性的交流,学生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告诉我们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的交互平台,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积极引导,学生也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共同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充满了自信,激励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要精心设计合作的活动,应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安排有一定梯度的活动。在合作学习前,应教给学生社交技能,制定小组交流时须遵守的协约。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建立合作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在课堂中,教师始终保持充沛的能力,真诚热情,在学生采用自己习惯,擅长的学习方式或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使每个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间的鼓舞。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4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 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但是很快他们又会转移自己的视线, 寻找其他有趣的事情。在学习方面, 他们感兴趣于学习的过程, 对于结果却置于一边。如果老师只是平淡的讲述, 机械的背读, 他们就会感到毫无兴趣可言。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将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以做游戏、儿歌、画画、表演、动手等方式来表达,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使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的挖掘。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会碰到很多形声字的学习, 这些字有时候会给学生带来困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形声字, 可以采用画画、动手的教学方式达到这一目的。比如让学生分辨对“请、情、清、青、睛”等字在形和读音, 可以发现这些字共同的特点就是声旁都是“青”, 让学生动手将字体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为“青”, 另一部分是偏旁部分, 将它们进行不同的组合, 分别记下各自的读音及形状, 加深了对于整个词语的记忆,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进行知识的拓展学习, 将其联想组成一个词语, 并将这些词语串起来造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 最后将这段话以一幅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 同时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学生培养了学习的自觉性和动手的能力, 开拓了思维。

在拼音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做成拼音声、韵母的卡片, 并让学生以“找朋友”方式将其拼凑在一起, 在整个过程中都让学生参与进来, 使学生改变原来的学习态度, 乐于接受学习, 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去享受。

二、利用竞争比赛激发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一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竞争机制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同时还可以带动课堂上的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以通过采用课堂表演、朗读或识字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将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开展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活动:1.在识字比赛中采取火车接龙、分组比赛、写字或者组词比赛, 让学生既享受了游戏带来的乐趣, 又学习了词语。2.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学生自读赛答的活动, 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知识, 然后比赛答题的速度和质量。此外, 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班里实行小组竞赛的机制, 哪个小组在日常课堂中的表现好, 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在最后评比中得到奖励最多的小组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

三、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是不断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中, 然而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思维。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形象化和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那么现代的电教手段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在现代电教手段中, 可以呈现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逼真的画面, 这都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 在打开幻灯片, 播放录像或录音机时, 学生会被不同于以往教学的方式所吸引, 缤纷的画面和优美的乐曲, 使其身临其境。

比如说在低年级教学识字的过程中, 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一堂授课过程中只教会6—8个生字, 然而采用电教手段, 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教授生字12—14个, 在这个过程中将教授课程时间缩短了, 学生练习的时间增加了, 而且练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便于学生记忆。

四、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对资源有了新的规定, 其规定的范围拓展了, 不仅包括课堂上的资源, 还包括像自然风光、风土民情、文物古迹, 以及对于社会热门话题、学生的日常生活等在内的课外学习资源, 所以老师要重视和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生活资源, 将语文教学进行拓展, 使其在生活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见到并使用, 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五、利用合理评价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运用评价方式和评价语, 使学生受到鼓舞, 继而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对于优等生, 教师要巧用评价, 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使其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对于后进生, 教师更要不吝啬表扬, 对于后进生的每一次发言,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我经常这样评价学生:“没关系, 问题虽然没答对, 但你已经动脑了, 老师相信你下次会表现得更好!”“哇, 原来你读书的声音这么动听!真希望你多给大家朗读!”除了在课堂上评价学生外, 在作业中我也常用“书写有进步, 继续努力”“写得非常好, 你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 写得真生动”等鼓励和赞美的语言评价学生。学生拿到作业本之后都很兴奋。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六、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根据小学生认知的发展特点, 可以使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接轨, 使学生在强烈的兴趣指引下体会语文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谢芳.PPT对于小学生语文兴趣培养的思考[J].新课程:上, 2014 (11) .

[2]赵伟, 寇振芳.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J].环球人文地理, 2014 (12) .

[3]张世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学周刊, 2014 (14) .

[4]田晓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学周刊, 2014 (11) .

[5]王学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2) .

[6]胡建.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S2) .

[7]陈春梅.谈新课改下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才智, 2008 (19)

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 篇5

摘要: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首要,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教学,让教学有一个好的开始。平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全体同学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关键字:和谐、情境、多媒体、激励性语言、培养兴趣。

从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来看,学生学习语文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如何才能让学生由学习语文的被动状态变成主动状态,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呢?综我的教学经验,现在我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讲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说明了要想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必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前提是确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过去,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表达和发展自己的见解和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学生和教师和谐关系的确立主要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放下身段,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般来对待,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爱、可亲、可信的人,让学生敢于与教师亲近,肯于和教师交流。上课铃声响后,无论课前教师是高兴还是不开心,教师都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充满信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多看学生的优点,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质疑,教师不能不给予理睬甚至动怒,教师都要重视并帮助其解决。只有学生在教师的面前觉得轻松自在,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注意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伊始,教师要注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诗歌、哥曲把学生引入到趣味的课堂,也可以用对话,置疑等方法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简单价绍小女孩的遭遇,最后问:“最后这个小女孩怎么

的兴趣。

六、利用激励性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说教师的评价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那么教师使用丰富的激劢性语言评价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使用丰富的激劢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着急着去找学生回答,而是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教师首先得对学生敢于回答回题,不怕出错的精神给予鼓励。在很多情况下,哪怕是教师带有鼓励性的只言片语,都会让学生激动不已,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向上动力。在教学中,如果是学生回答的好,我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这样的表扬鼓励学生:如:“看来大家阅读课文可真认真,这么难的问题都给解决了。” “真了不起,如果能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就更好了。” “哦,你理解课文可真深透,老师真佩服你!”等语言真诚地表扬学生。让学生知道被老师赞扬的快乐,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是学生回答错了,我也不会生气,我会这样安尉他们:“不要紧,再好好想想。”“已很接近正解答案了,再仔细读读课文,肯定能想出来的。”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知道老师的期望,激起学习的动力,从而推动课堂学习。教师还要及时地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6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乐之”,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如下几点:

一、以趣引入,激起兴趣

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使学生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可以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中间穿插一些感人的画面,让每一位学生马上进入情境,使整节课融入一种亲情、孝情的氛围中。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登高》一诗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蕴涵着八悲,请同学们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简简单单的一联却包含如此多的含义,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会找出诗中的内容。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此诗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趣。

三、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不少学生厌学,是因为感到学了没用,学的知识有时与现实相差太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讲课一定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学生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掌握。

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可让他们每人通过回忆找到自己需要忏悔的事情,并在课堂上讲述出来。很多学生都有很多的话要说,而且还能够联系实际讲出自己平时的过失,并能进行反省。

刍议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7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抓住导入这一环节。因为一节课中一个好的开头, 能像磁铁般地吸引着学生, 它是给学生的第一信息, 并能以此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教学所需求的情景之中,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如何抓住新课的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新课开头起到“投石激浪”, 打开思路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课文内容, 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创设意境, 揭示课文有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生想知又不知时导入新课,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

一、故事开导, 引起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 各种各样的故事对他们更具有魅力, 那曲折的情节, 奇妙的对话, 神奇的人物, 常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并能从中受到教育, 得到启迪, 针对这一特点,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抓住教材中的具体内容, 引导学生认真听, 积极思考,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如在教学《小猫钓鱼》这篇童话故事时, 我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听”上, 听完及时设疑:“小猫开始为什么钓不到鱼?后来为什么钓着了呢?”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思维活跃, 想知而不知, 于是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 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对儿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新课的导入环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 会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龟兔赛跑》这一课时, 我一开始就用制作的动画课件, 显示出乌龟和兔子正在赛跑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它们在干什么。我接着问:“乌龟和兔子, 跑步时谁快谁慢?它俩进行比赛应该谁赢?”学生回答完后, 教师再设疑:“那课文又是讲谁得第一名呢?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课文录音, 边看教师的课件, 这时, 学生的兴趣特别浓, 他们结合自己所看到的画面与所听到的课文内容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顺利地突破了“为什么乌龟跑得慢却得了第一”这个教学难点的。

三、演示实验, 激趣揭题

演示实验, 十分符合小学生爱探索的心理特征, 若在新课的教学导入环节进行实验演示, 既可增加学生的兴趣, 也可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一文时, 我先出示实物“皮球”, 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 “老师要干什么呢?”接着我又把皮球放到一个透明的大玻璃杯中, 往杯中倒水, 让学生观察皮球慢慢随着水位上升而浮上来了, 接着提问:“皮球怎么样了?”揭示课题:“皮球浮上来了”, “皮球为什么会浮上水面来呢?”这时, 学生兴趣盎然, 他们个个积极思考, 并结合自己的知识, 踊跃发言,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又为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说吴文的办法最好”作好铺垫。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8

一、用爱心开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智慧之门

要想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兴趣。学生喜欢语文教师了, 才能进一步对教师任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语文教师要处处关爱学生, 做到爱生如子。无论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 都要做到关心爱护尊重, 尤其对后进学生, 更要尊重鼓励赏识。后进学生成绩之所以差, 大多无兴趣不愿意学, 没有学习兴趣, 就会在被动中学习, 学习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导致成绩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基巧的全部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对学生有一颗爱心, 是教师崇高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是促进学生培养兴趣、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对后进学生做到以诚相待, 生活中学习上处处关心帮助他们。以情感教育感化学生, 帮助其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2013年我教的六年级2班有个叫王小飞的学生, 上课说话、下课打闹、从不写作业, 对语文学习更是没有私毫兴趣。我接管这个班后, 经过侧面了解知道他语文基础差, 于是我主动找他为他义务补课。后来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 父母离异。于是我在生活中处处关心他。放学时只要有空, 我就用我的自行车带他回家, 因为别的同学都由父母接送, 只有他经常是自己一人回家。一次自习课, 我发现他总是趴在桌上, 提醒后也不改。我轻轻走过去, 用手摸摸他的头, “好烫啊”, 我赶紧把他送往医院, 一检查高烧39度, 我自己掏钱为他买药。医生说只是感冒发烧回家疗养几天就没事了。可是当时他开大货车的司机爸爸刚出车去外地, 家里没有人, 我就把他接到我家, 精心呵护, 细心照料。两天后他康复返校上课。出乎意料, 他像变了一个人, 上课认真听讲, 主动回答问题, 作业认真做, 以前不爱学习的毛病没有了。并且经常主动问我关于语文方面的问题。语文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 成绩也渐渐上升, 由全班倒数第五升到全班正数第十名。2014年春学校组织作文比赛, 他的作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获得一等奖。

教育实践证明, 爱心可以融化学生内心的冰结, 帮助学生走出内心的阴影, 拉近师生心灵距离, 使学生亲近教师、喜欢教师, 进而喜欢教师教的语文学科, 对学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后进生往往有很重的自卑感, 渴望帮助, 渴望教师的热情和尊重, 教师的爱心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 铸造出闪光的灵魂, 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进而开启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之门。

二、建立帮扶小组, 营造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

对一些对语文无学习兴趣的学生, 只是感化赏识教育远远不够, 时间长了会发生反弹效应, 即五分钟热情。要想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除了教师的爱心鼓励感化, 还要充分发挥班集体中学生的力量。夸美纽斯说过:“在学生方面, 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 而且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 互相帮助……。”由此可见, 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 让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让集体的力量推动后进学生培养学语文的好习惯, 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学习环境, 才能培养起学生长远的学语文的兴趣。

2014年我带的三年级1班全班学生语文成绩很差, 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我在全班进行了语文学习改革, 成立一对一帮贫助弱小组, 让优秀学生帮助带动后进生, 通过义务帮助补课、帮助后进学生完成语文作业、定期提问等形式帮助后进学生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对进步的后进学生, 实行进步加分制, 一周一总, 一月一评比。进步大的学生发进步小红花奖。获进步奖的后进生所在小组被评为红旗小组。一个帮扶小组有优良可差四个层次的学生, 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帮扶小组成立初期, 有些优秀生担心帮助后进生学习浪费时间进而影响自己成绩, 所以帮助流于形式, 后进生对不诚实帮助自己的组长不满。还有些小组后进生我行我素, 对优秀生的帮助无动于衷, 不听从组长安排的学习任务。对于虚假帮助和无视帮助两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一一找到学生本人,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说服这些学生正确对待帮扶小组这种共同进步的学习方式, 在互帮互助中增进班集体凝聚力, 同时培养全班学语文的兴趣, 进而提高全班语文成绩。经过我的积极引导, 学生认识到帮扶小组的意义, 纷纷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帮扶小组, 全班形成团结互助学语文的学习氛围。帮扶小组的成立, 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学语文的积极性, 学比赶帮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 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浓厚起来, 全班语文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期中考试优秀率占60%, 期末考试优秀率占95%。全校作文比赛我教的班有17人获得一等奖, 居全年级第一。

关爱学生, 用爱心和尊重开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智慧之门。在全班成立一对一语文帮扶小组, 用集体的力量帮助后进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在全班营造学语文的浓厚氛围, 提高全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以上两点粗浅做法仅供同行教师参考。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语文方法会越来越多。我会再接再厉, 继续探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方法, 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摘要:小学语文学习中, 学习兴趣对提高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浓厚加上教师合理引导, 最终可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关爱学生, 用爱心和尊重开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智慧之门。在全班成立一对一语文帮扶小组, 用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在全班营造学语文的浓厚氛围, 进而提高全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9

小学语文课程有趣味丰富、知识性强、情感丰富的特点。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达到“丰富学生的生活,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的目的, 就必须将语文课上得活泼, 思想性、知识性要深挖, 要融为一体去讲授和训练。[1]这就要突出地发挥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 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探索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应该做到三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贵在疑, 只有学会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真正主动地去寻找其中的知识。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兴趣的引导下进一步探索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 挖掘深层的思考, 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获得学习的方法, 比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要重要得多。语文兴趣教学还主要表现在想象的发展上, 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性思维的有效方法。[3]

三、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 带给学生宽松的教学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要求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选取丰富、趣味的内容,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把语文的朗诵、读写、表演融合起来, 把生活知识引入其中,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丰富的知识带领学生进入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真正地发挥语文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小学语文兴趣教学[J].教育广角.2002 (8) .

[2]马继真.浅谈小学语文兴趣的激发[J].甘肃日报[N].2009.9.29.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10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向往, 是学习的情感动力, 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 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 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 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

一、巧设导语, 营造气氛, 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 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一课时, 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向一身西服着装的我, 当天穿了一身运动装, 脚蹬一双旅游鞋, 头戴一顶太阳帽, 手拿一幅中国地图, 一进教室, 就引起学生的骚动, 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 “今天我不当老师了, 我要当一次导游”“导游? 导什么游?”此言一出, 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 我说, “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 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课文讲完后, 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除了对精彩的导入, 恰当有趣的问题感兴趣外, 教师根据文本知识收集的课外知识也让他们非常感兴趣。通过和他们交谈, 我了解到高年级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看法, 他们认为教师一定要多看课外书, 因为他们以不能满足于书本那点东西, 他们更渴望教师能开拓自己的事业而不是照本宣科。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后, 在教学中我尽量收集各种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向往奥运》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我在网上收集了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国度的人们庆贺申奥成功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生不仅欣赏到优美的图片, 而且体会到了课文的感情,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

三、利用多媒体, 抓好教学演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 知识不丰富等原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 是无法满足学生的, 这个时候我们利用教学演示, 通过图片、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 突破时空的限制,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 我提出问题: 桂林山水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从录像中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接着放映桂林山水景色的录像。这时, 一幕幕如诗似画的秀丽风景便呈现在学生眼前, 那静清绿的漓江水、奇秀险的桂林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强烈的学习兴趣被直观录像所激发, 往下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电教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11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穿凿学生乐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习语文的条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某科学习成绩与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与否有关,当他喜欢那位老师时,他对这门功课也会更有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想办法和学生做朋友,让他们感觉和我一起讨论问题、探究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了在每堂课上让学生对我这个“老朋友”都有“新感觉”,在课前,我一般都和同学们先做一个小游戏,如:我大拇指向上,同学们就坐下,我大拇指向下同学们就起立的小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同学出现了错误,而引起同学们阵阵笑声,使教室里充满了欢乐。这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创造了学生乐学的氛围。

二、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四年级《小木偶的故事》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笑”的故事:从前,有个老木匠凿了一个小木偶,他有鼻子有眼睛,能走路会说话,真讨人喜欢。可老木匠左瞧右瞧,总觉得小木偶脸上少的东西是“笑 ”,于是老木匠拿起它神奇的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脸上填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然后,老木匠为小木偶收拾了一个红背包,把它送出了家门。小木偶离开家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大家猜一猜。故事一讲完,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起了言。这样,学生们就对《小木偶的故事》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到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使他们有了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歌德曾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地创设出有启发性的,趣味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脑子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 发展。本人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时,首先提出了“你能想象出天堂是怎样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纷纷发起了言,气氛十分活跃。

四、体验成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课中,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们能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何创造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机会,就很有技巧。我刚接手现在这个班的时候,发现几位晨会很不理想的同学,上课时无精打采,讨论、回答问题都不够积极,于是,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就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如读课文时我会说:“你读课文时的声音十分悦耳。”习作时在批语中写“语句通顺”、“错别字少”、“某一个句子写得十分优美”等等。只寻找闪光点,而对于不足只在指导过程中对事不对人地讲一下。也写上一些鼓励性批语:“又有进步了”、“相信下次会更让老师吃惊”等等。这样,学生会越来越有信心,自然,对语文学习也会越来越有兴趣。

五、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知识的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多媒体具有直观性,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首先播放了鸟的天堂视频,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大榕树,听悦耳的鸟鸣,音、像融为一体,这样,在后边的教学过程就顺利多了。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总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生活的动力。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作者单位 陕西省旬阳县红军镇竹筒小学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低学段,语文教学,培养兴趣

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低学段学生年龄一般为6-8岁, 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 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多为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因此, 低学段语文教材的特点就是语言浅近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因此该学段的语文教育就应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 还应辅之以课外阅读、故事会、娱乐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 并在教学中融进相关的、优美的文学作品, 将图画、音乐、电视等引入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 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 这样才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兴趣。

低学段 (一、二年级)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 因此教学时要结合儿童思维特点,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入手。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读中感悟”, 整堂课都在朗读中度过, 学生都会背了, 他却还在强调“正确、流利”;有的老师为了挖掘文本中的“精神内髓”, 往往将内容剖析得支离破碎, 使文章失去整体的美感。结果使学生身心俱疲, 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 学生对语文没兴趣, 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教学手段的呆板、教条, 教师知识的狭窄, 讲话的无趣味。小学生活泼好动, 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往往凭借兴趣,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教好语文的关键。

那么, 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

1.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是激发学生爱好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 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长此以往, 思维发展会受到阻碍。现代教育理论指出, 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变“苦学”为“乐学”。每节课都需要根据不同的重点, 精心设置, 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气氛。哪怕一幅画, 一个小故事……只要有的放矢, 创设情境, 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 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 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文本理解是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这种体验的生成, 首先需要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审美热情,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文本情境。在情境创设中要尽量减少非语文的环节, 避免语文文字本体的失落, 让情境充满“语文味”, 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走进文本, 理解语言, 品味语言, 运用语言服务。

3. 朗读方式多元化。

在阅读方面, 教学时, 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作为重要的朗读目标。教学过程中尽量少分析, 少解释, 不要硬性灌输一些道理, 只要能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朗读, 或随朗读做些动作、表演, 并能联系经验说说自己的体会就可以了。读好了, 熟了, 背诵了, 就达到了主要目标, 节省出的时间可以补充与所学课文有关的课外资料, 可将课外读本中的相关内容引用到课内, 让他们背, 让他们演, 让他们说。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渗透理解, 又锻炼了孩子的综合能力。

4. 渗透写。

读与写的结合, 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将写话巧妙地穿插于教学, 使学生在无形中爱上写作, 为写作打好感情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说话, 用笔来说话, 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 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孩子学完一首小诗或一篇童话之后, 思想上一定会构建出属于自己的认识与想法, 让孩子口语表达固然不错, 但课堂时间不允许每一个孩子发言。因此, 这个时候, 让所有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续写小诗, 续写童话, 或者写写读完文本的感受, 可以全面地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力, 为将来写作文打好基础。如我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 就适时引导孩子们:小燕子眼中的春雨是绿色的, 小麻雀眼中的春雨是红色的, 小黄莺眼中的春雨是黄色的。那春雨在你的眼中是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拿起笔, 也来写一写吧。孩子们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 因为梨花白了;有的说春雨是五颜六色的, 因为草地上开出了五颜六色的小野花……

上一篇:企业品牌的经营之道下一篇:卫星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