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

2024-09-18

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精选12篇)

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 篇1

作文, 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作文是用文字书写灵魂, 倾诉情感, 每一个字必经“千锤百炼”。而现在许多学生是洋洋洒洒数千字, 不知其所云;或是寥寥数字, 虽言简而意不明;或是假情假意, 真情不在。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大的难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 应该怎样指导中学生在作文写出既有生活的真, 也有情感和美, 还有思想的善的文章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作文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

作文被有的语文教师视为“天敌”,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语文教师对于作文的目标不是很明确, 有时候全凭心情布置作文, 作文的布置或者作文教学都是很随机的。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应对初中作文进行序列的构建和实践。写文章是一种高强度的表达活动, 文章写出来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的。由此, 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对于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进行一下编排。

初一:对话的基础阶段———观察与再现。作文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1.状物;2.写景;3.写人;4.记事。对话语言要求:正确清晰, 力求具体、生动。

初二:对话的提升阶段———思考与表达。作文教学内容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1.“我”与自我, 如理想、人生、未来等;2.“我”与人;3.“我”与社会;4.“我”与自然。印象最深刻的是金老师对水进行了阐释, 并就水展开了很多题材, 比如水是万物生命之源, 提醒我们珍惜水资源等。

初三:对话的完善阶段———提炼与感染。内容主要包括:1.精神;2.美德;3.人生观、价值观;4.热点。

二、作文教学要分阶段训练

指导学生写作文不能一步登天, 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分阶段训练, 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 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模仿是人类学习, 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即使学生刚模仿写作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 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模仿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 但不能一味地模仿, 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为此, 新课标作出明确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如学生在形容运动员跑得快时, 大部分学生写:发令枪一响, 运动员犹如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我告诉学生弓箭是古代生活的常用品, 在现代已经很少见了, 我们可以用有时代气息的东西来代替它。于是, 学生便写出了:如火箭腾空一般, 如超人归来一样等类似的句子。这些句子在原有形容速度快的基础上, 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 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强调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

文学作品有四个要素, 即作者、读者、世界、文本。但是,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认识到这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写作时要文字优美, 让人感到有美感, 这便是对文本的要求;我们要求写作表达真实情感, 这是关注作者层面;而写作要反映生活, 这又是在表现世界这一方面;而相对于读者, 似乎强调的并不多。在学生写作时强调读者意识会更有利于学生文字思想的表达, 会让他们更有倾诉的欲望。

记得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初中生写作时说过:“语言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自己慢慢积累出来的。”语言是作文的基石, 而思考就是灵魂。好的作文就是由细腻优美的语言、生动细致的细节等等堆砌起来的。如果学生会在作文中关注细节, 那么语文教师就不会辛苦了。如何让大部分学生的语言变得简洁凝练, 让已经简洁凝练的语言变得细腻优美, 更有味道呢?其实归根结底, 就是要学生喜欢语文, 喜欢阅读, 在喜欢中积累, 在喜欢中书写。只要学生愿意, 他们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来, 只是现在我们要找到让他们愿意写的办法来。在写作中确立读者意识, 无疑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参考学习的一个好方法。

总之, 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对作文教学进行不断的探索, 才能获得有效的成绩。教好作文的关键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并就学生的学习水平定位作文题材。初中阶段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让他们喜欢写作文,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作文的质量。

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 篇2

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不少学生对写作文很头疼,真正有兴趣的同学不是很多.针对这种现象我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兴趣培养和写法指导.下面把我的一些具体做法谈谈: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引起对作文的重视

首先使学生明白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用到作文,如写计划、总结、出黑板报等。其次提醒学生作文在中考120分的语文试题中占60分,甚至上海地区出现了一篇作文订终生的现象,从而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也提高了写作的兴趣.二、多看,多读,多感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这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吸取前人文化的营养,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卢梭幼年丧母,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在寒冷的夜晚父亲和他一起诵读文学名著,以至于成名以后的卢梭也难以忘怀这段岁月。因此 ,我在班上发动学生掀起了读书热。很多学生购买了《读者》〉等优秀报刊,在班上争相传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电视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应该指导学生怎样从电视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新闻,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等节目既有浓浓的文化氛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前几天我曾提醒学生看东方时空节目,水均益对阿富汗境内世界文化遗产大佛被摧毁这一事件的评论,水均益那精彩的点评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谴责.愤懑.遗憾.无奈.电视节目主持人炉火纯青的语言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人,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在文中注入情感

没有情感的文章,是没有灵性的文章。初一新教材有许多优美的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每当学习这样的文章是我都通过范读’精读’默读反复让学生体会。

抓住学生亲情浓浓的作文做范例,王哲的作文<<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催人泪下,内容是她爷爷在临终前要见她一面,妈妈催她快走.她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家磨磨蹭蹭,赶到医院爷爷却去世了。文章结尾她这样写道:“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及时赶到,爷爷一定有许多话要对我说。”讲评作文时我让王哲读了它的文章,她哭了,全班同学也都哭了。我抓住这个实例进一步给学生讲了情感在文章重的重要性。

四、善于发现,对学生多家鼓励

我们平时经常关注的是那些作文比较好的学生,但有些中游甚至一些后进的学生有些文章或句子也会写得不错,可抓住机会帮助这些同学树立信心,四班同学付忠超《给妈妈的一封信》字迹虽零乱,但构思精巧。我在班上表扬了他,第二天他自觉的整整齐齐的抄了一遍给我。三班刘志强一向作文不算好,但他在《这种感觉真幸福》〉这篇作文中却爆发出了思想的火花,他五岁丧父,因而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和父母双亲在一起的感觉是最幸福的感觉”。善于发现一些后进生较好的作文,及时提出表扬从而使一些后进生的作文有了较大提高。

五、发动家长,帮助孩子开拓视野

在家长会上我讲了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并向家长们提出建议帮助孩子选购课外书。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我们课本中的优秀篇目,和孩子共同谈感受。建议家长们如果到外地出发的话可把异地风光、风土人情讲给孩子们听,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在家长会上我安排了四个学生读他们的优秀作文,家长们震动都很大,受到家长们的欢迎,效果很好。

六、改革讲评方法,提倡面批,增进交流

我发现老师在办公室里费了九牛二之力批阅出来的作文,学生拿到手里关心的只是他们的分数。于是我就开始面批,老师指出他们的优缺点,然后再让他们回去修改。这样有的放矢的批阅既提高了学生的水平又增进了师生的友谊。四班一个学生的作文写他爸爸经常酗

酒,回家后对他和妈妈拳打脚踢,我和他交谈时他泪流满面。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于老师,于老师及时的和家长取得联系,最近孩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变一言堂为全班共同讨论.有时我采取这样一种方法讲评.,大家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对这篇文章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同学们争相发言,老师最后作总结,气氛非常热烈.大家共同借鉴,共同提高。

七 提倡练字,提高分数

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 篇3

答:要想让学生把传统节日话题作文写精彩,指导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节日,抓准特点

凡事凡物均有特点规律,传统节日亦是如此。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也就是每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文化。让学生通过咨询、上网、阅读等方式进行了解,比如除夕——年夜饭、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清明节——扫墓、吃清明粿;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学生对所要写的节日了解得越深入,手头掌握的资料越多,也就越容易写出不同节日的特点,准确表达节日的相关内容、场景、氛围。

二、观察节日,感悟氛围

在了解节日习俗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细致观察不同节日中的人、事、景、物,品出不同节日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氛围:春节——喜庆、吉祥;元宵节——热闹、团圆;清明节——缅怀、激励;重阳节——敬老、感恩……有了氛围,就有了浓浓的“情”,文章就能以“情”为线索串联细腻而美好的节日画面,就容易做到情景交融。

三、参与节日,写出过程

写节日话题作文,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必须让学生从留心观察的“旁观者”转换为热心参与的“当局者”。比如亲手包饺子、元宵、粽子;亲自放鞭炮、做花灯;亲身体验看花灯、划龙舟、当拉拉队……写作之前,让学生问问自己:“我快乐吗?我收获了吗?我成长了吗?”进而思考:“我为什么感到快乐?我是怎样得到收获的?”再让他们去追忆自己“参与”时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思一虑,提炼自己从节日中获取的美好、独特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一般来说,学生最有感受的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片段,可以让学生在这个片段中对自己的语言、动作、内心想法、感受进行最详尽、最细腻的描写。

四、彰显个性,力求创新

传统节日的作文要写得精彩,还要注意彰显个性,写出学生自己独特之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一般性的材料中发现亮点,提炼中心。比如,针对“一些家长在春节或是清明节给逝去的长辈祭拜”这个素材,可以指导学生先采用“对比看”:以前总是烧些纸钱,现在还多了什么?(“车子”“房子”“电脑”“冰箱”等一应俱全;“钞票”也不一样了,有美元、英镑、欧元、港币、新台币等)接着“对比听”:回忆一下,你的家人在烧这些东西时嘴里会念叨什么?(奶奶会念念有词:“保佑我们孙子好好学习,儿子发财!现在我们生活好了,也要让你们住上别墅,开上轿车,出门旅行坐坐飞机用用美元!”)然后“思情趣”:这些话虽然不“靠谱”,可句句虔诚,满含敬意,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学生对家人烧纸钱供拜时的“与时俱进”“不传统”的情节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该文章就显得富有个性,充满情趣。

学生写传统节日话题作文,最常犯的毛病之一是摘抄传统习俗而不知联系实际。一旦将习俗与学生独有的个性情趣融合在一起,文章便会有“质的飞跃”。比如,传说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以驱赶妖魔,让妖魔现身。曾有个学生写有关端午节的作文时只是一味地摘抄传统习俗——“雄黄酒”的故事,作文干巴生硬。通过课堂评讲启发谈话,我发现这学生属蛇,还得知了他曾有过偷喝酒“现蛇身”的经历,就赶紧调整思路,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把这篇习作写好。经过一番讨论与修改,这学生的新作真是妙趣横生:听奶奶说,要是喝了雄黄酒就能驱走妖魔,我纳闷了:我可是属蛇的,要是喝了这酒像白娘子一样现出蛇身怎么办?要是不喝岂不是承认自己是妖魔?看着妈妈、奶奶在厨房忙碌,犹豫再三的我决定豁出去了。于是,我鼓起勇气,拿起奶奶备在桌上的一杯雄黄酒“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搬了张凳子坐在卫生间的大镜子前静观“其”变。刚开始,我只觉得自己的肚子一阵灼热,五脏六腑仿佛要烧了一般,我想:坏了坏了,莫非这酒真有魔力?要起作用了?可没等我多想,我又感觉自己面红耳赤了,仿佛一下子烧到脸上,连眼睛都红得发光了,我赶忙大喊:“妈妈,奶奶,我是不是要变成蛇啦……快来啊……”妈妈、奶奶闻声赶来,都傻眼了:“我的天哪,你怎么浑身酒气!”“我的小祖宗,那是全家人喝的量,你怎么全喝了!”没等她们扶住我,“扑通”一声,我已瘫软在地“不省人事”了……据说,头重脚轻的我嘴里还直念叨着:“看到我的蛇尾巴没……看到我的蛇尾巴没……”

节日中的传统虽然有许多约定俗成,但“个性”取决于过节的那个人,就是“我”——“我”过节,“我”写作,“我”阅读,“我”快乐!“我”很重要,做一个有个性、有主张的“我”更重要!强调写出自我感觉,文章才能精彩!这就是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应传递给学生的正确理念。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乌山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考场作文 篇4

一、平时要让学生坚持练字

字写得潦草、不规范就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给阅卷老师的印象不好, 不愿认真看、多看, 学生的作文水平再高, 也会被埋没, 不能得高分。字写得好, 但写得不快, 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不完, 才能表现不出来也是枉然, 所以要让学生坚持练字, 把字写得既快又好。

二、平时要让学生把课文跟自己的作文结合起来学

不少同学往往是孤立地记忆课文中的字词句, 听老师讲解时写下的课堂笔记, 不能把课文和自己的作文结合起来, 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如何使学生把课文跟作文结合起来呢。

1.要让学生每读一篇都要想到和它体裁相同、写法相似的其他篇目, 把类似的课文连到一起。这样便于对类似课文进行仔细比较, 从而掌握这类文章的基本写作要领。比如, 《开国大典》和《茶馆》是写很多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写大活动的文章, 最忌讳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一般方法是:全体人员只一提, 次要人物写几句, 主要人物多用墨, 言行举止写具体。对比着读, 就容易发现这些特点, 把这些特点跟自己的同类文章认真比较, 就容易纠正自己文章的弊病, 缩短自己作文跟范文的差距。

2.要让学生读课文, 感到某个地方写的很好, 就设想一下, 假如让我写这篇文章, 这个地方我将怎样处理呢?例如, 《周庄水韵》的结尾是:“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 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 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 变得像神奇的童话, 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如果让你写, 你也能写得这样含蓄、深刻吗?你会不会写成“我很难忘记周庄的夜晚, 我对它的印象太深了”啊?这样一边读, 一边联系着自己的写作实际想, 就会从范文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平时要让学生搜集材料

“写什么”是许多中学生深感头疼的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要是学生没东西可写, 所以要让学生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

1.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去搜集积累材料。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 涌现出大量美的人和事, 值得写作的材料很多。它们散见于很广泛的时间内, 很不起眼的琐碎小事中, 必须细心选择, 注意搜集。针对材料易失特点, 语文教师就要特别强调, 学生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 培养观察的习惯, 留意周围的人和事, 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 了解生活, 找到足以表现生活本质的材料。

2.从报纸杂志、电视电脑、中外名著中去搜集积累材料。报纸杂志、电视电脑, 能及时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堪称时代的一面镜子、现实生活的实录, 为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搜集积累材料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语文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多听多看, 以利于提高思想觉悟和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而且要求他们在听了或看了之后, 要及时地学会用自己的话去概述, 然后分门别类, 记录在本子中。日积月累, 坚持下去, 学生在写作时, 就会左右逢源, 如鱼得水, 不致出现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无话可说的窘境。古今中外名著, 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 学生要尽可能多读。多读, 能扩大搜集和积累材料的空间, 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材料更广泛、更充实、更具说服力。在学生阅读时, 语文教师要特别强调, 对一些精彩片段, 要转述记录下来, 避免因时间长了而遗忘。

3.从中学各科教材中去搜集积累材料。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等, 知识包罗万象, 也是材料的宝库, 语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去占有它。学生在学习各科时, 就对该科知识有所掌握, 只是不能横向联系, 只要加以点拨强调, 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搜集积累, 将它们融为一体。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内容, 都可以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 或移用或改造后再用。

4.从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中去搜集积累材料。语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更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学生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活动和所做的平淡无奇事, 更谈不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想, 所以, 不能从自身实践搜集积累到材料, 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不是夸大其辞, 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观察是被动的, 甚至可说是被逼的。只是在写作时碰到“我”, 才仓促进行回忆。这样, 平时经历的许多平凡但却反映出时代精神、心灵美的小事, 那些散见在日常生活现象和思想活动之中的美好意念和特殊感觉, 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模糊难以识记, 甚至荡然无存。鉴于此, 教师应教育学生要像哨兵似的警觉, 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想随时记下, 等到写作时, 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出令自己感兴趣、满意的材料来。

5.从作文评讲课中去搜集积累材料。每次作文, 在同一文题或限定的范围内,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调动积累的材料进行写作。由于生活经历、观察体验、选择提炼、联想想象存在着差异, 学生使用的材料就有差别。语文教师在精批细改作文的基础上, 汇总学生使用的材料, 经过分析比较, 选出最佳的。在评讲时, 将材料公开。学生看到后, 发现有些是自己尚未搜集积累的, 就记录下来, 取人之有, 补己之无。

怎样指导农村小学生写观察作文 篇5

【摘 要】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基础

薄弱,有很多原因分析指出,农村学生观察能力不高,尽管身边有很多与习作相关的生活资源,可学生总是失之交臂。离开观察,学生的笔下内容就是虚构的,自然没有真情实感。习作教学中的“观察”,不仅仅是看,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去调查、分析和研究。在习作教学课中,语文老师非常有必要指导学生去观察了解研究自己眼中看到的人和物,能够了解走进身边的生活世界,获得一手写作材料,既调动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更能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使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更具有源头活水。

【关键词】观察;习作教学;春天

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讨,如何高效进行小学习作教学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习作教学是否存在基本模式?我觉得的习作教学不仅要模式与规律,还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写作心理年龄,调动学生自身情感世界,使之更加主动活泼地参加到小学习作教学的活动中来。目前,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基础薄弱,有很多原因分析指出,农村学生观察能力不高,尽管身边有很多与习作相关的生活资源,可学生总是失之交臂。离开观察,学生的笔下内容就是虚构的,自然没有真情实感。习作教学中的“观察”,不仅仅是看,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去调查、分析和研究。在习作教学课中,语文老师非常有必要指导学生去观察了解研究自己眼中看到的人和物,能够了解走进身边的生活世界,获得一手写作材料,既调动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更能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使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更具有源头活水。刘勰《文心雕龙》有“才之能通,必须晓术。”大师的思想反映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根据常规模式,依据科学步骤,循序渐进的进行习作训练。在心理学中,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也叫做观察能力,是迅速有效看出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那些典型的又似乎并不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人的思维能力发展高度。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讲到观察,自然是为了培养学生智力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顺序,指导学生做到有序观察。

看图和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如方位或空间顺序观察,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按主次观察,可以先主后次;按事物发展先后顺序观察,可先怎么样,再怎么样。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然后,再根据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它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等,使整幅图或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观察点是我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有固定的,也有移动的。固定的就是站在一个地方,教育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果不教育好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那么,小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可能会犯杂乱无章的毛病。如果学生把观察点写清楚了,“景物”随着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杂乱无章了。

二、抓住观察对象特点,指导学生做到细致观察

什么叫特点呢?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事物具有而其他事物不具有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也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比如说,小乌龟翻身有它的特点,它先是伸出头颈朝地上一顶,四肢一划,然后硬壳一弓,身子翻过来了。又如,长在墙上的爬山虎的“脚”就与众不同,它是嫩红色的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样,长在小茎上。小乌龟翻身的样子,爬山虎一的“脚”,便是它们各自的特点,只要我们教峪学生观察时抓住特点,作文就会写得很逼真锹。

三、深刻走进观察

事物,指导学生架通人与物之间的情感桥梁教学生观察时不光要知事、明理,还要动情。先要感知事物,才能认识事物,这还不够,还要带着情感去感受事物,热爱、赞颂那些美好的事物,痛恨、鞭挞那些丑恶的事物。那么,老师们应该教学生怎样带着情感去观察呢?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细心观察的人,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哭一笑,一俯一仰,真、善、美,假、丑、恶,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些新鲜事进行记录,对这些新鲜的事物不能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小学生改掉这样的毛病。总而言之,在强调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今天,习作教学无疑也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习作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和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观察大自然、社会与生活,这才是搞好习作教学的前提所在。不仅要教学生观察要遵循顺序,观察要抓住特点,还要教学生观察要渗透情感,努力地提高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参考文献:

[1]李旭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与乡土情感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 年 11 期 [2]熊艳.“ 师生互动” 是实施“ 有效教学” 的佳径 [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针对这一点,要求学生进行每日一记的练习,记录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可以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要求学生读这些内容,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进行奖励等,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自己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此外,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多多的发现周围的事物,认真做好自己,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认真的进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能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真正的感受到生活,这样才能够保证写出一篇很好的作文。

四、讲评作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由“主演”变成“导演”

老师在进行语文作文的教学中,需要把自己从教学主体中转变成教学的辅助者。在讲评作文的时候,虽然自己处在中心的文职,但是不能够在课堂上一直自己说。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尽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造成一种热烈的气氛,特别要注意差生的发言,及时肯定和表扬他闪光的见解,并尽量给差生提供发表看法的机会,以便于他们在这种氛围里受到震动。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章写作的积极性,亲自品尝到评价的乐趣,具有很强的心里感应,老师在这个时候可以作文一个评价的纠偏者,帮助学生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不要进行指挥,这样往往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达不到很好的教学预期效果。

五、进行教学拓展,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著名学者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把这句话应用到孩子们的身上,能够有很好的体现。如今很多孩子的生活表面看起来很丰富多彩,但是在生活中真正能够体会的机会不多。在家里这些孩子很少干家务活,很少自己动手做玩具,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在看电视,根本没有留心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样造成了写作文的时候提笔就忘了自己去写什么。所以老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的时候,需要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范围,保证学生具有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生活,让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能够有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美丽的文字来描述其中的景象,一方面使学生具有很好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六、结语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的水平关系到写作的水平,同时也关系到很多的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真正的确立,作文一种学生看世界认识世界的形式,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认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水平。参考文献:

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 篇6

关键词:兴趣 积累 素材 点拨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段学生的习作特别强调:“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从这个阶段的目标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学生起始阶段的习作不强调过高要求,重在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和学会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也为了让小学生顺利步入习作的起步阶段,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一、读写结合要到位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课标十分强调阅读教学的流程,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就目前大多数老师的阅读教学来看,繁琐的内容分析、机械的练习仍占主流。学生们只有无条件地接受和不断地完成课后练习,这造成了书读不好,话说不清,文章写不通的严重后果。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特别注重新课标强调的阅读教学流程,他在指导学生学习《两个名字》(一年级)一课时,要求同学们理解“也”、“都”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引读、导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好读懂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以后,贾老师还不收手,又引导学生从眼睛、耳朵等多个方面反复运用“也”、“都”来进行说话训练,待学生能灵活运用后,贾老师才往下上课。贾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如何进行读写结合的范例。的确,学生有所感悟,才能触动其心灵,也才能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和把握整体的能力。

积累就是帮助学生储备语言素材,厚积才能薄发。我们要承认,大部分学生原生态的语言都因受方言的影响而不规范。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课本中精彩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文、琅琅上口的儿歌都应该引导学生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积累多了,自然会有“笔下生花”的境界。

二、迁移运用要到位

小学生年龄尚小,自身的语言积累是极少的,他们的语言大多来自阅读,从阅读中吸纳。不少老师注意了这一点,并努力通过这一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但因缺乏指导方法,学生始终收获不大。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胖乎乎的小手》一课,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稳重字词的意思等方面上,却忽视了一个很好的练习沟通交流的机会。在这篇课文中“爸爸、妈妈”与“姥姥”都喜欢兰兰胖乎乎的小手。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用小手都做了什么事?用爸爸喜欢兰兰胖乎乎的小手,是因为 ;妈妈喜欢兰兰胖乎乎的小手,是因为 ;姥姥喜欢兰兰胖乎乎的小手,是因为 的句式让一年级的学生做仿句练习,培养他们的语感,再要求他们以书面形式描写一段,他们就不会束手无策,言之无物,言之无序。带着一种好奇,本人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也上这一课,我把重点放在“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对话要点,学写一段常见的对话”这几个方面上,学生明白了教学重点后,他们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了解人物语言表达的方式,表述的次序以及如何把问题说清楚,有了这个基础,再引导学生写自己经历的或其他人物的对话,学生就不会觉得难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我们应很好地用一个个例子,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

三、指导方法要到位

教有法,学才得法,许多学生畏怕作文,根本原因是没有法子。有这么一道试题(一年级第二册):看图写话,图上画的是一个女孩子在院子里喂鸡,让学生先观察图画,再写话。有一个班,近一半的学生都是写“小红在喂鸡,事后,我找教者分析这案例,教者强调说,学生能写清楚“谁”“干什么”就不错了。由此可见,我们有的老师对学生习作方法的指导是非常欠缺。单就图画上的人物而言,女孩子不一定就叫“小红”,可以叫王英,也可以叫别的名字。喂鸡,应有具体的时间、地点,鸡有多少,进食时的情景也应有所交待。这样,学生的语言就不会这么干巴了。

我曾有一个与学生相似的体会,为了评职称,参加“电子表格”这电脑板块的考试,复习中,我对其中一道题怎么也不会操作,请教电脑老师,电脑老师说只要你认真看书就会了,可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书,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后来我请教另一位老师,他一点拨,我就会操作了。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教学,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是方法上的指导还是踢皮球?

四、评讲点拨要到位

不少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都把写作作为检查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毋庸置疑,但老师们只注重训练,却忽视了评讲点拨这一环。笔者听过一堂指导一年级学生介绍水果的写话课,老师的准备是充足的,带来了苹果、雪梨、香蕉等好几种水果,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老师提出介绍水果要注意的事项后,让学生逐个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好几个学生介绍苹果时都是说:“苹果圆圆的,红红的,甜甜的。”教者对学生的说法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嗯”“不错”。学生的表述很苍白,很呆板,可老师不作評讲点拨,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就很难提高了。假如老师针对学生这样的表述,及时点拨引导,同学们就会明白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苹果圆圆的”可换个说法:“圆圆的苹果”。再拓展,在什么情况下看见这样的苹果:今天,我们上写话课,要介绍一种水果,老师带来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苹果。“红红的的、甜甜的”是讲苹果的颜色和味道,可引导学生说“红红的苹果多可爱呀!”“削开皮,轻轻一咬,味道甜甜的”等等。把上面的话连起来,学生原来的句子可变为:今天,我们上写话课,介绍一种水果,老师带来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苹果,红红的,多可爱呀!老师用小刀削去了皮,分成许多小片,让我们品尝,苹果的肉很甜,脆脆的,好爽口。老师说苹果的营养价值很高,让我们以后多吃。学生们通过前后的比较。语言思维必定会打开,写话的信心也必将大增。

五、即兴把持要到位

不少老师对学生习作训练只局限于课本上要求的,很少关注突发的有价值的素材。如果我们注意把握,即持引导,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本班的语文课,突然我觉得教室里一片乌黑,接着是心胸发闷,我快步走出教室,在走廊的一角呕吐了一堆脏物,我擦干净身上的脏物,回到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着,两眼一直看着我,我说:“对不起,同学们,你们先看一阵书,我把刚才呕吐的脏物铲掉后再给你们上课”此时,班上平时最调皮的欧金德同学抢着说:“老师,您坐一会,我给您打扫。”说完快步走出教室忙了起来,这名同学回来后,我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何不让同学们把刚才的情景记录下来?于是,我停止了授课的内容,让同学们先回忆刚才的场面,然后相互练习说一说,再交流。这一次,同学们说得非常起劲,而且说的角度各不相同,有侧重于说老师的,有侧重于说场面的,有侧重于说同学的。其中一名同学说:别看欧金德同学不好,也比较调皮,可他却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老师上课时呕吐了,他第一个抢着去打扫脏物,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绘景类文章 篇7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来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征来观察。我们所重视的景物描写不是作者看到什么风景就写什么内容, 而是要抓住重点事物的特征, 抓住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精彩的个性特点来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事物的特征, 这就要注重细心观察。在观察的时候要选取好的角度, 抓住景物的特征和规律, 并根据季节的不同、时间的差异、气候的差别、位置和角度的不同而区别观察, 在细心的观察中区别出事物的特征。

例如, 在季节描写中, 我们可以展现春的明媚、夏的炽热、秋的丰收、冬的寒冷, 并根据四个季节不同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描写。在一天的描写中, 我们可以展现早晨的清新、中午的骄阳、晚上的清冷。自然界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所以展现在我们的笔下的景物也就有了各自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景物各自的特色、各自的景致。

二、选择好的角度来观察景物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好的角度, 选择好的观察点, 远看、近看、仰视、俯视, 写出景物自己的特征。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科学地选择好观察的角度, 注重观察的顺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 或者从物到人, 或者按照参观游览的顺序来观察等。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与空间结合的顺序。

三、写景的同时抒发个性化的感受

在写文章的时候, 教师不能让学生看到什么样的景物就写什么样的景物, 要让景物描写为人的思想服务, 充分展示写作的社会背景, 充分烘托人物的性格、心情, 充分渲染写作的氛围, 引导学生抒发出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景物来充分展现社会特征、景物特点, 充分表现人物品质, 充分渲染写作氛围。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将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景物里, 实现感情和景物的结合, 使二者融为一体。

四、教学生灵活多样地描写景物

我们所接触到的景物有动态的景物和静态的景物, 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一直写静态的景物, 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很生硬, 没有活力和生机。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一直写动态的景物, 那么文章又将失去底色, 失去意境, 失去美好的氛围。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动景和静景结合起来, 这样让文章描写更加细致、生动、具体。怎样才能够将文章展现得更加生动、细致呢?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细致地、多角度地描写, 学会侧面描写, 学会用动态的景物来展现静态的景物, 学会用多种感官来展示景物的特点。例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春天的花朵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从视觉、嗅觉的角度写出花朵的特点, 充分展现花儿缤纷美丽的色彩和浓郁扑鼻的香气。

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 篇8

一、教师示范,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规范字的习惯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的工作要具有示范性。每个学科的科任教师无论在上课时的板书、学生的作业评语中, 还是在平时的公众用字上都应使自己的汉字书写规范, 体现出美观和整洁的特点, 做到示范、表率作用。因此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 无时无刻地给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 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 促成初中生正确的书写姿势、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端正的书写态度的养成。“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平时的课堂板书, 批改作业, 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 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 注意字的笔顺, 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个别辅导时, 放下教师的架子, 走到学生中去, 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 让学生看着教师写一写, 无形中, 教师把自己变成了一面镜子。不但可以加强自身的写字姿势, 提高写字水平,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更是让学生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二、家校联合, 共育学生良好的书写规范字的环境

古语云“字如其人”, 经常规范汉字书写训练, 可以让初中生从小养成做事认真、严谨、细心和踏实的良好品格。目前, 家庭对独生子女都比较溺爱, 让他们养成了做事缺乏恒心和耐心, 做事的热情度不能长久保持。但规范书写是个长期工程, 没有毅力很难写出一手好字;写字为学生指出了一种规范要求和行为模式, 以其一笔一画的临摹指示着学生端端正正写字, 堂堂正正做人。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提高写字质量, 规范学生的书写, 需要每一位科任教师和家长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 多管齐下, 严格要求学生将汉字写正确, 将汉字写端正, 将汉字写清楚, 写美观, 汉字的谋篇布局要规范整齐, 卷面整洁, 做到只要写字就是练字, 时时练字, 处处练字。

人有人品, 字也有字品, 一个人的字可以展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书法作品凝聚着书法家的情感、学问、思想等内容, 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特性。学生在练习书法时, 练的不仅仅是字, 更是一种心境, 在写字时, 要有平稳安静的心境, 切忌心浮气躁。教师在学生练字之前可以先讲述书法家的故事, 让他们体会书法家的精神, 更容易领会字体的要点, 掌握其中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 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字中学习人品, 形成良好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兴趣激发, 形成学生持久的书写规范字的毅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只要对汉字规范化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自身规范书写汉字的潜能就会得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启。因此, 我们的每一位科任教师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科学指导, 规范汉字的书写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克服汉字规范书写中的困难, 增强汉字规范化的成就感, 提高汉字书写的兴趣。

目前在写字教学中缺乏系统的写字教育和训练, 在书写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 我们从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入手, 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让学生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 逐步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学生写字的质量和效率。真正让学生写好字, 指导初中生写字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需要教师耐心、细心、认真指导、严格要求、耐心纠正、持之以恒。

四、创建平台, 发展学生书写规范字的能力

书写经典, 与圣者同行。写经典, 深入挖掘华夏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 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规范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展示学生创作和书法成果。弘扬中华文化, 引导我校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熟悉、亲近经典, 提高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人文素养,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和“规范写字, 写漂亮字”的良好书写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在平时的对初中生中国汉字规范化书写训练中, 我们每一位科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日常书写用字的训练。对于那些书写态度不端正, 书写字迹潦草的学生, 教师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使其整改纠正不正确的方面。把规范汉字书写训练渗透到每一次书写中, 渗透到每一学科教学中, 渗透到每一项活动中, 对初中生的规范化汉字书写训练时时要求, 处处熏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每一个科任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组织, 创造便利条件, 开展富有生机, 富有吸引力的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活动, 让初中生了解中国汉字的实用功能和汉字的审美功能, 调动初中生的汉字规范化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不断整改中提高初中生的书法水平和书法欣赏能力。

五、多元评价, 提高学生书写规范字的观察能力

评字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升。在评字过程中, 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 陶冶了审美情趣。教学中, 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点评。从字的结构, 位置、笔画三方面入手, 对书写端正, 有进步的作业做出肯定, 并贴上小红星、小红花, 以此来鼓励学生;对书写欠佳, 进步不快的作业, 明确地指出不足, 告知其努力的方向。

2.开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互评。互评中, 虽然是很简单的评语, 如:“他的捺写得很好看”“他把横写斜了”“他的字写出格了”等, 不但能使优生更上一层楼, 也能使为提升看到与别人的差距, 增加压力感, 从而奋起直追。

3.学生自评。每过一个阶段, 让学生自己评说书写作业情况, 需要改进的地方。开展书写多样化评价,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

总之, 只要用好教材, 讲究方法, 加强训练, 持之以恒, 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写一手漂亮的中国汉字, 规范汉字的书写, 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开启学生的智慧, 提升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摘要:书法活动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语文活动, 书法是一种艺术, 一种学问, 蕴涵着许多文化知识。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留下了自己的墨宝, 为这门艺术奉献了许多。中国汉字的规范化书写, 从初中生就应该抓起, 这样可以培养初中生规范汉字书写的良好习惯, 从小掌握中国汉字的书写技能, 提高初中生书写规范字的书写水平, 逐步提高初中生的审美素养, 树立热爱祖国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美好情感,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传承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实现中国梦, 构建炎黄子孙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以下是笔者指导规范学生书写的几点尝试, 与各位同仁共勉。

怎样指导学生作文“求新” 篇9

一、眼光求新

以往学生作文, 常喊“没东西可写”。我告诉学生: 生活犹如万花筒, 处处留心皆学问, 关键在于多看、多听、多想。之后, 学生虽然开始注意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可以写的东西逐渐多起来了, 但是作文里写的尽是日常生活琐事, 反反复复, 没有一点新意。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决心以我校所处特定环境入手。我校位于镇政府所在地, 每月每隔5天便是一个赶集日, 逢集时, 我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上街任务是观察、倾听、思索, 回校后进行汇报。这样, 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上纷纷陈述于集市上的所见所闻。然而, 学生谈的大多是些客观的浮光掠影的材料, 只关注了集市上的人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小店门庭若市, 各种各样的货物琳琅满目, 学生只看到了集市上的繁荣, 其他就没有了。我就以此为指导, 多方位启发诱导,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是党的政策的正确体现, 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 是人民富足的缩影。这样,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观察生活要用新眼光, 挖掘主题才能深刻。后来, 我布置学生写《上学路上》《我发现了……》许多习作就反映了学生的新眼光。比如, 一个学生写《上学路上》, 说他天天上学, 都要经过镇里中心路。听人说, 过去的街道坑坑洼洼, 雨天泥泞难走, 现在街面铺了平展展的水泥路。不管是否集市, 也不管阴天晴雨, 中心路上都是人来人往, 卖青菜的、卖肉的、叫卖声不断, 饭店旅馆众多, 光在中心路上超市就有七八家, 店铺生意红红火火。作者感叹: “通过中心路, 我看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 我沿着中心路去上学; 明天, 我将用知识把中学路装饰得更加美丽!”通过讲评这类作文, 学生自然从中悟出了“眼光新”的重要性。

为使学生眼光新、思路新, 提高敏锐的捕捉新事物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党的方针政策, 介绍报刊上、电视里和网上、当地一些新人新事, 开拓学生视野, 启发学生用新的眼光去挖掘、对待农村的新人新事新貌。

二、材料求新

学生用新的眼光观察后, 可见材料丰富了一些, 但是习作中, 堆砌素材, 不加选择的情况多起来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引导学生在占有材料的条件下, 立足“新”字, 对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 力求材料的新颖、生动、典型。我逐步要求学生努力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情, 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学生作文渐渐不一般化了。有一次, 我布置学生写《我的××》, 这类题目要写出新意是不容易的。有个同学写《我的妈妈》, 文中写妈妈勤劳善良, 给我做饭、洗衣服、带我去医院看病, 帮助邻居, 面面俱到。我看后启发他: 你妈妈有什么新鲜事? 他马上说起了妈妈学电脑, 从网上发广告, 销售了积压好久的粉条的事情。这不能不使人眼前一亮, 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小镇确实是件新鲜事, 有力地说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作文质量大大提高了。

三、角度求新

材料做到了“新”, 那我们在作文时,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选取最适合的角度, 即作者在写作时如何着眼、如何侧重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使手中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即使是一些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材料, 由于选取的角度恰到好处, 同样也会给人新鲜之感, 新颖之意。比如, 一次以“钱”为话题的作文, 其中一位学生写了我镇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镇有一个青年农民, 开始不务正业, 游手好闲, 借了上千元的赌债, 结果输了干干净净。然后又去借, 再输。后来才觉醒了, 借钱几万元, 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从南方买回了几只乌苏里貉, 精心喂养。还养了三千只鹅, 细心配兑饲料, 搞好免疫。非常可喜, 没有用上几年的光景, 他不但还清了所有的借款, 而且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最近又贷款投资几十万开了砂石场, 买装载机、汽车、石料粉碎机, 钻井机, 经济效益非常好, 收入非常可观, 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这些材料, 学生反映出来, 写的较乱, 我引导他从新的角度写。于是, 他抓住“三借大本钱”, 从党的政策使浪子回头的新的角度作文, 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现实, 文章内容集中了, 主题也鲜明了。

四、布局求新

有了好的材料, 好的角度, 还不能称作是一篇好的文章, 还必须要有好的布局。学生如今的作文, 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便是习惯于平铺直叙, 这样的作文如想吸引读者, 那是很难的事情。所以, 我在作文教学中, 刻意在布局上下功夫, 引导学生在布局上着重求新, 努力去改变以往的那种枯燥无味的布局结构, 呈现跌宕起伏、石激浪花之效果。我指导学生采用设疑、铺设悬念、倒叙等法, 将学生的写作达到具有鲜明的个性, 习作质量明显地提高。

五、立意求新

最后一环节更为重要, 我们学生的习作还要写出新意, 以此来吸引读者。如何去做, 就要将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勤于思考, 不依赖于书本所讲授的规矩、方法, 要有对事物敢做深层次的剖析, 敢于逆向思维, 追求立意求新。

另外, 我们还可以依据学生思维非常流畅之特点, 将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行拓展。比如出现同一个命题, 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 尽可能地多设几个论点, 尽可能地去挖掘思维的多义性, 以此来拓宽选择的范围。还要鼓励我们的学生张扬个性, 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文来。

作文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 作文教学要在眼光、材料、角度、布局、立意等方面求“新”, 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摘要: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之一。作文, 作为学生的一项比较独特的作业, 是他的所有作业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个。可是有创新、有新意的作文却为数不多。由此我从眼光求新、材料求新、角度求新、布局求新及立意求新五方面去研究, 引导学生作文“求新”, 改变了学生作文目前所存在的现状, 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学生,作文,指导,求新

参考文献

[1]李艳.作文就要创新[J].散文百家 (新语文活页) , 2013, (10) .

[2]张禅那, 路亚琴.作文创新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 (上) , 2010, (02) .

怎样指导学生给话题作文拟题 篇10

现以下面题目为例, 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请以“风”为话题, 自选角度, 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 题目自拟。

一.扩展法

扩展法就是指导学生在所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词语, 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上面的作文话题教师可指导拟题为:《寒风暖意》《那阵风刮过之后》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后再自拟题目。在教学中, 我的学生拟题为:《风雪中, 路人情》《风为她而歌》《寒风, 冷吗?》———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一种拟题方法, 同时也使所给的话题由大化小, 避免了“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现象, 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二.想象法

想象法就是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像开去, 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据此, 上题教师可指导拟题为:《假如风有颜色》。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 定会兴趣盎然, 思维活跃。像《如果没有了风》《我制造了一种风》《我坐在风的尾巴上》等题目便会脱口而出了。指导学生运用想像法拟题, 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也能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 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三.拟人法

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运用拟人的手法, 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 拟出人性化的题目。上题教师可指导拟题为:《风的自述》《我是龙卷风》《风与云的对话》等。这样的题目, 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四.引用法

引用法就是指导学生引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或对他们进行变通做题目。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打开学生的记忆, 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 从中提炼出精炼、含蓄、韵味十足的题目来。将上题的题目拟为:《夜来风雨声》《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无风胜有风》《风中有朵雨做成云》等就很有吸引力。

五.引申法

引申法就是指导学生在所给话题原意的基础上, 分析其引申义, 用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如上题中“风”的原意是“跟地面平行的空气气流, 是由于气压的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由此可再进一步分析出它的引申义“风气”, 有引申义可指导学生拟题为《学风》《吃喝风》《大话追星风》《这种风气好吗?》等。这些题目挖掘出了话题的深层含义, 能使文章立意新颖, 主题深刻。

六.悬念法

悬念法就是指导学生巧设悬念, 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上题题目拟为:《风吹出了……》《风从哪里来?》就颇具悬念, 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当然, 指导学生运用悬念拟题一定要循序渐进, 切勿急于求成, 因为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初期, 要发挥集体的作用,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集思广益, 在此基础上拟出好的题目。慢慢地学生们就会在相互启发中激起巧设悬念的灵感, 具备设置悬念的能力。

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写记叙文 篇11

一、培养学生留意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有的写”

1.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的内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生也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语文老师要做到: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二,活动前让学生留意整个活动的过程。第三,活动结束后拟定一个话题,创造机会让同学们对此次活动的感受畅所欲言,达到锻炼学生多看多想的目的。

2.要求学生坚持 “一句话日记”,培养学生“敏感的神经”

大型的集体活动毕竟有限,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感受”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写的日记不一定是一篇作文,而是少则一句话即可的“一句话日记”,这对学生来说不是负担,只是培养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学生们每天要至少写上一句话,并在课堂上让写得有意思的同学口述他(她)的经历。于是,一次放学路上偶遇很多人排大队引发的浮想联翩,一位同学在自然课上的精彩发言等生活琐事都被同学们记录了下来。再后来,同学们已不再满足一两句话的记叙,并加进了更多的联想和感悟。

二、培养学生“有面有点、点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写”

小学生写记叙文往往容易写成流水账,但如果只强调局部重点描写,学生往往又会忽略文章整体性,因此,加强整体与局部关系把握的培训非常重要。

比如学校组织同学植树并以此为题写记叙文,在植树前我就要求同学们做出观察提纲,包括:(1)植树活动分哪几部分(准备和植树)。(2)哪一部分为重点描写(植树,该过程中又分为老师示范、别的同学植树、自己植树三个点,其中,自己植树应该是重点描写),这就为文章重点突出并且完整作了准备。

当然,有些人会担心程式化的指导会令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但由于在重点(自己植树)部分,各人情况不同,写自己的真实体验是不会与他人重复的。而且小学阶段有了普遍的规律和科学的方法做基础,才能谈得上以后的个性张扬。

三、重视给学生的评语和二次修改,让学生“学会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老师要重视评语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切忌泛泛而谈,并要求学生拿到评语后认真修改,限时上交,老师作二次批改。

除非是一篇完全失败的作文,否则不要要求学生面面俱到,甚至推翻重写。如有的学生作文重点部分不突出,只有30字左右,就在评语中要求把这段话增加至100字,强迫学生开动脑筋。有同学在次要内容上着墨过多,就要求把百余字的描写缩至二三十字。实践证明,每篇文章强调二次修改要比一篇篇地写完就丢开效果好得多。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让学生二次修改的工作量太大,可每次只关注一个环节;二是只要有所进步,就要肯定,并在评语中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兴趣和愉快中不断的进步。

小学是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记叙文的写作指导加以足够的重视。当然,上述一点经验之谈还很不成熟,只作抛砖引玉,以便与广大同行交流。

作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收集素材 篇12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素材。素材就是作者动笔之前在生活实践中,书本里或其他媒介中收集、积累的原始材料。这些尚未经过选择、整理、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就叫素材,它包括印象、事实、人物、图表、数字等。它是写作的基础。收集素材时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茅盾比喻对素材应该有“奸商”的态度:贪多务得。陈桓也主张积累素材要有“竭泽而渔”的狠劲。马克思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连的思想。”如果在作文中没有占有丰富的素材,就如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的那样“空袋子难以直立。”可见占有丰富素材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认识到素材的重要性

素材对于写文章的重要性,简单地说便是:没有素材就谈不到写文章,没有素材就没有文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平时备足了做饭的“米”,才有可能做出一顿香甜可口的“饭”来。比如有的学生讨厌作文,害怕写作文,原因何在?他们说,是因为写不好,因为感到作文难写,因为自己掌握的词语少,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原因,但主要的原因他们却没有认识到——这就是无话可说。写作文就跟平时说话一样,没有可说的话而硬要讲一番话,或者本来只有很少的话却要说上一大堆不可,这种无中生有、扩寸为尺的做法谁也会感到很为难的。但是,如果心里有一番必须说的话,现在又有了一个说话的机会,你一定不去想自己说得好不好,掌握的词汇丰富不丰富,你只知道把自己心中的话一个劲地往外“倒”。这时候,你不是讨厌说话,而是感到非说不可,要说出来才痛快;如果不让说,或不让把话说完,你反而感到很痛苦了。因此,是喜欢写作文还是讨厌、怕写作文,实质上是一个有没有材料的问题;有素材,写起来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也能写出好文章;没有素材,写起来就便是一件最头痛的事,也写不出好文章。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对素材的重要性有这样的深切体会,而不是停留在一般化的抽象了解上面,学生便会对这个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下决心把它解决好。

三、帮助学生学会收集积累素材

首先,要帮助学生破除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如不少的学生认为收集了素材,作文时用不上,白费劲,不如不收集。又如学生普遍感到时间紧,没有功夫去收集素材,等等。由于这些原因,每次作文,学生一般都是凭脑子所记,凭冥思苦想,搜肠刮肚来勉强完成,都感到写得很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明确向学生指出,那些想法往往都是不实际的。如果认为收集了素材用不上,那只是因为收集的材料太少或者自己不会运用它;如果素材积累丰富了,又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运用它,那么,对于一般的作文题,都会有用得上的部分。至于时间紧之类,更不是问题。关键是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勤写勤记,积少成多,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其次,告诉学生应收集什么样的素材。应该说,收集素材很难有确定的范围,而且因人而异,只要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收集。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一段名言、名论,也可以是自己的一种思想、一段感情,还可以是某种有趣的知识,等等。但是,凡是值得收集的都应该是珍贵而难得的。而不是寻常的、一般的东西。即它应该是一种新鲜的意思,或包含某种新的意思,新的意趣、意味等,能给人新的启发,新的感受,新的体验。

第三,给学生指出收集素材的来源。素材的来源很广,我们只要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素材随时随地都可以信手拈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素材。同学聊天,师生聚谈,班会,团小组会,听报告,读书看报,翻阅杂志,看电影,上网,郊游,参观,旅行,走访亲朋……不胜枚举。凡我们目所见,耳所闻,脑所思,身所经历的一切,都可能为我们提供值得收集的东西。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关键是我们要有心,要留意,要学会捕捉它,并随身带上纸笔,及时把它记下来,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四、督促指导学生做好素材收集工作。

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收集素材的情况,可以通过抽查、浏览审阅等形式,看学生是否做了这项工作,并督促他们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对所记的内容,开始时有简单、平淡等毛病无妨,但要逐步提高。否则,较长时间停留于这种状态,学生会认为收集素材没有意思而难于坚持。因此,教师要采用典型引路等办法克服这些毛病,使他们的素材收集工作越做越好。尤其要引导他们把收集的素材恰当地运用到各种形式的作文练习中去。一旦看见收集的素材在作文中发生了作用,收集的兴趣就会得到巩固和强化,做这项工作的自觉性也就被真正调动起来了。随着收集素材的增多,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将素材分类,并要求他们空闲时翻阅以便熟悉。这样,作文时就能自如运用这些素材。

摘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去收集素材是很关键的,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素材,认识到素材的重要性学会收集积累素材,督促指导学生做好素材收集工作,从这几点作为出发点。

上一篇:培养英语阅读的能力下一篇:清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