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精选12篇)
小学生阅读 篇1
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刚开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一定要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入手,要特别重视阅读结果的评价。采取口头表扬,张贴汇报材料,互相评比等多种形式,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我们学校“梦想教室”,有四千多册书籍,按“儿童文学”“经典励志”“国学经典”“绘本”等归类,走进我们的教室,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
教室两侧墙壁有专为读书开辟的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散发着浓郁的书香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心灵饱受书香的浸透,浩瀚的书海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留恋往返的乐园。
二、合理安排多种阅读主题,让学生健康阅读
小学生模仿性强,好动多变,阅读往往是人云亦云,确实自己主观选择。教师要有目的性的确定阅读主题,如“成长励志月”“尊老爱幼月”“保护环境月”,等等,根据主题选取阅读内容,完成阅读作业。在帮助学生选择书籍时,尽量做到: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合理设置阅读作业,提高阅读效率
要让学生的阅读真正起到实效,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一定的检测手段,训练手段。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知识储备差异,由易到难设置一定的训练题,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训练题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
好词佳句积累。阅读的目的,积累占很大比重。读而不记,等于没读。阅读,不要盲目的求多,要看你收获了多少。通过摘抄,记忆等方式多多积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加学生词汇量。
概括阅读内容。阅读的对象,有写景、叙事、抒情,有诗歌、散文、说明文等,读完后都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多读,美读,谈读后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遍数多了,理解意思也就容易多了。读完以后,肯定有个感受,或者说出来,或者写出来,锻炼说话和写话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在检查学生阅读效果时,既让学生当面展示读,又检查学生的读后感,双管齐下。
抓住写作特点,仿写练写。能推荐给同学们阅读的文章,肯定是语言优美的精品,在写作方法、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等方面有一己之长。而学生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正是在不断地模仿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仿写练写尤为重要。由开始的词句仿写到段落篇章仿写,再到自由创作,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根据阅读对象的个别差异,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比如,写人的可以分析人物形象,看看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记事的分析事情发展的各个阶段,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明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所用说明方法……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2. 读思相结合。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 读记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阅读是贯穿我们终生的学习重要学习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萨克雷说过,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直接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小学生阅读 篇2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李芳清/文
俗话讲:开卷有益!只要每天都能打开书本,就会有知识的收获,所以,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爱读书,如果,一个学生看见书就烦了,怎么能有阅读的能力呢?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要让孩子们读一些故事性的文章,因为孩子们都喜欢故事性的东西,当书中的故事能吸引他们时,那么这样的书本也就吸引了他们。他们看过一本会想着看第二本;看过小故事,就会想着看大故事,这样,孩子们和书本就有了亲密的接触,当他们养成习惯以后,看见书本就想打开看一看,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对书本也就有了浓厚的兴趣。我曾记得,我小时候,摸着一本故事书,看得觉都不睡,饭都不知道吃,就是大人批评着,偷着也得看,非把一本书看完才能甘心。后来,看见书就想翻翻,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看书,而且把书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常常废寝忘食,夜不能寐,看书竟然成了自己的.一种嗜好。
对于那些不爱看书的孩子们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在晨读时间,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奖励,谁爱读书,老师就奖励谁!有的不爱读书的孩子,为了能拿到奖品,也装模作样地读起书来,如果他们每天早晨都能读一会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慢慢地就产生了读书的兴趣!
第二,教会孩子们读书方法。我每次让学生读课文时,都告诉学生,先把笔准备好,一边读,一边画,画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画自己不理解的语句,画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等。等读完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工具书,可以向成绩好的学生请教,也可以问老师。()对于那些优美的词语、句子可以抄在笔记本上,熟读熟记,以后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恰当地有借鉴地使用,这样,时间长了,学生读书的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
第三,小组合作读书。有的孩子,一个人不想读,但是,要是几个孩子一起读,他受环境的熏陶,他跟着跟着就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的能力了。
第四,带着读。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总是不愿意读书,自己也读不好书,像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这样可以带着读。由老师带着读,或者小老师带着读,多读几遍,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慢慢提高。
第五。倡导孩子们多读课外书,拓展他们的阅读面。
第六。随身携带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随时查阅,随时清除拦路虎。
第七,教会孩子们借助电脑网络查阅资料。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读不懂的知识,如果,不在老师爸妈身边,没有可以询问的人,孩子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有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的现象,这样的阅读没有太大的意义,像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必须教会他们上网查资料,网上什么都有,面面俱到。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顺利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阅读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篇3
一、阅读对人格、人性、人生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文学最终的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前人的总结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学习和阅读的最高境界——美。美,是指发自内心的,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给他人的一种享受。这种美会让我们的人格充满魅力,是我们道德修养的升华。完美的人格会使我们受益终身。一篇好的文章作品同样会让小学生的人性得到充分地促进和发挥。可以让小学生认知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一篇积极向上的作品,可以让小学生点燃奋进的火焰;一篇感恩的作品,会让小学生懂得人性的善良,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一篇科普的作品,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学习科学,崇尚科学,变得不愚昧,长大以后不迷信不盲从。可见,有益的作品对小学生人性的培养塑造是不可或缺的。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把阅读作为一种人生必不可缺的营养品,根据研究表明,我们获取知识的70%来自阅读。中华读书报等机构就推出了“影响一生的少时阅读”活动,这正说明了社会有识之士对阅读的推崇。具体到个人,在我们每个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受到某一篇作品的影响呢。我们发现,小学生的行为做事,除了社会的影响,更多的则来自阅读。
二、小学生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是国家教育研究机构根据当前社会背景,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而迭选出来的阅读文本,这些文本的选用能够让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好的形成能力发挥。老师也能够有的放矢,对学生不同年龄段进行培养。在课内阅读中,除了语文文本的阅读,其他的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科学课的阅读会让小学生得到自然知识,让学生从小不迷信,不唯心;品德课的阅读,能使小学生在幼年时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力,知荣辱,晓良知,辨是非,明事理。作为老师要把小学生课内的阅读时间充分的利用和发掘,使每个小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提高,我们要有目的的选择古今中外的名著或经典,正确的引导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励志类的读物,推荐学生阅读,可以让小学生去发掘内心的力量,点燃心中的希望。“做个保尔式的战士”会成为小学生展现勇敢和坚强的口号。不容忽视国内的一些励志类作品和励志故事,很多作品除了励志,更具有教育意义,其教育意义是其它不可替代的。
三、印刷品阅读和电子书籍阅读
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阅读电子书籍、刊物成了我们最直接和便利的方式。电子版读物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西方腐化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中国带有诋毁性质的文章、言论,铺天盖地,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意志、观念。尤其是我们中小学生,在社会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对薄弱而不成熟的时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在小学生中电子读物的阅读必须有针对性和选择性。
相对于电子书籍阅读,纸质印刷品的阅读刊物给了小学生更有利的阅读可能。纸质印刷品读物没有电子设备对人体的危害。当小学生在阅读纸质印刷品的时候,纸张和油墨所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绝对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在这种嗅觉和视觉的交融下,学生浮躁的心会被征服,纸质印刷品的阅读刊物会对小学生情操的培养大有裨益的。
四、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我们知道,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所要到达的目标不是兴趣的一过性,而是兴趣的长久性。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点小经验:
1.利用好小学生初次阅读的热情。在小学生初次接触到阅读课时,心理上会有一种新鲜感,在老师适当的铺垫下,小学生会对阅读产生热情和憧憬。老师一定要抓住并且利用好这一特点,给小学生一个好的阅读开端。
2.利用好小学生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是普遍的心理现象,小学生也不例外。老师的任务是要营造大的阅读环境,给学生一个阅读空间。可以组织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使学校家庭成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始终在一个阅读环境下成长。还可以举办阅读比赛,让阅读优异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阅读。
3.博览群书,不厌其杂。小学生要获得知识和智慧,与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同,个人喜好不同,老师不能“一刀切”。给小学生制定阅读范围,随其所好,因势利导,开卷有益,这将会给小学生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
小学生阅读 篇4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弊端
(一) 忽视兴趣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模式仍然比较单一, 教师在阅读课上往往采用课本上的一些材料, 让学生一遍遍地读, 然后再让学生做练习, 最后对答案。这种方式是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却忽略了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技巧的指导, 在这种方式下,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而非主动地学习,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从而失去了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1]。
(二) 不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没有自觉心理、不专心思考, 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另外,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 随手做笔记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它不仅能扩充小学生的知识结构, 而且具有开拓视野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 语文教材内容比较滞后
现在的阅读教材大多比较老套, 严重与时代脱节, 很多教材缺乏改动, 没有新意, 形式单调, 激不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教材图文方面, 内容和形式都比较枯燥, 缺乏创新, 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时甚至会出现图文不合的现象, 比如小学二年级上册有识字课文, 但是, 如果想要在插图中找到“菱藕、夕阳”等十分困难。
二、强化小学语文阅读, 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必须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阅读是一个吸收语言信息, 进而分析语言、判断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使小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 要提醒学生在看到一篇课文时, 自己要理解一下它的含义, 猜想课文要讲述的内容。其次, 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 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通读之后再认真阅读课文;最后, 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了解课文, 探索文化[2]。
(二) 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首先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主动地带头阅读名著, 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多引用名言警语, 给学生形成一种老师有学问, 是通过阅读而形成的。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谈一些自己的阅读体会与收获, 引起学生读书的欲望。比如在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可爱的草塘》, 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题意, 对此可以设置为:本文的关键词是什么?或者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等这样的问题, 学生就会对课文有个大致地了解, 不至于阅读课文时泛泛而读, 读过之后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抓住重点, 这样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 不会产生厌倦情绪,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 丰富阅读材料, 创设阅读情境
在小学生语文阅读课上, 教师要通过各种丰富的阅读材料, 积极创设小学语文阅读环境。不同的阅读材料能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 扩大学生的视野, 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感受文化带来的乐趣, 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比如讲解《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做课件时多找一些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的图片, 或者是宣传桂林山水景色的视频, 配合优美的音乐, 把美的享受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刺激学生的视觉系统与脑部神经,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种情境的创设把枯燥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 使学生在心情愉悦、舒畅的环境下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掌握课文主旨,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结语
总之, 小学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教师要积极配合学生的学习, 利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与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其阅读能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语言是交流的首要因素,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今后小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语文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小学阶段是培养人阅读素养形成的主要阶段, 这个时期如果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将会受益终身。另外, 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 能为以后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更加轻松。本文则重点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能力,兴趣培养,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11 (1) .
[2]刘红梅.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热情的几点教学思考[J].东方教育, 2014 (2) .
[3]翟军刚.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J].语数外学习 (语文教育) , 2013 (5) .
[4]张铭凯, 范蔚.小学生语文能力研究二十年:回视与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3 (2) .
小学生阅读 篇5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而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好书的滋养与熏陶。但目前人们的人文精神、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要开展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风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分析其原因不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不强。孩子们每天愿花两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
(2)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阅读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科学地进行阅读。
(3)阅读的内容过于片面。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读物偏重于教育性、科普性、知识性,家长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安排孩子的阅读,学生受自身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能很好地选择有益的书籍。相对而言,对文学作品的推荐显得比较薄弱。
(4)学生阅读的时间不能保证。受应试教育心理定势的影响,教师平时的教学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学生沉迷在题海、试卷中,没有时间去阅读优美的经典。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读书欲望,阻碍了学生读书能力的形成。
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读书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营造自主、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培育会学习、行为良好、爱好文雅、绿色环保的具有现代人文理念的人,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整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师必读书目、学生必读书目、家长必读书目。
2.创设让人渴望的阅读环境,整合让人惊奇的阅读资源,开展让人神往的读书活动,探索一套能激发师生与家长阅读热情的可操作性策略。
3.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的读书沙龙,营造开放、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显性目标:探索多样的读书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喜欢和好书交朋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
己的精神世界。让人人参与读书成为学校、家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隐性目标:提升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形成丰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全校师生热爱阅读、喜欢思考,形成浓厚的学校文化特色,努力达到“读书,让学校精神起来”的目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注重硬、软件建设,每个班集体要尽力营造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核心。
3.综合目标: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校各学科教学效率,形成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教学,探索以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大阅读教育模式,形成鲜明的课外阅读特色。
四、课题研究对象:
本校低年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实施和做法
1.营造适于学生阅读的校园文化环境。
(1)每幢教学楼的走廊上分别悬挂名人名言和师生的优秀书画作品、座右铭等,设计成文学艺术长廊。
(2)开展书香班级创意布置比赛,发动学生收集家庭藏书目录,让教室里的图书角“活”起来。让学生每天与书相伴,使学生在校的每时每刻受到熏陶,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充满读书气息的潜在课堂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学校设立图书室,图书室要丰富藏书量,开架向学生借阅图书,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读书,图书管理员每月要设计好书推荐的宣传画,引导学生读好书。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探索教师阅读习惯的培养途径。要求师生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安排好读书时间,思考读书反馈形式,定期对照,督促自己抽时间读书,逐步养成读书习惯。倡议教师每年至少自费订阅两种教育教学刊物杂志。每年要求教师填写读书卡,交流读书乐。让教师填写一年中阅读的各种书目,发表自己的一句话感受,并且将自己读的一本好书推荐给其他教师。力求在教师队伍中营造学习的氛围,研讨的氛围,以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促使教师更具有人文精神。
(2)探索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措施。
①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必读书,每半月每班开设一次书刊阅读课。
② 开展“好书天天读”活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学校画出表格展出每个学生的阅读的进展、进步情况(二年级以上学生都要摘抄读书笔记,根据笔记或背诵情
况,学生将所读的书名贴到读书板上)。班级要制定班级读书计划,要求学生每天进行20-30分钟的阅读;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和一句名人名言(各班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每周二首诗或二句名言”等)。每半月教师要带学生到图书馆上一节阅读课。每月学生要读2本左右的好书。第四周的星期四综合时间活动时间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交流活动,评选读书之星。
③背诵读书名言。学校开展全校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收集读书名言活动,向全校推荐100条读书名言,要求班级布置中外名言上墙、上黑板报;再根据年级不同要求选择背诵。
④开展教师、家长、学生读书情况调查。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阅读状况。让教师了解学生、家长的读书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同时针对调查内容审视自己的读书情况,让每位教师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3.组织多样的读书活动。
(1)组建教师、学生、家长读书沙龙,为开展文学导读活动搭建平台。每周有班级读书沙龙,每月有年级读书沙龙,每两周业务学习有教师分组的读书沙龙。定期有家长和全体教师的读书沙龙。读书沙龙每次活动都有组织、有主题、有记载、有照片,以此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教师在读书中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身内涵。并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畅谈读书之乐,相互交流,资源共享,让学校真正开放。
(2)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①订好一个计划。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制订读书计划,并根据所推荐的读书目录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每周二、四早上8:00~8:15为晨读时间,教室里必须有琅琅的书声;每周三、五中午12:00~12:20为阅读时间,学生须静心看书,每天回家需保证半小时的阅读。
②制作一张书签,可以把书签设计成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可以把书签设计成各种书的形状,可以在书签上写上勤奋读书的格言和名句,各班进行展评。
③开展一次交流会,各班级由语文教师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以“名人名言”、“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者”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④开展美文诵读活动,以美文的滋养达到陶冶身心的目的。
⑤开展“好书伴我成长”的讲故事比赛,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占据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发挥其潜存的能量。
4.将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
(1)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从形式上看,有竞赛、辩论、朗诵、介绍、交流等等;从内容上看,有名著欣赏、方法介绍、读书体会交流、好书推荐、古诗文朗诵、名言成语积累等等。
(2)渗透于课堂。课前一分钟阅读活动。此活动是一种常规性的导读活动,内容丰富,有课前一分钟演讲、一分钟诵古诗词、一分钟即兴读新闻、一分钟欣赏同学们摘录的精彩一句话等。
5.读写结合。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小时的课外书,建立读书成长记录册,摘录好词好句好段,写一写读后感。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用笔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等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每周至少写一篇周记。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写好申报表,制定详细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方案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1月)。
实践研究,出版学生刊物,举行座谈会,初评研究成果,举行专题论文研讨会。验证取得的初步成果,举行专题研讨会,活动心得交流,编辑师生优秀作品。撰写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
第三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结题工作
出版课题论文专辑,收集实验资料,课题实验研讨会,完成课题实验报告,做好实验结题准备工作,上交有关实验资料本阶段采用的方法有理性概括、经验交流、研究报告、论文集、示范课、音像资料。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学生成果资料。
3.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让阅读滋养学生 让学生热爱阅读 篇6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千年以前的芸芸众生中,期盼着出人头地的穷苦文人,自然是极推崇这句话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不在少数。时代变迁,当人们不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时候,书籍似乎和我们渐行渐远。
“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这句话出自《花婆婆》,书中的婆婆将花的种子洒遍了小镇的角角落落。当春风吹拂大地,春雨滋润土壤的时候,整个小镇都在花的世界里。花婆婆的种子让小镇变得更美了,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该如何耕耘语文这片天地,开出语文之花呢?我可以做一件什么事,让我所有的学生变得更美呢?就这样,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进了阅读的花园,细细回想自己八年的教学生涯,回顾自己和学生的阅读之路,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和学生一起看书,让学生去看书,让学生爱看书。
和学生一起看书吧!
对于新入学的儿童而言,教师是他们争相模仿的对象。为了开启他们的阅读之路,老师就应该带着他们一起阅读。所以,和学生们一起看书吧。每天中午的时间,教室里很安静,老师和学生都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没有一丝鸟叫,没有一丝花香,没有一丝音乐,但是彼此的心情却是那样的舒畅。偶尔,彼此交换一下阅读的心得,推荐几本好书,颇有点登高怀咏的感觉。农村小学的图书资源相对欠缺,于是我便在讲故事这一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做了一点小修改,和学生们一起说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一本本经典之作,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多媒体的引进,更是为阅读增光添彩。现在的我和学生们常常一起看图画书,卡梅拉系列图书让学生看到了梦想的力量;大卫系列图书让学生们看到了平日里的自己;蹦蹦和跳跳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了如何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图画书的世界里,学生们在阅读,在学习,更在成长。阅读时,猜读,想象,改编,续写,各种阅读方法的运用让师生关系在阅读中越来越和谐,让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更重要是,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去看书吧!
五年级有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一位文学大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阅读的重要性——提升写作技能。大量的阅读,积淀的好词佳句自然就多了;大量的阅读,了解的新颖表达自然就多了;大量的阅读,见过的写作角度自然也就多了……阅读无疑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好办法。但如果狭隘地认为阅读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那就有失偏颇了。阅读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人的学识,增长人的见识。通过阅读,汲取养分,形成自身独特的思想,成为这世间独特的存在。所以,不仅要看季羡林先生说的闲书,还要看更多其他的书。科普读物、报刊杂志、散文小说,甚至是漫画、广告,这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看得多了,懂得自然就多了。懂得多了,理解自然就容易了。
小学中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正走在习作的关键点上,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看书,看所有他想看的书,摘录下最重要的信息。比如阅读广告宣传单,可以发现语言的表达很有特点。它没有过多的文字,仅有的这几个文字起到的是宣传的作用,不仅要简单的介绍宣传的对象,还要亮眼,醒目。阅读后,学生学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事物最大的特点,依托广告宣传单,可以设计好书宣传单、作家宣传单、名篇宣传单。宣传单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绘画、排版、总结等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让学生爱看书吧!
让学生爱上阅读的过程也许是漫长的,也许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爱上阅读就是时间的问题了。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常采用的方法是奖励法。奖励法的具体操作,根据学段而定。比如到了高段,我是这样操作的:当你在一周内完成阅读4本书,你就可以从老师的藏书中选择一本阅读;如果你一周内完成阅读6本书,你就可以从老师的藏书中选择一本据为己有。如果本周的阅读量较上周有所提升,你就可以从老师的部分藏书中选择一本阅读。激励无疑是最好的推动器,在一步步的推动中,学生从完成任务变成了喜爱,从求取奖励变成了顺其自然。
我以前一点儿也不喜欢看书,后来何老师要求我们看,我就把看书当成是任务。再后来,我越看越入迷。现在我爱看书,因为书里有好多有趣的故事。看书,已经成了我最大的快乐!”这是毕业后的学生回忆小学生活时留下的一段话。今天读来,我依旧觉得很庆幸,因为我开启了他阅读的大门,让他爱上了阅读,爱上了语文。
小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7
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 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 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 仅仅心知其故, 而习惯没有养成, 还是无济于事的。”可见,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习惯包括:一边读, 一边想的习惯;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阅读能力则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一般地说, 阅读能力由以下要素构成: (1) 字词认读能力; (2) 语言理解能力; (3) 语言吸收能力; (4) 语言自学技能。阅读习惯决定阅读能力。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就能健康地发展和提高。相反, 不良的阅读习惯只能影响和妨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必须从阅读习惯抓起, 而且越早越好。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何抓起呢?
一、从一年级抓起
因为一年级是学生阅读的启蒙阶段。孩子记忆力比较强, 对阅读比较感兴趣, 并且课文篇幅短小, 一篇文章只有几句话, 他们往往只要听老师或同学读就能随声附和地读起来, 读着读着就能把课文背下来。但如果不是认真读书, 课文里的字却不一定都认识。这样读书好比“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为了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着书朗读的习惯, 对学生要提出严格的要求。首先应要求学生做到正确地读。“正确”要求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得准确, 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读得清楚, 不读错字, 不丢字, 不添字, 不重复。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读的习惯。当老师或一个学生在朗读时, 要求其他学生看着课文仔细听, 边听边想, 朗读者读得正确不正确, 听后要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这样的严格训练, 学生才能初步养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读书习惯, 具有一定的读书能力。如果每个年级每位语文教师都能这样去培养学生读书, 学生整体阅读习惯定有很大改观, 整体阅读能力定有较大提高。
二、从“严格”抓起
除了要求学生读正确外, 我们还应要求和训练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充分利用工具书,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要查阅工具书, 从字里行间领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及其表达的思想, 这是具备读书能力的基础。二是边读边想。“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思考, 就不能走进文本, 不能走进文本就不能和作者对话, 不能产生思想共鸣, 所以读书和思考是一个整体, 二者不可分割, 这是具备读书习惯的基础。例如, 初读课文时就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了解新词的意义, 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有哪些疑问, 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和想。开始是在课堂里进行训练,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就要求他们自觉地带着问题在课外预习课文, 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阅读习惯。
三、从教师抓起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 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
(1) 激发阅读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促使学生想读乐读, 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 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 使他们能坚持下去, 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 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 及时强化这些行为, 克服懒惰的心理。
小学生阅读 篇8
一、使情感贯穿阅读过程, 以情促教
汉代刘勰曾经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龙》) 阅读者只有充满情感地进行阅读活动, 才能更完整地理解文本内容, 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悟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主题。要想使学生迅速进入文字材料中去, 保持较持久的阅读注意,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构建课堂氛围, 根据文章的内容, 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槐乡五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 课堂上, 我在学生的阅读基础上, 因情诱导:“有朝一日进槐乡, 魂牵梦萦永不忘!我忘不了那白茫茫的槐花海, 忘不了那香喷喷的槐花饭, 更忘不了那些热情好客、天真质朴的槐乡孩子, 相信大家的感受和我一样强烈吧。此时此刻, 你想对槐乡、对槐乡的孩子说些什么呢?”学生被我的话语所感染, 纷纷谈论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堂氛围非常热烈, 这是以情促教的好例子,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努力营造阅读“场”, 创设体验空间
阅读教学要想产生效应, 就得营造阅读的“场”。要使学生在阅读时, 把文字材料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 阅读者神游其中, 才能有会心的微笑和感动的泪水, 才能产生共鸣, 才能留下深远的记忆。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加强直观教学, 积累知觉材料
(1) 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资料。教师应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资源, 尽量将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换化成形象的画面, 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 教学《世界多美呀》一课时, 我利用挂图优美的画面, 指导学生理解“蓝湛湛”“碧莹莹”等词语, 感受小鸡刚出世时看到的美丽的世界, 感受小鸡新奇、愉悦的心情。这样的例子在低年级课堂不胜枚举, 教学挂图是教师阅读教学的好帮手。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使得视觉、听觉效果更加逼真, 丰富了学生形象知觉, 为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的空间。
(2) 选择音乐伴奏。配合课文内容, 选择音乐伴奏, 在音乐中朗读、默读、表演, 是学生非常喜爱的阅读形式。听着音乐阅读, 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吸收信息和进行学习与创造活动, 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调动生活积累, 强化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生活积累, 再现文字内容, 是实现独立阅读的极其重要的环节。要逐步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映像, 即在头脑中再现文字表达的情景, 使自己感受文字传达的内容。
(1) 加强朗读, 调动情感。朗读训练对学生头脑与文字产生联系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基础朗读, 使学生熟悉文字内容, 从而迅速在自己的生活资料库中寻找相关经验, 再将经验与文本结合, 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把情感付于朗读中表达出来, 影响其他学习者, 此刻, 便形成阅读的“场”。
(2) 引导学生进入文字材料中, 感受文字魅力。这个“进入”, 是指自己的眼睛要看到文字所描写的形象, 耳朵要听到文字所传递的声音, 鼻子能闻到文字中的气味, 舌头能尝到文字的味道, 皮肤能感觉到文字中的冷暖、粗滑、痒痛……力求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 感同身受。例如, 在教学《槐乡五月》时, 我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口尝说说来到槐乡的感受。学生们通过自我阅读, 有的说:“一到槐乡, 就看到白茫茫的槐花, 就像刚下完一场大雪。”有的说:“我看见蜜蜂飞来飞去, 忙着采槐花蜜, 槐花真多啊, 蜜蜂高兴地唱起歌‘嗡嗡嗡……’”, 有的说:“我闻到好浓好浓的槐花香, 看到好多小朋友正够槐花呢!”……学生的发言丰富多彩, 我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初到槐乡的感受, “热闹”、“美丽”、“清香”、“香甜”、“快乐”……一个个词语踊跃而出, 只有进入文字材料之中, 才会有如此多样的阅读体验, 形成这样精彩纷呈的场面。
(3) 边读边想, 强化感悟。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阅读后沉思默想的时间, 不要跳过这个步骤, 急于和他们交流。阅读前, 教师应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去读, 读后, 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思考, 如何将自己阅读后得到的东西有条理、语句清晰地表达出来。“静思默想”正是学生反思文本, 体会感受, 组织语言的一个过程, 经过这个过程, 交流将更流畅、更深入、更有价值。
三、适当补充阅读材料, 拓展阅读体验领域
古人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阅读对学生增长见识、待人接物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本中所选的文章, 文辞精美, 立意深刻, 但仅靠课本阅读量, 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的。教师应根据课文安排, 适量地补充一些阅读材料,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拓展阅读体验领域。
选择补充材料可以根据单元安排进行补充, 如是写景的单元, 可以找些写景佳作进行赏析;写人物的单元, 可以找些人物描写部分给学生阅读;涉及名著的单元, 可以择取该名著的另一部分阅读或鼓励学生读原著。
小学生阅读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心理
对于英语阅读而言, 笔者以为, 我们要实现阅读教学的心理化。只有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才能在教学的时候有针对性的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同时, 加强小学生的阅读教学, 也绝不是一味地追求阅读量的提升,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阅读配置, 只有科学的安排, 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所以, 英语教师一定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 去掌握他们心理特点。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来谈一下自己对了解学生心理, 提高阅读效果的看法。
都说学习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 那英语的阅读过程就可以说是学生和英语文字之间的交流过程, 而英语教师则是架设在学生和英语阅读之间的一座桥梁, 负责引领学生能够更有效果地进行阅读训练。
第一, 对学生英语阅读过程中心理的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虽然不够成熟, 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认知性。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 不同个性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心理也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主动心理和被动心理。英语阅读本身要求是比较严谨的, 它要求学生能够从英语段落中提炼出准确的信息, 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 但是, 当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配合的时候, 我们的英语阅读训练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性格往往也比较外向, 能够很好地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心理比较积极, 愿意接受不同的信息, 而且速度比较快, 效率比较高;对于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表现被动的学生, 往往是他们认为英语要掌握的知识点过多, 认为英语难度过大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对主动性强的学生加以适当表扬, 对于被动性强的学生加大鼓励力度, 帮助他们建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克服对英语的畏难情绪。英语学习其实和语文学习是相通的, 一样需要识字认句, 重在英语基础的建立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所以, 英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进行适当的引导, 掌握被动性较强的学生的心理, 使用“攻心战术”, 让他们走出英语学习的心理误区。
第二, 把握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才能提高英语阅读的能力。
分析了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类型, 接下来我们来谈如何才能把握他们的阅读心理, 从而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笔者以为, 我们首先需要和学生去做朋友, 去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认真观察和分析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找出不良的阅读根源, 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要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 不是单纯地增加英语的阅读量, 英语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内部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能力水平, 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进行英语阅读训练, 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获取信息, 从而能够搭建理想的桥梁。同时, 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考虑到孩子们对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很多孩子不喜欢英语学习, 从根本上说是记不住英语单词的缘故, 或者缺乏英语单词的必要记忆方法, 所以他们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 常常在课文中标注一些汉字来表示英语发音, 或者根本就没有兴趣来进行英语阅读。
第三, 把握英语阅读的方式, 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
掌握了小学生对英语阅读所存在的心理顾虑, 下面笔者从趣味性、探究性和激励性三方面来谈一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英语阅读的效果。
1.趣味性阅读。小孩子普遍具有爱游戏、爱玩的心理, 所以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尊重小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有意识地去激发小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比如通过一些常见小故事的英语阅读来培养他们的兴趣, 或通过一定的游戏介绍来鼓励他们进行英语阅读, 要让孩子们发现英语学习其实和语文是一样的, 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 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 我们就可以通过英语阅读增长很多课外知识。
2.加强阅读的探究性。探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当孩子们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 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或者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交流讨论学习, 让他们分享彼此对阅读之后的感受和收获。这样也是响应新课改分组讨论学习的要求。对于讨论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意见这都是正常的, 英语教师要从正确的方面进行引导, 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他们更加仔细、认真地投入到英语阅读中来。
3.英语阅读要体现激励性。小学生更喜欢争强好胜, 当英语老师对他们进行肯定的表扬时, 他们总为得到了小小的认可就沾沾自喜, 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主动, 所以在英语阅读的训练中, 英语教师要把握孩子们的这种心理, 对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 让他们能够在英语阅读的时候更加兴趣盎然, 在进行讨论的时候, 更加热情投入。
第四,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增强阅读的自信心。
英语阅读其实有一定的技巧可循, 无论是我们的课文还是课外读物, 一般的文章都有一定的线索贯穿在英语文章当中, 所以我们在进行英语阅读训练的时候, 要从小培养他们一定的阅读技巧, 比如如何快速阅读, 如何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进行段落的理解等等。同时, 要帮小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 还要让小学生注意累积英语词汇量。其实, 英语的词汇量就好比盖房子的砖砖瓦瓦,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 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 才能发挥英语阅读技巧的真正作用, 而且有时候可以根据某一个词汇或者短语来断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 要想提高英语的阅读水平, 我们就必须做到大量累积英语词汇, 对于小学生长期的英语学习也是极有帮助的。
小学生阅读 篇10
一、通过激趣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语文教学中的导入可以起到诱发学生阅读期待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小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结合阅读内容,通过精心设计,让扣人心弦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产生阅读的期待。如在教学《李广射虎》 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进行精心设计,就用《水浒传》 中的武松打虎的精彩内容导入。映入学生眼帘的是:漆黑的夜晚, 武松三拳两脚把老虎打死,学生们饶有兴趣的一边听讲一边看视频。 然后抛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李广第一箭能够射中?为什么再射就没有第一次那样的效果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会自然地去阅读课文,期望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由于成功的导入,使得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期望从课文中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哲理。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探究的兴趣已经被完全诱发出来,也进一步理解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出塞》中的含义。这样的导入,大大地诱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创设期待情境,激活学生期待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最大功能是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传授本领和技能只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事情”。随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让那些抽象的阅读内容变得更加的直观、形象,再加上教师合理的课前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对阅读产生期待。新课才刚刚开始,学生的情感就已经非常浓厚,急于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时, 就用课件创设阅读期待情境,把最近秦兵马俑二号坑发掘的新闻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对文化遗产的情感立即就会被激发出来,急迫地想知道发掘的进展情况。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很快进入文本的阅读中。这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课文是如何描述秦兵马俑的呢?让我们细细品读。教师的发问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纷纷打开课本主动地阅读并自我探索体验。由于合理的情境创设以及利用了多媒体的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有了对文本探索和体验的兴趣和激情,为更好地学习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启动阅读情感,加强阅读期待
情绪调控理论认为,决定情绪的重要因素不仅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决定情绪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决定着情绪的强度。因此,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并在阅读中积极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把文章的内涵挖掘出来,从而达成和作者默契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期待才会在阅读中获得满足。一旦学生思维及情感被点拨开来,他们的阅读思维就会变得豁然开朗,文中的场景就会像湖水一样变得透明而清澈,作者的情感就会像明镜一样光亮清晰。学生情感的涟漪一旦荡漾开来,就会一发而不可收, 就会不断地探索新的未知领域,产生学习的期待、阅读的期望,渴望获得新的知识,急切地想知道文中的故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会如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例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就通过阎维文的一首《母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用情感朗读课文中描写孟郊的母亲为儿子缝衣服的场景。很多学生甚至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孟郊写完《游子吟》这首诗后很快就回家看望母亲了吗? 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已经深切地体会母亲疼爱儿子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视野,延伸阅读期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拓宽阅读渠道,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广泛性,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文本上。这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阻碍了学生阅读期待。因此,拓展阅读视野,让学生阅读期待有所满足是教师的责任。拓展阅读视野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兴趣, 逐步地把阅读的范围进行扩展,让学生对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课外阅读产生期待,逐步地向课外延伸。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既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学习,还可以把阅读引申到课外,让这些课外的阅读对文本的内容起到一种巩固和加深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时,学生对抗日战争主题的文本本来很有兴趣, 学习这样题材的文章就更想了解更多的抗战内容。因此,他们的阅读兴趣正浓,阅读期待正在进行时。此时,通过教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把《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引入课堂,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要,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小学生阅读 篇11
通过不断地阅读,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如何思考人生,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探寻生命的价值,进而升华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睿智,提升我们生命的内涵,成就我们的人生!是啊,阅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现笔者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首先,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坐井观天》一文时,我利用学生们好奇的年龄特点,准备了一幅相关故事情节的图画,首先出示图画让学生们猜猜“小鸟和青蛙究竟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从而调动了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急于想阅读小鸟和青蛙的故事。
其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而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維特点,巧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
二、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范围,保证小学生的阅读时间
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
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三、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速度
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要加强阅读的指导和训练。阅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阅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阅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比如在指导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段主要写了谁?他们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和提示语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壁虎讲借尾巴的经过,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时别人的尾巴都各有用处是不能借给他的,心里疼爱小壁虎所以笑着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他为什么“高兴地叫起来”?因为他历尽艰辛都没借到尾巴,这时候一转身发现自己又有尾巴了,该多么惊喜啊!小壁虎由不知道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到了解这一功能而喜出望外,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速稍快,“新尾巴”要读重音,读出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兴奋的语气。再如《松鼠的尾巴》中“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要求在朗读中,能表现出大尾巴的特点。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哪些东西是又轻又软的,唤起对“又轻又软的大尾巴”的感受,于是学生不约而同地用细声柔情的语调来阅读这句话。
阅读分浏览式的快速阅读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快速阅读要求能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在对内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要求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包括对一些小问题的探究。当然,这种阅读所用时间相对于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所用时间要长得多。毕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彻得多。这两种阅读各有针对性。“在语文课堂的自我学习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地研究性阅读,深入到关键词、关键句子的理解,这样可以详细掌握课文内容”。
四、创设小学生的阅读条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学校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小学生阅读 篇12
一、培养学生兴趣, 重视学生个性的阅读
高一学年, 无论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多么紧张, 都应该专门每周拿出两节课开设阅读课, 因为在这一学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个性极为重要。在这一学年, 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开放, 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阅读的兴趣, 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有的学生天生对文字没有兴趣, 很有意思的文学书籍, 在他手中就成了催眠物。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比如:读书笔记交流会、语文读书竞赛等。同时,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 甚至不干涉, 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 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 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 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 光靠兴趣和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 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 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 促进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 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三、以应考为目的, 规范探究性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