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精选12篇)
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 篇1
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比如阅读水平低下会影响数学中的应用题的解答等。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下面w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 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 注意力不集中, 光靠别人的督促很难在阅读上得到提升。但是如果能把阅读转化为内在的兴趣, 那么对于小学生阅读的提高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我总结了两点经验:第一, 采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后选择优秀教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与课本相关的趣味故事, 故事内容可以采用略讲、分段讲的方法, 但不可讲尽, 激发学生听下去的兴趣, 然后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往往会带着好奇心去学习, 阅读水平提高的会很快, 学生阅读的材料的选择要有趣味性、适应性和方向性。第二, 突破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因此, 很多教师仍然遵循着课文阅读示范、学生跟读、熟读成诵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是说没有可取之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潮流了, 应该对其进行改造。首先, 我们要转变观念, 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不能以教师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而应该引导和培养学生感受、欣赏、评价能力, 这种思想也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其次, 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神态, 通过形象化的讲解使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理解的范围, 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促成这种转化, 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最后, 教师要通过设置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榜样人物的设置, 很容易激起小学生阅读的动力。在树立大榜样的情况下, 在学生身边也可以设置小的榜样。例如, 在班级举办阅读小明星的评选活动等。总之,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熟读与泛读相结合
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 一句一句跟读直至熟读, 可增加他们感知固定词语的能力和语句的断句能力, 有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同时, 如果阅读仅限于课堂跟读, 那么他们的思维会停留在固定词语的组合中, 而固化词语的有限组合又会限制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
阅读是一种思维方式, 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声称, 不同的语言模式 (比如英语与汉语语言模式的不同) 对智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 熟读会固化思维方式。但是熟读的好处不言而喻的, 熟读可以使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尤其对于古文。泛读对于弥补熟读的缺点有很好的作用, 其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速度、词语组合能力的一个很好方法。因此, 熟读和泛读的组合缺一不可。熟读与泛读是课上与课后进行阅读训练的两个主要方法, 从时间顺序上来说,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我们应以课堂教材熟读为主, 逐渐加大课后泛读材料的比例;到了高年级逐渐以课后的泛读与课上的熟读相结合的方法为主。熟读侧重于对文章深意的理解, 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泛读侧重于对知识面的拓展, 对语言风格的广泛涉猎, 对熟读技巧的迁移应用。两者之间不可偏废, 应该相互结合, 作为教师, 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
三、阅读方法的传授
熟话说, 授人以鱼, 不如有人以渔, 讲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首先是第一位的, 可见方法的重要性。任何事情都要讲求方法, 如果一味的蛮干, 往往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掌握了方法, 就会事半功倍。
(一) 快速朗读法
对于检验一个人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让其朗读一段文字, 从其朗读的速度和其连贯性中, 便可以判断其阅读水平的高低。因此, 我们可以从这点着手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流利而连贯地完成阅读, 而有的学生却不能。作为阅读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来看, 这涉及到方法问题, 可以理解为阅读视域问题。所谓阅读视域, 是指在视力范围内能加工理解文字容量的多少。阅读水平低下的学生阅读视域比较狭窄, 而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阅读视域相对较宽。阅读视域宽的人可以在没有读出文字的同时理解下一句话甚至更多内容, 所谓的一目十行便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 思维同时加工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打个比喻, 这一过程像是多核处理器, 可以理解正在读的文字的意思并发出声音, 还可以对即将阅读的文字进行“预览”。所以, 在阅读训练中, 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快速朗读法的训练, 拓宽其阅读视域。
(二) 默读法与略读法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不能仅限于出声阅读, 必须要学会默读的方法。默读法并不是高深的方法, 但很多小学生却不能正确的掌握。默读法要求学生不出声, 也尽量不要转移视线, 不用手指或者其他物品指着文字逐行阅读, 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理解文字和信息。这种方法的阅读视域要求更加广, 一目十行完全可以做到, 甚至理想的状态可以做到整段理解。但是小学生通常情况下还达不到这种水平, 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除了默读法, 还有略读法, 所谓略读法指的是有选择的阅读。通常在时间比较紧, 对理解内容不要求非常细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略读法。略读法的要领是着重阅读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其次, 就是每一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句要细读。当然略读与精读相结合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是由于精读通常会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 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 对小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应该有着清楚的认识。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
摘要: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缺乏抽象的、辩证的思维模式。小学生阅读水平的低下与小学生缺少阅读经验和训练有直接关系, 因此本文提出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熟读与泛读相结合、传授阅读方法等措施,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方法
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 篇2
数学阅读的对象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数学教材,包括数学文本、图形、符号、数学语言,也包括动态的数学活动、数学过程。数学阅读就是通过数学材料,领会、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经历数学产生、发展、演绎、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文化、欣赏数学美的过程。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未来数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数学阅读不只是从先人留下的“数学文本”中解析出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抽象一种可以产生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社会形态的“数学文化图式”或“数学文化创造规律”。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教材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是从数学文字、符号、图形中获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阅读、理解教材中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的意义。因而数学阅读具有以下特殊性:①简练而朴实;②高度的概括与抽象;③严密的逻辑。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
针对小学生思维和性格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应注重趣味性、实用性和难度把握。在教学中,呈现出各种鲜活的生活情境作为数学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充分阅读,从有趣的情境中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他们的阅读兴趣更浓了。例如:用拳头记忆法学习大月和小月时,我让学生伸手握拳,观察凸凹处,告诉他们,这些神奇的凸凹处就是专门帮助我们记住大月和小月的,学生的惊讶溢于言表。就在学生凝神谛听时,我趁热打铁,马上明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看看谁最先借助小拳头记住大月和小月。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进入了阅读自学状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 巧抓时机,引导阅读。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探究 篇3
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美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感受数学的奥妙,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1.为引新而读
小学生学习新知识,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常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
2.为探路而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3.为释疑而读
主要是指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而进行阅读。由于这样的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有关情节,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4.为悟法而读
是指在新知学习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阅读。指导此类阅读,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课上学生在阅读前,老师要根据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2.以“动”带读,以“议”促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口、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带着提纲阅读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边读边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更能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阅读中巩固提升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及时巩固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教授完新课,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再次进行阅读课本。通过阅读比较,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有效地防止了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4.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抓关键句、重点词帮助理解题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的孩子做作业有点急于求成,读一遍就凭感觉把问题解决掉,或者,读了一遍没读懂的就觉得这题好难,不太愿意去多读几遍,深入思考。我们要指导学生提取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当面前出现很多信息时,哪些是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哪些是干扰的,需要学会合理地提取信息,理清思路。另外,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们获取信息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出数学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会如何整理提取信息也是一种生存本领。另外,动手画图、展开想象等都是数学阅读很好的方法。
总之,教学生爱看书,勤看书,会看书,看懂书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本领。这是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必备能力。有效的数学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的数学,从而成为数学学习新的生长点。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让数学阅读在我们的课堂上展现魅力,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其培养绝不是一日之功。但只要坚持实践,就必有收获。
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篇4
一、指导阅读方法
吕叔湘说:“什么是教学, 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 在这里我主要介绍阅读积累的方法。阅读积累的方法主要有“记”、“摘”等。记, 也就是背诵, 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背诵。背诵的作用是为了强调小学生对具体语境的感悟和规范语言的积累。背诵是不断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 许多作家都很重视背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出的篇目, 这些文章不但符合小学生学习和阅读, 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背诵。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 指导他们进行背诵。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在教学中, 我根据大纲规定的“小学生必读书目”, 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背诵篇目, 并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背诵。如指导他们用比较, 归纳, 揣摩, 体会等多种方法背诵, 使他们逐渐掌握了背诵的要领和方法, 提高了记忆的效率。摘, 就是摘抄, 摘抄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它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式, 是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阅读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 指导他们把学过的好词好句好段和阅读过程中读到的动人优美的片段摘抄下来, 有的片段还要求他们写下摘抄评语。对好词好句、好段还可让学生在摘抄的同时进行摹写, 学生做得都很认真, 很多学生还写出来生动感人的语句。
其实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不管用什么方法, 目的是要把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出来, 这样, 阅读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的基础, 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加强对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里的“读”主要是指朗读。一位大文豪曾说:朗读是学习语文及阅读教学的源泉。由此可见,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首先要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 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通过研读新课改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几乎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有: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通过有声的语言, 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加强对文章词句、篇章的记忆, 培养他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并从朗读中领略祖国语言文字之美。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调动他们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 切实做到有效朗读, 提高阅读能力呢?
在阅读教学中, 对课文的学习可以通过朗读训练来理解和感悟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指导, 让学生读出味、读出情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它的作者是梁晓声。在文中, 作者讲述了他小时候, 非常想要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他跑到平时妈妈工作的地方, 看见妈妈正弯着背在缝纫机上工作, 他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要求告诉了妈妈。虽然一旁的人都劝妈妈别把钱给他, 但妈妈还是不顾旁人劝说, 给了他一元五角钱。当他拿到钱以后, 文章这样写道:“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第一次发现, 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 应该是个大人了。那一天我鼻子一酸, 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 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瓶水果罐头。”这些语句使全文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慈母情深, 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 感受伟大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并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我从重音到情感把握有重点地指导这些语句的朗读。学生在朗读实践中,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既感受和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又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 他们被这位平凡的、辛劳而又贫寒的慈母深深打动, 并由此产生了对自己母亲的热爱。这种以朗读为感知、感悟的教学方法, 教师只需做稍加的点拨, 就能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对学生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阅读教学搞好了, 可以把其它方面带动起来。以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以读带动学生听、说、写能力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应尽早尽快地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鼓励和引导学生爱读书, 会读书, 并使阅读成为他们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
摘要: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 而且还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如果方法得当,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是阅读的基础, 加强对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篇5
一、激趣引导,热爱读书
广泛兴趣会促使人们去接触和注意各种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为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它初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在于读者本人的感悟。读书的功用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因此,在最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阶段,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由地读书,愉快地读书。平时我很注重观察孩子们的读书动向,经常对于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的孩子进行表扬,请他们向同学们介绍读书经验和收获,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励不太爱看书的孩子向他们
学习,向他们挑战,成为知识渊博的人,这样做渐渐把学生引入课外 阅读这个知识乐园。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是把课外阅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思想认识、提高作文水平”上,于是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要求明确,目标一致,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在规定的模式里读书,用一种要求、一种方法,去达到同一个目的。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个人的阅读兴趣被扼杀,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示。
二、开放阅读内容,增加阅读量
大部分教师都是硬性地规定课外阅读内容,惟恐学生受到污染,使学生丧失了阅读选择的自主权。其实,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样读,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要限得太死。儿童的阅读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转移,动画——童话——科幻——纪实,等等。学生所以青睐它们,是因为它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老师的指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导”上,而不是“禁”。要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的需求,自主挑选精品,摈弃糟粕。积极的办法是教师要研究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摸清学生的阅读取向,开拓学生的阅读领域,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列更多丰富的书目供学生挑选,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安徒生童话》、《红岩》、《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等。
然而,对于身处农村的大多数孩子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曾经在班上做过一次课外阅读调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有多少本课外书籍。调查60个学生,能列举10本以上的课外书籍的一个都没有。甚至有两个学生一本都没有。学生唯一能列举的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这都是学生买来模仿写作文
用的。只有少数学生列举了《十万个为什么》、《天天都有新童话》、《天天都有新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针对以上情况,我首先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三、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可针对学生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教给阅读方法。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做到“看书必动笔”的习惯。让学生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可利用课堂指导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中获取的大量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学习《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后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使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也可在上新课前让学生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深化了课内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阅读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课前教师先将学生课外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分门别类,再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采取讲故事或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让他们真正读有所获,读有所成。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是泛读、精读结合,泛读求广,精读求深。泛读指广泛地读,大概地读,不求甚解,各取所需。精读指去粗取精地读,读透读通读烂几部基础书;也指精益求精地读,读出问题,读出灵感。在高年级阅读内容中,泛读占了四分之三,由学生自行选择读物。精读一般由教师指定读物,以求深、求细为目的,潜心精读,反复品味,从书中吸取营养,并养成严谨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一生享用不尽,具体做法是: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技巧;然后学生阅读作品,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最后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激励,师生共同总结。只有精心读书,才能做到边读边思考,把阅读变成寻找真理、辨别是非、增长知识的积极思维过程。
四、活动运用,有效促读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1、读说结合,加深语言行为的理解。
作者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含蓄。要使学生领会文章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须反复阅读。积极讨论交流,从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交流加深对文章的语言行为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一节阅读课上,有一位同学讲述了她课外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抱着生命垂危的孩子到医院治疗,由于交不够治疗费,医生拒绝给孩子治病,正当这位母亲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有一位好心人主动帮助了她,最终孩子得救了。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反应强烈,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这些医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如果我是医生绝不会那样做。”有的说:“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应该向那位好心人学习,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学生在讲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比如:还可以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自然之谜”讨论会等等。
2、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变式理解。
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要求学生采取日记、周记或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其中必须写出书中不足的地方,书中写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便是三言两语也可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读物的分辨鉴赏能力,也可以为开展书评、影评等活动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靠听来的,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阅读实践中去。繁琐呆板的章法分析,古怪生癖的文字游戏,没完没 了的词句抄写是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体系,让学生的语言发展有一个广阔天地。
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和方法;读书方法
对于知识的学习应该伴随着人的一生,一般来讲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阅读。好的阅读能力在学习知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这就意味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要通过阅读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义务,采取有效的培养措施,加强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然而,小学生的这种审美热情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经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渲染。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体会作者蕴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产生和文本、作者相对应的情感,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头脑中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会走到文本中来,在阅读当中得到乐趣,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2、温故导入。即指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导入新知识,这种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规律的。例如,阅读《我家跑来的松鼠》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过去讲过的《松鼠》,想一想松鼠有哪些生活习性。在对原有知识掌握的情况下,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明确清晰。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旧知识与新知识作对比,找出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差异,这样学生在感知新知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新旧知识对比得越清楚,其内部的联系就越紧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越集中,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设疑导入。所谓设疑,是指教师根据理解教材的需要,启发激励学生肯于思考,勤于思考,提出问题,做到“于无疑处有疑”。导语的设疑导入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要根据教学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要留有思考余地,能引起深思,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深浅适中,既不能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不能不言自明、索然无味。
二、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相结合
当前,在小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或极少看书和报刊。二是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健康的。小学阶段是记忆的最佳时期,小学生既应学好课堂知识,又应多看课外书,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为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很多知识虽然是在课堂上学到的,但课堂知识毕竟是有限的,现代社会各种信息越来越多,传播速度之快,传播工具、手段之多样化,让人目不暇接。所以教师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自我封闭,不能把学生局限于有限的课内知识中,而应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带进缤纷的课外阅读世界,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把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让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丰富課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掌握
当小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乐于阅读之后,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也是提升其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作为教师不光要让学生喜爱阅读,更要使学生学会阅读,懂得怎样去领悟文章的内涵。阅读贯穿着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有效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实际特点,传授不同的阅读技巧、方法。
1、把握阅读视角。不同的阅读材料传递的信息不一样,小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阅读作品时,应该采取不一样的阅读视角。例如在他们阅读书刊报纸的时候,采取略读的方式即可,重点获得其中传递出来的日常生活信息。当他们阅读诗歌这种类型的文章时,要细读,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在阅读童话故事这类型的书籍时,可以以一种轻松的态度与视角去体会故事的情节,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并学习主人公的优良品质。
2、读写结合读写结合。阅读可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培养语感,养成习惯。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一靠背诵,二靠抄写。教师应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并逐步形成习惯。
3、提倡创造性的阅读。从总体上来讲,一般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构成了主要的阅读方法。一般性阅读是一种被动的阅读,对文章的表面意思进行理解,而创造性阅读是突破定式思维,不受别人见解的束缚,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章进行深思与理解。小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应该采取创造性的阅读方式,发挥想象,突破常规,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和小学生一样,有一种勇于创造的精神,大胆的尝试,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有效措施。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他们在不同年龄时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书籍,并学会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提高,而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教学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时又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他们的综合、分析汇总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逐步提高。
浅谈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7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师生读书氛围
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通过校园墙体逐步地改造, 在教学楼、办公室、教室、走廊等墙壁上进行精心地布置和修饰, 以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各班师生共同设计墙体文化, 让学生每天到校, 一抬头就能欣赏到“心手达情”的书香作品, 品味到各种励志警句名言。
二、加强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 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 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 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两次, 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1至2本的必读书目。为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 班级图书角成了学生读书的又一个重要阵地。班级设立图书管理员, 保证图书借阅的有序实施。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 从而激发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培养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教学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此外, 我们还要有计划地开展儿童文学活动, 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读书笔记展评等读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举办有主题的系列读书节活动, 开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或一篇文章) ”读书征文竞赛、书签设计征集评选、书香班级、读书之星评选、好书推荐、优秀读书笔记展、制定一份读书计划、读书节成果展示等活动,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增加了科学知识。
四、倡导教师带头阅读, 实现师生共进
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学习型教师, 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师间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主题征文竞赛等活动, 激发教师读书热情。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 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 强教学实践;读教育学, 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 知天下大事。教师在阅读中, 要以原理掌握、方法实施为基础, 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 强调通过阅读激发持久的兴趣, 引发可持续的思考, 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 举办“语文课外阅读讲座”, 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 读书节等活动, 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五、开设语文阅读指导课, 加强阅读指导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方面, 不再搞过于繁琐的讲解分析, 记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 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带领学生潜心阅读儿童文学。教师利用材料,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 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语文教师要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 并组织阅读公开课观摩教学, 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法, 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另外, 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1.熟读课文, 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边读边想, 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要借助字典认字, 理解词语。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 还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提高了自学能力。
六、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 有独到的体验, 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我们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知识的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 有不认识的字, 读读拼音;词义不懂得, 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 教师再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这样, 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 才由教师讲解。
七、建立读书活动评比激励机制, 促进读书活动深入
开展读书活动绝不是一项急功近利的工作, 建立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 形成制度, 有助于读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和向纵深持续。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兴趣, 学校开展“读书之星”“书香班级”评选活动, 并将阅读与学生的争星活动挂钩, 每学期评选一次校级阅读星。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 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 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总之, 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 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 去培养和发展,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
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 篇8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同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谓开卷有益, 广泛地开展课内外阅读, 有百益而无一害。然而, 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方面却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如何改善小学生的阅读环境、改进小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成为摆在农村小学教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小学生阅读的现状
阅读作为提高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生培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农村小学生在阅读环境、阅读质量、阅读方法、阅读内容、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 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阅读这种重要的教学手法,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仍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
主观方面, 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的欠缺成为制约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首先, 农村小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 缺少阅读的原生动力。其次, 阅读方法不科学, 只重视读, 不重视听、说、写, 将它们割裂开来, 阅读的协同效应不明显。再次, 阅读习惯不良, 阅读时或摇头晃脑, 或注意力不集中, 或阅读姿势不正确, 这都成为小学生的阅读障碍。
客观方面, 农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小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 制约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第一,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不高, 日益高企的读书成本限制了小学生的阅读数量。第二,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思维落后, 教学方法僵化, 导致小学生过分重视课内阅读, 忽视课外阅读, 造成课内外阅读相脱节。第三, 受制于家长文化层次和教育程度较低等原因, 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未养成。打工潮的出现使得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监护的缺失又造成农村小学生懒于阅读或错误阅读, 阅读质量难以保证。
三、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年龄相仿和心智相似,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的阅读有相同之点。又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的阅读又有不同之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在尊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结合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 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 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是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使农村的小学生真正做到有书可读, 有好书可读。做到这一点, 应该发挥学校和家长的双重作用。对于学校而言, 学校必须发挥阅读主渠道的作用, 教师必须充当阅读教学的重要角色, 严格遵守课程标准, 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对于家长而言, 家长应尽可能地拓宽子女的阅读渠道, 保证子女的阅读时间。如在尽可能保证纸质阅读数量的同时, 适度增加网络阅读等电子阅读的数量, 这样才能达到既降低阅读成本, 又增加阅读渠道的目的。
第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使学生产生阅读原动力的前提, 是促使学生自发阅读的基础, 更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相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阅读氛围不浓, 导致小学生从小缺乏阅读的兴趣。这种情况下, 应该通过系统科学的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通过浓厚的阅读环境, 借助阅读的环境效应,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通过教师的引导, 借助教师效应,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如通过家长的示范作用借助家长效应带动子女的阅读兴趣。实践操作中, 由于小学生最初的阅读兴趣来源于倾听, 因此, 老师可以通过大声阅读的方式吸引学生, 使他们处于放松享受的状态当中,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孟母三迁》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 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母爱的伟大。更可以通过延伸阅读等方式, 使他们学习到《岳母刺字》和《第一次拥抱母亲》等文章, 从而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三, 以学校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系统科学的阅读方法为手段, 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指引和指导。首先,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传授阅读方法的关键作用, 如摆脱阅读仅仅是读的简单思维, 在坚持读的同时, 还要实现听、说、写的同步进行, 实现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又如可以采取比较性阅读、求解性阅读、质疑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阅读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 提出问题, 增强学生对阅读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其次, 农村小学生接触课外读物的机会较少, 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 相对而言, 课内阅读就排在农村小学生阅读方式的首位。因此, 应更多地强调课内阅读给学生带来的重要作用, 更多地挖掘课内阅读教给学生的阅读技巧。再次, 通常情况下, 农村小学生心理成熟时间较城市小学生早。因此, 可以适度推荐文学内涵更丰富、作品内涵更深远、知识传递更全面的书籍, 使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心理适应能力相匹配。最后, 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衔接, 寻找它们的最佳结合点。改善课内阅读, 优化课外阅读, 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课外阅读, 用课外阅读更宽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知识印证课内阅读的成果。寻找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 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的办法, 课内学一篇, 课外带几篇, 学一篇带动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又如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办法, 选择课内外同类的阅读材料, 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各自的特点, 以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加强阅读的沟通交流,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享意识, 扩大阅读的积极作用。阅读不应该仅是阅读者一个人的事, 阅读更应该是整个阅读群体的共同目标。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课外阅读量较少的情况下, 加强小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培养小学生的读书分享意识, 更能充分体现出阅读的重要意义。如鼓励学生参加读书角, 参加读书心得交流会, 开展读书剪报活动, 加强与同龄人、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等。
四、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案例
(一) 案例一:比较性阅读
比较性阅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它可以使学生在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 体裁不同而主题相同, 甚至体裁不同且主题不同的文章间了解文章的内容, 发现其中的个性和共性, 从而揣摩其写作技巧, 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 通过比较性阅读后发现, 二者的体裁虽然都是小说, 但反映的主题却不同。前者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 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英勇机智的故事。后者反映的是民国时期, 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传统美德。学生通过比较阅读,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即:同样的主题可以放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不同的社会环境则可以反映同样的主题。
(二) 案例二:质疑性阅读
小学教育虽然属于基础性教育, 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质疑能力往往是最直接的, 小学生也当然具备了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因此, 质疑性阅读便具有了使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田忌赛马》中, 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可以培养他们提出如下的疑问:如果你是田忌, 你会采用孙膑的方法吗?如果你是孙膑, 你也能提出类似的方法吗?如果你不赞成孙膑的方法, 你能提出比孙膑更高明的方法吗?提出问题后, 学生们便会自觉寻找其中的答案。对于能够提出更好办法的,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对于未能提出更好办法的, 则有助于其学习科学的比较方法。
五、 结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 阅读不仅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人文涵养, 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 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却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对此, 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等,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借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锋.探析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3 (22) .
[2]刘萱.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J].学周刊:A, 2013 (9) .
[3]高文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大观周刊, 2013 (1) .
[4]张玲.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3 (22) .
[5]甘玉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3 (9) .
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 篇9
一、认识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界公认的,阅读是获得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必要方法。阅读是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能够获取外界的信息和知识,认知到自身环境以外的大千世界,它能拓展人的视野,使人类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涉取古今中外广博的人类智慧,通过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能力,加强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增长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完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全方位提高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综合素质。
阅读某种程度上也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有别于社会实践认知,增添智慧的生活,无论你是什么年龄段都需要阅读,加强文化底蕴、文化修养,胸有诗书面自华,全民都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加强阅读能力的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小孩子、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天生具备的,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不是说能认字,能把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读下来就是有了阅读能力,而是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有一定的深刻理解和见解,能够自学,喜欢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是期望学生尽快具备阅读能力,但在学习的方法讲授上,或者流于形式,或是只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规律的引导,还要思考和研究阅读学习方法,并积极运用。
1.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可能也都有切身的体会,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对书籍感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那么在阅读中精神也更集中,可以先从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题材入手,鼓励学生阅读一些脍炙人口的动画、科幻等故事书,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多表扬,展开多种形式开展竞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读书的好处,逐渐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要有量的积累,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配合,我想这方面家长也是乐于配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博学多识,见多识广呢! 家长们给孩子多买些课外读物,同时尽量以身作则,自己平时多阅读,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爱模仿,那么家长就做一个好榜样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着阅读量的增长,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自然提升,就会懂得阅读的好处,就会欲罢不能。
支撑学生坚持不懈阅读下去的因素,除了要有意志力之外,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兴趣,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立足于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用学识、思想和爱心来影响学生,真正重视学生的感情和思考,平等对待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采用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举办阅读知识竞赛、评选每周读书之星、诗歌朗诵大赛等形式来加强阅读的实用性,提升自豪感,激发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学校设立图书室,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图书角,让同学们把自己书和学校的书,拿出来与大家共享,让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地有书看、有书读,从而在学校里形成阅读的好氛围。
2. 在课堂设立情境教学,讲授阅读技巧。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到形成阅读能力是需要过程的,孩子们好似一张张白纸,要随着时间的积淀,才会生成一幅幅浓重的画卷,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生理、思维能力远未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抽象的学习内容硬塞给学生,那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最不可取,也不能只是教会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不传授给学生阅读方面的方式方法。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根据,结合教材特点,抓住课堂教学主战场,巧设情境教学方式,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教材内容”变成学生的学习材料,在共同对知识的探索中,充分领悟学习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提出独到见解,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凭借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质疑,提问,就是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本身,而且还能从中领悟出道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 在学习中不忘反思,及时总结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是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完成整篇文章的学习,再回头梳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做个总结和评判,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归纳出好的阅读规律,在今后学习时,能够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学习新知识。学法指导上一定要体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精神,一方面,教师要针对个体,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的通读,思路的分析,规律的查找,学法的领悟,都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主动获得相应阅读的能力。
4. 迁移法中巩固学法,多重训练中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能马上领悟、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之后,及时的给学生创造学习内容迁移的机会,就是指导他们,培养学生自如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把掌握阅读方法运用于其它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不同的阅读过程中,去领悟阅读方法的本质。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在多重训练中进行,需要教师长期针对性地工作,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地进行,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核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阶段性,基本随着年龄的增长螺旋上升。我们一定要注意大纲对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了解各年级学生的现有阅读能力基础,有的放矢。
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 篇10
1. 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1立足课本激发兴趣,展开精读教学
小学生记忆理解词汇量的多少对小学生的阅读起着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记忆和理解词汇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文的整体阅读中来,吸引学生进入交际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基础知识、基本语法,完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能力。
1.1.1阅读前,教师可以先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然后教授单词或词组,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或文章的插图预测文章内容,让学生猜测文章可能要描述的事情,教师再给出本文着重要学习的词组或短语,要求学生用这些短语结合插图内容连成一篇小短文。
1.1.2在阅读时,以细节阅读为核心,教师可以先拿出第一幅图片,然后抛砖引玉:“What can you see inthe picture?”待学生明白意思后,他们便能看着图片问出 :“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What do theysee?”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文中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这种自我发现的方式,会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1.1.3阅读后的问题,第一类:是“是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第二类:是“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类问题从阅读材料中可以找到答案,但不能直接引用文章的句子;第三类:不能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找出答案,而是要从材料的内涵中经过推断得出答案;第四类:读者从阅读材料中经过判断或评价得出自己的看法,找出问题的答案。
1.2泛读课外英语读物
小学生泛读课外英语书籍或资料,不仅有利于温习学过的英语单词及语法,而且能够巩固提升所学的英语内容,保证英语学习质量。因此,课外读物的选取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课外读物既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注意读物的趣味性。泛读的具体方法是:先浏览标题;接着通读第一段;再跳读下面各段的首句;最后通读最后一段。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关键词和主题句是泛读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主题句会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当然还有的主题句在文章的中间。阅读时只要把握住这些句子,就会大大提高小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速度。
2.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2.1拓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单元的主要话题选择一些内容健康、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文章,有计划地布置、拓展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眼界。
2.2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有时需要语感,而语感来自小学生日常阅读背诵理解的积累。此外,要使小学生学会善于找准句子中的核心词汇,从一个句子快速地过渡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逐渐地培养他们快速浏览阅读文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养成阅读时只移动视线的习惯,培养学生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的视读能力。
2.3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3.1严格训练阅读速度。快速浏览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先阅读文后题目,带着问题阅读,快速寻找与题目有关的词句,找出相关句子后完成较简单的题目;分析全文,进行推理、比较和归纳,解决难度较大的题目;答完所有题目后,可再次快速通读全文,检查所答题目是否正确。
2.3.2掌握阅读技巧。倒读法:先读问题,再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鼓励学生利用上下文进行猜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从字里行间根据提示和线索,推测作者的态度。
3. 结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需要长期积累和实践而形成的,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阅读方法的掌握需要一个磨合和累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团结协作。学生长期坚持训练学习,教师在一旁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小学生英语阅读乐趣,充分挖掘小学生的英语潜在能力,掌握英语阅读技巧及方法,从而真正做到全方位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质量及综合素质能力。
摘要: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老师的责任,更是学校英语教学目标要求之一。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发展。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课内外的阅读技能技巧的讲解和训练。
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谓开卷有益,广泛地开展课内外阅读,有百益而无一害。然而,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方面却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如何改善小学生的阅读环境、改进小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摆在农村小学教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小学生阅读的现状
阅读作为提高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生培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农村小学生在阅读环境、阅读质量、阅读方法、阅读内容、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阅读这种重要的教学手法,在农村小学教学中仍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
主观方面,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的欠缺成为制约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首先,农村小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缺少阅读的原生动力。其次,阅读方法不科学,只重视读,不重视听、说、写,将它们割裂开来,阅读的协同效应不明显。再次,阅读习惯不良,阅读时或摇头晃脑,或注意力不集中,或阅读姿势不正确,这都成为小学生的阅读障碍。
客观方面,农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小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制约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第一,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不高,日益高企的读书成本限制了小学生的阅读数量。第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思维落后,教学方法僵化,导致小学生过分重视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造成课内外阅读相脱节。第三,受制于家长文化层次和教育程度较低等原因,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未养成。打工潮的出现使得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监护的缺失又造成农村小学生懒于阅读或错误阅读,阅读质量难以保证。
三、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年龄相仿和心智相似,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的阅读有相同之点。又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的阅读又有不同之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在尊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是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农村的小学生真正做到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做到这一点,应该发挥学校和家长的双重作用。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必须发挥阅读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当阅读教学的重要角色,严格遵守课程标准,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对于家长而言,家长应尽可能地拓宽子女的阅读渠道,保证子女的阅读时间。如在尽可能保证纸质阅读数量的同时,适度增加网络阅读等电子阅读的数量,这样才能达到既降低阅读成本,又增加阅读渠道的目的。
第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使学生产生阅读原动力的前提,是促使学生自发阅读的基础,更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阅读氛围不浓,导致小学生从小缺乏阅读的兴趣。这种情况下,应该通过系统科学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通过浓厚的阅读环境,借助阅读的环境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通过教师的引导,借助教师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通过家长的示范作用借助家长效应带动子女的阅读兴趣。实践操作中,由于小学生最初的阅读兴趣来源于倾听,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大声阅读的方式吸引学生,使他们处于放松享受的状态当中,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孟母三迁》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母爱的伟大。更可以通过延伸阅读等方式,使他们学习到《岳母刺字》和《第一次拥抱母亲》等文章,从而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三,以学校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系统科学的阅读方法为手段,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指引和指导。首先,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传授阅读方法的关键作用,如摆脱阅读仅仅是读的简单思维,在坚持读的同时,还要实现听、说、写的同步进行,实现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又如可以采取比较性阅读、求解性阅读、质疑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问题,增强学生对阅读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农村小学生接触课外读物的机会较少,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相对而言,课内阅读就排在农村小学生阅读方式的首位。因此,应更多地强调课内阅读给学生带来的重要作用,更多地挖掘课内阅读教给学生的阅读技巧。再次,通常情况下,农村小学生心理成熟时间较城市小学生早。因此,可以适度推荐文学内涵更丰富、作品内涵更深远、知识传递更全面的书籍,使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心理适应能力相匹配。最后,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衔接,寻找它们的最佳结合点。改善课内阅读,优化课外阅读,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更宽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知识印证课内阅读的成果。寻找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的办法,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学一篇带动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又如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办法,选择课内外同类的阅读材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endprint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加强阅读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分享意识,扩大阅读的积极作用。阅读不应该仅是阅读者一个人的事,阅读更应该是整个阅读群体的共同目标。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课外阅读量较少的情况下,加强小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小学生的读书分享意识,更能充分体现出阅读的重要意义。如鼓励学生参加读书角,参加读书心得交流会,开展读书剪报活动,加强与同龄人、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等。
四、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案例
(一)案例一:比较性阅读
比较性阅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在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体裁不同而主题相同,甚至体裁不同且主题不同的文章间了解文章的内容,发现其中的个性和共性,从而揣摩其写作技巧,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通过比较性阅读后发现,二者的体裁虽然都是小说,但反映的主题却不同。前者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英勇机智的故事。后者反映的是民国时期,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传统美德。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即:同样的主题可以放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社会环境则可以反映同样的主题。
(二)案例二:质疑性阅读
小学教育虽然属于基础性教育,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质疑能力往往是最直接的,小学生也当然具备了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因此,质疑性阅读便具有了使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田忌赛马》中,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可以培养他们提出如下的疑问:如果你是田忌,你会采用孙膑的方法吗?如果你是孙膑,你也能提出类似的方法吗?如果你不赞成孙膑的方法,你能提出比孙膑更高明的方法吗?提出问题后,学生们便会自觉寻找其中的答案。对于能够提出更好办法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对于未能提出更好办法的,则有助于其学习科学的比较方法。
五、 结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不仅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却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等,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借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锋.探析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 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2).
[2]刘萱.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J]. 学周刊:A,2013(9).
[3]高文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 大观周刊,2013(1).
[4]张玲.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 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2).
[5]甘玉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3(9).
[6]陈家福.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信息教研周刊,2013(14).
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 篇12
常言道“学贵有疑”“疑者, 觉悟之基也”, 这充分说明质疑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大多以理论讲解为主,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点, 而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1], 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方式, 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质疑, 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抓住阅读文章重点问题, 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阅读课堂成功的基础,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 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知识基础, 设定针对性阅读情境, 用让学生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如在学习人教版课文《鸟的天堂》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春天来了, 树木开始发芽了, 来了很多的鸟儿, 有燕子、布谷鸟等很多种类, 它们不停在歌唱着。”用声音与图画的形式,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当学生观看完阅读情境后,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对于鸟儿来说, 什么才是天堂呢?”“鸟儿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生活得无忧无虑?”从两个简单的问题引入“鸟的天堂”, 使得学生对课文形成大概印象。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 以学生熟悉的场景为例, 降低学生提问的难度。
从课堂导入后, 再进入全面的课文分析, 首先给学生3~5分钟的阅读时间,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理解, 提出有关课文的重点问题, 如“大榕树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这一类问题学生既可以自己单独思考提出, 也可以跟同学讨论后再提出。需要注意的是, 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需适当引导, 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地提出问题。
二、突出阅读文章中心思想,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每篇文章都有其中心思想,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多围绕文章中心思想开展课堂活动, 但都是以直接讲解的方式,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进而影响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因此, 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融入文章的中心思想探讨过程中, 鼓励学生以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问,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触摸春天》这篇文章时, 在完成初步阅读任务后,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让学生重点阅读第三、四、五、六自然段, 这几个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 再针对中心段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如下:作者以什么角度描写的触摸春天?这篇文章带来了怎样的启发?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 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质疑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当学生提出其他类型的问题时, 不可以直接否定, 而应灵活应对, 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后, 进行科学地引导, 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质疑方式, 带领学生探索语文知识领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从阅读文章细节处入手,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文章的内涵与中心思想往往体现在细节处, 教师应从文章的细节处入手,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学生具有纯真活泼的天性, 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4],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用“质疑式”教学方式, 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如在学习《珍珠鸟》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最喜爱的自然段, 并鼓励学生根据自然段中的词句设计问题:“斑斑驳驳”这个词语用在课文中有怎样的作用?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熟悉珍珠鸟的?“抚一抚”这一动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当问题设计完成后, 再让学生带着细节问题思考文章, 全面把握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在学生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进行科学的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设计过程。当学生主动分享问题时, 教师需及时表扬, 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质疑的重要性, 并将其运用在学习中。
四、从阅读文章空白处质疑, 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部分文章为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通常会做“留白”处理, 教师应充分利用文章的空白处, 指导学生进行想象[5], 对空白处展开思考。如在学习《纪昌学射》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纪昌在学射箭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纪昌学会射箭之后, 会去做什么呢?”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 促使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在质疑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转变学生对于“提问”的看法, 促使学生多提问。
五、从阅读文章结尾处质疑, 升华文章中心思想
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 更是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蕴含的内涵与思想, 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通常而言, 阅读文章的最后是作者抒发情感、升华中心思想的地方, 教师可指导学生大声朗读结尾处文字, 并根据文字提出有关文章的问题。如在学习《绿绿的爬山虎》课文时, 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 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结尾段, 并布置质疑的任务, 引导学生提出“读过这篇文章后, 你有怎样的启示?”再通过自由分享看法的形式, 帮助学生梳理语文知识, 升华文章中心思想。
结语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教师需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课程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问题, 通过提问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同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创设良好的阅读质疑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需要及时予以解答, 并带领学生主动探索有争议的问题, 进而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华林.敢疑乐疑善疑——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语文天地:小教版, 2016, 12 (8) :61.
[2]张美莲.谈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关爱明天, 2016, 23 (1) :339.
[3]郑品书.浅谈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7 (10) :245-246.
[4]李艳杰.培养质疑能力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研版, 2015, 5 (17) :103-104.
【小学阅读能力方法分析】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05-23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09-12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07-21
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08-10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07-03
小学语文阅读的方法05-30
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05-31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教学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