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媒体

2024-10-17

政法媒体(共6篇)

政法媒体 篇1

一、依法治国,政法新闻报道大有可为,且必须有为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将依法治国提交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讨论并通过,这在建党历史上和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是第一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在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新闻舆论宣传必先发声。在这一规模宏大的系统宣传工程中,政法新闻怎么做、做得如何显得尤为重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突出强调的内容。如何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也是政法新闻多年来一直关注的焦点。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等,这些内容的建设和推进,都需要媒体的介入和宣传,在百姓民生和法治建设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从小的切入口来说,譬如司法的公信力问题,媒体在这一建设中一直都在参与。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因此,如何在法治宣传中体现法治的公正,甚至推进法治公正公平,宣传报道尤其是政法新闻报道都面临着空前艰巨的使命和任务。

此外,法治宣传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落实依法治国的整体部署,政法新闻报道大有可为,且必须有所为。

二、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形成的特点

(一)新媒体改变了新闻的传统定义

从前对新闻最常见的定义是“对新近事实的报道”,但新媒体的出现让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新近”一词已然不足以表达其速度,新媒体让新闻的传播成为瞬间性的。同时,因为依托了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概念变得模糊,特别是在微博、博客、论坛及微信公众账号等自媒体的推动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且速度之快、目标定位之准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的。

(二)传统的单向传播变为互动式传播

新媒体极大满足了网络用户获取信息的欲望,海量、快速、可参与,加之网络传播图片、视频等信息的便捷,让网络信息更加形象化,不再单单局限于文字,这就让信息接收者能够更加直观地获取信息;并且发布者也更加多元,只要注册有相关网站的账号,就可以发布文字、图片或视频信息。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一方独大的局面被打破,用户接收信息来源多样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参与到传播过程当中。也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兴盛,用户个人表达的空间得到拓展,他们也更加倾向于自我表达,行使其表达权,传统的单向传播变为互动式传播。

(三)主流媒体需引导舆论发展方向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碎片化,造成用户对事件认知的片面性,使之难以把握事件的全貌,并会被某些意见领袖的观点所影响。因而需要媒体通过设置议程,宏观把握,引导公众有序地关注并参与议题讨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受众对于符合自己兴趣或同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更容易接受。在海量的信息中,人们主观选择、接受甚至参与传播的,往往是能够佐证或是深化自己某种观点的,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转发分享的信息,必然是用户有选择性的所为。因而对主流媒体而言,抓住用户这一心理,对于引导舆论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法新闻的特点及法治要求

(一)信源的权威性和传播的有序化

政法新闻报道在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晚报的成长期,甚至与舆论监督结合到一起,成为纸媒普法、监督社会的一把利器和杀手锏,打通了读者关注、监督社会的一条路子,而其自身的可读性、趣味性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欲,为当时的纸媒赚足了眼球。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时代的进步,读者对政法新闻报道也提出了新要求。政法新闻除对新闻事实予以报道,普及法律知识,让公民懂法、守法、用法外,实用成为读者更重要的一大需求,如户籍改革、交通管理、出入境手续的签办等。

从消息来源看,政法新闻的信源要求更具权威性,各级政法机关和部门是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公安、检察、法院等各政法系统对宣传工作越来越重视,都建立健全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法院系统实现了判决书上网,甚至案件的侦办、审理,监管人员的减刑、假释也推行明档操作,增加透明度,并通过新闻媒体公之于众,其权威性和可信度不容置疑。

从传播过程来看,政法新闻是有序化的传播。大量的政法类信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可能是晦涩难懂的,有些是不宜全部公开的,经过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筛选和媒体的整理加工,让生硬的文字变为易懂的新闻,使其更有条理性和服务性。

(二)内容的选择性和表述的规范化

传统媒体对政法新闻的报道程序有着相应的规范和限制,在内容上是有选择性的。譬如案(事)件的报道,对案(事)件的选择、报道的角度和内容,都要经过充分地沟通和选择,同时更要把握宣传方向。而民众更乐意也更需要看到与自身切实相关的内容,如机动车牌照审验、合同纠纷、财产公证等。相关惠民政策的推出,更是具体而且严格。

从表述方式看,政法新闻的表述具有很高的规范性要求。规范并不等同于晦涩,媒体对政法信息的解读要通俗易懂,应照顾到各个认知层面的读者,但如何报道、遣词造句必须严格,甚至使用规范性的专业术语。如在对大型、恶性案(事)件的报道中,表述更要规范,不能为博取眼球而夸大、渲染,部分案(事)件的公开程度、进展情况,甚至要经相关权威机构发布,以保证报道的规范。

四、当前政法新闻报道的困境

(一)权威性面临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政法新闻报道必须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遵循法律程序和规范,如需要避免媒介“审判”的问题。在新媒体带来的“全民记者”时代,政法新闻报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其中包括公民发布的普遍性与机构发布的制度性两难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过去只为传统媒体所享有的“特权”,开始被广大公众所享有。传统的公共传播资源由大众传媒独享,而网络作为一种公共传播资源,却可以为任何上网的人所利用。[1]新媒体使信息发布的门槛大大降低,公众在其偏爱的社交媒体上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发布、评论,没有传统媒体的严格审查程序,信息就有可能被扩散,广而告之。而网络具有虚拟性,每个发布者都是隐藏在某个账号后面的,通过发布的信息,无法猜测信息发布者真实的动机与企图,而且个人的表达往往会带有情感色彩和立场。以微博为例,短短140字,即使是长微博,也难以把事件表述清楚。更有人把自己或身边人的遭遇通过夸张的写法发布出去,煽动受众情绪,通过受众转发得到扩散,获取舆论支持。网络发声的“低门槛”威胁着政法新闻信源的权威性,加之对网络信息的审查难度大,不实信息大量存在,这就很容易置政法部门于被动之地,对其公信力是一种挑战,同时对其自身新闻发布的制度性也提出了新要求。

(二)合法性表达与时效性要求的矛盾

政法新闻必须严谨规范,而快节奏的网络时代对信息的时效性需求极高。新媒体能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手段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但对传统媒体而言,最新消息的发布却需要一定的时间,以报纸为例,当天的新闻多数情况下只能在次日见报,虽然保证了消息的准确性规范性,甚至更深入,但较之新媒体的迅捷,传统媒体还是稍逊一筹。但反观抢占先机的新媒体,其信息发布往往因较强的时效性,在成稿之前通常不会预先构想成形的框架,这样就容易造成信息的片面性,有些甚至对事件整体断章取义,更严重的还会导致新闻失实。因此,发布者身份与发布责任,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也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挑战性问题。

(三)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矛盾

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容易被侵犯。网络面前人人像是“裸体”,这一点都不夸张,由论坛而兴起的人肉搜索,通过人找人、人问人,一个人的行为信息就可能被暴露无遗。前文提到,新媒体的兴盛,让用户更加倾向于自我表达,虚拟的空间,让用户更容易做自己,也更容易发现多元化的自己,借此空间,用户能够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这一方面有利于平衡网民情绪和心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更易造成极端现象的出现,引发诸多法律问题。网民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达对某一现象、事件及其主体的看法,当个人情绪成为一种集体情绪时,产生的网络行为就未必靠谱儿了。人们普遍存在的猎奇、八卦、窥私等需求,在信息海量的互联网中,会轻而易举地造成侵权。

政法新闻天然地被赋予和法律法规一样的客观公正原则,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如何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大考验。

五、对新媒体环境下政法新闻报道的几点建议

(一)发布机构的新媒体化

新媒体环境下,政法新闻面临的诸多困境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挑战不仅仅针对传统媒体,也针对政法机关的制度性新闻发布。

从新媒体与政法机关的关系看,过于超前的新闻所形成的舆论压力,会对司法实践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对网民来说,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加上政法机构对政务、司法阳光透明的不重视和其制度性发布的滞后,往往使先期由新媒体披露出来的内容带有片面性。这就要求政法系统发布机构加速新媒体化的步伐,而不能仅仅是部门新闻发言人定期的发布会。在这一改变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政法机关的应对举措是积极的。以河南为例,该省公安厅的政务微博“平安中原”就先行了一步,目前其粉丝量和关注度都在业界引起极大反响,透明、快速、准确成为其鲜明特色。与其并行的还有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豫法阳光”,该院利用新媒体,不仅发布最新的政务动向,而且发布全省乃至全国的司法动态,以案说法,甚至将能公开的判决书全部实行网上公开,根本性地增加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

新媒体化的要求不仅仅是针对政法机关的信息发布,更是对传统媒体政法新闻报道的改变提出的要求。对此,都市类媒体走在了前列,《大河报》通过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提前将第二天才能见诸报端的新闻,以快捷、高效的新媒体形式发布出来,既增强了时效性,又提高了服务性,同时也保障了信源的权威性。

(二)新媒体不仅仅是标配,政法新闻需要广度和深度的结合

新媒体化并非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新闻搬上网络。当前,媒介融合趋势越发显著,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纷纷追随新媒体潮流,微博、微信等已成为传统媒体的标配,但究竟如何走好新媒体这条路,对传统媒体来说仍在摸索之中。政法新闻的发布,既需要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权威、有序、客观、公正,也需要新媒体环境下的时效、可信、规范、准确,因此,政法新闻的发布规则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如将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在保证原有政法新闻质量的同时,接受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网络用户实现更为健康良性的互动沟通。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法新闻

1. 必须坚持新闻价值与法治价值的统一,以正面报道为主

政法新闻报道是对法律所确定的是非观念的正确引领,是对司法正义与公平观念的合理确认,是对经过诉讼所确认的社会行为规则的深层解读。政法新闻要有助于司法改革进程,有助于法治建设,这也是政法新闻所追求的法治价值。因此,政法新闻应当遵循新闻价值与法治价值的统一,以正面报道为主。正面报道为主是以赞许的态度进行报道,报道的内容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的肯定,因此,所有令人振奋的新闻都是正面报道,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进步的批评报道和揭露性报道,也属于正面报道。

2. 严格保护公民隐私权

我国法律严格保护公民隐私权,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政法新闻报道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即使是传统媒体往往也不经意地涉猎这一雷区。政法新闻报道必须严格把关,核实新闻源,对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加以区分。尤其是涉及性犯罪、未成年人、婚恋家庭等方面的题材,最容易引发隐私权纠纷。同时,还需慎重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随着侵害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政法新闻越来越多,必须辩证地理解“公众人物让渡隐私权”的内涵,平衡公共利益保护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关系。

3. 坚守新闻职业伦理,不干扰司法独立

我们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因此,依法治国中政法新闻必须面对的是,不能用媒体审判代替司法审判。司法活动与政法新闻的最终价值都是为了追求社会公正,司法依靠法律和公权力保障当事人的权利,政法新闻则是通过公开报道激发受众的内心道德感,实现道德上的公正,二者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政法新闻报道不要干扰司法独立,不对悬而未决的案件妄下结论,不让评论成为新闻的主体,扰乱视线。要禁止任何形式的断章取义和片面报道,要将负面新闻带来的危机转化为法制宣传的机遇,实现新闻价值和法治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9.

政法媒体 篇2

篇一

三年来,根据中央、省、市委政法委有关宣传工作的要求,我区政法各部门紧紧围绕党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谐、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注重把握重点、突出主题,多渠道、多角度、深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政法队伍形象和推动政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营造了浓厚的共建、共享平安氛围。现将三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围绕主题,抓好宣传,为做好政法中心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全区政法各部门紧密结合职能特点,围绕中央、省、市政法委关于政法工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点工作以及工作成效等,开展了各种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

1、紧紧围绕每年的五月综治宣传月暨各种专项行动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一是制定了方案,对宣传工作进行详细的安排部署。各乡镇、街道利用赶场天“摆摊设点”发放宣传资料,或用法制宣传车、dvd影碟机、广场大屏幕电视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近三年来,共向辖区广大人民群众发放专项行动的宣传资料五万余份,《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工作条例》四万余份,村(居)民创安口诀三万余份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XX市流动人口管理暂行办法》等其他宣传资料拾万余份,现场接受百姓咨询数万人次,悬挂张贴各种大型宣传标语数50余幅,开展各种文艺宣传活动30余次。今年5月13日,区综治办通过一场以“践行为民服务,情系群众安全”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宣传,拉开了综治五月宣传月的序幕,在活动现场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穿插综治宣传知识问答与群众进行互动等形式,宣传平安防范知识,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强化以“细胞工程”为载体的宣传活动,区综治办制作了1万7千把综治宣传小扇子并发放到全区各机关单位和居民群众手中,扩大了综治宣传普及面。三是将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宣传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了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表彰、奖励力度,弘扬了社会正气,增强了群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三年来共表彰见义勇为先进分子74人,调动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安防范工作的积极性,大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2、以《国家安全法》宣传周为契机,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在全区范围内广泛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国家安全法》的热潮。一是在中心区域开展集中设点宣传活动。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等重要职能部门和相关责任单位均积极地带头参与宣传活动。二是通过区远程教育中心、区新闻传媒中心等媒体适时流动播放《国家安全法》宣传视频,进一步提高全区广大群众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责任意识,确保我区社会政治稳定。同时,还把国安宣传教育纳入“普法”宣传工作规划、学校主题教育和区委党校培训教育。对一些重点岗位、重点部门也开展常规化的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提高觉悟,共同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

3、围绕“无毒区”创建,认真开展禁毒宣传工作。一是全面部署全区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XX区创建“无毒区”宣传工作方案》、《关于开展“6.26”国际禁毒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及时部署安排全区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二是认真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贵州省禁毒条例》的学习、宣传、普及,全面深化禁毒宣传和预防教育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颁布实施纪念周年和国际禁毒日期间,通过组织禁毒文艺表演,禁毒知识有奖问答、向干部群众群发手机短信、开设禁毒“流动课堂”和万人禁毒签名等方式,深入广泛地进行禁毒知识宣传,取得一定的宣传效果。近年来,全区共组织全区大、中型禁毒宣传活动10余次、悬挂禁毒宣传标语240条、散发禁毒宣传资料12万余份、发送手机短信4000余条(次)、发放《防范新型毒品知识》挂图50余套(次)共1000余幅。全区干部职工、广大群众禁毒知识宣传教育覆盖率达98%以上。通过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禁毒工作氛围,广大干部群众禁毒知识知晓率大幅提高,为创建“无毒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4、区直政法各部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主动联系新闻媒体,积极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素材,努力为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短信等宣传阵地作用,展示亮点,示范带动,为工作的有效推进和树造队伍良好形象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区法院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通过其自主办的《法院工作动态》即时地反映工作亮点,真实反映干警们的工作情况。去年还编印了一套反映该院“十一五”以来的工作剪影的精美画册,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宣传了该院的成绩和展示干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同时还适时约请记者对法院审判、执行和相关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与贵阳电视台共同录播了10余期《庭审直击》法律宣传片。多年以来,该院长期加强与《贵州审判》、《贵阳政法》、《贵阳审判》等业务刊物的合作,鼓励本院干警积极投稿,在推动业务工作的同时,提高了干警的综合素质。

区检察院积极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宣传主动权,规范新闻宣传,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工作。通过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择时择情确定新闻宣传主题、新闻专题及专项新闻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宣传质量,积极广泛宣传检察工作。三年来,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共发稿100条(篇),其中国家级新闻媒体10条(篇),省级新闻媒体13条(篇),地市级新闻媒体30条(篇),区县级新闻媒体60条(篇)。

区公安分局努力拓展宣传渠道,扎实开展公安宣传阵地建设。一是切实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调合作,及时提供新闻采访报道线索和稿件,多角度、多层面宣传报道工作中先进典型及经验做法。据统计,该局共在省、市新闻媒体发稿4000余篇,其中省级2800余篇,市级1300余篇,为促进公安工作做出了贡献。二是围绕公安中心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公安宣传活动。通过组织民警走向街头、走进社区、学校、走进家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对面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加强对群众的安全防范知识教育,积极传授防侵害、防事故的安全防范知识教育,进一步增强群众自觉守法和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提高群众自我安全防范能力。三年来,共进行各类法制宣传、教育等60余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8000余份、展板50余个、横幅30余条。

区司法局全面总结“五五”普法工作成效,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一是下发了《XX区“十二五”法治建设专项规划(2011—2015年)》,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了全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六五”普法的奋斗目标。二是落实我区“六五”普法所需的经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必须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开展好“六五”普法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三是以“一学三讲”和“法律六进”为载体,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法规和平安法治建设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感受,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增强。三年中结合各类主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400余次、“送法进企业”计200余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企业散发打击非法传销相关宣传资料共计5000余份、各中小学校法制骨干进行专题法制讲座30余次,为平安乌当、和谐乌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典型,树造形象,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基层政法典型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基层政法工作的动力源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的有效载体。我们始终把加强正反典型宣传作为教育干警、舆论引导、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广大政法干警的工作热情。同时,通过警示教育进一步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端正价值取向、增强政治素质、提高职业素养、规范执法行为。一是通过开展“三项重点工作”、“执行力建设年”、创建“四无单位”、“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政法核心价值观”等活动为契机,在区直政法各部门先后组织收看了《中央政法机关光荣传统教育报告会》、贵州省政法系统首届“政法风采•情动贵州”大型宣传活动电视特别节目、“XX县‘背篼干部’”的相关新闻报道等。使典型的精神进一步在广大干警心中扎根,逐步形成崇尚先进、争做贡献的浓厚风气。二是按照省委政法委《关于开展向秦祖德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的要求,在全区掀起了向秦祖德同志学习的热潮,政法各部门均认真组织学习、讨论,秦祖德同志在工作中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对待群众牢记宗旨、一心为民,面对危险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树立了新时期政法干警的模范形象,深深感染了每个政法干警。三是组织学习湖南省XX县关于查处乡镇选举贿选案和浙江省XX县关于查处破坏村级换届秩序案和集中观看《激浊扬清五载情》——XX市“十一五”期间反腐倡廉工作巡礼专题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发生在贵阳的贪腐事件再次绷紧了干部职工的廉政之弦。四是利用时机致力于正面典型的宣传推广。去年,在我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中,区委政法委作为政法财经选区的牵头责任单位之一,把握时机再次宣扬了我区公安分局干警万权红同志孤身勇斗歹徒的先进事迹,其英勇的行为又一次感染了该选区的选民。通过选举,万权红同志成功的当选为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三)总结经验,鼓舞斗志,为激发干警工作激情搭建良好平台

经验宣传不仅能提升我区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而且对推动工作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多年来,我们本着“反映工作情况、指导工作开展、推动工作落实”的工作思路,积极地宣传推广我区在禁毒工作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不仅提升我区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而且对推动工作、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我区育新社区“阳光”工程工作模式,为全市乃至全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做出了有益探索,并被省禁毒办确定为“贵州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示范点,2011年12月2日,还在该社区召开了全国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现场会。

(四)拓展阵地,适应形势,为把握网络宣传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舆论对政法工作的影响越来越不容我们忽视。为切实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我们继续强化对互联网舆情的关注,及时应对和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为全区政法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一是加大了对网络的监控工作。通过我区2010年建立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进一步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对网络上出现的有关我区的信息及时地反馈。2011年,我区共接到信息员反馈的信息4条,并由区政法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相关舆情信息进行核查,了解事实真相,及时作出研判。二是建立开通了“XX区政法网”,为强化内外宣传和实现政法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联合办案、网上执法监督,推进政法机关办公自动化,提高办案效率和办公水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区直政法各部门也分别通过“XX区政府门户网站”等网站,及时地宣传、反映工作动态,深化宣传效果。

二、工作经验体会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政法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宣传促形象,以宣传促工作”,对于教育引导干警、宣传发动群众、推动政法综治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我们认为主要是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是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全区政法各部门统一认识,高度关注和重视政法宣传工作,将政法宣传工作提升到与其他各项政法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同时,在政法机关内部设立新闻发言人和新闻联络员制度,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分管宣传工作,严把宣传的质量关,有针对性地指导宣传工作,努力形成宣传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责任到人的良好态势。

二是机制健全,载体明确。

区委政法委出台了《中共XX区委政法委信息管理奖惩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向新闻媒体投稿;区法院率先创办了全省法院系统第一张报纸《审判执行工作动态》和全区政法系统唯一的法学杂志《新天法苑》,同时还成立了“法院新闻中心”,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宣传工作顺利推进;区检察院出台了《宣传工作奖惩办法》,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区公安分局建立了新闻宣传的长效管理机制,对新闻宣传纪律、责任追究和奖励措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区司法局以“六五”普法为主线、以“一学三讲”和“法律六进”为载体,进一步强化了宣传队伍和宣传阵地建设,使宣传工作形成了上下互动、内外联动的新格局。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努力方向

过去几年,在全区政法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政法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间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政法宣传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外宣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主要是向外发稿不足,用稿不多,精品很少,采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部门无从事宣传工作的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往往因从事的具体事务较多,根本无精力对本区、本部门一些好的经验和先进典型进行挖掘、推广。

二是目前各部门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因未通过专门的培训,缺乏调查研究的经验和写文章的技巧。

三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沟通需进一步加强。

往往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及典型,因缺乏沟通了解,造成对外宣传工作的滞后。

四是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市政法委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加强政法宣传工作,加强深度报道和通讯工作,进一步挖掘新闻线索,特别是可能有重大影响和社会效应的好新闻。同时加强对内部干部职工的新闻写作培训和交流活动,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进步。

篇二

今年,政治部在政法委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工作,顽强拼搏,各项工作有了长足进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深入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活动

(1)丰富教育内容,春节联欢鼓士气

今年1月31日晚,在汝州电视台演播厅举办了一台由我市政法系统各单位自编、自导、自演的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全胜等市四大班子领导与360余名政法干警一道观看了晚会。春节联欢晚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我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政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政法队伍的良好形象,鼓舞了士气,增强了斗志。

(2)检验学习效果,举行统一考试

为了解掌握政法各部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情况,检验政法干警的学习成效,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4月26日上午,组织全市政法系统500余干警在市区6个考点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知识考试。此次考试坚持“三统一”即: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评卷。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全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丁国浩,副市长李胜伟及公、检、法、司四长巡视各考场。市长李全胜对举办此次考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教育活动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

(3)举办演讲比赛,再掀学习践行高潮

5月16日下午,举办了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为主题的全市政法系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比赛。XX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宁富国、XX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樊占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丁国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国正及公、检、法三长等领导亲临现场,观看了比赛。此次演讲赛共有了23名选手参加,他们均经政法各部门层层选拔推荐而来,他们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结合自己或战友们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点点滴滴,深深打动了现场的360余名政法干警,把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了深入。

(4)组织全市干警参加全省统一举行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试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分别于6月16日、17日、23日组织我市525名政法干警参加全省统一举行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试。省委政法委、XX市委政法委派出的巡视领导及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丁国浩、市人大副主任张剑奇、市政府副市长李胜伟、市政协副主席杨辉星等领导到各考场巡视,统一考试取得了优良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

(5)部署撰写理论文章,编纂《感悟理念》,巩固教育成果

为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集中教育活动中的思想理论成果保留下来,于去年11月份专门下文,在全市政法系统专题部署了撰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理论文章工作,共筛选出理论文章和演讲稿268篇,并于9月份组织专家评委召开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理论文章评审会,从上报文稿中评选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定名为《感悟理念》。目前,《感悟理念》一书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交付印刷,即将发行。

二、筹建“汝州政法网”,开辟新的政法宣传阵地

二十一世纪,人类全面迈入信息社会时代,随着网络科技飞速发展和电脑的快速普及,通过互联网交流和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为深入贯彻省委主要领导关于加强政法宣传工作的指示精神,抢抓机遇,创新形式,提升汝州政法队伍形象,打造汝州政法品牌,政治部就建立“汝州政法网”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可行性及建站构想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写出了调研报告。在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做好网站筹建工作,于今年10月31日率先在平顶山各县区中建立并开通由政法委主办的官方网站“汝州政法网”。“汝州政法网”的开通是利用先进科技服务政法工作的重要举措,它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市平安建设工作,为提高平安汝州的知名度发挥重要作用。

三、对我市政法部门聘请外部监督员情况进行调研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政法队伍建设,完善政法队伍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为委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政治部专门就政法各部门聘请外部监督员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写出了调研报告。

四、认真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一是在今年5月份,为配合XX市政法综治宣传现场会在我市的召开,加班加点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受到与会领导好评;

二是在今年9月份,组织政法系统代表队参加XX市第四届科级干部篮球赛,克服了重重困难,勇夺冠军。

五、新年打算

一是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常性教育;

二是进一步完善充实“汝州政法网”的内容,力争使其早日成为汝州知名网站;三是积极探索如何做好政法队伍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新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勇于创新,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实现

政法媒体 篇3

在初试锋芒之时,“卖萌、作秀”类似的评价常常“拍”在政法微博头上。而如今,政法微博已在集纳民意、搜集线索、发布案情、传播法治理念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法微博一路成长的经历,值得人们探究。

新浪网发布的《2012年度新浪政法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通过认证的政法微博数量达17550个。正是由于数量大、粉丝多,政法微博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时常遭到质疑。

网络江湖可谓卧虎藏龙,不经意间,“亲”、“甄嬛体”、“元芳体”、“十动然拒”常常让人措手不及。这样的萌言萌语出现在普通网友的微博中,大多博之一笑,如若出现在政法微博中,则常常引来不少网友“驻足围观”。

卖萌、作秀……类似的评价常常“拍”在政法微博头上。对此,以萌著称的@江宁公安在线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回应道:“萌只是一种态度,只是一种方法,我们希望能够和网友打成一片,让大家心目中传统的严肃的警察形象能够变得更亲民。”

事实上,公安机关微博这种亲民的初衷已经渐为网友所接受。

政法微博要想彻底摆脱网友的质疑,“自身一定要硬”,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道出了政法微博在网络上的立足点,“以情感人、以事感人,说真话、说实话,及时参与网络互动”。

实际上,政法微博也是按照这样的路径在发展。

除服务民生外,《2012年度新浪政法微博报告》认为,政法微博正成为应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利器。

对大家的理解,倡导大家在理性表达的同时注意安全。

《2012年度新浪政法微博报告》认为,政法微博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起到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政法微博也成为政法系统领导干部与网友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据新浪微博统计的数据,在2012年前10个月,共有500多名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参与了420期微访谈,平均每个月有42期微访谈。

四川司法微博发布厅上线当天,四川省司法厅厅长李仲彬就“司法服务如何便民、利民、为民”话题,通过视频访谈和微访谈与网友互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建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苏德良通过@平安宁夏微博与网友交流,访谈期间共收到网友提问149个,苏德良毫不避讳亲自回复了21个,并要求@平安宁夏在一个星期内对其余问题逐一回复。

《2012年度新浪政法微博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年底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全国政法微博数共600余个,2011年年底接近10000个。2012年10月底,政法微博规模达17550个,月均新增约为730个。

政法媒体 篇4

关键词:政法院校,新媒体,法律属性

“互联网+”时代下, 以微信、微博等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新媒体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和部署, 各大高校也逐步推出各类新媒体平台革新宣传工作。政法院校避免新媒体同质化发展, 提升平台竞争力, 迎接其他院校新媒体的严峻挑战, 极具现实意义。

一、政法院校新媒体的困境检视

(一) 外部环境:处于“新媒体过剩”时期

新媒体时代下,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成为各院校的宣传工作新平台, 高校内各机关部门、各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都积极抢占新媒体舆论场。随着高校学生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 对某一媒体平台依赖性有减少的趋势。目前, 各高校新媒体平台发展强劲, 给政法院校新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 内部环境:发展模式传统化

1. 政法院校对微信公众平台认同度不高。

尽管在现实中, 政法院校大都拥有微信订阅号, 但对微信公众平台的重视程度仍较低。从政法院校微信运营团队来看, 平台大多由学院基层团委、社团组织等非官方化组织运营, 学院办公室等官方机构没有过多参与。由此可见, 与同属于人文社科类的人文院校相比, 政法院校对新媒体平台的认同度和支持度滞后, 多持“不看好”态度, 在态度上比较模糊。另外, 从实际阅读量、点赞量和WCI数据等来看, 政法院校新媒体与其他优秀的新媒体差距甚远。

2. 新媒体平台内容对“粉丝”缺乏吸引力。

订阅用户数是新媒体平台运营态势最直观的结果。目前, 大多数政法院校微信平台师生关注率都比较低, 且其他院校学生几乎不会对其进行关注。归根结底, 是大多数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仍扮演着“信息搬运工”的传统媒体角色, 推送的内容与其他院校推送的内容雷同, 没有表现出明显特色化与差异化发展的特征, 推送的内容大多是学校或学院内部新闻, 缺乏吸引力。

二、政法院校新媒体突围路径分析

政法院校新媒体相比高校官微、团委、学生会等其他媒体, 在信息量、娱乐性、贴近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但是作为政法院校新媒体, 也有其他组织新媒体没有的一大优势——法律专业性, 这不仅是政法院校新媒体必须承认的“法律人”的身份事实, 也是区别于其他新媒体的重要特征, 更是提升政法院校新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一大利剑。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政法院校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 专注法律内容生产和强化法律服务, 以法科知识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发展新媒体平台, 打造政法院校新媒体品牌, 走出新媒体发展困境。

(一) 专业发展:内容凸显“法律属性”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是政法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政法院校新媒体既是学院品牌塑造的媒介, 也是面向法科生的法学专业教育的知识媒介。政法院校新媒体建设要紧扣“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这一目标进行内容、话语和形式设计, 植入法学人才培养元素和法学特色教育活动, 将新媒体平台打造成为“第二法学课堂”。

(二) 服务发展:提供线上法律援助服务

政法院校新媒体需要强化服务, 秉承“以所学回报社会, 让人人享有正义”的宗旨, 以免费的线上法律援助满足社会群体的法律需求, 从而吸引用户订阅新媒体账号。对于社会群体在新媒体后台的留言, 政法院校新媒体运营团队应及时获取, 第一时间进行解答并反馈给微信订阅用户。通过由政法院校师生组成的线上法律援助团队, 为社会不特定群体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提供生活中法律咨询解答, 与微信粉丝形成互动, 增加政法院校新媒体粉丝黏性。这样既达到了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的目的, 也为政法院校新媒体吸引了大批粉丝, 同时也有助于政法院校社会美誉度的提升。

(三) 特色发展:打造特色法律文化与品牌

政法院校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 营造法律文化氛围。首先, 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不应与高校其他新媒体平台拼信息量, 而要以特色取胜。而这种特色, 即法律知识。对于高校内发生的事件, 通过法学的专业分析, 挖掘事件背后的法律深度, 用法律说话。其次, 作为高校内部独家法治媒体报道者, 对热点事件应给予权威性的解读, 形成公信力, 从而发挥高校内部舆情引导作用。最后, 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要树立全体法科生参与的运营思路, 增强法科生的主体意识, 吸纳法科生组建运营团队, “众筹”新闻进行法律解读。

(四) 社群发展:搭建与其他院校信息桥梁

政法院校要基于高校青年共同的兴趣, 利用法律人人“相关性”特征, 在新媒体平台上与其他院校学生形成互动和交流, 依托法科生人际关系, 让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进行社群化传播, 形成法科生归属感, 促进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成为高校内不同学院法律信息传递的桥梁。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 政法院校要与时俱进, 抓住机遇, 充分发挥法学专业优势, 特色发展, 变革创新, 应对其他院校新媒体的挑战, 开辟政法院校新媒体突围路径。总之, 政法院校要通过专业发展、服务发展、特色发展和社群发展等模式, 通过新媒体宣传, 增强政法院校的影响力, 从而进一步推动政法院校法学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杜洪宇, 王奇.“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的法治新媒体大有可为[J].记者摇篮, 2016 (9) :37-38.

[2]赵越.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状况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 2015.

政法媒体 篇5

一、综合表现

政治思想方面:该同志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良好的政治素养。几年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及业务知识,用党新时期的理论武装头脑,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基础,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重大决定,自觉抵制不良倾向,注重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党的形象,思想进步,具有牢固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

工作态度方面:该同志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在工作中注重学习,精通xxxx行政业务,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主动克服工作量大的困难,在工作中任劳任怨,经常性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主动承担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具有很强的协调和组织能力。

廉政纪律方面:该同志自觉坚持政治理念学习,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以政治坚定立德、以廉洁从政立身、以爱民为民立本,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凡违反纪律和法律及超出原则的事,坚决不干,主动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正之风,做廉洁勤政的表率,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传统本色。

二、主要事迹

一、学习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执政之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广大党员干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该同志坚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学习增强党性、坚定信仰、提升能力。尤其在此次xxxx行政系统队伍教育整顿中,他牢牢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做到亲自指挥推动,亲自部署安排,按照实施方案,紧扣“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根本要求,主动作为,在学习教育环节,坚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重点突出政治教育引领,通过开展政治教育、党史教育、警示教育和英模教育,不断筑牢忠诚根基;在查纠整改环节,他紧盯工作重点,坚持以“自查自纠、组织查处、专项整治”为抓手,大力弘扬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精神,成立工作专班,挂图作战,在指导全系统开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中,举一反三,持续在做精做细、提升质效上下功夫,以务实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确保按时按进度查纠整改落实到位,实现“查、改、治、建”一体推进,全力推动教育整顿工作走深走实。

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争当实干型干部。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获得群众的认可,必须重实干。多年来,该同志积极在xxxx行政工作服务发展上竭尽所能,他立足县情、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县的关键和重点,精准发力,主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协同发展,努力当好“护航员”。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迅速带领全局党员干部职工投入疫情防控一线,主动扛起防控重任,及时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行动,分类指导疫情期间各项工作,使上级的各项防控措施真正落地落实。在面对基层复杂矛盾纠纷,该同志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按照“五有标准”,完善各级调委会阵地建设、制度建设,提升了人民调解的有效性,努力当好“调解员”。在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该同志从困难群体入手、从突出问题着眼、从具体工作抓起,创新开展一周一主题、一周一讨论、一周一实践“三个一”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努力当好“服务员”。

政法机关的“围脖” 篇6

时下,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纷纷扎起“围脖”,成为一时兴盛之举。我国司法改革,受制于各种因素,在某些实质层面难以扯开大步,法律人常有的保守性格,使某些改革不容易突飞猛进;但在另一些领域,有关司法的新鲜之举却又十分活跃,恰成对比。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开微博,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粗略想来,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开微博,起码有如下几种好处:其一,弥补传统沟通不及时、不通畅和信息普及面狭窄的不足,对社会舆论、建言、质疑及时作出反应,将来自微博的舆论当做观察自己公众形象和整顿衣冠的镜子。其二,如果工作中存在问题,对来自微博的建议和批评,作出有效率的反应,澄清误解,表达歉意,提出弥补或者改善方案,避免发酵作用使自己的形象进一步受损,起到危机公关的效果。第三,对微博中反映的违法犯罪情况,作为立案来源,有利于国家刑罚权的落实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第四,对社会治安新出现的情况,及时发布警情,提高社会警觉度,征集案件线索和证据。第五,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进展和处理结果,以微博形式及时发布信息,提高司法透明度,满足社会知情权的需要。总之,开微博,不会限缩自家权力,而且有助于改善自我形象并发挥宣传之效以及其他实效,当然就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推展开来。

不过,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开微博,也存在一定弊端:是否开微博,只应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如果为了追求时尚,或者出于积累“政绩”的考虑,或者仅为宣传自我的需要,一窝蜂地开微博,不但有作秀之嫌,也浪费司法资源。我国公安司法机关人员数量增长并不少,仍然感觉办案力量不足,真正原因在于许多辅助性部门占去太多编制,造成工作不力。过度重视宣传而不是致力于将工作做好,就不免本末倒置之讥。另外,政法官员开微博,本来无意、也无法将工作角色抛开。社会关注这些政法官员的微博,在意的也是他们作为政法官员的特定身份。政法官员开微博,想要畅所欲言的话,只能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亮出身份,在微博中无所不谈,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广大网民会自然倾向于将这些言论当做官方意见和声音,进而引起过度反应或者不必要的争议。

依我之见,政法机关人员应当将主要精力投入司法和执法工作,通过微博与网友沟通,应主要利用业余时间。政法机关人员有比微博途径更多的了解民情舆论的途径,推进司法公开、透明也应更多体现在司法工作的实际、具体环节,网上沟通对于改良司法的作用,还需要缜密观察,不可以做夸大、幻想式的诠释。

相比于公安微博,检、法两家“扎围脖”起步晚,影响力较逊,这无足为怪。公安机关本来就有着与民众接触面广、微博对于办理案件的需求程度高的特点,如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初步了解和反应、通过微博获取案件线索、接受报案、发布警情等,这类需要都比检、法两家来得切实。与法院相比,检察机关积极、主动的工作特点,也有借助微博服务于办案的一定需要,但程度不及公安机关,完全不必院院普及,人人上阵。至于法院,开微博与其司法工作的特点反而有所背离,现代司法实行弹劾制,法院奉行不告不理原则,以消极、中立为本色,法官也以缄默为群体性格,在判决书(应充分说理论证)以外不谈论案情,以便陷入舆论旋涡,引起不必要的社会纷扰,损害司法权威和法院形象。由此以观,法院及法官是否应该开微博,不无疑问,连起步都绝非必要,影响力不足,就不但不是坏事,也许恰是符合司法规律的好事。

话至此,想怯怯提醒一句:当维持微博不是政法机关及其人员必要的工作机制时,一定出现虎头蛇尾的局面,政法机关一窝蜂开微博,大可不必。

上一篇:新闻策划应注意的问题下一篇:创新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