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怎样利用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

2024-07-26

班主任怎样利用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共11篇)

班主任怎样利用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 篇1

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那么,班主任怎样利用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呢?

一、明确家长会目的

开家长会的目的,不只是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从学校和教师那里了解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使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知心长辈和朋友,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我们的家长会,有很多是因为孩子出了纪律问题、思想问题,或者是学习不好,才反映给家长,让家长去教育帮助孩子。结果,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反复的次数多了,有的家长采取强制措施,甚至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采取放弃不管的态度。这也是家庭教育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只有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才能确保孩子在学校、家庭中健康成长。

我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但实现过程比较复杂,涉及到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各种关系的处理,家长会后出现打骂孩子,严加限制孩子活动的种种现象,这并不代表家长会本身有什么不好,关键是要看学校采取什么形式来开,家长又该如何处理从家长会上获取的信息。家长会后父母打骂、管制孩子活动的情况说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在理论指导和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这也是家长会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该通过家长会以及个别交流等途径,把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教给家长,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素养,使家庭教育成为一种理性行为。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发现,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在整个教育中比较薄弱。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其实对孩子来说,家长的呵护,同他们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沟通是最重要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希望全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只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有人对成功人士作过调查,发现他们的成功除了本专业出色外,还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这些都与他们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性格、情感、兴趣等等十分重要,这些因素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家庭教育。

二、家长会要形式多样

很多家长会的基本程序是:校长向家长们灌输些怎样教育孩子的大道理;班主任向家长们介绍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并指点他们如何辅导孩子们提出建议和要求;发本班乃至全校同年级学生成绩排名表,有的甚至在排名表表头美其名曰“龙虎榜”,意为校园是一块龙争虎斗的地盘。

这样的家长会,使得校长成为“名誉家长”,班主任成了“第一家长”,各科任教师成了“第二家长”,成绩表成了不发言的“实权家长”,父母成了“末位家长”。在这么多“家长”的管束下,我们的孩子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怎能自由健康地成长呢?

家长会这样开,显然是不合适的。看了“龙虎榜”之后,那些分数低的学生的父母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他们的心理也是很不平衡的,而所有这些都将不可避免地转嫁到孩子的身上。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最怕开家长会,因为每次开完家长会肯定要挨骂。

在这样的家长会上,信息的交流也是单向的,即校方向孩子的父母单向传递信息,家长只有听的权。怪不得有人说,家长在家长会上成了“录音机”。造成这种单向交流的根本原因是学校领导及教师均以教育者自居,认定孩子的父母在教育方面是无知的,至少是比教师要差些。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家长会上,只知学生的学习状况,其他方面知之甚少或完全不知。同时,老师们还在接受“考试指挥棒”的指挥,所以校方的各位“家长”总是谆谆教导孩子们的父母如何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搞上去。还有一个原因,中国学生的父母认定老师是万万不能得罪的,否则自己的孩子就会享受“优厚”待遇。所以,中国学生的父母在家长会上没有地位。教师与他们之间不存在平等关系。对于他们来说,一旦孩子归老师管,自己也就成了老师的部下,随时听命于老师的指挥。

故此,很多家长会,气氛总是那么严肃,老师们板着脸,孩子的父母也很难见到笑容,好像在对学生作缺席审判似的。在会上,老师们俨然一副法官的模样,数说着学生的过失。为此我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班主任可以针对孩子在某一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如举办一些家教经验交流式的家长会,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谈谈他们在家庭里面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或者教师、家长、学生联谊式,专家报告式,学生作业、作品的展示式,圆桌对话讨论式等等。

我曾有一次开得很成功的家长会。那天开家长会前,我问全班同学有什么心里话,不敢当面 跟家长说、需要老师转告给家长的可以先跟老师说,结果,全班同学都给我递了纸条。我把这些纸条的内容在家长会上一一转达给家长。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心里话后,很受震动:自己居然从来不知道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会后,学生也反映家长更能理解他们了。

家长会的目的是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对孩子教育的统一,防止出现教育分歧,减少孩子思想和行为的盲目性。

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经意识到家长会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家长会的模式和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例如一些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学校重要的教育力量,经常向家长委员会通报学校的情况,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帮助 分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一些学校成立家长学校,为家长开设各种教育专题讲座,例如父母如何与青春期孩子对话、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极为有益的尝试。

在国外,家长会的气氛及形式跟我国相比,有诸多不同。德国的家长会实际上是家长、教师和学生交流感情的会议。开会时没有人作报告,也没有人谈论考试或成绩等话题,更没有人把学生的成绩互相比较。他们认为,孩子们实质上不存在好和差,只是每个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特长而已。校方和家长的责任,就是要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们的潜质和特长。校方、家长、学生,一起探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长大后愿意和适合作什么样的工作,这就是家长会的主题。这样的家长会,气氛是轻松活跃的。

在日本,家长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固定的还有不固定的,包括专题交流会、课外知识交流会以及临时家长会等。

家长会到底怎样开,具体的模式没有定论。但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老师与家长、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科学的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一、弄清四个基本问题

1、家庭的职业类别。

家庭的职业类别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客观指标。由于家长的职业不同,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都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不同职业类别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自觉程度的和教育方式均存在差别。家长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对子女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2、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品行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长文化程度高,就能主动指导子女学习,中等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成绩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对于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来说,往往由于自身无力指导,而只能听任自便,并且我们在现实中发现,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道德水准与学生品德面貌存在着极高的相关。

3、家庭的经济状况。

如果家庭比较贫困,生活水准在温饱线以下,就不能为子女提供正常的学习条件,这将严重影响着对子女的教育和子女身心发展。相反,过于优裕的家庭条件也可能成为孩子学习的不利因素。如聚众吃喝,进出游戏歌舞厅等。

4、家庭的自然结构。

常态结构家庭的子女一般可健康发展,这里主要对非常态家庭情况加以了解。一是离异家庭,二是缺损家庭,三是收养家庭。这些非常态家庭可能对孩子学习成长有精神负担,而且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要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指导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为。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是普通人占多数。如果家长不顾客观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结果可能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4、指导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无限加压。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教育时还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不能跨越孩子在该年龄阶段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报纸上曾报道有位女孩,5岁就弹钢琴,之后就上舞蹈班、外语班,一年级发表文章,小学四年级写万把字的武侠小说,初一一个晚上写7000字的言情小说,这种教育正常吗?这是他们这种年龄应接受的教育吗?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一时换得了孩子某种超常的才能,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在牺牲孩子的一生幸福。一旦孩子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不仅你会失望,孩子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

5、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须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正是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细微的事件确立起来的。不仅如此,家长还应该通过种种途径,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劳和生活的不易,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6、指导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加以引导,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负担,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什么都由着他。其实,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判断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这个社会错综复杂,因此,还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责在双肩,对学校如何利用家长会正确地指导家庭教育的研究,本文对这个问题只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见解与做法,如果能引起大家进一步深人探究,一定会逐步取得比较科学的结论。

班主任怎样利用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 篇2

误区一, 我的孩子好, 问题根本没有老师说得那么严重, 老师的批评过于严厉, 我要向校长投诉。

开学一个月, 班里总是发生学生钢笔找不见的事, 多次接到学生的反映, 我却束手无策。又是周一周会课, 一位同学举手发言, 说他的钢笔是被小石头拿去了, 我刚要继续询问是怎么回事, 结果全班一片哗然, 大家纷纷指责小石头, 说自己的钢笔、橡皮等是被小石头拿走的。 那情形用“群情激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渊博说:“他把我的钢笔拿走, 在上面做上标记, 就说是他的。 ”小华递给我两支钢笔, 说:“我在暖气片下面发现两支钢笔, 是小石头藏的。 ”小超说:“早上, 我去饭馆吃早餐, 看见小石头已经吃完了小饭, 又在碗里挖了一大块油泼辣子, 搅开后走了。 ”小龙说:“有一天体育课, 小石头在操场边偷偷撒尿。 ”这太让我吃惊了, 我无法制止“告状”的同学说下去, 站在讲台上的我简直有点失控的感觉。 正在我深感无奈时, 下课铃响了, 我向小石头招招手, 将他领到了办公室, 我没有说话, 只是用眼神询问小石头这是怎么回事, 他怯怯地说:“我没拿。 ”我一听就很恼火:“你没拿? 难道那么多人都在说假话吗?你好好想想, 最好尽快给大家赔上!长期下去, 你会成为一个‘贼’。 ”

中午回家, 刚想给小石头家长打电话说说这事, 小石头的家长已经打来电话, 哭诉我说她孩子是“贼”, 严重地伤害了她的孩子, 她的孩子回家就在哭, 她准备找校长评理。

显然, 小石头的家长不仅没有认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反而以找老师的不是来为孩子护短。 如果此时老师与之理论, 必然会两败俱伤。 或者老师就此在心底放弃这个孩子, 听之任之, 这个孩子可能会渐渐成为班里的 “祸首”。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首先, 班主任一定要克制愤怒的情绪,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身份, 切不可被家长要找校长评理的话激怒。 有人说, 班主任其实管理着两个班, 学生班和家长班,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家长班更难管理, 家长固有的思想, 家长的工作、生活经历, 使得家长班处于参差不齐、思想各异的状况。 这种状况对班主任来说, 是巨大的挑战。 班主任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 选择合适的方式、时机、地点与家长阐明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表明老师与家长教育同盟军的关系。 我觉得发短信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 因为没有对面家长“狰狞”表情的干扰, 可以选择比较客观、中性的词语。 晚饭以后电话交流比较好, 此时大多数家长已结束了一天的事务, 心情比较放松。

第三, 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性, 提醒家长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 成功地担任起“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教育责任。 通过家长QQ群给家长发送一些相关的文章, 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培训, 请思想认识比较到位的家长交流发言等都是好办法。

误区二, 我的孩子弱, 同学和老师都应该保护。

新转来的小欣属于胆小的孩子。有一天课间, 我看见小欣的妈妈在楼道里与一帮孩子说话, 我以为发生什么事了, 急忙去问, 她妈妈说, 没什么事, 她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我眉宇间掠过一丝不快, 我觉得以这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情况只会伤害到孩子, 因为孩子的同学可能会有失公允, 七嘴八舌说孩子许多不是, 让孩子颜面大失。 这种情况我以前就碰到过, 等我发现制止家长错误做法的时候, 孩子已经“刀枪不入”了。 我请她到办公室, 她说, 她此次来, 其实是想告诉小欣的组长安安, 小欣是小姑娘, 安安是大哥哥, 要好好爱护小欣。 孩子刚转来, 家长顾虑孩子适应与否, 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 可是,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让我不得不怀疑家长的教育思想了。

一天中午, 我正忙着做饭, 突然接到彤彤爸爸的电话, 要求我看看家长群, 我急忙打开, 发现小欣妈妈要求彤彤下午赔笤帚, 还要彤彤赔礼道歉, 彤彤妈妈在QQ群里发言, 说自家孩子没有损坏笤帚。 一来二去, 两位家长在群里吵起了架。 我要求两位家长暂停, 下午调查后再说。

原来, 早上做值日时, 彤彤为挡住安安挥过来的“宝剑” (其实是笤帚) 而损坏了小欣的笤帚。 小欣回家后泣不成声, 后来好不容易问出是彤彤损坏了笤帚, 她妈妈很生气, 因而在家长QQ群里发言。

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 为什么整出这么大的动静。 下午下班后, 我给小欣妈妈拨通了电话, 询问小欣为什么早上不给老师说, 小欣妈妈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说:“小欣胆子小, 被同学欺负以后不敢告老师。 上次我去学校其实是安安在放学的路上欺负了小欣, 小欣回家哭得伤心, 想给你说的, 看见你似乎不太高兴, 我就没有说。 ”安安是一个比较自律的孩子, 怎么会欺负小欣呢? 于是, 我问:“你能说说安安是怎样欺负小欣的吗?” 她说:“其实安安也没有欺负小欣, 就是安安含着一大口冰棍水, 恰好被后面同学推了一把, 全喷在了小欣脸上。 ”两件事情一联系, 我一下明白了, 小欣在她妈妈的过度保护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弱”了, 遇事不知自己处理, 只会回家哭;家长在孩子的眼泪里完全丧失了理智。

针对小欣妈妈教育思想的误区, 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她这种思想的危害——会使孩子越来越弱。 二是在班会课上告诉大家, 眼泪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三, 我的孩子小, 错误可以原谅。

批阅习作, 发现一位同学的家长存在严重的教育思想误区。 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妈妈给了小超五元钱, 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买面条。 可是小超却在路上将这五元钱买了零食。 回家后, 妈妈要责打小超, 爸爸却拦住了, 还说:“小孩子么, 嘴馋! 我们谁不是从小孩子过来的? ”由此, 小超明白, 做人要大方。 面对这篇习作, 我不知道应该写下怎样的评语。 最后, 我决定在全班讲评这篇习作, 通过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思想错误来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后来, 还引导全班同学阅读《同步阅读与习作》上一篇相关文章——《我这一辈子》, 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父母教育思想的错误, 增强自觉改正不良行为的意识。

总之, 家长的教育思想误区是顺利开展班级管理的障碍, 只有匡正了这些误区, 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

摘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由于立场和身份的不同, 会出现与教师意见相左的情况, 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冲突。因此, 教师要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与家长达成一致。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

关键词:家长,教育思想误区,匡正

参考文献

[1]姚欣丽.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点经验.考试周刊, 2009.

班主任怎样利用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 篇3

关键词:家长 教育思想误区 匡正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13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本是教育孩子的同盟军,但是有些时候,由于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误区,往往会出现与班主任意见相左,甚至冲突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就要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只有匡正了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才能彻底解决问题。那么,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哪些误区,又该怎样匡正呢?

误区一,我的孩子好,问题根本没有老师说得那么严重,老师的批评过于严厉,我要向校长投诉。

开学一个月,班里总是发生学生钢笔找不见的事,多次接到学生的反映,我却束手无策。又是周一周会课,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说他的钢笔是被小石头拿去了,我刚要继续询问是怎么回事,结果全班一片哗然,大家纷纷指责小石头,说自己的钢笔、橡皮等是被小石头拿走的。那情形用“群情激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渊博说:“他把我的钢笔拿走,在上面做上标记,就说是他的。”小华递给我两支钢笔,说:“我在暖气片下面发现两支钢笔,是小石头藏的。”小超说:“早上,我去饭馆吃早餐,看见小石头已经吃完了小饭,又在碗里挖了一大块油泼辣子,搅开后走了。”小龙说:“有一天体育课,小石头在操场边偷偷撒尿。”这太让我吃惊了,我无法制止“告状”的同学说下去,站在讲台上的我简直有点失控的感觉。正在我深感无奈时,下课铃响了,我向小石头招招手,将他领到了办公室,我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询问小石头这是怎么回事,他怯怯地说:“我没拿。”我一听就很恼火:“你没拿?难道那么多人都在说假话吗?你好好想想,最好尽快给大家赔上!长期下去,你会成为一个‘贼。”

中午回家,刚想给小石头家长打电话说说这事,小石头的家长已经打来电话,哭诉我说她孩子是“贼”,严重地伤害了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回家就在哭,她准备找校长评理。

显然,小石头的家长不仅没有认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反而以找老师的不是来为孩子护短。如果此时老师与之理论,必然会两败俱伤。或者老师就此在心底放弃这个孩子,听之任之,这个孩子可能会渐渐成为班里的“祸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

首先,班主任一定要克制愤怒的情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身份,切不可被家长要找校长评理的话激怒。有人说,班主任其实管理着两个班,学生班和家长班,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班更难管理,家长固有的思想,家长的工作、生活经历,使得家长班处于参差不齐、思想各异的状况。这种状况对班主任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班主任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选择合适的方式、时机、地点与家长阐明孩子问题的严重性,表明老师与家长教育同盟军的关系。我觉得发短信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因为没有对面家长“狰狞”表情的干扰,可以选择比较客观、中性的词语。晚饭以后电话交流比较好,此时大多数家长已结束了一天的事务,心情比较放松。

第三,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性,提醒家长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成功地担任起“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教育责任。通过家长QQ群给家长发送一些相关的文章,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培训,请思想认识比较到位的家长交流发言等都是好办法。

误区二,我的孩子弱,同学和老师都应该保护。

新转来的小欣属于胆小的孩子。有一天课间,我看见小欣的妈妈在楼道里与一帮孩子说话,我以为发生什么事了,急忙去问,她妈妈说,没什么事,她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眉宇间掠过一丝不快,我觉得以这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情况只会伤害到孩子,因为孩子的同学可能会有失公允,七嘴八舌说孩子许多不是,让孩子颜面大失。这种情况我以前就碰到过,等我发现制止家长错误做法的时候,孩子已经“刀枪不入”了。我请她到办公室,她说,她此次来,其实是想告诉小欣的组长安安,小欣是小姑娘,安安是大哥哥,要好好爱护小欣。孩子刚转来,家长顾虑孩子适应与否,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让我不得不怀疑家长的教育思想了。

一天中午,我正忙着做饭,突然接到彤彤爸爸的电话,要求我看看家长群,我急忙打开,发现小欣妈妈要求彤彤下午赔笤帚,还要彤彤赔礼道歉,彤彤妈妈在QQ群里发言,说自家孩子没有损坏笤帚。一来二去,两位家长在群里吵起了架。我要求两位家长暂停,下午调查后再说。

原来,早上做值日时,彤彤为挡住安安挥过来的“宝剑”(其实是笤帚)而损坏了小欣的笤帚。小欣回家后泣不成声,后来好不容易问出是彤彤损坏了笤帚,她妈妈很生气,因而在家长QQ群里发言。

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为什么整出这么大的动静。下午下班后,我给小欣妈妈拨通了电话,询问小欣为什么早上不给老师说,小欣妈妈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说:“小欣胆子小,被同学欺负以后不敢告老师。上次我去学校其实是安安在放学的路上欺负了小欣,小欣回家哭得伤心,想给你说的,看见你似乎不太高兴,我就没有说。”安安是一个比较自律的孩子,怎么会欺负小欣呢?于是,我问:“你能说说安安是怎样欺负小欣的吗?”她说:“其实安安也没有欺负小欣,就是安安含着一大口冰棍水,恰好被后面同学推了一把,全喷在了小欣脸上。”两件事情一联系,我一下明白了,小欣在她妈妈的过度保护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弱”了,遇事不知自己处理,只会回家哭;家长在孩子的眼泪里完全丧失了理智。

针对小欣妈妈教育思想的误区,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她这种思想的危害——会使孩子越来越弱。二是在班会课上告诉大家,眼泪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三,我的孩子小,错误可以原谅。

批阅习作,发现一位同学的家长存在严重的教育思想误区。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妈妈给了小超五元钱,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买面条。可是小超却在路上将这五元钱买了零食。回家后,妈妈要责打小超,爸爸却拦住了,还说:“小孩子么,嘴馋!我们谁不是从小孩子过来的?”由此,小超明白,做人要大方。面对这篇习作,我不知道应该写下怎样的评语。最后,我决定在全班讲评这篇习作,通过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思想错误来匡正家长教育思想的误区。后来,还引导全班同学阅读《同步阅读与习作》上一篇相关文章——《我这一辈子》,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父母教育思想的错误,增强自觉改正不良行为的意识。

总之,家长的教育思想误区是顺利开展班级管理的障碍,只有匡正了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姚欣丽.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点经验.考试周刊,2009.

[2]刘蔚,耿长胜.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

家长怎样指导小班幼儿绘画 篇4

家长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人,自然也是孩子心目中的依赖,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好以下几点,我相信孩子的绘画兴趣及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一、营造幼儿绘画的场所,提高幼儿绘画的乐趣。

很多家长往往把绘画局限于在纸上用笔作画,这种形式的单一性、纸张大小的制约性,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丧失绘画的兴趣和乐趣。不妨给孩子丰富多彩的水粉颜料、若干报纸、画笔,把他请到厕所去,在那里,白色的瓷砖是最好的作画场所,而大面积鲜艳的色彩更是孩子们所热爱的,他可以按他心中的想法随意作画,画错了也不用胆战心惊,擦掉就是了,就在这样随意轻松的游戏中,他知道了颜色的变化,提高了绘画的自信心。当然了,树叶贴画、各种印画都能在厕所中进行。

二、给幼儿想象空间,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

家长看完孩子的绘画作品时,往往第一句话就是你画了什么,当孩子回答不出时,则加以责备,孰不知这样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如果父母换一个角度,一边欣赏孩子的画,一边用语言去描述孩子的画,并不时的问孩子“我说的对吗?你是这样想的吗?”等等具有启发性的话,孩子的想象力便会像张了翅膀一样。他会回应你,告诉你他画的是什么,每一个线条所表达的意义。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语言能力、逻辑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了发展,而孩子也会因为你喜欢他的画、懂他的画而更爱你,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

三、与孩子共同协作完成作品,让孩子体验成功感。

孩子还小,生活上需要大人照顾,很少有机会获得成功感,那么就和他一起协作画画吧。在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前,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来分配你该做什么,不用说,孩子一定会把他认为有困难的部分分给你,父母在做的过程中,完全把孩子当成一个小老师,不断的问他,我这样画对吗?我这样剪可以吗?在这样的对话中,其实你是在潜意识的教孩子正确的方法。作品完成后,告诉孩子因为有了他的帮助,这幅作品才那么漂亮。在孩子体验成功感的同时,他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但我相信孩子只有在愉快的情绪下才会有好的作品。同样的,绘画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如果您用的是赏识的眼光,那么孩子一定会按照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殷倩

班主任怎样利用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 篇5

家长:心甘情愿为孩子付出,孩子却不能体恤苦心

孩子:父母就像“总指挥”,希望能和父母是亲密的朋友

专家:积极帮助不等于为孩子做完所有事情成长

为了让孩子多一些学习时间,家长们把一切能替孩子干的事都干了;为了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不少家长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娱乐和爱好;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到头来他们却发现,能体会家长苦心的孩子却少之又少。现在,面临寒假,教育、沟通问题又成了很多家长头疼的事。寒假里家长应该怎样管孩子呢?

我国大部分的家长,从来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过“家庭教育知识”,因此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就出现了“不会管”的.现象。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部分中学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请教了有关专家,我们不妨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孩子:家长不尊重我们

现在的孩子是否真的这样“没良心、不懂事”,带着家长的抱怨和记者的疑问,记者对重庆一所中学的4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你最喜欢怎样的父亲母亲”的调查,但调查结果却让记者大为吃惊。

有一名李同学谈到,“父母总是以‘指挥者’的身份出现,总是无所顾忌地对我进行指挥、命令、监督、批评、训斥和否定,要求我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他们的要求。就算沟通也是要求我经常把学习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与他人交往状况等不断地向他们公开,这实际上不是沟通,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

有50%以上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尊重子女的人格,希望父母与自己是地位平等、感情亲密的朋友关系;70%以上的孩子强烈反对父母不尊重自己,对自己“三翻”(翻日记、书包、抽屉);将近70%的孩子强烈反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不给孩子自由。有超过半数左右的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如下的做法:脾气暴躁,经常对孩子训斥打骂;经常翻看孩子的日记、书包、抽屉;爱唠叨,对孩子的错误小题大做,不就事论事。

专家:孩子不是“牵线木偶”

重庆市57中老师蒋莉分析,孩子上中学以后,开始进入了“人格独立的矛盾时期”。这时候的孩子特别想独立,但又缺乏独立的能力,因此在心理上必然处于一种很矛盾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一个“参谋”进行出谋划策,而不是一个司令来对自己进行指手划脚。这时候,家长如果对孩子实施强买强卖,必然导致孩子激烈的反抗。

保姆式的家长让孩子也挺为难,你什么都为他做完了,孩子不成了个“牵线木偶”了吗?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独立的判断、完美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这种能力逐日退化掉。

重庆市29中德育主任认为,那些对孩子不尊重,造成两代之间不平等的现象一般可以总结为,养宠物、捏面人、管犯人、强买强卖。家长对孩子的这些做法,必然导致孩子激烈的反抗。所以,当家长认为孩子“没良心”的时候,更要多想想:孩子在家有没有一个平等的地位,有没有一个人应有的自尊?

专家建议这些正在苦恼的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可以转变一下思路,把孩子当成“实现目标”的合作者。

降下来:家长应放下架子,对孩子多说“真话、实在话”,少说自己的“光辉历史”,多说说自己以前是如何改正自己的不足的,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这样做,才能和孩子更好地交流。

班主任怎样利用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 篇6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骨干,承担着领导、组织与管理班级的重要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全部工作的缩影,班主任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工作质量的优劣。

班主任工作是十分辛苦和光荣的,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它写给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写道:“没有当班主任的教师不是一个完全的教师,充其量只是半个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着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说:只有当班主任才能真正体会到当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价值。

班主任是学校具有特殊身份的教育者,是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班级的桥梁,是联系各科教师、连接各种教育力量(家庭、社会等)的纽带,是班级各项工作的设计者和指挥者,班主任的工作不是孤立的,要充分依靠各种教育力量才能更好地搞好班级管理。而创造班集体各项工作中,班主任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又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方法、观察学生的角度与教师存在种种差异,班主任与家长接触时难免发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影响班级教育任务的完成。

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班主任要把培养与家长的真诚感情作为家教工作的重要内容。感情的建立首先是要多与家长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在沟通中加强理解。班主任切不可因工作忙或其它原因,而忽视了平时与家长的联系,非等到学生学习或思想方面出现了问题,才想起与家长联系。这时联系,学生会认为班主任是向家长告状;家长心情不好,容易出现打骂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家访很容易引起家庭冲突,不利于解决问题。

第二,班主任应端正与家长联系的动机。班主任要明确与家长取得联系是为了交换意见,交换意见是为了调动家长参与的教育的积极性,与学校统一步调,形成教育全力。切忌为了发泄心中对学生的不满而向家长告状,或因自己教育教学无能,不能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而把责任推给家长。这样的家庭联系,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反面会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造成师生对立。

第三,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接触时,要注意尊重家长,注意不伤害他们的感情。平时与家长联系时要以友善的态度,耐心倾听家长意见,从细小的地方寻找家校教育结合点。还要做到不对他们的子女进行不负责任的评价和指责,更不能用讽刺、嘲笑、挖苦的语言。这样家长才会真诚地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第四,班主任应把与家长联系作为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真心真意地关注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同学还要注意根据学生和家长的特点,机智地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切不可为学生在校的”表现“所迷惑,不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到影响了及时进行教育。更不能对家长不当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听之任之。这样才能打动家长,进一步融洽与家长的关系,使家长能全力配合学校工作。

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篇7

一、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家庭教育,归根结底是环境的教育,即营造优良的环境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使孩子耳濡目染。在现实生活中,身为孩子榜样的父母,如果不注意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不能以身作则地给孩子树立榜样,那么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许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父母行为不正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新浪网上曾经登载了一篇名为《小霸王是怎样惯成的》的文章。“小霸王”经过了深刻的反省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天生就很任性,反正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就是这样依着我的。他们认为男孩子任性是应该的,正常的……”他的反思是深刻的,他之所以发展到持刀伤人,很明显,孩子是“果”,家长是“因”,他的悲剧主要责任在他的父母身上,在于他的父母灌输给孩子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准则。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那如何做一面明亮的镜子和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呢?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作用是最大的教育因素。父母的身教胜于言教。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老师家访时,了解到自己班里有一位小同学天天给邻居阿姨送稀饭。因为阿姨生病了,家里没人照顾。孩子为什么能助人为乐呢?他说:“我是向妈妈学来的。”原来,这位邻居发病时,就是孩子的妈妈将她送进医院,后来又经常去看望,端汤送水。孩子受到影响,也跟着热情地关心、照顾有困难的邻居阿姨。这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然而它告诉我们: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品质、性格、志趣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家长应具备言正身端的好品德。美国教育家赫尔尼·卡林指出家长给孩子做榜样,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养性,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品质——诚实正直,善良宽厚,表里如一,谦逊温和,乐观豁达,勤奋上进,严于律己。这句话对当代家教中家长的启示相当重要。在父母同子女的关系中,父母会给子女提供大量的行为图谱,父母只有言正身端,才有可能提供各种有良好效益的行为图谱,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种影响虽然日效甚微,但日久天长却有“滴水穿石”的效果。孩子身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根源在父母身上。

二、家长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朋友,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你和孩子的紧张关系就会得到改善。 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是自己生养的,想怎样处置就怎样处置,对孩子施以嘲笑、挖苦、辱骂、体罚等粗暴做法被视为合情合理。体罚孩子,往往产生不良后果。首先,体罚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最大的动力和最强的约束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了教育孩子的一切措施的支点,有的孩子如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本来就已觉得抬不起头,若再加以体罚,无疑会雪上加霜,势必使本来已经自卑的心变得更为悲观,无形中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其次,体罚容易诱发孩子说谎和不诚实的坏品行。在体罚前,孩子的错误言行是外露的,而被体罚之后,孩子有时并不明白其错误所在,于是,他就采用隐瞒和说谎的方式来对抗。再次,被体罚的孩子,往往进行“压力传递”,在家被父母打,到学校就打同学,有个学校曾做过调查:喜欢打架斗殴的学生中,80%是经常挨父母打的。体罚孩子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对家长由爱转为恨,感到家庭没有温暖,容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父母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忌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和肉体体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允许孩子提意见,切忌在家庭生活上搞父母“一言堂”。

“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朱子家训》)。我们的教育唯有方法正确,方能“四两拨千斤”。家长言传身教做好榜样,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讲究方法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家长怎样教育任性的孩子 篇8

在商场、超市里,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因为爸妈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赖在地上又哭又闹,任凭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依然哭闹不止,不可理喻到了极点,弄得家长好不尴尬,束手无策,该如何引导这些任性的孩子呢?

案例:一个孩子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基本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百依百顺,宠爱有加,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久而久之,贝贝形成了固执、自私、任性的性格。你要她向东她偏向西,她想要什么就得立刻给什么,如果不给就大哭大闹,甚至赖在地上撒泼。在学校里,孩子也听不进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意见,一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她就乱发脾气,又吵又闹,根本听不进老师和同学的劝说。老师、家长很为此而伤脑筋。

诊断:任性是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常见的坏习惯,主要表现为固执、不听从劝告,不接受他人意见,一意孤行。任性是孩子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是孩子要挟大人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养成这种不良品质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长的迁就

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的任性,是我们家长惯出来的。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心疼孩子,不忍心拒绝,就尽量满足迁就孩子。慢慢的,孩子就会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定势。

2、管教缺乏一致性

由于是独生子女,几乎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父母之间、奶奶爷爷之间、姥姥姥爷之间,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处理方式或者意见难免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一方批评孩子,就会有另一方甚至是几方护着,次数一多,孩子有了优势、有了靠山,任性就愈演愈烈了。

3、教育方法欠妥

家长对孩子的非份要求,缺乏耐心的教育,动不动就训斥贬低孩子,不分时间、场合,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任性对抗行为。支招:怎样使孩子由任性变得不任性呢?

1、不迁就

在孩子任性、吵闹的时候,不要劈头盖脸地严厉批评,更不能打、骂,可以因势利导,正面耐心地讲道理,给孩子说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道理。如果孩子不听继续哭闹,家长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哭闹行为是无效的。等孩子冷静下来,家长再严厉地指出他任性不对,讲清道理。无论孩子如何耍赖,家长一定不能心软,对孩子无礼的要求绝不迁就。

2、管教一致

在孩子任性时,家庭各成员教育孩子的观点应保持一致。一方批评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不要出面袒护、干涉。如果大人之间遇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一定要避开孩子去商量。

3、规矩在先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孩子任性行为的规律,可以“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的发作。总结出你认为重要的规矩,定好孩子破坏这些规矩要承担的后果,然后告诉孩子。如果孩子按照规矩做了,家长要及时表扬并适当奖励;一旦孩子违反了规矩,就要让孩子承担任性的后果。

4、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情绪和行为容易失控,失控的怒火会影响你管教孩子的效果。因此,当孩子任性时,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冷静的头脑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受到尊重,才会愿意按照你对他的要求去做。

5、善用“激将法”

上小学的孩子好胜心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行。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在孩子任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故意采用激将法,促使他在好胜的心理状态下克制自己的任性行为。

矫正孩子的任性,需要家长认认真真下一番功夫,从矫正自己入手,耐心、细心的引导孩子。相信经过家长长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效果的。

班主任怎样利用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 篇9

在家庭教育咨询实践的过程中,不管是抱着急切心情前咨询的家长,还是已经通过指导正在解决问题的家长,都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有心里迷茫的现象。看到这些家长像没头的苍蝇四处在乱飞乱碰,寝食不安的焦虑情绪,今天我在这里做一个小结,希望有类似现象的家长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通过对比反思,真正理清头绪,在有了清晰的思路后再着手去教育孩子。

在这里我必须要告诉家长们,不管你目前看到孩子有多少问题,都需要一件一件事情去解决,如果你不能马上把孩子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甚至用笔整理出来,你的大脑不可能理清思路。家长迷茫现象的主要体现:

一是思维混乱,无从下手。有这样现象的家长,主要源于你平时不管是做事情,还是考虑问题,总抓不住重点,理不清思路,在没有思路的情况下就去盲目做,根本没有办法有效解决问题。

二是在家庭教育中分工不清,责任不明。遇到孩子教育有问题后,家长不能客观地把教育责任人,如父亲、母亲、老人、老师应该履行的责任做一个清晰的定位。本该不是自己分担的责任也要自己揽到身上,这样非旦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让情绪更加焦虑。三是遇事不能冷静,而是盲目地发火。解决问题可能有很多方法,但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暴躁和发火,打骂和指责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因为这种极端做法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消极对抗,甚至这种负面的情绪会影响到家人,让家庭不能和睦,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让家庭成员之间陷入矛盾和纷争之中。

四是家长不懂家庭教育而装懂。很多家长都曾经说过,自己买了多少书,看了多少书,道理都懂,但就是没办法操作。这样的现象主要源于没有一本书上是针对你的家庭教育现状,你孩子的现实成长情况给予客观分析,然后给出解决的可操作方案。既然不懂,为什么不能从零开始呢?按着指导师的思路,给出的方法一一去落实呢?

五是家长不注重过程,只看结果。期望值是一种结果的体现,可是培养的过程谁来完成呢?很多只盯着结果的家长,事实上并没有就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种能力进行过认真的关注和思考,更不要说耐心去做了。如此一来,孩子就成了自我探索试的成长了,家长完全失去了教育责任人的意义。当孩子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时肯定会经常做错事,当小错积成大错时,便会集中暴露出很多坏毛病,坏习惯,这时家长再去盯着问题不放,而不采取行动,一一去解决和引导孩子的问题,事情自然会越来越糟糕。六是部分家长认为自己优秀孩子也想当然应该优秀。有这样想法的家长请想一下,你的优秀是经历了多少年的学习、积累、把握住了机遇才成就的?你能让孩子按你走过成长之路去重复一遍吗?孩子现在的成长环境和家长小时候的环境一样吗?父母的期望值一样吗?应试教育风气一样吗?物质条件一样吗?等等。所以,优秀的家长如果不懂家庭教育,并不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是大量家庭案例集中反应出来的结果。

面对上面六种家长迷茫的现象,我想通过自已的实践经验给家长们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建议一:纠正盲目做事的习惯,养成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在做任何事之前,家长都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首先要建立目标——我要做什么事。其次要整理思路——我应该怎样有步骤地去解决问题。再次要扫清障碍——我应该在做事之前把阻碍做事的困难解决掉。第四要认真落实——我应该怎样一步步地去做事。第五要回头检查——做完一件事后要检查一下看看是否有遗漏的细节。第六要学会总结——查找不足,积累经验。上述六个步骤,是做事情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你能养成这样的做事风格,相信你会通过锻炼,逐步提高做事的效率。

拿到家庭教育中来也一样,面对孩子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一一应对。这里的最大的困难在扫清障碍环节,因为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系统知识学习,常常把目光定位在单一现象之上。比如孩子学习有困难,缺乏兴趣等,如果家长只盯着学习这一件事,肯定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生活中的很多兴趣有关联,与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培养也关系密切。

建议二:先从家长自身问题入手解决,不要急着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身上集中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比孩子少,如果家长足够理性的话,不妨做一下反问: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与我有多大关系?如果孩子和我经常出现顶嘴,情绪冲突,是不是我主观造成的?如果家长能真正能做到自问的话,你肯定会不再像以前好样说啥都是有理,做啥都是你对孩子错吧?如果你对孩子不满意,首先应该对自己的育儿能力问题提出质疑了,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看看你有没有答案。如果没有,说明你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过程中缺乏知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咨询实践总结中,我发现家长身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观念错误,逼迫孩子做事。如果孩子不就范,家长就大发雷霆。二是片面指责孩子,不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家长给出方法上的指导的,如果你不能像解一道数学题一样去一步步教孩子怎么做,孩子不可能在思维发展不成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当孩子出了问题,你去埋怨孩子不努力,孩子能清楚错在哪?问题出在哪?三是缺乏良好的习惯养成。很多家长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习惯,这样自己就可以省心省力了,可是你仔细想一下,你都做不到,做不好,你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按你的吩咐去做?四是逃避责任,把问题归咎于孩子。很多家长看是孩子父母,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履行父母的教育责任,除了经济和生活上给孩子以保障外,把教育的责任大都推给了学校,以为教育是老师的事。要知道学校教育仅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工作量并不比学校教育少,相反需要花更多的耐心,寻找更多的时机去从生活中的细节去着手。五是家长不清楚孩子的心理特点。教育本身应该是知根知底,然后才能目标明确地去实施教育。如果家长不走近孩子的心里,高高在上去指挥命令孩子,又怎能让孩子说出心里话?如果家长不适时与老师交流,又怎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如果家长不平时和孩子做游戏伙伴,又怎能让孩子完全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所需所求所想呢?

上述几个问题,如果家长能冷静地思考一下,肯定自己问题的存在,然后有针对性去系统学习,弥补自己在家庭教育这个大领域里欠缺太多的知识,让自己的育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之后,再去着手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我想那就会从容多了。

建议三: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上述两个步骤,家长可能看到了,如果你能做好,肯定会花费不少时间,这就需要家长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了。如果你目前解决不了孩子身上的问题,说明你的方式方法和观念肯定有问题,如果你仍用原来的方法去解决,无异于用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教育着孩子,还不如放下紧盯着孩子的目光,去认真学习,解放孩子,还孩子以自由。当然这里不是给孩子完全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必须要先与孩子一道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至少让孩子保持一份良好的生活秩序。

很多缺乏耐心和毅力的家长大都在无法跨越思维定势的门槛,在还没有进入家庭教育知识这座殿堂之前就已经退却了,放弃了。努力了一圈子,又回到了起点。这样一来,不但没有解决了问题,反而进一步让孩子丧失了对家长的信任。这样的话,家长再去面对孩子,可能会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比如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如果你在中间放弃了,想再次培养孩子好习惯,那会难上加难。比如家长在培养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想让孩子尽快进入独立阅读状态,那几乎不可能实现。没有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父母都不愿意学习,孩子受到氛围的影响,除了关注玩儿之外,又怎能沉浸在阅读的兴趣之中呢。要知道,阅读能力往往影响着孩子听课时的理解能力,解题时的思维和推理能力。还比如很多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乏口语环境,机械的背单词,学语法,最后都学成了哑巴英语,随着单词的堆砌,最后让孩子感觉到学习英语很枯燥,慢慢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请家长们要更加理智一些,清楚教育孩子是你一生的事业,而不是一个短视行为。如果你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成长,你必须要和孩子同步学习与成长,让孩子有一个榜样力量去激励着他们。

建议四: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从出生后,思想会随着不断成长会慢慢走向独立的。如果你整天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强加给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给他的是无尽的束缚,不管做什么都不得自由。当孩子感觉到不自由时,自然就会不开心,如果有亲子矛盾和冲突,更会加剧孩子内心的烦恼。放开孩子需要有步骤,有层次,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缓慢实施。

很多家长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拿自己的孩子去比较别人的孩子,这一比不要紧,看到的都是别人孩子的优点,想到的都是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越比对孩子越失望,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孩子的智力,有时会怀疑自己孩子是否一辈子就不如人家。比来比去,就只剩下恶补了,从哪弥补呢,比如给孩子买大量的课外习题强化,希望以题海战术提高孩子的能力。比如托关系走门子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希望孩子能从教育环境上有所改变。比如从报兴趣班上去动脑筋,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比如有些家长为了规避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让孩子在家学习,完全把孩子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让孩子失去了接触学校,接触社会大环境的机会,最终让孩子也成为一个偏激的人。等等。

事实上,家长应该坦然面对孩子的成长,不要把无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将来走什么样的路,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决定,家长只不过是一个辅助者,引导者。如果你现在就把梦想的花环扣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你肯定会痛苦、矛盾和迷茫不堪。又怎能让自己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去加强孩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呢? 建议五:关注孩子的心理快乐感,不要片面追求成绩。童年应该是天真烂漫的时代,可是请家长问一下自己:我的孩子快乐吗?为什么要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快乐感呢?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快乐感,就找不到学习和做事的乐趣,没有乐趣的生活便会让孩子选择逃避,选择消极和懈怠。很多厌学,逃学,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大都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才把目光选择在正常的生活轨道。如果我们家长每天盯着孩子的学习不放,逼迫孩子去学习,孩子肯定会慢慢感觉到厌倦,最后让孩子认为是给老师学,给父母学习。当学习的目的产生偏差后,自然也就会在学习行为上走向歧途了。说到这里,家长们不妨去和孩子放学时问问孩子:你今天学校里过的开心吗?你今天心情怎么样?可以把你遇到的开心事和爸爸妈妈分享一下吗?

很多家长不清楚,好成绩是综合能力养成的结果。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是从幼儿阶段就开始的,如果家长不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孩子就会慢慢丧失这种自发产生的模仿本能。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在家长不断的引导和示范,肯定与鼓励下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孩子的好习惯是从幼儿园阶段就已经起步,家长必须在自身好习惯的影响下,帮助孩子养成自觉的意识。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是在好习惯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加强的,一个孩子有了时间意识,在家长的引导下会自主安排事情做,经常长期的养成最后完全让孩子自我管理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孩子的阅读习惯也一样,最初从亲子陪伴阅读让孩子感觉到故事、图画、图像、玩具等带给他的快乐,让孩子感觉到书中,玩具中、游戏中都可以学习到无穷的知识。当孩子感觉到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时,再引导孩子进入识字兴趣培养,渐次进入阅读兴趣培养,直至最后养成自我阅读的习惯,孩子就会不断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的积累,从阅读中拓展了视野,从思维能力,从理解能力上受益。

通过上面几种综合能力的简析,家长肯定会清楚了,做为父母,你需要做的工作是很庞杂的,如果你不多抽时间来做亲子陪伴,亲子沟通,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实,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单纯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你则成了最负责的家长,最失职的家长。对于不合格不尽责的家长,你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吗?你能和孩子心连心吗?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学英语 篇10

其次,学前儿童学习外语,应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儿童感兴趣的、熟悉的,例如画画、过家家、吃冷饮、串门;学习的过程要能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身体活动。下面以英语为例,介绍几个有效的学习方法。

全面活动反应法(TPR)这种方法主要是由成人用英语发出活动的指令,如“Close youreyes,andnodyourhead(闭上眼,点点头)”然后逐步由孩子自己来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使用TPR教学法,儿童不会因为听不懂或不会说而产生焦虑、担心而回避,他们往往会应用自然的动作模仿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去,经过多次“指令动作”的联系,自然地听懂、学会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指令要求的动作越特别、有趣,儿童活动的兴趣就越高,其学习语言的效果也就越好。

游戏活动熏染法将语言学习与儿童日常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由成人用英语来组织儿童画画、数数、手工制作、玩娃娃家等。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成人完全用简单的英语加上手势来引导儿童游戏,只对儿童用英语提出的请求和意见进行反应,因此在特定的时候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微型的英语环境。在儿童学习的初期,成人应使用大量的手势、动作和图画来帮助儿童理解活动的目的、要求和方法;随着学习的进行,成人可逐渐减少辅助方法,促使儿童学会以英语与他人进行沟通。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学会做人1 篇11

一个孩子,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如果学会了勤劳善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博爱博学、以礼待人、诚实守信、认真做事,那么即使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也只是暂时的,即使他毕业时成绩平平,将来也可能大有作为。才的不足可以由德来弥补,而德的不足却无法由才来弥补,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爱和智慧的引导。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责任。在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做人的教育活动中,家长不仅可以学习到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技巧,而且还将与孩子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一)诚实。

诚实是人格的第一基石,不诚实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信任,他将失去人格,被大众抛弃,成为最终的失败者。而侥幸的获利,逃避惩罚并不能挽救这种人的命运,因为不诚实是欺骗的同义词。而欺骗是以损人利己为出发点的,小时的不诚实,不加纠正往往是悲剧命运的开端,而骗子的下场都是很少例外的。

诚实所表现的心理特征是自尊与善意,而不诚实是对自己不尊重,对他人不尊重而且无善意。不诚实就是虚伪,严重点就是骗人坑人。

1、诚实是立身之基。

例:宋真宗时期的晏殊,诚实好学,7岁会写文章,14岁被推荐给朝廷。正巧宋真宗御试进士,把考题拿给他做,小晏殊看题后,对真宗说:“我10天前做过这个题目,请陛下另外出个题目吧!”真宗感到晏殊诚实可信,赐他“同进士出身”。在史馆供职时,每逢假日,京城官员常到郊外游玩,在酒楼宴乐,晏殊家贫没钱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读书写文章。突然有一天真宗要晏殊担任辅佐太子的东宫官,大家十分惊讶,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饭宴,只有晏珠闭门读书,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合适的人选”,晏珠谢恩后说:“我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如果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真宗听了,对他的诚实非常赞赏,从此更加信任。

一位叫欧阳的大学生,在一公司负责推销工作,十分热情负责,短期就就创下了不凡的业绩。不幸公司被无情市场淘汰,只好裁员、缩规。欧阳也在被裁的几十名员工之中。老板在给每一个裁员发结算工资时,全部多发100元。只欧阳一人将多发的退回,老板十分感动。一年后,公司扩员,首先想到的是欧阳,回来后安排了一个管理职务,后来成为该公司的销售总监。

一位叫贝特的小男孩,一天老父亲病了,没钱买粮食,就去超市逛,拿了三斤面粉,向店员说过几天还钱,店员不肯,店主出来,一见就喊,这是老贝特的儿子,老贝特是远近知名的诚实人,东西让他拿去吧。而且又拿了几个肉罐头,说这是我慰问老贝特的。孩子十分感动,知道诚实是一种真正的财富,也做一个诚实人,后来发展了一个大农场,成为美国知名的最早黑人企业家。

2、培养孩子诚实,首先家长要对孩子诚实,言而有信。

当家长的许诺不兑现时,孩子不仅失望,也会变得用说谎来欺骗家长。

比如:说你得了90分就给你买运动鞋,届时又说明年再买;

比如:说你再旷课逃学就不准你进家门,结果实践不了;

比如:一位孩子叫林凌,原来诚实,后来会撒谎了,原因是她妈妈不诚实叫孩子看见了。妈妈对婆婆不好,和孩子外出去玩不想做家务,就对婆婆说去开家长会。买回水果不想给婆婆吃就对林凌说不要告诉婆婆,自己和孩子关在屋里吃。妈妈带林凌去买火车票,叫孩子缩头不超过1.4米,买了半票。学校要妈妈去参加家长会,叫林凌对老师说妈妈加夜班,爸爸出差了,借故不去。这位林凌后来在同学中假话连篇,涂改试卷,作弊,还专门乘夜色把百元假币用出去,最后学会骗父母的钱,发展到偷窃进了少管所。

3、对于孩子的诚实,尤其是犯了错诚实地承认要着力表扬鼓励。

△一位孩子把母亲误将十元假币用出去,赶紧去收回来的事。

△一位孩子把考试失败,不及格的试卷呈递给家长的事。

△一个孩子做了坏事,没有别人知道,却敢向父母主动承认,这是最应当表扬、强化的。(儿童的不承认错,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几乎与生俱来的,自然生存力的表现,一切没经过教育的孩子都会不分是非地保持下去,只有科学的教育能引导承担和诚实)应把认错承担的品质看得比错误本身重要,因此不要只盯所犯错误而要引导下次不犯,并强化承担、诚实。

4、对需要满足的要求,要设法满足。不因不合理的不予满足让孩子以说谎的办法去获得。如不给基本的零花钱,使孩子说谎:“学校要开展什么活动,要交钱”。

5、给孩子记载诚实档案。并写下父母的评语。

6、搜集社会上诚实办事成功的案例。以及虚伪坑骗而遭致败落犯罪的故事,给孩子讲,一起分析,并让孩子评价。

7、孩子稍大时让孩子分析林彪这个大骗子的发迹史和灭亡的过程。认识它对国家民族的危害,他手捧语录,比谁都革命,私下里却说:“人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结果他从做了顶尖的假大事中摔得粉身碎骨。

而彭德怀,即使暂时身败名裂,但坚持为人民说真话,最终获得了历史永远的景仰。(列宁打花瓶,华盛顿砍樱桃树……)

诚实坚持的是真,真是追求真理的第一道门坎。要从幼儿开始就培养起来。虚伪的民族是一定要灭亡的!虚伪的孩子是一定会失败的,而且这种失败,因为虚伪的不易克服而难以重新站立。人们会给犯错误的人以机会,但永远不会给不诚实的人以机会。不诚实、虚伪坑人害已。

8、对孩子第一次说谎,既要认真对待,又要耐心引导,不要粗暴对待。孩子三岁以前说谎,手沾奶油硬说糕不是他吃的,这是幼儿是非观未建立,不必着急,4岁以后说谎就要认真引导了。如涂改分数,想玩就说学校有活动。

(二)勤劳。

1、意义。

它是谋生发展能力的基础。一懒生百病,一勤百事兴。任何成功都和勤劳有缘分,任何失败都和懒惰难分开。

勤劳,这里对学生来说,重点不是讲学习思考脑力劳动,着重讲动手做事。当然动手做事也要用脑子。

现在的孩子,为了功课,很少做事。甚至连生活自理力都缺乏了。大学生宿舍一塌糊涂,衣服不洗,请钟点工,做饭扫地都不会。

(1)动手就是协调脑体,也促进头脑聪明。人的智慧不是闭眼瞑思得来的,而是动手做事中获得的。猿不动手,成不了人。十指连脑,做事使人细心、准确、条理、协调,有发现、有经验,会适应,敏锐利落,果断有谋。美·范伦对近千名从小至47岁的人跟踪观察。获知,少儿时常做事,吃过苦的人比一般人多的人,在与人相处时关系融洽度高两倍,工资报酬高五倍,被解雇可能性低16倍,生活充实,有信心。而少儿时代不做事,未吃过苦,未受挫折,未干过活的人,成年后患精神疾病比前者多10倍,犯罪率也高得多。

(2)未来竞争社会,人要发展全面,不勤劳的人肯定受淘汰。到社会上主要看你做事的能力,而做事能力是从勤劳中获得的。有人说勤劳是使你的孩子长一对腾飞的翅膀,而不让孩子做事,则是拔掉翅膀上的毛。

(3)孩子时期不学会勤劳做事,大了一定笨手笨脚,呆得可笑。一些干部子女、有钱人的子女做了官为什么那么无能,就是小时候不做事,事事依靠,害了他。一些除了会做官什么事都不会做的人,就是小时不做事的人。我母亲,打毛衣是能手,做衣服是行家,读书一直免费到大学。据说我外婆一边种田,一边读书,从来不用交学费,因为成绩好。我从小抓鱼摸虾,自制玩具,当了右派,仍是上千上万人中最会干活的人,获三项能手称号。60年我带88人的中队没饿死一个人,其它中队饿死四分之一多。我从小做事,青年期也吃大苦,成长为不知困难的人,有一种超越瘾。做没干过的事,短时间就上道,不久便超过老师傅。当然也会招人嫉妒,但我会把荣誉转嫁给别人,所以除了当过右派,还没有什么困难曾难倒过我。

2、怎样培养孩子勤劳的品德。

(1)家长要理解勤劳的伟大意义,以及懒惰的重大危害。(我曾了解在汕尾的几名乞丐,和几十户困难户,大多数是不勤造成),人的发展是由于勤劳,不然还是猿。

(2)让孩子从小养成勤劳。家长要有培养孩子的计划。

二三岁让拿东西、倒垃圾、学穿衣,自己在浴室淋浴。

三四岁洗自己的袜子、手巾、小衣,叠小被、扫地。

四五岁学择菜,摆饭桌,擦桌子。

五六岁洗碗筷,拖地板,整理自己的物品、玩具。

六七岁到近处买日用品,种花草。

七八岁学织平板的毛围巾,剪纸,贴相簿。

八九岁学热饭,用洗衣机洗衣,擦玻璃。

九岁十岁会照顾生病的父母、邻居,会关心环境,清扫楼梯,大院。

十岁十一会做简单的饭菜,有序整理图书、作业本,并搜集自己写的日记、作文,自己编辑装钉。

十一二岁会帮父母到亲朋家送东西,传递事情,会策划庆祝父母生日,会布置自己的房间使其有特点。

十二三岁会主动帮助同桌学习,会帮助邻居老人做事,提物上楼,帮送报纸,帮喂宠物。

十三四岁会策划家庭日常开支,会修理水龙头、电灯换保险丝,会报警,会自救。

(3)家长和孩子都要克服,劳动耽误学习的错误认识。手、身和脑联系着,孩子的神经协调,对思维的发展影响大。是为思维的发展打开空间,获得表象引起联想和思考。不勤劳只接受书面知识,人会呆掉,大自然是一本大书,一切劳动都是接触大自然。如果一边劳动,一边思考,效果会更好。

(4)引导孩子体会劳动后的快乐,产生自豪自信,理解自己劳动的过程,产生独立的快乐,获得家人欣赏的快乐。

(5)对懒孩子千万别心软,要约法三章,在家里作好分工,区分责任,定期检查,先学自理,后为家庭服务,寒暑假帮农村亲戚干活,帮父母看店、做事。

(6)不要怕孩子搞坏东西,一时干不好,要舍得一切,又要循序指导,并要激励,不完成,不干,绝对不允许。直到养成习惯。

(7)有时父母病、出差,专门让孩子自理,侍候父母。

(8)把孩子劳动情况写成文章,送到学校介绍,或出版家庭手抄报,记载孩子勤劳的事迹和父母喜悦兴奋心情。

(三)自信。

自信就是对自己做人做事学习工作的信心,是对自己持肯定乐观的自我评价和接纳。

自信怎样产生?是从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评价中产生的,也是从周围的反映、态度中产生的。

另外,也是孩子具备良好的素质中产生的。一个时时受到负面评价和打击,被漠视被孤立、失爱的孩子是不会具有自信心的。孩子时代,自我意识还没有获得充分发展,对自己尚不能作准确的评价,小成功可能傲气十足,觉得天下第一,小挫折可能垂头丧气,觉得不如人。这时关键是父母的态度和评价。

无数经验证明,在孩子时代是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期。

举例:罗森塔尔效应。学生罗纳尔的进步成长。

成功学导师拿破仑和她的继母的故事。

都说明,鼓励、正面激励,信任,寄予期望,是培养自信心的不二法门。

李镇西老师在女儿李晴雁考初中倒数第二录取时,帮助女儿编辑出版自己的作文诗歌集,重新振作自信的故事。

我帮助口吃女孩树立自信的故事。

为后进学生点滴闪光处叫好的老师的故事。

东边不亮西方亮,产生挫折在其它地方寻找鼓舞的事。

都说明,孩子树立自信心,家长、教师、同学责任重大。

具体操作方法:

1、孩子取得成绩时,一定要真心祝贺,不要满不在乎,或总认为还不满意。要看孩子进步,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

2、孩子失败时,家长要面带微笑,情绪轻松,告诉孩子只要努力了父母就满意,能找到原因就是进步,能自觉地克服提高就要庆祝。

3、不断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永远怀着希望和帮助的心情,不责怪、不唠叨,把所有唠叨化作认真思考和科学指导。

4、注意孩子情绪变化,产生消极情绪时要谈心,要用坚强的榜样激励孩子。

5、给孩子设计一个成长筐,把获得的荣誉进步,父母的赞评都搜集在里面。

6、永远不对孩子说丧气话,对孩子的批评不用你+道德评价句式,只用我+我的希望+具体建议。

7、设身处地理解、激励,给他鲜花,给他梦!

8、抓住关键日子,给孩子特殊的精神礼物(如生日,毕业,选上班委,受奖时)

9、为孩子指出多种人生道路,不要只有考大学一条。看准孩子特点、长处加以培养强化,使之有成就感。

10、告诉孩子,能吸取教训的失败,是推迟来到的成功。

上一篇:新中式别墅设计总结下一篇: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九月十九日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