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

2024-06-28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精选12篇)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 篇1

摘要:阅读对于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加积累,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有着其他任何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把学生比作我们放牧的羊群,那么阅读就是我们引着羊群到一个水草丰美的草场自由地觅食游戏。我们推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有“中餐”、有“西餐”,这些丰富的精神大餐让孩子们受益终生。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这些精神大餐呢?笔者认为,从评价作者、评价人物、评价阅读、评价感悟四方面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评价,理解,效率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课外阅读总量九年应在400万字以上”。已经把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铺设好课外阅读这个面,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评价作品,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笔者认为可以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活动,以评价为手段,让评价成为课外阅读的“马达”,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评价作者,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我们推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都是经典,是作者作品中的“上品”“精品”。例如,三年级的必读书目《亲爱的汉修先生》,作者是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这本书作者用书信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雷伊这个普通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的历程。1984年《亲爱的汉斯先生》一书获得纽伯瑞文学金奖,这本书使作者夺得1983年美国文学最杰出贡献奖。我利用班级黑板报、队角,设计了“作家卡片”“作品快递”栏目,让学生了解到作者的身世背景、文坛中的地位、作品的风格、作品的影响,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及文本的距离,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充满兴趣,怎能不去好好品读呢?我们还可以借机推介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也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宽度,何乐而不为呢?

二、评价人物,深化理解,永怀典型

作品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每个人物都是典型的代表。例如,大陆读者最熟悉的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作者通过英子的眼睛,引领读者走进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而童年中的小英子,惠安馆的疯子,惨遭父母虐待的妞儿,看海去的偷儿,受尽凌辱与损害的兰姨娘……他们或身份特殊、或命运悲惨,一个小女孩看到她温暖的小世界后面一个错综复杂的悲惨的大世界。书中富有正义感、童稚可爱的英子、农村劳动妇女的代表———宋妈……深深吸引着读者去探讨,去解剖。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抽丝拨笋般地呈现文中一个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学生在细读比对中、在讨论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或“你不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挖掘、分析、感悟书中的人物形象。

三、评价阅读,细嚼慢咽,读出滋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读得是否流畅,感情是否到位,时间是否得到保证,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做好指导和调控。每天的早读课,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通过花样阅读(学生轮流读、小组合作读、教师示范读、师生赛读等),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共评、师生互评,孩子们掌握了恰当的阅读方法,保证了阅读的时间,学生读得更起劲,都在争取展示的机会,朗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日积月累,一本书在不知不觉中“啃”完了。学生在每天的细嚼慢咽中,书中的营养渐渐被吸收。

四、评价感悟,回放精彩,升华主题

读后感是学生对文章的个性感悟。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可以放手让他们写一写读后感。写读后感能使同学们进一步消化所学的知识。写读后感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好机会。写了读后感,学生把书本知识消化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可从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学生成长旅途中的路灯。三年级的学生在读完《长袜子皮皮》一书后,深深地喜欢上了书中的主人公———皮皮,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因此我就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读后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久,一篇篇读后感送到我的桌上。我认真阅读后,设计了一堂评讲课,将学生虽显稚嫩但又精彩、有趣的句子、片段用多媒体一一呈现,书中的经典片段、有趣的故事慢慢回放,学生与书中的人物又一次的亲密对话,热爱自由、学会独立、乐观向上的主题在汇报交流中得到升华。学生在这一刻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阅读的快乐。

我们要为学生的读后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读书会、班级博客、墙报、校报等,对读后感的要求要放宽,长短不限,哪怕就一句话,只要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和自己独到见解的,都要予以肯定。写读后感我们要提倡“百花齐放”。

我们要充分重视评价的作用,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讲究评价的艺术,真正做到评价促阅读,书香润校园。阅读,离不开多样评价。花样评价,才能吊足孩子们的胃口,让他们饶有兴致地读并持续快乐着、进步着……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 篇2

指导课教学课例评选活动的通知

来源: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日期:2011-05-26

浙教技中心〔2011〕44号

各设区市及义乌市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报刊总社通讯站: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为弘扬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丰功伟绩,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和激励广大中小学生立志成长,成就精彩人生。同时,为促使广大中小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推动中小学阅读指导课的有效开设,进一步将“书香校园工程”引向纵深发展,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决定在全省中小学开展“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读书征文和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课例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读书征文活动

(一)参加对象

读书征文活动参加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及以上中小学生(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

(二)活动时间

6月1日至10月20日。

(三)活动要求

1、本次征文活动以“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为主题。要求征文内容围绕主题,表达自己在阅读小说、诗歌等各类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收获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成长。要求有真情实感。

2、征文体裁不限,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健康,结构合理,文字准确;小学生征文控制在600字左右,中学生征文控制在1000~1500字左右。

3、征文第一部分为标题、作者姓名、所在县(市、区)学校名称及指导老师姓名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正文,最后部分是指导老师对本文的点评。点评分三项内容:本文的亮点、积极意义和今后努力方向。点评字数150字左右。

(四)活动流程

1、联合发文,层层发动。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浙江教育报刊总社联合发文,市、县(市、区)层层发动,组织和指导学校积极参与读书征文活动。

2、实名注册,网络上传。参赛者登陆书香浙江网

(http://sxxy.zjer.cn/),在首页点击“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读书征文专栏,注册真实信息并将作品通过网络发布上传。

3、分级评审,比例推荐。活动网络平台设置省、市、县(市、区)三级管理员,各级管理员在本区域内组织若干位评审专家,由评

审专家对区域内征文评审,择优向上级推荐。各市向省推荐择优征文上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10日。

4、结合网评,结果公示。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浙江教育报刊总社联合组成专家组对各市推荐作品进行评审,同时将各市推荐作品进行网络发布,各个作品的点击量及网友点评将作为评审的参考依据。

经网络公示后,读书征文活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若干名,对于获奖作品在《教育信息报》、浙江教育网上公布名单并择优发表,向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0571-87880813陶庆文

二、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课例评选活动

(一)参加对象

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课例评选活动参加对象为承担中小学阅读指导课教学工作的学科教师、图书馆管理人员及各级教育技术部门管理人员。

(二)活动时间

6月1日至10月20日。

(三)活动要求

1、送评课例时长为一个标准课时。每节课例前可加3~5分钟关于本校开设阅读指导课总体情况的介绍;

2、课例制作要求:(1)稳定性:全片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视频流畅。(2)色调: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3)音响效果: 声话同步,无交流声或其它杂音等缺

陷。(4)视音频载体:DVD视盘(符合DVD标准格式)或压缩为WMV格式(尺寸不小于720*576、位速不小于384kbps)。(5)有条件的学校要采用双(多)机位拍摄。

(四)活动流程

1、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浙江教育报刊总社联合发文,市、县层层发动,由各县组织和指导学校积极参与优秀阅读指导课课例评比活动。

2、各市教育技术中心在初评的基础上择优推荐。推荐名额详见附件1。

3、优秀阅读指导课例评选活动的材料上报和联系方式。各市须填写《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课例推荐表》(见附件2),并附与该课例同步的教案(A4纸打印稿一式两份和.doc格式电子文稿)上报我中心(杭州市学院路35号,邮编:310012),联系人:王老师,联系电话:0571-88062887,E-mail: 373162643@qq.com。各市推荐课例上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10日。

4、省教育技术中心、省教育报刊总社将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对各市推荐的优秀阅读指导课例进行评审。经网络公示后,评选出优秀阅读指导课例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若干名,对于获奖作品在浙江教育网上公布名单并向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三、其它事项

为尊重作品版权、更好地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凡参与本次活动者视同默认以下版权声明:

(一)保证参加“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读书征文和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课例评选活动的应征作品为原创,本人拥有该作品的全部版权,该作品尚未出版或经传媒发表,也未向传媒或出版社投稿。

(二)本人同意如果作品在本次大赛中获奖或被选中编辑出版,则授权主办方享有以下权利:

1、将作品结集出版;

2、在《教育信息报》、《浙江教育技术》、浙江教育资源网站上刊登此作品;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 篇3

晨读——走近经典

早晨是一天中的黄金时段,把握好晨读,让国学经典走近学生心里。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笔者总会早早来到学校,打开教室门,将事先准备好的《唐诗三百首》之一《咏鹅》经实物投影投放在黑板上,静静地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学生陆续走进教室,充满好奇地搜寻引起他兴趣的事物,黑板上呈现的那一首似曾相识或是陌生的小诗便会首先映入他们的眼帘。起初,一个孩子嘴里喃喃地发出声响,渐渐地,读的学生多了起来,朗朗顺口的诗句使得周围的孩子也开始随声附和,学生晨读经典从这时便拉开了帷幕。从最初《唐诗三百首》的《咏鹅》开始,每天一首小诗,久而久之,学生读着饶有兴致,读得津津有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朗上口的语言熏陶、优美朴实的诗句感染更优于教师声色俱厉的言传。每天如此,天天亦是,积少成多,一个学期下来,百首古诗已然熟记于心,晨读经典已是自然。

课堂——“链”读经典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凭借,是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很好的载体,追根溯源,许多优美的文章皆出自国学经典之中,皆是从经典名著中精心节选出来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深入研读文本,在阅读中感悟体验。然后由文本拓展开去,抓住时机向学生推荐阅读经典名著。学生从大文学作品中,朗读品味感受语言,尽享国学经典的广博和魅力,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如三年级学生在读《盘古开天地》时,文中神奇的想象,生动准确的语言,雄伟、高大的人类英雄盘古的形象等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笔者适时在课堂中出示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中开天辟地原文,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很少接触古文,初读古文,学生充满着好奇和困惑,在好奇中增加了阅读的兴趣,困惑中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阅读课——“品”读经典

语文课堂阅读时间是有限的,仅仅利用短短40分钟时间让学生畅读国学经典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意味着经典阅读的时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还需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保障,这个时候,教师指导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将课外阅读落实到实处,真正让学生读懂国学经典,读好国学经典,每周星期二的语文课,笔者都单独拿出来作为学生的阅读指导课,对于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实效进行指导和检查。

解作者,知背景 “欲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部经典名著都具有其独特的年代特点,表达着作者对于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的理解和思考。对名著作者的了解和其写作背景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近作者,走进时代,跨越时空,与诗文名家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更深切地感悟阅读的内容。

读目录,知文意 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每部大部头的经典之作,阅读者可以通过读目录来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读目录,了解了每个章节的内容,知道每本书的主要章节有哪些,章节的名称是什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文章的重点要点,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实现把厚书本读薄了。

学读法,品语言 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尤其这些千年传颂的经典之作,若想让学生真正读进心里,读有所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浏览阅读法、圈画读书法、摘录阅读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荷叶出水有高低。”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指导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指导的关键在于选择学生喜欢的、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兴趣,提高对经典语言文化的感知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阅读经典的实践中逐渐品味到了语言文化的魅力,感受到经典之作中人物的鲜活形象,感悟到世界的真善美,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接受,提高了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英才学校)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 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图书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何谓素养?素养为平日的修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博取、积淀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课本无非是个例子”, 仅仅靠语文课堂、靠一本教本是远远不够的。我想, 不管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还是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都需要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作为支撑点。

“课外阅读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是孩子们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学习过程本身就需“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课外阅读既是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也是巩固识字、扩展识字、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从1999年起, 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 读好书的活动。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规定了小学三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45万字。但是, 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又如何呢?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 像我区不少中等办学规模的学校, 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实在让人担忧:

一、对课外阅读认识不正确

在当前应试升学的大指挥棒下, 我们大部分家长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 希望孩子能考出高分, 上重点初中、高中以至将来考上个好的大学。出于这种功利性的认识, 他们热衷于给孩子们购买各类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教辅材料、习题册, 与课本无关、与考试无关则被视为“闲书”, 不但不为孩子购买, 还担心影响孩子学习、耽误前程, 一旦发现, 轻则批评几句, 重则没收, 斥责孩子“不务正业”。即使是我们广大教师, 也有一部分人忽视了课外阅读, 为了让学生在各类教学质量检测中能考出不错的成绩, 大搞题海战。学生忙着应付各类作业, 忙中偷闲还要游戏、看电视、玩电脑, 哪有精力来看课外书, 我们的老师也在大量的作业批改中耗尽心血, 课外阅读只能放任自流。最后, 可悲的是, 我们的教师指责学生的知识面窄、积累少, 教得累, 我们的学生抱怨学而无趣、学而无得, 学得苦。

二、对课外阅读投入不够

由于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 再加上受经济等因素的制约, 不少家庭很少或极少给孩子购买足量的课外阅读书籍。学校的图书储量也相对较少。比如我区不少学校学生数达千人以上, 而图书册数仅几百余册, 人手一本还不够, 加之一部分图书缺乏时代感、破损严重, 学生爱读爱看的更是少之又少。另外缺乏专门人员组织管理, 校园图书室很少安排对学生开放, 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种情况还数较好的, 有些偏远薄弱学校的情况更差。

不仅经济上投入少, 我们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课外阅读在精力和时间上投入也远远不够。家长关注的是分数;教师重视的是课堂教学, 忙碌的是备课、作业批改;学生在大量的作业训练中苦苦求“分”, 阅读兴趣得不到激发、满足, 甚至被扼制。笔者不禁慨叹:语文教学就这样失去了肥沃的土壤是令人惋惜的, 也必定注定了低效。

三、课外阅读指导不到位

观念上认识不足, 精力上投入不够, 造成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得很不到位。我们有些一线教师口头上觉得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很重要, 而实际上却指导得很不到位, 只偶尔结合一下课堂教学布置学生搜索一些课外资料。在图书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使用方面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必要的指导。孩子们的灵魂是纯洁的, 也是脆弱的, 需要细心的呵护, 好的书籍是香花, 是净化剂, 教给学生的是真善美;坏的书籍是毒草, 是污染源, 留在学生心里的是假恶丑。教会孩子甄别书籍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 图书种类繁多, 有科普知识博览, 有历史人物传记, 有轻松幽默的小故事, 有耐人寻味的大著作, 种类不同, 往往阅读方法亦不相同:有一目十行的浏览, 有字斟句酌的品析, 或吟诵、或摘录, 如何挑选适合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 如何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如何将我们学生的视线从别国的直白的卡通漫画转移到我们祖国的经典名作, 从《脑筋急转弯》的逗乐转移到智力故事的思索, 是需要我们教师狠下一番功夫,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指导的。

小学作文指导经典 篇5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实施五项训练

(一)字词训练。掌握运用字词的金钥匙: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

(二)句子训练。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四) 篇章训练。篇是由段组成的,学会写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

(五)生活现场训练。采用生活现场训练,更好地体会“从内容入手”写作文。

五、实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作文写好后,组织在小组内讲评。先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评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并指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重新再写,从而使每写一篇都有收获。

写好故乡类话题的几个方法

“故乡”这类话题作文重点应该是对故乡的情感要自然、真切、真挚、深沉。写好这类作文要注意选择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故乡特点的事物(如:老槐树、小楼阁、小池塘、故乡的屋檐、老屋角落的米酒香、外婆桥、老街等),即选材的典型性,而不是记流水帐。立意不应只停留在对故乡的回忆与怀恋,而是通过对故乡的回忆与怀恋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故乡发展、社会发展的关注,对世间生命的解读与参悟。

文章升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立意要有个性特征、时代气息;要用深邃的眼光看待故乡的发展,引发自己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

B、构思可以逆向成文,反弹琵琶;情节可以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语言可以清新自然,哲理横生。

C、表现手法要作到情景交融,记叙、议论和抒情要结合;结构思路要清晰,可以选取某种景象或某种情感作为线索,将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串联起来,做到以情绘景,以情串事。

D、注意比喻、象征等的运用。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 篇6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经典;儿童

《安徒生童话》被全世界人民奉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普及率非常高,然而我对三年级一个班51位学生的问卷调查却表明大部分孩子只知道“老三篇”(《灰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对其他作品并不熟悉,还误以为安徒生作品是内容浅显的幼儿读物。

经典,原本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心灵鸡汤,但现状却是让学生看起来很美而不愿靠近,更谈不上真正走进。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读经典呢?以重读安徒生童话为突破口,我开始了尝试。

一、多形式的阅读:重新认识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作品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在我国就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安徒生作品,我先发动学生带来不同版本的书共享,重新阅读,特别是对以前忽略的、没有读过的书进行重点阅读。

在阅读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1)组成读书小组大声朗读。每个小组有意识地分配几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行小组片段朗读比赛。在大声朗读中,学生感受到安徒生童话的语言美、音乐美。(2)读书体会交流。交流从内容开始:重新阅读时,哪些篇章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什么新感受、新发现……然后关注人物:你最喜欢谁?最讨厌谁?你最想成为谁?为什么?(3)演童话剧。挑选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改编成剧本,制作道具,进行童话剧表演。不仅促进了学生更主动地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童话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了生动的语言训练。

由个别阅读到共享交流,由单一的阅读形式到创造性地阅读,使学生重新认识了安徒生童话。

二、创造性的写作:走进安徒生的心灵深处

1.多角度改写童话

了解了作者,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安徒生的一生孤独而曲折,直接影响了他作品的主题内容。因此,我让学生通过上网、细读童话集的前言和后记(这往往是学生读书时忽略的内容),了解安徒生的生平,体会作品与作者生活的时代、生活经历的关系。以同题作文、续写童话等方式与安徒生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如果安徒生就生于中国、生于今天,那么他的作品将会怎么写?我让学生进行大胆设想,对安徒生作品进行改写,可以续编结尾,可以写另类结局,也可以与角色访谈,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改写童话。于是,《拇指姑娘》有了中国奇遇记,《红鞋》穿到了一位渴望舞蹈的残疾儿童脚上,《一个星期的每一天》有了只属于中国孩子的故事……

2.看剪纸创编童话

安徒生是同代人中最受欢迎的剪纸艺术家,他创作过上千件堪称奇迹的剪纸作品。他常常和孩子们在一起,一面剪,一面讲个幻想故事。讲到故事的高潮时他会把神秘的剪纸打开,慢慢展现它的内容。剪纸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可安徒生当时即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已无从得知。这恰巧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学生一边欣赏剪纸,一边编编故事,然后写一写。于是,有了精彩纷呈的剪纸故事:《瓶子里的舞蹈家》《小丑的城堡》《风车巨人》《花人的歌》《天鹅》……在创编中,学生的思维与安徒生的想象融合,宛如与大师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三、选择性的阅读:尊重学生心中的经典

重读《安徒生童话》让学生领略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我觉得向学生推荐更多经典作品的时机已经来临。我精挑细选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五本书,大力宣扬作者的名气、内容的精彩,鼓励学生阅读。可是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不如我想的那样……看来,教师仅仅推荐书目还不行,还必须设法使学生接受,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需求。于是我放弃了建立阅读书目的想法,开始采用“由上而下,由下至上,按需选择”的方式鼓励学生阅读。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课余时间在教室阅读好书引起学生的关注。其次组织“精彩阅读推荐组”,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再次鼓励学生思考“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好书”,自主挑选爱读的书,觉得精彩的推荐给老师阅读。于是,一大批优秀的书目被找了出来,既有许多经典书籍,也有当代优秀儿童作家的作品。

学生的选择提示我们:回归经典,不等于眼里只有经典,其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经典阅读的同时不要只读成人眼里的经典,要有宽容的心态,允许学生选择他们眼里的经典。在这样的读书活动中,读书不再是强制的,而老师的指导少了形式,多了参与。

引导孩子阅读课外经典文学作品与语文课内的阅读教学也应该有一些不同。语文课内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向知识和能力要素倾斜多一些,而阅读课外经典文学作品目标要向情感和价值观要素倾斜多一些。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时,常常会急于将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如《丑小鸭》一文,不同年龄的人的解读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可能是丑小鸭的可怜和变成天鹅后的幸福,中年级的学生会关注到大家对丑小鸭的嘲笑,高年级的学生则体会到在逆境中坚持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而成年人会根据社会现象、自身经历产生多元的解读。因此,在引导儿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要还文学作品以本来面目,让阅读成为愉悦的心灵之旅。

参考文献: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 篇7

一、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一) 阅读经典的必要性

首先, 这是由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所决定的。少儿身心都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 性格、行为习惯等尚未完全定型, 可塑空间大, 且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 适合吸收优质的精神食粮。而经典读物凝结了人类文明数千年所积淀下来的最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最值得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阅读经典不仅能帮助少儿形成广阔的世界视野、汲取丰富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名人的事迹与思想也将感召他们, 对道德品格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另外, 经典大多富文学性、逻辑性, 有助于少儿积累语言, 培养表达及思考能力。

其次, 这是由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所决定的。与服务重心为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其它公共图书馆不同, 少儿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儿童阅读场所, 更承担着对少儿实施社会教育的职能。少儿图书馆因此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展经典阅读指导, 激发少儿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从经典读物的阅读中汲取先人智慧、培养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再次, 这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经典读物是先人读过、祖辈读过、父辈读过、儿辈仍然可读的特殊读物。少儿阅读经典读物, 就与家中长辈有了类同的阅读经验。而家庭齐读经典、共同讨论, 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减少“代沟”、增进感情。如果形成家庭阅读经典的氛围, 就进一步促进书香社会的营造。与此同时, 在一代代人阅读经典的过程中, 人类文明的精华也得以绵延传承。

(二) 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如上文所述, 少儿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的性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尚处于发展阶段, 普遍比成年人缺乏辨别、鉴赏能力, 在选择读物上更易被从俗的社会阅读风气所影响;也较少有阅读计划 ([1]、[3]) 。因此少儿的阅读需要成人给予适当指引。同时, 经典读物作为流传久远的一种读物, 受到流行、影视、图像等读物的冲击, 因此需要由少儿图书馆加以推介、倡导, 把经典读物带到少儿身边。另外, 经典读物的富含知识及文化信息, 少儿在阅读经典过程中也需要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 以便读懂经典。

二、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 兴趣先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策略

经典读物和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 不比流行读物浅白易懂和具娱乐性, 因此要使少儿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首先要从兴趣诱发起步, 先把经典读物有趣、易读的一面展现给少儿, 再从泛读到精读、再到欣赏、品味、思考, 一步一步地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另外, 少儿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在阅读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 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儿, 还应视情况采取不同阅读指导方法。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儿童, 也存在个体差异, 在阅读指导时要注意观察, 不能一概而论。

(二) 建设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文献资源

在具体操作上, 首先要建设合理的文献资源 ([1]) , 开辟专门的经典读物阅览区域。大体上尽量选入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文质兼美、内容有益、符合主流价值观、少争议等标准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 (包括传统国学作品) 。对如《金瓶梅》、《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之类普遍认为不适合少儿直接阅读原著的经典作品, 不选入或只选入针对少儿的改编本、简译本。同时, 要兼顾各学科类别的覆盖面, 除了文学经典名著 (包括儿童文学经典) , 还应收入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 (科普类) 的经典读物, 但理论性强、艰深晦涩的各学科学术研究专著则不宜选入。此外也可适当选入一些现当代大奖作品。由于少儿图书馆服务对象除了少儿, 还包括家长、儿童工作者等, 因此还应选入适合教师、家长阅读的与儿童有关的经典作品 (如教育名著《夏山学校》等) 。

为使经典读物更具吸引力、更易读懂, 并兼顾低龄儿童的认知能力, 还应注意文献资源的版本多样性, 应配备经典名著的改编本、简译本、注音版、插图本、改编影视及动漫作品等各种衍生版本, 以及作者传记、名著导读书籍、地图、辞典等辅助读物。

(三) 开展多角度阅读指导活动

除建设文献资源外, 为更进一步开展阅读指导, 还应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如主题书展、经典阅读讲座、原著改编影视作品展演、读书沙龙、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和评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加少儿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图书馆员可与少儿读者直接互动、交流沟通, 实现直接有效的阅读指导。

(四) 建立专业化的经典阅读指导队伍

少儿图书馆进行经典阅读指导的工作人员, 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 了解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掌握与少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4]) 。其次, 作为承担少儿经典阅读指导工作的人员, 还应当具备较好的人文知识, 熟悉各种经典读物并能引导少儿正确理解经典读物。

综上所述, 少儿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指导是少儿的成长需求、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只能以及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而少儿图书馆要开展经典阅读指导应当采取兴趣先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策略, 建设丰富的经典阅读文献资源、开展多角度阅读指导活动、建立专业化的经典阅读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熊萍.浅谈少年儿童图书馆如何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2009 (1) .

[2]熊钟琪.少年儿童图书馆 (室) 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

[3]邹育华.试论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及阅读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J].2005 (Z1) .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 篇8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就是读了许多书籍, 看了许多报刊, 要到用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 或者找不到了。事实证明, 如果我们读完一部作品, 看完一篇文章, 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很容易遗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借鉴名人读书方法

根据许多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的读书经验与体会, 阅读时必须做到:“心到辅以笔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 注意积累资料, 以巩固阅读效果。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读书时总是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他忽而奋笔疾书, 忽而托首沉思。在他的书籍和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 标记着各种符号。

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读书时也总是“深究而细讨”、“慎思而明辩”, 用铅笔标出重点, 加上批注, 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读书时也极为认真。有时在书上做符号, 加眉批;有时夹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应用。他还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即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做到勤于动笔。这样, 才能帮助你记忆和掌握其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才有利于帮助你储存材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才有利于帮助你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心到辅以笔到”的读书方法, 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运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既是练笔过程, 又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积累生活素材、词语,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既有利于培养字斟句酌、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 完整领会的好学风, 还有利于培养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会开展正确阅读

为了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积少成多, 更好地加以巩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随时应用。学校教师和家长,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阅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这是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 阅读有多种方法。

1. 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 以及阅读价值不很高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文章, 就可采取此种方法。即随便翻翻看看, 即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前言、看内容提要等, 大致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 品味欣赏的精读法。

对于名篇名著以及具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和文章, 则要静心细读。就像人吃东西一样, 必须细嚼慢咽, 体味欣赏。做到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然后, 把书籍或文章中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参考。

三、懂得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没有统一的体例和固定的格式。最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做摘录或摘记。

即在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调查报告、文书档案时, 把与自己学习有联系, 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关联, 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可记在笔记本、纸条、资料卡片或活页纸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说过:“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簿本,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想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读书时要学会观察, 学会随时记录, 学会做好笔记。这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2. 编写资料索引。

如果觉得阅读的材料中有用的内容很多, 摘录不了, 或者自己已有这方面材料。则可把有关的书名或篇目、作者、版本、页码等写下来。然后, 按照内容编写出资料索引, 以便要用时查找。

3. 做读书提要。

如果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认为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 或者某一章节、某一方面内容对自己有帮助, 可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要点、有关方面的材料, 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撰写下来。做这种读书笔记, 要求有一定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4. 写读书心得体会, 或叫读后感。

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 对某一个问题有所启发, 或有个人创见, 可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例如, 可就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者摘录好词佳句, 或者体会作者文章的写法。需要时可以整理或发挥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甚至可成为创造发明, 或者阐明某一新观点的关键。这种读后感比较随便, 可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或写在资料卡片上, 也可写在书刊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篇9

一、指导学生牢记传统学习

语文的好方法———“读书要四到”。即心到 (多动脑筋多思考) 、口到 (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眼到 (认真看) 、手到 (勤动笔多摘录) 。

二、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

读书时, 根据自己的读书目的和读物的内容而确定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 标记式:

读书时, 对书中重点需要注意的字、词、句、段、格言、警句, 一些似懂非懂或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观点和材料, 用不同记号或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

2. 眉批、旁注式:

它是把自己对某一处文章的评论或对文章某处内容的解释或心得, 记在书上的一种笔记形式, 这只限于在自己的书刊上, 优点是简单易行, 比标记更具体、更明确。

3. 摘录书中内容:

把书中或文章中最精彩的语句或者是于自己学习、工作有益的观点摘录下来, 以帮助记忆并积累资料。

4. 图标式:

让学生仿照教师讲课的板书设计形式, 把文章结构、重点用图表的形式再现出来,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 一问一答式: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 篇10

一、课外阅读现状

(一)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当前的农村, 家庭的文化层次整体偏低, 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盲区。随着城镇化的建设, 父母外出, 一大批孩子跟着祖辈生活, 或寄住亲戚家, 这种隔代教育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养成教育差。即使有少数父母在家, 但因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对教育子女缺乏科学性, 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依然差。在调查中发现,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错位。认为当家长的只要不让孩子吃得饱、有钱花、不挨冻, 尽力改善上学条件 (到街上租房, 送学生读书) 就尽到了义务, 至于学习, 那是学校、老师的事, 还有甚者, 认为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 学生回到家里几乎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 家长是听之任之, 学生是随心所欲。

(二) 学生阅读结构不合理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现代传媒抢占了学生大量的文本阅读时间。大多数孩子把大量的课余时间浪费在收看无意义的电视节目上。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也没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到图书室里翻阅最多的就是文字很少的动漫类图书。如《乌龙院》《老夫子》等。在学校推行的“每天十五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 学生翻阅《课堂内外》《学语文之友》等, 也只关注书中的漫画。由于小学生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动漫图书天然的爱好, 喜欢简单、直观的图画阅读。但是, 这种不合理的阅读结构, 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教师只会“教课文”

虽说减负提质, 推行素质教育。目前, 学校的考核方案以教学质量为主, 加之一部分老师对新课改的抵触、观望以及过分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 只注重分数, 而忽略了课外阅读指导的探讨与研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推行的每天十五分钟的课外阅读, 语文、数学老师时常占用这十五分钟, 用来批改作业。较多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停留在不正常的状态。教师要么让学生顺其自然, 有书就读, 有多少就读多少, 有时间就读, 没时间就算了。要么就是随意状态, 即教师想起来就组织学生读一读, 教学繁忙了就放下了。学生也是随着意愿, 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再有部分老师自己都不喜欢阅读, 没有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所以, 在指导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四) 可供阅读的图书甚少

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陈旧落后, 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为数寥寥。农村家庭几乎没有藏书, 班级自筹的图书也屈指可数, 孩子进县城买书或是到图书馆借书, 机会更少。因此, 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从何而来, 是一个难题。

争对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笔者认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其主阵地在学校, 阅读开展的情况与取得的效果,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很大程度依赖于语文教师的指导。

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课外阅读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课外, 只有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也能自主阅读, 会自主的收集、选择、整理信息, 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到达了。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小学阶段, 特别需要关注兴趣、方法及习惯三个关键要素。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感受阅读的快乐。

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有兴趣, 能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 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 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要求中, 也体现出对阅读兴趣的关注,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人交流”。在心理学中, 兴趣被定义为个体因与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阅读活动中, 学生的这一积极心理状态如何才能产生呢?

首先,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契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如绘本, 语言简炼, 画面温馨, 富有哲理, 以特有的方式为儿童带来最丰富的体验, 也最能激发低段孩子的阅读兴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连环画”则是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这些阅读材料, 完整的故事会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 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得以拓展, 好奇心得到满足, 想象力也得以释放。因此, 老师应把经典的绘本与连环画分层次、分类型推介给学生, 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 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比如,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的,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母语学习的情境,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 引领学生亲近名著, 阅读名著。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 采用选取几个片段组成课文的编排形式, 带给学生的依然是多本名著。再有, 我们还可以补充与单元主题一致的课文, 或由课内一篇课文的阅读带动多篇课文的阅读等。如群文阅读, 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环节都是可以适时呈现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的。

再次, 要开展多样性活动, 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我们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开展读书征文比赛、经典诵读展示、故事会、猜谜活动;根据课文单元主题设计专题读书活动, 如走进童话世界、动物知识探秘等。每天课前开展“好书推荐”活动, 平日里完善“我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每期共建班级图书角, 学校评选读书之星、优秀图书管理员, 课外阅读竞赛等活动。还可以适时组织或推荐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电影、颁奖典礼、大型文艺节目等。这些活动, 创造了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 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从而更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这些活动, 加强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营造出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方法包括精读、略读、浏览, 朗读、诵读、默读等。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很多课文文辞优美, 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通过摘抄、写体会, 让读听说写紧密结合, 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能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视野。在信息社会, 浏览是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也是一种阅读能力。浏览阅读方法可用在以下情况: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时, 或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回顾时, 或是从课文中提取简单的信息时。

在教学中, 略读方法的渗透要落到实处, 常用方法有:从题目入手, 理清线索式的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抓住中心, 扫描式阅读;巧用过渡, 勾连式阅读等。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之后的略读才能做到抓大放小, 有所侧重。其阅读能力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3.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使之终身受益。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为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习惯一旦形成, 要改变它就十分困难。因此, 教师要注重习惯的培养, 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带工具阅读、摘抄批注、边读边思考等好习惯, 还要教育学生爱护图书, 注意用眼卫生、阅读姿势等。叶圣陶先生说:“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一辈子受用不尽。”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使阅读真正成为他们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受益一生。

(二) 做个散发书香气息的语文人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师自身的读书品味和习惯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 语文老师要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 要有好的阅读习惯, 要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教师应经常和学生交流读书信息, 营造读书氛围, 以教师自身的感受形成读书的“场效应”。同时, 课外阅读内容的开发、阅读效果的取得是以教师自身的大量阅读储备为基础的。只有教师脑海里有书, 需要时才能信手拈来, 也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2012.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洪玲, 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 2012.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 篇11

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类学科来说,大量阅读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大量的反复吟诵中,不断积累词汇,逐渐熟练语感,渐次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无疑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 展开大量阅读的学习活动,不但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还能让学生领悟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深化,教学对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笔者认为,小学生需要更加有效的语篇课堂教学以及更加科学的阅读训练。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应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入手,必须通过种种巧妙的手段,让小学生喜爱上英语,让他们爱上英语课,爱唱英语歌,爱用英语交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阅读兴趣越高,阅读动机就越强。 英语课堂是小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第一阵地,教师应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让英语课堂变成活泼愉快的、有着强吸引力的场所。 在英语教学过程,特别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丰富阅读内容的呈现手段,通过多媒体的情境演示或课堂内的情境创设等吸引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教师既要注意巩固、扩大学生的词句积累,使其逐渐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又要将故事化、情节化、趣味化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让学生在快乐和情趣中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 同时,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帮他们琢磨探究教材,了解内容,咀嚼滋味,品评其中的奥妙和乐趣所在,帮助他们融入情境,真情表达,分享收获,进而使学生达到热爱学习,不断进取的状态。 教师还要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平时关心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时时处处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和学生心心相印,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探寻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灵活运用教材,使之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源头,健康思想的引领,达到教学目标的多重收益。

二、科学训练的方式

刚刚学习英语的小学生由于处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进行阅读有着很大的困难。 他们产生一定的畏惧情绪是很正常的。 首先,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惧怕心理,通过教师的积极示范,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使他们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 其次,教师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技巧,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养成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阅读方法。

1. 略读。(Skimming)即迅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大意和主题句,明确作者的态度和意图。

2. 跳读。 (Skipping)即快速查找某一相关信息,读时要一目十行,对不相关的内容一带而过。

3. 猜测生词。 (Guessing the new words) 小学生往往一遇到生词就束手无策,无法阅读下去时,首先想到的是问教师或同学,或是查阅各种词典、参考资料,还没有学会根据上下文、背景知识、生活常识等去理解猜出词义。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依赖思想,影响了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速度的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依据语文常识、生活常识、科技知识去揣摩句意,进而猜测文中生词的意思。

三、范围与量的增加

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特别是高年级阅读内容题材比较单一,阅读内容不够宽泛。 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补充一些与小学生生活贴近的,让小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篇目,难度适中,内容精当,既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也不要过重增加学生的负担。 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帮助学生遴选一些适合的英语读物。 例如,《时代英语报》等辅助读物,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去读,还要让学生有表达阅读收获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增强阅读的原动力。 让学生在踊跃阅读的基础上,积极地运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进行交流,可以是情节剧目,可以是英语故事,可以是英语歌曲,也可以是英语谜语、谚语。 教师可以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可以评每天的英语金嗓子、每周的阅读之星、每月的英语小博士,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课外阅读,不断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层次。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 篇12

一、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 自愿读, 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 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 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画书所占领, 他们读那些书时总是津津有味, 屡禁不止。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 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 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书。首先, 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曹文轩:他首先是诗人, 他写小说, 时常以美好的幻想、优雅的韵味, 编织美丽的梦境。因此, 他的儿童文学作品, 能够组合成为“纯美小说系列”……接着, 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诵读了《青铜葵花》的一个片段。学生听得十分入神, 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下课了, 同学们蜂拥而上, 想抢先借到这本书, 好一睹为快。的确,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 枯燥之物谁也不肯品尝, 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指导阅读, 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 我依据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要学会边看边想,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作上批注, 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读时要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精彩片段, 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合理表达的。同时, 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

如果学生都只运用“精读”的方法的话, 就不可能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扩大阅读量, 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浏览、略读、精读、跳读、默读、诵读等等。略读能扩大阅读量, 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读时要集中注意力, 注意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这样才能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重视读写结合, 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认识能力的过程, 读对学生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写的基础, 写以读为前提。同时写又加深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认识, 因此, 重视读写结合,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和阅读的能力。

这个学期, 我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 学习进行仿写和续写, 让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 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 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 我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 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 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例如:在学了《成吉思汗和鹰》之后,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 我让学生做了个续写的练习:“后来, 成吉思汗含泪厚葬了这只宠鹰, 在埋葬的过程中, 成吉思汗可能会对死鹰说些什么?在鹰的墓碑上, 成吉思汗可能会写些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予以描述。”学生很感兴趣, 做到既想象丰富, 并且想象的内容合理, 同时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写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 尤其是表扬和鼓励, 可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阅读的动力。这个学期,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读书竞赛。主要方法是:

1. 对爱读书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并在班级公布学生的阅读篇目。

2. 开展读书比赛。本学期年段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竞赛, 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 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4.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既交流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又向同学推荐好书。

上一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下一篇:刚+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