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论文(共9篇)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论文 篇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的教学方法一 一、提升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学生乐于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致力于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兴趣,进而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回乡偶书》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年回老家时看见那些景物那些亲人的想法。很多学生纷纷开始讲述过年时老家里“陌生”的亲人见到自己的感觉,很多亲人长辈叫不出名字,但却对自己特别好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回答也就从内心开始贴近一种思乡的情怀,开始走近诗人的内心。对于《回乡偶书》这一首诗的理解就更深,在进行后续教学时,甚至还有学生提问:诗人听见小朋友问自己从哪里来时,心情应该很难过吧?这明明就是自己的故乡啊。笔者当场表扬了学生的提问与思考精神,说:你可以想象自己是诗人,当你听到小朋友这样问你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回答呢?学生兴趣一下上来了,各式各样的答案层出不穷。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说自己是如何回答的,这反而给学生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对诗人心情的想象中,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理解与懂得了这首诗里所蕴含的情感。 二、引入寓意式故事,勾起学生探知欲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喜欢看故事,喜欢去了解不同故事中的情节与人物。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点,就可以直接勾起学生的探知欲,去多问一个“为什么”,去多问一个“后来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进入了探究的状态,进入了主动学习、自发提问的状态。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中,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总是梦想着发财,梦想着有一天能一夜暴富,于是他每天每夜都虔诚地祈祷:上帝啊,让我中五百万吧,让我中五百万吧。每天每天坚持每天每天祈祷,但直到死,他都没有得偿所愿。死的那天,他愤怒地质问上帝:为什么我这样虔诚地侍奉了你一辈子,你却连我的愿望都不肯满足?上帝更愤怒地朝他大吼:“……”同学们,你们猜上帝说了什么?在故事最具悬念的地方停了下来,学生的胃口全被吊了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开始问。后来呢,后来上帝说了什么啊?我猜上帝应该是说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吧。当课堂气氛完全进入活跃状态时,学生们一个个眼睛发亮地看着我时,我说:“上帝说的是:‘你倒是去买一张彩票啊!’”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明白做事情应看到本质,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如果你不去买彩票上帝又怎么能让你中五百万呢?任何事都是有因才有果的。入到课文中后,学生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只要葫芦却丝毫不关心葫芦叶子葫芦花状态的行为也就有了透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达到了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有效地导入了课文,让学生在笑声中得以感悟深刻的道理,在欢乐的气氛中得以明白课文的深意。 三、创新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形式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识字是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针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任务,笔者特意引入了字谜教学来指导学生写字识字:例如:(1)守门员――闪;(2)有人偷车――输;(3)一加一――王。这样的教学渗透于每个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以体验文字的奇妙,并对字形字体有了更深刻的记忆与理解。在长期的熏陶下,学生也会慢慢懂得编字谜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也来自己编字谜。这样的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像在做游戏一样,同时还让学生得以自己开动脑筋去联想去记生字,并且主动地去编写有意思的谜面。笔者对于编字谜编得好的学生不仅会进行口头表扬,还会有一些小小的意外惊喜送给他。精神激励加上好玩的要求,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涌现了很多很有创意的字谜。例如:(1)一只牛,猜一个字。答案是:生。(2)一边是水,一边是山,猜一个字。答案是:汕。(3)九十九,猜一字。答案是:白。(4)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答案是:秋。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喜欢竞争与比赛,笔者还特意为字谜比赛设置了小组对猜,让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创意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当然,也会有学生在家查了资料过来,用已有的字谜来让对方组猜测。对于此,笔者不加限制,毕竟学生年纪偏小,要求其全用自己想的字谜来竞猜也是过于苛求。笔者只要求所有的字谜都应该是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的,并且要求其谜底是教材上的生字,同时规定了每组可以出的字谜数量。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下课后主动去找资料的兴趣大大增加,并且学会了如何去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 语文的教学方法二 一、钻研教材,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由于经验尚浅,如何才能上好课我还处在摸索阶段。在每次上课前,我都坚持提前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参考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语言文字(字、词、句)和结构入手,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体现语文工具性特性。这个学期开始,在语文教研组的带领下,同年级的老师开始了集体备课。能够和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备课,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在备课时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同级老师共同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后来我发现,经过集体备课的课堂,往往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下个学期,我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从集体智慧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研究教学方法,努力呈现不一样的课堂 由于我平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亲密,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要切实地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为此,我仔细研究学生心理,尽量把握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我十分注重新课的导入,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新颖的导入,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自己精心制作课件,或在网上搜索出色的资源,为的就是能够迎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趣味性,更好地发挥感染作用。当然,我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比如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由点及面地顾全所有学生,导致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没有开口读过课文。又比如没有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的时候太心急,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所有很多时候都干脆由自己说出来了,无形中剥夺了许多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识字写字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年级是识字写字教学仍然是教学重点。我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识字。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卡片识字,猜谜识字等方法,并采用了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首先借助拼音识字、去掉拼音识字、带生字进课文、读短文识字。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为阅读扫除障碍。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低年级阶段形成的。《小学语文新课标》 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 小学二年级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爱好,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语言、表情、动作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和老师的关系更亲近、更密切,其次根据学生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这一特点,可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小客人”等好听的名字,让学生对生字有一种亲切感。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也极容让学生记住:(层)云头一具尸;(翠)士兵头上插羽毛;(爽)错错错大错;(琴)今日头上写二王;(困)一口咬根树;(牵)大牛腰戴帽;(灿)山边在起火;(握)屋边伸支手;(弹、胡)单弓射到古时月等。识字过程也随之变成交朋接友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也就随之而生。 二、变换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力时间短,无意注意力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4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要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游戏是学生乐意为之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游戏与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思考,在玩中创新。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讲授新课时,要精心设计,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这样可以借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天南地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6》时,我设计了一个旅游的大情境,在愉快的游行中分成五个环节:(1)买票:自读生字。(2)浏览景点:认识景物名称(海鸥、沙滩、军舰、秧苗、稻田、鱼塘、果园、小溪、石桥、翠竹、飞鸟)。(3)扫除拦路虎:认识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一畦秧苗、一块稻田、一方鱼塘、一座果园、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等数量词。(4)夺旗比赛:认读生字,再组词造句。(5)赠送纪念品:巩固数量词。整节课,学生在我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场景中,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学得津津有味。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而结果则是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中。为了让学生都想学、都愿学、都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因为汉字是属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的汉字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清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拉、打、挑、推”和“踢、跳、跃、跑”两组字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区分“提手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学生“提手旁”表示与手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和“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以后,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提手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方法 (一)突出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 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 讲究口语艺术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总而言之,都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据此,我们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真正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语言表达颇富特色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修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用。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论文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引言
知识重要, 能力重要, 习惯更重要。[1]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提高能力, 使自己终身受用不尽;才能自主阅读, 不待教师讲授就作文, 不待教师启发就能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 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1. 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不仅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篇文章, 更重要的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使学生受用一辈子。[2]一篇课文作为一个个体, 在阅读教学中具有特殊性, 但同时却不可忽略其负载着的共性———相同主题、体裁、题材的文章在阅读中的相似解读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 一味追求个体对文本孤立的解读, 就会削弱整个阅读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应教给学生面对不同文章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关键问题。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 主动阅读, 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经常利用课内外时间向学生讲古今故事, 世界见闻。当学生陶醉于我的绘声绘色的讲述时, 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投入读书活动。当学生在作业、习作中运用了阅读所得的知识时, 我就充分给予肯定。也可利用语文活动课, 定期开展朗读比赛、阅读速度比赛、读书知识比赛、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前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准备,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活动。这样, 既使学生学有所用, 又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收获, 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使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主动阅读意识得以持续稳定增强。
(1) 快乐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近些年来, 我国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 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 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 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
(2) 选择合适的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第一学段的低年级学生可选一些浅近的注音读物, “浅”就是浅显, 学生能读懂。“近”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便于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如:引导学生阅读童话、寓言、故事、民歌、童谣、古诗等。第二学段的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第三学段的高年级学生除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优秀诗文外, 还可适当地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 能读懂就有收获, 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 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 趣味教学。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 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教学《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时, 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 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 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光有兴趣是不够的, 有的学生凭兴趣, 凡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因此, 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看书, 而且会读书。作为读书的指导者, 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3]
首先, 要遵循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该年龄段的学生一般说来都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他们渴望学会阅读。有插图的书和教师的描绘性语言, 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最先认识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 而是使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 (如爱祖国、乐于助人等) , 并以此评价作品。教给学生面对不同文章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正是“授人以渔”。把阅读教法看成是塑造一个人的长期效应, 学会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比读懂一篇文章更为重要。如诗歌阅读时要注意:识别诗中的关键词, 查字典理解关键词, 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将诗的意思和自己的知识贮备结合起来解读。而精美散文在阅读时要注意:先要查字典弄懂生字词, 再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上下文对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接着弄懂文章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进一步读懂全文, 最后对经典语句进行背诵品味。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反复探索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 [4]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因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设计正确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结语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 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 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 等等。作为教师, 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和效果, 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 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 违背了阅读规律的教学方法。同时,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李小波.小学阅读方法浅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 (3) :14-18.
[2]吕琴.小学阅读方法[J].石河子科技, 2009, (2) :40-41.
[3]张万清.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6 (1) :258-258.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分析 篇3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求解性 质疑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68-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富有情感创造性的阅读。让学生在与作品、作者的直接对话中,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学会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创意阅读、多元解读,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老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让学生与作者、作品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要达到以上效果,作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较性阅读
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例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两篇课文,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辟,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
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
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鲜活、生动的想象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和培养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感受力。而且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无法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1.质疑解惑,激趣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礼物》一文时,学生读题后质疑:“谁给谁送的礼物?”“这是一份什么礼物?”“收到礼物后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提出后,学生有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阅读课文后,学生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
又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围绕“借”字提出质疑:“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为什么?”激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针对设问捕捉关键字眼,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2.情景交融,品味阅读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认知作品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我们应凭借这些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丰富情感,表情达意,再通过阅读,使学生们在脑海中描绘出画面来。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角色体验,学生对爱护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由此引申话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小路?”
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热烈极了。使孩子们在与作品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情感,拓展了学习,并且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生动的感受力。
又如在教学《王二小》一文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乐曲,视听结合,让孩子们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四、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
总之,语文是美好的,语文学习是美妙的,语文内涵是最博大精深的,可以在学习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各种方法,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安宁.浅谈阅读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6).
[2]高佳星.教师反馈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
[3]黄国才.小学语文教学:用心做好三件事[J].语文建设,2013,(1).
[4]黄先政.小学语文阅读完形教学思想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5]魏薇.语文教师当读真书、说真话、做真我[J].语文建设,2013,(1).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总结 篇4
2、精读法。它培养学生阅读潜质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总结 篇5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 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 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
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 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整体阅读法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 “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 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第9册)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赞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四步阅读法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 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包括对重点 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
例如,用此法教学《落花生》(第11册)一课,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围绕课后作业第一题默读课 文,复述课文大意。第二步细读课文,提出以下自学提纲思考讨论:
①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简略?(种花生 、收花生)
②哪些地方写得详细?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过收获节、议花生)
③父亲的话中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
④花生的哪一点是最可贵的?
⑤父亲所说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种人?桃子、石榴、苹果又像哪一种人?
⑥ 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第三步围绕重点精记,教师做提示点拨:
①父亲作了几次议论?(第 一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引申说明做人的道理。)
②作者借花生的特点象 征什么?(象征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乐于奉献的人。)
③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第四步练习巩固:①完成课后作业;②选择一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短文,要求 学生阅读后说说它的主要内容。
四、情境教学法
它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 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
1.实体情境 2.模拟情境 3.语感情境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方法 篇6
阅读兴趣,是小学开展阅读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以培养,有利于加大小学生的阅读持久性,更给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导入以及情感导入的方法,对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快速吸引,促进小学生热情地阅读文章。更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而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不能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通篇辅导,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走进阅读世界,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正确朗读,阅读文章中的情感,促进相关资源的自主搜集,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祖国在我心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文章进行正确朗读。朗读,是激发小学生阅读情感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小学生具有独特阅读感受的手段。先引导学生流利地朗读文章,再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读出文字间的情感,最后促进学生总结与升华出自己的感情,才能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加强方法创新,做好自主合作教学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肯定。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这一观点的提出给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灵感。
比如,在讲解《海底世界》的时候,这篇文章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海底丰富的物质资源与海底各种美妙的声音。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内容相对容易理解。教师不必在课堂上引导小学生一句一句地理解文章,可以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先给小学生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海底世界中都有些什么东西。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以及不懂的内容用不同标志标出来。之后,教师再以海底世界这个主题,引导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一些小学生提出“文章中排比句所描述的声音都是哪些声音?”这样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信息量很大,想象空间也比较大,这一问题的讨论会促进课堂合作学习氛围的浓烈,更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教师给学生时间去探究,肯定学生在阅读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推动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课堂提问,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提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课堂提问,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有效提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有利于课堂教学思维的严密化,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会促进课堂中的师生交流,营造轻松、激烈的学习氛围。
1、教师可以利用观察法来提问。教师利用图片的展示或者实验的开展,让学生产生疑问,促进学生在观察中去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春天的雨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张图片,并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喜欢下雨天吗?”等问题,让学生围绕雨这一主题展开思考,促进本节课教学内容主题的明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方法
一、亲近文本, 以读贯穿课堂教学。
“阅读”, 读是核心。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曾作出这样的评论:“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至伟。”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坚持“读”的核心地位, 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速读、品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品析语言文字, 感悟情感价值。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对话。例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课时, 首先让学生自由试读课文, 读通课文, 利用工具查找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然后, 让学生带着问题齐声朗读课文, 弄清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哪些事?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再组织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周总理忘我工作的语段和词句, 反复品读。最后, 再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身份通读全文, 感悟周总理废寝忘食、为民操劳的伟大形象。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 又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涵义是对一篇文章多读几遍, 熟读就有很大的好处, 不待讲解, 自然领会。有口无心的读和忖心致志的读不一样;盲目的读和自学的读也大不相同;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 有目的的读“津津有味”。所以, 要求教师经由启迪、引导, 让学生带着清楚的目的阅读, 以获得最优的读法, 一心一意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 比较分析, 疑难解惑, 力求新突破, 继而进一步加强学生阅读及分析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重视差异, 有的放矢引导阅读。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共性特点, 但同龄儿童的思维特点, 又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 对课文中重要内容的掌握, 需要偏重整体思维或分析思维, 偏重整体思维时需要引导学生对整文多次阅读;偏重分析思维时便需要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 进行分层理解阅读。因此, 对于掌握文中主要信息的阅读指导,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思维上的理解, 也需要让学生们掌握分层次、分段落及针对重点进行理解阅读。
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学生的认知有情感型和理智型, 情感型学生的激发可以很快进行个性化阅读状态, 理智型学生对于知识的吸引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个性化阅读状态。所以, 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强调激发情感, 对理智型的同学则不公平,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 既要有整体把握的引导, 又要有局部的深入探究, 既要有情感的激发, 形象的思维, 又要有理性的分析, 使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都能得到有效的引导。
三、引导质疑, 在思辨中指导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学前启蒙教育, 已经具备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学生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指导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刚开始, 学生也许提不出问题来, 教师给学生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 应予以鼓励, 决不能由于问题的通俗易懂而伤害了他们自读质疑的主动性。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 在于通过阅读, 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分析字、词的真正含义和用法到布局谋篇和观念情感, 人人都可以提出心中疑虑, 随即由教师选择分析总结, 师生共同组织交流。如学习《将相和》, 学生阅读以后, 有下列疑惑:此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看似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 确切上是什么性质的争斗?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争斗?文章的三个故事都赞扬了蔺相如什么样的品质?经过争执、辩驳, 学生最终清楚:秦王与蔺相如之斗, 真相是秦国与赵国之斗, 涵盖外交上的斗争, 然而廉颇和蔺相如他俩的争斗是“人民内部矛盾”, 三个故事同时说明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作风。
四、顺藤摸瓜, 紧扣“要害”指导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紧扣文本“要害”, 从文本的题目、重点词句、行文线索等关键点出发, 巧妙设疑,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它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紧凑, 训练扎实, 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刻领会文意。
1. 紧扣“文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有着深刻内涵, 用它来统摄全篇。题目有突出时间、地点、人物或中心等几种形式。教学时, 可以从剖题入手, 巧妙引导, 各个击破。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 先利用“借”字解题:“谁借箭?借谁的箭?文章哪一部分在写借箭?”复述重点段 (借箭过程) 。读读议议, 了解透彻为何能借到箭, 进而突出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施展出的聪明才干。后来再围绕“借”字揭示:“为什么要借箭?事情的最后结局怎样?”等疑问, 读议文章的起始和结束, 理顺借箭的来龙去脉, 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需要。这里以“借”为落脚点, 创设问题, 周密布置, 进而指导学生逐步加深, 领会文义, 感知人物形象。
2. 紧扣中心
某些课文有总起句, 总结句, 规范的议论句, 有代表性的抒情句或反复句等。在文中常常能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统摄全篇, 且对中心思想起锦上添花的功效, 即某种意义上的中心句。在教学中, 以此打开缺口, 俯览通篇, 循序渐进, 明其要旨。
举例参考阅读《彩色的非洲》一课时, 看出紧紧围绕总起句和总结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 非洲, 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注重边读边思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 大体归纳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读全文, 抓住中心句, 其次分析总结句, 引导浏览时, 可策划下面的问题研究:1、非洲的色彩斑斓 (或“多姿多彩”) 体现在什么方面?2、课文哪些地址词句能够知道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最后指导学生回想全篇, 在此基础上理顺脉络。
3. 紧扣主线
文章内容大多数围绕主线开展, 主线是开展全文的线索, 抓住主线后即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时应直奔主线, 引导学生正面理解文中内容, 更培养了学生对文中知识的探索思考能力和谋篇意识。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的培养 篇8
【关键词】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9-02
要想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必须将阅读材料和阅读方法相结合起来,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增加其阅读量,提高其阅读层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找到以下几种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以一带多”阅读联系法
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无数编者的筛选的,覆盖知识面非常广泛。但是,小学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收集与例文类似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采用“以一带多”的方法,找出本篇例文与相关文章的相同点和区别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感悟。比如:我们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搜集了《七擒孟获》和《空城计》这两篇文章,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学生能够进行主动联系和比较,进一步的加深对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这样一来,阅读的效率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在作阅读指导时,必须制定阅读目的,让同学们带着阅读侧重点,去理解和领会课外阅读材料,进而巩固了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延伸查找阅读法
小学生往往是好奇心强,探索欲望强的,这与他们的年龄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点,选择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文章,延伸出一些问题,满足他们的阅读要求。比如在《镜泊湖奇观》这一节课中,讲述完本节的课堂知识点后,为学生制定以下几点问题:镜泊湖的传说是怎么得来的?如果去镜泊湖旅游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让同学们自主查找,互相交流,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问题查找、分类等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沟通交流等交际能力,让同学们爱上阅读,从阅读中得到提升。
三、收集整理阅读法
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摘抄一些有特点的内容,或是一些知识点较强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形成资料小册,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如果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能够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这样,作为收集者自身就会有成功感,同时又能够带给其他同学帮助,使学生体会到“乐于助人”的乐趣。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展览、评比的方式,在对学生作阅读指导和资料收集指导的同时,评出收集资料最好的同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拓宽学习领域。这样有意义的收集阅读资料过程,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同时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四、推荐阅读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根据原作节选的,也有些课文是编者根据原作改变的,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完成本节课堂目标之后,提供原作供学生阅读。这样一来,学生掌握了课堂的知识点,继而阅读原作时就会变得比较轻松,同时,也会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这节课中,讲解完课堂内容之后,让学生课外阅读其原作,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照教材课文,得出原作的故事情节更加复杂多变,人物刻画更加传神深刻的区别点。在这节课后,我又向同学们推荐了《假话国历险记》这篇文章,拓宽了阅读领域,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五、联系生活阅读法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亦是如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况,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结合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吸收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断的得到巩固和提升。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将语文学习的渠道和方式拓宽,并且延伸语文学习的内容,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样一来,由传统教学的“教教材”就变成了贴合实际的“用教材”。在《童年的发现》这节课中,明确教学目标之后,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到其中的乐趣。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事物。比如,有些同学通过观察蚂蚁搬物,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有些同学通过观察云朵,找出了天气变化和云朵的关系……诸如此类的发现还有很多,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学会了认真观察生活,为其今后的写作积攒了素材,拓宽了阅读的范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事与物皆可成为阅读的素材。
教师在讲授课堂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记录生活中的一些广告语,通过记录,让学生理解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领会到语文的伟大魅力,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些同学喜欢唱歌跳舞,也有些同学喜欢创作发明,有些同学喜欢涂鸦画画……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位同学的特长,并且用各种方法为其提供机会指导学生整理其特长所需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样既学到了相关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位同学都像是不同的小树,经历着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都怀抱着成长的激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树苗的梦想,陪同他们一起成长,为其浇水灌溉,提供其所需要的养料,让这些树苗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长成社会所需的参天大树。
文献参考:
[1] 贺玲.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05期.
[2] 张丽梅.让个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飞扬[J].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4年04期.
[3] 张彦.浅析轻松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J].教师 2014年22期.
[4] 孙惠平.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J].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21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9
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
一、探究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大胆的把问的权利和解答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驰骋。
“学贵知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疑、敢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宴子使楚》时,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分组学习,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和帮助释疑。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如(1)楚王几次侮辱宴子,宴子又是怎样反驳的?(2)你觉得宴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自主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养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赫尔巴特说过:“教学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行。”显示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教学《凡卡》、《再见了,亲人》、《童年的发现》等课文都可采用自主学习突破法进行教学。其中《凡卡》这一课中的写信内容和写信时的回忆贯穿全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信的内容是什么?”、“回忆的往事是什么?”、“文章这样写凡卡说明了什么和揭露了什么?”等这些自主学习突破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再概括性的分析总结。运用自主学习能化难为易,又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抓住重点讲读法
“抓住重点讲读法”不是逐段地讲解,而是根据具体文章的需要,抓住几个要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议课文,理解课文,次要内容则暂时跳跃过去。这一教法常运用在情节曲折、迂回、篇幅较长的文章中。它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流畅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典礼前——典礼中 —— 典礼后。然后只抓住三个“点”进行自学讨论:①典礼开始前抓住了哪些人来描写?②典礼开始中分别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典礼结束后做什么?学生读议后,再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就能明白课文内容,并且能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直奔主题法
“直奔主题法”适合应用于课文有中心句的文章。运用这种教法就是先让学生先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在写什么?找出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想想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比如,第十册《草船借箭》这一课,它有明显的中心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看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写的,即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比不上他?带着这个问题,再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运用“直奔主题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掌握由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五、培养兴趣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动作、插图、实物、质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板书课题之后,教师让学生了解“亲人”一词的本意后,提问:“在课文中,‘亲人’指谁呢?”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时,教师顺水推舟提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可以称为亲人?”问题一提出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题分析法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的方法05-30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教学06-17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方法09-01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09-2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05-17
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方法指导12-13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有哪些11-1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07-30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的方法有哪些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