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方法(共12篇)
小学生阅读方法 篇1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说明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怎样阅读, 阅读什么书籍, 怎样汲取书中有用的信息, 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责任。所以,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以下的方法, 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一、“投其所好”, 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是否对阅读感兴趣, 怎样使学生喜欢阅读,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给学生提供是否适合阅读的材料, 因此“投其所好”, 选择适合学生层次特点的阅读材料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让学生读什么, 但是所阅读的书籍必须是健康书籍, 是大众化的书籍, 对青少年学生有教育有启发的书籍。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语文阅读的机会及环境, 给学生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 可以让学生办一些板报或手抄报, 仿照正规报纸模式, 让学生把校园内所见所闻写出来, 也可以用幽默的句式写出来, 先让学生杂乱无章地写, 教师只在检查报纸或板报内容是否健康。这样的话,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先不管内容的完美程度。这样, 先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 才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兴趣产生之后, 再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饶有兴趣的文章、故事和一些滑稽的阅读材料, 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熟读文本, 培养阅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文字,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说明我们要把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阅读的语感上面。常言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在这里我们强调只有喜欢阅读, 而且阅读越多的话, 就会产生对语言的语感, 语感需要长期地大量地阅读才会产生, 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一下子养成阅读的语感, 语感实际上是一种直觉, 而这一种直觉体现的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多少、学生本能的大小, 还有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能力等多种因素所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而这些因素也正是我们教学生平时要养成的语文素质。学生语感的产生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在一般意义上, 阅读越多, 语感越强, 但并非都如此。有一个学生文章都可以非常熟练地背诵下来, 但对词语的理解显得很困难。阅读要放在特定的条件下阅读, 词义的产生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特定的意义, 不能一概而论。这个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个别词的意思, 所以尽管背诵很多, 但能力一般。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学生阅读和产生语感的基础, 我们培养学生语感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在做大量的阅读中才会产生语感。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 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大量阅读行为, 要不断积累知识, 做到大量阅读, 良好的语感能力就会慢慢地产生, 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慢慢地引导学生并且让他们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 我们任重道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使阅读教学灵活多样
阅读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 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是指在阅读中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阅读, 不是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 现在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 只能供学生阅读参考, 也不能受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局限, 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找材料,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把主题体现出来, 阅读的是学生, 不是教师, 就要全权下放, 把一切阅读权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 在学生阅读时不要急于求成,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 充分地了解材料中的所有信息, 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阅读, 节约时间, 发挥合作精神, 达到材料共享和成果共享。这样不但阅读效果可佳, 而且培养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其次, 教师也不能一点儿不管, 也可以提高一些能让学生直接读懂的材料。例如,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教师可以提供关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有关影视资料,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也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该文, 可以节约时间, 也能准确地阅读理解文章。知道五壮士跳崖的历史背景和体会他们勇敢的精神, 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音乐、视频和情感中作了立体的学习, 可谓效果非同一般。再次, 要在课堂中融洽师生关系, 要客观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而且要爱说, 课堂气氛要活跃, 要对学生正确的结果给予积极地肯定, 多一些鼓励的语言, 学生就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的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最终可以达到积极的阅读效果。
总之, 要提高阅读的效果, 就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习惯, 在乐读中阅读, 在好读中提高阅读质量。和谐阅读, 畅所欲言,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起来, 提高阅读能力, 也会提高写作能力, 最终会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甘肃省通渭县李店乡祁嘴学校)
小学生阅读方法 篇2
一、小学生的阅读特点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画图”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听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部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性还不够稳定。表现在他们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习惯,即使上了高年级,已具备了的方法和习惯,也带有易变性。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节阅读课的方法指导。
二、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
(1)初读。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赁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沉重熟读成诵。以便在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三、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检验成功与否的秘诀就是看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占石成金”的方法。
1、阅读要明确目的。
2、阅读要注意过程。
3、阅读要勤于思考。
4、阅读要培养兴趣和习惯。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篇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像一块磁铁,会不断吸引学生积极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产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源泉。国际研究表明,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最佳时间是6~8岁,此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阅读环境,并适时地鼓励评价,让小学生及时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喜悦感,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阅读。当学生读完一篇读物,及时表扬:“又学会了这么多的字,你们真棒!高兴吗?”当学生读完一首儿歌时,对学生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能借助拼音和学过的汉字,把这首儿歌读下来,真了不起”。当学生学完一篇故事,微笑着说:“通过读这个故事,你们懂得了这么多道理,这就是读书带来的好处”。老师温馨的话语就是激励学生阅读兴趣最好的方法。
2. 适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心的共鸣,是学生产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本。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渴望,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每个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尤其是绘本、童话、儿歌等贴近儿童心灵的话语,及时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走进多彩的文字世界。我们在教学中,带领孩子一起阅读绘本,那多彩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他们的双眼,而梦幻般的言语,在老师的朗读声中,让学生的内心世界进入到文章的情节中。我经常利用中午到校的30分钟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课外读物,有时让学生来介绍他自己读的书,有时自己给他们读故事,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引发学生朗读兴趣最好的方法,每次总是在我读完一个故事后,大家就争先恐后地去读那一本书。
3.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本载体。孩子的阅读兴趣是短暂而易变的,需要有外力的推动,他们希望能够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肯定,能在短时间里获得成功,使他的兴趣得以持续。因此,借助学校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如班级读书会,班级诗歌朗诵,读书小状元评比,背诵大王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全校性的读书竞赛活动,先由每班竞赛选拔,再由年级组织初评,最后由学校组织决赛。这种全校性的活动,让全体学生一起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知道阅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感受到阅读的喜悦,也使参赛获奖的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并进一步喜欢读书,热爱读书,会使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季思思等学生在县市区演讲比赛中获三等奖,季玲娜等10多位学生的作文在县市级比赛中获奖并发表。
4. 树立优秀的读书榜样,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事迹,激起他们的阅读热情。评选出学校的“阅读之星”、“未来作家”,及时表扬班级或学校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也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全国优秀班主任薛瑞平老师,每次走进教室,总带着一本与教学无关的书,一有空闲时间,她就静静地坐在讲桌前看书,时而把她看的书读给学生听,当学生提早完成作业,她就奖励他们可以看课外书,他的学生都把能够看书看成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就这样,一年级结束,薛老师班的学生就已经读完了整撂的绘本、365夜儿歌、三字经等,在他们眼中,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学生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阅读是学生成长的基点,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太空中遨游,是教师以后努力的方向,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真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篇4
一.指导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首先, 便是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 具有可操作性, 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 不可一曝十寒。关于阅读的时间问题, 要见缝插针, 挤时间阅读, 当然, 教师也可抽出一定的语文课时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 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 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 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 即使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 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 推敲、琢磨文句, 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 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 舍去无关紧要部分, 省略了逐字逐句, 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 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 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 并且要逐步提高, 力争做到“一目十行”。另外, 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 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 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 细细地咀嚼, 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 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 领会、运用, 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指导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 怎样积累呢?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 以巩固阅读的效果, 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 或载之卡片, 都要立即动笔, 不能迟疑。宋代苏轼诗云:“作诗火急追亡捕, 清景一失后难摹。”作诗写景急得像追捕逃亡一样, 做笔记也应如此。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 吟诵、领悟, 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 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 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和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 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 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四.指导学会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 课外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 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教师便要让他们虚心向别人请教, 不耻下问, 一字为师。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 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 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 学生便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并作更为深入的思考。另外, 如条件许可, 教师可邀请当代作家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将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深远影响。
五.指导联系课堂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我们应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与日常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不少便是中外名著节选, 教学时, 如能指导学生适时地阅读原著, 便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再如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有关原著, 找出自己在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指导他们学习使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汇, 学习运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写人记事等的方法, 那么, 学生的作文水平便会稳步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篇5
上面已提到,为了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从主观方面来说,兴趣和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21天形成一个习惯,或许好,或许坏。”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和“乐”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着某种追求。其中的“好”和“乐”泛指兴趣爱好,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要多样化,最好的方式是游戏,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都非常强,所以,利用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如,猜谜游戏,提前叫学生复习和阅读文章《养花》,注意包括文章内容和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对某一名词进行解释,如置之不理,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或者问学生谁能将养花的经过有条理地复述出来。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是否成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这里,强调的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好的阅读习惯,当然指的是阅读的方式和阅读技巧,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应着重把握阅读方式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在刚刚开始培养小学生兴趣时,可以利用“诵读”的方法。所谓“诵读”就是教师富有情感地诵读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或者让学生自由地诵读文章,自主地感受文章的博大精深。
二、勤思考,多动笔
所谓阅读,就是作家经过思考后,将自己的思绪写成文字,让读者也来感受他的思考,这种思考可大可小,可浅显,可深刻。
1、勤思考
学无止境,思考无境界,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所谓阅读,并不是指学生纯粹的阅读,而是指阅读后,引发的思考与启发,虽然小学生还处于一种不成熟的阶段,但他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却有着独特的见解,如,文章《养花》中,大人们看到的也许是一种闲适,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但在小学生的眼里,他们看到的东西却不同,有一些小学生可能看到种花是需要付出劳动的,因此,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一些学生可能看到花很美,养花可以给人长知识,带来乐趣,因此,得出“养花是一种乐趣”。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并肯定,因为想象本来就无对错,小学生需要你的肯定与赞颂,他们才会学得更好。
2、多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过阅读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将他们内心中对于学习一篇文章后的所有感悟和启发尽快地写下来,当然小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缺点,所以,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小学生能用通俗并准确的语言去概括每一篇阅读文章,教师可以定期让小学生写日记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阅读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还是考试阅读理解方面,高效的阅读方法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科学化教学的进一步推进,各个阶段的教学都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下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是打开学生感性思维的通道,更是为学生建立良好思想开端的基本途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在更高层次获得审美体验的对重要方式。所以,对于很多刚刚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小学生而言阅读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富有情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最科学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作品面前完全发挥想象好拓宽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所以阅读教学中,学生发现、质疑、思考的过程就是加深作品体验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阅读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阅读教学已经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延绵发展了很多年,但是自从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尽管应试教育还是基本目的,但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也变得非常重要。在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其中亟待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由于小学生处于接受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并没有很高的基础,无论对于长文章还是短文,都没有成行的阅读思考体系,在阅读方法上面也没有掌握很多技巧,只有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动机的调动
除了在阅读方法上没有良好习惯这一问题外,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动机的调动也是当前小学生培养良好阅读方法的阻碍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方法的渗透应该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完成,心绪静静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老师不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无论是课本的阅读文章还是课外阅读,都不能占据课堂的主要位置,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三、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教学策略分析
(一)新旧文章对比法
为了更好地对小学语文阅读开展教学,教师就应该掌握对阅读方法的渗透,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法就是在学习新文章的同时于旧文章做对比。这种方法也叫作比较性阅读,例如在学习文章《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时,教师就可以在带点学生通读文章后,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学生可以发现这两天文章的题材都是小说,但是穿越时空,却都反映了不同的主题第一篇很长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文章的主旨是抗日根据地儿童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在文章中无处不在的体现着儿童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文章背景的时代通过对农村少年闰土的丰富描写,表现了闰土聪明能干的品行,很显然,这种新旧文章对比法对于学生阅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提问引导分析法
对比性阅读是非常基本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另一种阅读分析方法就是提问引导,这种方法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明确课堂标准有阅读目的让学生一次读的形式在课文中找出教师的问题答案,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这就是提问引导分析法。在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在学习《刻舟求剑》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自己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然后在读完全文后先让学生表达见解,然后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如果课文确实比较难理解,教室也可以选择提出阶梯性的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跃跃欲试,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小组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先阅读的就行。
(三)情感带入深化法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里,最深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每一篇文章里都找到情感的相通点,例如在阅读《黄继光》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时代背景进行事先理解,通过视频或者音频资料对革命爱国精神有所了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敬佩与敬仰的心态去理解,这种情感带入的阅读方法会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对于任何文章的任何角度都能更加感性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的品质。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因素,上文结合实际分析了相关的界定和问题,提出了情感带入深化法、提问引导分析法和新旧文章对比法这三种比较高效的阅读方式,相信我国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会越来越多样化、高效化,阅读教学的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肇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2]宋平.论阅读方法及其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湖北师范大学,2015(12).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篇7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了量化的要求——“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出的, 具有前瞻性。对于城市的小学生来说或许并不困难, 但农村小学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缺少读书氛围, 要完成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1. 经费紧张, 缺少阅读场所
由于客观条件极其有限, 农村的学校即使有了图书室, 也因师资短缺, 而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 图书室也只是形同虚设。
2. 阅读意识不强, 缺少课外读物
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 语文课的内容仅局限于语文书和语文课堂教学, 因此一般都没有为孩子准备足够的课外读物,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 在课外阅读中可以使学生汲取知识、学会做人。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 指导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面对阅读意识不强、缺少读物的农村小学生来说, 如何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指导阅读方法, 使他们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学会读书方法, 是摆在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 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把语文的定义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学习, 实际上, 语文是个大课堂、大舞台, 只有在课外阅读的海洋里才能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作为教师,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平时结合课堂教学, 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文章里这些优美的词句是从哪儿来的?都是作者从课外书上学来的, 你想不想成为一个可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人?一本书教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课外书里的知识是无限的, 犹如浩瀚的大海, 只要你勇于探索, 就可以享受书海的无穷乐趣。
2. 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 小学生由于爱玩、爱动等特点, 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能力较弱, 他们或许在课上老师因势利导的讲解中能够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但却未必能够做到, 因此, 教师就有必要安排时间集中阅读, 可以利用早自习、午休、或每周的课外小组时间进行阅读指导, 保证阅读时间是提高阅读效果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3. 引发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更需要这位“良师益友”, 怎样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结合课堂教学和班队活动。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最好的范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体味感情, 在读中发现问题, 开动脑筋。如学习人教版第十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和《迷人的张家界》时, 就可以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有关反映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等方面的资料, 然后开展一次“周游祖国大好河山”的班队活动, 让学生自己做“小导游”, 把自己阅读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看, 这样的课外阅读目的明确, 使学生的阅读成果受到表扬和鼓励, 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另外, 召开“成语故事会”、古今中外的人读书成长的故事讲读会、阅读交流会及精彩文章朗诵会等活动, 可以设置一些奖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课外阅读由最初的是一种负担变成乐趣, 到最后变成一种自发性的行为, 直至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4. 指导学生摘录, 重视知识迁移
对于一些比较精彩的词句、篇章, 人们总是会一遍一遍地读, 反复揣摩, 用笔摘录, 小学生也是如此, 摘录是指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外阅读的好方法, 学生做摘录之前, 必定经过自己的思考, 把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 那么这样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消化吸收。
但是要进行摘录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选择性,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指导, 要培养学生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更会让人终生受益。摘录是阅读的一个方面, “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精彩词句摘录后要试着运用, 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讲解、练笔的机会, 让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 一场春雨、一场雪、一片树林、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练笔的素材, 常写常练, 把阅读和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5. 鼓励学生持之以恒,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良好的阅读能力更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它的长期性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和辅导, 持之以恒, 才能有成效。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 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 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为教学任务紧张而被忽视, 这绝不是在浪费时间, 相反, 是对语文教学最有力的促进。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阅读习惯是将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习惯, 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小学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因时、因地制宜搞好课外阅读指导。
摘要:农村小学校由于地处偏远, 资源有限, 因此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笔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了一些做法,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浅析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8
一、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 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 注意力不集中, 光靠别人的督促很难在阅读上得到提升。但是如果能把阅读转化为内在的兴趣, 那么对于小学生阅读的提高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我总结了两点经验:第一, 采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后选择优秀教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与课本相关的趣味故事, 故事内容可以采用略讲、分段讲的方法, 但不可讲尽, 激发学生听下去的兴趣, 然后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往往会带着好奇心去学习, 阅读水平提高的会很快, 学生阅读的材料的选择要有趣味性、适应性和方向性。第二, 突破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因此, 很多教师仍然遵循着课文阅读示范、学生跟读、熟读成诵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是说没有可取之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潮流了, 应该对其进行改造。首先, 我们要转变观念, 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不能以教师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而应该引导和培养学生感受、欣赏、评价能力, 这种思想也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其次, 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神态, 通过形象化的讲解使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理解的范围, 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促成这种转化, 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最后, 教师要通过设置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榜样人物的设置, 很容易激起小学生阅读的动力。在树立大榜样的情况下, 在学生身边也可以设置小的榜样。例如, 在班级举办阅读小明星的评选活动等。总之,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熟读与泛读相结合
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 一句一句跟读直至熟读, 可增加他们感知固定词语的能力和语句的断句能力, 有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同时, 如果阅读仅限于课堂跟读, 那么他们的思维会停留在固定词语的组合中, 而固化词语的有限组合又会限制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
阅读是一种思维方式, 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声称, 不同的语言模式 (比如英语与汉语语言模式的不同) 对智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 熟读会固化思维方式。但是熟读的好处不言而喻的, 熟读可以使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尤其对于古文。泛读对于弥补熟读的缺点有很好的作用, 其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速度、词语组合能力的一个很好方法。因此, 熟读和泛读的组合缺一不可。熟读与泛读是课上与课后进行阅读训练的两个主要方法, 从时间顺序上来说,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我们应以课堂教材熟读为主, 逐渐加大课后泛读材料的比例;到了高年级逐渐以课后的泛读与课上的熟读相结合的方法为主。熟读侧重于对文章深意的理解, 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泛读侧重于对知识面的拓展, 对语言风格的广泛涉猎, 对熟读技巧的迁移应用。两者之间不可偏废, 应该相互结合, 作为教师, 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
三、阅读方法的传授
熟话说, 授人以鱼, 不如有人以渔, 讲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首先是第一位的, 可见方法的重要性。任何事情都要讲求方法, 如果一味的蛮干, 往往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掌握了方法, 就会事半功倍。
(一) 快速朗读法
对于检验一个人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让其朗读一段文字, 从其朗读的速度和其连贯性中, 便可以判断其阅读水平的高低。因此, 我们可以从这点着手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流利而连贯地完成阅读, 而有的学生却不能。作为阅读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来看, 这涉及到方法问题, 可以理解为阅读视域问题。所谓阅读视域, 是指在视力范围内能加工理解文字容量的多少。阅读水平低下的学生阅读视域比较狭窄, 而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阅读视域相对较宽。阅读视域宽的人可以在没有读出文字的同时理解下一句话甚至更多内容, 所谓的一目十行便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 思维同时加工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打个比喻, 这一过程像是多核处理器, 可以理解正在读的文字的意思并发出声音, 还可以对即将阅读的文字进行“预览”。所以, 在阅读训练中, 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快速朗读法的训练, 拓宽其阅读视域。
(二) 默读法与略读法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不能仅限于出声阅读, 必须要学会默读的方法。默读法并不是高深的方法, 但很多小学生却不能正确的掌握。默读法要求学生不出声, 也尽量不要转移视线, 不用手指或者其他物品指着文字逐行阅读, 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理解文字和信息。这种方法的阅读视域要求更加广, 一目十行完全可以做到, 甚至理想的状态可以做到整段理解。但是小学生通常情况下还达不到这种水平, 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除了默读法, 还有略读法, 所谓略读法指的是有选择的阅读。通常在时间比较紧, 对理解内容不要求非常细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略读法。略读法的要领是着重阅读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其次, 就是每一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句要细读。当然略读与精读相结合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是由于精读通常会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 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 对小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应该有着清楚的认识。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
摘要: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缺乏抽象的、辩证的思维模式。小学生阅读水平的低下与小学生缺少阅读经验和训练有直接关系, 因此本文提出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熟读与泛读相结合、传授阅读方法等措施,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探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引言
知识重要, 能力重要, 习惯更重要。[1]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提高能力, 使自己终身受用不尽;才能自主阅读, 不待教师讲授就作文, 不待教师启发就能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 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1. 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不仅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篇文章, 更重要的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使学生受用一辈子。[2]一篇课文作为一个个体, 在阅读教学中具有特殊性, 但同时却不可忽略其负载着的共性———相同主题、体裁、题材的文章在阅读中的相似解读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 一味追求个体对文本孤立的解读, 就会削弱整个阅读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应教给学生面对不同文章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关键问题。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 主动阅读, 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经常利用课内外时间向学生讲古今故事, 世界见闻。当学生陶醉于我的绘声绘色的讲述时, 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投入读书活动。当学生在作业、习作中运用了阅读所得的知识时, 我就充分给予肯定。也可利用语文活动课, 定期开展朗读比赛、阅读速度比赛、读书知识比赛、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前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准备,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活动。这样, 既使学生学有所用, 又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收获, 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使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主动阅读意识得以持续稳定增强。
(1) 快乐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近些年来, 我国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 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 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 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
(2) 选择合适的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第一学段的低年级学生可选一些浅近的注音读物, “浅”就是浅显, 学生能读懂。“近”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便于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如:引导学生阅读童话、寓言、故事、民歌、童谣、古诗等。第二学段的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第三学段的高年级学生除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优秀诗文外, 还可适当地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 能读懂就有收获, 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 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 趣味教学。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 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教学《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时, 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 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 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光有兴趣是不够的, 有的学生凭兴趣, 凡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因此, 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看书, 而且会读书。作为读书的指导者, 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3]
首先, 要遵循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该年龄段的学生一般说来都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他们渴望学会阅读。有插图的书和教师的描绘性语言, 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最先认识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 而是使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 (如爱祖国、乐于助人等) , 并以此评价作品。教给学生面对不同文章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正是“授人以渔”。把阅读教法看成是塑造一个人的长期效应, 学会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比读懂一篇文章更为重要。如诗歌阅读时要注意:识别诗中的关键词, 查字典理解关键词, 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将诗的意思和自己的知识贮备结合起来解读。而精美散文在阅读时要注意:先要查字典弄懂生字词, 再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上下文对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接着弄懂文章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进一步读懂全文, 最后对经典语句进行背诵品味。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反复探索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 [4]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因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设计正确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结语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 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 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 等等。作为教师, 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和效果, 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 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 违背了阅读规律的教学方法。同时,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李小波.小学阅读方法浅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 (3) :14-18.
[2]吕琴.小学阅读方法[J].石河子科技, 2009, (2) :40-41.
[3]张万清.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6 (1) :258-258.
引导学生阅读,质疑方法初探 篇10
一、比较生疑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同样也是阅读活动中质疑的巧妙方法之一。当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翻来覆去, 苦思冥想, 怎么也不能发现问题时, 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比较。比如, 在读《故乡》一文后, 让学生找出共有几处景物描写, 反复阅读就会比较出其中的异同。第一处景物描写的特点是萧索、荒凉;二、三处却明丽神异, 为何有此不同?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萧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我”对现实故乡的失望, 而二、三处则体现了记忆中故乡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再进一步比较, 又会发现, 第三处与第二处又有不同, 第三处中没有了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 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来了, 阅读也就深入了。这是一例篇内比较, 也可以进行篇际间比较, 同体裁或同题材的文章都可以进行比较。如朱自清的《背影》与胡适的《我的母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这些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横向一比, 学生自然就会生出许多为什么, 疑窦的产生便是思维活动的开始, 便是自觉主动学习的发端。现行教材中类似的比较阅读不少,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此类题目的重要价值, 有效利用、落到实处, 反复训练后, 学生自然就会掌握由比较而发现问题的诀窍。
二、细究生疑
细究的前提是“细”, 不可走马观花, 一目十行只能用于了解大意;读出疑点, 必须细读深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段落上, 最感兴趣处, 明显简略处寻找疑点, 有时越简略含义越丰富, 如《范进中举》中, 当邻居把正在卖鸡的范进叫回家打发报子, 范进一进门看到自己的确中举时, 说了一句“噫!好了!我中了!”和发疯之后从地上爬起来也说了一句“噫!好, 我中了!”这两句有什么区别吗?看似相同, 其实细究起来它们表现了范进的不同心态, 第一句多了一个“了”“, 好了”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 再结合整句话, 就表现了范进那种久盼终得时的狂喜心情, 而第二句少了一个“了”, 一个“好”字是范进在为自己喝彩, 那种愿望实现后的满足感就跃然纸上。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找出疑点, 学会多思、善思, 揣摩人物的心理, 从而整体把握文本。
三、溯源生疑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 对事物的结果探究其发生的原委, 即朔源生疑。这种质疑法适用于由结果直接入手或在文末使用。如《杨修之死》杨修的死是本文的结果, 杨修这么聪明怎么会死呢?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结合文中的几个小故事, 杨修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恃才放旷就一目了然, 再加上曹操的嫉贤妒能, 因此他只有死路一条, 一连串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末溯源有利于反观前文, 找出重点, 总体把握文意, 拿到深入理解全文的钥匙。
四、异常处生疑
有些作品中的句段“与众不同”不合常规, 对这些“另类”写法切不可囫囵吞下去, 宜做推敲, 先生疑而后读悟。
如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是个典型的表达“异常”的句子, “大约”和“的确”连用, 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肯定有“情况”有“问题”。原来, “大约”是对孔乙己死的一种推测, 真实情况究竟怎样谁去关心呢?“的确”表明孔乙己只能是死路一条, 两相结合, 多么深刻地揭露出那个社会的黑暗、人情的凉薄!
五、咬文嚼字
汉语表达, 有其独特的生动性、细致性。作家著文往往注意锤字炼句, 有许多精妙传神的词语, 值得我们去玩味。教师应引导学生“字字不宜忽、语语悟其神”。对它们琢磨、品味会提出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理解文章内容的“机关”, 是点活“死穴”的神指。品味语言应根据文体的不同确定相应的重点。对记叙文可以侧重咬嚼“修饰语”。
1.对说明文, 可侧重咬嚼“限制语”。
2.对议论文, 则应在体现语言严密性的词语上多打几问号, 多提几个疑问。
经常在“字眼”上停留一点时间, 就会多问出几个“为什么”, 随着“为什么”的提出和解决, 就会开辟出阅读的一番崭新天地。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11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阅读目标要有层次性
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制定的目标要有层次性。目标可分上、下限目标,如有必要,上限目标还可分层次。其下限目标是要求人人都能达到,而上限目标则鼓励学生去自由超越。如在学《劳动的开端》的“第一天挑煤”时,笔者制定的情感目标是:下限目标能感受“我”在挑煤中所受的苦难(这一目标针对全体学生而定,主要通过读悟课文的重点段得以达成);上限目标能透过“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写话的形式领会“我”的坚强与母亲的痛苦。在上限目标中,“领会‘我的坚强”与“领会母亲的痛苦”又是两个层次,通过选择写话内容来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
二、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其次,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听”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从而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
第三,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讲《荷叶圆圆》时,我打开幻灯,出示荷花的画面,简介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荷花,在美丽的荷花塘的风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活动,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
三、朗读方法引导
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琅琅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说的都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诵读的具体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
四、坚持每周一堂阅读课,做好阅读后的讨论
首先,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必须保证,小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阅读量不是太大,除了优秀作文和优秀日记外,课外阅读几乎是个空白,这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视野。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向图书室借书让学生看,鼓励有书学生将自己的书带到学校和同学看,并建议其他学生多买书,多看书,想办法借书看。这样一来,学生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每周一到阅读课,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书来看,就连课外时间,只要写完作业,就开始看书,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阅读后要交流,在每周的周末,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一周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先让学生汇报阅读的书目,然后说说书的大概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我再加以总结、评价,并让学生把感受写在日记中,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然后,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自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情况,多说,提问,并讨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拓展了思维,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教师要参与到阅读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只要求学生阅读,自己也要阅读,选一本书,和学生一起阅读,看完了,向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书目和阅读感受,这样,无形之中,就耳濡目染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浅谈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12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师生读书氛围
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通过校园墙体逐步地改造, 在教学楼、办公室、教室、走廊等墙壁上进行精心地布置和修饰, 以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各班师生共同设计墙体文化, 让学生每天到校, 一抬头就能欣赏到“心手达情”的书香作品, 品味到各种励志警句名言。
二、加强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 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 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 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两次, 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1至2本的必读书目。为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 班级图书角成了学生读书的又一个重要阵地。班级设立图书管理员, 保证图书借阅的有序实施。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 从而激发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培养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教学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此外, 我们还要有计划地开展儿童文学活动, 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读书笔记展评等读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举办有主题的系列读书节活动, 开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或一篇文章) ”读书征文竞赛、书签设计征集评选、书香班级、读书之星评选、好书推荐、优秀读书笔记展、制定一份读书计划、读书节成果展示等活动,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增加了科学知识。
四、倡导教师带头阅读, 实现师生共进
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学习型教师, 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师间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主题征文竞赛等活动, 激发教师读书热情。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 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 强教学实践;读教育学, 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 知天下大事。教师在阅读中, 要以原理掌握、方法实施为基础, 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 强调通过阅读激发持久的兴趣, 引发可持续的思考, 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 举办“语文课外阅读讲座”, 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 读书节等活动, 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五、开设语文阅读指导课, 加强阅读指导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方面, 不再搞过于繁琐的讲解分析, 记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 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带领学生潜心阅读儿童文学。教师利用材料,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 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语文教师要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 并组织阅读公开课观摩教学, 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法, 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另外, 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1.熟读课文, 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边读边想, 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要借助字典认字, 理解词语。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 还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提高了自学能力。
六、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 有独到的体验, 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我们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知识的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 有不认识的字, 读读拼音;词义不懂得, 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 教师再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这样, 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 才由教师讲解。
七、建立读书活动评比激励机制, 促进读书活动深入
开展读书活动绝不是一项急功近利的工作, 建立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 形成制度, 有助于读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和向纵深持续。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兴趣, 学校开展“读书之星”“书香班级”评选活动, 并将阅读与学生的争星活动挂钩, 每学期评选一次校级阅读星。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 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 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总之, 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 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 去培养和发展,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
【小学生阅读方法】推荐阅读:
小学生阅读方法之培养06-12
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方法05-28
小学语文阅读的方法05-30
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05-31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教学06-17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方法09-01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09-26
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12-25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论文07-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