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行政法研究

2024-08-04

现代行政法研究(共12篇)

现代行政法研究 篇1

行政管理工作在民办高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但对民办高校各个部门起着协调作用, 高效的行政管理还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对民办高校中制约行政管理效率的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相关针对性措施。

1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地方民办高校管理问题

我国地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着下述几个问题:第一, 民办高校在不断提高办校规模的同时, 往往忽视办校质量管理, 从200 9年开始, 民办高校发展进入低谷,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办校规模一直下降, 为了保证学校规模, 使学校能够稳步生存下去, 很多民办高校均采取拉人头给提成的方法来提高办校规模, 只在乎学校的经营效益, 完全忽视办学质量。第二, 民办高校普遍学费较高, 因为很多民办高校的主办者往往只想着赚钱, 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进行培训, 很多民办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及就业能力往往很低, 并且就业中往往只求与中专等学历学生的同等职业, 无法发挥大学学历的作用。所以, 很多家长会认为就读民办学校只是浪费钱, 根本不能提高自己孩子的就业能力, 因此,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没考上公办学校的学生家长, 更主张孩子先工作, 放弃读书机会。

1.2 管理体制不完善

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直接由学校董事会制定, 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执行的, 但是, 两者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因此, 在管理执行上就会产生矛盾, 这直接导致很多民办高校频繁更换行政管理人员, 除了在社会上会对民办高校产生不良影响, 也会制约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3 师资队伍素质低

由于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做不好, 办学规模一直下降, 很多高校根本无暇关注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 也无法留住高素质教师与专家;很多民办高校为了能够节省学校财政开支, 往往采取外聘的方法, 直接从其他公办高校聘请教师来本校上课, 这样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太大, 无法清楚本校学生的具体状况, 上课缺乏针对性, 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学校教学管理。另外,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构成大多为职称低的年轻教师, 缺乏高职称教师, 因此, 学校的年轻教师就没有老教师带领, 上课方式完全按照教师个人喜好进行, 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继而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1.4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低

一个高校能否有效举行办学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科学的组织能力, 学校的教学活动就不能有秩序进行, 教学质量也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要采用高素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保证学校各项办学活动有序进行。

1.5 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少

为了节省高校财政支出, 提高高校办学利润, 很多民办高校往往会采取减少现代搬动设备的投入, 这样直接会影响学校教学质量, 使教师工作效率降低,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教学质量下降, 家长对民办高校就越不满意, 就读学生就越少, 学校效益就更低, 恶性循环, 民办高校办学规模只会越来越低。

2 提高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2.1 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办学者应该要丢弃传统办学中“官本位”思想, 要以高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效果有限, 同时, 行政管理效率也应该要得到高校办学者的重视, 只有转变办学者传统的“官本位”思想, 将自身看作真正的教育者, 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行政管理,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2 缓解高校董事会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我国民办教育中的相关规则明确规定, 民办高校投资方人员不得超过高校董事会成员的1/3, 而且, 高校董事会不能直接决定学院院长的去留, 独立学院的院长应该要由社会团体、普通高等院校及教育部门的反复考核后推荐董事会, 董事会通过各个团体的推荐人选, 直接对其履行聘任手续。而民办高校的中层管理人员, 必须要有独立学院院长或者高校校长的提名全体董事会成员对其进行讨论并且投票表决是否聘任。高校校长、院长及中层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 高校每年都要对其进行业绩考核, 根据他们的业绩情况决定其去留从而有效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及整体运营水平。

2.3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民办高校一定要将学校内部人才吸纳机制完善, 将人才培养与管理等各个环节相结合, 完善正式教师与兼职两者的待遇留住人才。另外, 高校还应该要想尽办法将高层次人才吸纳进来, 特别是一些能够起到学科带头作用的人才, 因为学科带头人能够充分带动高校学科发展, 对其产生积极作用, 从而能够全面、有效提高高校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 进而有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吸引更多学生就读, 使民办高校的运营良性发展,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另外, 对教师进行相对应的培训, 同时, 在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 使他们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学生中能够起到模范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2.4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明确行政工作的真正意义, 清楚知道行政工作并非只是简单的跑腿或者传话的机械工作, 而是民办高校整个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的各项组织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民办高校要想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效率, 就必须转变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的观念, 使他们能够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另外, 高校还应该组织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进修, 如:管理学、行政学、教育学及法律学等。此外, 民办高校还应该加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相应的科学管理技术, 组织他们向相关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骨干学习, 将这些人才吸纳为高校所用, 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5 增加现代办公设备投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及办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设备对于促进教学效果及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能够将抽象化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其形象化, 还能够将课件有效循环利用, 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节省教师用手备课的时间。在行政管理工作中, 不但能够将日常工作简便化, 同时, 还能够将相关资料备份电脑中, 加强信息传递的作用。

3 结语

要想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就必须从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中问题的源头抓起, 从根本上杜绝制约行政管理效率的问题, 针对高校具体状况, 制定出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 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摘要:本文对现代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我国民办高校的现状, 给予相对应的提高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以作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丽梅.浅议高校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J].大理学院学报, 2006 (3) :31-32.

现代行政法研究 篇2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古代行政文化构成并依次叙述了它们的含义能使人们大概了解一下行政文化的组成。重点论述了古代行政思想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能够使现社会出现的一些腐败官僚主义的官员们深刻反省和修正自身的错误,严于律己,勇于承当道德责任,做先进文化的示范者,真正做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这才能为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极其重要的带头作用并通过本文叙述采取些什么措施来完善行政文化。

关键词: 行政文化 民本思想 民为邦本 仁政

语:毛主席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他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如今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它内在地包括了民主和效率两个相互依存的价值取向,这与传统行政文化的某些民主性思想有相通之处,而这些在现代社会仍具价值的思想对政府机构改革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有着促进的作用。

一、古代行政文化

(1)内容演变

行政文化通过行政人员的思想意识影响着行政实践。发轫于夏、商、周三代,定型于两汉,因袭发展 于隋、唐、宋、元、明、清各代。

从最初的奴隶社会时期发展到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们经历了“法治”、“仁治”等阶段,但因其权力始终是为高层统治者服务,所以始终脱离不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这两条主旋律。

(2)民本思想发展

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民本观念是中国廉政思想的基石。夏启废禅让建立家天下,宣扬“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观。但是,夏启的儿子太康即位后就沉迷游乐,不理朝政,结果被放逐。是时,《五子之歌》讽之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关于民本思想的第一次呐喊。

夏商继亡,西周汲取前两朝政治教训,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所谓“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其中“德”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方面,尤其要“怀保小民”,舍此难保天祚。

春秋战国的动荡,彰显了民心向背的力量。“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于是,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政治秩序理论,要求统治者要有“忧民之忧”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要有解民于“倒悬”的政治作为,要建立“恒产”的产权制度保障民生。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权力观,先秦民本思想基本形成。

先秦民本思想具有通过制民巩固君权的政治立场。董仲舒发现了这一奥妙所在,指出“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受命于君”,“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汉武帝欣赏君权天授原则基础上的民本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本思想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君主集权制民的基石,也派生出天子与官僚都要“爱民如子”的廉政蕴涵。

隋唐以后,民本思想通过科举制度注入政治体制之中,造就了中国古代政治特有的文化气质,形成了一股廉洁政治清流,源远流长逾千年,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起了抑制作用。

二、中国现代行政

(1)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明确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的。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勇于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002年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理念提出来了。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在总结55年执政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

(2)中国现代行政文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行政文化汲取了西方行政文化的精髓,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当今的现代行政文化。这既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在现代的展现,也是中国行政文化在新时代下的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现代行政文化仍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①政府角色定位不够科学

在我国,由于封建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根深蒂固的统治思想影响,以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让人们普遍认为政府是全能的。这不仅是政府的自我认知,也是整个社会和公众的认识。行政组织系统习惯对社会事务和社会经济进行直接全方位的干预和管理,整个社会和公众也习惯接受于此。

②当前主体价值观多元化

伴随着社会市场化而来的金钱崇拜,猛烈地冲击着掌控着社会资源配置的行政领域,导致行政人员的价值观混乱,从而对主导价值感到困惑。这种与价值观念错位产生的就是信念危机,它导致行政主体信念缺失。同时由于行政主体整体意识、合作观念和必要的牺牲精神的缺失,也大大加深了行政主体与大众的裂痕,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我国当前经济的迅猛增长和道德价值观一定程度的失范,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较大程度地冲击,新兴的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尚需一些时间,价值观内容和衡量标准的多元化也为不同性质价值观的并存提供了条件,因而难免会形成价值空虚的局面,这与快速增长的经济相比,无疑是极大的反差。

③形式主义泛滥

反思我国当前行政文化中的消极现象,与传统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以及行政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性息息相关。官场办事讲究繁琐程序和规则,公文样式千篇一律,在行政管理中爱做“官样文章”,机构臃肿造成人浮于事与责任心的缺失,机构交叉和权责冲突引起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层出不穷,既影响了工作效率,也侵蚀了行政机关风气。

三、古代行政思想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民为邦本”和“仁政”的行政价值观

如今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它内在地包括了民主和效率两个相互依存的价值取向,这与传统行政文化的某些民主性思想有相通之处,而这些在现代社会仍具价值的思想对政府机构改革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有着促进的作用。

反观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以人为本、民本治国的思想源远流长。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既包括“君为民立”“吏为民役”“得其心,斯得其民矣”的民本价值观,也包括爱民、利民、保民、富民等实现民本思想的措施和手段,还包括察民情、顺民意、安定民生、体恤民疾和取信于民的方式和目的。古代“民本”思想与共产党的宗旨有相通之处: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此目的,必须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需要。当前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本”思想有助于政府机构改革目标的制定和实现。

在《礼记·哀公问》中,孟子要求为政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古代“仁政”思想同霸政思想相对立,是一种“以德行仁者王”的王道行政学说,它以“德治”为基础,是一种将行政问题道德化的学说。其主要内容包括治民以“恒产”、薄税赋、轻刑罚、救济穷人、保护工商等,这种思想至今仍有超时代、超阶级的价值。对政府机构改革而言,要实现民主和效率的改革目标,就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同时又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惠顾在社会竞争中的最不利者”。所以,古代“仁政”思想对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仍具有积极意义。

(二)“和而不同”的行政协调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提倡“和”的。但这个“和”不是牺牲掉多样性,而是在包容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的统一。西周末年,郑国的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到了春秋末期,齐国思想家晏婴更进一步指出和与同的差异,认为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都是靠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意见“相成”“相济”,形成和的局面,方能生存发展。如果拒斥不同,追求一律,只能一事无成。与晏婴同时代的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更把“和”“同”思想提炼为道德箴言,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要旨可归结为三个层次:社会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和认识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在统一的前提下使整个局面达到和谐。从微观说,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从中观说,这是为政之道;从宏观说,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所谓“和而不同”,即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之意。这对于今天我们通过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善政水平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或执行,如能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经过专家论证、人大常委会审议等法定程序,或让广大社会成员参与决策,就能集思广益,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行性,防止决策的重大失误,降低决策成本和社会成本。其次,在改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调整地方政府内部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和而不同”思想仍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间职能配置的基本原则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加以合理安排、明确规范,避免职能配置趋于“同构化”以及中央高度集权。同时,在规范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加强政府间的协调和统一。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趋向综合、宜粗不宜细”的总体原则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重新调整政府部门间的职能结构,做到职责明确、分工科学,同时注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三)以德治国的行政伦理观

当前政府机构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离不开行政伦理建设。我国传统行政思想中有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行政伦理思想。如孔子在《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认为道德教化在政治中的作用,决非刑罚所能达到的。孔子要求统治者必须有表率的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孟子也说:“行仁政、正君心、修德性。”

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在继承传统治国之策基础上的升华,将其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他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所谓以德治国,一是治国者要有德,二是治国者要以德教化天下。普天之下,从上到下,从官到民,皆为有德之士,这是以德治国的最终目的。“官德”是以德治国的首要问题。因此,具有德治思想传统的中国历来重视行政伦理即官德的建设。历史上规范官员行为的官箴要求官员要贯穿“自律”精神,坚持“公”字为重。官箴属于行政法的范畴,但又有浓厚的习惯法色彩。官箴、官箴的重要表现形式——戒石铭,作为行政伦理的载体将世世代代的行政主体连接起来,成为规范行政行为的道德准则。官箴、戒石铭的价值原则,是把朝廷所代表的“公家”(国家利益)置于无可动摇的最高地位,要求各级官吏正确处理“国”与“家”的关系,公正行事,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但当官员发生“角色冲突”时,各级官吏的“组织人格”,在官箴、戒石铭的警示之下,变道德义务为行政责任,避免出现“公、私”倒置,“权利与义务”错位,这就是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意义之所在。

四、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方式

(一)重塑行政价值观念

行政价值观念在整个政府行政中居于核心地位,它规定并影响着政府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目标和方向。行政价值观念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它又是促进和完成社会转型的催化剂。所以,重塑行政价值观是重塑行政文化的前提。

提高行政效率意识。我们通过比较不难看出,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机关的效率是比较高的。他们在处理突发事件或事故时,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下级的执行。方案准确、行动及时、处理迅速,结果大多令人满意,这虽然与他们的反应机制有关,但更多是与行政人员的行政效率意识有很大关系。所以,提高行政效率,也促使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决策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地执行。

提升服务意识。随着现代化市场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提升政府的服务意识,增强其服务行为力,从管制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对政府机构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行动力,才能加快良好行政文化的重塑。

(二)实现行政文化现代化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行政文化就要实现从人治、全能、管理向法制、有限和服务的行政文化转变。

1.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人治型行政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的自由裁量偏大等,主张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者、贤人通过道德感化进行治理。这种行政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弊端,表现为官就代表法,法服务于官,法缺乏对权力的约束。而法治行政文化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治理国家,法治型行政文化是现代行政的基石,要求行政工作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以法律至上为最高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官员与百姓一样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各种行政权力的运行边界界定清晰,对权力依法监督,严格控制。从法治行政文化的过程看,法治化、市场化、民主化应同步进行。市场化可以给中国的法治政府提供经济制度条件,而中国政府的法制化,也可以给市场化提供法治政府的保障,并为中国政府的民主化提供基础。

因此,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在理念上向法治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转变,以此指导公共行政,并最终在制度表述上和执法实践中真正体现法治精神。

2.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以服务人民为政府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管理型行政文化适合于集权型的管理方式。在这一类型下,政府是全能的,具有无所不包的行政责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传统的管理型行政失去了意义,企业和民众成为市场和社会的主体,政府权力受到限制。提倡政府转变职能,从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实行“小政府大服务”,增强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行为,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五、结语

我们要积极的继承古代传统行政思想中科学的有益的成分,并发展成现代行政思想,促进当前进行的行政改革乃至整个政治文明建设健康顺利发展。如何采取建设措施归纳有如下几点: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民大众可通过多种媒途径获取相关所需信息、国家相关媒体应借此良机,利用其广泛的受中心,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健康,和谐的道德思想,与不断使行政主体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使其能够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为自己的言行躬行自省,并通过其行政行为的影响,利用其示范效应为行政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氛围。有了古人的好作风和典型的践行者引以为参照可以使当今社会的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不良作风能更好的改正、完善。就像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四中全会接待中外记者问话时所说的信心就像太阳一样总会耀人的,只要我们有这种恒心去改善它。

参考文献

[1]李金龙 公共行政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2]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2版.[3]迟小华 我国社会转型期行政文化的塑造。[4]吴月 以人为本.我国行政文化发展

[5]人民日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温家宝作工作报告

[6]洪威雷、芦文龙 行政文化学概论.上海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7]陈浩注、万久富 《礼记集说》.凤凰出版社 [8]陈生玺 尚书.上海出版社

现代行政管理中的经济法效应研究 篇3

关键词:经济法;行政管理;经济管理

一、经济法的实质

每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法律,应该涉及到各方各面,其中就得包括经济法。其是指在社会一个大背景下,每个人都在其中从事经济生产生活,每个人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经济系统。但是因为每个人的发展情况可能都不太一样,也不知道如何是正确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就很可能存在市场整体经济偏离轨道,甚至会发生危机,那样很可能会影响这个社会上每个发展的个人。因此,这个社会是需要经济法来调节和控制。有关部门可以对一些不正确或者偏离的经济活动及时的纠正或实施办法。

二、行政管理中的经济法

在一个大的经济法的环境下,是会有政府参与的。这就设计到了国家。在这方面的表现主要是,经济法对国家一些权利机关、行政机关等涉及到经济事件的行为做出规定。在国家的角度,有很多方面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前者主要是指一个比较大的方面进行的控制,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全部,内容较多,管理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包括,税收,对外贸易,国家预算和决算等内容。后者主要是指一些具体的方面,这个管理起来较为容易,内容相对较少。其包括,对一些大到企业,小到部门的一些经济事件的管理。

对于行政方面所涉及的国家方面的方式也是和其他方式有所不同。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直接是,在过程中进行直面的调节和管理,对其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把关。而间接主要是国家通过一些投资企业,单位之类的形式在间接的参与社会大市场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在其出现问题时及时地进行补救,以免发生更大的危害。这属于一种隐藏在企业来维护市场的秩序保证社会在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经济法使国家来使用,进而调节整个社会的大市场经济环境。其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调节和控制。第一是,对整个经济环境实行宏观控制。是我们的社会经济大方向是对的,不会发生偏移。在这个大方向的引导下,一些小的企业甚至部门才能在大方向的带动下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是,保持一个竞争的环境。因为营造一个好的分为,社会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更好的发展。因为处在一个互相竞争的环境中,每个团体组织,个人猜不会停下自己发展的脚步,而是互相比较,互相进步。才会使得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会停下来。第三是,完善企业制度。企业也是经济法的主要构成基础,而且深深影响着市场环境。只有规范了每个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制度,企业才能正确的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向前。

三、经济法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1.目的

想要进行改变,就要在这个范围内树立正确的目的。首先,要明白的是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一个是社会大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另一个是经济的发展要实现集约化。这两个阶段都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的,但在实现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比如说,有些从事和境外进行交易的企业在发展中处处碰壁,经济效率的实现总是存在曲折。所以,我们要将效率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当然也不能将其他基本原则丢下,例如公正合理。

经济法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只有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过得才能更加称心。所以,作为國家的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其的重要性,并应努力将涉及到社会经济的事情做好。首先,相关人员有一种意识和认识。这个认识就是用经济法来管理国家的各方面经济事项。然后,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里进行熟练的操作的使用,努力为实现国家的目的做出贡献。

2.要遵循的原则

社会经济法可能会关系到每个人,每个部门。当然也有行政部门。而行政部门作为一个管理普通群众的机关,必须要以身作则,这样其下属的人们才能更好的遵循社会活动的有关规定。行政部门的各项活动都要依据法律来进行,其经济活动也应该要依照相关法律来进行。在社会的大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行政部门不能因为自己拥有的权利而不遵守法律。做出压榨群众,贪污等违反经济法的行为。行政机关在做到自己遵守经济法的同时,还有对社会群众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并且可以制定一些管理办法,用调节或者强制的办法来调节市场经济环境。

3.基本内容

在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可以大体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全面的控制,二是具体的管理。

全面的控制指的是对国家经济的一个的调节。主要包括国家整体发展的计划、制定整体发展的方法、协调整个市场的平衡、保障社会各个团体的利益。这样的调节办法是国家去主动控制市场经济,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和准备,绝对不是对以前错误的弥补和完善。是向前发展的,绝不是对以前发展的修正。

具体的管理是对涉及到国家经济的每一个小的方面的调节和控制。具体到各个公司、部门。包括,对上市公司的认可,发给各种证件,对国家上缴税费的检查,对商品是否合格,是否达标的监督等行为。

4.可操作性

要将经济管理的层次做出合适的划分。包括基础层次和补充层次。首先,行政机关有多面性。第一是控制经济的管理者,另一个是执法人员。基础层次指的是行政机关有权对一些违法社会经济的行为进行警告甚至处罚。管理的行为要设计到很多方面,包括大量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只要违反了相关方面的法律,行政机关有权对其进行管理。而补充层次指的是发生在基础层次之后的行为。具体是指如果有些个人或者团体对行政机关的处置办法觉得不公平,可以进行复议甚至可以向上级部门进行诉讼,以求达到满意的评判结果。当然,其结果有两种。一个是维持先前的判决,另一个是不同于先前的判决。这样的管理层次更能体现行政机关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2]张尚.行政法教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

[3]王在行.现代行政管理中的经济法效应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4):12-17.

[4]张守文.经济法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法研究,2013(09):34-38.

[5]张新宝.关于我国社会注意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J].法学家,2014(05):15-19.

作者简介:

现代行政法研究 篇4

一、企业人本管理设计

人本管理是新一轮管理科学的关键性内容, 霍桑的实验证明了人是提高生产力的核心因素之一, 通过探索人的行为规律, 做到尊重人、量才而用, 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做到人尽其才, 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近这些年来, 随着“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备受重视, 在实践工作中, 战略性人本管理的效果也变得日益清晰。由于经济利益是现代企业谋求的核心, 所以现代企业越来越明显的意识到了要以“知识”作为经济的增长点, 要说到底就是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体制。换句话说, 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以“知识”为载体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要符合人的需要, 企业要为人而生产, 只有人对知识、技术的运用才能形成生产力, 所以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人。因此, “人本管理”就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那么如何来设计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呢?本文认为首先要通过改进人的岗位设计方法, 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其次, 要实行民主参与, 通过多种方式对“人”进行刺激与激励, 特别是要注重目标的激励, 要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 这样才能保持双向互动, 才能形成双赢;再次, 现代企业的人事制度要以“人本主义”为纲, 将其作为一个灵魂贯穿了组织的调整和重组之中, 同时人本管理还要与企业文化塑造紧密联系到一起。总之,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重视人才、活用人才是其创造更多财富、谋求自身发展的秘诀。

二、现代经理管理制度

经理管理制度, 即经理制。从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弊端凸现, 迫切需要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经理制就应运而生了。由于职业经理在企业中的特殊角色, 在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充当极为关键的角色, 其实际上掌握着整个企业的行政大权。但是在实际的公司治理中, 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实际上担任着不同的角色, 这些角色之间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第一, 经理作为企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往往是多个部门组织管理的总负责, 其需要相当的见识与才能。只有有过人的组织与管理才能, 才能为相关部门制定组织原则与运行规则, 能够在现代企业中充当指挥者或协调者, 其组织功能应该是最强的。第二, 经理在制定企业的规则后, 又要成为一个忠实的执行者, 经理要对部门的计划、运作负责, 有监督权, 对于制度外的运行方式都要进行有力的制止。第三, 经理还是一个变革者, 我们知道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经理往往要凭借自己的认识来理解市场, 审视、评价企业的运作, 但是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结果必然是经理将不断地领导变革。而以上这三个角色 (组织者、执行者、变革者) 是相互渗透着的, 存在辩证关系, 即既存在冲突有是统一的。经理如何在其中充分发挥灵活性并达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 这是考评企业行政质量的重要指标。经理既是问题的预见者, 又是问题的解决者, 决定和管理着企业的边界, 在人事上推动着激励与控制, 在企业文化上起着倡导作用, 在市场决策之外还必须监督社会交易, 并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果断地发起组织变革, 在全新的企业运营理念中, 职业经理制是涵盖了企业外环境和企业内体系综合运作的巨大权力载体。

三、组织变革管理机制

企业的组织变革不是管理的目标, 而是指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方式或手段的变化。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 这种管理方式的变化与“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这两个比较客观的因素相比, 更多的是体现企业 (组织) 能动适应的一种活力。在企业行政管理中, 英明的管理者善于通过密切关注、多方互动、相互协调, 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见, 并及时地对企业进行调整, 以推动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认为, 组织变革管理的切入点应该是权利的分配问题, 即企业结构中不同职位, 不同资源的配置。合理的权利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一个企业的绩效。具体来说, 组织变革就是权利归谁所有的问题, 企业的权利是分散还是集中, 应该在特定的条件下来分析。笔者认为在处理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 企业的行政管理者应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 权利的授予要体现权责相称, 即应该以“权利与企业目标的冲突”、“管理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以及“替代他们的成本”这三点为出发点来配置权责。第二, 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组织变革的权利分配, 应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 在企业刚刚起步或者是面临巨大挑战之时, 往往采取相对“集权”的方式较为有效, 而在企业稳步发展或者已形成规模之时, 民主分权的管理方式能更为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总之, 组织变革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管理思维, 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并不一定有专门的部门来执行, 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需要每一个管理者都深信不疑, 并适时的参与、推动这样的变革。

四、社会交易管理规范

现代企业所处的是一个复杂的竞争环境, 除了市场竞争外, 社会竞争同样存在。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企业是不可能获得所有资源的, 市场的交易对于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稀缺资源更是难以获得, 这就使得社会交易成为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交易指“拥有资源或有资源控制权的两方或多方之间的交换, 它发生在市场之外”。在现代企业的社会交易中, 企业作为交易的一方, 往往面对的不只一个或某个谈判者, 而是众多的与自己竞争的对手。这种竞争往往是以抬高交易成本为代价, 有时会以某一方支付不起交易的成本而退出, 来宣告结束;有时会又会以分享资源或者是相互妥协来平衡, 甚至还会是两败俱伤, 这些结果的产生, 关键取决于费用是如何计算的。社会交易管理从内容上看综合了政治、历史、文化、法律等非经济的因素, 最终是以信息分析、决策执行的方法来权衡, 所以作为社会交易的管理者应具有很高的素质。社会交易避开市场的规范, 带来市场失效, 同时成本投入争夺资源会造成不公平, 也容易滋生腐败。从长远来看, 现代企业在行政管理中的社会交易管理, 需要一个大的建设制度, 这个制度应以公平、公正为价值取向, 制定普遍适用的游戏规则, 只有这样现代企业得到的交易渠道和交易信息才是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企业行政管理则通过对成本效益和社会规范的双重遵守来完成社会交易管理。

此外, 还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管理功能。企业文化对于整个行政管理系统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东西——价值观。企业文化具有三大基本功能, 即价值观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团结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 可以节省企业的内部费用, 由于企业的员工有了文化认同, 有利于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 一方面用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来构建民主、和谐的企业氛围, 有利于凝聚战斗力, 使权力的运用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 现代企业选择经理制来实行行政的专业化管理, 对权力进行了的有效的授予, 使经理们最大可能的承担责任;在与社会环境的能动适应上发展社会交易管理, 从而为企业争取生存空间。这些理念、制度的相互作用、相关关联, 就构成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富有战略性的一个总体框架。

摘要:现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 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颇受重视, 而行政管理是一个企业顺利发展的一剂良药, 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建设现代化企业的重要保障。本文拟对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行政管理架构进行初步的探索, 在行政管理学中, 行政架构与组织结构有很大部分是重合的, 笔者认为,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战略性架构应包括人本管理、经理管理制、文化管理、社会交易管理和组织变革管理等几大主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战略性架构

参考文献

[1]关亮, 李晓玲.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1 (8) .

[2]曹林.企业行政管理新体系的建构[J].现代企业, 2005 (11) .

[3]邓集文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J].改革与战略, 2010 (1) .

[4]袁涛.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探析[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0 (22) .

安全应该成为现代行政理念 篇5

一、安全检查“走马观花”形式主义不保安全部分安全监督检查人员、企业领导人下基层进行安全检查,指导工作,大多采用“走马观花”式的安全检查,检查还未开始,就通知检查单位,企业做了“准备”,将隐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隐藏;检查时,把重点放在听汇报上,剩下不多的时间到现场看看,查点不查面,看外不看内,沿着基层指定路线走,沿着“景点”转,蜻蜓点水,对检查中发现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提建议和希望,不分析,不处理,不了了之。领导所到之处,生产竟然暂停,环境干干净净,工人恭恭敬敬,安全好比花瓶。

二、班组检查弄虚作假,开工时段事故多发在安全生产检查中,一些班组进行安全检查时,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如某单位《安全规程》规定:“开工前,必须对工作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检查,确认无隐患后,职工方可进行工作……”可一些班组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不检查安全,又强行让工人进行工作,结果造成开工不久,即发生事故。据统计,在交~或开工一两小时之内这个时段发生的安全事故,占事故总数的百分之三四十以上。因此,开工时段事故多发“怪圈”亟待打破。

三、安全员检查“视而不见”,以权谋私难保安全目前,政府从上到下都配有安全生产监督机构,企业也都要求配备安全员及专职的跟班盯岗的安全员。但是,由于部分安全员责任心不强,以权谋私,整天与职工吃(饭)、喝(酒)、抽(烟)在一起。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在生产现场查处“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监督安全时,由于拉不下脸,下不了手,狠不下心,只好“视而不见”。于是,见“三违”不抓了,见蛮干不说了,质量达不到要求马虎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造成“三违”屡禁不止,事故接连发生。更可悲的是,一些单位发生伤亡事故的地点竟有安全员在场“监督”。职工反映说:我们这里安全员好比“稻草人”,设了白设,作用不大。鉴于上述状况,各级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在今后的安全检查中必须实事求是,切忌走马观花,弄虚作假,睁一只眼闭一眼,真正发挥安全检查的作用。为此,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推行“闭环式”安全检查,确保实现动态安全生产。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检查安全工作,要绕开基层单位事先划好的安全检查路线,反其向而查之。要鼓励领导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现场,认真查找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帮助解决处理;要推行和学会“走一遭、查一路、保平安”的“闭环式”安全检查方法,使不安全因素在“走动”中被发现,在现场得到解决处理,确保实现动态安全生产。其次,加强对安全员责任心教育,要求不循私情,严格执法,自觉当好“安全包公”;实行安全员轮岗交流制度;发现安全员与职工在一起“吃”、“喝”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避免“三不”现象的发生。要求安全员真正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确保安全生产。第三,建立安全隐患检查登记、备案和首查负责制度。安全检查结束后,要进行分析,对查出的突出问题要认真剖析根源,查找症结所在,举一反三,坚决堵塞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严格追究事故前一天、一周、一月和一段时间以来,所有到此检查人员的安全责任,确保安全检查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浅议我国行政管理及行政现代化 篇6

关键词:行政管理;现代化

一、行政管理概述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利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能泛指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的系统属于一种组织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分枝。社会不断的发展,也使得行政管理针对的对象越来越广,其中有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市政建设、社会秩序、经济建设等不同的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大多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及方法,从而使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降低,使得行政管理的效能以及效率有所提高。

二、行政管理的本质

行政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管理权力的执行或运用。从行政现象的发展过程看,行政是由原始社会无阶级倾向性的社会管理活动演化而来的,首先有了社会管理权力,才有社会管理活动,才可能被社会公共权威所赋予和认可,否则,行政管理机关无法运转。从行政职能的发展历程看,行政职能是行政本质的外在体现,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人类发展史上,行政职能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职能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总的来说,现代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等在日趋强化,政治性职能在日趋缩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本质在于它对社会管理权力的运用或执行。

三、行政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不断更新,因此人们对于未来还有很多的未知。新时代也迎来了人类发展的新高峰。人类发展日益趋向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人类也必须迎接发展带来的不能够避免的棘手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今年,我国的该更开放进程逐渐深入,此过程中,經济社会也快速的发展,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形势下,将面临从未有过的全新挑战,也将会出现很多新的机遇,要依靠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及时解决。

二十世纪末期,我国政府进行过了多次重大对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但是总的来看,成效不显著,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从全球来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流行合约上的准则。但是我国现今已经存在的行政管理现状与世贸组织规则乃至世界主趋势还有许多冲突的地方。

从国内管理的层面看,我国进入了新的阶段,要面临新问题,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一定要向着呼唤公正和富有效率的中国社会发展。应用于实践中,以前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这种模式一定要进行改革,因为它根本没有办法适应现今的市场环境。本文将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相关理论、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情况进行讨论,并将从提高行政管理法制化水平、加快政务公开进程以及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维度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问题[1]。

现代化理论出现以后,人类从不同的领域都已步入现代化的历程。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都是目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行政管理因其对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定会在对上述理论的探究以及实务推进的推动下,打开现代化进程的大门,同时对人类文明整体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我们国家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达到了由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的执政理念也实现了由“管制”到“服务”的转变,这就是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价值。我们将来政府的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即为通过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理论的指导,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运用法定的程序,建起来的政府,其宗旨是服务于公民并承担服务责任。构建服务型政府急切的需要我国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和更新[2]。

四、结语

总结了中国行政管理传统思想和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历次改革的探究结果以后,借鉴了西方不同公共管理历程、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任务,并通过该理论的实践的分析上,尝试提出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法治、透明和高效政府,达到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并从行政管理法治化、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政务公开以及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等不同方面,总结出推进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综合措施。而对提高行政效率,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另一方面重视人员素质对行政管理现代化影响,从不同的方面即行政管理效率观念、专业化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初步提出保证行政管理高效率的比较可行的措施。

通过对历史和理论的分析,必须对中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战略进行全面的设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从而建设法治、透明和高效政府。尝试性地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和高效政府如何建设谈一下初步的见解,希望能够对有效推进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这个新时代的命题做出基本分析。(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续承. 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现代行政法研究 篇7

魏礼群: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认为,标准就是规矩,就是得到业界公认、被广泛采用的水平指标和行业规范,是衡量产品、服务、工艺、流程、有关主体等质量、水平的尺度,是规范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经济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管理行为的准则。标准化就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将特定的水平、行为固定化,用以衡量事物,引领、规范、带动、促进有关主体的行为。在现代社会,标准化是国家治理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规则和工具,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秦朝,秦始皇在治理国家中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实际上就是推进国家治理标准化,这对于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社会,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并将其标准化,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使汽车进入平民百姓家。麦当劳、肯德基等美国快餐品牌之所以能遍布全世界,也是因为采用了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这些事例说明,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经济建设中,标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标准化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实施标准化,可以改善质量管理、优化生产流程,从而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是企业和产品通向市场的通行证,遵循一定的标准就能够有效进入市场、赢得市场。标准是衡量质量的依据,所以现在有“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得标准者得天下”的说法。

第二,标准化能够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在市场上,产品、服务种类成千上万,市场主体规模和行为千差万别。实施标准化,为衡量这些产品和服务提供了较为公认的尺度,这就为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在实际工作中,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也常常需要通过比对相关标准来执行,在很多时候,标准是法律条文的具体形式。

第三,标准化有助于推动创新发展,提升经济总体素质和水平。标准化是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使人们能够低成本共享人类科技成果,促进技术进步、生产创新和专业化,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有助于提升经济总量。据测算,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标准化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7%、23%和12%。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标准化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第一,标准是促进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标准化影响国际贸易规模。只有符合国际贸易标准的产品才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才能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第二,标准能够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标准对于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问:您如何估价中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魏礼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中国加快了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早在1988年12月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01年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2015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一系列重要举措。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今后5年的标准化建设的任务。截至目前,中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达到10万项,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规范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服务公共外交和对外经贸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无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中国的标准化工作还有一些差距。

一是标准化意识不强。从企业、政府管理者到社会公众,总体上来说,标准化的意识普遍不强。二是标准体系不合理。目前,中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都是由政府主导制定的,由企业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制定的标准很少。而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缺乏法律地位。三是标准水平落后。中国现行标准体系是上个世纪80年代确立的,很多标准已陈旧老化。现代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些新兴业态和领域的标准很少,特别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标准更为缺乏,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进创新发展、生态建设等需要。四是标准统一性权威性不高。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有些彼此重复;甚至相互冲突。五是标准执行不力。一些科学、合理的标准没有得到很好推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高度重视,要把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要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纳入科学合理的标准化工作上来,以全面提升我国的标准化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

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您如何看待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魏礼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国家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标准和标准化工作要服务于这样的改革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建设治理。这些方面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科学合理的规范。

从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标准不断从生产、贸易、服务领域向公共管理领域扩展,从经济建设层面向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政府治理等层面延伸,标准化已成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成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标准化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作用。

首先,标准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就是治理国家的一系列比较成熟、比较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有多种形式,如法律法规、管理规范、行为守则等。标准作为一种公认的尺度和规范,也是一种科学化、市场化、民主化的具体制度形式,是一种公认的规则和法度。在国家治理中推进标准化,实际上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因此,标准化为国家治理确立规范,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种基础性制度安排,推动标准化也就是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其次,标准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标准化是现代社会产生和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提升管理效率和有效性的重要工具。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大量事实表明,标准化程度越高,其管理能力和水平越高。将标准化原理、方法引入国家治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与国家治理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大幅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因此,可以说,标准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问:近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推进标准化。您认为这样做有些什么意义?

魏礼群: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治理标准化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政务服务标准化上。最近,国家标准委给我一个任务:牵头研究制定政务服务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我也去了很多地方考察,参观了很多省市的政务服务大厅, 如:山东泰安的新泰市、 广东佛山、顺德及江苏连云港等一些城市。我认为,当前,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推进标准化,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提升国家标准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标准化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涉及技术、产品、流程和服务等方面,涉及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政府管理和服务是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面向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为,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就是要将标准化的理念、原则、方法引入到行政管理服务部门,通过制定和实施适用于政府管理和政务服务的标准体系,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是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第二,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水平低,行政效率、管理和服务质量就难以提高,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有可能沦为空谈。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通过对行政人员的态度、行政管理和服务的条件、流程、效率、便捷性、质量等明确标准,细化规范,量化要求,做出具体、可操作的标准性规定,不仅使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目标、过程和结果清晰可见,而且使工作责任可跟踪、可追溯,从而有利于促进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这是解决现阶段“放、管、服”工作中突出问题的关键举措。当前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标准化程度低,影响改革成效。例如,对“行政审批事项”等概念缺乏统一界定。再如,现在行政审批事项数量减少了,但一些审批要件、流程、时限等标准不明确。通过推进行政审批和服务标准化,对审批和提供服务的要件、流程、结果等制定明确、细致的标准,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给当事人较为明确的预期,增强“放管服”改革的效果。同时,也有于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进廉洁政府建设。

第四,这也是扩大对外交流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标准是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特色政治、行政制度和中国特色道路,也有利于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问:您认为,当前在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方面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魏礼群: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处于攻坚期,“放管服”工作正在深入推进。这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也带来了难得契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对推行标准化工作的自觉性。首先要使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转变观念、端正认识。要在各级政府部门开展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相关知识和实务的教育培训,采取多种方式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认识到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意义,使之树立行政标准化理念,自觉、积极地实施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同时,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内容和意义,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是要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展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试点,要在继续扩大试点范围的同时,对已有的试点项目和地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评估已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总结有益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对试点探索的实践成果进行研究、提升,以丰富和发展有关理论。积极探索标准化工作创新,包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行政审批标准化。加快建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信息标准、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体系,推进共性关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注意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方面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行法治的大局出发,开展前瞻性研究,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水平。

三是要研究制定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的工作规划。一方面,我们必须适应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全面建立起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因此,必须坚持总体设计和鼓励探索相结合,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管理和服务事项进行系统梳理、科学分类,按照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标准化工作总体部署、根据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研究制定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规划,明确近期、中期、远期工作的总体方向、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提供合理可行的总体设计。

四是要完善标准化的协调推进机制。为加大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力度,保证推进成效,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召集人、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我认为,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建立这种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这种协调机制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切实加强对跨部门跨领域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统筹协调。

五是要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经验交流,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1987年我去德国考察社会市场经济时,我问慕尼黑市长如何管理投资项目,他回答道:“我们没有审批,我们制定相关标准,投资项目能否进入,关键在于其环保、质量及投资规模等是否符合标准?我们让所有投资者和社会公众都知道:只有符合了标准才能进行投资。”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一点也令我十分惊奇:在德国,自家门前种的树不能随意砍伐,哪些能砍哪些不能砍,政府都有相关的标准及明确的规定。这些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市场经济的方法,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全国很多地方和部门开展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些探索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好做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要更多地组织这些试点探索地区和部门开展经验交流,以相互学习借鉴好的做法和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工作。

问: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标准化教育,比如日本和韩国,在中小学阶段就把标准化知识纳入到教学里面。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中国人民大学曾开设过几年标准化研究生专业,直到最近,我国有个别院校开设了标准化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和学历教育。您是如何看待标准化教育的?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魏礼群:标准化教育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世界发达国家一般都比较重视标准化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上一些国家不仅为专业人员、政府官员、商界人士、标准化协会成员提供标准化教育,而且越来越重视在学校开展标准化教育。许多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标准化宣传,培育标准化意识;中学的技术类课程中标准成为基本学习内容;大学的专业技术课程都把相关标准作为必修内容,学习者从一开始就能够形成强烈的标准化意识。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标准化教育存在一些差距,无论在教育体系构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还是师资队伍等方面,标准化知识尚没有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普通群众缺少对标准化的了解。目前,我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展了标准化教育课程,而面向中小学生的标准化教育还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在社会层面,也没有开展针对社会各界尤其消费者的有针对性的标准化教育和培训。此外,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专门标准化学术网站建设、标准化教育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滞后,标准化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还很不完善。

为提高中国标准化教育水平,我有这样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学校标准化教育体系。要加快制定标准化教育总体规划,完善针对不同受众的教学体系。在中小学开设标准化教育课程,加强中小学标准化知识普及,将标准化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要进一步扩大高校标准化教育范围,鼓励更多高校开设标准化课程和专业;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标准化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努力形成由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教育层次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加快标准化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快编写针对不同受众的标准化教材和读物,开发一套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人群的通用教材及教学方法。要加强标准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标准化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吸收有标准化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参与标准化教学。

第三,加强标准化学科建设。要明确标准化学科的学科归属,加快推进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标准化国际比较研究、标准化与相关学科关联性研究等,尽快形成标准化学科体系。

第四,把标准化教育纳入社会教育范畴。要在社会范围内,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标准化知识和理念,深入开展标准化专题宣传活动。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尽快建立专门的标准化教育互联网数据库和电子学习平台,使各界都能学习到标准化知识,形成人人重标、人人守标、违标可耻、违标追责的社会氛围。

第五,要开展标准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对外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借鉴国外先进的标准化教育经验。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加强对国际标准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支持引进和聘用海外标准化高层次人才。

问: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地步入国际市场竞争,标准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标准化人才的缺乏也日益凸显。您如何看待标准化人才培养问题?如何在行政管理人员和公务员的继续教育中推动标准化教育?

魏礼群:上面谈到的标准化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面向大众普及标准化意识和理念。一个人接受了标准化教育,并不一定就是标准化人才。所谓标准化人才,就是经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成长起来的标准化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可能是标准化工程师、标准化学科带头人,也可能是标准制定者和管理者。标准化人才是国家标准化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力军,对于国家的标准化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标准化教育相对落后,标准化意识欠缺,目前我国标准化人才极度缺乏,尤其缺乏能够直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的国际性人才。

标准化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综合性、学科交叉性特点,决定了对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是学校的任务,而必须是通过产学合作、注重实践的途径来完成。为此,除加强学校教育之外,国家要鼓励高校、标准化研究机构、各级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共建标准化实习基地,邀请企业的标准化高层管理者开展标准化方面的培训或讲座,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要让具有标准化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加入到标准化人才培养工作之中。

为了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普遍提升标准化水平,加强对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标准化教育培训,尤其重要。为此,我有两方面建议:

一方面,要将标准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开发针对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的标准化培训教材,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要把标准化知识和运用能力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内容,作为技术职称和职务职级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

问:作为政务标准化工作小组的组长,政务标准化工作小组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有哪些?

魏礼群:政务标准化工作小组成立之后,我们制定了一份五年规划和2016年工作计划,现在处在征求意见阶段。

浅论现代高校去行政化 篇8

1.1 我国高校“行政化”的表现形式

首先,高校级别设置完全采用行政级别划分。比如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副部级,一般本科以上高校都是厅局级,专科高校是副厅局级,重点中学是正处级。据统计,我国有31个省级行政区域,15个副省级城市,300多个地厅级城市,而985工程重点大学有34所,厅级高校1000多所,因此就包括了60多位副部长和4000多位厅长。(1)因此,中国高校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官场,从而导致高校“官本位”思想意识的不断深化,“行政化”倾向严重。由于官员地位和待遇的特殊性,无论是高校的老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希望能够提升自身的行政级别,以获得更大的权力和更好的福利待遇。

其次,高校内部机构设置也完全参照党政机关的方式进行设置。比如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工会、团委等,不仅各种政治色彩浓厚,而且官员数量之多让人咋舌。据报道,武汉大学召开副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可容纳700多人的逸夫楼礼堂居然都坐不下。(2)除此之外,就中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而言,北京大学有一名党委书记、一名常务副书记、三名副书记、十三名党委常委;一名校长、三名常务副校长、四名副校长,管理机构十九个,每个机构除正职外,还有数名副职;清华大学有一名党委书记、一名常务副书记、三名副书记,党委下属机构十一个;一名校长、一名常务副校长、七名副校长,行政下属机构二十六个。(3)如此的机构设置使整个大学行政机构臃肿,学术机构被边缘化。

1.2 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学术权力逐渐被边缘化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解决各种教育问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手中。然而在高等院校的权力运行过程中,学术权力的特点是以追求真理服从真理为主;在学术权力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时间和实践的验证,同时,不同的学派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这都是正常的学术权力运行过程。相反的,行政权力的特点是效率和令行禁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衍生而来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迫使下,很多问题不可能等那么长的时间,于是行政权力就介入干预,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以某一个学派为主,限制其他学派的声音,从而使学术权力逐渐被边缘化,行政权力代替了学术权力。

2 高校行政化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

2.1 高校管理中政府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但在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中,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高校的自主权力,但实际中这些权力依然把持在政府相关部门手中。如校长任命、招生政策、科研经费划拨、建设评估等。而对比现代大学之父的柏林大学或者哈佛大学,柏林大学是由普鲁士王国拨经费资助的,即开办者是国家,但学校保持高度的自治,几乎所有事情都由学校内部成立的教授会决定。(4)2000年哈佛大学遴选新校长,有人提名即将卸任总统职务的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但哈佛大学很快就把这两个人排除在外了。哈佛大学的解释说,像克林顿、戈尔这样的人可以领导一个大国,但不一定能领导好一所大学。领导大国和领导大学是两回事,领导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丰富的学术背景,而克林顿和戈尔不具备。原任美国财政部长,此前还曾担任过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副行长的萨默斯当选为哈佛大学校长。校方对此解释说,萨默斯之所以被挑选为新校长的原因,主要不是他当过财政部长,而是他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到了一流,是国际知名学者。(5)由此可见,大学的治理需要的不是行政权力,而是学术权力。

2.2 高校的官本位意识增强

高校的任务在于学术科学研究、培养服务于社会的精英人才,而“官本位”的意识增强则使高校中原本重视学术发展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发生偏离。以政府意志行为的管理模式取代了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学术规律来运作整个学校,比如一项科研活动或课题的申报、启动、鉴定等,不仅要通过学术委员会的评定,还要通过学校行政部门的审核通过,过多的官员参与到学术权力运行中必然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人力资源的浪费,学术风气的败坏。同时,高校中科研资源,学术资源等配置权力不是通过学术委员会进行分配,而是通过行政权力进行分配,必然导致一线的教职员工疏于对学术研究的探索,疏于教学任务的开展,转而去追逐各种行政职位,从事行政工作,并由此引发寻租活动的泛滥。

2.3 学术宗旨的偏离必然滋生教育腐败和教育质量下降

随着高校行政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学校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追逐利益的潮流,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如教学资源、科研课题等,拥有一定行政职务的教授、副教授利用手中职务之便,获得了这些项目,从而导致其他没有行政职务的老师们无课题可以研究。但是,这些头顶“官帽”的教授们往往都忙于行政事务,无暇顾及学术研究,于是他们的学生,尤其是硕士生和博士生便成为其义务劳动者,还美其名曰这是对学生的锻炼。然而,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水平有限,更多的情况下无法承担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只能通过抄袭或者造假完成导师的项目。这样的研究成果怎能体现其学术价值、市场价值。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滋生学术腐败。

3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思考

3.1“去行政化”的关键是理顺政府和高校的关系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一直是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尤其在人事制度、财政管理方面。正确处理好政府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去行政化”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应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促进大学的各项资源和制度保障的提供,而不是过多的干预大学内部的事务,尤其是学术事务。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总体办学目标、财务监督机制等方式对高校进行管理。在此,可以借鉴来自2004年在日本实施的《国立大学法人法》。日本国立大学脱离国家行政机构,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法人,从而在财政预算、管理组织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国立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权力义务相对法律关系。即政府根据相关法律对大学进行监督,同时,大学认为政府侵犯其法律赋予权力时,可提起诉讼救济。(6)

梳理好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明确高校所拥有的自主权力、合理规划和配置教育行政机构在高校管理方面的职能和权限,避免过多的干预高校事务。有助于高校“去行政化”这一目标的实现,使高校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运作模式。

3.2“去行政化”需要规范行政权力,回归学术至上

“去行政化”并非要完全剔除掉高校中的行政权力、取缔高校中各种行政职能的部门,而是建立一个现代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明晰各行政单位的权力和职责,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高效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学术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服务体系,有效的对学校行政管理层进行体制改革,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学生。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提到过:“从追求学术至上的精神和卓越的管理机制方面谋求突破,大学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办,即让教授治校、让学术至上、去行政化,就是不用官僚行政那套体系来管理,而是教授自己管理自己,大学自治。这样可以解放大学的创造力,使大学回归到本来面目,使它很有活力。”(7)教授治校,扩大学术权力空间,组建教授会或者学术委员会,将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力交给学术机构,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

3.3 民主选举校长是高校“去行政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学校长是整个学校的最高管理者,他的决策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比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国立清华的梅贻琦。因此,校长在这一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包括常春藤联盟在内的所有高校都是通过民主选举来确定校长职位的。首先是由学校董事会指定校长遴选委员会,其成员由学校教授、校友、社会知名人士和学生代表组成;大学20个教授通过个人联名,就可以提名校长候选人;遴选委员会根据提名人选出三至五个人,请他们发表治校纲领演说,并广泛接触学校的教授和学生;在听取各方面意见之后对候选人做出评估,最后向董事会提交评估报告由董事会作出决定。(8)然而我们目前的高校没有针对校长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建立相应的大学教授委员会、校友代表委员会以及学生代表委员会,并赋予他们相应的民主选举与罢免校长的权力,可以实现民主治校。除此之外,政府和民间可以设置监督机构,确保校长选举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张贵峰.最大的官场又何尝不在高校载[J].理论学习,2009.12.

[2]杨圣玉.大学“去行政化”论纲——论大学问题及其治理(之一)[J].社会科学论坛,2010.7.

[3]熊丙奇.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办学成本增大,公信力下降,熊丙奇剑指中国高校行政化弊端[J].中国青年报,2008-03-03.

[4]龙叶明.柏林大学:现代大学之父[J].大学时代,2006(4).

[5]李群.我在美国当市长助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张芳.浅谈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J].高教视窗,2008.11.

[7]朱清时.让大学去行政化,回归学术至上.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special/2020/a/200912/1227_9039_1489474.shtml

现代行政法研究 篇9

为什么我们的高等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1]众多的教育专家认为, 教育问题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行政化, 如何解决教育行政化问题是高校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校延续了政府机关的管理模式, 行政力量在高校中显示出了很强的作用, 然而随之产生的行政机构的复杂多样、行政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行政作风的官僚化现象等问题凸显, [2]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师生的活力和创造性。

作为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 笔者觉得高校行政体制改革固然是解决行政化问题的关键, 但从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出发, 着重引入现代服务理念, 构建科学的现代行政制度, 这对于缓解高校行政化带来的矛盾能起到积极作用。

二、现代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是一定时期内服务主体对服务活动的理性认识, 也是指导服务主体服务的基本思想意识。[3]服务理念是服务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现代服务理念的诠释, 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是人本管理理念。[4]人本管理是指单位的管理活动都以人为中心, 把人看作是单位的最重要资源, 做到面向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 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所需要的人性化服务来调动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

其次是服务主体意识。这方面主要是要求单位员工在提供服务时, 具备主人翁意识, 自己是服务主体, 也是代表单位的主人, 在任何条件下都积极主动参与单位的服务与管理活动。当然也要求单位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制度、人性化内部管理等各种方式帮助单位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 能以作服务表率的方式来行使服务领导权。

最后是内部服务理念。它要求单位重视内部服务问题, 内部员工需体现“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的双重角色。因为单位内部服务管理的目标是为了理顺单位内部关系, 调动单位员工积极性, 从而在外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因此无论服务对象是内部员工还是外部访问者, 作为行政人员, 都应具有一视同仁的服务态度, 让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感受服务价值。

针对高校行政工作来说, 行政的服务对象包括内部教师、学生, 也有可能是上级领导、外单位同行或者来自不同行业的学生家长等, 因此, 遵循人本管理、提高服务主体意识和内部服务理念对高校的行政工作来说,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高校行政工作的现代服务理念构建

由于高校行政面向的对象和环境的特殊性, 高校的行政与国家机关和企业公司等其他机构的行政不同, 具有其独特性。在一个学习化社会, 高等院校日益被看作是“自组织”系统, 存在着众多非正式组织及其活动, 这些组织使得高等院校的结构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松散性。[5]笔者认为, 高校行政工作引入现代服务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服务宗旨、两个服务目标、三个服务层次, 试作如下阐述:

1. 一个服务宗旨。

高校行政工作首先必须把握一个工作宗旨, 即一切为师生服务。这实际上是人本管理理念的要求, 以人即服务对象为中心。

这个宗旨指出了高校行政工作的服务本质特性及服务对象。高校行政工作不同于企业单位的行政工作, 纯粹以客户、利润为指导, 作为老师的身份, 高校行政人员需要承担起一定的教育职能, 同时高校行政工作也不同于中小学的行政工作, 中小学的行政工作主要为教育学生服务, 但在高校, 服务对象多样, 工作更杂乱, 行政工作必须参考企业单位的做法, 更多地引入现代服务理念。所以高校行政工作必须有自己的服务定位, 一切为师生服务, 不是单纯地一切以师生的利益为中心, 在照顾师生利益的同时, 还应照顾教育示范的功能。高校行政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老师和学生, 因此这个工作宗旨要求行政主体在服务教师、服务学生两者的态度和关系上把握好平衡点, 在对待学生时, 需在尊重传统师生关系文化的基础上, 调整心态, 以服务的态度面对学生, 同时也以教育的态度示范学生。

2. 两个服务目标。

高校行政工作千头万绪, 教务、科研、人事、财务、思政等工作都非常重要, 但总结起来, 作为行政人员, 把握两个工作目标就能统筹安排日常工作, 使得工作节奏有条不紊。这两个目标是:

一要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完成职责范围内及上级交托的工作任务。这是行政人员最基础的本职工作, 然而, 由于学校里的特殊环境以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松散组织, 因此, 行政服务尤其需要耐心细致、严谨踏实, 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二要以准确中立的态度向上反应学生以及一线教师的各类意见建议, 调和各类矛盾。行政人员直接面对高校的主体, 也就是学生和一线教师, 学生和教师的意见矛盾也就最先反映到行政人员这里, 如果行政人员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 那么必将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方面的服务目标, 那就是“上情下达, 下情上传”, 行政人员应该是联系上、下两方面的纽带, 因此要求行政人员摆脱只“对上负责”的工作态度, 兼顾上、下两头, 协调各方事务。

3. 三个服务层次。

服务态度是体现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行政工作是坐班制的服务工作, 行政人员需把握以下三个层次的服务态度:

一是身到。即在上班期间保持人在办公室。办公室是教师和学生办事的基本场所, 也是师生反映问题, 解决突发事件的第一去处, 因此保持行政人员在办公室值班是最基本的服务要求, 也是第一层次服务态度的体现。比如, 上班时间需要外出办事, 就在门上挂个纸条, 说明去处并留下联系方式, 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能极大地方便需要办事的师生, 总之, 安排尽量多的时间为师生服务, 这就是高校里服务理念的第一个要求。

二是行到。行即行动, 意思是要有及时为师生服务的实际行动。这里也包含了两层意思, 既要有行动, 而且是及时的。有师生到办公室办事, 行政人员首先站起身打个招呼, 然后询问需要什么帮助, 这就是最简单的实际行动,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与访问者的距离。在社会上, 经常能听到柜台里办公人员还在玩游戏, 柜台外办事的人却排起了长队的情况, 这样就明显违反了现代服务理念的要求。学校里办事没那么忙, 所以行动及时的要求就是即使不是上班时间, 即使你个人的事情非常繁杂, 也要在第一时间为来访师生服务。

三是心到。如果说身到、行到是服务的实际表现, 那么心到就是服务的思想境界。心到了, 身到、行到才能做得好, 没有用心, 即使在替师生解决问题, 也会给人懒洋洋、无精打采的印象。用心, 表现在最微小的细节, 比如真诚的微笑、一杯水、认真地倾听、整洁的办公环境等。服务用心了, 我们甚至不用刻意去追求圆满, 就能取得最好的服务效果, 所以说, 会用心的人, 更能体会工作的快乐, 也更能体会生活的快乐。

四、结束语

本文撇开行政化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的指导和影响等理论性问题不谈, 指出了高校行政工作的服务本质特性, 并对在高校行政工作中引进现代服务理念, 改善高校行政服务的功能和效率, 从而促进高校行政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矛盾的缓解作了很浅显的探讨。希望借此就高校行政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一点见解, 当然对现代服务理念的理解多种多样, 因此, 本文中提出的观点仅是对现代服务理念的不完整的阐述, 这方面也许值得更深入完整地研究和探讨。

摘要:高校去行政化管理已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就高校行政工作的定位和工作方式提出了一些观点, 指出了高校行政工作的服务本质特性, 并从一个服务宗旨、两个服务目标、三个服务层次等角度对高校行政工作如何引入现代服务理念进行了探讨, 希望借此改善高校行政服务的功能和效率。

关键词:高校行政工作,现代服务理念,服务宗旨,服务目标,服务层次

参考文献

[1]卜思荣.去“教育行政化”, 追求本真教育[J].教学与管理, 2010, (7) :42-43.

[2]康翠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的主要弊端及政策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47-151.

[3]消费背后的故事.现代服务理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a90110100ncil.html.2010-12-03.

[4]武莉娜.“以人为本”视野下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J].作家杂志, 2007, (12) :153.

[5]张丽.高等教育行政的特性及运行机制[J].大学 (学术版) , 2010, (6) :37-43.

现代行政法研究 篇10

坚持实行高等教育分级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地方高校为主体,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教育格局。省级政府应拥有以下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贯彻执行和指导检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制定地方性高等教育政策;根据本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订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招生计划, 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根据地方的实际, 依照国家的高校设置标准, 设置、撤销和合并地方主办的高等学校;组织领导招生工作, 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审批地方高校本、专科的专业和学位点, 以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 负责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预算的分配和决算的审核;任免地方高校负责人, 组织和指导地方高校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除此之外, 省级政府还应具有指导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和后勤工作, 组织本地区高校的教育质量检查与评估等权限和职能。

应依法落实省级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这样有利于调动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发展上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克服条块分割办学体制的弊端, 协调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系, 形成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高高等教育的总体效益;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形成高校与社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实行高等教育分级管理体制, 应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要增强高校办学活力, 就必须使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政府要承担起发展教育的责任, 但必须转变职能, 把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要减少并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 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 引导和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自主调整学科、专业, 自主进行内部管理。扩大高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权。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 应把党对高校的领导体现在管理体制中。要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高校党委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对办学方向的把握。对重大问题的决策, 要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 建立党委集体决策的制度和机制。要把党委集体决策的制度和机制具体化, 能够真正设计出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制度, 明确党政决策的权限、程序和责任。

高校党委应履行五项职责: (1) 把好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 统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2) 抓好大事。集中精力抓好学生培养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等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要工作。 (3) 用好干部。着力构建“赛场上选骏马”的干部选拔评价机制。不仅要看高学历、高职称, 更要看高觉悟、高能力。 (4) 带好队伍。坚持严格管理, 从严要求, 切实加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和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5) 加强党建。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要坚持发挥校长负责制的作用。校长负责就是让校长充分行使《高等教育法》所赋予的行政权力, 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校长既是先进教育思想的探索者、承载者、宣传者和贯彻者, 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是大学内部治理机构中行政性权力的体现。针对我国高校现状, 要强调行政管理对教学、科研等主要学术活动的保障、支持、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坚持校长负责有利于校长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使校长能够切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所赋予的权利, 集中精力办学, 当好教育家, 切实承担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所有责任。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系统的首脑, 也应是行政性权力和学术性权力之间的桥梁。

建立并完善学术民主制度

大学的学术事务特别是重要的学术事务要由学术人员参与决策和管理。学术人员对学术的发展规律、学术内在要求、学术标准有着深刻的理解。学术人员参与学术决策与管理应该制度化, 有相应的组织形态和规章制度。

大学建立学术制度的关键目的是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划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不能用行政权取代学术权, 把各种学术性质的委员会作为“点缀”和“花瓶”, 作为行政系统的附庸;也不能用学术权取代行政权, 搞所谓的“教授治校”。现在高校最大的问题是行政权代替学术权, 学术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明确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研成果、人才引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及学科科研资源配置方面, 应首先经过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审议。学校发展中的重大事项也要征求学术组织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学校领导要定期向专家教授通报情况, 与专家学者交朋友, 虚心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使高校决策更具科学性。

大学学术制度要实施教授治学。高校基本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和科研, 教授是实施这些基本活动和承载学术性权力的主体。教授治学不仅体现在学科层面上, 而且在本质上也具有很强的学术属性。教授治学就是要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体制上为学术性权力参与决策和管理定位, 并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实施教授治学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仅仅依靠经济措施无法从根本上吸引和凝聚人才, 在制度上确保学术性权力对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参与是尊重知识的体现, 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

坚持规范完善院系领导和管理体制。院系是高校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的主要承载者, 学校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 强化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和综合服务协调功能, 把更多资源下放。高校的管理权限必须重心下移, 健全院系的领导体制。要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规范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决策重要事项的工作机制, 健全党组织参与基层重要决策的有效制度, 督促并确保院系重大科研项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引进、财务收支等重要事项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要保持学校宏观调控能力, 对重大项目要整合各方资源来建设, 防止资源的分割使用。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制度

坚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和激励保障机制。要以转换机制为核心, 强化岗位责任, 变教师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要求按需设岗、以岗聘任、以岗定酬, 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改革分配制度、聘用制度,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完善准入制度、推出制度、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完善机制, 使教师队伍更有开放性, 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师资;使教师队伍更具流动性, 促进人才队伍的新陈代谢;使教师队伍更具有竞争性,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改变近亲繁殖、论资排辈等弊端, 激活每一名教师的潜能,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书育人能力和学术竞争力。

坚持完善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制度。高校学科建设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效率。过去对高校评价, 往往只看产出, 很少看投入。评价高校办学绩效要按照14项投入指标和16项产出指标进行测算 (投入指标主要包括教职工总数、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科研教育经费总额等, 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在校学生数、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科技奖获奖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金额等) 。对高校学科建设绩效的评估, 特别是对产出的评价, 不能简单看SCI论文、科技获奖数或博士点数量, 要防止办学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科学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应该是:高校学科投入的方向是否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 体现了社会需求, 体现了学校的优势。评价学科投入以后, 是否对加强教育教学、人才梯队建设和夯实学科基础、优化学科生态发挥了强有力的牵引作用, 评估学校在学科建设中是否依然存在求高求大求全的倾向。

学科建设战略上要讲“有所为, 有所不为”, 战术上要讲“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往往要比“有所为”更难。学科发展要集中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不属于这个目标的, 就应该舍弃。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科增加是一种发展;学科减少, 重新优化组合了, 强势更强了, 同样也是一种发展。学科发展要注重拉长学科链, 培育学科群, 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

现在学科发展在边缘交叉领域最能形成突破点。因此, 学科发展既不能盲目扩张, 也不能单打一。要以核心强势学科为圆心, 向周边扩展, 发展支撑学科, 建设新兴学科。要把没有明显优势的学科整合到强势学科的支撑体系中, 实现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统筹发展。特色学科、重点学科要做强, 新兴学科、应用学科要“出新”, 传统学科要搞活。

高校要建立有进有退的学科建设新机制, 就要防止求全求大。具体来说, 就要建立对学科的重点发展机制、淘汰机制和重组机制。建立重点发展机制就是要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学科, 打造学科品牌、学科高峰;建立学科淘汰机制, 就是要优胜劣汰, 对于质量不高、缺乏后劲或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学科要舍得放弃, 防止有限资源空耗浪费;建立学科重组机制, 就是要构建高校合理的学科生态, 形成以主干学科为核心, 相关学科相互配合支撑的学科群, 促进学科交叉, 发展新兴学科。

跨行政区域现代治理体系构建 篇11

关键词:现代治理体系;经济带发展;构建

一、“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发展现状

首先,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2012年,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由208.5亿元增加到815.9亿元,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4%、25.9%、21.6%。

其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减少了0.6、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2.6个百分点。总投资160多亿元的广胜寺、云丘山等8个重点旅游项目正在进行。

最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先后建成阳侯、临吉、京昆与青兰临汾段及联络线、霍永等5条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尧都区、侯马、霍州、洪洞、襄汾等县市不断开拓城市气源,发展城市用气,2010年尧都区用气覆盖率达到87.0%。目前经济带各县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并运行。“临汾公厕”荣获“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是中国在城市公厕领域获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成为经济带上一大亮点。

二、构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重要意义与困境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打造转型跨越发展新支撑。煤铁资源是临汾地区的主要资源,是临汾地区的支柱产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对煤铁资源的依赖。为此,临汾市委指出在改造提升煤焦铁等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基础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彻底改造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减少对煤铁资源的依赖。

(二)协调区域间的发展。临汾市领导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的资源开采状况,以及考虑未来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积极推进经济带内侯马经济区开发。因此,发展临汾的经济,应当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处理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部地带优先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人才、土地、资金、项目生产要素的培育,为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经济建设的土地用地,充分开发利用闲置土地;扩大和组建金融运营平台,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大量引进人才,探索招聘高技术,顶尖人才,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但就目前经济带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1.条块分割、责权利不清,严重影响了经济带各区域的工作。首先,县市各政府直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常常在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方面缺乏统一性,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履行和效率的发挥。其次,区域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条块之间责权不清,争权争利,互相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

2.经济带上各县市内部关系混乱、问题重重,主要表现在为横、纵关系缺乏协调,不够顺畅,对经济带工作形成阻碍。首先,从县市机构设置来看,县党委、政府、同等职级,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县政府超越党委,也有党委行使政府职权,造成职权使用混乱,责任不清。其次,内部纵向关系不够顺畅,经济带上各项工作不受重视。垂直领导不能有效发挥职权,人员松散,办事效率低下。

3.各县市直接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各县市为了维护本地区的基本利益,往往各自为政,只注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部,缺乏全局观念与协调行动的机制。

三、“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治理模式的模型构建

根据区域的发展模式、人员结构、政策制定,方便各区域之间协调运行,优势资源的互补利用,并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初步的合作体系和制度框架。决策层包括:各区域政府合作的行为主体共同制定领导峰会制度。

协调层包括:各区域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协调委员会、人力资源协调委员会、政策规划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执行层包括: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专题组:能源组、交通组、信息组、旅游组、物流组、金融组、环境保护组。

1、决策层是在原来“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由各县市的党委书记、市长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区域发展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和决策,是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策、审议区域合作政策、统筹重大项目布局的最高层次的联合协调机制。

决策层每年召开一次峰会,由各县市最高领导轮值主持。各县市轮流举办。

2、协调层由人力资源协调委员会、各区域协调联席委员会、政策规划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构成。其中,专家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不仅为联席会议、专题组就区域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而且还为峰会提供重要的意见建议。

协调层的议事原则是:平等协商、协调推进。

协调层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各县市主管副市长主持。各县轮流举办。

3、执行层是在峰会和联席会议领导和指导下,建立合作专题协调推进制度,负责合作专题的协调推进落实。由各个专题组构成。

专题组根据治理事项落实的需要设立,目前设能源组、交通组、信息组、旅游组、物流组、金融组、环境保护组7个专题组。其主要功能是表达经济带上各方利益诉求,落实峰会和各协调委员会精神,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区域合作,指导和协助不同区域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跨区域的活动,以形成以专题带动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的良性模式。

执行层的议事原则:灵活机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执行层的议事范围:贯彻落实决策层、协调层的决议,将各项既定政策在专题组工作推进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专家咨询、行业协会参与制度。建立重大项目招投标机制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制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企业参与区域合作。

执行层每年召开四次,每季度一次,保证各组灵活有序的进行各项活动。

但对于以上构建的模型与合作机制而言,可能存在两方面问题:

①模型的构建与法律规范的出台可能步调不一致,造成模型的运行,存在内容合法性方面的問题。

②区域政府间关系复杂与行政成本增加问题。跨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得区域内政府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①健全法规,改革区域管理体制。区域法规可以为实现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和长效机制,有利于实现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法制化。

现代行政法研究 篇12

关键词:行政管理,提高效率,思考

企业由来已久, 好的企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作支撑, 这其中就离不开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如同企业的脉搏, 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是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文章主要就是针对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作一些思考。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

行政管理是用来反映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行政人员实际执行活动的完成效果, 它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在企业行政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中行使行政管理职责。

二、行政管理的主要性质

行政管理的性质比较明显[1]:1.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行政管理的设立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以及生产规模, 它针对企业的员工激发出他们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最强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这样一来企业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美好。2.具有鲜明的层级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中起到最关键的两个层级是企业决策层以及企业执行层, 决策层是理论者, 执行者是实践者, 行政管理部门就是处在这两个层级之间, 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也就是说对决策层汇报企业员工也就是执行层的想法和建议, 向执行层汇报决策层的理论思想和决策意志。3.具有最新的实效性。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往往都会面临压力和其他同行的竞争, 所以企业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而是要勇于面对挑战, 把握时机抓住机遇, 而很多机遇就是从信息的实效性中得来, 因此, 企业行政部门要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最新消息, 这样一来企业的机会就更多, 还可以行之有效地避免无谓的损失和延误。

三、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一些思考

1. 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行政管理从本质上来讲还是离不开人, 没有人行政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也就是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优秀水平的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建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1) 人才队伍的建立要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企业领导往往只注重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以及公司的盈利状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把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给忽视了, 更别提所谓的重视了, 殊不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的行政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决不可对立开来, 所以关键因素在于领导要重视行政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这样一来才可以为行政人才队伍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 (2) 要经常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虽然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跟企业的长远发展来比较的话就不值一提了, 培训往往是一种公益性的举动, 如同公司给员工发放免费的福利。培训可以促进公司不断进步, 也可以留住更多的员工收获人心, 最重要的是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给公司的长远发展埋下了最牢固的后盾。所以, 现代企业要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培训予以重视, 要经常性的进行培训, 这样的话行政管理的效率就会在培训中提高不少[2]。

2. 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好的管理模式往往省心省力还高效, 一举多得。各企业有各企业的管理模式, 该模式只是对某一企业合适, 对其他企业就不一定行得通, 所以不能生搬硬套一些模式, 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一种跟自身企业特点相符的管理模式, 也就是说良好的行政管理模式要跟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相符合, 这样就可以让企业的相关决策的快速贯彻落实得到保证, 也就可以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由此可见, 企业要想把良好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起来, 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着手切入: (1) 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建立一套专属该企业的良好行政管理模式, 因为每个企业都是不尽相同的, 在建立符合自己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上必须要从企业的真实情况入手, 这样建立起来的行政管理模式才可以适合该企业的运行。 (2) 行政管理模式要规范, 特殊情况下可以对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适当的调整, 凭借实用性以及科学性的基准来建立一套良好完整的行政管理系统。

3. 通过建立并执行规章制度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行政管理工作既要实施也要坚决执行, 两者融合才可以产生效果。通过建立并执行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由此可见规章制度的建立是非常重要而且关键的。所以, 企业需要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 根据本企业的自身情况来建立每一项对企业合适的行政规章制度, 再通过法律以及规章制度的方法使行政管理的效率从中得到提高[3]。与此同时, 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以后就不能放置一边, 仅当摆设, 这样就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制定以后就必须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执行, 不管是公司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严格按照该规章制度来执行, 决不可偏袒或故意刁难某一个人, 而是所有人在规章面前受平等对待, 如若又不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执行的就需要严格处理, 坚决维护行政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只有这样人人才会受到约束, 也才会遵守规章制度, 这样一来才可以真正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

综上所述, 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实施和执行, 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会给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结语

现代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 一些企业会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呈现良好的态势, 前景一片乐观美好, 而有的企业则在短暂的时间里就被历史淹没, 香消玉殒, 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但很大程度上跟管理方法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 做好现代企业需要有行政管理的辅助, 通过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现代企业才会继往开来, 持续发展, 拥有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赞.浅谈企业行政管理[J].今日科苑, 2007, (20) :88.

[2]吴宏霞.浅谈企业行政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13) :20-21.

上一篇:签名加密算法下一篇:热锻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