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媒体(共12篇)
语言媒体 篇1
摘要: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务新媒体的语言应用进行阐述:相关语言应用的现状、特点, 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影响政务新媒体语言发展的因素, 政务新媒体语言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
信息交流和传播离不开媒体这个工具。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 传统的或是新生代的, 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媒体内容的传播效果离不开语言, 语言还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由此语言成了社会文化环境的一大组成要素。语言有其特点, 媒体语言也不例外, 因为时代的更替、科技的进步、媒体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 媒体语言展现了独具一格的特点, 比如语言风格多种多样, 语言材料丰富多彩, 使用媒体语言的人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语言生活。
所谓新媒体, 是继传统媒体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有广播、报刊、电视等。新媒体得力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 依靠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互联网等渠道以及手机、数字电视机、电脑等终端, 向新媒体使用者提供信息和娱乐内容。
在政务中, 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光靠传统媒体, 媒体形式过于单一, 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新旧媒体交互使用时政民互动的需要。由此, 新媒体有助于大大提高政务信息传播的效率, 进一步促进政民对话和舆论引导。
一现状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发布的《2014年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显示, 较之之前, 2014年全国各级政务新媒体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 政务新媒体的活跃度持续提升, 政务新媒体在各级政府部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网络舆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特点
有了新媒体, 政务信息传播更广泛, 可以从国内发展到国外, 更具社会性, 层次和内容都更丰富。
有了新媒体, 政务信息及时或实时传播成了易如反掌的事情, 因而时效性更强。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那个时代技术手段不够发达, 广播、电视等大多采用录播手段。在使用新媒体的情况下, 信息传播和接收之间几乎是共时的, 传播和接收的环境是全开放式的, 不再像用传统媒体那样有时间差。
采用了新媒体, 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 传播质量越来越高, 比如发行采用多媒体手段的网络报刊和使用数字、高清的电子媒体, 使信息传播质量有了飞跃。
以往的媒体语言多半指平面文字和有声语言。有了新媒体, 语言内涵丰富了, 除了静态的平面文字和有声语言外, 还结合使用副语言诸如体态、形象、服饰等。通过多年发展, 语言文字进一步规范化。
新媒体语言的表达样式更加丰富, 言语技巧更加多样, 不再局限于书面化语言和宣读式的播报, 而是语体更丰富, 文风更贴近受众, 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更多样, 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
使用新媒体后, 传播策略从重“宣传”转变为重基于媒体传播规律的“传播”, 以人为本, 把受众当主体, 关注受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以更贴近生活、贴近受众, 既宣传更传播。
三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在政务中日益频繁的使用, 持续不断地影响着语言的发展, 包括政务新媒体语言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现实的通用语言里, 也愈来愈受到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的影响。
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与现代语言规则发生着碰撞。政务新媒体语言被烙上了鲜明的新时代的特征, 这些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方便快捷、具有创新性, 大大充实了世人的语言生活。这样的文化现象既富有创新性又稍显青涩, 几乎全民参与造词, 给现实的语言生活造成了混乱。此现象虽然不一定能完全改变我们的语言, 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将来语言的发展。与此同时, 这或多或少给人们的语言交际带了一些困难,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本语言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新时期新媒体语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新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有些词更替非常快, 稳定性不够。出于娱乐游戏的心理, 抑或是为了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新媒体用户无所顾忌地随意发明创造各种各样的词语或符号来进行表达, 由此出现了诸如异体词、生造词、字母词、数字、图文符号混合词、汉字与外文杂糅式表达、各种谐音表达、答非所问的断裂式会话, 这样的表达方式俯拾皆是。另外, 有些人为了追逐时尚, 受千变万化的时尚文化的影响, 语言表达方式上的更替也就变得更快, 缺乏稳定性。
其次, 一些新媒体语言变异性强, 使用上有局域性的特点。任何新媒体语言刚出现的时候都呈现为局域语言, 也就是处于万维网这样语境下的交际语言。“这种新型的人际交际空间所形成的新型语体形式体现的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再次, 由于不同于传统媒体语言, 新媒体语言自从出现以来其规范体系是一块空白, 新媒体语言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 这种无人驾驭的局面导致新媒体语言被放任自流, 内容和形式上鱼龙混杂, 五花八门, 变成了“语言的放假甚至是语言的狂欢”。这种情况的消极影响已扩展到了大众交际领域, 同时也对语言规范体系提出了挑战。
四影响政务新媒体语言发展的因素
历史和时代的不断变迁, 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媒体语言的发展, 并使媒体语言自然而然地带上了历史和时代的深刻烙印。换句话来说, 也就是媒体语言的发展会受到如下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媒体自身的升级换代、受众的心理需求。
1. 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由于我国政治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民主和改善, 社会环境相应地一天天变得宽松, 科技不断发展, 大众的需求也愈来愈丰富, 新词语、流行语随之不断涌现出来, 数量之多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我国开始启用并普及了互联网以后, 举国上下网络造词现象日益多见, 民众的造词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 甚至到了造词现象司空见惯的程度, 新词语和流行语逐渐渗透到了网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每年都会发布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从此不难窥见, 政务新媒体语言的发展, 离不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迁, 两者休戚相关, 后者推动了前者的发展, 具体来说, 其中社会环境的优化是前提, 科技发展是基础, 大众的积极参与是推手。
2. 媒体本身的发展
媒体的发展, 也离不开媒体自身的不断发展进步、承上启下。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都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养分, 推动着媒体形态不断推陈出新, 从传统的媒体发展到电子媒体, 再到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全媒体, 媒体技术的每一次更高更远的跳跃都无不带动着语言的不断发展。
3. 受众的需求
受众的需求也影响着政务新媒体语言的发展。社会生活,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给媒体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同时前者的变化发展牵动着后者相应发生变化。在我国还没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 大众传媒主要是为当时的国家政治和国家建设服务, 相对现在而言, 那时候的社会生活比较单调划一, 媒体语言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实行改革开放之后, 受众的自我自主意识被激发出来, 社会生活被极大地放松和放开, 形式和内容上变得五花八门, 受众的需求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空乏单调, 他们还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这种受众需求的变化带来了媒体语言的多元化。
五政务新媒体语言的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类不断地发展进步, 这包括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些发展变化会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媒体形态, 与此同时, 传统的媒体形态不会消亡, 而是会在新形势下取长补短, 经过适度的调整和改造而获得新的长足的发展。这种兼容共生、相辅相成、谋求革新的媒体生存之道, 会使媒体语言的发展展现出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态势。
处理政务时, 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另一方面要能采用适应新形势的新媒体语言与大众进行沟通互动, 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华丽转身, 如何很好地做到这点, 这是当前政务新媒体急需解决的议题。
六结束语
时至今日, 政务新媒体的语言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特点显著, 但也不乏问题。有了新媒体, 政务信息传播更加广泛, 时效性更强, 传播技术愈来愈先进, 传播质量也日益提高, 语言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对信息既宣传也传播。有了新媒体, 政务信息的宣传和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新词稳定性差、语言变异性强, 使用上有局域性的特点, 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 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媒体自身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影响着政务新媒体语言的发展。处理政务时, 既要实事求是, 又要能灵活运用新媒体语言与受众沟通, 以实现政民互动的畅通无阻。如何做到这点是当前政务新媒体需要直面的议题。
参考文献
[1]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 2010 (3)
[2]邹立志.从语言系统本身看网络语言的规范[J].修辞学习, 2007 (3)
语言媒体 篇2
摘要:语言教育应是听、说、读、写、观察、表演、思维、想象、操作等行为的整合。随着电教多媒体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其艳丽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把看、听、说统一起来,增强了语言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丰富了语言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地效果。本文就利用电教多媒体,开拓语言教学活动的新天地的探索研究,做以下几点阐述。
1、利用电教多媒体的情境效果,激发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
2、利用电教媒体的生动灵活性,能够增强幼儿学习积极性,促幼儿与教学内容的直接交 流;
3、利用电教媒体的画面可塑性,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贯穿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
4、利用电教多媒体突破语言教学中的难点。
5、利用电教多媒体,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多元表述。
关键词:电教多媒体
语言教学
生动灵活性
画面可塑性
利用
语言教育应是听、说、读、写、观察、表演、思维、想象、操作等行为的整和,幼儿园的传统语言教学多在朗诵儿歌,讲故事中进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所以我们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孩子创设语言学习情境;随着幼儿园电教多媒体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其艳丽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把看、听、说统一起来,增强了语言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丰富了语言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地效果。而在选择使用多媒体时,应避免追求媒体翻新先进,场面热闹花哨,造成资源精力的浪费,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辅助幼儿语言训练时,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重难点,因地制宜设计课型。本文就巧用电教多媒体,开拓语言教学活动的新天地的探索研究,做以下几点阐述。
一、利用电教多媒体的情境效果,激发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
通过电教多媒体制作给幼儿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模拟的实境中,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其乐于说,敢于做,发自内心的去表述,为心理环境的创设提供前提基础,结合在活动中应给予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引导、鼓励幼儿建立一种自信,使之连贯、大胆地对主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以往我们用图片来进行情境性的语言教学,图片的效果不生动,幼儿兴趣持续时间短,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反复听说。当多媒体进入教学中后,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幼儿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唤起幼儿强烈的求知欲,电教多媒体在激起兴趣方面比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有效,例如:小班教学故事《魔术师》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制作成声情并茂、翩翩如生的多媒体课件,首先从网上下载魔术师,小狗小猫的形象动画,然后用frontpage制作出形象可爱、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活动场景,点魔术师的手就会变出许多各种有趣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整个活动幼儿都处在积极学习的状态中。如小班教学故事《会唱歌的大恐龙》,教师设计了大恐龙和每个孩子打招呼问好,每个孩子大恐龙所吸引,连最内向的孩子都大声的回应,通过实践证明,电教媒体在语言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激发兴趣,优化效果的作用。
二、利用电教媒体的生动灵活性,促进幼儿与教学内容的直接交流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影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是注意力,幼儿因其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稳定性差,注意力容易随着环境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常规教学中虽然可以通过调整教学程序、用口语、手势或其它一些方法来调动幼儿注意力,然而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而电教媒体所具备的色彩鲜明、再现真实、视听生动、画面丰富、动感性强、活泼直观等特点非常符合幼儿兴趣的需要,再配以老师的引导,对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发散幼儿的思维,增强幼儿想象力有很大地帮助。例如语言故事《小兔乖乖》,我将故事主要情节制成幻灯片,小兔和大灰狼制成抽动片。教学时,根据情节需要,分别出示跑动的小兔和大灰狼,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画面。对于教师的提问,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回答,甚至连故事中没有的词句,幼儿也能创造性地讲出如“兔妈妈刚走,大灰狼就悄悄地来了”等等。讲完故事,再请幼儿听《小兔乖乖》的歌曲录音进行游戏表演,幼儿们在游戏中能分清角色,并根据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创造了许多游戏情节,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幼儿与教学内容直接交流的目的。
三、利用电教多媒体突破语言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语言活动中教孩子正确发音,发声、吐字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因为幼儿的发音器官发育还不太完善,发音不太准确,平舌音、翘舌音分不清是常有的事。把“世上只有妈妈好”唱成“世(xì)上(sàng)只(zǐ)有妈妈好”把苹果说成苹果(duǒ),把四说成(xì)也大有人在。说话不会呼吸换气,听上去非常不舒服。我经常性地放这些儿歌的录音给他们听,让他们感受到《小红帽》中小朋友朗诵在哪里换气,听多了,孩子们自然改掉了原来的发音错误。另外,听录音,还能让幼儿模仿用自然圆润的发声,富有情感地郎诵演唱儿歌。幼儿园的孩子刚刚学会说话,他们只知道力求把音说准,把字吐清,但不知怎样发声。通过听录音,孩子分辨出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自己应该怎样说,而且还能巩固和提高幼儿的听觉判断等基本能力。
在幼儿的个性中,敢于表现自我的成份,所占比例非常大,而常规教学中,你讲我听的教学方式,以及所附带的权威性,无形中压抑了这种表现欲望。电教媒体所特有的仿真性激活了教学氛围,使幼儿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大胆地发挥想象力,自由和完整地表达了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这也是我们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扩大充实具体的感性经验,将一些童话,科普故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声像结合,如“小水滴旅行记”、“小蝌蚪找妈妈”等,让幼儿在图文并茂的幻灯片的播放过程身临其景,直接感受,切身体验,使幼儿的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清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象及运用。
四、利用电教多媒体,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多元表述。
由于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语言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幼儿,能说会道,能展示自己;而有的幼儿则少言寡语,生来羞怯,在这样存在着两极化的群体中如果语言活动中教师没有丰富的素材,很容易导致语言教学的片面性:会讲的总是那么几个孩子。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我们认识到: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科学、艺术、健康等领域都是融会贯通的。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所有的孩子都获得发展。
1、用录音机,语音实验室记录孩子自己的声音,让孩子听听自己的声音。如诗词朗诵,孩子们听到自己朗诵的诗词,一个个都兴高采烈,体会到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了解自己声音的独特性。
2、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充分地品味出其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视、听、说同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制作为课件,能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例如:看图说话《秋天》,教师根据作品主题制作成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复合抽拉式投影片,选择舒缓、悠扬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作背景音乐,让幼儿自由讲述同步欣赏,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看图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电教媒体的画面可塑性,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贯穿思想教育,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
幼儿的思想是单纯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幼儿在接受事物的能力上囫囵吞枣式的无是非辨别可言,他们的思想就是一张白纸,可以随意的图画。我们的教育目的重在育人,就是将美好和丑恶的事物泾渭分明的刻写在幼儿的思想里,引导幼儿认清事物存在的本质,提高辨明是非的能力。电教媒体的画面可塑性,能够非常直观地将要颂扬和鞭笞的对象表现出来,如《龟兔赛跑》中的乌龟的勤勉、踏实和坚韧,兔子的骄傲、自满和浮躁性格;以及儿歌《小熊过桥》中小熊不畏艰难的品格等,都能够通过电教媒体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使幼儿在生动有画面形象里准确地把握了真、善、美与假、丑、恶对立关系,为他们今后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美的表现有三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美给人的最初魅力就是空间感,幼儿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弱,空间知觉差,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美育时,运用优美的录音,再配上直观形象的画面,可以使幼儿充分、直观地感受美。
例如,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掌握各种颜色的名称,我制作了《颜色》课件,给幼儿呈现出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飞翔的小鸟,一朵朵美丽的各种颜色的“天外飞花”。随着轻柔的音乐,幼儿进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既巩固了颜色名称,又复习了一些基本语句,还让幼儿得到了美的熏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动态的画面的变换,灵活的操作控制,在幼儿前一个兴趣点将要消失时,又有新的兴趣点产生,始终保持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幼儿各种感官的参予。让孩子心领神会,使幼儿感受到美的真谛。
多媒体课件多变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既以景激情,给幼儿美的享受,陶冶幼儿的审美情趣,又能解决用传统方式不易解决的活动中的难点,发展了幼儿的非智力目标。相比较来说,智力目标通过幼儿的回答可以较为明显的体现出来,但非智力目标则是隐性的,不易把握。在《鸟类大罢工》中,活动的一个难点是引导幼儿尝试体会故事中的各种情感,这仅靠教师的讲述和挂图是很难达到的。在课件中,我为每个环节配上了不同的音乐,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时而无奈。画面从优美明快变为荒凉阴暗再变为优美明快,幼儿边听故事边看画面,同时感受着音乐的情绪,脸上的表情也时而欢快时而难过,轻易的解决了活动的难点,同时让幼儿受到了美的教育。当小鸟们罢工后,害虫们大肆破坏,优美的画面变得阴暗凄凉,具有破坏力的音乐响起。在这里播放暂停,教师提出问题,请幼儿想办法救救树木。幼儿因为视觉和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在自由讨论中大胆发言,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要给树木们盖上一层东西,挡住害虫;有的要给树木喷上无害农药,把害虫毒死;有的要用烟熏害虫……幼儿热烈的讨论使这一环节形成了一个高潮。轻而易举激发起幼儿强烈的环保意识。
实践证明,利用电教媒体的特性进行教学不仅能增强课堂活力,而且还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能力等。电化教学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它能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愉快地获取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多媒体技术戡称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思想,因此这必将是一种教育的趋势,更是一种教育的必须。总之,由于我们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运用了电教媒体这一手段,为幼儿创设美的情感,激发了幼儿美的联想,提高了幼儿审美素质。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明显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用好电教媒体 上好语言活动 篇3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语言活动中,我们都会为幼儿准备一些教具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而提供的教具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电教媒体的播放方式和它的声、形、景,贴近幼儿的生活,直接刺激幼儿的感官,更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述活动“取皮球”,为了让幼儿能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教师就结合幼儿日常生活设计了一系列的声话同步的电教软件,让幼儿清楚形象地看到、听到皮球掉到坑里的情景,很快就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在让幼儿认识“小动物洗澡”时,教师运用录像,向幼儿展示许多小动物不同的洗澡方式:母鸡沙浴、家猪泥浴、野马风浴……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教师运用投影手段,通过左右抽拉、移动、覆盖,让画面由静变动,让幼儿看到小动物在银幕上作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再学说短句,幼儿的学说热情更加高涨了……适当的凭借物(电教媒体)可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讲述能力。
二、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启发式提问
语言活动中,教师的启发式提问是为了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和用恰当的词汇表达,提问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的语言讲述质量。为了更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把电教媒体和教师的启发式提问有机的结合起来,常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语言活动“啄气球”,刚开始的时候就直接告诉幼儿活动的名称,让幼儿根据题目想一想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由于问题引起了幼儿的兴趣,而且范围较广,一开始幼儿就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说出了各种不同的原因,这时候教师再出示投影让幼儿仔细观察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并让幼儿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当讲到“小白兔拿着气球飞上天”时,教师利用抽拉投影片引导、启发幼儿“可以用什么办法帮助小兔安全落地?”帮助幼儿分析各种方法的安全性,找出最可行的办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电教媒体把提问设计好,还应该把握好这些提问,按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随机应变。
三、让幼儿自主操作电教设备,进行语言活动
语言活动中,仅仅引出新的讲述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幼儿实际操作新经验的机会,以便他们更好地获得这些经验。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旺盛,喜欢自己触摸和摆弄。因此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还要大胆地让幼儿尝试操作一下各种电教设备。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使用电教设备时,幼儿都会感到新鲜、好奇,会偷偷在活动前或活动后摸一下,弄一下。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电教设备应向幼儿敞开。幼儿自己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电脑等设备对幼儿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再放上自己的作品,就更让幼儿乐而忘返。例如:创作活动“画画讲讲”,幼儿先在纸上画上自己所要讲的故事的形象、情节,然后把作品放到投影上,让小朋友看着电视里自己的画,听自己讲故事,那份喜悦,那份成就,别提有多高兴了。又如:讲述活动“西瓜船”,教师录了一段音乐配合幼儿讲述,幼儿十分感兴趣,每次活动,录音机前都坐满了,大家都说“喜欢听着音乐讲故事”……让幼儿自己操作电教设备,进行语言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又发展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论新媒体语言的规范问题 篇4
没有媒体, 信息就没法交流和传播, 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又需要语言来表达。语言直接影响到媒体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效果, 语言也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分的一个基本要素。媒体在发展变化, 媒体语言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网络发达的当代社会, 新媒体语言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极大的丰富, 人们参与语言探索的积极性空前地高涨, 这些对社会语言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新媒体出现以来, 新媒体语言缺乏规范, 处于无人驾驶的无序状态, 本文拟探讨新媒体语言的规范问题。
一语言特点和语言规范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 新媒体语言发展如燎原之火, 熊熊燃烧起来, 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影响着现实的通用语言, 对现代语言规则带来挑战。新媒体语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一方面, 广义上讲, 它是指与各种联网或网上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方面, 它指网络中人们交际用的语言。后者就是狭义的新媒体语言范畴。新媒体语言与新时代下的各种媒体密不可分。
一方面, 新媒体语言有其令人耳目一新的特点, 即用词简洁明快、形象逼真、幽默风趣、创新性强、饱含灵感的火花等。诚然, 语言生活平民化, 全民参与造词, 把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出现事件化词语, 即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或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 这事件或现象被用一个新词高度概括出来, 由此信息量高度浓缩化;新词数量快速增大, 这是因为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形成了广阔的传播空间, 传播环境层次性更强, 自由度更高, 新媒体用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去, 新词词源更加丰富多样, 新词数量也就大幅度增加;一些新词来得快去得也快, 犹如昙花一现, 就很快从人们的口中、笔下、指下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特点反映了新媒体时代的一大语言现象, 新媒体语言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库。虽然不能整个地颠覆我们的通用语言, 新媒体语言正不无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通用的语言活动和发展中。但另一方面, 新媒体语言有着显而易见的既比较青涩和稚嫩、不够成熟, 又新词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人之间的交际变得更加困难, 甚至多少会妨碍语言表达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全民造词”必定会冲击通用语言, 扰乱现实语言生活, 造成不可避免的语言规范问题, 具体如下:
其一, 新词语不断翻新, 一些词语更替很快, 根本无稳定性可言。在当今宽松的网络新媒体时代, 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 为了省时省力, 有时是出于娱乐游戏心理, 再加上时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新媒体用户几乎是无所顾忌地使用或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词语, 生造词、异体词、字母词、数字、图文符号混合词、汉字与外文杂糅式表达、各种谐音表达、答非所问的断裂式会话几乎随处可见可闻, 并且语言更替快, 稳定性欠缺。
其二, 一些新媒体词语具有高度变异性, 明显带有局域性。其实任何一种新媒体语言都是以局域语言的形式出现的, 比如网络语言就是人们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进行互动交流的语言。这种不同以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空间所使用的新型语体形式实际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方言。
其三, 出现新媒体及其语言以来, 新媒体语言因为没能像传统媒体那样得到有效的规范, 以至于在新媒体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成了人们为所欲为任意发挥的语言形式, 即“成了语言的放假甚至是语言的狂欢”。并且新媒体语言在与通用语言的融合过程中出现泛化现象。新媒体语言的不规范性已负面地延伸到了大众交际领域, 这已构成对通用语言规范体系的巨大挑战。
二新媒体语言规范对策
信息化时代的新媒体语言规范, 不是某个个人的小事, 而是一项全民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在语言规划中加以体现, 通过政府或社会团体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的干预和管理, 以解决现今新媒体语言交际中的语言规范问题。
1. 调整研究视角, 树立科学规范观
不同语体有不同语法。新媒体常整合影、音、文字等信息并注重互动性。信息时代新媒体的交际环境, 催生了新风格的新媒体语言, 新风格引发了分析语言的新思路, 新思路继而引发新的分析法, 由此带来新的分析结果。分析的时候, 要综合传统语言分析法和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文化学、传播学、统计学等的分析法, 还要探究新分析法。总之在研究语言规范的视角上, 不可简单了事也不可故步自封。
2. 建立国家新媒体语言研究机构, 研究语言规范
迄今为止的新媒体语言规范研究还停留在学术讨论上。需要国家建立新媒体语言规范研究机构, 发动专业研究人员, 在新媒体语言发展规划中涵盖新媒体语言规范研究, 已快马加鞭研究并制定我国新媒体语言规范规划, 这样方能进一步推动新媒体语言的规范工作, 使语言生活化更加健康和谐。
3. 加强语言文字的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
要有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 方法很多, 使用法律来强制规范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来, 语言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该法实际实施效果, 也要从语言规范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断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 加强各级语言文字部门的管理机构建设, 明确对语言规范的统筹指导和监管的职责, 加强相关法制法规宣传。2006年3月1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生效, 后来教育部出台了《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 这些法律和规定对新媒体语言的规范起到了积极作用。
4. 编纂网络语言辞书, 贯彻规范宗旨, 传播规范效果
到2014年5月, 教育部、国家语委已第9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新词新语一贯是报告考察的重点, 报告充分肯定了网络在催生新词语上的作用, 通过整理每年推出的新词热词, 对语言的使用起到了正面引导的作用, 贯彻规范宗旨, 传播规范效果。
5. 提高新媒体语言声望, 用传统媒体语言做示范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文字应用系姚喜双主任曾明确要求规范媒体语言, 因为言语交际要加强必须规范语言, 大众传播要广泛也需要规范语言, 媒体语言需要通用语言为其树立好榜样。媒体兼具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传统媒体, 一方面因其传播范围极其广泛, 另一方面还因为其所具有的不可辩驳的权威性, 而使其具有独具一格、责无旁贷的示范作用。
6. 借助学校教育, 带动社会语言规范
需要大力加强学校的通用语言教育, 不断教育学生深入了解所处地的规范的通用语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首先, 充分重视并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加强规范教育, 这可以通过常规性的宣传来达到效果;其次, 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使之体会通用语言之美;最后, 教师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规范的新媒体语言, 积极指导学生鉴别、使用健康的新媒体语言, 以形成正确的语言观。
三结束语
新媒体背景下语言规范问题是当今语言生活中为人关注的一大议题。对于新媒体语言, 我们应该采取恰如其分的态度和做法, 既不能加以歧视, 也不能对新媒体语言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漠然置之或视而不见。社会生活需要语言来描述和反映, 语言规范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这个新旧规范更替的过程中, 必须认识到语言创新的重要性, 因为语言创新使语言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语言发展离不开创新, 如若否认创新, 抵制创新, 那等同于把语言的生命力给扼杀掉。对于新媒体语言, 语言工作者应坚持变中有稳、稳中有变的辩证原理,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因势利导, 以确保新媒体语言健康和谐地发展。
摘要:新媒体是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继传统媒体之后发展壮大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媒体语言规范进行了阐述:新媒体概念以及媒体、信息、语言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语言特点和规范问题, 新媒体语言规范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语言,规范问题
参考文献
[1]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M].上海:三联书店, 1998
[2]邹立志.从语言系统本身看网络语言的规范[J].修辞学习, 2007 (3)
[3]张伯江.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J].语言科学, 2005 (6)
[4]李宇明.语言生活需要用法调节[J].语言文字应用, 2010 (3)
[5]姚喜双.加强媒体语言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2005 (3)
语言媒体 篇5
在教学中,我正确引导幼儿对这种社会效应引发了学习兴趣。尤其我们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后,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幼儿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唤起幼儿强烈的求知欲,计算机在激起兴趣方面比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有效。
例如:大班教学故事《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时,教师先出示一只没有牙齿的、嘴瘪进去的大老虎的图片,好奇的孩子们被吸引住了,教师适时启发幼儿发挥想象,老虎怎么啦?有的幼儿说:老虎生病了?有的说:他被别的动物打败了?还有的幼儿说:老虎老了,没有牙齿了。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说着,然后,出示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没有牙齿的大老虎》,孩子们认真而专注地倾听一只聪明的小狐狸是如何拔掉大老虎地牙齿的故事,很吸引人。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保护牙齿的重要,像大老虎这么厉害的牙齿都会被蛀掉,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强弱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道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再如大班故事《聪明的阿凡提》,首先播放录像,幼儿通过声、画的配合,了解阿凡提是怎样的一个人:倒骑毛驴,自由自在地到处走,为穷人们做好事。幼儿在边听故事边看画面的同时,明白只有运用智慧才会战胜别人,故事中的阿凡提就是运用智慧战胜了愚蠢的皇帝的,不仅使自己度过难关,还让穷苦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而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了正直、聪明、有同情心的伟大形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教授诗歌《轻轻跳》时,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制作成声情并茂、翩翩如生的多媒体课件,在学习过程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整个活动幼儿都处在积极学习的状态中。通过实践证明,电教媒体在语言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激发兴趣,优化效果的作用。
二、巧用电教媒体,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幼儿语言时,教师要注意及时帮助幼儿巩固刚学过的知识,这就需要电教媒体帮助提供生动具体而有趣的形象了。因为电教媒体所提供的形象质量是最优的,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提供的。例如:中班童话故事《春天的电话》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思维从感官向具体形象过渡的特点,在网上先下载一种电话的铃声,幼儿在感到惊奇的时候,马上播放出春天的画面,叮铃铃一个春天的电话惊醒了屋里冬眠的小动物,原来,是小朋友们请小动物到春天的阳光下做游戏,然后,孩子们拉开教师设计好的立体的窗,操作插在里面的小动物,演示和表达无约无束。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为主,因此,计算机在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的基础上,增强了幼儿快乐的感觉,使幼儿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讲述积极而自信,加速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消化。同时,幼儿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巧用电化教学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语言教学,往往是成人讲,幼儿听,教师习惯用统一要求,用同一的问题去教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这实质上是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局限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应该做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和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加全面的发展。
如,在大班故事《分房子》中,教师制作出两种不同颜色的两座新楼的课件,逐一出示六种动物,让幼儿根据各种动物的特点,帮助它们分房子(及楼层),然后给每幼儿一套贴绒教具(两座楼的卡片和六种动物贴绒),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生活经验,开动脑筋,按自己的意愿帮动物分房子,孩子们特别感兴趣,而且分得也各不相同,理由多多,总之幼儿在活动中是自主的身份参与的,这也大大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幼儿边听故事边看画面,了解动物各自提出的要求,在确定自己分得楼层不符合动物们提出的要求时,六人一组,智慧也多,在共同的合作下,找出正确的答案,每组请一代表按住动物,将它们分别拖到应住的楼层,然后用因为……所以……说出理由,他的回答得到肯定后,同组的幼儿为其高兴、欢呼,那种成功的喜悦,把做为老师的我也感染了。在这次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创造了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减少了思维框框与内在压力,幼儿有了想象的空间,增加体现个人特色的自由度,使幼儿的自我意愿得到实现,思维也活跃了,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观看动画片,增进幼儿概括能力
新媒体语言的模因研究 篇6
模因的概念自被提出至今已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使用。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领域更广,速度更快,用户参与度更高,是现下语言模因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通过语言模因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以期能为新媒体环境下语言模因的成因和社会化影响有进步发现与思考
模因与模因类型
1.模因论的起源
1976年英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出版的著作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了模因(meme)的概念——人类文化中也存在一种类似基因的遗传单位。而后,国内外学者针对模因这一概念,从遗传学、生物学、语言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观点,不断完善这理论体系,时至今日模因及其相关理论已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之。
作为种文化基因,模因的存在与传播必须依赖各种载体,本文以新媒体语言作为此次模因探究的主要载体,探究新媒体平台上形成的特色化语言模因与新媒体本身的传播特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模因传播类型
本文引用何自然学者依据模因复制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将模因划分的两大类型进行探讨:基因型与表现型。
基因型,即信息内容相同但传播情境不同,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我想静静”等2015年度网络流行用语都属于基因型的语言模因;表现型,即信息的形式相同但具体内容不同,如花样XX、中国好XX、最美XXX、让XX飞、XX去哪儿等。简而言之,基因型的网络用语模因是网友在新媒体平台上根据语言情境对已形成的语言模因的“借用”,而表现型是网友对已流行的语言模因进行创意型“填空”。
3.人人都爱说的强势模因
那些被复制的保真度高、被复制机会多、传播范围广、存活时间长的模因我们称为强势模因(何自然,201 3),弱势模因则相反。依据资料调查分析,笔者发现语言结构清晰易模仿,内涵风趣(自嘲性)能引发网友情感共鸣的语言较易成为强势语言模因。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就可以衍生出很多句子: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任性的体重说涨就涨,刚发的工资说没就没,亲情的火苗说灭就灭等,在网络上传播量极广,足见其复制能力之强。
弱势模因则相反,通常由于表意不明所以不易受到人们关注并加以使用和传播。值得强调的是,在新媒体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社会环境下,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会随网友的语言需求或背景事件变化等因素而相互转化,这也更要求媒介对语言模因传播与塑造的愈发重视。
新媒体的传播
1.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在现代社会,由于新媒体的普及使得每个使用移动终端的受众在成为信息接收者的同时也成为了信息的传递者与制造者。人们在使用新媒体浏览信息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与信息互动、再传递,甚至再创造的权利。现下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为:信息来源的范围更广,舆情载体的形式愈发多样,传播主题的互动程度高,民意表达的更真实,舆情危机形成的突发性凸显以及意见观点易偏颇。
以上这些传播特点的形成不仅对新媒体语言模因的多种表达方式及表达内容产生影响,对社会化语言交流、学习也带来了多方面的新考验。
2.新媒体语言模因的特点
正是由于以上总结的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导致新媒体语言模因往往脑洞大开,异彩纷呈。新媒体语言模因基本表现为以下几种特性。
快速性与流行性。即网友依据在新媒体上曝光的某个新闻事件的发生迅速做出反应,即时创造出与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如2015年,一封仅10个字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立马引爆了微博、微信朋友圈,被众网友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广泛运用到各种语境中成为201 5最火的网络词语之。
创新性与娱乐性。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谐音、简缩、拆分等赋予了该语言模因创新性的可能。当在新媒体平台上出现一种新的语言模因时,奇思妙想的网民便能利用该模因而创造出无数内容。
多样性与不规范性。网友接触国外网络文化的机会不断增多,类似A站、B站等弹幕网站受到年轻网友的青睐,网友对网络语言模因的接受范围也显现出更加的多样性与不规范性。如数字符号:2333、6666;拼音符号:prprpr、LOL;方言词汇:额滴歌神呀、怀神;中英文混搭:o不ok、hold住等。
新媒体语言的模因分析
1.新媒体语言模因的成因
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Blackmore,1999)而要想成为成功的语言模因需要具备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上,语言模因的载体必须满足能产性高、经济性强、实用性好等特点。如酱紫(这样子)、我宣你(我喜欢你)、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以上这些网络“新词”虽然不规范,但是或表述方式时尚或表达内容丰富,因此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颇有市场。
外部条件上,有相关事件背景,能满足公众心理表达需求度的模因更有机会成为强势模因。如2012年浙江卫视举办的大型励志类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收视爆红后,许多商家、人物都趁节目走红主动冠以“中国好XX'的头衔,吸引受众关注。
而近年来流行的“X婊”、“网红”、“拼爹”等语言模因则表达了普通民众情感上的诉求和发泄,公众心理即成为语言模因形成中的另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同理,社会文化氛围对语言模因形成亦有重要影响。一个社会越民主越有活力,思想也会越活跃,活跃的社会思想氛围则会投射到公众的日常表述内容中。不管是“富二代”、“官二代”还是“X婊”、“拼爹”……这些讽刺性语言的流行从侧面也说明了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宽松和包容现状。
综上而言,新媒体语言模因的形成,必须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新型媒介载体的快速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征,在相关事件背景出现时抓住时机迅速制造语言话题,激发公众心理表达诉求,引导公众产生情感共鸣,引发模因的进一步复制再传播。
2.新媒体语言模因的社会化影响
新媒体语言模因因其生成速度快、受众参与度高等特点,能比传统媒体更快速的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的时尚用语。在日益包容化的社会环境下,新媒体语言模因的产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需要注意规避的消极方面。
积极方面,正如前文所说,新媒体使每个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创造传播者,流行性强势语言模因的产生往往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心态,甚至是民意诉求的另一种表现。这种现象打破了以往弱势群体声音难以受到关注倾听的状况,让普通民众也有了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可能。
消极方面,由于新媒体的广泛参与性使新媒体的语言运用环境相对复杂多样,这尤其对还未形成成熟语言逻辑、树立正确三观的学生群体学习汉字汉语容易产生影响。网络语言的无规范化在传统学习中演变出的“火星体”、“梨花体”让看的老师无法判定学生的汉语水平。
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 篇7
1 媒体语言的界定
从广义上讲, 媒体语言包含整个传播符号系统。如播音语言、现场语言、形体语言、音乐语言, 都属于整个范畴。从狭义上讲, 媒体语言单指在媒体中使用的语言、文字。媒体语言的宣传功能体现在国家、时代、核心价值观上, 要求进行严肃、认真。媒体语言能够反映新时代、新事物的特征, 因此, 对它的界定标准、对象、出现时间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其实, 当下出现在受众面前的各种媒体语言, 都属于新语言, 都是社会发展变换的产物, 语言总是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流行的语言成为媒体语言, 比如给力、被就业、神马、坑爹、屌丝等等, 这些都是新颖特殊的流行语。
在本质上, 媒体语言只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工具。近年来, 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语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语言交流方式的变化、由说带来的语言变化、语言的本地化倾向、语言风格多元时代的到来。语言, 为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化从来就是人类特定生存环境下的产物。文化从来就是以推陈出新的方式消亡并新生。既有的文化不可能永生;新生的文化也不可阻挡。那么, 什么叫文化呢?文化, 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以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价值观念。而我们只会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那种生活方式。
2 关于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 首先是一个文化形态上的概念, 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同时二者可以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 相互转化。雅与俗都是文化, 只是与观众沟通和联系的形式和方法不同而已, 并无高下之分。中国人尤其是和文化沾点边的人都怕一句话:没文化。眼下的情形是, 有文化的少有人光顾, 纸质作品且不说, 就是诸如歌剧、京剧、话剧什么的, 看的少之又少, 而另一方面, 没文化的小品、相声、流行歌曲之类火得了不得。两相对峙, 却没有赢家, 没人看的有文化, 有人看的没文化;有人看的实惠, 没人看的有面子。
人的语言有雅俗之分, 文明礼貌为雅, 粗鄙肮脏为俗。著名相声家郭德纲说:别看我干相声这么多年, 我很难下个定义, 我只知道这是一门能使人开心的艺术。严格来说, 媒体语言的所谓雅, 应当是指精神和内涵的高雅, 而所谓的俗, 则是指表达手段和表现手法的通俗。“雅俗共赏”词汇中的“俗”, 显然不是指庸俗、低俗, 而是指媒体表现手法能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所接受和认可。所以, 谈论媒体的所谓“雅俗共赏”问题, 涉及到媒体理念、艺术种类的区分问题。
媒体语言与文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 文学的表达手段、文学语言可以做到通俗化, 而媒体语言的表达手段和表现形式却无法通俗化。媒体语言的表意性、抒情性、抽象性和时空性审美功能缺一不可。文学更注重的是文字的表意性和抒情性功能, 而媒体语言则侧重于文字的抽象性、符号性和时空性审美功能。
反对庸俗、低俗是一切文艺的当务之急, 但是, 反对庸俗和低俗, 不等于要反对通俗。所以, 文学的表现手法是可以做到通俗化的, 相对于标准语言, 媒体语言就是通俗化的产物。
3 媒体语言雅与俗的表现
媒体语言是一种文化释放的过程, 但是文化释放, 也能使某种语言劣根性出现, 走出雅的范围, 进入俗的峡谷。内容肤浅、格调庸俗已成为人们对娱乐节目的一大诟病。
3.1 幽默过度。
笔者发现, 在东北地方电视台媒体语言中, 媒体语言越发丰富多彩, 不和谐语言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 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东北人给人的印象是直率、敦厚, 通俗生动的东北语言通过小品、相声、电视剧、娱乐节目在国内流传。“他爹, 这地带安全不?”“据我观察, 没发现敌情。”这是黄宏、宋丹丹在表演小品《超生游击队》中的经典台词, 在《猫和老鼠》东北方言版本居然出现了, 另外还有四川方言、陕西方言、上海话版本等等。
3.2 语言暴力。
目前网络世界最大的负面效应是语言暴力泛滥。网络环境中语言暴力严重不仅容易颠倒是非, 使大众看不清事情的本质与发展方向, 也会使激情代替冷静的思考, 影响思考的客观、公正与深刻。
3.3 语言粗俗。
滥用方言也是语言混乱的一个表现。一些地方电视台为了竞争, 吸引观众眼球, 演员经常有地方庸俗之语, 满足部分人的低级趣味。各类休闲节目无限地放大底层群众的粗俗、随性, 而忽略人民群众的坦诚、善良等性格。这些不雅很俗的媒体语言, 满足观众的快感, 缺少文化品位, 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比如在东北方言中, “虎”表示一人莽撞、冲动, 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观众的快感, 在各种民生类节目频繁出现。
4 媒体语言功能规划原则
本文以为, 现在的媒体更加开放, 使得媒体语言更加多元化。目前,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 媒体语言的雅的方面, 正面的宣传功能慢慢在变质, 甚
伦理学视角下的新闻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道德层面上的新闻模式, 也即道德新闻或者新闻道德, 新闻道德与新闻自由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虽然新闻自由构成了伦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道德的前提和基础, 但追求新闻伦理的新闻才构成新闻自由实现的基本途径与方式, 是保证新闻自由的基础与条件。伦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道德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自由。
1伦理学视角下的新闻自由的必要
性分析
在伦理与自由之间, 伦理可能会需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如果人类缺乏最基本的自由, 则伦理本身就缺乏了其存在的土壤。同样, 只有自由的新闻才能称之为符合伦理的新闻, 也就是道德
伦理学视角下的新闻自由研究与分析
文丨王静怡
摘要:新闻自由是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基础, 而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又构成新闻自由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也是保证新闻自由有效实现的基础。新闻伦理是新闻自由的重要条件, 道德伦理新闻是新闻自由最终实现的重要标志与突出表象。
关键词:伦理学;新闻自由;关系研究
的新闻, 而不自由的新闻在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道德与责任的承载, 因此可以说自由是伦理与道德存在的基础。
自由, 某种程度上讲, 是保证伦理规范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同样伦理规范与道德也构成了自由发展的条件, 因此符合基本道德与伦理规范的新闻, 必然会得到普遍的传播推推广, 因此也必然会获得自由的机会, 所以可以说, 道德的新闻应该是自由的新闻。而超越了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与道德约束的新闻传播, 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的道德范畴内的品质支撑, 因此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此种风险或许会为新闻的自由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同时也可能会阻碍新闻的进一步传播。
新闻的自由发展或者说自由的新闻传播能否对新闻活动本身以及外化的社会环境与秩序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 主要要分析对新闻自由的限制状况的合理性。只有不断鼓励那些真正展现新闻传播活动内在价值与要求的, 符合基本道德要求与伦理规范的良性的新闻的发展, 才能真正将新闻的社会价值展现出来, 体现出新闻活动规律的道德性。也只有不断宣传有道德的自由价值观念且有良性道德的自由观念与自由新闻观念, 才能真正获得新闻的自由发展与整个社会个体及社会秩序的真正自由。
2伦理与道德的有效统一是构筑新
闻真正自由的基础
规范伦理学视角下的新闻, 其主要目的在于如何生产出符合基本道德规范的新闻, 因此可以说新闻活动和新闻道至个别媒体语言有不良的发展倾向。因此, 需要对媒体语言功能进行规范, 引导雅俗共赏。
首先, 坚守“品质、品位与品格”, 提高媒体语言的文化内涵。在丰富娱乐内容、增大知识信息含量的同时, 继续加强艺术的创新技巧。把一些缺乏内涵、浮躁的媒体语言剔除, 做到“不肤浅、有深度、有品位”, 或说“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但不平庸”。应该看到, 有些电视娱乐节目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如凤凰卫视的《娱乐串串SHOW》, 就把娱乐和人文内涵结合得很好。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开心辞典》等则将知识与娱乐结合起来, 通过设置“家庭梦想”、“场外求助”等形式, 将“知识就是财富”、“竞争与合作”、“亲情与爱心”等正面理念贯注到节目中。
其次, 加强道德规范语言、和谐健康语言的学习。休闲娱乐节目还应该接受一些学者和有关文化宣传部门的监督, 吸收学者提出的建议, 不断补充增加休闲娱乐节目的内涵。
最后, 实施立体化、本土化的传播策略。“立体化”、“本土化”是节目创新的比较可行的传播策略。所谓“立体化传播”也即“跨媒体传播”。电视娱乐节目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除了借助电视媒介本身外, 还应该联合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 并积极利用手机等现代传播工具, 整合相关媒体资源。
总而言之, 语言可以源于生活, 但也一定要高于生活。媒体语言, 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任何其他载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把握媒体语言的研究对象, 使广播电视语言规范而多样, 高雅而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
摘要:如今, 媒体语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而违背语言文明规范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媒体语言开始出现低俗化倾向。本文试图从审视当今媒体语言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入手, 阐述媒体语言的“雅”与“俗”关系, 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媒体语言,通俗,高雅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宇明.语言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
[4]姚喜双.加强媒体语言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2005.
[5]灵红.粗鄙化当代媒体——语言新变中的浊流.语文建设.2001.
语言媒体 篇8
本文从一般语言学的角度, 揭示多媒体画面语言的本质属性和语言特征;探讨多媒体画面语言学划分为语构、语义和语用三部分的理论依据, 旨在考证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的合理性, 即研究它的思路和结论都可在“一般语言学”中找到依据。
●为什么将多媒体画面视为一种语言
1. 多媒体画面具有语言的本质属性
一般语言学将语言定义为, 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 用于传达信息的有意义的媒介物。这个定义说明语言具有两个方面的本质属性, 即: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语言用于交流和思维。
将多媒体画面视为一种语言, 是因为它符合语言的定义, 即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符号系统, 并且可以用它来传递知识信息或视听觉美感, 也可用来进行思维。
(1) 多媒体画面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构成 (绘画、摄影、动画、影视等) 传统艺术中的基本元素, 早已分别形成了各艺术门类中的符号系统。多媒体画面的基本元素, 是由上述各传统艺术中的基本元素组合而成的, 将其分为图、文、声、像4种媒体类型, 并且运用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 (即画面语言的语法规则) 对这4类媒体的符号间关系进行规范, 从而使该符号系统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画面语言结构。
(2) 多媒体画面语言可以用来传递知识信息或视听觉美感。用多媒体画面语言编写的多媒体教材, 由于包含了图、文、声像各类媒体, 充分利用了学习者的视觉、听觉渠道和表象、概念渠道, 因而传递知识和美感的效果更加优于文字语言和传统艺术。
必须指出, 采用多媒体画面语言符号进行交流, 需要注意它不同于文字符号的两个特点, 即“以形表义”和“分时呈现”。
(3) 多媒体画面语言也可以用于思维。多媒体画面语言是通过视、听觉的表象渠道和概念渠道将信息内容传入人的大脑的, 这些信息内容可以在人的头脑中以表象和概念的形式进行思维加工。因此可以认为, 这就是运用多媒体画面语言进行思维的形式。
2.多媒体画面具有一般语言的三个特征
在语言学中, 语言一般应具有符号性、系统性和可生成性三个特征[2]。多媒体画面也具有语言学描述语言的这些特征。分别讨论如下。
(1) 符号性。语言学认为, 语言符号是有层级结构的:由语素、词组成短语;由短语组成句子。多媒体画面语言符号也有类似的层级结构[3]。例如, 图形语言符号的层级结构是, 由点、线、面组成形态;由色彩、肌理、影调组成属性;由形态、属性、声音、运动等组成运动画面 (即电视画面、计算机画面、多媒体画面) 。
(2) 系统性。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一种由语法规则维系的语言符号系统。多媒体画面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 它的语言符号是由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 (语法规则) 维系的, 这种维系需注意两个要点: (1) 内容上, 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规范的是视 (听) 觉要素符号, 即规范基本元素符号在画面上的衍变。强调这一要点, 是因为它明确了该语言基础理论 (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 的思路, 语法规则是需要按照这一思路运用的。 (2) 范围上, 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是从八个方面进行规范的。其中“突出主题 (或主体) ”、“媒体匹配”和“有序变化”三个方面基本规则用来覆盖“图”的静态呈现和动态呈现;文本和解说两个方面的艺术规则对文字语言的形、声在画面上的呈现进行规范;色彩和背景两个方面的艺术规则对图、文的属性和背景进行规范;运用交互功能方面的艺术规则对导航、互动教学方面的运用进行规范。从而体现了这套语法规则的完备性。强调这一要点, 是为了说明这套规则与该语言的基础理论密不可分, 即语法规则是从理论中提炼出来的。
(3) 生成性。语言学认为, 虽然语言符号系统是由有限的语言符号和语法规则构成的, 但却能生成无限多种句子。多媒体画面语言便是由有限的语言符号 (基本元素、视觉要素) 及其语法规则 (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 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有限性, 才能使多媒体画面语言具有可学习性, 并能利用它开发出无限多种多媒体教材出来。
因此, 可以将多媒体画面视为和文字一样, 二者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工语言。
●研究多媒体画面语言, 为什么要分为基础理论与理论运用两部分
1.语言学中存在“语言”和“言语”的概念
进入20世纪以后, 首先在语言学中提出“语言”和“言语”概念的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 , 他称其为“建立言语活动理论的第一条分岔路”。也就是说, 对于语言学, 需要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进行研究[4]。索绪尔所说的“语言”, 实际上是指由语法规则规范的语言结构, 而“言语”则是指运用语法进行表达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将“语言”视为一种工具, 便可将“言语”看成是工具的运用。1957年, 乔姆斯基 (美国语言学家) 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 创建了“转化生成语言学”, 其中提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概念, 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概念是对应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功能语言学, 其特点是重视语言的功能, 认为仅有语法是不够的, 需要通过功能和认知来解释句法和其他语言现象。
从上述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尽管语言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 但是索绪尔最初提出的区分语言与言语的思路, 却一直延续至今。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可以将该思路表述如下。
语言是一种形成了共识的、相对稳固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对外, 可以帮助人们进行交际;对内, 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思维。言语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讲话 (包括写作) , 是一种交流的行为动作;其二是指所讲的话 (包括所写的文字) , 需要考虑交流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 语言无非是一种工具。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犹如工具和工具运用的关系。
一般语言学认为, 句子是划分“语言”和“言语”的分界线。句子以下的静态单位, 包括词、音、义, 属于语言的研究范畴, 它们是组成语言这个相对稳固的交际工具的内部结构模式;句子以上的动态单位, 包括语流、语调、句群、段落、段群、篇章是人们运用语言系统这个交际工具在一定的语境中完成的, 属于言语的研究范畴。而且认为, 句子的模式属于语言范畴, 具体句子的运用属于言语范畴[5]。
2. 多媒体画面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分界线
在多媒体画面语言学中, 也是按照索绪尔区分语言与言语的思路, 将多媒体画面语言分为基础理论与理论运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认为, 多媒体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多媒体画面表现的, 或者广义地讲, 是通过 (包括电视画面、动画画面和多媒体画面在内的) 运动画面表现的。这就表明, 运动画面应相当于一般语言学中的“句子”, 是多媒体画面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分界线。
将多媒体画面艺术划分为媒体呈现艺术和画面组接艺术, 体现的便是按照多媒体画面划分的思想。前者将画面上各类媒体的基本元素, 视为多媒体画面语言 (符号) 系统中的“词汇”, 而将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视为规范这些词汇衍变的“语法” (衍变后的基本元素叫视觉要素) 。因此, 多媒体画面便是通过这些“语法”规范的“词汇”, 组成了各种表现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式, 即“句子”。显然, 这些属于多媒体画面艺术 (基础) 理论的内容, 对应于语言学中的“语言”研究范畴;后者按照不同题材和语境的要求, 运用编辑功能或交互功能对各画面进行组接, 就像组接“句子”一样, 旨在准确地表现各种题材内容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显然, 这些属于基础理论运用的内容, 对应于语言学中的“言语”研究。
●“多媒体画面语言学”为什么要分为语构、语义、语用三部分
现代语言学认为,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工具 (即符号系统) 、工具内部结构系统 (语法) 以及人们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语言系统工具的过程及结果的学科[6]。语言学分为“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语言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唯一对象的语言学, “语言”是指音义结合的词汇 (即符号系统) 和语法系统。言语的语言学研究人们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语言系统工具的过程及结果[7]。
美国哲学家英里斯则进一步把符号学划分为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组成部分。语形学研究符形之间的关系 (符号的结构) , 也称为语法学或句法学;语义学研究符形与符号对象之间的关系, 即符号通过符形所传达的关于符号对象的讯息;语用学研究符形、对象以及符号情境之间的关系。符号情境是指符号使用者之间应用符号传达思想感情时的具体环境[8]。
多媒体画面语言学借鉴了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观点, 也相应地分为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部分[9]。
其中多媒体画面语构学研究由语言符号 (基本元素、视觉要素) 及其语法规则 (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 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 属于“语言的语言学”的范畴。
此外, 按照现代语言学将“言语的语言学”中的语境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的观点。小语境指口语的前后语或书面语的上下文;大语境则是指言语双方的身份、场合、心情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根据编写多媒体教材的需要, 多媒体画面语义学将“小语境”的概念延伸为不同题材的教学内容, 研究画面语言的不同设计格式以适应这些题材内容的需求;多媒体画面语用学将“大语境”视为课堂教学环境, 研究画面语言的不同教学格式以适应课堂教学策略的需要。因此, 可以将多媒体画面语义学和语用学视为“言语的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如何看待多媒体画面语言学中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者的关系?
由于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规则与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密不可分, 如果将后者比作土壤, 前者则好像埋在土壤里的树根。语义、语用学是建立在语构学 (语法) 基础上的, 因此, 可以将它们视为由此树根长出地面的两棵大树。
参考文献
[1]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
[2]储一鸣.站在巨人肩上的开拓——《言语的语言学导论》述评[J].现代语文, 2008 (2) :125-128.
[3]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J].信息技术教育, 2002 (2) :79-80.
[4]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岑运强, 石艳华.二十年来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 2008 (4) :69-76.
[6]岑运强.语言和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J].汉语学习, 1994 (4) :13-16.
[7]岑运强.言语的语言学的界定、内容及其研究的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 (4) :71-77.
[8]视觉文化与技术.符号学的三分天下: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DB/OL].http://www.fromeyes.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39.
语言媒体 篇9
(一) 目标明确, 领导得力, 外宣工作又上新台阶。
黑龙江新闻社外宣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牢牢把握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宣传基调, 努力为黑龙江省外宣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我社, “内宣为主, 外宣为辅”的观念开始转变, 内宣与外宣同等重要、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共识基本形成。我们一方面加强了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 由一把手亲自主管外宣工作, 并调整了主要外宣部门的领导组成;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外宣传工作的人力投放, 将政治可靠、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和文字水平高的编采人员调整到重要的外宣岗位。
此外, 我社外宣载体形式有所创新, 外宣渠道更加拓宽, 外宣声势进一步扩大, 全方位、多形式的外宣格局已初步形成, 在现有日刊 (具备一定外宣功能) 、周刊 (专门面向在华韩国人) 、网站 (面向世界韩语使用圈) 的基础上, 一个更直接、更深入专门面向韩国主流社会的媒体——《黑龙江新闻·韩国版》按照省委宣传部和省外宣办的部署, 于2008年4月份在韩国本土创刊发行, 成功构筑了一个中韩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新平台, 为黑龙江省开辟了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的窗口。
我社主要面向韩国网民的韩文网站在省外宣办、省网宣办和东北网的大力支持下, 去年也已实现全面改版, 新闻资讯能力进一步提升, 外宣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 认清形势, 创新思路, 不断提高外宣工作水平。
1.当前, 各地都把外宣工作作为扩大开放, 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许多媒体都加强了自身的外宣功能, 特别是各地承担外宣任务的外文媒体更是竞争激烈, 这对新闻社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压力。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报社认真研究对策、开拓思路, 积极创新形式, 改进手段, 不断提高外宣工作水平和质量, 先声夺人, 赢得主动。到去年《黑龙江新闻·韩国版》正式创刊为止, 黑龙江新闻社的外宣阵势已经远远大于国内以及除韩半岛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同文种媒体, 发展上快了一大步。
2.我们改变了“外文媒体就是外宣媒体”的简单想法, 从增强本报的外宣功能上做了认真的研究和实践, 把如何将“独特的语言优势”转化为外宣优势作为本报重要课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并在实践中把“我们需要宣传什么”和“世界韩语使用圈需要了解什么”有机地结合起来, 贴近受众, 尊重并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运用不同受众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 增进亲切感和吸引力, 从而充分地发挥好本社独特的语言优势, 有的放矢地开展外宣工作, 切实服务好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
3.充分发挥各地朝鲜族干部参与外宣的积极性, 搞好地方的特色报道, 促进地方的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 为了提高地方朝鲜族干部外宣报道水平, 本社以办培训班的形式派出以一位副总编为首的指导组深入地方, 无偿为朝鲜族干部进行培训和指导, 到目前为止, 牡丹江、佳木斯、鸡西等地区所属各市县的培训工作基本结束;另一方面, 为了扩大《黑龙江新闻·韩国版》在国内的知名度, 提高外宣利用价值, 采取日刊宣传和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推介, 并主动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市县直接联系, 无偿为地方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服务。
(三) 精心策划, 抓住亮点, 吸引世界韩人关注的目光。
1.外宣工作的成效如何, 能不能达到宣传效果, 关健在于能否打造出外宣亮点精品, 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策划, 在细微处见功夫, 做到精益求精, 克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错误想法。为此, 黑龙江新闻社建立了社长、总编责任制, 明确策划主体, 把外宣策划列为社长、总编工作的主要职责, 加强对外宣工作、重大题材的策划。对重大选题, 组织集中采访, 合力攻关, 力争出精品, 杜绝了各自为政, 轻描淡写现象的出现, 达到了预期宣传效果。
2.黑龙江新闻社外宣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内各部门、各媒体间的密切合作、相互支持, 才能发挥整体外宣功能。特别是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报道, 黑龙江新闻社的几个媒体都在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下, 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 统一行动、相互配合、形成互动, 这样既达到了外宣效果, 形成轰动效应, 同时也提高了本报在世界韩语使用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进一步得到了受众的关注。
(四) 在开展同国外媒体合作交流的同时, 加强了对境外反华思潮的抗衡和反击。
1.2008年, 我社继续采取了“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加强与韩国企业和韩国主流媒体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 投入一定资金, 向韩国派出和派驻记者, 到韩国进行实地采访, 加强与韩国主流媒体的沟通, 同时, 也通过国内各地记者站, 深入韩资企业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并加大周刊在国内韩国人中的发行;另一方面, 黑龙江新闻社充分利用历史形成的与韩国之间的联系, 适时邀请韩国媒体同行来黑龙江省采访, 在接触中, 根据境外媒体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帮助对方选择一些题目, 共同制定采访方案, 这种“借船出海”办法, 既宣传了黑龙江, 又扩大了本报的影响力。
新闻媒体如何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篇10
网络语言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 网民为了适应网上交际需要而创造和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有着十分鲜明的特征:简便、新奇、欠规范的特点。
(1) 简便。在当今媒体条件下, 基于网络发展而来的手机媒体相较互联网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因此, 无论是信息传播还是网民交流, 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捷。为了追求速度, 缩略语、数字谐音表达、汉语拼音缩写以及文字录入时显示的第一个词就成了网络语言的首选。例如, “斑竹” (表示论坛中的“版主”) 、“酱紫” (表示“这样子”) 、“杯具” (表示“悲剧”) 等, 也有一些特殊的数字、符号来表示特殊的意思, 如“MM”来形容“美眉”, “88”表示“再见”等。
(2) 新奇。随着网络的普及, 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 使用网络的群体逐步从高学历人群向全员过度, 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关注, 往往煞费苦心, 不断创造和使用新奇的语言。于是, 给力、神马、高富帅、白富美、高大上、萌等词语不仅在网络中随处可见,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被网民广泛使用。
缺乏规范。在网络中, 由于类似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因而口语词汇大量出现;同时, 不严谨的语法逻辑关系、随意的语言表达、省略等句式结构也造成了语言表达的不规范。网民往往会滥用常规的构词手法创造并不符合语言规范的新词, 也会充分利用独特的格式创造出很多新鲜的表达。比如说去年年底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禁止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使用的“十动然拒”、“人艰不拆”之类的网络用语, 这些根据网络语言仿造生拼的词语, 或许还有网民能懂, 但把它们从网络搬到新闻稿件中, 只会让更多的受众感到“迷惑”, 影响节目信息的传递。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 网络语言的出现丰富了新闻语言的表达, 拓宽了新闻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 为新闻语言带来一股时尚新颖之风;但与此同时, 网络语言也给传统新闻语言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 特别是那些不规范用语的滥用, 严重影响新闻语言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因此, 对待网络语言, 我们要辩证地看, 把那些反映了时代进步、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词汇, 用以充实汉语言文字中, 在新闻媒体中使用。另一方面, 对那些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 生拉硬造, 内容低俗的词语要彻底地摒弃。在对网络语言甄选、使用、规范的过程中, 要秉承准确鲜明、简洁明快、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基本要求, 根据新闻语言及网络语言的特点要遵循以下几点:
形式一致原则。在新闻中使用的网络语言, 在形式上必须能与原有的汉语体系保持一致, 原则上采用汉字, 并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要求。去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 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 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 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 如“不明觉厉”、“火钳刘明”、“累觉不爱”等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这些要求, 正是基于汉语体系的完整性以及现在汉语词汇和语法的要求, 对于那些抛弃了汉字基石, 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 增加了阅读难度的网络词语, 新闻报道采用时要慎之又慎。
约定俗成的原则。新闻媒体的受众是广大公众。因此, 新闻必须选用为大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网络语言。有些网络语言已经广泛普及, 如“版主”、“黑客”、“博客”等, 无人不晓。去年《包钢日报》看发一篇《包钢环境治理赢来无数“点赞”》, “点赞”这个词语就是一个为大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网络语言, 就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里都使用过。这样的词语, 词义清晰而且被大众所接受, 所以即使在新闻中使用, 受众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那些完全丧失本来面目的网络语言, 会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比如说“5201314” (我爱你一生一世) , 这种表述只限于特定网民之间的交流, 故不能作为新闻语言。
不可替代的原则。任何词语之所以能够存在, 是其有特定的价值, 而这种价值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 是无可替代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原有的语汇系统中没有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词汇。因此, 吸收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 可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丰富新闻的语言表达。例如, 新闻里经常引用的“驴友”、“粉丝”、“潜规则”、“山寨”等词语, 所含的词义都有不可替代性。这些词语方便时尚、言简意赅, 读来让受众耳目一新。如果改用传统词语表达, 根本不能把背后的网络语言文化展示出来, 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可能表达不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媒体应该正确对待网络用语, 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魅力与价值, 把那些符合语言规范要求的网络语言吸收进入新闻语言, 丰富和发展新闻语言;对那些表意含混, 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词语应果断摒弃, 保证新闻语言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正所谓“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摘要:伴随网络传播的兴起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一新兴语言的出现丰富了新闻语言的表达, 拓宽了新闻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 为新闻语言带来一股时尚新颖之风;但与此同时, 网络语言也给传统新闻语言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 特别是那些不规范用语的滥用, 严重影响新闻语言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因此, 秉承什么样的原则在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本文立足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则。
关键词:新闻语言,网络语言,规范化,形式一致,约定俗成
参考文献
[1]何力.浅谈报刊如何用好网络语言[J].新闻实践, 2010.
多媒体辅助幼儿语言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 幼儿 多媒体技术 教学
一、营造动画,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幼儿是在交流和表达中发展语言的。语言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是相当重要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能调节活动气氛,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媒体课件所营造的生动形象、自然逼真、声音优美的动态画面,能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符合幼儿的思维习惯,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能力。
二、建构认知,培养感知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最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静态的物体和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生动形象,让幼儿身临其境,从而加深理解,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能力对语言表达的语感能力。
三、优化情境,寓教育于游戏中
轻松、活泼、流畅、自由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人机交互,是电脑的一大显著特点。在幼儿与电脑接触的同时,能立即产生反馈信息,这种交互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还能使讲授与演示融为一体。在丰富多彩、富于变幻的信息双向传递中,幼儿愉快、自然、主动地学习。因此,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
四、拓展空间,提高创造性思维
幼儿虽然没有很多的知识和经验,但同时他们的思维也没有被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他们既可以想象星月上的世界,也能够幻想昆虫小草的天地。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创造力很值得挖掘和开拓。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讲解、提问、设疑,启迪和激发幼儿思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多媒体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片面夸大其优点,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其缺点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
传统的语言教学,我们往往采用“一张图片或口耳相授”的比较单一的形式,这样很难让孩子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语言教学的运用,从一定程度上让我们从“口、耳”中解放出来,激活了语言的课堂教学。但是如果处理不当,还真算是“第三者”插足。有人曾经统计过,教师站在操作台旁的时间竟占整节课的四分之三,教师频繁往返于学生——操作台,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此时,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放映员,人际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取代,课堂被拱手让给了多媒体。
1.营造人情味,避免“机器化”。诗歌的韵律优美且极富情感,朗读是领会诗歌的重要手段。而事实上准确而富有情感的朗读并非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有的古诗教学课堂,老师扮演了“击键手”“放映员”的角色,除了几句简单的引插,就是不断地点击鼠标。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宰,多媒体的使用代替了课堂活动。其实我们的课堂注重交流,要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要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要求是双向互动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要视教学程序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感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武器”,而更有赖于教师调控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和气氛,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灵感的迸发。
2.多媒体的连接不能喧宾夺主。备课时教师总是一心在设计或下载精美的课件上下功夫,甚至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乃至会干扰教学进程的内容添加到课件中去。如此使用会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干扰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认识主体,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必须从目标着手,从实际出发,以是否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感培养、思维训练、文化熏陶,是否有利于提高实际效益为依据,合理地选用媒体。
3.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重整体性。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并不是幼教改革的一个孤立方面,在幼儿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教学技术后,必然会带来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体出发,将多媒体与教学的其他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發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试论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 篇12
一、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认知
1、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含义
媒体语言是语言与媒体相结合在传播中形成的, 有着与其他领域语言不同的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为了追求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人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正确的和最简洁的信息量, 媒体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工具。无论是传统媒体, 还是新媒体, 都离不开语言。所谓媒体语言, 则主要包括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等。要想了解媒体语言的特性, 首先要了解特性的含义。什么是特性?特性一定是独特的, 它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媒体语言的特性就是真实还原性, 是指对一件事情真实的还原, 真实还原性就是媒体语言具有真实的, 还原的特征。所以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就是对信息进行真实准确的还原。并且能够清晰、准确明了的传递某种信息。
2、真实还原性是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
媒体语言的特性有五种:真实还原性;高度规范表意性;社会性;文化性;和谐性。而其中媒体语言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真实还原性, 也叫做信息还原性。要想研究媒体语言的特性就要找到跟媒体语言对立的一个参照物, 那就是艺术语言。媒体语言的研究范畴是自然语言。相对于媒体语言的研究, 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属于典型的艺术语言。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真实还原性, 而艺术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性。虽然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真实还原性, 但是并不是说媒体语言就没有审美性的存在, 作为媒体语言来说它最本质的属性是对真实的还原, 而不是去审美。媒体语言即使有审美因素的存在也不是形式上的美。当我们对真实进行还原的时候, 当倡导善的时候它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审美。所以媒体语言的特性要谈审美性的话, 一定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美, 而不是形式层面上的美。我们在看报纸的时候大多是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因为已经得到想要的信息后就不会关注它是怎么表达具体的信息。媒体语言属于自然语言的范畴, 所以媒体语言在运用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清楚明了准确的传递某种信息, 而非追求语言表现的效果。
二、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表现
1、媒体语言是以表意为唯一的目的
日本的美学家曾指出人们说出的话语带有两种信息。一种是语意信息, 另一种是审美信息。因此, 作为媒体语言来讲更多的是以传递语意信息为宗旨, 而艺术语言更多的是为了传递审美信息为宗旨。媒体语言对真实的还原性, 对信息的还原性主要表现为媒体语言以表意为唯一的目的, 而忽略由意义产生的审美效果。媒体语言以表意为唯一的目的这样的宗旨在于通过对真实的还原为人们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提供依据。比如在新闻报道中, 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理性的思考提供依据, 在报道中不能有倾向性, 如果一旦在报道过程中带有倾向性那就会表明某种意义。因为新闻媒体是国家的“喉舌”新闻媒体所说的一切话语都是代表国家的政治言论。所以在新闻报道中媒体语言要秉承真实还原性这一原则, 只能客观真实的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 不能带有任何倾向性。否则会给受众带来错误的影响, 影响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正确的判断和思考。所以新闻语言在报道中是不能有态度的, 新闻报道事唯一的目的就是对真实的反映。并且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所用的词语都应该是中性的, 不能带有褒贬的意味或者程度的意味。如果在新闻报道时违背了这个原则, 那么就脱离了中性的意味。如果当新闻媒体的报道言论脱离了中性的意味的话就会偏离了对真实的还原。就会违背了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特性。所以媒体语言要做到给受众提供一个判断和理性思考的依据, 并且不能掺杂自己的感情来引导受众, 因为媒体语言是以表意性为唯一的目的的语言。
2、媒体语言是一种非自指性的语言
媒体语言是一种非自指性的语言, 而艺术语言是具有高度的自指性的语言。媒体语言属于自然语言。所以媒体语言在瓦莱里的象征中就是非文学语言, 而文学语言就是典型的艺术语言。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脚的运动, 但非文学语言却有一个外在的目的, 就是走进一个目标, 它的目标性非常强。而媒体语言的目标就是表意, 重要的是让受众清楚的了解它的意思。而文学语言的目的却是重在自身, 它为了双脚的运动而运动, 作为艺术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即使不表意也是一个目的。当一个文学语言出现的时候或者一个影视作品呈现的时候, 它就会使用艺术手段来修饰文学语言或者影视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即使在受众没有看懂的情况下也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的享受。所以艺术语言满足了受众在欣赏艺术语言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审美的享受。艺术语言渲染了一种情绪, 而媒体语言是不自指的。自指是一种形式层面的东西, 因为形式的存在给了人们的某种感受, 但它的最终结果就是必须要自己指向自己。媒体语言是非自指的语言, 非自指是说形式对于内容而言是次要的, 而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对于艺术语言来说自指是必须的, 没有自指就没有审美。所以我们说的自指就是说它在表达话语的时候突出话语的本原, 而不是突出话语所承载的信息。作为媒体语言必须言之有物, 如果媒体语言言之无物的话, 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艺术语言它完全可以言之无物, 只有形式层面上的存在就可以了。因此, 我们的很多表达目的是一样的。一个是为了获取信息, 而另一个是为了审美需求。
三、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实现
1、媒体语言的传播主体不能带有倾向性
媒体语言的在运用时要以真实还原性为基础, 以新闻语言为例:新闻语言的真实性要求新闻媒介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如实报道。它要求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完全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 报道事物。事实怎样, 新闻就怎样;事实是多少, 新闻就反映多少, 既不夸大, 也不缩小;事实没有的, 就不应该弄虚作假。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就是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原则, 媒体语言要求与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须完全相符。也就是说, 要如实地描述、解释现实生活真相, 不可有些许的误差和曲解。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 没有丝毫倾向性。如果要体现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 首要的就是内容的真实, 新闻内容的真实, 是第一位的真实。其次是对真实内容的还原, 在报道的时候必须坚持内容真实的还原。
2、媒体语言的传播要做到对事件的真实还原
媒体语言的研究是属于自然语言的范畴, 所以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是基于媒体语言这种类型的符号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意指功能, 而非效果功能。也就是指对在媒体语言的传播过程中要做到对事件的真实的还原, 而不是需要在事件中添加某些效果。它就是要求一种清楚, 明了准确的还原事情的真相, 是一个让受众了解事情真相的平台, 并且我们在媒体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不能掺杂自己的个人感情。一个文学家的成功不在于获奖与否, 而是在于在读者阅读这个文学家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从中感受和学习到一定的思想。所以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给读者来带的除了内容之外, 更多的是从作品中以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或提出了一种心灵的理论或与读者产生共鸣而达到的审美享受。而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就是恰恰与艺术语言的特性相反, 媒体语言所追求的是一种对信息的真实性的还原, 而不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审美性和效果功能。所以, 媒体语言在传播的时候一定要不加修饰的对事件做到真实的还原。
四、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意义
媒体语言的发展演变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密不可分, 而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对媒体语言的生活影响也非常巨大。
1、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有助于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有助于还原事实的真相, 并且增强媒体的公信力。“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 通过主持人、记者深人细致、不辞辛劳的调查访问, 逐步向观众揭示出事件的真相, 体现出‘事实背后的新闻’的特色, 这其中并没有过多地加入记者的主观评价和个人对事件的理解, 而是努力引导观众从不断呈现的事件真相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新闻调查》之所以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受到公众的信任和喜爱的一个首要的原因就是它最大限度地尊重了事件本身的真实, 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事件本质, 主持人、记者的用语表述规范、恰当, 完全围绕事件本身而展开, 有些精彩的调查过程中的访问语言已经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所以媒体在发布信息后, 也应该采取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使受众参与其中。这样在提升和增加媒体自身的公信力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发挥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特性。因为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是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 只要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好好完善或者遵守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特性, 就一定能够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2、真实还原性有助于促进媒体语言生活的纯洁
今天, 可以说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媒体语言的影响, 这也是媒体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由媒体提供的, 因此信息的传播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媒体语言的影响, 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坚持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这样也有助于促进媒体语言生活的纯洁性。那些在信息传播时不能做到对信息的真实还原的就会误导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准确性。在媒体语言中, 以新闻语言为例。“新闻语言作为大众传播媒体最重要的载体, 是在社会的各种条件中形成的, 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闻语言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参与建构着社会。所以新闻语言要坚持真实还原性原则, 杜绝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以虚构事实为依据的新闻。新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主要通过社会大众认可的原则及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表现出来。而新闻语言之所以被大众所认可且赞赏, 就是因为它有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道义施予和刚正的精神。为了使我们的媒体语言生活保持高度的纯洁性, 就应该始终贯彻实施新闻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原则。现今突起的有偿新闻, 虚假新闻的苗头不可小觑, 如不加以法纪整肃, 这些将成为颠覆我们媒体语言生活纯洁性的可怕推手。所以要想保持媒体语言生活的纯洁性, 就需要媒体工作者做到新闻事件的真实还原性。
摘要:随着媒体的发展, 媒体语言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其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媒体语言是语言与媒体相结合在传播中形成的, 有着与其他领域语言不同的特征。本文着重探讨了关于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真实还原性的认知、表现、以及在媒体语言中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媒体语言,自然语言,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姚喜双, 张艳霜.媒体语言发展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 2010 (9) .
[2]姚喜双, 郭龙生.媒体语言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教育研究, 2007 (11) .
[3]郭龙生.媒体语言研究的新思路[J].江汉大学学报, 2004 (4) .
[4]李颖.论媒体语言[J].枣庄学院学报, 2006 (12) .
[5]陈汝东.语言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0) .
【语言媒体】推荐阅读:
媒体语言发展刍议06-13
媒体语言的规范问题05-18
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08-27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09-10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07-18
媒体融合与未来媒体06-30
新闻媒体和新媒体08-10
媒体及多媒体技术概念08-20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