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2024-06-10

古建筑(精选12篇)

古建筑 篇1

1 引言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有着丰富的建设史、城市发展史以及多姿多彩的古建筑遗留,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 古建筑不仅经受了时间的侵蚀还忍受着人们的破坏, 以往风姿摇曳地古建筑群已经是寥寥无几, 这应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湘西凤凰古城做为我国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 可谓是环境优美, 人杰地灵, 无处不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但也逃不过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 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顺应发展的潮流, 如何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 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湘西凤凰古城的背景

湘西凤凰古城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和两千多平方米的土地, 养育着四十多万的土家族和苗族人口, 坐落在我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县。因其较好的保留了明朝、清朝流传下来的沙湾古建筑民居区、朝阳巷、沈从文的故居以及回龙阁吊脚楼等古建筑, 并且很好的保留着以往的传统格局和历史的风貌, 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被国家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凤凰古城”。图1为凤凰古城古建筑风貌图。

我国湘西凤凰县位于云贵高原, 地形以山地为主, 蜿蜒崎岖的山路导致了交通的不便和经济的落后, 这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 经济缺乏就不可能加大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力度, 不能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已经破败不堪的古建筑只会一步步走向衰落。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把自身的弱势转化成优势, 利用这些风烛残年的古建筑文物自身所带有的神秘气息和历史气息来吸引人们的目光, 大力发展旅游业, 只有这样, 才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来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 才能让古建筑文物保存下来并且源远流长。

3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 世界上的事物有利必有弊, 以旅游开发为方法来保护古建筑文物, 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是,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往往是很难控制的恰到好处的, 过多的追求经济就会导致历史名城结构遭到破坏, 严重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湘西凤凰古城亦是如此,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 凤凰古城的古建筑得到了一程度上的保护, 但是开发旅游业不能避免的一点就是会加大基础设备和公共设施的修建, 例如饭店、酒店等, 其中有很多会不利于对凤凰股古城的保护。古建筑文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过多的拆建历史街区。当前, 大多数古建筑都是由当地的原有居民居住, 湘西凤凰古城也是如此。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 来这观赏的游客越来越多, 为了增加收入, 当地的原居民会将自己的房屋用来开家庭旅馆或者餐厅酒店, 虽然增加收入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好处, 但是很多居民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会将古建筑拆除或者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楼层, 这就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结构, 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气息。尤为严重的是凤凰古城中的回龙阁地段, 古建筑已被拆除的所剩无几。所以, 保护修缮古建筑应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真正做到对古建筑的保护。

(2) 过多的修建仿古建筑。旅游业大力发展的同时, 旅馆、饭店绝对是获得经济收入的可靠来源, 特别是古建筑样式的房屋更是吸引人们的目光, 还可以因此提高物价, 可以获取不菲的收益。所以, 湘西凤凰古城内, 大量的仿古建筑正在被建起, 导致仿古建筑过多, 古城的文化价值下降。众所周知, 文物的贵重就在于它经过悠久的历史, 现如仍能挺立在人们的眼前, 让大家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神秘的历史的气息, 通过它去研究历史, 然而那些为了获取收入而建造的仿古建筑物是丝毫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但是毕竟要发展, 可以适当的进行仿古建筑的修建, 但是要在仔细研究古建筑的基础上进行, 在设计施工等环节一定要到位, 保持古建筑的构造, 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如果只是为了赚取收益而随便的建造, 只会降低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整体形象。

(3) 过多的游客数量。很多古文化遗址都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例如, 故宫、颐和园、十三陵等, 每年的游客都是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 这也造福了很多小商小贩, 游览其中, 大量的商家正在推销他们手中所谓的当地特产, 当年朝拜的厅堂却成了他们做菜的厨房, 真是可悲可叹。湘西凤凰古城也是如此, 每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给古城带来商机的同时, 如雨后春笋的酒店、餐饮也迅速发展起来, 大量的游客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原住民, 以往古香古色的古城现如今变为一个嘈杂的大型购物市场。

(4) 过多的环境污染。湘西凤凰古城本是山清水秀, 环境优美,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污水处理系统不够完善, 过多的污水未经处理就被排到沱江, 造成了降水的严重污染;游客的增加导致一次性餐具的增加, 过多的一次性饭盒、餐具和塑料被丢弃在江水中, 导致沱江江面上漂浮着过多的塑料垃圾;当地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大雨过后, 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图2为沱江风貌。

4 如何加强对凤凰古城古建筑的保护

湘西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事业极大的保护了古城的古建筑文物, 只有有效的避免其中环境污染严重、游客数量过多、仿古建筑过多修建以及过多的拆除等问题, 相信凤凰古城将会越来越好, 以下是具体的措施:

(1) 制定相关的政策。只有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在相关规定中加入有关污水处理的措施并投入使用, 以及研发可循环利用的餐具和塑料袋等, 才能有效的保护沱江不受污染。

(2) 增强政府管理力度。对于古城街区内的古建筑结构和建造规模进行控制, 严格控制仿古建筑的过分修建和对古建筑的拆除和加层, 将古建筑文物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内, 进行严格管理, 对违反者进行惩罚。

(3) 加强原居民的思想教育。要加强度凤凰古城原居民的思想教育, 分析事情的严重性, 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保护环境保护古建筑文物, 保留原有的历史气息, 凤凰小镇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不能只重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让凤凰古镇永远美丽。

5 如何加强对我们国家古建筑文物进行有利的保护

(1) 加强我国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立法。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只有加强对我国古建筑文物进行立法保护, 才能使文物保护有法可依并且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制定法律对我国文物进行保护, 严格执法, 违法必究,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条例, 让我国的古建筑文物可以得到真正的保护。

(2)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是讲究技术的, 所以, 要想保护好我国的古建筑文物, 就必须加强对文物保护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通过专业的人才研究处导致文物遭到破坏的原因, 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保护和修缮的方法, 是我国的古建筑文物保护享受专业的待遇, 对症下药, 提高保护的效率, 选择合理的机构, 保证我国的古建筑文物保护有效进行。

(3) 加强资金的投入。在加强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时需要一定的措施, 例如, 对遭到破坏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培养专业的人才、大量宣传保护古建筑文物的信息以及出台一系列的法律等,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才能有效的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

(4) 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要想增强人们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意识, 就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 要求人们不仅要保护有法律规定的古建筑文物, 对待没有列入古建筑文物行列的文物古迹也要自觉的进行保护。当人们的保护意识提高了, 不管是明确的规定的还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古建筑文物都会油然的出现保护它的意识, 有利于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有效进行。

6 结语

中国是文化大国, 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保护古建筑文物不受到破坏就是在保护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财富, 它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共同来创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当今, 古建筑文物作为连接我们与历史的脐带, 正在受到破坏, 我们应该制定据此的措施来保护它们, 保护我们的古建筑文物不受破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 拥有独树一帜的古建筑群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现有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 具体介绍了凤凰古城的背景、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对湘西凤凰古城古建筑的保护, 最后总结如何加强对我们国家古建筑文物进行有利的保护, 这对于未来我国文物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湘西,凤凰古城,古建筑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志良.湖北硒都彭家寨古建筑艺术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10) :112~113.

[2]赵丽丽, 王成武, 宋旭.府学文庙修缮工程技术性总结及古建筑保护模式的讨论[J].山西建筑, 2012, 31 (16) :120~121.

[3]聂亚荔.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思考[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3 (12) :234~235.

[4]袁程.环境振动对古建筑的影响研究[D].广州广东大学, 2012 (12) :345~346.

古建筑 篇2

一、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力学的多样性也反映在古建筑结构力学研究。桥梁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辉煌的篇章。桥者,水梁也。河流是孕育人类的摇篮,世界古代各大文明无不以河流域为发源地。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黄河、长江以及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建造了数以万计的桥梁,它们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辉煌的桥梁成就在东西方桥梁史中占有崇高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中国桥梁建设始于殷商到西周,发展于战国到秦汉,鼎盛在南北朝到宋朝。中国桥梁主要包括浮桥、梁桥、索桥、拱桥等四大类型,其中拱桥以材料划分又可分为石拱桥与木拱桥,中国古代辉煌的桥梁成就在东西方桥梁史中占有崇高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从距今1400多年的河北的赵州桥到距今400多年的颐和园的玉带桥,从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到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无不渗透出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二、举例分析

(一)河北的赵州桥(如图1),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古人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早在七十多年前,梁思成先生经过实地勘察和计算后惊讶地说:“赵州桥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它是一座单孔弧形敞肩拱石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6米,跨径37.02米,弧矢(拱顶到两拱脚的连线)高度是7.23米。直到1958年,它一直是我国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且至今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拱肩加拱这一“敞肩拱”法的运用,是世界桥梁之首创及赵州桥最独特之处。真正的敞肩圆拱,在西方迟至十九世纪才出现。在欧洲,直到1883年,法国在亚哥河上修建的安顿尼特铁路石拱桥和卢森堡建造的大石桥,才揭开欧洲建造大跨度敞肩拱桥的序幕,比赵州桥晚了近1300年。知道赵州桥的西方桥梁专家也都认为,赵州桥敞肩拱建筑,堪称现代许多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祖先,开了一代桥风。

赵州桥的建筑特点:(1)伏拱敞肩:大拱两端上方各有两个小拱——称伏拱。挖去部分填肩材料,称敞肩。伏拱敞肩有几大益处:第一,减轻了桥身自重,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也减轻了桥身对桥台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使桥身变轻巧,下部结构变简单。第二,敞肩的四个小拱在洪灾时能起到很好的泄洪作用,据桥梁专家推算,大约可增加过水面积16.5%。当河流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流过,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第三,通过敞

图2清明上河图之汴河虹桥

这幅市井人情味极浓的北宋风俗画固然重在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但是汴河上那座别致的桥梁也吸引了众多观赏者的目光。这座桥构造特别,它没有一根支柱,全部以木条架空造成,这座木桥没有柱脚的支撑,居然单拱跨越过了宽达16.5米(据《宋会要》记载)的汴河水面,而且它同时还承受了桥面巨大的载重。像夏天雨过初晴的彩虹,横卧在汴河两岸。它真如彩虹凌空横卧汴河,给都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那么,建造这座拱桥时是运用了什么力学原理,使它不至于坍塌呢?而它轻灵飞动的巧妙造型,在拱桥中更是独特少见。

图3 超静定结构

古建筑的新生 篇3

触,也为旅行者带来了新鲜旅行体验。

斯德哥尔摩最珍贵的欧洲新艺术派(Art Noveau)建筑重获新生。这座昔日瑞典最富盛名的女子学校如今依旧拥有着一个温婉而美妙的女性名称“Miss Clara”,瑞典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Hagstr?m&Ekman赋予了老建筑新的生命,并使其重新登上了都市的舞台。“我们希望每一个房间的窗户,都是欣赏斯德哥尔摩古老街区的包厢。”这是设计师Gert Wing?rdh的初衷,而他所设计的酒店,正是将城市的脉搏融入到酒店之中,即使你躺在大理石铺就的浴室之中,也仿佛与窗外的Sveav?gen街道连同在了一起,“酒店设计就是要让客人感觉不到陌生感,仿佛融入了城市。”

当然,设计师也留下了老建筑原本的基因,比如房间窗帘的式样,依照着历史资料,复原了当年女子学校的窗帘式样,储物柜简单却造型别致,更营造出“女生宿舍”的感觉,也让住客能够深刻感受到酒店骨子里的个性。

古建筑保护 篇4

德国老建筑档案“回归”青岛

研究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又将有新的重要依据。日前, 德国驻华大使馆薄瀚德公使向青岛市档案馆等相关部门移交了青岛市德国老建筑档案。

此次交接的档案是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德国建筑档案调研项目《青岛德国建筑文物保护计划》调研成果, 汇集了从德国的联邦档案馆、军事档案馆、德国外交部档案馆以及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房产档案馆等查阅复印的档案资料, 共计175份图纸、78幅照片、60份文献资料、3份博士论文, 包含了1898~1914年青岛历史规划图、历史地图、青岛德国建筑设计图纸、历史照片等。目前, 青岛市档案馆正组织人力对这部分档案进行翻译著录, 届时将为研究青岛德占时期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中欧历史建筑zh Ong Ou lishi jianzhu

哈尔滨重新修缮415处中欧历史建筑

哈尔滨市即日起对哈尔滨市辖区内的415处中欧历史建筑进行重新修缮, 其中包括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宾馆和犹太教堂在内的多个建筑都将以新面貌示人。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也是中国“欧陆风情”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同时, 哈尔滨也曾是东北地区多国领事馆聚集区, 后领事馆南迁沈阳后, 现今留存在哈尔滨的领馆建筑均逾百年历史。

据介绍, 自1997年以来, 哈尔滨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修缮方面已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 用于对市区内的知名历史建筑如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宾馆、意大利、捷克等领事馆等老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改造工程。

本次哈尔滨市将正式对415处历史建筑进行重新改造和修缮, 同时继续挖掘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建筑, 计划恢复和复建一批中欧风格的特色老建筑, 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整治。

古典主义风格建筑gu Dian zhuyi fengge jianzhu

上海现存最早西方古典风格建筑完成修缮

据悉,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上海现存最早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已于日前完成修缮工程。

20世纪前的黄浦江沿岸大多数是两三层的建筑, 1902年10月, 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横空出世, 这便是位于现中山东一路15号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它的出现不仅揭开了上海近代史和金融发展史的新篇章, 也开启了外滩新一轮建设的序幕。然而, 100多年的沧桑, 该建筑逐渐有了破损, 数十位学者的共同努力让它恢复了最初的样子。

“这是上海第一幢从设计、材料到施工均能与欧洲建筑相媲美的建筑。”参加此次修缮工程的建筑师说, 此次修缮遵循原真性保护原则, 尽最大可能采用存留下来的原材料, 仅对缺损的部分进行补配。

百年洋建筑Bainian yangjianzhu

芜湖百年洋建筑焕发新生机

缘于安徽省芜湖市政府实施的“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 英国驻芜湖领事官邸与益新面粉厂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 让不可再生的旧遗存焕发新生机, 融入现代都市生活。据悉, 芜湖西洋建筑的修复已于2012年基本完成。按预期目标, 今年底将完成传统文化遗存片区古建筑的修复和利用。

芜湖市中心最喧闹的步行街西侧, 中国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在进行收尾施工。该项目占地55亩, 总投资13亿元, 囊括英国驻芜湖领事官邸、华东第二大天主教堂等多座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西洋建筑, 定位于成为中国酒类行业内规模最大、地段最好、综合性最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规划建设国家级酒类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保税仓、地下酒银行以及红酒交易中心五个产业平台。

据统计, 芜湖现有20处33幢西洋建筑。除了西洋建筑, 还有芜湖古城、堂子巷徽派建筑群、传统文化遗存3个片区、300余幢古建筑。其中, 九成以上集中在中心城区镜湖区。镜湖区在2012年启动“芜湖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除了修复古建筑, 还依托其周边区域规划了14处文化产业园。

考古博物馆Ka Ogu BOwuguan

西安拟建考古博物馆

西安市正在筹建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基地, 其中包含西安考古博物馆等五部分。西安考古博物馆分为考古资料展示厅、大型墓葬集中展示区、碑石墓志展示保护区、公众考古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展示厅, 拟定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自1994年成立以来, 配合城市建设进行的文物勘探项目达1000余项, 勘探面积约7000万平方米, 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400余项, 发掘古墓葬、古窑址10000余座, 发掘古遗址约20000平方米, 保存出土文物70000余件。

铁路博物馆Tielu BOwuguan

广州两栋历史建筑变身铁路博物馆

近日, 从广州市规划局了解到, 黄沙的广铁旧南站保留的三栋旧建筑中, 其中有两栋将改造成铁路博物馆, 并已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另外一栋保留建筑将用作商业用途。

位于荔湾区黄沙大道的广铁南站地块, 是广州首宗结合旧厂房改造政策公开出让的住宅用地。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城市公共建筑用地、城市公共绿地, 总占地面积26.1507万平方米。该地块拥有稀缺的江景资源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是广州老城区罕有的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的巨无霸项目。

古建筑测绘 篇5

1、建筑群的总平面图。这是对非单体建筑,即如有院墙、牌坊、廊庑、古碑刻、道路等构筑物的建筑而言的。测绘总平面图应该准确地表现出各单体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间距,使其总体布局和环境一目了然。以往我们都是利用小平板仪来做这一项测绘的,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一种功能更为强大的测绘仪器——全站仪来辅助测量,它可以统一的坐标定点,并且集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的功能于一身,大大弥补了小平板仪数据不准确,使用不方便的缺陷。尤其是对于大面积的平面图测绘,甚至可以通过其专门的软件利用测量出来的控制点数据直接成图,这将极大地提高测绘工作的效率。

2、单体建筑的各层平面。这一项内容的测绘相对容易。对于大部分的建筑一般只需皮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图。测绘平面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应以此为根据。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装、山墙、门窗等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此外,我们还应该在此广泛使用激光测距仪,其优点是数据准确,使用方便,并且能测到一些因条件限制而人无法站立和上去的点的距离。它的这一大优势能在我们测绘立面和剖面图时发挥很大的作用。

3、单体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架,无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仪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对于一些两层以上近现代的文物建筑主要是借助全站仪测其高度。测出各点高度后,各个立面图就可以确定了。

4、单体建筑的纵剖面、横剖面。测量方法与测绘立面图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剖面图要更清晰地表达出各层之间的构造关系。

5、屋顶的俯、仰视图。与平面图恰好是相对应的。

他留住瑞安古建筑 篇6

翼角飞翘,风铎丁冬,费时近两年,木雕微缩作品“隆山塔”近日完工。

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的隆山之巅的隆山塔,与飞云江大桥交相辉映,是瑞安的重要标志。

出自浙江省瑞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万锡春之手的木雕塔,是参照实物以1∶38比例微缩而成,精巧至极,细节部分与原建筑分毫不差:微缩的塔身也砌造在须弥座式台基上,六面七层,底层有副阶,每层绕有木构腰檐、平座,每面隐出槏柱和倚柱,分成三间,每层明间辟为壸门。

木雕微缩的隆山塔,外施回栏,木构腰檐,翼角飞翘,龙头充满神韵,风铎也可随风而动,让人叹为观止。

万锡春告诉笔者,为这一木雕微缩作品的创作,他从2013年开始,放弃休息和娱乐,在业余时间里从构思、设计、画图,到材料收集和进行木雕组装成功。

万锡春说,创作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大概就是斗拱、翼角的龙头和风铎。只有五六毫米的风铎,在雕刻时连手指都拿不稳。微小的龙头神韵更难雕刻,在这小小面积上雕刀的稳定性更难把握,雕刻线条要流畅美观,没有多年的定力,根本办不到。42个风铎花了他3天时间,42个龙头则花了他一周的时间,手指头被雕刀划破出血是常事。

古戏台保留着南戏故乡的精华

在万锡春家中书房内,一座木雕微缩古戏台,浓缩着温州南戏的精华。

南戏戏台多是木结构,呈正方形,四柱,歇山式屋顶,檐角高挑,施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戏台的细部装饰极其讲究,精工镂绘,层层叠叠,而且彩饰鲜艳,显得华丽精美。戏台背靠门厅一侧是太师壁,左为“出将”,右为“入相”。

如今,很多古戏台被重修扩建,失去了原来的特色。为保护好这份弥足珍贵的南戏文化遗产,更完美地表现古戏台韵致,万锡春跑遍瑞安各地,考察了众多乡下的古戏台,摄影了大量的图片,仔细地揣摩,并寻找出最具瑞安特点的晚清时期东安硐桥古戏台作为母本微缩。

万锡春制作这一木雕微缩作品,完全依照原物的样子,按1∶22的比例微缩,也有4根柱子,歇山式屋顶,施多角重拱复斗式藻井。仿制的戏台上方的藻井,斗拱斜出,宛如流云;雕梁画栋无不细致,尤其正面横梁上的龙凤呈祥图案刻得栩栩如生;戏台前刻着“出将入相忠奸善恶终有报应;男女老少殿内观戏皆大欢喜”字样的楹联柱牌,可活动上挂。整个古戏台基本保留了古代建筑独特、严谨的风格和温州南戏的优雅内涵,具有科研和艺术价值。

留住家乡古建筑

万锡春多年从事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对瑞安的古建筑有一种特别的情怀。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万锡春在编辑《瑞安记忆·古城》一书时,实地考察发现,瑞安众多古建筑非常有特色,可惜有不少已被损坏或拆除,他感到非常痛心。于是,一个梦想在他心中产生:如果能以微缩模型的方式“重现”那些将要消失和已经消失的古建筑就好了,一方面可供后人观赏,另一方面也能加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万锡春平时爱好收藏、书法和文学,加上年轻时学过两年木工,这为他木雕微缩古建筑提供了便利条件。

怀着对家乡古建筑的热爱,万锡春拍摄了大量资料照片,参考史料,定出方案,开始着手制作。

为了使作品更加精美,万锡春专门到中国木雕之乡东阳购买了专用的木雕雕刻制作工具。2006年上半年,他的第一件作品“小沙巷台门”问世。2007年在雕刻“话桑楼”时,因为该楼尚未重建,没有实物参照,他就去找文物史料和照片。外部整体造型有了,内部结构的照片没有,他又去寻访知情的老人,终使这一作品顺利完工。

除了“隆山塔”“东安硐桥古戏台”“小沙巷台门”“话桑楼”,万锡春已按实物1∶22的比例,精心雕刻了“玉海楼台门”“丰湖亭”“登科坊”等作品。所有这些木雕作品均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不用一根铁钉,门、柱、窗、斗拱、花脊、飞檐、楼梯和盖瓦等一应俱全,且门窗可以开启。

万锡春的瑞安古建筑木雕微缩作品,留住了文化。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

《探秘中国古建筑》 篇7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1日

辽南古建筑序言 篇8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建筑形态上,还是在建筑结构上,至始至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相当完整的建筑体系。地处辽南的大连地区也同样遗存了一批规模不算庞大,但仍具有一定特色的中国古建筑。大连地区的古建筑主要分布在三座山城和两座城池之中,山城分别是城山山城、巍霸山城和卑沙山城;古城为复州古城及金州古城。

2007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先后对位于城山山城的附近的法华寺和天后宫;巍霸山城附近的清泉寺;卑沙山附近范围的观音阁、响水寺、朝阳寺、石鼓寺;复州城内的衡山书院、清真寺等等十余处大连古建筑进行了陆续的建筑测绘及研究工作。这十余处古建筑大多为省保单位,少数为市保单位,还有1处为国保单位。

古建筑防火探究 篇9

关键词:古建筑,防火,探究

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等建筑, 它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 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 是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一、古建筑防火的必要性

古建筑起火, 造成的火灾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计算的。除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以外, 在建筑物内一般都藏有大量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对研究历史、宗教、天文、星算、医学、文化、艺术等,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建筑是某一地区、某一时代文化发展的标志, 代表了当地特有的奇迹。它能反映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形象地说明历史的渊源和脉流。古建筑作为一种精神象征, 能给予后人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

古建筑凝聚着古代先民和匠师的智慧,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等形态,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极好见证。古建筑及其独特的几何形体, 具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有人把它喻为“凝固的音乐”。我国古建筑除了自身的建筑艺术价值以外, 还往往是文物荟萃之所, 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雕塑、绘画, 还有大批瓷器、漆器、玉器等摆件, 同时还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碑刻, 具有极强的文化欣赏价值。

古建筑还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许多古建筑现已被作为博物馆、旅游点, 同各地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成为风景名胜, 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 给国家增添了大量的旅游收入。古建筑为城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是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一) 火灾荷载大, 耐火等级低

虽然, 古建筑物在火灾发生概率上平均小于现代建筑物, 但其火灾破坏性不论从时间、速度、程度上均远大于现代建筑物。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用松、柏、杉、楠等木材为主要材料, 同时古建筑中的木材, 经过多年的干燥, 成了“全干材”, 含水量很低, 因此极易燃烧, 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材, 由于质地疏松, 在干燥的季节, 遇到火星也会起火。这样高的火灾荷载导致古建筑起火后, 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 且屋顶严实紧密, 在发生火灾时, 屋顶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 温度容易积聚, 迅速导致“轰燃”。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 表面积大, 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 再加上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 有的古建筑更是建在高山之巅, 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 燃烧猛烈, 极易形成立体燃烧。2003年1月19日,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发生大火, 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 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同时文物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以山西为例18118处文物建筑中砖木结构的就有9000余处, 宋、元以前的地上文物建筑占全国的72.6%,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保) 有119处, 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就有93处。无论是归属于何种形式的古建筑物, 其结构及使用材料均已年久老化, 斑驳陈旧。因此发生火灾后在确保人员疏散、结构完整等安全目标外, 还要尽量维护其特有的价值, 其难度是相当大的。

(二) 组群布局, 无防火间距、容易火烧连营。

像杭州的灵隐寺、舟山的普陀寺、天台的国清寺等古建筑, 它们在布局安排上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以单座建筑构成庭院, 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形式多样的组群。其规模壮观, 气势雄伟, 但由于廊道相接, 建筑物彼此相连, 没有防火间距, 建筑群内没有消防通道, 一旦发生火灾后既不利于安全疏散, 又极容易造成星星之火顷刻成燎原之势, 后果不堪设想。

(三) 远离城镇, 靠山缺水, 扑救不利。

我国的古建筑分布在全国各地, 且大多数形体高大, 坐落偏远, 构建在半山腰或山顶, 容易遭受雷击, 而且方圆周围没有消防水源或距离水源很远, 人烟稀少;少数在城镇附近的古建筑, 也因院墙高大, 台阶层叠, 门窄、槛高无消防车道, 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 这些都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旦发生火灾, 只有任其燃烧, 直至烧完为止。

(四) 无消防组织, 缺乏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 没有自救能力。

许多古建筑的主管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 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消防安全管理。在古建筑的使用中, 一些地方利用古建筑开设旅馆、饭店、招待所、工厂、仓库等, 火源管理不严, 电线乱拉乱接, 线路开关随意乱设, 消防设施配备数量不足, 消防水源缺乏。有的古建筑的周围大量开店, 火灾危险因素大量增多。有不少贵为“国家级文物”的古建筑, 实际处境却是无人管理, 自生自灭;诸如寺、庙等古建筑, 虽有僧侣打理, 但因防火意识不强、资金缺乏等原因,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无专人负责, 消防设施和器材配置严重不足, 有序和严格的防火管理成了一句空话。古建筑如此对火魔不设防的现状, 亟待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诱发古建筑火灾的主要原因

建国前, 我国古建筑起火多数是雷击和战争引起的。建国后, 一些古建筑被随意改变其使用性质, 火灾时有发生, 原因也大不相同,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活用火不慎。主要是炊煮、取暖和照明用火, 不慎引发火灾。1990年1月25日,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石藏寺特大火灾就是哈达落到酥油灯上而引发的。

2、电线电器设备起火。主要是由于电线陈旧老化、绝缘损坏、发生短路引发火灾;还有的是大功率灯泡紧靠可燃物, 长时间烘烤而起火。

3、乱扔烟头起火。1992年9月19日, 扬州市旌忠寺藏经楼就曾因遗留烟头引发火灾。

4、小孩玩火。1982年2月, 北京市万寿寺西路行宫被烧毁, 就是小孩玩火造成的。

5、宗教活动。1984年4月, 云南筇竹寺华严阁发生火灾, 直接原因是两位信女进阁烧“头炷香”不慎引起的。

6、雷击起火。1969年9月, 河北省避暑山庄的普佑寺, 因未安装避雷设备, 遭雷击起火。

7、生产用火。1981年9月20日, 扬州市“卢宅”火灾, 就是由于古建筑中生产工人违章作业所酿成的。

四、古建筑火灾的防范措施

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及其诸多消防安全隐患问题, 应当引起主管部门和古建筑使用单位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这些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重视和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 落实各项消防措施, 确保古建筑的安全。

(一) 密切协调配合。

古建筑的保护应由政府牵头, 消防、文物、文化、宗教、旅游、园林、城建等职能管理部门积极配合, 把防火管理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部门, 并落实到人, 以便积极有效地做好防火工作, 才能有利于确保各项消防安全措施的落实。

(二) 加强火源管理。

禁止利用古建筑开设娱乐和餐饮场所;古建筑内不宜作为游客食宿点;对游客和寺内僧众的用电用火应实行严格控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用电用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互相监督执行;香烛火源应划定活动区域, 且必须做到专人管理, 检查清理以及采用防火措施加以控制;古建筑内必须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山林起火常常危及古建筑的安全, 在古建筑围墙外20米范围内不允许堆积落叶和生长荒草, 一经出现应及时进行清除;凡与古建筑毗连的其他房屋, 应有防火分隔或开辟消防通道;古建筑需修缮时, 应由管理和使用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制订消防安全措施, 报公安消防机构批准后, 才能开工。

(三) 严防电器火灾。

在古建筑内安装电器设备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批准, 并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对使用的电器设施、设备要落实专职电工定期检查和维修。电源线宜穿管布置, 并设置控制开关及自动保护装置, 做到人离断电。

(四) 防止雷击起火。

高大的古建筑, 应视地形、地物需要, 安装不同的避雷设施, 每年雷雨季节来临之前, 必须对所有古建筑的避雷装置进行检查和测试, 对不符合要求的避雷设施, 必须立即修复。

(五) 配备消防设施。

古建筑管理单位应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水源、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修筑足够容量的消防水池和配备消防自动给水、自动报警系统;古建筑内的各种木材及棉、麻、丝、毛等织物, 要进行防火阻燃处理;在收藏、陈列珍贵文物的重要展厅必须要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并确保灵敏有效。

(六) 健全消防组织。

古建筑的凋零之美 篇10

今年元旦期间和今年初夏两次去北京市房山区, 本来是去佛子庄乡上英水村拍摄四合院改造项目, 可无意中来到佛子庄乡东南部大南山北侧, 半山腰突兀一片破旧的老房子吸引了我的镜头。当地一老人告诉我, 这叫查儿村, 明代成村。因村址地处沟岔之上, 称岔儿, 演变为查儿。有传说古代曾有王爷 (或皇帝) 到此地寻查失落在民间的儿子, 故得名查儿。虽然这些房子已成废墟, 可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原有村民现已迁往良乡。

石片瓦石头墙石板路, 经过石头门走进杂草丛生的废墟, 尤如进入明清四合院自然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树丛中的老屋, 错落有致, 疏密有度。有的单家独户, 有的几幢一排, 但都是背靠山坡, 面朝山沟, 布局朝向自然而和谐。

由于是依山而建, 山上的石头就成了宝贝, 用石头垒出平坝, 不仅使房屋平稳平衡, 而且每户门前的院坝, 就成了人们的活动空间, 晾晒粮食的地方。

平房一字儿排开, 有成90度角半围合的, 也有独立矗立在山尖上的, 星罗棋布掩映在树林和杂草丛中。

这是比较集中的一片居民区, 有呈正方形的好几个四合院。每一幢房子就是一个合院, 每户院都由一个石砌的院门进出, 房舍周围, 树木繁茂, 好一派生态景象。

更有特色的莫过于四合院, 依山而建, 拾级而上, 步入院门, 四面围合, 石砌高墙, 宅院深深, 估计是当时的大户人家, 雕花格窗, 古典风格, 很像电影里的画面 (为什么影视剧组没发现这个地方呢?) 。

一座仿人字形山墙的白色建筑是一个蓄水池。古人造屋都逐水而居, 一般来讲有水源的地方就有房子。但据路边老人讲, 由于上世纪50年代开釆煤矿, 破坏了水系, 后来村里就从山下抽水蓄在水池里供村民使用。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篇11

摘 要:本篇论文以中国特有的五色,青、朱、白、黑、黄,来阐述历代更替所赋予的建筑色彩倾向和象征意义。原始色彩是色彩象征性的最初依托。物质的本色彩象征性是普遍存在的,人类依据色彩本色及长期的生活经验,定义色彩的“生命性格”特征。为生命本质活动的需要而选择色彩,成为了人类色彩象征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色彩;五色说;公共艺术

1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来源

中国古典建筑色泽艳丽,颜色种类繁多,大面积色块铺垫对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味用色方案。建筑物上的色彩缤纷,是我们特有的民族特色。

1.1 本色的影响

建筑物的色彩很大程度上是由材质自身色彩倾向带来的。砖瓦、石头、金属、木材等各有的原色,自然矿物质颜色如绿松石、碳、蛤蜊白、金、银等。在常用的“五彩并举”的混合结构中,便自然形成了多种色彩。地面上“中庭丹彩”就是本来烧制的红砖的颜色。建筑中白色基台和石栏杆,就是“汉白玉”或花岗岩的原色。屋面主要是砖瓦本身的颜色,灰色或者青灰色,墙身的砖则是烧制出得来的颜色,至于夯土墙,表面都被涂上防止雨水冲刷的白灰,虽然可以随意添加其他颜色,但还是以原色为主。至于黑色,大量的木材,用于取火,烧成的木炭为黑色。泥土原有的土黄色,和茅屋屋顶农作物或其他植物(在此称之为“草”)干枯后的颜色这里也便有了几种传统主色红(砖)、白(墙)、青(瓦)、黑(碳)、黄(草)。

1.2 当时科学条件下,所能提炼的必要条件的影响

颜料的发明,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以及动物质颜料的提取技术的完善。从大自然中提取颜色是古人惯用技巧。建筑色彩也主要体现在木材的油漆上、金属的装饰以及后期发明的琉璃建筑材料上。

2 色彩象征的发展

2.1 传统色彩心理的形成

在远古时代,色彩的象征性以季节和方位为主要依据。五色制体系建立主要是基于原始颜色或颜色的象征意义。 春季万物生长为青色,夏季刺眼烈日为朱色,秋季多雾气,为白色。冬季夜长星黑,为黑色。土地本色为黄色。

2.2 时代发展赋予色彩的新内容

五方观念东、西、南、北、中央在商后期已经构成,甲骨文中也有不少“四方”“四土”的记载。《左传》有“天有六气,发有五色”之说,将“红、黄、青(蓝绿)、白、黑”五色定为正色。五色制的色彩体系是在对色彩的原始感知上根据“五德”“五行”规则建立起的。从天地四方、自然属性在四时轮回及时间长河中进行有倾向性色彩掌控。随着社会等级的产生,色彩便成为为政治、宗教服务的工具。《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颜色已作为“明贵践、辨等级”之用。汉代,继承发展了周代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化。青 青龙,东方;朱 朱雀,南方;白 白虎,西方;黑 玄武,北方;黄龙,表中央。五色:木为青;火为红;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五方: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四季:春为青;夏为红;秋为白;冬为黑。

2.3 重要朝代更替与色彩地位的影响

朝代的更替,必有色征:“夏氏后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礼记·擅弓》。

(1)原始社会时期(炎黄)单色肯定。炎黄二帝将中国主色调红、黄、黑三色基本的色彩共识确立起来。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向往都是色彩共识形成的基础。红:“尊黄尚红”来源于对太阳、大地、火的崇拜和生命、血液以及对贵重金属的崇拜。黑:在古代黑色涂料比较容易获得的,对夜晚的敬畏产生黑色的崇拜,巫术活动加深了对黑的敬畏。红与黑因程度相生,黑色与红色在当时具有咒术性特性。黄:对土地的向往崇拜赋予了黄色的象征意义,出于对粮食的向往,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收获的意义。

(2)奴隶制时期(夏商周)五彩并用,红为尊。五色形成:传统色彩的五色体系又各自与五行相连: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黑:除了继承原始时期的意义,黑色又具有了贬义之性。屈原在《九章·怀沙》中:“变白为黑兮,倒上为下”。红:红色成了王权的象征。有“周人尚赤”之说。《吕氏春秋·名类》上说,“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在这种尚赤风气影响下,建筑色彩中以红色为最尊贵。周天子宫殿的柱、墙、台基等都涂成红色。这样,红色成了王权的象征,其尊贵地位日益巩固。黄:中国远古时代把黄称为“中和”之色。土地之色。《论语·乡党》记载,在年终举行腊祭时穿“黄衣狐裘”。青:是植物的色彩,象征着天空、春天、水等。白:白色的象征性在中国具有多义性。在《易·贲》中提到:“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王弼注:“以白为饰,而无忧患,得志者也。”白色在这里是吉祥的象征。

(3)古代史开端(秦)黑色为尊崇拜。黑:“别黑自而定一尊”。“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旎族节旗皆上黑”。同时秦人在建筑上也崇尚黑色它又象征“神秘肃穆”等含义。红:秦代建筑上宫殿的柱子仍涂红色,红色仍有很高地位。

(4)秦后(汉唐宋元明清)黄色为尊崇拜。黄:黄为王室专用观念产生,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尊黄、爱黄的习俗早在唐汉就已经形成,土被奉为五行之首,“黄生阴阳”的说法成了一切物质元素中的主宰。《汉书》中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黄色成为君主独占的颜色,经隋唐至宋之后,渐渐成了其专用色。明清时,尚黄之风达到最高点。唐宋时期己大量使用黄色琉璃瓦屋顶。黄色琉璃瓦成了皇家建筑的重要特征。红:等级较高的色彩。自汉代起,重要建筑木构部分的色彩都以红色为基调。另外,宫殿,官署,庙宇大都使用红墙,唐朝建筑以红白为主,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2.4 儒、释、道的思想对色彩观念的影响

儒家的正五色,道家的尚黑,佛家的绚丽多金。

(1)儒家。儒家初期色彩观念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形式中,实现那个时代的“五彩彰施”的色彩辉煌。儒家把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孔子曾斥责青杂色“恶紫之夺朱”。以礼的形式保持颜色的单纯性。儒家思想赋予了道德使命感推动了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然而这种规范化的价值体系,也严重制约了色彩表达的意识。

(2)道家。《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天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表现出到家“无色而无色成焉”主张朴素玄化,反对错金赋彩,尚黑色回归基本趋向。

(3)佛家。佛教的传入给中国色彩增加了异域风情,大量的鎏金佛像,鎏金顶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崇了黄色的地位,又增加了金本身贵重的气息。

3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是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形成的。随着朝代的更替,建筑色彩随之发生着变中国色彩的形成和发展。多元的文化必定影响着建筑色彩的多样性统一在整个民族共识继承和发展上!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各类流派的学说、政权、宗教,无不借色彩明道示礼,从帝王到市井小民,都对色彩诚惶诚恐、仰之畏之。因此,中国传统色彩承载了除了色彩本身特性以外大量历史阶段特征性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色彩可以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J].建筑技术,2009.

[2]李允和.华夏意匠:中国古建筑设计原理分析[J].建筑技术,2005.

[3]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修订版)[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作者简介:李佳婷,女,河北藁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古建筑保护与维修 篇12

1 古建筑的分类

中国古建筑在分类上大致分为宫廷建筑:如北京故宫、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沈阳的末代皇宫,薄仪的末代皇宫我们是针对学术研究而言。寺院建筑:如西安大慈恩寺、荐福寺、长安的兴教寺、洛阳的白马寺、杭州的灵隐寺、浙江岱山的极乐寺等。祭祀建筑:如乾县的乾陵建筑、北京的十三陵建筑等。园林建筑:苏州的网师园、留园、蠡园、拙政园等。民居:韩城的党家村,西安老城区的督军府,山西省晋中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几类。

中国古建筑在规制上,宋代的《营造法式》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如何划分这种规模等级,在这两部历史文献中都没有作出明确交代,但是严格的封建礼制却体现在古建筑的风格上。

中国古建筑以其庄重、雄伟、磅礴大气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日本东京的药师寺,韩国、朝鲜、美国等只要有华人的地方,无不留下中国古建筑的雄姿。

几千年文明历史,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在岳阳楼重建落成时诗人王勃即兴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诗圣杜甫也在登上岳阳楼时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感慨的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中国数千年来,虽然有二十余朝代帝王的更替;在政治上,有匈奴五胡的威胁,辽金元清的统治,有历史战火的破坏,有外国列强的破坏;在文化上先有佛教的输入,后有耶稣教之东来,中国的文化却是更续的。中国的建筑,在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各个的特征,但基本的营造方式和原则却是始终如一的。数千年来的工匠们,遵循着他们的原则,在他们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在欧洲中世纪的工匠们一样,始终是循规蹈矩不可轻易逾越。15世纪初,那是个张扬的年代,意大利文学、绘画、雕刻,在复兴运动中已有了百年历史。文学雕绘界,已产生名师,如Dante,pisano,Boccacio等;他们的作品,左右了时代潮流。那时建筑界的复兴运动,均是以罗马古式为蓝本。

中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匠师们设计及制作的意念完全取决于官方的意志,匠师们没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因为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而这里的劳心者普遍泛指上层,而非这些从事建筑业的匠师们。

朝廷追求的是四平八稳,歌舞升平。所以当时的宫廷建筑也以其庄重、雄伟、威风八面,而毫无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张扬而言。那些祭祀建筑,则是为朝廷的皇室及其臣子而形成的陵墓建筑营造相同,可谓生住其屋,死居其所而已。只是历朝历代大同小异,异曲同工罢了。军师建筑中的敌楼,也是风格雷同,只是历代在斗拱、彩绘及屋面略有不同罢了。民居则是以受皇室影响在规制上稍有不同罢了,也无其他的新意。

清代下半叶,八国联军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满清政府的退让,使得许多地方变成了通商口岸,以及外国的“租借”。外国人可以自由的出入,营造房屋。一批欧洲建筑师的进入,他们在通商口岸及租界建起一些欧洲建筑,将欧洲的建筑艺术带入中国。然而他们在中国又发现这个地大物博、神秘的国度里,也有欧洲没有的东西,于是一些欧洲同中国的建筑相融合的胎儿就产生了。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吸取了罗丹、米开朗基罗等欧洲艺术家的精华,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有风格,以国画大师齐白石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及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老前辈,他们都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精粹,而欧洲文艺复兴的狂潮其后四百年而不衰。

2 古建筑的保护之我见

古建筑的保护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繁琐的事情,古建筑一般都是砖石结构或砖木结构,且年代又都久远,主体所用的砖石,经过天长日久的风化,而其木构件又经过长时间的炭化,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腐朽。有的则因白蚁作祟,使许多木结构已失去应有的功能。完好的则因长久干燥,防火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2001年的一场大火,将一座唐代古建筑烧之殆尽,使这本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院建筑,失去应有的价值。

时隔几年道教圣地又遭遇了一场大火,烧毁古建筑千余平方。古建筑被毁,它的经济价值可以估算,然而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无可计算的。诚然古建筑保护需要许多财力、物力是一件只投资没有收益的事情。但是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去保护,去抢救。确实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作为我们陕西又是文物大省。曾有十三个朝代在西安建都,留下大量古建筑,需要大量资金去保护,资金缺乏,是否我们也可试行中外合资。即同外国研究机构合作,让国外人投入部分资金来保护古建筑,是否可行,有待领导们的决定,也许可办,也许根本就不行,只是本人自己的想法而已。防治白蚁是切实可行的,只要定期给古建筑木构件喷洒些药水,发现虫害,得彻底根治,未发现的加以防治,防患于未然,使古建筑得以安康长久。再就是古建筑防火,古建筑防火是一个大问题。首先古建筑大都处于深山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优雅的环境,如诗的建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困难,水资源较缺,有的极缺。加之古建筑过去都没有防火设施,不像现在建筑有消防栓,有喷淋、有烟感报警装置。然而它们的要害又是怕火,一旦发生火灾极难扑救。所以古建筑防火是当务之急。我们是否可以给古建筑适当安装监控装置,把所有部位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一旦发生险情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不致于发生大的损失。

3 古建筑修复,修旧如旧

古建筑的修复同现代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建筑要求越新越好,而古建筑则要求修旧如旧。一个古建筑当你将它重新修复后,让人一看它就是古代建筑,并不是说一看其造型是古建筑,而是不但要从其造型上看是古建筑,还必须从材料上看,它就是年代久远。古建筑修复中,尽量是用原材料,在原材料实在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必须调换时,必须选择同原材料相同,材质色泽一致,尽量选择无节疤或少节疤的材料。所处位置的图案雕刻须与原来的一模一样,油漆也要刷成看似很旧的样子。

我在过去的工程施工中还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那是我们施工西宁市马铺臣纪念馆,该项目是异地重建,原建筑系砖木结构,当我们将原建筑实测完毕,拆除进行完后,异地将主体建成,到装修时遇到了难题,因为原建筑槛墙以下是青砖磨砖对缝墙,而在重建时按照文物部门的要求给±0.000增加了一道基础梁,而就是这一道基础梁使得磨砖对缝墙无法砌筑到底。因为基础梁距磨砖对缝墙的边沿只有4 mm,墙砖是无论如何也砌筑不上的。正当我一愁莫展时,有人提出是否可用色泽一致的面砖来镶贴,这一建议甚至得到了文物部门的同意,为了不留下缺憾我还是否决了这一建议。想了许多方案,最后我采取了将原来的青砖磨好,然后将它再切成2.5 mm的条砖,用高标号水泥粘贴,经过5 d的常温养护,再用1∶5白水泥石膏浆修缝,这样效果和原来的磨砖对缝墙的效果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要论证的修旧如旧。

4 古建筑维修中的“透风”环节

古建筑使用的青砖都是手工制作,强度较低,空隙比较大,加之年代久远,酸雨侵蚀,许多古建筑墙体青砖表面严重腐蚀,砖体疏松,用手一捻即成粉状。轻则影响美观,重则影响古建筑安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建筑工程师及文物工作者研讨的课题。

我曾应邀参加西安天主教南堂维修研讨会。该建筑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式古建筑,距今有近二百年历史。

4.1 该古建筑现状

该建筑正立面砖雕严重残缺,圆柱接口外表起皮剥落。外墙青砖严重侵蚀,大约有10%青砖粉化。屋面板瓦、筒瓦残损约有15%,六兽缺头少臂。正脊缺损约30%,垂脊缺损20%,屋面大面积漏雨。室内墙裙板空鼓霉变,壁画大面积空鼓,局部剥落。藻井因漏雨严重变形翘曲。椽子大约10%断裂,望板约30%破损。

4.2 问题分析

1)外墙体较高(大约有6 m),如此高的墙体出檐却很短,出檐只有300 mm,出檐用青砖封闭出挑。每皮砖出挑60 mm,出挑六皮。因出檐很短,又是青砖冰盘檐。下雨时,雨水顺墙面流下,加之手工青砖空隙比较大,吸水量大,导致墙体一直潮湿。

2)原墙体可能为夹心墙,即内外墙面为砖砌体,中间夹土坯,墙体厚度较大,当时这样做一是为了节约材料,二是为了保温。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工程造价,解决了保温问题,但是也埋下了隐患。当下雨时,雨水境外墙砌体渗透到中间土坯,顺墙体流下的雨水渗入墙基。原墙基根本没有做防潮处理,或防潮处理做的很差。而室内地面又是用全瓷地砖铺设,墙面下部做有木墙裙,上部大面积用有机颜料做成壁画。天晴后墙体外表很快晒干,而渗入地基中的水分沿墙体上升,外部气温较高,形成高压气流。渗入墙体的水分在高压循环气流作用下,水分不能散发出去,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所以墙体总是潮湿的。周而复始湿气不断上升形成外墙砖侵蚀内墙空鼓。

4.3 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我给出的方案可以概括为“一堵二疏,疏堵结合”,具体方案如下:

1)沿外墙基向外开挖1 m宽,深度为原基础2/3约1.5 m,用3∶7灰土夯实,上铺300 mm~400 mm方青砖。为确保建筑结构稳定性不受影响,施工时采用小段开挖,每次开挖长度约2 m,随开挖即回填。搭接留踏步差,留置长度为2/3振动夯底面,搭接夯实。2)在铺地面方砖时,沿墙体用防水胶水灌缝,使雨水不能沿墙体进入墙基。3)外墙做两排气孔,直径为100 mm。第一排在墙基石以上,第二排比第一排高0.5 m,并与室内相同,孔间距为3 m,上下排错开,即第二排孔在第一排间隔1/2处,打好孔之后设防鼠网,用透雕青砖进行装饰。4)沿内墙向内开挖0.5 m宽,深度为原基础1/3,约1 m深,用3∶7灰土夯实,至距现地面0.3 m,即开挖即回填。再给墙上开通风孔,孔径100 mm,与外墙打通,通风口用砖砌成与墙面平做防鼠网。然后再回填3∶7灰土,上铺青砖,并两边砌120 mm墙,墙高0.25 m,留通风口,上面用透雕石材铺平,形成室内循环通风道,使墙内湿气随空气而蒸发。第二排通风口比第一排高0.5 m,做法依前,然后用木纹铝塑板做墙裙,墙裙在通风孔位置留艺术小孔,达到既美观又通风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要论证古建筑的“透风”环节。古建筑维修是一个比较繁杂的工程,维修手法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叙述。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古建筑的分类及特点,针对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进行了探讨,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具体案例,分别阐述了古建筑防虫、防水的具体措施及修复方面应注意事项,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古建筑,特点,防水,修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营造法式.宋代李诫修编中国书店[Z].

[2]日本前野直杉,石川中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M].杨松涛,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

[3]梁思成.清代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田永复.中国园林建筑构件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上一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下一篇:小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