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

2024-07-19

文学语言(共9篇)

文学语言 篇1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可适宜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毕业生还应符合以下规格要求:

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协作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

2.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

3.了解本专业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具有相关学科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

4.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5.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达到四级标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达到规定的等级。

6.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7.具有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和自我发展的潜在能力。经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培训或实践,基本能适应职业岗位和社会角色转换的需要。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熟练掌握系统、全面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好的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宣传部门、司法部门、社会团体以及社区需要的优秀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掌握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端正务实的学风;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好的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运用一门外语;具备进一步专业深造的理论素养、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法制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法律语言、文艺理论、艺术美学。

主要选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作品专论、影视文学研究、戏曲文学原理、文学创作与实践、现代西方文学流派、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思潮、文学评论、应用语言学、汉语语法研究、法律语言研究、法制文学研究、文学与法律、修辞学、大众文化等。专业特色:本专业在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文学与法学、语言学与法学交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具有其独创性和开创性,并具有极大的提

高拓展研究层次的空间。主要培养从事普法文化工作的创作人员以及各大媒体、报刊、文化传媒机构等所亟需的具有法学知识背景的编采人员;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司法机构、社会团体以及社区培养兼具文学和法律素养的高级工作人员;为高校、科研单位等培养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人员与教育工作者。

就业方向: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是设立此专业的就业保障。目前,文化事业及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传媒机构、社会团体等均可从事各项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汉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本人简历,请允许我做自我介绍。

心海飞狐,乃郑州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于2005年6月毕业。几年大学,匆匆而逝。刚入校门的我意气风发,激昂文字,指点江山,回想起来宛若昨日。如今要与学生时代作别,每想及就业,便难以自持,心中生出颇多感慨。自知才疏学浅,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决非易事,但向以“乐天派”自耀的我怎甘就此认输,遂做毛遂自荐。在校期间自甘寂寞,潜伏浩瀚之学海,追索学业之精湛,上下求索以实现理想抱负。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在专业知识及个人能力等方面都获益匪浅。积极投稿,参加自考,制作网页,在学习中养成了严谨、务实的作风,在思辩中求严密,于理性中求自身之成熟。求知之余积极加入学生社团,多次主持、参加文艺演出,进行社会实践,使自己有了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十年寒窗,已欠父母太多太多,报恩之切,自立之须,我当早日走向社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和大量的社会工作,形成了我冷静自信的性格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勇气,这将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望。由此,我有理由相信,除了专业,我还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毕业之后我愿从事秘书文员,新闻采写,报纸编辑,网页制作,平面设计,教师等工作。虽然我可能并不具备足够的工作经验,但只要给我机会,相信能够很快掌握相关技能,胜任这些工作,在您领导的这个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集体中竭尽全力,风雨同舟,共铸辉煌。再次感谢您的阅读,如需材料及进一步了解请与我校或与我本人联系。愿意接受您的面试!

最后,祝贵单位事业兴旺发达。

切盼佳音!

此致

敬礼!

自我简介

韦春雪,女,中共预备党员,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广西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普通话流利标准,硬笔字和粉笔字规范美观。学习成绩优秀,曾多次获得一等二等奖学金。广泛涉猎文学、美学、历史等名著书籍,有很好的文学鉴赏能力,经常阅读专业期刊,汲取精华。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并能服务于教学。写作能力突出,能熟练撰写活动计划、方案、总结和报告等,曾多次在各种征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奖。工作能力突出,担任文学院09级大学生助理班主任和班级学习委员等主要学生干部,多次策划组织大型的活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曾多次参加广西师院文学院青年自愿者服务工作,担任南宁市十八中和广西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和负责人,担任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班主任。曾去崇左市龙州县第一中学参加广西师范学院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习支教工作,被实习学校评为优秀实习老师和优秀实习班主任。

诚信、执着、热情的我忠诚希望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献出一份自己的光与热。

自 荐 书

尊敬的领导: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阅我的自荐书。我叫韦春雪,是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届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是我从小的理想,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我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准备着。2010年10月到12月我去龙州县第一中学参加广西师范学院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习支教工作,获得优秀实习老师和优秀实习班主任的称号。

一、树立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

我在大一时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被评为“党校学习积极分子”,现在已经光荣入党。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大局意识。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时刻关注党的教育政策,树立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决心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西部地区的三尺讲台。

二、提升从事教师职业的技能与素养

我注重提升自己从事中学语文教师职业的各项技能与素养。学习上,成绩优秀,专业基础牢固,多次获得一等二等奖学金,2010年4月荣获“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普通话标准,第一次考试就通过全国普通话二级甲等考试,语言表达能力强;书写能力好,曾获得学院“三字一画”粉笔字拉力赛三等奖;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经常阅读语文教育专业期刊,了解教育教学研究的动态。工作上,曾任广西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的校外辅导团负责人、南宁市十八中的校外辅导员,获得了“优秀辅导员”称号;长期担任文学院09级助理班主任和学习委员等主要学生干部,曾担任“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班主任。担任策划和组织过大型活动,组织

大学生志愿者去敬老院和福利院等地方搞活动,具备了较强组织及协调能力,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三、培育突出的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

我立志成为学生的“读写”楷模,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及历史、人文、美学等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经常练笔,并在学院文学网站和学科论文集发表了多篇文章,2010年4月荣获“广西师范学院心协举办的征文比赛”一等奖,2009年6月在广西师范学院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12月在广西师范学院“往昔今日”迎校庆主题征稿比赛中荣获优秀奖,2008年12月在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学习成果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古有毛遂自荐,今有伯乐点将。愿借您伯乐慧眼,始我千里之行。如果有百分之一的机会,我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定会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与持之以恒的态度完成任务,诚挚地向您推荐我自己,盼望能成为教学杏坛的一名新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献上我的一片赤诚。诚盼您的佳音!恭祝您幸福安康,工作顺利!

自荐人:

二 ○ 一 ○年 十二月

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等课程。

通过学习,本人系统掌握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谙透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能成为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文学语言 篇2

李支军先生认为:“文学语境与非文学语境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语境, 是一种关系场, 具有承载信息的功能;文学语境与非文学语境最重要的区分在于文学语境是一种审美语境, 它所指涉的环境或范围是一种审美关系场所, 承载的是审美信息。”[6]也就是说文学语境是承载审美的。因此, 笔者认为, 正是由于语言所承载的特别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 才使得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区别开来。但这样讲, 并不是完全否认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的某些差别。整体来看, 二者在形式上确有不同, 文学作品常常使用形象性、情感性、模糊性、陌生化语言, 科学论著、新闻报道、日常交际则常常使用客观性、准确性、简明性、通俗性语言。这些不同点, 事实上与所描述的对象的性质不同有关。而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之所以会关注事物的不同性质, 仍是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所决定的。

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 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不是通过它们固有的价值, 而是通过它们相对的位置而存在并起作用”。[7]揭示了文学语言这种符号是通过相对的位置存在, 并起作用。同时他用“能指”和“所指”道出了语言是具有任意性和差异性的, 是由语言符号、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正由于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的差异, 导致了各种意义生成的语境不同。韦勒克与沃伦认为, 文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是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的以及审美的多重意义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文学语言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带有某一语种的文化传统”, 它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 或者叫做‘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而且“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 可以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和态度。”[5]也就是说, 文学语言是通过承载历史文化、语言的含混多义等来传达创作主体或说话者的审美感受, 从而实现语言的审美变异的。

西方经验美学家认为, 同一事物具有三种性质。第一性质是指那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体积、形状、动静等, 这些都是可以计量的。第二性质是指那些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而是人的感觉或经验附加到事物身上的性质, 如事物的色、香、味等, 必须靠知觉主体的感觉、经验才能出现或存在。第三性质是指由事物所唤起的人的情感反应, 又称为事物的表现性。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现内在的主观情感, 在于承载具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这一性质, 就决定着在文学语言中, 创作主体所关注的重点是事物的第二、第三性质。相反, 非文学语言客观描述外在世界, 承载实用性、功利性的内容, 这就决定着在非文学语境中, 写作主体所关注的主要是事物的第一性质。正是看到了这些不同, 才有了对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在形式上作出的一些明确的区分。

但形式上的不同并不是绝对的, 出于某种需要, 有时科学论著、新闻报道、日常交际也需要描述事物的第二、第三性质, 文学作品也需要描述事物的第一性质。请看下面一段话:

记得那是1996年8月份的一天, 我独自坐在前厅里, 边喝着淡啤酒, 边收看《今日足球》。不知不觉地, 那罐啤酒已经被我喝下去了一大半, 而我也开始有点混混欲睡了。可就在这个时候, 电视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场景……

按照人们平常对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所作的区分, 可能会把这段文字划到文学语言的行列。但事实上它不是文学语言, 它出自安迪·米利根的品牌学著作《以贝克汉姆之名》。因此, 在非文学语言中, 有时也能看到一些具有审美意蕴的语言;而在文学语境中, 也能看到一些较为客观、平实、直白的描写, 比如周大新的《走廊》:

爷爷!

奶奶!

外爷!

外婆!

……

所以, 完全从形式或语境来区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异同并不能揭示出这两种语言的实质。应在结合形式的分析上, 认识到语言所处的具体语境中是否承载了具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 有没有特别的审美目的, 是否实现了语言的审美变异, 是否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的以及审美的多重意义。

参考文献

[1]米学军:试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区别[J], 周口师范学院2006 (6) :35.

[2]童庆炳:文学心理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04.

[3]沙立玲:关于新闻语言与诗艺语言的一点见解[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 :66.

[4]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192..

[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 三联书店, 1984:147、10-14.

[6]李支军:文学语境与文学语言[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15.

积累文学语言 运用文学语言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语言;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31-02

著名作家冰心说:“没有很好的表达工具,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是表达的不完全的。”这里说的表达工具,就是语言。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语言,学生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运笔自如,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要掌握大量的语言,要在日常交流和阅读作品中不断积累,学习他人的语言,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从而灵活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阅读目标中就十分强调语言积累,并分不同年级进行了量化。而纵观中小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使说明文、议论文中,文学语言也很不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文学语言、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

一、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现象,从阅读中分类积累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里会“过镜头”般地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具体情景:人物则形貌俱现,呼之欲出;事件则生动活脱,如在眼前;环境则逼真如画,如临其境;言情则如其口出,动人心魄。我们读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眼前仿佛看到夕阳中独倚望江楼,望穿江水肝肠寸断的相思女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好似自己也登高临远,升腾起豪情万丈的情怀;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鲁智深更形肖毕现,活生生的站立在我们面前……文学作品为什么能有如此憾人的艺术魅力呢?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形象,展现文学作品的丰富内容,使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准确、生动、鲜明的文学语言把形象塑造出来,读者用想象进行再创造,从而体会其深远意蕴。语言是作品传情达意的工具。列夫·托尔斯泰说:“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而学生在摘记和积累语言时,语文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摘记要注意分门别类,以便掌握其特点;运用时要加强仿写的练习,以便更准确灵活运用它们;还要在反复实践中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一)积累描写人物的语言。

描写人物,可从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刻画描摹,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如鲁迅在《故乡》中写道:

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这句话极其生动、精确地描绘出母亲和宏儿两人在得知“我”回来时的共同心情与不同表现,一个“迎”字,一个“飞”字用得何等奇妙。我们初中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满口“之乎者也”“多乎哉,不多也”深受封建教育与科举毒害的孔乙己;有吓得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自私庸俗的菲利普夫妇;有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如画图仪器圆规的杨二嫂;有微侧着肥胖身子、攀着月台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的老父亲……这些背景不同、身份各异、性格鲜明、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活脱脱展现在我们面前,走进我们的脑海里,而塑造形象的工具就是语言。

(二)积累描写景物的语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人张志和笔下那自由翱翔的白鹭,艳红如火的桃花,碧波荡漾的春水,往来翕乎的游鱼,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的垂钓构成了一幅多么明丽鲜艳的画面呀!如果我们继续在书林文海里徜徉漫游,还会欣赏到宁静平和的田园风光,雄奇壮丽的边塞之景;也会领略到清新隽永的春雨图,缠绵悱恻的思亲画……

(三)积累描写场面的语言。

场面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对具体场景和环境的描写。如“天地作厂房,深谷作车间”纺线竞赛的宏大场面,还有大观园家宴上刘姥姥的逗趣图:“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的史湘云,“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呦”的林黛玉,“滚到贾母怀里”的贾宝玉,“拉着奶母叫揉肠子”的惜春……弯腰曲背的、蹲着的、忍着的,众多的人物,不一的笑态,个性的有别,场面的热闹,让我们怎么不惊叹作者的生花妙笔,鬼斧神工的语言表达呀!

(四)积累描写声音的语言。

王蒙从“呜咽抖颤、如泣如诉”的笛声里,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而文学大师们描写声音形象的语言也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激烈惆怅;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凄怆哀怨;有《绝唱》中白妞演唱声调的旖旎妩媚;有《安塞腰鼓》里声响的健捷激枭……

其次,还可以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分叙述性语言、描写性语言、议论抒情性语言去积累;从表达效果上积累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长句和短句、骈句和散句等;还可以从语言的不同风格上去积累等。

二、在写作上灵活运用文学语言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得与失》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些原则是正确的。”这句话不仅指出了积累材料的重要,同时也强调了运用驾驭语言的必要。运用语言是我们积累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在我们阅读积累中,已潜移默化的受到语言的熏陶感染,逐渐形成较好的语感能力,但我们还应着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美化我们的语言,更准确形象的表情达意,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供交流:

(一)引用。

我们写作时,恰当引用一些成语、谚语、典籍中的文句等,可以有助于我们表达的精炼与生动。如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写道:“‘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文中引用志南和尚的一句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和暖的特点,喜爱之情溢于笔端。台湾女作家罗兰在《秋颂》中也引用白朴的曲“点秋江,白鹭沙鸥”来形容秋水的明澈。文学写作中引用他人的语言,增加了画面的层次,给读者留下画外之音响。中小学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都是宝贵的语言仓库,教师要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语言训练,加以挖掘。

(二)借鉴。

就是仿造、借鉴作品中的情境或句式,造成新句,表现新内容。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汉代以后,文人写作,模拟之风盛行,“文必两汉”成为一种倾向。如苏轼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李白诗《把酒问月》里“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读过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也许对严监生临终前“伸着两个手指头”“总不得断气”的情景历历在目。我们在看现代作家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无名战士“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它高高的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两者在运用语言技巧上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三)创新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除了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还附有“课外读物的建议”。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篇章时,古典名著中有一些语言现象值得学习和运用。请看下面的两例: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例(1)可看成将“晓风宿雨”拆开来用;例(2)可看成将“胸腹”拆开来用。这种语言现象,在四大名著中几乎到处都有,不再一一列举。

这种语言除形象、生动外,运用在叙述性语言,或诗词语言中,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创新语言的落脚点。

三、积累、运用文学语言的意义

我们知道,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体会或处世哲

学的艺术形式。它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直接显示。正如高尔基所说:“语言是文学的武器,正如枪是士兵的武器一样,武器越好,战士就越有力量,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模仿中运用语言,在运用中创新语言,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会提高语言修养能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积累并运用文学中的语言,还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体现结构美、音乐美的语言,如《岳阳楼记》中第四段文字,《安塞腰鼓》中的语言,姑且不论其表达的内容如何,单就其外在的语言层面、方法层面、辞格层面而论,这些语言就足以引起学生无限的审美情趣。

文学语言的开放性和审美功能 篇4

在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中,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文学语言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学语言的开放性密不可分。所谓开放性,是指文学语言因为意义的多元、丰富、不确定及结构空白而没有固定的解释,要求读者去重新阐释并赋予语言符号个性化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就在于读者能不断地体验,作出新的解释和评价。

文学艺术是对客观实际的形象反映,可是,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符号而不是象影视作品那样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来表达意义的。例如,我们说某事物是‚绿‛的,其实只是表明了它不是蓝的、黄的、红的,却无法说清这种颜色到底是怎样的,难怪朱自清面对梅雨潭的绿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和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这种‚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困惑其实正是文学语言的独特之处。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艺术语言言意的矛盾以及它的审美价值,意识到语言只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一个象征性符号,是帮助人们了解‚意‛的工具。《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的目的在于‚得意‛,本身并不等于‚意‛,如果拘泥于‚言‛,意尽在此,反而不能真正‚得意‛。概念意义以逻辑为依据,义项固定,属于封闭系统;联想意义以经验为依据,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属于开放系统。因此,文学作品正是利用语言表达的方面,借助于暗示、比喻、象征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以获得言外之意。比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东家之子‛的美:‚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由这模糊而不确定的表述出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东家之子‛。

文学语言的意义不仅依赖于文学本身,更依赖于作品的语境,意义甚至是游离于符号而和语境相靠拢的,语境因此对把握语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琼瑶小说《彩霞满天》中,美丽多姿的彩霞喻初恋,黑夜来临前的彩霞喻爱情即将破灭,朝霞和晚霞喻夫妻‚朝朝暮暮‛、终生相爱;老舍笔下的‚月牙儿‛,张爱玲小说中的日月意象,都在不同情景下映衬出主人公对情感与理想的追求和被挫伤,刻画出人世的悲凉和狰狞,也体现出自然的永恒、亲和与希望。

现代文学理论把语言学的模式运用于文学,把具体作品看成文学的‚言语‛,甚至直接说文学的‚语法‛,这就必然突破固守作品本文的狭隘观念,强调任何作品只有在文学总体中与其他作品相关联,才能真正显出它的意义。例如曹植的《美女篇》,从表面看,它是写一位采桑女美貌非凡,却还没有称心如意的丈夫。然而美女还有如《乐府诗集》所说的另一层意义:‚美人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可是,这层意义从诗的语言表层并不能看出,它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知道中国古诗有以香草美人喻贤士君子的传统程式,不得意的诗人往往以被冷落的美人自况;如果把《美女篇》里的‚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和屈原《离骚》中‚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相比较,这层意义就很显豁了。由此可见,象征意义并不是作品本文固有的,而往往依赖于同类型作品的存在,决定于文学系统的规范。读一首诗只接触本文的语言表层,而读懂一首诗则要求把握由文学总体结构所决定的深层意义。

意义的深厚、不确定、多样化,使文学作品本身成为一个包容广阔、深邃幽邈的世界,以其强烈的吸引力使读者滞留其中,增大了文学作品意义的蕴涵和表现力。从意义对符号的超越和对语境的依赖方面看,文学语言既是一种因袭的语言,又是一种创造的语言。在文学中,甚至可能出现相互矛盾、对立的代码符号,如‚没有声音的声音‛、‚寒冷的火‛;作为文章的标题,‚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平凡的伟大‛(曹靖华),都显得凝练集中,既意味深长又便于传诵。

和科学语言的确定性不同,文学语言不以信息的准确传达为宗旨,而是以意义的创造、心灵的发现为目的。作者在创作时往往突破语言符号的既成运用方式和意义,力求构造出作品的意境。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有这样一段:‚在早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了。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没戴帽子的头上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色的因为一动也不动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象是从一场恶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看见自己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太阳。‛太阳已经升起,天空岂能是黑色?又有谁见过‚黑色的太阳‛?但这正表现葛利高里埋葬了情人阿克西妮亚后的心情,令人拍案叫绝地表现了主人公陷入哀伤绝望之中刹那间的主观幻觉,烘托了主人公痛不欲生的真情实感。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大量特殊的语段组织:句与句之间呈大幅度跳跃,过去现在错综交叉,现实幻想巧妙叠替,粗粗看来,似乎是一种不合逻辑、不合语法的杂乱的堆积,但若细加咀嚼,又不得不为它特有的表达功能所折服。例如王蒙《蝴蝶》:‚夏天。洁白的短袖衫。两根宽带连接着的蓝色的裙子。……哭声,是我在哭么?囚徒,自由,吉普车在王府井大街奔驰。软席卧铺车厢在京汉线上行驶。波音飞机在蓝天与白云之间飞行。上面的天比宝石还蓝。下面的云比雪团还白。又关闭了一个发动机。枣落如雨。弹飞如雨。传单如雨。众拳如雨。请听一听我的心脏。请给我一瓶白药片……‛这段话写张思远五十年来生活经历的梦忆,句子简短,节奏明快,句子间大幅度的跳跃似乎给人以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感觉。实际上,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生活片段的压缩,每一个短语都传递了一个简略而又完整的信息,在这电影镜头般的跳跃、闪现中,展示了主人公大半生的经历。

文学作品内部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的部分,但在一般人眼里,它是有机的、完整的,充满着形象和情感,因为文学作品进入阅读过程后,它本身意义的不确定和结构空白被读者的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填补、掩盖起来。面对文学作品,读者不受语言符号固有意义的规范,往往超越其固定的意义内容,作出新的理解和创造。试读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作者写的是春愁,但既没有社会矛盾,也没有爱情波折,没有日常生活的烦恼,没有身体不适的痛苦。然而这愁绪又相当清晰,象自在的飞花、无边的丝语,读者可以意会到倦怠、惆怅,百无聊赖的空虚,如梦如幻的情思……也许我们可以不断地猜想下去,从符号的组合中发掘出新的意义。文学语言就这样打破符号的机械性,在确定的符号中透露出不确定的意义。

无论就文学语言的本性,还是不同读者的实际情形来说,要达到理解的完全一致都是极为困难的。以李商隐的《锦瑟》诗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据《李义山诗集辑评》,朱彝尊认为这是悼亡诗;何焯则认为‚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又据黄山谷说,苏东坡认为此诗依据《古今乐志》,写锦瑟之声的适、怨、清、和。

文学语言 篇5

一、语言写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语言

任务: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研究的根本问题: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为什么说语言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修订版)【06地位】

1、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对语言及语言现象的理性思考从古典文明形成之初就开始了

语文学是语言系统研究的开始,出现了中国、印度、希腊—罗马三大语言学发源地。

①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解读文言典籍,研究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形成了同城“小学”的训诂学、文字学和音韵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②古印度的语言研究则关注梵语宗教典籍等作品,在对语言的一般性质及具体语音、语法的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③古希腊的语文学非常发达,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语言研究传统,形成了拉丁语的语法研究体系。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传统的西方语言学。

2、虽然语言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语言学成为独立(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立的研究方法)的学科是从19世纪开始的。

传统于语文学以古代书面语为研究对象,目的是解读阐释古典文献。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还不是独立的学科。(是经学的附庸)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变化使得语言研究开始关注口语和发现语言自身规律,19C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标志着语言学成为独立学科。

索绪尔建立的普通语言学,为形成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3、今天,语言学又有了全新的研究领域、方法、技术及观念。(除研究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的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之外,还与许多其他学科发生了密切关系)20C下半叶,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新的语言学分支,以及关于语言功能、认知基础、逻辑和语义关系的研究等。

文学语言 篇6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一线老师也正是从语言入手(即赏析语言),进而全面掌握相关内容,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效果看,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只是“水过地皮湿”,他们并没有真正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所在。也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我们经常可以在不同的课堂上听到同样一个问题:“阅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这个问题在一时间被当做最具有语文味的问题而被许多老师认可和采用。究其原因,是大家都感受到了语言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不同风格的课文,不同风格的老师,用同样的问题进行语言赏析,语言的丰富性体现在哪里?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就是一种语言赏析的假化。从表面上来看,老师所做的似乎也就是语言赏析,但如果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语言赏析。我曾听到过一节公开课,老师教授的是刘白羽先生的《白蝴蝶之恋》。课堂上她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白蝴蝶?找出能体现它美丽、勇敢的句子。”学生读后纷纷回答:某某句子,体现了白蝴蝶怎样的特征。最后,老师把学生的回答一综合,总结出了白蝴蝶的性格特点。这是语言赏析吗?不是。这样做,学生对语言的认知是表层的,还停留在模糊的阶段,而并没有真正走进语言。词语的内部感受,语言形式是怎样表现文本内容的,学生对白蝴蝶的认识是概念化的,只是若干词语的罗列,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语言。这样,学生头脑中恐怕只会有刘白羽先生的一只白蝴蝶,而不会有千千万万只白蝴蝶。散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这样蜻蜓点水式的语言赏析教学,是不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

所以,我们的语言赏析教学应该少一些假化,少一些单纯的欣赏和赞美,而应该跟学习其他知识一样,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那么,如何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呢?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赏析呢?以下将从四个方面举例浅谈。

1.在品析词句中把握语境

由于客观事物的纷繁多变,语言显示出概括性、多义性、灵活性等特点。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指代性往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来揣摩,学生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用词的精当,炼句的精妙。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样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酝酿”一词原意是造酒,而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各种气味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这才是春天田野里弥漫的味道。闭眼一吸,同学们仿佛闻到了在阳光下微微发酵的各种混杂的味儿,进而感受到春天的生意盎然。这里,作者把很难捕捉的气味通过“酝酿”一词描写得非常有神韵。由此,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学生既能准确地把握其“意”,又能正确地感悟其“韵”。

2.在换位对比中领悟语感

汉语言博大精深,一个意思往往有好几种表达方式,一句话中增添或删去一两个词,或是词序发生变化,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尽相同,甚而迥异。这改变有时看上去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前后一比较,便会发现意义其实有所区别。

琦君在《春酒》一文中是这样收尾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换位对比中领悟语感,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是“真正”的“家醅”呢?如果去掉“真正”可不可以呢?带着这个问题再走进文章,走近作者。学生很容易理解到,“家醅”指自家酿的酒,而作者渴望的是一杯怀念母亲的酒,一杯思念家乡的酒,一杯回忆童年的酒,这才是真正的“家醅”。所以,如果去掉“真正”一词,学生就很难找准角度来理解文章的情感了。这样的比较,既能加深对文章意蕴的涵泳,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在联系生活中揣摩语义

文本语言能激活读者封存的记忆,读者的生活经验又能促使文本语言进行思维上的重新组合和创新。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文本语言。这样才能化艰深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又如《春酒》里的一段:“母亲是从不上会的……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这段文字对农村那种淳朴乡情的描写非常生动。从阿标叔的“很乐意”“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我们读出了乡间节日弥漫的喜悦,正是这种喜悦才是最淳朴的,最丰盈的。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村里有节日聚会时的感受,结合感受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些学生甚至能从文中的人物联想到现实中的人物,感受到淳朴的乡情,感受到暖暖的心。在阅读中,对于这种颇有内涵的句子,如果一读了之,不去细细品味,那么,学生的理解只能既简单又肤浅,何谈语感的形成?当然,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以此拓宽视野。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就不会囿于狭小的空间。

4.在索幽探微中体会语韵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情味浓烈,意象灵动,品悟是其内化的重要手段,即重体味,重咀嚼,重揣摩。只有这样,才能在索幽探微中体会语韵,能摸到语言文学的质感,领悟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倾听文学背后的声音。

文学语言 篇7

关键词:文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教育刍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16-01

语文教学读写听说训练的核心是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必须遵循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原则与方向。否则,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众所周知,现行语文教本所选入的现代文学作品教材,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来说,就整体上来看是定论的文质兼美的、风格各异并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名篇佳著,其语言是规范的,是语言教育的典范。

譬如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其语言准确、精炼、凝重、形象、犀利、幽默。描写语言细腻生动,论辩语言锋利泼辣。如《阿Q正传》、《药》、《祝福》、《拿来主义》等。郭沫若作品的语言热情奔放,气势磅礴,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显示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如《天上的市街》、《屈原》(节选)等。茅盾作品,其语言讲究炼词炼句,冷峻中有炽热,刚健中有柔美,朴实与华美,和谐统一。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叶圣陶作品的语言质朴、洗炼、淡雅、纯正,用词造句,字斟句酌,朴实无华中反映了作者对语言工稳生动的刻意追求。如《古代英雄石像》、《苏州园林》、《夜》等。选入教材的朱自清的作品,其语言亲切、质朴、隽秀,丰富深厚的感情,善于用朴实的语言丝丝入扣地表现出来。其独具一格,新颖生动的修辞手法,更添其文学语言的魅力。如脍炙人口的《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作品,其文学语言的特色更以生动流畅,浓郁的地方色彩北京韵味著称,但又难免使用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方言±语。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龙须沟》(选场)、《茶馆》(节选)等。被人们誉为现代诗坛王子的艾青的诗歌语言则以典雅、优美、热烈、凄婉、酣畅著称。如《黎明的通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选入语文课本的尚有其它许多现代作家的名篇佳著。语文教材中的现代作家的名篇佳著的文学语言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不同的语言风格又与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形成完美的统一体。作家语言艺术的风格,是多姿多彩的,千差万别的,因而才有琳琅满目、光怪陆离的艺术画廊,才有栩栩如生的艺术众生相,才有给人以艺术享受,给人以生活哲理和启迪的艺术典型流传于世间,照耀于文学史册。尽管如此,这些名篇佳著,就文学而言,又有其共性。从语音方面讲,这些名篇佳著非常重视用字用词的读音,无论鲁迅、郭沫若的作品或茅盾、叶圣陶的作品或夏衍、老舍的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选用字词时,尽量避免方言中难以念读的字词。为了塑造典型形象的需要,用个别方言字词,也是极为慎重的。如鲁迅《故乡》中的“猹”这个字词的使用便是一例(见《鲁迅书信集》上卷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再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以及夏衍的《包身工》等对方言字词的使用也都是极为慎重的。

另外,这些作品中出现的难以认读的字词的读音,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词海》、《汉语大字典》或别的常用工具书里都是易于查找到的。这是符合语言规范原则的。这些名篇佳著中的大量使用的准确而优美的词语,或生动活泼,或凝重简洁,或古朴典雅,但一般都明白易懂,某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境,大都可以领悟其含义。这些文学语言的词语,从广义而言是置方语系的,但并未排除对非北方语系极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的选用。至于古语的复合,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由于现代文学大师们坚实的古汉语修养,外国语修养,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特别是长期的创作实践,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词语搭配得心应手,不断创新。但总是恪守语言约定俗成的习性原则和语法规范的理性原则。这都体现了现代文学大师们各具特色的语言艺术的个性中的共性。这些词法句法方面的范例,高水平的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都是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规范化教育和训练的形象生动的教材,语言教育赖以进行的依托和基础。

不仅如此,这些典范著作,就语言层次和对口语的提炼加工升华来说,句和句之间,句群和句群之间,语段和语段之间,注意严谨的逻辑顺序。根据一定的语境,注意简洁但又连贯。注意提炼口语,除去口语中复杂的成分,使之具有书面语凝炼的特点,保持生动活泼的口语的生命力。这些名篇佳著,在语言艺术上既有其共同的可供学习借鉴的特点,不同的作家又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这便使语文教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使学生可以根据各具特色的文学语言的典范教材,理解、鉴赏、受到感染,量到熏陶,接受语言训练,掌握规范化的现代汉语。

现代文学大师们,他们许多人既是作家又是学者,搞创作又搞翻译,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他们把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统一起来,再加之他们严肃的创作态度,在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在一定时期,文学创作是高产的,同时是优质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留下了光照史册的宏篇巨作,为我们语文教学语言教育,提供了教学的基础和学习的典范。老一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中国现代文学,为现代汉语规范化,写了光辉的篇章。为语文教学语言教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教学基础和典范,为语文教学语言教育作出了时代的贡献。

文学语言 篇8

摘要:汉语言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独具民族特色,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具有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部分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语言词汇量不断增加,用于习惯和语法构成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的同时,各种网络语言兴起,并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影响,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发展;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传统的平面媒介语言不同,网络语言是在人们网络聊天时为提高聊天效率、达到简明易懂的目的在词汇上予以创新或在句法结构上予以简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中不同字词含义具有明确规定,在受到网络语言词义转换后,可能在语义表达上产生偏差,给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影响。

一、网络语言基本特征

(一)简化度高

单一性的文字聊天难以提高聊天的趣味性,使用网络语言具有词汇创新和词汇改造意义,改变原有的汉字意义,且简化程度较高,提高网络聊天的速度。关于网络语言的简化主要有谐音型、同音型和数字型几种。谐音型主要是根据原词的读音,利用某一相似发音的词汇代替,具有一定指代意义,例如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之一,在网络用户群体中受欢迎度较高,人们即用“围脖”指代微博,两者发音相似,可进行语义转换;同音型与谐音型差别不大,常见的包括用“菇凉”代替“姑娘”;数字型则是用数字谐音代替某个词汇,如数字“78”发音与“去吧”详尽,在网络聊天中使用可以减少打字时间,同时人们根据读音能够较快速的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几种网络语言类型是比较常见的.,且在网络聊天中应用较频繁,具有形象易懂的特点。[1]

(二)混合度高

网络聊天刚兴起时,主要的活跃人群是“九零后”或“零零后”,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火星文”较多,大多是应用繁体字或生僻字的半边指代具体文字意义;也有一些人应用英文字母指代汉字意义,如“GG”其拼音发音与汉字“哥哥”的发音相似,又如“BF”属于英文单词“boyfriend”缩写,因而这两个字母直接意指“男朋友”的意思;其他的还有字符型的网络语言,即用图画表情或动态图片指代某个词语含义。[2]网络语言的形成来源不具有统一性,同时在组成形式和使用要求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因而词语词义在指代和应用上灵活度高,网络语言中应用的字母、数字、图形等要素丰富,具有极强的混合性,杂糅性明显。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性影响

(一)影响汉语言教学和学习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中因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形成的,语言创造和应用不具有规范性,网络语言在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过分追求独特和新奇,导致一些词语生成后人人们的认知度普遍较小。一些网络语言刻意使用生僻字、错别字或别国文字符号,与汉语言应用标准相悖,导致汉语词义出现较大偏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接触新奇的网络语言后,可能会产生不当的诱导,影响其正常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网络语言用词不规范,青少年由于文化程度不够高、文字辨别能力不足,导致汉语言文字、文学学习受影响,语言应用能力难以有效提高。[3]

(二)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理解

网络语言中过于频繁的使用文字谐音的方法实现文字意义的替代,例如用“杯具”代替“悲剧”,前者是盛水和喝水的器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器具,而后者则是代表内心难过、不开心的一种心情。两者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初期阶段,对于文字应用和辨别的严谨度不够,在语文写作中代入网络语言将导致其对正常、标准的汉语言文学文化理解偏差,在句意上容易产生歧义,影响其基础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学习。还有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语言“蓝瘦”、“香菇”是根据广东粤语发音对“难受”、“想哭”的谐音解释,具有方言特色,但通用度不高,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和汉字正确发音学习具有不利影响。

(三)影响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形成时间长,经过历史的沉淀,不同词语在语法组成和使用要求上不断完善,在中华典籍和名著中不同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规范、应用合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快餐文化”的现象明显,人们追求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快节奏,导致疏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例如现下流行的网络词汇“奇葩”被人们用以指代怪异、不可思议的人或物,而这一词原意是“珍奇、美丽的花朵”,后也指代脱俗、少有的人才或作品,这一词在《红楼梦》中的引用是在一段唱词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里的“仙葩”与“奇葩”同义。[4]

三、结语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聊天过程中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应用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而网络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形成组成和语法结构上不具有固定性,因而可创造、发挥的空间较足,在网络聊天中,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词汇理解度以及词汇积累量不同,创造出的网络语言风格也具有较大差异,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将对汉语言文化正常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1:100-101.

[2]刘艳,赵雪梅.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9:95.

[3]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4-335.

汉语言文学 篇9

浅谈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院 系

许昌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2011级

学 号

201143435 学 生 姓 名

宋晓燕

联 系 方 式 *** 指 导 教 师

职称:

2013年 5月

目 录

论文摘要及关键词…………………….………………………3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4(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4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4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5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5

(一)完善课程结构 …………………………………………..5

(二)改革教学方法 ………………………………………….6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

(四)渗透德育教学 ……………………………………………8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8

参考文献…………………………………………………………10

浅谈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

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汉语言 文学教学 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

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

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

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

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

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对法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下一篇: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