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教学

2024-08-14

行政法教学(共12篇)

行政法教学 篇1

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实践目标、保护人权为原则的行政法学, 在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 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行政法学知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它的广泛应用体现在行政执法、国家司法和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同时在法学学科领域里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青睐。

一对现代行政法教学的思考

作为教育部确立的高校法学教育中的十四门法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行政法通过保护自然人、组织的尊严、自由、安全、财产甚至生命等价值, 来维护和促进合法的行政秩序。因此它是理论性和实践性交织, 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一门学科, 有着其他法学学科所没有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

第一, 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 法制进程较晚, 大部分法学理论和精神原则都来自于同是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但由于国家性质和体制的不同, 我国法律制度与西方法律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 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一种, 而司法权力也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 那么行政法作为“民告官”的唯一一部法律在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的边缘游走, 是较难推行和把握的。

第二, 行政法的最大特点是由于规定内容的广泛性, 使行政法律、法规等分支法律规范众多。而在行政法教学中只涉及总论部分, 而具体分支法律法规在实践中应用极广, 但在课程教学中却只涉及极少的基本理论内容, 使得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 尤其在行政程序法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 行政法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自然人一生中打交道最多的就要属行政主体了, 因此在教学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 从实体行为到程序行为的学习和实践是行政法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 行政法因其主要涉及国家行政机关, 与政治学、行政学关系密切, 在具有法律性的同时政治色彩浓厚, 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浓厚的国家政治意义的色彩。

第五, 在行政法中, 诸多条款都带有行政自由裁量性, 由于缺乏法律的严格规定, 致使行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简单粗暴, 对行政法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时使行政法教学看起来与真实行政执法不符, 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和把握。

第六, 行政法自身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程序法和实体法并存。在以往刑法、民法以及诉讼法的学习中, 实体法和程序法都是截然分开的, 带给学生的感觉程序法就是参与人和法院的行为程序。这与行政法中执法者既要履行实体法律又要严格遵守程序行为执法截然不同。这一点在教学中容易被轻视、忽视或难以理解。

第七, 由于行政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法律地位的重要性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近几年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考”的国家司法考试, 大幅度增加了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内容比例。而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中, 行政法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同样法律专业的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更是我国未来法制建设的坚强基石和执法利剑, 因此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国家政治和国家法制的发展进程。

二如何改进行政法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1. 如何通过了解多学科知识交叉来改善行政法知识结构

从学科大类讲, 行政法学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很多学科都有交叉。如在行政法学中所运用的通过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考虑法律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 可以对权利义务产生正确认识, 正是政治学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体现, 是正确认识法律现象、了解法律事实、分析法律实质的科学方法。从其他部门法角度也可以看到, 行政法与宪法、刑法、民法以及法理学等学科关系尤为密切。例如《行政处罚法》中的“处罚法定原则”则是《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在行政法中的运用。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中的行政相对人正是《民法通则》中所使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概念。

因此, 善于运用各学科理论, 把握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立足行政法联系多科。 (2) 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3) 灵活运用, 融会贯通。把握交叉知识, 运用其分析和解决行政法问题。

2. 为培养创新精神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锻炼法律专业学生的理性经验和智慧, 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驾驭社会生活中复杂矛盾的能力, 并用法律手段解决它。因此, 教学中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学生理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实践经验的增长。

近几年被法学界公认的能有效培养学生实践经验和理性的成功教学模式就是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教学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在教学手段上, 能否自如地查询所需资料和信息, 能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交流等对现代信息手段的运用能力是衡量老师和学生水平的重要尺度。Power Point等教学手段可以克服案例教学信息量大、描述困难的弊端。

第二, 在教学方法上, 笔者特别注重实践教学, 采取灵活有效的办法, 注意理论阐述与不同案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特别注重挖掘重要案例的潜在信息。在实践教学中, 一般案例用做证明和说明特定的理论和观点, 或用来驳斥某些理论和观点;而经典案例和重要案例则要精细讲解, 逐步引导学生对实际工作和法律实践的关注。

第三, 在案例教学模式上, 要改变理论课堂上教师为主体的情况, 强调学生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平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理解, 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哪些理论核心知识的缺失, 不把自己当做绝对真理的化身, 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对课程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的程度是学生从老师处获得信息多少的重要标志, 也是案例教学的内在要求。

3. 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 开发多种新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行政法教学模式是老师占主体地位, 案例分析实践教学虽然在极力规避这一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难免有所失衡, 那么这两种教学方法都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 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这样就必须采取新的形式加以补充。这些形式包括组织模拟法庭、定期举办法律讲座、划分学习讨论小组以及双向互动式教学法。

首先, 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主动收集真实、有特点、内容深刻的案例自行编排划分角色, 在此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 老师查缺补漏,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和学者来做讲座, 向学生介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法律动态、时事热点问题, 以及对法律与现实的把握。再次, 划分讨论小组。采用提供行政法或诉讼法某一方面的问题, 学生划分小组进行主讲,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为补充的方式, 可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 在探讨中深刻理解法律知识的内涵。最后, 运用双向互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由两位老师给学生授课, 一位教师对某一个专题主讲一个小时以后, 由另一位教师围绕前一个老师讲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 学生再提出问题, 两位教师同堂作出回答, 师生再互相进行交流。采取这种方式必须在授课的前一周将下一次的讲课内容提纲发给学生, 以便学生提前阅读, 并可以拟定好需要提出的问题与分析理由。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等, 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解志勇.关于改进行政法教学方法的思考——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视角[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4)

[2]肖克拉提·米尔扎.高职院校行政法教学方法刍议[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 (4)

[3]翟秀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 2012 (4)

[4]吴振宇.论行政法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的变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7)

行政法教学 篇2

完善行政法教学模式的思考

行政法教学模式作为行政法教学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行政法教学的质量,是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传授知识经验,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本文结合笔者的行政法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行政法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针对现行行政法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革新、完善行政法教学模式的路径.

作 者:吴红宇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 25(7) 分类号:G642 关键词:行政法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设计 篇3

《中国的行政区划》选自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二节。本节内容是初中生学习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教学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并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制作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及教学。教学的关键是突破重难点,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喜欢学习地理。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首先,结合中国地图,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省级行政中心和位置。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及地理记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首先,通过相关地图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以获取地理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如北京是伟大祖国的首都;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生特征分析

此时初中生经过七年级地理学习,拥有一定地理学习能力,但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善、情感的引导、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能力。本节内容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记忆及在地图里定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突出。另外,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节内容是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最佳案例。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着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课教学可以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和学生网络查找的教学方法。地图作为地理的眼睛需要教师通过课件方式表示出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教师指导和学生合作探究则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堂最佳效果,在策略方法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四、教学资源准备

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可以将动画与PPT结合起来,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学,可以选择多媒体学习环境,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强其实效性和多元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首先通过PPT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如祖国的方位、疆域及邻国等。然后通过提问学生家乡所在地,如在某某省(直辖市、自治区)某某县(县级市、自治县)某某镇(乡)引出本节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新课讲授

首先通过教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及演变,从而推导出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即省、县、乡三级,某些较大的市分为县、区等。截止2016年6月底,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2851个县级行政区,40497个乡级行政区。其中省级行政区是初中地理重点学习和熟知的内容。

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及简称是学习的重点。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学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分为多少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自学后得出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然后通过两首小诗并利用PPT上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实时展示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

“京津港澳台东北黑吉辽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京津港澳台”中北京、香港、澳门和台湾是必须熟知的知识点。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西南地区包括云贵川渝藏五省区,是从大的区域角度认识,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及区位。

“两湖两广两山河沪苏浙皖赣闽鲁祖国北方内蒙古自古南海在海南”。“两湖两广两山河”是横贯我国南北的8个省区,两两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沪苏浙皖赣闽鲁”指的是华东地区的六省一市,便于整体认识,这里的鲁即“两山河”中的山东。最后的内蒙古位于我国正北方,海南在南海之滨。

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让学生在透明纸上描绘出“中国的行政区划”,简单了解省级行政区。其次,通过教材中的活动题了解认识省级行政区,学生之间可以讨论研究省级行政区的形状进一步熟悉省级行政区。如青海省的形状像兔子,陕西省像兵马俑,山西省类似平行四边形,湖南和湖北像头上戴帽子等。

3.新课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及设立。其中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分布,让同学们结合两首小诗内容并对照地图进一步熟悉了解。

4.作业布置

完成“中国的行政区划”填充册的本节内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查找本省行政区划地图了解家乡的行政区划现况。

六、教学评价设计

行政法教学 篇4

一、教学方法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价值

方法, 古代指量度方形的法则, 《墨子·天志中》提到:“中吾矩者谓之方, 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 是以方与不方, 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以及有机统一, 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是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 老师在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 而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帮助者, 学生才是主动的建构者,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按照高等教育学的普遍解释,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 怎样把列举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少分析能力、发展能力, 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1]因此, 对法学本科教育而言, 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意义特别重大。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高校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中唯一一门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体的专业课程, 且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涉及的法律规范都非常的多, 且不存在一部统一的法典, 因此, 相对于其他基础课程而言, 其教与学的难度均比较大。在国外法学院教学中, 这种教学的困难也是普遍存在的, 甚至有教授认为, “行政法始终是被认为是最为烦闷的课程, 而学生也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最为缺乏头绪的”。[2]这些由学科本身的因素导致的困难都是非常难以克服的。因此, 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寄希望于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来破解其中教与学的困境。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或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一) 对于实践教学的关注仍然不够

虽然各个学校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 但是, 这种重视程度只停留在表面,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严重失调。比如, 根据笔者所在校的法学本科培养方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课时只有51课时, 而实践教学也仅仅6课时, 有些实践环节如果认真做, 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心血的, 但给老师的课时量却很少,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 从教师的实际工作来说, 对实践教学的关注也是不够的, 没有认真研究不同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作用, 经常流于形式;从学生来说, 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 很多实践环节都没有认真去做, 最后交一份报告了事。

(二) 教学方法单一, 使用随意, 教学效果不佳

就目前教学实践而言, 教师并没有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选择, 整合各种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单一, 要么只用“讲授法”一堂课从头讲到尾;要么从头问到尾;要么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 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单一的教学方式的使用, 使得课堂缺乏一种凝聚力, 不仅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反而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 在教学当中, 很多老师在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很随意, 并没有考虑到主题或者教学目标的实现, 仅仅只是为了体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这样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这个主题或者就是一个形式, 根本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爱尔坎德 (David Elkind) 教授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 已不能满足现实的法学教学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团, 当今法学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一) 坚持的原则

第一, 教学方式多元化原则。应该摈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应该说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法, 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就比如讲授法, 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的阐述法律概念、法律规则, 让学生能够收获系统的知识, 但是其屡遭诟病。其实质问题不在于这种方法自身, 而是具体的操作运用是否恰当。

第二, 从实际出发原则。这个实际一方面是指任何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和使用都不能脱离实际, 要做好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 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方面, 使之为其服务。

(二)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

第一, 讲授式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概念的讲解、理论的灌输和法律条文的阐释为主, 虽然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弊端, 但在法学本科教育中, 需要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为了克服其弊端, 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按照教学目的的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丰富课堂教学,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事先布置讨论议题, 让学生组织材料, 充分准备, 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授课教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观点, 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 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在讨论中应当尽量地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一起讨论, 但是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 比如学生跑题了就要将之引导回主题, 或者在讨论中出现了争议比较大的观点, 教师要适时介入进行评析, 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提示和引导, 对于某些偏激的观点, 教师要正确引导, 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第三, 案例教学法。法学 (包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它不仅以认识法律为目的, 更重要在于把法律运用于实践。[3]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分析以及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扩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分析生动的案例过程中, 轻松地掌握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 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是法学教育中让学生接触实践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四, 诊所式教学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行行政法律制度的框架及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的程序,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 能够运用法律逻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培养在行政领域、司法领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行政相对方进行权利救济的能力。而诊所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实践教学, 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诊所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其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 通过让学生办理真实案件, 参与案件的整个过程和细节的处理, 亲身体验律师的社会角色,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法律实际运用能力, 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摘要:目前, 在我国法学教学中, 讲授教学法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 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而言, 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所涉法律规范杂多, 且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 因而, 教与学都非常难。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 因此, 改进现有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 充分发挥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威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213.

[2][美]西德尼·A·夏皮罗:法科学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EB/OL].苏苗罕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800/216/2006/8/xi40636493718860024324-0.htm, 2012-11-25.

梁庙小学教学行政历 篇5

(2010—2011学年度下期)

预备周:

1、进行开学准备工作

2、分工、分课

3、拟定学校教学、培训、教研、班队、学科工作计划

4、每位教师备好超周课

5、学生报到发放教科书

第一周:

1、按新课表上课

2、开学典礼

3、上报各班学生人数,安排好插班生

4、教学常规检查

第二周:

1、行政听课

2、各班级建立阅读小书屋

第三周:

1、召开教研会议,布置本学期教科研研究重点

2、分教研组开展活动

第四周:

1、六年级任课教师会议

2、教学常规检查

第五周至六周:

1、班级古诗文朗诵比赛

2、班级组开展活动

第七周:青年教师备课比赛

第八周:小学生创新作文比赛

第九周:

1、召开班干部座谈会

2、教学常规检查

3、迎接期中检测

第十周:

对教学质量进行期中检测,并进行质量分析,探讨课堂增效措施。第十一周:

1、组织三至六年级的英语背诵课文的竞赛

2、家长会

第十二周:语文组书法比赛

第十三周: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

第十四周:数学科“解决问题”比赛

第十五周:教学常规检查

第十六周:爱国主义优秀诗文朗诵比赛

第十七周: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安排,学科操作检测

2、思品评价工作

第十八周:

1、迎接期末上级多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

2、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3、复习迎考,期末检测

4、评改试卷,分析质量,总结

论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优化 篇6

【关键词】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优化

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并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随着政府职能的改变即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对公共行政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所以高校的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与之前的教学方法相比,要求教学方法更加科学、灵活和新颖,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发挥自我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教学方法中能有新的体验和新的感悟,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1 优化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要转变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近些年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已经意识到了在公共管理教学实践中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们也已经有了改进的意识,但只是笼统的说要对教学方法改进和优化难以对教学工作起到规范和引导。所以要把其具体化,使其更加明确。

1.1 树立注重教学质量的意识

质量和效率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也是改进和优化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而在当前的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中,很多教师还在采用填鸭式教学、机械式联系和题海战术等,并把这些手段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方法,这属于高投入低收益的教学方法,且不利于教学方法的优化,对这些方法和手段要尽快进行改变。在当今时代,个人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人类整体知识的无限性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堂课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测,比如通过提问的方式或做试卷的方式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状态不好的同学老师要想办法及时进行调整。

1.2 树立整体意识

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把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和组合的过程,来达到最佳的教学结构,进而使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系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系统中的具体要素,更要从总体上对各因素进行考虑。一方面,公共行政管理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每种方法尤其独特性和适应性,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找到其最佳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应根据具体的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任务,对教学设施和手段进行合理的组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出一套优化的教学模式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3 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

公共行政管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其即是知识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努力激发起创造性,培养其自主意识等。

2 优化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2.1 采用案例教学法

公共行政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比较经典的案例,然后提供给学生案例发生的背景并向学生列出该案例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让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后对方案进行选择。通过案例分析法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切实的掌握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但案例分析法也不是万灵药,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且对案例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举的案例要切合我国的实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案例在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会更加具有指导意义。所选的案例也最好是学生熟知且感兴趣的,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不要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答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可以采用两位教师配合讲课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一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中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采用两位教师主讲的方法,一位教师主要负责课堂中的活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活动的整体思路,和各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及活动专题之间的关系,还要知道本活动的重点与难点,必要熟记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另一位老师主要为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激发,在试验中证明理论还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评价,甚至在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要反复讲解。两位教师配合讲解要求教师要走动教学,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2.3 可以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

模拟教学法是国外大学惯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中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来解决遇到的具体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具体的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模拟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他需要有政府工作经验的教师来对模拟教学来进行专业的指导,并要对模拟的结果进行评价。但模拟教学法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公共行政管理工作,通过角色扮演能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可以采用专题研讨的方法来教学

专题研讨是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就某一公共行政管理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来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能会产生思想的撞击,引发学生的多角度思考,也能集思广益。在专题研讨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来组织不同难度的讨论问题。通过专题讨论法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还能掌握公共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教军章,刁利明,付传.从专业实习馈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理路[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3).

[2]李业兴,郭小聪.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02).

作者简介

刘丹(1982-),女,现为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作者单位

行政法教学 篇7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我们在古希腊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中就可以看到案例教学的雏形。这种做法重在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而不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而将案例教学运用于课堂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在美国的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这两个学院的教师分别将医院临床病例和法院的判例运用到大学的课堂中,使得学生在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得以培养相关的能力。之后,案例教学模式开始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就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法学教学不过就是通过利用法院中具体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实现和掌握与案例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的。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过一次调查,对案例教学、课堂讲授、研讨会、模拟角色、自学、影视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对比,以确定各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提高分析能力、转变观念、学员所得知识留存度等方面的优劣高低。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在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及观念培养上,案例教学的效果排名第一;在传授知识和学员所得知识的留存度上,案例教学排名第二[2]。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也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教学中,相较于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利。

二、案例教学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价值

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而言,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专业术语、法律规范众多,对于绝大多数的法学学生而言,很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仅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者地位,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就很难开展,那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虽然目前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模拟审判,但是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仍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将法学教学中的新型模式———案例教学法引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中极具现实意义。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在于:

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作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克服这种弊端,通过对真实、生动的案例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讲授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时,就可以以相应的行政处罚纠纷为实例,从而直观生动地解析其中基本原则的内涵。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行政问题的能力。法学 (包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它不仅以认识法律为目的,而且重视将法律运用于实践[3]。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会分析解决实践中如何处理各种行政问题的能力和技巧。通过案例教学,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选取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探讨,从而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则以及法律规定等,并且学会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行政法问题。

第三,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相长。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法律规定,在课堂讨论中高屋建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探讨,分析案例,并通过各种提问最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同时,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启发,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第一,明确教学目的。所谓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其教学目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这也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基础。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在案例教学实施之前,首先必须明确案例教学要达到的效果,再围绕这个目标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行行政法律制度的框架及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的程序,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法律逻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第二,选择教学案例。在教学目的确定之后,就要围绕这个目的选取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要带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指选择的案例要与所说明的问题之间存在关联性,案例能够推导出相关的结论”[4]。也就是说,教师所选的案例必须要和其授课内容相符,比如这堂课讲行政许可,那就要选和行政许可相关的案例。除此,选择的案例最好有一定的难度,不要太容易,一眼就能得出结论。因为,这样达不到训练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而太难了则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组织课堂讨论。案例选好后,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组织好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由发言、阐述自己对案件的看法和见解。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应当尽量地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当然讨论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共同讨论。但是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比如学生跑题了就要将之引导回主题,或者在讨论中出现了争议比较大的观点,教师要适时介入进行评析,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第四,总结案例讨论。由于案例讨论主要是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授课教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观点,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不仅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于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积淀法学功底。

(二)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如何选择案例,选择怎么样的案例,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般说来,案例选择得好,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则差。行政法老师在选择案例时,大部分都是选择各种案例汇编、案例教材中的行政法典型案例,也有的老师根据一些热门行政案件以及一些媒体追踪报道的行政事件为基础编成案例进行分析。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来源,用到课堂上的案例都必须与课堂所要讲授的行政法内容相关联,能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除此之外,选择的案例还必须能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的讨论与分析。总而言之,教师选择的案例必须适合课堂教学,能够提供丰富的相关信息,并涵盖相关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的案例才有可能通过案例教学的使用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二,组织课堂讨论方式的多样化。首先将案例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就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选择教师叙述,或者由学生介绍,也可以提前将案例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或者经由多媒体展现,以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尽量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案例中去。其次,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的思维。例如,为了把握案例课堂教学的节奏,在案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展程度提出不同层级水平的问题。因为,提出富有层级的问题是促进学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逐级发展,推进案例教学有序、有效、深入进展的一个主要措施[5]。此外,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予以适时适当的点评也非常重要。因为,适时地介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于有创新性且合理的观点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有利于鼓励学生在下次的讨论中进行更加大胆的创造性思考。

第三,做好必要的案例讨论收尾工作。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环节,“在案例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增进他们的学习经历。”[6]在激烈的案例讨论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通常需要几分钟时间进行总结。主要要指出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行政法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掌握分析行政问题的正确方法。具体来说,首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言,指出哪些见解值得肯定,哪些有失偏颇,对于后者不能简单否定,应该注意方式,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还需要给出一个案例的参考答案,力求讲解充分,有深度,有高度,最主要是要讲清为什么是这样的理由,若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谈谈教师自己独到的见解,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参加下一次案例讨论的积极性。

摘要:相较于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 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利。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而言, 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所涉法律规范杂多且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 因而教与学都非常难。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寄希望于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来破解其中教与学的困境, 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教学为例对此进行了相关有益的探讨, 以期对于教师们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案例选择

参考文献

[1][美]西德尼.A.夏皮罗.法科学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EB/OL].苏苗罕, 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800/216/2006/8/xi40636493718860024324-0.htm, 2012-1-19.

[2]王建.关于在继续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 1999, (5) .

[3]滕明荣, 降龙.“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2007, (6) .

[4]牟文义, 田建强.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93.

[5]孙军业.案例教学[M].南开: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110.

行政法教学 篇8

关键词:公共事业,行政法,教学模式

一、传统《行政法》教学模式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相适用

目前《行政法》的教学模式仍沿用法学的教学模式。有学者将教学方式按照注重的内容、方向,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注重学术的理论型教学方式与注重职业技能的实践型教学方式。实践型教学方式又可以分为案例教学方式、诊所式教学方式、模拟法庭教学方式等各具特色的具体教学方式。

1. 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

课堂讲授是一种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 强调知识的灌输, 具有可控性强、成本低、效率高、信息量大的优点, 但也有其内在的缺陷, 容易演变为“满堂灌”的注入式, 不利于因材施教, 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从授课过程中也能发现这一点, 过多的讲授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案例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上课时不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 而是采用“提问——回答——提问”的模式。所选择的案例常常是疑难案件, 法律上存在争议, 学生在课前须进行认真准备, 才能跟上课程的节奏。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表达的能力, 促进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本身缺乏法律基础知识, 还要对疑难案件的法律争议进行分析, 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3. 诊所式教学模式

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法学教育新模式, 主要借鉴了医学院学生的临床实习手段,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 以律师身份办案来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 “诊断”法律问题, 开出“处方”, 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行政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专业律师, 能为自己开出“处方”, 而是为了成为优秀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知法守法, 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诊所式法律教育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要求过高。

4. 模拟法庭式教学模式

模拟法庭是法学教育中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 是指在法学教学活动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不同的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不同诉讼角色。模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辩论、庭审技能, 同时学习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司法制度等知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职业法律人才 (法官、检察官、律师) , 因此, 采用模拟法庭式的教学模式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对增加学生的技能方面, 同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相似, 难度过大, 时间成本过高。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教学需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从对学生的调查来看, 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愿意了解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 关注如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法理方面的知识兴趣不高。从专业培养目标来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管理人才, 而不是专业的法律职业人员, 因此, 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 难度也不亦过大。

从教学方式来看, 目前教师在《行政法》授课过程中, 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对《行政法》涉及的具体法律问题缺乏直观认识, 学习难度加大。

三、几点建议

1. 针对学生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 目前有关《行政法》的教材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法学类教材, 另一类是经管、理工等非法学类教材, 前者侧重法学理论, 后者侧重应用性。对于公共事业管理学生而言, 不宜选用法学类教材, 应从非法学类教材中选用适合的教学用书。

2. 改进教学方式

授课过程中, 不能照搬一般法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应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 进行创新。受课时、教学条件的影响, 将主要应用理论讲授法和案例式教学法, 但应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理论讲授法, 应尽量缩小其缺点。如采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实, 充分运用多媒体, 制作PPT演示文件, 通过图片、音像资料等来演示课程内容, 既能节约时间, 又能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对案例式教学法进行改进, 一是通过案例来串起课程内容, 如在导入课程时, 选取适当的案例来串连起课程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 知道《行政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要学习哪些内容。二是通过案例来分析某个具体的法律制度。因此选取案例时, 一定要有别于法学专业教学案例的选择, 要侧重从生活的角度出发, 注重案例的新颖性, 适当降低难度, 既要让学生感兴趣, 还能从中学到法律知识。

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行政管理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导论、主体论、行为论、监督救济论, 在每部分下再安排相关内容。既确保课程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有关行政管理的具体制度。

4. 加强实战训练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 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在授课过程中, 要利用合适的案例, 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如在行政复议的教学中, 可将学生分为四组, 分别为申请人、被申请人、复议机关和观察员。通过实战训练, 使学生熟悉相关法律知识, 能灵活运用到生活、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吴东镐, 金香兰.论法学本科教育中的教学模式[J].东疆学刊, 2007 (4) :96-100

[2]李美琪.中国诊所式法律教育10年探索路[D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0-06/20/content_2173514.htm

行政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篇9

(一)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知识信息的接受方,即学生向来都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而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去,变被动为主动,这不仅是简单的角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变换后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的意见。同时,案例教学提倡学生通过进入教学特定的案例环境中思考和考虑问题,继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扩宽视野,培养合作意识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渐渐摆脱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养成的对教师依赖的学习习惯。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在把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以团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会在合作中沟通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实践感,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学习是教师的单方面的教授,而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同时,其对知识的感受也是仅仅停留在字面的含义上。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案例环境激发学生对知识和在学习过程中头脑中深层次的感觉,不断的刺激头脑中的思维火花和创新思维意识。而这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实现的。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讲授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控整个课堂教学的走向,引导教学流程。教师除了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行政管理类专业课程是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除了密切关注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前沿的知识外,还要求对其他相关知识进行了解。这对教师的知识框架、理论深度和知识宽度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和前进的动力。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是符合教学目的。教师所选择的教材要充分与教学目的相吻合,要与教授的知识有直接的关联性,要侧重于知识点。

二是案例典型、实效、有针对性。任何管理都是动态的过程,在教授管理知识时候,不能生搬硬套长久以前的案例。同时,要关注社会动态和民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要过于晦涩难懂或者冷僻的案例,要能反应突出、重点、普遍的问题,亦要反应本领域最前沿的动态。

三是案例本土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行政管理大多使用西方发达国家案例,虽然可以作为参考,但是鉴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过多的使用西方案例会使学生因为文化背景等因素难以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情境,也不利于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到案例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特色。

(二)案例教学实施与应用

一是学习者独立分析。通过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融入案例情境中去,充分的理解案例特点和针对性,根据案例写出案例分析的框架。

二是团队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及时记录。同时整理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并选出一位同学作为在全班发言的小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促成小组内的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路和帮助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入讨论。并且在小组讨论“冷场”时给予提示,补充学生欠缺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难以解决棘手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涉及到多学科和前沿科学,教师要善于将不同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个方向进行思考。

三是全班交流。由各小组的代表阐述自己组的分析报告,然后进行自由发言,从班级全体的角度分析案例,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对问题进行解释和答复,同时指出学生在讨论时暴露的问题。当然,教师的总结并不是简单的判断对错,而是对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进行整理,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要对全程的过程进行关注并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析,及时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班级内交流后,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知识、经验和行政管理的方式等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进而是知识得到了深化,经验进行了分享,各方资源得到了整合。

(三)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讨论围绕案例展开。分析的过程必须以案例为基础,并且围绕案例进行,要以案例为分析的依据,以案例中的情节事实为分析的关键因素,紧紧围绕案例思考题的疑问,紧扣问题,不要跑题,同时分析要符合案例实际,避免主观臆断脱离现实。

二是讨论分析的过程与结果要多元并存。案例分析的结果不能强求结论的统一。因为行政管理是复杂性与多元性并存的事物,很多时候涉及到主观因素的价值层面,而价值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甚至相互冲突。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讨论者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是行政管理过程中价值多元性的主要体现。同时,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多视角,综合分析问题,要能“海纳百川”地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三是要善于从案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分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总结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案例教学往往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和总结问题,继而从理论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法,才是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普遍问题,从理论角度解释。

摘要: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扩宽视野, 培养合作意识;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实践感, 培养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探析 篇10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行政管理学学科性质的要求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涵盖了行政环境优化、行政组织构建、政府机构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治、行政监察、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领导、政府职能转变、公共危机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学科, 行政管理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灵活运用行政知识解释和指导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和丰富行政知识。对于行政管理教学而言, 案例方法是经验学习的首要工具和方法。行政案例是根据教学需要, 将某些行政管理活动按时间顺序客观记载下来, 经过专业编排, 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实例。因此, 案例教学可以把行政管理的现实问题带入课堂, 公开讨论行政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适用性, 探索战略理论框架变为现实问题的操作性步骤, 既能强化行政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又能立足于真实案例深入分析现实问题, 进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培养学生的行政能力。

2、行政管理实践活动的要求

行政管理是政府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多元的行政价值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得行政工作面临多重矛盾, 不同的解决方案对社会矛盾的调解, 经济发展的推动, 行政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产生了不同后果。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行政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展示行政管理的经验或教训, 为学生提供分析方法、管理技巧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从而达到掌握行政管理科学知识、理解行政管理真谛的目的。因此, 在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 需要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的案例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和多维分析抉择中的艰难性和挑战性, 为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案, 并在结果预测和比较基础上, 做出合理的决策。

3、国内外行政管理教育培训经验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开始, 案例教学方法已逐渐被应用到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公务员培训课程。大批行政学专家、案例教师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合作编写了广泛的行政案例, 建立了行政案例库。大量的案例分析训练为提高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如美国早在1948年由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撒拉克斯大学和康耐尔大学等组成了公共行政案例编写委员会。“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口号就是‘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 为了提升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管理技能, 案例教学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法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 在广大高等院校受到重视, 也被广泛应用于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 丰富了行政管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行政案例教学方法的引入, 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培训方法的重大变革, 是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新型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策略

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决定着行政案例教学的成败, 成功的案例教学是需要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和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的。

1、案例的精选与储备

精心组织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工作, 建立案例教材库。行政案例的精选与储备应该符合以下原则。 (1) 典型性。行政案例必须是反映行政管理实践某些或某类情形的代表事例, 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 案例资料能紧紧围绕行政管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 客观性。案例教学力图模拟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决策, 建立真实的实践感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 行政案例应直接来源于行政实践活动, 是现实行政情境的缩影。案例资料要真实可靠, 情节合理、内容充实、引用数据要科学准确。 (3) 启发性。案例教学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行政案例要针对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设计和选择, 既要使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案例设计表现为具有体验性的解读, 又要使行政管理实践创新与理论有机契合, 引发不同观点、思考和争论。

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和中心环节。案例分析是严谨的考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精通案例材料, 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 预测并掌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2) 案例思考题的设计要有讨论空间, 营造多视角的思考路径,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3) 组织若干案例学习小组, 小组案例分析后, 再以学习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案例讨论。教师应做好讨论的引导工作, 防止学生分析讨论过程脱离主题, 随意发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等对案例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度分析和联系社会的广度分析。 (4)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技巧, 对综合性案例和复杂性的案例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创造平等和谐的案例讨论氛围。

3、案例的讲析与点评

案例的讲析与点评是案例精选和案例讨论环节的必然延伸。案例讲析不是为了寻找“案例之解”, 而是讲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与决策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案例点评要评判不同的案例结论,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指出他们在讨论中各自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反思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 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与提高。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若干问题

1、案例选编的本土化问题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多案例源于国外, 由于行政环境的差异, 国外的行政案例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困惑,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而选择国内行政案例则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有利于学生认知案例所蕴含的原理, 深入了解中国行政管理的现状。但是, 很多国内案例来源于新闻报道, 未经过专业编写, 启发性和可读性较差, 难以达到教学效果。行政案例的本土化问题, 需要行政学家、授课教师和行政实践活动者共同参与解决。从教师的角度看, 案例选编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经过授课教师的再创作或再加工的重新编写, 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群”, 才能为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案例讨论的技巧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师讲授、学生听课和记录的教学模式, 不习惯参与式讨论的教学模式, 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技巧至关重要。教师要用亲切、有感召力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感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宽容、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要鼓励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为什么”, 大胆质疑, 勇于争辩;要给予积极参与者正面评价, 提高学生的信心;当案例讨论产生交锋, 教师应当及时疏导、鼓励讨论深入。总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行政案例教学的目标才能实现。

3、案例教学的教师定位问题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 离不开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行政案例教学活动的非结构化, 教师教学风格和学识水平的不同, 造成案例教学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成功的行政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扮演多种角色, 如“设计者、主持人、仲裁者、‘魔鬼支持者’、同学以及法官等一系列潜在、模糊的角色”。作为设计者, 教师要预先规划和设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作为主持人, 教师要控制课堂讨论节奏和学习进度, 引导讨论主题, 创造热烈有序的讨论氛围;作为仲裁者, 教师在案例讨论出现批评与争论时, 将主题引导至问题的不同看法的解释和辩论上, 而非人身攻击;作为魔鬼支持者, 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独创之见;作为同学, 教师要在讨论冷场时, 提出焦点问题, 参与讨论;作为法官, 教师要对案例讨论全过程进行总结, 使案例教学善始善终, 圆满结束。

4、案例教学的考核问题

案例学习成绩的评定是案例教学考核问题的核心。在行政案例教学中, 学生成绩表现于案例阅读、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书面报告等各案例教学实践环节, 所以案例学习考核不能采用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 而应该采用动态多项综合考核方式。案例学习考核的内容包括:案例阅读的讨论提纲考核、案例讨论的发言考核、案例书面报告考核、案例考试考核。在“行政案例学习综合考核链”上, 采用“分项记分、累计加总”的方法, 最终形成学生案例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分数的评定方式, 最好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 以教师评定为主, 这样有利于成绩的公平性和相对权威性。

总之, 将案例教学引入行政管理学课堂, 以案说理、以理论案, 较好的实现行政管理实践发展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当然, 行政管理知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行政案例教学方法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小劳伦斯·E·列恩著, 郄少健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行政法教学 篇11

实事求是地讲,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教学与服务的矛盾,这种现象是共性问题,不独我国有,外国也有;不是今天才出现,历史上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要翻开160年前出版的英国著名学者纽曼所写的《大学的理想》一书,就会知道这一问题在当时是多么引人关注。

学术与行政的关系,说大则大,说小也小。说它大,涉及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高校与政府的关系;说它小,涉及高等学校内部学术与行政关系、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学者关系。不管怎样,在我国,学术与行政关系尤为特别,异常特殊,二者始终缠绕在一起,缠来绕去,到最后总是学术被排挤、被边缘、被淹没,强大的行政力量渗透并支配着高等教育所有领域,大学的一切都被行政化了。这就意味着,在我国高校中,不是教学,不是科研,而是行政管理才真正居于中心位置,大学行政化是教学地位失落的真正原因。

我国有大学行政化的传统,学术与行政从来没有分离过。在古代,学在官府、学术官守,以吏为师。大学一直处于行政管制之下,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成为独立的领地。儒家崇尚学而优则仕,学习和接受教育,第一目的和最高目标是读书做官,骨子里缺少为求知而求知的种子。所谓受尽十年寒窗苦,求取功名天下知;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求知做学问,从来不是读书人的主流价值观。古人也有学问做得很好的,但这些大学问家,往往是在仕途不顺时才改做学问并借以言志的。《左传》讲:“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可见,立言做学问实在是他们为官不成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唐诗宋词乃中国文学之顶峰,其间不知涌现出多少文人才俊,李杜诗篇万古传。但要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轼……他们都是为官遭贬才成就了文坛至尊地位。

诗在诗外。古人读书从来不为做学问而做学问,从政才是根本目的。在他们心目中,只有从政,才能达成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只有为官,才显示出自身的地位和价值。如此,那读书和做学问,只不过是从政的敲门砖和为官的跳板。所以,中国没有发展起纯粹的知识,这一点恰好与古希腊古罗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我想答案也许就在这里吧。

二、“官本位文化”阻碍学术创新和教育进步

大教育家蔡元培的贡献,主要不在于他的教育思想理念多么先进,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理念其实在德国那里、在欧洲那里几乎就是一种常识。因此,他的贡献其实就在于运用那些先进的大学理念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众所周知,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就是个名利场,充满着浓厚的读书做官氛围。那时的教师都称呼学生为“老爷”,而蔡元培硬是立志要把大学变成做学问的一方净土。他讲到,读书不是为做官而来,而是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才的学问家。他对北京大学的成功改造,不仅成就了他个人伟业,也使中国大学教育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但这种转型实在太艰难,官本位文化始终高悬于学术之上。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直接办学和管理高等教育,高校不过是政府的附庸物,其招生、经费、人员编制、领导任命、教授任职、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学内容等等,无一不是政府安排好的,大学的任务只是执行政府的计划。改革开放后,开始改变政府办教育的管理体制,后来更进一步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是自由、民主、法治和秩序,就高等教育而言,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权力的合理配置与制约。

然而,改革的推进并不理想,行政权力至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变相泛化和加深,以至于与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渐行渐远。正如有人所形容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形态上是现代的,在生态上却是传统的;面子是时髦的,里子却是落后的,充斥的是典型的官场逻辑和规则,大学不仅成了政府的下属部门,而且大学内部也等级森严:不同的高校存在着实际的行政级别,从副部长级到正厅级一直到副厅级;从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到分管书记校长再到处长院长系主任一直到行政秘书,一线教师处于行政等级最末端;推而广之,高校课题研究有等级、学术出版物有等级、奖励有等级、项目有级别、人才队伍有等级……一切都被等级化,学术活动行政化。大学教师和学者的活动及其成果,不是来自专家同行的判断与肯定,而是依赖行政等级的认可。行政等级制虽然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但它毕竟是外在的力量,遵循非学术的逻辑,在根本上阻碍着学术的创新和教育的进步。

三、去除行政化摆正“教学中心地位”

因为官本位文化始终高悬于学术之上,在中国,那些被置于行政等级末端的最广大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很少体验到学术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而那些居于行政等级上端的少数官员,却掌握和支配着大量的资源,导致所有大学人拼命争抢行政职位,攀爬行政阶梯。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学有所成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却宁愿竞聘学校一个办公室副主任或职能部门一个副处长职位的原因。在外人看来,尤其在外国人看来,很是不可思议,但对于高校内部人来讲,教授或博导不过是个学术称号,他们也不过是普通的老师,教授和博导的头衔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切实可支配的资源,但如果他们同时掌握一定的行政权力,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从事学术是一项艰苦孤独寂寞的工作,压力很大,并且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或不确定性,教学和研究无法保证人人都能成名成家,成功者毕竟少数,默默无闻者绝大多数。因此,在国人入世精神和当下意识很强的心理作用下,大学知识分子都在权衡着学术与行政的得失,从而会把选择的天平倾向于从政一端,以换取即时的利益和实惠,况且在我国从政从来不会误学问,甚至反过来更能增进“学问”。而政府或高校似乎也愿意顺应人们这种普遍的从政心态,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比如,引进、延聘或者挽留他们认为的某些重要人才,多半会许以一定的官位,同样,某人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也要给予一定的行政职务,如此方能显示对个人的重视。当然,也因此达到对学术、学者管理的目的。官本位背景下,行政及其管理成了大学真正的中心,人们都向往着这个中心,追求着这个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利用着这个中心。无法带来资源、地位、尊严的教学活动沦为学校工作的边缘,一点儿都不显得奇怪。

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如果不改变大学官本位的体制和机制,不确立学术至上的观念与制度,是根本行不通的。好在国家已经注意到学术行政化的弊端和危害,明确提出要去除高校的行政化,建立现代大学教育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去行政化也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也罢,目的都在于改变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正本清源,学术与行政各归其位,各司其职,该是上帝的还给上帝,该是恺撒的还给恺撒。同时还要构建现代化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真正还学术以尊严、还学者以尊重、还知识以尊崇。什么时候我们确立了学校本位、学术本位、学者本位,我们的大学就必然会走向兴旺发达,学术创新和活力就会如泉喷涌,教学的中心地位就会得以真正落实,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学初探 篇12

一、当前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现状

(一) 行政管理教学在技工院校教育中占比重较低。

技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工教育体系中实践实训课的比重为70%, 文化基础课的比重为30%。管理类教学仅在基础文化教学中占很小的一部分比重。以笔者调查的两所技工院校为例, 学校A仅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开辟了48学时的管理类教学课程, 二三年级未开设任何管理类教育教学课程。学校B在学生一至三年级总共开展了164学时的管理类教学课程。与动则上百学时的各类实训课程相比可谓凤毛麟角。

(二) 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学形式滞后、教师严重缺乏。

当前技工院校的行政管理教学面临教学纵深不够、对在校生的管理类教育教学没有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只注重理论教学而缺乏现实案例的模拟, 因而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的困境。以笔者调研的一所技工院校为例, 该校现有在编职工217人, 专业教师104人, 其中管理类教师13人, 行政管理教师1人, 仅占专业教师的0.9%。该校现有在校生10 000人, 远远不能覆盖本校学生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需求。可以说是技工院校普遍存在的教师缺乏、尤其是管理类教师严重缺乏的现状也使得技工院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

(三) 当前技工院校的行政管理教学创新不足。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就业, 一切教育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就业。因而经济发展对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明显。当前技工院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 创新和改革不能做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没有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改进及奖励机制, 因而即使一些技工院校大力开展了行政管理教学, 教学效果也不甚明显。

二、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 技工院校对行政管理类教学的重视普遍不足。

教育重点放在实训实践上是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特色。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生在校学习三年之后进入社会, 毕业之后更多的时间都是要自觉学习。尤其是在发展进步过程中自觉学习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即使不能利用在校期间显著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行政管理能力水平, 也应培养其在今后工作中自觉学习提高的能力, 这都离不开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对行政管理类教育教学比重的大幅提高, 因而对技工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重视, 在观念上深切认识到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二) 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由于技工院校在校生在进入技工院校之前进行的多为九年义务教育或义务教育加高中阶段教育。以上教育阶段的教学主要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 并未辅以任何专业知识或管理类综合知识。国家在技工院校阶段的管理类教学存在空白, 国家对技工院校管理类教学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定, 因而技工院校的管理类教学只能套用各类大专院校的管理类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占据较大比重, 致使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管理类教育理论的教学内容晦涩,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三) 现实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在笔者进行调研的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两所技工院校中, 课堂理论知识几乎成为了教育教学的全部内容, 即使课堂教学也仅仅以书面内容为主, 夹杂的案例分析授课几乎为零, 更无现实管理类案例的模拟。现实的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没有深入研究技工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从而探讨切合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致使课堂教学生硬, 实践能力不强, 行政管理教学形同虚设。

三、改善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 加大管理类教育教学比重, 提高对管理类教学的重视。

如前文所述, 管理类知识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积累对技工院校毕业生今后职业道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技工院校毕业生能否从高技能实用性人才, 晋升为技能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备相应能力的一线技术人才, 现阶段技工院校也不具备为社会培养管理类人才的能力。但管理能力的培养, 是提升技工院校毕业生人才层次的重要环节, 因而技工院校学生课程内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必须增加比重, 这里培养的既不是管理类的专业人才, 也不是仅仅具备动手能力但不具备提升空间的“专才”, 这里要培养的是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同时辅以一定管理能力的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二) 创新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学体系,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行政管理教育教学课程的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上, 简单的由理论教学变成理论加案例教学不会给教学效果的提升增加筹码。为此广大的技工院校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普遍认为:中国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现实可行的主要方法为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增加管理类教学的现实模拟, 效果颇佳, 较为值得推广。因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特点, 企业实训教学占据的比重较大。毕业生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所要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现实操作过程, 更要模拟就业后的管理统筹、协调合作工作。切实的在实训一线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

(三) 加强职业指导, 对技工学校学生进行后续就业服务。

技工院校的另外一大社会功能就是对技工院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同时这也是技工院校办学较为显著的特色。笔者通过对一所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较好的技工院校进行调研发现, 将管理类课程融入就业指导, 不将人才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 而是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前三年乃至更远的时间进行就业指导和管理类辅导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收到十分良好的效果。2007年该校有1753名学生毕业走入社会, 短期内企业认可率达到98%。该校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一直坚持后续的就业指导, 重点放在毕业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上, 2011年该校毕业生中有122人担任就业企业的一线“班长”或“组长”, 人才成长初见成效。因而技工院校行政管理的教学工作应配合技工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 在学生毕业后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管理类知识后续教育, 扩大管理类教学的覆盖面。使管理类教学真正能为毕业生的职业道路指明发展方向。

多年来, 国家数量众多的技工院校一直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技工院校人才”两个问题上进行不断的调研和探讨。经验显示, 技工院校毕业生首先应具备的就是扎实而先进的技能或实践应用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 技工院校毕业生的优点一直为社会各界所首肯, 但其只注重动手能力, 而管理能力欠缺的缺点也逐渐显露。人才的培养是长久的过程, 而人才的成型, 个人的发展更是长久的过程, 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不断调研和探讨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多元化、纵深化的教学方式改革, 形成科学有效、适合当前学生特点的行政管理教育体系, 使得行政管理教育真正上档次、上层次, 在为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管理知识支持的同时, 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自我学习和革新, 成长为能适应社会日新月异发展, 一专多能、兼具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为国家经济的腾飞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摘要:技工院校的特殊教育体系决定了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因而或主观或客观的忽略了对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当前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学存在比重低、教学形式滞后、教师缺乏, 教学创新不足等问题。应提高教育教学比重, 提升教学能力, 加强职业指导。

关键词:技工院校,行政管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 (第4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第2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振民.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杰拉尔德.凯登.行政道德文选[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Linux基础下一篇:中小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