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语言研究的综述

2024-09-26

微博语言研究的综述(共11篇)

微博语言研究的综述 篇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止到2013年12月, 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 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 较上年底降低9.2个百分点。虽然2013年, 微博发展并不乐观, 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冲击导致微博用户量下降, 但学术界对基于微博官方数据的研究仍热度不减。相较于早期对于微博一般理论的研究, 近几年对于微博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实证研究的内容

根据国内学者的关键词和词频统计, 2013年微博研究延续了之前的微博舆情、政务微博、意见领袖研究、微博事件研究、微博问政等研究热点, 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主题, 如微博用户研究, 微博营销, 微博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等。将这些研究主题进行归类后可得到如下微博研究领域。

1. 微博的传播机制与微博舆情

与以往任何一种传统媒体平台不同, 微博的信息传播具有大众化、碎片化、互动性、多方式整合的传播信道、病毒式的传播速度等特点, 使得微博意见领袖已成为推动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并已为政府部门的公共关系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 微博基于社交网络营销的商业化并不理想, 盈利能力有限, 加之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冲击导致微博用户量下降, 在2013年表现明显, 目前学者们对于微博盈利模式的探索较为有限。

微博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走势, 微博舆情在近两年来也成为了微博实证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微博舆情的形成与传播、微博舆情的监测、微博舆情的引导等方面。随着微博舆论所引起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 微博舆情的检测和引导的研究日益增多, 但研究深度略显不足, 微博监测指标尚处于理论提出阶段, 缺乏实证研究。

2. 微博用户的研究

微博用户的研究主要包括意见领袖和普通微博用户的研究。从目前意见领袖的相关研究来看, 主要包括意见领袖的识别、意见领袖的角色分析、意见领袖的作用与影响研究。意见领袖的识别多采用指标识别或数据挖掘技术识别;意见领袖的角色分析主要是从角色构成的角度探讨不同角色的明星特征;意见领袖的作用与影响研究是核心, 意见领袖对于网络舆情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学者们提出加强意见领袖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和引导策略。

而对于微博用户及用户关系的研究, 主要包括基于用户关注兴趣的用户影响力研究、用户行为特征分析、用户信息获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等。用户影响力研究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 提出某种算法对微博排名机制进行改善。微博用户行为特征的研究以图情学科的学者居多, 他们往往运用社会网络思想分析微博用户行为, 将研究结果应用在改进微博推荐服务上面。还有些学者提取微博用户的各项基本属性特征, 来研究用户使用微博的行为特征。此外, 微博用户过度使用微博导致的沉溺行为, 以及微博用户话语失范现象也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3. 微博的应用研究

由于微博的传播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社会各个领域均纷纷开展微博应用, 微博的应用研究涵盖了社会的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图书馆等信息高度集中场所。

微博问政、政务微博一直是近两年的研究热点。微博问政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新途径, 政务微博主要应用在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形象塑造及危机管理中。目前政务微博的内容多是单向的信息发布, 缺少与广大网民的信息互动。

微博在企业中的应用包括微博营销、品牌推广、危机公关、人员招聘、竞争情报等方面。微博营销涉及的范围包括认证、有效粉丝、话题、名博、开放平台、整体运营等, 企业利用微博收集用户最真实的反馈信息, 获得最有价值的竞争情报。近年来对于微博在企业搜集竞争情报中的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主要包括对竞争对手微博界面内已有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 以及利用微博的社交功能获得竞争情报。与其他类型的微博实证研究相比, 此类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更加紧密, 数据也更加真实, 但由于微博在竞争情报领域的应用尚缺乏分析方法, 对于搜集到的情报信息的多少和更加的细致微观的描述并不多见。

微博在高校和图书馆的应用主要包括高校利用微博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利用微博更好地完成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对于微博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力的定量评价不断增多, 而对于微博服务与高校思政工作的研究以定性描述居多, 内容深度不足。

二、实证研究方法

目前学者们使用较多的微博研究方法有社会网络分析法、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

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 目前许多学者借鉴该方法来对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进行实证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整体和社会结构, 而不是个体, 可以对微博的总体特征和用户交互情况进行整体描述, 事实证明在微博中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可行并且相对成熟的。

目前典型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主要有UCINET、Pajek、Gephi。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对社会网络进行分析, 主要测量指标包括中心性分析、密度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小团体分析、核心一边缘结构分析, 以及结构对等性分析等, 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 为实证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该方法应用于微博, 可以对社区网络分析、核心用户挖掘、微博交流网络特征、微博社区网络交流结构等进行研究。

2. 共词分析方法

共词分析方法属于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共词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的现象的分析, 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 从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共词分析就是以此为原理, 把众多文献主题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以数值、图形直观地表示出来的过程。该方法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科学计量学、信息科学、信息系统、信息检索等领域。

3. 数据挖掘方法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用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微博, 微博平台既提供了数据挖掘所需的大量随机客观的数据, 又为微博企业提供了数据挖掘出来的重要的竞争情报。

目前对于微博进行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等。关联分析方法可用于发现隐藏在微博平台海量数据中的、不易被发现和察觉的关联事件。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对微博短文本进行聚类, 按微博文本的不同主题词对微博内容或者用户进行划分, 并以此为基础根据研究目的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通过对文本中的评论对象的情感倾向分析, 可以判断出评论者对评论对象的情感倾向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但这些方法的应用是将传统的数据挖掘方法直接移植到微博客中来, 缺乏针对微博的自身特点加以应用。

三、结束语

本文对基于微博数据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 从实证内容和实证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了目前的研究现状, 而实证研究的结果将对微博企业、科研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有益的信息来源, 帮助它们更好地掌握微博发展的最新动态, 更好地运用微博信息服务于社会。

摘要:对近年基于微博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 对实证研究内容和实证研究方法分别进行了阐述, 以期对相关微博信息使用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晓娟, 尤斌, 张爱芸.基于微博数据的应用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13, (9) .

[2]周金元, 张莎莎, 刘桂锋, 王振.国内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13, (9) .

[3]金晓玲, 汤振亚, 周中允, 燕京宏.微博客实证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13, (10) .

[4]胡泽文, 孙建军, 武夷山.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2) .

[5]郝世博, 朱学芳, 朱光, 李刚.国内外信息可视化研究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7) .

[6]姜鑫.我国微博研究主题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现代情报, 2013, (11) .

[7]陈艳红, 宗乾进, 袁勤俭.国外微博研究热点、趋势及研究方法:基于信息计量学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 2013, (9) .

微博语言研究的综述 篇2

抑制是一种对无关信息进行主动阻止和压抑的认知加工机制.本文对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理论模式、一般语言理解和修辞性语言理解中的抑制实验、抑制机制的.个体差异及其根源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抑制是语言理解加工中不可缺少的认知机制.

作 者:杨小虎 Yang, Xiaohu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刊 名:当代语言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LINGUISTICS年,卷(期):20057(4)分类号:H3关键词:抑制 工作记忆 语言理解

★ 论文综述范文

★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坝建设选择分析论文

★ 水利工程测量中质量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 中医药论文综述范文

★ 综述论文怎么写

★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 建筑工程教学管理中的创新机制论文

★ 水利工程招投标中的层次分析法分析的论文

★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分析论文

微博语言研究的综述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翻转课堂 微博平台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97-02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

Mark(2012)对翻转课堂的理论概念进行了定义:学生在课前看视频、阅读文章或运用自己原有知识来思考问题,然后回顾知识,提出问题,老师则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November A(2012)则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课前根据教学提供的资料自学,课中与教师探究疑难,课后进行自主反馈作为主要形式,构建全新的教学流程。

2.关于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早在2007年,美国人Salman Khan便尝试了利用网络视频进行翻转课堂式授课,他将一堂课的授课内容以课程影片的形式进行分解,每段影片的长度约为10分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教学用的是一种电子黑板系统,以此为模式,尝试与学生在课前进行网络互动。Bergmann J(2012)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总结为四点:精制教学视频;颠倒传统教学流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二、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于高职英语课堂的研究

陈李艾论(2015)探究了高职英语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具体策略,并将其总结为“信息传递-课堂互动实训-评价反馈”三个环节。南京大学教授梁乐明(2013)则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联系起来,构建了基于微课程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实施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赵宇佳(2015)以“求职口语”一讲为例,从课前任务设计、课内活动安排、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入手,探索了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翻转课堂法。

2.关于微博平台教学应用于高职英语课堂的研究

陈建军(2014)则提出了几种切实可行的高职英语微博平台教学实践策略:微云存储,分享教学资料,实施在线教学;微群学习,交流学习任务,师生互动教学。他认为教师还可以开发出形式更多的课内、课外教学实践形式,强化教学的实效性。黄四林(2015)则着重探究了应用微博媒介,指导高职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下,进行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姜红梅(2012)从微博140个字的书写功能角度出发,阐述了将其应用在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策略,实践证明:该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法水平起到了显著效果。

3.关于“翻转课堂+微博平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战胜(2014)探究了基于腾讯微博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他认为:基于腾讯微博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做出适当调整,找出适合学习者的策略。韩倩(2015)认为:在交互式网络背景下,应用微博平台,构建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新颖、实用的特点,基于此,她详细分析了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

三、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的查阅,不难发现,学者们关于翻转课堂、微博平台教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已有的文献所涉及的研究面也较为宽泛,包含了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定义、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翻转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价、微博平台教学实施的策略等多个方面。然而,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成果比较松散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翻转课堂、微博平台教学研究文献的梳理,可发现:已有学者研究的切入点较为松散,可谓“各抒己见,各执一词”,这使得同类课题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上述研究态势,也使得相关课题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框架并不详尽,给人一种纷繁、松散的感觉,对高职英语“翻转课堂+微博平台”教学模式的研究并不利。

2.“翻转课堂+微博平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策略的研究较为稀缺

通过对知网、万方等国内权威数据库的搜索,关于“翻转课堂+微博平台”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实施的研究成果十分稀缺,已有的相关文献仅有2篇,即学者张战胜的文献《基于社交网络的翻转课堂与实施策略研究》和韩倩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下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模式设计探究》此外,很多学者虽然意识到了微博平台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实施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具体的研究中,鲜少推出成果,这也使得同类课题的研究裹足不前。

参考文献:

[1]张战胜.基于社交网络的翻转课堂与实施策略研究-以腾讯微博为例[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4(5):59-60.

[2]韩倩.交互式网络平台下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模式设计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33-34.

微博伦理失范研究综述 篇4

1. 微博伦理失范的相关概念

微博指的是一种允许用户即时更新简短文本 (通常少于140字) 、图片、多媒体或影视剪辑并可以公开发表的博客形式。它允许所有微博用户浏览、点评或者转发。伦理, “伦”原义指辈分、类别、顺序, 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理”最早指玉石上的条纹, 引申为条理、道理的含义。主要指社会与道德关系。微博伦理, 是立足于互联网的一种新的伦理形态。因微博的公开性, 作为社会的一员, 个人所发布的微博或者对微博的评论, 会具有个体道德与公众道德的双重属性。微博伦理就是指在微博的撰写、评论和传播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秩序规范。微博伦理失范是指在微博的使用中, 传统的伦理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 新的微博伦理规范还未成熟的情况下, 微博用户失去了价值引导, 导致微博虚拟空间的无序状态。如:微博谣言、微博诈骗、微博语言暴力等。

2. 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伦理失范

2.1 微博公共事件。

微博公共事件往往是由某些特定突发事件引发的, 在很短时间内, 大量网民聚集起来, 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互动, 对事件当事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 微博伦理失范的现象越来越多, 如:微博语言暴力、微博诈骗、微博谣言、微博隐私权丢失等等。2.2微博语言暴力。2014年11月29日晚, 来自四川泸州的少年小曾在新浪微博上连续发送60多条微博。因网恋分手, 小曾买了一盆碳和安眠药在微博上直播烧炭自杀。小曾的博文被网友评论两万多条。但是, 人群的聚集并没有给小曾带来安慰或者温暖, 反而把冰冷彰显得更加强烈。几乎每秒都会有几个人留下评论, 看热闹、或者刺激他。当小曾在微博上留言“老子不死了行不行”时, 40分钟内, 数百条留言涌进了这条微博下方的评论:“不行”, “你陪我流量”, “你必须死”等。当小曾在微博上呼救“没有多少空气”、并配上炭火燃烧的图片时, 某知名网络博主以极其嘲讽的语气转发:“老板, 加20串肉筋, 10串板筋, 再烤两个大腰子”。这些完全不顾及伦理道德的恶毒语言朝这位少年袭来, 直至小曾的死亡已成为现实。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微博直播自杀是否属于伦理失范。在小曾微博直播自杀的过程中, 网友对其的讽刺性话语, 如“你必须死”已构成了微博语言暴力, 让本来想放弃自杀的博主最终走向死亡, 给当事人以及当事人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微博伦理规范的建设刻不容缓。2.3微博谣言与诈骗。2015年8月12日晚, 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正当人们为爆炸事件中不幸伤亡的受害者心痛、哀伤时, 一场利用网友爱心的欺诈事件又在网上发生了。一个92年的小姑娘利用天津爆炸事件假装父母双亡, 骗取同情心。首先, 13日凌晨1点, 她在微博里称, “爸爸在附近公司上班, 刚给他打电话关机, 一个人在家真的好害怕”。两个小时后, 她再次“带着哭腔”发微博称“还是没联系上爸爸, 担心死了, 害怕死了。想起妈妈去世的那个夜里……”13日晚间, 她又发了一篇感人肺腑的长微博, 大概的意思就是爸爸在爆炸中去世了, 在医院见了他最后一面, 她会努力好好考大学等。这篇长微博下面配上一个大号“赏”字。据不完全统计, 共有3700多人对其进行了打赏, 涉及金额达9万多元。8月14日, 这位小姑娘欲将微博中的“打赏”金提现, 因获知网友举报其诈骗行为而未予提现。在全国人民都悲痛不已的情况下, 慌称父母双亡, 欺诈网友钱财, 这不仅是伦理道德的沦陷, 更是丢失了自己的良知。网络伦理建设真的很重要。

3 微博伦理失范频现的原因

3.1 微博交流本身的特殊性。

微博与传统的长篇博客相比, 字数不超过140字, 表达内容单一, 表达手法更为口语化。微博就像一个自媒体, 每个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也可以评论、转发、或者给他人的信息和观点“点赞”。特别是微博在手机客户端的普及, 微博发布变得越来越便捷, 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微博。目前这种权利受到的约束较少, 导致部分微博用户在微博上随心所欲, 完全不顾及伦理道德, 导致微博伦理失范频现。3.2社会与个体的原因。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4) 显示, 中国大陆微博用户以年轻人为主, 因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判断能力还未成熟。因社会上还未规范相关的网络伦理体系, 他们以为虚拟网络是一个绝对自由、无拘无束的环境。因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 道德意识淡薄甚至是缺失, 所以微博伦理失范的现象频发。3.3政府治理层面的原因。政府在治理微博伦理失范相关事件时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伦理规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必然面临新的伦理诉求。微博上的很多问题是现实社会的伦理规范不能解决的, 必然会引发伦理失范的现象。

4 对微博伦理建设的建议

4.1 规范微博交往行为。

微博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 微博伦理失范让我们认识到建立微博伦理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范微博用户的交往行为, 让其遵守真实原则、文明原则和合法原则。微博用户在微博上发表任何信息都要符合真实原则, 防止微博诈骗的出现。微博用户对微博评论或转发时要遵循文明原则, 不可以发表低俗、庸俗或者伤害他人的言论, 防止微博语言暴力的出现。4.2个体遵守道德底线。微博用户由许多个体组成, 只要每个个体都能准守道德底线, 那么微博伦理失范就不会重现。个体的行为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结语

因微博传达信息的即时性和便利性, 慢慢取代纸质媒体, 成为大众甚至一些专业记者获取即时新闻的重要来源, 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对微博伦理失范现象的规避, 建立完善的微博伦理规范。

摘要:微博作为覆盖率极广的新生网络平台, 为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关伦理规范的缺失, 个体道德意识的淡薄导致微博伦理失范现象时常发生。微博使用者该如何使用微博, 如何才能规避微博伦理失范,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微博伦理失范,伦理规范,监督

参考文献

[1]王玉华.网络公共事件传播中微博伦理失范与规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电影语言学研究综述 篇5

一、国外电影语言学研究概况

在西方,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的电影符号学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了。纵观百年的电影发展史,西方的电影语言研究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60年代前的“电影语言”研究,也即传统电影的语言研究。“电影语言”不过是一个比喻,泛指“表达方式”。更确切地说,泛指造成各种电影表现效果的技术性手段(如剪辑方法、摄影方法、照明、音响处理等)。有关电影语言的研究,在爱森斯坦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巴赞的思想亦然。而许多批评家也时常试图做出电影与语言之间的类比研究。因此有时会看到诸如镜头与词汇、场面与句子、段落与文章分段之间的比较。

这些研究大多是随意的联想。而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的《电影语言》则力图使“电影语言”的研究明确化。这本书从电影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概念出发,论述了电影语言与文学、绘画、音乐的联系,以及它在蒙太奇、景深、对话、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作者指出:“电影拥有它自己的书法——它以风格的形式体现在每个导演身上——它便变成了语言,甚至也从而变成了一种交流手段,一种情报和宣传手段。……电影是一种语言,这是本书企图通过分析电影灵活而有效地采用了大量足以同口头语言相比的表现手段去证实的一点。”[1]而“电影语言最初是一种电影演出或者是现实的简单再现,以后便逐渐变成了一种语言,也就是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2]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电影拥有一种极其复杂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它不仅能够灵活而准确地重现事件,而且还能够同样灵活地和准确地重现感情和思想。电影从市集演出节目、类似文明戏的杂剧或记录时代风物的工具,逐渐变成一种语言——能让艺术家来用像今天的论文和小说那样精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的一种语言。”[3]

第二阶段是指上世纪60中期——80年代以法国为代表的电影语言学研究,也即现代电影理论研究。这种“电影语言”研究与传统的“电影语言”所指的内涵完全不同。[4]1964年,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汀•麦茨发表了《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一文。该文运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影像语言,即具有某种约定性的表意符号来处理。这种研究掀开了西方电影语言学研究的序幕,也是作者的电影第一符号学研究阶段。

麦茨明确指出:电影语言学的存在是完全正当的,它完全可以借助语言学、即以索绪尔提出的更广泛的基础——符号学为依据研究电影。但他又认为尚未在电影中发现与语言系统相类似的东西,所以电影又是一种“没有语言系统的语言”。“电影符号学家可以从语言学那里获得总体的启发,但是,语言学的任何技术性概念都不能直接帮助他进行过细的研究,语言学的任何使用概念都不能照搬到电影研究中” [5]

70年代后期,克里斯汀•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1977)一书引入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思想,结合电影符号学理论,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而其中的“想象”是精神分析用语,“能指”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用语。这一词语的组合,表明了作者把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电影的意图,即把电影当成梦和当做一种语言来进行研究。这部著作是其电影符号学理论转向的重要标志,被称作是电影第二符号学研究阶段。

麦茨的第一符号学不过是电影的形式化研究,只是在电影文本内进行单纯的语言研究;而在第二阶段的电影符号学中,作者并没有摒弃语言学的研究模式,而是将语言学的模式与精神分析学的模式结合起来,加入了观众学的研究,使得对电影的本体研究进入了文化研究。[6]尤其是,作者重视影片对获得意义的观众的深层心理结构、产生和接受影片的社会结构的研究、电影这个造梦机器是如何运用想象性手法和技巧,通过制造出特有的观看情境,刺激、“缝合”了观众产生认同的幻觉和欲望,来说明电影实质上是一种迎合了观影主体的内在欲望和需求的相像性的构建。[7]

第三阶段是使电影成为一种语言的阶段,这是电影语言的成熟阶段。[8]8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思潮衰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电影理论减弱了影响。电影理论研究中心也由欧洲转到美国。美国主流电影理论开始趋向实用性,重视影片风格研究、电影技术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其研究状况已与二十年前的法国电影研究潮流有所不同了。这种不同主要是20世纪末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新的数字技术必将引发新的电影观念。数字技术的发展将给电影语言带来重大革新。数字时代的电影与传统电影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给我们看的可以不是胶片上的化学试剂通过光学透镜与机械运动所记录的现实物质世界中的光影变化,而可以是运用计算机通过数字组合而成的视觉魔幻。数字技术进一步丰富了电影语言的影像“词汇”,为影像的产生带来了很大变化,使其表现领域和造型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是,数字技术却并没有促使电影形成太多创造性的电影语言“语法”。数字技术使电影语言有了无限拓展的空间,但是由于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它对电影语言系统并没有形成本质性的超越和贡献。

二、国内电影语言学研究概况

对国外电影理论的了解首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译介的方式进行的,而对电影语言学的了解也不例外。如上述西方经典电影理论、现代电影理论都先后出版了中文译本——如李幼蒸选编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三联书店1987年版)、李恒基、杨远婴主编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等。其中介绍最卖力的恐怕是李幼蒸,他不仅翻译了一批西方电影语言学、符号学的名著,而且较早重视整合这些电影理论,撰写了《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等书,重在介绍以麦茨为代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

而贾磊磊的《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正如作者《再版后记》所说:“是中国内地第一部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电影的学术专著。”作者秉承“一门艺术的研究,应当是一种艺术语言学的研究,一种艺术语言表述方式与表述意义的研究”原则,[9]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电影艺术创作实践的方方面面,从电影语言的生成语境到其使用的方法和范畴;从电影语言的文化释义乃至电影批评的性质和功能、从电影的观赏心理到明星机制等等,力图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语言学体系。尽管后来作者“对电影的认知开始从电影艺术的影像语言系统渐渐地进入到与电影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领域。过去,我们爱把电影视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语言系统,而现在,我们则更愿意把电影视为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文本。”但是作者仍然相信,这种语言学的探索建构是必须的、也是非常有意义。[10]

而王志敏的《电影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也是一部研究电影语言学的力作。作者了解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熟悉以麦茨为代表的西方电影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作者追溯了西方电影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从爱因汉姆、巴拉兹、爱森斯坦、巴赞让-米特里的将电影语言视作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的经典电影理论,到麦茨、帕索里尼和艾柯等开创的电影符号学为代表的现代电影理论。作者从现代语言学、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电影成为一种语言的可能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阐述。作者相信:电影语言系统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开发电影手段的艺术表现力,反之,只有建立了电影语言系统,才能使电影手段的表现潜力得到更充分的挖掘。作者把以往单纯的语言理论研究真正变成了指导拍摄实践的创造性思想。

三、问题和思考

综上可见,古今中外的电影语言学、符号学研究成果可观。但电影的语言学研究毕竟是研究电影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其局限也很明显。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电影理论、现代电影理论及多元化发展三个阶段。而由现代电影理论以语言和社会文化研究为主,走向多元化的电影理论研究,这是必然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始,各种理论观念、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的电影理论研究,至今方兴未艾。[11]然而,“现代不同的电影理论研究学派尽管在价值取向上不尽一致,在研究目的上也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却都把电影语言的形式特征作为电影研究的逻辑起点。他们有的从电影的场面调度来识别影片的意识形态意义;有的从影像的色彩、光线、构图来读解影片的性别特征;有的从镜头的剪辑顺序来判断电影的类型问题。总之,在研究的总体方法上他们依然秉承着一种‘以电影的方式认识电影’的学术传统。也就是说,他们各自的立场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阐释依据、他们分析的对象不仅没有偏离电影的视听语言,反而更加明确地站在电影语言形态的描述基础上,这些批评方法从技术操作上来讲,其实是非常“电影化”的。”[12]

由此可见,有关电影语言学研究还是大有可为的。对中国电影研究者来说,重要的是切忌生搬硬套西方语言学的概念术语,而是要理论联系中国的电影实践,融会贯通;重视对电影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抓住电影数字技术的发展契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语言学说和理论。

[1][2][3]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4、5、215.

[4]克里斯汀.麦茨等著•李幼蒸译•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编译前言[A]•北京:三联书店,2002.

[5]克利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的符号学研究:我们离真正格式化的可能性有多远?[J]•世界电影,1988(1),25.

[6][8]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9、15.

[7]胡星亮•西方电影理论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05,336.

[9]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序[A]•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0][12]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再版后记[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微博语言研究的综述 篇6

一、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研究样本来源库,以“档案微博”为检索词、“全文”为检索项,检索出2011—2014 年文献数据213 条,经过人工筛选处理,排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论文和新闻报道22 篇,剔除同一作者在不同刊物发表的雷同论文13 篇,最后统计出档案微博相关论文55 篇,其中硕士论文2 篇,期刊论文53 篇,统计截止2015 年3 月20 日。

二、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1.论文数量及年代分布计量分析。由表1 可知,档案微博研究始于2011年,2012年以后研究文献数量逐渐增多,2013年有硕士论文2篇,说明档案微博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进入较为活跃的阶段。从文献总的数量看,2011—2014年档案界对于微博的研究论文共有55篇,这和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8万多篇“微博”论文,2千多篇“图书馆微博”论文数量相比,说明当前档案界对于微博的研究较少,整个学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与微博在档案界的应用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基本吻合。

2.论文来源期刊计量分析。除1 篇档案微博论文发表在史学类刊物外,其余52 篇均发表在档案学期刊。2011- 2014 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档案微博论文共39 篇,占论文总数量的74%,其中2014 年的17 篇均刊载在核心期刊,另据统计,论文中有2 项为省部级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上数据表明:档案学期刊是档案微博论文刊载的主要载体,来源期刊所属学科领域分布单一,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流不足;档案微博论文研究层次相对较高,单篇论文质量过硬。

3.论文被引用情况计量分析。“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评价论文质量的有效指标之一。同时,该指标也能反映出论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1]85。由表2 可知,档案微博论文未被引用的占45%,引用2-5次的占26%。另据统计,引用频率最高的是李春秋2011年发表在《兰台世界》的《微博在档案开放利用中应用的探讨》一文,被引用12次。以上数据表明:长期从事档案微博研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者匮乏;档案微博研究整体水平不高,影响力小,社会关注度较低。

4.研究者单位及所属地区计量分析。由统计可知,档案微博研究者77%来自高等院校,11%来自各档案局(馆),其中上海大学发文6篇,数量最多。在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档案微博研究者分布于1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江苏、北京、上海、河南是研究的高产地区,占论文数量的49%,天津、内蒙、福建等12个地区是研究真空区。另外,通过对研究者的筛选,发文2篇以上的研究者只有6人,且论文多为发表在不同刊物的雷同之作。上述数据表明:档案微博研究主体单一,高等院校是研究的主导性力量,档案局(馆)学术研究贡献力低,这与档案局(馆)微博建设薄弱、研究能力较弱密不可分;档案微博研究实力较强的机构少,长期从事研究和发展的学术共同体相对匮乏,各研究主体的学术水平彼此间存在较明显差异;研究区域分布上存在局限性和不平衡,华东、华中地区研究较为活跃,西北地区相关的研究人员较少,研究水平整体上比较落后。

5.论文主题计量分析。

(1)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档案微博的传播特点、档案属性、价值意义等。在传播特点研究方面,曹琳琳分析了档案微博碎片化,即档案微博多元化、差异性、个性化、零散化的传播特点、优势与不足[2]42。档案属性研究方面,周文泓通过借鉴Inter PARES的电子档案要素分析模板,探析了政务微博电子档案本质性要素和Web2.0平台的信息特性[3]44。另外,杜小汀、周永平、黄新华、左凡凡、王珊珊也都在各自的论文中论述了微博的档案学属性和其在档案部门应用的可行性。档案微博价值意义研究方面,何川指出档案部门建立微博是宣传工作的新载体、政务公开的新方式、档案业务的新阵地、馆际交流的新渠道[4]36。许翠花认为微博改变了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信息咨询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和服务利用方式[5]18。刘思麟分析了微博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和在高校德育档案建设方面的意义,同时探讨了微博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新途径与新的发展机遇[6]17。广西民族大学的谢军概述了微博的概念、发展和特点形式,详述了利用微博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意义及可行性,最后构建了档案微博信息服务方式的应用模式,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技术、信息、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法[7]。

(2)收集保存方法研究。姬申建认为微博具有极高的凭证、参考价值和一定的社会记忆功能,可以通过广泛收集、专题收集、确定目标后有针对性的收集和其他途径收集,保存方法包括通过浏览器直接保存网页,运用截图工具保存微博网页图片,将网页微博打印成纸质版保存,使用专门软件保存整个微博网页等[8]10。陆慧通过分析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档案馆用Twitter平台征集历史故事并将微博归档保存的做法,探讨了微博在档案征集工作中的应用和挑战[9]45。

(3)工作实践研究。主要涉及档案微博运营现状(如开通状况、应用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建议等。调查运营现状、揭示问题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松姗通过对全国综合性档案馆开通微博的规模、传播力、活跃度、命名与形象标识方面统计发现,综合性档案馆微博工作存在意识缺位、定位模糊、运行失范、内容刻板、语言不生动等问题[10]。刘迁通过对123 家公共档案馆调查,指出档案微博存在起步晚、地区分布不均,粉丝不多、影响力有限,信息更新不及时、发布内容单一、利用率不高等问题[11]34。原因方面,松姗认为体制局限、缺乏运行机制、运用新媒体素养与能力不足是档案微博运营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10]。蔡红在分析档案部门开通微博的现状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指出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策划力不强、亲和力不高是档案微博发展瓶颈的成因[12]19。建设策略研究方面,松姗提出转变观念、强化意识、明确目的、确立运营定位、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内容管理的建议[10]。夏婷婷、王红梅认为要从做好宣传、加强联系、丰富内容方面发展档案微博,提高社会公众对档案微博的重视程度[13]57。古攀云对17 家高校档案馆开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微博内容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提示性内容建设、提高交互与体验式手段应用、注重日常管理等建议[14]50。赵洁分析了微博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强化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建立微博矩阵、树立权威引导、确保导向的发展对策[15]246。

(4)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微博与其他档案信息传播方式的比较。梁沙对档案馆网站、网络社区、博客、微博四种传播方式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环境、传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实现档案信息传播方式有效整合,构建档案信息传播体系的建议[16]11。杨玥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微博和微客在档案馆中的应用及其优势,指出两者都有助于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加强和深入[17]39。

(5)其他研究。主要涉及档案学人和档案馆官方微博的好友关系研究。黄永勤等人以新浪微博为例,系统调研了档案学人的微博使用情况,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档案学人微博影响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最后识别了档案学人微博意见领袖并挖掘了他们的微博关系网络[18]31。胡艳、刘晶通过分析档案馆官方微博的好友关系,阐述了档案馆官方微博运行现状、好友结构与档案馆功能定位关系,并为官方微博好友维护提出了建议[19]17。

三、研究现存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档案微博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内容相对集中,待研究的空白区域较多。研究者主要关注档案微博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等,研究观点和内容存在相似性与重复性。二是研究方法单一。研究以定量分析、实际调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基于理论探讨与定性分析研究较少。三是研究系统性和影响力不足。2011—2014 年只有2 篇硕士论文,整体研究呈现单打独斗、碎片化研究特点,还未形成专题或体系研究规模。四是对比分析和跨领域、跨国界研究少。档案微博的研究相对固定在本圈子内,与信息科技、管理、经济等学科的交融性和跨领域多视角研究明显不足,同时缺乏国外相关领域的对比研究。五是研究者力量薄弱。关注并从事档案微博的研究者相对匮乏,缺少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学术带头人与学术团队。

四、研究发展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以下发展建议:一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多元化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档案微博的基础理论和收集、鉴定、保存等管理规范的研究,积极拓展档案微博的信息技术、风险保密、法律法规等空白领域研究,逐步构建自身的研究体系。二是加强微博与其它社交媒体在档案信息服务中的比较研究,借鉴学习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趋势和成果,对不同行业领域的档案微博实践应用进行有针对性研究,实现开放式与可持续研究态势。三是积极争取档案微博研究课题立项,提升研究层次。四是档案部门要积极承担主体责任,提供档案微博研究培训与交流平台,培养与建设档案微博学术研究人才与团队,提高研究的整体实力。

摘要: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样本数据,对档案微博研究文献的数量、年代分布、来源期刊、被引用情况、研究者的单位和地区分布、论文主题等进行计量分析。通过揭示档案微博研究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为该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关于新闻语言的研究综述 篇7

关键词:新闻,语言学,新闻语言,研究范式

新闻, 众所周知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新奇事的报道。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由此可以得出,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 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 (1) 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元素, 具有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

一、新闻语言学研究现状简介

随着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新闻语言也经历着前进式的转变, 先后经历了手势、口头、符号、文字的过程。而新闻语言的形式逐渐地多样化则更加得益于电子媒介的出现, 一连串的产生了广播新闻语言、电视新闻语言等等, 也大大促进了新闻语言的发展。新闻语言正在不断地变化中, 新闻语言的变革, 也使其具有了深刻的社会发展的烙印。

随着学科的发展, 学术界也开始了新闻的语言研究问题, 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比如孙国平的《实用新闻语言》、徐建华的《新闻标题的艺术》等, 此外一些专题论文和章节论述中也能见到。这些著述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上的应用价值, 也表明着我国对新闻语言的研究有了很好的开端, 它正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研究队伍也正逐渐壮大, 很多成果都有了其意义, 相信不久的将来新闻语言研究一定会大有发展。

二、新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近来人们已经步入现代化的信息社会, 信息对现代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条件。信息的生产以及传播更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而达到了一定的受人瞩目高度。“而信息的运行交流无论采用何种传播手段, 主要以语言的形态呈现和存在。 (2) ”语言学有了大的发展, 而使得学界对新闻语言的研究主要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展开:

(一) 对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

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新闻语言是区别于文学语言、科技语言的, 这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者认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成就一篇优秀新闻的关键所在” (3) 。作为新闻的一大特性, 准确是说语言的表述要与客观事实相吻合。而生动是说可以用多种修辞方式来增强新闻语言的效能, 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二) 不同媒体新闻语言比较研究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 媒介形式也在丰富和发展。媒介是信息的载体, 有着自身的特点, 语言作为媒体传播信息的工具, 也随着信息载体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 新闻语言的是使用在不同的新闻媒体来说是有区别的。比如:有的研究者指出, “凡是记者通过文字和同期声采访所表现的内容都属电视新闻语言的范畴。”而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的丰富性赋予了电视新闻语言独有的特性:即导向性、不可替代性、贴近性和通顺流畅的文章表述, 严密的逻辑思维 (4) 。

(三) 新闻语言语用规范研究

赵俊璜在《试论新闻语言中新词语的规范使用》一文中, 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的来源进行了梳理和分类, 比如舶来词、新造词、新借词等, 并指出了诸多新闻语言中新词语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媚俗性、歧视性和表现陌生化等。针对这些不规范使用新词语的现象, 提出了几点规范使用的原则:不可取代原则、约定俗成原则、讲究品位原则、表意明确原则。以报纸的新闻语言为例, 报纸的标题特别是新闻标题“既是新闻事实的浓缩与结晶, 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 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与评价, 是媒介对舆论的引导”。 (5) 我们知道, 新闻标题对与报纸是很重要的, 要求能做到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要做到这一点, 除了基本的职业素养, 在写作时也要尽量恪守上述原则。

三、新闻语言的研究范式

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范式, 学者们归结出三类:写作学范式、 (传统) 修辞学范式和语体学范式。这些研究范式各有自己的价值, 也亦有其但其不足之处。就现在对新闻语言的研究, 从数量而言不是很丰富, 以下的统计数字可以说明这点。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在各类学术性刊物中公开发表的新闻语言论文只有百篇左右, 主要发表在《修辞学习》一刊中;著作有黄匡宇的《电视新闻语言学》、张颂的《广播电视语言艺术》、李元授、白丁的《新闻语言学》、段业辉的《新闻语言学》等不多的几部。以上所列论著基本上可以三种范式:即写作学的范式、 (传统) 修辞学的范式、语体学的范式 (6) 。

写作学研究范式:该研究范式常侧重于发掘新闻语言的创作规律:准确与模糊相统一, 朴实与生动相统一, 简洁与严谨相统一。具体可见叶林海的《报刊新闻语言运用三原则》。

修辞学研究范式:修辞学范式, 即依据通行的大学修辞学教科书的理念与框架, 把修辞看成是“语言艺术化的技巧及其选择”, 因此“从语音、词汇、句式的变异运用出发”, 集中关注新闻语言的同义结构的选择、修辞方式的运用的研究范式 (7) 。庆浩在自己的著作《浅谈新闻写作中的修辞》分析了新闻写作中的用词用句, 并指出了新闻写作的修辞与其它修辞是有其不相同之处的。

语体学研究范式:是一种集中讨论新闻语言的语体特点、言语风格特征的研究范式 (8) 。《略谈新闻语言的朴素美》的作者陆云帆就在该专著中大量运用语言材料, 从语言的通俗、个性、贴近生活等三方面论述了新闻语言的朴素美。

新闻语言要出新, 新闻工作人员要有着扎实的知识和语言学后盾, 还要认真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 希望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能敢于独出心裁, 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敢于推陈出新, 多创造出能增强可读性的新闻语言, 增强新闻语言的鲜活度。

参考文献

[1]蓝鸿文、马向.伍新闻语言分析[J].中国物质出版社.1989版

[2]管琼、黄大鹏新.世纪新闻语言学研究议题综述[J].新闻窗.2009, (3) .

[3]桑永英.浅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J].新闻采编.2008, (4) .

[4]张强、张树林.新闻语言的特点浅析[J].新闻传播.2008, (9) .

[5]李洪源.论电视新闻语言的特性[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 (3) .

[6]朱军、盛新华.报纸标题的语言失范及解决方法[J].新闻界2006, (4) .

[7]马小玲、樊小玲试析我国新闻语言研究的几种范式[J].修辞学习.2003, (4) .

微博语言研究的综述 篇8

关键词:话题型微博,语言特点,情感分析,评价对象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传递态度、意见和评价的重要形式。表达态度、意见和评价的句子称为观点句。观点句是主观句的一种类型,主观句是语言主观性的一级表达形式。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属性,也是本质属性之一。语言的主观性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可以对它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本文从话语分析角度出发,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情感”(沈家煊,2001、2009)。那么,表达说话人立场、态度和感情的句子就是主观句。根据表达侧重点不同,主观句至少可以分为推测句(如“他可能不来了”)、意愿句(如“我希望你好运”)、感情句(如“我很惊讶”)、观点句(如“他很优秀”)。语言信息处理中的“情感分析”或称“倾向性分析”,主要分析的是观点句。一般来说,观点句的主要表达手段是使用带有明显评价倾向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以及一些副词、动词和名词,人们称其为“情感词”。但在不同的语域中,人们表达观点使用的手段也有所不同。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有它独特的文本结构形式。话题型微博指的是围绕某一话题即标签(hashtag)阐发意见、进行讨论的微博形式,因此在观点句的使用、表达观点使用的语言手段以及评价对象的隐现上也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话题型微博的语言特点以及对其进行情感分析时可以采取的策略。

一话题型微博的语言特点

除了一些名人,微博的主人用的大都是网名,发表意见可以无所顾忌;微博的传播往往是蒲公英式,一个微博主发出一条引人瞩目的微博,就会形成一个主题,体现为标签,其他的微博会围绕这个主题发表意见,下一轮微博还可能会针对上一轮微博发表意见,以此类推,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带有鲜明主题的话题型微博群。话题型微博群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该主题的关注程度。与一般的微博(谢丽星等,2012)不同,话题型微博的文本结构形式决定了它的语言特点:句子简短,负面倾向多,语句口语化程度强,表达情感强烈而理性评价淡化,评价对象在句中不直接出现,语言不够规范,等等。下面分别论述。

(一)句子简短,单句多

微博有字数限制,因而往往短小。话题型微博又因为有一个明确的话题,人们是围绕这个话题发表意见,写微博,只要表达了心情、态度,三言两语也可,只字片语也行,所以与一般文体相比,话题型微博中句子相对简短,单句居多。表1显示了我们对400篇语言舆情评论文和20篇话题型微博平均句长的统计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评论文平均句长是38个字,而话题型微博平均句长只有20个字,几乎只有评论文的一半。20个字,大约有10个词,很难形成复句。

(二)观点负面倾向多

话题型微博的形成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话题和社会事件,而当今社会引起关注的话题负面性较多,这就使得话题型微博在表达观点时,以否定倾向居多。表2是我们对400篇评论文和20篇话题型微博中观点句的统计结果。

表2数据显示,语言舆情评论文观点句中,负面倾向的只占49.81%,将近一半,而话题型微博中负面倾向句却占到了观点句的80.02%,可以看出,话题型微博的负面倾向更加明显。

(三)表达情感强烈而理性评价淡化

由于传播空间的相对自由和匿名评论的相对隐秘,因而网友在表达观点时会采用一些比较极端和激烈的形式,又因微博字数的限制,无法以逻辑鲜明的论述方式进行理性表达,所以在话题型微博中,观点句的表达往往感情色彩强烈,而理性评价淡化,脏话、粗话等表现力强的不雅语汇大量出现,这也成为话题型微博观点句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一种较广泛的表达方式。

(四)口语色彩浓重,情感因子颗粒度加大

微博虽然用的是书面形式,但交际的实时性、互动性,使得它具有浓重的口语色彩,人们往往会使用一些口语化词语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直接表达出来,体现句子观点的情感因子颗粒度加大,往往不再是词,而是短语。例如:

(1)#假和尚搂女子#得瑟,使劲得瑟,被抓了吧

(2)#90后暴打老人#我滴妈~!这还真特么争气一群欠收拾的

(3)#90后暴打老人#什么玩意了。

(4)#官员财产公示#有个鬼用,公示出来的也要有人信吖?

其中的“得瑟、我滴妈、欠收拾、什么玩意、有个鬼用”口语色彩浓重,明确表达了说话人的观点,其中除了“得瑟”是词,其余都是短语,甚至是短句。

(五)隐晦表达观点

在话题型微博中,除了用一些很“给力”的词语明确表达观点外,人们还会采用一种隐晦的、非直接的方式,以言外之意表达观点。如:

(1)#食用油涨价#我可以说脏话吗?

这是一个疑问句,字面上看没有表达任何观点,然而在“食用油涨价”这一语境下,可以理解为说话者表达的是一种想用说脏话来发泄的冲动,因而也就间接地表达了对话题不满的情绪和贬斥的态度。

(2)#三亚春节宰客#当地的政府部门这么做的用意是什么?掩耳盗铃?越抹越黑?还是让游客永远不去三亚?应该去测测智商了!

“应该去测测智商”表达了说话者对“当地政府部门”的不满。

(3)#假和尚搂女子#狐狸尾巴总会露出来的

“狐狸尾巴总会露出来的”是对假和尚做坏事最终会被曝光的一种讽刺。

(4)#韩寒方舟子之争#我真叫您教主了,正话反话都让您说了,您这逻辑是美术老师教的吧

“您这逻辑是美术老师教的吧”,这个句子中也没有情感词,但根据标签的语境可以看出,是讽刺当事人的逻辑性缺失。

(六)评价对象省略

由于话题型微博的话题标签与文本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网友在发布微博时,往往可以直接对整个话题或话题的某一部分进行评价和表达态度,因而标签或者标签的一部分甚至标签外事物也就成为了评价对象。所以,话题型微博的评价对象常在文本中省略,观点句更加短小精悍,甚至短小到一个短语、一个词,也可以被人理解,不会造成传播上的歧义。如:

(1)#菲军舰恶意撞击#抗议!

(2)#菲军舰恶意撞击#真可恶

(3)#菲军舰恶意撞击#…欺人太甚

(4)#菲军舰恶意撞击#可悲啊……

上面这些观点句都缺省了评价对象,在表达评价时只用了极简短的话语,但读者仍然能够理解它们评价的对象:(1)的评价对象是整个标签“菲军舰恶意撞击”这件事,(2)是标签中的“菲军舰”,(3)是标签中的“菲(律宾)”,(4)是标签之外的“中国”。

(七)语言不够规范

含有大量非规范性的语言文字,也是话题型微博语言的一个特点。这种非规范性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非人为的原因造成的输入失误或常识上的汉字书写错误;另一方面,微博表达自由,加之敏感话题在法律上的限制,会人为地加入一些噪声、非规范词、非规范符号和非规范语言格式。例如:

(1)#疯狂的大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钱包常去http://url.cn/1T8Gpq淘宝小店去看看!

(2)#假和尚搂女子#真TM不要Face。

(3)#假和尚搂女子#不过这二和尚佛景不逊达摩释迦,他们真的能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彭宇承认撞了南京老太#我很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但是!

例(1)加入网站链接等噪声;例(2)中英文混用,TM是“他妈”的拼音缩写,不要Face是“不要脸”;例(3)标点符号和中文内容混用;“但是”作为一个连词,功能一般是连接句子,往往不会作为句尾结束的标志,但在例(4)中放在句尾,这种微博观点句的表达,是一种不完整的表达方式。上述话题型微博的语言特点就决定了在进行情感分析时所采取的对应策略。

二话题型微博情感分析所采取的策略

情感分析及评价对象抽取,目前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基于句型、句法、语义的词典及规则方法(刘鸿宇等,2010;王素格等,2009;杨江,2011;朱嫣岚等,2006),一种是基于标注语料的机器学习方法(樊娜等,2010;王根等,2007;张博,2011;Peng等,2002)。我们认为,情感分析,分析的是语言的意义,要想在对语言进行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情感分析,规则的方法更有优势,所以主要采取的是基于语义的词典加规则的方法,统计方法只在建立词典确立词条属性、建立规则库确定规则优先级时发挥作用。针对话题型微博,我们主要采用了加大情感因子颗粒度,构建基于短语的情感词典,通过短语规则确定句子极性、重点研究否定形式、建立基于话题的OBJ表单等策略。

(一)构建基于短语的情感词典

识别观点句,学界的通常做法是以情感词作为依据,带有情感词的是观点句,否则就是非观点句(这种以词定句的做法显然有问题,拟另文讨论)。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短语在情感分析中的作用(李钝等,2008;Theresa Wilson等,2005)。话题型微博中的观点句由于情感表达强烈而理性评价淡化,各种脏话、粗话、口语词语大量使用,加之很多非直接性的表达,使得影响句子的情感因子的颗粒度加大,仅仅依靠传统的情感词典,依靠句子中是否有情感词来进行观点句的判断,会造成很多错判,因此我们在基本情感词典的基础上,用人工方式增加了情感短语,构建了一部基于短语的情感词典。

情感短语词典突破了以词为主要收录对象的局限,将明确表达观点的情感短语甚至短句都收录其中,如“不得好死、不咋的、扯犊子、就好了、瞎折腾个屁、不是找抽吗、什么玩意儿、没一个好东西、好不到哪儿去、以为自己是谁啊、可以说脏话吗、这是人的行为吗、良心让狗吃了”等等。当然,一些明确表达观点的口语词、网络用语和脏话也必须收录到情感词典中,如“得瑟、傻逼、狗逼、操蛋、犯贱、傻B、欠揍、找死”等,这样包含这些情感短语和情感词的观点句就能够被准确地识别出来,从而在不降低准确率的前提下,提高系统对观点句的召回率。

(二)通过短语规则确定观点句及其极性

话题型微博语言简单,短句多,长句少;单句多,复句少。针对这种特点,我们建立了短语规则库,试图解决情感短语词典不能处理的那部分句子是否观点句以及句子的极性问题,主要是长距离搭配形成的情感短语或者是有歧义的短语搭配。如:

(1)#六六叫板小三#这种事是3方的责任;不能单独怪哪一方;

(2)#90后暴打老人#我们指责的不应该是90后,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国家、学校、家长教育的责任。

单纯“责任”一词,不一定表示评价,但(1)(2)中的“是……的责任”是一个表达负面评价的远距离搭配,中间可以加进各种不同成分,基本都是评价对象。

(3)#苹果封杀360#这不是腾讯和360的问题,这是中国跟美国的问题。

(4)#国旗下讨伐教育制度#绝对不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啊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是……的问题”这样的搭配,但句(3)中的“是……问题”不表示评价,不是情感短语,句(4)中的“是……问题”就表示对“教师”的评价,是情感短语。这样的长距离、有选择搭配,也只能靠短语规则来解决其观点句的判定问题。

短语规则主要采取关键词匹配的模板形式。例句(1)(2)的识别规则为:

是/v#[!,/w]的/u责任/n=#4:-1

“=”前面是匹配模式,后面是操作。该规则表示,当“是”后越过一些不包括逗号的成分而出现“责任”时,就将该句判定为观点句,并给出负面倾向的极性。

(三)建立否定形式规则库

话题型微博观点句具有负面倾向居多的特点。负面观点句的表达主要靠两种手段,一种是具有负面倾向的情感词或情感短语,一种是运用否定形式表达。利用情感短语以及短语规则识别出来的观点句,其倾向极性都在词典或规则上明确标注着,所以观点句的倾向极性识别不成问题。问题较大的是有否定形式的观点句,一般的否定会改变句子的倾向极性。如:

(1)#韩寒方舟子之争#急急忙忙起诉,绝非上策。

(2)#菲军舰恶意撞击#我们的政府不够强硬,每次都是强烈抗议,别人鸟你么?

(3)#90后当教授#现在的教授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4)#官员财产公示#没有公平,没有正义,处处充斥着欺诈。

遇到这种情况,只需规则的操作部分在情感词的极性值上乘以-1,就可以解决句子的极性判断问题。但否定形式的情况极其复杂,并不都是一个简单的“乘-1”就能解决的问题。如:

(5)#官员财产公示#太不和谐了吧

(6)#洗碗工留剩菜被开除#有些事情合情并不一定合理

(7)#假和尚搂女子#没有不沾腥的和尚。。。。

(8)#官员财产公示#所谓的民主,就是你是民,我是主。

可以看到,在(5)中,因为程度副词“太”的存在,在改变倾向极性的同时,加强了情感强度;(6)中,因为有“一定”,否定程度弱化了;(7)中,否定词语连用,就变成了对“沾腥”的肯定;(8)中的“所谓”一般不会看作是否定词,但它确确实实改变了“民主”的极性。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语料中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了可以改变句子极性的词语,形成了一个否定形式词集,并就各种否定类型建立规则库,以保证这类观点句倾向极性的准确判断。规则的基本形式同短语规则。

(四)建立基于话题的OBJ表单

话题型微博语言话题集中,评价对象往往省略,它的评价对象或者是标签,或者是标签的一部分,或者在句子的上文或下文,因此在句内根本无法提取到评价对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评价对象提取模块中建立了一个基于话题的OBJ表单。

例如下面4个观点句,标签话题都是“六六叫板小三”,句中都没有评价对象。但仔细分析,这4个观点句的评价对象依次为整个标签、六六和小三、六六、小三。这说明,对于话题型微博来说,评价对象缺省的观点句,可以通过回溯话题标签的方式,在标签中提取评价对象。

(1)#六六叫板小三#无聊…(

(2)#六六叫板小三#都贱货!

(3)#六六叫板小三#维护自己的爱情,做的对,给力

(4)#六六叫板小三#破坏别人家庭,变态。

OBJ表单必须建立在话题的基础上。“六六叫板小三”这一话题下的“无聊”是评价“六六叫板小三”这件事的,“官员调研”这一话题下也有“无聊”,则是评价“官员调研”这一现象的,“苹果封杀360”这一话题下的“无聊”则是评价“苹果封杀360”这一事件的。应说明的是,建立OBJ表单比较适合话题型微博,换一种文体,也许不一定有效。

三系统及其工作流程

运用上述策略,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情感短语词典以及语义规则的情感分析系统CUCsas。系统包括分词标注模块、短语和句子规则解释器、评价对象提取规则解释器和一个OBJ模块。其中的分词标注模块与一般的不同,为做情感分析,在原有分词词典和规则库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几部与情感分析相关的词典,主要的三部是:一部用户词典Usrsas,专门储存情感分析需要切分出来的词和短语并赋予词性;一部添加了情感短语、带有“po(褒)、ne(贬)”标记的情感词典Dicsas,用于给待分析语料中的情感因子进行标记;一部褒贬值词典Dicsvl,Dicsas中的所有词语在这里都要根据语感人工赋给一个从1至-1之间的情感值,用于计算情感因子的情感度。短语和句子规则解释器对短语和句子规则进行解释,实现对句子的情感度计算;评价对象提取规则解释器对评价对象提取规则进行解释,实现一般情况下评价对象的提取。OBJ模块是对评价对象提取规则的补充,实现对复杂情况的处理,例如句中评价对象省略的情况。该系统工作流程见图1。

四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运行系统CUCsas,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2012年主办的第一届中文微博情感分析评测提供的评测语料为对象,对20篇话题型微博语料进行了观点句识别、观点句极性识别和观点句评价对象提取的实验。表3是实验结果(也是评测结果)。

上述成绩在本次参加评测的34支队伍提交的53组结果中,任务1观点句识别获得第二名(第一名微平均F值为0.784),任务2观点句极性识别获得第三名(第一名微平均F值为0.850),任务3观点句评价对象识别(包括宽松和严格)获得第一名(严格评测微平均第二名的成绩为0.225)。虽然相对成绩还可以,但我们深知,这三项任务的绝对成绩即正确率还不高:任务1的最好成绩F值还不到80%;任务二相对较好,达到85%;任务3,我们的成绩最好,但即使宽松评测,F值还不足40%。看来,情感分析,离实用化的要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任重道远。

我们对系统分析结果中识别错误的句子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产生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观点句及其极性的识别上,由于规则方法本身的限制,使得我们建立的情感词典和规则库很难覆盖全部语言现象和微博全部的语料,例如“#彭宇承认撞了南京老太#这事儿还有人信啊…”,这条微博没有被系统识别为观点句,因而极性识别和评价对象提取也都没有再继续进行。但是从这条微博内容来看,明显带有说话人对彭宇这件事情的强烈不满和质疑,应该是观点句。再回溯到我们建立的情感词典,其中“谁信呢”作为一条情感短语已收录其中,但是这条微博变换了语言形式。如果能在情感词典中建立一个“还有人信啊”的短句条目,那么这条微博也能在系统中进行正确分析。

(2)对微博语料进行预处理时,由于分词错误使得一些词不能与情感词典中的词条匹配,因而造成了观点句识别上的流失,例如“#皮鞋果冻#以前敢吃,现在不敢吃了,想想都好恶心”,在分词的时候,因为“好恶”被分在一起,“恶心”两个字被切开,因而无法到情感词典进行匹配。

(3)微博语言表达上的隐晦、非直接性,使得系统在处理深层语用时也会出错,例如“#皮鞋果冻#JS有点良心吧”这一观点句,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为肯定倾向,但是从这句话的深层语义分析,是表示对“JS(奸商)”的一种讽刺,是劝诫他们应该有点良心,应该是否定倾向。

(4)由于微博语料的非规范性,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误用现象比较普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则的匹配,造成一些观点句评价对象的提取错误。例如,“#彭宇承认撞了南京老太#———老百姓太不容易了,希望我们的党能领导人民好好走下去。”这一观点句,由于“老百姓”前面有一个标点符号,因而在进行规则匹配时候,这个标点符号也被算到评价对象中来,评价对象就成为了“———老百姓”,在严格评测中就是个错误。

另外,对观点句极性的认识不同,也造成系统分析结果与评测答案不一致,如“#菲军舰恶意撞击#转向舵是不会失效的,更不会这么巧”这句微博,系统认为是观点句,因为这句微博体现了对菲军舰撞击原因的质疑,但是评测答案认为这句微博是非观点句。

五几点启示

(一)规则方法不是完全无用

我们针对话题型微博的语言特点,采用基于短语情感词典及语义规则的方法构建了一个情感分析系统,在中国计算机学会组织的第一届中文微博语言情感分析评测中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绩,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毋庸置疑,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统计方法就成为语言信息处理的主流,规则方法被冷落,甚至被嗤之以鼻。但事实证明,规则方法也不是全无用处,如能和语料库方法结合,它在处理某些领域语言时可能还有一定优势。

(二)语言计算要加强对语言的分析

语言毕竟是人说出来的话,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语言的复杂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么在对语言进行计算,尤其是在对语言做“情感分析”这样的内容计算时,如果不顾及语言本身的特点,一味统计,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相信,参加这次评测的那些兄弟团队,在计算上都是一流的高手,如果能在有效的统计手段中加进对语言的深层分析,肯定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三)语言计算要注重语域

新闻语言研究综述 篇9

一、新闻语言的研究现状

新闻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的一类语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闻语言与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广播新闻语言到电视新闻语言, 再到现在的网络新闻语言,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语言的发展。新闻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同时也在不断革新。

近年来, 学术界关于新闻语言的研究成果也在逐渐增多, 主要以著作和专题论文以及一些论述来呈现, 这些对新闻语言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新闻语言的研究对象

随着新闻语言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研究对象也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同时, 新闻语言的研究是离不开语言学这一学科的。目前, 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的:

(1) 不同媒体的新闻语言研究。科技的发展, 让当今社会的媒介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给人们提供了多元的媒介接触形式, 而不同的媒体也有着不同的新闻语言特点。报刊是我们最常接触的大众媒介形式之一, 近年来, 它不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因而也在不断变革。报刊新闻语言必须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 但一些研究者指出报刊新闻语言也有一些失误现象。由于广播也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它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研究者从全媒体时代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广播新闻语言的特点与变化。丁晓静在《浅谈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语言的特点与变化》一文中提出当下广播媒体生存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听众群体和文化形态两个方面。虽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但广播新闻语言依然具有真实、简练、准确和通俗的特点。电视新闻与广播新闻相比, 因为有了色彩亮丽的画面, 所以更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周翔在《电视新闻语言研究》中指出电视新闻语言具有规范性、客观性、继承创新性、群众性和叙述性。而且新时期的电视新闻语言呈现着多元化、融合性增强、互动性提升和平和化的特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给网络新闻语言注入了无数活力, 但当前网络新闻语言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林雪漫在《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及良性发展思考》中指出网络新闻语言催生了社会流行语的出现, 并且丰富了其他媒介的新闻语言。秦赵萍在《网络新闻语言的创新与异化》中提到网络新闻语言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新闻标题语言、新闻内容的创新, 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异化现象, 如语言的真实性欠缺和商业化弊端。手机以“第五媒体”的身份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新闻语言也呈现出新的风格特征, 但对手机新闻语言的研究是这五种媒体之中最少的。余晶在《手机新闻语言研究》中指出手机新闻通过文本结构的叙事, 来突出语言特点。并且在分析语言相似性的基础上, 总结了手机标题的新闻化和主体的导语化的文本结构特点。

(2) 对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由于新闻语言的特殊性, 对其特性的研究也是新闻语言研究的重要对象。当下, 各种媒介的竞争激烈, 在媒介变迁的促动下, 因为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新的语言发展态势, 媒介的全球化导致新闻语言渗透化, 而媒介的融合导致了新闻语言的融合化。例如, 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语言中也常出现网络、手机的新闻语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 新闻语言存在的一些弊病显得更为突出。如歧视性用语的泛滥、人文关怀的缺失、语言暴力的出现和新闻语言的过分媚俗性和媚权性。新闻语言应具有叙述性、准确性、接近性和交叉渗透性是研究者公认的特性, 同时对于目前新闻语言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是差不多的。这说明在新闻语言特性研究上, 研究者的观点基本一致。

(3) 对新闻语言的用语规范研究。网络时代的到来, 让外来语、网络流行词等广为流传, 而有些词语正是通过新闻语言让大众所熟知的。研究者对于这一现象的态度褒贬不一, 有研究者认为新闻语言运用一些流行语可以增加可读性, 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滥用外来语、流行语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如影响了汉语文字的独立性。不过也有学者跳出了对新闻语言运用流行语好与不好的讨论, 而是对流行语的特点及表现形式进行研究。

(二) 新闻语言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新闻语言研究类的著作、论文等进行整理和分析, 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内容的选择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

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言学和新闻学这两个学科,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注重新闻语言的本体研究, 探讨的是新闻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例如, 段业辉的《新闻语言学》就是从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入手, 对新闻语言进行了相关研究。李元授、白丁的《新闻语言学》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 对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新闻的语体特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还有一些研究者则是从新闻学的角度出发, 注重对不同媒体的新闻语言进行研究。例如, 李杰的《媒体新闻语言的比较说略》就是从媒体在新闻传播语境中的地位及其对新闻语言的影响、不同媒体新闻语言的比较来对新闻语言进行了探究。刘英翠的《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语言研究》里也从报纸、广播、电视三个方面对其新闻语言的不同点进行了探讨。文中提到了报纸新闻语言的音频、视频化;广播新闻语言的文字、图像化和电视新闻语言的广播、口语化。

(三) 新闻语言的研究方法

综观新闻语言研究类的著作、论文等文献, 我们可以发现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应该是文本分析法。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相关文本着手, 对新闻语言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如前面提到的周翔的《电视新闻语言研究》、余晶的《手机新闻语言研究》等。其次, 使用较多的方法应该是比较研究法, 研究者就是从通过对不同媒体的新闻语言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 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还有的研究者运用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分析法。例如, 林雪漫的《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及良性发展思考》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探索媒介活动的语言特征和探讨网络新闻的传播模式, 以及新传播模式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对媒体话语的影响。问卷调查法也是一些研究者使用的方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回收问卷后得出相关的结论。也有研究者运用例证法。例如, 陈晓的《近年来报刊新闻的语言特色研究》就是有选择地剖析新闻报道中新闻语言的成功与不成功的实践方面的典型案例, 分析总结其经验和规律, 并从中提炼出观点、结论。

二、新闻语言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新闻语言与其他学科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 它要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并表述新闻事实。我国新闻语言研究起步较晚, 但通过梳理相关文献, 可以发现学界对它的研究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不过由于它属于交叉学科, 所以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研究内容较狭窄

通过对新闻语言研究类著作、论文等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语言的特性、不同媒体的新闻语言研究和新闻语言的用语规范等方面。并且, 新闻语言特性研究占的比例较大, 其他方面的研究占的比例较小。对于不同媒体的新闻语言研究, 研究者较多的关注传统媒体, 而对新媒体语言以及手机语言的研究较少。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对于新闻语言与文化的研究还不曾有研究者涉足。

(二) 研究方法不规范

在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后, 我们能看到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文本分析法, 同时也有研究者使用比较研究法、统计法以及实证研究等。从中可以发现, 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不规范带来的结果是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不明显。同时, 也造成了新闻语言的研究没有取得较大突破, 这就需要研究者共同努力, 探寻规范的研究方法, 从而建立严谨、多元的新闻语言研究理论体系。

(三) 研究者群体较单一

综观新闻语言学的研究者群体, 他们大多是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 而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则很少。语言和各个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果更多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能加入新闻语言研究的这一队伍, 我们相信这必将拓展研究范围, 新闻语言研究取得的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三、小结

近几年来, 新闻语言的研究处于上升状态之中, 但与其他新闻传播学里的研究对象相比, 还是处于一个靠后的位置。新闻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由于研究角度、研究者等原因使得目前对新闻语言的研究内容较狭窄, 研究方法也不是很规范。

参考文献

[1]谢欢欢.报刊新闻语言的失误现象分析[J].科技传播, 2015 (3上) .

[2]丁晓静.浅谈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语言的特点与变化[J].视听, 2015 (6) .

[3]周翔.电视新闻语言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 2014.

[4]林雪漫.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及良性发展思考[D].广州:广州大学, 2011.

微博语言研究的综述 篇10

关键词:第二语言 汉语声调 研究综述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习得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难点之一,教授声调也一直是教学难点。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习得及教学方面,国内学者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旨在对近35年来国内汉语声调习得及教学研究成果进行整理。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概述

对近35年来国内相关研究刊物检索后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底,关于汉语声调习得或教学研究的论文有80篇左右。

(一)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的母语背景来看,分为外国学习者和国内少数民族学习者。外国学习者的母语主要是英语、韩语、日语、俄语、泰语、菲律宾语等;国内少数民族学习者主要是藏族和维吾尔族等。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对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豫园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等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梳理发现,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经验法研究)。

1.实证研究的研究手段

一种是采用实验的手段,通过量化研究得出结果。实验研究适合于对既有理论假设的检验,它意味着可以通过人工处理或介入的方法获得数据,在采集数据时必须对一些变量进行控制(王韫佳,2003)。2009年到2012年,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进行声调习得研究的成果较多,陈默和王建勤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和个案研究成果就有17篇。此类方法必须具备仪器和设备以及实验程序,对收集的数据的分析方法一般采用声学分析法,即借助语音学软件研究发音者的声学物理学特征,在声学参数上将发音者与母语者进行比对。

一种是通过耳听记音的传统语音学的手段,得到学习者发音的录音或学习者的语音知觉等方面的数据,从而进一步研究,另外还可加上访谈法和观察法。

上述两种手段都是在收集学习者声调发音的语音样本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目前,以传统手段开展的研究占据多数。

2.非实证研究的研究手段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在声调习得研究成果中占据多数。非实证研究是利用经验法,根据教学经验和个人体会,对重复出现的一些声调习得及教学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报告中,不包含研究数据和量化分析,因此虽然相对而言更直接方便,但是研究结果基本基于研究者对于声调的感知,对结论的准确度有所影响。

该手段采用理论分析法分析数据,即从语音理论知识的角度得出结论。

(三)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来看,多集中于静态声调习得研究,也多为单字调习得研究。在动态声调、双字调或多声调习得上涉及较少。

研究内容主要可以总结为:一是声调偏误描写;二是声调偏误原因;三是声调习得顺序;四是声调教学对策研究。

二、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声调习得研究内容综述

(一)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的描写性研究

声调偏误描写是对汉语声调偏误现象进行的描写和归纳。

一些研究者对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学习阶段等方面的学习者学习汉语时存在的特殊的声调偏误现象进行的描写研究。其中以区分国籍的个性描写为最多。[1]

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声调偏误描写,主要集中于美国学生、日韩学生及少数其他国家的学生。

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声调的偏误类型,目前主要有两种研究结果:一是阳平有调域上的偏误;阳平在调域和调型上都有偏误;上声主要是调型偏误(沈晓楠,1989)。另外一种结论是阴平和去声的偏误主要是调型,阳平和上声在调型和调值上都有偏误(王韫佳,1995)。

母语为日语、韩语的学习者的声调偏误则在调域上的偏误比调型多(刘艺,1998)。

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学习者习得汉语声调的偏误类型主要分为三种:调域错误、调型错误、调域和调型都存在错误。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调域错误是声调习得主要的错误。

(二)声调偏误原因

1.母语负迁移

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学习者母语语音系统的干扰和影响是外国学生产生“洋腔洋调”的主要原因。学习者的母语,不管是有声调语言还是无声调语言,都会对汉语声调的习得造成干扰。对于母语是无声调语言的学习者而言,学习者多受母语韵律特征中词、短语或句子音高变化模式或词重音模式的影响,将母语中的音高变化模式或词重音模式迁移到目的语中,出现不符合汉语声调音高变化模式的语音偏误(易斌、梁洁,2010)。第一语言为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汉语时,很难准确把握每个音节的升降平曲,例如欧美学生刚学汉语时的发音(王安红,2006)。而第一语言为有声调语言的学习者,其汉语发音中又受到第一语言的声调模式和词重音模式的影响,例如泰国留学生的泰语中六个声调的影响。

2.声调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学习者在汉语声调习得过程中出现问题,与声调教学方法有关。

部分教师只是在学习者出现声调偏误时“事后”指出纠正,缺乏正面系统的语流变调“事先”教学(关键,2000)。而且语流中的声调教学不够深入具体。学习者对声调和语调的关系不明了。[2]

也存在教学方式相对单调,不够直观的问题。传统的示范教学方式较多,缺少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的应用。

3.普通习得规则的作用

一些研究者提出,第二语言习得域儿童习得母语存在共性,认为可以用普遍的习得规则解释第二语言习得者声调偏误,这受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影响。目前相关认识主要有三种:一是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与母语习得中的作用相同;二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语法只起到部分作用;三是普遍语法不为第二语言习得者所用。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成年人在掌握母语之后学习第二语言,不能把儿童学习母语的特点用在成人学习者身上。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儿童语言习得规律与成年人习得特点存在差异。[3]

4.学习者自身原因

还有一些学者从学习者的角度(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进行分析,如倪彦、王晓葵(1992)指出有的学生不喜欢第四声,因为这个声调太凶,像在吵架。桂明超(2003)认为能否获得正确的普通话声调,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和努力程度。有较敏感的听辨能力或接受过音乐训练(如对音高和声调的感受能力),这些都有益于对声调的领悟。而教师则关键是要制定一个实际可行的计划来实现这一目标。

(三)声调习得难度顺序

关于声调习得的难度顺序,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多国籍的学习者进行研究,找到声调习得难度的共性特点,而且得出声调偏误与母语背景有关的结论: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声调习得难度顺序有两种观点:阴平和去声难于阳平和上声(沈晓楠,1989);阳平和上声难于阴平和去声(王韫佳,1995)。母语是泰语的学习者声调习得难度顺序是:阴平和去声难于阳平和上声(李红印,1995)。母语是日语、韩语的学习者声调习得难度顺序是:阳平和去声难于阴平和上声(刘艺,1998)。

但是一些研究者不赞同声调习得难度顺序存在共性,认为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习得声调的难度顺序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对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声调习得顺序,也存在异议。

目前的声调习得难度顺序研究主要是把母语背景和学习阶段两方面作为研究点,但未有定论。

三、总结

汉语声调习得研究已在声调偏误描写,声调偏误原因,声调习得顺序等方面有了初步成果,且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也有更多学者意识到多学科的结合,多角度地进行汉语声调习得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在声调习得研究成果中仍占多数,比较依赖主观经验。而且声调习得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验证和应用。研究也多集中在单声调习得上,较少涉及多声调动态声调。

注释:

[1]彭玉康,胡袁圆:《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回望》,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20页。

[2]宋益丹:《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策略探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第48页。

[3]易斌,梁洁:《作为第二汉语的汉语声调习得研究回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78页。

参考文献:

[1]王韫佳.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J].汉语学习,2003,(2).

[2]刘艺.日韩学生的汉语声调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8,(1).

[3]沈晓楠.关于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世界汉语教学,1989,(3).

[4]王韫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汉语教学与研究,1995,(3).

[5]李红印.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1995,(2).

[6]赵元任.语音问题[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0.

[7]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

[8]倪彦,王晓葵.英语国家学生学习汉语语音难点分析[J].汉语学习,1992,(2).

[9]桂明超,杨吉春.再论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干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1).

[10]陈默,王建勤.汉语声调教学的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11]林焘.语音教学和字音教学[J].语言教学和研究,1979,(4).

[12]张洪健.对外汉语声调研究综述[J].外国语文,2012,(7).

英语语言磨蚀研究现状综述 篇11

本研究是在我国经济、学术等方面对外交流不断增多, 对本科毕业生的英语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具有有效性、时代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对英语语言习得者保持更高的语言技能, 将语言磨蚀程度降到最低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以后的相关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国外研究

外语磨蚀研究在国外是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兴起的, 主要由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语言成分分析和机制等三条主线组成。

(一) 外语磨蚀影响因素分析

在外语磨蚀研究领域, 我们通过实践总结了共七类可以导致学习者外语能力磨蚀的因素, 比如内在的自身受蚀时间长短、之前外语水平以及读写能力;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语言习得方式等。在这方面的成就虽然已颇为丰硕, 但是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继续探究。主要体现在将影响因素隔离分析, 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等。更甚的是, 由于研究者往往站在主观的角度以自身需求划分标准, 不够客观公正, 使得研究成果就难以用于大众学习者。

(二) 外语受蚀语言成分分析

关于外语受蚀语言成分分析的国外研究, 总而言之, 主要集中在对词汇、语音等几个方面。其中, 词汇由于受语言磨蚀的程度在多数研究中很明显, 关于受蚀语言成分中的词汇成分的研究比较集中。就在过去的三十年, 国外有关词汇磨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致可分为词汇与其他语言成分的磨蚀差异对比和以词汇本体为研究对象, 探讨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两类。然而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因素分析过于单一, 且尚未勾勒出磨蚀词汇的综合群体特征等。

语言态度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对母语的记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是语言使用者群体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一系列价值观。说起到影响, 相关专家发现与政治、经济等因素相关的语言态度对语言磨蚀影响大。根据国外一份调查移居以色列的移民研究发现, 对母语磨蚀程度最高的是来自法语国家的移民。

(三) 外语磨蚀的机制

各国对语言磨蚀的研究都有不同的进展, 而且角度和样式多样。各种研究成果中比较突出假说之一, 就是“雅克布逊回归假说 (Jacobson Regression Hypothesis) ”。此假说认为受蚀者的语言能力出现退化时, 语言磨蚀呈现回归性特征, 越晚习得的越先被磨蚀, 反之同理。它拥有两个特点, 一是磨蚀顺序与习得顺势成反比, 另一个则是习得的语言在日常使用中频率高低、掌握的好坏决定了被磨蚀的速度快与慢。在1941 年和1980 年分别有了新的进展, 先是有Jacobson将“回归”引入失语症的研究, 后来又有Freed正式引入到语言磨蚀的研究, 并最终被命名为“雅克布逊回归现象”。随后的多年里, 一直有人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者们找到不同的语言对象和受试者对象在不同方面进行验证, 比如1989 年产出性词汇磨蚀研究的诞生;又有研究者以句法结构为研究对象找寻回归现象, 找到了几位学习德语的土耳其孩子, 证明发现他们的句法结构越基本则保持得越久;在亚洲, 也有语言磨蚀的回归现象的研究——1999 年开始的日语否定形式研究。

二、国内研究

语言磨蚀研究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 在语言教学、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基本形成相对独立的领域。国外的研究成果很丰硕, 而我国国内却没有多少人关注, 成果更是寥寥无几。虽然最近几年有些学者开始探究这方面的研究, 借鉴国外的成果归纳和总结发表了文献, 但受主观性的影响, 并没有得到什么反响。国内有关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研究, 还鲜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成果。比如倪传斌得出的各项理论, 比如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因素是磨蚀前外语水平、决定因素是磨蚀时间、最原始的前提性动因是外语接触量等等, 都是基于国外文献的梳理和自己的见解综合而成的。我们的汉语言历史悠久更为复杂, 又要赶上与国外的步伐, 我们必须争取自主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外语磨蚀的特征、理论等, 也将有助于国外更好地分析汉语环境中英语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 将外语词汇磨蚀实证研究推向全球化。

摘要:语言学习不仅包括获得的一面, 也包括磨蚀的一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英语语言磨蚀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分析, 从而给出在英语教学、语言再习得或语言传播过程中获得更高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语言,磨蚀研究

参考文献

[1]曹鸿娟.从外语磨蚀的角度分析“年龄小优势论”[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金晓兵, 倪传斌.外语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J].外语学刊, 2011 (4) .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下一篇:注重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