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通用5篇)
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 篇1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方便了人的交流, 还带来了一场语言改革, 可见, 网络语言的形成和使用是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 具有新颖、简约、实用等特点, 能够简单、快速的将网民之间丰富的对话情感表达出来, 已不断涌入并改革着固有的语言系统。
一、日语文化中网络语言的构成类型
1、缩略型
在日常用语中, 存在着大量的缩略词, 比如“网上发言”其原词为書き噫み, 缩略词为カキコ;“匿名”原词为アノニマス, 其缩略词为アノニ。
日语对外来词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网络语言中英语的省略就是日语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利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日语网络用语中, 有些词汇是直接运用英语词汇来表达, 比如ALL (对所有参加网聊者的总称) ;还有一种是对英语字母缩略词的使用, 即将各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 形成网络语言, 比如lol—laugh out loud (大笑) , ty—thank you (谢谢) , ROM—read only member (在网络聊天室中只看不说话的人) , AFK—away from keyboard (不在电脑旁, 暂时离开) ;日语网络用语中, 除了直接利用英语外, 还具有一定的改造语言能力, 将在英语中并不存在的词汇或者词组改造成日本人所适用的词汇, 比如DOM—download only member (仅供会员下载) , HN—handle name (网络昵称) , PM—privacy message (隐私信息) 等。
在日语网络用语中, 用对应的罗马字母表示词汇, 一般是将元音部分去掉保留辅音部分。这种语言的变化较难理解, 一般只有彼此对这种语言都很熟悉的人之间才会使用。比如“加速”罗马拼写为kasoku, 取每个假名开头的罗马字母, 简写成ksk, 詳しく的罗马拼写是kuwashiku, 取每个假名开头的罗马字母简写成kwsk—くわしく。
在网络聊天中, 往往将促音省略用以提高聊天的速度, 节省聊天时间, 将っ或者ッ省略掉, 比如だたよ是だったよ的省略。
由于在日语中, 多数寒暄用语的使用都是运用敬语进行表达, 句子较长, 在网络聊天中往往将句子简化到开头的几个假名, 比如将晚上好こんばんは和你好こんばんは省略成こん, 将我下线了いってきます省略成いてきま, 将好久不见おひさしぶりです省略成おひさ等, 虽然这些句子省略后其形式与原句的形式相差很远, 但是寒暄用语是日本最常使用的语言, 句子形式的改变并不会影响人们对句子意思的正常理解。
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 首先必须保证用词准确, 其次, 要保证用词的经济性, 使得各种信息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有效的传达出来。总之, 日语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话的效率性。
2、复合型
复合型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汇按照顺序排列组合成新的词汇, 是日语网络语言中重要的构词形式。事实上, 复合型词汇的组成都是经过缩略处理, 最终以缩略词的形式进行组合的。比如IP地址 (リモホ) 是由リモー卜和ホスト组成的, 禁止参与 (アク禁) 是由アクセス和禁止组成的, 网友 (メッセ友) 是由メッセンジャー和友達组成的, 认真严肃的回复 (マジレス) 是由真面目な和レスボンス组成的。在日语网络用语中, 大多符合词以缩略词的形式出现, 体现了简约、经济的特点。
3、替代型
替代型包括三种, 第一种是将假名转换成汉字, 就是将原本用符号或者假名的词语, 强行的用汉字来替代, 比如将服务器 (サーバ) 用鯖来替代, 将账号 (アカウント) 用来替代垢等;第二种是通过对语言的变换来表达一种厌恶、不满的情绪, 在网上宣泄自己对某个人、某个团体组织的不满, 比如将マスコミ (媒体) 说成マスゴミ (垃圾) , 将外務省说成害務省等;第三种是用语音相同但是表记不同的假名代替, 比如用を来代替お, ヲイ—おい;用い代替え, おまえら—おまいら等。
4、谐音型
在日语网络语言的表达中, 一般用数字谐音的方式来表达, 但是, 这种表达方法并不能将语言的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比如39表示Thank you (谢谢) , 55表示gogo (出发, 加油) , 88或886表示byebye (再见) , 4649表示よろしく (请多关照) 等。
二、日语文化中网络语言的特征
1、群体化
其实, 每种语言学的特征在社会经济、人种和年龄方面都有着正常的分布, 只不过在这些东西的使用过程中, 有些被使用的多, 有些被使用的少。在日语网络语言的使用中, 表现最清晰的层次就是年龄的层次。一般, 使用网络的人群集中在青少年或成年群体中, 年轻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随波逐流、思想前卫、性格自主开放、心理包容性强, 这就使得他们敢于蔑视传统、敢于创新, 敢于挑战传统的语言, 创造出新的语言体系。
2、简易化
在日语网络语言的使用中, 缩略型的语言被运用的最为广泛。虽然是文字形式的语言表达, 但是网络的交流与传播同电话一样具有双向性。首先, 在聊天的过程中, 信息发送和接受能够同时期进行, 对信息的选择和吸取就要满足网民能够快速、高效的选择并利用的需求, 所以, 承载的信息必须简明;另外, 信息的发布和发送并没有时间的限制, 但是在信息发布或发送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键盘、字母来完成, 网络用语的简明、简易化能够避免网民输入过度和重复。
3、生动化
在日语网络语言中, 存在着大量生动、风趣的符号、文字和流行语。符号的形成是利用键盘符号的结果, 是一种造字法的体现,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网民的某种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是网络用语所具有的特征, 这种符号穿插在传统的文字中, 对改变文字和句子的语境具有一定的作用。流行语是在网络中兴起的一种完全由网民自己进行创新的语言, 流行语的出现一般来自于某个社会事项、政治事件等, 有的词汇是以其本身通俗易懂、生动风趣的特性被广大网民所接受, 从而成为网络的流行语。
三、结语
总之, 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缩影, 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语言, 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产物,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中实用的语言相比, 日语网络语言具有直观、便捷、生动、简约等特点, 可以说, 日语网络语言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服务的。因此, 对于日语网络语言翻译和使用, 必须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只有对日语网络用语的构成类型和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才能更好的在网络上运用这些语言, 并加深对日语变迁和日语文化发展历程的了解。
摘要: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 各种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帖子上或聊天系统上常用的符号或语言, 很多起源于网络的语言都在不断的涌入固有的语言模式中, 逐渐成为了日语文化的一部分。文章对日语文化中网络语言的构成类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日语文化,网络语言,构成类型,特征
参考文献
[1]宋翔.日语网络用语的构成及其特征[J].科教文汇, 2013, 8 (2) :117-119.
[2]陈姗姗.从语用学角度看日语网络语言[J].考试周刊, 2010, 52 (41) :29-30.
[3]李新娟.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特征[J].考试周刊, 2011, 34 (65) :112-114.
[4]邹东凛.浅析日语网络用语的构造特点[J].考试周刊, 2011, 21 (78) :10-11.
初探微博语言的构成成分与影响 篇2
关键词:微博语言;语音;词汇;影响
一、微博及其语言归属
(一)微博及其发展历史
微博,即微博客,微博是基于外国网站Twitter发展起来的。2007年,fanfou.com的诞生,是中国本土微博兴起的标志。每篇微博的字数被限制在140字以内,可以配以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发布。微博用户通过单向或双向“加关注”的形式分享简短的实时信息,也就是说你可以作为一名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所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作为一名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他人浏览。由于微博操作简单、即时高效、草根性及互动性极强的特点,迅速火爆全球。
(二)微博语言归属
微博语言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信息及时发布为途径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广义网络语言指与网络、计算机领域有关的所有术语、表达方式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则指在虚拟语言社区中的,各使用者用来交流、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既包括语言符号系统,也包括表情、声音、图像等非语言符号系统。”从定义不难看出,微博语言属于狭义的网络语言,具备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从微博语言语音、语篇等各个方面,都能够看出其自身的独特性。微博语言贴近生活,实际口语化程度高;可视性强,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娱乐性强、幽默风趣;极具语言魅力。可以称之为网络语言的新语体。
二、微博语言构成成分分析
(一)语音层面
通过使用谐音词来加强表达效果,使微博语言更加生动,更具个性,风趣幽默。谐音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汉语拼音谐音词、外语单词谐音词和数字谐音词。如:Lee兆聪:“和妈妈嗨皮了一天,好多年木有过了哟。出门看见下雨天~”“嗨皮”就是外语单词“Happy”的意思,表示开心的意思。其次在微博中,拟声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如“哈哈”、“呵呵”、“啧啧”、等,使用这类拟声词会给不能面对面交流的读者营造出一种聊天真实的气氛。由于微博网来源广泛,使各具特色的地域方言词进入微博语言。如:“争霸VS血凤:超可爱的小短腿贵宾。每次看都灰常喜欢有木有!”普通话中的声母f、k、h在粤方言中均读成/h/,所以此例中,“灰常”就是“非常”的意思;“有木有”就是“有没有”的意思。
(二)词汇层面
新潮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词,用来描述新鲜事物、社会新现象或新概念等等。新潮词随着新事件的发生,不断注入新的素材,创造出更多新词语,如“XX控”,是表达对某一类事物的喜爱。拼音缩略词这种方式输入方便,增加趣味性。在网络这种传播速度飞快的背景条件下,逐渐被接受。
旧词新用是对中国古体汉字的复兴,或对旧有词汇赋予新意义。如:“囧”字是微博中古体汉字复兴的典型,使用非常广泛。“囧”原表光明之意,作为生僻字,人们很少使用。但由于“囧”字像一张郁闷皱眉的脸,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和传播,表示郁闷、忧郁、尴尬、丢人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槑”,表示比呆还呆,很傻的意思等。再如:“打酱油”本指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在微博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指和自己没关系,凑热闹,混日子的意思。旧词新用不仅达到了诙谐幽默的效果,而且也发挥了微博自身的优势,使一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古体汉字得到复兴,古老文化得以传承。
三、微博语言的影响
(一)微博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首先积极影响是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其语言具有创新性。在微博中创造出来的新造词生命力极强,例如10年的“给力”至今依旧流行;11年的“坑爹”、“卖萌”等一直流行至今,成为人们交际的日常用语。微博语言对古体汉字的复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一些被人们遗忘的生僻字,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并赋予新的含义,将现代网络技术与古老文化相连接。微博中书写体式多样,使语言更具多样性。同时,微博语言的不规范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从对汉语言的学习角度来说,微博中大量使用谐音词、方言词以及微博中产生的新潮词的用法,对汉语词汇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次,微博中句式简单,随意使用倒装句,标点符号超常使用而形成的非语法化用法。还有,错别字众多,乱用简化字明显等语用失误现象频现。微博语言这种碎片化的写作方式成为人们日常写作、生活的习惯,势必會造成思维的碎片化,久而久之,青年一代就丧失了思考和长篇写作的能力。
(二)微博语言对沟通交流的影响
微博语言促进人际交往,成为日常交际用语,在促进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发挥了桥梁作用。但随着微博语言逐渐演变成人们日常交际用语,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由于年轻人是微博用户的主体,热衷于标新立异的语言。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有时这些语言会造成误会,闹出笑话。微博语言时效性强、短小精炼,传播快。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在微博上了解到最新的时事新闻事件。但也正是基于此,人们对信息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使一些负面新闻被热炒,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微博语言开放性随意性强,满足表达需要。可以对事件进行自由评论,可褒可贬,是扩大话语权的体现;也可以在微博中抒发情感、宣泄不满情绪,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由说话的平台,同时也造成一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肆意造谣,传播不道德的信息。例如明星粉丝在微博骂战,进行人身攻击,都对青少年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总之,微博语言的上述特征也造成了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要辩证看待。要积极发挥微博语言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优势,积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于微博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规范,去粗取精。(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张可:《微博语言特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丁爽:《语域理论下新浪微博的网络用语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藏语主流媒体受众构成与分析 篇3
媒体在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等各个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藏语主流媒体包括西藏电视台藏语卫视, 西藏日报 (藏文版) ,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 (藏语频率) 等, 这些媒体在传播西藏地区的新闻和信息, 满足人们获取信息需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藏语主流媒体的功能不断完善, 传播的信息量日益增大, 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 并且受众的覆盖人群也在逐步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 为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基本情况, 改进和完善藏语主流媒体的节目类型, 完善内容设置, 更好适应受众需要, 了解和分析受众的基本情况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将采用调查问卷方式, 对藏语主流媒体的受众构成进行分析, 并探讨受众需求, 就藏语主流媒体更好地适应受众需要提出完善对策, 希望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藏语主流媒体的类型与作用
藏语主流媒体包括多种不同类型, 它们在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满足人们需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 类型。西藏的主流藏语媒体包括西藏电视台藏语卫视、西藏日报 (藏文版)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 (藏语频率) 等, 特别是藏语卫视, 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藏语上星频道, 成为很多受众的收视首选。这些藏语媒体是获取相关信息资料, 丰富藏族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管道和方式。①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藏语主流媒体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改进, 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受众数量日益增加, 进一步丰富了人们获取的信息内容, 满足藏族受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 作用。作为藏语的主流媒体, 他们在传播藏文化、提供信息资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对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当地人们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外面的人也渴望对当地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②在这样的背景下, 藏语主流媒体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和外面的人们了解藏语地区提供方便, 也大大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
二、藏语主流媒体的受众构成及选择偏好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对藏语主流媒体的受众进行调查分析。本次共发放问卷8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783 份, 有效率97.8%。下面将根据所整理的调查问卷信息, 对藏语主流媒体受众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进行分析, 以便对这些内容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一) 年龄构成。本次调查显示, 18-30 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 约占36%, 他们是藏语主流媒体的主要受众, 在获取相关信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次是31-50岁的受众, 他们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约占32%, 主要获取农业生产、家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为生产生活、外出旅游等提供参考和启示。其余的受众是年龄在18 岁以下和50 岁以上, 他们有些对旅游类节目感兴趣, 有些对新闻类节目感兴趣, 有些对人文地理介绍类节目感兴趣。受众的年龄不同, 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 所收听到的节目内容也不完全相同。③年轻人是主要的受众, 他们对节目内容充满好奇心, 为满足获取信息资料需要, 对媒体所承载的内容比较敏感, 因而乐于接受这些事物, 成为藏语媒体最主要的受众。
(二) 性别构成。调查显示, 不同性别对藏语主流媒体的爱好不一样, 在主流媒体普及之初, 主要受众为男性, 在很多地方女性处于边缘状态。但随着受众的总数增加, 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藏语主流媒体的受众, 男女比例逐渐出现平衡趋势。本次调查显示, 男女受众的比例是6:5。对多数人来说, 接触藏语主流媒体意味着能获取更多信息资源, 为女性获取更好的发展和交流机会, 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成长。目前藏语主流媒体的女性受众逐渐增多, 这说明女性更多的关注媒体信息资源, 其信息获取能力在增强, 同时也说明男女在获取藏语主流媒体信息方面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三) 婚姻状况。就婚姻状况来看, 本次调查显示, 未婚受众占56%, 已婚受众占44%, 未婚者仍然是藏语主流媒体的主要受众, 占据较大的比例。与去年相比, 未婚受众增加2%, 已婚受众则有所下降, 在调查的对象中,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通过藏语主流媒体, 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
(四) 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是影响受众通过藏语主流媒体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因素, 文化程度高, 他们更能读懂相关信息, 更倾向于通过藏语主流媒体获取信息, 但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本次调查分析, 在所有的受众当中, 高中文化程度的受众数量最大, 约占总数的32%, 其次是本科, 占26%, 大专约占24%, 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的受众占总数的29%, 文化程度为本科及其以下的占71%, 这说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受众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具有高中文化的受众掌握基本文化知识, 能读懂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藏语主流媒体获取相关信息资源, 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如果文化程度较低, 甚至读不懂藏语主流媒体的相关信息, 他们对这些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感觉比较吃力, 难以通过该管道获取信息, 甚至在心理上存在不愿意的倾向。④因此, 要想让更多受众通过藏语主流媒体获取相关信息, 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五)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也是影响受众的重要因素, 如果受众的收入水平低, 甚至家里没有配置电视、广播设备, 没有订阅报纸, 那么他们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将会十分有限。本次调查分析显示, 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5%, 收入在500元—2000元的占28%, 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47%, 明显高于其他收入的人群。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收入高的电视、广播等设备齐全, 并且多数订阅报纸。同时他们收入较高, 压力较小, 有较多的业余时间来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 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另外在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受众当中, 由于有一部分是学生, 他们对藏语主流媒体比较感兴趣, 倾向于通过主流媒体获取相关信息。
(六) 受众偏好
在关于媒体接触频率的问卷调查中, 受访者经常接触的媒体中, 其中电视占98%、广播占57.8%、网络占37.6%、报纸占34.6%、杂志占18.8%, 其他占1.0%, 其中电视媒体具有绝对优势。受访者经常接触的媒体依次是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其中98%的受访者经常收看电视 (“经常”指“一周看/听三次及以上”) 。 调查还显示, 教育程度低的受访者更为依赖电视媒体, 教育程度高的受访者接触的媒体则更加多样化。
三、藏语主流媒体受众的需求分析
在获取藏语主流媒体相关信息的时候, 受众不同, 他们的需求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受众在获取相关信息时, 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 具体来讲,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需求。
(一) 获取信息的需要。成为藏语主流媒体受众的重要因素是他们希望获取信息资源, 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 满足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通常来说, 信息是受众最基本的需要,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 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非常快, 信息种类也非常丰富, 如果没有及时获取这些信息资源, 则容易落后于时代, 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时信息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但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资源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就需要他们进行鉴别和比较, 根据自身需要筛选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从而对藏语主流媒体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进而满足自己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
(二) 判断是非标准的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 都会面临不同的事情, 都需要进行是非观念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标准可以从学校获取, 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当中获得, 另外, 藏语主流媒体也会出现一些节目, 传播一些价值判断的相关内容, 帮助人们进行是非观念的判断。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新生事物会不断涌现, 各种新知识、新概念、新现象也会不断出现, 这就需要人们在进行是非标准判断时, 不能局限于用以前的观点, 而应该采用变化发展的观念, 通过主流媒体获取信息资源, 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从而更好进行价值判断。⑤而藏语主流媒体正好适应这种需要, 提供了是非曲直标准, 包括思想理论、政策法规、道德伦理等内容, 受众通过了解藏语主流媒体的相关信息, 能获取价值判断的最新标准, 从而有效指导日常行动。
(三) 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产物,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 他们的成长需要了解和适应社会变化, 从而更好适应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有效融入整个社会生活当中。但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 对周围的接触是有限的, 而藏语主流媒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 通过媒体获取有关整个社会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料, 了解周围更多的动态, 从而更好适应整个社会的需要。受众往往需要通过主流媒体来获取相关信息, 了解周围发生的重要事情。同时还有利于明确自己在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从主流媒体当中获取经验, 体验生活, 加深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了解, 获取更为深刻的体验, 更好明确自己的工作责任和任务, 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做好每项工作。⑥另外, 藏语主流媒体还能为受众扮演角色提供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等内容, 增加受众的了解, 并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让受众更好适应周围的生活, 满足日常工作需要。
(四) 进行社会交流的需要。人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必须进行一定的社会交流。现代社会, 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 不能局限于满足被动的局面, 而应该从藏语主流媒体获取相关信息, 丰富自己的知识。或者还可以直接参与传播活动, 在舞台上展现自己, 进而得到主流媒体的认可。同时, 由于藏语主流媒体的存在, 他们能传达相关的信息和指示, 了解受众的工作情况、精神状态等内容, 并将这些信息资源上报给相关管理部门, 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关注。管理部门在获取这些信息资源的前提下, 通过分析和研究, 能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并由主流媒体下达和传播, 让广大受众感到相关部门在重视这些内容, 并与受众进行思想交流, 让受众表达意见, 进而增进相互联系与了解。
(五) 调剂生活的需要。人们的生活需要调剂和放松, 这是一种必须,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藏语主流媒体满足这种需要, 通过传达相关信息, 播放娱乐类节目, 下达娱乐新闻内容等, 能为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让受众在工作之余,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乐趣, 有利于愉悦受众的精神状态, 让他们更好进行工作和学习, 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⑦
四、藏语主流媒体受众的适应策略
为有效满足受众的需要, 丰富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广大受众的生活质量。结合实际需要,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对策, 更好适应受众要求, 满足广大观众获取信息的需要。
(一) 确保信息真实和新颖。为满足受众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 藏语主流媒体应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确保信息资源的真实和新颖。真实是前提和必须,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引导作用, 新颖指的是要紧跟时代步伐, 报道周围最新发生的事情, 掌握事情的进展和动态, 满足受众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媒体本来就具有新鲜性、时效性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将这些要求有效落实到藏语主流媒体当中, 从而更好适应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另外, 主流媒体信息还需要与藏区实际情况相符合, 具有实用价值, 能产生实际效应。如果藏区主流媒体不适合当地实际情况, 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甚至导致他们不愿意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例如, 主流媒体传播的信息与藏语地区实际情况不符合, 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受众会认为获取这些信息是在浪费时间, 甚至有些信息的获取对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必然会制约受众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为避免这些情况发生, 必须确保藏语主流媒体信息的真实和新颖, ⑧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做好信息加工处理和传播工作。
(二) 提供正确的判断标准。藏语主流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 应该提供公正、准确、分明、适宜的判断标准, 确保媒体传播信息的权威性, 增强其说服力, 为受众提供正确的判断标准, 有效指导他们的日常行动。藏语主流媒体应该提供公正和准确的标准, 揭示事物本质, 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 宣传相关内容时有理有据, 对事情的态度必须立场明确, 态度鲜明, 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 对受众应该尊重, 让他们更好宣传相关的信息, 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
(三) 引导受众适应社会和学习。藏语主流媒体应该发挥指导和导向作用, 让受众更好开展学习工作, 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规范受众的日常行为, 为受众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创造便利。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深度和广度, 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让受众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体验同类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规范。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本质, 提高信息的深度, 表现手法上应该确保灵活可靠, 并且内容和形式尽可能显得亲切, 便于受众的接受, 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报道效果, 有效规范人们的日常行动和行为规范。
(四) 坚持严肃和适度原则, 满足自我表现和社会交流的需要。对主流媒体信息的报道和宣传应该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 确保藏语主流媒体信息质量, 同时还要照顾到受众的需要, 将信息资源大众化和新闻化, 从而得到受众的认可。注重信息的流利和通畅, 能与受众进行有效交流, 满足受众自我表现和进行社会交流的需要。
(五) 确保信息的健康、有益, 满足调剂生活的需要。做好藏语主流媒体信息的编辑和加工, 注重提高媒体的品位与格调, 带给受众以健康、愉悦的感受, 为人们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适应当下社会的生活节奏, 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五、结束语
通过探讨分析藏语主流媒体受众构成, 并对主流媒体如何有效适应受众要求, 更好满足人们收取电视节目的需要提出相应对策, 可为壮大藏语主流媒体, 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提供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藏语主流媒体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节目内容将会日益丰富, 受众也会不断增加, 只有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 深层次关注受众的需要, 并对主流媒体的宣传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才能更好适应媒体发展需要, 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
摘要:藏语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满足人们需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当地的主流媒体包括西藏电视台, 西藏日报,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等, 他们在传播信息, 满足人们获取信息需要, 丰富当地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对藏语主流媒体的受众构成进行分析, 包括他们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同时对藏语主流媒体受众的需求进行探讨, 并就更好适应受众需要, 推动藏语主流媒体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藏语主流媒体,受众构成,媒体发展
注释
11周德仓.《西藏日报》:西藏的主流媒介, 媒介中的主流西藏[J].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 2009 (12) , 112-117
22 玉珍.传统媒体藏语新闻传播的现状及发展[N].西藏日报, 2015年/2月/6日/第006版1-3
33 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120-126
44 方延明.非均衡条件下的中国藏语媒体发展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14 (1) , 149-157
55 周晓艳.关于提高西藏地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 28-34
66 许藉尹.青海藏语媒体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青海民族研究, 2014 (2) , 183-185
77 李炜.提升西藏网络媒体传播力与文化影响力的策略探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1-4
88 周德仓.西藏地方媒体在西藏对外传播中的角色认定[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 1-7
媒体语言差错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4
2007年4月,央视的《艺术人生·恰同学少年》特别节目中,主持人朱军将谦辞“家父”用错,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媒体与学界引起广泛讨论。
电视媒体的字幕、主持人语言有瑕疵,早已不是新闻。那么,纸媒的情况又如何呢?
2007年年初,中国逻辑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中国编辑学会等8家单位发起了“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结果显示,“以2006年7月14日出版的4份中央级报纸和24份省市级报纸的1至8版正文为例,共挑出逻辑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病例1289个,平均每份报纸46个,每版5.8个。有一份报纸的差错竟高达184个,平均每版23个”。①我国《报纸质量管理标准实施细则(试行)》中明确规定:“报纸文字校对要求严格准确,无明显差错。每期报纸文字差错率不得高于万分之三。”
照此规定,被抽查的这些报纸,就其平均错误率而言,全部不符合规定。中央级媒体和主要省市级报纸的质量尚且如此,其他报纸的质量如何就可想而知了。难怪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对此忧心忡忡:“问题的严峻性”到了“令人瞠目结舌,不可容忍的程度,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阶段,恐怕也不为过”。②
媒体语言差错产生的原因
客观地说,所有类型的媒体,历来重视语言纠错工作,并成立专门机构挑自己的错。然而,媒体的语言差错率如此触目惊心,迫使我们重视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予以探析。
文化素养普遍下降。受个人的认知水平限制,媒体语言要做到零差错率不大现实。然而,编辑之所以能改记者的稿,至少他(她)的文化知识水平,应当比记者和作者高。换言之,一个合格的编辑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应当高于常人,这是减少媒体语言差错的前提。
然而,现在的许多记者、主持人、编辑,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整体上呈下滑趋势,这是造成媒体语言差错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而媒体对自身错误所持的“认错”态度,着实令人堪忧。“媒体记者对待自己文章里所要表达内容的敷衍、不认真和不注重客观实地调查的态度,几乎是媒体记者的一个死穴。”③笔者认为,这不仅是记者的“死穴”,也是整个媒体的致命伤。
编辑社会责任缺失。从根本上说,媒体语言方面的差错和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与编辑记者责任心不强有很大关系。记者编辑作为媒介“把关人”,不仅要把握舆论导向的正确,注意报道的真实性,同时,也应注意稿件的字斟句酌,力争将语言性失误降到最低限度。
然而,时下的新闻从业人员,不是将本职工作当做一项事业去追求,而是作为一份工作去完成。“事业”和“工作”的区别在于:前者无法应对,甚至需要呕心沥血去完成,后者则是可以应付的。媒体语言差错,与编辑的不尽责干系甚大。以报纸编辑为例,如果发稿之前,编辑能够细心审稿,对所编排的稿件反复推敲;如果校对人员能够逐字逐句审核大样,一份报纸的差错率,应该可以控制在万分之三之内。
网络语言不断侵袭。至少在现阶段,网络语言还属于一种特殊的“行业语”,缺乏科学的规范性,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约定俗成。有些“前卫”的媒体编辑,喜欢以拿来主义的方式,直接将网络语言照搬到传统媒体上,不利于媒体语言的规范性。例如,“偶”是“我”、“伦”是“人”、“粉”是“很”、“稀饭”是“喜欢”、“LG”指的是“老公”、“PLMM代表“漂亮美眉”、“KPM”则是指“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
网络,恰似一柄双刃剑,在繁荣、活跃媒介语言的同时,也使语言在标准化、规范化的行进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作为媒体,一方面有必要吸收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另一方面当以字典用语为圭臬。一味追赶网络语言的潮流,容易使媒体的文化品质受到影响。
相关法规落实乏力。时下,媒体语言差错率居高不下,还与语言文字法规方面的落实乏力有关。《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第十条规定:“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可依据本质量管理标准对报纸质量进行检查、评定,并根据查评结果,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报纸进行整顿提高,对发现违规行为者可依据《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给予警告、罚款、停期、停业整顿、撤销登记等处罚。”
近年来,由于我国媒体的迅速发展,相应管理部门对媒体质量的监督检查缺乏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缺乏及时研究、发布提高媒体质量的具体措施和指导性意见。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新闻出版总署以及许多媒体内部对语言文字均作了相应的规定。按说,只要严格执行这些法规,严格依照语言文字工具书诠释,从理论上讲,媒体语言的差错是不难控制在法定的范围之内的。问题是,现在媒体语言差错率超标,媒体内部有自己的一套处罚措施,主管部门对媒体缺乏有效的监控,以及相应的处罚规定。这样一来,媒体每天出现的差错,除极少数媒体公开纠错外,绝大多数信奉“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自己消化了事。内部处理,对编辑人员有压力,对媒体而言,并无压力可言,进而变相助长了媒体语言“小错不断”的风气。
媒体语言差错解决对策
多年来,针对编辑差错,业界和学界一直在关注。论者多从微观的角度,就事论事,针对编辑应注意的细节问题提出建议。这样的论述自有其道理,却因忽略了和“宏观治理”相结合,收效有限。
在列举了造成媒体语言差错频出的病症之后,我们认为,当对症下药,从下述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的策略:
加强编辑的社会责任。媒体工作者要端正态度,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文化内虚”的情况,主动自觉地“勤学”、“多思”、“善问”、“细校”。细节决定成败,媒体语言差错,绝大多数系编辑人员没有把握好细节所致。2006年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版权)局长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报刊、图书版错问题进行了严肃批评:“一本新编的《世界地图集》,一处将经度118错标为18,另一处将经度80错标为88;一本名为《学生必备工具书——多功能学生字典》,差错率达到万分之三十八,不仅误人子弟,而且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本身就是废品。”④
社会责任心的树立,还表现为勇于认错和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甚至狡辩。媒体内部也要认真落实好奖惩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的约束,逐步形成以规避错误为耻,以虚心求教为荣的新风尚。
编辑素养的提升。几乎所有的编辑学教材,都在强调编辑人员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平衡。然而,目前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围墙,不利于学生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过分偏科会使两个脑半球不能平衡发展,严重时会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福楼拜预言‘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李政道认为本世纪就是两者会合的顶峰。这是我们现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理由”。⑤
语言规范成风尚。语言规范风尚的兴起,不是由哪家媒体唱独角戏所能独自担当的。换言之,减少媒体语言的差错,需要全社会重视语言的神圣性,以使用规范的汉字、按照规范的汉语语法著文为荣,以篡改、滥用汉语为耻。这其中,需要以缔构文化为天职的媒体扮演主角。一句话,语言规范,人人有责,需要团队精神。
在无错不成报(刊)、电视的今天,营造一种为语言规范鼓与呼的社会风尚,最急需的是理论意义上的批评。2006年3月下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人民网传媒频道联合开办了“媒介批评网”,其中就有专门为媒体纠错的栏目。⑥前面提及的拉开咬文嚼字风暴的“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也是其中之一。
政府部门的重视。媒体语言差错率的降低,政府主管部门也应有所作为。真正用法律规范媒体的语言,使媒体在使用语言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规必惩”。媒体主管部门要针对我国媒体当前的发展状况,参照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随机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使检查更具规范性与成效。而对网络语言,正如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所说,“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应当对它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同时,媒体要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示范作用。
新闻出版总署将2007年作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声势、有力度的出版物质量检查活动,曝光并处理一批质量低劣的出版物和相关的出版单位、印制企业,把报刊、图书出版差错降到最低限度。⑦只要这一措施能落到实处,并常抓不懈,相信媒体语言的差错率就能降到最低限度。
注释:
①②马海燕:《专家称中国报刊语言差错处于建国后最严重阶段》,http://news.sina.com.cn/c/2007-02-04/033812221956.shtml
③http://comment4.news.sina.com.cn/comment/skin/default.html?channel=gn&newsid=1-1-122219
56&style=0
④陈志新、朱丽萍:《浅议如何降低编辑差错》,《黑河学刊》,2004(1)。
⑤唐韧:《邻人的花园》,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⑥媒介批评网,http://www.mediawatch.cn/GB/index.html.
⑦王大庆:《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8日。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
网络语言的构成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篇5
一、网络语言的简洁性及其表现
21 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谁掌握了信息先机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首先, 就像电视新闻一样, 哪家电台率先得到最新的新闻材料哪家电台就会盈利, 网络也不例外, 谁在网络上最先发布最新消息谁就是赢家, 因此速度的提高成了赢得先机的关键, 速度的提高体现在简单与便捷, 所以网络语言追求形式的简洁。其次, 人们传递信息或者表达关爱也力求快速简洁以便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这些同样致使网络语言呈现简洁的特点。最后, 键盘由26 个英文字母、10 个数字还有若干个符号组成。尤其在输入汉字的时, 以使用频率最高的拼音输入法来说, 输入一个“好”字便需要先输入“h”“a”“o”三个英文字母, 键盘上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并无规律可循, 费时费力, 然后需要在几十个同音同声调或者同音不同声调的的字中找出想要输入的“好”字。所以打字的速度远比不上说话的速度, 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一种挑战, 所以网络使用者想尽办法去减少打字的数量和长度。
第一种情况是使用首字母缩略词, 例如"BT" 代表“变态”, “ZT”代表“转帖”。第二种情况是使用数字谐音词, 例如“1314”就是一生一世的意思, “5846921”代表“我发誓永远爱你”的意思。字母和数字都可以在键盘上直接敲击出来, 并且数字在键盘上是按大小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 找起来快速方便, 不像汉字那样需要先打出拼音然后再从不计其数的汉子中选择, 所以首字母缩略词和数字谐音词就大大缩短了打字的时间。而且这些字母词显得俏皮可爱, 数字词也可以委婉的表达爱慕之意, 深受年轻网民的喜爱。
网络语言的简洁性虽然看似平常无奇, 但背后却有强大的理论支撑。从语言经济学看, 网络语言的简洁性遵循了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收益的原则。在《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中Zipf提出人类在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是会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力, 即单一化的力和多样化的力 (引自刘念, 2004:91-94) , 或者说说话者既要尽量选择简短的话语节省自己的体力, 又要使听话者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使听话者理解起来也省力。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Grice也提出了会话原则中的量的原则, 即“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当前交谈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胡壮麟, 2001) 。由此可见, 网络语言的简洁性正是遵循了Zipf的省力原则和Grice会话原则中量的原则。
二、网络语言的创造性及其成因
整个人类社会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中, 语言是社会政治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 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 也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 需要新的语言来命名和解释。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不断更新其词汇词义。外来词、旧词新意、词义的扩大或缩小就承担起了此重任。对于在国外兴起的事物大多直接采用外来词或者采用其翻译或音译形式, 这种网络造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尊重新事物的文化和特点;例如, 我们所熟悉的“维他命”是从英语单词“vitamin”音译过来的, 而汉语的“维他命”也是音译的相当成功, 意为维持生命, 一看便知是一种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进来新流行的“草根”则是出于对英文单词“grass roots”的翻译, 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 二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者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草”被认为是一种很普通而且没什么价值的植物, 汉语中也有“野草”“杂草”之类的词汇, 但是“草根”也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有首诗中写道“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就是对草旺盛生命力的赞美。在笔者看来, 中国的“草根”阶层正是具有平时看起来很平凡但生命力却很顽强的特点。而对于国内的某种新事物或者新现象, 大多采用旧词新意或者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这种造词方式。例如, “马甲”原指一种没有袖子的衣服, 自从网上流传出“别以为你穿了马甲我就认识你了”之后, “马甲”就有了伪装的意思。“同志”一词原指志同道合的人,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兴起时期, “同志”一词更是带有褒义色彩, 有尊敬的意思, 专指共同革命的盟友, 是区分敌友的标志, 而后“同志”一词的使用范围渐渐缩小, 使用频率渐渐降低, 直到最近“同志”被赋予了同性恋的含义才又开始流行起来。“同志”一词词义的发展变化很好地体现了词义的缩小及后来的旧词新意等变化。
语言学界公认语言具有创造性。网络语言首先是一种语言, 因而它也就具有语言所有的特性, 网络语言因其独特的优势将语言的创造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 大部分网民是年轻人, 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 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 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 喜欢非主流、个性化, 这就为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 网络是一种虚拟环境, 人人都可以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随心所欲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创新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网络是一种大众文化, 网络语言也是大众化的语言而非高深莫测的学术语言;在网络中, 没有地位的尊卑差别, 人人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条件, 没有一种语言是标准的、规范的, 也没有谁的语言优于别人的语言。
再次, 网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也为网络语言的创新提供了资源。前面提到大多数网民都是年轻人, 受教育程度高, 以国家主人的姿态对时事关注度高, 并乐于也有能力表达对这些时事的见解。前几年的网络流行的“我爸是李刚”出自一个在校园内飙车撞人的富二代之口, 从此这句话便被网友流传开来并赋予了各种倚仗权势横行霸道的含义, 这句话的流传不仅仅是网民对这种官场徇私舞弊的调侃, 更是对中国法制不健全、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失望与无可奈何;近几年中国空气质量急剧下降, 雾霾、为人民服“雾”、厚德载“雾”, 自强不“吸”、“霾”头苦干, 再创“灰黄”等网络语言幽默诙谐的调侃着严重污染的空气现象, 一方面体现了网民乐观的生活态度, 另一方面这种语言简单易懂, 传播快, 容易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网络语言的新颖性
网络语言的新颖性不仅表现在形式新上也表现在内容新上。首先, 20 世纪50 年代随着计算机的产生, 网络逐渐兴起, 至今历时不足70 年, 而且网络直至90 年代才传入中国, 作为网络的产物, 网络语言也属于新生事物, 网络语言也是近些年来才受到关注和重视。其次, 网络语言在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 形式多种多样, 集合了各种元素。例如英汉结合词, “聊天ing”“逛街ing”“吃饭ing”等等, 在英语中“ing”是现在进行时的意思, 所以在动词后面加上“ing”就表示正在进行此动作。网络语言的新颖性还体现在网民在交际过程中偏爱使用大量的符号还有表情。传统的语言, 无论口头还是书面的, 几乎很少使用符号, 更不用说表情了。网络语言还会及时更新其符号和表情, 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过新年的时候就会有鞭炮的符号, 过中秋的时候就会有月饼的符号, 这些符号经常给网民带来惊喜, 网络语言以其丰富的符号和表情赋予了传统语言无可比拟的新颖和趣味性。再次, 网络语言在内容上也具有新颖的特点。网络以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最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娱乐方面的新闻事件。自从有了网络, 电视以及报纸这两种传统的传媒方式的重要地位就开始动摇了。网络以其上网时间自由、成本低的优势深受网民喜爱。网民可以在工作之余, 午餐或者地铁上拿出手机来关注世界各地的新闻, 而不用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守在电视机前等着播报新闻, 同时省去了每天去取报纸的烦恼, 也省去了一大笔预定报纸的开支。网络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新闻, 而且是社会、娱乐、军事、体育、财经、理财、法制、科技、历史、健康等各版块一应俱全, 网民只要随意移动鼠标或者在屏幕轻轻点触就可以随意切换想要看的版块, 而电视和报纸都有固定的版块, 财经新闻就只有关于财经的, 体育报就只有关于体育新闻的。
四、网络语言善用修辞的特点
当人类遇到陌生的事物时总是试图将其与原来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表现在语言学上就是人类试图用原来的语言表达陌生的事物、感觉、思想, 而修辞则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比喻就是在陌生事物和熟悉事物之间找出相似点, 从而以熟悉之物理解陌生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像“潜水”本身是一种运动, 用于网络语言就是指那些经常在各种论坛社区群组隐藏不发表任何意见的行为, 真正的潜水默默无闻不被人发现, 正好符合网络中在线但不发言的行为。像这样的生动形象的用法在网络语言中比比皆是。另外, 在网络语言中, 仿拟也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比如, “金领、粉领、蓝岭”等词都是从“白领”仿拟出来的, 白领指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者, 有稳定的收入, 穿着得体;“金领”指行业间的领导者、精英人才;“粉领”指从事女性集中的行业的从业人员:“蓝领”是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房姐、房叔、房妹、表叔”等, 都是物品+ 称呼, 这些仿拟词形式一致、结构对称, 表达的意义层面相近后者相反。这也是词汇学中的一种构词方式。这些词形成了新的族群, 为丰富网络语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结语:
网络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而语言则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并且反过来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网络语言的兴起一方面改变了人类的学习交流方式,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滥用, 比如暴力、色情等网络词汇的出现, 也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研究网络语言并对其加以规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念.网络流行语的经济原则[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 :91-94.
【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推荐阅读:
媒体语言的规范问题05-18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09-10
语言媒体09-15
媒体语言发展刍议06-13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利弊分析的论文05-26
语言的演变分析11-06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缺点分析09-06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利弊分析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