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

2024-09-26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共12篇)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 篇1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说明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怎样阅读, 阅读什么书籍, 怎样汲取书中有用的信息, 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责任。所以,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以下的方法, 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一、“投其所好”, 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是否对阅读感兴趣, 怎样使学生喜欢阅读,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给学生提供是否适合阅读的材料, 因此“投其所好”, 选择适合学生层次特点的阅读材料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让学生读什么, 但是所阅读的书籍必须是健康书籍, 是大众化的书籍, 对青少年学生有教育有启发的书籍。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语文阅读的机会及环境, 给学生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 可以让学生办一些板报或手抄报, 仿照正规报纸模式, 让学生把校园内所见所闻写出来, 也可以用幽默的句式写出来, 先让学生杂乱无章地写, 教师只在检查报纸或板报内容是否健康。这样的话,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先不管内容的完美程度。这样, 先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 才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兴趣产生之后, 再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饶有兴趣的文章、故事和一些滑稽的阅读材料, 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熟读文本, 培养阅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文字,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说明我们要把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阅读的语感上面。常言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在这里我们强调只有喜欢阅读, 而且阅读越多的话, 就会产生对语言的语感, 语感需要长期地大量地阅读才会产生, 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一下子养成阅读的语感, 语感实际上是一种直觉, 而这一种直觉体现的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多少、学生本能的大小, 还有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能力等多种因素所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而这些因素也正是我们教学生平时要养成的语文素质。学生语感的产生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在一般意义上, 阅读越多, 语感越强, 但并非都如此。有一个学生文章都可以非常熟练地背诵下来, 但对词语的理解显得很困难。阅读要放在特定的条件下阅读, 词义的产生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特定的意义, 不能一概而论。这个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个别词的意思, 所以尽管背诵很多, 但能力一般。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学生阅读和产生语感的基础, 我们培养学生语感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在做大量的阅读中才会产生语感。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 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大量阅读行为, 要不断积累知识, 做到大量阅读, 良好的语感能力就会慢慢地产生, 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慢慢地引导学生并且让他们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 我们任重道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使阅读教学灵活多样

阅读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 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是指在阅读中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阅读, 不是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 现在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 只能供学生阅读参考, 也不能受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局限, 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找材料,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把主题体现出来, 阅读的是学生, 不是教师, 就要全权下放, 把一切阅读权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 在学生阅读时不要急于求成,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 充分地了解材料中的所有信息, 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阅读, 节约时间, 发挥合作精神, 达到材料共享和成果共享。这样不但阅读效果可佳, 而且培养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其次, 教师也不能一点儿不管, 也可以提高一些能让学生直接读懂的材料。例如,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教师可以提供关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有关影视资料,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也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该文, 可以节约时间, 也能准确地阅读理解文章。知道五壮士跳崖的历史背景和体会他们勇敢的精神, 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音乐、视频和情感中作了立体的学习, 可谓效果非同一般。再次, 要在课堂中融洽师生关系, 要客观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而且要爱说, 课堂气氛要活跃, 要对学生正确的结果给予积极地肯定, 多一些鼓励的语言, 学生就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的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最终可以达到积极的阅读效果。

总之, 要提高阅读的效果, 就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习惯, 在乐读中阅读, 在好读中提高阅读质量。和谐阅读, 畅所欲言,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起来, 提高阅读能力, 也会提高写作能力, 最终会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甘肃省通渭县李店乡祁嘴学校)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 篇2

当完成了小学生语文教学在低年级的基本的中文识字的教学任务之后,阅读能力的培养开始上升到教学任务的重要位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第一学段((1-2年级)侧重点是讲授阅读的知识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第二学段((3-4年级)侧重点是学习阅读方法与策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渗透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培养;第三学段((5-6年级)侧重点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初步的研读能力与创造性阅读能力(崔海峰,)。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心智成熟度及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阅读教学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逐层深入进行,最终达到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研发性、创造性阅读的目标。

2、快速阅读技巧的培养

从本人的语文教学经验来看,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各种句式、表达方式的教授已经是很全面的了,可以对学生未来的精细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就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课外阅读的自我拓展能力来讲,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加强的。目前我国教育部指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然而根据《中华社会报》历时半年,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未经快速阅读训练的学生中,仅有5%的学生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此外,一般成年人的平均阅读速度仅为每分钟300字左右,记忆率仅为20%左右。上述数据足以证明,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阅读培养对于快速阅读培养的缺失十分严重。

快速阅读可以开发小学生对于文字的想象力,有助于大脑的左右脑结合运转,从而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快速阅读技巧和方法的传授十分必要。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限时快速阅读、固定程序阅读、扩大眼球关注角度、提高注意力阅读和瞬间记忆等方式进行阅读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本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根本保障。在学生没有掌握文章基本表达形式或者不能进行连贯快速阅读时,由于理解和思维不能跟上阅读材料表述的进度,需要不断进行重复阅读,这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并且逐渐失去阅读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基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阅读内容指导,使他们可以在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阅读内容时发现自己读书的关注点和兴趣,逐渐发展成为自觉地研究性阅读和广泛地搜索式阅读,从而基本达到小学语文的阅读培养的教学目的。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策略

写作训练作为提升语文综合水平的基础,往往依靠着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需要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不仅增加了阅读教学的成效,而且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良好的铺垫,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确保写作训练的实效性,进而通过渗透到阅读教学中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阅读与写作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的教学进行充分的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逻辑能力,有利于以后的学习。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阅读后安排学生进行即兴的练笔,让学生自由发挥,参考阅读段落中比较优美的句子,将其变成自己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小学生在阅读课上能够得到视野的开阔,通过对一些优美语句的欣赏来提高自身对文章的品鉴能力,进而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并且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此外,语文阅读还能够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将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能够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让阅读的范文作为小学生写作的范本,深度挖掘阅读范文中的各种写作手法和技巧,激發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法策略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主观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培养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尤其面对很多小学生阅读面窄、畏惧写作的情况,更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安排写作训练,并保证设计内容合理,降低习作难度,通过设置有益于增强写作兴趣的题目以及必要的引导提示,从内心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进而达到激发写作兴趣,提升主观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优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陶醉其中,学生眼前犹如出现采茶女的情境、野花在山野上遍布各地……此时,老师知道学生运用文中场景描写,二次对课文进行创作,把某个场景添加早自己的想象中展开描绘,确保文中可以散发出浓厚的山野气息。

2、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习作方法。语文阅读与思考合理结合,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生读书必须边读边想,如此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过程中必须清楚了解如何思考、思考什么。例如:遇到不懂的字词、科学术语、难解句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须采用联系的办法展开思考。结合上下文章的内容思考难懂的词语、句子,把它们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内,根据上下文琢磨理解不懂内容。基于这种情况,必须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采用批注式阅读办法,让学生进行圈画批注,这样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让学生实际生活中多观察、记录看到的内容,让学生多体验生活,从日常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写好记事作文。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仿写、拓写、续写等办法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要让学生掌握组织语言技巧,使用更恰当的词语,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3、在读中渗透,在读中加强体会。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个,语文教师必须要抓住一个“读”字,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使用、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能够适度地拓展一下教材的内容,这也是为了体现出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在拓宽的过程中能够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加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最终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服务。

4、巧用文本知识,确立写作目标。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一个过程,最终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写作的方式。当前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们写作时,基本上都是告诉学生们在课本上寻找一些优秀的句子摘抄下来,然后再让学生们记住、模仿、扩句或者是缩句等相应的写作练习,这种方法能够适当的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最终完成课堂训练的目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训练下去,学生们基本上就会被语文课本内的内容束缚住,学生们就没有了创新能力,失去了孩子们想象的天性,进而变得非常教条化,就只会按照课本的句子来训练,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的知识内容要灵活运用,对于写作目标要明确,使学生们都能够了解写作的方向。另外,有些教材中,编辑会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将一些儿歌穿插进去,进而使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使学生们在体会到阅读带来的韵律和节奏感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又如:《画家乡》是以快乐生活为主题的课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该内容, 能够使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因此,教师可在学生学习中,这样向学生发问“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为什么呢?”“有哪位小朋友能够为我们当导游,到讲台上向我们叙说自己的家乡呢?”通过这一方式,可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在培养舞台意识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为写作奠定基础。

5、紧扣范文加强仿写,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写作的技能。阅读中所学的语言和写法,必须通过表达的训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应加强经常练笔,每课有练,每堂有练,口练与笔练相结合,既练文笔又练表达。为此,阅读教学要加强仿写。仿写包括仿句和仿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备课时,必须选好仿写的重点,设计好每课仿写的练题。由于学生刚从阅读中学到写法,自然胸有成竹,也能够写好。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而是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共性知识的强化,其实质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

总之,我们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将写作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之中,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展开更多的写作训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空洞,写作水平低下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乐于写作,爱上写作;才能让阅读为写作插上腾飞之翼,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环.浅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J].课外语文(下),2015 (1)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 篇4

一、注重课内外的结合,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水浒故事,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 可以通过细致分析、引导, 让学生认识杨志的蛮横、粗暴、急功近利, 引导学生分析智取生辰纲的“智”在哪里?让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绰号:杨志—青面兽, 晁盖—托塔天王, 吴用—智多星。向学生介绍水浒中更多精彩:杨志卖刀、野猪林、醉打蒋门神、景阳冈武松打虎……使学生知道, 阅读有更多的精彩, 更多的乐趣等待我们去探寻,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指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四大古典名著。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很多学生读书只会读出热闹,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门道。

第一步, 要读出梗概, 从总体上读出主旨。如读《三国演义》, 应了解故事的大体背景, 知道“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作者所秉持的“汉为正统”的思想, 了解曹操为统一中国北方所做出的贡献;

第二步, 了解书中精彩故事, 如《三国演义》中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当阳桥张飞喝退曹操十万雄兵”“三顾茅庐”“隆中对”“空城计”等;

第三步, 要读出兴趣, 读出“问题”, 如《三国演义》中,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但为什么要派关羽去守华容道?他为什么要对孟获七擒七纵?带着问题使自己获得更多收获。

三、读出道理, 在读书中陶冶情操, 使自己得到升华

很多中学生都喜欢读金庸的武侠作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金庸武侠中的学问, 在作品所蕴含的知识中读出兴趣, 悟出人生哲理。如《天龙八部》书中的人物虚竹木讷、敦厚, 好像有些傻里傻气的, 最后是武功出神入化, 成为逍遥派掌门, 并做了西夏国的驸马;一心不想学武功, 不想当皇帝的段誉却武功堪称天下第一, 并做了大理国皇帝;慕容复一心想做皇帝最终一无所获成了疯子;丁春秋一心要做逍遥派掌门却成为逍遥派的叛徒, 贻笑天下。让学生明白, 执著、锲而不舍会终有所得, 从小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让学生懂得带着一颗善心出发定会收获善果, 培养乐于助人的习惯;让学生知道上帝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从小养成有计划的做事的良好习惯。

四、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通过课外阅读指导, 重视对学生自读品质的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自读的实践。而自读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读品质的优劣。因此, 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要达到提高学生自读品质的目的。

提高学生对自读的认识, 激发学生自读的自觉性。作为教师, 一定不能忽视自读品质的培养和完善, 要坚持参加读书活动, 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运用教师个人修养去感染教育学生。

指导学生学会怎么读和读什么。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让学生明白自读的特点, 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和积累知识的一种有益活动, 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引导学生领悟自读的方法, 重点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文体知识去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综合知识,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重养成习惯, 形成良好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设疑——质疑”的力度, 激活学生的解疑潜能, 经常性推荐作品让学生有选择地去阅读。为提高自读效果, 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写作读书心得, 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总之, 作为语文教学, 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让学生从广阔的阅读中汲取营养, 全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瑢, 殷国芳.试设独立阅读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1982 (6) .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阅读方法 篇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的教学方法一     一、提升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学生乐于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致力于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兴趣,进而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回乡偶书》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年回老家时看见那些景物那些亲人的想法。很多学生纷纷开始讲述过年时老家里“陌生”的亲人见到自己的感觉,很多亲人长辈叫不出名字,但却对自己特别好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回答也就从内心开始贴近一种思乡的情怀,开始走近诗人的内心。对于《回乡偶书》这一首诗的理解就更深,在进行后续教学时,甚至还有学生提问:诗人听见小朋友问自己从哪里来时,心情应该很难过吧?这明明就是自己的故乡啊。笔者当场表扬了学生的提问与思考精神,说:你可以想象自己是诗人,当你听到小朋友这样问你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回答呢?学生兴趣一下上来了,各式各样的答案层出不穷。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说自己是如何回答的,这反而给学生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对诗人心情的想象中,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理解与懂得了这首诗里所蕴含的情感。     二、引入寓意式故事,勾起学生探知欲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喜欢看故事,喜欢去了解不同故事中的情节与人物。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点,就可以直接勾起学生的探知欲,去多问一个“为什么”,去多问一个“后来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进入了探究的状态,进入了主动学习、自发提问的状态。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中,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总是梦想着发财,梦想着有一天能一夜暴富,于是他每天每夜都虔诚地祈祷:上帝啊,让我中五百万吧,让我中五百万吧。每天每天坚持每天每天祈祷,但直到死,他都没有得偿所愿。死的那天,他愤怒地质问上帝:为什么我这样虔诚地侍奉了你一辈子,你却连我的愿望都不肯满足?上帝更愤怒地朝他大吼:“……”同学们,你们猜上帝说了什么?在故事最具悬念的地方停了下来,学生的胃口全被吊了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开始问。后来呢,后来上帝说了什么啊?我猜上帝应该是说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吧。当课堂气氛完全进入活跃状态时,学生们一个个眼睛发亮地看着我时,我说:“上帝说的是:‘你倒是去买一张彩票啊!’”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明白做事情应看到本质,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如果你不去买彩票上帝又怎么能让你中五百万呢?任何事都是有因才有果的。入到课文中后,学生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只要葫芦却丝毫不关心葫芦叶子葫芦花状态的行为也就有了透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达到了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有效地导入了课文,让学生在笑声中得以感悟深刻的道理,在欢乐的气氛中得以明白课文的深意。     三、创新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形式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识字是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针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任务,笔者特意引入了字谜教学来指导学生写字识字:例如:(1)守门员――闪;(2)有人偷车――输;(3)一加一――王。这样的教学渗透于每个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以体验文字的奇妙,并对字形字体有了更深刻的记忆与理解。在长期的熏陶下,学生也会慢慢懂得编字谜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也来自己编字谜。这样的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像在做游戏一样,同时还让学生得以自己开动脑筋去联想去记生字,并且主动地去编写有意思的谜面。笔者对于编字谜编得好的学生不仅会进行口头表扬,还会有一些小小的意外惊喜送给他。精神激励加上好玩的要求,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涌现了很多很有创意的字谜。例如:(1)一只牛,猜一个字。答案是:生。(2)一边是水,一边是山,猜一个字。答案是:汕。(3)九十九,猜一字。答案是:白。(4)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答案是:秋。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喜欢竞争与比赛,笔者还特意为字谜比赛设置了小组对猜,让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创意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当然,也会有学生在家查了资料过来,用已有的字谜来让对方组猜测。对于此,笔者不加限制,毕竟学生年纪偏小,要求其全用自己想的字谜来竞猜也是过于苛求。笔者只要求所有的字谜都应该是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的,并且要求其谜底是教材上的生字,同时规定了每组可以出的字谜数量。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下课后主动去找资料的兴趣大大增加,并且学会了如何去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    语文的教学方法二     一、钻研教材,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由于经验尚浅,如何才能上好课我还处在摸索阶段。在每次上课前,我都坚持提前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参考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语言文字(字、词、句)和结构入手,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体现语文工具性特性。这个学期开始,在语文教研组的带领下,同年级的老师开始了集体备课。能够和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备课,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在备课时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同级老师共同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后来我发现,经过集体备课的课堂,往往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下个学期,我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从集体智慧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研究教学方法,努力呈现不一样的课堂    由于我平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亲密,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要切实地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为此,我仔细研究学生心理,尽量把握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我十分注重新课的导入,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新颖的导入,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自己精心制作课件,或在网上搜索出色的资源,为的就是能够迎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趣味性,更好地发挥感染作用。当然,我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比如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由点及面地顾全所有学生,导致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没有开口读过课文。又比如没有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的时候太心急,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所有很多时候都干脆由自己说出来了,无形中剥夺了许多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识字写字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年级是识字写字教学仍然是教学重点。我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识字。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卡片识字,猜谜识字等方法,并采用了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首先借助拼音识字、去掉拼音识字、带生字进课文、读短文识字。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为阅读扫除障碍。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低年级阶段形成的。《小学语文新课标》 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     小学二年级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爱好,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语言、表情、动作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和老师的关系更亲近、更密切,其次根据学生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这一特点,可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小客人”等好听的名字,让学生对生字有一种亲切感。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也极容让学生记住:(层)云头一具尸;(翠)士兵头上插羽毛;(爽)错错错大错;(琴)今日头上写二王;(困)一口咬根树;(牵)大牛腰戴帽;(灿)山边在起火;(握)屋边伸支手;(弹、胡)单弓射到古时月等。识字过程也随之变成交朋接友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也就随之而生。    二、变换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力时间短,无意注意力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4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要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游戏是学生乐意为之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游戏与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思考,在玩中创新。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讲授新课时,要精心设计,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这样可以借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天南地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6》时,我设计了一个旅游的大情境,在愉快的游行中分成五个环节:(1)买票:自读生字。(2)浏览景点:认识景物名称(海鸥、沙滩、军舰、秧苗、稻田、鱼塘、果园、小溪、石桥、翠竹、飞鸟)。(3)扫除拦路虎:认识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一畦秧苗、一块稻田、一方鱼塘、一座果园、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等数量词。(4)夺旗比赛:认读生字,再组词造句。(5)赠送纪念品:巩固数量词。整节课,学生在我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场景中,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学得津津有味。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而结果则是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中。为了让学生都想学、都愿学、都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因为汉字是属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的汉字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清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拉、打、挑、推”和“踢、跳、跃、跑”两组字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区分“提手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学生“提手旁”表示与手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和“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以后,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提手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方法   (一)突出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 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 讲究口语艺术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总而言之,都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据此,我们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真正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语言表达颇富特色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修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用。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培养能力;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让许多学生头痛,他们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并保证顺利实施。我们还要及时总结经验,让小学生汇总成简单的阅读材料,并加工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小学生一时的兴趣激发起来并不困难,但是要使兴趣常有,却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让小学生深入阅读其中,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小学生学会自己主动阅读。因此在我们小学语文阅读中,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效地阅读活动,并长期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质的的进步,同时也会促进作文的提高。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的阅读能力,将为他们一生中不断学习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做好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我们在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小学生以教科书为主、课外资料为辅、有效地教会小学生阅读的技巧,学会如何去读书,掌握阅读的技巧。这种基本功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构成了我们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现结合本人亲身教学经验,谈谈培养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积极课前预习,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是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前预习中我们要给小学生预习提示,使他们的预习有目标、有指导,使预习有成效。这就是我们教学中的“指引”,小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理解自己的不足。对于不会的生字词就可以在预习时利用字典进行查找,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自身素质,同时也加深了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时间长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会事半功倍。同时,小学生也能在课堂内将文本的中心抓住,领悟到全文的中心。对于自主学习的培养,我们在阅读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利用多种实用的方法教给小学生学习的技巧,提高自我阅读的本领,把精力放在阅读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会使小学生学会阅读,高效阅读,能够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努力抓住重点,培养小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我们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华,实现由浅到深的转化。我们可以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就像计时用的沙漏漏沙一样,注进多少,就会漏出多少,到最后一点收获也没有;第二类好比海绵,把所有东西都能吸收,但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和原先一样,有的还会更脏一些;第三类好比做豆腐的布袋,豆漿都滤走了,剩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好比挖掘宝藏的工人,把矿渣弃掉,只要珍贵的宝石。这个比喻的意思就是说,小学生阅读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阅读时我们要实现由浅而深,由繁到精的转化。努力抓住重点,培养小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三、深化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中的质疑恰恰是小学生求知欲的体现,也是我们教学的“扶”,没有质疑就没有我们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质疑是一切学习的基点。其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小学生自身能力,以质疑的形式理解文本,这样不仅能够使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对文本中心的把握,使小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只有充分表达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与此同时又能使小学生更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我们要有科学的教学观,在阅读教学中让小学生从课内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亲自动手、动脑,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我理解能力。例如:我们在阅读《蓝色的树叶》一文时,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我预设了这样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在课下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矛盾吗?”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发生过”,于是我就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是关于发生在小朋友之间的不愉快的故事,他们这样做对吗?”,接着,小学生个个注意力集中,都想尽快找出其中的缘由,带着问题读课文,学习的效果非常好。这样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加强课后及时复习,提高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温故而知新”,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课后复习的重要性,语文课后的温习是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位一体的阅读,才能真正对课文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和认知,了解小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知道他们在学习阅读中记忆难点,通过课后复习能够有效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记忆能力,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心应手,寻找出阅读教学的一条捷径。

五、提倡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外阅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对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提高小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利于小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利于小学生双基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们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学会泛读和精读。泛读就是广泛快速地阅读,目的是对书的概要作一般了解,以发现其中精华内容和所需的知识。泛读就是粗泛地阅读,在较短地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做准备。精读就是精细地阅读,要“慢慢细心地读”,要多思考,精读书籍,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中重要内容达到深层次理解;二记,就是要牢记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有效运用这些理解的知识;四熟,就是能够熟练地提取书中学到的知识,并且有效表达出来和加以运用。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很多更好的方法,但只要我们能够积极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加以阅读技巧的指导,让小学生掌握一种实用、高效地阅读方法,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会有一个重大突破。

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六种方法 篇7

一、朗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 加强朗读训练, 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教《理想》第一节:“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我是这样处理的:指导学生用平缓、自然的语调朗读, 让学生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义。这四个比喻是连环的, 在修辞上又叫“顶针”, 前两个比喻是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 诗意主要在后面两个比喻上, 这一节的意思是说, 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如此引导, 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 既丰富了语言库存, 又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 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非常重要, 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基础, 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让学生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展开, 学生们有如走进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这时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学生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三、感悟

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 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此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 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 对课文的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 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 让学生有感而发, 有疑而问, 有得而写。此时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 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 而是被点燃的火把, 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如在教《春》一文, 我让学生感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一句中为什么用“钻”字。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说:“‘钻’字很有力量感, 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说:“可以看到小草静悄悄从土里生长出来, 而不被人发现, 写出了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人们的身边。”还有的说:“这样写出了小草惹人怜爱的情态。”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钻”的内涵, 领悟了“钻”字包含的情和意。

四、质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这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由此可见, 让学生质疑, 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荷塘月色》与《荷花淀》时, 学生将两篇文章的语言运用进行了比较。朱自清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 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 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而孙犁则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 把荷花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 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此时, 我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进行比较, 分析相同之处、差异所在。通过对比分析两篇课文, 学生们明白了一个是以美景反衬不平静的心情, 一个是以庄严之景显示军民同仇敌忾的心情。长此以往, 老师就能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性思维、单向思维进入立体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中。

五、辩论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阅读课教学策略的实施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 我不断探索, 用辩论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羚羊木雕》时, 设置辩题:“羚羊木雕事件中到底是谁错了?”正方认为:父母错了, 因为他们不应该“逼”孩子去做为难的事, 孩子以友情为重的心情父母没有理解, 没有考虑。反方认为:“我”错了, 因为“我”没跟父母商量就将贵重东西送给别人, “我”太不懂事了, 有错。在辩论时, 我让学生提出问题, 确定辩论的观点, 并进行自由辩论;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 形成结论。这样, 就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 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仿写

“写作与阅读既各成体系, 又相辅相成。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可作为写作训练的范例, 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感悟创造……”上述这段话摘自《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之“实施意见”部分。的确, 如果能在阅读的基础上仿写, 做到读写结合, 不失为一条学生阅读训练的好途径。如学了《童趣》之后, 以“我们的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仅诱发学生的回忆, 还能激发学生的珍惜和感恩情怀, 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学了《春》之后, 引导学生写“感受自然”;学了《月亮上的足迹》之后, 引导学生写“探索月球奥秘”。此时, 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 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 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所以说“读”是理解吸收, “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 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 篇8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 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 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 用自己博大的爱来融化学生干涸的心田, 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张开想象的翅膀, 激起情感的涟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 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 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 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 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 以及因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二、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用心去体验和感悟。因为, 每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 如细腻的感情、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传神的描写、生动的语言等, 这些都得需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琢磨、去品味, 才能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大脑里、学习的方法思想里, 进而影响学生一生。因此, 充分运用学习迁移,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 提高学生体验和感悟能力至关重要。德国著名哲学家狄尔泰认为,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体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性的东西, 它是指一种内在的、独有的、发自内心的的行为, 是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的感发和体悟, 是生命自身的直接经验。文章中的“事”“理”“情”, 都融合了作者对自我人生体验的开掘, 它总是指向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洋溢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因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简单地把文章学习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 以知性分析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肢解切割, 而应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 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生、生命和自我生存价值的思索, 使其获得进步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 坚决摒弃繁琐分析, 摒弃抽象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在阅读教学中, 我主要采取“自读自悟”的策略,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悟情、读中想象、读中欣赏、读中积累, 其核心是自始自终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朗读为主线,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坚决摒弃繁琐分析, 摒弃抽象说教, 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问题和训练的重点, 加以引导、指导, 使学生学得更好, 并在学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学的方法。在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体验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独立学习的机会, 独立的内在需求得以满足, 独立学习的能力由弱到强, 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

四、加强阅读指导

阅读的方法很多, 技巧也不少, 教师应在学生阅读之前及时加以传授。首先应让学生掌握“速读”与“精读”这两种方法, 并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一篇课文开始应通读浏览,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后开始“精读”, 精读的时候要随时圈点、勾画、批注、摘抄,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关键的词句、精美的词语、生字新词应圈点、勾画, 疑难之处, 心有所感的地方, 应批注。这种阅读方法要在教师具体反复指导下, 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对于课外阅读, 学生拿到一本书应先看序言、目录、后记, 然后通篇浏览, 确定“精读”或“速读”, 读完之后, 要把一篇或一本书的内容串起来融会贯通。“速读”和“精读”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两种阅读方法, 前者可以增加阅读的广度, 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要求, 后者则增加阅读的深度, 理解前人的思想精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延伸以及综合测试, 阅读都需成为主角。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越来越成为语文界的共识。

参考文献

[1]杨彩霞, 杨志明.试论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1 (02) .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 篇9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 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 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 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 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 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 适当穿插课外文学, 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 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 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 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 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 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 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 写作练习, 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 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 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 应当以新课标为准,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 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是以教师为中心, 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 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 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 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 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 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而适当地指导学生, 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 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 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 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 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 从中寻求到新知, 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 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 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满足新课程要求, 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 (1) 设置问题情境, 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 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 如此每个同学, 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 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 解答问题。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 注意与写作相联系, 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 进行作文写作。如此, 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 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 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 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 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 学生认真阅读文章, 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 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 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 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 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 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 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 思考文章, 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 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 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 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 并体会文章情感, 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 主动思考文章, 日积月累, 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此为依据, 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此, 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 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要求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 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未能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情况, 应当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 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为学生以后良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4, (1) :117.

[2]李海燕, 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132.

[3]李文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阅读 (中旬) , 2013, (9) :101.

[4]张志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3, (10) :16-17.

[5]王丽.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5, (8) :59.

浅探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引言

知识重要, 能力重要, 习惯更重要。[1]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提高能力, 使自己终身受用不尽;才能自主阅读, 不待教师讲授就作文, 不待教师启发就能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 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1. 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不仅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篇文章, 更重要的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使学生受用一辈子。[2]一篇课文作为一个个体, 在阅读教学中具有特殊性, 但同时却不可忽略其负载着的共性———相同主题、体裁、题材的文章在阅读中的相似解读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 一味追求个体对文本孤立的解读, 就会削弱整个阅读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应教给学生面对不同文章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关键问题。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 主动阅读, 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经常利用课内外时间向学生讲古今故事, 世界见闻。当学生陶醉于我的绘声绘色的讲述时, 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投入读书活动。当学生在作业、习作中运用了阅读所得的知识时, 我就充分给予肯定。也可利用语文活动课, 定期开展朗读比赛、阅读速度比赛、读书知识比赛、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前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准备,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活动。这样, 既使学生学有所用, 又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收获, 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使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主动阅读意识得以持续稳定增强。

(1) 快乐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近些年来, 我国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 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 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 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

(2) 选择合适的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第一学段的低年级学生可选一些浅近的注音读物, “浅”就是浅显, 学生能读懂。“近”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便于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如:引导学生阅读童话、寓言、故事、民歌、童谣、古诗等。第二学段的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第三学段的高年级学生除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优秀诗文外, 还可适当地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 能读懂就有收获, 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 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 趣味教学。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 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教学《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时, 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 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 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光有兴趣是不够的, 有的学生凭兴趣, 凡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因此, 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看书, 而且会读书。作为读书的指导者, 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3]

首先, 要遵循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该年龄段的学生一般说来都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他们渴望学会阅读。有插图的书和教师的描绘性语言, 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最先认识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 而是使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 (如爱祖国、乐于助人等) , 并以此评价作品。教给学生面对不同文章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正是“授人以渔”。把阅读教法看成是塑造一个人的长期效应, 学会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比读懂一篇文章更为重要。如诗歌阅读时要注意:识别诗中的关键词, 查字典理解关键词, 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将诗的意思和自己的知识贮备结合起来解读。而精美散文在阅读时要注意:先要查字典弄懂生字词, 再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上下文对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接着弄懂文章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进一步读懂全文, 最后对经典语句进行背诵品味。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反复探索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 [4]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因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设计正确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结语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 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 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 等等。作为教师, 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和效果, 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 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 违背了阅读规律的教学方法。同时,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李小波.小学阅读方法浅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 (3) :14-18.

[2]吕琴.小学阅读方法[J].石河子科技, 2009, (2) :40-41.

[3]张万清.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6 (1) :258-258.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 篇11

一、创设情境,营造开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好奇心强,特别好问,具有一定探究和创造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保护他们创新的萌芽,让他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他们创设好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可贵的沉默》一文的教学伊始时,教师可播放孩子过生日时的小短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生日时的感受,然后再揭示课题,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和疑问。再如第二册《识字4》,教师可根据一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在介绍小动物的环节时用富有激情的话语“你想当哪个小动物?快快戴上头饰自豪地来介绍介绍吧!”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性和探究能力

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学生对事物会产生新感觉和自己的见解,这是学生的思想创新。即使他们的见解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教师同样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在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丰富而具有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第五册课文《可贵的沉默》为例,我分别在课题处、初读时、研读时、总结处让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

1.题处启疑。“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揣摩作者将要描述的内容,许多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此文时,我引导学生就课题生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读时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讨论,并初步明白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

3.读时质疑。为了挖掘文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抓住课题中的“沉默”一词作为主线,让学生找出全文有“沉默”一词的句子。通过对这几句话的品读、质疑,联系全文,感受人物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在研读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老师说他们犯了错误还可爱?沉默前的热闹和沉默后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问题都提得非常好,我让学生们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在文中找答案。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爸爸、妈妈知道自己的生日,自己却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做得不对,好像是犯了错误似的。”有的说:“‘可爱是因为他们已经想到了怎样才能知道爸妈的生日,要回报父母的爱。”还有的说:“沉默前,孩子们只会感受父母的爱;沉默后,孩子们学会了关爱父母。”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教师可借学生提问在课堂上的结果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走进了文本,超越了文本,张扬了个性,形成了富有创意的独到的见解,达到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力和探究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要加大语文阅读量,让学生能领略课外的世界,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二要开展课外实践。这样,既可增加生活阅历,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体现。三要跟其他学科整合建立主题探究。语文学科中有些常识性、科学性的课文,就需要和科学这一学科整合,围绕关键概念和原理进行主题探究。四要在少先队活动中进行实践探究。教师要把语文学习渗透到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少先队活动中,让学生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扮演着自己喜欢的社会角色。教师可充分利用多种具有特色的活动,引导他们体验生活,这样就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特长,让他们在各种舞台上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 篇12

(一) 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很显然, 这里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并不能片面地理解成对阅读文本主题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还应该包括对阅读文本表现形式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新课标在不同的学段都提出了相关要求, 如“能联系上下文, 阅读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思考文中关键词句在描写事物与场景中所描写的意境。”“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够领悟文中所用的表达与描述方法。” (第二学段) “学习说明文, 要在阅读中抓住文章重点, 学习课文中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独自研读文学作品时, 能有一定的感情体验, 对文学著作中感人的意境和树立的形象, 能有自己个人的理解;学习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文字” (第三学段) 等等。

(二) 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方法

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有许多文学作品, 体裁、题材多样, 文中人物形象, 语言及文中思想, 需要教会学生去揣摩, 去体会和理解, 因此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对文字的欣赏水平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机部分,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则必须先提高其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可以加强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对小学生欣赏审美能力的培养, 应注重作品形象的感受能力, 注重情操的渲染, 不宜采取流水型的文字分析与思想概括, 为小学生提高语言欣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做好基础性的培养。

(三) 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 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写作内容和如何写的问题, 写作内容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进行累积; 如何写属于方法的范畴, 涉及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必要的写作技能, 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词汇的积累, 了解词语应用和写作形式, 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 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作文的表现形式和写作知识。将揣摩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学习应用其中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才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一)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普通教学模式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 将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划分段落, 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特色, 一个流程下来, 生硬地将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 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实际上, 阅读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在课堂上, 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老师传授方法引导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为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点拨、启发学生,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 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理解、学习、感悟。

(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静心阅读, 切勿三心二意; 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字里行间的理解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达到理解文章内涵与中心思想的目的。当然, 还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阅读习惯, 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段落, 可以在读后练习写作读后感。学生形成良好阅读笔记习惯之后, 会让阅读教学取得更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学习。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 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起来,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然而在阅读教学中,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通过文章背景解说,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当学生带着一种求知探索的心情进行课文阅读, 其阅读效果必然是最好的。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中心思想, 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 使学生不断产生求知渴望。当学生怀着渴望的心情进入阅读活动时, 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思索和求知欲望, 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 将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进行拓展。这样, 学生就会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渴望。这对于拓展知识面, 提高阅读能力,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总之,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新的策略进行阅读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 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实质是一种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 更是一种教育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与作品情感理解,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并会使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对教师而言, 阅读教学要求树立语文教学过程的对话观念, 变“灌输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 这是新课程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

上一篇:城市辖区居民下一篇:微博语言研究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