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的指导(共12篇)
小学生阅读的指导 篇1
课外阅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阅读书籍报刊, 也包括网上浏览, 阅读电子报刊, 听广播、看电视等。阅读伴随着人的一生, 人从能认字起就开始在阅读并终生在阅读。课外阅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孩子早期的正确阅读, 阅读的多少和阅读的深浅, 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 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就是读了许多书籍, 看了许多报刊, 要到用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 或者找不到了。事实证明, 如果我们读完一部作品, 看完一篇文章, 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很容易遗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借鉴名人读书方法
根据许多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的读书经验与体会, 阅读时必须做到:“心到辅以笔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 注意积累资料, 以巩固阅读效果。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读书时总是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他忽而奋笔疾书, 忽而托首沉思。在他的书籍和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 标记着各种符号。
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读书时也总是“深究而细讨”、“慎思而明辩”, 用铅笔标出重点, 加上批注, 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读书时也极为认真。有时在书上做符号, 加眉批;有时夹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应用。他还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即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做到勤于动笔。这样, 才能帮助你记忆和掌握其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才有利于帮助你储存材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才有利于帮助你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心到辅以笔到”的读书方法, 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运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既是练笔过程, 又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积累生活素材、词语,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既有利于培养字斟句酌、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 完整领会的好学风, 还有利于培养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会开展正确阅读
为了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积少成多, 更好地加以巩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随时应用。学校教师和家长,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阅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这是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 阅读有多种方法。
1. 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 以及阅读价值不很高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文章, 就可采取此种方法。即随便翻翻看看, 即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前言、看内容提要等, 大致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 品味欣赏的精读法。
对于名篇名著以及具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和文章, 则要静心细读。就像人吃东西一样, 必须细嚼慢咽, 体味欣赏。做到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然后, 把书籍或文章中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参考。
三、懂得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没有统一的体例和固定的格式。最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做摘录或摘记。
即在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调查报告、文书档案时, 把与自己学习有联系, 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关联, 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可记在笔记本、纸条、资料卡片或活页纸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说过:“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簿本,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想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读书时要学会观察, 学会随时记录, 学会做好笔记。这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2. 编写资料索引。
如果觉得阅读的材料中有用的内容很多, 摘录不了, 或者自己已有这方面材料。则可把有关的书名或篇目、作者、版本、页码等写下来。然后, 按照内容编写出资料索引, 以便要用时查找。
3. 做读书提要。
如果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认为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 或者某一章节、某一方面内容对自己有帮助, 可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要点、有关方面的材料, 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撰写下来。做这种读书笔记, 要求有一定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4. 写读书心得体会, 或叫读后感。
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 对某一个问题有所启发, 或有个人创见, 可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例如, 可就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者摘录好词佳句, 或者体会作者文章的写法。需要时可以整理或发挥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甚至可成为创造发明, 或者阐明某一新观点的关键。这种读后感比较随便, 可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或写在资料卡片上, 也可写在书刊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做读书笔记, 可从简单的摘录开始, 逐步学会写提要或写心得体会。究竟采用哪种形式为好, 应根据各人的爱好和条件而定。为了充分发挥读书笔记的功能和效用, 教师和家长可定期进行检查, 组织相互交流活动, 让大家有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对写得好的孩子给予鼓励。从而形成人人阅读、个个笔记的良好氛围和习惯。
小学生阅读的指导 篇2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许多家长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不够,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生时间,对学生课外阅读不支持。课堂上,大量的辅助教材、练习题,排山倒海般,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此时的读书,成为一种机械式的流水作业,应付差事,更别说什么方法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获得丰富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素养、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雅的情趣。作为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之一,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有着其他活动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孩子们回家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小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应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这样,才能有所获得。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一)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
阅读是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苏赫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适合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应从孩子出发,以小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现在市场上各种儿童读物 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因此,在选择读物时,教师要进行指导。指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喜欢的,当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会感到枯草无味,不知所云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所以,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是应当遵循的第一原则。
2.贴近学生生活。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合集体训练,选择《长征故事》、《卧薪尝胆》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全身心投入。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3.读物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挑选的内容不能总停留在浅显的、过于形象的读物上,应多选择一些有深度的、稍微超过自己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感性,磨炼理性,在阅读中受益。
4.内容健康有益。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毛主席在花山》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毛泽东传》;学习《赤壁之战》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海豚救人》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
5.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事,像童话、科学幻想小说,如《格林童话》、《哈利•波特》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太空历险记》;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6.读时尚读物,满足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想方设法的努力着,每人都为能有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而陷入暇想。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对于这一点我们往往忽 略,甚至粗粗暴地扼杀。的确,时尚读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学生心理的扭曲,也有可能的会为孩子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更多的时尚读物存在充分的流行因素,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愿望,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对待这种时尚读物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积极引导这种时尚。
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成功的购书经验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图书的渠道,提倡优秀图书资源的共享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就提醒我们,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好读书方法和技巧。有的学生凭着兴趣,走马观花地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略读法。有的书要详读,有的书只需要略读。略读,就好像对庄家另作一次性的扬谷,使你能够得到大部分饱满的谷粒。你会发现略读所得,就的使你能够得到的最值得读的地方。把一本书大致看一遍之前,下述步骤是很好的方法:
(1)看标题、内容和序言,特别注意标题、全书主题与宗旨,或作者的特别观点。
(2)研究书的目录,以弄清该书的大致结构,像旅游者利用导游那样利用它。•
(3)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的有关书籍。在索引中见到你所需要的名词时,可以翻开有关段落,找到答案。这样,你就可以决定该书应该详读还是略读,如果打算略读,就可以在上述步骤的指引下找出重要的章节,重点阅读。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小学生阅读的指导 篇3
关键词:小学生;学科阅读结构;阅读指导策略
G623.2
阅读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主要是依据教师的指导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通过自身的阅读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新的知识,同时阅读能力将影响获取知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阅读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能力,学生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若是可以依据有效的方案,随着阅读进行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但是,有效的阅读方案,并不是天生的,而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实践得来的,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逐渐形成的。
一、小学生学科阅读结构
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在选择书籍的过程中较为随意,以此无法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对其发展有影响意义的书籍。例如,向低年级的学生推荐童话、寓言故事等;向中年级的学生推荐科幻类的书籍;向高年级的学生推荐伟人伟事、中外名著等。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一篇带多篇”的形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指依据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理解,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以此巩固之间教师教授的知识,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最后让学生自己自学,促使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有效地能力【1】。
二、小学生阅读指导方案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时期进行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阅读也是这样。只有学生具备深厚的兴趣,才有助于学生依据积极的心态进行课外阅读。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注重教师的个人魅力。依据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需要依据教师自身的魅力影响学生。第二,注重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课外阅读不只是依据课外的时间,需要与课内的教学工作是相互结合的。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应的文章,促使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疑问。例如,教师在教授《拔苗助长》和《龟兔赛跑》的过程中,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了好奇,以此在课外的时间里更多的去阅读寓言故事,并且分析其存在的意义和表达的含义。第三,开展更多的阅读活动。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可以设定有效的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课外学科阅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地位,并且整体的阅读教学中都要体现,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依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书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依据自身的观念为学生推荐好看的书籍,或是依据教材的规定为学生提供书籍,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年龄。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有观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要避免阅读成为学生的问题【5】。要想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观念,获取更多的知识,需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求进行分配。第三,文章的解读要注重学生的独特观念。虽然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但是也具备完善的思考呢你,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文章的评价,教师在实際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倾听学生的观念,以此进行更好的教学工作【3】。
(三)创设优质的阅读环境
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学校。需要获取各科教师的支持和鼓励。阅读能力不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影响力,在其他学科中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教师的支持就可以更好的进行阅读。同时,教师在教室也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小式的图书馆,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是家里的书放在这里,由每一位学生进行管理,并且可以随时阅读,以此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书籍数量。另一方面,就是家庭的支持。家庭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家长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向家长传递阅读教学的益处,促使家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依据,为学生创造完善的阅读空间,同时也可以促使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以此构建学习型家庭,从而为学生创造有效的阅读环境【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进行的学科阅读工作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引起学校和家庭教学的关注,但是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以及实践理论,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奠定有效的基础。上述主要是对实际发展过程中小学生学科阅读结构制定有效的教导方案,促使学生逐渐建立完善的教学观念,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纯纯. 阅读理解策略教学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后设认知之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常梅芹. 小学数学科普阅读指导的行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邰先君. 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4]曾祥云. 小学生童话阅读指导的策略与方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4
(一) 指导学生随时摘录:
学生课外阅读, 如果看一篇撂一篇, 看一篇丢一篇, 其结果是所得不多。徐特立同志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 “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教学生读书, 不管读一部分书还是一篇文章, 要求必须认真钻研;深刻理解, 要记住要点, 不贪多求快, 不囫囵吞枣。
我国有一个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就是读书“四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就是读书动脑, 多思索, 独立思考, 不让书上说的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口到, 就是诵读文章, 诵读能够帮助领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眼到, 就是要多看, 细看, 认真看, 看多了, 对扩大视野, 开阔思路, 是大有好处的。手到, 就是要勤于动笔, 多抄多练, 随时摘录。“好记性, 不如烂笔头”。这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问题, 这对学生阅读更是必要的。
(二) 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
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 是巩固阅读成果的最好办法。学生每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重要文章, 应该要求他们写阅读笔记, 而且确实有内容可写。阅读笔记的重要内容是:内容概要, 读后心得。读后心得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读后心得还可以附质疑一项, 质疑就是读后还有提问, 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记下来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每学期写读书笔记的次数, 要根据班级科目的多少, 课外自己时间的不同而定, 少则一、两次, 多则三、四次。每一次阅读笔记, 教师都要给予批阅, 应该选择一部分写的比较好的作为范文进行交流, 在班级表扬, 鼓励学生的情绪。
(三) 举行读书报告会:
要激发学生和鼓舞学生阅读情绪, 促进课外阅读工作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全校或班级上作几次读书报告。语文教师力求把优秀的文艺作品或其他文章仔细阅读过, 把作品的主要内容提炼概括一下并加以精心组织, 从作品的思想性到艺术性, 从写作技巧到语言应用, 一一加以归纳整理向学生作报告, 这样, 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又可以鼓起学生高涨的阅读情绪。
(四) 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或读书讨论会:
凡是全班学生集体阅读或绝大多数同学读过的书籍或作品, 可以采用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的办法来交流读书心得, 巩固读后的心得收获。座谈会要有计划的先拟出问题, 让学生写好发言提纲, 按中心问题逐个漫谈, 发表意见, 随后教师作总结;有时可以不拟问题, 而让学生自由发表读书心得, 最后由教师归纳大家意见, 做出总结。
(五) 结合作文写读后感:
一个班集体阅读一种或几种书籍以后, 有时不开座谈会, 而是结合作文课来写读后感, 以巩固和扩大阅读收获。学生既练了笔, 巩固了阅读成果, 又有机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六) 要指导好学生阅读:
语文教师本身必须爱好读书, 必须经常抓紧时间进行广泛的大量的阅读, 语文教师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为了扩大知识面, 丰富自己的词汇, 洗练自己的语言, 搞好教学工作, 就必须多阅读理论书籍和文艺作品。热爱读书应该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 在和学生接触中, 经常运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感染学生, 教学内容也更有说服力, 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的方法指导 篇5
(1)浏览性的略读
略读是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只有略读才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视野,丰富见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我们可以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可以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
速读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方式,一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限内,能够用高于他人的速度阅读同样的内容,那他的阅读量就会大很多。我们有时读书只是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一目十行”,对文章的内容没必要去思考、去分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采用探求性的速读。然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
(3)品味性的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静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对名篇名著和出色作品,我们需要一句一句的研读,一句一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只有这样,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成自己的知识营养。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作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也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2)写读书笔记
低年级可以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中高年级可做摘抄、编提纲、写体会等。
(3)做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4)再创作
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对所读内容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6
对于小学生的课堂阅读,教师要给以认真引导,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仍然要给予精心指导。以防止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化、无效化、偏差化、滞后化而产生不了实效,而提不高学生阅讀水平,使课外阅读达不到实际效果。要想使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不走弯路,不放任自流,不误人子弟,使课外阅读对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存在什么不足和问题,用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要具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新思路,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具体方式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只是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对学生怎样进行阅读、阅读的收效方面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加强并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必须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导学生认真进行阅读。
有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阅读时,比较认真专注,能按要求进行规范的阅读。但遇上在活动课进行阅读、在课余课外进行阅读时,就有些随心所欲、精力分散、不管收效、心不在焉、起不到阅读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并认真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加以强调,使学生像在课堂上阅读一样来正确对待课外阅读。除认真阅读课本外,还要认真阅读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增加知识的、有利于学生受到教育的精品好书。
二是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大千世界,书籍堆积如山,既有精品,也有劣书,可说是良莠各异。学生的认识有限,很难识别优劣。对于有选择地阅读课外读物方面,教师一定要给以引导,向学生介绍推荐一些深浅度适宜于学生的,对学生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读物。比如,歌颂革命英雄、弘扬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模范事迹、歌颂劳动人民勤劳智慧、艰苦朴素优良传统、革命领袖的高贵品德等读物。要选择一些能和课堂教学有某种联系,从形式到内容和课堂教学有一定关系,能够辅助并配合课堂教学的课外阅读书籍,使课内外阅读有机联系,相互促进,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语文教师是小学生认真开展加强实施课外阅读的主要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支持者。语文教师必须要紧密结合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学生在读中写、在写中读、边读边学边思边记,提高阅读水平和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有效途径。记笔记可让学生摘抄一些优美的词语、精彩的片断、成语格言、名人名句等,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而打下基础。还可指导学生对读物进行缩写或扩写,像压缩饼干和发酵面包那样,根据需要和要求把知识学灵活,会运用,给写作、给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打下一定基础。再就是学会写文章的主要框架、总结摸索出文章的要点、能列出文章的提纲、能写出文章的大意。这些都需要通过边读边思边写才能完成。另外还可写读后感想、读后启示、读后体会。还可以对阅读过的读物写评论,来提高小学生的认识评价能力。
四是指导学生开展读书交流。
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篇7
1. 师生共读,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教师自己不爱看书怎么行?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着意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课外书籍。每天中午的自习课上,除为学生检查作业和进行个别辅导之外,我总是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课外读物到教室里认真阅读,对于好的文章,我还会直接读给同学们听。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开始向我借书,有的把自己觉得好的书带到学校,和同学一起阅读,探讨精彩的章节,甚至推荐给我。同学们下课时总爱凑在一起聊书中的内容,或是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还时不时地问我几个问题。
2. 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皮萨略夫说:“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因此,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还是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2.1 制订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这么大的阅读量要分到各年级、各学期,所以,每学期一开始就帮学生制订一份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是很有必要的。计划包含阅读总量、阅读书籍目录、阅读每本书所需时间及自己每天用什么时间、用多长时间阅读等内容。有了这样的一份计划,既便于学生时刻对照计划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下去,又便于教师、家长随时督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2.2 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又因阅读内容、因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画一画,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
2.3 指导阅读迁移。
读书不能傻读、呆记,而要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获得的思想、智慧和语言消化吸收,并灵活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练笔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一点很难,需要教师不断鼓励,不断引导,并发现学生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在鼓励声中不断学会运用。
3. 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
首先,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在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氛围。为了进一步促使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进行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4. 多种方法地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4.1 以“讲”诱发兴趣。
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讲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
4.2 适时推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
5. 推荐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
这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语文课堂的延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试着减少那些低效的作业,把时间省下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采用“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同步导读法。例如学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当天的课外阅读活动,我就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并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选》等童话;学了朱自清的《匆匆》这一课后,我就指导阅读《朱自清散文精选》,请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篇章,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我减少了学生机械的操练,课外阅读不仅安排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中,而且安排在中午及放晚学后。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少了,学生就有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博览、精读书报杂志了。
6. 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
如:本学期本班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行了读书心得写作比赛,同学们积极读书、踊跃投稿,许多同学写的读后感在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中获奖,有三十多位同学的习作获得县征文比赛奖项。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学生的兴趣浓了,读书的劲头足了,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
7. 推荐书目,扩大阅读范围
7.1 依据年段推荐书目。
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我就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
7.2 依托教材推荐书目。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 篇8
一、激发阅读兴趣,推荐课外读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什么人,无论干什么,只要有了兴趣,就会轻松愉快、信心百倍地把它干好。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来说,有兴趣的人,一头钻进去,就会不可收拾,甚至百读不厌。他会把读书当作休息,当作娱乐,当作吃饭。因此,要达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个目标,首先就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
1. 结合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同学们被课文里的情景所陶醉,此时可向他们介绍安徒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引导他们去阅读。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讲到诸葛亮如何上识天文、下识地理,如何神机妙算时,可以谈谈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突出表现的一些具体事例,讲到精彩之处时有意识打住,以引起学生极想知道事情发展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通过这种形式的引导,学生会极大地激发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当然,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知有关书籍的内容,而且要能说出对这些书籍的感受,这样的引导才会游刃有余。这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2. 讲述读物的梗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那些长篇文学名著,学生不太了解,老师可以讲述该名著的梗概,让学生有所了解。正当他们欲想了解全书内容之时,老师应顺水推舟,向他们推荐此书。如四大名著,只要老师讲一大名著的其中一个小故事,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此时,老师再向他们推荐四大名著,就会事半功倍。
3. 朗诵读物的精彩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那些有名的诗歌散文,老师可以摘取其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或朗诵,让学生共同欣赏。当学生听得垂涎三尺时,再向他们介绍或推荐诗歌或散文集。
4. 利用电影或电视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特别喜欢看电影或电视剧。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大部分电影和电视剧都是由小说改编的,小说的内容原汁原味,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当学生迫不及待想地看看时,再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
5. 讲课外读物的开头或结尾,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那些篇幅较长的童话、寓言和故事,老师可以向学生讲一讲它们有趣的开头或结尾的情节。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想继续听下去时,老师可戛然而止,向他们介绍和推荐刚才所讲的课外读物或读本的题目。
6. 用名人名言、人生格言和警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那些充满哲理的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中一位名人和他的名言、人生格言及警句,让学生学习和欣赏。同时,向他们介绍这些名人名言、人生格言出自哪篇文章或哪本书,从而向他们介绍推荐哪篇文章或哪本书。
7. 用科普科幻故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那些神话般的科普科幻读物,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其中一两个精彩的故事,让学生欣赏。当学生很想再听的时候,老师可以向他们推荐那些科普科幻读物,让他们自己去攻读。
8. 结合某人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古今中外,有不少自学成长的名人,即靠课外阅读成长的名人。老师可以向他们介绍这些名人自学成长的历史轨迹,也可以向他们介绍本校在课外阅读方面富有成效的师生事迹,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增强兴趣。
9. 现身说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是教师可以谈自己怎样读课外及读了哪本课外读物后的收获;二是请本班课外阅读尝到甜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读后感或体会。通过这些现身说法,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激发兴趣,从而向他们推荐有关课外读物。
二、教给方式方法,正确指导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只有深厚的兴趣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正确指导他们的课外阅读。
1. 教给学生阅读符号,指导学生阅读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做上各种阅读符号、记号和批注。如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用“?”划出;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用“?”划出;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可用“▲▲▲”标出,等等。在课外阅读时如遇到疑问或有什么体会、想法等,都可以随时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旁边空白处写上批注,做上记号,待一篇文章或一个章节读完后再细读研究。
2. 教给学生摘录优美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
在课外阅读时,读到自己认为是优美的词句、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时,应把它摘录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每人备一本优美词句摘录本或读书摘录卡,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会写下来,即使只是一点一滴,也是好的做法。在阅读的基础上,还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等等。
3. 指导学生学会讲述课外读物内容,与人分享课外读物中的信息、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等。
教师可指导学生召开故事会,让学生把读物中的故事情节、说明的道理讲述给别人听,一方面使自己加深对读物中的理解,另一方面与别人共同分享课外读物中的各种信息,从而增强情感熏陶,丰富思想启迪,提高审美乐趣等。
4. 指导学生学会评判课外读物,学会写读书评论。
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对课外读物进行评判的本领,从中知道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个地方写得不好,为什么,并学会批判地吸收课外读物中的精华,剔除糟粕。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评论,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5. 教给学生各种阅读方式,正确指导学生课外读物的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
结合语文教学,使学生明白,对不同的课外读物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诗歌、散文宜朗读;小说、故事宜默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报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用探求性略读,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还可以采用品位性的精读,即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
6. 请家长陪读,指导、督促孩子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里进行,因而家长的陪读,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有着引导、指导、督促的重要作用。所谓陪读,就是在孩子课外阅读时,家长也在一旁阅读书报。这样,孩子好像有了伴,就会更有兴趣。如遇到难题可以询问家长,有了体会可以与家长互相交流,得到更多的收获。实践证明,在亲情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学会阅读,爱上阅读,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语言和交际能力。
三、进行阅读评价,促进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应如此。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1. 提出课外阅读要求,具体安排课外阅读。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和本年段目标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指导和安排学生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书刊,并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
2. 精心设计课外阅读卡片,建立课外阅读登记本。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老师可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设计课外阅读卡片或建立学生课外阅读登记本,来帮助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3. 阶段评议反思,进行小结奖励。
一个月或半个学期可进行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阶段性的小结、评论和反思。一是每位学生汇报自己一阶段来课外阅读的情况和收获;二是展览学生课外阅读卡片和课外阅读登记本等阅读成果;三是评选课外阅读积极分子,进行适当的奖励;四是看看别人,对照自己,思考如何改进课外阅读的方法。
4. 开展朗读或朗诵比赛,出版课外阅读专刊。
每年可举行一两次学生课外朗读或朗诵比赛。班级的黑板报、学习园地、风采栏等媒体,可定期举办课外阅读专栏,以此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5. 举办课外阅读交流会。
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体会或感想,讲讲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或收获,以此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谈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9
一、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1. 应试教育桎梏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考试的导向性使学生淡化了课外阅读,因为在语文考试中学生认为可以能通过主观努力掌握的只有课本上的内容,而课外知识只能是大海捞针,即使阅读过了也未必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忽视甚至放弃了课外阅读。调查显示,有32%的学生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48%的家长在家中只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学校的阅读氛围不浓,一学期中一次都不去图书馆借书的人数占16%。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提不抓不导,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
2. 课外阅读的范围狭窄
读中外名著是学生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良好思想熏陶的重要途径。但调查显示,只有16%的学生喜欢读文学类书籍,而高达40%的学生则喜欢读学习参考书及优秀作文选。在喜欢读文学类的学生中只有46%的学生喜欢读小说,其他人则喜欢读童话、故事、散文等。可见中学生中读中外名著的人是少而又少。
3. 学生拥有的课外书籍量太少
学生个人藏书数量极少,10册以下的占50%,这其中中外名著的占有量只有10%。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来源主要是向校图书馆或向他人借。
4. 阅读方法不当
有70%的学生没有阅读计划,大部分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随意性很强。77%的学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学校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所做的工作也非常有限,只有22%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初一进校时的调查),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阅读辅导的学生只占42%。
二、课外阅读的指导
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朱永新教授说:“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重读以前读过的中外名著,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多种形式,如介绍、评论、读后感等向学生展现出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种极大的心理暗示。而事实也反映了这一点,大部分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指向前进。这种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的形式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教师的指导、为学生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其次,以读物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学名著的魅力在于自身的情节引人入胜,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阅读时往往欲罢不能。其实,就中学生来说,阅读兴趣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要是看施教者的引导艺术。
2. 开展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及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开展阅读活动有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持久;二是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共享阅读的欢乐与成果。
开展推荐一本书活动。以学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具有亲同感,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间隔性地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持久的阅读,有利于开拓学生阅读的领域。
优秀段落诵读比赛。阅读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在优秀作品中接受思想的熏陶外,还要吸收优秀作品的语言,要有记录,要有诵读。只记录而不诵读收获就小。我们规定摘抄的段落都要认真读好,每学期举行为一到两次诵读竞赛,以此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
文学作品知识竞赛。经常让学生对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疏理,适当地开展文学作品知识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持久地阅读兴趣,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消除阅读的疲惫心理。
读书交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能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改进学生阅读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共享阅读成果。我们把读书交流和学生课堂三分钟演讲结合起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总结和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外阅读周。每学年我们举办一次课外阅读周活动,课外阅读周期间举办读书、讨论、交流、演讲、诵读、好书推荐、名著欣赏等活动。一周时间内语文课改为阅读课,语文作业即为阅读、摘录和准备交流材料等。阅读周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了阅读的内容,促进了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2)规范阅读行为。阅读的归宿有两点:一是消遣,无所作为时读;一是为了促进自我的成长,也就是通过阅读促进自我语言能力的提高,丰富个人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无疑是后者,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规范了学生的阅读行为。
一是规定阅读的时间。每天的语文作业除了书面作业外,还包括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无论是中午休息时间,还是晚上睡觉前,但阅读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
二是规定阅读的内容。阅读的内容应是中外小说,这样的规定主要是让学生在中外名著中接受文学大师语言的熏陶,并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至于阅读什么文学名著,一般来说,我们规定课本中推荐的名著必读,其他名著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三是规范读书笔记。每位学生每周都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摘录,也就是对名著中的精彩语段进行摘抄,教师每周批阅一次,并根据学生摘抄的内容提问相关的情节,以了解学生阅读的效果,并进行阅读指导。
四是规定学生对摘录的内容进行了诵读。不要求会背,但要求读得熟练、流畅,以此来吸收优秀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3)重视对学生阅读的心理研究。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是阅读指导成功的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成功。因为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虽然明白阅读的重要,但由于意志力不高,自控力不强,兴趣就会慢慢消退或者转移。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完全嗜好的读书”并不普遍,“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地为职业读书”。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要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对学生阅读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阅读中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艰辛。对一些阅读困难的学生给予单独的辅导,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
(4)给予学生阅读积极的评价。阅读评价对学生的阅读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时我认为要坚持四个原则,即:
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科学的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欢乐,开发其阅读的潜能,从而促进他们对阅读兴趣。
科学性原则。课外阅读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学生个体的不同,阅读水平良莠不均,必然会导致阅读的方向、层次的不同,评价不能强求同一,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重视过程的原则。过程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学生正确地、完善地、客观地面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外阅读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因为课外阅读是一个“积累在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文学作品重在读,重在体验。
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的约束,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考试的手段进行,只能从阅读量、阅读规范、阅读运用等方面进行模糊性的评价。
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阅读 篇10
一、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读书重在激情, 有道是“披文而入情”,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最应该懂得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受到好书的陶冶, 就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什么将领带什么兵, 喜爱阅读的教师, 最容易带出喜爱阅读的学生。只有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营造一些良好的氛围,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 我们在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后, 学生对嫦娥和月宫里的那只兔子十分喜爱, 此时, 我们就不妨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让他们去搜集中国古代的一些如《开天劈地》《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 并加以阅读, 他们一定会兴趣盎然。我们还可以组织班级读书会, 利用小学生之间的学习伙伴关系, 形成一种课外阅读的氛围, 由教师或者学生推荐一本书, 再统一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进行阅读、讨论、交流, 使阅读成为宛如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只要我们能充分营造好阅读的氛围,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能使学生将阅读当作一种自发的、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画圈划线批注, 养成良好习惯
有些小学生读了好多书, 加起来也有几十本, 可一旦问及书的内容, 他们大都印象不深, 对其内容只是略知一二, 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读书时养成画圈、划线和作批注的习惯,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所讲的画圈、划线、批注, 就是让学生在读书时, 要做好标记与批注。对书中的重点词语用“○”标出, 重要的句子用“——”标出, 有疑问的地方用“?”标出, 有感触的地方用“!”标出, 同意的观点用“√”标出, 不同意的地方用“Ⅹ”标出, 小节用“/”标出, 段落层次用“//”标出等, 如果读而有感, 感而欲发时, 上面的标记就不能满足了, 这时就需要批注, 批注就是我们常说的批语、评论、注解、释义等, 它可以评论其优点与长处, 也可以批判其缺陷与不足。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能增强读书的感受力, 破解作者的思路, 把握作品的内涵, 训练表达的能力, 提高写作的水平。对学生来说, 有百益而无一害。
三、充分尊重学生,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可能在一条水平线上, 一定是有高有低, 质疑的程度也不可能整齐划一, 也会有深有浅。所以,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 尊重学生是第一要务, 要民主教学, 鼓励为主。这样学生在讨论发言时, 才会无拘无束, 畅所欲言;才能大胆想象, 随心所欲。比如, 我在教学《小马过河》一文时, 先让学生阅读, 其中, 一位学生读后, 突然大声地问道:“老师, 小马为什么问这个, 问那个, 为什么就不能亲自试一试?”这一问, 引得全体同学的哄堂大笑, 似乎在嘲笑那个同学:“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那个同学也满脸通红。但做为教师的我, 并没有因为问题简单而冷落了那位同学, 而是趁势引导学生:“你们遇到类似的事情如何做好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讨论, 大家明白了:凡事都要亲自试一试, 不要听信别人的片面之词,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 只有自己经过了, 才能得出真知。所以, 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寓教于乐, 使学生既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 又掌握了知识, 教学的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了。
四、开展综合实践, 搭建阅读平台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 还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 以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 从而更进一步地引导和培养他们有选择地去阅读, 并学会查找相关的资料, 不仅要做到多读书, 还要做到读好书、会读书, 同时还要懂得如何把所读的书为我所用。只有这样, 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是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散文朗诵、古诗词擂台、古神话演讲, 也可以是读后感展评。总之, 活动应五花八门, 切忌形式单一, 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上, 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活动中树立自信, 在活动中培养兴趣。但值得一提的是, 活动必须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 这样才会有促进。这样的活动, 长此以往, 必然收效颇丰。
五、推荐优秀读物, 树立远大理想
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十分明白, 课外阅读的目的, 就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帮助其深入地了解这个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有一位哲人说得很好, 他说:“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和交流。”所以, 要想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就一定不能离开优秀书籍的引导。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和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紧密配合, 向学生推荐一些既健康向上, 又催人奋进的书籍, 比如《激励小学生勤奋进取的励志故事》《一代伟人毛泽东》《少年周恩来》等, 以激励他们从小立志, 勤奋进取,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宏伟抱负。这些书籍, 在引导学生徜徉生动、精彩故事乐园的同时, 更能给学生带来润物无声的启示, 让学生领略成功的真谛。使他们学会坚强、积极、勇敢, 从而在快乐阅读中健康成长。
指导学生阅读感悟的思考 篇11
一、 遭遇感悟的尴尬与失落
静心观察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出于对感悟理解的偏颇,导致感悟失落,教学无效,不少学生的感悟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致使感悟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尴尬境地。
1. 放任自读“空”感悟
【案例1】《艾滋病小斗士》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快速默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感悟到了什么?(无人举手,生或翻书寻找答案,或低头不语)
师:怎么会没有感悟呢?再好好想想!(仍无人举手)
师:(急了)再默读课文,好好想想!(生读后,一人举手)
生:小恩科西很坚强。
师:很好。还有吗?
【反思】快速默读,学生还没来得及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怎能读出感悟?再者,教师在疑难处、甚至是关键处,没有点拨与引导,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读出体会来。对于阅历较浅的小学生,没有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朗读,怎能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2. 浅尝辄止“虚”感悟
【案例2】《雨点》教学片段:
师:雨点在池塘里干什么?
生:雨点在池塘里睡觉。
师:雨点在小溪里干什么?
生:雨点在小溪里散步。
师:谁知道“睡觉”是什么样子?做一做动作。“散步”又是什么意思?(生表演,然后做动作)
【反思】教师仅仅就文论文地带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其实“睡觉”“散步”在课文中表示什么意思,才是学生不容易发现的,因此,学生也无法走进课文深处,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种感悟是虚的,是浅尝辄止的。
3. 零敲碎打“假”感悟
【案例3】《司马光》教学片段:
(1) 请同学们读第2~3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
(2) 第一句话是说什么?
(3) 谁知道他是怎么掉进去的?
(4) 你能读出“一不小心”的感觉吗?
(5) 别的小朋友都怎样呀?
(6) 他们是怎么做的?
(7)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话吗?
(8) 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9) 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10) 那个掉进缸里的孩子最后怎样了?
【反思】仅几十字的四句话,教师提出了不下十个问题,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不到两分钟。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教师缺乏深层次的引导点拨,因此,学生悟得七零八落。
二、 追求感悟的真实与有效
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感悟,是指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情感的对话中,凭借语文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强调“自得自悟”,但仍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和作用,教师适当而有效地指导,可以催生感悟,并推动感悟的深化。
1. 引导潜心涵泳
【案例4】《海伦·凯勒》教学片段:
(1) 师:海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她留给你什么印象?
生:我感觉海伦是个很不幸的孩子,小小年纪就遭遇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厄运。
生:我也感觉到她的不幸,但我更觉得她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她没有因为看不见,听不到就不想生活下去了,而是非常努力地学盲文、学说话,非常坚强。
生:海伦是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孩子。不仅想学好盲文,还要开口学说话。
【反思】因为感悟是个体的自觉行为,它是不能告诉的,不能灌输的,不能复制的。感悟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不进行层层分析和推理,不是靠对课文情节的条分缕析、推理论证获得,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直感直觉才实现的,所以“潜心涵泳”乃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
(2) 师:(出示片段:“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默默读,慢慢品,这样的情景让你感觉到海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生再次默读片段)
生:海伦想象中的情景非常美。她虽然看不见,但是脑海里有一个非常美的世界。
生:在她的想象中,她身边所有的东西都非常美。其实她的面前只是一片黑暗。为什么她能把令人恐惧的、无边的黑暗想得这样美丽?因为她非常乐观,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生:她用手触摸这个世界,但是却用心感受这个世界。她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生:她不仅从不幸中站起来,而且又把自己的爱倾注到了其他残疾人的身上。她活得快乐,活得充实,她比健康的人更健康!
……
【反思】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感悟策略,就是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引导学生潜心涵泳,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去琢磨,虽然有时不怎么能说得出来,但是感觉到了,体会到了,这就是潜心涵泳。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仅感悟到如此生动又具有人性化的海伦的形象,而且增加了学生丰厚的生活内涵。
2. 引导联系语境
【案例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片段:
师:这位老人的外表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
生: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我看出老人衣着朴素。
生: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我觉得老人很有活力,虽然饱经风霜,却精神矍铄。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老人的外表让我们感觉他朴素、有活力。老人与作者的一番交往,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格?读一读有关语句,再品味一下。
生:老人十分热情,邀请“我”去喝茶。
生:老人勤劳,不怕累,天游峰的石阶让游人望而却步,而老人一天扫一个来回,让人吃惊。
生:老人留下来扫路是因为他喜爱大自然,热爱自然生活。老人乐观、豁达,把劳动当享受。
生:老人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再活30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师:同学们体会到了老人甘于平凡,充满自信的内心世界。如果30年后,两人再相见会是怎样的情景?想象一下,写一写?(生写后交流)
【反思】感悟是在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才产生的,离开了对语言和语境的感知,就不可能有感悟,这样,联系语境去感悟,就成为一种基本策略了。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推进,由表及里,拓展了学生的感悟背景,丰富了学生的感悟积累,打通学生的感悟渠道,在词与词,句与句,文与文之间审视和观照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学生对天游峰扫路人的形象获得了整体上的认识。
3. 引导比较品评
【案例6】《荷花》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这句话中哪一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冒”字。
师:同学们,你们能给“冒“换个词吗?
生:钻、探、窜……
师:同学们,你们都换得很棒,原来“冒”在我们心里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啊,那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想干什么呀?你们就是荷花想急切地出来干吗呢?
生:我想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生:我要出来跟其他的荷花比美。
生:我在底下好闷,想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
生:我想展示我的美姿,让人们尽情地观赏。
【反思】语文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往往一个最简单的字词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调换等形式引导学生揣摩简单的词语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在斟酌推敲之间,学生会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学生感悟到了其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蕴含的情味感。
4. 引导丰富想象
【案例7】《郑和远航》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在这句话中有几个成语,大家注意到了吗?
生:镇定自若、波峰浪谷、化险为夷。
师:请同学们闭眼想象,从这几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郑和气宇昂扬地立于船头,镇定地指挥着士兵,他们秩序井然,整个船队齐心协力同巨浪搏斗。
生:我仿佛看到了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海水咆哮,像脱缰的野马,疯狂地撕咬着船只,而船队却如履平地。
生:我仿佛看到士兵们战胜风浪后一齐欢呼,庆贺他们的胜利。
【反思】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课文中的这句话描述得平淡无奇,但其中的激情已通过“镇定自若”“波峰浪谷”“化险为夷”等词有了突出体现,但只凭读是领悟不到词句背后的风景的,必须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去感悟。教师让学生闭眼想象,于是这几个词所描绘的场景立起来了,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
5. 引导切已体察
【案例8】《台湾的蝴蝶谷》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小朋友们,现在你就是蝴蝶,边读书边做动作。
师:小蝴蝶,你从哪里来?经过了哪些地方?
生:我从台北来,飞过了花丛、树林、小溪。
师:小蝴蝶,你为什么经过“花丛”时是“飞过”?
生:花丛很漂亮啊,我在花丛中飞过,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很开心。
师:那为什么经过树林时是“穿过”?
生:树林比我高,我只能“穿”过啊。
师:那为什么经过“小溪”时是“越过”?
生:小溪比我矮啊!当然是越过。
师:小蝴蝶们,你们为什么急急忙忙地“赶”路?
生:我忙着去参加聚会,怕去晚了赶不上和朋友相见了。
师:小蝴蝶们,赶路这么辛苦,你们在赶路时心情怎么样?觉得累了吗?
生:不累,我很快乐,觉得自己很有力量。
【反思】切已体察,就是反躬自省,就是从自己身上求取。只有真正从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才是真感悟。切已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达到作者的心灵。本案例中,让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品中的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对象的距离,增强了情感体验和领悟。这种设身处地的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易于领悟对象的言行所内蕴的情感,对描写对象言行的语言形式也易于领悟妙处。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12
一、指导听, 强化习惯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在《朗读手册》里写道: “各项研究显示, 在初中之前, 孩子的听读能力要高于文字阅读能力, 而孩子的思维水平已经发展到了能理解比较复杂文本的阶段, 所以需要提前朗读一些经典作品给孩子。”对于听读水平、思维水平均超越阅读水平的小学生来说, 我们要坚持做一个甘为孩子朗读的教师, 让学生学会倾听、乐于倾听。
例如, 凤凰语文论坛的版主刘飞老师, 是这样指导学生听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的。刘老师边大声朗读边提问:“这是约瑟的家, 爸爸妈妈住在楼上, 约瑟的爸爸是个鞋匠。爷爷奶奶住在楼下, 爷爷是干什么的呢?仔细看图, 图画会说话哦”! “神奇的蓝色越来越小, 意味着老鼠家里的布料越来越多。那颗纽扣上的布料又会被老鼠用来做什么呢?”伴随着老师的提问, 学生不断猜想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事情的结果。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们知道了图片会说话, 做到了边听边想。此时, 每个孩子都成了会思考、有办法的“爷爷”。孩子在倾听与思考中去探索, 帮助他们通过倾听、观察、想象、表达, 来主动参与阅读, 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指导说, 深化体验
学生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 但仍离不开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大声朗读能够让孩子亲近书本的话, 那么聊书活动就能让孩子们提升阅读品质。
国内最早关注整本书阅读的蒋军晶老师, 曾发表过一组题为《军晶聊童书》的文章。蒋老师认为, 低年级阶段要指导学生说童话故事;中年级阶段可以指导学生表演童话故事;高年级阶段可以开展聊童话活动。例如, 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大豆老鼠和小豆老鼠》、《白雪公主》、《灰姑娘》这样关于继母的故事?故事中的历险、魔法与其他角色如何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谁是英雄呢?他们具备什么英雄特质?这些问题以“可爱有趣”的形象呈现, 但思考却指向童话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此外, 蒋老师还就不同体裁, 跟孩子们聊“幻想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书籍与自己的生活思考链接起来, 还要敢于把学生引向作家的创作密码深处, 让学生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感受的聊书活动中, 尽心思考、尽兴讲述、尽情探讨, 在分享“说”的过程中, 深化阅读体验。
三、指导记, 内化积淀
“学理如积塔, 学文如聚沙”。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 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的积淀练好“童子功”。小学阶段正值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 我们要指导学生日有所诵, 诵有所积。
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经典素读研究的陈琴老师, 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方面很有见解。她总结了经典素读的基本操作方法:大经典, 同并进;放声读, 能成诵;重记忆, 轻讲解;诵新篇, 常温故。她指导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韵文,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和《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童谣、儿歌等;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和古典诗词、经典格言、成语等;五六年级主要诵读《老子》、《孟子》, 同时阅读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读书籍。并规划好学生们每天的素读量, 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在小学阶段, 像陈琴老师这样引领学生诵读汉语经典, 且诵且行, 口诵心维、日常月久、习焉不察, 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 慎思笃行, 人性世情的历练后, 孩子们的“童子功”就会引领他们走向积淀的渊博。
四、指导写, 优化运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优化阅读之后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摘录、写读后感。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可以分阶段指导。第一阶段:低年级的模仿写话。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以绘本为主。我们可以通过绘本阅读, 找准模仿点, 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培养学生的词句运用能力。第二阶段:中年级的穿越作文。“穿越”以其大胆的想象、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学生。孩子们在游戏时, 就喜欢“穿越”一把, 或者扮演法力无边的仙人与同学之间来一场恶战;或者扮演衣食无忧的小公主漫游仙境。我们可以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现欲,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指导学生把书中的角色写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或把自己写到书中的情景中去, 从而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第三阶段:高年级的主题笔记。要想让语言运用走向精确, 到了小学高年级, 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在读书时除了“口到、眼到、心到”, 还要做到“手到”, 把书中的佳词妙句、结构表达、情节形象、心得体会等适量地写下来。
【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推荐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的指导12-29
指导小学生阅读08-11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06-28
小学数学阅读指导01-16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09-13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指导10-11
小学语文怎样指导阅读10-23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01-16
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05-31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方法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