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感培养之我见(通用9篇)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之我见 篇1
浅析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吉林省安图县万宝中心小学王丽河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责任心的培养正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如果一个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强的责任感,那这个班级一定是个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珍惜集体荣誉的优秀班集体,反之,则会变成一盘散沙,很难形成良好的班风。当前孩子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集体、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责任感不强的现象。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可以说是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命运,决定着学生的人生。为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当前形势下变得尤其重要,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第一,教育小学生自己做事自己当。
儿童做错了事,责任是他自己的,改正错误,接受批评乃至惩罚也理应是他自己。应教育儿童自己承担责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育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老师提出的要求,上课用的东西,要自己记住;上课要自己管住自己,记住作业,自觉完成。要让他们懂得这些生活学习、行为上的事,是他们自己的事,是他们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当然学生需要管教,离不开规矩。定规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正确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不要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你收拾残局。就打扫卫生而言,有的学生表现为要做,但做的时候就是马马虎虎,扫过的地方,像没扫过。一些学生更是扫完地,扫把一扔,就一边玩去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决不让其他同学来帮忙,我要做的首先是找责任人,把你没干好的地方重做一次,直至干好。其次,我会对学生进行严厉地批评,“你要对你打扫的地方负责,不要想组长和其他同学帮你收拾残局。干不好,再来,直到干好为止。”
虽然只是一件件小事,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事小就忽视,就纵容学生不负责的行为。如果让这样的孩子长期这样下去,不仅会让他更不负责,同时还会影响其他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自己的事自己负责。
第二、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体验责任感。
一个班级就是一方小天地。如果说班集体是“魂”,每个学生就是“灯”,那么魂的思维启发和灯的功能发挥,则必须通过责任感来达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作为班级的一员,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责任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如果老师把对班干部的责任感推广给全班同学,那么全班同学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提高。平时我就
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广泛地聘任班干部。同时,我总强调谁都可以当班干部,只要他有一颗对工作负责,对集体负责的心。我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要求,给每个学生安排一两项为集体服务的固定工作,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负一定的责任。
一般情况下,小干部比普通学生有责任心,这是因为老师给予了他责任与信任。我在班内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岗位,如早读长、每排排长、红领巾佩戴检查长、灯长、桌长、门长、窗长等,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内的小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体验为集体服务的快乐与责任,学会自主管理。这样,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而我则站在局外,发挥启发诱导,补充完善,协调督促,适时激励的作用。我每天捕捉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在我的“大力赞赏、大肆鼓吹”下,不但使每个同学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责任心膨胀了,作为班主任的我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用榜样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在这一点我采用两种方法:
1、教师榜样。教师是学生天生的榜样。在观察研究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如果班主任带一个班级有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谈话的语气、办事的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为此,作为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己,用自己的人格特征,用自己的言行来教学生负责。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都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他们也会有所思、有所感。例如,在一名学生的习作中写道:“当我看到X教师每天七点过就来教我们扫地,我就在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要把地扫干净’”。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负责,那又如何教育学生负责呢?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些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师人格。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励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这个道理。“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也就是这样产生的。为此,作为教师更应重视榜样在培养学生责任感方面的作用。
2、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孩子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来的。因此,老师应大力表扬本班尽职尽责做好班工作的班干部和好学生。老师对他们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予高度评价,让他们在班中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自己的任务尽量自己去完成,这就是责任。每一件事情,学生看在眼里,潜移默化,学生会逐渐养成有责任感的好习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负责,虽然是应该的,但也需要付出努力,有的甚至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做出较大的努力。如:为了完成作业错过了好看的电视剧;完不成任务不
能和同学出去玩;为了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放弃随父母出游的机会等。学生在责任感上所做出的努力,老师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积极的予以鼓励,强化其正确的行为,使学生体会到负责任所带来的光荣感。
第四、充分利用课堂的重要渠道培养责任感。
课堂教学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我重视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时刻让学生清楚“作为一名小学生,有责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学会听讲、回答问题、读书、写作业,培养学生做事的认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知识不要单从兴趣出发,要磨练自己学习的意志,在学习中能吃苦。在课堂教学中我不厌其烦地“反复抓、抓反复”,培养学生上课主动学习的责任心,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同学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视上课专心为己任。每当我们班承担公开课时,同学们都很珍惜每一次机会,认为这是老师们对自己班的信任,也是平时同学们上课遵守纪律、积极发言的责任心换来的。
另外,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教材所蕴涵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地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这样的责任感培养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第五、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学生只有从小关心集体,关心他人,长大后才能具有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教师应在班级树立典型,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不给集体抹黑的责任感。在班级活动中,我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及时召开班队会进行责任心教育。如在开展的一次“我爱祖国”的班队活动中,我让学生自己寻找这方面的英雄事迹和伟人故事,从而让学生体会他们身上的那种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用榜样的作用来激励他们,于是我就找了一些平凡人的爱国事迹,让学生体会到热爱祖国一些小事也是,我们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事做起。
总之,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将来才能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责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教师有责任也很有必要将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不能随便推卸责任,从而使学生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们的学生持着责任心这张门票,跨进成功的大门!
附:作者:王丽河邮编:133608电话:***
通信地址:吉林省安图县万宝中心小学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之我见 篇2
1以教师“负重”
提高课堂质量与效益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教师要自觉“负重”。
1)在思想上“负重”,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作为己任,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争质量为内动力。勇挑重担,不负重托。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有责任感、上进心,牢记解决思想问题才是搞好学习的前提。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于生俱进,加强学习,跟上时代,不了解学生,就无法让学生接受你的思想,应多亲近学生,多和学生相处,让学生了解自己和所任教的学科。
2)在业务提高上“负重”,自我“加压”,苦练基本功,提高教艺,增强责任感,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要变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为引导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变面面俱到地泛泛讲解为学法指导;变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教科书中的知识和教师的观点为有选择的吸收;变单纯由教师传播知识为教师指导寻求知识、发展能力。做到学识渊博、教艺高超,学生才能喜欢你和你的学科。
3)在教学实践上“负重”,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做好备、教、改、辅等各项工作,以高效、创新劳动切实为学生松绑,提高教学效益。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力度,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深度,知识掌握广度,知识运用灵活性,听、说、读、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力求知识当堂消化,问题当堂解决。
2“以学为本”的意识
“以学为本”不是不要教,而是要以“教”导“学”,教学活动毕竟不等于自学活动,有“教”的参与,“学”会变得更具计划性,更具合理性,也更加顺利,容易。依据教学过程实质,把以学为本、以学定教、课堂巩固为课时教改的基本思想,从时间序列对学、教、练三者关系作规定;对每一课改要达到对“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突出重点、难点,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讲,不以讲代练,突出因材施教(分层施教)不搞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是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克服教学目标设置偏变偏多或偏离,实施归根偏离,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以学生主体的意识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性。教师的责任在于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埋没个性,刻板划一的教学秩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活动,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能创设平等开放、鼓励个性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学定教,以教定学的辩证关系中,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着重落实以学生主体,留有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和质疑,紧紧抓住一条主线———操练不少10到15分钟。确保学生的自主参与率、自主讨论率100%,个体达标率不低于80%。
幼儿责任感培养之我见 篇3
关键词:责任 责任教育 责任感 培养
一、什么是责任
责任是一种承担。幼儿有没有很好的责任感,对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有着直接的影响。责任教育就是指以培养人的内心责任感、责任认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责任意识即所谓责任、责任心,这是人们对自身行为负责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意识,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利益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指令性要求。责任意识表现为自我意识、家庭意识和社会意识。
二、创设内容及训练方法培养责任感
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有责任可负。从去年九月份开始,我就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大(四)班的小主人”活动,把各种任务按某些要求划分若干项,每一项内容根据幼儿的能力分配给幼儿,以此让幼儿去体验“责任”的含义。
1.创设幼儿管理活动区,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发挥幼儿的独立性。创设各种活动角,作为幼儿的责任包干区。根据每个角的不同性质,落实人员,明确要求,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负责管理,体验理解“责任”的含义。
2.通过开展“今天我值日”活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幼儿非常乐意担任值日生,我把值日生分为生活员和卫生员两大类,增加幼儿当值日生的机会,让幼儿通过为别人服务,体验责任感。
3.建立友谊班,以大带小,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我们与中班建立了友谊班,创设以大带小活动条件,开展“我是好哥哥,我是好姐姐”活动,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好哥哥、好姐姐,应该照顾、帮助弟弟妹妹,由此感受自己的责任,同时也体验到关心他人的愉悦感。
4.“我是老师的小助手”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锻炼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一日的活动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为幼儿提供做小助手的机会。
5.“我是小气象员”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班级的气象角,让幼儿观察天气,报告天气。教师既要克服过去的一切包办代替,又要克服撒手不管。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当好导演角色,鼓励、指导幼儿实践的全过程。
6.及时得体地评价、交流,让幼儿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提高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当好班级的小主人,潜移默化地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通过开展“我是大(4)班的小主人”活动,幼儿的责任感大大增强,形成了关心集体、关心别人、爱护班级的好风气。具体成绩为:
(1)引进包干责任制,即为幼儿划出他们要负责的区域,让其逐渐对本区域内的卫生和物品等形成一定的责任感。幼儿的工作不仅是处理好自己的物品,还要帮助和监督其他同学完成任务,不仅仅单纯是自己的工作,更表现为一种对集体利益的关心和爱护。比如,施行责任制之后,每天饭后活动结束后,每个区域的小负责人就会主动检查和整理同学们弄乱的玩具等,并将其放回壁橱中。
(2)设立值日生制度,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每个幼儿都轮流做值日生,每人负责一天,这样他们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管理别人之前,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己先要养成自觉遵守规矩的习惯,才能检查和监督其他小朋友。在这样的影响下,本班的小朋友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建立小助手制度,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我将班级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或者是原来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有明显进步的学生“任命”为我的小助手,让他们在我的指导下,分发、收集、整理教具、学具。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还训练了逻辑思维。
(4)通过小气象员形式的训练,克服了原来气象角成为一种装饰的弊端,培养了幼儿观察天气的兴趣和习惯,了解有关天气的常识,通过天气标记记载,培养小气象员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做好工作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通过“我是大(4)班小主人”活动,增强幼儿责任感的训练是成功的。
三、与家长沟通,让幼儿在家中培养责任感
现代社会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喜欢依赖家长,碰到困难就退缩。根据这种情况,家长与幼儿园要达成共识,家幼共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1.训练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重视的是幼儿的学习,而忽视了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在重视幼儿学习的同时,能力和素质应该同时培养。家长在家中应该训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洗袜子,整理自己的房间,自己折叠自己的衣物等。起先家长可以适当帮忙,而后慢慢退出,直至幼儿自己独立处理。幼儿会觉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也不容忽视,自己也是家中的一个成员,也应该分担家中的事情。
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之我见 篇4
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的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充满情趣、产生向往的快乐心态,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打造习作的兴趣链,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学生享受习作中的乐趣。
一、从日记入手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融入到习作中去,要从日记入手。
1、首先把自己的生活纳入习作视野,写自己的学习与玩乐,写自己的哭与笑。其次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我。对自我的每一次新发现,都将为习作拓展一片天空:如对自己内心的新发现:有烦恼、有快乐,有缺点、有特长,有答案、有新疑惑等等。学生对自我的每一次新认识,就是一次新的超越,就会迎来一段新的成长。时刻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造自我,是每个人永恒的主题,也是写不尽的话题,把这些写进日记中,表达真实鲜活的感情。教师不可把学生日记当作习作一样来要求,一定要还日记的本来面目:只为记录发生的事情,不为写成文章;只为渲泄情感,不为表达“主题”;只为记事传情,不为字斟句酌等等,通过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在逐步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习作写什么”的问题。纠正对待日记的传统做法,切忌以“检查”的名义了解学生日记,更要避免对学生日记“字斟句酌”式的批阅,而应重在以欣赏的眼光加强对学生日记所录内容的引导,努力使其更宽泛、更丰富、更有童趣,建立起“生活材料仓库”,为学生积累习作内容作准备、为教师指导学生习作作铺垫。
2、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小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
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坚持写日记,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能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习作的难度。
二、打造习作的兴趣链
1、命题激趣。新颖有趣的命题,能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并具有自由拓展空间的题目以引导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写小动物,命题为《我喜欢的──(写小动物)》《小狗汪汪》《小猫咪咪》《好讨人喜欢的──(写小动物)》,如写人物,我就命题为《我最喜欢的──》《------的老师》《------的小伙伴》(写人物),如写玩具,我就命题为《我心爱的玩具》《好„„》《哇!多——》这样的题目,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体验和兴趣出发,写自己喜欢写的内容,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乐写,就能写出生活的情趣来,写出有趣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来。
2、情境创趣。多元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形象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鲜活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借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和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理念,比如在作文之前,我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启发学生能动地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然后再对选材、立意、开头、结尾等方面加以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到有话会说。如《拉不开的书》这一篇习作,是记叙观察实验的,要求学生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写下来。我先提出要求:(1)学会观察。要仔细观察实验,听清实验前教师的介绍,看清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时老师或同学们的神情、动作,还要体会自己看实验时的心理变化。(2)列好习作提纲。(3)习作时要注意用词造句。不仅要把自己在实验时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等神情写具体,还要写好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和神情等。我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看老师做实验,很想知道这两本书到底能不能拉开,教室里的气氛十分紧张、热烈。然后找两组学生上台表演,这两组同学
都是同学们信得过的,被称之大力士的,他们能亲历到实验之中,有真切的心灵体验。我还引导学生自己给习作自定题目。“情动而辞发”,在课堂上让他们有看、有听、有说、有演、有小组内的讨论,而后有写,淋漓尽致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感。在课堂上我听到了妙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听到了学生真切的内心感悟。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自定的题目有《科学的奥秘》《神奇的书》《有趣的实验》《书的秘密》《科学的实践》等。
3、范文导趣。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一条规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的写作经验之谈。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指导学生品读范文的精华,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作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在教学中,每当我教到精美课文时,就引导学生或仿其开头,或仿其结尾,或仿其结构,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或“张冠李戴”,或“移花栽木”。如读了《晏子使楚》我就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写《有趣的比赛》《激烈的讨论会》,要求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读了《桂林山水》我就指导学生运用总分总的谋篇方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黄河大观》《雪花洞》《美丽的小河》《家乡的早晨》;读了《燕子》我就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外形、动作来描写小动物,学生写了《我家的大公鸡》《我的伙伴小狗汪汪》;读了《小站》我就指导学生按照方位顺序描写环境,学生写了《教室》《我的小天地——卧室》《小书房》„„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自然就奏出了习作的美妙乐章。
4、竞赛促趣。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比赛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习作教学中,我经常组织一些习作比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象,或赛系列日记„„我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评选出两篇佳作,然后再在班内评比,评出一等佳作两篇,由教师我亲自在班上读,二等佳作四篇,由学生自己在班上读,佳作均张贴在教室的“佳作欣赏园”里,一周一次,一月一总结,前五名的学生将得到由班委会名义发放的、有教师我亲手题名的喜报,学生在竞赛中尝到了乐趣,得到了个性的张扬,引爆了情趣想象的火花,续接了习作兴趣的链条。另外,竞赛游戏活动的本身,也丰富了
学生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把喜报拿回家,他自己高兴,家长也高兴,他与家长的对话,他们彼此的动作、神态也为孩子提供了新的素材,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习作兴趣链的对接,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也是在为其他学生注入习作的兴奋剂。如》有表兄妹的例子。
5、实践凝趣。“人有两件宝,有手又有脑”。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体会到,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信心的好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习作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当校园小记者,办手抄报;组织学生举行优秀作文讨论会,集体评价作文;指导学生给自己的作文配插图等等,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动手、动脑、动心、动情,极大地凝聚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6、想象生趣。《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要求我们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抓住可以触发想象的每一契机,诱导学生通过描述自己的独特体验而触发丰富的想象。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续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学完《凡卡》后,引导学生写《凡卡醒来之后》,学习《穷人》后,指导学生续写《穷人》。续写《穷人》。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是想象作文训练的好方法。在指导学生写童话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跳好“续写→仿写→创写”三步曲。例如学了《坐井观天》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写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后,我就指导学生写学了《再次相见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学习了《龟兔赛跑》后,我就指导学生写《龟兔第二次赛跑》《龟兔第三次赛跑》;学习了《群鸟学艺》后,我就指导学生写《小燕子学艺》《小猫学艺》等等„„极力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获取童话王国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便有了创作的欲望,习作兴趣的种子就会在童话的园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7、词语添趣。“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标准》大力推进、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把这一方法运用到习作教学实践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做法是设计一组词语,让学生把一组毫不相连的词语编写成有一定情节的故事,积极引导学生集体合作,自主习作。比如把“星星、铅笔、狗熊、天花板、小溪”这组词语,编写成小故事,增强学生想象能力。
三、评价多鼓励
1、教师对待学生习作的态度,已经成为左右学生习作兴趣的核心因素。以挑剔的目光放大不足与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前者往往让学生看到的总是自己的缺点,越写越没意思;后者却让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诚于嘉许,乐于称道”,教师的赏识应该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中最重要的加油站。
2、多就原貌,少动刀斧。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实现《新课标》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平视学生,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在对待学生习作上,努力给学生一片舒展自我个性的空间,要坚决反对字斟句酌、刀砍斧凿、体无完肤的修改,尤其要反对训斥和嘲讽。即使是学生的作文内容与要求相悖,也应采取“换题目以适应(保留)内容”的办法,尽可能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汁原味,以增强学生表达的信心。
3、从 “作文园地”着手,努力避免让少数学生作文长期“占山为王”现象。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只要符合训练初衷,就要遍插红旗,以资鼓励。同时,还要在引导学生最广泛地开展“相互交流”和“自我展示”上下功夫,鼓励学生每月制作一期手抄报,将自己积累的作文、周记、读书笔记等编出来,每小组一周制作一期“作文园地”,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都有机会和兴趣感受到习作带来的成功与自豪。
四、学生间互评互改
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技巧。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都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唐朝贾岛“推敲”的故事,北宋诗人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都是最好的证明。学生合作,相互修改作文。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在个人修改完自己的作文后,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从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方面展开作文的集体修改活动。这一次修改是小组的四名同学一起合作逐篇修改四人的作文。作文修改中,他们一起读彼此的作文,共同商量、讨论修改意见。从中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了修改作文的能力。在作文修改完后,学生们都发现自己的作文比原稿有了很大的提高,充分体会到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从而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了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五、隐化目标意识。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之我见 篇5
张瑞
甘肃省泾川县合道中学
邮编:744300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在此谈谈对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发展需要呼唤心理教育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是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的社会,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是各种素质 1
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素质结构,是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外,也尤其重视人的心理素质。如果说人的身体素质是生命的物质载体,那么,心理素质则是人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二)心理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都在迅速发展,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还比较稚嫩,因而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所谓心理问题上指个体心理生活领域中出现矛盾、冲突,发生了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不协调,甚至产生失衡、焦虑、痛苦等异常表现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就农村学校而言,轻微的心理偏差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个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态度、不良行为倾向和不良生活方式,如自卑、虚荣、说谎、懒散、任性、厌学、畏难、怯场和自我中心等;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社交恐慌三个方面,这些学生在情绪上表现出紧张、心烦、孤独、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笨拙等异常反应;严重的心理疾病现象也个别存在,学生因不堪压力和挫折而自杀、弑母、精神失常等现象常见诸报端。
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目前,就农村学校而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家庭方面,六成以上父母外出打工,形成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隔代管理根本不能蔚籍孩子孤寂的心灵,即便父母在家,也多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
理负担日益加重,同时,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既无暇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学校方面,应试教育的变相存在,超负荷的学习强度、升学的压力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教师也很少顾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即使注意到了,也由于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而爱莫能助、束手无策。
(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因素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渐增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的善意批评和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对此,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求异思维和创新的火花,积极的因素,但是实际上却常常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三)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因素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父母们因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教师同学贪心里话,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到事就会惊慌失措,甚至崩溃。
四、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以及产生的原因,条分缕析,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和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营造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氛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学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让他们畅谈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还要优化班级管理,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因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所处班级心理环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因素
学校应重视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活动,注重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自我保健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确立认识目标,激起自信,积极进取,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努力完善自我。“哲学贫困”是一切心理问题的“万恶之源”,有了指导认识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习惯,就有利于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对于成长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反之,彼此冷漠,互不往来,甚至猜忌的关系易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道德品质,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合理的指导,平等对待子女,尊重他们的意见。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始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感到有依靠,主动向老师倾诉,在老师的帮助下就可以很好地调整心理和情绪,避免了心理问题的发生。
再次,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地识人择友,与同学团结友爱,彼此沟通,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避免孤独封闭心理因素的形成。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与异性交往,破除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中,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起着不可低估,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发挥学校心理教育渠道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调动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因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给提供学生更多的有益 4
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影响,帮助学生培养起健康的心理,让他们能够正视艰难困苦,直面挫折失败,胜不骄,败不馁,以健康的心态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参考资料:
1、石志海;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实践与科研》 2011年第5期
2、胡华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11期
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综合能力之我见 篇6
摘要: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同样地也要有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这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综合探究,自主学习,兴趣,参与,创新,信息素养,实践
国际上把二十一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在我国,也把实施创造教育作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作为21世纪加速我国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的主干力量的青学生,其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已刻不容缓。
所以,我认为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信息素养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经过对本人几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经历的一番反思,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改进教学模式,改变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作为此模式的教师只需具备两样东西:一张嘴,一支粉笔。这样就不利于让学生发挥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其中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为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要任务。在教学中,老师要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注重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同时还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让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
如我在初一下册第六课“活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的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是“学会欣赏”,按课本上的要求只要学生听歌和看书画作品,但为了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先让教学班中一位有音乐特长的女学生上讲台来一展歌喉,一首歌曲把学生带回了充满憧憬和乐趣的儿时;然后自己亲自挥笔泼墨,一个集书法和绘画于一体的“舞”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书画作品的美感。从中既达到了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目的,又能无形地教育学生要发展特长、培养情趣;另一个环节是“参观浏览,美化人生”,教师课前指导学生搜集了“龙胜旅游”录像片断,在课堂上让其中一名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同学们
领略了龙胜山水的美,并从中感悟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主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就能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如:在初一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每单元的预习、学习和复习中都要善于给自己提问: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怎样)?而在初二下册“正当防卫”知识点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观看案例,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提问,把心中的疑问提向老师或者同学„„使得学生在提出问题、参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激情,形成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3.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人类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为了使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就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信息判断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信息,从大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中求得正确的知识。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掌握了原有的知识,又将成为新知识的“文盲”。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习者有意识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当立足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
4.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二十一世纪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界人士曾经指出:“我们相信,21世纪的人们不仅需要大量的事实性的知识和大量的专门性技巧,而且需要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需要进行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也就是说,当今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在脱离学校大门以后,能够自主地获取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够进行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的创造性人才。具体地说,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新的时代对人的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理和加工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日渐成熟的信息化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信息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从何处学习、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因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二十一世纪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确定“四大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每一目标又分别分为三个
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其中目标一――获取和解读信息中就明确提出三个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
1、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2、提练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3、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其它的三个目标也在不同层面上对信息素养的考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5.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推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才能主动去学。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而学生的热情不是与生俱有的,它需要教师的培养与激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教材的特点,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教学的过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探索,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中。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下面几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紧张而又活泼的认知活动,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
和学习的信心。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播放神州五号点火升空,杨利伟进入太空的视频,让学生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历史的瞬间令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使学生心中产生这样一个疑问:“神五”的发射与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在这一基础上,接着播放杨利伟返回地面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采访杨利伟过程中的一段对话。(白岩松:“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 杨利伟:“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由“杨利伟没有因为所谓的‘中国人的长城情结’而放弃实事求是”这件事,引出求真务实这一话题。这样,既自然地导入新课,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问题,获得情感体验。
(2).紧扣教材,分析相关时政热点
思想政治课作为文科类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和时代感强的特点。可
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甚至理科类的各门学科都有涵盖,而且同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也紧密联系。但是,要使思想政治课让学生想学、乐学并非易事,它既要求教材必须贴近生活,增强可操作性和信度,又要求政治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驾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课堂艺术、因势利导。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关注时事,喜欢时事的习惯,激发他们对政治课的爱恋之情,唤起他们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接近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等实际,使空洞的理论说教远离课堂,代之以生动、鲜活的实际生活。在这一节课中,我结合当前的一个热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让学生探究身边的新农村建设有没有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并播放温家宝总理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上。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些既是时政热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对“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注重多媒体、漫画、古诗名言等多种激趣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教学信息传播的一体化,能将
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强大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
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不断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本节课中,每一部分我都结合了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漫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直观、形象、生动、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因
此,把漫画引入政治课教学,能使抽象变形象,枯燥变有趣,复杂变易懂,也能发人深思,启迪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增强政治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结合新农村建设探究“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这一内容时,我展示漫画“表里不一”和“农村新景”,如图通过极富情感色彩的漫画,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上来,学生在愉快宽松的气氛中更乐于自主探究问题。他们很快悟出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求真务实的工程,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一道理。
古诗、名言、成语等作为对生活的一种提炼,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利用
它,可以使纷繁复杂的现象变得十分明了、简单,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的第一部分活动是让学生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关事件,探究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重要性。有学生举了大跃进运动这一例子,此时,我结合“欲速则不达”等成语、名言,进一步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6.会参与——自主学习的关键
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把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关键,从而把
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开口
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起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知识的构建者,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鼓励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让学生大胆思维、大胆发言,形成教学相长的关系。同时要善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尤其是不歧视和冷落那些所谓的“差生”。让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通过民主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质疑设疑,培养参与意识
质疑问难,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明
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甚至提出相反的看法与结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比如在探讨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如何做到求真务实时,有一位学生举了个反面的例子,他认为揭阳榕江大型音乐喷泉的建设是“形象工程”。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提问,引导他们对具体事情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在学生无疑时,教师还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提问;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其原有知识和现有知识产生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
(3).讨论探究,锻炼参与能力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解决问题却是提出问题的最终目标。在学生质疑后,教师应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欲望,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积极开展讨论探究就不失为一种好形式。课堂讨论能让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巩固,同时也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面提到的,在探讨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如何做到求真务实时,有一位学生举了个反面的例子,他认为揭阳榕江大型音乐喷泉的建设是“形象工程”,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迫切需要鉴别自己探究问题结果的心理,通过精要的点评,帮助学生剖析错漏,归纳形成正确的观点。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被激发,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学生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巩固。
以上是我在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我深深感到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我们敢于并善于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时时处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大胆猜测、奇思妙想而拍手赞赏,我们的学生才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鼓励、增强信心并不断地尝试知识创新。虽然期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政治教师持之以恒,精心指点,勤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一定会渐成习惯。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3】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
小学生语感培养之我见 篇7
关键词:氛围,环境,指导
语感, 通俗而言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感受能力。然而语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它来自于语言实践从而又指导语言实践, 也就是说语感的形成也有赖于熟能生巧, 巧而有感, 如此循环往复, 相辅相成。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看起来顺眼, 听起来顺耳, 说起来顺口, 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培养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7~12岁左右的孩子是学习外语的有利时期。幼儿学习母语与小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使用英语, 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 以减少学生对母语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迁移。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 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能做到一一对应。因为英语句子结构和语法现象和我们汉语不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经常把一些含词、含词组或短语的句子,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分析, 但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或易接受的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例如教学“How much?”创设一个购物场景, 一优生扮售货员, 老师购物, 选好后师自然地掏出钱包做付钱状说:“How much is it/are they?”学生马上能根据教师的动作、表情等给出价位。也就是说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 才能发挥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措施。
二、环境和氛围需要创造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 分辨词的轻重, 语调的高低, 这与自然的语言环境是不可分的。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两种语言书写, 可办英语墙报、英语角等。我在策划学校板报时, 就给英语留有适当的空间, 主要让学生意识到学校有学英语的这种氛围;其次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语言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要让学生在情景中学, 在情景用。但在情景中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所创设情境要与所学内容联系紧密而且自然。 (2) 直观教具力求逼真、醒目、有美感。 (3) 教师演示要自然、熟练、准确。 (4) 教具使用要恰当, 能说明问题。 (5) 教师组织的教学语言要简练, 明确并富有情感。 (6) 课堂练的节奏要快。
三、学法指导要加强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充分利用原声磁带的示范作用, 让学生充分模仿字词句的语音语调。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说过:“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离。”经常进行听、读比较类似的这些练习, 久而久之能使学生对句子的音调有较深的印象。
四、积累的习惯要培养
我们都知道积累在语言学中有着极大的重要性。例如, 过去大量背诵古文是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 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使我们知道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 只有头脑词库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有备于输出。在教学中要做到词不离句, 做到整句学, 整句用, 以景引句, 以句带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境, 在句中学词、学音, 并学会按“类比”“替换”的方式创造新的句子, 在头脑中形成积累, 久而久之, 形成一种习惯。
五、音形结合渗透音标教学
英语教学起初我们就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 这很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 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 也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 汉语味很浓, 听起来别扭生硬, 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挫伤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小学阶段对单词的教学也应适当引进音标教学。在四年级教材中每个单元的f部分就是渗透音标的教学, 通过举例让学生分辨, 这样可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 以加强音形联系, 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小学生语感培养之我见 篇8
关键词:氛围;环境;指导
语感,通俗而言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感受能力。然而语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来自于语言实践从而又指导语言实践,也就是说语感的形成也有赖于熟能生巧,巧而有感,如此循环往复,相辅相成。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培养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7-12岁左右的孩子是学习外语的有利时期。幼儿学习母语与小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迁移。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能做到一一对应。因为英语句子结构和语法现象和我们汉语不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经常把一些含词、含词组或短语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分析,但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或易接受的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例如教学"How much?”创设一个购物场景,一优生扮售货员,老师购物,选好后师自然地掏出钱包做付钱状说:“How much is it,are they?”学生马上能根据教师的动作、表情等给出价位。也就是说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才能发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措施。
二、环境和氛围需要创造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与自然的语言环境是不可分的。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两种语言书写,可办英语墙报、英语角等。我在策划学校板报时,就给英语留有适当的空间,主要让学生意识到学校有学英语的这种氛围;其次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语言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要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情景用。但在情景中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创设情境要与所学内容联系紧密而且自然。(2)直观教具力求逼真、醒目、有美感。(3)教师演示要自然、熟练、准确。(4)教具使用要恰当,能说明问题。(5)教师组织的教学语言要简练,明确并富有情感。(6)课堂练的节奏要快。
三、学法指导要加强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充分利用原声磁带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充分模仿字词句的语音语调。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离。”经常进行听、读比较类似的这些练习,久而久之能使学生对句子的音调有较深的印象。
四、积累的习惯要培养
我们都知道积累在语言学中有着极大的重要性。例如,过去大量背诵古文是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使我们知道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只有头脑词库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有备于输出。在教学中要做到词不离句,做到整句学,整句用,以景引句,以句带词,词不离句,旬不离境,在句中学词、学音,并学会按“类比”“替换”的方式创造新的句子,在头脑中形成积累,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
五、音形结合渗透音标教学
英语教学起初我们就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很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也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昕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Ⅱ向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挫伤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小学阶段对单词的教学也应适当引进音标教学。在四年级教材中每个单元的f部分就是渗透音标的教学,通过举例让学生分辨,这样可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之我见 篇9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之我见
文/强庆龄
摘 要:中学作文教学要通过降低写作难度,注重正面评价,教师参与等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兴趣;难度;评价;下水
从目前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缺少信心。这样没有兴趣的学生怎么能够写出洋溢激情的文章来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到写作的乐趣,才能勤奋去写,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有一种畏难情绪,害怕写,无从写起,颇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心理。教师这时就要降低门槛,能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关于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从交流活动课中去激发
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活动课,如在《戏曲大舞台》活动课上,学生通过一些竞答题了解了戏曲的悠久历史,欣赏了一些传统曲目后,大家跃跃欲试,进行唱腔模仿及动作模仿,由此深深体会到中华传统戏曲的魅力。之后,我要求学生就“传统戏曲的现状及未来”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我说,大家学过鲁迅的《社戏》,你们有过这样和看戏有关的经历吗?好几个孩子讲了他的故事,有个孩子很动情地讲到小时候和爱看秦腔的爷爷一起看戏、学唱戏的经历。最后,我布置了作文,或者记录这堂活动课的过程,或者写与看戏有关的经历,或者就“传统戏曲的现状及未来”这个话题来展开,这时,学生大有话在喉头,一吐为快的劲头,交上来的作文精彩 篇章纷纷涌现,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把这堂他感兴趣的活动课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内容充实。活动、交流之后,打开了思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发的冲动,以前储存的生活感受便一下子串联起来,沿着新的神经通路涌现出来。再者,我布置的作文难度也有阶梯性,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消除了畏难情绪,写起作文来也感兴趣了。
2.提前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事先收集必要的材料
文学巨匠茅盾曾说过:“伟大的作家,是以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有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时自然就得心应手了。有时,甚至可以允许那些作文基础差的学生仿照范文写作,或者就写几个片段,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只要感兴趣写,逐渐化整为零,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像数理化通过练习作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像音乐、美术课通过练唱、素描等掌握唱歌、绘画的技能技巧,获得提高。
二、注重正面评价,激发写作热情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何使学生体验到作文后的喜悦,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被别人重视,(www.fwsir.Com)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我在作文训练中,不断通过期待、激励向学生传递你能写好,其实你相当聪明的美好信息,把这一信息转化为学生的意愿。激发了他们的自尊、自信,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运用情感力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评讲中的认可、鼓励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作文如何评价,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对作文兴趣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要特别注意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智慧火花,激发其作文兴趣。作文评语,要感情真挚,态度中肯。评讲要形式活泼,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自我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评讲鼓励可采取印发佳作,教师加写评语,张贴优秀习作,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写作体会等方式,还可将优秀习作编辑成册或推荐给报刊发表,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好作文。一句话,从鼓励中使学生获得乐趣,从乐趣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推动写作。
三、教师“下水”作文,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每次布置作文,老师要是能自己写“下水”作文,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在下水作文中,老师也能感受到学生写作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便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可以请学生来评讲教师的作文,或者,请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来评讲,这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促进思维的发展,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写出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等而产生的真情实感,写出心尖上的那一瞬间的感动。
只要教者有心,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用自己的形象魅力、文学素养去影响学生,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一定能改变,学生一定会爱上作文。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之我见】推荐阅读:
小学生作业减负之我见08-25
小学生识字教学之我见09-05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11-07
小学班级管理之我见12-05
小学学校精神之我见06-01
农村小学管理之我见07-26
小学美术教育之我见05-31
小学安全管理之我见07-20
小学素质教育之我见07-24
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