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体系

2024-09-04

卫生体系(精选12篇)

卫生体系 篇1

近年来, 黄梅县以完善农村卫生机构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 以乡 (镇) 卫生院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全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1 主要做法

1.1 开展卫生资源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

2004年以前黄梅县有24个乡镇, 由于乡镇政府机构的撤并, 现在减少到16个, 撤并前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都设有乡镇卫生院, 有的乡镇卫生院所在地还有县级医疗机构。机构的重复设置, 导致了卫生资源局部利用不足与浪费, 也使医疗机构之间为生存而无序竞争。为有效利用卫生资源, 根据《黄梅县医疗机构设置原则》和《黄梅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分步骤对部分乡镇卫生院和县直医疗机构进行了资源重组, 2004年将大河地区的大河中心卫生院与大河镇卫生院进行了合并, 设置新的大河中心卫生院, 同时将原大河中心卫生院从事骨外科的部分医务人员调至县卫校, 组建新的黄梅县骨科医院, 2006年又将小池地区的县第三人民医院和小池镇卫生院进行了合并, 组建新的小池中心卫生院, 其它几个撤并的乡镇卫生院分别改成门诊部或改制成中心村卫生室, 合并后的医疗机构由于技术人员、医疗设备、服务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所以很快焕发了生机。大河、小池两个中心卫生院业务收入分别较上年度增长29.7%和34%, 门诊人次分别增长17%和6%, 县骨科医院2006年业务收入197万元, 2007年达到271万元, 增长37.6%, 逐步实现了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服务功能

近5年来, 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分别投资近2 000万元和500万元新建了住院大楼, 县疾控中心投资120万元新建了办公楼, 县中医院投资480万元完成了医技大楼和住院大楼的改造。县人民医院还投资近600余万元购置了C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彩超等先进医疗设备, 确保县级医疗单位龙头作用的发挥。改革卫生经费的分配方法, 除保证公共卫生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外, 在其余经费中每年提取10%, 集中100~200万元的卫生经费, 用于乡镇卫生院发展建设项目补助。通过政策引导, 依靠自身力量, 多方筹集资金, 每年重点建设几所乡镇卫生院。对于乡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必须的基本医疗器械, 如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X光机等, 县卫生局先给予垫付资金予以配齐。几年来, 全县16个乡镇卫生院先后投入500余万元进行了门诊、住院楼的改造和扩建以及医院环境的绿化, 新开、濯港、刘佐卫生院建成了新的门诊住院综合楼, 县眼科医院、小池、分路、新开、苦竹等卫生院新的住院大楼正动工新建, 目前蔡山、大河中心卫生院正准备进行医院整体搬迁。同时还投入400余万元购买了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心电监护仪、B超等常规设备,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 拓展了发展空间, 增强了服务功能。全县16个乡镇开展了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实行了机构、人员、药品、财务、业务的五统一管理。

1.3 加强农村村卫生室建设, 狠抓基层基础优化

黄梅县根据《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 制定了《黄梅县村卫生室建设验收标准》, 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 对全县479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达标建设, 2007年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 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01个, 改变了以前村卫生室杂、乱、差面貌, 重新营造了舒适就医的环境, 优化了基层基础网络, 提高了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

1.4 创新和完善卫生管理和服务机制, 提高服务水平

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 抓制度完善和技术进步, 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功能, 着重抓好三个机制的创新。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在创新用人机制上, 把选好院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不要不死不活的医院, 更不要不开拓创新的院长”, 试行通过选拔、委任、自荐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配院长, 把重担交给那些作风好、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德才兼备、务实肯干的人。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了《人事调配制度》、《外出人员管理制度》、《黄梅县医疗机构产科建设标准》、《黄梅县妇产科技术准入标准》, 使医疗机构业务开展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创新服务机制, 完善和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6年开始, 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筹资水平也逐年提高。2006年, 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86.5%, 受益面90.6%, 2007年参合率93.2%, 受益面达到93.8%, 通过制度把关, 规范管理, 严格审核, 严格监督, 确保了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支的基本平衡。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参合率高、报销比例高、受益面高和医药费用低的“三高一低”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保障农民健康, 缓解和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5 加强卫生人才培训,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一是注重发挥县级医院的作用, 要求县级医院每年要接受一定数量的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免费进修学习, 凡是县级医院聘请的省级医院的专家讲课, 通知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免费听课, 乡镇卫生院则负责接受村卫生室人员的培训学习。二是组织乡村医生参加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学习, 使乡村医生达到中专水平, 2006年全县共有138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学习。同时县医学会也每年举办各种专业的业务人员知识训训班,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人才。2006年, 全县在不突破卫生事业编制总额的情况下, 通过省、市人才市场直接引进和向社会公开招聘卫生专业人才35名, 同时制定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 为引进人才、稳定农村人才队伍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2 体会

2.1 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是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农村、农业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民对医疗健康需求的期望值明显增加, 而各级医疗机构服务条件、服务能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民群众的需求。一方面“看病难, 看病贵”, 一方面又“吃不饱, 生存难”, 矛盾相当突出。因此, 只有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 才能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黄梅县从体制入手, 推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从机制上入手, 整合现有卫生资源;从投入方式入手, 集中全县财力, 每年集中建设几所乡镇卫生院;从管理入手, 改革用人制度, 推行院长“年薪制”等改革措施,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使各级医疗机构呈现出勃勃生机。

2.2 强化管理, 提高服务能力是做好医院工作有效途径 强化管理, 从严治院, 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机制, 使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服务走上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增强服务能力, 这是各医疗机构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的中心和指导作用, 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 开展业务培训, 进行定期指导, 积极开展特色医院、特色专科、特色病种的建设, 增强发展后劲。

2.3 注重质量, 健全考核制度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医疗服务质量是重要保证。要从基础入手, 抓好医疗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规范服务, 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考核制度, 把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和评价的核心内容, 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 把医疗服务的内容以指标形式予以量化考核, 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巩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卫生体系 篇2

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

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为了贯彻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区卫生局大力推动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水平的同步发展,从2000-2007年,每年一个新变化、每年上个新台阶,在不断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的工作

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一、加大投入,求实创新发展农村卫生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调整发展方向,营造发展环境,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农村服务网络,强化乡镇卫生院的软硬件建设,农村卫生事业每年一个新举措,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0年所有乡镇完成以乡镇为单位实现初保规划目标,2001年开展示范性卫生院建设,2002年实行集中财力搞建设,2003年保持一方净土,2004年实施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2005年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6年规范化村卫生站建设顺利推行。现在,所有乡镇街道卫生院全部“三统一”管理,所有建制乡镇街道卫生院消除了危房,拥有业务用房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B超机、X光机、心电图、手术刀包、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机、心电监护、洗胃机等五大件设备已基本装备到乡镇卫生院,部分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专科设备。2005年以来,我区共进行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项目4个,2004、2005卫生局安排专门经费进行“翠屏区农村卫生信息网络”项目建设,每个卫生院配置了4台以上微机,共完成14个乡镇卫生院的微机化管理任务,投资近50万元,传染病直报和公共卫生直报网络已覆盖全区20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现在,已能在网上对全区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公文交换。乡镇卫生院技术力量不断提高,乡镇卫技人员全部达中专水平以上。由于决策大胆,思路明确,力求创新,乡镇卫生院发展稳步上升。

2004年10月乡镇、郊区街道卫生院全部上划区卫生局管理,并由集体所有制单位转为了全民所有制单位,落实了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519名。2005年起我区安排了专项经费与市级补助资金配套,实行“由政府出资,补助性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区级每年配套资金28.8万元,落实了乡镇、郊区街道卫生院院长、防疫、妇幼人员工资由区财政按差额拨付外另每人每月800元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和每人每年1000元的办公费,全面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区办区管。同时,按每个村卫生站100元/月标准核算购买村卫生站公共卫生服务,每年区级配套资金15.72万元。2004年10月乡镇街道卫生院上划区管后,我们通过全面考核、测评,广泛听取意见后,聘任了18位卫生院院长;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卫生系统公选2位院长,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配齐配强了乡镇、街道卫生院领导班子,并实现绩效激励分配机制,各卫生院均为职工解决了医疗、工伤、生育、住房公积金等城镇职工社会保障问题,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卫生院事业的发展,全区乡镇卫生院年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和业务收入三项指标分别以较快速度攀升。

二、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建设步步高

从98年开始试点,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曾多次接受省内外、市内外兄弟市区领导、专家参观和指导。2005年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又上新台阶,按照川办发[2005]187号文件的要求和《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川府发〔2006〕33号)重新调整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建设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房屋、设施、人员、制度上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六大功能,达到了“布局合理、功能突出、制度齐全、资料完备”,建成了2个标准化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标准化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特别是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原宜宾市第二中医院改建而成,在改建中全力体现中医、专科的特点和优势,使改建后的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加具有浓郁的中医特色,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验收通过后,被省卫生厅列入全省202个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名单,向全省推广,2006年,又将西郊、南岸、安阜、白沙湾四个街道卫生全部转型改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举措不仅解决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过程中卫生院的定位难题,又使翠屏区大部分城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基本上得到了覆盖,2007年开始,区卫生局继续强势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将在南城街道办事处和北城街道办事处再再建成两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届时,社区卫生服务将会覆盖城区所有居民。

三.统筹安排,卫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有保障

 按照“十一五”规划,区卫生局继续统筹发展卫生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三大保障举措,逐步实现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均衡化和高水平,为“十一五

”期间翠屏区43万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更为可靠、安全、便捷的医疗卫生保障。

(一)加快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区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

(二)对乡镇级医院实行区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培养农村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和乡村医生。

(三)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乡镇一级医疗

机构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转轨转型,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改革农村医疗卫生经费保障的新模式、新机制。

四.真抓实干,开展新农合工作显成效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翠屏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2007年1月16日正式启动,在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不利条件下,积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截至到2007年2月28日,全区农业人口429653人(各乡镇上报实际人口数),共有387466人志愿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参合率达实际全区农业人口的90.18%。乡镇村覆盖面100。圆满完成我区2007年参合农民达85的预定工作目标。其中农民个人缴费376199人,参合农民缴费3761990元;民政解决五保户、低保户共11069人,民政补助110690元,已全部转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专户。确定26家新农合定点机构,涵盖了所有区级医疗单位和乡镇街道卫生院。自新农合工作开展以来,在补助资金尚未全部到位的情况下,通过由区属医疗机构先垫付的方式,积极开展新农合的报帐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全区农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补偿的门诊人次2279人,实际补偿费用54756.25元;住院人次1873人,统筹实际补偿费用618809.66元。补偿金额共计673565.91元。

五.亲民惠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暖民心

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区卫生局围绕民生福祉,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实效的原则,准确把握群众医疗健康利益诉求的重点,始终把群众切身的医疗保障问题作为检验行动成败的关键,整合资源和力量,落实资金和政策,务实开展“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若干举措为群众带来实效:

(一)加快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层医疗环境。争取国债项目支持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2007年计划完成8个乡镇卫生院建设,规划床位136张,标准配置业务用房7810平方米,新增业务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

(二)加快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实现小病就近就地就医。结合新农村村级阵地建设,在2006年已建成45个规范化村卫生站的基础上,2007年计划建成85个规范化村卫生站,完成设备投入17万元。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三)开展“送医送药到农家”活动,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全年计划开展“送医送药到农家”活动2次以上。春节前后,在区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区卫生局组织医疗专家和技术骨干分别深入菜坝、南广、李庄和思坡等4个乡镇开展“三下乡”活动,发放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单5万份,义诊群众600人,接受群众咨询800人次。

(四)大力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切实关心弱势群体。2007年在全区全面推行“三免一减一救助”的医疗扶贫工作。具体做法是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和特困对象患病治疗享受门诊免挂号费、门诊检查费减收20、住院治疗减收50的床位费、住院期间的费用除药费外减收20、城乡低保户和特困群众患“十大重大疾病”住院支出500元以上的可以申请最高可达2000元的救助。今年以来,已对146名城市困难患者和87名农村困难患者开展医疗扶贫,资助参加新农合11069人,救助大病医疗87人,人均大病医疗救助金达1000元,医疗扶贫总支出资金达109544.44万元。

(五)加快卫生人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含量。严格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机制,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2007年医疗卫生单位事业人员计划公开招聘和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10名以上,目前各医疗机构已上报拟招收岗位人员共27名,已上报区编办待批。为科学规划医疗人才引进工作,目前完成《区卫生系统人才引进方案》草案,已上报待批。

(六)是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巩固城乡卫生体系中坚力量。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住院部改造方案和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已被上级升级命名为“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进一步加强市第二中医院、市中医专科医院中医工作,做大做强我区中医事业。

卫生体系 篇3

【关键词】质量体系 环境体系 职业卫生健康体系 认证整合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72-01

一、前言

从目前的企业经营管理来看,多数企业出于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满足国家标准法规要求的目的,都会花费大量精力构建健全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保障和支撑,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但是由于这三项体系认证从资格申请到体系维护,再到资质换证审核,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无形当中造成一种浪费。所以,许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开始尝试着将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既发挥三体系的作用,又减少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三体系的运行效率。

二、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的必要性

如果组织规定对每个管理体系进行2次/年的内部审核,加上认证机构至少1次/年的监督审核,则一年之中组织要实施九次内外部体系审核,即使1 次/月也要占去9个月的时间,给获得认证的组织造成沉重的运行负担。

如果组织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不同,三个管理体系各自独立的运行和维护,则三个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许多管理工作会发生重复,例如: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文件修改、发放和评审、记录管理、法律法规收集和符合性评价、现场和作业管理、日常监督检查、紧急情况预防、不符合纠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有时甚至相互矛盾,需要花费许多精力用于协调。如果组织具有三套独立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体系文件系统,则现场文件量大,文件管理难度也大,最困难的是文件管理职能不统一,文件管理要求不一致,使现场作业人员极易混淆。

如果组织培养的内审员也分成质量、环境、安全卫生各个专业,内审员在日常管理中各司其责,缺乏沟通和交流,主管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作和协调,则组织的内部管理效率必将降低。由此可见,企业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的具体方法探讨

考虑到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体系在组织机构设置、程序文件编制、质保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共同点,对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具有一定的基础。从目前企业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认证整合的探索来看,要想实现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进行认证整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从组织层面,对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体系进行整合

从企业现有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来看,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职责体系设定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为了达到三体系整合的目的,我们应从组织层面,对三体系现有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进行分析,并根据三体系的具体要求,做好整合工作,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进行重新划分

在原来三体系运行的时候,组织机构分为三套,人员职责也各有不同,要想进行三体系整合,就要将组织机构合为一体,同时对人员职责进行重新规定。

(2)完善内审员资格,实现内审员兼任

三体系并行的时候,每一个体系内都有专职的内审员,但是为了保证三体系的有效整合,需要对内审员进行二次培训,实现内审员的兼任。

(3)体系主管部门应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考虑到三体系整合以后,对人员的调动比较频繁,对人员的职责规定也将更细化,因此需要体系主管部门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保证对人员的调动和职责变得满足需要。

2、从文件层面,对所有文件体系进行优化整合

从文件层面来看,在三体系整合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件整合工作:

(1)管理手册的优化和整合

管理手册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体系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职责的规定,为了保证整合效果,需要将三体系的管理手册进行优化和整合,对三体系进行统筹考虑,保证管理手册的编制能够符合实际需要。

(2)程序文件的优化和整合

程序文件是每一个认证体系保证程序运行和实施而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出于三体系整合的需要,应根据实际整合情况对程序文件进行重新编制,保证程序文件能够满足三体系的需要。

(3)第三层文件的优化和整合

第三层文件主要是指具体的作指业导书和操作规程,由于这些文件针对性较强,在三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改动,否则会影响生产的实用性。对第三层文件从上一级体系规定人手,进行整体优化和整合。

3、从作业层面,对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整合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整合,三体系在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和程序文件上都进行了调整,从组织层面和文件层面满足了实际需要。基于这一基础,作为具体执行体系的作业层面要想实现三体系整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管理策划要保持一致

由于三体系都需要定期更新,因此管理策划也要随之定期更新,为了满足三体系整合的目的,三体系的管理策划要保持相对一致。

(2)三体系运行维护要保持同步

对三体系进行整合不见得非要把三个作业层面捏在一起,而是要保证三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维护能够保持同步,并有效保证维护质量。

(3)保证三体系改进要协调一致

对于三体系而言,持续改进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目标和工作方式,为了保证三体系整合能够取得积极效果,需要在三体系改进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

四、结论

卫生体系 篇4

医疗设备质量不仅是医院技术发展实力的象征,也是衡量医疗服务水平高低和医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不仅是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可靠保证,也是医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医疗设备质量控制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是医疗安全和质量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医学工程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医学工程与临床医学密切联系并为之服务的纽带和桥梁。

根据“2010年总后卫生部关于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最新指示和要求: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工作要向中心和师一级医院推广。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医学工程科通过开展对成都战区云南片区野战部队卫生装备的技术保障工作,进一步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推广落实到基层卫生单位。

2 国内外开展现状与分析

在欧美发达国家医院中,医学工程部门创建较早,并建立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其国家的法律、法规、强制性规范标准,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ECRJ(紧急医疗研究机构)于1955年成立。1993年开发了国际医疗设备持续安全管理、预防性维护、设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对风险系数高的设备提供了更加严格的安全质量控制程序及管理制度。

2006年5月,总后卫生部组织了一支由军队医院医学工程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的考察小组,赴瑞典实地考察,了解到瑞典政府颁布的有关医疗设备安全与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及具体管理模式以及实际管理情况。根据相关调查,在一些大中型医院医工部门的工作量统计中,维修工作量约占55%~60%,而质量控制约占40%~45%。由此可见其质量控制所占的比重。

我国自1985年颁布《计量法》以来,国家和军队也曾相继颁布和出台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放射防护管理规定》、《军队医学计量规定》、《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规定》、《军队大型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对医疗设备的采购引进、使用管理、检测检定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然而,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提出和实施则是近几年军队卫生系统始创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具体如何实施也在摸索阶段[2]。

3 我院开展质控工作的实践与探讨

2006年5月,我院与解放军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共同受领了总后卫生部下达的“医疗卫生装备质量控制”首批试点任务。医院高度重视,科学筹划卫生装备质控工作,认真落实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截止到2010年12月,历时4年多,我院严格按总部要求认真完成了试点工作,同时进一步扩大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范围。我科在出色完成了现阶段医院医学工程保障工作任务的同时,还不断创新保障模式,发挥科室人才优势。在对CT、MRI、PET-CT、大型回旋加速器、直线加速器、大型X线机等大型医疗设备自行维护,不买保修的基础上,积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坚持以维修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的方针,将维修和质量控制紧密结合,每年为医院节约经费550余万元;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使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能从单纯维修向设备质量控制转变。2008年度在总后卫生部组织的全军部分师以上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检查中获得全军第一的好成绩。技术保障水平和质量控制工作技术平台处于全军领先水平。

虽然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一些师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已经逐步普及推广并将其作为一个常态化的工作。但中心医院及师以下的基层部队卫生单位的质量控制工作开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基层卫生单位技术人员少,保障任务重,日常工作量大,有的设备使用率很低,卫生经费少,耗材使用量大的设备使用率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保证这些卫生装备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总结出一条适合于基层卫生单位质量控制工作开展的有效路子。

3.1 开展医院卫生装备验收检测工作,严把设备引进质量关

为提高医疗设备质量,医院下工夫在采购环节上把好关,坚持在科室申购引进、论证、技术等关键点上,把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在商检检测工作中也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对设备的安全指标、重要性能指标和参数严格审核,同时参照国家和军队剂量和质控标准进行严格验收,把医疗设备的质量问题尽量杜绝在起始使用期[3]。

3.2 建立数字化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对全院的医疗设备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进行定期实时监控

质控中心设立数字影像评估系统,质控数据评价系统以及设备指标改进决策系统。工程师可以在质量控制中心随时调用医院大型医疗影像设备的医学影像数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如果评估数据不符合要求,则要对该设备进行现场检测,再根据现场检测的结果来对设备进行维修和调试,之后再一次进行质控检测,指标符合要求后将其图像数据传输到医学工程科的质量控制中心存档备案。同时,其他常规设备的质量控制原始数据也输入到质量控制中心的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合格的设备数据备份存档,不合格的设备数据分析原因,现场检测并调试维修,持续改进,直到性能指标达到要求为止。

3.3 协助军队基层卫生单位建立质控体系,开展质控工作

我院通过开展对云南片区野战部队卫生装备的技术保障工作,对目前基层卫生单位的医疗卫生装备的工作现状和运行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各单位卫生装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以及计量检定和临床应用质控检测、退役、报废技术鉴定工作,进一步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推广落实到基层卫生单位。同时,深入研究适合云南片区以至整个成都战区中心医院以及师以下基层卫生单位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新模式。

3.4 创建商检、计量、质控三位一体的系统化新模式

以往对医疗设备、耗材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商检主要针对设备目的港提货、开箱、安装、试运行时的检验,而计量只对强检设备器具进行检定,质控只对高危设备进行检测,且检测的项目内容也差异颇大。商检、计量、质控都是卫生装备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有相同也有所不同[4]。以往的研究在管理模式上、在实施过程中是互相独立、相互分隔的,职责上有分工,内容上有重叠,因而造成人力、物力、资源上的浪费。应该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3.5 实现维修技术与质量控制的紧密结合

要开展好基层部队卫生单位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坚决落实以维修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的方针。实践证明,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是以维修为基础的,没有强大的维修力量做保障,就不可能把质量控制工作做好、做细。抛开维修或将设备包给大公司保修的情况来开展质量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自己通过设备维修这个过程,才能深入地了解各种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电路结构,从而了解设备技术指标发生偏差的真正原因,并结合质量控制找出正确的修正方法[5]。

4 结束语

根据总后卫生部下发的《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实施通用要求》,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是运用管理和医学工程技术手段,以确保患者安全为目的,实施的确保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包括卫生装备的采购质量控制、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和医学工程保障质量控制等。

为兵服务、着眼部队、为基层卫生单位做好技术保障工作是我们工作的宗旨。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项工作从表面看来并不是多复杂、多难的一件事,但要深入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技术到管理技术,需要多个部门、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既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需要结合我国军地的实际,下大力气真抓实干,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周丹.医院医疗设备质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J].中国数字医学,2007,2(8):18-25.

[2]陈晓红,任国荃,周丹,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实践与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84-386.

[3]汤黎明,刘铁兵.医院医学工程科技术管理规范专题三——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技术规范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4):88-90.

[4]李怡勇,米永巍,郭赤.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实践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0(3):4-5.

卫生计生系统诚信体系建设 篇5

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全县卫生系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结合我县卫生计生系统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明确卫生行业诚信标准,完善重点领域、部门和单位信用信息记录,进一步完善卫生系统信用信息激励和惩戒机制,加大卫生行业监管力度,力争2015年在治理商业贿赂重点领域、重要方面的具体工作中全面使用信用报告,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以此促进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促进“守信者荣、失信者忧、无信者耻”良好社会风尚的逐步形成。

二、实施单位

卫计局机关,县属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三、开展活动内容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推进卫生系统诚信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广泛开展诚信卫生单位建设。全县卫生系统要广泛开展诚信卫生单位建设,创建文明行业活动,重点在强化依法执业,保障医疗安全,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控制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增进医患沟通,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培养职工坚定的职业信念、真诚的职业态度和守信的职业作风,通过实行公示制、承诺制、首诊负责制,采取公开诚信服务项目,住院费用和门诊药品费用清单制以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地为病人提供诚信执业、诚信诊疗、诚信收费、诚信用药等一系列诚信服务,把实惠留给病人,把诚信留给自己。

(二)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病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卫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认真查找影响卫生行业诚信服务方面的问题,特别要找准病人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办法、政策和措施,逐一加以解决,使卫生行业诚信服务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病人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病人的切身利益上来,最终实现社会、病人及家属对医院和医务人员工作的认同和信任。

(三)切实加强管理,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在卫生行业建立“诚信服务评价体系”,既是院务公开、政务公开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行风建设的有力措施,各单位一方面要通过诚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内部管理,重点规范医院和医生的用药治疗行为,坚决杜绝药品回扣、开单提成,以及开大处方、重复检查等现象。及时采集卫生系统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卫生执法人员个人诚信信息,逐步建立医疗系统信用信息档案。通过该项活动的开展,树立卫生系统人人诚实守信的行业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行业作风建设水平,使广大医务工作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逐步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要切实加大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依法实行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等惩戒方式,限制其服务活动,并对其服务行为实行跟踪监督。要依法履行职责,对违法失信者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要按照卫生部《关于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的通知精神,对失信者特别是搞商业贿赂的市场主体及时予以曝光。要鼓励守信行为,在物资采购、公共服务等活动中优先使用信用良好的企业产品,给守信者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五)大力营造诚信道德文化环境。要通过多种方式普及诚信教育,提高单位、医务工作人员的信用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要结合普法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加强诚信宣传,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的氛围,增强诚实守信、自觉抵制和反对商业贿赂的意识。促进院务公开、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各单位要根据卫生行业特点制定诚信标准和行为规范,把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培训的必修课,使上岗人员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要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提高诚信宣传的科技含量,扩大传播范围。要通过报刊、宣传栏、图片、网站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诚信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

四、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把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提供保障《方案》顺利实施的人力、物力和财务,确保工作责任到人,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经费到位。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要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参与工作研究,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要强化工作措施。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会议、宣传窗阵地和形式,广泛开展卫生系统诚信体系建设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群众诚信意识、参与意识,营造工作氛围,同时,及时向市卫生系统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信息。要坚持以查办案件促治理,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制定的惩戒办法给予不良行为记录主体恰当处罚,震慑犯罪。要结合实际不断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制止不良行为再度发生。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研究 篇6

[关键词]目标需求;信息系统架构模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20—01

1信息平台建设

1.1目标

1.1.1整合旧时的信息系统

整合区域医疗机构已有的信息系统,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具备区域集成的条件。目前,国内初级医疗机构都建立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沿用老式的繁杂而多元化的信息集成技术和管理模式,需要遵循标准和原则来改造现存的多元化医疗信息系统,以便建设规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1.1.2确定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

标准各级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确定区域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整理独立的信息中心逻辑性不强的数据,优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结构,方便建设的信息平台为各个医院独立的数据中心服务,促成区域卫生信息被各级医院共享和利用。各数据中心的资源是以格式多样的描述性数据集成存在,可以元数据集成交换建立管理信息平台。元数据以XML为载体,根据共享平台的标准,保留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模式,减小平台架构建设的成本,方便各个卫生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或者操作数据。

1.1.3建立数据中心

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使信息数据集中于同一构架。以共享平台作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各数据中心的数据,便于宏观管理和决策。传统关系型的数据库专攻于捕获数据,难以分析多种数据中心的冗余复杂数据;而数据仓库存储的是历史数据,具有维表和事实表,以分析数据为主。

1.1.4引进NHIN

为便于用户之间共享医疗信息,依据国内外研究,创建了专门的国家卫生信息网,简称NHIN,规范医疗技术和政策、标准的法律、实施项目等整套的医疗信息。NHIN共同框架具有一套相互加强的技术文件及规格,引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可以达到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1.2信息系统架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涉及居民健康的所有信息,业务数据类型多、容量大,由此,根据数据存储的相同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构架来管理区域卫生信息[3]。现如今,国内外常用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有几种,即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从国内外信息平台的发展经验看,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三种模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缺陷。

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整体成本低,方法简单,安全性高,易于管理全局数据和挖掘分析,但不适应区域医疗管理政策及资垒数据投资规模的差异性,系统扩展、性能维护性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不适用于区域医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混合武(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兼备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因而技术相对复杂,系统开发初期成本比较高。

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多个不同的部分,集成一个功能更强大的复杂系统,但各个部分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数据核心通讯接口,即共享交换平台。共享交换平台帮助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和程序实现交互和共享信息,便于建设安全可靠的通讯服务。共享交换平台提供通信标准和接收标准,数据应答自动化,协调所有的应用关系,为客户端提供一系列使用对象,维护建立起来的数据路由,提供管理和安全总线以保障分布式信息服务体系架构的稳定。分布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实施陕捷、灵活,分摊业务压力,但系统维护成本高,难以提供用户全面的信息等。

1.3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随着RHIO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内运转的数据量趋向于大、多和高效传输的发展形势,总线在数据库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同时,系统间共享数据和模块间数据的缠绕等问题,总线系统都能良好地协调处理好。

1.3.1数据库建模设计

数据模型构架必须结合数据仓库模型虚拟数据库两者的优点来建设。区域医疗数据中心主要为政府卫生机关提供决策支持、疾病监控、疫情预警、数字化的日常监管报表等,要求数据更新的实时性并不高。给予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影像共享、电子病历等服务,则宜采用虚拟集中模型,用虚拟数据库整合各级医疗机构数据,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交换周期短、速度快。数据层集成提供了信息共享,并以某种方式将共享数据提供给医疗信息系统,为医疗眼务层提供保障性的渠道。

1.3.2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

基于交换平台整合庞大的医疗信息数据群,必须使用一种功能强大的模式统一数据库。Web Services是一种独立软件和服务程序,在应用程序(即应用层)和异构数据源(即数据层)之间集成数据,并协调各种数据库系统以及访问集成数据的应用系统,程序接口和协议高度标准化,提供统一的全局数据模式,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硬件平台数据库系统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Web Service整合异构数据源,必须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全局模式数据视图,使数据层的数据通过一个特定的数据模型被统一格式化,同时能够在特定的数据模型上实现定义的基本运算,形成查询、存取等多功能操作。

1.4数据交换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式有智能卡、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等,都针对单个病人数据存储、记忆和处理,运行简捷,方便医疗机构管理。

智能卡是用于存储病人数据的医疗卡,不需要中心数据库的支持和运作,授权用户直接通过使用专门的读卡器获取病人就诊记录,病人自身也能直接通过智能卡访问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咨询病情,医疗政策等信息。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记录病人实际医疗信息和主文档索引,标明病人数据,以便参与系统询问数据中心,确定数据的储存点,然后从源系统或信息中心获取病人的数据。

2应用和展望

规范化、多元化、多功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到科学技术方面、信息技术方面、管理方面等广泛的范畴,花费大,耗费时间长,为了提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空间和可移植性。要建立适合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必须使其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运行的流程与规范性模式:优先考虑集成需求量大、范围广的业务,如双向转诊、电子病历等。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此外,培育网上信息服务、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医疗产品配送(如药品配送、器械配送、检验标本送检等)第三方服务运营商,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结束语

为了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构建数据库和信息中心时也会采用许多其他技术,如RFID技术、PKI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服务器技术、规则引擎、业务过程引擎、工作流程引擎等。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引进的先进技术填补体系架构下的漏洞,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操作方面存在的瓶颈,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与时俱进、量体裁衣,完善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促成各级医疗卫生业务部门数据和资源的相互连接以及各种客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高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泰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研究.医学信息,2010,23(6)

[2]邱洪斌.李殿奎.祝丽玲.王树山.王佐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

卫生体系 篇7

这48亿元将用于何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 按照优先安排拉动面广、产业链长、能尽快启动实施项目的原则, 国家新增的48亿元投资将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支持7 300多个农村卫生项目, 包括县医院26个, 县妇保站59个, 县中医院72个, 乡镇卫生院1 610个, 村卫生室5 500余个。这些预计总投资26.21亿元, 其中乡镇卫生院的投资占了18亿余元。

二是拟用于支持建设农场、林场和海岛基层卫生机构, 以及包括东部贫困地区在内的卫生院约6 000个。其中全国有农场、林场和海岛基层卫生机构近3 000个, 总投资6亿元左右;卫生院3 300多个, 总投资超过15亿元。

“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与同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 对于预防控制农村地区重大疾病,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大意义。”毛群安说。

据介绍, 2004年以来我国已建设乡镇卫生院达到3.2万余所。按照1个乡镇建设1所卫生院的要求, 全国现有约3.5万个乡镇中安排过建设的比例达到了94.5%。

卫生体系 篇8

1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 系统性不强

基层医疗系统作为卫生服务体系的子系统,要促使其发展,不能只看到该系统本身,而必须考虑其与医院系统之间的关系,从构建医疗服务体系的高度和整体进行思考。

我国医疗服务系统的资源结构呈“倒三角”模式,医院系统集中了绝大部分医疗服务资源。这种“倒三角”结构及医院系统自身的优势,使医院系统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通过市场调节,在争取卫生资源配置时都比基层医疗系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加之在现有机制运行的惯性及居民就医观念的影响下,卫生资源仍将大量流入医院系统,推动其扩张。如果仅注意加大对基层医疗系统绝对额的投入,而忽略对其投入占卫生资源配置的比例大小,忽略或低估医院系统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已有的优势,就会很容易出现基层医疗系统的卫生资源增速比不上医院系统的增速,基层医疗系统所占卫生资源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比重下降的局面。

注:(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数字,本表未包含该数据。

注:(1)其他包括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临床检验中心(所、站)。

从表1、表2可见,尽管政府提出要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但基层医疗系统的总资产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总资产的比例并未呈稳步上升态势,而是有所反复。在新医改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2009年基层医疗系统总资产比例比2008年提高3.2%,幅度较大,但2010年,又下降了2%。此外,还有不少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获准在同一座城市开设分院,有的甚至在同一所城市有2~3家分院。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乃至新医改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卫生资源配置的过程。如果基层医疗系统与医院系统的卫生资源总量差距不断扩大,其卫生资源总量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总量的比例持续下降,那么基层医疗系统的人才流失将加剧,从而导致其医疗水平与医院系统间的差距愈演愈烈,更多的患者将涌向医院,医院系统将获得更多卫生资源,并将进一步扩张,而扩张过程中的基建项目、设备购买等的成本又将引发更多、更大的诱导需求,推动医疗费用的进一步上涨,而基层医疗系统将进一步萎缩,给改革增加更多困难。

1.2 增量配置和存量优化的效率有待提高

各地在基层医疗系统的卫生资源配置上都采取增量和存量调整的方式,但效率有待提高。以医疗设备为例,据医改方案《实施方案》,2009~2011三年内重点建设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增医疗设备中的一部分由地方主管部门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置。但这些由财政统一采购、统一配置的医疗设备平均20%被闲置。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委托做的一份以血细胞分析仪为主的调研显示,调研的北京地区80家乡镇医院每家配一台,装机率100%,但其中21台闲置;社区站自采装机15台,集中配备13台,总装机率47%,其中有5台闲置,占18%[2]。另一方面,大中型医院中也有不少医疗设备闲置,这些医疗设备是否有进入到基层医疗系统并被有效利用?对这一问题,有些地方采取对口医院帮扶的方式,有些地方采取由政府收回重新进行调配的方式。如,江西省卫生厅制定的《江西省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管理办法(暂行)》规定“设备闲置半年以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可调剂使用。”但这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其成效取决于政府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医院主动上报闲置医疗设备积极性不高。因此该方式成本高,但有效性不高,使得医院中这些闲置的医疗设备未能有效进入基层医疗系统[3]。

2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的建议

2.1 理顺医院系统与基层医疗系统的关系,增强卫生资源配置的系统性

各级政府不仅要重视对基层医疗系统投入的绝对额,还要重视提高基层医疗系统卫生资源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中的比重,协调好各个子系统的关系,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进行卫生资源配置。

2.1.1 对医院系统建设的着力点应是其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的改良,而非卫生资源投入的扩大

公立医院在医院系统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讨论医院系统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讨论公立医院。根据2011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年,公立医院数量占医院系统数量的66%,其中,三级公立医院占三级医院的98%,二级公立医院占二级医院的94.3%,一级公立医院占一级医院的58.5%。可见,公立医院具有市场垄断地位(见表3)。

医院系统,尤其是公立医院建设的关键并不是对其加大资源,而是改革其运行的制度环境使其逐步回归公益性。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与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并不是加大财政投入、医药分开、推行法人治理所能消除的。尽管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数额并不高,但在目前的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下,公立医院自身具有很强的自我配置能力,说白了就是公立医院有能力、有渠道赚钱。

在医院能够进行诱导需求的制度环境未有改变之前,盲目扩大对医院系统的投入并不能使医疗费用下降,因为作为理性经济人,公立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并不会拒绝诱导需求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相反,公立医院会因为财政投入的加大而获得更多卫生资源,扩张速度加快,而扩张必然牵涉到基建项目和购买医疗设备,为了尽快收回这过程产生的利息成本、人力成本等等,诱导需求又将增加[4]。医院系统的扩张必将进一步压缩基层医疗系统的空间,倒三角的结构将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医院系统建设的着力点应当是其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的改良,而非卫生资源投入的扩大。

2.1.2 基层医疗系统是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理想切入点

公立医院改革和其公益性回归涉及体制性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为庞大而强势的既得利益者,公立医院并没有动力去进行此种改革,反而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理想切入点是基层医疗系统。一是基层医疗系统自身较薄弱,改革阻力小。二是其发展后,利于引导更多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进而逐渐削弱公立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同时,在这过程中,通过组合拳引导医院系统医务人员流入基层医疗系统,通过此消彼长,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更易取得成功。

2.2 提高卫生资源增量的利用率,优化卫生资源存量

2.2.1 积极探索一、二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的多种形式

目前,不少地方的二级医院已不能实现其在三级医疗网络中的功能,且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首先,在医疗资源的竞争上,与三级医院相比,二级医院完全处于劣势,门诊量与三级医院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病床设备也无法相比。但在评级上又要保持相当比例的人才配备,设较全的科室,要引进设备,政府补贴又很少,造成二级医院发展成本很高。再有,新医改已明确将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如果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和双向转诊,那二级医院的服务量将更少[5]。另一方面,受制于财政能力,单纯依靠新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方式是无法快速、高质的完成这一任务的。应当将一、二级医院纳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尤其是二级医院的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水平可以迅速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力量。

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区以二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周边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纵向医疗卫生联合体,并将村卫生室纳入了公共卫生体系,转化为联合体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派出机构。组建纵向医疗卫生联合体后,外高桥医疗卫生联合体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市七院专家下社区810人次,查房、诊治约2500人次,培训与指导1525人次。同时,联合体中的社区医院门急诊人次显著增长,2008年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资源的使用率明显提高,凌桥社区提高了67%;高桥社区收治的康复病人占住院人数的70%。有的地方如辽宁、福建、南京、银川,计划将部分一、二级医院直接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这些都是利用存量卫生资源的有益尝试,应当对这些方式进行追踪以进行经验总结。

2.2.2 提高已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及新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

基层医疗系统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应从提高已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及新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两个方面着手。以医疗设备为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短缺与医疗设备闲置并存。对于闲置的医疗设备,应通过多种方式将其盘活,使沉淀下来的资金流转起来,并设计出自下而上的方式让医疗机构愿意披露和拿出自己闲置的医疗设备,建议参考家电以旧换新的做法盘活闲置医疗设备。以旧换新,能给有闲置设备的医疗机构带来利益,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对新配置的医疗设备,加强配置环节的论证工作,将采购论证工作和闲置情况纳入对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的考核内容。一刀切的方式容易导致新配置的设备不符合医疗机构的需求而被闲置,并且要注意单纯使用财政资金配置的方式易引发“不要白不要”的道德风险。建议借鉴家电下乡政策的做法,重点结合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确定财政补贴下基层的医疗设备的种类,对于购买补贴范围内的医疗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这种方式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医疗设备配置的选择权,避免一刀切。此外,采用政府补贴一部分费用的方式可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论证的科学性,降低道德风险[2]。

2.2.3 制定政策引导人力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

居民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是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双向转诊制度顺利运行的的重要原因之一。政策上要引导人力资源下沉到基层。除了继续推行目前的对口支援、培训、定点培养医学生的政策之外,还可以返聘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以及考虑将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满一定年限作为医师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7]。

摘要:在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不能仅着眼于该体系自身,必须处理好其与医院系统间的关系,认识到医院系统已有强大的自我配置优势,避免出现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加大投入,但其在整个医务服务体系资源的比重却不断下降的局面。建议以基层医疗卫生服体系为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切入点,处理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院系统间的关系,重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卫生资源增量的利用率和优化卫生资源存量。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系统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王丽平.如何避免闲置和浪费?—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知朋访谈[J].中国卫生产业,2009(7):59-62.

[3]陈小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短缺解决方案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7):495-505.

[4]罗力.中国公立医院改革——关注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邢少文.定位尴尬二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03月15日02版.

[6]南京主城区二级医院将全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EB/OL].(2011-05-22).[2011-12-27]http://www.gov.cn/jrzg/2011-05/22/content_1868933.htm

加速基层卫生和妇幼体系建设 篇9

一、强力推进抓整合, 实现资源深度融合

去年以来, 我们借卫生计生机构改革的大好机遇, 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顺利实现了卫生计生机构和业务的全面整合。一是快速推进机构整合。按照县委、县政府卫生计生机构改革要求, 在行政机构整合到位后, 迅速组建基层卫生和妇幼健康管理办公室, 承担卫生和妇幼健康工作职能。同时, 将县计生服务站整合到县妇幼保健院, 成立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保留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两块牌子。将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并入辖区乡镇卫生院, 加挂乡镇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站门牌, 在各村卫生室加挂村卫生和计生服务室, 确保县、乡、村三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健全。

二是合理解决用人机制。院站合并后, 针对业务融合难、身份不统一等问题, 我们坚持“大稳定、小调整、优结构、深融合”的工作思路, 对原乡镇计生服务站站长直接转任乡镇卫生院副院长或院委会成员, 将村医纳入村计生服务工作序列。针对人员身份及工资待遇不统一问题, 采取从业资格考试的办法, 将原计生站技术人员全部纳入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 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保证了卫生、计生技术服务队伍的稳定。

三是专业职能深度融合。在科室设置上, 按照充分保障计生服务工作要求, 在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项目中心增设了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办公室、妇幼健康服务项目管理办公室、婚检孕优咨询室, 负责全县妇幼健康服务的组织管理、业务培训、督导考核等业务;在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和门诊部分别设立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办公室和计生服务咨询室、药具发放管理室, 将计生服务与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及门诊妇产科业务有机融合;在村卫生室设立计生服务室, 将计生宣传、育龄妇女健康体检和孕前优生服务的组织协调、药具发放等工作交由村医去落实。在信息共享上, 把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整合为卫计信息中心, 建立统一管理、资源共享、运行高效、服务便捷的卫生计生综合信息平台, 实现了信息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明确目标抓“两创”, 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按照省市“两创一提”的总体思路, 我们以积极争创基层卫生工作先进县和先进乡镇为抓手, 通过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 提升了全县基层卫生计生整体服务能力。一是认真谋划, 总揽全局抓“两创”。为保证“两创”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 先后出台了《保康县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保康县“四化”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保康县“五化”村卫生室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 指导创建工作。同时紧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组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师资团队, 根据各乡镇实际工作需求, 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方式, 大力开展业务理论和技能培训, 不断规范服务行为, 使基层整体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二是严格管理, 高点定位创“四化”。在创建“四化”乡镇卫生院工作中, 我们紧紧围绕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培训指导、强化督办检查、强化考核考评、强化奖励兑现“五个强化”, 全面落实创建任务。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将“四化”创建纳入年度评优表模内容, 对通过省、市评审的单位, 按照评审得分等级, 整合相关资金, 一次性给予10—15万元的奖励, 以经济杠杆撬动创建热情。

三是明确责任, 强化措施促“五化”。在创建“五化”村卫生室工作中, 我们按照先易后难的指导思想, 重点针对建设资金投入困难这一核心问题, 以积极争取“三个支持”为抓手, 全面落实创建任务。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 由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五化”村卫生室创建工作责任状, 将创建任务纳入政府年度工作实绩考核。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对符合中央和省财政扶持条件的村, 按程序上报资料, 争取中央和省财政的资金支持;对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村卫生室, 积极争取县财政配套经费和挂点单位扶持资金的支持。对确有特殊困难的村, 直接组织财力、物力, 设法给予扶持。2014年, 全县共完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54家, “五化”村卫生室创建达标179家, 5家“四化”乡镇卫生院创建单位全部通过上级评审, 其中歇马中心卫生院荣获全省“十佳四化乡镇卫生院”荣誉称号。

三、健全机制抓公卫,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我们坚持把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惠民工程抓紧抓好, 健全“四项机制”, 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发展。一是健全考核机制。将项目实施情况列为政府工作考核指标, 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 对项目实施方案、服务规范、绩效考核、资金管理等内容进一步细化, 出台了一系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细则, 在业务管理、具体服务上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健全保障机制。全额预算、足额保障各项配套经费和工作经费, 按标准落实乡村医生补助, 并纳入常年预算, 实行财政专户管理, 绩效考核, 专项拨付。

三是健全考评机制。我们建立了分级定期督导考核机制, 由县考核乡 (镇) , 乡镇考核村 (站) , 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年终进行总考核, 督导考核结果与项目经费拨付直接挂钩。每次督导后即召开一次项目工作推进会, 通报督导情况, 推广工作经验, 查找问题和不足, 提出整改意见, 促进项目工作平衡推进。

四是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健全以疾控、妇幼保健、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 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 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实行项目单位一把手负责制,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确保项目工作任务规范落实。在2014年的全市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 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卫妇幼项目工作均位居前列。

四、深化改革求创新, 探索卫生运行新机制

我们紧紧抓住深化改革的大好机遇, 大胆创新, 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具有保康特色的基层卫生工作新模式、新机制。一是不断完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模式。针对家庭医生团队在实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进一步对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的工作方案、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进行系统修订和完善, 强化服务保障。全县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率达到40%以上, 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达到60%以上。

二是实施分级诊疗服务模式。通过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制定分级医疗标准、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完善医保补偿政策等综合措施, 逐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整体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体系探究 篇10

2003年, 美国颁布了“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8, HSPD-8) , 该法令类似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旨在加强美国在应对恐怖袭击、重大灾害或灾难以及各种危害 (Hazards) 时的预防、保护、响应和恢复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这项法令构成了美国现行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NIMS) [1]的基础, 也是美国各种危害的预防和应对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美国国内各级各类部门或机构的通用事件管理系统, 不管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的部门和机构, 还是事件现场应对的响应人员, 亦或是私人企业和组织, 都使用基本相同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2008年, 美国发布了国家应急反应框架 (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 NRF) [2], 该框架是美国《国家国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美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反应指南, 旨在确保美国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明确其在应急反应中的角色、责任和相互关系, 以实现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高效反应。其地位类似于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框架既是美国国家事件应对的基础框架, 也是美国预案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它包括了基础性预案和三个附件, 分别是应急支持功能 (Emergency Support Function, ESF) 附件、支持性附件和突发事件附件, 以明确开展协调和有效实施国家层面突发事件响应所需的程序和规程。应急支持功能 (ESF) 明确联邦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状况下需要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 其中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 的应急支持职责主要为“ESF-8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3]。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卫生力量之一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美国疾控中心”) , 是实现该应急支持职能的重要力量, 具体包括:公共卫生和医疗需求评估、公共卫生监测;行为学医疗保健 (通过行为的, 而非药物的进行医疗保健, 例如心理疏导) ;各种危害应对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方面的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载体 (死亡病例、染疫动物、污染的水和固体废弃物等) 的控制。

NIMS和NRF既密切联系, 又有所区别:NRF提供的是国家层面突发事件管理政策的构架和机制, 可概括为需要由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工作;NIMS提供了突发事件管理的标准模板, 即需要什么样的系统来实现NRF确定的协调响应行动;就其本质来说, NIMS可看作是实现NRF的一种管理机制和工具。

2 美国疾控中心应急机构

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采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来履行应急支持功能ESF-8赋予的职责。在美国疾控中心内部, 专职负责卫生应急工作的部门是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 (Office of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OPHPR) , 其由中心主任直接管理, 下设有若干处, 其中应急运行处 (Divisionof Emergency Operations, DEO) 承担突发事件管理构架的核心内容, 并负责具体管理应急运行中心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EOC) 。美国疾控中心内部的各业务中心、所和办公室 (Centers, Institutes and Offices, CIOs) 日常也都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应对,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或紧急情况都要启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总体来说, 当事件的应对要求超过了单个中心、所和办公室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时, 美国疾控中心会考虑启动中心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美国疾控中心也使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作为卫生应急响应的指挥和控制系统。该系统既具备标准化的特征, 也具备灵活性。也就是说, 因为政府的各级各类部门、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都适用类似的管理系统, 这就便于美国疾控中心整合不同组织的能力, 较快取得多学科间的相互认可和一致性;同时, IMS也适用于各种情况:不管是小规模和还是大规模事件;不管是流感大流行、大肠杆菌、霍乱这样的传染病事件, 还是飓风、洪水、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 亦或是化学或原油泄露事故、大量人员伤亡事件的医疗救援、或是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

3 美国疾控中心的应急体系

美国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NIMS) 由指挥和管理、应急准备、资源管理、沟通和信息管理、技术支持、持续的管理和维护等子系统或要素构成, 其中的“指挥和管理”中包括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多部门协调系统 (Multiagency Coordination Systems, MCS) 和公共信息系统 (Public Information Systems, PIS) 等子系统。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既可以看作是IMS的一部分, 但又和IMS有所区别:ICS更加注重现场的响应, 即现场控制和决策, 需要承担一线工作成功或失败的责任;而IMS的作用则更加宏观, 包括协调信息流和响应行动、提供科学的支持、技术协助并提供资源等。

3.1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3.1.1 IMS组织结构

美国疾控中心IMS的组织结构图 (图1) 。整个管理系统包括:指挥模块、科学响应模块和通用应急人员模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1.2 IMS指挥模块

IMS的指挥模块是整个事件管理系统的核心, 包括:疾控中心领导、突发事件管理者、首席卫生/科学官员、通用应急人员主管以及6类特定人员。

3.1.2. 1 突发事件管理者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 美国疾控中心IMS中的应急管理负责人协助中心领导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其通常来自于负有事件处置领导职责领域的人员。在卫生应急工作中, 至少设有管理负责人正职1名, 履行的职责包括:经过批准, 启动突发事件管理构架;明确相关岗位, 以确保配备合格的人员来支持相应的响应级别;保持对事件总体进展和所调用中心资源的把握和认识;获取事件进展简报, 完善后及时呈递给部门领导;保持对指挥人员所需核心信息 (Director’s Critic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DCIR) 的把握;必要时向部门领导和主要人员进行汇报;批准事件过程中的人员调用;确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点和确定突发事件处置的目标。根据事件性质和应急工作任务负荷, IMS还可设立突发事件管理者的副手, 协助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3.1.2. 2 首席卫生/科学官员

首席卫生/科学官员主要职责为监督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响应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包括:就科学性和卫生领域的议题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出建议;确定疾控中心各类人员的资质, 以满足特定任务的需要, 确保优质的人力资源调配至优先工作领域;审核对媒体发布的信息和其他文件, 确保科学准确;从科学响应模块 (Scientific Response Section, SRS) 的各领域专家和疾控中心的现场队伍获得科学信息的报告;必要时向指挥人员提供其他卫生和科学方面的建议。

3.1.2. 3 通用应急人员主管

美国疾控中心专门设置了通用类的应急专业人员, 支持和协助专业卫生人员开展应急工作。这些通用应急人员的主管也是IMS指挥模块的重要组成角色, 其具体负责包括:指导和协调IMS响应过程中的具体事务;确保通用应急人员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及时更新的判断和方案, 以助于后续的应急行动;指导应急人员的工作节奏协调一致;指导应急人员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流动;监督整个通用应急人员模块等。

3.1.2. 4 指挥模块中的特定人员

IMS指挥模块还包含6类特定人员, 包括:健康保护人员、安全保障人员、联络人员、卫生伦理学人员、战略储备和法律顾问, 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履行特定的职能。设立安全、健康和条件办公室 (Office of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 确保疾控中心员工的安全并为他们的健康保护提供必要的工具。设立安全保障和紧急应对办公室, 提供主动的、动态的、高效的安全保障服务, 以及必要的国际安全和危险提示。联络官 (Liaison Officer, LNO) 负责就代表疾控中心与联邦政府、疾控中心合作伙伴就应急响应行动开展协调工作;美国疾控中心也可派出联络员驻美国政府的其他部门或机构, 比如国务院、国防部、红十字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际组织、健康和公众服务部等。公共卫生伦理委员会为根据不同的项目或工作, 去确定、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学问题。美国疾控中心是美国国家战略储备 (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 SNS) 的重要部分, 主要负责对抗体、化学解毒剂、抗毒素、疫苗、抗病毒药物和其他与生命维持相关的医疗物品的储备。国家战略储备既有医疗物资的储备, 也有人力资源的储备, 以供快速响应所需。美国疾控中心设有办公室 (Office of General Counsel, OGC) 公共卫生分部, 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法律方面的建议。

3.1.3 IMS通用应急人员

IMS的通用应急人员指的是卫生应急领域的通用专业人员, 按照其职能, 分为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应急人力配置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形势把握模块、联合信息中心等7个功能模块。这些通用应急人员是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应急管理方面的指导、辅助和协调, 以确保应急响应行动符合既定规则和程序的要求。

3.1.3. 1 运行模块

运行模块 (Operation Section) 是IMS的核心模块之一, 也是应急运行中心的大脑和中枢, 该模块实现信息、协调和支持等三个功能即及时传送信息和开展协调, 确保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响应。具体来说, 信息功能是指运行模块是各州各地的卫生部门和美国疾控中心各领域专家间的联络中心;负责疾控中心内部的各业务单位 (CIOs) 与其员工 (包括正在路途或已派驻海外的人员) 之间保持信息联系, 确保健康和安全的渠道;随时掌握并向疾控中心领导和美国健康和公众服务部 (DHHS) 提供事件进展和应对情况的相关信息。协调功能是指激活应急指挥中心, 与中心内部及外部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协调和实施行动方案、标准操作规程及草案;通过开展有关应急工作程序的培训, 强化运行部门的准备工作和中心内部及外部的合作伙伴一起, 协调、管理卫生应急准备工作和全方位实战演练中所有的行动。支持功能是指为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办公室、EOC以及备用运行设施提供所有的视频设备、通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

运行模块的运行团队包括日常运行团队、应急状态运行团队和EOC支持团队等3类, 其中EOC支持团队主要负责上述运行模块的支持功能。运行模块的具体人员配置和轮换机制由响应工作决定, 当需求改变时随时补充和整合人员, 必要时从疾控中心应急志愿者库中补充。

3.1.3. 2 后勤模块

后勤模块功能是为所有突发事件应对所需的后勤需求提供支持和管理, 包括:办理疾控中心应急人员国际和国内的差旅事务、协调解决额外的空间和设施需求、协调运输工作和动用疾控中心的飞机以支持应急工作、提供派遣人员的装备和日常用品、协助采购部门订购物资和服务以及向疾控中心相关团队提供实验室和医疗用品。后勤模块的核心任务就是向正在派遣的和已派遣到位的, 包括位于EOC的应急人员提供365天24小时的全天候物资、运输和差旅的后勤支持, 以支持疾控中心应对暴发和突发事件的响应工作。

3.1.3. 3 财务管理模块

财务管理模块分为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自疾控中心的财政管理办公室, 职责为提供事件/事故应对相关的花费追踪、财政政策指导和共同账户 (CAN) 的控制。采购部门的人员来自于采购和补助金办公室 (PGO) , 职责为协助进行市场研究、订购供应品/服务以及调配联邦合约办公室的官员。

3.1.3. 4 应急状况人力配置模块

应急状况人力配置模块的作用是在符合疾控中心调派原则的前提下, 提供人力资源和协调人员部署, 既要满足IMS系统中各类应急人员配置的需求 (EOC内的人员) , 又要满足对人员派出和部署的人力需求。简言之, 就是在卫生应急响应中, 做到“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技能”。该模块的作用包括:管理疾控中心IMS系统中和位于处置现场这两个区域的人员配置, 开展与现役人员准备和部署办公室 (OFRD) 的协调工作, 在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中心内部各部门的应急协调员和中心领导之间开展协调工作, 及时更新和报告人员配置的统计信息以及制定和发放应急响应中的相关补助和奖励。

为做好应急状况下的人员调配和部署, 美国疾控中心对应急人员开展四级阶梯式培训。第一级培训主要为介绍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尚不能在疾控中心应急运行中心工作, 也不会被作为应急队员派往现场;第二级培训会增加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和国家应急框架 (NRF) 的介绍、单一来源和初级行动事件应对等内容,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在应急响应期间将会被配置到疾控中心应急运行中心某个功能岗位;第三级培训将会增加突发事件指挥系统-300 (中级事件指挥系统) 的实践性操作,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将能够被派往现场;第四级培训是突发事件指挥系统-400 (高级事件指挥系统) 的实践性操作, 受训后的应急人员可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负责人和联络员, 或是作为现场工作队负责人。美国疾控中心非常重视应急人员培训工作, 这为应急状况下的有效人力调配和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3. 5 计划模块

IMS的计划模块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开展培训和演练, 以及评估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准备和应急响应功能。包括:制定基于清晰目标的, 针对不同危害和事件的, 短期和长期的计划以及应急工作计划;针对应急响应方案和应急运行中心的运行, 开发适合个体和群体的培训需求;在疾控中心演练的编排、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减少分歧、相互整合和保持步调一致;对各部门的演练和应急响应行动进行有效的, 分析性的评估和总结, 编写行动后报告 (After Action Report, AAR) 和改进计划 (Improvement plans, IP) 。

计划模块负责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文件的制定, 即现状报告 (Situation Reports, SITREP) 和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Incident Action Plans, IAP) 。现状报告 (SITREP) 是总体概述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 已经实施的计划和采取的行动, 以及与灾害或突发事件相关的一切主题, 即:已经发生了什么。该报告是在特定时间点对事件情况的一个“快照”, 常被用作官方的报告或简报。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IAP) 包括明确的, 可测量的事件处置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总体策略, 即未来工作的重点, 用于说明在下个运行时期内需要开展的工作。

3.1.3. 6 形势把握模块

IMS中形势把握模块 (Situational Awareness) 的设立是基于“更早知道和更快知道会更早响应和更快适应”的理念。形势把握模块让疾控中心具备全球“各种危害”的形势把握能力从而提高信息共享, 通过“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支持行动的一致性并加强决策支持, 从而支持疾控中心的应急响应工作。该模块的具体职责包括:开发和维护“知识管理”, 加强纵向的和横向的信息共享;向疾控中心IMS人员提供支持和协作;提供分析性的和含有地理空间信息的产出;搜集、处理和分析不同的数据, 获取行动支持信息以满足运行需求;监测全球的“各种危害”的发生情况, 以备美国疾控中心可能的国内或国际应急响应工作。

3.1.3. 7 联合信息中心

在美国国家响应框架 (NRF) 中界定的联邦政府需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 (ESF) 中, 美国疾控中心除了主要履行第8项职责-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外, 其第15项职能-应急状况下的公众信息和外部沟通 (ESF-15) 是所有政府部门都需要履行的应急职责。IMS中联合信息中心 (Joint Information Center, JIC) 的设立就是确保在ESF-15的范畴内协调一致的信息发布, 即向受影响的人群 (包括政府、媒体、含特定需求人群在内的当地居民) 提供准确的、一致的、及时的和易获得的信息, 以协助联邦政府的响应协调一致。

联合信息中心具体负责新闻媒体、美国疾控中心主页、健康警示网、全球频道、医师列表服务和电话会议 (Clinician List Serve and Conference Calls)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同盟以及流行病信息共享平台 (EPI-X) 等10余个美国疾控中心官方健康建议发布平台的协助运行。应急风险沟通是联合信息中心的重要功能, 主要表现为其负责指导疾控中心在面对各种危害时的准备和响应过程中的应急沟通工作, 确保在突发事件过程中, 向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一致、有针对性的、可行的信息。

3.1.4 IMS科学响应模块

IMS的科学响应模块 (Scientific Response Section, SRS) 在首席卫生/科学官员带领下, 负责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科学的和技术方面的指导, 同时参与制定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以协调和确保应急响应工作的科学性。此外, 科学响应模块还负责开发用于指导行动科学性的课程。该模块由公共卫生的各领域的主要专家组成, 包括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检测、社区减缓措施、传染病、环境和职业卫生、疫苗可预防疾病、医疗保健及对策等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日常在疾控中心的相应业务部门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时进入科学响应模块, 履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协助职责。根据应急工作的任务需求, 科学响应模块的规模可大可小。

3.1.5 IMS启动的标准

如前所述, 当事件的应对要求超过了单个中心、所和办公室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时, 美国疾控中心会考虑启动中心的IMS。例如:发生了传染病的暴发 (流感大流行、大肠杆菌、西尼罗河病毒、鼠疫、非典、肝炎、汉坦病毒等) , 非传染病事件 (洪灾、公用设施破坏、流感或甲肝疫苗的大规模免疫接种、社区活动或公众聚会等) 、或是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等。

3.2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是美国总结既往突发事件管理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 旨在最大限度避免应急过程中的缺乏问责、沟通不佳、缺乏系统的规划过程、突发事件指挥人员负荷过重和无法整合部门间的需求等问题。该指挥系统汲取美国数十年来组织和管理突发事件的教训并不断完善, 是近30年来美国各级政府和私人企业在突发和非突发事件应对中最佳实践的产出成果, 经过美国商业和军方的实践, 被证明行之有效。现行的ICS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标准化, 即采用标准化的结构, 将设施、设备、人员、程序和通讯联合为一个整体, 因此ICS简单、灵活、富有弹性, 适应于各种类型和大小的突发事件;加之其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不光结构统一, 使用的术语和响应程序也是统一的, 因此便于有效的交流和部门间的良好协作。

ICS的组成构架 (图2) 。其中的突发事件指挥人员、公众信息官员、联络官和安全官员均属指挥人员, 下设由4类通用应急人员组成的功能模块: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安全官员职责为确保应急工作人员和演练中的观摩人员的安全;联络官负责协调和联络疾控中心外部的应急响应队伍;公众信息官员负责媒体和公众沟通。4类通用应急人员中, 除财务管理模块外, 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人员主要由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下属的应急运行处的人员组成, 其职责与IMS基本相同。

3.3. 应急运行中心

3.3.1 EOC概述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是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应急管理系统, 也是应急工作的组织构架, 应急运行中心 (EOC) 则可看作是承载这一系统或构架的物理平台, IMS主要是在EOC里面得以展开和得以实施。美国疾控中心的EOC是一个协调各方信息与资源, 以支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动的物理设施和场所, 它占地超过24 000平方英尺, 配有232个工作站点, 可根据需要设立15~17个功能小组的办公室。EOC的视频墙有27个独立的屏幕, 可以转播来自疾控中心内部和外部网站的、数据库、简报、电视频道、电话会议和其他媒体的信息。此外还配备远程视频电话会议、加密的电话系统、HF收音机 (短波电台) 和卫星电话。

3.3.2 EOC职能

常规情况下, EOC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做出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决策、维持组织机构的连续性以及向相关部门与人员传达决议。在美国疾控中心应对国际和国内公共卫生威胁时, EOC作为协调各方应急工作的指挥中心, 协调中心内部开展准备、评估、响应、恢复和评估等活动, 并提供全天候的, 全球的形势把握。

EOC最常规和基本的人员是值班小组, 即IMS运行模块的日常运行团队, 其主要来自于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下设的应急运行处人员。他们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值班, 负责保持美国各州和地方的卫生部门和美国疾控中心各领域专家之间的联络;也是美国疾控中心各中心 (所、办公室) 与其员工 (包括正在路途或已派驻海外的人员) 之间保持联系, 确保健康和安全的渠道;该值班小组也掌握所有与应急响应相关的信息, 为疾控中心领导和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HHS) 提供事态把握。

3.3.3 EOC启动

EOC作为承载IMS运行的物理和功能平台, 启动并转入应急运行状态与是否启用IMS是一致和同步的。当突发事件发生后, 美国疾控中心不管是通过自己的监测系统发现, 还是由外部的其他来源获取信息 (比如州卫生部门的报告) , 所搜集或得到的信息都会汇集到应急运行中心。EOC将事件信息初步分析、整理后, 分别提供给与中心领导和与该事件相关的疾控中心业务部门, 一起对事件开展初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应急运行中心的应急功能状态和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如果事件规模、影响较小, 不需要IMS的响应和启动EOC, 则由疾控中心的相关部门进行应对即可 (图3) 。

4 对中国疾控机构的借鉴

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的突发事件总体预案, 充分借鉴美国NRF, 特别是ESF模块, 明确各部分之间在突发事件之间的职责并加强协调, 确保在灾害发生后各部门各行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 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1];加强部门间、跨地区的演练活动, 以检验预案、理顺关系, 增强协同作战能力。根据事件不同的情形, 卫生部门可根据事先制订的预案进行配合协助。

NIMS是美国国土安全部提供的一个全国一致的模板, 包括突发事件管理一系列核心的理论、概念、原则和术语等, 使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NGO在发生事件期间能进行协作, 并要求各州、部族和地方部门采用NIMS来处置突发事件。2008年12月, 对NIMS文件进行修订时, 进一步澄清了事故指挥系统 (ICS) 概念, 继续强调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我国在突发事件处置时, 常规做法为成立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 下设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后勤保障、专家组、财务组等若干小组。这种做法由于没有事先计划, 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 往往是在应急条件下临时组建成立, 组织框架和小组设置的调整性较差, 容易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或是组织机构运行不畅导致处置效率低而延误疫情处置。建议国家层面统一制定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机构设置、指挥架构、处置流程、信息报告、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指挥系统, 为各级卫生部部门提供一个统一、便于实施和操作的模板, 确保事件处置科学规范[2、3]。

加强EOC建设, 建立应急值守制度, 进一步规范并充分利用EOC。近年,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利用国家项目资金重点建设了卫生应急指挥中心, 但日常利用率不高, 大多为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建议同一区域内应急指挥系统原则上不要太多, 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平台建设, 建立国家中心平台、省级分中心平台, 市 (第) 级综合利用平台的多级网络构架, 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信息共享优势、指挥协调统一优势;三分建七分管, 尽快完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功能;最大限度发挥指挥中心效率;建立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的技术标准, 实行全国互联、互通, 避免因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全国联动指挥机制的实现;各级卫生部门建立健全应急值守机制, 组建或指定负责应急值守的部门, 原则上为5人以上, 对气象信息、媒体监测、舆情监测、疫情信息、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信息进行实时动态风险评估和分析, 必要时上报相关卫生应急信息并提出预警建议, 同时相关内容在EOC大屏进行展示。

感谢美国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准备与响应办公室主任Ali S.Khan博士、公共卫生准备和响应办公室应急运行处主任PeterRzeszotarski博士以及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领域的诸位专家和同仁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邸泽青.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08, 35 (12) :2400-2401.

[2]陈雷.日本地震对我国防震减灾卫生应急工作的启示[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06 (6) :540—541.

卫生体系 篇11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补偿制度

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截止到2011年7月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约有3.2万个,同期增加3784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4.3万个,其中:医院2.1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8万个,其他机构1.4万个。同期相比,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1708个,其中,医院增加83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0623个。(2)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状况。第一,医疗卫生服务数量。从2009年开始至今,虽然医院的就诊人数仍然很多,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数增长更加迅速。从入院人数来看,2010年,医院的入院人数为9524万人,同比增长12.2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入院人数为218.1万人,同比增长32.83%。第二,医疗人员的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注册护士、药师、技师、卫生监督员、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010年,执业医师241.3万人,注册护士204.8万人。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的专业医护人员还不算缺乏,但是,对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样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来言,专业医护人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

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医护人员医疗水平有待提高。综合性医院的专家坐诊是患者纷纷到综合性医院就医的主要原因,患者认为综合性医院的医疗经验和医疗设备的先进与齐全是值得他们信赖的。同时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待遇不如综合性医院,往往使一些新加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科毕业生没有多久就离开,也就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真正留住人才。(2)居民健康档案实用率不高。为了使社区内患病居民的的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对社区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与预防。这也就体现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的真正目的。但就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有关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效果并不是很好。(3)以政府主导的补偿机制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可以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医疗收入;另一方面,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行,包括医护人员的再培训、先进医疗设备的引进等。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三、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在我国,由于人们对于全科医生的不了解,存在着许多的误解,往往望文生义。他们认为全科医生是哪一科都了解一些但并不精通。其实不然,所谓的全科医生,就是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是临床技能全面、医德高尚的高素质的基层保健人才。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任职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便社区居民就医,节约就医成本,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由于我国在全科医生的培养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应当如何培养全科医生是我国在当前培养高校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2)建立社区患者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将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治疗上能够更加快速的做出诊断,并根据信息库的数据显示做出疾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对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有效的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与此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与上级医院及时的交流患者信息,切实保证了双向转诊的有效性,不仅有利于医疗救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可以节省医疗资源。(3)健全以政府主导的补偿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补偿制度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得以正常运行的可靠保障。在政府的帮助与监督指导下建立监督激励机制,目的在于除了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作情况外,还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作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在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建立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理性、合法性的运作以及药品的引进与使用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合理性看诊,杜绝“以药养医”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永娟.公共卫生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J].中国医疗前沿.2008(16)

[2]张奎力.公共卫生服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学习论坛.2009(12)

[3]曲熙波,王永梅.大社区网络卫生服务建设的探索[J].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6)

[4]王巾,张宁宁.论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意义[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

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篇12

卫生装备的发展与进步不仅改变了医院的面貌和诊疗模式,也使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疑难、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1,2]。医院卫生装备的数量和种类在快速增长,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对其潜在的风险和临床应用质量问题认识不足,出现安全隐患、引发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或操作人员伤害的报道案例也屡见不鲜[3,4,5]。

卫生装备质量管理是医院建设的基础,是现代医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6]。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是运用科学管理、临床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确保卫生装备应用质量安全的一项系统工程。其基础是通过检定、检测保证卫生装备量值准确统一,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核心是通过制定质量方针、目标、职责、程序、制度等,实现卫生装备在论证、采购、使用、维护、修理、退役等全过程全寿命的质量管理;目的是确保医疗工作质量,确保官兵健康,提高医院综合效益。

随着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鉴定条例和法院处理医患纠纷举证责任倒置政策的实施,如何开展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用好管好这些卫生装备、确保在用质量、充分发挥其最佳效益是摆在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是医院医疗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介绍我院建立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

1 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具体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为使全院上下深刻认识到卫生装备使用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院开展一系列的宣传动员、任务布置、教育培训等活动,包括:组织召开“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部署会”,在院周会进行工作开展动员,组织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专题知识讲座,编印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手册,对科室质控监督员进行培训等,在全院营造全面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氛围,确保“像重视药品安全一样,重视卫生装备质量安全”的意识和观念深入全员人心。

(2)设立组织机构,推进工作开展。成立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任主任委员;下设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办公室,医学工程科主任担任公室主任,医学工程科负责具体执行、落实各项日常工作;成立各科室卫生装备质控使用安全小组,科室主任负责,并设监督联络员,形成三级质控体系,推进质控工作的全面开展。

(3)建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依。依据国家、军队相关条例、规定和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制订了《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办法》、《质量控制工作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工作人员职责》、《质量控制检测装备操作规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并将科室质量控制开展情况纳入每月医疗质量考评范围。目前,全院卫生装备质控工作做到了个个岗位有职责、项项工作有记录、事事操作有遵循、每项工作有考评,为医院卫生装备质控工作科学、全面、有序地开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4)抓好人员培训,要求持证上岗。医院一方面重视对质量控制专职人员的培养、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热爱本职工作、精通业务、人员结构合理的卫生装备质控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对装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新装备安装完毕后,厂家现场培训时,要求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并由质控室签发合格证;鼓励使用人员通过参加培训班、进修、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培训;由医学工程科定期组织各类装备使用培训,新进人员必须培训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使用;大型装备操作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持证上岗。

(5)重视环境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我院建立了独立的医学计量和质控检测室,按检测环境要求配备空调、除湿机、负压工作台、通风柜等环境设施,购置了CT质量检测仪、X线机质量检测仪、电气安全检测仪等18 类卫生装备计量检定和质控检测标准设备,为卫生装备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6)实行全程质控,扩大质控范围。我院在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通过科学选型论证、做好安装验收、加强使用管理、维修与预防性维护(PM)相结合、落实周期鉴定、严格报废程序等措施,使质量控制贯穿于卫生设备全生命周期,有力保障卫生装备安全[7]。同时,除按规定开展上级要求的14 类高风险卫生装备的计量检定、质量检测外,不断扩大质控范围,主动申请开展了血透机、X线机、CT、DSA的质量控制,并对便携式血糖仪等进行了内部质量控制。

(7)依托信息系统,实现规范高效。我院在自行研发的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中,设计整合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及计量功能模块,质控室和使用科室人员通过局域网浏览器即可操作,具有周期检测自动提醒、流程结果记录、查询统计等功能,实现了质控工作流程化,提高了质量控制计量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实现了对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精细化管理[8]。

(8)探索新的举措,完善管理模式。一是将装备维修情况全面纳入质量控制范畴,由质控办对所有送医学工程科维修的设备进行质控评估,通过后方可通知科室领回使用;对下科室现场维修的装备,质控办进行逐一回访跟踪,及时了解维修情况和修后状态。二是推行维修工程师到质控室轮转制度,使每名维修工程师全面了解质控工作,提升质控管理意识。新措施的实行,加强了卫生装备维修环节的质量控制。

2 质量控制实施成效

自2010 年我院全面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① 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得到了全面认可,科室从最初的消极排斥转变为主动配合;② 建立完善了标准制度,使质控工作各环节都有制度规范可循;③ 质控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规模,先后选派15 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新技术培训班,有9 人取得了医学计量证;④ 保障效果比较明显,送检率最初约70%左右,现在已达100%,首检合格率从67.9%,增加到了89.1%,检测后准予临床使用的装备合格率达到100%。医院于2012 年获得总后勤部卫生部授予的“全军医学计量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 结语

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连续的、持续改善的管理过程[9,10],因此需要各医院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互相借鉴,共同进步,不断地改进质控管理工作,才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摘要:本文针对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的客观需要和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介绍我院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做法和经验,探讨建立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方法。我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确保了卫生装备全过程、全寿命质量控制,实现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目标。

关键词: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质量,医疗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武卓,薛鸿,张恩科,等.医疗设备质量再评价的意义及方法[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1):78-79.

[2]武卓,薛鸿,张恩科.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装备,2012,9(12):78-80.

[3]吕明,仝青英,黄寿凯,等.武警部队医疗设备安装验收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4):142-143.

[4]李天林.三级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使用保养方法和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76-177.

[5]顾明,刘磊,赵杰东,等.中小型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3):322-323.

[6]施安,张恩科,高敬龙,等.医学装备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与流程设计[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1):77-79.

[7]马巧云.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30(3):211-213.

[8]杨丽晓,尚长浩,王粤.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安装与验收[J].中国医学装备,2012,9(12):64-66.

[9]王琦,种银保,张椿,等.加强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做法和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7):115-116.

上一篇:房屋出租如何规避风险下一篇:小学生阅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