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研究

2024-10-15

文学语言研究(通用12篇)

文学语言研究 篇1

摘要:受到地缘和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日两国语言文化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同时由于两国发展历史进程的不同, 两国语言文化又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现象是中日两国语言文学家致力研究的领域之一。在本文中, 笔者将以中日两国语言文学的差异性为重点, 列举差异性的主要内容, 并研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中国,语言文学,比较研究

众所周知, 中日两国受到地缘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两国语言文化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由于两国历史发展演进历程的不同, 特别是近代社会发展历程的不同, 两国语言文化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相似性与差异性高度统一并存的格局至今仍然影响着两国语言文学的发展, 也成为中日两国语言文学专家致力研究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 将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就必须要结合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因素, 将两国语言文化的演进历程纳入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历程, 在更为深入和广阔的平台之上进行对比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深刻地揭示差异性背后蕴含的语言文学的发展规律。

一、中日语言文学差异性的具体体现

1. 文学观的差异。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中, 自文学作品发端之初, 文学创作就与政治紧密相连。一些学者认为, 中国文学观的诞生之初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文学观, 即认为文学创作的最主要功能是参与政治、服务政治。在早期的中国文学作品中, 不但不回避政治题材, 而且还要主动涉及相关内容, 干预政治。很多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 就是政治家的政治宣言。如《论语》《庄子》等文学作品中, 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态度。

相比于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政治性强烈的特点, 日本文学早期的作品中就鲜有相关内容。同期的日本文学观强调文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愍物宗情”, 强调文学作品必须脱离政治, 不带有政治色彩, 否则作品就会流于庸俗。这个时期日本的文学作品能够非常直观地体现出这个特点。这个时期日本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是描写自然、抒发情感, “状物、状貌”而无关政治主张, 这是与日本文学观有着密切联系的。

2.“风雅”理解的差异。“风雅”观念的差异性是中日语言文学差异性的另一个主要体现。毫无疑问, “风雅”的观念起源于中国, 但是中日两国的文学界却赋予了它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学之中, “风雅”的首要因素是政治化, 其次才是“风趣”和“雅趣”。换言之, 中国文学家认为的“风雅”最高境界是文学作品必须具有批判性和讽刺性。文学作品必须要重讽刺, 针砭时弊, 解决社会弊端问题, 这是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风雅”境界。在《诗经》这部文学巨著中, 这类的文章不胜枚举。

而在日本文学中, 本国的语言文学家却赋予了“风雅”更为简单的含义, 那就是脱去外表覆盖的批评性和讽刺性的政治外衣, 将文学作品简单地回归到娱乐功能之上, 认为文学作品必须具有高度的古典美, 强调回归典雅, 注重消遣。在日本一语道破贯穿艺术之道在于“风雅”的是芭蕉。他断言, 顺从造化、埋头于自然, 是“风雅”的理想状态。而日本的“风雅”从中国人的感觉来说, 是一种“淡化”了的“风雅”, 这种“风雅”完全去掉了中国人在“风雅”之中认为最为重要的东西, 给它套上一层风趣的外衣, 使其成为日本的“风雅”。日本人认为, 这种“淡化”了的“风雅”才是真正的“风雅”。

3. 抒情方式的差异。借助文学作品抒发感情, 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学界, 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 文学作品的抒情是克制的、理性的, 是充满逻辑性和智慧的。而在日本文学作品中, 作家情感的抒发都是奔放的, 不羁而强烈的, 不甚将就逻辑和条理。这个差异性映射到文学作品中, 就体现的更加鲜明。即便如中国作家热情奔放的抒情诗“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也是将就工整对仗的。而日本语言文学作品中大篇幅运用的感叹词, 突出的就是作者情感抒发和咏叹的极致。

4.“经世”意识的差异。“经世”就是文学作品必须要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 这是中日文学界都赞同的一个观点。但是中日两国作家对于“经世”的理解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日本人认为文学的出发点在“愍物宗情”的波动。他们觉得文学最重要的是写出纤细的心灵颤动。到了近代, 日本人肯定了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的观点, 从这篇评论中产生了文学的基本观点。《小说神髓》主张艺术不应该被充作其他学科诸原理的派生物, 艺术之中有其固有的原理。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就源于《小说神髓》。

相比之下, 中国的文学作家眼中的“经世”更多的是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借文学作品抒发政治抱负和理想。特别是一些在现实世界里壮志难酬的文学作家, 更是将文学作品作为自身理想信念的唯一寄托。哪怕是如《聊斋志异》这样创作题材与“经世”相去甚远的作品, 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强烈的“经世”观念, 借神狐鬼怪讽喻世态炎凉。

二、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 造成中日两国语言文学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作家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差异。从上述差异性分析可以明显看出, 中日两国作家对于文学和政治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距。

1. 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家群体大部分都是由知识分子阶层、士大夫阶层、封建官僚等组成的, 他们处于社会权利的核心圈层, 可以直接接触政治。这部分封建知识分子不但亲身经历政治活动, 而且还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抒发政治感悟和政治抱负。许多古代优秀的文学家同样是杰出的政治家, 例如早期的孔子、孟子到韩愈、柳宗元等等。普通的市民阶级由于文学水平较低, 根本不可能参与文学创作, 自然也就远离政治。而日本早期的文学作家大部分都是由法师、隐士等社会边缘群体组成的, 他们远离社会政治核心, 对于政治大都持漠不关心的态度。

2. 一些学者提出, 早在唐朝时期, 日本就派遣了遣唐使来到中国, 系统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社会管理制度, 这批遣唐使带走的是经过严格筛选后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想, 却将中国政治斗争的相关意识进行了有意地筛选和过滤。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国内作家接触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都是被刻意塑造过的。加之日本国内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权力, 往往会对政治采取高压态度, 导致了许多日本作家不敢涉足政治, 进而产生了文学创作远离政治题材的惯性。

参考文献

[1]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

[2]于泳.对日语语言教学中文学应用的思考.信息科技, 2009, (11) .

文学语言研究 篇2

语言创新及语言创新能力研究

语言研究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使这个世界更美好.本着这个目的,本文将研究视野放在了语言创新及语言创新能力上.因为求新是人们的.天性,趋稳与趋新又是语言运动变化的规律,现实生活中也还需要更多的鼓励语言创新的声音.

作 者:赵俐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年,卷(期):“”(3)分类号:H0关键词:

文学语言研究 篇3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它。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英语运用方面一直有所欠缺。近年来,人们渐渐开始重视该问题。英语语言能力涵盖了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交流等来展现语言能力,而语言运用就是需要在一定环境下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把握好英语语言学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关系,才能在英语水平方面得到提升。

一、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水平,而是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经过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自身是主要掌控者。但是这并不代表外界对学生就没有影响。在英语教学方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学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对教师所讲的语法进行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其能熟练的应用英语知识。

英语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含词汇、句式结构、阅读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组成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在应用英语知识。虽然英语语言学能力和语言运用有一种相符相成的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语言学能力于语言运用存在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让英语学习发挥最大的价值,就需要通过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来运用它。在应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对它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之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二、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的关系

1.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而言,语言运用的过程能够展现语言能力。所以说,语言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范围要比语言能力的范围要广。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不可分割。英语语言能力作为语言运用的基础,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语言运用就有了稳固的基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对英语各个环节知识进行理解,这些知识的理解最终可以在语言运用环节体现。如果缺少这个过程,就难以进行语言运用。因此,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2.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是否拥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是需要通过语言运用来体现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是为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应用它。而想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对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充分的理解不仅是语言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够保证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出现错误。因此,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总之,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三、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有很多说法。例如,乔姆斯基认为,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所涵盖的范围不相同。他认为,英语语言能力指的是辨别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材料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语言运用则需要通过这些认识的总和来把具体的知识表达出来。所以说,英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是不相等的。此外,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干扰,致使语言运用会变得不那么简单。如果一个英语学习者只掌握了英语语言的规则,而没有掌握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正确合理得体的使用语言,那么,这个学习者语言运用就会出现问题。简单来说,语言运用就是语言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交流活动。有人认为,这种交流所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交际语言能力。认为交际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了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了语言运用。对交际语言能力也有相应的描述。总之,不同的观点对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都有不同的认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结构,是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了解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是英语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的重要方式。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知道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了解英语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策略,而且还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田曲平.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关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3:85-87.

文学语言研究 篇4

一、英美语言文学简介

英美语言文学主要是让人们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技能, 深刻了解英语语言的特征和文学背景, 以及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人们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对人文社科知识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英美语言文学通过其表达的文化思想和文学知识,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个性化、现代化、专业化的广阔平台。它主要包括英美文学及理论研究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前沿研究、作家理论与作家研究) 、英语国家文化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教育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研究、欧洲社会与文化研究) 、普通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研究 (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 等方面[1]。

二、英美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

1.英美语言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对英美语言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校把英美语言文学设置成为专门的学习课程, 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和学者对英美语言主要从历史文化、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2.英美语言文学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广泛。我国教师和学者对英美语言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广, 以前的研究重点放在分析经典名著的意义和著名作者的代表作品上面, 由于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和文化背景有差别, 因此, 对英美语言的使用要求不同, 其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也会发生改变, 进而对它的研究逐渐转向语言的实际使用上。

3.英美语言文学的意义和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英美语言文学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 在广泛地应用中, 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人们逐渐开始从多方面对其研究, 主要有英美语言文学的特点, 运用环境和意义, 以及英美语言与中式英美关系等[2]。

4.我国对英美语言文学的研究保持持续地前进趋势。从我国发表的关于研究英美语言文学的文章和观点来看, 大量的语言知识理论点被引用和研究, 同时文章的数量和相关的语言文学的观点逐渐增多。由此看出, 我国对英美语言文学的研究一直保持前进的趋势, 并在尽可能深入和全面地把研究的理论知识点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尽管我国现阶段对英美语言文学的研究处于不断深入和全面的状态, 可是也有一些不足和缺陷存在, 例如学者的许多语言研究结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缺乏实用价值, 还有对一些语言观点的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有待进一步修正和改进。

三、英美语言文学的发展前景研究

(一) 学习和研究英美语言文学的有利方面

1.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 同时它是一个把民族的文化特征、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和社会民俗等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因此, 学习英美语言文学, 有助于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 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3]。

2.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和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 通过学习英美语言文学, 学生可以更加流利畅通地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 从中吸取先进的经验和知识, 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另外, 语言文学著作大多都是作者对所处时代形势的看法, 是个人生活和情感感受的流露, 对其进行学习, 可以受到语言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感染, 进而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

3.在学习和研究英美语言文学的过程中, 可以增强人们对英美语言的理解, 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和鉴赏, 以便将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进而提高人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实现跨文化交流, 拓宽人们的文化交际范围。

4.在学习和研究英美语言文学时, 除了研究语言的基本知识点、基本理论意外, 还涉及到对文学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底蕴以及英美国家的一些人文素养和生活习惯的学习研究。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增强语言的美感, 提高对生活认知和感受的能力。

5.学习英美语言文学, 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更好地教学。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很少有教师和学者提到英美语言文学在具体教学中的作用。广义的英美文学不仅局限于具体的文学作品, 像小说、散文、诗歌、人物传记等, 说明文和议论文中也经常会出现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如果能对这些引用的名篇、名家的话从出处到寓意都做出详细、形象的介绍和讲解, 学生就会有深入的理解, 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4]。

(二) 英美语言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

1.主要从我国大多数高校设置有关英美语言文学专业和课程的视角来分析。目前, 我国大量的高等院校都设置了英美语言文学专业和课程, 同时一些高等院校把学习英美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并将这种培养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式。另外, 一些高校也将语言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模式, 以便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3+2”或者是“3+1”的专业教育模式, 就是学生在国内进行三年的学习, 然后在学校指定的国外某高校学习一年或者是两年。由此, 通过各国学生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 能够更加推进英美语言文学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 并且进一步提高英美语言文学的国际地位。

2.从国际范围人们对英美语言文学使用的频率来看。全球化经济背景下, 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往来越来越频繁,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业务活动也在逐渐扩大, 因而对英美语言文学的使用和功能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同时对语言交流的人才数量需求也不断增多。可是, 因为各国之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都存在很大差异, 在进行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时, 首先必须要对相关国家的语言文化做出深入了解, 防止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和误解。这样在各个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业务频繁往来的同时, 也促进了语言文化的交流, 进而有利于英美语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此外, 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和文化交往活动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多, 在进行外交活动时,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务礼仪、口语翻译等方面, 这些都需要对英美语言文学知识有很好的掌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英美语言文学在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在这些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5]。

3.从对英美文学经典著作的语言翻译视角来看。全球各个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活动, 不仅体现的是不同语言的沟通交流, 更表现出来的是不同语言背景之下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特别是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 把英美国家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言, 给人们的阅读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可是, 在翻译英美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时, 要把作者写作的意图和作品的思想精髓表达出来, 同时体现出文学作品代表的深刻意义, 就必须要对作品背后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等做出深入的了解, 这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英美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来讲,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西方文化逐渐渗入我国文化的过程中, 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学习和研究文学作品时, 要综合考虑和结合英美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对这些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做出准确、科学的翻译, 领会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优势和包含的人文情怀、人文思想, 以更好地和国际社会的发展接轨。所以, 为了各国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翻译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 英美语言文学发展的前景会越来越宽广[6]。

四、结语

本文的阐述主要是围绕英美语言文学在我国的学习、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的。在我国目前的语言学习和研究中, 对英美语言文学的学习和研究范围、人们对其认同和接受的程度以及研究方向都表现出向上发展的趋势。同时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有关英美语言文学的课程和专业视角、从国际范围人们对英美语言文学使用的频率视角以及从对英美文学经典著作的语言翻译视角三个不同方面对英美语言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做出了详细分析, 认为在我国对英美语言文学进行学习和研究是有非常有必要的, 其发展前景也很广阔。

摘要:学习英美语言文学, 有助于养成人们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培养人们优秀的思想素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提升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 研究英美语言文学, 对双语翻译的准确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能够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本文将主要分析英美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 并综合考虑其价值, 阐述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英美语言,文学,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志静.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前景[J].中国化工贸易, 2015, (4) :75.

[2]赵文书.从学科内涵看英美文学研究与教学[J].外语研究, 2014, (4) :49-52.

[3]马迪.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电影评介, 2014, (7) :106-107.

[4]龙星源, 梁荣敏.探析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J].北方文学 (中旬刊) , 2014, (7) :25-26.

[5]李悦.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速读 (中旬) , 2014, (9) :281.

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心 篇5

(江苏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点研究基地介绍之五)

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但是国外的学者往往着重于批判,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这一主题的建设性的开展。对于属于多民族国家而且还处在现代化进程的初期的我国,积极地探索汉语言文学如何促进民族认同这一问题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国内学术界目前这一领域也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整合多学科的力量对此进行综合研究的学术单位尚未出现。南京大学汉语文学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心,是财政部、教育部2004批准设立的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该基地的主要学术方向是对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总结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及现实中所包含的学理资源,为当今如何增强汉语言文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的促进作用提出决策咨询和理论基础。

中国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问题,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首先,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复杂影响,如何承继中国久远历史和面向未来发展,民族认同成为弘扬文化中国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其次,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如何发挥汉语文化对于多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台海两岸尚未统一,如何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学的纽带推进两岸统一;当代中国双语教育格局已经形成,西方的语言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如何维护汉语言文学的民族性等问题,都是急需研究的重大问题。该课题具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性。它对于促进学科互动、构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培育创新的学科团队和创造性人才,集中学科力量,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基地主要研究力量包括南京大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英语语言文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社会学,戏剧戏曲学和4个博士点学科: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些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有莫砺锋教授、丁帆教授、鲁国尧教授、董健教授、王守仁教授、周晓虹教授、赵宪章教授、杨正润教授、程章灿教授、李开教授等。

研究基地主攻目标:对西方相关理论及经验研究范例进行批判性分析,厘清其学术脉络与局限,进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的独特性和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达到国外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并建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学科内涵,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学理及实际决策的咨询。

该课题包含4个主要研究方向:1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的理论研究;2传统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式;3危机中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4全球化语境下当代汉语言文学如何促进民族认同之实际对策研究。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现状;改革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

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主要培养从事文学写作、机关文秘和文化宣传等实际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广博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而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高职教学进行大胆、深入的教学改革,但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还是比较落后,其中不乏照本宣科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很少,更不要说参与其中了。同时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待提高,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没有把现代媒体引入到教学中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比如多媒体、手机QQ、微信大众化的平台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很少出现。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也无成就感可言。

(二)课程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及时更新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培养人才的满意度。在实际教学中,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不少高校使用的教材明显落后陈旧,教学内容也是老生常谈,毫无时代特征。这种情况会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与用人单位实现直接对接,学生入职前还要进行专门的针对性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没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的知识需求为指导,缺乏实用性。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如果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进行讲解,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消极感受,,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现象,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充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启发人与参与者,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管理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学习。例如高职院校目前推行工作页一体化教学,教师不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一讲解,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转变为问题的启发人,设计好课堂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所学内容,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纠错,最后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构建实用性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要想真正获得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建立实用性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性课程,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当下社会发展和需求挂钩,坚持实用性为原则。就目前来说,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网络编辑的需求量较大,学生在打语言功底的同时也要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了这点,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为了使本专业更具有岗位针对性,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开设了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以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这点是很大的改革与创新,需求学校和教师不断挖掘专业和岗位能力的联系,开设实效性强的课程内容。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获得最佳的成效。当讲到元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经典戏曲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放一段戏剧中的视频,并给学生讲解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学生会不自觉的被情节给深深吸引,很容易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在讲到中国传统戏曲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代表性的名家名段,让学生品味不同戏种的唱法,领略中国戏曲之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四)渗透德育教学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作为教师应当具备强大的文学功底,除此之外,教学方式还应具有新意,能够吸引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涉及到中华五千年文化史的一门课程,对其教学任重道远,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比其它学科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教好这门课程,让中华文化得到弘扬与传播。这是作为每一位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责任,也是义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使其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潮流,推动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乐.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未来展望[J].文学教育(上),2014,(04)

[2]王永华.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09)

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 篇7

一、英语文学中的形象性语言艺术

形象性是所有文学作品的一个基础,既抽象又具体,虽然存在但又感受不到。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作者刻画出来的形象人物,用形象的特殊性来反映社会时代的矛盾或者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描写,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的儿子,他善良高贵,自幼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相信着世间的真、善、美,大家都认为他是世间最了不起的杰作。但是父亲的被害、叔父的篡位、母亲的改嫁让哈姆雷特的内心崩溃,走上了一条复仇的不归路。哈姆雷特自身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伟大与渺小的化身。莎士比亚通过这样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把一个高贵优雅的王子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亲身感受到一般,增加了读者对英语文学的进一步理解。

二、英语文学中的情感语性言艺术

情感是一个文学作品的内在表现,通过语言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特殊的词语或句子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作者创造文学作品就是以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是有情感的。

For example Hamlet“My destiny in the Shouting,and my whole body every tiny blood vessels become like The angry lion bones and muscles as hard.Rest in peace!Rest in peace!Suffering of the soul”。比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在面临自己母亲改嫁的背叛、叔父对自己王位的觊觎,使哈姆雷特的内心开始崩溃,面对背叛产生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命运在呐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莎士比亚通过这种特殊的字词来直接的表达主人公内心的这种仇恨,复仇的激烈欲望,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强烈。因此,英语文学中语言情感性的表现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内心情感和文章产生共鸣,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也是文章的升华。

三、英语文学中语言的生动性

任何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生动性都会带动读者不同的感觉。英语文学中的语言生动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并未见到具体的人但却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活灵活现。语言是一种艺术的交流,作者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脑海中想象的人物刻画出来,让读者感觉这是真实存在的,进而引发读者深思。

《欧也妮•葛朗台》曾被评价为“最出色的画幅之一”。这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代表做之一,作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把葛朗台身上的那种自私贪婪、爱财如命、狡诈抠门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在文中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被作者用生动性的语言表达的活灵活现,“He knows how to lie,squat,stare half then pounce on their prey,open purse,swallowed the piles of gold,then quietly lying down,like a stuffed snake,quietly,quietly,slowly digest the eat into the belly.”“他知道如何把猎物抓住,同时张开钱袋的大嘴,吞进更多的金钱”。作者把他比喻成一条贪吃蛇,不起声色的把“吃到”的东西全部消化。用一条贪婪阴毒的蛇来形容葛朗台是最贴切的了,既形象又生动,跃然纸上。

四、英语文学作品语言的含蓄性

什么是含蓄性?简单来说就是说话不要说得太“明白”,但又说了,总体给人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含蓄性表现。在英语文学中,作者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无限的内涵,让读者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读过之后需要读者静下来,对文章进行回味深思,发现作者表面的语言下,隐藏的一些委婉的情感,这就是语言含蓄性在英语文学中是的魅力表现。

《老人与海》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名代表做之一,文章简练含蓄,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把一个老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时的顽强不屈、勇于挑战的硬汉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文中的鲨鱼是是一种邪恶的化身,它代表着侵略、毁灭、破坏是成功路上的一大障碍,作者对事实不做过多的评价,让读者从文字中自己回味感受,这就是语言的含蓄性。像文中老人在清晨叫醒男孩的画面“he took hold of one foot gently and held it until the boy woke”,他轻柔地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来。这段话并没有说什么,但这种无声的语言描写,更含蓄的表达出老人对孩子的爱和温情,使读者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语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英语文学作品中,语言都是一种情感的展现,文化的载体,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才进入了文明时代。英语文学中语言艺术是作者情感的传递,是内在的思想灵魂,读一篇英语文学作品不是只读一遍或者看一下,而是让你通过作者在语言上使用的艺术手法,发现并理解作者的内心深处到底要表达什么。由此可见,理解语言艺术对赏析英语文学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网络语言中的语言变异研究 篇8

网络语言被看作是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 是网民公开的交际工具。网络语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有行业语和习惯语。网络语言中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 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习惯有关的习惯语, 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习惯语。

网络语言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 而从英语中借用词汇是网络语言的突出特点。网络语言中英语借词的特点是受网络语言、网络交际方式以及借词自身的构成方式等因素所决定的其特点鲜明, 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 简洁性

由于网络交际需要通过敲打键盘进行字符输入和从屏幕上阅读字符来实现, 所以很难做到思维和交流的同步, 往往造成对话的延迟和脱节[1]。

(二) 新奇性

我国的网民多数是年轻人, 年轻人喜欢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因此, 他们喜欢用新奇有趣的语言来张扬个性, 引人注意。

(三) 浓厚的专业技术色彩

网络语言中大量的借词是信息技术专业术语, 具有鲜明的专业技术色彩。

二、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

网络语言的在语音方面的变异形式主要归纳为谐音、缩略等几种形式。

(一) 谐音

综观我们搜集的网络流行语语料, 以谐音为主要特点的网络流行语其谐音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1数字谐音

利用数字的汉语读音与相近读音的外来词或汉语词语谐音。例如, “88”在网络流行语中不表示数量概念“八十八”, 也不读“bāshíbā”, 而是把“88”看成由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数字串, 读作“bābā” (变读

成báibái) , 与外来词“拜拜 (bye-bye) ”音近。这样的数字谐音式流行语在网上较常见,

2语码混合谐音

这类流行语的谐音方式较复杂, 随意性较大。在网络聊天中,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字符串“3ks”“B4”等等。如果是初次接触这些字符串, 还真难品出其中三味。字符串“3ks”是由数字“3”的汉语读音和字母“ks”相加合成英语单词“thanks”的谐音。“B4”是由“B”的字母读音和数字“4”的英文“four”的读音相加合与英语单词“before”谐音。通过这种方式谐音, 词语的形制缩短了, 电脑输入更简便些, 同时, 也显得新颖, 给人以另类的感觉。

3汉字谐音

利用汉字的音同或音近来谐音是汉语最常用的谐音方式。流行的网语中有不少属于汉字词的谐音。网络流行语的汉字谐音又有不同的方式:

(1) 无意义的谐音。这类谐音词指的是谐音词是几个与被谐音词音同或音近的字符的组合。这类组合纯粹表音, 从字面上无法理解其意义, 如“你才 (你猜) 、打雪丈 (打雪仗) 、密马 (密码) ”等。

(2) 有意义的谐音。网络流行语中的汉字谐音词多数是有意义的。我们根据谐音词与被谐音词间的关系, 把网络流行语中的有意义的汉字谐音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A.创造新词。“妹妹”是比较正式的普通词语, 而通过谐音变调创造出“美眉”, 则是在非正式场合对年轻女子的流行称谓语。

B.借用旧词。“斑竹”作为一种竹类的名称是普通词语, 而在网络作为“版主”的谐音则是流行语。“斑竹”与“版主”本来在意义和构词上都毫无瓜葛, 两词能通过谐音联系在一起, 是与计算机“智能ABC输入法”有关。“版主”是个新词, 该词在“智能ABC输入法”中没有现存的词条, 当输入汉语拼音“banzhu”, 首先出现的是“智能ABC输入法”中存有的“斑竹”, 为方便快捷, 输入者将错就错, 于是在网络上约定俗成, 普通词语“斑竹”也就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

三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网络语言正在逐步走进大众媒体并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之中, 这将会对越来越多的人的交流方式产生影响。人们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各有不同。申小龙持肯定态度, 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一种进步, 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发展趋势, 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3]。有人持否定态度, 认为“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4]。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另类书写方式必然会导致人们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思考。有人主张对待网络语言应采取宽容态度, 用适当的方式去规范, 如王先霈则认为“不要强调纯洁, 而要强调规范—————动态的、有弹性的规范”[5]。应该看到, 网络语言确实存在诸如音译混乱、随意缩略、英文缩略语同汉语拼音缩略语形近易混、词形不固定以及读音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对网络语言我们应当持一种开放性和建设性的态度, 一方面要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干预, 采取一定的规划措施。

参考文献

[1]江南, 庄园.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 2004, (2) :52.

[2]武丽梅.网络语言中的字母词构词特点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 2003, (1) :40-41.

[3]仲伟丽.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J].e时代周刊, 2003, (3) :56.

[4]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 2000, (10) :15.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研究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新课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 一)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落后

从本质上来说,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工作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统一培养,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教师工作的目的。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 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应用。众所周知, 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而,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忽视, 导致学生在汉语言课堂上缺乏必要的学习热情, 在该门课上往往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的热血沸腾, 学生在讲台下各玩儿各的, 长此以往, 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自然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1]

( 二) 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化; 二时课程设置不够专业化。绝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所采用的方法依旧是传统的设置方法, 没有做到必要的创新。不仅如此, 新阶段的课程设置结构也不是特别的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大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就难以得到提升, 难以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2]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 一) 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依照以下几点内容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3]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师应当依照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对汉语言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实现该专业培育结构的规格化, 从而确保课程结构的落实。其次, 进一步加强专业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 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 实践课程为辅的专业教学体系,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性素质。最后进一步加强汉语言专业内涵建设, 提升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兴趣。

( 二) 进一步增强学生与各大机构的交流与沟通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出发,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提升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学水平。[4]除此之外,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 还应当将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构建汉语言文学实训基地, 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建立实训基地应当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 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建立主要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目标, 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 高校汉语言文学实习基地还可以同各大研究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 例如电台, 报社等等, 通过这些联系, 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最后,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将这些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文案, 并以此来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积累。

( 三) 进一步增加大学生选修课的比重

选修课程的增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为选修课能够脱离原有专业的限制,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眼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当开开设一些广播电视学方面的课程, 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另一方面, 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知识类专业性的竞赛, 通过这些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文学功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多看一些优秀的杂志, 并定期和不定期的在期刊上投稿, 投稿的内容不限, 文体不限, 对于那些能够发表文章的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等级为其颁发相应的奖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竞赛, 这种做法能够帮助学生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积累相应知识,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 教学方式落后,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 就会导致学生难以积累相应的专业知识, 因此, 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汉语言专业培养方案为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加大选修课比重等方式, 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06:40-45.

[2]潘殊闲.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 04:93-96.

[3]潘殊闲.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08, 03:25-27.

文学史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篇10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 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 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 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 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 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 罔顾历史史料, 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 没有尊重史实, 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 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 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 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 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 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 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 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 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 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 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 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 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 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 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 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 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 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 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 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 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 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 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 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 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 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 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 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 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 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 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 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 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 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 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 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 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 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 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 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 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 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 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 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 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 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 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 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 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 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 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摘要:挖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够完善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 更可以纠正错误观点, 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 对研究主题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然而, 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着不重视文学史料的倾向。本文从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问题入手, 具体分析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旨在摆正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史料,学术品格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2 (4) .

[2]石兴泽, 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0 (6) .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6) .

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研究分析 篇11

摘 要:当今社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时代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一直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的更好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该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讨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基于如何才能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宝藏,是我国悠久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学习汉语言文学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历史文化意义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不再适用,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者的重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在当代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还在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基本是以教材为中心,很少有扩展。许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机械的讲解,对课文逐字逐句分析,再画出考试重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没有学习主动性,也缺乏学习动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学生渐渐习惯了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课堂上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录,考试前背诵老师画出的重点内容,而很少有学生是真的爱上了汉语言文学,对学习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学生长期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自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甚至对学习出现抵触情绪。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对培养有文学素养的人才没什么帮助。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如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很少在课程结构上有所研究,很多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教学,没有考虑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只有合理的课程结构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人才。不合理的课程结构会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很大影响,难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起到消极作用。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应该对课程结构进行仔细研究,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课程结构,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意见

1.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以前社会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而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和操作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而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而如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想跟随时代的步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性格、习惯、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老师要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还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老师把文言文分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选一两个学生代表,给些时间准备,之后在课堂上讲解,对于学生讲解不充分的地方老师再补足。

2.丰富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论讲解上,是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如果汉语言文学教师想要培养出知识储备丰富、文学素养高的优秀学子,就一定要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才会有较高的教学质量。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传承,蕴含了几代人的智慧,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含古代文人所有的作品种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应该进行补充,讲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作品时代背景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如今的多媒体技术就是汉语言文学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良好选择。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作一些生动的图片,播放图片的同时老师在旁边配音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调动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学习的内容也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下一代未来的发展。所以,为了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汉语言文学教育者一定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新教学方法的途径,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郭延兵.现代汉语课程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2]张永山.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教育[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2).

[3]张策.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相关问题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

文学语言研究 篇12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英语文学翻译中语言艺术的研究。通过翻译来透视这个国家的语言艺术, 翻译是一个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本文首先从认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视角的转换入手, 其次充分认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文化差异;最后则是深入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艺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习惯不同。英语翻译其实就是译者在进行将英语转换成汉语的时候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 运用合适的技巧和成熟的驾驭文化视角转换的手段来完成英语的翻译工作。

1.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1 语言都是这个国家文化的代表

语言是文化的精髓, 要想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 就必须连接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象征这个时代的语言。因此, 一个合格的译者, 在进行英语转换翻译的时候, 就必须先要熟知这个国家当时的时代背景。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化视角转换的过程, 因而英语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 生活习惯的转换。

1.2 每一部文学作品, 有它诞生的特殊的时代背景

从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影子, 有人说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精华。文学作品将这个时代最有特色最深刻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读者在读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 而且是那个时代。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英语翻译是, 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作品中的话直白的翻译过来, 真正的译者需要做到的是把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过来。我们翻译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翻译而翻译, 而是为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 因此我们翻译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是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翻译就是为了学习他国的优秀的文化。汉语文学和英语文学都是国家的文化象征, 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将英语转化成汉语, 他所需要的是译者透视英语文学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学的视角转换。

2. 中外文学作品背后文化存在的差异

文化的差异首先体现在一个国家的语言艺术上, 语言的不同见证了文化的差异。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精髓, 是时代的缩影。文化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地域文化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写照, 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比如在进行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在诗词方面就显得太过于直白, 中国诗词的精髓是英语远远无法超越的境界, 当然在进行讲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其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更深层次的透视文学作品的延伸力。其次引起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发展历程, 因此文学作品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受特殊的社会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呈现不同的时代性, 这种时代性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最为突出。中外文学作品都有其精彩之处, 再将英语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注意英语的表达习惯。比如在汉语中我们大多使用第一人称, 以“人”做主语, 而英语中主要是物做主语, 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主语的转换才能体会到语言的延伸力。有些汉语是直白的将英语翻译了过来。如, 可乐, 汉堡。这也是考虑到英语的文化色彩。

3. 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艺术

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首先体现在语言艺术方面, 语言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的之间的交流借鉴和促进学习。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国家的文化内涵, 借鉴他国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艺术。语言是一门艺术, 翻译也是一门艺术。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它的文化角度转换的技巧, 将英语的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翻译传达出来, 因此要注意的是要把这部文学作品的精髓也就是它的神传达出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 广义的是指将他的整部作品的内容整体概括出来, 侠义的是透过作品中人物行为动作的细节将作品的精神传达出来, 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在翻译中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将文学作品的精神烘托刻画出来。每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语言特色, 它所代表的是这个时代的风格,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透视这个时代的整体艺术风格。

结语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色彩不容忽视。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写照, 它体现的是当代文化特色和文化面貌。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时, 要聚焦在文学作品的文化上。只有充分的了解了文学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 我们才能将这部文学作品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 每部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 译者不仅仅是将语言直白的翻译过来, 更需要透视文学语言的真正的思想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英语语言艺术的特点, 学会实现文学作品中语言角度的翻译。

摘要:语言是人类的一门交流艺术, 语言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 英语翻译也不意外。英语翻译并不只是简单地语言转换。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 因此在英语翻译的时候, 需要结合它的文化背景, 时代背景, 注入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因素。当你在翻译的时候也要学会“入乡随俗”。作为一个译者, 你需要充分的了解他国的文化, 并且要充分地认识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实现语言转换。

关键词:英语文学,艺术语言,文学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蒋晓萍, Josta van Rij-Heyligers.语料库和翻译研究:翻译中的跨文化动态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1-3.

上一篇:现场调研下一篇:中学语文学习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