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古建筑

2024-08-15

科学知识古建筑(通用12篇)

科学知识古建筑 篇1

天工开物

-----古代建筑中的科学知识

一、灵渠:

在广西桂林的兴安县境内,有一条静静流淌的人工运河,这就是秦朝著名的水利工程——灵渠(秦朝人史禄受命设计)。

从秦朝所在的关中平原到岭南地区要横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这就是灵渠选址的要求。

南岭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向北流的大多流入长江水系,向南流的大多流入珠江水系。连接这两条水系,史禄选择了湘江和漓江,今天看来这是最短的连接方法,那儿湘水和漓水相差几十里,不是很远,山势也不是很陡,所以他选择在那开灵渠。

灵渠工程由湘江上的渠首工程、引向漓水的南渠和重新连接湘江的北渠三部分组成。在灵渠的起始部位,有一座人字型大垻(这是一座溢流垻),斜向南渠的叫小天平,斜向北的一侧叫大天平。(天平垻,古时又称铧堤,因为它的外形像犁铧而得名。)作用:人字形大坝把扑面而来的江水正压力变成侧压力,增强了它自身的强度。人字型长短边之比是7:3,江水也被按比例分开,水满时恰好使得南北渠两边水量一致,都是1.5米深。适量分水使多余的水越过坝流回湘江故道。同时,在洪水来临的时候,它也可以保护坝身不被冲垮。

铧嘴是最好的分水工具。

坝身由许多巨石砌筑而成。链接:在两块巨石之间人们凿出一个“X”型石槽,并形象地称之为燕尾槽,然后在燕尾槽里搁上铁定,用铁锭把两块石头锁紧。洪水冲击时候,“X”型铁锭可以有效的分解这种冲击力,确保两块石头紧密相连。每一块石头都用这样的办法锁紧之后,整个大坝就会然一体。

灵渠陡门是中国人使用的最早的运河船闸技术,它的原理与现代船闸完全一样,只是松木、竹子的陡门变成了钢铁的闸门。

科学知识古建筑 篇2

在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过程中, 二者有相似之处, 如不对它们进行辨析和界定将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困惑及造成概念使用时的混乱。

1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

1.1 知识地图的概念

“地图”是一个以二维或三维空间形式显示地形和人类活动及相关特征的地理学概念, 知识地图最初是表现科学技术活动与知识的地理分布状况的地图。台湾地区的研究者们也将知识地图叫做知识分布图或知识映射图, 相应的英文为“Knowledge Map”。

知识地图的本质是作为知识管理领域的一种工具与技术。知识地图的概念最早由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在其经典著作《情报学基础》中正式提出。可视化地显示可获得的信息及其相互关系, 它促使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在各个具体层面上进行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学习。在这样的地图中包括的知识项目有文本、图表、模型和数字。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定义, 从知识地图所包含的内容, 通过知识资源调查所获取的知识资源目录和目录内各知识款目之间的关系;从知识地图的功能, 知识目录和领域专家的导航系统, 是一个向导, 它指向的是知识源和知识库;知识地图不仅是知识的存储地, 而且还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

目前研究的知识地图就是对组织知识资源总体分布情况的可视化描述, 包括组织知识资源的存在情况及其载体, 以及资源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组织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和各知识条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以及组织专家的导航系统, 是利用构造地图的方法将各类知识资源中的知识关联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网络[1]。

1.2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

“图谱”是一个图像, 以一定空间形式在一定时间范围中展现与变化的系统概念。知识图谱英文为“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从字面可看出其是对知识领域进行映射即以可视化的手段对知识进行展示。

国内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领军人物刘则渊对科学知识图谱定义为可视化地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及其载体, 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组织内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和深入[2]。

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是以科学知识为计量研究对象, 所以属于科学计量学的范畴。它以数学方程式表达科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进而以曲线形式将科学发展规律绘制成二维图形时变成为最初的知识图谱。科学计量学奠基人普赖斯是科学知识图谱的早期开拓者。随着科学计量学的发展, 描绘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规律的数学模型, 逐渐从二维空间模型发展为开始运用三维空间模型, 科学知识图谱也相应地从简单的曲线图发展为较复杂的三维立体图。著名德国科学计量学家克雷奇默关于科学合作的三维空间模型研究, 大大地推动了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因此, 知识图谱绘制是科学计量学的发展与创新。

科学知识图谱是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 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来说, 知识图谱是把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结合, 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的多学科融合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把复杂的知识领域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而显示出来, 揭示知识领域的动态发展规律, 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参考。

2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比较

2.1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进展

经过几十年的演化, 知识地图已经大大扩大了传统地理图的概念, 知识地图作为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够整合组织中的零散知识, 提供概览组织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统一界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管理、重用和共享使知识组织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知识地图的研究已由先前侧重探讨它的类型和功能及其构建原则和方法, 转向了实际构建技术和应用研究。

科学引文与科学知识图谱ISI的创始人, 加菲尔德推动了代表学术共同体的多学科数据库—SCI的发展。60年代早期, 加菲尔德等人开始了基于引文数据的开拓性研究并绘制了DNA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图谱。1965年普赖斯运用相同的数据在他的论文中进行了知识图谱绘制的开创性工作。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应运而生[3]。信息可视化是受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大大推动的, 美国信息研究所提供的引文数据库使引文结构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越来越便利, 知识图谱已成为科学共同体结构与发展研究的主流方法广泛应用于很多学科领域。知识领域的可视化是通过三维空间来显示各知识领域间的关系, 它旨在揭示由科学文献和引文路径的复杂交织所反映出的科学主流。1994年图谱概念介绍, 指出一系列历时代排列的序列图谱可以用于发掘科学前沿, 各领域科学家能够利用这类图谱预测一个学科的发展趋势, 以及图谱中显示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内容。

2.2 知识地图分类与科学知识图谱的学科

Eppler从知识地图的功能、知识地图展现的图形形态、知识地图的内容、知识地图的应用层次及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角度对知识地图进行了系统实用的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按功能分类如下[4]: (1) 概念型知识地图, 用于协助检索、主题学习、分类编目等工作分流; (2) 流程型知识地图, 用于实务的确认、制造作业、工程设计等工作; (3) 职称型知识地图, 用于协助企业组成项目团队、远程教学等。

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是一个以科学学为基础, 涉及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及计算机科学诸学科交叉的领域, 是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单位 (科学文献、科学家、关键词等) 的相似性分析及测度。根据具体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绘制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图谱。

2.3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所描述的对象

知识地图描述的对象, 是指知识地图所服务的人群。明确客户对象以后, 就可以在构建之前对知识地图服务对象的主要特征、使用需求和使用习惯进行深入分析。精准的定位有助于根据服务对象的使用习惯设计查询入口, 确保用户使用方便。

科学知识图谱描述的对象[5]主要包括:1) 、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 包括科学家、技术专家、项目组、实践团体或某一知识领域共同体;2) 、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 如论文、专利、所学课程、数据库或类似的应用等;3) 、过程或方法, 包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织的业务流程, 以及相关的知识投入等。

2.4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构建

知识地图的研究已由探讨性研究转向实际构建技术的研究。知识地图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结合知识管理、社会学、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唐钦能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认为基本的知识地图模型由3层构成, 下层是资源层、中间是描述层、上层是知识地图层。

科学知识图谱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引文与共被引分析、共词分析、多元统计分析、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所运用的软件有引文分析软件 (Bibexcel、Citespace、Histcite) 多元统计分析软件 (SPSS) 、词频分析软件 (W o r d s m i t h T o o l s、Word Stat、Pajek、Ucinet、Netdraw) 等;应用这些不同方法和软件进行一些研究分析。

2.5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

知识地图是一张表示企业组织有哪些知识及其方位的图片, 它是知识存在位置的配置图, 知识地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企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知识款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知识地图可以是某个部门或某个成员拥有什么知识的导览, 也可以是在何处可得到何种信息的查询系统。它描绘一个组织系统中的知识存量、结构、功能、存在方位以及查询路径等。知识地图主要应用组织知识管理、线上虚拟社群管理和教育学习等方面。

科学知识图谱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应用于科研、教学以及社会学。科研用于文献、专利的结构分析;学科动态、社会网络、领域发展分析等。

3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联系

3.1 知识查找与知识资源管理

对知识组织中各种知识资源、知识载体、人员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知识使用者查找所需知识以促进知识的共享与重用。

能够自动将学科的知识单元进行关联, 以图形化链接的方式实现知识检索的拓展和关联收集显示本学科各类来源文献, 利用文献间的复杂引用联系建立显性知识的排序和关联;通过作者发文、共引、共用主题词等关系揭示学科专家学者等隐性知识之间的联系, 实现对学科隐性知识的检索和浏览。

3.2 科学知识图谱是知识地图的高级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地图进入了电子时代, 在Internet和Intranet上普遍使用的超文本链接和应用链接就是知识地图的形式。很多绘制知识地图的工具, 如Lotus Notes、IBM的Knowledge X和微软的Visio等, 它们都是基于数据库来绘制知识地图, 有利于知识地图的动态更新和扩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地图突破局限于描述知识地理分布的知识地图界限而逐渐演化为含义与内容更加广泛的科学知识图谱。可以把知识地图作为科学知识图谱的一种形式。

4 结语

科学知识图谱在实际应用中多用于揭示学科或领域研究热点和知识演进趋势, 揭示科学研究的社会网络关系, 一般它并不提供与知识资源进行关联以方便使用者快速地获取, 这点是它与知识地图应用目的的区别所在;科学知识图谱在学科领域中比知识地图更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进化规律。

摘要:从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基本概念入手, 对它们的分类、进展、对象、构建和应用作了比较, 并描述它们的联系以及不同。

关键词:知识地图,知识图谱,辨析

参考文献

[1]秦长江, 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1) :30-37.

[2]刘则渊, 陈悦, 侯海燕, 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北京[M]:人民出版社, 2008.

[3]陈悦, 刘则渊, 陈劲, 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 2008, 26 (3) :449-460.

[4]廖宇峰.国外知识地图研究现状和展望[J].新世纪图书馆, 2009, (3) :80-83.

传播科学知识,放飞科学梦想 篇3

活动受到了各地青少年朋友的支持和关注。据了解,第一批小记者已于2015年12月选出,并预期在2016年3月举行第一批小记者的聘请仪式。为了真实聆听同学们对小记者活动的声音,2015年11月24日,本刊记者走进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与报名小记者活动的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这里,小记者招募活动正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知力君也感受到了小记者们的青春与活力,目睹了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小记者的播报风采。

第一批小记者招募圆满完成

截至2015年12月底,小记者招募活动启动2个月时间,共有10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参与到小记者活动中来,经过严格的筛选,组委会从提交作品的同学中筛选出61位同学受聘为“知力小记者”,圆满完成了第一批小记者的招募。

那么,成为知力大家庭的一员,小记者们怎么发挥自己的特长呢?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多,能传达的知识也是无限的。学校或者班级里组织的科技活动,期间有许多精彩的瞬间,同学们不妨用“小记者”的视角细致客观地记录所发生的一切。小记者们可以采访身边与科学教育(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等)有关的老师。可以将生活中一些抽象、费解的科学问题,请老师们用一两个简单易做的实验来解释,而身为小记者的你,需要简单清晰地把老师的回答用文字或者图片记录下来。对于同学们成长的困惑,小记者们可以帮人所难,用“传纸条”的方式汇总给知力君,这些生理、心理上的小困惑、小问题,也许会得到《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专家们的解答。

小记者招募活动

走进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鉴于该校在科普教育上的超前思维和科学布局,小记者招募活动将该校作为首批定点单位之一。走进中学的一楼大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张贴着该校学生为各类活动写的报道,从这些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一直在全国中小学校园举办杂志漂流活动,在得知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每周都会留出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读书阅读活动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的漂流之旅也停靠在了这里。每周二下午,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都会开展全校性的海量阅读课,以“浩瀚书海任游弋 阅读明智启灵思”为目的,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潜心静读、畅游书海。在阅读课上,不用老师管理,每个学生都自觉地从图书馆任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老师们还为海量阅读巧妙设定了“九阶晋级制”,即学生每累计20万字的阅读量,就可以从九品一阶阶调升至七品,每累计多40万字的阅读量,就可以从六品一阶阶调升至四品,每累计多60万字的阅读量,方可从四品开始,逐步冲刺一品的桂冠。

另外,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还定期举办海量阅读大讲堂。在大讲堂中,部分学生会跟大家分享从海量阅读中形成的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以小讲师的角色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体会阅读乐趣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表达才华。经过海量阅读活动,学生丰富了知识面,获得了更多能力,这些平时的积累,都为同学们竞聘“知力小记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有自己的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这里也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学生,他们要么文字功底了得,要么摄影技术过硬,要么二者兼具。这些小记者们,常常会对学校的重大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在该校举办的机器人大赛、F1 in school科技挑战赛等活动现场,经常能看见他们踊跃的身影。当问及该校的小记者是否会走出校门,对校外的活动进行报到时,该校赵萌老师告诉我们:“学校提倡小记者走出校门,感受校外知识,让他们在与别校的小记者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知识,从而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成为更加优秀的小记者。”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小记者

有话对你说

我们有幸与该校的小记者们进行了一次畅谈,也让知力君更深入地了解到小记者的成长历程。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记者,同学们把自身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和我们分享。走上小记者之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小记者们最真实的声音。

(1)要有好的伯乐去挖掘潜在的小记者。这里说的伯乐就是引导同学们走上记者之路的前辈们,除了要有一双慧眼,在众多的学生中,能识别具有小记者潜质的同学们,进而加以培养,慢慢引导,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2)要不断增加阅读量,培养文字功底。文字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期的文章创作是以大量的阅读积累为前提的,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再加上勤加练习,自然而然就培养出较好的文笔。

科学知识故事 篇4

1.《谁称错了》中西伯利亚的小熊请()到南海边买芒果干。

A 大雁

B燕子

C仙鹤

2.《谁称错了》中为什么小熊称的芒果干比猴子称的重些?

A 猴子多给了些

B小熊的秤有问题

C西伯利亚离地心近,引力大,所以重量大些。3.《太阳光接力棒》中太阳光接力棒指的是()。

A 镜子

B玻璃

C探照灯

4.《太阳光接力棒》中孩子们用太阳光接力棒()

A玩游戏

B为老奶奶带来温暖

C探究科学奥秘 5.《来历不明的小鹅卵石》中小鹅卵石是()的孩子。

A 黄铜矿

B小山

C斑鸠

6.《来历不明的小鹅卵石》中()是小鹅卵石的朋友。

A 斑鸠

B核桃树

C小甲虫

7.《捉迷藏的城市》中这座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在海面上?

A 这是海市蜃楼现象,是太阳光把远方的风景折射进天空造成的。B 是小猴子看错了。8.《捉迷藏的城市》中小猴子请()去寻找神秘城市。

A 大雁

小熊

袋鼠

B海鸥

海龟

鱼儿

C海豚

海鸥

鲸鱼 9.《雁南飞》中,大雁的好朋友是()?

A.小红

B.小军

C.莎莎

10.《雁南飞》中,莎莎收到()寄来的信,让她放心,大雁生活的很快活?

A.黄河

B.长江

C.南海

11.《谁是动物世界喷水冠军》中,()第一个出场的?

A.仙鹤

B.猴子

C.大象 12.《谁是动世界喷水冠军》中,()获得冠军?

A.鲸鱼

B.大象

C.仙鹤 13.《白云被子》中,()想给大地盖上被子,怕大地睡觉受凉?

A.小红

B.小毛毛

C.妈妈

14.《白云被子》中,小毛毛为大地找到被子吗()?

A.找到了

B.没有

15.《煮饭的小镜子》中,太阳的地毯在()使用?

A.白天

B.黑夜

16.《煮饭的小镜子》中,老科学家让太阳公公把()送给小多吉,让他来煮饭?

A.干牛粪

B.木柴

C.小镜子

17.《魔法山的秘密》中,我和()一起去寻找魔法山?

A 小白马

B 小黑马

C小红马 18.魔法山的秘密是()

A 铜矿

B 磁铁矿

C金矿

19.《重新飞上天的小流星》一文中的的小星星被人们打磨成了什么()

A 陨铁刀

B 剪刀

C弓箭

20.《重新飞上天的小流星》中的陨铁刀最后有没有重新回到天空()

A 有

B没有

21.《小玻璃瓶送信》中()捡到了豆豆的玻璃瓶?

A平平

B明明 22.《小玻璃瓶送信》中的小玻璃瓶被冲到荒凉的沙滩上,()推他回到了海里?

A 老乌龟

B小章鱼

23.《琥珀珠》中,沙滩上有()的贝壳,()的珊瑚枝,()的扇贝。

A 红色

B白色

C五彩斑斓

24.《琥珀珠》中,小蜜蜂为什么要来岛上采神奇的花蜜()

A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年轻

B为了救同伴的性命 25.《海老人》这个故事中神秘的雕刻家是()。

A老人

B.大海

26.《海老人》这个故事里海老人是()。

A石像

B.老爷爷

27.《泉水姑娘》里,没有哭泣的姑娘,原来是一股()。

A间歇泉

B.眼泪

28.《泉水姑娘》里()带着毛毛去岩洞。

A.小鸟

B.萤火虫

29.《没法举行的宴会》里白海鸥和灰海鸥都白白饿了一次肚皮,因为不知道(A日界线

B.请客时间

30.《没法举行的宴会》里白海鸥邀请灰海鸥()去它家参加宴会。

A.星期日

B.星期六

31.《小哈桑和黄风怪》里管理风力发电站的是()。

A.黄蜂怪

B.小哈桑哥俩

32.《小哈桑和黄风怪》里黄风怪被()绊了一个跟头。

A.石头

B.防风林 33.《黄风怪的“脚风琴”》中,发出神秘声音的人是()

A黄风怪

B小姑娘

C沙丘 34.《黄风怪的“脚风琴”》中,黄风怪弹的琴是()

A单弦琴

B三弦琴

C七弦琴

D沙丘琴

35.《随风滚的干草团儿》中,会说话的球是()

A皮球

B足球

C篮球

D干草团儿 36.《随风滚的干草团儿》中,植物的脚是()

A种子

B根

37.《英雄仙人掌》中,人们把仙人掌称为天然的()

A沙漠英雄

B沙漠水缸

38.《英雄仙人掌》中,仙人掌靠什么储藏水分()

A防备敌害的武器

B又细又尖的针

C根

39.《英雄仙人掌》中,仙人掌周身的尖针是由()变成的?

A叶子B防备敌害的武器

40.《两只鸟儿》中,这种会飞的鸟儿名字叫()

A 白尾地鸦

B 毛腿沙鸡

41.《两只鸟儿》中狐狸有没有吃到毛腿沙鸡?()

A 吃到了

B 没有

42.《这是谁的蛋》中,小哈桑和妹妹在城堡里挖出了?

()

A 蛋

B 宝剑

43.《这是谁的蛋》中,这些蛋最后孵化出了?()

A 蚁狮

B 鬣蜥。)44.《沙漠里的“大马蜂窝”》中,()第一个发现“大马蜂窝”的?

A 兔子

B 地老鼠 45.《沙漠里的“大马蜂窝”》中,这个“大马蜂窝”其实是()

A 蜂窝化石

科学小知识作文 篇5

今天下午我闲着没事的时候突然想起昨天晚上看的新闻大求真,说用醋泡鸡蛋会变成弹力球,我要眼见为实一下。

与稀释的盐酸泡鲜鸡蛋的反应现象是差不多的,鸡蛋皮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或醋酸反应后会生成二氧化碳,鸡蛋首先沉入杯底,反应发生后二氧化碳会吸附在鸡蛋皮使得鸡蛋产生浮力而升起到液面,等到二氧化碳释放完后,鸡蛋沉入杯底,周而复始,非常有趣。

用一个杯子放在桌上,我放了半杯醋,把鸡蛋放进醋里,让它泡着。过了半小时,鸡蛋竟冒出了许多小泡泡,就像汽水瓶开时的泡泡一样。鸡蛋上有层白色雾一样的东西,还有些是红色的。第二天,我发现鸡蛋上有些裂痕,蛋有些地方比昨天白了许多,也开始变软了。第三天,鸡蛋变得更软了,像个弹力球。再看看,白色的蛋几乎全露了出来,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醋少了一些,我想大概是被蛋宝宝喝掉了吧!第四天,蛋已经全白了,很滑很滑。我顿时发现鸡蛋变大了,醋也少了。用手抓起来,真是股醋味啊!第五天,蛋一样是那么大,摸起来像牛奶一样滑。我把鸡蛋捧在手里,啪的一下鸡蛋破碎了,我的手上都是鸡蛋。真可惜啊!

科学知识名言 篇6

2)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3) 在真理的熟悉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爱因斯坦(美国)

4) 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5) 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居里夫人(法国)

6) 科学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是什么呢?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康普顿(美国)

7) 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伽利略(意大利)

8) 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9) 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10) 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伽利略(意大利)(读书后感)

11) 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高尔基

12)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伽利略(意大利)

13) 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俄-国)

14)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15) 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法拉第(英国)

16) 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亚里士多德(希腊)

17) 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华罗庚

18) 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前苏联)

19) 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巴甫洛夫(前苏联)

拓展学习空间 丰富科学知识 篇7

一、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像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每当我们上完实验课,总会有个别学生说: “老师,我们的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能再做一会儿吗?”但是,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怎么办? 也许,这样的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发明家,我们绝不能阻止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解决的办法就是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做出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他们做实验的愿望。开放实验室首先要做好计划,如对哪部分学生进行开放,什么时间开放,如何申请等。即开放不是“大撒鹰”,要做好计划。其次,开放实验室要做到有序的监管,虽然是开放,要明确到具体的责任人是谁,尤其是探究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时,尤为重要。

二、开放网络教室、图书室,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许多疑问是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这样,我们就应该开放网络、图书室,不要让这些资源睡大觉,学生可以随时到网络教室、图书室进行查询、学习。对进一步的拓展学习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三年级下册《信息的发展》一课时,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信息发展的向往自主搜集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如,冀教版下册《宇宙与航天技术》这一单元,光靠教材中对宇宙与航天技术的介绍,显得太过于单调、简单,不够丰富,如果让学生参阅其他的一些有关宇宙与航天技术的书籍,或者到网络中进一步了解学习宇宙与航天技术,那么,这些资源的应用,会对教材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所以,开放网络教室、图书室这样的学习的方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走进自然,亲历学习过程

我们的科学课程,就是要探究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大自然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 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 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只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四年级《科学》中的《养小鸡》《种茄子》等课时,学生对小鸡、茄子都很熟悉,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小鸡”和“书中的茄子”,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不如我们就让有条件的学生养小鸡,种茄子,让学生在养小鸡、种茄子时,认真观察它们的样子、生活习性、在参照书中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学习的科学知识才做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的科学知识才更丰满。再如,教学《有序的生态系统》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真正的到池塘、到野地、到树林去观察,去探究,每一处的生态系统是怎样的,如果人为的破坏了生物链中的一种生物,那么生态系统会怎样? 有了这样深入的观学习,学生的科学知识才不会空洞。

四、让科学课程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 烧水时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防止溢出来,我们该怎么做? 秋天里窗户为什么会结霜? 冬天里窗子上的冰又是从哪里来的? 煮鸡蛋时,为什么煮熟后要用冷水冰一下? 杨树为什么比柳树落叶早等等,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书本,然后从书本再到生活实践,用科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为学生的科学潜能发展打好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但是,我们更应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知识的平台,让孩子们获取更为丰富的科学知识。

摘要:作为科学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实验室、网络教室、图书室等资源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生活,使科学知识在大自然、生活中得以延伸,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超有趣的科学小知识 篇8

流浪行星是指漂浮在宇宙中,不绕着任何恒星公转的行星。

(碎嘴碎舌:有首歌唱得好: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这都是没妈的孩儿啊。)

2.古时候曾有巨大的蜻蜓。

巨脉蜻蜓约在3亿年前出现,大概和海鸥一样大,双翅展开约65公分长。可以捕食蜥蜴。

(碎嘴碎舌:史前怪物啊!可怕的昆虫时代。)

3.百万年前,一天的时间比现在短。

因为地球和月亮间距离的改变,地球自转变慢了。它曾转得很快,导致一天不到23小时,而一年却大约有385天。

(碎嘴碎舌:感觉……每天都在兜圈子玩,一年多兜了20来天。)

4.小行星要制造大灾难,不一定要“撞到”地球。

1908年时,一颗小行星撞进地球大气层,在离俄罗斯约8.5公里的高空解体。它所产生的约有2000颗广岛原子弹威力的冲击波,破坏了800平方英里的西伯利亚森林。

(碎嘴碎舌:看来地球的“吸引力”真不小,这“爱”的冲击力更大!)

5.地中海曾干涸成一个小水洼。

约530万年前,地中海曾完全与其他海域隔绝。它开始蒸发,小到你想象不到……后来,直布罗陀海峡被开启,大西洋的海水注入进来。

(碎嘴碎舌:这就叫命不该绝!)

6.一天到晚都闪电交加的湖。

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总是闪电连连。科学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但似乎是气流结合当地地形导致许多雷暴的产生。

100条科学素养知识 篇9

2、由于饮酒后身体会变得暖和,因此冬天得了冻疮可以饮酒。

3、神舟六号飞船由返回舱、轨道舱和推进舱3个舱段构成。

4、排放氟里昂会使臭氧层遭到耗损,臭氧含量越少则人们皮肤癌发病率越高。

5、零摄氏度冰比零摄氏度水温度低

6、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7、1810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横渡了达达尼尔海峡海峡

8、花的香味是从花瓣来的9、在生物繁殖技术中,克隆技术是指有性繁殖技术。

10、骆驼在沙漠里行走,如果没有水喝,骆驼依靠它胃里贮存的水,可支撑6-10天

11、震级是描述地震大小的一个标准,它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震级的大小与其所造成的破坏和遭受的损失是一致的,即震级越大,对地面造成的损失越大。

12、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13、刮痧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简易治疗方法

14、景泰蓝的表层用金丝,彩釉装饰,用做锡胎。

15、照相机不能拍摄到人眼看不到的星星

16、我们在电塔附近听到的嗡鸣声是变压器发出的17、在地球上,极光是高纬度地区特有的景观

18、著名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是采用红外线制导系统

19、从飞行员的位置来看,红色航行灯总是装在飞机的左翼尖 20、2000年奥运会上,撑竿跳高所用“竿”的质地是玻璃纤维

21、某显示器分辨率为640*480,则其水平分辨率为480点 22、135照相机的“135”指的是胶卷编号 23、1947年,第一台微波炉问世了,这是炊用炉具的一次革命。该微波炉的微波发生器是一种晶体管。

24、在失重情况下,蜡烛燃烧时的火焰是球形

25、月球绕地球转一周与其自转一周的时间相比一样长

26、真丝衣服能不能与樟脑丸放在一起

27、雨后阳光下有时会出现彩虹,雨后的月光下不可能出现

28、显示器采用75赫兹以上的刷新率才能基本消除屏幕闪烁对眼睛的危害

29、汽油有不同的品种(如90号、93号等),这些数字表示的汽油标号是其辛烷值指标

30、“活化石”银杏又叫“公孙树”,这是因为银杏盘根错节

31、深海海底生命的源泉是海底矿物

32、世界上新陈代谢最慢的无脊椎生物是蝎子

33、大静脉血管的血压最低

34、较早使用的活字是木活字

35、E-mail邮件本质上是一个传真,而不是文件

36、成年人看较远的东西不清楚,看较近的东西清楚,而新生儿则不同,在他们眼里,一个东西不管距离1米还是距离10米,他们都看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的晶状体不能聚焦。

37、人在黑夜里看不见东西,猫在黑夜里能看见老鼠是因为猫的瞳孔放大缩小能力强

38、人们吃了甜食再吃酸食会感觉更甜

39、假设有一只乒乓球自由地悬浮在空中。那么,在它的周围最多可以放上8个乒乓球,并使每只球都能与它接触

40、人在体育锻炼后,应多吃些富含碱性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制品等,以利于保持人体内酸碱度的基本平衡,保持人体健康,尽快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

41、潜水艇在水下用的无线电波是长波

42、海参当遇到其他动物袭击时会吐出内脏用来脱身

43、观测气象用的百叶箱漆成白色是为了反射太阳光

44、将断丝的白炽灯泡重新搭上后,灯光与灯丝未断前相比要暗些

45、用ctrl+空格键可将在中文输入法(任何)状态立即转为英文输入

46、磁悬浮列车是没有车轮的

47、年轮是树木独有的

48、在资源管理器的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可以链接到相关网页

49、按热力性质,排列大气层由地面向上的次序:

1、对流层

2、平流层

3、中层

4、热层

5、外逸层

50、汗水湿透的背心不能用热水洗是因为汗水里含有少量蛋白

51、绿色食品并不是指绿色的植物食品,而是指从生产、收获到加工、贮存的全过程无污染、有营养、高质量的食品,并经过国家权威部门的审定认可的食品精品。绿色食品也称“无公害食品”“天然食品”“有机食品”“无污染食品”“ 生态食品”等。

52、自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年间,地球上的物种已由以前每天灭绝几个种猛增至现在每天灭

绝100个种。1年就灭绝了36 500种,100年就灭绝了365万种。

53、在正常情况下,环境的各个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物理的、物理化学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一系列反应与变化,不断地调节污染物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使被各种因素瞬间污染了的环境得到自然净化。

5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树林生长在印度和孟加拉之间的孙德尔本斯三角洲上,它是三条河流交汇的地方。

55、英国伦敦大学发明出一种“智能玻璃”,这种玻璃能够有选择性吸收或反射红外线,从而保持室内温度舒适宜人。它神奇的秘密在于涂抹在它表面上的超薄层物质——二氧化钒和钨的化合物。

56、鳄鱼喜欢食用完全腐烂的食物,所以鳄鱼将死去的猎物放在水里任其腐烂,然后再慢慢享用。

57、美丽的蝴蝶是由其貌不扬的小毛毛虫变来的,它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的蜕变过程,才变成会飞翔的蝴蝶。整个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58、纱布条被放入水中,由于水在纱布里会形成一个个小弯曲面,使得弯曲液面下的压强小于液面上的大气压强,由此产生一个附件压力使水能沿着纱布的小毛细管上升,这便是“毛细现象”。

59、夏天到了,我们周围会出现较多的蚊子,主要对蚊子具有引诱作用的是因为在我们的皮肤上会分泌出氨基酸和乳酸。

60、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主要阐述了“人猿同祖,人是由低等动物进化来的”理论。

61、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制造出了一种金属,它的强度比最好的工业用钢强度高3倍,弹性大10倍。这种非晶态金属具有类似玻璃的某些结构特征,称为“金属玻璃”。它的熔点极高,可以像塑料一样,被塑造成想要的形状。

62、介入环境中的污染物未改变毒性,而从一个环境要素或场所,转入另一个环境要素或场所,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称为次生污染。

63、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大约110种元素,但是还不清楚宇宙中究竟有多少元素,不过,科学家分析认为,最初宇宙的形成只有氧元素和氮元素。

64、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储量达1万亿吨以上,占各类能源总量的70%以上。

65、绿藻是多细胞真核生物,绿藻的主干上生出许多分支,当被外力分离时,分支便会生成一个新的个体,而分离的创口也会迅速愈合。原来,当它受伤时,细胞内部的一种化学物质迅速与蛋白质结合起来,在30秒内形成一种强度极高的胶。

66、青蛙是同时利用皮肤和肺来呼吸的,而且会利用富含微血管的口腔内膜进行气体交换。把青蛙长时间浸入水中,它不会被淹死。

67、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或“水鼓病”,是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血管内引起的一种疾病。血吸虫幼虫寄生的中间宿主是钉螺。

68、自然界中每一个生态系统,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坏和能量交换,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处于暂时的、相对的稳定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69、新疆的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动物是藏羚羊。

70、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濒危野生动物和珍贵野生动物。

71、研究发现,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它会导致运动员心率和血压急速上升,并会诱发脑溢血和心脏病等。

72、海水比较容易吸收波长较短的光,如红光、橙光、黄光等,这些光射入海水后,绝大部分被海水吸收。

73、火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按离太阳由远及近的次序为第六颗。

74、病毒是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之一,内部为遗传物质DNA或RNA,外层是蛋白质外壳,有的病毒还具有一层脂类包膜。

75、“机遇”号火星车是迄今人类遣往其他行星上第一个可以移动的、自动化的大型实验室。

76、每年冬天下大雪,为了交通安全,需尽快把路面积雪融化掉,工人师傅常常要向雪面洒盐水,这主要是因为盐水冰点很低,能化雪。

77、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最终会导致神经肌肉反应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下降。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的智力比不吸烟者的智力有所下降。

78、棕熊以气候温和的欧洲和北美洲为活动范围,主要栖息在亚热带阔叶林中。它们体长1.8~2米,每年夏天鲑鱼逆流而上时,它们就会一起聚集到河里捕鱼。

7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风从东方来,就是东风;风从西方来,就是西风。东北风就是指风从东北方向吹来。

80、太阳黑子指的是那些常常比地球还大的不稳定磁斑,这些斑点看上去比较暗,是由于它们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区域温度低的原因。

81、牙齿是一种高度钙化了的物质,是人体组织中最坚硬的部分。牙齿的破碎能力十分惊人,咬力器曾纪录下的最大咬力为4 334牛,是由美国人霍夫曼创造的。

82、在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中心,生长着一种美丽古老的原始树种“沙漠英雄”——红柳。

83、科学家曾实验把一个铁球从100多米的高塔上,自由下落,观察小球是否垂直下落,结果发现小球向东发生了偏离。

84、广义的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自然公园、野生动物禁猎区等。

85、美丽的琥珀是碳氢化合物,化学成分是C10H16O,产于煤层中,是地质时代中植物树脂经过石化的产物。

86、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命物质和能量四大部分组成。

87、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一般来说,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洋面上生成的气旋,称之为飓风;而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洋面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所以,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为飓风,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台风。

88、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它可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人的视网膜需要维生素A,因此多吃胡萝卜能够提高我们的视力。

89、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的中层,高度大致在 120 ~ 125Km之间。

90、宇航员在太空受到的辐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来自银河系各方面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发生耀斑释放出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来自地球辐射带的射线。

9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增加6%就能对气候有重大影响,研究者预计到2050年全球温度至少上升15℃。这样的温度上升将对很多地区的农业、野生动物和人类生活造成灾难性影响。

92、臭氧层能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辐射,使平流层加热并阻当强紫外辐射引到达表面,对地面生物有保护作用。

93、火星直径约为地球的1倍,火星上有较稀薄的大气层,其中氧气的含量很多,约占95%。

94、珊瑚是卵生动物,在南半球每年四五月份,海水温度升高开始产卵。

95、正确的刷牙方法是让牙刷在牙齿上前后左右拉锯式地摩擦牙面。

96、世界上的所有物质,只有四种形态:气体、固体、液体、等离子体。

97、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面的平均距离约为384 401千米。月球的质量约为7 350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81倍,月面重力加速度相当于地球的1/6。

98、大熊猫的名字可谓享誉海外,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就是一只可爱的大熊猫。

99、臭氧可可被用于饮水消毒,游泳池消毒,污水处理,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消毒等。臭氧消毒还可去掉水体里的重金属。

科学知识优秀手抄报 篇10

科学知识优秀手抄报

科学知识优秀手抄报

科学知识优秀手抄报

科学知识优秀手抄报内容:科学之我见

科学,它似乎不会与美丽划入等号。然而,任何一个真正理解科学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道:“科学,真美!”

科学的美在于她的神秘,她总是像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露出了高雅的发髻,漂亮的娥眉,和一双纤纤玉手,却藏起了动人的樱唇和秋水脉脉的明眸。大自然频频向人类展示着物换星移,万物的生生不息……于是人类开始思索,开始摸索揭开那神秘的面纱。正是神秘,激起了人一次又一次探索的激情,几千年的文明史,记载着人类探寻科学的征程,因为有歧路有岔道,一路上始终弥漫着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和距离赋予了科学极大的美感。

科学的美在于她的简洁。爱因斯坦得出的最质朴的质能公式:E=mc2。尽管在此之前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是无法描述的,但它最终就是如此简洁,支配着宇宙的一切变化。如果你能体会到爱因斯坦第一次写下的这个方程时的心情,定会醉心地赞叹道:科学,美呐!

科学的美在于她的对称性。对称拥有无可争论的最高地位。而在科学领域,它也同样绽放着光彩。自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起,科学家就开始思考: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相对应磁能不能生电呢?在此引导之下,科学家法拉第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发现了与之对称的电磁感应现象。

科学的美在于她的进步。科学家总是在寻求真理,其最基本特征就是不断进步。在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科学都达不到极点,也正是因为上帝给我们不完美的智力留下了进步的余地,它的美才显得分外独特,如同维纳斯残缺的双臂。虽然缺陷,但是美丽。

科学知识的探究与应用 篇11

关键词:科学知识;探究;生活;运用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如何运用这些理念来引导我们小学科学课的日常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值得我们深思。

一、走进大自然探究科学知识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并从中精选与课文有联系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进行得更具体,更广阔,更贴近于大自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通过探究掌握科学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如教学《果实和种子》这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在大自然中采集了许多“果实和种子”,课上探究时,让学生先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并把预测的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然后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自己所看到的种子的结构,并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预测—解剖—观察—记录—表达”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并让学生意识到了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探究科学知识。如在教学《油菜开花了》这一课时,我利用农村学校特有的条件,把学生带入田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仔细观察、探究油菜花的构造。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懂得了油菜花是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构成的。这样融入大自然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渗透了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二、在实验中探究科学知识

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神奇的诱惑力,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参与和探究科学结论的抽象、概括的过程,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会探究科学知识的“艰辛”与“乐趣”。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方法,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感受。

例如,在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摆,然后让学生预测:“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提出了种种假设:1.可能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越慢。2.可能与摆重有关。摆重越重,摆得越快。3.可能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大,摆得越快……学生的假设大胆新奇,五花八门,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该鼓励、赞赏。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探究实验。这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再一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使用“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来搜集证据,验证假设。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一般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得出科学结论的“艰辛”与“快乐”。

三、在创新中运用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作为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一些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创新活动中,促进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得到升华。

如,我在教学《观察水》之“毛细现象”这一内容时,学生认识了毛细现象。在教学快结束时,我照例问:“学习了毛细现象,你能根据这一科学原理,做出一些什么发明创造吗?”(创新活动一直融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着,可谁都没有发言。很快就下课了,我鼓励他们回家后好好想想。第二天一大早,一个学生跑到我的办公室,拿着他根据“毛细现象”发明的作品,对我说:“老师,我根据昨天学的毛细现象的原理,发明了自动浇水装置。”他一边说,一边介绍起了他的创新作品:“我家有许多盆花,可爸爸、妈妈有时很忙,常忘记给花浇水,有些花因为经常缺水,长得不好,有的甚至都干枯了。我想,根据我们昨天学的毛细现象的原理发明一种自动浇水的装置。具体做法是:用一根棉线穿过打点滴的塑料管,棉线的一端浸入水中,一端埋在花盆里。这样,因为毛细现象,水就会顺着棉线润湿花盆里的土,我就可以不亲自动手就能给花浇水了。多方便啊!”我对他的创新发明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鼓励他参加了南京市第十一届科技发明创造比赛,并获得三等奖。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在学习了《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一课后,根据“浮力”原理,发明了“沉浮瓶”(获得了县二等奖);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学习了《简单电路》后,发明了“中国电子地图”(获得了省三等奖);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明了“方便多用锤子”(获得了省一等奖)等等。

总之,科学课的探究方式灵活多样,小学生的思维也恰好能够适应这多样化探究学习,他们渴求新知、乐于动手,探究的过程对他们来说也充满了乐趣和新鲜感。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始终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去有所发现、有所获得,让他们在宽松的空间发挥自己想象的潜能,开启创新的风帆,驶向科学知识的殿堂。

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 篇12

文物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大, 耐火等级低, 多为土木、砖木或纯木质结构, 遇火极易燃烧, 火势猛烈, 难以有效扑救, 短时间内即会形成整体燃烧, 造成建筑毁损坍塌。古建筑群火灾危险性更大, 建筑毗邻或防火间距不足, 商铺商品连片, 人员密集, 道路狭窄, 消防水源匮乏, 原住居民生火做饭、取暖十分普遍, 电气线路老化且乱扯乱拉等, 隐患严重。多年来国内古建筑防火研究和学术研讨, 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思路和措施, 收到较好效果。笔者在多年实践中发现, 基层消防机构在古建筑防火工作中虽然重视程度高, 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常陷于困惑和被动状态, 工作思路陈旧、固化, 缺乏切实有效的对策和办法。突出表现在:文物古建筑消防保卫工作欠缺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创新、研究不足, 动辄提出木结构防火处理和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的常规要求, 多因文物保护部门反对而难以实施, 导致火灾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笔者认为, 有必要从整体上科学分析评估古建筑的实际火灾危险性,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依托现有资源, 正确制定科学、简洁、专业、高效的安全保护方案, 做好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

1 引入和建立“消防技术专家评审机制”

文物古建筑, 尤其是历史久远的古建筑群, 古城建筑等, 绝大多数独具特色, 形式各异, 个性突出、艺术价值、风格、建筑结构、规模区别很大, 实际火灾危险性及耐火等级、消防资源、整体消防安全条件、旅游开发程度和利用情况各不相同, 且多属人员密集场所, 旅游高峰期人满为患, 拥挤不堪, 消防安全保卫工作繁重, 成为基层消防机构的一道难题。针对文物古建筑典型的“唯一性”特点, 其消防安全方案亦宜于体现性能化特征, 根据各方面、各专业、建筑特点和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保护, 地方资源和水源条件等, 进行整体、科学、系统、专业的研究论证, 为古建筑或古建筑群量身定制并付诸实施。可引入和建立文物古建筑防火“消防技术专家评审 (论证) 机制”, 既可克服和解决以往基层大队单一、片面的消防安全主观性粗放管理模式所造成的隐患突出问题, 也可从根本上实现文物古建筑科学化、专业化监督管理新的替代模式, 并建立起与消防技术、科技发展同步的长效专家评审 (论证) 机制。

2 科学划分建筑消防安全区域和设防等级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 笔者发现, 各级消防机构大多陷入一个误区, 即对文物古建筑所在区域或地域的所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 不加区分, 均笼统按文物古建筑群进行保护和设防, 既无谓自我加压, 压力过大, 错误估计实际火灾危险性, 误导消防设计方案制定和决策, 又牵扯过多精力疲于应付, 使消防工作出现偏差。正确的做法是, 真正的文物古建筑, 必须重点保护, 作为核心安全保护区域和重点设防对象, 设防等级定为特级、一级及相应较高等级。而其周围毗邻或配套建设的现代旅游仿古建筑, 尤其是商店、饭店、宾馆等旅游区仿古式建筑和场所, 虽部分建筑风格、外观上与古建筑看不出明显区别, 但事实上与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关系不大, 必须认真加以区分, 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建筑区域, 相对文物古建筑区域适当降低火灾危险性评价和消防安全设防等级, 并在确保与文物古建筑足够防火间距的前提下, 经专家技术论证, 按照普通区域和普通民用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和管理。景区管理单位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亦应根据实际情况、保护价值、重要程度和设防等级科学、合理、重点进行投入和集中保障, 确保文物古建筑高危核心区域、高设防等级区域的消防队 (站) 、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消防器材、消防管理人员等的强化配备和到位。同时, 因管理思路、目标、标准、等级清晰, 工作量和压力明显下降, 火灾防控工作和技术管理措施重点突出, 统筹高效, 体现客观科学的防火工作思路。

此外, 在古建筑群、古城古镇等建筑密集区域, 如平遥古城、五台山风景区等, 亦可根据建筑群使用功能、耐火等级、人员商品数量、防火分隔状况、道路水源条件、火灾蔓延特点、实际火灾危害等, 科学划分不同消防安全区域, 把相同或类似火灾危险性的区域分别划分为一类或一个重点区域, 分片分区分级设防, 研究、论证、确定对应的等级和人防技防措施, 科学构建统筹、合理、完善、健全的消防安全功能体系, 实施现代科学消防安全管理。

3 科学评估文物古建筑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古建筑, 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岁月, 能够存在到今天, 其中自然有隐含的奥秘和古人的智慧, 尤其是防火设计的考虑和建筑防火功能的简单、实效, 多隐藏在建筑实体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而不为人所察觉和简单识别。最直观、最常见、最有效的莫过于马头墙的设置。马头墙古谓封火墙, 其建筑高低错落, 实体土墙相接相对, 完全隔断紧邻的建筑, 实现了相同于现代建筑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单元的功能, 且户户分割, 防火单元划分更小、更多, 十分有效, 如图1所示。

较常见的建筑材料选用, 取材千差万别, 如应县木塔的楼梯扶手选取的是极特殊木质, 密度非常高, 质地异常坚硬, 刀锯实施锯切极为困难, 其木材分子结构高度固化稳定, 很难受热分解, 且扶手直径达15cm, 一般日常使用的火源短时间内无法点燃。

一些古建筑内无任何电器线路和照明, 亦无其他任何火源, 不宜随意要求增设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其原因一是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金属管道等灭火系统后, 人为增加了火源, 可能造成雷电波侵入、感应雷等雷击起火情况, 变无火源为有火源, 变无雷为可能主动引雷;二是文物保护价值不允许随意增设非必要或增加火灾危险的外来设施和金属管道等, 破坏文物原貌且不安全。因此, 在分析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和制定消防安全方案时, 必须透彻了解和科学评估古建筑结构特点和真实火灾危险性, 有针对性地评估论证, 正确制定消防安全保护方案, 避免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

4 编制特殊消防专业规划和更高防火技术标准

在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 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被持续、无序、甚至过度开发利用, 未同步考虑消防安全专业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 尤其是空余土地被持续开发建设新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功能型场所, 融入古建筑群, 且使用性质复杂多样, 火灾危险性极高, 而消防执行标准和建筑定性难以实际把握, 防火技术措施更是未经统一和规范, 这就无形中给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带来巨大的新生火灾危险。因此, 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同时, 必须对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进行专业的消防规划, 合理改造、搬迁、拆除重度危险源, 降低原住居民密度, 逐步整改电气线路、采暖等系统性火灾隐患, 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水源, 建设专业消防站, 建立现代火灾监控体系, 完善自防自救功能。对新建仿古建筑, 改建、修缮古建筑, 应加强地方立法, 编制地方消防标准和技术措施, 提高此类建筑消防设计标准, 严格审批把关和监督, 严控新的火灾隐患生成。

5“火源控制”为核心

文物古建筑防火, 必须贯彻“火源控制”这一核心工作思路。笔者在一线工作中发现, 许多基层消防机构和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没有认识到, 对于古建筑防火而言, 火源控制是最实际、最适合、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是基于文物古建筑绝大多数使用功能单一, 火源较少的特点而来, 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由侧重各类复杂的、低效的强化安保措施转变为简单的消除室内微火和电气火源的思路, 实现釜底抽薪、化繁为简, 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目的。实践证明, 如此思维方式和简化对策, 实际效果远胜于各类得不偿失的复杂消防措施。简言之, 其核心思想是:火源没有了, 消防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火源控制的常用做法如, 寺庙燃香统一在殿外定点香炉内, 殿内严禁使用明火, 或使用金属、石材等不燃深槽烛台, 烛台供奉香案表面包覆铜、铁皮防止倾倒蜡烛引燃木台面, 不设电气照明, 或改造为实埋线路地灯、穿不燃管密封保护等, 用简单的方法彻底消除火源, 或使微火和电气火花被完全隔绝, 杜绝一切起火可能。关于雷击, 虽因古建筑防雷和选址科学而数百年甚至千年不遇, 但可靠的现代防雷设施、措施和灭火准备仍是必要的。

6 消防水源建设是重点

近年频发的古建筑群火灾事故, 损失惨重, 教训惨痛, 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 就是消防水源缺乏, 不能使用或不出水, 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消防车被迫远距离运水、灭火, 贻误灭火战机, 使小火酿成大灾。从古建筑防火工作来看, 绝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建于深山, 坡陡路窄, 水源奇缺, 冬季气候寒冷, 仅有的零星水源亦完全或部分结冰, 无法使用。一旦发生火灾, 灭火器难以控制时, 几乎束手无策, 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古建筑燃烧殆尽。因此, 此项工作应作为消防投入的首要对象和重点, 尽最大努力在古建筑周围或附近建设充足、可靠、利于取用的消防水源, 并设置可靠的冬季防冻措施, 确保能够随时使用。可采用深位水池、常高压高位水池、自动探测控制电伴热管道内外保温系统、短距自动干式水消防系统、其他常规或特殊外保温措施等。其中, 室外消火栓和临时加压系统, 必须确保完整可靠好用, 可适度提高消防设计标准。

7 第一时间响应和扑救初起火灾是关键

文物古建筑火灾扑救, 必须立足于快速响应, 快速扑救, 灭火于初起阶段。对于单体建筑, 客观上极短时间内即已丧失扑救可能和扑救价值, 几乎肯定是燃烧毁损殆尽, 烧完火灭。因此, 时间为第一要素。在实践工作中, 一些古建筑管理单位24h专人现场值守、巡查, 设置视频火灾监控、内部自动报警系统、义务消防队、小型消防站、微型消防车和水喷雾摩托车, 现场各类灭火器材配备等等, 均是有效的快速反应和扑救措施。古建筑管理单位应科学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和扑救方案, 确保第一时间响应灭火才是关键和根本。

摘要:针对文物古建筑防火工作中存在的特殊性、瓶颈性、困惑性问题, 结合基础调研、实践经验和思考研究, 提出化繁为简、大胆突破、转变思维定式, 强调防火对策的科学性、实践性、专业性、实效性的工作思路, 探讨切实做好古建筑防火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古建筑,消防管理,消防监督

参考文献

[1]贺煜华.古建筑防火策略的讨论[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1) :31-33.

[2]薛奕.独乐寺古建筑防火改造技术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2) :115-117.

[3]梁军, 祁祖兴.浅议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适应性消防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4) :393-395.

[4]李俊, 祁明庆, 胡守蠢.中国皖南古民居建筑防火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0, 19 (1) :26-28.

[5]于福海, 崔照宽.古建筑火灾的预防及扑救——从北京市几起古建筑火灾谈起[J].武警学院学报, 1996, 12 (1) :77-80.

[6]毕学勇, 方立俊.通过城隍庙火因分析古建筑防火当提高警惕[J].消防科学与技术, 1986, 5 (1) :15-16.

[7]庄磊, 王福亮, 孙晓乾, 等.布达拉宫古建筑火灾危险性调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 25 (3) :337-340.

上一篇:煤矿隐患排查制度汇编下一篇:会计求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