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方法之培养

2024-06-12

小学生阅读方法之培养(共11篇)

小学生阅读方法之培养 篇1

开展幼儿阅读活动, 为幼儿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 向幼儿提供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生动的阅读材料, 帮助幼儿将阅读内容与口头语言连接起来, 产生一定的联想, 让孩子在享受阅读的过程自然而然地积累对汉字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为阅读服务。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呢?本文就此浅谈个人体会与心得:

一、营造环境, 让孩子爱阅读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孩子是在环境的熏陶中成长的, 所以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的营造, 是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

1. 让家里处处弥漫着书的墨香。

对孩子而言, 书是最好的营养品;“身教重于言教”, 要让孩子爱上书, 家长首先自己得乐意于进食这种营养品。一个醉心于电视、麻将的家庭, 可能有孩子成绩好的特例, 但那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爱书爱学习的。不论是爸爸妈妈, 还是老人, 书房里工作时就不说了, 就是饭后、睡前, 沙发上、睡床上, 都习惯于翻翻书, 看看报。要有专门订阅的书籍杂志, 到超市也是一个人陪着孩子在图书专区看书, 一个人购物, 到外地出差给孩子带的礼物一定有书, 较好的亲戚朋友给孩子送礼物也会选择书, 甚至还在网上选购了不少书籍, 有自己看的, 也有专门的儿童读物。家里不太讲究整洁, 然而随时随手都有书读, 书是的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2. 给孩子开辟一个习惯的阅读区。

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所以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 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专心读书。这种注意力的持续性, 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打通了卧室和阳台之间的墙, 然后封闭和垫高阳台, 铺上木地板, 以此作为孩子的专门阅读区域, 光线充足、相对安静, 能够让孩子在这里静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3. 给孩子准备一个大小高矮适中, 属于他自己的书架。

家有专门的书房, 有满墙的书架, 但在孩子眼中, 那些庞然大物, 是属于爸爸妈妈的东西, 他够不着, 拿不到, 这种距离感让孩子和书无法亲密接触。所以给孩子准备了一米五高的儿童书架, 上面摆满了他自己的图书, 让孩子成为这些书的主人。每天孩子都会在书架前逗留徜徉, 像是在巡视自己的图书王国;东翻西翻之后, 往往能很满足地挑出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或者席地坐在木地板上, 或者在自己的小书桌上, 有时甚至坐在床上, 细细翻阅起来。这种骄傲感和主人翁感会让孩子和书之间轻松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每天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对书的感情和兴趣, 也培养了孩子爱护和整理图书的好习惯。

二、精选书籍, 让孩子爱阅读

关于交友, 孔子曾有“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的说法;读书就是交朋友, 所以“友直友谅友多闻”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要通过阅读教孩子去认识大千世界, 要通过阅读教孩子去认识真善美。

1. 避免说教式的图书。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关于爱, 关于友谊, 关于勇敢, 都需要孩子自己在阅读中通过故事去了解通过生活去体验, 而不是直白的告诉他。那些很俗浅很生硬很矫情地、总是试图要教给孩子某个道理、要孩子接受某个结论的书籍, 是要尽量避免的。什么孟母三迁, 什么孔融让梨, 什么囊萤映雪, 也许真有其事, 也许用心良苦, 但是脱离生活, 脱离孩子的思想实际, 说严重一点, 甚至还反人性, 不读也罢。真正的教育是渗透式的, 是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而不是苦口婆心的灌输和说教。

2. 不要让阅读功利化。

阅读兴趣的激发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神童, 不要什么哈佛女孩牛津女孩, 不要让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认字, 读书就是背诵, 读书就是做题, 这只会让孩子厌倦读书。要让孩子觉得阅读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读书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兴起而至, 兴尽而返, 童心永在, 乐此不疲。

3. 孩子的阅读主要以绘本为主。

所以在选择此类图书时, 最初应该选择那些图画较大而文字较少的书籍, 让孩子能通过观察充分认识图画的内容。这时, 图画的质量就是家长应该足够重视的。现在市面上绘本很多, 但画面单一而且粗糙。所以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口碑较好, 画面丰富, 表现手法多样的绘本, 可以是卡通的, 黑白的, 国画的, 油画的等等, 在阅读图书的同时, 让孩子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美, 也算是一种美的熏陶吧。另外, 在科普读物的选择上, 要把趣味性放在第一位。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 那些有趣的图书会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 让孩子想看个究竟, 这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三、亲子阅读, 让孩子爱阅读

孩子的注意力有限, 阅读能力有限, 所以亲子阅读很必要, 但是亲子阅读代替不了孩子阅读的自主性。每次买了新书, 都会在第一时间让孩子自己先随意翻一番, 尽管孩子还认识不了多少字, 但是通过图画, 让孩子建立对图书的第一印象和初步理解;孩子会选出孩子认为最有意思的一本来, 一起阅读, 我会把文字读给孩子听, 孩子在听的同时会在图画中找到相关信息, 从而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认知和理解。这种亲子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办法, 既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 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 也加深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在适当的时候, 还会和孩子互换角色, 让孩子当家长当老师, 把故事讲给听, 及时地给孩子以指导和鼓励, 这就又提升了孩子的能力和信心。

四、平面阅读和多媒体阅读相结合

时代在发展, 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之广阔已非是小时候所能比, 电视、网络、动画片、歌曲, 各种电教媒体是孩子们阅读时代的一大进步和优势。但是, 要特别注意的是, 要尽量控制孩子看动画片和网上听歌、游戏的时间 (当然, 这也须家长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了) , 道理不用多讲, 大家应该都明白, 除了对孩子视力的影响和注意力的转移之外, 更重要的是, 视频阅读虽然更为直观和综合, 但是永远不会像书面文字那样带给孩子以想象力、以不满足感, 我认为, 这是平面阅读最大的优势, 是永远代替不了的。

小学生阅读方法之培养 篇2

------让学生在读中找到乐趣蒋光均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让学生有书读

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发动每个同学都能把自己拥有的课外书放在图书角,供学生借阅。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

二、让学生有兴趣读

1、读中激趣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和个性化的朗读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小学语文课文,形式多样,文质兼美,充满美的魅力,孕育着美的情趣。如《第一场雪》,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教学时,我设计了个性化的朗读方式: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认为怎样读就怎样读?把你的内心感受读出来传染给别人。同学们纷纷行动,很快投入到感情朗读之中。学生通过小组试读、评读,学生感受到了美丽壮观的雪景,体会到作者喜雪、赞雪的思想感情。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折射出多彩的个性特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画中激趣

小学语文课文有许多美丽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有些课文描写的意境很美,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不深,阅读时往往一带而过,不能充分地形成“表象”。而让学生画画能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情境间的思维障碍。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给人以豁然而悟之感。如《林海》中有这样一句话:“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一句概括地描写了兴安岭的美丽。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兴安岭的美丽,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用自己神奇的笔,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出来。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边读边画,边想边画。不多时,一幅幅宛如美丽少女的兴安岭图画跃然纸上。通过作画,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了,同时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丽,更激起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林海》一文,理解兴安岭的“温柔”是难点,只靠朗读是难于理解的。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兴安岭的“温柔”和“云

横秦岭”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把自己的想象描一描、画一画。学生在想象中作画,在作画中比较,轻而易举地感受到了兴安岭的温柔。

3、演中激趣

语文教学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课本中收入了许多有较强表演性体裁的内容。小学生生活积累不多,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加强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鸟的天堂》一文,写了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导自演,自主选择景点和形式。课堂上,“导游”把读懂的课文内容变成解说词,生动、形象地向“游客”作介绍,“游客”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教“导游”,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说,好奇地问,自由地想,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小抄写员》的最后一个片断,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成“剧团”,每组自导自演,这时,教室成了热闹的“排练场”,有的在写台词背诵,有的在补充旁白,有的在揣摩人物的情感,有的在进行激烈的争论。表演时,同学们更是感情投入,把叙利奥的父亲懊悔与慈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将课文内容演绎得如此精彩,老师又何须多讲呢?

三、体验成功的愉悦。

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在消遣,而在提高。课外阅读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等多种语文素养,同时丰富学生的精

神储备,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外阅读的同时,我们或多或少地会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对这些要求,我们也或多或少地需进行一定的检查,如果我们不注重自己检查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往往会把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当作一种累赘,一种负担,从而对课外阅读产生一种惧怕心理。如何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长久的保持,使他们将阅读当作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我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是十分重要的。

四、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学会运用

阅读更多的是为了运用。在学生阅读了一定数量的读物后,我们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养成运用的良好习惯。如通过故事交流会、古诗擂台赛等形式展示学生阅读的内容;通过优秀片断展示、精彩习作展评、读后感评比等活动展示学生阅读所得。当教师发现学生的课外摘抄得以正确合理地运用时,我们则应及时地给予肯定、表扬,以促使学生运用优美句段的良好习惯。当然,课外阅读最有效的表现方式为作文,举办一些作文竞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通过对优秀习作的选评,推荐必要的作品参加上级各类竞赛、并向相关网站或刊物推荐,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作文的乐趣。

五、巧妙点评,激起积累的欲望。

课外阅读,离不开优美句段的摘抄。如何让学生将摘抄也成为乐趣,变成一种习惯呢?我想点评是十分重要的。课外摘抄的点评可从两点入手:一是摘抄的质量。为切实提高学生摘抄内容的质量,除了适当的方法指导,我们还可通过点评加以提高。在学生摘抄的内容中,教

师可选取精彩的段落进行朗读或集体评议朗读。这一环节的设置要让摘抄者感受到强烈的成功感,如我们可用“你真了不起,瞧,你摘抄的这句话多美,能借我读读?”“这句话实在太棒了,我也想摘抄一下,借我一用,可以吗?”等话语来激起这种成功感,当学生的摘抄连老师都如此赞许时,对于学生无疑是一种鼓动,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老师所动,为同学所动,当然摘抄时他也就得用一番心思了,其质量也一定会得到提高。二是摘抄的数量。对于学生摘抄数量的评价,教师不可千篇一律。因为学生水平有高低,这时,我们不妨作个弹性的评价。对于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我们的要求可稍提高些,而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只要他能认真做了,而且摘抄的质量不错,我们在评价时,就可以给以高分,给以表扬。

当学生的摘抄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我们教师的点评可就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学生间的相互点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开展小组评议、交流等形式展示成果;也可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最为欣赏的片断,并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还可在小组或班级中交流自己阅读的作品,举办好书交流会等活动,这样既展示了学生阅读、摘抄的成果,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很难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纵然完成,也只能是事

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之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策略;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题标准》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为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并且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语文教学来说,提高教学质量,“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自觉能动性。学生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读书方法得当,阅读能力肯定会大大加强,也会推动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阅读

“爱”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因素。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行为习惯应该是父母和教师的责任,面对终身学习的21世纪更是这样。让儿童爱读书,也就是首先对读书要产生一种兴趣,形成一种爱读书的习惯。对儿童来讲这种内在需要的产生,往往先要成人创设生动的情境,从在成人要求下被动地读书,逐步发展到主动地读书,最后转入自动也就是形成了爱读书的积极行为。

读书是一种行为,我们能把学生的这种行为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又从主动转化为自动,即形成习惯那是终身受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必要的强化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外部的强化是很在意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代币法。如规定读5本书可以得到一张读书小学士的奖状,有5张读书小学士可以换取一张读书小硕士的奖状,有5张读书小硕士可以换取一张读书小博士奖状,这种奖励对小学生来讲非常起作用。儿童开始是为了获取奖状而读书,而在一本又一本读的过程中,他知道了许多故事,懂得了许多知识,逐步对读书本身也产生了兴趣,这就从被动读书转化为主动读书,最后会转化为自动,即形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老师也可以用奖励他图书的方法,让他自己到图书大厦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帮助他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角,这些措施均可以促使学生自小爱读书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推荐好书,拓宽阅读来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教师要拓宽学生获取书源的途径,推荐各种好书,让学生多读。

首先,我们积极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多带书来。同时,教师积极寻找书源,丰富图书量。使学生有书共读。其次,教师跟家长进行联系,和他们阐明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课外阅读,节省点不必要的开支,多选购些思想内容健康、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最后,还和学校沟通,保持好图书室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广览博采,开阔眼界。

有足够的书读,还不行,教师还给学生推荐各种好书。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及爱好把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报章杂志,在课内、课外推荐。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也让学生互荐好书。每月召开一次阅读好书经验交流会,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是什么书,它好在哪里,来源何处,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书上最精华的部分概括出来推荐给大家,以达到资源共享。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营造氛围,感受读书乐趣

班级是孩子在学校生活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对孩子健康成长尤为重要。按照苏武银老师的渔场教育理论,场景的创设对孩子的作用十分巨大。为此,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精心布置教室,室内可挂贴有关读书的名言条幅。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班委或中队可以定期出关于读书的墙报或黑板报。《学习园地》可以开设读书专栏,里面张贴孩子们读书的成果,例如读书笔记、优秀习作等。也可以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设立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号召孩子们交换图书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我校部分班级开展的“好书换着看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教师还可以利用班队会开展读书活动,以活动营造读书氛围。班上经常开展朗诵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可以充分展示孩子的读书成果,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例如,我校三年级二班每学期进行的“读书大王”、“故事大王”、“背诗大王”、“采蜜大王”评选,在营造班级读书氛围方面做得相当成功。该班成了我校阅读氛围最浓厚的班级。我班每学期开展的“读书之星”评选对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读书之星” 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吸引学生去摘取,使学生保持旺盛、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激情。

四、授之以“渔”,真正学会阅读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另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参考文献】

[1]袁万平.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新校园:学习版》2013年第5期

[2]王芳华.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2期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篇4

关键词:兴趣,培养,方法,能力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书籍是知识的阶梯, 书籍对于少年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 博览群书, 开拓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

1. 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

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浅显、贴近实际生活的注音读物 (童话、语言、童谣、古诗等) ;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 能读懂就有收获, 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 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 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创设读书情境。

课上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等形式, 启迪学生阅读兴趣;或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 感受美的形象,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 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二、创设阅读情境, 诱发阅读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创设轻松愉悦的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手段, 把文字内容诉诸可视的画面, 根据文字内容配之音乐, 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 使学生很好地感受到教材中所蕴含的美, 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真正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落到实处。

例如, 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教师可先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片段并配上凄婉的背景音乐, 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那种哀伤的情境之中, 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了心理情感准备。

在这种由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的特定的意境, 学生置身其中, 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 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可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课外阅读能力。小学低段学生识字量小, 给课外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可能会因无法扫除字词障碍而产生畏难情绪, 以致于对书籍望而却步。这时教师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做到多拼、多问、多查、多想。

对中高段学生来说, 课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更高, 遇到的困难也可能更多。教师还可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加强朗读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学生配乐朗读或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使学生在朗读中人情人景, 体会文章内容与意境。

四、读写结合,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因此, 读写结合就是非常必要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手段。阅读是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 而写作则是输出信息。输出信息包括说和写两个方面, 输出信息是内化知识后的展现, 是运用阶段。

如果阅读教学只停留于字词句的意义之上, 那么, 学生写的能力一定会受到束缚, 阅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 从作品的意图上思考, 才能深入理解文字。写作教学不能局限于纯技法的讲解上, 它必须以一定的范文为载体, 进行思想、语言、技能的领悟与积累, 然后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因此, 只有从阅读材料中汲取语言精华、思想精华、情感精华、写作技巧精华, 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说阅读是对作品的理解感悟, 写作是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

读是基础, 是为写作准备;写是运用, 是更深入的阅读。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挖掘写作资源, 从教材中挖掘作文方法, 从教材中挖掘作文思想、情感、内容素材, 从教材中挖掘语言素材, 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以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指导学生读懂、读熟课文的基础上, 以课文某些段落的写作方法, 从学生生活中选材,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练写片段。

例如, 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先写形态, 再写颜色, 最后写味道, 从生到熟再到熟透, 按生长顺序的法, 指导学生课外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 注意它有什么特点, 先说说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吃法等, 然后据说的内容写一段话。

再如, 教学《课间十分钟》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丢沙包”一段, 先后写活动的地点、活动的项目、活动的过程和参加活动的心情等四项内容, 其中活动的过程着重写了:丢包——躲包——抓包。然后让学生模仿《丢沙包》片段, 写自己熟悉的一项活动, 如跳皮筋、踢毽子等。要求学生把片段写具体, 这些片段的练习, 就为完整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组织丰富的读书活动

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动力, 而各种活动则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创设读书情境。

课上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等形式, 启迪学生阅读兴趣;或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 感受美的形象, 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 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策略 篇5

一、 巧设“诱饵”

小学生阅读欲望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读物本身。要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走进读物,走进读物,实现他们与读物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这里可用“诱”的策略。所谓“诱”如同垂钓,放置“诱饵”吸引他。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据其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从图画书入手。老师可备几本图文并茂的连环画或生动有趣的漫画等,很自然地、随意地放置于讲台、图书角等地方,以便学生发现这些图书,从而翻阅这些书。有时也可“吝啬”地借给他们阅读,使其感到读物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阅读机会。有时也可适度推荐几本类似的读物。这样,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就可以逐步达到“有意中无意,无意中有意”的境界,进而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呼唤——“我要读书,我要读课外书”。

二、 故事“吊”趣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就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满眼闪烁着兴奋之情。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投入,期待结局大白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当然,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让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 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轶事,如毛泽东、鲁迅、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也可以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还可以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老师也是很好的榜样,一有时间老师就呆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看书。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逐渐地走上阅读之旅。

四、 读物梗概

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后,我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的教学,我在课堂上出示名著《三国演义》,并绘声绘色地介绍书中相关的精彩篇章。如此,学生想阅读的兴趣被大大激发,纷纷要求借书阅读。

五、 影视辅助

小学生对于影视是比较喜爱的,如果能用好的影视材料辅助小学生阅读,那也将是拓展课外阅读的一个途径。教师可以结合影视来引领小学生读名著。例如:当《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被拍成电视剧搬上荧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这四大古典名著。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学生会觉得更易懂,更有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版本多,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白话文。读什么版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他们有目的地自由选择。有些影视,是主要针对儿童的,那更是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跳板”。

六、 适时表扬

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是令人心情舒畅的事,成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尤其是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见到有学生在认真看书时,给他一个赞许的微笑,或轻轻地点一下头,或走近他亲切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翻看一下他所读的书名,把他所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细微的动作、神态都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激励作用。如果在一定的场合之下再对他的阅读行为加以肯定,将更能使他欣喜若狂,此时孩子阅读的劲头会更大,兴趣会更浓。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兴趣产生的助动力和催化剂,对再阅读起到促进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妙方,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小学生的心扉,带领他们徜徉在课外读物的殿堂里,从而丰富其语文素养,提高其阅读、理解的水平,达到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的良好状态。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之感悟 篇6

一、选好读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因此, 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本, 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就很有必要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本给学生阅读。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籍时, 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 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 体裁应多样, 可以是诗歌、散文, 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 不拘一格, 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 有教育性, 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 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 提高学生对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二、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要强化一种意识, 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 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 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 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因此, 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利用展窗开设读书交流园地, 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 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 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 如“豆丁书架”“琅琅书吧”等, 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

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 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 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 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另外, 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三、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 还可以利用工具书求得解答。工具书要装进书包, 带进课堂。凡是在读书、读报或读其他课外读物时遇到了生字、难以理解的词语, 都可以请教工具书, 使之逐渐养成好习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注意持之以恒,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 光说不练是不行的, 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 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知道一点做一点, 知道多少做多少, 不断积累, 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四、教给方法以领悟情感

我们经常强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样, 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愉悦地读, 快乐地读, 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心灵交汇, 产生共鸣。

1. 读写结合。古人云: “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 有“摘录好词好句”, 有“概括主要内容”, 有“写读后感”, 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书也是一种创作, 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 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 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 摘录下好词好句, 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增加了词汇量, 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 在本子上描描画画, 或一朵小花, 或一棵小草, 或高山流水, 或鸟兽虫鱼, 这样, 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2. 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想象丰富, 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要寓情于景, 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 创设安静的环境, 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 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 去驰骋想象, 拓宽思维空间。如果阅读时走马观花, 不动脑子, 你就是读完所有的书, 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 要让孩子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与作者的对话, 与文中人物的对话, 达到心灵的沟通, 精神的共鸣。在阅读中放飞想像的翅膀, 大胆想像, 多方质疑。阅读完后, 还要掩卷而思, 看看自己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 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要实现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 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 而且学得比我们强, 我想, 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 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 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

在此, 作为教师, 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 在生活中享受阅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 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阅读习惯, 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教学实践, 从选好读本来培养阅读兴趣、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教给方法以领悟情感四个方面, 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之我见 篇7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 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一年级的孩子们尤其信任老师、依赖老师, 非常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 面对孩子们在阅读方面的点滴进步, 我都真诚地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在一年级上学期为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就及时地变着花样对孩子们的点滴的可爱表现进行奖励, 九月份盖小红花, 10月份就印大拇指“你真棒”, 11月份就奖励小星星。尤其令孩子们期待的是月末总评, 我会将家中优秀的绘本奖励给同学们阅读:排名靠前的有书看, 各方面表现有进步的更有书看。孩子们都很珍惜这一本本的图书, 记得九月份第一次奖励图书还书时赵冰儿非常有礼貌地说声“谢谢”而后每个看书的同学都不忘记说声“谢谢!”李怡萱还高兴地告诉我:“这本书真好看, 我一共读了12遍。”更让人感动的是周一还书时, 陈伟航同学拿橡皮擦干净了封面才交给我。我会在改日记时发现书中有和读书有关的内容马上进班表扬, 及时的反馈让我收获了太多的惊喜:赵家璇、董梦豪回家写完作业就开始读小蜜瓜。田智源、邹紫玥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逛书店。晚上睡在午托部的李娇娇在作业完成后也偶尔会跟老师去书店看书。双休日时, 徐宇征和奶奶一起读《小熊和最好的爸爸》。李炅和哥哥一起读《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周日早上, 席立可起得早, 不影响爸爸妈妈休息, 在安安静静地读书……每天到校后我会悄悄地走进教室记下早到并认真读书的同学, 我也会记下到校后能坚持专心读书10分钟左右的同学, 还表扬作业写完后读书的孩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把跟读书有关的鼓励和表扬做成一种常态, 因为一种习惯的养成周期至少需要四、八周, 甚至更长的时间。

二.家长参与阅读, 给孩子爱与智慧

培养孩子静心的最好办法是阅读, 家校携起手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无疑是事半功倍的。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 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在一年级下学期一开学我就建议家长朋友每周日在孩子的日记本上写下孩子本周的读书情况:能否每天坚持读书20分钟。我会在课堂上对每一篇“读书汇报”进行点评, 评出最令人感动的10篇奖励每个孩子一本感兴趣的图画书。一年级上学期的早读和午读的坚持读书或是因为老师的监督, 那么下学期的培养目标就是每天早读和午休即使老师没来也能安静地读书。家长写读书汇报, 我进行课堂点评一直坚持了三个月。尤其是第一个月的读书汇报, 为将每一份读书汇报在孩子们写下一篇日记前的两天时间内发到班级博客, 那一段时间我总要把一摞厚厚的日记本带回家中加班。只要是对孩子发展有好处的事情我乐此不疲。我要用自己的持之以恒告诉孩子们:读书是多么地有趣!爸爸妈妈参与其中, 我们是多么地幸福!我也坚信:分数不过是广泛阅读的副产品。只有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之下, 投身于课外阅读的汪洋大海, 在那里练就搏击风浪的本领。到时成绩想不好都难!

我们班的段启萌是一个小小的、瘦瘦的姑娘。刚入学时爱哭鼻子总闹着回家、不愿和人交流、听不懂老师的要求……是一个朴实又普通的农村妈妈通过写读书汇报激发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无限潜力, 母亲的用心和坚持让笑容重新回到了孩子脸上。

杨皓喆是一个蹦蹦跳跳像个小猴子一样爱玩爱闹的孩子, 妈妈因孩子的性格伤透了脑筋, 当她得知读书是培养孩子静心的最好方法后, 全家读书总动员。杨皓喆的妈妈的读书汇报里竟细心地把孩子一周读的所有的故事都罗列在了日记本上。孩子看到这满满一张的故事名字能不有成就感吗?能不对书情有独钟吗?

我们班的武震同学由刚入学的对书籍的恐惧到二年级下学期被评选为书香家庭, 一年的读书汇报见证了孩子的进步, 这其中的辛苦武震妈妈最懂。一个好母亲就是一所学校, 武震妈妈在《“书香家庭”表彰会》一文中写到:我深深地感到了孩子的爱心和坚韧。这爱心和坚韧又何尝不是对母亲辛勤付出的最好诠释!

感动之余我最想说的是:一个班级, 孩子之间的竞争, 归根到底, 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

三.让多彩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二七班举行了班级讲绘本故事比赛。同学们都认真准备, 积极参与, 全班有将近30位同学参与了比赛。透过孩子们真实自然的故事表演, 可以想象到很多父母在家中给孩子念图画书,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更多的爸爸妈妈认真参与这件事, 让孩子的整个童年与优秀的图画书为伴, 从图画和优美的文字里得到快乐和想象,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浓的亲情, 也会在大手握着小手和口口相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春季是养蚕的好季节,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与写作能力, 通过我们班的马宇轩向高年级同学要了一批可爱的蚕宝宝, 当蚕宝宝第一次走进二七班教室时, 孩子们都探着小脑袋想看看蚕长什么样, 我就挨个儿让每一个孩子瞧了瞧像小逗号一样的蚕宝宝的可爱模样。从那天开始, 每当下课, 孩子们都把养蚕的小盒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进行细心地观察。孩子们在观察中提出了很多问题, 我就和孩子们一起上网查找相关知识。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我们养蚕最大的困难就是桑叶的供给。我们家附近的音乐广场种着一棵小桑树, 每天下午来学时就摘上几片。随着小蚕食量的增加, 我们一家三口又去干河边采摘桑叶。班里马宇轩的爸爸也会从山上带回来一些桑叶。我家老人每次从老家回来也不忘给蚕捎些桑叶。有了充足的桑叶, 我们的小蚕茁壮成长。孩子们也在日记中欣喜地记录下蚕宝宝的变化。

依偎在妈妈怀里, 聆听妈妈朗朗的读书声是幸福的。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的惬意读书是幸福的。

获得童书奖励时是幸福的。

丰富多彩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是幸福的。

总之, 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 让我们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我们的孩子们, 让他们都能找到阅读的乐趣, 更找到阅读的钥匙, 那就从低年级孩子训练开始吧, 有了好的开端, 一定会带来喜人果实的。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篇8

一、转变传统观念, 认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数学教材是教师执教的基础, 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 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其他任何教辅资料取代不了的.可是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特别是一些所谓的示范课、实验课, 经常不用教材, 只出现老师重新编写的习题纸.整个一节课, 教学过程很顺, 教师起到导的作用, 学生配合演得很到位.但整节课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 忽略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效果看, 学生是听明白了, 会做题了, 可最重要的一点却被忽视了, 那就是让学生会学.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孩子碰到应用题就头疼, 不会分析.当我们给他讲解时, 把题目读一遍他立刻就会了,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 就是这些孩子不会阅读, 老师在阅读时会将一些主要条件读重一些, 其实就是帮助他们将应用题中的关键条件拎了出来, 学生解答起来就容易的多了.由此可见, 把阅读引进数学课堂, 让学生学会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提出具体目标, 明确阅读的内容

苏教版数学教材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编排的形式活泼新颖, 内容呈现形式也非常多样化, 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将教材的阅读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 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公式语言都比较精炼, 甚至有些概念比较深奥难懂, 我觉得这些内容在老师讲解分析后, 学生再来阅读, 这样咀嚼起来比较容易消化,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类, 习题的阅读.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呈现更接近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习题的呈现形式也非常多样化.有文字叙述的, 也有表格、图画呈现的, 还有很多习题中会出现一些多余条件, 引导学生读透读懂习题,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品质的训练、学习习惯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类, 引导学生读教材中的“读一读”、“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 更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播活动.教材中的“读一读”, “你知道吗”是依据新课程标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虽然类似于“花边文章”, 但却是数学课本不可缺少的点缀.这一部分内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的内容与其他科目联系起来,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有效手段,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都决定了数学的阅读不能只用眼浏览, 而是要各个器官协同参与.教师要运用有效手段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搭建平台, 让学生爱上阅读

数学语言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的无“趣”性, 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阅读感兴趣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营造氛围, 促进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教室的文化墙、板报也就成了我们数学阅读的主阵地, 我们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 每周一组负责把教室的一角装饰成“数学墙报”, 数学墙报上主要张贴学生自己的文章或学生收集的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题, 等等.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还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 开展竞赛, 趣味阅读

如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谁是数学故事达人”, 又如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预习高手大比拼”.这些活动, 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在是枯燥的, 无趣的, 同时播撒下了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种子, 再有了适宜的温度和条件, 它必将生根发芽.

2. 方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阅读

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 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不容易掌握的, 必须依靠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1) 阅读时要动口、动手

阅读时教会学生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 以强化阅读的重点.特别是应用题教学, 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就开始惧怕应用题, 特别是一些语言文字比较多的应用题.这主要是学生不会阅读, 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让学生在读题时先将题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再分析解答.

(2) 阅读时要带着疑问去阅读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 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指导阅读时, 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 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展示阅读的成果, 体验成功

实践证明, 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 同时又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时, 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教学中我们会将评选的阅读小能手、数学故事阅读达人的名单张贴到数学角, 还定期进行阅读进步奖的评选, 每月统计一下阅读情况, 我们会按照不同的表现计上数量不同的五角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及时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孩子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之我见 篇9

一、激发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源泉

我国教育巨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学生感兴趣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假如学生对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那他所获得的知识也是苍白无力的, 根本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为此, 我们只有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 才能切实提高其数学阅读能力。我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 首先对学生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诸如以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故事、钻研的精神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 以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鞭策学生。其次, 在学生阅读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譬如:在执教“比的认识”一课时, 就设疑导入:你是否晓得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若把拳头滚一周, 其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约为1:1, 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也为1:1, 成年人头部长度与身高比大约是1:7, 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一石激起千层浪, 许多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入到阅读文本的状态, 如此以问题引路,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成功后的喜悦。只有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阅读, 才能使他们读有所感、读有所得, 尤其对那些“学困生”予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 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习兴趣倍增。

二、因材施“读”是帮助学生把握阅读重点的关键

目前使用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是教育专家们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征、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 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因材施“读”原则, 在阅读中把握有课前、课中、课后阅读三大环节。即:课前阅读要求每一个学生读出文本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勇于发现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 以供合作探究时共享;课中阅读时一定要把读、思、练结合起来。至于定义、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的阅读, 务必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其产生过程的基础上, 让学生逐字逐句反复阅读, 从而让他们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内容, 逐步品味出数学的思想、观念、方法。当然, 阅读还要与小组讨论和质疑创新结合起来, 使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为。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时, 一定要进行整理归纳, 以达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之目的。

三、以生为本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

数学是一种集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于一体的语言,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中的主观能动性, 绝对不能只靠眼睛浏览, 而应是口、眼、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 除了全神贯注的观察以外, 还要重点把握三大环节:

第一, 阅读数学要动口。阅读小说时经过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 阅读数学需要相关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 否则是难以准确理解、掌握其要领的。而用嘴巴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第二, 阅读数学要动手。所谓动手, 主要包括以下三条途径:1动笔圈画。数学语言错综复杂, 假如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内涵, 那就能突出阅读重点与关键, 让学生做到自我阅读理解, 掌握心中有数, 诸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动手:圈出题中已知的主要信息, 标出数学知识的重点。众所周知:数学知识中每句话的重点就是所谓的关键词, 对这些重点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准确、迅速的找出解题思路。譬如, 我在执教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课题时, 先让学生仔细阅读相关的文字后标出重点词———“末尾”两字, 在此处标注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末尾两字引起高度重视, 而不是首位, 从而为理解这句话扫除了障碍。接着, 我在黑板上板书“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 小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反复阅读、分析、讨论, 直至轻松掌握掌握小数的性质。2动手操作。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体验, 感悟新知识, 学会新技能。譬如, 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的一课时, 先让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 画一画, 切身体验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3动笔演练。阅读中尝试演算验证推理, 阅读后练习能形成技能技巧, 练习后再读, 能反思失误, 总结经验,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三, 阅读数学要比较。探究性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 在小学数学阅读中假如没有思考与比较, 那阅读就失去了应有的功效。实践证明:比较可以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可以使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基础上,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而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例题:“桃子有48个, 苹果只数是桃子的6倍, 两种水果共有多少?”与“桃子有48个, 是苹果的6倍, 两种水果共有多少?”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不难发现:虽然都是求总数, 但苹果的个数却不同, 一个是求几倍数、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因此, 只有同中求异法比较, 才能让学生明白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的道理。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新起点, 学生学会了阅读数学的基本方法, 可以更好地继承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 为奉献社会夯实知识基础;同时, 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起来的学习能力, 既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深度, 又将为一生中不断求索提供有力的保证。

摘要:数学阅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 是积累处理数学信息的必由之路。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从激发兴趣、因材施“读”和以生为本三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阅读语感培养之我见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培养;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03-01

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和吕淑湘都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叶老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的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因此,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加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前提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汉语的意蕴深刻,有时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繁琐的分析很难帮助学生达到此种境界,而读却是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中国古代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之心,然后,可有的你。”清代作家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想象朗读,入情入境。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而想象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通过认真的阅读,能使学生感受语言的活动,发展到新思维能力。其次,要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出现课文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内心现象,才会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情中达到与作者共鸣。一般课文凡有插图插图的,阅读时就应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把语句的意思变成活的形象。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表情朗读,体验情感。表情朗读能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深化认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记叙文,在教学中我就告诉学生用深沉悲痛,哀婉缓抑的语调进行表情朗读,将当时那种巨星损落,天安门广场人民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肠断心碎、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揣摩品味是培养语感的关键

1、语句比较。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预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显示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学生只有对语言知识、语言形象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语言能力的获得更加牢固,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会更加迅速而有效。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学生联系句意,说“冒”是“长”的意思。这时,可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了根据:因为荷叶“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这样,抓关键词句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巨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运用想象。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3、联系生活。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三、积累语言是培养语感的保证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漫漫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漫漫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熟读成诵,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欣赏,读出其中的韵味、体验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诵。通过背诵,学生就能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四、各抒已见是培养语感的实践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语感,不能强加,必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积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慢慢养成,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指引是必要的,但由于学生情况各异,同读一篇文章,理解有深浅,感受不相同,所以可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促进思维发展。有的说,夜晚,昏暗的树林里有风吹草动的感觉;有的说,树林里黑糊糊的,月光透不进去,一阵风飒飒吹来,草叶颤动,发出....的声音....通过交流,大家感受愈来愈深。有的说,五个字写到了林、草、风,还有林中暗淡的光线,风吹草动的状态,多么丰富的内容啊!有的说,这里的“惊”字用得最好,把树林里突然发现有猛虎的紧张气氛写出来了。这样的交流,学生从看似简单的语言中,理解了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了古诗语言的凝炼。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篇11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两位历史伟人的话里都蕴含着一个道理, 那就是要学好一门课程, 就必须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兴趣的驱动下, 认真阅读学习, 理解感悟, 提升能力。因此, 教师在进行常规教学时, 对每一篇课文, 都要精心设计, 以情导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现课文中的各种教材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 成为文中的主人公。这样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进行《形形色色的植物》的教学时,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植物:有的高低相差很多;有的生长快慢大不相同;有的有毒;有的有药用价值;有的会动;有的生长在海里;有的不喜欢阳光等等, 学生看到这些, 都感到惊奇, 不时发出感叹, 迫不及待等待阅读, 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更能高效率地完成阅读任务, 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能以情感人, 达到情感的升华。要想收到这样的阅读效果, 教师首先要选准阅读的资料, 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 如何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如阅读记叙文时, 对内容的理解应包括:文章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等;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应重点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阐述的观点;阅读小说时, 对内容的理解主要是小说的三要素, 即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 小说的人物特点, 以及人物、环境的描写特点等。

如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教学时, 只要把作者回忆的几件事整理出来, 这篇文章的层次就清楚了。每个层次都写了什么事情, 主人翁是谁, 有哪些写作手法等, 学生通过◎◎◎◎◎◎◎◎◎◎◎◎◎◎◎◎◎◎◎◎◎◎◎◎◎◎◎◎◎教师科学的方法指导, 清楚地了解到阅读的方法, 这样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就明了了, 主题也就出来了, 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阅读积淀,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量的积累能达到质的飞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不仅仅是完成课本规定的必读篇目的教学, 更要结合新课标, 选择适合学龄段阅读的科普读物和励志文学。如小学生必须会背的古诗文以及小学课外必读书目, 还有很多有意义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书籍, 如《这样学习最有效》《学会说话、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小故事大道理》等励志丛书。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具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底, 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强化积累阅读, 培养了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积累。

如在五年级下册学完课本后, 有追寻李白的内容,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李白其人, 深刻理解李白所处的年代背景, 理解李白作品创作的动机。通过精读李白的十首诗, 如《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 使学生深刻理解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对朋友的真挚情感。这些优美的诗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净化学生的心灵, 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通过海量阅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升华阅读本质

海量阅读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 也是丰富学生知识的有效途径, 学生进行海量阅读, 不仅有效提高诵读能力, 识字辨音能力, 词句积累能力, 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更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升华学生情感, 丰富学生内涵, 完善学生品格。

如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 我选择很多励志系列丛书让学生读, 如《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故事大道理》《要做就做最好》等等。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 集中组织一次感悟提升的交流会。在交流会上, 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目先进性总体介绍, 让大家了解书的大概意思, 再结合某几个具体实例进行详细解读, 使学生在交流中能深刻感悟到其中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启发, 学会主动保护环境, 爱护公物,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并立志好好学习, 为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奠定基础。

上一篇:磁性纳米Fe3O4下一篇:语言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