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学阅读指导策略

2024-10-15

学生科学阅读指导策略(共12篇)

学生科学阅读指导策略 篇1

又到了区域游戏的时间, 孩子们都各自选择好了各自的游戏区, 和以往一样, 阅读区内的小椅子上已经坐满了小朋友。刚开始时, 阅读区秩序良好, 每个孩子都在安静地翻阅着自己选择的图书。可没过一会儿, 就有一两个小朋友开始站起来, 到书架上去换书, 一会儿翻翻这本, 一会儿拿拿那本, 其余的小朋友显然受到了影响, 也坐不住了, 互相交头接耳, 小声地说话。频繁换书的幼儿越来越多, 虽然我在旁不住地提醒, 可还是乱作一团, 最后有的幼儿干脆就离开了阅读区, 拿着游戏牌到其他区域里去了。这和我班以前的阅读情况可大不一样, 究竟为什么连以前很爱看书的幼儿今天也变得兴趣索然呢?

事后我问第一个离开阅读区的曹家栩:“今天你为什么看书看了一半就去下棋了?你以前不是很喜欢看书的吗?”他回答说:“我觉得看书没意思, 上面的图我都看过了。”我又问:“图书上的内容你都看过了, 那你能自己讲出来吗?”他摇摇头说:“我只认识上面的一点点字, 其他的看不懂。”从他的回答中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 为了配合“小问号”这个主题活动, 我在阅读区投放了一批小朋友新带来的书, 大部分都是科学知识方面的内容, 而我班以前阅读区大多以童话故事书为主, 小朋友们可以通过理解画面来推理故事内容, 可是这些科学类的图书前后内容不相关联, 又以文字居多, 难怪小朋友们会看不懂, 觉得没意思呢。

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对科学类书籍感兴趣呢?下面就大班幼儿在科学类书籍阅读活动中的指导策略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针对幼儿年龄特点, 激发阅读兴趣

大班的孩子好学、好问, 不满足于只了解表面现象, 而是要追根问底,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特别是对身边的动植物以及大自然中的现象等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针对大班幼儿的这一特点, 我想到了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个办法。在进行科学活动“我的问题”时, 我首先让每个孩子迁移生活经验, 大胆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并利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然后将这些带着问号的图画展示在阅读区内, 幼儿阅读时可根据展板上的问题有目的地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二、学会合作、分享, 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由于科学类书籍中文字较多, 图画的情节性不强, 互相之间的联系也不大, 而大班幼儿认识的字不多, 这又为阅读带来了一个难题。但幼儿的合作意识很强, 经常下课时看到一群孩子围在一起, 拿着一本书连猜带蒙地念书上的汉字, 通常经过几个人的合作, 书上的文字也能读个大概。于是我请几个认字较多的幼儿带领其他同伴一起阅读, 遇到实在不懂的还可以来问老师, 这样既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又能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学会提问, 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此外, 我还带领孩子们开展了讨论和交流, 请每个幼儿都来讲讲自己带来的图书中的内容, 引导其他幼儿认真倾听, 这样不仅加深了记忆, 更激发了孩子的表现欲望。

三、创设阅读小组, 提供交流平台

为了让孩子们的阅读更具有效性, 我将他们带来的各种科学书进行分类, 设置分类阅读区, 例如自然现象区、动植物区、人体奥秘区等等, 然后孩子们依据个人的兴趣进行选择, 结伴组成阅读小组。创设小组阅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助这一可以合作分享阅读心得的平台, 让幼儿用各自擅长的方式交流和共享阅读所得的内容和心得。此时, 教师应作为欣赏者、激励者来鼓励幼儿大展身手, 调动和培养幼儿的自信, 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孩子们对科学书籍的兴趣变得浓厚了, 阅读时的秩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当然, 引导孩子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 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科学阅读指导策略 篇2

包头市铝厂小学武振梅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阅读的延续与扩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其次要帮助学生拓宽书源渠道,让学生有书读;第三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书;最后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据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学习获得的,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大概只有三成。在大语文教育观看来,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方面构成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大语文运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这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读书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调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从而增长知识。

1.课堂教学激趣。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多介绍课文的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学完课文有“意犹未尽”之感,产生课外阅读的愿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书目、影视作品等,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如在学习《飞夺卢定桥》、《丰碑》、《金色的鱼钩》等课文后,布置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阅读有关长征的文章;学完《井阳冈》后,向学生推荐全本《水浒传》:学习《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鲸》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书刊。

2.开展活动激趣。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后,学生掌握了不少精妙词句,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如可开展主题故事会、全本简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最喜欢的一个作者等活动;定期开展“词语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读擂台赛”等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前三分钟的美文朗诵和每周一诗吟诵更是学生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平台,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也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能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二、拓宽书源渠道,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这话讲得可谓精妙无比!可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书可读,学生空有一腔读书的热望,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能酿出蜜来呢?所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地为孩子们创设课外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才能让他们采得花,酿得蜜。为此,我在以下三方面下了功夫:

1.争取家长的配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光靠老师,必须要有家长的紧密配合。我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校信通等途径向家长们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向家长推荐好书,每学期末都要列一个假期读书推荐篇目。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给孩子选购合适的图书,到邮局为孩子订阅优秀报刊,让孩子们有好书好报可读。我还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2.图书馆意识的培养。我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小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但班级小图书馆资源毕竟有限,满足不了不断成长的孩子们的需求。学校图书馆才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我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查找所需图书,借阅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扩大学生阅读书籍的范围。

3.网络资源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教会学生怎样在网络环境中阅读是顺应课改及时代高速发展的要求。我校已经建立了校园宽带网,许多同学的家庭也早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所以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少儿网站,如:童话网、佳佳图书网、少儿信息港,鼓励他们上网阅读,广采博闻,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

三、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书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1.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向学生公布课外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好课内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2.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乃至背诵等方法阅读课外读物,要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读书方法,做好知识积累。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特别是要提倡写读后感。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3.安排恰当的阅读量。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都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肤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四、课外阅读要持之以恒,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

课外阅读实践的关键在于坚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因此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进步的渠道,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

总之,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所有的孩子爱读书,有书读,会读书,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生阅读指导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指导

目前,由于家长、教师和学校过分看重分数,同时由于现代传媒的冲击,很多教师和学生并不重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课外阅读。另外,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时,也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理解不彻底、阅读指导效果差的情况出现。就小学生阅读指导来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来进行阅读指导。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小学生阅读指导策略。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重点进行课内阅读教学

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重点进行课内阅读教学。就小学生阅读指导来说,明确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足来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差异,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学生理解力的不同对于教学质量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把握教学重点,针对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小学阶段阅读理解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把握教学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内阅读教学。教学重点的把握,需要教师对教材内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剖析重点,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阅读教学策略。

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阅读指导

1.教学工具的合理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到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在教学中应用也颇为广泛,比如多媒体的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进行阅读指导时可以合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编辑一些名著,或者通过网络来查找一些文学大家思想见地向学生展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极大地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外,多媒体的应用还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了解阅读内容。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中的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图片,编辑进多媒体课件中,同时将一些名人对于圆明园的评价也进行编辑,这样在给学生讲述时,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合理利用教学工具还有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强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教材的课外拓展

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除了注重课内阅读的强化,也要注意教材的知识延伸。在很多教材上,对于某些文章应该搜集相关的课外文章给予学生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目前来说,很多教师只是单纯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针对阅读,也只是就教材内的文章进行分析指导,并没有深层次讲解。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应该合理运用教学工具,比如报纸、图书等教学资源来延伸和补充教材上的知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小学生接触的东西也逐渐变得多起来,同时信息接收渠道也逐渐增多,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强化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目前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也就造成了小学生普遍阅读能力不高现象的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强化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和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推荐相应的课外读物,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地采取教学方式。另外,强化阅读还需要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其阅读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具体读多少书,然后让其进行总结概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可以让其自主选择,教师仅仅推荐就可以,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进行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舒玉.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语文学刊,2013(13).

学生科学阅读指导策略 篇4

首先, 应注重感情朗读, 以“情”激趣。阅读教学中, 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能将学生带入角色, 引入情境, 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之中。此时让学生练读, 学生的读就成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的发自内心的阅读, 因而能读出文章中的喜怒哀乐, 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

其次, 运用电教手段, 以“形”激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教学中, 我常利用录音、投影等电教手段, 把课文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以形象具体的画面来表现教学内容, 将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对学生感官的直接刺激, 加快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古诗词的意境, 学生较难理解, 即使老师叙述、描绘、逐字逐句分析, 学生也还是云里雾里, 难以把握诗词的审美意蕴。使用电教手段再现画面, 学生的思路活跃, 有些问题迎刃而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篇5

高家店小学林云平

针对《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观测与分析》中的问题,我开始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设情景。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诉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让学生感受到书海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2、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采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知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好作品推荐会等。这些做法,激发了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适当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拓展阅读时间

1、每天一刻钟。让学生通过阅读收集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新人新事等内容,在班上与同学进行口头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言胆量,提高了其口头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书籍。

2、安排专业课时。课外阅读课一般有五种类型:读物推荐课、阅读辅导课、读物欣赏课、读物汇报课、读书笔记辅导课。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供学生汇报读书成果。保证每周不少于一课时,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三)强调阅读价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方法是人们为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而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行为方式与手段的总和。阅读主要是一种感知过程,所以阅读方式本质上是关于感知与思维的方法。

1、指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学习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篇以后,可以布置学生找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和其他名篇名句去读、背;读了《爬山虎的脚》,布置学生找叶圣陶的其他文章来读。如读了《金色的鱼钩》,让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文章来读。如要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提前指导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在学习《窃读记》

之后,让学生读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

2、指导学生阅读有价值的书。

小学生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选好书,首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如低中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其次,要有教育性,读物应对儿童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第三,要注意广泛性,体裁要广泛,小说,诗歌古诗寓言童话科普读物等,第四,要有趣味性,读物应是孩子喜闻乐见的。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为了给学生选好读物,教师要博览群书,这样指导学生才能游刃有余。

3、指导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1)细读法,既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2)粗读法。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教材中节选了一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3)快读法,即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

(4)选读法。要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来读,读时做到目光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只取所需,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

4、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用在课外阅读中能够使学生“积蓄丰厚”。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精彩的段落,可以摘录在本上,自订报刊、杂志、可剪贴,随着年级的增高,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审视、评判,就可写读书笔记,总之,伴随着思考的读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可坚持让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摘录重要的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进行交流。有时还让学生给文字配上插图,更增加了兴趣。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5、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应引导学生把内化吸收的知识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运用到进一步的阅读和写作当中去,做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迁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被誉为智慧之源,课外阅读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而且实践证明,开展课外阅读正是语文教学“开放搞活”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构建“大语文”教学的良好环境,积累和构建小学生的文化。作为教育者,应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正确的指导,探索一条科学性的思路。诚然,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绝非坦途一道,如何在千头万绪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需要我们戮力以同心,上下而求索,共同去研究。

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6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成果展示;良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无须争论的话题。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老师,都一致肯定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许多学生除了教材,几乎没有任何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下滑,令人痛心。在此,试以我校课外阅读的抓法为例,谈谈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启发。

一、统一认识,加大宣传,突出共识

我们学校达成的共识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意识到课外阅读相当重要。为此,我校旗帜鲜明地大力宣传,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搭建课外阅读平台,督促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并将其纳入正式教学行为的考查系列,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我校规定:每周每班实施一节阅读课,把课外阅读当成正式的教学内容。学校阅览室订阅了大量的阅读书籍,基本上针对学生的需求来选购,并要求语文老师带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课。这样,就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师生重视课外阅读的意识,又借助行政手段,以最基本的形式保证了全体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需要。

我校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读书。使读书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最终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同时鼓励语文老师在组织上阅读课时,自己埋头读书专心做笔记,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在老师的感召下,全神贯注地投入阅读中。为了便于检查阅读效果,我校还规定上阅读课必须带笔记本,而且必须做读书笔记。这样,老师可以在浏览读书笔记时,可掌握学生的阅读方向,发现他们在理解和筛选信息方面出现的偏差,并及时纠正。在起始阶段,老师要专门为课外阅读设计常规作业,给学生一些外力上的推动,使其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家长方面,主要利用家长会,作以正确地引导说服。让家长在孩子课外阅读方面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引导孩子养成积极健康的读书习惯,提高孩子的读书兴趣。

学生方面,这个年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大多数人都喜欢看课外书。学校配套工程只需减负、开禁、指导,学生自然喜欢上课外阅读课,不需要太多规定,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目标。

当然,要让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达成课外阅读这个共识,有两个困难:一是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特别要让学校领导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要得到其他任课老师的配合,其他学科的任课老师总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但不支持,有时还要做出排斥反应。这两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的同仁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努力。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我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配套活动。

(一)在班级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按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诗歌、哲学、历史、人物传奇、名人掌故、名言警句、时事分析等,分成不同的阅读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小组内同学交流、各小组间交流。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收获感,从而更增强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及互动活动

我校语文课堂规定,每堂课的前三分钟为学生演讲,演讲的内容必须是课外阅读获取的知识,可以是时事政治、古诗文、名言警句、名人故事、传奇、小幽默、热点新闻,或分享校园、班内的新鲜事,形式多样,由学生自主选择。每天安排一个学生演讲,讲完后,由其他两名同学点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意见,这不但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同学们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

(三)办好校园文学期刊,增强广大同学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为了配合抓好课外阅读,我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创办校园文学期刊《小荷》,该刊多次荣获“全国百佳校园优秀文学期刊”称号。学生认真读,认真写,在《小荷》上发表作品机会很多,能产生成就感。通过课外阅读和文章在《小荷》上发表,许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学习态度较差的同学,也慢慢开始爱学习了。

(四)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类讲演报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不定期地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举行各种各样的知识讲座、励志演讲、学术研讨、时政报告,形式多样,内容千变万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从书本上得到的学问远远不够,激励同学们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让阅读教学的“硕果累累”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读书

我校广泛开展形式丰富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提供了展示阅读成果的契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展示成功的舞台,使他们的课外阅读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有:汉字听写、诵读、演讲、讲故事比赛、墙报比赛、辩论赛、征文活动……这些活动不断地推出“听写大王”“故事大王”“金话筒”“最佳辩手”“校园小作家”“希望之星”“校园之星”“优胜班级”“最佳团队”等荣誉称号, 学生在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进步——这些成果都是建立在阅读成果的基础上的,为此,学生的阅读自觉性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也全面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另外,学校还与多家杂志社、报社联谊,每期《小荷》都寄给这些杂志社报社交流,这样,发表在《小荷》上的学生的文章,无须另外投稿,就能经常在全国著名报刊上大量发表,同学们能感受到阅读成就相当巨大。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希望通过以上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后,能不断地充实自己、表现自己,找到成就感,对课外阅读就会更加充满兴趣,还能与课内学习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陈枚《试论师生交往的社会心理结构》[J].心理学报,1996,8(3):238-244

[2]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G].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徐婕《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角色及新型师生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3(08).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7

一、激发兴趣, 使之“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1.故事引领———诱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少, 阅历浅, 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特别是对阅读不太感兴趣, 即使是读有时往往也是走马观花, 图于形式。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爱听有趣的故事, 针对这一特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益智、有趣等适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但教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 而是留下“悬念”, 让精彩的文章缺少结尾, 这样悬而未决的情节就会诱发学生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地他们会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 寻求他们的精神家园。

2.推荐读物———强化阅读兴趣

目前市场上各类书籍名目繁多, 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自我选择图书的能力受到限制, 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 他们常常不知如何取舍, 如果选择不当, 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 教育者应做个有心人,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 选择一些孩子们喜爱、内容健康、教育意义较强的读物, 推荐他们去读。由于教师推荐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内容丰富, 充满童趣, 孩子们定会津津有味地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 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渐渐地他们也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特别大的魅力, 读书是多么有趣的事, 自然会自己主动找书读。

二、教给方法, 使之“会读”

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 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 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 引导他们不但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制订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

学期开始帮助学生制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 包含阅读总量、阅读书籍目录、阅读每本书所需时间以及自己每天运用什么时间、运用多长时间去阅读等内容。有了这样的一份计划, 既便于学生时刻对照计划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下去, 又便于教师、家长随时督查学生阅读情况。

2.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 再看内容提要、目录, 然后逐页阅读, 边看边想, 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 思考不懂问题, 掌握主要内容。对于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就要指导如何精读。即要求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 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背诵, 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学会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指出了摘抄记录的重要性。教师要求学生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阅读中, 发现有好词、佳句、美段就要进行合理选择, 并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 或者针对感触很深的内容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这样长期积累, 终究“厚积而薄发”, 既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又可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 更有实效。

三、创造条件, 使之“多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 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 我们都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可设立班级图书角, 努力使学生手边拥有他们感兴趣, 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资源;教师还要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公告栏和黑板报来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 引导学生阅读生活内容, 还要帮助家长, 使孩子在家里拥有自己的图书库、小书桌, 把书放在孩子随时可以看得到、拿得到的地方, 让孩子置身书的海洋, 频繁地与书打交道。这样天长日久, 就会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书的世界。

2.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 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为了学生在课外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一般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即使有作业也与阅读有关。如, 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此外, 还抓住寒暑假黄金时间, 让学生读整本书, 全套书。总之, 让其有充分的时间提取大量课外读物,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四、积极评价, 使之“恒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 难于坚持长期的阅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 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会, 如, 朗诵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等。以多种能力的培养再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 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也可以举行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的展览会, 挑选优秀的笔记或卡片展出, 让学生的阅读成果得以呈现, 既为其他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又能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表现欲和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有效策略 篇8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 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 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 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 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 教师可以抓住时机, 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 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 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 不如营造一种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 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 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 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 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 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 鼓励学生多捐书, 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 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 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 如读书笔记展览, 开故事会, 读书心得交流会, 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 同时评出优胜者, 给予奖励,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 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 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 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 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 每年读三本, 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 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 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 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 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 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 全书共三十五章, 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 平均每周读4~5章, 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 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 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 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 反复地读。”精读, 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 掌握重点, 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 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 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 最后浏览全文, 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 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 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人们常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结构、知识积累及思维水平等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为他们建立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学习, 集思广益,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 从而获得最深刻的理解, 深入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 篇9

应当承认,近些年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浓厚的,内容是广泛的,效果是良好的。但也得承认,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心态或方式,还存在着不尽恰当、不尽合理之处。其中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需求,选择正确的、科学的阅读取向或阅读方式,仍是教师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1. 课文引伸。

课外阅读正是符合了“教学与活动的统一”这一教学策略。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的、能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例如,学习了《变色龙》,我就向学生介绍切科夫的《变色龙》等。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还创立了“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同步导读法。

2. 榜样引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根据小学生都很仰慕英雄、名人的心理特点,经常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冰心等名人读书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他们能有伟大成就的关键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身边同龄人读书的事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大。我在班上对学生分别调查课文阅读的情况,结果发现,优等生的课文阅读习惯好,阅读量大,收获也大;学困生没有养成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阅读量少,没有收获,进而让学生明白读课外书的重要性,学生知道后纷纷表示要认真读课外书,班上很快形成了浓厚的课外阅读风气。

3. 活动激情。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读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性的活动。如,“长征诗歌”朗诵会,安徒生童话故事会,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比如“语文节”、“校园童话节”等,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4. 巧设悬念。

故事人人都爱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授以方法,让学生会读

1. 思读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的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

2. 精读法。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地阅读、仔细地品味,从作者的篇章结构、思想情感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

3. 泛读法。

对所读的文章不可能逐字逐句读下去,而是快速地浏览全文,了解内容大概,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这种阅读方法,往往是用在独立阅读课文中。如,在教授《晏子使楚》一文时,可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快速地浏览全篇课文,并引导思考:楚王用了哪些手段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呢?当然,浏览不等于走马观花,而是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4. 选读法。

此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去借阅相关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5. 速读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索 篇10

然而, 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不理想。那么, 中学生存在着哪些不良的阅读心态及现状呢?语文老师又该如何对他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有序而有效的指导呢?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心态

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够理想, 他们阅读的热点不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化经典, 而是武侠、言情、警匪小说和网络快餐文学, 少数学生迷恋的程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造成这种阅读心态除了社会客观原因之外, 其主观原因主要是缺乏应有的文学素养以及青少年独特的心理。

1. 冲动型。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男生, 都有一种力量迸发的愿望和冒险向上的勇气, 于是武打侦探小说里那些武艺高强、叱咤风云的人物, 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女生, 也会产生对异性的暗中倾慕, 于是缠绵悱恻、细腻温柔的言情小说, 自然也就成了她们最抢手的读物。

2. 好奇性。中学生猎奇求新, 崇尚时髦, 节奏快速, 热情奔放。他们的阅读也往往带有趋时性和迁移性, 经常转换“主题”。今天喜欢阅读的是韩寒的作品, 明天就会变为郭敬明的, 过两天可能会是郑小琼、施晗、白艾昕、王寒星的了。

3. 从众性。中学生从众心理极为强烈, 真可谓“街道上一阵风, 校园里一层浪”。比如早些年社会上掀起“古龙热”“琼瑶热”“金庸热”, 近两年流行的“莫言热”, 很快在学校里得到连锁反应。在读书兴趣爱好方面, 他们也会有种强烈的随俗流, 总要让自己与周围的伙伴、朋友交流的话题保持相同, 以适应交往需要, 并显示其博学与多才。

4. 逆反性。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 在阅读方面, 家长和老师越是禁止他们阅读的读物, 他们的阅读欲望就会越强烈。

目前, 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浅阅读”现象, 也在中学生里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为:他们阅读兴趣单一, 对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过分偏好, 而缺少更多的阅读拓展和更进一步的知识追求。

二、课外阅读的形式

课外阅读呈现着多样化形态, 下面是学校最常见的几种:

1. 书友会。可以在班里以学习小组或居住小区为单位, 成立书友会。教师有选择性地给他们推荐书目, 让他们围绕某一专题读书或自由阅读。

2. 读书月。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月活动”, 掀起课外阅读热潮。

3. 读书交流会。可以在课下定期召开阅读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读书经验及心得。

4. 影视欣赏, 上网浏览。现在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 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因此, 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 可以迅速增加知识。

5. 参观, 旅游。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 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 漫步其间, 自然增长见识。古人云:“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即这个道理。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要想让课外阅读活动达到目标要求、获得预期效果, 老师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 营造氛围, 诱发兴趣。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冲动的心理特点, 除了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动机, 可以多举行一些与阅读有关的并带有观摩性、解惑性、竞赛性的课外活动, 比如文学讲座、读书报告会、写读书札记、编读书集锦、纪念著名作家等活动, 激起学生愉快、积极、广泛的阅读兴趣。

2. 解决困难, 推荐读物。老师要经常性地做一些阅读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喜欢的书目和课外阅读上的困难;还要指导他们学会识别和选择读物, 学会甄别书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 并及时地推荐当前的新人新作, 让那些健康向上、文质兼美的作品, 成为他们课外阅读的主流。

3. 扫清障碍, 介绍方法。一是找书方法:教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等社会上和学校里的公共图书资源, 学会利用互联网上的图书资源。二是阅读方法:向学生介绍信息式阅读法、文学作品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麻醉性的阅读法等常用的读书方法, 让他们了解不同的书籍, 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三是做笔记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摘要式、评注式、心得式、记载式等读书笔记的种类, 并让他们分别尝试运用。

四、课外阅读的评价

如果对课外阅读没有阶段性和目标性的评价, 学生往往会“将课外阅读停留在随意性、消遣性的状态”, 不能提升到“有计划的积累性阅读和赏析性阅读层面”。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有趣的评价形式, 那样更能激发阅读兴趣, 提升阅读效果。

1. 竞赛激趣法。老师可有计划地举行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等竞赛活动, 评选并奖励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2. 专题促进法。老师可结合社会上或校园里的热点、焦点问题, 不定期地制定阅读专题,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3. 以写促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积极思考人生, 进行自由写作来抒写自己, 以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阅读质量及其思维品质、思想境界。

谈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反思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阅读反思 自我反思 感悟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讀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更应成为一种阅读习惯。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呢?

一、注重问题引导,加强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在阅读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的积极性。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首先,抓住预习环节,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1)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2)读懂了哪些内容?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从这些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3)找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把不懂的地方努力地试着解决了吗?解决不了的应怎样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呢? 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自问“我的朗读是否精彩”“我的理解感悟是否正确”“我的语言表达是否贴切生动”。再次,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自问,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吗?我会学了吗?我有哪些成功经验和不足教训可以总结?这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并且随时通过检查促使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调整、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通过自我提问这种形式,反思了自己的阅读过程,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而且在反思中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

二、指导学生自我探究,在探究发现中进行反思

自我探究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促使自己去深入探究,去思考,以使冲突解除,认知达到平衡,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真正理解。通过自我探究、阅读反思,使之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时,学生对“为什么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自觉进行阅读探究。生:人们大量枪杀狼,狼不能再吃掉病鹿,从而使得疾病在鹿群中流行,鹿成了毁灭自己的大坏蛋。生:鹿群失去天敌,大量繁殖。灌木、小树、嫩枝、树皮等等,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鹿成了破坏森林的大坏蛋。生:没有了狼的威胁,鹿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不练习奔跑逃避,鹿的体质就会越来越弱,这样鹿就容易得病,这成了鹿毁灭自己的原因。生:鹿群大量繁殖,可供它们吃的食物就会越来越少,它们为了得到食物,就会自相残杀,而且常常吃不饱,体质越来越差就越容易感染疾病。生:鹿群大量繁殖,可供它们吃的绿色植物日渐稀少,一旦它们饥不择食,有时会吃一些有毒的食物,从而更容易得病。生:鹿群大量繁殖,使得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环境也会变得恶化,环境恶化使得鹿群更容易得一些传染病。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而这恶性循环的原因是人们大量枪杀狼,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生:对!狼、鹿和森林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关系,其实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是一种生态平衡,人类不能随意打破它。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和反思,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学生在探究反思时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便是阅读的理解、分析、综合和对言语的操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三、注重反思与感悟结合,引导学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12

一、指导听, 强化习惯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在《朗读手册》里写道: “各项研究显示, 在初中之前, 孩子的听读能力要高于文字阅读能力, 而孩子的思维水平已经发展到了能理解比较复杂文本的阶段, 所以需要提前朗读一些经典作品给孩子。”对于听读水平、思维水平均超越阅读水平的小学生来说, 我们要坚持做一个甘为孩子朗读的教师, 让学生学会倾听、乐于倾听。

例如, 凤凰语文论坛的版主刘飞老师, 是这样指导学生听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的。刘老师边大声朗读边提问:“这是约瑟的家, 爸爸妈妈住在楼上, 约瑟的爸爸是个鞋匠。爷爷奶奶住在楼下, 爷爷是干什么的呢?仔细看图, 图画会说话哦”! “神奇的蓝色越来越小, 意味着老鼠家里的布料越来越多。那颗纽扣上的布料又会被老鼠用来做什么呢?”伴随着老师的提问, 学生不断猜想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事情的结果。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们知道了图片会说话, 做到了边听边想。此时, 每个孩子都成了会思考、有办法的“爷爷”。孩子在倾听与思考中去探索, 帮助他们通过倾听、观察、想象、表达, 来主动参与阅读, 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指导说, 深化体验

学生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 但仍离不开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大声朗读能够让孩子亲近书本的话, 那么聊书活动就能让孩子们提升阅读品质。

国内最早关注整本书阅读的蒋军晶老师, 曾发表过一组题为《军晶聊童书》的文章。蒋老师认为, 低年级阶段要指导学生说童话故事;中年级阶段可以指导学生表演童话故事;高年级阶段可以开展聊童话活动。例如, 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大豆老鼠和小豆老鼠》、《白雪公主》、《灰姑娘》这样关于继母的故事?故事中的历险、魔法与其他角色如何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谁是英雄呢?他们具备什么英雄特质?这些问题以“可爱有趣”的形象呈现, 但思考却指向童话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此外, 蒋老师还就不同体裁, 跟孩子们聊“幻想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书籍与自己的生活思考链接起来, 还要敢于把学生引向作家的创作密码深处, 让学生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感受的聊书活动中, 尽心思考、尽兴讲述、尽情探讨, 在分享“说”的过程中, 深化阅读体验。

三、指导记, 内化积淀

“学理如积塔, 学文如聚沙”。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 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的积淀练好“童子功”。小学阶段正值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 我们要指导学生日有所诵, 诵有所积。

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经典素读研究的陈琴老师, 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方面很有见解。她总结了经典素读的基本操作方法:大经典, 同并进;放声读, 能成诵;重记忆, 轻讲解;诵新篇, 常温故。她指导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韵文,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和《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童谣、儿歌等;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和古典诗词、经典格言、成语等;五六年级主要诵读《老子》、《孟子》, 同时阅读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读书籍。并规划好学生们每天的素读量, 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在小学阶段, 像陈琴老师这样引领学生诵读汉语经典, 且诵且行, 口诵心维、日常月久、习焉不察, 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 慎思笃行, 人性世情的历练后, 孩子们的“童子功”就会引领他们走向积淀的渊博。

四、指导写, 优化运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优化阅读之后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摘录、写读后感。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可以分阶段指导。第一阶段:低年级的模仿写话。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以绘本为主。我们可以通过绘本阅读, 找准模仿点, 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培养学生的词句运用能力。第二阶段:中年级的穿越作文。“穿越”以其大胆的想象、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学生。孩子们在游戏时, 就喜欢“穿越”一把, 或者扮演法力无边的仙人与同学之间来一场恶战;或者扮演衣食无忧的小公主漫游仙境。我们可以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现欲,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指导学生把书中的角色写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或把自己写到书中的情景中去, 从而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第三阶段:高年级的主题笔记。要想让语言运用走向精确, 到了小学高年级, 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在读书时除了“口到、眼到、心到”, 还要做到“手到”, 把书中的佳词妙句、结构表达、情节形象、心得体会等适量地写下来。

上一篇:轻钢结构住宅价值分析下一篇:中学数学的趣味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