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培训

2024-11-12

小学阅读培训(通用8篇)

小学阅读培训 篇1

小学完整阅读培训反思

今天听了李老师对完整阅读的解读,我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收获、感想:

完整阅读的结构是“国家教材+主题读本+主题电影”,对教学方面有不小的益处。在学生方面,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学生知识面,还能使学生轻松应对灵活题型,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教师而言,能有效提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使教师更加容易驾驭课堂,使课堂更有深度,提升教师自身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地位,继而使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完整阅读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1、全面辅助国家教材,并非国家教材的对立面。

2、教师从我要“怎样教”到我要“教什么”的转变。

3、增加了国家教材的厚度,从“学语文书”向“学语文”转变。

4、凸显了单元人文部分,让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得以提升。

5、弥补了部分改编课文中出现的价值观缺陷问题。如:《巨人的花园》

……

关于“怎样制定和实施完整阅读”,李老师也明确帮我们指出努力方向:

1、通过制定课程纲要,明确单元主题,依据单元主题,各班学情,教师个人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完整阅读方案。

2、通过相应方法找到相应资源 比如:网络电商资源(图书简介,主题索引);专业网站(豆瓣、读书吧等); 亲力亲为(书店、图书馆);万能的百度(建议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使用)

3、根据学校情况,建议每个单元推荐一本主题读本并在本单元授课时间内完成阅读推荐和阅读交流。

4、实施方式: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出现在授课课时当中,以阅读推荐课、阅读交流课的形式完成任务(4-6年级可以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利用好每天中午的时间完成相关任务

通过这一次的培训我将带领学生全方位的、最本真的阅读文本阅读体验。

小学阅读培训 篇2

关键词:自我评价,学习策略,阅读

一、研究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多重任务, 并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他们学会学习, 掌握制订与实现目标的方法, 运用各种策略进行学习, 且能正确评价自我并调整目标和策略。[1]这里有三个中心词:学习策略、自我评价及自主学习。其中元认知策略被置于各种策略之前, 进一步确认了评价策略在自主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多数语言学习者都已意识到阅读策略的重要性。《标准》的八级阅读目标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累计要达36万词以上, 这并非一个可轻易达到的目标, 它对学生的阅读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帮助学生达到《标准》要求, 在高考中掌握主动, 英语教师可尝试在常规英语教学外开设有效的阅读策略训练课程。

二、理论综述

(一) 自我评价的定义及其优点

自我评价指一个人在语言学习任务完成后检查自己的作业情况或在使用语言时检查自己是否成功。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策略的一种。[2]库克认为, 最有效的评价是学生的自我评价, 其次为教师与学生间的评价, 效果最差的是班级外的人的评价。[3]

Genesee和Upshur更是详细地总结了运用自我评价的四大优点:1) 增强学生对评价的责任感 (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与自主性) ;2) 增强学习者的参与程度及负责态度, 从而提高成就感 (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及成就欲) ;3) 将评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使学习者实现自我操纵, 并给教学提供宝贵的反馈 (扩大了评价的功能) ;4) 在自我评价过程中, 由于使用学习日记、学习讨论、学习档案及调查表、评价表和面谈等多种手段, 有助于教育者获得其他评价方式所不易得到的信息, 利于教学双方对学习者的进步情况进行监控 (充分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宗旨, 实现科学评价的功能) 。[4]

因此, 在倡导自主学习及发展性教育评价的今天, 自我评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外语教学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对自我评价表现出积极的兴趣, 且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

1.学习策略的定义及分类

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学习策略研究至今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归类没有定论。[5]O’Malley和Chamo (1987) 将之定义为:“学生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动,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易于回忆语言的形式及内容。”[6]文秋芳从目的下手, 概括学习策略为: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措施。该定义强调两点:使用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策略的实质是学习者的行动而不是想法, 该行动可以是外部或内部行动。[7]

O’Malley和Chamot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将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6]Oxford根据策略与语言的关系将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又包含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则由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构成。[8]文秋芳依据Skehan的观点, 将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 (其中管理策略等同于前面两种分类中的元认知策略) 。[7]

2.元认知策略的地位

以上三种分类方式都提到了元认知策略 (在文秋芳的分类中称为管理策略) 。所谓“元认知”就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又包含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9]

元认知策略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及研究者对元认知策略的关注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策略高于其他策略, 属于学习策略中的上层建筑。郑敏 (2000) 更是明确地把元认知策略与其他学习策略的关系定义为上下位的关系而非并列关系。[13] (见图1)

可见, 自我评价作为元认知策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学习者对其他元认知策略及其下位策略的使用提供反馈信息与依据, 因此, 自我评价在整个学习策略系统中应起统领的作用。因而, 对学习策略的训练, 应把重心转移到对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上来, 其中自我评价应成为培养元认知策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三、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 实验问题及实验假设

根据以上文献综述及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研究状况的分析, 笔者大胆设问:前人的一部分策略训练没有明显成效, 是否是因为只关注到具体认知策略的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元认知策略的结果呢?或者说, 如果在实验设计时把元认知策略列为训练的重点, 是否会获得更好的结果呢?选取元认知策略中的一个能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且给予教学双方充分反馈信息的成分—自我评价—作为策略训练的主要方式, 能否大大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水平, 从而使策略训练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呢?从上述的大量文献资料中, 笔者似乎已经找到了一些佐证。

因此, 笔者决定以自我评价为切入点, 开展实验研究, 考查自我评价与策略训练效果的相关性, 以确定“自我评价”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阅读策略训练中的作用。前人曾进行过多次的阅读策略训练且取得一定的效果, 而国外的外语阅读元认知研究也早已进入实证研究阶段, 取得了一定效果, [11]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以阅读策略训练实验为载体对“自我评价”进行研究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1.使用自我评价模式的实验组前测与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使用自我评价模式的控制组前测与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3.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 受试与实验执教者说明

本实验样本共48人, 全部为本校2006级高一英语培优班学生, 每周有两课时课程的学习时间。培优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较强, 学习自觉性较高。学生英语水平在本校处在中上的层次。本校学生水平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学生间英语水平差异不大。学生虽来自全市八区, 但英语学习背景大体相似, 没有年龄上的显著差异。实验拟由24名学生组成实验组, 其余24名组成控制组。

为保证两组学生的初始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采取以下分组方法:1) 对全体48名学生进行实验前测, 记录前测成绩;2) 根据前测成绩进行排序并分组, 处于奇数顺序的学生编入第一组;处于偶数顺序的学生编入第二组;3) 对两组前测成绩进行独立总体平均数差异分析, t检验结果 (见表1) 显示两组平均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0.862>0.05, t=-.175) 。4) 随机抽取其中一组为实验组, 另一组为控制组。

实验组与控制组同时由笔者执教, 以保证所进行的阅读策略训练由同一教师实施。笔者在进行实验期间已有12年英语教学经验, 前6年在广州市师范学校执教英语大专班及英语中专代培班的精读、泛读及写作课程, 之后任教于转制后的广州市协和高级中学, 已获取华南师大教育硕士学位。笔者主张实施自主学习, 而且热衷于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 在大专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二级、四级及六级考试成绩优异, 执教三届高三, 高考成绩优异。因此, 本实验的执教者基本具备实验要求的能力。

(三) 实验变量

1.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

从上文可知, 本研究旨在比较使用自我评价教学辅助模式的实验组策略训练效果及不使用该模式的控制组策略训练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自我评价教学辅助模式, 因变量为策略训练的效果。

2.实验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1) 教师及教法

为避免因教师及教法的差异影响实验的效果, 两组学生同时由笔者执教, 并在课内集中训练时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

2) 学生因素

两组学生均采用同一学习资料, 实验班学生在常规资料外补充自我评价活动所需的工具。同时,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 笔者没有告知两组学生有这样的实验, 力求让学生在最自然的条件下参与实验。分组时确保两组学生的初始水平相当。

3) 材料的难易

为避免因材料过难或过易造成实验数据的不真实, 在选取材料时笔者尽量照顾到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 尽量避免因材料过难而引起的阅读障碍。同时, 为了确保材料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也应避免选择过易的题目。

(四) 实验工具及学习材料的准备

1.实验前后使用的英语阅读兴趣及阅读策略调查问卷

1) 实验前使用的英语阅读兴趣及阅读策略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供实验组及控制组学生在进行策略训练前使用。该问卷参考了许多专家的相似问卷, 如包括80个项目的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SILL) [8]和刘亦春的《大学生英语阅读策略调查表》[12], 并结合本实验研究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考虑到高中生的实际水平, 为方便学生正确理解, 本调查表选用汉语进行设计。问卷含50个问题, 语言易懂, 可在10分钟内完成, 学生不易感到厌烦。问卷有意识按元认知策略及具体认知策略分两大模块序列进行设计。在具体认知策略的问题编排上则按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进行细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一可以方便教师进行统计与分析, 易于总结分析总体与个体的情况;二可以方便学生有系统、有条理地对自己的策略状况进行思考及评价, 以制订针对性强的目标, 明确学习方向。

2) 实验后使用的英语阅读兴趣及阅读策略调查问卷

由于本问卷目的是比较两组学生在策略训练后的情况, 为保证可比性, 问卷内容只与训练过的策略相关。

2.实验前后测试卷

本研究参照高考英语, 采取标准化题型为实验命制了两套试卷。试题主要来自近年的全国高考及模拟题。由于参加训练的学生为高二学生, 因此曾做过这些题目的可能性不大。此外, 高考题及模拟题的难度与学生的水平相当。

为保证两份试卷的难度相当, 笔者选取本校高二重点班学生在一周内对两份试题进行先行性测试。利用自动阅卷机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将其中过难或过易的题目剔除, 以提高测试卷的信度和效度。最后得到两套难易大体相当的试题, 每套试题包括5篇阅读文章和20题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 每题1分, 全卷满分20分。

3.训练进度表及学习材料的准备

1) 训练进度表的制定

为了保证训练课程为学习者所需, 笔者综合考虑以下两方面作为确定训练策略的重要依据: (1) 分析英语阅读兴趣及阅读策略调查问卷的结果列出的学习者不能经常使用的策略; (2) 高考英语和高考英语II主要考查的六个方面阅读理解能力:a) 理解具体细节;b) 理解隐含信息;c) 理解主旨大义;d) 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e)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f) 理解长难句。经过详细的计划, 制订了阅读策略训练的进步表。

2) 编写学习材料

根据制定的训练进度表, 笔者参考Amazing Stories to Tell and Retell[13]的编写体例, 针对阅读任务分读前、读中、读后的特点, 自编活页形式的阅读策略训练材料供课内集中训练与课外分散训练使用。

选取的材料基本符合“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的要求。在练习的形式设计上大量参考Grelett (1981) 编撰编著的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Berish和Thibaudeau编写的Amazing Stories to Tell and Retell及网载资料Developing Reading Strategies等, 从《新概念英语 (高中版) 》, PETS二三级阅读等材料中选取合适的文章配套各项微阅读策略与技能编写, 生词控制在3%左右。

4.自我评价活动所需工具的准备

为了确保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更到位, 更有针对性, 本研究准备了下述工具, 仅供实验组学生使用。

1) 学习目标卡

学习目标卡包括《标准》对高中英语阅读的7~9级要求及美国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使用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标准》对高中英语阅读各等级的要求, 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订立学习的目标。在使用该卡时, 教师同时对《标准》的各级要求进行清楚的解释, 让学生明了只有制定适合自己程度的切合实际的目标, 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2) 学习契约

在策略训练前组织实验组学生填写学习契约。根据调查问卷结果, 教师与实验组学生进一步面谈,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状况, 进行填写指导, 一式两份, 由学生和教师同时保存。目的是在实验正式开始前让学生无论是在心理状态还是对自己的现实水平及期望方面都作出详细的思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学生提供学习计划框架及一系列在学习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便于学生明白该干什么 (what to do) 和怎么干 (how to do it) , 为学生在实验中对自己进行有计划的自我监控及评价作好准备。

3) 阅读策略使用效果自我评价单及进步曲线图

自我评价单有多份, 参考前人经验改编而成, 因训练策略的不同而异。有的适用于课内策略训练结束后使用;有的适用于课外策略训练结束时使用。在每次阅读策略训练任务完成后要求实验班学生完成。评价单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进行即时思考与反馈, 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实验组的学生通过填写自我评价单, 逐步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形成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

此外, 为方便学生监控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的进步趋势, 在训练开始时给实验班学生发放进步曲线图, 通过每日课外阅读成绩的记录, 一个月后可形成阶段进步曲线图。

(五) 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

1.2007年1月, 对本研究所命制的两套试卷进行先行性测试, 通过修改确定供实验前后测试用的两套试卷。

2.2007年1月, 对刚选拔出来的48名学生进行阅读兴趣及阅读策略问卷调查, 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3.2007年2月~4月, 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 编制其他实验所需的工具及学习材料, 继续为实验做准备。

4.2007年4月底, 进行实验前测, 对48名学生按成绩排序并分组, 随机抽取确定实验组及控制组。与实验组学生订立学习契约。

5.2007年5月~6月, 进行为期八周的策略培训。

6.2007年6月底, 进行实验后测, 并组织学生填写英语阅读兴趣及阅读策略调查问卷。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 实验结果

本研究采取SPSS 11.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1.验证实验假设一:使用自我评价模式的实验组前测与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为验证实验假设一, 笔者通过t检验, 对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相关总体平均数差异分析 (见右栏表2) , 结果为:Sig..019<.05, t=-.94, 即“使用自我评价模式的实验组前测与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实验假设不成立。

2.验证实验假设二:不使用自我评价模式的控制组前测与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笔者用同样方法, 对控制组的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相关总体平均数差异分析 (见表3) , 通过t检验验证实验假设二, 发现不存在显著差异 (t=-.947, Sig..354>.05) 。因此“不使用自我评价模式的控制组前测与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实验假设成立。

3) 验证实验假设三: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为验证实验假设三, 笔者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总体平均数差异分析 (见表4) 通过t检验, 发现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Sig..340>.05, t=.964) 。因此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实验假设成立。

总结以上三组统计数据分析结果, 运用自我评价的教学辅助模式进行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组的实验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不使用该模式的控制组的实验前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成绩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可能跟实验的时间较短有关。可以作定论的是, 运用自我评价模式进行阅读策略训练的尝试是成功的。

1.为什么运用自我评价的教学辅助模式进行阅读策略训练可显著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成绩?

根据实验设计, 实验组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 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 都是在笔者的监控下进行的, 是“被迫”完成的任务。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笔者成功地“控制”了整个训练中大部分时间的课外阅读活动及自我评价活动。根据自我评价单上的项目要求及笔者与学生的适时面谈及指导, 实验组学生逐渐地从盲目地完成自我评价任务过渡到了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进行自我评价的习惯。他们越来越有意识地运用策略并不断反思自身使用策略的效果, 并能针对自身的实际及时地调整学习计划。

而对于控制组学生来说, 他们虽然被告知应该怎样做, 甚至他们也知道应该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但是, 他们没有完成实验组学生“被迫”完成的任务, 相比之下, 他们比实验组的学生自由, 其课外的阅读过程是不受笔者的监控的。因此, 他们未必有进行自我评价的意识;就算有意识, 也不一定知道该如何系统地进行, 因此他们的训练效果必然不如实验组理想。由此可以得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已被证实具有作用, 善于运用自我评价的学习者往往学习更有效率。

2.为什么阅读水平处在中等层次的学习者后测成绩提高的幅度最大?

实验结果显示, 在阅读理解成绩方面, 大多数学习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从数据反映的情况看来, 实验组中处在中等层次的阅读者提高的幅度最大。原因可能是他们的英语基础本来不差, 再加上有意识地有效运用适当的策略, 结果提高幅度大。而本身水平较高的学生, 由于已经掌握了阅读策略, 并且也已经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 因此成绩不易大幅提高。而据笔者与个别水平较高的学生交谈得知, 他们原来已经会用许多策略了, 经过训练, 更强化了自己的使用意识, 降低了盲目性, 因而阅读水平日趋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 实际上水平较高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不过没有在成绩上明显地显示出来。另外, 不能排除控制组中也有些学生本身的元认知水平较高, 已经懂得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 实验数据也显示控制组的个别学生后测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 控制组中积极求助于笔者的也不少, 这些同学实际上也在教师的指导下无意识地进行了自我评价活动, 因此, 他们的成绩也得到了促进。

五、结论和启示

(一) 结论

通过上述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及讨论可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策略训练均能改善学习者的阅读策略水平, 但运用自我评价教学辅助模式的阅读策略训练能显著提高实验组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 并且能改善学习者的策略运用意识及自我评价能力, 因而有更长久的效果。

(二)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 但还存在以下的不足。

1.实验的样本较小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人数都只有24人) , 实验的时间较短。同时, 实验样本都是英语水平相对较好, 学习英语动机较强的学生, 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能代表各个层次的学生, 因此实验的结果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层次的学生。此外, 由于受学校课程、课室安排的限制, 本实验只能在学校许可的时间内进行, 因而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够真实。

2.必须指出, 本研究的设计者虽然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却从未参加过系统的策略培训者的培训。因此, 教学设计及教学材料等可能未如理想。但或许正因为本研究的设计者的水平应与广大高中教师相当, 因此可能具有代表性, 本实验的成果可推广。同时, 虽然实验在设计时已尽量考虑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但本实验必然会受到无关变量的影响。如控制组中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潜意识中使用了自我评价策略从而提高了成绩。实验组中也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因为其他客观原因 (如忙于完成其他学习任务, 未能合理分配时间) , 未能认真地进行自我评价活动。以上因素均可能影响了实验结果。

3.调查问卷因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只采用客观描述 (并且只有三个程度供选择) 的方式, 这也可能会导致调查结果与真实状况不相符。考虑到这个因素, 本实验最终没有对实验前后的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4.前后测试卷采用标准化形式, 为学生提供四个选择项, 不排除有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文章时用排除法等应试手段猜对正确答案, 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三) 启示

小学阅读培训 篇3

【关键词】阅读策略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英语考试中重点考查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以中考英语试题为例,阅读理解题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同时听力、完形填空、书面表达、单项填空等题型的答题效果也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阅读能力。因此,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注重以下阅读策略的培训:

一、强化词汇学习

词汇量的大小与阅读理解能力成正比,这是无须证明的定论。英文阅读理解涉及到语篇、段落、句子、词汇四个层次的理解问题,而其中最根本的是对词汇的理解。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如果掌握的词汇量太小,读一篇文章,处处是生词,则会处处碰壁,文章不可能顺利读懂。在阅读过程中强化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宗旨并不矛盾。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理解文本。加强词汇意义的解释,了解词汇的用法,都是在增强语言知识,是理解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二、强化语法知识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而语法则是词汇构成语言的规则。掌握英语语法,并能把自己的英语语法知识熟练地应用到英语阅读实践中去,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阅读过程是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语言知识主要是指词汇与语法知识。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模式中,语法的地位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应恢复语法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阅读课是训练学习者语法知识最理想的环境。当然,阅读课不能成为语法课,就像词汇教学不能成为阅读课的主流一样,语法教学也不能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这种结构分析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触及结构的用法,即在特定的语篇里表达的含义。

三、强化语篇结构知识

语篇又称为篇章、文章、话语等。黄国文教授认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国外学者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认为,最好把语篇看作是语义单位(Sentenceunit),即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综上所述,决定语篇的不是形式,而更多的是意义,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形式和意义都必须有相应的完整性,但各自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依赖性。

那么,语篇有哪些特征呢?首先,语义连贯是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语篇表达的不是彼此无关的信息,而是语义连贯,相互关联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连贯的整体;其次,语篇中的语义连贯借助衔接和语境,而句与句的排列、信息与信息之间、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排列都应符合逻辑。文本中含有大量的语篇信号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如代词指代系统、主题信号系统、过渡词和句、照应句法机制等,掌握语篇结构知识有助于阅读理解。

四、加强背景知识

几乎所有的阅读研究者都认为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如果读者在文化方面熟悉文本,或文本与读者日常所掌握的知识相关,那么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大量试验说明,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因为不同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概念虽然基本相同,但其表达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却往往独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英语阅读中,即使语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如果对其文化特征缺乏认识和了解,忽视了母语和英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经常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尤其要重视对英语词汇内涵和外延中文化涵养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熟识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典型现象,预测阅读材料的内容,并能正确评价阅读材料的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等。

五、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动机

学习者的动机是影响语言习得的因素之一,较高的动机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Schiefele经研究发现,内在的个人兴趣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个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首先要借助于教材,阅读的教材可以选择各类题材和体裁,这样才能从内容上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其次借助于教学手段。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从心理上拒绝接受阅读,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千篇一律。其实,阅读课可以上得丰富多彩。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阅读教学的手段更是可以多姿多彩。

综上所述,学习策略培养和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应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各种策略恰到好处地融入阅读任务中去,通过学习策略训练,使学生能根据阅读材料的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策略,学会学习英语的方法,并逐步独立、自主地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教师的作用也要及时调整,由原来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变成学习策略的诊断者和培训者。

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并运用成功的阅读策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丹丹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外语界》,2002,92(6):13-18

小学阅读培训 篇4

一、通过各个学校的经验交流,我更加了解了小学生阅读项目。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虽然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既不够系统也不够丰富。对于小学生阅读,以前我认识的比较偏面,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终于知道了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怎样提高,使原来在工作实践中觉得不好解决的棘手问题找到了切入点,感觉收获很大。总的来说,各校代表以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切实的成果来向我们展示他们学校的阅读成果,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书本知识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一、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阅读的教学观摩活动,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打开了思路,不仅对本校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先进学校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北京名师讲授的六节课,让我站在更高的台阶上重新地认识、学习各方面的教学知识,也让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我的工作,看待我的缺点和不足。

二、实地参观学习,找准了差距。在太原校尉营学校的听课和参观,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结合这几天的内容,我总结出了干好工作应具备的四种能力: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就是练好普通话,积累丰富的词汇,使语言更加风趣幽默;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就是善于调动班内的气氛,但又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组织得当;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就是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大胆尝试,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四是学习实践能力,就是把学到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想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就必须具备这四个能力,因为作为新世纪的年轻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好的发展。

小学阅读培训 篇5

1分数:

2(单选题)下列关于教学媒体的说法中,哪项不恰当?()

选择一个答案

a.在选择教学媒体的时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错 学内容等信息误

错b.教学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误

正c.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该优先选择先进、智能化的教学媒体

d.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错 学目的时,被称为教学媒体误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2/2。

Question

2分数: 2

(单选题)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下面属于抽象经验的是()。选择一个答案

a.电影

b.实验错误

错误

c.校外考察旅行错误

d.数学公式

正确

e.参观博物馆错误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2/2。

Question

3分数:

4(多选题)王老师通常按照下列原则来选择教学媒体。请分析一下,下列选项中有哪些是不正确的?()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选择教学媒体时,要考虑该教学媒体是否能够准确、有效地将所要表错 达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误

b.选择教学媒体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该教学媒体是否新颖、先进,以充正 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c.在选择教学媒体的时候,需要比较使用教学媒体所产生的功效与使用错 教学媒体付出的代价误

d.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优势互补,能够整体优化教学效果e.在选择教学媒体前,只需要考虑教学目标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4/4。Question 4分数: 2

(单选题)媒体(Medium)是:()选择一个答案

a.课程的主题内容b.表现形式

c.帮助学习者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d.在信息源和接收者之间传递信息的载体

e.教学类型

错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2/2。Question 5分数: 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属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媒体选择适当与否的反思。()

选择一个答案

a.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合适

错误

b.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小组活动之中错误

c.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错误

d.教学方式是否多样化

e.引入的动画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错误

正确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2/2。Question 6分数: 2

(单选题)按照投入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来看,选择教学资料的最节省的方式按顺序分别是:()

选择一个答案

a.选择现成的资料,设计新资料,修改现有的资料错误

b.修改现有资料,设计新资料,选择现成的资料错误

c.设计新资料,选择现成的资料,修改现有的资料错误

d.修改现有资料,选择现成的资料,设计新资料错误

e.选择现成的资料,修改现有资料,设计新资料

正确

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2/2。Question 7分数: 2

(单选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偏离了讨论的主题,以下方式中能够引导学生回到主题讨论的是()。选择一个答案

a.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以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错误

b.设定奖励和惩罚制度,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c.进行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并要求组长承担监督责任d.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e.强调学习任务的重要性,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2/2。Question 8分数: 2

(单选题)下列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选择一个答案

a.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b.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c.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应干预

d.教师应该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合作要求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e.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2/2。Question 9分数: 2

(单选题)在 Dale 经验之塔中,塔尖部分指的是:()选择一个答案

a.抽象的经验

正确

错误

错误

b.具体和抽象的经验

c.即不具体也不抽象的经验错误

d.具体的经验正确

这次提交的分数:2/2。

小学阅读培训 篇6

第十九讲教案

训练科目:写冬天的一处景物

本讲的教学具体安排:

主要内容:

一、训练要点介绍

二、写作方法提示

三、写作技技巧讲解

四、安排学生阅读

五、组织完成阅读练习和讲解

六、面批上次课后作文

七、提示本课思考和习作,学习构思和撰写提纲

训练要点

 训练根据自己有选择地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来写,既可以是一篇以描写冬天景物为主要内容的“写景文”,写法应紧扣冬天这一物定环境气氛。

写作提示

观察冬天的一处景物然后把观察的结果写下来。观察景物要突出景物在冬天的特点。先考虑好文章的中心和表达的顺序,然后围绕中心写。

1、审题并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

首先要弄清楚写“一处景物”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景物,如写校园的冬景,既可写整个校园的景物,也可写校园某个角落的景物。观察景物,印象最深的就是景物最有特点之处。描写冬天的景物要给人以鲜明的形象,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写作时必须注意做到:

(1)按一定顺序细致观察事物。可按时间顺序,也可按方位顺序。特别当观察点转达移时,要显现出不同的画面,突出冬天景物的特点。有序观察是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前提。

(2)在观察中要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主要景物,就是你要重点描述的对象,必须仔细观察、反复地看。为了把握景物多方面的特点,我们要让自己身上的多种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它们协调地联合起来去感受,这样观察的内容才全面,对景物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写好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描写雪时,注意抓住雪的色彩、动态及声音来写;茫茫雪海,从不同视角观察,用不同词语、多变句式写出雪的形态。

2、想象并具体描写,突出景物特点

景物本身是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要想把景物写活,就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抓住它的特点,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具体描写。这样才会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

(1)注意对景物的静态、动态、环境气氛作综合描写。动态和静态并非绝对孤立的,有时在景物静态中闪动着动的韵律,而动态描写又不能离开细致入微的静态描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由动变静,由静变动,动静结合,才能把景物写形象。同时描写的景物不能脱离它所特有的环境,努力通过环境描写去衬托、泻染景物的特点,使之特点鲜明、突出,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注意把合理的想象融入景物中,由于想象具有明显的跳跃性和创造性,并由所见到的景物想到尚未出现的景物,这样,就能使文章内容在更充实、更生动的同时,增添艺术感染力。但想象要以事实为依据,真切地透露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为想像而想像。或凭空想像;想像要紧扣文章的中心,运用想像使文章主题更鲜明,使描写的景物更形象。

(3)注意写景物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景物,我们常常把对某种景物的热爱之情渗透于描写景物的字里行间,通过心理变化的描述,抒发喜爱之情,这样的文章才能达到真实感人的效果。

阅读材料

打雪仗

正赶春节时下了一场大雪,雪后的院子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可以打雪仗。

雪仗开始,孩子们拿起一大捧白雪,捏成几个结实的雪球,洁白的雪球捏在手里,“好凉啊!”我不禁叫起来。

战斗开始,我们分两组,摆开阵势。我和表弟是第一组,表哥是第二组。二组先向一组发起猛攻。我们毫不示弱,也发起强攻。“强龙”对“猛虎”,雪球纷飞,我们左躲右闪。我抓起两个雪球叫:“看炮弹!”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扔向对方,对方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弹”惊呆了,来不及躲闪,“啪!啪!”两颗“炮弹”都打中了表哥,他胸前像贴上了两朵大白花。我很得意,又扔一颗。谁知他一边机灵地一闪,一边向我投来一颗,没等我反应过来,雪球“啪”的一声打中了我的腹部。于是,我身上也沾满了雪花。

我们蹦啊、跳啊,欢乐的笑声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了。

每到深秋季节,雪姑娘轻盈地从天空降落。不过,这时雪下得不大,形状像一颗颗米粒,大地像披了洁白的珍珠纱。

到了隆冬季节,那便是雪的世界。先是大风伴随,搅得满天白茫茫的一片,搅得人连眼睛也睁不开了。过了一会儿,风刮疲倦了,休息了,只剩下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雪落在脸上凉丝的。把雪片放在手上仔细一瞧,很有棱角,有的像小银棒,有的像六角形的银手饰,有的像梅花。。。美丽极了。远处的山,近处的房子都盖上了厚厚的白地毯。

雪停了,太阳出来了,把这个银妆玉砌的世界点缀得更加耀眼。天地间好像仙境一般。

冬天的公园

我爱百花盛开的春天,我爱枝繁叶茂的夏天,我爱果实累累的秋天,但我更爱那白雪皑皑的冬天。刚下过雪,地上白茫茫的一片,偶尔可见一串脚印。我沿起着这些不畏严寒的人留下的足迹,走进冬天的滨河公园。

啊,冬日的滨河公园真美!谁说冬天比不了那盎然生机的春意,谁说冬天比不了那缤纷的秋色。看这滨河公园,看这雪后的银色世界,不正是冬天所独有的特色吗?昔日那黄色的土坡变成了白色的山丘,冰封的护城河宛如一条银色的玉带。我爬上小山,向远处望去,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房顶、树木、马路、土坡都好像刷了白漆,真是银装素裹。我站在树下,阵阵风吹过,把上面的白雪扫落下来,落在我的头上,身上、脸上,我被白雪笼罩,仿佛置身仙境之中。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撒向大地,把地上的积雪照得更加洁白、晶莹,把树上飘飘悠悠下来的雪屑照得五彩缤纷。林间的空地上,一群孩童在打雪仗,欢声笑语,十分热闹。啊,白雪,这冬天的使者,给滨河公园,给整个大地,带来无限生机。

谁说冬天树叶落光,没有一点绿色?谁说冬天一片凄凉,几乎没有生命?滨河公园的松柏不是依然挺立吗?冬天的松树,苍翠挺拔。它们和白雪作伴,把公园装扮得沉稳、严肃。雪后的青松,头戴银盔,身披银甲,俨然一个银色卫士,为公园站岗放哨。我们难道不应像松树那样不畏严寒,坚毅刚强吗?几只小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给宁静的气氛加入了生气,它们像是在迎接这冬天的使者——雪,又好像在赞颂这无畏的战士——松。

冬天滨河公园的庄重,给我以坚实之感。冬天虽然寒冷,但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冬天又是孕育春天的温床。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我爱你呀,冬天!我爱你呀,冬天的滨河公园!

雪的风格

雪没有美丽的色彩,却是那么的纯洁、那么无私。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微笑,给庄稼带来了温暖,也给自然装点上一身银装。

记得下雪前,天总是阴沉沉的,气温在一点点地下降,然后突然间狂风大作,紧接着小雨就会夹杂着亮晶晶的冰渣从天而降。

再过一会儿,雨住了,风停了,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从灰蒙蒙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向大地,那情景简直就像无数的伞兵从天空中飘下来。一朵朵棉花似的白雪落到行人的肩上,头上,落到树枝上,落到田野里。不一会儿,整个大地就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雪停了。我透过楼房的窗户向外望去,哟!一夜之间大地银装素裹,那么洁白,那么好看。几缕微红的云在天边缓缓流动,在银色大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动人。向下望去,只见那披满雪花的树枝上呈现出千姿百态,有的像蓬松沉甸甸的棉球,有的像毛茸茸、亮晶的银色花朵。几只灵巧的小鸟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震得白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那情景真有说不出的清新,说不出的畅快。过了一会儿,四周依旧是一片白,只有城市的大道上被行人踩过,留下一条条清晰的印记。这时,城市上空传来车铃的叮叮声,车辗过路面的沙沙声,还有孩子们的嘻笑声,仿佛是一支优美动人的雪后交响曲,久久地,久久地在我的耳边回响。。。

雪呀,你把美丽和缤纷带给人间,而自己却总是悄无声息地默默地离去,你只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我从心底里赞美你的品格。

思考练习

1. 仔细阅读《看下雨真有意思》一文,体会它的写作方法

看下雨真有意思

放学后,我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冒雨回家。

雨下得小点儿了,我脱下雨帽,一会儿望望天,一会儿又望望地,觉得下雨还真有点意思。

下小雨时,天是灰蒙蒙的,周围雾气腾腾。我看汪见雨点臬从天上飘落下来,但感受到有雨点打在我的头上、脸上。街心有积水,路面像是摆放着无数面大大小小的镜子,从里面可以看见天,看见马路旁边的树,但一棵一棵都有是倒过来的。

路边的积水很多。树叶上滴下的大水滴,溅起一个个水泡。水泡都是半坏形的,游动一下就炸开了。雨落在河里,水面邮现了一个又一个小圆圈,圆圈由不变大,一下就无影无踪了。这些圆圈多可爱,多计人喜欢!我想如果让我来画,肯定画不了这样多,这样圆。

我们周围有许多好看的东西,只要你喜欢它,你就能看到它。不是吗?看下雨真的很有意思。

要求:仿照上面的写法,学写三个片断。

(1)雪中的大街

(2)早晨的天空

(3)我看到的雾

据下列作文提纲,以《冬天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作文。

(1)冬天的校园别有情趣

(2)冬天校园内的花、树。。。

(3)校园冬景

(4)赞叹校园的美丽、可爱。

小学阅读培训 篇7

一、问卷调查

从某高中三个不同的年级由英语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阅读作业以及考试中阅读的成绩选出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学困生, 然后从其中随机的抽取每班7名学生, 总共147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和阅读策略的具体项目, 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这四个维度, 共42个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氏5点计分:1、2、3、4、5分别代表的是完全不符合我、通常不符合我、有时符合我、通常符合我、完全符合我。

调查结果为:

二、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的英语阅读策略培训建议

1.高中英语阅读学困生的阅读策略总体的使用状况是不理想的。总体上, 高中英语阅读学困生在阅读策略的各个题目上的平均分很低, 这表明他们阅读策略的使用能力很差。英语的阅读策略对于英语阅读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影响英语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元认知阅读策略。在许多学者看来元认知策略是致使学习成绩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阅读策略的使用现状, 加强阅读策略使用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出阅读规划, 如阅读时间、阅读计划的制订, 多多进行阅读练习等等。

2.对英语学困生在阅读方面进行自我激励以及社交策略的培训, 特别要加强对男生的辅导和关注。男生和女生在四种阅读策略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在认知的策略维度上, 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分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有关于群读、视读、阅读课预习以及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等正向的题目中, 女生的得分普遍高于男生。这也说明了男生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差。因此, 在此研究中的认识策略方面, 体现出男女生有着极大的差异。而在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的正向题目当中, 男生的得分要比女生的低, 在总的平均分上也是这样。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使用策略上男生要比女生的机会少。

男生社交策略平均分是最低的, 他们缺乏控制策略和管理策略的运用, 不会对适合自己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进行选择。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女生更具有自我管理的意识, 因此鼓励男生运用社交策略, 发挥同伴作用, 进行主动交际、结伴学习、交流感情等, 培养他们运用调控策略和管理策略。

3.要从高一开始对英语学困生进行阅读策略培训, 并且首先要在心理上进行疏导, 培养适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驱动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学生付出多少努力、愿意承受多大压力、能够面临什么挑战以及能够坚持多久产生影响。在四种阅读策略以及总平均分上三个年级的学生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即使没有年级的差异, 但是低的成效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阅读策略培训要从高一年级开始及早排查, 及早校正, 并且首先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让学生再具备提高的希望, 尽量避免负面行为和心理的产生。

英语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言心理过程,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确认识英语学困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困难, 有的放矢, 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才能帮助那些英语学困生走出英语阅读的困境, 重建英语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 奠定其英语综合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英语学困生”。基础教育课程进一步改革了, 学困生现象引起了所有教学工作者密切的关注。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高中英语学困生范围日益扩大, 英语阅读成为了高中英语教学中一个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困生,英语阅读,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亚红.英语学困生阅读障碍的认知分析及教学对策[J].云南电大学报.2012.9.

[2]刘琼.高中英语学困生阅读策略训练的实证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9.

小学阅读培训 篇8

摘 要:为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模式不断改革创新。“微培训”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培训模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文章对“微培训”的背景、内涵与意义作一简要论述,以期促进学界对该培训模式的深入研究,更好推进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的发展。

关键词:“微培训”;背景;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62-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步伐不断提速,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对培训模式改革创新的呼声也不断提高。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微培训”,以其鲜明的模式特征和在一定范域应用实践取得的成效,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笔者试从“微培训”的缘起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促进学界对该模式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二、“微培训”的缘起背景

分析“微培训”产生的背景,首先要对“微格教学”“微型学习”“微型课程”有个基本认识,才能够全面把握“微培训”的历史发展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教育改革运动。斯坦福大学的德瓦埃特·爱伦(Dwight Allen)等人在对“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录制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并分析评价,以期让受训者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也称“微型教学”),并被推广应用到师资培训和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

“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是知识经济社会环境(微型内容、媒介生态微型化交融的环境)下学习媒介生态变化的产物。“微型学习这一概念于2004年提出”[1],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马丁·林德纳(Martin Lindner)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介的新型学习。[2]这一提法不仅得到学习者的广泛认可,也在社会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型课程”简称“微课程”,“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因为这样的微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拥有感,微课程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3]由于“微课程”具备满足现代社会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独特优势,受到广大学习者的认可和好评。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时代的APP广泛应用,加之APP+微博+微信等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一种新型自主培训学习模式——“微培训”(Micro training)应运而生。“微培训”在继承了“微格教学”“微型学习”“微型课程”的“微”的实效基础上,充分借助APP、微博、微信、QQ等新型媒介,使自身更具社会化和移动性。“微培训”因其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学习者的需求而被应用于各类培训中去。

可见,从“微格教学”到“微型学习”,再到“微课程”和“微培训”,“微”字当头,步步发展,既体现了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体现了人类对知识学习的不懈追求。

三、“微培训”的基本内涵

1.概念

从“微培训”产生的背景来看,“微培训”在我国属于一个新事物,国内关于“微培训”概念研究较少,笔者整理了相关文献资料,其中,汪志广认为:“微培训是指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借助新媒体(E-mail、QQ、飞信、飞鸽、微博、微信等),以学员微讲座、微论坛、现场体验、活动观摩、快乐聊吧等形式,建构学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培训方式;它是微目标、微时间、微活动、微内容、微规模、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是由培训教师引领并参与活动,由学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培训的一种新型辅助性培训形式。”[4]严以华认为:“‘微培训就是用短、平、快的方式开展培训,节省时间,提高实效。”[5]张志兵认为:“对于微培训,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微知识微表达,即对于一些细节性的知识要把握好讲解的时间,简单地一带而过;小故事讲解大道理;重视细节处理,即对学生的一些不良实验习惯或者学习方法耐心地提点,讲清楚道理,然后鼓励他们改正;小语录成规矩,即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两句简单明了的话语对如何学习,或者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提及,突出语句的短小精悍,并且富有哲理。”[6]牛麟认为:“微培训以学习者为核心,以‘微为主要表现形式,构建微环境,传播‘微知识‘微技能,能利用网络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全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7]从上述“微培训”概念来看,“微培训”是在网络环境状态下进行的,是一种微型化的培训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模式,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场域下应用性较强,由此,我们可以简要定义“微培训”:“微培训”是基于网络环境状态下的微型化培训模式。当然,“微培训”具有动态性特质,其概念也会不断变化发展。

2.特征

关于“微培训”的特征,汪志广认为,“培训活动微型化、培训管理自主化、培训效果持久化”。[4]严以华认为,“主题精练,目标明确;时间短,每次培训时间大约为5~10分钟;针对性强,能解决困扰教师们的普遍性问题;内容新,操作性强”。[5]张志兵认为,“小、准、精、常和专”。[6]

结合我们对“微培训”的简要定义,我们可将“微培训”的特征概括如下:

(1)培训环境微型化。“微培训”是在微型网络环境下开展的,这是相对于面授培训而言的,这种微型网络环境具有充分的人性化和自主性,这对学习者自主培训学习的自律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2)培训形式微型化。“微培训”的形式是微型化的,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多种现代网络传播媒介进行学习研讨和交流互动,而媒介选择的多样性可以锻炼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

(3)培训内容微型化。“微培训”内容讲求“精简”且“美妙”,来自于教育实践的精华内容,既能激发学习者喜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学有所动,又可以让学习者体验到培训学习的乐趣,学有所获,达到学乐交融的境界。

(4)培训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发展。“微培训”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通过满足学习者的培训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来促进学习者发展,培训目标贯穿于“微培训”始终,打破时空局限,具有显著的发展性,这也是“微培训”的一个鲜明特征。同时,“微培训”在培训时间设置上更具有灵活性,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培训学习。

四、开展“微培训”的实践意义

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和改变。“微培训”是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基础上的,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产物,是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学习者需求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对于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模式改革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为转变学习者的培训思维提供了可能

微型化是“微培训”最显著的特征,这有效克服了目前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存在的培训内容繁多、培训时间有限、自主选择性较弱、“被培训”等弊端,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微培训”让学习者在遵循“信息输入-信息存储-信息提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的信息获取一般过程条件下,对自我进行反思,形成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的培训思维品质,这种思维品质在“培训启动-培训实施-培训结束”三个阶段中通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阶段性学习成果得以体现,“灌输式”的培训思维也将逐渐消除,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持续学习的学习理念也会在“微培训”中得到强化和落实。

2.改进完善了原有的培训模式

当前我国实施的“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校长国培计划”等国家级培训项目所应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有面授培训、网络培训、面授+网络三种,三种培训模式各有利弊。就面授培训而言,尽管面授培训可以实现近距离的直观接触,交流研讨互动性较强,培训者的体验感较好,但是,也存在诸如培训费用高、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实施效果不理想等突出问题。“微培训”不仅克服了面授培训的突出问题,而且创新发展了网络培训的优势,强化发挥其微型化优势,并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江苏省高邮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福建省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等都应用“微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微培训项目丰富,涉及电脑基础、办公软件使用、课件制作、电子白板交互操作等,使广大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并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8]“中小学校长在微培训中逐渐养成科研意识和培训习惯,将研究纳入微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将培训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实现由‘经验型校长向‘研究型、‘专家型校长的转变。”[4]

“微培训”除了被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以外,还被推广应用于企业培训中。如有人探讨了“微培训”应用于企业培训的问题,“由于‘微培训时间和方式灵活,内容针对性强,可作为集中式培训的有效补充,对提升企业培训质量必然会发挥重要作用。”[9]“微培训完全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迎合了员工学习习惯的改变,随着社会化媒体软件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技术升级,微培训必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完善空间”。[10]可见,“微培训”在企业培训中也是大有作为的。

五、结束语

深刻认识“微培训”缘起背景、基本内涵与实践意义是进行“微培训”研究的前提。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针对性、精选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自主性、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等问题也是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将“微培训”这种新型培训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有助于促进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TheoHug,MartinLindner,PeterA.Bruck.Microlearning:EmergingConcepts,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after e-Learning-Proceedings of Microlearning2005[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5.8.

[2]MartinLindner,PeterA.Bruck.Microm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2007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8.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汪志广.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开展微培训的研究[J].中小学校长,2013(5):4-5.

[5]严以华.用“微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6):16.

[6]张志兵.加强“微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教书育人,2014(1):33.

[7]牛麟.微培训下的中小学教师混合培训模式[J].成人教育,2014(8):89-90.

[8]肖东等.高邮:微培训给力教师专业成长[N].江苏教育报,2013-05-15001.

[9]喻明姬,王晶,李明霞,陶富莲.延伸的培训课堂——“微培训”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J].石油教育,2014(6):18-20.

上一篇: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下一篇:未来的5G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