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质量分析

2024-06-17

语言质量分析(共11篇)

语言质量分析 篇1

1 引言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 (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 , 是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下, 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组织实施与管理的一项翻译水平考试。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英语笔译3级考试 (以下简称为CATTI英语笔译3级) , 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般的双语互译能力, 能完成一般翻译工作的考生参加笔译考试的选择。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张培基等, 1980) 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 而译者本身的主观性及差异性很容易使翻译出现不妥之处, 这是不可避免的。在笔者根据外文出版社发行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指定教材《英语笔译实务3级》备考过程中, 发现参考译文存在值得推敲和商榷的地方。笔者以指定教材《英语笔译实务3级》 (2009年版) 第七单元英译汉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Livestock:A Canadian Perspective为例, 对参考译文的语言质量进行评析, 对其中翻译不妥的地方进行阐述, 笔者概括为错译, 漏译, 前后不对应, 翻译不恰当等。

2《英语笔译实务3级》参考译文语言质量分析

传统人工翻译质量的保障几乎全靠译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翻译素养, 翻译易出错, 而互联网四通八达, 内容包罗万象, 现代翻译过程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辅助翻译, 降低出错率。“利用电子手段确定普通词语的翻译, 因特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方便、高效地解决专业词汇问题, 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普通词语的翻译方法, 弥补我们的英语不足。” (李长栓, 2004) 互联网上可以进行辅助的翻译工具种类繁多, “利用电子百科全书查词和平行文本, 电子百科全书 (包括光盘和在线百科全书) 是很方便地查询手段。” (李长栓, 2004) “由于统计机器翻译是在词汇、习语乃至篇章层面针对海量双语平行语料的挖掘, 因而比基于规则的传统机器翻译质量更高, 译文更地道建, 设效率也更高。” (岑秀文, 2013) 本文利用互联网电子手段, 部分内容通过电子百科全书查词以及双语平行语料检索和对比, 对参考译文进行语言质量评析, 并进行示例分析并改译。

2.1 错译

1) 原文:Furthermore, the lack of electricity made it difficult to provide adequate barn ventilation and heating, thereby making the animals more susceptible to illness. (第5段, 本文下划线均为笔者便于讨论所加)

参译:此外, 缺电还容易导致谷仓通风不畅, 供暖不足, 使奶牛易于患病。

分析:此处“barn”被翻译为“谷仓”, 结合上下文, 可知本段是在说明电力供应中断对畜牧业的不利影响。“谷仓”的翻译生硬, 与上下文联系脱节, 根据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的释义, barn:N-COUNT A barn is a building on a farm in which animals, animals food, or corps can be kept.字典释义很清楚, 所以, 笔者建议翻译为“牛棚”或“畜棚”。

改译:此外, 缺电还容易导致牛棚通风不畅, 供暖不足, 使奶牛易于患病。

2) 原文:For the 2002 season, it was predicted that many pastures would be unable to support any grazing, while others would be reduced to 20-30%of normal herd capacity. (第4段)

参译:2002年曾有人预言, 许多草原将不能再放牧, 而其他草原的正常放牧能力也将下降20-30%。

分析:笔者认为本句的翻译存在不妥之处, “for the 2002season”不应像指定教材参考译文说的是预言发生的时间, 而应是草原不能放牧的时间, 而且参考译文中“season”也没有翻译出来, 所以, 笔者认为应将此句进行修改。

改译:曾有人预言, 在2002年的放牧季, 许多草原将不能再放牧, 而其他草原的正常放牧能力也将下降20-30%。

2.2 漏译

3) 原文:It is estimated that a doubling of atmospheric CO2would increase grassland productivity by an average of 17%, with greater increases projected for colder regions and moisture-limited grassland system. (第3段)

参译:据估计,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翻一番, 草场产量就会平均增长17%, 在较冷的地区和湿度较低的草场上增长率更高。

分析:参译中“projected”一词没有被译出, 属于翻译中的漏译情况, 而且本句中推测的语气多多少少会被弱化掉, 建议加上, 使译文与原文意思与语气更加贴近。

改译:据估计,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翻一番, 草场产量就会平均增长17%, 在较冷的地区和湿度较低的草场上增长率预计会更高。

2.3 前后译法不对应

4) 原文1:Temperatur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bio climatic factor for livestock. (第2段)

参译1:对家畜而言, 气温通常是最为重要的生物气候因素。

原文2:Warmer temperatures are expected to present both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o livestock operations. (第2段)

参译2:温度较高对家畜业既有益处, 也有风险。

分析:“temperature”一词, 参译中, 既有“气温”的译法, 也有“温度”的译法, 两种译法并存, 略显译文混乱, 笔者建议规范和统一说法, 避免同一词汇前后翻译不对应的情况, 以便读者理解。

5) 原文:Temperatur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bio climatic factor for livestock. (第2段)

参译:对家畜而言, 气温通常是最为重要的生物气候因素。

分析:原文是关于气候变化对家畜养殖的影响, 参译中既有“家畜”的说法, 也有“牲畜”的用法, 如, “然而在夏季, 温度上升的风险就会凸现, 热浪可能置牲畜于死地。” (第2段) “除了对牲畜的直接影响外, 暴风雨会导致电力供应中断。” (第2段) 在译文中, “家畜”和“牲畜”说法混乱, 不易于读者理解, 笔者建议, 在翻译时应统一说法为“家畜”或“牲畜”。

2.4 翻译用词不恰当

6) 原文:Challenges would increase during the summer, however, when heat waves can kill animals. (第2段)

参译:然而在夏季, 温度上升的风险就会凸现, 热浪可能置牲畜于死地。

分析:根据新华字典解释, “凸现”有清楚地显现的意思。而“increase”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中释义为, V-T/V-I If something increases or you increase it, it becomes greater in number, level, or amount.“凸现”与原文“increase”意思上有出入, 不是非常切合, 所以, 笔者建议采用“增加”的意思, 更具体, 更明白直接, 更有利于理解。

改译:然而在夏季, 温度上升的风险就会增加, 热浪可能置牲畜于死地。

7) 原文:For example, a study conducted in Appalachia found that a 5 increase in mean summer temperature caused a 10%decrease in cow, calf and dairy operations. (第2段)

参译:如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 夏季平均气温上升5摄氏度, 会导致奶牛、肉牛和奶制品产业产值减少10%。

分析:此处“calf”翻译为“肉牛”笔者认为翻译不太妥当。维基百科对“calf”的释义为, Calves are the young of domestic cattle.Calves are reared to become adult cattle, or are slaughtered for their meat, called veal, and for their calfskin.而百度百科中, 肉牛即肉用牛, 是一类以生产牛肉为主的牛。肉牛的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 肉质口感好。通过对比“calf”和“肉牛”的释义, 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意思上的不对等情况, 如果翻译成“肉牛”, 中国读者的理解易跟原文产生歧义, 鉴于此, 笔者建议此处“calf”应翻译为“牛幼崽”。

改译:如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 夏季平均气温上升5摄氏度, 会导致奶牛、牛幼崽和奶制品产业产值减少10%。

8) 原文:Provided there is adequate moisture, warmer temperatures and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s are generally expected to increase growth rates in grasslands and pastures. (第3段)

参译:假设湿度适宜, 较高的气温和二氧化碳的浓度通常会提高草场和草原的生长率。

分析:“Adequate”一词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中的释义为, Adequate, ADJ If something is adequate, there is enough of it to meet a purpose.新华字典中, 适宜含有“合适, 相宜”的意思。在大部分对话中表达的意思是“恰当的, 不超过心理预期度的, 与某事不冲突的, 相吻合的”, 常用搭配为气候适宜。“适宜”与“adequate”意思上仍然有差距, 笔者建议“adequate”此句中直接翻译为“充足”即可, 便于读者理解, 更符合习惯用法。

改译:假设湿度充足, 较高的气温和二氧化碳的浓度通常会提高草场和草原的生长率。

3 结语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作为评定翻译水平的一项重要考试, 在全国影响颇深, 其指定教材的语言质量也同样会对未来翻译人才的知识和思维产生影响。

笔者以《英语笔译实务3级》第七单元参考译文为例, 多次对比揣摩原文与参考译文, 把其中语言质量问题归纳概括为, 错译, 漏译, 前后不对应, 翻译不恰当等问题, 并通过互联网翻译工具, 百科全书查词和双语平行语料检索为辅助尝试进行分析和改译, 以帮助提高参考译文的语言质量, 使指定教材更规范化。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 译者的思维和知识储备等主观性因素也在翻译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错译和翻译不妥之处在所难免。翻译学习过程, 不仅是一个单向输入的过程, 也应该发现问题, 修改错误, 实现翻译学习过程的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卢敏.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指定教材英语笔译实务3级[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岑秀文, 赵永欣, 孙乃荣.细节也重要, “牡丹美食卡”英文官网语言质量析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

语言质量分析 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

在汉语言文学中,学生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能够得到全方位发展,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型人才,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人们要重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策略进行阐述。

一、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因为它其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同时也是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种人文展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价值与其他专业不同,汉语言文学不在于利用所学知识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而是在于利用所学知识创造多少社会效益。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不够专业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越来越冷门。不仅仅是学校对此学科宣传的力度不够,还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教师的业务能力较低。在课堂中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从而也就导致没人愿意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而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没有足够的重视,又给学科教师安排许多其他事物。教师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处理事务上,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关心更是少之又少,从而造成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渐降低。

(二)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的忽视,会导致教师对这门学科的不重视。因为汉语言文学知识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如今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过于老旧,老师也不进行教学创新。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三)教学方式较不合理

无论是在哪一学科的教学中,课堂上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且,学生与老师之间积极进行互动,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但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中,缺乏有效教学方式并且缺少互动。从此学生对汉语言文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在考核中也无法取得自身想要的成绩,导致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师水平

首先,在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上,学校要起到带同作用,重视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这样也能保证教师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其次汉语言文学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拥有较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学校应该激励老师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教师在研究问题的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专业技能。汉学校也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教师了解如今汉语言文学所处的环境,并与时俱进,安排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去其他学校进行知识交换与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教师在未来教学中,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进行改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率。

(二)提高学习积极性

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者,有义务在课堂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汉语言文学的对自身发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改革,对课堂进行改革。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从旁协助。针对内向自卑的学生,经常进行鼓励。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彼此信任,在未来课堂中学生也能积极配合老师,认真学习。从而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采取有效教学方式

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进行授课。在课前老师需要认真准备课件,对网络上的知识内容进行筛选,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生动起来。如此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做好“汉语言文学爱好”调查,建立社团。在社团中学生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并且让更多人了解汉语言文学,让更多人参与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学校以及教师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进行投入,教师认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端正教学态度,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对课堂进行创新。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问题上,学校与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为学生将来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优化课堂语言 提高教学质量 篇3

一、创设语言环境

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语言环境是联系课本与现实生活的纽带。教师要善于寻找、挖掘、创造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之中。

(一)创设真实语境。课前可充分利用组织教学的几分钟,和学生进行everyday English的对话练习,如让值日生做daily report,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1)Who is on duty today?(2)What is the weatherliketoday…?

(二)模拟语境。用动作、语言、表情等各种体态语言来讲解英语,模拟设计真实的场面或动作来讲解英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have/hasbeen和have/hasgone的区别时,设计一个真实的情景,即在讲解这一语法之前,有意让一个男生到办公室取一件我“忘记”带到教室的教具,等该生走出教室后,向全班同学提问“Where is he?”学生的回答就有可能是“Hehasgonetotheteacher'soffice”或“Hehasbeento theteacher'soffice”。这时可以适时地跟学生讲解“have/hasgone to十地名”是表示“已经去了某地"。该句的主语可能在去某地的途中,也可能已经到达,还有可能在返回的途中。总之,所提之人“不在讲话现场”。等该生返回教室,再问学生“Wherehashebeen?”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Hehasbeentotheteacher'soffice”。这时候再跟学生讲解“have/hasbeen to+地名”是表示“曾经去过某地”。

(三)利用实物和电化教具创设语境,化抽象为具体,在视听感官上给学生以深刻的刺激与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可尽量利用多媒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Goforit!八年级(下)Unit1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一文,学生对机器人的理解较为抽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或创设一定的情景促使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情景一:(复习)提问

a.Haveyoueverseenrobots?b. What do you know about robots ?

这一语言情景使新课得到自然导入,同时给学生一个练习口语的机会,使学生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情绪立刻和老师融合到一起,从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情景二:提问设疑

a.Whocantellwhat things robots can do? b.Are they useful or not ?

c.What ways do you think a robot will help you and your family in the future?这一情景主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独立阅读,完成大意并找到答案,同样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二、把教材活化为实际生活

英语教材中提供的语言材料,是生活交际话语经过加工的记录。教师要对课文本身的情境进行挖掘、发挥,提出一些延伸性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易于行动,积极参与其中。如在教八年级(下)Unit8 Why don’t you learn to sing English songs?一文中,在中国,不同年龄段的歌手都在努力学习外语,学唱英文歌,树立了“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的榜样,这些人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活教材,于是便向学生发问:

a.Didtheysetusagoodexampleinlearningforeignlanguages?

b. DoyouthinkhowtheylearnedEnglish?Andhowaboutyounow?c.Whatcanwelearnfromthem?

d.What'syourproblemwithyourEnglish?

e.WhatcanyousuggesteachothertoimproveyourEnglish?

f.AreyousureyoucanuseEnglish,forgettingallaboutChinese?

這样层层设问,步步求答,让学生能联系自己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回答,并努力效仿,付诸行动。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言为心声,感到情趣盎然,办学亦用,互为强化,相得益彰。

三、贯彻“多信息、快节奏、高密度、勤反复”的原则,

在课堂中教师要采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新的语言情景,多渠道地给学生提供英语信息源和大量的信息。教师要用正常的英语语速进行教学,教学环节应严密,各环节和各种操练和交际活动间的交替应自然、紧凑、快捷,从导入直至课的发展、高潮、结束富有节奏感。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参与英语操练和交际活动的人多、面广,实践的内容量大。一堂课内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英语操练和交际活动,使之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催化迁移,不断求新

如何提高语言教学质量 篇4

在语言研究或教学中,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自己的语言单位组合规律。由于这种语言受使用该语种的民族在语言表达方面习惯的影响, 所以该语言内部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律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普遍意义上人们所熟知的语法的民族性特点。在汉族词类教学中, 就名词和量词的组合关系而言:名量词组合比较自由。

实际上, 汉语中的名词和量词的组合过程中, 由于受汉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量词修饰名词时, 由于名词本身的性质、意义等因素的差异, 所以不同类型的名词对修饰它的量词有一个选择性, 即不同名词要求有不同的量词与之组合。如“一把尺子”、“一本书”、“一张课桌”、“一支钢笔”等说法。这样, 不同种类的名词越多, 与之组合的量词也就愈丰富。但由于学生从小受母语的影响, 他们对此习以为常, 所以对量词的这一特点感受并不那么强烈。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特点, 并加深其印象呢?我们不妨用对照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从英汉对比入手。

汉语中关于事物计量的表示, 有专门的量词。而英语中没有专门计量的词类, 因此英语中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计量的表示采取以下方法:

一般情况下, 名数名词前直接加数词。如:

a notebook一个笔记本

an old man一位老人

three fish三条鱼

上述的英语短语在译成汉语时, 根据汉语量名组合习惯, 要给三个可数名词前加上恰当的量词, 从两种语言对译中看出, 汉语量词丰富多采, 这个特点是英语所赶不上的。

尽管英语中不可数名词计量的表示, 一般遵循“数词+可数名词+of+名词”的表达规则, 中间的可数名词就表义看, 它的作用相当于汉语量词, 但是, 汉语中不同名词前的不同量词也仅仅只能用这个相当于汉语量词的这一个可数名词来表示, 这样, 它的表现力还是远远赶不上量词的丰富。试比较:

一块面包 a piece of+bread

一张纸得 a piece of+paper

一根线 a piece of+thread

一条新闻 a piece of+news

一件工作 a piece of+work

一条裤子 a piece of+pants

一副眼镜 a piece of+glasses

应该指出, 汉语量词的这一特点, 也正是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如“Heisaworker”英美学生把这句译成汉语时, 往往有“他是一口工人”的说法, 殊不知, 在汉语中就没有“一口工人”的组合习惯。

英汉两种语言, 虽不是亲属语言, 但就同一意义通过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比较, 使学生对量词这一特点的印象加深了, 在比较中了解了母语用词的灵活性, 从而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又指导了他们的写作。这一点, 吕淑湘先生早就说过:“我相信, 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 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跟英语作比较, 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

把对照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汉语教学中来, 作为一种尝试, 我觉得有以下益处: (1) 比较教学突破了以往教师就课本上的知识讲知识的局限; (2) 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扩大了知识面, 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横向比较和思辩能力, 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新方法; (3) 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鲜明, 加深了印象, 消除了汉语教学本身带来的枯燥性, 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激情。 (4) 开拓了学习视野, 了解了语言学科发展的动向。

摘要:对照语言学是在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以及规模空前的外国语教育的双重刺激下崛起的。把它引入到汉语教学之中, 益处极大。

幼儿语言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 篇5

关键词:幼儿 语言教育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147-01

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教育是伴随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话题,语言能力是交际交往能力的基础、思维能力的体现、情感思想的形式,可以说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将对其人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爱因斯坦所讲的,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的概念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其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都会用到大量的语言,如何使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就成为了摆在每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幼儿语言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观念陈旧,重视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往往将语言教学看做是识字教学、儿歌教学,在教学中单方面依靠教师信息的传递量,而对于儿童获取信息的数质量问题关注不多,或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双向联通不多,信息反馈、交互不够。

1.2 教学模式超前,缺乏互动

一些学校或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超前教育的模式,将语言课变为识字课,甚至是将小学语文的内容穿插到教学之中,超出孩子的理解范围。同时在课堂上,往往是采取灌输式的模式,教师讲的多,而孩子们说的少,幼儿话语权不够,都导致语言教育的低质化问题突出。

1.3 内容形式单一,魅力不足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一是生活性缺少。构建情景性教学环境有助于降低孩子的紧张情绪,提高教学的效益。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生活与学习割裂开来,语言的生活化不足,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不相关,造成孩子不愿意“开口”;二是多媒体使用不科学。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上,教师在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方面考虑不够,成人化问题突出,孩子模仿成人语言,而缺乏自身的特点;三是游戏内容偏少。对于孩子而言,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中多数游戏往往是对于身体发育的功用大于语言教育,合适、有效的游戏数量不足也是影响语言教育的一个难点问题。

1.4 教学目标不准,关联不强

语言是与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的,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简单地满足于会说、会讲,更要注重对孩子语言思维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有效的将所见、所听、所思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提高语言的逻辑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思维能力培养关注不多,教师往往只关注于书本中的句子是否念的通顺、流畅,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对书本内容进行思考。或是语言教育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分割开来,各个教学目标的关联性不强,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幼儿语言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2.1 互动性原则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只有不断交流和沟通,才能逐步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特别是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注重于孩子的交流与互动,而不是简单地将语言教学变为识字课,降低或剥夺孩子的发言权。只有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教师才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才能够帮助孩子纠正其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孩子逐步从会讲,变为讲好。

2.2 生活性原则

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其往往对于形象直观的内容更能够理解和掌握,尤其是能够亲身体验的内容更能够刺激其大脑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语言使用的方法,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使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3 趣味性原则

就是在教学中针对幼儿对游戏、动画片等活动的喜爱,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游戏来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对游戏内容的选择,有效的将运动与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孩子们能够得到全方面的锻炼。

2.4 整体性原则

语言能力是幼儿教育目标的一个内容,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语言能力培育与其他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而不能够为了讲话而讲话。如在艺术教育中、在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中,都应当融入语言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孩子们能够在不自觉中锻炼语言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提高幼儿语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3.1 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让孩子们“想说”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幼儿由于性格内向或是注意力不足,对于与老师的交流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构建精彩纷呈的课堂,激发孩子“想说”的热情就成为了重要内容。对此,一是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放松孩子心理,让幼儿对课堂教学没有抵触的情绪。二是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取舍,选择孩子们愿意听、感兴趣的话题,从而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为相互交流打基础。三是注重引导。与孩子交流中适当的提问题、发邀请,使孩子们能够时刻与教学保持同步,从而让幼儿产生想说的欲望。

3.2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敢说”

在鼓励孩子参与教学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孩子的紧张情绪,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主张。一方面,构建生活化的环境。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情节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孩子们能够有切身的体会,从而在有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自信心,进而敢于发言。另一方面,选择趣味性的游戏方法。游戏永远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不妨将游戏引入到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制定规则、参与活动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多讲、敢讲。

3.3 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能说”

一是注重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孩子们通过对动画片、儿歌等形式的多媒体内容的观看,来使幼儿获取等多形式的感官刺激,使孩子们能够获取更多的感受,进而有话可说。二是注重儿歌等形式的教学。通过对歌词的背诵,来纠正发音问题,通过反复的歌唱来丰富词汇,让孩子们能够在动听的韵律、通俗的语言中激发思想的火花,扩大孩子的语言资源。三是注重与其他教育相结合。要结合音乐教育、科学教育等形式,丰富孩子的字汇量,提高语感水平,并学会如何使用语言,实现语言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整体性。

3.4 注重合理的组织引导,让孩子们“会说”

教师在逐步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提高幼儿语言能力。一是注重方法的传递。教师可以在初期帮助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语句类型,如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等等,通过句型逐步复杂,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二是发挥绘本的作用。组织孩子多看绘本,用色彩、图形来引导孩子讲述绘本中的故事,进而培养其语感,锻炼思维。三是重视相互间交流。教师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幼儿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喜耘.幼儿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2012(8).

[2]戴莲花.论幼儿语言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及途径[J].学周刊,2013(5).

展现语言魅力提升小学作文质量 篇6

一、小学作文语言运用现状分析

小学生作文语言比较稚嫩很正常, 但出现诸多语法逻辑错误, 甚至出现“假、大、空”不规范网络用语, 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了。

1. 语言规范化需加强。

小学生语言学习还处在起步阶段, 很容易出现错别字、病句和表达混乱的情况。其中不少问题是本可以避免的, 像简单的形似字、同音字误用, 长句子没有点开, 还有标点乱用等。如:“我看到姗姗今天穿得花之招展的就问她今天有什么事吗?她说木事。”这句话中有错别字、有网络不规范用词、有逻辑问题、有病句现象、有标点错误等。这些低级错误的出现, 只能说明平时教师要求不严格。

2. 语言逻辑性需提升。

小学生语言逻辑性较差, 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作文语言前言不搭后语, 重复现象较多, 句子衔接不自然。如:“鸟儿爱天空, 我非常喜欢课间小游戏。”这句话衔接出现问题, 语意关联度不高, 让人感觉很突兀。学生本意是想用鸟儿爱天空来做比, 要表达对课间小游戏的钟爱之情, 可由于衔接不够, 造成语言“硬伤”, 读起来别扭, 理解起来费劲。

3. 语言表现力需增强。

小学生作文语言大多是平铺直叙, 语言大多没有色彩, 表现力不够, 读起来如喝白开水。如:“她背着我去医院, 刚刚下过雨, 路很滑, 医院很远, 但她一路背着我, 到了医院, 让我很感动。”这些语言没有语法问题, 也不存在逻辑毛病, 但读起来却没有什么滋味。很显然, 表现力不够, 感染力就不足。

4. 语言个性化需打造。

小学生学习语言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语言的个性化。所谓个性化, 就是指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语言。如果学生作文语言缺少个性, 作文语言都是千篇一律。这说明作文教学存在问题, 而且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有的学生平时说话很活泼生动, 但作文语言却是干瘪枯燥, 这也表明语言学习和应用不接轨。

二、学习语言对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构成作文的材料, 语言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作文层次的高低。小学生作文表情达意不要求有多高深, 但对语言的追求依然不可或缺。

首先,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小学生处于语言学习起步阶段, 语言学习绝对不可以放松要求。特别是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是语言规范的重要保证。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抒情议论, 都需要把话说正确, 减少错别字病句的出现, 这是小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功课。虽然小学阶段还没有语法常识的学习内容, 但注意语感的培养, 依然可以避免说“错话”。

其次, 语言学习是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和必然要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足以说明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小学生语言学习也是这样, 强化阅读学习就可以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升级写作水平, 也能够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有重要作用。

再者, 作文语言学习也是锻炼思维能力、历练心智的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思维的成熟度, 小学生语言素质高, 不仅能够写出好作文, 也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的学习。因为语言是学习和交流的工具, 娴熟掌握这个工具, 就可以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学习语言不仅是小学生的必备功课, 也应该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终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对提升综合素质会产生深远影响。

三、小学作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作文课堂为语言教学学习提供重要平台, 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感知, 逐渐建立学习体系, 形成认知网络, 这对学生全方面发展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1. 梳理语言规律, 促进语言学习规范化

作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梳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语言问题, 对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要及时纠正, 并分析出错原因, 找到语言运用规律。小学生作文语言不规范的情况千差万别, 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订正。像形似字写错、同音字词语误用、句子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等现象, 都需要重点进行分析纠正。由于小学还没有接触语法, 教师不可用专业术语, 要让学生通过比较, 找到问题所在。

有学生写《家乡的早晨》, 有这样一段话:“大街上有许多人了, 有的匆匆忙忙骑着摩托车奔着, 像飞机起飞;有的骑着自行车, 耳朵上还听着耳机;还有的人聚在一起谈话, 神情悠闲, 像是商讨着国家大事……”这段话初读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分析一下, 就会发现问题多多。“奔着”、“耳朵上还听着耳机”中的“听”, 用词不规范;“像飞机起飞”比喻不太恰当;“神情悠闲”和“商讨国家大事”不匹配。这些都属于语言规范问题。如果能够经常进行这样的分析, 就会让学生逐渐建立规范意识, 在遣词造句时慎重选择。

2. 整合语言资源, 达成语言积累制度化

语言需要积累, 所谓厚积薄发, 写文章尤为如此, 只有日积月累, 才能形成语言厚度和深度。因此, 不妨让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建立语言积累本, 教师做定期检查。作文课不妨设置固定栏目, 专门针对学生语言积累进行专项督导, 促使学生养成语言积累自觉意识。

语言积累离不开多读, 教师要注意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让学生提高阅读针对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获得积累的机会。像一些名著或者是片段阅读, 特别是语言富有特色的文段。在平时语文课上也需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像《桂林山水》学习时, 可以积累景色描写:“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些精美的语言不仅有意境美, 也有组合美。还可以让学生集中或者分散积累古诗名句, 可以在积累本上分门别类。小学生作文很少用名句名言, 如果通过积累学生学会运用名句名言, 作文自然及升级的。语言积累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3. 加强读写练习, 实现语言仿写技巧化

小学作文课要将读写练习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仿写练习, 这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最有效方式。小学生感知能力有限, 但模仿能力很强, 语言学习不妨加大仿写的力度, 让学生在“模仿秀”中获得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在指导学生仿写时, 要注意读懂原句意思, 这样仿写才能做到形象神似。特别是语言构成方式, 一定要与原文相一致, 注意关联度和节奏感。仿写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 也可以是一篇文章。像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 其语言就非常富有特点, 亲切自然、朴实无华, 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这一的语言风格写一篇作文。

结语:语言学习是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规范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行为, 鼓励学生平时养成语言积累好习惯, 开展丰富多彩的仿写活动, 对提升学生作文都会发挥重要促进作用。语言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也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需要。

摘要:小学生作文表达不清, 思维比较混乱, 这是正常现象。特别是语言运用能力较差, 在遣词造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所以, 作文教学开展语言能力培养, 这也是现实需要。小学作文语言运用现状如何, 学习语言对提升作文水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作文,语言,作文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厉卫红.把握语言张力.提高作文水平[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陈蕊.加强语言训练.提高作文水平[J].广西教育, 2010 (25)

感受语言节奏美提高口语质量 篇7

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会读书, 所以从始至终, 我都要求他们要大声地朗读。朗读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在琅琅的读书声中, 我们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进行着交流与撞击,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 我们的心灵又接受了一次新生的洗礼。在琅琅书声中, 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 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在琅琅书声中, 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 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试想,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 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 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 有谁会无动于衷?朗读时, 语气的轻重, 语调的高低, 语速的快慢, 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 形成了或铿锵有力, 或婉转缠绵, 或回旋往复, 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 叩击他们的灵魂, 拨动他们的心弦, 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也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 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在语言学习中, 人们非常重视“读”的能力的培养, 把它视作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但一般人们所说的“读”的能力指的都是默读。其实朗读也是读的技能形式之一。如果我们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 我们就会发现朗读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有一条有效途径。与默读相比, 朗读有自己的特点。它把声音形象表露在嘴上, 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而优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能使对方更充分地表达思想, 交流感情。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朗读首先可以帮助改善语音, 从而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 由于地区差异, 汉语和英语发音特点不同等等, 通常在语音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语音学不好, 单词发音不准, 句子朗读自然不能流畅。随着英语只是的日积月累, 许多学生的口头能力却日渐倒退。加上我们各种各样的考试, 要么口试内容相对极小, 要么根本不设口试一项, 使多数学生惯于默读书本, 而在进行口头交际时, 听到的声音不能直接与意义联系, 想说的意思也难以直接通过声音进行表达。这样, 语言就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教学一句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摆在了语言教学的重要位置, 为了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 学生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语音、语调、节奏则是关键的第一步。那么, 如何走好这一步呢?语言学习的共同特点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模仿。母语习得的过程就能充分体现这种模仿的结果。儿童习得的语言无论从语音和说话方式都明显地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英语学习和母语学习都有这个共同的特点。加强朗读练习就是加强这种模仿行为。在朗读训练过程中, 学生被要求掌握句子重音、意群划分和基本语调 ;而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己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现并及时纠正语音错误, 改善发音中的问题, 调节朗读语调和节奏, 为语言交际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 通过持久的朗读练习, 学生发现自己的语音越来越好, 节奏感逐步增强, 朗读乃至口头表达日渐流利, 他对语言学习便会更有信心。其次, 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兴趣, 还可以启发思维, 强化记忆。一旦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质量, 强化记忆。朗读, 包括分角色朗读、轮读、朗读竞赛等, 是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 朗读使文字和声音相结合, 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观其形, 闻其声, 进而解其意, 调动了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积极活动, 引发思维。在朗读时, 学生往往会发现文章中一些不理解的内容, 通过反复朗读、咀嚼, 便会慢慢品得其中滋味。这样做, 会有利于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另外, 语音首先是先有声的, 默读时, 人们接收的只是语音符号, 它难于表达语言的语音、语调及节奏等。而朗读既是视觉运动, 又是听觉活动。它使声音和文字建立了直接关系。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 这种同时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的语言活动比单一的视觉活动更能对大脑形成刺激, 使学习者对此做出反应, 从而产生比文字图像更丰富。更加生动的想象, 造成更深刻的印象, 更长久的记忆。

此外, 坚持朗读, 可以训练和培养情感。学习者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的强弱是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感并非神秘而远不可及。朗读练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培养学习者的语感。英语中有许多精美多变的句型, 以及许多‘‘可以意会, 不可言传’’的佳句。通过大声朗读, 细心咀嚼, 学习者就会领会其深层含义。英语中的词句一旦连缀成文, 用于反映生活, 表达思想, 抒发情感时,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便会由原来固定不变的符号和概念变成生动且含义丰富的画面、意境和情趣。朗读者通过体会音节的节奏、音韵。语言自身的间接传递和语言的连续作用, 达到对所读篇章的完美理解, 并将朗读中接收的语音知识融入自己的只是体会中。因此, 朗读不仅教会学习者许多有用的词汇、短语、句型, 还会帮助其在表达时避免错误, 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有了良好的语感, 就能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及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朗读对于英语学习非常重要。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我们的英语学习者语言环境差, 听, 特别是说的机会相当有限, 所以语言学习主要通过‘‘看书’’来实现。然而正是单一的‘‘看书’’, 阻碍了高质有效的语言学习, 因为语言之美正来自它的声音、节奏和音韵。缺乏说的机会, 最好的补足措施就是朗读。在学习语言的初期,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口语质量 ;之后, 它可以提高朗读者对语言的审美鉴赏力。可以说, 在语言学习和提高的整个过程中, 朗读的作用独到不可替代。

摘要:所谓朗读, 顾名思义, 就是大声读出来, 以达到加深理解所读内容。然而,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朗读, 他们认为大声朗读和小声默读差不多, 特别是学英语的学生。笔者在长达28年的英语教学中深刻体会到朗读的作用。在听说读写译中, 为什么把听说读写译置前, 就可想而知其重要性了。要具备较强的语音能力, 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交际过程中才能充分进行感情, 思想交流。所以说, 朗读可以改善语音, 提高口语质量, 增强语言审美鉴赏力。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是实现高效率、高质量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朗读,口语,节奏

参考文献

语言质量分析 篇8

1. 准确、流利性。

老师不仅在讲授知识内容方面, 而且在语言运用方面都必须具有科学性, 即概念准确, 阐述严谨, 判断客观, 推理合乎逻辑。英语老师的口语表达不仅要准确, 规范, 还要丰富, 流畅。要意群停顿得当, 讲话清晰明白, 要积累丰富的词汇, 讲课时出口成章, 妙语连珠。

2. 可接受性。

英语教学语言的讲授功能以及示范功能, 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要求它必须具备一个特点:可接受性。学生的接受能力 (听读) 和表达能力 (说写) 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学语言超出他们的接受水平, 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这是一种教学失误。教师在课堂交流中, 为了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应采用一种能让学生理解的、简单明了易懂的教学语言。

3. 阶段性。

学生学习和习得一门外语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种过程具有阶段性, 主要表现在语速的快慢, 用词量的多少, 表达结构的繁简, 以及语篇的难易程度上。随着教学过程的延伸, 学生语言能力的逐渐提高, 教学语言凝固成固定的模式, 停顿在较低的层次, 会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难以完成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意图。因此, 教学语言应在学生接受的前提下, 不断增加难度, 添加新内容, 使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4. 实用性。

要尊重外国人的习惯, 多了解西方文化, 风土人情, 讲地道的英语, 尽量避免使用中国式的英语。中学老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如下:

⑴生动直观性。老师在讲台上授课, 犹如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什么道具都没有, 却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靠的就是语言的魅力。而老师在讲台上授课, 更应做到语言生动, 形象和直观。例如:以o结尾的单词, 单词变复数时加-s, 还是加-es, 学生死记就很难记住, 若用piano, radio, photo, zoo的排列顺序, 且配有生动, 直观的语言“在钢琴上放一个收音机, 收音机上放着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动物园”, 再向学生说明几具单词词尾是加-s, 记忆效果不言而喻。

⑵礼貌性。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心理既敏感, 又脆弱, 他们期待着受人尊重和赞扬, 同时, 在课堂上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障碍, 有时会出现与教师的对抗心理, 为了处理好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礼貌教学语言的妙用能起到恰如其分的效果。

(1) 表示认同, 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观点, 看法和举止等方面的认同。学生学习的自信是一点一滴的成就感积累的, 所以对他们的正确回答, 出色完成学习任务, 要予以及时的肯定与赞美。“Well done, Good job, Excellent”看似简单的词语, 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 同时要尽量避免苛刻地责备学生, 特别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This is a silly mistake。How many times have you made it?Haven’t I told you about it time and time again?”用如此不耐烦的语言指责学生是不礼貌的, 而且责任完全推到学生身上, 也是不公平的.但教师可以尝试着这样的说“Maybe it’s my fault.I didn’t say that clearly to you.”这样, 既显示教师的宽容, 也使学生的面子得以保留, 避免了对学生积极性的打击,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2) 以乐观的态度去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外语学习训时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的心态尤其在课堂上, 喜爱或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并通过语言来影响学生。如:“Never mind, mext time you’ll make it.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3)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维护其面子不受伤害。在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掌握所授的内容时, 有的教师问:“Are you clear?Do you understand?”类似这样的问题, 都是从听话人即学生的角度设问, 其实, 有问题的学生仍然会把问题闷在心里, 因为学生也许会想, 为什么别人理解了, 而我没有理解, 其他同学会不会耻笑我?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问学生:“Is it clear?Did I explain it clearly?Shall I say it again?”这样, 有问题的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不会伤害其面子。

(4) 密切师生关系。众所周知, 师生关系融洽, 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应尽力密切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讲语言点时, 可以说:“Let’s play a game_er”尽量少用命令式的句子:“Now you play game you do the exercises.”多使用人称代词we/us, 使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中缩小了许多, 而命令式的句子则容易让学生觉得教师冷漠, 从而疏远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材教法》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质量 篇9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净化语言环境

1. 净化家庭语言环境

语言发生在一定的情景当中, 孩子是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的。家庭语言环境特征决定了孩子的言语特征。作为学生最早期语言学习的基础环境, 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当通过控制语言环境, 自觉主动、有意识地调控孩子言语内容的发生。父母要用标准语言与孩子对话, 不要用叠词“吃饭饭、碰疼疼、嘟嘟”等不规范词汇, 而要用成人所表达的词汇, 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不理解, 孩子身上蕴藏着接收信息刺激的极大的潜力, 只要善于引导, 孩子很快会听懂的。父母还要与孩子多做语言游戏, 如词语接龙、填量词、对反义词、比同类物、猜谜语等。孩子能通过游戏轻松愉快地发展语言。家庭语言环境忌讳脏话、粗话。有一个学生嘴里时不时会冒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 问她这些话的意思, 她却完全不明白。在和她的父母接触交流后, 才发现这些脏话都源自于她的父母。可见, 父母的语言质量奠定了孩子语言质量的基础。

2. 净化校园语言环境

学生进入小学后, 很多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 很多语言也是在校园里习得的。好的校园语言环境会引导学生的语言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有人说, “教学的艺术, 归根到底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 还是榜样———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有声无形的榜样。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性、言之生趣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 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 进而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

教师的语言一要标准规范。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语言的样板, 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 才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所以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国家普通话的要求。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 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 避免前后矛盾的话。教师的语言二要形象生动。小学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教师的语言三要纯洁朴实。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 它与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等密切相关。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 他的语言应该是纯洁、文明、健康的, 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

二、广采百花酿佳蜜, 博览群书口成章———丰富语言积累

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一个人掌握、积累的语言量越大, 认识、了解的语言现象越多, 他的思维才有可能愈加敏捷、愈加深刻、愈加全面。

1. 朗读中沉淀积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低年级教学应以读为主,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读出滋味, 读出情趣, 从而读有所值, 读有所得,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比如课文《世界多美呀》, 文中有几个表示颜色的叠词“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 极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空、树木、小河的美, 像这样的词语就要引导学生反复读, 读反复, 通过朗读使这三个词语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2. 背诵中强化积累

强调熟读背诵, 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 而应把握实质将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化为己有。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 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很多学生从两三岁时就熟练背诵中国古典文学, 如《三字经》等, 等到了小学, 她的语言修养与其他同学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些从小就背诵的经典文化奠定了学生的文化基础, 在学习新的语言时就会得到强化。

3. 阅读中优化积累

重视语言积累就得增加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5万字。全国小语会丁培忠副理事长也说:“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可能培养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为此, 我们要提倡学生多看课外书, 保护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 为学生创设一个课外阅读的环境和氛围。我们班级里就开辟了一个“图书角”, 里面是学生带来的五花八门的书, 课余时间, 每个学生都可以去借阅一本进行阅读。

4. 品析中深化积累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 就必须通过品析比较来深化学生的语言积累。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 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 深化认识融会贯通, 把握实质将课文中的好字好词好句化为己有。语言的积累, 既是对具体的、个别的语句的积累, 更是对各种语言现象和句子形式的积累, 这种积累是更高层面的语言积累。如果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语言熟视无睹, 反应麻木、迟钝, 或仅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缺乏敏锐的感觉, 那么他就很难形成语言技能。如教学《看菊花》一课, 文中有这样一句“听了爸爸的话, 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句中有个字是值得揣摩深究的, 那就是“更”。教学时, 我就出示一句不带“更”的句子, 让学生品读比较,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生就能明白, 因为菊花漂亮, 所以人们喜爱它们, 又因为菊花不怕冷, 人们才觉得菊花更好看了。在这样的品析过程中, 学生对于“更”字的用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增强语言训练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积累了再多的语言, 如果不用于实践, 那也只是纸上谈兵。

1. 创设说话情境, 说中训练语言

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 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 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每个练习后都会有一个“口语交际”, 这就是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课上, 我们有看图说话训练, 对于低年级学生,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句式, 训练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比如学生学习了一些礼貌用语后, 就可以在“打电话”这个口语交际中得到运用。也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 介绍学生自己课阅读到的故事美文或者好词好句等。

2. 重视写话练习, 写中训练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 习作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 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 因此, 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 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 为此, 学生必须经常练笔。《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让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从一年级开始, 我们就应当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看图写话的技能, 从最简单的“什么人在哪里做什么”开始, 慢慢加入一些修饰词, 这就是一个积累、训练的过程。

语言质量意识是任何时期都要引起教师警惕和重视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 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师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俗话说:“教师无小节, 事事皆楷模”。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并努力促进家庭、社会的语言环境建设, 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 陶冶情操, 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 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 大胆尝试运用语言, 发展语言能力, 提高语言质量。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让学生习得语言技能, 具备较高质量的语言能力。本文从净化语言环境、丰富语言积累、增强语言训练三个方面来阐述语言质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语言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2]韩永昌.心理学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语言质量分析 篇10

【关键词】语言文字 感悟能力 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6-01

对于“语文”的界定,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是: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就应该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有些语文教师却偏偏忽视了语言文字的教学,总是在内容上兜圈子,这就出现了费时多、功效低的被动局面。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改革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素养,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为目的的训练过程,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有了这种高层次的感悟能力,就能较准确地把握语言的要点,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言外之意。

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不同含义;另一个含义就是反复诵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和奥妙。我们语文教师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要让学生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

培养感悟能力的另一种好方法就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的一篇课文时,既要知道文章写什么,又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作为语文教师,则要善于抓住那些有感触性的文字,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沿辞探情,使文章表达的意义得以“还原”,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比如,在朱自清《背影》一文的教学中,我就着重抓住了文章描写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那段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中“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以及“穿”“爬”“攀”“缩”“倾”等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其中伟大的父爱。又如,学到《周庄水韵》、《小巷深处》等文章时,我们会发现自己与作者心心相印,能够随着作者的“足迹”踏入文本,一起领略水之韵,爱之切……文章的思路在这些足迹中,慢慢地得到呈现,步步得到提升。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能随时地引导学生解词造句、比较近义词和反义词、训练关联词语的使用、体会一些修辞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背诵等等,都不失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知识越渊博,阅历越深厚,经验越丰富,其语感就越强。因此,我们还应该重视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及社会经验的积累,要多引导学生实践,扩大视野。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就会一点一滴的培养起来,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要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首先要进行说的训练。对于在学的学生,提高说话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抱怨学生不会说。笔者认为,“不会说”体现学生思维不敏捷,说时心赶不上口;语言积累不丰富,说时口赶不上心。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缺乏自信和怯场造成的,再加上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注意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学生缺乏锻炼使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目前的语文教学既要赶进度,又要应付各种考试,很难在课堂上专门去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应端正思想,把说的训练与其他三大基本功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是分析学生不会说的原因,对症下药,多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自己不能灵活运用语言,只会照搬文中原话。要解决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的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中的某段某句的意思,从而使文段中的语言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言语中来。平时还必须要求学生多读多背课文中的名篇、佳句,这样既有益于增强语感,又积累了语言,对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大有好处。

学生有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实现由说向写的过渡,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坚持读写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法,教会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该方法;其次,强调字斟句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和标点,根据不同的内容及场合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三,要倡导真实情感,写真人,写真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杜绝大段抄袭,将平日积累的好片断与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风格的语言特色;最后,语文教师在教学用语上应作出表率,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除通过手势和表情作辅助手段外,教学用语要做到:其一,板书时不生造简化字,除特殊情况外,不写繁体字;其二,力避诸如“这个”、“那么”、“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口头禅;其三,语言准确、简洁、流畅、生动,节奏感强,最好有一点幽默感。

语言质量分析 篇11

思想品德课程因思想性、时代性及理论性较强, 加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三难”问题。笔者认为, 要改变这种状况, 思想品德教师应不断锤炼自身教学语言艺术,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搭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打造充满情趣的课堂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 如果教师不注重教学语言艺术, 就很难避免照本宣科、一味说教。而运用生动的语言, 借助形象的比喻, 则能达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并使课堂充满情趣。如, 在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 教师可引用培根的一句话:“经验主义哲学家好比蚂蚁, 只会盲目搜集材料而不会加工;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 只会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 采集百花, 然后酿成香甜的蜜。”教师通过蚂蚁、蜘蛛及蜜蜂的比喻, 深入浅出地阐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表达出深刻的含义, 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感染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它虽然简洁明了, 但却能使学生在开心一笑之后, 产生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如, 对于学生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等现象, 教师可以运用如下幽默的语言指出:“我们有些同学, 总以为自己是将军, 时不时地用几根弯曲的箭头命令老师去东征西讨。”学生在大笑的同时, 能深刻地认识到卷面整洁的重要性。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适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备课时, 要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引起学生关注的话题, 深入挖掘该课的“发笑点”。如, 在讲“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时, 我采用了这样的导语:自从“农夫和蛇”的故事传开后, 人们对蛇深恶痛绝, 并在其名前冠以一“毒”字, 大有将其斩尽杀绝而后快之意。无奈之下, 蛇便偷偷地溜进了酒店, 悄悄地爬上了餐桌。人们在享受蛇羹盛宴的同时, 却没想到破坏了大自然的食物链。于是, 有识之士奔走呼吁:救救蛇吧!许多自然保护区则请蛇回去“做客”, 并美其名曰“美女蛇”。这样导入, 不仅营造出愉悦的课堂氛围, 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事物间的客观联系。又如, 在讲到“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管理策略时, 为了让学生明确企业强强联合是市场行为, 要遵循经济规律这一观点, 我进行了这样的说明:只有让企业“自由恋爱”, 这样它们才有可能结成连理并共同持家, 达到“船大可以抗风浪”的目的。反之, 如果“拉郎配”、“搞包办”, 就会“强扭的瓜不甜”, 还有可能造成“双双殉情”。学生笑后自然明白, 企业强强联合是市场行为, 而不应当是政府行为。

三、运用和谐押韵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上一篇:神似下一篇:近现代中国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