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2024-11-07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精选9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1

小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之我见

高淳县实验小学李先喜

【摘要】:在各种评价机制的引领下,学校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德育行为的指导。现代教育认为健全的卫生制度、良好的卫生习惯、全面健康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基于此,班级要加强卫生管理,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通过长效教育管理机制,达到学生卫生养成教育的理想效果。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养成教育又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体现了小学生的文明素质,而且还影响他们将来的整体素质。作为省级实验小学,处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中心地区,是窗口学校,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任务更重,意义也更大。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教育。因此,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义不容辞。那么,怎样有效地开展卫生养成教育,本人结合平时对班级的卫生工作管理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强化卫生意识,实施卫生规范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强化学生卫生意识,实施卫生规范约束时,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集体学习,社会调查等等。在班级卫生管理上看到教室里有脏物时,我首先弯腰捡起,窗台上有灰尘时我亲自用抹布搽干净。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无须言语,学生就能明了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景,宣传规范,使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如我班开展了“讲卫生,从我做起”小故事演讲比赛,学生情绪高涨,发言激昂有力,有讲家庭的,学校的,小区中的卫生问题以及他们的看法,虽说他们的想法有些简单且不成熟,却依然可以意识到卫生养成习惯的重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方式自然、亲切、热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找到了目标,明确了要求,从而达到自觉接受规范的目的。

平时我特别注重实践指导,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我先从:①穿戴整洁;②经常洗澡;③勤剪指甲;④勤洗头;⑤早晚刷牙漱口;⑥饭前便后洗手;⑦不随地吐痰;⑧不乱扔果皮纸屑这些小事入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内容结合晨会课,对其内容进行具体化、系列化,通过晨会课、卫生课等予以贯彻实施,采用每周、每月检查的制度对照自我提高。

最后要发挥规范的督促制约作用,经常开展卫生自查、整改、考核、评比卫生之星等活动,相互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中产生不良行为要对照校规、班规及时矫正,使规范能落到实处。

二、竞选值日班长,争当卫生之星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班级卫生典型,是开展卫生养成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卫生之星典型,在全班宣传,这样的典型生动、具体、贴切、零距离,更具有激励性。再如在班上实行择优录用的“劳动班长值日制”,推选卫生习惯良好的同学担任劳动班长,竞争上岗。要求劳动班长在值日期间,带好头,管好事,做好记录。坚持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一学期一总评。小结时,先让值日劳动班长根据自己的工作向全班同学“述职”,要求简明扼要,多表扬,少批评,然后由班主任在同学们评议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肯定卫生个人和先进劳动事迹,给予奖励。然后运用这些榜样,结合卫生养成教育让学生找出差距,明确奋斗目标。

在试行“劳动班长值日制”后,同学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暗中竞争,惟恐落后。我们班有个同学是从村小学校转学过来的,刚到班里就发现他有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习惯,而

且比较严重,在同学之间造成不好的影响。有一次,放学后我组织学生检查,发现他的抽屉里满是垃圾,废纸等,同学们认真仔细地把他的座位清扫的干干净净。第二天到校后向他讲明原委,使他深受教育。通过“劳动班长值日制”实验,激起他的自尊心和好强心,一学期下来明显进步很多,不仅摘掉了乱扔垃圾不讲卫生的帽子,而且也担任过劳动班长。经过努力,五年级时我班获得卫生示范班级称号,同学们在浓烈的集体荣誉意识中又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三、优化班级环境,突出养成氛围

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一方面靠思想教育,规范约束,实践提高,另一方面是靠优化环境和班级的感染熏陶。因此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

(一)注重创建育人氛围

在环境布置上,注重创建优美、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让学生随时随地、深入持久地得到感染熏陶。教室内有“我的舞台我做主”(学生作品展),“我们的骄傲”(各类典型的表彰),“环保角”有摆放整洁的清洁用具,有由学生组稿并设计版面的每两周一期的黑板报„„;同时,注重班级人文环境的建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注重建设,狠抓落实

狠抓班级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健全、完善各项卫生制度,落实班级卫生责任制,每名同学全天负责自己的座位地面及课桌凳的卫生保洁,班级有专人负责全班的卫生保洁和检查,每天记载公布。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使学生言行、举止、学习、生活都能以集体通过的规范行为为准则。

(三)注意构建班级文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从班级礼仪文明的推广,到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从大课间兴起,到开展体育、文艺竞赛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健康、活跃、高雅、丰富的班级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们求知求真,教师的敬业奉献,整个民族的与时俱进对熏陶和感染每个孩子,促使其卫生习惯的养成,无疑是有好处的。

四、形成家校合力,讲求效率落实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单靠学校是不行的,他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但由于家庭成员比较随意,不注意文明卫生,这就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小事抓,抓小事。同时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养成教育工作网络。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强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是新时代教师的重大社会责任之一。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2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单设初级中学, 地理位置偏僻, 学生中有半数为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失依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学生在家庭中得到的关爱、教育较少, 行为习惯较差。近年来, 我校借力重庆市“领雁工程”, 在专家的引领下, 致力于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的文明礼仪、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显著改善, 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在规章制度方面, 我校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 规范学生的言行, 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在此基础上, 学校结合本校实际, 制定《学生一日常规》《三礼教育实施细则》, 从学生的形象标准、行为要求、课堂纪律和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开学之初, 我校会组织师生收看“开学第一课”, 以校本教材《三礼教育三字经》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并将每学期的第一学月定为“行为习惯规范月”, 将规范的坐、立、行、读书、写字、衣着和发型等, 通过宣传橱窗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 学生对照标准找差距, 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礼仪、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

二、强化训练, 持之以恒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 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 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 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 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 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 便不用借助记忆, 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由此可见, 要形成良好的习惯, 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 绝非一日之功。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而言, 家长的文明程度、周边的生活环境对其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 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尤为重要。

我校在“三礼教育”活动之初, 根据《三礼教育实施细则》的目标, 以“为什么要讲三礼”“对照三礼找差距”“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点滴做起”和“文明礼仪住我班”等为内容, 举办主题校会、主题班会, 制作校园橱窗、班级黑板报等, 强化学生知礼、守礼的意识。通过文明礼仪监督岗、学生自愿者团队, 督促学生改正不良习惯, 如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高声喧哗、污言秽语等;通过国旗下讲话、大课间、主题校会和主题班会及时反馈, 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三、师表垂范, 榜样感召

首先,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要首先做到。我校制定了《教师三礼教育细则》, 并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 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做三礼人”签名活动、社区义务劳动;教师参与校园集体活动时, 做到着装端庄大方、集合快静齐;教师微笑回答学生的问好, 亲切道谢学生的帮助。这样, 教师不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 更以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感染学生。

其次, 树立生活中的榜样。学生典型看得见, 易学习, 更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因此, 学校每学月评选出优秀之星、进步之星、三礼之星和礼仪示范班等, 每学期评选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等。用学生身边的小标兵引领他们, 让学生感受到好习惯离他们很近, 自己也可以做好。

四、环境熏陶, 愉悦心情

现实的生活环境对成长中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环境的好坏又与养成教育有密切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 养成教育只有在兴奋、愉悦的环境氛围里, 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效果。为此, 我校做了如下几点。

第一, 改善学校环境。近年来, 我校加大硬件投入, 如新建塑胶运动场、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等, 美化绿化校园、学生教室、教师办公室等,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为师生提供了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二, 重视校园文化。学校以“仁义礼智信”内容布置教学楼走廊文化, 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传统节日”“世界著名大学简介”等打造户外文化墙。此外, 努力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 在校园内设置“互相谦让, 亲如一家”“礼仪体现细节, 细节体现素质”“把花留在枝头, 让美丽留在心灵”“流水不腐亦不复, 请珍惜每一滴水”等标示牌, 时刻提醒学生。学生的言谈举止变得温文尔雅, 校园内不再是垃圾遍地, 纸屑横飞, 花草树木无一损坏。

第三, 开展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影响大、效果好, 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交际能力, 更是检验和展示学生行为习惯的最好平台。学校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春季师生家长体育周、秋季师生科技艺术节、团员入团宣誓仪式、紧急疏散演练、知识讲座以及敬老院的“孝道”教育等, 创造一切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强化认知能力, 并逐渐内化为自觉行动。

第四, 优化社会环境。一是营造家庭教育环境。曾一度流行的“5+2=0”就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反映,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 我们对此更深有感受。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 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举办家长学校, 与家长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通过校讯通, 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发放“三礼教育倡议书”及《三礼教育实施细则》, 督促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邀请家长观看或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等。通过一系列举措, 让家长也从中得到学习,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观念,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二是向社区居民送“三礼教育倡议书”, 请社区、街道领导代表到学校指导工作、举办讲座。将学校教育向家庭、社区延伸, 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教育平台,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3

一、严抓细管,形成良好风气

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是迈向罪恶深渊的开始。所以班主任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并且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要想方设法,对学生严抓细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营造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发展。可采取黑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大力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对养成教育学习内容更形象、更具体:可以在班上树立典型、模范,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亮点,供大家学习、借鉴,不断鼓励、鞭策学生,提高学生正确学会做人做事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可以提出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探讨,以此促进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的统一认识,寻找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二是从小处着手。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如一旦发现学生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说话不文明等行为,班主任都应该及时采取教育措施,坚决杜绝之,以防止学生的不良习气进一步恶化和蔓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如衣着要整洁,佩戴好校章,走路脚步要稳重,坐着身姿要端正等,从各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三是把养成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如可以在班里组织学生开展“我是主人翁”“我的班级我做主”等主题活动。

二、制订目标,规范学生行为

针对有些学生学习态度散漫、自制力较弱的特点,班主任可结合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文/梅县新城中学邓琴学生实际,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能制定出切实可行而又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的目标。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比如为让学生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感恩”活动目标,比如为父母、为老师或为班集体做几件事,让学生在感恩行动中,不仅增进和家长、老师、同学的感情,还能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为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并提高写作水平,我为学生制定“四个一”即读一本好书、抄一篇文章、记一句名言、写一篇日记的目标,时间长度根据学生的能力来控制,因为时间太长学生容易懈怠。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后确保了“四个一”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但自然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学会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有的放矢,纠正学生缺点

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对一些喜欢铺张浪费的学生,要教育他们珍惜父母辛勤劳动的成果,培养孝敬父母、关心亲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对一些喜欢说谎的学生,要教育他们明白公民的责任,培养他们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习惯;对一些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要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让他们追求进步、勤奋学习、虚心进取的美好品质;对一些不爱护环境卫生的学生,要让他们体会自然环境的重要,培养他们养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习惯;对一些生性比较怯懦的学生,则要教育他们勇敢、自立,培养他们乐观开朗、勤奋自立、勇于挑战的优良品质。我曾有位学生,由于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喜欢说一些黄段子。我发现后,耐心细致地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其每说一句话前,先想想可不可以说出去。后来,他改变了“一吐为快”的陋习。

四、课内课外,培养学生习惯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时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首先,每一堂课,都要注意对学生的意识、行为的培养。要经常强化学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比如可以采用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举手回答的方式判断学生的专心程度。对于专心的学生多加以鼓励,激发其学习热情。如果有学生不专心或搞小动作扰乱课堂纪律。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直至其专心听课,课后可以再委婉地向学生提出批评。让他们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培养了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其次,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课外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学生中常有一些头脑灵活而又调皮好动、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和最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的,我们要充分重视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养成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课后坚持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书写教育之我见 篇4

摘要:本文从认识汉字的意义入手,浅析了学校书写教育的任务。从培养小学生的书写兴趣出发,使学生掌握汉字书写技巧;在练习中提高书写技能,养成书写习惯,感受汉字的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为使小学书写教育有序 开展,提出了所有教师书写应为学生做出榜样,家长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督促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 书写 教育

我国学校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学校书写教育质量历来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可是到了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冲击,手书使用率降低,导致学校学生的书写质量普遍呈下滑趋势。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呢?

一、提高对汉字书写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教育中的语文课,把写字作为她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教育部语用司《关于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通知》中强调:“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

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感受汉字美、欣赏汉字美、书写出优美的汉字;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书写习惯。

二、营造书写氛围,培养书写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前提和心理条件。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写字、自觉练字;没有兴趣,就会潦潦草草、敷衍了事”。学校要提高书写教育质量,就应营造书写教育环境。在校园应张贴提示师生写规范字的标语,经常张贴、更换书法家的作品、书法家简介,使学生了解书法家习字过程。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等,让他们学到勤奋,激发学生习字的兴趣。

学校要经常开展书法比赛,通过比赛来增强学生习字的动力。学生在比赛前会自觉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探研怎样才能把字写得美观取得好的比赛效果。这可以维持学生对习字的兴趣。

开展班级学生作业展。在展览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促进。书写质量好的学生有一个成就感,将会继续努力提高书写水平;书写较差的学生如引导得当就会产生把字写好的欲望,从而加倍练习来维持学生的.书写兴趣。

成立课外书法活动小组,经常开展书法活动。把他们的书法作品进行经常性的展览,以此来影响其他同学的书写,带领他们共同提高书写水平。

三、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

每一个笔画都包含三个过程:“起笔、运笔、收笔”。要想写好字,必须写好每一个笔画。通过练习掌握每一个笔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轻重,运笔的角度、速度,顿笔的力度等,使学生能从手上感悟出来。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开一个好头。

汉字的结构形态各异,阿娜多姿。但归结起来不外是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分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使学生掌握独体字的一些书写规律,如:“‘我’字中带有斜钩,其它笔画要适当收敛,突出斜钩”等。能逐步独立分析每一个字哪些笔画该突出,哪些笔画要收敛。对于合体字,写好偏旁部首,掌握住偏旁部首在一个字中所占的比例、位置和其它部件搭配的技巧,以及各种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四、合理安排练习,养成良好习惯

书写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结合体。只有通过不断观察和临摹,才能领会其要领,掌握其方法。习字练习对小学生来说,其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很难使他们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和高昂的兴趣。加之小学阶段跨度大,各学段的学生对书写的要求和兴趣又各不相同。科学合理地安排练习显得十分重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知识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正式纳入学校课堂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我谈一下我的浅显认识。

一、气氛和谐 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随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二、树立榜样 陶冶性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三、尽情渲泄 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随时随地地倾听他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我的班级曾经有一位女同学。很长时间以来,我发现她的胆子很小,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特别对考试很紧张,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阅她的日记时,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同她谈话,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利用家访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也认识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好,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

四、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情感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之我见 篇6

盛堡小学 王冉(小学美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投资的不断增加,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学校紧跟步伐,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得到相应有效的开展。但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怎样更好开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值得我们探讨研究。每所农村小学都有着一般小学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特性。作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自身及自己的学生特性、了解自己所处教学环境,并用最优资源整合方式提升自己,使自己融入所处环境,悦纳自我、与学生良性互动、与学校共同成长。

我工作的地方是一所农村小学,我校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各种条件不是很好,学情复杂,我是千万个工作在第一线普通美术教师中的一员,本文所述可算作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采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抱怨单位硬件设施不够好、学生素质不高、学校和家长不重视美术教育.....抱怨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只会影响自身情绪让工作受阻。作为农村美术教师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条件的改善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面对没有先进教学设备和没有配套教具的时候,我们必须自己尽力客服,面对农村经济条件差家长无力给学生购买美术用品的时候,我们在苦恼时更应该动脑去解决问题,我开始考虑现有条件下自己可利用、可改变的部分有哪些,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一切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事实上我校有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配有美术室、书法室等功能室,只是功能室内部物资不够或不好用。相对许多小学来说,我所在单位已经有非常不错的硬件设施了。

一:结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自制教具学具,替换美术学习材料 在一次橡皮泥课上,由于农村家长的不重视,部分学生无法购买橡皮泥,我就挖了一桶泥分给学生代替橡皮泥,学生在用泥巴学习和创造时兴致格外高,还会讨论玩泥巴的经验,课堂效果非常好,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同时也避免了购买美术材料的困难问题。

二: 巧妙利用农村资源达到教学成效

小学五年级下册《能干的工程车》,这一课要求学生用线描及做手工的方式画或做工程车。备课之前我想到我校大门口就有一大片工地正在施工,每天各种工程车进出其间,突然想到:正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有没有我的学生家长呢?找孩子们一聊天询问,原来五年级每个班都有部分家长从事的工作就是开工程车!比如挖掘机、大卡车、起重机、压路机等等,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观察学校周边工地上的“大家伙”。我请几位同学征得家长同意后拍下了他们和他们家工程车的合影,并将这些照片放在我的教学课件的第一页,作为导入环节。课上,孩子们的反应让我惊喜。他们对自己熟悉的、就在自己身边的人和物,出现在课堂教学环节十分兴奋,从前美术课堂上的艺术作品、画坛巨匠离他们比较遥远。运用多种美术材料工具进行创作又总有许多不带工具的孩子,而且理直气壮地对我说:“老师,我没什么美术细胞。”这一次的课堂体验让孩子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知识,他们讲的许多东西都让我意外,比如孩子们讲解各种工程车的各部分名称、颜色标志含义、各部分功能、安全操作注意事项等,听着他们熟练地谈起这些,特别是平时总是捣乱、从未好好完成作品的几个小男孩也那样流畅地讲得头头是道,我知道,他们对于美术课堂的看法有了改变。虽然后来的作业环节经过了几次修改、重新讲解示范并更改了作业要求,但是孩子们最后的作业效果普遍超过了从前的水平。也许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没有想到,他们常见的,赖以谋生的工具会出现在美术课堂上,后来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又加入了感恩父辈的环节,孩子们谈到自己父母的辛苦工作,觉得他们身为普通劳动人民光荣而伟大。这一课可以说是为我的学生“量身定制”的,在后来的美术课堂上,带工具材料的孩子明显增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找到他们的兴奋点并抓住学生优势、特质,才能更好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了信心、兴趣,才能保证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课堂,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三.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有用、有效的可用资源

五年级下册《彩云衣》。这一课要求学生学习基本服饰文化,绘制关于服装的图画。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学到了某位教师用一块很大的布绕在身上,做出三件不同款式的“衣服”。我将这个导入活动带入我的课堂,向学生展示。这一展示所需材料不多,却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活跃又解决了衣服款式讲解的问题。后来的作业也运用了事先打印“衣模”,添画衣服的方法,课堂效果很好,学生快速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完成了很有趣的作品。在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时候我都特别珍惜学习提升的机会,并且对于可以运用到我自己单位、课堂的一些好方式方法特别留心。我分析了哪些是我的可用资源,1.教学参考用书、光碟课件。2.培训学习时学到的好的经验、知识。3.与同事、别的学校教师交流,互换资源。4.听其他教师的公开课。5.网络资源。这些都是非常有用、有效的可用资源。如何运用?当然不能搬来就用,必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情况,还有我自身的特点。

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7

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人的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教育。如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等道德品质的养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通过系统完善的教育过程, 使一个人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一种教育手段。如人的思想品质, 道德情操、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 (生活能力) 的养成。

养成教育从孩提时期就应该抓起, 到了大学时期也不应该放松。在高等教育中抓好养成教育, 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高校形成优良的学分、校风, 而且能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民主和谐。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然而,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也不同于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德育工作者应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

1. 自由散漫, 缺乏自律性和诚信意识。

在高职院校, 不少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 缺乏自律意识, 穿拖鞋上课, 在公共场合吸烟, 见老师长辈不打招呼, 无视公共秩序, 不排队、抢占电梯,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或男女同学搂搂抱抱, 经常跟老师、同学说谎, 考试作弊, 缺乏诚信意识。

2. 不求上进, 缺少学习的动力。

很多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是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 进入高职院校后, 得过且过, 不求上进, 既没有本科要考英语四级的需求, 更没有考研的压力, 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是毫无打算, 学习缺少动力, 生活缺少目标, 整日浑浑噩噩, 不是在网络中虚度, 就是在宿舍里酣睡, 不是在歌厅里鬼混, 就是在校园里恋爱……

3.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不少高职学生在家是独生子女,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斤斤计较, 缺乏与人友好相处的积极性和助人为乐的意识, 不关心他人,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4. 破坏公共资源, 缺少社会责任感。

有些高职学生在教室的门窗乱刻乱画、在公共图书上乱写乱画、让宿舍楼道灯日夜长明。更有甚者, 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把宿舍的东西乱砸一通, 甚至把公共物品丢到楼下。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 对社会义务和责任存在一种淡漠态度, 等等。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的因素, 又有学校、家庭的因素。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社会上重经济、讲效益、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朝着世俗化、功利化的方向发展, 人文精神失落, 公德意识淡化。再加之当前的大学生都是“80”后与“90后”, 是改革开放后直接享受成果的一代, 是幸福的一代, 大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被家人溺爱和迁就, 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 缺乏关心他人, 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有些学生自由散漫, 无视社会公德和校纪校规, 缺乏社会责任感。还有学生把“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作为人生信条, 自私, 冷漠, 我行我素, 认为公德观念过时了, 不愿受社会规范和公德观念的束缚, 也不遵守学校的各种文明公约。此外,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 学校、家庭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学习成绩上, 对他们的养成教育与道德教育关注甚少。甚至不少家长认为, 只要成绩好, 其他的都无所谓。所以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由于养成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缺乏, 很多不文明行为日益显露出来, 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另外, 还有网络的虚拟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加上影视剧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高消费、暴力、色情等, 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很容易随波逐流, 忽视社会公德。

三、高职院校实施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用军训来促进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在军训过程中, 不要刻意地让学生多吃多少苦头, 而要注重从日常生活抓起, 从小事抓起,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军训中不仅要抓日常生活中的站姿、坐姿、行姿, 抓着装的齐整与统一, 抓仪表仪容的整洁, 抓举止的端庄与得体, 而且要抓内务卫生, 从床铺的整理、物品的摆放到室内环境的干净整洁, 都严格按照部队内务条令执行。我校实践证明, 军训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重大的, 甚至陪伴学生的一生。有些学生在刚开始军训时, 物品随意摆放, 在强制执行几天后, 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归物到位, 宿舍面貌为之一新, 人的精神面貌也与众不同。通过军训, 很多学生很快就克服依赖性, 改掉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守纪意识, 因此, 做好军训工作及后期保持军训成果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养成良好的文明的行为习惯。

2. 用学生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来促进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担任学生班主任的学生, 大多数是高年级的学生党员或优秀学生干部, 与班主任相比, 他们在学生中的形象更直接、亲切, 更有利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自2004年以来, 我校每年都会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公开选拔, 挑选德才兼备的学生党员或优秀学生干部来担任新生班级的学生班主任。这些学生班主任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这些学生既有学生的身份, 又有老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既能经常到宿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 又能为教师班主任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学生的思想动态, 使他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本班级的情况, 对制定、修改班级的管理方法提供良好的参考材料。学生班主任不仅能拉近师生关系, 特别是对于一部分纪律较差的学生, 他们在心理上抗拒班主任的管理教育, 但愿意与学生班主任交流, 这样学生班主任便成为教师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纽带, 又能以学生班主任自己的所长, 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课余活动, 而且能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 为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 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主题班会深入开展养成教育。

“五四”、“一二·九”等重大历史纪念日是所有德育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的绝好时机, 可通过图片展和电影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教育, 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等重大灾难事件, 因势利导地开展哀悼、募捐等各种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广大学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 学会团结、友爱、互助, 而且能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形成。

主题班会、主题教育也能紧紧围绕“文明习惯、文明礼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问题,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每年新生入学后, 我校或是围绕“讲文明、树新风”等专题, 进行讨论、辩论,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自我学习、自我思考;或是围绕“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这个主题, 开展演讲、座谈, 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校友邓建军先进事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独立人格魅力。

4. 利用学生社会实践, 促进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养成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一个环节。大学生通过实践教育, 接触社会, 可以找到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结合点, 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我校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国庆、五一长假等, 组织学生到常州的淹城春秋乐园、中华恐龙园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 及时召开座谈会、交流会, 让学生自己交流心得体会。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规范了, 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学生在实践中验证了书本知识、理论学说, 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分辨是非善恶, 坚定理想信念, 自觉砥砺品性, 不断完善自我,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问题非常重要, 应引起德育工作者的高度的重视。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程, 应从大学生进校园的那天就开始抓, 并长抓不懈, 最终使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琦.养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长治学院学报, 2007, (2) .

[2]纵瑞林, 何勤勇.略论大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 2003, (5) .

学生体质健康行为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8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养成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于体质健康亦是如此。尤其是家长,对于中学生体育健康教育出现的不足也提出了改良的新要求。面对时代的新要求,需要的是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改善。让学生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体育活动,让体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相关政策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养成教育。那么,我们一直在提倡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所谓的养成教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的教育。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比较注重于分数,导致有的家长与学生忽视了与考试内容同样重要的健康教育。但是,实际上,体质健康也是中学生成长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因为,学生在智力发展与知识填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己的身体。只有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学习与发展起来。否则的话,没有健康的体质也只是没有根基的大厦而已。要让中学生养成健康体质,那就需要其养成良好的行为。由此可见,体质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二、中学生体质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

1.时代的进步

现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时期,同时也是新旧交替变革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界也面临着新旧变革与交替的冲击。其中,中学生的体质健康行为养成教育也有了时代的新要求,这样的情况之下需要的是高校养成教育顺应潮流,采取相應措施对中学生的体质健康行为进行培养。

2.新旧教育理念的冲击

中学生在未参加高考进入高校之前,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或者是家庭,对于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程度都是以升学作为标准的,这样的标准会存在学校和学生都忽视了学生的自我修养、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并不是只有知识就够了,其需要的是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这样的新型教育理念无疑对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来说是一种冲击。

3.学校自身忽视体质养成教育

当前社会,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巨大,是否能升入好的高中或者大学是作为衡量中学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之一。所以,很多学校在中学生步入学校开始就把中考与高考摆在第一位,这样一来,就把中学生的体质健康行为教育弱化了。

三、体质健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学生体质健康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参与体育活动量、对于体育活动的认识、父母和学校的鼓励、身体营养是否能跟上等等。

1.参与体育活动量对于体质健康的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或者是那些每天坚持半小时以上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质评分为66.54±13.30,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质评分则为63.06±13.21,说明经常锻炼的学生体质要明显优秀一些。概括来说,便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质比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优秀。

2.体育活动的认识对于体质健康的影响

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有些学生认为每天锻炼有利于体质健康,对于考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进行锻炼对于考试没有促进作用甚至有抑制作用。根据资料显示,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主观认识对体质健康有着明显影响。认为锻炼有用的学生体质评分高于认为锻炼无用的学生。

3.父母、学校的鼓励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父母与学校的鼓励占了很大的影响因素,中学生并没有步入社会,对其影响最深的便是家长和学校。那么,只要父母支持、学校鼓励,大部分学生都会因此而进行体育活动。反之,如果父母和学校不支持的话,学生可能也会因此懈怠。研究显示,父母与学校支持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质健康评分要优于不被支持的学生。

四、利用体育课堂养成中学生的体质健康行为

1.利用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便是中学时期,这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段。在这个时候,通过学校的思想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利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质健康行为,让学生在课堂之上潜移默化地养成正确的思想。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中学生的体育课堂,体育课是中学生锻炼的有效时段,在这个时候可以让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时段之内逐步成为喜爱锻炼的人,从而成为体质健康的人。

2.充分利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约束力,因为学生的不自觉性会让学生以自我意愿进行行为活动,而其自我意愿不一定是能促进其成长发展的。所以,学生需要的是制度的约束与督促。在这个时期,学生不断通过重复的实践,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大课间、体段课等等。还有平常的体育课不能成为学生的自由活动课,而是应该在这个时候用制度让学生强制性地进行锻炼。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因为强制性而不得不实行,但是只要学生在重复之中养成了习惯,就能够更加长久地坚持下来。

3.加强教师与班主任的教育作用

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言传身教”,在面对学生体质健康行为养成的方面也是如此。只有以体育教师为首的任课教师自身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让学生也去实践,从而培养体质健康的学生。而中学的班主任应该在自身做好的同时,利用自身条件深入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之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质健康形成习惯。

五、学校将相关方法和政策落到实处

关于中学生体质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已经提出了诸多方法,但是任何方法都只是书面或者口头上的理论。实际上,要让养成教育落实,需要的是实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便是这个道理。在将中学生的体质健康落到实处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在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上,用一定时长的课时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让老师根据政策备教案、根据实际情况授课,这样学生才会从根本上接受体质健康的教育。

最重要的便是体育课,在体育课之上,绝对不能把体育锻炼方法的教授当成简单的任务,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地享受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其才会有养成锻炼习惯的渴望。比如说,学校可以通过加大硬件设施的投放、多购置体育器材,让学生能够有多样性的选择。老师可以分期传授不同种类体育锻炼的方法,如,周一、三、五教授球类,周二、四教授田径类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有学生从根本上喜爱体育锻炼,才能通过锻炼养成健康的体质,这才是提出各种方法的目的所在。

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是需要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这需要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通过学生体质测试、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专业的体质健康老师指导等各项措施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素质。此外,学校可以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对学生最有益的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秦璐,霍宪奇.中学生健康行为调查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 篇9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教育是灵魂,管理是关键”。作为一个农村小学校长,要管什么,怎样管?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就是要管育人,管方向,抓建设,抓落实,这是办好学校的前提。一个学校的管理成功与否取决于校长的工作。因为校长的工作是在上级领导下,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将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效地利用当地教育资源,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协调学校、家庭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最终达到顺利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目的。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培养和教育祖国的下一代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学校分布中,农村中小学占极大地比例,故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更显重要。本人从近几年的管理中,认为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教师节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深刻揭示了新时期我国教师师德的丰富内涵,也充分说明了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应结合具体实际,通过政治业务学习,开展各种活动,如撰写个人成长故事、书写师德故事、学习先进教师典型、联系实际书写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二是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教师的特点,合理的运用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以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做到教师个人的激励与教师群体激励相结合,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合理、适宜的内部竞争体制。学校对教师的激励要采取公平的原则。如实施教师奖励绩效工资、教师竞争上岗、教师岗位设置、各种不同形式、类别的表彰(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安全管理、常规教学先进个人、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表彰类型基本涵盖学校的各个方面,让每位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佼佼者。这样既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能将自己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是合理安排教师岗位。人无完人,教师更是如此。首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岗位。如喜欢书法的教师,可安排为写字教学;教师喜欢绘画,就应该安排美术等;年长的教师,就应落实直观、脑力劳动不大的工作;对于年轻人,则安排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较复杂的工作,要求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去努力钻研,提高自身的能力。其次,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教师的具体实际,实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让年轻教师到边远、偏僻、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养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对于老年教师,则应适当到中心学校进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这样,达成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也让偏远学校与中心学校的学生异样享受到均衡教育。

四是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作为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本地、本校教师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拟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计划中必须涉及全员培训、中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训、优秀班主任培训、名师培养等;其次,学校必须对所有培训者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自身和学校等方面),如进行经验介绍、上汇报课、示范课等,符合要求后才能报销各种培训费用;再次,进行校本培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四、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

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上一篇:马云经典创业名言搜集下一篇:个体工商户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