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去阅读

2024-05-09

指导学生去阅读(共10篇)

指导学生去阅读 篇1

阅读,一般指看或者读别人的文章,人类自从有了文字记载,就有了阅读活动。阅读是课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学生如何去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遵循阅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语文阅读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训练,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会读书,读好书。阅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能力的形成。学生一边读,一边想,阅读才会有成效,平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主要指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阅读。阅读中,学生可以大量识字。在小学阶段,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本中的生字,分散识字也成为语文识字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学生通过生字分散的学习,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小学生通过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识读生字,不仅能正确理解字词的意思,而且有助于大量识字,学生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加深了学生对字形的牢固记忆和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

阅读能够提高学生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小学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阅读基础知识、掌握技能、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

阅读的本身就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写,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怎样阅读是阅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去指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去阅读,在阅读中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加深理解,自觉主动,并让学生阅读大量文章,积累大量的词汇,掌握各种句型,了解遣词造句,理清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从阅读材料中汲取词汇,优美的语言,可以了解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事物,这样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丰富了知识。阅读不仅是单纯地从教师那里汲取知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进行有规律的思维训练的过程。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品质都不一样,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习作意图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的认识。

总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方法很多,但我认为,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指导学生去阅读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技巧    速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115

一、通过关联词来获取重要的信息

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时候,既要注意速度,又要保证阅读的质量,但是很多学生担心在速读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信息会漏掉,导致在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回答问题的时候出现偏差。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担心,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注意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关联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阅读材料中的一些关联词一般都是文章的信息点,比如说,表明因果关系的——as a result,therefore,consequently,because,for等词汇,或者是一些表示转折的词汇;but,however,yet,in fact等,这些关联词都要靠学生平时在阅读的过程中留意和收集。在快速阅读中,当看到这类单词的时候,自然就要多停留一些时间,这样也有利于掌握材料中可能隐藏着的一些重要信息。此外,当学生对这些关键词比较熟悉的时候,能有效地提醒他们哪些句子和内容是重要的,哪些则是可以忽略的。例如,当遇到转折性词汇出现的段落,学生就要注意到文章所阐述的内容将要发生变化。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些转折词句的后面。如果碰到并列性的词汇时,这类词汇大部分都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前后内容是统一的,可以不停留。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这些技巧对掌握阅读材料中的重点信息和解题效率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掌握这些技巧对于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是有所帮助的。

二、归纳概括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阅读时,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中心思想的,它主要是通过文章中各部分之间的内容以及内在的联系表现出来的。其中,阅读中,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能否通过对篇章的有效理解、分析全文的内涵,然后再有效地区分出主要信息来,有效地总结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归纳概括题在试卷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抓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也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方面。这类题常用到的词汇是title,subject,theme,topic等。学生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可以采用略读法进行阅读。把阅读的注意力放在抓主要信息上,不要过分注意细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快速阅读文章的过程,准确迅速地找出各段的主题句。其中,主题句一般都是放在文章的段首,有时候也可能会放在文章的结尾处,或者中间地段,阅读时,可以对这些地方多加留意。此外,也有不明确写出来的。为了让读者能够直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一般也会采用主题句的写作手法,用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来将文章的主题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正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句,这也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根据行文猜测词义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生词是很正常的,因此,学生能否有效猜测出这些词义则显得很重要,这对学生阅读顺利得进行与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这些词汇的积累也是有限的,在阅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生词,有些学生在遇到生词后就很难再阅读下去了,久之,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了信心。因此,教师要改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生词是很正常的,就算有大量的词汇积累,在阅读时也依然会遇到生词,引导他们遇到生词时,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要学会如何有效猜测出这些生词的词义。一篇英语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讨论的,行文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因此,当遇到生词的时候,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有效地进行猜测、判断,促使自己的阅读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高中英语阅读要坚持略读和精读结合

英语高考试卷中逐渐增加了英语的阅读量,基于此,英语教师必须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鼓励学生将泛读与精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保证阅读效率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例如,略读主要是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这样的阅读速度必须要快,让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找到文章的主题句,以此来获得文章的大意,此外,还要找出文章中每一个段落的主题,假如这个段落没有主题的话,要提醒学生关注段落之中的衔接句子,依靠这些衔接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对段落大意进行有效的分析、概括与推断,进而有效理解段落大意的整体意思,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一些需要的信息。精读就是指放慢阅读的速度,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有效的把握,以此来提高阅读效率。阅读中,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要对阅读的时间有所限制,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阅读顺利地开展下去,保证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英语阅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需要学生在日常的训练中不断积累。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既要让学生刻苦努力地去学习语言知识,也要打好基础,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还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注意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技巧的传授,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更加高效地去进行阅读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以此来提高自己整体的英语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许先洲. 例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功效[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2).

[2]李英兰, 韩军.思维点拨能力训练[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1.

[3]龚希芳.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2).

指导学生去阅读 篇3

一节课下来, 我很震惊, 高一的孩子竟然如此优秀!他们竟能将这几篇文章读得如此深透。那些篇精彩的读后感, 难道真的出自他们之手?

春燕说:“请相信我的孩子, 我一无所长, 但我一直以来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堂上去, 因为真诚, 所以孩子们信任我;因为真诚, 所以孩子们喜欢语文;因为真诚, 所以孩子们热爱生活。所以千万不要忽略孩子们的感情, 这种感情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我在惊诧于孩子们优秀表现的同时, 也为春燕的成熟感到震惊——原来, 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徒劳的——那一野边陲, 原本就不需要我们到达。只要天边有一道亮色, 这何尝不是一种心安呢?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春燕上课时的笑容和她与每一个孩子交流的眼神。以前总觉得她上课比较拘束, 原本轻松的课堂总显得有些生涩紧张, 但这一次, 春燕完全放开了。在她眼里, 似乎再没有那么多压力与羁绊——是什么让她如此轻松?是她的自信!是她的真诚!是她对孩子们的每一份投入!其实, 有时候我们要更真诚一些, 更亲和一些, 更投入一些, 心到孩子中间去了, 身边一些影响教学的负面因素自然也就没有了。心无旁骛, 把真情泻在孩子们身上, 这才是我们课堂的基础。就像创作一幅油画一样, 先要刷好胶、打好底, 任何粗制滥造的底都是养不出好画的。

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春燕非常擅长展示孩子们的成果。纵观整个课堂, 春燕展示了好几位同学的读后感, 譬如黄展滔、王平和刘慧茹等等。当那些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的时候都很激动, 其他同学也非常羡慕。后来我也到学生中间调查了一下, 相当一部分同学都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出来, 他们也会为了这样一种“荣耀”而努力。如果我们的孩子都有了这样一种创作的兴趣与冲动, 那还何愁孩子们不愿动心去思、动笔去写呢?

春燕准备得很充分, 这一点也让我感受非常深刻。现在到处都在讲高效课堂, 但说实话将这种提法原原本本地搬到我们高中语文课堂并不太合适。真正有效的语文其实在课外。春燕在这一点上就做得比较好:她提前将相应的阅读材料 (三毛的《紫衣》, 纪君祥的《黑发》, 龙应台的《目送》) 发放给了学生, 并让学生精读, 然后写上一段两百字的读后感。我觉得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 如果我们把三篇阅读完全放到课堂上去, 也许学生一节课仅仅只能读完, 而没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她这种将语文课延伸到课外的做法再一次提醒了我们: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有效的、提纲挈领的引导, 要想真正提高语文, 必须要让孩子们在课外、在生活中去下功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考察一位语文老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是这位老师能否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春燕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去做那么多事情, 足见她在这一方面的成功。

最后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她在课文结束的时候带着自己的感情将《目送》朗读了一遍。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以前我们的阅读课总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在今后的阅读课中,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自己的情感去领受文本中的情感, 然后与孩子们产生一种共鸣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那几篇文章——

紫衣没有了, 但那些印在紫衣上的梦却不能没有。同学会?是的, 母亲为了自己的梦追逐着属于自己的青葱岁月, 然而那一场雨, 那一辆消失在眼前的军用卡车载走了她对自己青春梦想的最后奢想, 多年以后, 她呼天抢地的叫喊声没有了——孙子, 只有自己的孙子才是自己的念想——梦呢?童年的梦呢?所深深爱着的童年的梦呢?难道风烛残年的时候便只能将曾经热望的梦想抛却?不, 我们本该记得曾经那一陲野际——虽然渐行渐远, 但我们亦曾感过、亦曾爱过、亦曾追逐过!人生本该释然, 梦里千回, 此生虽不可得, 常记在梦中如何?

春燕的课让我明白, 我要告诫我的孩子们:用爱去记住生命中本该记住的, 用心去拥抱痴梦中所追恋的, 用真诚去善待周围所深爱的——即便, 有些东西我们一生都不可得。

母亲的头发, 发里的纱袋, 纱袋里的那一拗深情——那是一种寄寓, 一种为爱者铭记的寄寓。如果没有母亲藏在纱布袋的日积月累的谷黍, “我”何以在饥馑中走向成熟?如果没有母亲藏在纱布袋里的日积月累的执守, 我何以在熟睡中突然清醒?

是的, 有一种爱需要永远地藏在别人最不易记起的深处。即便深处最终变成彻底的沙漠——如果有一天, 我的孩子们记起了我, 请走到我的心间, 真切地说:“你的悄无声息, 是我人生最大的寄寓。”

我又想起龙应台的《目送》——“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是吗, 不必追的!一切爱的关怀, 一切心的寄寓, 一切看似虚幻但却真实的努力, 都是我们一个人送走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送走第三个人, 第三个再送走更多的人——如是而已!

我要让我的孩子知道:我们要将这种寄寓一直传递下去——因为这一切, 可能影响别人一生!

是春燕的课让我再一次品悟到了人生。作为一名老师, 我怎能不将这种人生中看似在天陲、实则在我们心中的生命的意义传递给学生呢?

这种生命, 便是一种爱, 一种不计得失、却常记在心中的大爱。

指导学生阅读提高物理阅读素养 篇4

阅读素养是一种基本技能,它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概念。进入知识社会后,知识的含义已经从能够记住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阅读不仅仅是概括段落大意,理解书面文章,还包括获取信息以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缺乏汲取大量信息资源的能力、不太会读图、读表等非连续性文本,不善于自己选择、判断、反思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这些都与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偏少有一定关系。

作为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方法技巧的把握不是太好,其中有一点就是难以正确的阅读教材,在纷繁复杂的大量信息中不得要领,很难摄取重要的关键的信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少时候有失偏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生偏差,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

作为初中物理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包括物理教材、知识短文、物理考题等,不仅是文字信息,还应包括图表等。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动学生阅读的源动力

物理规律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是很美的,科学家在发现这些规律的时候也获得了成功快感。比如光的反射定律,就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分布是对称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是一个确定的关系,同时又是简单明了的。这种美感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去享受。

阅读科学书籍,对一些枯燥的数字,我也给它们冠以趣味性,如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299792458 m/s这个数字我则是说“二舅舅吃酒爱死吾爸”,学生自然而然记住这些数据,同时增添了乐趣。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密码、银行卡号等等这些数字看似一些枯燥的数字,如果给它们想方设法赋予实际意义也是很有意思的,通过此方法记忆也是非常奏效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将上浮最终漂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将下沉,最后沉底,物体的重力是不变的,上浮时露出一部分至液面漂浮,则减小了浮力,最终使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必然要向下运动,求助于底部的支持力,共同的来对付浮力,这样三个力就平衡了,平衡是物体追求的一个最终目标,可见没有生命的物体也是非常有灵性的!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种灵性带来的美感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加强阅读训练,布置课前预习,也就是自主学习,教师要进行检查督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预习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

2教授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物理教材编写大体上是创设物理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等等,还有信息窗、加油站等(沪科版物理教材)增加阅读量,补充知识的不足等。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可以平均使用力量,做到浅度阅读和深度阅读相结合、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对于一些次要的信息要予以忽略,这样可以集中精力研读重难点关键,研读必要时应该是咬文嚼字。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分析该定律的主干部分是:物体保持××状态,“一切”是定律的适用范围,“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是条件,“总”意味结论是肯定的,后面则是结论。这个定律是经过推理而得到的,运动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会运动到无限远处,物体要么是匀速直线运动,要么是做加速运动,加速运动与能量的守恒是不符的,如果是做加速运动会使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无限大,这也是不符的。

用此方法让学生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该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用此方法分析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还有将不同的定律进行对比学习,运用迁移原理,如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进行对比,前面部分很相似,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以及法线的位置关系,接下来就是比较反射角(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知道静止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或者不受到力的作用,一个小孩推一辆小轿车,小轿车未动,学生大多认为,小孩的推力小于小轿车所受到阻力,未动就是静止的意思,推力小于阻力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的,根本没有将此问题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某物体浸在水里的体积是整个物体的三分之二,求该物体的密度是多少。这是物体漂浮的情况,利用物体漂浮的条件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即可,但是一些学生很难判断出该物体是漂浮的,导致这个题目不会解。所以对于一些问题我们常常需要变换表达方式。

还有初中物理中有不少图表,如路程一时间图像,速度一时间图像,熔化一凝固图像,浮力一深度图像,加强此类的训练,将不同图像进行对比,将同一问题的图像进行转换,使得学生深明其表达的物理意义。

初中物理教材上有不少仪器阅读说明书,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等等,在说明书中介绍了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学生要善于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独立进行操作和仪器的保养。现在的家用器具不断翻新,阅读说明书对于学生的将来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阅读不仅仅是知道文中大意,更重要的是阅读应该是思维的过程,学生要对知识进行构建与整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反思,要进行批判性的阅读。

3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的阅读渐入佳境

指导学生去阅读 篇5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就是读了许多书籍, 看了许多报刊, 要到用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 或者找不到了。事实证明, 如果我们读完一部作品, 看完一篇文章, 不及时加以巩固, 就很容易遗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借鉴名人读书方法

根据许多革命家和著名学者的读书经验与体会, 阅读时必须做到:“心到辅以笔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 注意积累资料, 以巩固阅读效果。

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读书时总是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他忽而奋笔疾书, 忽而托首沉思。在他的书籍和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体会, 标记着各种符号。

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读书时也总是“深究而细讨”、“慎思而明辩”, 用铅笔标出重点, 加上批注, 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读书时也极为认真。有时在书上做符号, 加眉批;有时夹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应用。他还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即要全身心地投入。尤其要做到勤于动笔。这样, 才能帮助你记忆和掌握其中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才有利于帮助你储存材料, 积累写作素材;也才有利于帮助你扩大知识领域, 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心到辅以笔到”的读书方法, 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运用的科学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既是练笔过程, 又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积累生活素材、词语,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既有利于培养字斟句酌、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 完整领会的好学风, 还有利于培养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会开展正确阅读

为了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积少成多, 更好地加以巩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随时应用。学校教师和家长,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指导孩子学会正确阅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这是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 阅读有多种方法。

1. 快速浏览的粗读法。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 以及阅读价值不很高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文章, 就可采取此种方法。即随便翻翻看看, 即通过看标题、看目录、看前言、看内容提要等, 大致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 品味欣赏的精读法。

对于名篇名著以及具有价值性、参考性的书籍和文章, 则要静心细读。就像人吃东西一样, 必须细嚼慢咽, 体味欣赏。做到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然后, 把书籍或文章中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参考。

三、懂得巩固阅读成果

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没有统一的体例和固定的格式。最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做摘录或摘记。

即在阅读的书籍、报刊、杂志、调查报告、文书档案时, 把与自己学习有联系, 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关联, 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可记在笔记本、纸条、资料卡片或活页纸上。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说过:“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簿本,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想随时记下来……”也就是读书时要学会观察, 学会随时记录, 学会做好笔记。这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

2. 编写资料索引。

如果觉得阅读的材料中有用的内容很多, 摘录不了, 或者自己已有这方面材料。则可把有关的书名或篇目、作者、版本、页码等写下来。然后, 按照内容编写出资料索引, 以便要用时查找。

3. 做读书提要。

如果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认为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 或者某一章节、某一方面内容对自己有帮助, 可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要点、有关方面的材料, 简明扼要、脉络分明地撰写下来。做这种读书笔记, 要求有一定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4. 写读书心得体会, 或叫读后感。

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 对某一个问题有所启发, 或有个人创见, 可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例如, 可就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者摘录好词佳句, 或者体会作者文章的写法。需要时可以整理或发挥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甚至可成为创造发明, 或者阐明某一新观点的关键。这种读后感比较随便, 可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或写在资料卡片上, 也可写在书刊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篇6

一、指导学生牢记传统学习

语文的好方法———“读书要四到”。即心到 (多动脑筋多思考) 、口到 (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眼到 (认真看) 、手到 (勤动笔多摘录) 。

二、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

读书时, 根据自己的读书目的和读物的内容而确定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 标记式:

读书时, 对书中重点需要注意的字、词、句、段、格言、警句, 一些似懂非懂或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观点和材料, 用不同记号或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

2. 眉批、旁注式:

它是把自己对某一处文章的评论或对文章某处内容的解释或心得, 记在书上的一种笔记形式, 这只限于在自己的书刊上, 优点是简单易行, 比标记更具体、更明确。

3. 摘录书中内容:

把书中或文章中最精彩的语句或者是于自己学习、工作有益的观点摘录下来, 以帮助记忆并积累资料。

4. 图标式:

让学生仿照教师讲课的板书设计形式, 把文章结构、重点用图表的形式再现出来,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 一问一答式:

指导学生去阅读 篇7

一、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 自愿读, 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 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 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画书所占领, 他们读那些书时总是津津有味, 屡禁不止。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 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 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书。首先, 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曹文轩:他首先是诗人, 他写小说, 时常以美好的幻想、优雅的韵味, 编织美丽的梦境。因此, 他的儿童文学作品, 能够组合成为“纯美小说系列”……接着, 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诵读了《青铜葵花》的一个片段。学生听得十分入神, 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下课了, 同学们蜂拥而上, 想抢先借到这本书, 好一睹为快。的确,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 枯燥之物谁也不肯品尝, 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指导阅读, 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 我依据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要学会边看边想,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作上批注, 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读时要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精彩片段, 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合理表达的。同时, 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

如果学生都只运用“精读”的方法的话, 就不可能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扩大阅读量, 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浏览、略读、精读、跳读、默读、诵读等等。略读能扩大阅读量, 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读时要集中注意力, 注意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这样才能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重视读写结合, 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认识能力的过程, 读对学生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写的基础, 写以读为前提。同时写又加深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认识, 因此, 重视读写结合,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和阅读的能力。

这个学期, 我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 学习进行仿写和续写, 让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 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 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 我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 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 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例如:在学了《成吉思汗和鹰》之后,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 我让学生做了个续写的练习:“后来, 成吉思汗含泪厚葬了这只宠鹰, 在埋葬的过程中, 成吉思汗可能会对死鹰说些什么?在鹰的墓碑上, 成吉思汗可能会写些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予以描述。”学生很感兴趣, 做到既想象丰富, 并且想象的内容合理, 同时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写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 尤其是表扬和鼓励, 可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阅读的动力。这个学期,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读书竞赛。主要方法是:

1. 对爱读书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并在班级公布学生的阅读篇目。

2. 开展读书比赛。本学期年段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竞赛, 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 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4.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既交流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又向同学推荐好书。

指导学生去阅读 篇8

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要想学生主动去读课外材料, 首先要让他们有兴趣去读。可以跟他们讲读课外材料的重要性, 再让学生读一些短小的幽默故事, 讽刺性的趣味性的东西, 让学生尝到看这些材料的乐趣, 然后逐步引导他们读其它一些材料, 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地去读。

二、明确目的

l、未来社会的需要

有人断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以前我们都认为“学会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现在只学会数理化根本不行, 甚至可以说“寸步难行”。除数理化外, 还得懂电脑的操作, 懂至少一门外语, 尤其英语, 当然还得有其它方面的能力, 如:能说会道的口才, 标准的普通话, 一手漂亮的书法, 规范的行为举止等。为什么强调“尤其是英语”呢?因为随着通讯技术的越来越发达, 整个世界将是一个地球村, 一个地球村靠什么来交流, 当然是世界普通话——英语, 但只会讲几旬日常英语还是不够, 起码要懂得各个方面的东西, 甚至俚语, 这就得通过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来扩充知识面。

2、现实社会的需要

传统教育把人的大脑看作是一座仓库, 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简单地往这座“仓库”里灌输知识, 但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社会, 而且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 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 学生现有的许多知识会陈旧、落后, 它们需要不断更新, 因此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应该是开发人的智力与潜能。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方法、技巧, 养成阅读的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最终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做法

l、制订目标

学生根据读物性质、内容以及自己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准备状况, 自觉而合理地确定阅读目标, 使整个阅读活动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并按这一目标制订出阅读计划, 选择阅读方法。制订目标, 旨在阅读开始时, 先让学生明确“读什么”, “为什么读”, “要达到什么程度”, “选择什么性质的读物”等。

(1) 激发阅读欲望:有了欲望才有兴趣, 当然没有兴趣同样也激发不起欲望, 所以选材要以学生感兴趣且对学生的课业有利的材料为主, 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地去读。同时, 还得对他们进行功利引导, 激发学生的强烈欲望, 使他们欲罢不能。

(2) 突现指导:突现指导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哪种文章需明白哪些东西, 生词如何处理等, 让学生有一个阅读的基本模式, 这样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消除杂念:培根在<谈读书>-文中谈到, 阅读必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在读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不能存在“一心将有鸿鸽之志”的旁鹜想法。因为阅读效果与阅读心态是成正比的。

2、制订计划

学生根据阅读目标和自身的实际能力, 确定阅读进程, 制定阅读计划, 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不同阅读任务。在进阅览室时学生要带着笔记,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可摘录, 用英语写简单的随笔等, 这样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3、读法指导

(1) 带着问题读:不管是什么文章, 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在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性质需要弄明白哪些问题, 如一篇人物介绍的文章, 学生应搞清这人的籍贯、出生年月、主要业绩或劣迹、他或她的成长过程、时代背景等, 即不管哪种文体都弄清六个“wh”和一个“H” (what, where, when, who, which, why和how) 以及中心思想 (main idea) 等等。

(2) 有意识读: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都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上, 而忽视那些语言知识点和句型, 所以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读, 看到重要的或常见的句型可以把它记下来, 看到与教科书上的意思表达不一致的东西要把它弄懂。这样, 词汇量就会得到扩充, 已学知识会得到巩固, 知识面会更广, 视野会更宽。

(3) 猜测性读:学生在阅读时, 往往会为某个生词而停下来查字典, 这样常会导致时间浪费, 因为有的词甚至词典也查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停下来, 而应继续读下去。因为, 在读完后一般都会知道它的大致意思, 其实有些词, 只要知道它是个什么词性就行了, 如果是名词, 那么它是地点名词还是人名或物件名称, 如果是形容词, 那么知道它是褒义, 还是贬义就行, 而这些都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得出的, 同时, 最好能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构词法, 通过构词法来推测词义, 如果能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 那么词汇量就会越读越大。

(4) 限时读:在考试时, 同学的普遍反映是阅读时间紧, 因此, 在平时阅读时, 自己给自己限定时间很重要, 以便在高考时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阅读。只有在平时养成这一习惯, 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来, 真正体现出熟能生巧的作用。

(5) 持之以恒地读:光有兴趣与欲望, 懂得读法, 还不行, 因为做任何事情都得持之以恒, 阅读就更得遵循“贵在坚持”的原则。而且阅读也不能挑三捡四。有趣的, 乏味的不读, 不行;容易的读, 难的不读, 更不行。因此在课外阅读时不仅要读, 坚持每天读一点, 而且还要各种文章都读, 难的更要读, 并要仔细地读, 这样才会在考试时无论遇到哪种文章都不会紧张。

结语

作为教师只发号施令, 光讲课外阅读如何重要或更详细地指导学法还是不够的, 因为任何事物都应“学以致用”, 因此教师必须总体把握方向, 对难度较大的文章作为示范阅读进行辅导, 同时在平时的测试中, 课外读物里的内容也要在试题中体现出来, 让学生尝到读课外材料的甜头, 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去读。另外, 最好能为课外读物设计一些题目, 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因此, 我们要克服困难, 大胆地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能深化、延伸、拓展, 以此来适应高考, 适应社会, 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指导学生去阅读 篇9

阅读阅读能力兴趣课外阅读在与学生的闲聊中,我们知道学生的课余生活最喜欢的是看电视,男孩子最喜欢的是打游戏、上网。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漫画书、明星杂志往往是他们的最爱;在书店,教辅类书、习题集类的书最畅销,很多学生沉没在题海中;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最头痛的往往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考试中学生最不自信的就是阅读题。

为了对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有一个较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我们对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抽样统计了500份答卷作分析。现列举几项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的课外阅读:有计划自主阅读占39%,无计划阅读占61%。喜欢读名著《西游记》等的很少,不少的同学喜欢读《流云尼玛》《少男少女》等。喜欢读的图书类别中名著有46.8%;童话寓言有43.6%;卡通漫画、科幻有75.4%;惊险推理有45.8%。学生的主要课外读物多项选择的结果是:文学作品占43.8%;图书占30%;杂志占42.2%。

从以上几项统计可以看出:

1.阅读范围窄。学生比较喜欢通俗读物,如卡通漫画、科幻等书籍(作品),对科技知识读物不感兴趣。虽喜欢文学名著,但真正读下去,读进去的人数不多。

2.从阅读时间看,时间短,随意性强,没有固定的时间去阅读。

3.从阅读目的看,无计划阅读必然导致消遣性阅读为主要目的。

4.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佳。

5.写读书笔记或摘录占11%,大都是“与他人口头交流”(约占49.4%),甚至看看而已(约占39.6%)。

这次调查显示,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阅读活动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发性,还缺少必要的具体的指导。而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由此,我们深深意识到,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引导已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养成阅读习惯,仅靠40分钟的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很有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在调查中,学生认为阅读对成长有“很大帮助”的占52.4%,有“一定帮助的”占41.2%;认为自己文学鉴赏能力“一般”的占75.5%;而学生古诗的背诵数量“20~30首”的占46.4%;“30~50首”的占27%。

可見,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但其质量很令人担忧。一般存在以下情况:

学生阅读的材料不会选择。能自觉阅读,有计划阅读学生所占比例少,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要求下去读。课外阅读的材料不会选择。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或“生动幽默”才去读,他们往往选择一般较浅的、内容有刺激性的读物,而科学类作品、传记类读物看的人少。课外阅读量少。书籍来源欠缺,课业负担较重及爱好转移等原因,使学生阅读量很难达到大纲要求,能读完中学生必读书目的学生很少。

造成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原因及家庭层面。学生易动,静心看书的确不易;家长不了解课外阅读要求,无法指导督促。这使学生的阅读无计划、效果差。

2.教师和学校层面。教师往往较注重课堂教学研究,常常把课外领域留给自己;有的教师虽进入课外阅读指导,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方法欠妥,便往往对阅读活动的建议大多是“希望每周有1至2次的阅读时间”,但课程设置却难以满足这一愿望,这使课外阅读只能处于无序无体原状态。

3.社会因素。书店里,综合性知识书籍往往看者少购者稀,而网吧里学生往往鱼贯而入,他们进网吧不是阅读资料,而是打游戏或聊天,这使阅读的时间更少。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阅读的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人成长的需要。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感染学生

首先,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学生收集名言之后,我们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名言张贴在班级墙上。

其次,是动员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愿望。

第三,搞好教室的布置,办好专栏板报,营造读书氛围。

第四,充分利用晚读时间读书读报。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让学生获得读书的快乐

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利用早读课和班会时间,开展了“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在教室的专栏里,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以“课外补课内”。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所在,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深知,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不断探索,为语文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10

(一) 指导学生随时摘录:

学生课外阅读, 如果看一篇撂一篇, 看一篇丢一篇, 其结果是所得不多。徐特立同志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 “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教学生读书, 不管读一部分书还是一篇文章, 要求必须认真钻研;深刻理解, 要记住要点, 不贪多求快, 不囫囵吞枣。

我国有一个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就是读书“四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就是读书动脑, 多思索, 独立思考, 不让书上说的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口到, 就是诵读文章, 诵读能够帮助领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眼到, 就是要多看, 细看, 认真看, 看多了, 对扩大视野, 开阔思路, 是大有好处的。手到, 就是要勤于动笔, 多抄多练, 随时摘录。“好记性, 不如烂笔头”。这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问题, 这对学生阅读更是必要的。

(二) 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

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 是巩固阅读成果的最好办法。学生每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重要文章, 应该要求他们写阅读笔记, 而且确实有内容可写。阅读笔记的重要内容是:内容概要, 读后心得。读后心得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读后心得还可以附质疑一项, 质疑就是读后还有提问, 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记下来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每学期写读书笔记的次数, 要根据班级科目的多少, 课外自己时间的不同而定, 少则一、两次, 多则三、四次。每一次阅读笔记, 教师都要给予批阅, 应该选择一部分写的比较好的作为范文进行交流, 在班级表扬, 鼓励学生的情绪。

(三) 举行读书报告会:

要激发学生和鼓舞学生阅读情绪, 促进课外阅读工作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全校或班级上作几次读书报告。语文教师力求把优秀的文艺作品或其他文章仔细阅读过, 把作品的主要内容提炼概括一下并加以精心组织, 从作品的思想性到艺术性, 从写作技巧到语言应用, 一一加以归纳整理向学生作报告, 这样, 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又可以鼓起学生高涨的阅读情绪。

(四) 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或读书讨论会:

凡是全班学生集体阅读或绝大多数同学读过的书籍或作品, 可以采用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的办法来交流读书心得, 巩固读后的心得收获。座谈会要有计划的先拟出问题, 让学生写好发言提纲, 按中心问题逐个漫谈, 发表意见, 随后教师作总结;有时可以不拟问题, 而让学生自由发表读书心得, 最后由教师归纳大家意见, 做出总结。

(五) 结合作文写读后感:

一个班集体阅读一种或几种书籍以后, 有时不开座谈会, 而是结合作文课来写读后感, 以巩固和扩大阅读收获。学生既练了笔, 巩固了阅读成果, 又有机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六) 要指导好学生阅读:

语文教师本身必须爱好读书, 必须经常抓紧时间进行广泛的大量的阅读, 语文教师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为了扩大知识面, 丰富自己的词汇, 洗练自己的语言, 搞好教学工作, 就必须多阅读理论书籍和文艺作品。热爱读书应该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 在和学生接触中, 经常运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感染学生, 教学内容也更有说服力, 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

上一篇:城市制高点下一篇:历史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