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2024-07-31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精选9篇)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篇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加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工作。”全省“工业强省”会议的召开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合水是一个工业弱县和财政穷县,振兴合水经济的出路在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差距也在工业化。为此,我们必须创新思路,攻坚克难,牢固树立“超赶、越位”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打造“特色、优势、民营、生态四大工业体系”,狠抓“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人才更新四大支撑”,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政策激励、服务优化、组织领导四种机制”,精心谋划合水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打造四大工业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场新的伟大的实践,需要进行思想的解放和思路的创新。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跳出工业抓工业,立足新起点,用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立足合水的现实基础,注重差异性,坚持多层次发展。既要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产业,又要发展资源较丰富的特色产业,也要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非公产业,还要特别关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保护环境中推进新型工业化。

1、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总抓手,着力打造优势工业体系。我县资源丰富,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已具备工业大发展、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全县境内苹果、黄花菜、白瓜籽、甜椒、金盏菊、草畜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市有较高的知名度。要以“一强三优十户”工程为突破口,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乳品、建材、服装、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要注重把扶强做大支柱产业、尤头骨干企业与培植地方财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加快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外贸出口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发挥现有工业整体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结构。继续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以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和恢复烟厂生产力度为主攻点,着力打造特色工业体系。抢抓省市建设陇东石化基地和东部煤都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油田企业勘探开发,扩大产能,新打油井70口,实现石油税收350万元,争取油田支地资金500万元;积极争取省市政策支持,力争合水西部煤炭资源勘探普查项目有突破性进展,逐步把石油、煤炭产业培育成引领财政增长和城乡居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要利用厂房、技术、人才、品牌、政策等优势和基础,调动一切力量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一切尽可能的措施,抓住一切机会,全力争取合水烟厂尽快恢复生产。

3、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民营工业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拉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促进个体加工、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变化状况,制定具体的民营企业发展规划,按照“抓大放小、公平公正”的原则,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依托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关系,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4、以加强节能减排为新举措,着力打造生态工业体系。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加强石油开发取水、占用土地和污染排放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破坏性开发等行为,不断提高企业节能降耗和防污减排能力,年内万元gdp能耗降低4%。,逐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小区。

二、狠抓四个重点,增强发展实力

项目争取、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管理是合水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四个重点,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在更广阔空间获取或共享生产原料、市场空间、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就要把重点放在新的大的突破上,以突破转化劣势,以突破强化优势,以突破带动全面,在狠抓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上下功夫,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工业经济质和量的全面提升。

1、着眼支柱企业建办,狠抓项目建设,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新突破。项目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建办一批支柱企业和龙头企业,需要有好项目、大项目来带动和支撑。要切实增强项目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发展的有效载体始终抓牢抓实。一是要抓好项目的前期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对工业项目进行全面盘底,做好项目的论证、申报和实施工作,完善项目库建设。积极捕捉国家、省市支持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信息,围绕特色产业、特色工业、特色文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超前谋划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篇2

1.1 森林资源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87.4万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5.9万hm2,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3.96%。在林业用地面积中, 有林地49万hm2;疏林地2400hm2;灌木林地4.04万hm2;未成林地2900 hm2;无立木林地2300 hm2;宜林地1.45万hm2;其他林地51 hm2。森林覆盖率58.51%;林木绿化率60.05%。在两类林划分中, 生态公益林面积15.8万hm2, 占28.27%;商品林面积40.1万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1.73%。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4833.483万m3, 森林年净生长量273.5万m3, 平均净生长率5.66%。

1.2 后续资源及产业培植现状

为建设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 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 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 积极推进林业建设项目, 扎实做好各类营林造林, 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 林业资源培育和产业培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2014年, 全县完成各项营造林项目11.6万hm2, 义务植树2674万株。先后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建设、速生丰产、低产林改造、防护林建设、植被恢复造林、封山育林、陡坡地生态治理、森林抚育、国家造林补贴等营造林项目。通过加大营造林力度, 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 增加了4%, 活立木蓄积增加了800多万m3, 实现了年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目标, 为生态建设与保护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林业经济发展优势

2.1 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1) 澜沧县是一森林资源大县, 现有林业用地面积53.7万hm2, 其中公益林面积15.7万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9.3%。有原始林及其它天然林面积13.3万hm2, 其中万亩以上连片原始林有6.96万hm2, 常绿阔叶林占全县有林面积的60%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60%。 (2) 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澜沧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西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境内海拔悬殊较大, 地形地貌十分复杂, 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殖, 林地上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种类繁多。全县年平均气温19℃, 无霜期300天, 年降雨量1700mm, 年光照时数2053.6h, 明显的立体气候, 湿润的林下环境, 为发展多种林业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 具有保护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辖区内的惠民景迈芒景古茶园、南岭野阔原始森林、发展河大叉河原始森林和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等资源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是澜沧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重要资源。

2.2 具有有力的林业政策保障机制优势

县委、政府把绿色经济产业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来推进, 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制定实施了“绿色经济强县”战略, 着力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 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问题。县人大先后制定出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林业发展条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条例》、《关于保护景迈古茶园的决定》、《关于保护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王的决定》、《关于保护野生茶树的决定》、《关于保护铁力木树的决定》、《关于保护景迈芒景古茶园的决定》及《关于对野生竹实行隔年采笋的决定》等11个保护森林资源地方性法规及决定。

2.3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增强

在国家的大力帮助支持下, 全县的交通、通信、通电等方面都有力非常大的改善, 与外县连接的公路实现了“国家二级”路面, 20个乡 (镇) 和168个村民委员会全面完成了“村村通油路”建设, 民用机场和高速公路及通往缅甸的境外公路正在规划建设, 预计5年内可建成使用;通信设施实现全覆盖;电力完成并网。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和完善, 有力地推动着澜沧县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3 林业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林业体制建设不够完善

(1) 在发展资金投入、宣传、技术指导服务、林业科技推广应用、资源利用转换等方面与林业发展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2) 投入分配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 为了解决农村温饱问题, 国家不断加大广大山区的资金投入, 大量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 对林业的投入相对极少, 大量的林地缺少强有力的资金开发, 林地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显现, 广大山区农民群众的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3.2 林业经济市场运行滞后

(1) 林业市场狭小单一, 林木交易变现微薄, 制约了林业市场的发展。林业市场狭小单一, 林业企业少, 没有林产品精深加工, “大资源、小产业, 高消耗、低产出, 经营加工粗放”的情况长期存在。 (2) 由于林业资源变现能力低, 造成广大林权所有者的伐造意识、荒山造林意识、提高林地生产力意识不强, 生态保护观念淡薄, 许多地方只伐不造或应付式更新造林现象普遍存在。 (3) 森林资源评估市场未形成, 林地林木流转、盘活缓慢, 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难以变现, 全社会参与办林业的积极性不高, 林业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

4 林业经济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好的问题及对策

4.1 科学认识, 准确把握, 确立林业产业发展地位

林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林业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任务艰巨。澜沧具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储备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4.2 因地制宜, 分类实施, 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因地制宜, 科学布局, 发展产业基地。 (1) 加大林竹材基地建设。以公司造林、大户造林、农户造林、公司+农户造林等多种经营模式营造速生林竹材基地。 (2) 稳步推进木本油料林建设。把木本油料产业建成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产业。 (3)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项目支持,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林下资源, 主要以发展草果、砂仁、刺竹、森林药材、藤条 (竹) 、林下养殖等为主。

4.3 积极争取林业建设项目, 提高林业经营能力

项目是增加社会投资的载体, 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基础, 是提升林业功能与发展的支撑。没有项目建设就没有林业的发展, 要确保林业经济出成效, 关键要看如何抓林业项目建设。抓林业项目建设, 要学会经营林业, 跳出思维定势发展林业, 用市场经济观念和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林业, 通过申报项目, 争取资金;通过实施项目建设, 发展林业。

4.4 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延伸林业产业链

在林业产业链延伸的同时, 着重考虑资源开发利用率,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 结合县域资源的可利用情况。以利用率高, 科技含量高, 市场发展潜力大的林浆、林化、林板、林副产品作为突破口, 按照“节能环保”和资源、资产、资金相对集中统一的原则, 引进、培育、壮大林业特色企业。

5 结语

澜沧县在实施“绿色经济强县战略中优势与困难”并存, 时遇与挑战同在。全县要在县委和政府的领导下, 团结一致, 同心同德, 克服和战胜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为实现“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 造就文明、富裕、秀美的拉祜山乡而踏实工作。

摘要:阐述了澜沧县当前绿色产业的发展状况;论述了澜沧实施“绿色经济强县”的潜力优势和存在问题;论述实施“绿色经济强县”需要解决好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林业,经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方志编攥委员会.澜沧县情[M].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3

[2] 中共澜沧县委党史研究室.县情教育读本——美丽澜沧[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篇3

关键词:工业强县 路径选择

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全国百强县的实践证明,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县域经济做强的关键在于工业经济的壮大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各县要脱贫致富,关键在发展工业。现以重庆市的国家级贫困县武隆为例,就武隆如何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作如下探讨。

一、武隆发展工业的优劣势分析

2010年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提出“旅游富民、工业强县”战略,力图通过实施“两大”战略,实现武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成绩斐然,目前已是全国旅游大县。但工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当前,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过程和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通过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成为当前必须研究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关键是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结合县情,认真分析武隆工业发展中的利弊因素,切实做到扬长避短。

(一)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武隆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乌江下游,经过近几年发展,“六纵四横”的交通网络使区位优势迅速凸显:它是重庆市渝东南各区县和贵州省遵义以北地区经重庆通江达海、通边出关的重要通道,也是重庆地区通往“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通道;它处于重庆市“一圈”与“两翼”的重要交汇点,在重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中起着战略支点的作用。随着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其工业发展既能优先承接内陆开放高地的部分产业转移,又能辐射渝南黔北乃至整个大西南。高速路至重庆主城仅146公里,随着重庆“外三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南涪铁路和渝怀铁路复线以及仙女山旅游支线机场的推进完工,将很快形成通畅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其客运、货运能力将极大提高,物流和通信更方便快捷。二是资源优势。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290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50.2平方公里,未利用地135.4平方公里,具有工业用地的比较优势。水力资源:水能可开发量190万千瓦,已完成装机4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0亿千瓦时,工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方便便宜。矿产资源:全县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镁、铝土、含钾页岩等20多种,14种已开发利用,大理石、铝土矿、重晶石等储量丰富,品位较高,其它如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砂等也十分丰富,开采利用价值大。林草资源:全县林地面积287.2万亩,活立木蓄积672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地面积155万亩,耕地面积98万亩,林产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潜力很大。旅游资源:武隆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5A级景区,目前还是国内唯一的国际户外运动A级赛事基地,旅游商品加工业和创意产业基础良好。劳动力资源:全县现有劳动力20.4万人,可转移近9万人,县域周边区县闲置劳动力5万以上;县内有职业中学1所,常年在校学生3000人,周边涪陵、南川、黔江及主城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劳动力资源充足。三是政策环境优势。具备了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环境:随着武隆旅游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多种政策聚合: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政策、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少数民族政策等,这一系列政策可以带来数以千万计的产业扶持资金和财政贴息等。本地优惠政策:出台了《武隆县鼓励工业投资优惠政策》,从用地、财税、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投资者最大限度的优惠,并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个别项目实行“一企一策”。

(二)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基础薄弱。目前经济的高增长仍然是靠高投入来拉动,产业和行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产出能力较低,工业经济增长缓慢。二是工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后劲不足、工业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太少,且总体技术水平偏低,增效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差。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工业企业始终维持着原有的规模和格局,投入不足,致使工业产品中初级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四是产业配套能力差且关联度小。武隆产业配套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经济发展仍以内循环为主,缺乏大型工业项目和配套紧密的产业链和技术链以及跨企业、跨行业之间的横向合作,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缺乏竞争力。五是园区建设滞后。受人们思想观念、征地拆迁、建设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园区规模不够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比较缓慢,影响园区功能作用的快速发挥。

二、武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路径选择

贫困地区发展工业,需按因地制宜原则,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之路。武隆实施工业强县,必须走以下三条路: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走的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也要求:“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武隆作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富集之地,要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只有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在做大工业、做强经济的同时,做强旅游、保护生态。为此,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夯实工业化发展基础;要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打造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协调性;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坚持走“三化”同步推进之路,推动工业经济上数量、上种类、上总量。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把“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作为重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的实现路径。笔者认为,武隆的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在目前武隆工业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推进工业化,一方面以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100亿材料工业和100亿机械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另方面,可学习借鉴温州模式,广泛发动各乡镇村社返乡创业者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和家庭工业。通过推进城镇化,加大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力度,解决工业建设用地和劳动力问题。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100亿级以下的林产品、牧产品、农副产品、旅游商品、特色食品和生物制药等特色产品加工业。

(三)坚持走“五园联建”“五化联动”之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持续发展。武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既要围绕国家和市上的重大战略部署,更要结合自身县情。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两大’战略,加速绿色崛起,建设中国武隆公园”。走“五化联动”“五园联建”新路,将2901平方公里的县域全境打造成“经济富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世界级大公园。为此,我们在发展工业时必须牢固树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五园联建”“五化联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变传统工业“两高一短一低”(即高能耗、 高污染,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发展局面。

四、武隆工业强县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武隆工业经济底子薄,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企业经营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工业经济总量小等问题,结合武隆是生态旅游大县等县情,笔者认为,当前着重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旅游与工业向来被认为是一对“矛盾体”。武隆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大县,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依靠工业发展为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物质支撑,做好规划是前提。当前,应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工业发展的时序安排和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同时介于武隆发展旅游业,工业发展可采取“两头在外”的方式,确保旅游工业协调发展,将武隆打造成工业、旅游良性互动发展的示范县。

(二)加快完善产业结构体系。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扶植幼小产业理论”,结合武隆工业发展优势,综合考虑产业特性、区域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瞄准国际国内市场,搞好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开发和挖掘新产业,建立和完善“2+3”产业结构体系。利用区位、政策等优势,发展机械制造和材料产业,利用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能源产业,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发展农户产品加工业、旅游商品加工业和生物制造等消费类制造产业。围绕山地户外运动等发展体育用品及创意产业。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要围绕产业体系,明确招商项目和对象。目前武隆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工业总量扩张,加速资本积累。面对重庆主城及一小时经济圈内区县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区域背景,武隆的工业招商需按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主动参与区际劳动分工,在机械制造和材料产业方面形成自身相对专业化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各种要素、产品在区域间的流动,形成有竞争力的经济总体。二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资源、资本、资讯、政策等吸引项目和投资,并从招商机制、队伍建设、渠道拓展、引资体系、跟踪落实等方面开展工作。建立起政府主导,政府和民间互动、专业和业余互动、全社会互动的多元合作招商引资新机制;建立项目信息库,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建立招商项目论证评价体系和招商引资考核体系等;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支持外来投资者以并购、项目融资、特许经营和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方式来武隆兴办企业,为企业争取政府贷款和金融组织贷款。三是要充分聚合现有各种优惠政策,发挥“政策洼地”效应。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篇4

紫云: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四个关键

近年来,紫云狠抓招商引资,全力改善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县新城区、紫云工业园区(一园三区)的规划建设,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涌现出宏泰化工等产值近亿的规模以上企业,润基水泥、坤商玩具、百灵集团2万亩山银花基地等一批投资规模上亿元的大项目先后签约落地,大理石板材、青石开采等项目洽谈进展顺利,紫云工业园区通过省级审批。随着“两高一铁”(指惠水至兴仁高速公路紫云段、赤水至望谟高速公路紫云段、隆昌至百色铁路紫云段)的规划建设,紫云即将结束不通高速和铁路的历史,潜在的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迎来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黔中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贵阳一小时经济圈等良好机遇,已具备了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紫云将紧紧抓住这一系列重要机遇,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帜,按照省委“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实施好工业强县战略,实现紫云工业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努力建成四省五地立交桥、15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安顺南部区域性物流中心、西南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山区生态休闲城市。

建好软硬环境,带动工业化

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软硬环境既是工业化的重要保障,更是工业化的重要带动因素。近年来,紫云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软环境建设,实行党政班子成员挂牌联系服务重点工业企业等制度,开展了企业评议执法机关等活动,以软硬环境为保障,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润基水泥、坤商玩具、百灵集团2万亩山银花基地等项目成功签约落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紫云软硬环境的改善。紫云将继续建好软硬环境,为工业强县战略提供坚强保障。一方面,要以“两高一铁”的规划建设为契机,持续改善交通、水利、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实力;另一方面,要以开展“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为契机,抓好以作风建设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扫除一切阻碍工业强县战略的思想障碍,清除一切影响工业化战略的制度瓶颈,提高软实力。

狠抓招商引资,助推工业化

发展靠投入,投入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促工业,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化战略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加强对建材、冶金、能源、无机化工、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等五大重点产业的招商,继续引导外来投 1

资把重心转向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以及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目标考核力度,制定了《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考核及奖惩办法》、《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鼓励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文件。按照“县级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专门抓,班子成员人人抓,乡镇部门组队抓”的招商思路,切实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单位头上有任务,人人肩上有责任”的良好互动协作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今年,紫云提出了全面完成9个亿,力争完成12个亿的招商工作目标,紧抓项目谋划、项目落地及后续项目服务,确保招商引资成为工业强县战略的第一推动力。

立足资源优势,加速工业化

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在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后发地区要推进工业化,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我县属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在人力、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在资源方面我县却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农产品资源、矿产品资源、中药材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我县在全市、全省都有相对优势。农特产业方面,紫云形成了红芯红薯、山银花、苡仁米、橡籽、蔬菜等五大种植业和宗地花猪、水塘林下鸡、火花矮马、养牛、养羊五大养殖产业,薏仁米、橡籽初加工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山苍子系列产品进入安顺旅游商品市场,紫荫牌林下鸡进入贵阳五里冲市场;矿产方面,我们拥有煤、铁、汞、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等储量丰富的资源,其中尤以大理石、青石、煤炭储藏量丰富,极具开采价值,已有浙江客商有意向整体开发大理石和青石,初步建成了5家煤矿。紫云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必须紧紧依托优势资源优势,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资源变现率,走特色化的工业发展之路。

打造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化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篇5

2011年,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0家,其中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5332.2万元,同比增长318.5%;工业增加值10900.3万元,同比增长170.3%;税金完成2886.8万元,同比增长104%。工业经济增速位列全州第一,全省第二。

二、园区的建设。我县抓住省、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思路,遵循“产业集聚、节约用地、突出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目前我县工业园分为一园两区,即:屯州工业集聚区和南明工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为11.56平方公里。

一是屯州工业规划区的规划建设。屯州工业规划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2平方公里,位于剑河县岑松镇内。2004年 1

以来,投入4000多万元完成屯州工业聚集区12000平方米主次干道水泥道路硬化、35KV变电站、库容6.8万m水库、600m的高位水池、1500平方米标准厂房及园区污水、雨水网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五通一平”。主要吸纳以当地资源为原料的森工、食品、林化、中药材、旅游商品以及轻纺、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轻工项目。目前有宏大木业公司、欧泰林化公司、荣达木业公司、剑白香猪食厂、绿野活性炭厂、老蔡牛肉食品加工厂、剑河蛇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南高选矿厂、闽鑫木业公司、天利达鞋业公司、鑫丰顺鞋业、旺达砖厂、剑河县仙桌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园方公司、贵州生源开发公司等15户企业入驻园区,其中13户建成投产,2户正在建设中,园内有8户为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

二是南明工业聚集区的的规划建设情况。南明镇工业聚集区位于南明镇南部,总规划面积为9.56平方公里。主要吸纳建材、石材、装备制造、矿产加工以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重工业为主。已完成《剑河南明工业聚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有剑河忠信建材公司、鑫鑫木业有限公司、砖厂等4户企业入驻。其中一户为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

三、发挥比较优势。我县将抓住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国发2号文件精神,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突出重点抓好“工业强县”战略。充分用足国家政策,早行动、快出手、落措施、出效果,改造传统产业,引进新型企业,发挥我县优势资源。突出加大我县特色食品优势产

3业、轻工产业、木业精深加工等企业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力度,推进工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提升竞争力,不断推进特色食品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大突破。

(一)特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特色资源优势,依托资源、整合资源、转化资源,做好资源与知名企业和品牌的结合。强力推进以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作为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进一步扩大老蔡牛肉制品厂、剑白香猪食品厂等现有特色食品企业生产能力,做大做强投资8500万元的天源特色食品产业,并唱响“剑白”这一地方品牌。同时,瞄准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承接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发年产1000吨以上鱼类食品、年产2000吨以上牛羊肉干加工、年产3000山野菜网箱鱼加工等特色食品。全力培育食品工业企业的壮大发展。把我县打造成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

(二)特色轻工产业。依托现有非资源的鞋、帽、服装、新型节能灯具及小五金为主的产业支撑,打造兼融我县民族服饰(红绣、锡绣)、银饰及农民画、民族雕刻等民族工艺品为特色轻工产业城。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抢抓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央企扩张发展等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扩大非资源性轻工产业总量,引进新型企业开发本地民族工艺品,加强民族轻工产品品牌建设;大力提升朵堞朵阿有限责任公司的民族工艺品生产能力,多举措培育朵堞朵阿

为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以龙头产业拉动我县民族旅游工艺品产业化开发、规模化发展,拉动全县民族文化产品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全县工业综合竞争力,有效促进我县轻工产品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把我县打造成全省特色轻工产业城。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篇6

一、人才开发: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发展。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经济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经济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最终成效要用发展的成果来检验。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支撑发展。目前全县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泗阳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每万人口拥有人才243人,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远远低于省内平均水平。二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全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3133人,占人才总量的6.27%,各类高层次人才匮乏。三是人才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集中,企业人才比例偏低,只占企事业单位人才总数的18.6%。专业技术人员中,近60%从事教育和卫生工作,产业化发展急需的理工科专门人才严重短缺。四是人才工作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队伍活力不足,现有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优秀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高学历毕业生回归率低。

二、营造环境:破解人才工作难题的关键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发挥人才作用,就要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政策和做法,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土壤,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一是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直接影响人才能否脱颖而出。人才政策不完善,贡献与报酬不相适应,是目前人才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高层次人 — 1 —

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创新政策,出台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投入、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了人才工作政策框架,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了县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了“一把手”人才工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是优化人才激励环境。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完善“泗阳县优秀人才奖”、“泗阳县科技创新贡献奖”、“泗阳县科技进步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承担重点开发任务的,费用可在项目或课题经费中专项列支,县财政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通过政策引导,事业激励,利益驱动,有序竞争,使人才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三是优化人才保障环境。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完善泗阳县人才资源开发资金,集中财力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引进、培养,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资源开发事业。完善福利制度,逐步实现福利分配规范化、制度化、货币化,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把多种所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在转岗和流动中的实际困难。

四是优化人才信息环境。建立经济发展与人才供给相匹配的信息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县内外各种人才资源。着眼于特色经济战略与特色人才战略的结合,建立网上人才市场,完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和各类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促进人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依托人才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公共培训、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人才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三、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

一是加大人才工程建设力度,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群体。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科研骨干为重点,以省“333工程”、市“135工程”和县“实用技术人才建设工程”为载体,培养一支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制定和完善县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加大人才工程建设力度。

二是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争取有关大学来泗阳创办分校;整合提升现有教育资源,创办以纺织、木业等专业为主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促使职教资源向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证的评定制度和办法。

三是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养开发工作。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开发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开发的总体规划。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在参加培训、职称评定、评选专家、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资源在多种经济主体之间的优化配置。四是有效盘活存量人才,发挥现有人才作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疏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积极探索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鼓励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影响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兼职兼薪从事科技开发与推广。

四、构建平台:人才引进开发的现实要求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创业平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要条件是特色经济战略与特色人才战略的结合。依托泗阳纺织园、木业园等经济开发区以及现有的泗绢集团等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棉花原种场等良种繁育基地、来安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等,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人才创业平台建设,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泗阳创业。

二是面向科研生产,吸引紧缺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采取调动、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着力引进高新技术、应用复合型、外向型和工科类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坚持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对重大工程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改项目,采取公开招标和招聘技术负责人的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篇7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

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篇8

为贯彻落实《中共X省委、X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县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X年X月末,X县投入研发资金X万元,预计年末达到X万元,占GDP的X.X%,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X%;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X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X家,成长型科技企业入库X家;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器X家,分别是神州买卖提(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X县工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在孵企业X家,并为企业提供技术、融资、法律、培训等服务,并制定了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政策;组织X户企业参加全省X年创新创业大赛并荣获二等奖。

一、以合作联动创新产品技术。

前期对我县各类企业的产品创新需求做了深入研究,为企业量身打造了合作计划,主动联系大学、研究所等创新技术团队,为驱动企业创新发展做好保障。一是上海光明松鹤乳品有限责任公司与X大学食品生物工程学院共同建立实习基地。每年X大学食品工程学院专家带领食品工程学院的学生来光明松鹤乳品有限责任公司实习,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科技意识,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二是XX老窖酒业有限公司与X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合作,成功引进“龙糯X号”进行试验、示范,用糯高粱代替普通高粱做原料研究开发高端酒。对种植糯高粱的户与公司签订种植合同的,免费负责供应种子、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保护价收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已突破X万亩,亩产量达到X斤以上。每斤收购比市场普通高粱价高X.X-X.X元,种植农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X坤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开展中药化学、中药质量评价及功能性产品研发合作;与X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开展微生物及食用菌方向合作。四是X蓝海生物蛋白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市科技局联络,与东北农业大学开展高端植物油添加婴儿配方乳粉研发合作。五是X宏晨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X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开展龙粳X水稻新品种良种繁育合作,与X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开展宏晨X和华硕X玉米新品种良种繁育合作。六是X县林源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X省农业科学院X分院开展糯玉米良种引进推广及延长产业链开发合作。

二、以人才引进搭建创新平台。

一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需求,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支持县域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利用三区科技人才计划,引进三区科技人才X人,其中东北农业大学X人。省农业科学院X人,重点开展水稻、辣椒、中草药、食用菌、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二是组建了占地面积X平方米的X大学X老窖研究所,采购了先进实验、检测设备X台套,引进了技术人员X人,开发研制了新产品X多项。三是我县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器X个,孵化面积近XX平方米,累计入孵企业达X个,毕业X个。同时制定了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并为入孵企业开展技术、法律、融资、培训等服务。

三、以科技创新提升内生动力。

今年我县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X户,完成科技型企业评价X户,完成市考县任务X%,完成成长科技型企业入库X户,完成市考县任务X%,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器X个,孵化面积近X万平方米,累计入孵企业达X个,毕业X个。同时制定了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并为入孵企业开展技术、法律、融资、培训等服务。一是X省正赫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X工业大学、X理工大学和X市政设计院进行科技合作,主要在不饱和聚酯树脂井盖结构及生产工艺改进技术进行联合开发。二是X东重伟业车辆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与大连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开展铁路货车配件联合开发。三是X诚成非标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与大连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开展铁路货车配件联合开发。四是X领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X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签定科技成果转化协议,进行科技成果中试、产业化转化。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篇9

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8日 07:31 |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我要纠错 ]

党的十八大着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准确判断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作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重大部署,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按照十八大的部署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一、全面学习领会十八大对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

十八大报告把人才工作作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八项任务之一,作出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结合实际,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重要思想。

一是深刻领会战略意义。十八大强调,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这是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论断。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风险挑战,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作用,才能不断增强我国实力,在国际形势、国内条件深刻变化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二是深刻领会目标任务。十八大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确立这个目标任务,基点是对我国发展现状的清醒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同时也要看到,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还比较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还不够强。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80%依靠科技进步,我国不到40%。只有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进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质量大幅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才能实现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三是深刻领会重大方针。十八大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才发展,必须有科学的人才理念、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只有确立爱才惜才的价值取向,让各类人才在推动发展中实现抱负,在贡献社会中得到尊重,才能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保护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四是深刻领会思路举措。十八大报告第十二部分第五项重大任务,明确了党管人才、集聚人才的总体要求,优先发展的推进路径,实施人才工程的重要载体,培养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实用人才的工作重点,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的人才布局,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国内国际资源的基本思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动力机制。其他部分也强调,要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造就一批文化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十八大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部署,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切实抓好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的落实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主线,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一是推动人才优先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必须优先发展人才。要把人才列为各类资源开发之首,谋划发展优先谋划人才发展,推动工作优先推动人才工作,使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完善人才动态调控机制,加强人才队伍综合研判,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补充,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树立人才投入效益最大的理念,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障重大工程投入,提高投入效益,鼓励引导社会、单位和个人投资人才开发,形成共同促进人才发展投入机制。

二是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实施人才工程,是打造人才优势的重要经验。要深入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稳定规模、确保质量、优化结构,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急需人才,重点引进世界顶尖人才。完善海外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服务机制,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基地和未来科技城建设,加强对海外引才工作指导。全面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万人计划”,严格遴选、科学培养、塑造品牌,形成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规划。加大重大人才工程统筹协调力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人才工程质量。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创建自己的品牌工程、品牌项目,带出人才团队、引领人才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三是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遴选支持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核心,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建设高素质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建设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为核心,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大力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培养造就各行各业青年拔尖人才。围绕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工作,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四是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善于运用市场手段配置人才资源,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促进人才科学有序流动。更加重视拓宽人才评价发现的途径,研究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体系,通过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依靠实践和群众发现人才。更加重视人才的激励保障,研究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鼓励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办法,完善高技能人才津贴和奖励制度。更加重视人才政策创新,抓好人才政策制定,加强重点政策集中攻关、试点探索、协同创新、统筹落实,加快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五是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人才成长依赖环境,人才竞争取决环境。要营造重才敬才社会环境,引导社会正确看待人才、尊重各类人才,既关注高端人才、又重视实用人才,既重视已有成就的人才、又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营造识才用才工作环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人之智、容人之量、成人之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营造引才聚才政策环境,坚持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既重视开发本地人才,又加大引智引才力度,让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人才工程见到实效。营造优才留才生活环境,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使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让各类人才更加体面、更加舒心。

三、着力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管人才是党的组织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要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工作《意见》,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制度保障、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职能,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健全督促落实机制,完善监测评估办法,加强人才工作重大决策落实情况检查。推进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党委联系专家制度,研究制定人才工作条例,促进人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组织部门做人才工作,是在党委领导下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关键是要尊重、发挥领导(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上的主体作用,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同心同向、齐抓共管,使人才工作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三是加强人才工作理论研究。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深化对人才发展规律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人才理论。要认真总结人才工作实践,围绕人才优先发展、培养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等,加强理论思考和对策研究,在把握人才发展规律中推进人才工作。

四是建设高素质人才工作队伍。要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人才工作队伍中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能力素质,严格管理监督、真诚关心爱护。广大人才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宏观谋划、沟通协调、管理服务能力,认真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察实情、谋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方法论文下一篇:心情不好时发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