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2024-08-01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共8篇)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篇1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情形中,属于公务员职务关系消灭的是()。

A、降职 B、转任 C、退休 D、辞职

2、部门规章的制定主体是()。

A、国务院 B、国务院组成部门

C、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成部门

3、行政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必须是()。

A、行政机关 B、行政主体

C、行政组织 D、行政法律主体

4、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有()。

A、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 B、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C、不适用调解原则

D、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原则

5、在行政诉讼中,()应对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

A、行政机关 B、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D、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6、行政法的法源有()。

A、法律 B、宪法 C、地方性法规 D、单行条例

7、不能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有()。

A、行政处罚 B、行政不作为

C、内部行政行为 D、国家行为

8、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有()。

A、不服行政强制措施的案件

B、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案件

C、抽象行政行为

D、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9、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人民法院管辖。

A、最先立案的 B、最先收到起诉状的 C、任一

1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 起()个月内提出。

A、1 B、2 C、6 D、3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2、行政处罚的特征。

3、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

4、行政诉讼原告的法律特征。

六、案例分析题

1、某工商局李某,因爱人突然病重,便立即驾摩托车将其爱人送往医院,路上不慎将一位老太太撞伤,受害人家属多次找李某所在的工商局要求该局赔偿。局长说:“你们可以同他本人打官司,我们不管。”受害人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试用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理论和规定分析下列问题:(1)局长的说法正确与否?为什么?

(2)受害人能否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

(3)当事人应该怎么办?: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情形中,属于公务员职务关系消灭的是()。

A、降职 B、转任 C、退休 D、辞职

2、部门规章的制定主体是()。

A、国务院 B、国务院组成部门

C、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成部门

3、行政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必须是()。

A、行政机关 B、行政主体

C、行政组织 D、行政法律主体

4、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有()。

A、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 B、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C、不适用调解原则

D、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原则

5、在行政诉讼中,()应对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

A、行政机关 B、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D、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6、行政法的法源有()。

A、法律 B、宪法 C、地方性法规 D、单行条例

7、不能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有()。

A、行政处罚 B、行政不作为

C、内部行政行为 D、国家行为

8、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有()。

A、不服行政强制措施的案件

B、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案件

C、抽象行政行为

D、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9、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人民法院管辖。

A、最先立案的 B、最先收到起诉状的 C、任一

1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 起()个月内提出。

A、1 B、2 C、6 D、3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是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二,必须依法进行;三,是行使行政职权、执行公务的行为;

四、是行政主体就行政管理所进行的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行政处罚的特征。

一,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为目的,而不是以实现义务为目的;二,适用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其它组织;三,适用对象是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属于外部行政行为。

3、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

一,适应需要原则;二,精简原则;三,高效率原则;四,依法设置原则。

4、行政诉讼原告的法律特征。

一,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二,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三,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拘束。

六、案例分析题

1、某工商局李某,因爱人突然病重,便立即驾摩托车将其爱人送往医院,路上不慎将一位老太太撞伤,受害人家属多次找李某所在的工商局要求该局赔偿。局长说:“你们可以同他本人打官司,我们不管。”受害人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试用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理论和规定分析下列问题:(1)局长的说法正确与否?为什么? 局长的说法正确。因为李某并非因公行使职权的公务行为,而是在处理家事过程中的事故所致。此时,李某的身份为公民身份,其行为是个人行为,其行为后果由个人负责,行政主体不承担责任。

(2)受害人能否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 受害人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为该案不是因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而引起的行政案件,不符合行政诉讼的特点,不属行政诉讼受理范围。

(3)当事人应该怎么办?:

受害人可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行政处理,行政诉讼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诉讼是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领域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实践创设的一种新型诉讼,它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审判实践中原告通常是权利人的传统,以涉嫌侵权人为原告,以权利人为被告,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原告没有侵犯被告的知识产权。在2002年之前,我国法律并没有关于确认不侵权之诉的任何规定,2002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形成的《关于苏州龙宝生物工程实业公司与苏州朗力福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纠纷案的批复》,首次明文规定了确认不侵权之诉。2008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其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将“确认不侵权纠纷”作为三级案由。2009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不侵犯专利权纠纷的立案条件作出了规定。但是,笔者注意到,上述批复、文件和司法解释均没有就纠纷经行政机关处理后或者当事人不服行政处理而提起行政诉讼后,能否再向人民法院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作出规定。立法的缺失必然导致操作的失范,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法院在遇到该情形时无所适从,最终造成审理结果大相径庭。有鉴于此,该研究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关系梳理

关于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关系,我国知识产权各部门法中早已有明确规定。《商标法》第53条规定,商标权纠纷发生后,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专利法》第60条规定,专利权纠纷发生后,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著作权法》第48条规定了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处罚;第55条规定,著作权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上述规定都表明,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实行的是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双轨制”模式,选择何种方式救济权利,决定权在于当事人自己。

既然是“双轨制”,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鉴于法院裁判的既判力效果,经过司法裁判的纠纷,就不能再通过行政手段重新解决,但是,根据“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经过行政部门处理的知识产权纠纷,很有可能要再次进入到司法领域,一旦启动司法程序,之前的行政处理该如何认定,这一环节值得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已有相关司法解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专利纠纷规定》)第25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已经过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作出侵权或者不侵权认定的,人民法院仍应当就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全面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商标案件解释》)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案件,已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人民法院仍应当就当事人民事争议的事实进行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解释》)第3条也规定:“对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该行为人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这些规定均表明,行政机关对相关行为进行处理后,当事人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处理并不冲突,并且民事诉讼不受行政处理结果的影响,人民法院仍应当对案件事实进行全面审查。

2 确认不侵权案件中,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关系之实然考察

《专利纠纷规定》、《商标案件解释》和《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解释》是在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纠纷出现之前制定的,针对的是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具体到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纠纷,是否仍然适用呢?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实践中作法各异。

主流观点认为,确认不侵权诉讼是一种非常态的、辅助性的救济手段,当事人若能够通过其他正当途径获得救济,则不应使用该制度。在涉案纠纷已经过行政部门处理时,当事人若对行政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可以通过提起行政诉讼来矫正不当的处理决定,对其提起的确认不侵权之诉,法院不应受理,否则,不仅有违“一事不再理”原则,耗费有限的审判资源,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还有可能造成不同裁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司法的权威性和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效能的发挥[1]。该观点也被许多实务部门所认同,如在南京大学出版社诉武汉亚新地学有限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商标权纠纷案中,案件所涉纠纷已由湖南省益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资阳分局在先立案处理,故法院认为:原告的相关权利在行政程序或者行政诉讼程序中可以得到救济,原告提起请求确认不侵犯商标权之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受理条件。湖南省益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资阳分局有权依据被告的请求对原告相关行为是否侵权进行认定和处理,原告若对该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商标注册人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启动查处商标侵权程序是依法维权行为,被查处人不能据此提起请求确认不侵犯商标权之民事诉讼,否则会造成行政程序或者行政诉讼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的对立与冲突,亦会扰乱请求确认不侵犯商标权之诉的法律目的和效果,从而驳回了原告的起诉[2]。南京大学出版社不服,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人民法院受理请求确认不侵权之诉,是给当事人提供的一种辅助救济手段,因此对请求确认不侵权案件的受理条件应予以必要的限制……对于相关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已经过行政程序或权利人已提起民事侵权诉讼,则不应再通过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处理,从而驳回了上诉,维持原裁定[3]。同样的,在瑞安市云江鞋厂诉荣光集团有限公司确认不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一案中,法院也以“权利人荣光集团有限公司已经申请行政部门处理,且行政部门亦做出了处理,瑞安市云江鞋厂不服行政处理也已提起行政诉讼,并正在审理之中。因此,瑞安市云江鞋厂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前提不存在”为由,驳回了原告瑞安市云江鞋厂的起诉[4]。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即使权利人已经向行政部门投诉,只要行政机关尚未结案,或虽已结案但对侵权与否未作认定时,原告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人民法院就应当受理。如在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李春红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一案中就出现了此种情况,被告在诉讼前曾向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鄞州分局投诉,要求该分局对原告的侵权行为予以查处,但此后该分局未作处理并予以销案。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通过向工商行政机关投诉来主张权利,但在被工商行政机关销案后,未继续启动司法程序解决争议。由于缺乏具有既判力的司法裁决作支持,双方的法律关系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故原告主动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具有诉的利益,应当被受理[5]。同样的,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诉费德里克·沃恩有限责任公司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一案中,被告在起诉前曾向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西城分局投诉,认为原告出版的“彼得兔系列”丛书侵犯了其第713230号、第1062897号等10个注册商标专用权,而工商西城分局经过调查认定原告的行为侵犯了被告第713230号注册商标专用权并作出行政处罚。在原告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时,法院认为由于工商西城分局已就第713230号商标是否侵权进行了认定,且原告已提起了行政诉讼,因此对该商标的确认不侵权之诉不应受理。对于原告就第714540号商标提起的确认不侵权诉讼,因为被告在向工商西城分局投诉时,并未提起侵权指控,因此,对于该商标而言,也不具备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前提条件,故驳回原告对该商标的起诉。而对于原告就第713230号、第714540号商标之外的其他商标提起的确认不侵权之诉,法院认为,工商西城分局并未对是否侵权作出认定,故原告的行为是否侵犯了被告这些商标专用权仍处于未定的状态,若不予处理,将会影响原告对涉案图书的正常经营,因此,针对第713230号、第714540号商标之外的其他商标已具备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的要件[6]。

此外,还有人认为,因不服行政处罚而提起的行政诉讼不能代替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虽然二者都包含对知识产权侵权事实的司法审查,但二者审查标准并不相同,所认定的也不属同一法律事实,二者并非“一事”,不适用“一事不再理”原则。在当事人已因不服行政处罚而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下,仍可就知识产权侵权争议再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法院应予受理[7]。实践中也有这样的案例发生,如在通州市南洋灯泡有限公司诉德国奥斯拉姆公司确认不侵犯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一案中,在确认不侵权诉讼提起之前,原告南洋公司因不服南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其的行政处罚,已向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8]。虽然最后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原告南洋公司的诉讼请求,但是在行政诉讼程序启动后,人民法院仍然受理了确认不侵权诉讼确是事实。

综上可以看出,在涉嫌侵权行为已经过行政机关处理,或者涉嫌侵权人不服行政处理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形下,人民法院能否再受理当事人提起的确认不侵权之诉,目前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导致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诉讼的特殊性,使其与行政处理、行政诉讼的关系更复杂,而对于这一复杂问题,我国立法部门迄今为止没有出台明确的规定。立法上的付之阙如必然造成实践中的操作混乱,如果这一问题不理清,势必会造成知识产权领域行政秩序与司法秩序的冲突,从根本上影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性。

3 确认不侵权案件中,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关系之应然定位

3.1 行政部门受理后能否再提起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

实践中,大多数观点倾向于一旦行政部门启动了行政处理程序或作出了行政决定后,涉嫌侵权人就不能再向人民法院提起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原因在于,若涉嫌侵权人对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不服,完全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程序来维护自身权益,而没有必要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

对此,笔者不完全认同。理由有二,第一,行政诉讼不能代替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诉讼,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关于这一问题下文还将详细叙述。第二,根据《专利纠纷规定》、《商标案件解释》、《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解释》的相关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在纠纷经行政部门处理后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而对于涉嫌侵权人而言,在纠纷经行政部门处理后却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同为当事人,待遇却有天壤之别,这对涉嫌侵权人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因此,我们认为,即使行政部门已对纠纷进行处理,涉嫌侵权人仍然可以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人民法院仍应当就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全面审查,而不受行政部门处理结果的影响。如此处理也与上述三大司法解释的规定相一致,不会造成实践中的适用冲突。另外,如果在行政部门处理过程中,涉嫌侵权人提起了确认不侵权诉讼,鉴于知识产权的专业性、技术性等特点,且一般审理知识产权纠纷的法院级别较高,审判经验丰富,因此,行政处理程序应当让位于诉讼程序的进行。

3.2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能否与行政诉讼并行

对于这一问题,主流观点认为涉嫌侵权人提起行政诉讼程序后,就不能再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理由在于违背了“一事不再理”原则,会导致法院的重复审理和裁判结果的相互冲突。甚至还有人提到,2005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在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基于同一法律事实发生的纠纷,已经由有管辖权的法院依法处理完毕或者正在处理中的,当事人就此提出的确认不侵权诉讼,就不要再重复受理。”并以此作为论述法院不应受理确认不侵权之诉的根据。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首先,领导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不是正式的法律规范,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应当成为实务部门适用的依据,我们也不能据此就当然地认为行政诉讼程序启动后,当事人就不能再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其次,关于行政诉讼程序启动后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是否违背了“一事不再理”原则,需作深入分析。虽然不服行政处罚的行政诉讼也会涉及对侵权事实的认定,但其更关注的是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审查的重点是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主要证据、行政行为的程序及行政权限,并非是对整个事实的实质性审理,因此不一定能反映侵权事实的完整性。相反,确认不侵权诉讼的审查对象是当事人的诉辩主张,采用高度盖然性的事实认定规则,单纯认定侵权事实,是对侵权事实的实质性审查。可见,法院裁判确认不侵权之诉与不服行政处罚的行政诉讼虽然都包含对侵权事实的司法审查,但二者审查标准并不相同,所认定的也不属同一法律事实[7]。因此,被控侵权人在启动行政诉讼程序后再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并不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最后,从审理法院的级别、业务能力来看,知识产权纠纷的一审法院一般为中级人民法院,即便是基层人民法院也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基层人民法院,而行政诉讼的被告很多情形下都是基层行政管理部门,因此行政诉讼的审理法院一般也是基层人民法院,由于一般基层人民法院对相关知识产权的知识与审理经验匮乏,如果不允许涉嫌侵权人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而是由受理行政诉讼的基层人民法院来审理涉及知识产权的新型案件,很可能会力不从心,难以保证案件审判的质量[9]。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行政诉讼程序的启动不应当成为阻隔涉嫌侵权人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的障碍,确认不侵权之诉与行政诉讼是可以并行的。但是,有一个问题还需要注意,这里所谓的“并行”,是从涉嫌侵权人的角度而言的,指的是涉嫌侵权人在提起行政诉讼的同时,也可以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那么从法院角度来看,当涉嫌侵权人同时启动两种诉讼程序时,法院如何处理,即两种机制相互之间如何衔接。上文所提及的“通州市南洋灯泡有限公司诉德国奥斯拉姆公司确认不侵犯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中,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诉讼先行,行政诉讼中止”的做法①颇值得借鉴。虽然一般情况下,当出现民事和行政纠纷交叉审理时,应当先解决行政纠纷,再解决民事纠纷,但是,在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中,情况比较特殊,民事诉讼侵权事实的认定是行政诉讼裁判的基础,因此,在涉嫌侵权人同时提起行政诉讼和确认不侵权诉讼的情况下,“先民后行”是比较妥当的处理方法。

4 结束语

2002年至今,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审结了若干以“确认不侵权”为由的知识产权案件,但是,由于立法规定的暂付阙如和理论研究的浅尝辄止,导致实践中的做法各异,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和行政机关处理、行政诉讼的关系较为混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还在于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赋予涉嫌侵权人既可以参加行政机关的处理,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涉嫌侵权人的合法利益,防止权利人滥用权利,实现确认不侵权诉讼制度设立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汤茂仁.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中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8-11-20(6)

[2]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大学出版社诉武汉亚新地学有限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商标权纠纷案民事裁定书(2007)宁民三初字第211号[Z]

[3]王旺林,徐新.行政处罚相对人请求确认不侵权的,法院不予受理[J].人民司法,2009(14):94-96

[4]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瑞安市云江鞋厂诉荣光集团有限公司确认不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案民事裁定书(2006)温民三初字第175号[Z]

[5]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李春红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案民事判决书(2008)甬鄞民一初字第2691号[Z]

[6]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诉费德里克?沃恩有限责任公司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案民事判决书(2003)一中民初字第6356号[Z]

[7]顾卫平,刘瑜.确认不侵权之诉可以与行政诉讼并行——评奥斯拉姆公司诉南洋灯泡公司确认不侵犯商标权案[J].中华商标,2006(3):25-26

[8]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通州市南洋灯泡有限公司诉德国奥斯拉姆公司确认不侵犯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案民事判决书(2005)通中民三初字第0003号[Z]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篇3

关键词:检察建议;行政检察监督;行政诉讼法修改

一、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和种类

(一)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修改前,除了抗诉能够启动再审外,检察建议的效力并未在法律上得以体现,只能通过检、法两家的协调,探索开展检察建议工作。2011年3月颁布并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两高会签文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两高会签文件》是《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颁行以来,“两高”首次就民行检察监督问题达成的共识。除按照法律规定以抗诉为主要监督方式外,还确立了以“再审检察建议”、“检察建议”等为补充的多元监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行政检察监督方式单一的问题。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93条规定,行政检察监督除了可以提出抗诉外,还可以通过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根据该条规定,可以提出检察建议的对象既包括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也包括“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书”,还包括“审判监督程序以外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虽然在第93条增加了检察建议的条款,但却局限于生效裁判及行政审判程序中对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的范围内。对于司法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立案难、执行难及对行政机关在诉讼中和诉讼外执法行为的监督却没有涵盖在内,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二)检察建议的种类

1.再审检察建议

再审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司法实践的创设,用以弥补立法不足,协调检法关系,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作为抗诉的补充,是运用最为广泛的监督方式,运用再审检察建议进行同级监督,程序方便快捷,体现了检法两家的协商与沟通,再审检察建议作为一种“柔性”监督方式,给法院提供了更多自行纠错的空间。

2.普通检察建议

司法实践中,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办理行政案件时,发现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存在不适宜以抗诉方式进行监督的违法行为,或者行政机关存在违法行政或是不履行职责的情形,往往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促使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督促其履行职责。根据监督对象的不同,此类检察建议可分为:①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检察建议。②对行政审判程序的检察建议。③对行政执行活动的检察建议。④对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活动中违法行为的检察建议。

二、检察建议的司法实践

(一)再审检察建议

再审检察建议以发出建议的形式敦促人民法院对于确有错误的行政判决和裁定自行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再审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但是对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反馈机制仍无规定。

(二)普通检察建议

从目前的实践看,检察建议是应用范围最广的监督方式。因为其非强制性,较易为被建议单位接受。虽然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只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但是笔者认为,不论是对行政审判程序的监督、行政执行和非诉执行监督,还是对行政机关在诉讼中违法行为及诉讼外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均可运用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这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有的职能。

三、检察建议在行政检察监督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再审检察建议缺乏刚性

再审检察建议不同于抗诉那样能够必然产生启动再审的法律后果,实际上是将是否启动再审程序的决定权交与人民法院掌握。虽然这种相对柔性的监督方式更容易将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转化为人民法院的内部监督,但是却导致法院只是将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当成是一种参考,是否采纳、如何采纳都无关紧要。这种权力设计缺乏刚性的立法保障,显然无法达到法律设置监督权的预期目的。

(二)形式要件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各级检察机关制发的检察建议书形式要件不统一,文书格式不尽统一,用语不规范,有的检察建议书没有规定具体的反馈期限,有的检察建议书的落款为检察机关的内设处室,使检察建议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

(三)建议的质量有待提高

检察建议的分量取决于检察建议的内容是否切中要害。为此,需要对具体案件和一类问题作深入地研究分析,深入透彻地对案件的特点、规律、问题的成因作调查研究。目前,在行政检察监督中使用的检察建议,普遍存在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问题不全面,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建议不具体,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问题,文书内容惯用“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堵漏建制”等套话。一些办案部门为考核所迫,盲目追求数量不讲质量,导致检察建议流于形式。

四、檢察建议在行政检察监督中的运用及完善

(一)合理运用再审检察建议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明确将再审检察建议作为法定的监督方式,其适用情形与抗诉完全一致,其目的主要在于实现同级监督,提高监督效率。有学者认为,“在行政诉讼中不宜规定再审检察建议。理由是:第一,以建议而非法定的抗诉方式启动再审,需要在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上明确;第二,民事诉讼中的检察建议实施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再审检察建议与抗诉相比属于柔性监督,不是必然启动再审程序,且由于种种原因,法院对此未必乐于接受。且由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中有申请法院再审前置程序的安排,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101条之规定,在行政检察监督中亦得适用,故检察机关受理的行政申诉案件一般已经过上一级法院的驳回再审裁定,同级法院一般不会接受再审检察建议自行启动再审。所以,既然再审检察建议和抗诉的适用情形相同,在符合再审事由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选择抗诉方式。但下列情况可以优先适用再审检察建议:如案件标的不大,双方有和解可能,审判程序违法但对裁判结果影响轻微,同级法院愿意接受再审检察建议启动再审程序的。

(二)明确检察建议适用的范围

虽然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未规定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是否能制发检察建议,但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对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实行司法监督制度”,“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该督促其纠正”,“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为检察机关开展行政检察监督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笔者认为,检察建议主要可以适用于以下范围:一是对行政审判程序的监督;二是对行政执行活动的监督;三是对行政机关在诉讼中的监督;四是对行政机关在诉讼外的监督。

(三)深化实质要件、规范形式要件

首先,在提出检察建议前,必须审慎、深入地进行调查分析,找准问题。其次,针对被建议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增强法律文书的说理性、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再次,向被建议单位提出法律上的对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可行性,保证相关措施或者方案能够付诸实施。最后,检察建议要严格按照高检院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格式要求制作,或者由市院业务部门根据条线办案工作特点,统一制作范本,做到形式严谨,推进检察建议的规范化。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篇4

1、政治家常说要对历史负责,实际上,政治家并不能真正地对历史负责。

正确

2、对公务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开展问责制的培训,是时代的必然。

正确

3、在我国,问责其实刚刚开始。正确

4、问责持续的以“风暴”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正常状态。

错误

5、问责与党纪、政纪处分,互不替代。问责不能代替党纪、政纪。

正确

6、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问责制,相比较中国大陆来说,其问责对象非常多。

错误

7、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不在问责对象范围之内。

错误

8、权责对等意味着直接责任大于间接责任。

正确

9、在问责的个案中,主要应考虑的是领导应承担直接还是间接责任,而关于领导的主观意识是善意过失还是故意,则不在考虑之列。

错误

10、结果责任是公共服务强调结果导向产生的责任。正确

11、我党推行的问责文化,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无比从严。在从严治党的时代,对领导干部问责,要保持一种高压态势。

错误

12、在我国,有责必究是通例,从轻问责、免责的情况不可能出现。

错误

13、尽管责任有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分,但是集体责任必须转化为个人责任,否则所谓具体责任就有可能落空。

正确

14、责任个人化原则并不意味着在出现事故责任后,由官员个人承担结果责任。

正确

15、所谓责任政府必须是可问责的政府。

正确

16、领导要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但不必为下级的行为负责。

错误

17、领导对下属的工作失误和过错,承担的是政治责任、间接责任。

错误

18、对于问责,虽然各地区、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同类事件处在不同的背景下,后果和影响应该是一致的。错误

19、《暂行规定》对需要问责的情形,应采取哪种问责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

正确

20、对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要问责领导。

正确

21、()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实行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C

2008年

22、问责的全部正当性,在于(B)

权为民所授

23、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A)在所写文章《为什么我永远也不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中,描述政府部门的官员来自“下面的反对,上面的压力;成功时的寂静,失败时的喧嚣;随时随地、任何时候官员都被纳入行政问责制的框架”。

萨缪尔森

24、我国第一次问责最高级别,即国务院总理的案件发生在哪一年哪一次事件中(B)

1979年“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25、2003年兴起的“问责风暴”,成为胜利战胜(B)的转折点。

非典26、1988年,(A)事故发生后,导致时任林业部的部长杨钟被撤职。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

27、(C)年,被媒体称为“问责年”。

2008年28、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最早引入了(A)形式。

引咎辞职29、2004年,(B)实施,对辞职做了分类,明确各种辞职的条件。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30、2006年1月1号实施的(D)对各级、各类公务员,尤其是公务员中的党政领导干部的问责,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公务员法》

31、(D)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了问责和党纪、政纪处分的关系,实现了党政官员一体问责。

2009年32、2009年7月分出台的(C),选用狭隘的问责含义,表明问责跟党纪、政纪处分,互不替代。

《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

33、我党推行的对领导干部的问责,最早来源于(C)。

中国香港

34、(B)年,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在香港推进官员问责制。

2002年

35、问责的方式和党纪、政纪处分的问责方式,它们是(A)的关系。

并列

36、(A)是行政问责的核心原则。

权责一致

37、英国启蒙思想家密尔在他所著的(B)一书中指出,如果能将权利和责任统一起来的话,就可以放心地将权利交给任何人。

《论自由》

38、(C)原则,是从严要求的体现,它意味着有过错必须承担过错责任。

严格责任

39、严格责任除了有过错要承担过错责任以外,领导干部还必须承担另外一个责任即(C)

间接责任

40、问责制本身是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产物,表面看来仅仅是涉及到官员个人的问题,但从最终的效果看,问责是(B)的表现。

执政党

41、在我国,(B)负责调查和提出问责的建议。

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

42、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被问责官员觉得问责不当的,可以(D)

申诉43、2003年,香港财政司司长(A),因买车涉嫌避税**辞职。反映出香港问责文化对官员的严格的要求。

梁锦松

44、(D)原则意味着有责必究是通例。

责任全面

45、(D)年,重庆市实施《促进开放条例》,规定:开放工作发生失误,未达到预期效果,或者造成一定损失,但符合所规定三个条件的,可以免责。

2009年

46、(A)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规定只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使工作发生失误或造成一定损失,有关人员可予免责

2006年

47、(B)原则是问责的落脚点。

责任个人化48、2009年4月1号,《(B)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应予问责的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各自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问责

广州市

49、(A)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

《公务员法》

50、(B)事件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指责部分领导干部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

“三聚氰胺”事件 51、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15条规定:“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的,由(A)对负有领导责任的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国务院

52、(C)第4条规定:“给予公务员处分,应与其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53、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由组织部门、人士部门、或者纪检部门、监察部门调查,并且提出处理建议;在提出处理建议的基础上,由问责决定机关根据(B)来综合考虑。

实际情况

54、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要问责(A)

领导

55、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被称为(B)

特别重大事故

56、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被称为(A)

重大事故

57、《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要问责(A)

领导58、2006年1月1号实行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D)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

24个月

59、《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受到党内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A)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一年内

60、《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62条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A)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条件,可以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一年内

61、《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关于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市县政府要(ABCD)

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

建立健全专题法制讲座制度,制定法制讲座计划并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集中培训制度,做到学法的计划、内容、人员、效果“五落实”

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

62、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对象包括以下哪些类型的官员(ABCD)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领导人员,参照执行

63、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的方式包括(ABCD)

责令公开道歉

停职检查

引咎辞职 责令辞职

64、《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第三条,明确指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要坚持以下原则和要求(ACD)

严格要求、实事求是

权责对应,实事求是

依靠群众、依法有序

65、权责一致原则,包含内容有(ABD)

权责对应

权责对等

依法有序

66、权责对应中的“责”,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的责任(ABCD)

政治责任

道义责任

行政责任

法律责任

67、过错责任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ABD)

违法履行职责

不当履行职责

履行职责不力

68、《问责暂行规定》第3章关于“实行问责的程序”规定,问责的程序包括(ABC)

调查和提出问责建议

作出问责决定

申诉

69、问责的依法有序原则,除了要求问责的对象、事由、方式和程序等法定外,还涉及到(BC)因素的补充。

政治惯例

问责文化

70、有责必究包含(AB)方面的内容。

谁有责就问责谁

有什么责就应当追究什么责

71、《暂行规定》指出,党政领导干部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AB)

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72、由官员个人承担结果责任,能够起到以下哪些功能和目标(AD)

平息民众愤怒

防止社会震荡

73、责任个人化原则实现了(ABC)基本的要求。

问事必问人

问人必问责

问责必到底

74、问责制的运行规则包括(ABC)

客观事实责任制

副职负责制

连带责任制

75、民警违反公安部五条禁令的,(ABCD)

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纪律处分

民警违反规定使用枪支致人死亡的,或者持枪犯罪的,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撤职

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上一级单位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应引咎辞职或者予以撤职

对所在单位直接领导、主要领导予以责令辞职处分

76、“可问责”的政府问责的是(ABCD)

岗位责任

单位责任

领导责任

副职责任

77、以下哪些情况属于“重大”或“特别重大”的事件、案件范围内的(AB)

给人民群众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

78、政府存在滥作为或不作为、违法作为引发了(AB)要追究领导干部在管理活动滥用职权、违法行为或者不作为的责任。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上访事件

79、《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ABC)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引咎辞职

责令辞职

免职

80、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后如果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应(AB)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篇5

一、选择题(共1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每小题仅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历时七年之久完成社区研究杰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的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是(C)。

A.费孝通B.陈翰笙C.李景汉D.陶孟和

2.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时常用的四种变量概念中,属于定性变量的是(A)。

A.丸定类变量B.定序变量C.定比变量D.定距变量

3.抽样存在的必要性缘于总体本身所具有的(D)。

A.普遍性B.复杂性C.同质性D.异质性

4.现代社会最常用的抽样调查使用的主要调查方法就是(C)。

A.文献法B.访谈法C.问卷法D.观察法

5.当前最流行和最受重视的资料分析是(A)。

A.定量分析B.理论分析C.定性分析D.预测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的答案正确)

6.抽样的一般步骤有(ABCDEF)。

A.界定总体B.议计稠秤万杀C.制定抽样框

D.决定抽样方法E.实际抽取样本F.评估样本

7.文献法的基本步骤包括(ADF)。

A.文献搜集B.文献阅读C.文献筛选

D.摘录信息E.文献整理F.文献分析

8.实验法的优点主要有(ADF)。

A.控制性强B.代表性充分C.实验范围广泛

D.可重复运用E.简便易行F.适于对理论、方针、政策的检验

9.正式统计表的组成,一般有(ACDF)。

A.标题B.内容C.栏目D.数字E.来源F.表注

10.目前最常见的调查报告的结构包括(ABCDF)。

A.标题B.署名C.导语D.主体E.论证F.结尾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社会的基本要素,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种类繁多 的具体对象。

12.近代以来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哲学理论基础先后有人本主义和实证主义。

13.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可行性研究的常用方法大致有逻辑分析、经验判断和试调查三种。

14.可信且有效的测量是优秀的测量,是社会调查研究所追求的境界。

15.当场记录是观察法最常用的一种记录方式。它需要注意的最关键一点是不能破坏观察现场的自然状态。

16.一定的提问方法与一定的行为方式是控制访谈的两个重要因素。

17.观察法多数是非结构一式观察,适用于定性类型的调查研究。

18.实验法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实验对象和实验激发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19.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

20.一般认为,调查报告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调查报告,也叫社会调查报告或事务文书类调查报告;二是学术调查报告,也叫科研调查报告。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1.查找文献资料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迄今为止,人工文献检索仍然是查找公开发表的文献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借助两类工具,即有关机构编制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和图书馆编制的目录。后者是更为常用的检索工具。(3分)

目前,计算机检索也很流行。我国多数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可在计算机上阅读的机读检索工具(磁带式目录)。更重要的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文献检索。(3分)

还有一种简便的参考文献查找法,也称追溯查找法,即根据文章、专著中所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或在文章、专著中所引用的文献名目,追踪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3分)

另外,还有综合查找法,是把几种方法交叉使用。(1分)

22.简述访谈法的类型。

答: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2分)

结构式访谈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非结构式访谈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访谈,事先没有统一问卷,而只有一个题目或大致范围或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4分)

个别访谈是指对访谈对象进行单独访谈,是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它既可以采取结构式,也可以采取非结构式;既可以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面对面口头的直接调查,也可以是电话或网络的间接调查。集体访谈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方式或

集体回答问题方式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4分)

23.什么是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完成它们的关键是什么?

答: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3分)

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3分)

完成非参与观察的关键是不能惊扰观察对象。(2分)完成参与观察的关键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2分)

四、问答题及应用题(共45分)

24.举例说明应当怎样选择社会调查研究课题?(20分)

答:社会调查研究课题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需要以及现实可行性而定。

从理论方面看,课题应有助于促进当前理论和科学的发展,最好是学科核心领域的前沿性专题和公认的重大理论问题。学科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课题、热门课题、空白课题、有争议的疑难问题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其中要特别注意能够提出创造性、启发性、独特性的新思想。

从实际的需要看,调查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对社会实践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或者对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课题最好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变化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或新闻热点相关,即重点考虑时代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些问题虽然不是现实问题,却能适应当前人们的某种迫切需求,也是有实用价值的课题。(10分,其中举例占5分)

从可行性看,一是要选择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的课题;二是要根据调查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来选题。总之,调查研究课题应根据调查研究者的现实力量、各方面条件的成熟程度、社会配合、社会环境的种种因素来确定。(8分,其中举例占4分)

选题还应该考虑先从简单、具体开始。在选题时,最好能够有专家指导。(2分)

25.任选内容设计一份简单问卷。(要求:结构完整;问答要在15个以上。25分)答题要点:

(1)结构:题目、说明信、指导语、主体(问答)、编码均要有。(10分)

行政管理试题及答案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行政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符合国家意志和人民要求的行政成果是指(D)。A.行政效能 B.行政效果 C.行政效率 D.行政效益

2.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的(B)受法律保护。A.行政行为 B.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

C.依法履行公务的行为 D.职务行为

3.公共行政的根本和唯一的目标在于追求(A)。A.公共利益 B.国家利益 C.民族利益 D.个人利益

4.依据同一层次上的各个行政组织所受上级指挥和控制的异同来划分,行政组织可分为(B)。

A.集权制与分权制 B.完整制与分离制

C.层级制与职能制 D.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5.规范“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是指(B)。A.行政组织法 B.行政行为法

C.行政法制监督法 D.行政救济法 6.行政许可的前提是(A)。A.法律的一般禁止 B.法律的普遍允许 C.法律的不干预 D.法律的绝对禁止

7.行政组织法是有关行政组织的规范,其内容主要是关于(C)。A.规范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B.规范行政机关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的程序 C.规范国家行政机关与其公务员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D.规范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有异议或认为其权利受到侵犯时给予救济的法律 8.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B)。

A.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B.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 C.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改进管理方式的关键

D.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9.通常所说的机构编制管理中的“三定”,是指(C)。A.定职能、定机构、定职位 B.定任务、定机构、定编制 C.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D.定职能、定机构、定职级

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行政价值观包括(B)。A.民主法制观.公平效率观.物质利益观.平等竞争观 B.民主法制观.公平效率观.效率优先观.平等竞争观 C.依法治国观.廉洁清廉观.效率优先观.平等竞争观 D.依法行政观.公平效率观.效率优先观.民主法制观

11.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B)的行政管理体制。A.行为协调、运转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C.精简统一、结构优化、职能合理、廉洁高效

D.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合理、廉洁高效

12.围绕组织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政府管理运行中所处的阶段为(B)。A.组织职能 B.计划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行政道德的B A.强制性 B.示范性 C.广泛性 D.政治性 14.决策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是:C A.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B.调查预测,拟订方案 C.评估优选,确定方案 D.实施方案,修正完善 15.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B A.限制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 B.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C.发扬民主,健全法制

D.规范政府权力运作,打造阳光政府 16.俗话说:“一条船不能有两个船长”。从管理的角度看,下列解释最恰当的是:B A.在领导班子中如果有多个固执己见的人物最终会降低管理效率 B.需要集权管理的组织不能允许有多个直线领导核心

C.一个组织中的能人太多必然会造成内耗增加从而导致效率下降

D.组织中不能允许存在两种以上的观点,否则易造成管理混乱

17.近年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组织结构是:C A.矩阵式组织结构 B.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C.网络型组织结构 D.委员会组织结构 18.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由谁确定的?D A.实施单位的上级 B.实施单位的下级 C.实施单位自己 D.实施单位与其上级 19.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现场控制的是:A A.指导 B.计划 C.预算 D.财务报告分析 20.我国五年发展计划属于的决策类型是:B A.程序性决策 B.战略决策 C.战术决策 D.风险型决策 21.政府机构改革中的“三定”是指:

A.定任务、定人员、定机构 B.定职能、定机构、定职务

C.定任务、定职务、定职位 D.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22.决策过程中遇到首次出现的问题,无先例可循,此类决策属于:D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单一性决策 D.非程序性决策

23.关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三者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 A.管理幅度既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反比 B.管理幅度既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 C.组织规模既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正比 D.管理层次既定,管理幅度与组织规模成反比 24.中国的行政领导体制属于:C A.首长负责制 B.委员会制 C.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D.混合制

25.以下组织结构形式,能够有效结合组织的纵向垂直管理和横向水平管理的是(D)。A.直线指挥式 B.职能参谋式 C.事业部制 D.矩阵式

26.()标志着行政职能的横向广度。B A.职能体系 B.职务范围 C.职责深度 D.职权方式 27.社会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是(B)

A.自然环境 B.经济环境 C.政治环境 D.文化环境

28.既包含政府的行政职责,也包含政府的行政功能的是(C)A.行政计划 B.行政领导

C.行政职能 D.机关管理

29.以各组织机构的职权性质和范围来划分,行政组织可分为职能制与(A)A.层级制 B.分权制 C.集权制 D.首长制 30.标志着美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是(D)A.功绩制 B.政党分肥制 C.绅士政府 D.彭德尔顿法

31.在完成高度保密和紧急任务时往往不适用的领导方式是(B)A.强制方式 B.说服方式 C.激励方式 D.示范方式

32.下列制度中,上下级领导之间联系的制度是(B)

A.通报评议制度 B.通报征询制度 C.办公会议制度 D.咨询会制度 33.办公室管理的根本特征是(D)A.政策性 B.综合性 C.辅助性 D.服务性 34.在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

A.部门预算 B.中央预算 C.地方预算 D.单位预算

35.管理决策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包括目标性、择优性、针对性和(A)A.实践性 B.利益性 C.强制性 D.抽象性

36.秦汉时,国家权力分为行政与监察两种。其中,主管监察的是(C)A.太尉 B.奉常 C.御史大夫 D.郎中令 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是有广泛代表性的(B)A.行政决策组织 B.统一战线组织 C.咨询组织 D.行政监察组织 38.我国唐代设置的独立的监察机关是(D)A.中书省 B.门下省 C.督察院 D.御史台

39.认为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思想来源于(A). A.理查德·施奈德 B.伊斯顿和拉斯维尔 C.西蒙

D.林德布罗姆

40.从决策的基本属性来看,决策是(B)。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恬动 B.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活动 C.客观规律的真实描述 D.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41.决策的灵魂是(A)。

A.选择性 B.目标性 C.预见性 D.主观性 42.霍布森选择是(C)。

A.多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 B.多个方案中选最优方案 C.只有一个方案,投有其他选择余地 D.二者选其一 43.开关决策是(B。A.在多种可供选择方案中选择一个 B.只有两种方案,从中选一 C.方案越多越好,从中选一 D.只有一个方案可选

44.创造性思维适合于(D)。

A.开关决策 B.旋钮式决策 C.程序性决策 D.非程序性决策 45.从狭义上讲,决策是指(B)。

A.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

B.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C.人们做出决定

D.人们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做出的决策 46.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和心理障碍是(B)的基本特征。A.原始决策 B.追踪决策 C.激进型决策 D.保守型决策

47.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D)。A.伊斯顿选择 B.西蒙选择 C.阿利森选择 D.霍布森选择 48.程序性决策被称为(B)。A.开关式决策和重复性决策

B.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和定型化决策 C.旋钮式决策和开关决策

D.战略决策和旋钮决策

49.根据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决策可以分为(A)。A.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B.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C.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D.常规决策和重复决策

50.根据决策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初始选择的决策称为(B)。A.战术决策 B.原始决策 C.确定型决策 D.追踪决策 参考答案及解析

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行政效率是在行政管理中投入的工作量与所获得的行政效果之间的比 率。行政效能是指行政组织实现预期目的的适应性能力,是对行政组织功能的评价。行政效 益就是政府行政活动所获得的行政收益与行政成本的比较,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就是:行政效 益=行政收益-行政成本。行政效果指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行政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产 生的社会影响和作用。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B。解析: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是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 行政组织各机构只受同一上级组织或同一首长的统一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筹制,是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受两 个以上的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或监督的组织体制。5.【答案】B。

6.【答案】A。解析:行政许可存在的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即非经个别批准、认可或资质 确认而不能从事的活动。

7.【答案】C。解析:行政组织法主要是关于行政组织的设置权、编制权、行政权限、国家 公务员录用权和管理权的规则。

8.【答案】B。解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 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9.【答案】C。

10.【答案】B。11.【答案】B。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2.【答案】B。解析:计划职能,是指按行政目标和作用,具体设计出实现目标的方案、步骤和方法。

13.【答案】B。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的就是示范性。14.【答案】C。解析:行政决策由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评估优选、实施完善等 一系列先后为序,彼此衔接的环节构成。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评估优选、确定方案。15.【答案】D。

16.【答案】D。17.【答案】C。解析: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基于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建立和 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组织结构。

18.【答案】D。解析:目标管理(MBO):一种以目标为主线的现代管理方法,它是由管理 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来确定目标、执行目标与评估目标成果的管理制度与方法。19.【答案】A。解析:根据控制获取的方式和时点的不同而将管理控制划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类:

前馈控制是在工作正式开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 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现场控制:工作进行中管理者亲临现场监督、指导。反馈控制: 工作结束之后进行的控制(如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修理),注意力集中于结果上,矫正今后活动。20.【答案】B。解析: 1.按决策的作用分类

(1)战略决策。是指有关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重大全局决策,由高层管理人员作出。

(2)管理决策。为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解决局部问题的重要决策,由中层管理 人员作出。

(3)业务决策。是指基层管理人员为解决日常工作和作业任务中的问题所作的决策。2.按决策的性质分类

(1)程序化决策。即有关常规的、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出现而又较为重要的非重要复性决策。3.按决策的问题的条件分类

(1)确定性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只有一种自然状态时的决策。即决策的条件是确 定的。

(2)风险型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但每种自然 状态所发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计的。

(3)不确定型决策。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计的。

21.【答案】D。解析: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22.【答案】D。23.【答案】B。解析:管理幅度也叫管理跨度或管理跨幅,是指组织中的每个层次所管理人 数多少。管理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成员越多,则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管理幅度 增大,管理层次减少。

24.【答案】C。解析:行政领导体制的分类:

1.按职权是由首长一人或者由委员数人行使,或者一部分职权由首长,一部分由委员数人行 使分: 首长制、委员制、混合制

2.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 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分权制、均权制 3.按机关业务性质及其管辖范围不同划分:层级制、职能制、并用制

4.按处于同一层级的各政府行政机关的指挥监控权,集中或分散于上级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 同而划分: 完整制:集中于一人、分离制:分属于多人

1982 年以前:我国行政领导体制一直是委员制,1982年12 月4 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

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5.【答案】D。解析:组织结构的4种形式:直线型、职能型、矩阵型、事业部型。直线型组织结构是指上下级职权关系贯穿于组织的最高层到最低层,从而形成指挥链的组织 结构形成。在直线型的组织结构中,管理者的职责与职权直接对应着组织目标。矩阵型通常用于从事项目管理的企业。矩阵型就是一方面服从项目的管理,一方面服从公司 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形成一种矩阵。

事业部型是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瓦格纳提出的,并被称之为组织管理的一次革命。事业部型是 按照产品、地区或者顾客划分,并依据划分的结果成为一些独立的事业部。事业部的特点是 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有自己的经营自主权。26.【答案】B。解析:职务设计指将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职务的方式。(1)职务专业化:将职务化分为细小的任务。

(2)职务扩大化:通过增大职务范围而使之得到横向扩展。职务范围指一项职务要求的不同任 务数量,以及工作周期的重复频率。

(3)职务丰富化:通过增加工作的评价职责使职务纵向扩展。职务深度是控制雇员超出其工作 范围的程度。

(4)职务转换:周期性地在包含不同任务的职务间对工人进行横向转换。27.【答案】B。解析:物质经济环境是社会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

28.【答案】C。解析:行政职能是指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它既包 含政府的行政职责,也包含政府的行政功能, 29.【答案】A。解析:以上下级的权限关系为标准,行政组织可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以各组 织机构的职权性质和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以组织内部行使最高决策的人数划 分,可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和混合制

30.【答案】D。解析:英国诺斯科特和杜威廉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美 国的《彭德尔顿法》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标志着现代文官制度在英 美两国的形成。

31.【答案】B。解析:根据行政领导行为类型不同,通常将行政领导的方式分为四种(1)强 制方式(2)说服方式(3)激励方式(4)示范方式。说服方式在完成高度保密的紧急任务时往往 不适用。

32.【答案】B。解析: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 ①领导干部与群众联系的制度:如:接待日制度、“直接对话”制度、咨询会制度、信访制 度和通报评议制度②上下级领导之间联系的制度:如:通报征询制度、报告指示制度和检查 反馈制度③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联系的制度:如:办公会议制度、集体学习制度、民主生活制 度

33.【答案】D。解析:服务性是办公室管理的根本特征, 34.【答案】B。解析:反映国家预算的组成即分级管理,构成我国国家预算组成体系的依据 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在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 位。

35.【答案】A。解析:管理决策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包括目标性、择优性、针对性和实践性。36.【答案】C。解析:秦汉时,国家权力分为行政与监察,丞相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37.【答案】B。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38.【答案】D。解析:唐朝以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 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39.【答案】A。解析:伊斯顿和拉斯维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上: 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解释:施奈德将决 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像中未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 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40.【答案】B。解析:决策的基本属性有预见性、选择性和主观性.A 项和B 项是互相斥 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说来,其中一个就是正确答案。c项和D项与该题关,并且表达的 意思相近,是干扰项。决策的主观性表明决策是以人的意志为移的括动。

41.【答案】A。解析:决策具有预见性、选择性、主观性,其中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42【答案】C。解析:多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和多个方案中选最优方案,是一般决策择都 该做到的,二者选其一属于开关式决策,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择、没有其他选择 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

43.【答案】B。解析:开关式决策即在两种可选方案中,二者择其一,要么甲,要么 乙。A项是所有决策的特点;C项与A项的意思相近,如果C项可选,则A项也可以选;D 项 被称为“霍布森选择”。44.【答案】D。解析:非程序性决策通常要处理的是一些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 规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程序性决策是为了 解决那些经常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这些问题可按照程序化的步骤和常规 性的方法处理。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开关式决策与旋钮式决策中都包含有程序性 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45.【答案】B。解析:决策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上讲,就是做出决定,即人们为 实现一定的目标所做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狭义上讲,决策是指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所作 的决定,是社会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 程。A项、C项和D项都和广义的决策有关。

46.【答案】B。解析:追踪决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和心理障碍。

47.【答案】D。解析:霍布森选择就是指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48.【答案】B。解析:程序性决策也叫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和定型化决策或重复性决策。49.【答案】A。解析:根据不同的标准,决策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程序性决策 和非程序性决策。因此B 项和C 项不是正确答案,D 项说的实际上是同一种决策,即程序

性决策。

50.【答案】B。解析:战术决策是具有微观性、局部性、区域性和阶段性的一种决策,其目 标具体,问题单一;确定型决策是这样一种决策,即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 选方案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因而方案之间的比较和择优是不难做到的;原始决策是指 根据决策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初始选择的决策;追踪决策是与原始决策相对的一种决策。

51.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助、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的是()。A.西蒙和林德布罗姆 B.亚里士多德

C.阿利森和拉斯维尔 D.伊斯顿和拉斯维尔 52.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模式的是()。A.伊斯顿 B.阿利森 C.西蒙 D.林德布罗姆 53.从广义上讲,决策就是()。

A.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实施的行动计划 B.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 C.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形成的思维模式 D.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完成的工作任务 . 54.根据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决策可以分为()。A.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B.权力型决策、妥协型决策和博弈型决策 C.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D.国家决策、地方决策和政府决策

55.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真实性、可靠性和普遍性 B.关联性、逻辑性和历史性 C.历史性、客观性和绝对性 D.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 56.()是人事管理的基本要素。

A.人员 B.工作 C.制度 D.人和事

57.第一个建立起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西方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58.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不实行()原则。A.政治中立 B.常任制

C.人事管理的现代化 D.人事管理的法制化 59.在西方最早实施人事管理的部门是()。A.议会 B.审判机关 C.企业 D.行政管理机关 60.下列人员属于人事行政管理对象的是()。A.某乡企业经理 B.某乡政府公安员 C.某乡党委副书记 D.某县人大主任

61.职位分类的突出特点是()。

A.因人设事 B.以人为中心 C.以职务为中 D.以事为中心 62.用文字对一个职位作标准化和定量化说明的书面文件称为()。A.人事测评书 B.职级规范 C.职系说明书 D.职位归类表 63.在录用公务员上最早确立考试制度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中国

64.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基本的管理模式是()的体制。A.公务员制度 B.职位分类管理 C.“党管干部” D.分部分级管理干部

65.()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根本宗旨。A.“三个代表” B.无产阶级专政 C.为人民服务 D.坚持党的领导 66.()是现代人事行政制度的基础。A.绩效考核制度 B.职位分类制度 C.人事激励制度 D.工资福利制度

67.拉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序幕的是()。

A.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B.十三大确定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C.十四大确定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D.《国家公务员法》的颁布

51.【答案】D。解析:伊斯顿和拉斯维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助、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 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阿利森将 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52.【答案】B。

53.【答案】B。解析:从广义上讲,决策就是做出决定,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 为设计及其抉择。

54.【答案】B。解析:根据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决策可以分为权力型决策、妥协型决策和 博弈型决策。

55.【答案】D。解析: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三千方面。56.【答案】D。解析:人和事是构成人事管理的基本要素。57.【答案】A。解析:1870年英国最早确立公务员制度。

58.【答案】A。解析:“政治中立”是在党派政治这一特定范围里实行的原则。我国公务员 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9.【答案】C。解析:在西方国家,人事管理首先实施于企业,之后在国家行政管理中逐步 推广。

60.【答案】B。解析:在我国,人事行政的管理对象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后,人事行政以国家公务员为主要管理对象。

61.【答案】D。解析:职位分类以事为中心,强调因事设职、因事择人、因事给薪,使工作、报酬和资格条件三者之间形成一种正比例关系。

62.【答案】B。解析:职级规范又叫职位说明书,是用文字对一个职位作标准化和尽可能定 量化说明的书面文件。其内容一般包括职位名称,职级编号,职级特征(对该职位工作性质,责 任待遇,所属等级的概述),工作举例,所需资格条件与专门技能(如学历,经历,经验等

63.【答案】B。解析:一般认为,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1870 年英 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优点,确立了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政府职业文官的制度,公务员制 度由此发端。

64.【答案】B。解析:随着国家事务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加深,品位分类的管理模式总体上已 为职位分类的管理模式所取代。1993 年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即确立了职位分类的 管理原则,但当时有关职位分类的规定比较笼统,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的职位类别,而2006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公务员法》则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

法类等类别,对公务员按不同类别实行分类管理。65.【答案】C。解析:“为人民服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的根本宗旨。66.【答案】B。解析: 科学的人事分类是现代人事管理的起点和基础。67.【答案】A。解析: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是我国进行干部人事

68.《行政管理学之研究》一文的作者是美国学者()。A.威尔逊 B.泰罗 C.古德诺 D.韦伯

69.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是()。A.经济学理论 B.政治学理论

C.行政管理二重性原理 D.管理学理论 70.行政管理活动属于()。

A.执行性活动 B.领导性活动 C.强制性活动 D.民主性活动

71.西方行政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成长阶段,也称为()。A.传统时期 B.成熟时期

C.人际关系时期 D.分化时期 68.【答案】A。解析:西方行政学产生于美国,以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管理学之研究》 为标志。

69.【答案】C。解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学的理论依据是由行政管理的二重性 原理决定的。

70.【答案】A。解析: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 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钓活动。行政管理活动具有执行性、政 治性、权威性的特点。

71.【答案】C。解析:行政学的成长时期,又称行为科学时期或人际关系时期。这个时期大 致在20 世纪30 年代到60 年代

72.从管理学的角度将行政定义为组织、领导、计划、协调和控制手段,有效地处理公务和 政务活动的是()。

A.魏劳毕 B.古德诺 C.怀特 D.戈德特纳

73.下列活动属于行政范畴的是()。

A.某国有工厂领导班子开会研究解决个人医疗保险问题 B.某商场经理捐款给希望工程

C.某大学领导班子开会研究解决贫困生学费减免问题 D.某县政府办公会商讨解决农民的卖粮难问题 74.下列属于我国行政管理主体的是()。

A.国家政协机关 B.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

C.某市人民政府 D.某村村委会

75.下列著作中,被视为西方行政学产生的标志性著作是()。A.《行政管理学之研究》 B.《政治与行政》 C.《科学管理原理》 D.《公共行政原理》

76.决策过程中遇到首次出现的问题,无先例可循,此类决策属于()。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单一性决策 D.非程序性决策

77.“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掌舵,而不是划桨。”这一说法是指()。A.政府应该强化集权

B.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决策,而不是执行 C.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组织的建设 D.政府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导航员 78.根据现代统计学的研究成果,“关键的事情总是少数,一般的事情常常是多数”。这意味着管理工作最应该重视()。A.灵活、及时、适度 B.客观、精确、具体 C.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D.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79.某省政府根据汛情做出炸坝泄洪的决策,这种决策类型属于()。A.风险型 B.不确定型 C.确定型 D.应变型 80.()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A.行政决策 B.行政执行 C.行政指挥 D.行政计划 81.国务院研究室是典型的()。

A.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B.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C.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 D.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82.以解决内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协调,称为()。A.适应性行政协调 B.动态性行政协调 C.沟通性行政协调 D.结构性行政协调 83.立法监督的最基本形式是()。A.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B.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

C.代表视察和执行检查

D.审查和批准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

84.受理公民对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党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提出的申诉控告,并作出处理 决定的是()。A.党的基层组织

B.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

C.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D.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拉开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

72.【答案】C。解析:怀特从管理学的角度将行政学定义为通过运用组织、领导、计划、协 调、控制等手段,有效地处理公务和政务的活动。

73.【答案】D。解析:广义的行政管理的主体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狭义的行政 管理的主体是指行政部门。74.【答案】C。解析:狭义的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指行政部门。75.【答案】A。解析:西方行政学产生于美国,以1887 年威尔逊发表《行政管理学之研究》 为标志。

76.【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为非程序性决策概念。非程序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 的问题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和非结构性的决策。

77.【答案】B。解析:掌舵象征最后决策和指挥,划桨者是命令的承受者和执行者。因此说 政府主要作用是决策而不是执行。

78.【答案】B。解析:由题干可知,题意重在强调“一般的事情”,正因为占多数的一般事 情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主要对象,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从细节入手。故B 项 符合题意。

79.【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应用概念的能力。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的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80.【答案】A。解析: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

81.【答案】D。解析:行政决策咨询系统是指由研究咨询人员组成的官方和非官方专门从事研究咨询活动的组织体系。国务院研究室是国务院的官方决策咨询系统。

82.【答案】D。解析:以解决内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是结构性行政协调。83.【答案】A。解析:立法监督也就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国家 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其最基本的形式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篇7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和性质

我国《立法法》并未对“规范性文件”做出法律意义上的定义和界定。但就行政立法层级的梳理而言, 法律效力从上至下依次为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因此有学者从反向排除的角度在行政法领域对其进行了定义, 规范性文件, 是“相应有权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执行上位法、上级机关命令, 或针对在本机关行政管理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而做出的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 并在其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的、能够反复适用的除行政法规、规章之外的行政行为” (1) 。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存在有其合法依据。虽然我国《立法法》没有明确定义“行政规范性文件”, 但是各级政府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却散见于多个法律条文中。例如《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 “根据宪法和法律, 规定行政措施, 制定行政法规, 发布决定和命令”为国务院职权之一。而“规定行政措施”就包括了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这是与“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并列独立存在的。再比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五十九条, 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时, 也有“规定行政措施”的表述。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存在有其合理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效力高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但其内容制定不可能事无巨细, 而社会管理又纷繁复杂,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更为详细的指导性、事务性文件作为行为依据。因此, 规范性文件已成为现代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管理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既弥补了法律不能灵活适用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之缺憾, 也能够使行政机关对同类事务、事项、行为进行标准化管理。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机制

德国公法学者卡尔·施米特指出, “如果把当权者发出的每一道指令理解为‘法’的话, 那么依法行政就变成彻头彻尾的专制行政了。” (2) 社会治理离不开行政规范性文件, 但行政规范性文件作为下位法不得违背宪法和法律, 否则就违背法治精神。为了保障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对其进行合规审查监督就变的极为重要。

我国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途径的特点: (1) 权力机关, 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这种监督属于事后监督, 具有被动性, 监督范围有漏洞。首先, 如果制定或发布机关由于故意或者疏忽, 在法定时间内没有将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送相应的权力机关备案, 那么权力机关就无从监督其内容, 而法律也没有规定相应的追责机制。其次, 有一部分规范性文件是游离于权力机关的监督之外的。比如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并不在人大常委会的备案监督规定之内。 (3) (2) 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这种监督已经实现常态化, 可以由上级机关主动发现, 也可以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在行政复议程序中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并有权处理。 (3) 法院的监督。法院的监督只能通过在裁判文书中评述其合法性和适当性来体现, 法院并没有权力直接审查规范性文件, 不能消灭其效力, 只能在个案中拒绝适用, 而且, 也没有后续的衔接程序。 (4)

三、新背景下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突破与局限

一直以来, 我国法律体系并未赋予法院足够的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职权”, 依据旧行政诉讼法, 法院对于这些“红头文件”只能保持“克制”。这样就导致很多地方政府越权错位, 通过各种“红头文件”突破现有法律法规的限制, 而权益遭受损失的行政相对人确因为“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而不能伸张自己的权利, 法院也由于缺乏司法审查的必要依据而陷入尴尬境地束手束脚, 只能进行隐含审查。

新行政诉讼法虽然没有赋予人民法院“审查机关”的角色, 却从实质意义上明确了其一定程度上的“审查职能”。新《行政法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 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 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 经审查认为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 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并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其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 条文明确的将规章排除在了规范性文件审查的范围之外。规章可以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 也可以由地方政府制定, 《立法法》的修订甚至将部分规章的制定权限下放到了市一级的人民政府。而这一缺口很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将规范性文件上升为政府规章以避免司法审查。从这一点来看, 对于规范性文件的审查, 新的《立法法》与《行政诉讼法》并未做好衔接。

其次, 新的行政诉讼法对法院司法审查的具体程序、效力等重要问题并未作规定, 制度设置较为粗糙。程序问题在司法解释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弥补, 但是效力问题却留下了一个难题。新行政诉讼法赋予法院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权限, 但审查的结果却是向处理机关提出“处理意见”, 对于这种“处理意见”, 行政机关是否必须遵循?司法建议的内容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虽然《行政诉讼法》第96条规定, “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 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但在实践中, 相当多的司法建议发出后, 行政机关没有回复, 石沉大海, 并没有发挥法院司法审查的作用。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果不同司法机关针对同一规范性法律文件出具了不同的处理意见, 又该如何处置?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立法部门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更加精细化。

新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相比较于新行政法则更近一步, 前者对后者作了进一步的扩张。新的司法解释改变了旧司法解释对规范性文件只“评述”但不作“审查”的模糊处理方式, 而要求司法机关必须在判决中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做出判断。简而言之, 司法机关需要以判决的形式中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及效力给出司法观点。在审查结果上, 司法解释还将“移送处理”变成了司法机关应尽的义务。新行政诉讼法对“审查”的结果并没有做硬性的规定, 而司法解释第21条则明确, 对法院认为“不合法”的“规范性文件”, 法院“应当” (必须) 向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并抄送制定机关的同级政府机关或上一级行政机关。这种处理在坚持司法机关权力分工的基础上, 实际上在规范性文件审查这一问题上赋予人民法院更多的主动性。

四、结论

新的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虽然仍有其保守型和局限性, 但作为行政公益诉讼、规范性文件审查等一系列司法实践的初步成果, 已然为抽象行政行为的全面审查留下了一道口子, 司法审查在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机制中也将发回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的制度都需要面临实践的考验及拷问, 路虽漫漫, 但脚步却已踏出, 未来可期。

摘要: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在新的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出台后有了新的突破和尝试, 本文在梳理行政规范性文件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 对比分析新旧制度, 指出了其进步所在, 并探讨了其中的不足。

关键词: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进步,不足

参考文献

[1]王东伟.法治理念下规范性文件的法院审查研究[J].时代法学, 2015 (3) .

[2]葛自丹.论行政法的惠民理念[J].河北法学, 2011 (4) .

[3]王锴.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J].浙江社会科学, 2010 (11) .

论行政手段与行政法手段的区别 篇8

关键词:行政手段;行政法手段

一、概述

行政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组织为实现国家职能而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过程。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的主体、职权、行为及其程序违法及其责任和救济关系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工商局的检查,税务的查税,政府的命令等等。行政法的手段是指实现行政法的目的所采用的方法。而行政法的目的应当是保障公民的行政权益。分为按照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可以分为确定规范和非确定规范;按照法律规范机关、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守则、合同、标准、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1.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1)权威性。行政手段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的权威大小。提高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2)强制性。行政强制要求人们在行动目标上必须服从统一的意志,上级发出的命令、指示、决定等,下级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

(3)垂直性。行政指示、命令是按行政组织系统的层级纵向直线传达,强调上下级的垂直隶属关系,横向结构之间一般无约束力。

(4)具体性。一定的行政命令、指示只在特定时间对特定对象起作用。

(5)非经济利益性。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经济利益关系,而是一种无偿的行政统辖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利害关系的纽带。

(6)封闭性。行政方法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机构,以行政区划和行政系统的条块为基础实施,具有系统的内化约束力,因而产生封闭性。

2.行政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确认公民的行政权益。明确公民具有的行政权益,保证其良好的执行,这也是保证行政法目的实现的前提。

(2)确定行政权限和行政职责。对行政职权進行严格划分,确定界限,防止行政越权行为,严惩行政越权行为。

(3)控制行政权。简而言之即使限制行政权的肆意扩张,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之初仅有三个部每个部只有几名雇员,而现今却拥有了二百七十万名雇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这个庞大的利维坦无限扩张,而这又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在此笔者首先对行政权的由来进行简要分析,行政权作为一向公权力也可以称之为公众权利,既然作为公众权利也就是每个公民从自己的私权利中让渡部分权利来组成的权利集合体,既然是私权利的集合体,其目的也即应该为维护公众的私权利而实行。

二、区别

1.行政手段具有主动性,行政法手段具有被动性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依靠自身独立自主做出的一系列行为,是主体自身的行为,因此具有较高的主动性;而行政法手段由于要受到法律的限制,也就是当行政相对人提出问题时才发挥相应的作用,也即行政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例如交警上街执法的行为具有主动性,而只有被交警罚款者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时,复议与诉讼程序才启动。

2.行政手段更强调效率至上,行政法手段也需注重公平

行政手段由于是行政主体自发采取的,因此程序较为简单效率较高,因此行政手段是效率至上的;行政法手段由于有行政法的严格规定程序较为繁杂,因此在时间上较为拖延,也更注重公平。就像公交车上发现小偷后警察可以立即将其抓捕,而想要判决小偷是否有罪,应受惩罚却并不能再如此草率,要经过调查取证,公诉和审理等一系列程序,正是这一系列正当程序的有效实施保证了其公平正义。然而迟来的正义就是非正义,因此行政法手段在保证公平优先的前提下也应具有相应的效率。

3.行政手段具有多变性,而行政法手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行政主体由于采取手段的随意性以及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因此要求行政手段也应具有多变性;法律的稳定性与权威性要求作为法律手段的行政法手段也应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两者在此处的区别正是为了实现各自个目的所因此,也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

4.行政手段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行政法手段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行政权益

行政手段的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为第一要务,而行政法的手段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行政权益,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采取行政行为时要以当前社会与经济状况为指标,而采取行政法手段时要多采纳公众的意见。行政法作为限制行政机关合法执政的一门法律,保障公民的行政权益自然是其应有之义与核心价值。

总之,行政手段与行政法手段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政手段披上一层法律的外衣就成为了行政法手段,而增加了这层外衣便会使其手脚受到束缚。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穿会被认为是野人或疯子,而一个疯子或野人是什么事都敢干出来的,而当他穿上衣服走入社会时便会受到种种制度的约束。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信仰,他将变得无所畏惧,而这种人将变得非常可怕,只有他对某种事物有了畏惧心理,他才会能够被制约与控制。因此,行政法手段比行政手段具有更加多的约束。

参考文献:

[1]薛刚林.论行政法的目的、手段与体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黄伯平.行政手段参与宏观调控:实质特征与原因.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社,2011.

[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刘孟梦(1992.04~),男,河南焦作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数电课设报告彩灯下一篇:我家乡的冬天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