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分析

2024-06-16

亚非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分析(共9篇)

亚非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分析 篇1

亚非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分析

050210亚非语言文学

就业前景

小语种在就业形势上的相近源于在就业渠道上的类似,虽然在语言结构上有诸多的不同,但在就业渠道上有很强的共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政府公务员2.高校教师3.新闻传媒机构4.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5.各省市外办6.外贸公司7.旅游公司8.留学培训机构9.文化传播公司10.自由职业者

韩语

开办院校61所,讲韩语的.国家――韩国、朝鲜。 考研 教育网

韩语这两年在中国备受小小青年的追捧,把学韩语奉为时尚,不过大部分人都只是出于娱乐的目的来学韩语的,跟韩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无关。

在华投资的韩企有像三星、LG这样的大公司,更多的则是一些小公司。韩企在华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山东、东北、江浙、广东比较多,而且是多盘踞在一些二线三线城市,像大连、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莞,工资水平也就较低,月薪1000多人民币的也会有人做,小韩企在华设厂,也就是图的人力成本低。

在九个小语种中,韩语专业的含金量偏低,是最不注重学历而看重实际韩语水平的一个专业,很多企业只要去大专甚至高中以上学历就成。这是因为一来韩语相对容易掌握,二来本身中国很多朝鲜族的人天生就是中韩双语人才,再一个,现在在华的韩国留学生和职员众多,汉语好的也不少,而且有聚居的态势,对韩语翻译的依赖性很小。从某种程度上说,会韩语可以帮你锦上添花,但把它看作安身立命的本钱,恐不长久。

亚非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分析 篇2

关键词:《西风颂》 前景化 过分规则化 偏离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三大颂”之一。作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以其终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而著称于世。这首诗是雪莱在弗洛伦萨旅居时于地中海秋日的阿诺河畔所作,表面上看似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的歌颂。

一、前景化理论

前景化最初源于视觉艺术中的绘画,指的是把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放置于画面突出的位置的一种手法。文体学中这一概念首先由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以及文学评论家莫卡罗夫斯基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后经雅各布森、利奇和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等学者阐发、加工与发展。

在文体学中,前景化指“在文学语篇自身的范围内,为了某种具体的效果,语言特征本身可以在语篇其余部分(从属的)背景的衬托下得到突出或‘强调”①。其中涉及两种相互关联的文体概念,即“偏离”和“超规则”。偏离是对常规系统性的违反,是出于美学价值及主题意义的目的,有意偏离或违背常规语言或语法,属于性质上的前景化;而超规则,也称平行或过度规则,是指频繁地采用某种语言结构或成分,属于数量上的前景化。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分析而言,前景化理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考察这些语言特征与特定作品的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

二、从前景化视角分析《西风颂》

《西风颂》由五个十四行诗节组成。全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三节是对西风的入微描写,呈现了西风在大地、高空、海底的强大力量,突出表现了西风对于旧世界的破坏;后两节则展现了西风与诗人融为一体的意象,表达了雪莱愿借西风之势投身革命。本文将从超规则、偏离两方面对《西风颂》进行前景化分析。

(一)过分规则化 从语音上看主要包括头韵、押韵两方面。首先,头韵在《西风颂》中常常出现,其中最明显的使用便是题目Ode to the West Wind中半元音/w/的重复出现,突出“西风”(West Wind)是这首诗的中心词,并且为了围绕这个中心词,《西风颂》中的每个诗节都使用了与“West Wind”头韵/w/相同的词汇,使诗的上下衔接更加紧凑,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除此之外,诗中也大量运用摩擦音/s/、爆破音/b/、/k/、/g/为头韵,使读者在阅读全诗的过程中,能够时刻感受到西风的巨大威力。在押韵方面,从每行诗的末尾词看,《西风颂》采取的是“aba, bcb, cdc, ded, ee”的交叉韵。其中,“aba bcb cdc ded”三节一循环、逐步推进的方式给人以循环往复之感,有种视觉上西风盘旋呼啸的感觉;跨节押韵则使得诗歌整体上更加连贯,与诗人势不可挡的坚定革命信念互相呼应。而整首诗交叉韵的使用不但增强了各诗节的节奏性,也让各诗节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从而进一步体现了诗作的主题:对西风的热爱和对革命的支持及赞同。

词汇过分规则化则主要指词汇的重复。首先注意到的是“O”“Oh”,一共出现八次。词汇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仅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由“O”“Oh”引导的短句不仅从结构上贯穿全文,也通过其中诗人情感的表达构成语义上的衔接。其中,“O wild West Wind”与“O Wind”作为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突出强调了西风象征着革命力量,并由“O Wind”吟出诗人的想法“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烘托了主题,表达了诗人乐观的态度以及坚定的信念—即将到来的革命一定会胜利。其次,人称代词“thou”“I”在诗中多次出现。“thou”在这里代指“西风”,也可指代“西风”这一意象在现实社会中的代表“无产阶级革命”,“thou”在诗中的多次重复不仅衔接上下文,也强调了“西风”这一意象在这首诗中的重要性。而“I”主要重复出现在第四大节,这一节中诗人直抒胸臆,让自己与“西风”相融合。“I”的多次重复表明诗人对革命豪迈奔放的激情。此外,“spirit”“wind”也在诗中出现几次。“wind”作为中心意象贯穿全文,烘托了主题;而“spirit”的重复出现则表达了诗人乐观的态度以及坚定的信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词汇的重复出现,一方面赋予诗歌强烈的韵律感;另一方面强调了该词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对揭示诗歌主题具有重大意义。

语法的过分规则化主要体现为重复和平行结构。由于在《西风颂》中没有发现平行结构,这里便不予讨论。重复就是重复句子中的词、短语、结构、段落或者篇章,从而达到增强语气、产生强大气势的效果。举例来说,“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h hear! 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 oh hear! And tremble and despoil themselves: oh hear!”②分别是《西风颂》中前三节中的最后一句话。“oh hear!”的三次重复,一方面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诗歌节奏,突出西风对旧事物的巨大破坏力;另一方面通过一句类似呼告性的话语突出西风强大的破坏力,用通感的手法抒写了西风的狂暴、迅疾、无所畏惧,也表达了诗人对革命豪迈奔放的激情。语法上的过分规则化不仅丰富了诗句的结构美、均衡美、对称美以及和谐美,还使语义得到强调和相互衔接。

(二)偏离 《西风颂》中语音上的偏离包括省音、格律变异。省音指某个音位在预计出现的某个位置被省略的现象。在《西风颂》中,省音现象一共出现三次,分别为:“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 Scarce seemed a vision; I would neer have striven.”③其中,加粗单词为省音形式:oer-over, mid -amid, neer-never。从单词所在的诗句看,“oer”所在诗句主要是描写西风吹响号角给高山平原注满色彩芬芳的情景,创造的是“迅速传播”的意境,“oer”中音节省略则进一步“加快”了这种速度,表明西风的传播速度之快;“mid”所在诗句主要是描写西风在高空中的恶劣环境, 创造的是“迎难而上”的意境,“mid”的词首音脱落则进一步“突出”这种精神,表明西风不畏环境恶劣,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而“neer”所在诗句表现的是诗人渴望与西风融为一体的情景,创造的是“想快速同为一体”的意境,“neer”中音节省略则是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渴望,通过快速不后悔表明诗人想急切投入革命的浪潮以及对革命强烈的激情。所以,省音不仅让诗句节奏感强烈,增加音乐感,也可以深化诗歌的主题,表达诗人的情感。格律变异方面,《西风颂》全诗以五步抑扬格为基调格。同时,诗人在此基础上多次使用变格,包括扬抑格、扬扬格、抑抑格。变格现象的出现,不仅为全诗整体庄严的气氛增添了几分生机,其形成的灵动的节奏变化可以更加确切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而词汇的偏离主要包括字位失协和语义偏离两部分。字位失协主要是指词首大写的转用,即在书写形式方面存在大小写打破传统的现象。举例来说,“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④作为全诗的最后一句,诗人将本应小写的“Winter”“Spring”词首大写。笔者认为这里“Winter”“Spring”分别象征着“旧世界”与“新世界”。诗人将其大写一方面强调它们背后的象征意义,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革命充满信心。而诗中“Spirit”多处出现词首大写。这里诗人将其大写强调了西风不羁、狂暴、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表明了诗人自己也好似这西风一样追求自由、飘逸洒脱的秉性。所以,词首大写的转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词语的应用范围,也可以强调语义,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语义偏离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西风颂》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明喻、暗喻、象征、用典、矛盾修辞等等。比如诗人以西风为中心意象描绘了一系列的自然现象,用“the leaves dead”象征英国反动势力,用树叶、流云、海洋等在西风影响下发生的变化象征当时的社会现实:反动势力虽人多势众,却有衰败之势。修辞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含义,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此外,纵览《西风颂》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第四大节开始里面的句子由长变短,表明诗人的心情由前三节对西风的崇敬变为想与西风融为一体的急切,句子长度的突然变化反映了诗人的心情的起伏,从而起到增加语言表现力、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根据文体学前景化理论,从过分规则化和偏离两方面分析了《西风颂》的前景化效果和文体特征。读者通过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各个层面上过分规则化和偏离现象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表层结构、深层含义和文体特征,从而深入地领会诗歌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① 胡壮麟、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辞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③④ Shelley, Percy Bysshe. Ode to the West Wind and

Other Poems [M]. New York: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2012.

作 者:谢睿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戴瑞亮,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

亚非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分析 篇3

舞蹈学专业发展前景指数

舞蹈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19%,36%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54,与其他大学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偏下。

舞蹈学专业毕业薪酬指数

舞蹈学专业毕业1年薪酬指数

71%的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1%。按照十分制计算,舞蹈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2,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舞蹈学专业毕业2年薪酬指数

57%的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0%。按照十分制计算,舞蹈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5,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舞蹈学专业毕业3年薪酬指数

46%的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33%。按照十分制计算,舞蹈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74,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舞蹈学专业毕业生的毕业三年薪酬指数、职位级别指数、创业指数高于各专业平均值,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毕业一年薪酬指数、毕业两年薪酬指数、应届就业率指数、毕业深造指数、发展前景指数、舒适度指数、全球化指数、学习压力指数低于平均值。

初中历史亚非拉的奋起教案 篇4

了解印度独立运动史实,探讨印巴分治的历史根源;通过埃及独立运动、非洲独立年,分析归纳民族解放运动的线索及其意义;能够讲述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故事,并探讨其国际意义。

引导学生用分类比较法分析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培养学生比较、概括不同历史特征的能力。

认识只有民族强盛国家才能久安,才能发展壮大。企盼和平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心声。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材料一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

材料二 “亚非拉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水平上看,它们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奋起,正在发展,所以也称作“发展中国家”。或称“第三世界”

教师:亚非拉国家为什么相对比较落后?二战前它们有着怎样的相同命运?二战后它们又是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学完本课你就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前言:昔日是奴隶,今要做主人!

教师:广大亚非拉地区为什么会在二战后掀起民族独立运动?

学生:二战后帝国主义力量被大幅度削弱,苏联强势崛起,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被战争摧残严重,无力控制自己的殖民地,给了各殖民国家独立的时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内容,又可以按照总—分—总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

亚洲篇——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教师:亚洲独立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印度独立。

展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与圣雄甘地在一起

材料一印度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与圣雄甘地在1946年孟买政治会议间歇时在谈话。两人都认为印度必须从英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共同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材料二 1947.8.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教师:印度在历史上遭受了怎样的“厄运”? 印度“再次发现自己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厄运”又是怎样结束的?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印度独立运动和印巴分治

英国议会通过了蒙巴顿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印度分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印度斯坦国家和巴基斯坦国家,两国都获得自治领地位;(二)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巴基斯坦包括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东巴包括孟加拉和阿萨姆的一部分……

教师:为什么英属印度殖民地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陷入分裂?

学生: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的提出。

教师:如何认识印巴问题?

学生: 1947年,英国公布印巴分治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成以印度教徒为多数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多数的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遗留下宗教矛盾、克什米尔归属等严重问题,致使印巴之间的冲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教师:请就“印巴冲突”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图片,结合课文有利于学生对印度的独立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展示:

今日印度稻米、小麦、牛奶的产量居世界第二,GDP已近4900亿美元,外汇储备约有620亿美元 。印度也是世界著名的软件开发大国,军事力量不可小视。

教师:请结合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回答……

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

教师:亚洲还有那些国家也于二战后获得独立?独立后它们的发展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

展示:韩国的首都首尔、新加坡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材料、图片让学生感受印度、韩国、新加坡独立后发展成就,认识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非洲篇----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展示: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程图

教师:非洲国家的国界线有何特点?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国界线都比较直,是遭受殖民侵略的结果。

教师:归纳、整理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及主要情况。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展示:

亚非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分析 篇5

预科被英国所有学校认可:包括排名前五的大学;

小班教学:专业课每班约6―10人,语言课每班不超过12人;

所有预科课程的老师均来自SOAS本部,师资力量强大有保证;

每位同学匹配两位负责老师:专业课辅导老师和专业课语言老师,保证教学质量;

专业方向广泛:包含法律、经济、语言(有40-50种语言选择)、音乐、艺术、传媒、历史等;

享受学校所有资源:以及伦敦大学旗下所有大学的资源;

英国少数要求面试和考试的预科,保证学生质量;

如果被本校本科或研究生录取,每年学费给予5%的折扣。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本科预科入学考试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笔试--语言(90分钟)Paper 1 C Language (90 minutes):

雅思未达到5.5(写作5.0)的学生需要参加(For students who have not achieved IELTS 5.5 with 5 in the writing section))

1. 语法,阅读--多项选择 Grammar, Reading C multiple choice

2. 听力--多项选择及简答Listening C multiple choice and short answer

3. 完形填空Gap-fill (cloze) C one word answers

第二部分:笔试--论文写作 (90分钟)Paper 2 C Essay (90 minutes)

所有申请人必须参加 (For all ICC applicants)

讨论性的论文写作,考核学生在指定题材内的写作能力。 Discussion type essay to see how you can develop your ideas on a general issue in writing.

第三部分: 面试(30分钟) Interview ( approximately 30 minutes)( 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

中国与亚非六十年 篇6

应印尼总统佐科之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1日至24日赴印尼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此次会议以“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为主题。这是继1955年亚非会议、2005年亚非峰会之后亚非领导人的第三次聚首。

与60年前相比,如今的世界已大不相同。但是,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合作,却是始终不变的主题。

化解意识形态纷争

时间回到60年前,1955年4月,万隆会议现场。二战后美苏对垒,世界泾渭分明。

因此,当周恩来来到大会时,虽然绝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和平友好的诉求,但有的国家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有的则表示对中国的疑虑。

鉴于会场气氛紧张,周恩来决定放弃阅读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而将原稿油印散发,另作一个补充发言。4月19日下午,周恩来登台讲话,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这便是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

而后,在大会一致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提出了著名的十项原则,即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而这十项原则,正是由以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引申和发展而来。

在世界外交史上,万隆会议可谓罕见:一个没有强国参与的国际会议,却能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力的价值源泉,就是“万隆精神”。在此精神旗帜下,亚非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

正如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所说“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万隆精神”无疑有助于打破当时极为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

此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已经增进了其他国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知,“万隆精神”使此更进了一步。

“至此,中国基本化解了意识形态与发展中国家身份的矛盾,为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关系铺平了道路。亚非会议后至1959年,同中国建交的民族主义国家迅速增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罗建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亚非会议后的第二年,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中非关系的大门。随后,中国与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获得广泛发展。从1956~1965年的十年间,有26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使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翻了一番。在这些国家中,除法国外都是亚非拉国家,除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古巴外,均为阿拉伯非洲国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坦桑尼亚代表穿着中山装投票

某种程度上,正是万隆会议,使得中国得以通过亚非国家,开启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交恶使得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处于美苏夹缝中的中国,以毛泽东提出的“第三世界”为指引,将亚非国家为主要力量的发展中国家视为中国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间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非洲独立运动正在南部非洲广泛展开,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便有32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为中国形成国际统一战线提供了现实基础。

中国为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巨大帮助。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中国外援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5.88%,1973年甚至一度达到6.92%。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在1956~1977年之间,中国对非经济援助占中国外援总额的58%。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援建坦赞铁路。

1964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相继独立。但是,作为世界第三大铜矿产地,新生的赞比亚因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经济发展极为受限。

尽管时任对外经委主任方毅担忧援建坦赞铁路“恐怕国力吃不住”,但中国依然以9.88亿元人民币无息贷款、100万吨各种设备材料,近5万人次工程技术人员,以及66条生命为代价,实现了坦赞铁路通车。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原则。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在1985年会见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时说:“无论是在中国给予我国的巨大经济和技术援助中,还是我们在国际会议的交往中,中国从来没有一丝一毫要左右我们的政策或损害我们国家的主权。”

这奠定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关系的基础。

1971年,在第26届联大会议上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坦桑尼亚代表穿着中山装参加投票。该次表决共收到76票赞成票,非洲国家投了26票,超过三分之一。亚洲国家投了19票。

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的讲话中,习近平说:“我们不会忘记……40多年前,13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朋友一道,投票赞成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在特定年代,南南合作使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家尊严与国际尊重。中国借助第三世界的整体力量彰显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与影响;而中国重返联合国反过来又加强了第三世界在国际斗争中的整体力量,让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们与亚非世界的关系。”罗建波说。

使互利合作更加名副其实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国家的历史进程骤然起变,南南合作的重点开始从政治走向经济。

当时,亚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走上经济腾飞的道路,亚洲四小龙正是在此期间各领风骚。

非洲虽起步较晚,但随着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殖民体系在非洲的统治也走向崩溃。经济发展取代反殖民主义、民族独立,成为非洲大陆的新主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之路,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

基于此,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开始呈现出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两方面凸显,其一是对外援助的思路改变,其二是经贸往来的规模递增。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中国要继续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要注意方法和效果。“争取做到外援支出虽有所减少,但收到的效果比过去更好。”

在此精神指导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逐渐开始调整。1982年,中国提出了同非洲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次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无偿援助开始减少,在继续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无息贷款,实施承建成套项目的同时,中国开始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中国在继续强调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是中国外交立足点的同时,转变了以前以援助为主的合作方式,使互利合作更加名副其实,这可以说是中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政策的一个重要变化。”张清敏说。

经贸往来成为连接中国和亚非国家之间的新桥梁。

在此之前,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十分有限。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在1977年仅为7.2亿美元,与中东地区的贸易额在1979年仅为6.4亿美元。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非贸易额总体规模保持在10亿美元左右。到1992年,中国和中东国家贸易总额达到35.25亿美元。

“在亚非世界追求经济发展的时期,南南合作同样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作用。对中国而言,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当前外交的基础和立足点,是中国实现发展与复兴的战略依托。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及对原材料特别是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必须实现销售市场和资源进口的多元化格局,而亚非世界拥有日益扩大的购买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必然成为中国的重要经贸伙伴。”罗建波说。

中国与第三世界一致率上升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发达国家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位置迅速上升。但是,中国对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并没有发生变化,仍认定自己是“第三世界”的一员。因此,中国与诸多亚非国家仍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刘中民曾撰文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确立了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放弃以大国画线的做法,使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得到全面的发展。据统计,1980~1990年有24个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在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联合国大会投票中,中国与第三世界一致率从 1971~1976年的58.5%上升到1984~1987年的84.5%。

此间的世界,也处在二战后最大的变局中。冷战结束改变了两强格局,新格局下,各国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及与外界的互动方式。

其中对中国来说颇为有利的变化是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缓和。新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首先是从周边国家开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是中国在解决中印间历史遗留问题时提出的。

但是,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美苏及其同盟先后对中国构成威胁,同盟中就有不少中国的周边发展中国家。此外,中国与印度、越南、印尼等国家也曾发生过摩擦,乃至战争。“这种关系在冷战结束前夕,随着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和国际关系局势的缓和得到根本的改变。”张清敏说。

冷战对非洲的影响却是另一回事。由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停滞和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非洲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被边缘化,非洲国家不得不寻求新的思路。

多边合作的价值

其新思路之一便是加强多边合作,这在中非关系上也体现得颇为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青建说:“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与非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非双边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了较深入的合作,使传统的双边合作发展到多层次、全方位、多边机制化合作的高度。”

“2000年中非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多边合作机制,不仅把双方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层次,而且为中非共同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谋求共同发展构筑了框架。2006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把中非新型伙伴关系提升到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层次。”刘青建说。

不仅是与非洲,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多边组织的联系和合作,这是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变化的一个新特点。

从1992年中国政府观察员代表团参加第10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雅加达会议开始,中国以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身份,派团出席了随后的历届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及协调局部长级会议。此外,中国与阿拉伯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太平洋岛国论坛,以及伊斯兰会议组织等不同地区的多边区域性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和合作。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最具成效。

“在政治上,中国通过参与东盟地区论坛(ARF),增加了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信任。经济上,通过东盟与中日韩(10+3)和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框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这些都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使中国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成为近代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张清敏说。

加强与多边组织的联系和合作,也成为解决边界问题的一个渠道。

在西北方向,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于1996年签署了边界管理和军事互信协议,形成“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这就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这一多边组织不仅在边界和军事领域发挥作用,还成为维护地区安全、促进经济整合、加强人文交流的国际平台。

新阶段如何登上新台阶

最能量化中国与亚非关系变化的,无疑是双方的经贸额。

在2004年,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已经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的纵向变化更为直观。2013年增加到2102亿美元,达到1977年的近300倍。

在政治上,亚非国家同中国的关系依旧密切。2004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60届会议上,中国第11次挫败西方一些国家的反华议案,在支持中国的28票中,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26票,其中亚洲10国,非洲15国。

但是,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一方面,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经济新殖民主义甚嚣尘上;另一方面,中国与亚非发展中国家也面临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

“由于中非在低端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纺织品领域存在竞争,中非贸易摩擦和经济利益冲突不仅在非洲本土出现,而且扩及第三国市场。相比来自西方的担忧和批评,这些从非洲本土发出的声音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但这些都是正常国家关系中的正常现象,只要双方能够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平等互利地处理这些问题,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必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张清敏说。

不过,在新阶段如何登上新台阶,却是一个新课题。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占亚非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全球居首,又是亚非阵营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亚非诸国对于中国的期待,自然有所不同。

“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大国,中国不仅在加强南南合作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还担负着促进南北合作与对话的使命。在现存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中国亦要多为世界发展提供‘公共物品’。”贺文萍说。

被遗忘的世界:“找回”亚非拉 篇7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博士

给非洲外交官学习班讲当代中国外交时,一位来自西部非洲的学员情绪激昂地问我:在讲座中您言必称美国,为什么不提“第三世界”?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回答说:首先,中国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中国的外交是弹性的全方位外交。其次,“第三世界”的提法已经不准确,现在多说发展中国家。再次,中国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一个全球治理的角度,而不仅仅是能源战略的角度。看着他迷惘的样子,我突然感觉到中国在亚非拉国家人士心目中的地位是我们不曾认真思考过的。一位学员甚至直截了当地跟我说,他们愿意跟中国走。

然而,我们既要“找回”亚非拉,又要重视美国等西方大国,这首先是由国际格局所决定的。当下,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以及发展迅速的中国是世界格局的主要力量,而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这就决定了中国要加入这个国际关系的游戏,必须和美国打交道。

世界格局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这个客观存在如何运行,即其中的规则(或曰秩序)是什么,则是中国当下外交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十多年前,当冷战的硝烟散去的时候,各大国为世界新秩序(中国叫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立展开了口水战。美国的霸权稳定理论为其行为做了注脚。中国则把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对抗美国理论的主要主张。这种对抗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出现了缓和。

毫无疑问,中美两国在全球问题上具有共同的利益。在地区问题上,美国有求于中国协助解决朝鲜核问题,而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也不得不考虑美国的立场和举措。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是互惠的。几个层次的“互有所求”决定了美国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

从负面角度考虑,“崛起”(应该说“兴起”)的中国成为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挑战者。尽管美国有人谨慎地把中国定位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但是,对中国的恐惧仍旧存在。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为什么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就是根本原因。

那么,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轴就是中美关系吗?问题似乎也没有这么简单。中国目前执行的是一条全方位的弹性的外交路线,中美关系只是整个路线图中的一条线索。事实上,自十多年前开始执行促进世界多极化的战略以来,中国力图提升与其他力量中心和非力量中心的战略关系。这包括和俄罗斯、欧盟、日本及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一向是中国突破美国主导或者以前美苏主导的世界秩序的重要支撑点。中国介入亚非拉地区,其本质就是参与全球性的竞争。只不过革命时代的对亚非拉外交突出了意识形态和单方面的援助。当时的目标比较简单,就是争取这些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在联合国中对中国的支持。为此,中国动用了几乎全部能力援助和支持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因此也重返联合国,并与他们建立了历史性友谊。

近些年,中国对亚非拉的外交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变化之一,是中国强调了互利互惠的原则,而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支持;变化之二,是亚非拉国家在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上具有了更重要的地位。变化之三,是中国主动接触亚非拉国家,体现出中国相当自主的处理全球关系的努力。

进入21世纪,中国才真正有了构筑全球性视野的各种条件,因之中国必然挑战全球性既定秩序。中国自卷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以来,一直为西方冲击所苦恼。“找回”亚非拉是中国摆脱这种烦恼的重要一环。与此相适应,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必须介入亚非拉地区,中国未来发展的资源战略也和亚非拉直接相关。而中国与美国和欧洲列强不同,没有对外殖民的历史,并且和亚非拉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但是,中国在小心翼翼地“找回”亚非拉的同时,必须善于吸取西方列强的教训,中国应该为大国和亚非拉的新型关系树立榜样。

亚非会议见证人 万隆精神传承者 篇8

时光倒流,60年前,他是万隆会议上为周恩来总理献花的那个翩翩少年。60年过去了,今天回忆起当年的一幕,梁思谋依然激动不已。

见证亚非会议 永载史册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举行。这是亚非地区举行的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第一次历史盛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次会议后来又被称为“万隆会议”。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梁思谋成了获得信任成为印度尼西亚向参加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献花的学生代表。

梁思谋说,当时他在印尼万隆清华中学念初中二年级,能获得如此殊荣实在来之不易。学校当局组织一个教师评审团来评审候选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德操行。他成绩单上的总分数是89.89分,品行是优等生,因此于被选上成为向周恩来总理献花的学生代表。

1955年4月16日清晨,梁思谋身着新校服白衣白裤被带到万隆胡欣·萨斯特拉纳卡拉(Husein Sastranegara)机场,等候中国代表团的到来。结果,到了傍晚,接到通知说,代表团改变航程,今天不会来到万隆。我还是乘坐那辆轿车回“中华总会总部”。翌日,一早我就到“中华总会总部”,被安排乘原车去机场。当中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将到达时,梁思谋才被通知,他的任务是献花给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

“中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终于降落了,我看到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步下飞机,一面向欢迎的民众挥手致意。陪伴着我的工作人员示意我跑步紧跟着开始走向飞机的印尼总理阿里·萨斯特洛阿米卓约。阿里总理走的很快,我不得不跑小步紧跟在他身后。阿里总理热情地跟周恩来总理握手、拥抱。他们亲切地相互问候交谈。阿里总理回过头来招呼我,“孩子、孩子、过来,……”一面挥动左手向我示意,要我向周总理献花,他的右手则指示我走上前接近周恩来总理。我将鲜花献给周恩来总理,并敬礼说了一声“尊敬的周总理您好!”周总理握住了我的双手。他的手掌细长,颜色白里透红,且很柔软。献花后,阿里总理的手抱住了我的胸膛,我感受得到他的拇指紧紧压在我的胸部。我触及到这两位大人物的手,这是非比寻常的感受,他们激发了我的精神。我们家里人有这样一种信仰,即如果我们跟一位大人物握手,或者被他所拥抱,那么他的灵魂、生命和精神就会渗进我们的体魄里面。”虽然,已时隔60年,今天回忆起这一幕时,梁思谋仍激动不已。

梁思谋告诉记者,自从成为向周总理献花的代表后,自己和家人都感到无比的荣耀。但与此同时,自己也感到沉重的负担,总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和责任,必须走在正直和真理之路,必须帮助别人走上成功之路,必须成为有进取心和有为的人。两位伟人,即周恩来总理和阿里·萨斯特洛阿米卓约总理,真挚的呵护和鼓励,在自己脑海里种下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在自己生命里燃烧着。我认为鼓舞着我的就是至今仍然激励人心的“万隆精神”!

一生践行感恩、谢恩、报恩做人准则

梁思谋是第三代华侨。虽然出生于印尼爪哇,但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1960年,当中国面临最困难的时候。梁思谋与其他华裔青年一起回到了中国—祖籍国,并在北京的华侨学校念书。当时,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造成粮食短缺,身居高位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呼吁人民“勒紧裤带”,同舟共济渡过艰难的时刻。梁思谋和其他的华侨子弟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自愿减少口粮,即每月的定粮。尽管当时食不果腹,尽管因为寒冷咳嗽都不敢平躺入睡,尽管有各种生活上的不适,但梁思谋和其他的华侨子弟丝毫没有怨言,无怨无悔地与全国人民一起克服困难。

后来,梁思谋移居香港,但万隆还是深深的萦绕在他的心头。梁思谋说,我是吃万隆的米饭,喝万隆的水,在万隆长大的,我对万隆有挥之不去的情怀,至今我还能讲一口流利的巽达话。我永远不会忘记,万隆是培育我成长的地方。除此而外,万隆给予我的灵魂、精神将一直燃烧在我心间。我热爱万隆至死不渝,对万隆有一种报恩的责任。1974年,当时在香港买楼是没有分期付款的条款,梁思谋以创历史先河的财务融资方法,安排20年期的分期付款, 让印尼外交部以每月定额方式供款返还本息,成功购买和拥有了包括现址为印尼总领事馆,位于铜锣湾的22层办公大楼——福懋大厦, 和位于寿山村道“香港俱乐部”和“海洋公园”对面的总领事官邸。1982年得到印尼外交部获殊荣, 表扬梁思谋“对印度尼西亚政府和人民做了积极的贡献”并盼发证书。

同时,万隆精神也促使梁思谋成为无私奉献的社会福利工作者。2004年12月26日,在印尼北苏门答腊省西北发生了世纪大海啸“南亚大海啸”。海啸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海啸摧毁了大桥、道路和大小型建筑物,数十万人命伤亡;经过海啸的蹂躏,整个受害地区遍地都是颓垣败瓦。梁思谋积极参与向中国大陆人民筹集捐款活动。让他感动的是,上至85岁老人下至5岁的孩童,捐出了平日勤俭省用的钱和养老金与压岁钱,全社会大众热情踊跃捐款救灾。在中国境内筹集到的款项高达1,500 亿印尼盾。后来,在中国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水电集团总公司的帮助下,梁思谋利用筹集到的款项1,500亿印尼盾在印尼亚齐省大亚齐县默斯吉拉雅的尼亨村建成了“中国——印尼友谊村”。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印尼的旅游景点之一。

对自己的祖国也是满腔热血。非典肆虐期间,梁思谋向北京市捐赠了18万元人民币的药品物资和3000套“非典”隔离衣、防护帽、鞋套等防护用品,并组织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会长、理事们向香港、台湾、山东、河北等地捐了数万套防护服。梁思谋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侨联委员。在北京申奥的过程中,梁思谋积极为北京宣传助威。他说。作为一名华侨,我有责任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中华民族百年奥运的梦想,为奥运的成功做出一份贡献。在宣布北京赢得奥运主办权的一刻,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王岐山亲自带领大队迎接授五环旗仪式。后来,王岐山亲临香港的香港文华酒店顶层向香港同胞和政协委员通报奥运申请成功和授旗仪式的情景时说,在当晚接受授旗前,他反复思考研究接受和挥动奥运旗帜的方法;后来他想到利用高尔夫球起棒的手势接受旗帜,他并且不断练习。我们在电视机上看到他所说的,他的动作是非常有信心和优美;在接受旗帜的一刻,代表了中国人民充满智慧和信心,百年奥运,中华圆梦。从2003年起,他无论在国际或国内会议或者在洽谈会上时, 都会抓住机遇为北京宣传。为了捐助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的建设,梁思谋积极争取、鼓励国内外侨胞捐款。到2007年,在网上可看到,当时已有56,200位华侨人士捐款;到2008年,梁思谋共召集了26个国家75200华侨人士捐款,为水立方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梁思谋对北京奥运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北京市统一战线工作部授予他“在参与奥运会统一战线有重要贡献的先进人士”的光荣称号。

积极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奉献力量

作为一名企业家,梁思谋极尽所能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1982年初, 在一次国务院侨办的聚餐中, 梁思谋得知中国向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购买了一大批48芯铜芯纸绝缘充气铝屏蔽铅包直埋式通讯电缆。可是他们的质量和性能都不能达到国际标准,而已经启动的通讯改造工程也不能停下来等待。梁思谋立即敏锐地感到这是正在起步的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事业基础设施的一件大事,对自己而言,既是一次机会,更是一种责任。 自己下定决心要为祖国寻找到优质有竞争性的电缆。多年来,梁思谋与日韩著名通讯企业的董事局和决策领导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商务来往。凭着与韩国拥有悠久历史的通讯企业——大韩电线株式会社总裁多年的合作,以自己广泛的人脉和令人信服的真诚态度, 尽管当时中韩两国未建交,但梁思谋终于说服韩方,以更优惠的价格专销中国。 6个星期后, 价值300万美元的通讯电缆运抵天津塘沽新港卸货, 使得电缆可以及时铺设到上海效区、江苏和浙江一带, 解决了这一地区通讯网络瘫痪的问题。 这些电缆以其香港“金宝岛”电缆公司出品注册, 在经国际认可的SGS质量检验,使用寿命达到五十年(国际标准是三十年)。谈及此事时,梁思谋激动地说,“参与中国的通讯改造更新,确实有一种要为祖籍国作奉献的责任激励我不分昼夜奔走,从产品生产、检验、包装、运输、配送到实地安装工程,几乎所有的程序和细节我都坚持跟踪到底,确保万无一失, 我完全是低利润操作。中国好了,我会比自己赚了钱更高兴。” 从1986年至2000年,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梁思谋开始参加中国通讯电缆的国际招标。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他以纯朴的爱国之心,保证了国家以优质的高科技产品更新各地老旧的通讯设备,为当时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中国节省了数亿美元的外汇;同时,梁思谋也在国内积极投资建厂生产电缆,出口到国外,创造外汇。

1983年, 在中粮总公司的帮助下,梁思谋成功地把山东“益都椒”打进韩国市场,并使其成为韩国每年必须进口的产品,为中国出口创汇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此后,中国的辣椒粉也开始在国际上畅销,先后进驻美国东、西海岸的500多家韩国超市,并远销日本、澳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随着业务的扩展,梁思谋还引进日本优良香菇种子移种福建,收成后通过特殊烘焙技术工艺,而成为厚大香的上等香菇。天津的经特殊处理的红透发亮的红小豆等农产品也扩大了在海外的销路。

除此之外,上世纪80年代末,梁思谋带领首个“韩国重工业界中国商务考察团”来华考察投资,其中就包括梁思谋多年的合作伙伴大韩电线株式会社。当时韩国尚未与中国建交,在他的促成下,大韩电线先后在北京、青岛投资,总价值6000万美元的高科技电缆项目终于开花结果。自此以后,国内掀起了一个韩国资金和高新技术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的热潮。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 篇9

[关键词]产学结合;教育模式;汉语言文学;人才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有文学理论素养及基本理论知识的传统人文学科。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实际应用性学科的最大的特点。这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在于相对于新兴的科目,人们还是较多的重视我国传统学科;劣势在于,传统学科的人才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供过于求,就业形势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目前应该重视的,有创新,有改革,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及人才的就业情况得到蓬勃发展。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漫长,地位突出,是各大高校最早设置的学科之一。其学科定位主要是定向培养具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人文素养的专业型人才。中文专业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学科发展相对成熟,影响深远,吸引了广大莘莘学子学习该门学科。但是汉语言专业不是应用型学科,纵使在现代大学体系中它具有稳定、认知度广等一系列优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能的发展,如机械、工程、计算机、建筑等一些理工类的学科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人们在就业中不再看重传统学科的稳定性,反而是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异军突起。

为何会产生这一结果,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份毕业生调查,有45.5%的人认为中文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适应工作环境。社会适应性不够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差,包括无法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对公文的写作不熟悉(18.4%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应用性文本生疏”)等;书生气足,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23.7%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人际关系难于处理”);在所学转为所用方面存在缺陷。有54.8%的毕业生认为中文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实用的技能,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少实际工作的能力。

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学习传统类型学科的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知识转化能力低,付出与结果不成正比;其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欠缺沟通能力;其三是思维能力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其四是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弱。如何让这些软肋不再成为毕业生就业的负担,这就要求我们开辟一条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2、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结合教育的必然性

我国目前大多数岗位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兼备的人才,理论上传统的汉语言专业应该符合这一要求,但实际上,由于该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多年不发生变化,很多内容过于陈旧,已经无法实现培养知识复合型与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中的存在感并不高,甚至认为读大学還不如上技校,技校至少能学习一门专业技能,且具有这种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为了遏制这一局面,就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领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解决该问题,不仅要与社会接轨,还要积极提高大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结合的道路。

推进产学结合道路不仅包容了传统学科的劣势,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且是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然要求。加强实践性、应用性在中文专业中的应用,多与相关产业部门进行沟通,在不改变该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让相关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上就不会产生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弱的负担。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三种探索产学结合道路的模式。一是为了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双方可以采取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方式,同时积极利用相关行业或单位在该专业上的优势,达到双方互惠互利的效果;二是让学生参与到政府、企业及教师承接的各种课题研究中,将教学科研与产学合作教育相结合,开辟一种新型模式;三是利用汉语言专业在应用上具有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带动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形式在各个领域开展实践活动,增加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

3、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产学合作教育的教育方式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包括准确的目标定位、正确的质量意识、鲜明的特色意识、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和教育营销观念等。其次在质量意识上,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教育,尽量克服规模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应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办出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培养具备特色的人才,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再次在学生本位方面,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需要和成长放在首位,真正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根据办学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大幅度提高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同时要有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科研教学并重,尊重劳动和首创,真正提高待遇,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尽快形成骨干教师群体。再次培养学生的职业擅长,这是新的教育观念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爱好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勤钻研、善应用、能创新、会创业的职业能力,并最终在某一职业领域内达到高人一等的技能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改变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等传统学科的就业形势,就要进行改革与创新。目前,将产学结合这一教育方式应用在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一些成果,其所培养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亦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在文科专业中继续进行下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剑.构建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3)

[2]宋丽娜.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J].企业导报,2012(11)

[3]廉串德,石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4(09)

上一篇:布隆迪木材加工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下一篇:福泉市消防大队隆重举行欢送老兵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