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方式研究(精选9篇)
行政执法方式研究 篇1
当前, 我国的社会管理任务非常复杂与艰巨, 面对这一现实情况, 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明确提出了“要适应新形势,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 最具关键意义的一环是行政管理创新, 而行政执法方式的创新又是行政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因此, 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 进行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而行政执法是社会管理创新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 因此, 我们首先必须要清楚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然后才能科学的进行行政执法变革。
(一) 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因此, 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对社会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首先, 坚持法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关于中央政治局工作的报告中指出,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法治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目标, 社会管理创新必然会追求社会管理法治化。社会管理法治化是指社会的管理和运行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主要有二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 社会管理的一切行为都必须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二是切实维护和保障法律权威, 确立政府依法行政, 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则, 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行使权力、依法承担责任的法律信念。
其次, 坚持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执政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执法人员要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 权力来源于人民, 就必须要对人民负责, 权力的运行要始终坚持权利本位, 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为人民行使和实现权利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 尽量避免对人民权利造成伤害。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让人民群众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 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否则就失去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再次, 坚持服务理念。当前, 政府是社会管理最重要的主体, 因此, 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首先要对政府管理进行创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 可见,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而政府管理创新也必须要实践这一本质要求。在政府管理中, 最重要的实践形式就是行政执法, 所以行政执法也必须要转变原来的管理理念, 坚持服务理念,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为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服务。
最后, 坚持和谐理念。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明确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行政执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 在行政执法中, 必须要树立和谐理念, 最大限度减少刚性执法, 实现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的和谐, 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冲突, 在确实需要行政强制时, 要坚决避免野蛮执法、过度执法, 在能够有效实现行政目的的基础上, 尽可能采用对行政相对人损害最小的方式, 以维护社会和谐状态。
(二) 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
什么是社会管理, 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 目的是为人服务。我国的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长期以来比较单一, 过分依赖行政手段, 而忽视法律、道德等管理手段, 认为社会管理就是社会管控, 管理就是把人管住, 忽视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人, 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 导致社会管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社会管理的成败关键看能不能更好的为人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也必须多元化, 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意, 因此, 社会管理创新应该积极顺应社会和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 创新管理手段和方式, 坚决改变社会管理中重行政强制手段, 轻法律、道德等管理手段;重管制、事后处置, 轻协商、事前预防的方式, 向依靠现代化信息手段综合运用法律、道德等管理方式, 改变控制型管理方式, 实现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二、我国行政执法历史回顾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通过对我国行政执法历史的回顾, 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的认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我国行政执法的历史回顾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后, 才开始真正起步,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 (1978-198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十六字方针”后, 我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为依法执法提供了法律基础, 行政管理模式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但行政执法方式具有单方的强制色彩。二是发展阶段 (1989-1996年) 。在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确立了依法行政原则后, 我国又相继制定和颁布了《行政复议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 行政执法开始注重执法责任, 对违法执法进行国家赔偿, 重视保障人权, 执法方式开始法定化。三是全面规范和发展创新阶段 (1996年至今) 。1996年制定的《行政处罚法》从各个方面对行政处罚进行了规范, 标志着行政执法进入全面规范和发展创新阶段, 之后我国又相继颁布了《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 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 行政执法方式随之多元化、民主化、法治化。
(二)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历史回顾, 可以充分肯定我国的行政执法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但以社会管理创新的视角来看, 我国当前的行政执法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 不文明执法现象屡见不鲜, 暴力执法事件时有发生。执法权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 既能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服务, 维护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另一方面, 执法权也有可能会被滥用, 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暴力执法现象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深切关注, 成为行政执法改革的一个难点问题。
其次, 行政执法“运动化”。在行政执法领域中, 时常会出现执法部门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对某一违法行为进行“从严、从重、从快”的处理, 这种通常以专项整治形式出现的执法方式被称着运动式执法。不可否认, 运动式行政执法能够快速恢复被违法行为破坏的市场经济秩序, 满足社会大众的迫切需求, 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但是运动式执法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 容易破坏法律权威, 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其次, 容易助长执法的随意性。运动式执法和平时执法的标准不统一, 会使执法人员忽视法律的权威性, 造成执法的随意性。再次, 会增加执法成本。运动式执法因其具有临时性特点, 必然会导致执法缺乏科学全面的准备, 盲目集中人力、物力不可避免就会造成浪费, 增加执法成本。
再次, 行政执法不重视回应社会。执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因此, 行政执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需求, 而且依法及时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也是现代行政执法的一项基本要求。当前, 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 这种无视广大民众需求的态度, 在信息化时代容易被广大民众传播放大, 造成广大民众不相信执法的公正性, 进而影响执法效果。
三、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
执法方式对行政执法目的实现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 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应当顺应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
首先, 创新执法理念。执法理念有偏差, 执法方式就会有偏差。没有执法理念的创新, 就不会有执法方式的创新, 因此, 执法理念必须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提出了, 法治理念、人本理念、服务理念和和谐理念, 行政执法理念也应该顺应这些创新理念, 这也是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的应有之意。只有牢牢树立这些执法理念, 在执法过程中才能坚决抵御权力、人情等各种不良因素影响, 做到公正、文明执法, 让人民群众对每一项执法活动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其次, 改进执法方式。随着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执法方式也应该向服务型执法转变。现实中, 不少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甚至违法, 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根据创新执法理念, 我们应该提倡“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执法的核心是坚持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的平等, 尊重和保障人权, 注重服务质量。当然, “人性化”执法也不是只讲人情, 不遵守法律, 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努力做到法、理、情于一体, 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再次, 提升执法素养。法律要靠人来执行, 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的实现, 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执法队伍素质能力建设。首先, 注重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 只有熟练掌握法律才能做到依法执法;其次, 注重语言规范培训, 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拉近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的距离, 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再次, 注重为人民服务理念培训, 只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在执法过程中, 才能关心执法对象, 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最后, 执法活动积极回应社会。执法活动需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否则, 会影响执法环境, 造成执法活动困难。信息化时代, 消息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大, 因此, 对于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只要引起了舆情的关注, 就一定要高度重视,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对确有执法过错的, 要严格依纪依法处理, 决不包庇决不袒护, 树立执法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崔卓兰, 刘福元.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行政机关及其行为[J].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
[2]周继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 2014 (1) .
[3]赵韵玲.以和谐思维引领行政执法或践[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1) .
行政执法方式研究 篇2
1月中共云南省委下发《关于在全省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的决定》。4月州出台《州人民政府部门及县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5月县出台《县人民政府部门及乡镇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试行)》,就如何开展行政问责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各乡镇、各部门也对如何开展行政问责工作出台了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对推动行政问责工作顺利开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充分发挥行政问责制的功能和作用,使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更好的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今年5月,县就“关于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的研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当前县行政问责工作的现状
5月推行行政问责制以来,按照省、州统一部署和要求,及时组建机构、强化宣传、制定方案,以移民搬迁重点工作为切入点,着力开展行政问责,以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为出发点,着力推动行政问责,以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为落脚点,着力提升行政问责,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着力健全和完善行政问责,行政问责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去年以来,共对23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行政问责,科级领导干部12人,一般干部11人,在行政问责的人员中给予诫勉谈话6人,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3人,责令作出书面检查11人,通报批评3人。
(一)以移民搬迁重点工作为切入点,着力开展行政问责。近年来,在移民搬迁重点工作中少数抽调工作队员脱岗、服务态度生硬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未经请假,擅自离岗,造成工作进展缓慢;有的行政不作为,造成群众集体上访;个别干部饮酒后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言行,与群众发生争吵等等,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重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去年10月,我们针对移民搬迁工作中出现的行政不作为现象,及时启动了问责程序,着力开展行政问责,促使工作人员认真履职,把精力集中到移民搬迁工作上来,推动了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政令畅通。其中:因监控工作不到位、导致群众集体上访被问责1名副镇长,因工作拖拉、造成移民搬迁工作进展缓慢被问责5名副局长,因违反移民搬迁工作纪律、饮酒后与群众发生争吵被问责1名干部。
(二)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为出发点,着力推动行政问责。近年来,少数党员干部在作风上出现了“越轨”现象,有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等,由于过失或者出于故意,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则达不到党政纪处分,更达不到法律追究。因此,及时出台相关制度规定,规范、约束党员干部的行政行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整治那些法律追究不了、党政纪处分不了的党员干部,对充分发挥行政问责制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惩戒及教育警示功能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比如我们在县计生局主要领导违反财经纪律的案件中,对达不到党政纪处分的3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行政问责,既教育了党员干部,又发挥了行政问责事后惩戒的作用。又如我们在县农业局、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大坪镇政府3个单位中,对违反规定达不到党政纪处分的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问责,及时提醒党员干部,使其少犯或不犯错误,发挥了行政问责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的作用。
(三)以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为落脚点,着力提升行政问责。去年以来,我们对县委政府安排的新农村建设、林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贯彻落实不力或完不成工作任务的人员进行了行政问责,着力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提升行政问责工作。工作中开展“三问”即:一问你按时到岗了没有?二问你按时到岗后工作开展了没有?三问你工作开展后任务完成了没有?督促部门或工作人员认真履职,按时完成县委政府的工作任务安排。比如:我们对县人民政府安排县文化局“上半年必须淘汰现有网吧50%”的任务,未能按时完成的5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问责;对新农村建设中没有按时到位开展工作的县三乡局1名副局长进行了行政问责;对石桥水库工程建设中未能完成建设任务的县水务局局长进行了行政问责。这些问责,对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着力健全和完善行政问责。4月以来,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监察局设置了行政问责办公室,相继出台了《县人民政府部门及乡镇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行政问责有关问题的通知》、《问责办法若干解释》、《领导干部问责办法》等制度规定,明确了行政问责的主体、客体、范围、程序、方式等,解决了“由谁问”、“向谁问”、“问什么”、“如何问”等问题,逐步实现了行政问责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按照中央和省、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县各级行政机关把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制作为一项重
要工作纳入议程,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告知制、追究制等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制定并实施文明服务、热情服务、高效服务、依法服务、便民服务、廉洁服务的具体措施,初步形成有权有责、用权负责、权责统一的问责制度体系。
二、当前行政问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课
题组通过调查和对行政问责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县行政问责工作还存在许多与上级任务和要求不相适宜的地方,特别是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行政问责线索单一。9月17日对县医院医疗设备招标采购过程中履职不到位的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县采购中心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首次行政问责以来,到目前止,行政问责总人数己达到23人,其中:按上级要求和领导意见问责的达到18人,占行政问责总人数的78.26%,主动进行行政问责的仅5人,占行政问责总数的21.74%。从行政问责资料的分析情况来看,目前的行政问责多居于上级要求及领导的安排意见,主动进行问责的比例不大。比如在何种情形之下,方能启动行政问责,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行政问责的线索仍然十分单一。
(二)行政问责与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结合得不够好。实行行政问责制以来,我县积极把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行政问责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结合不够好的问题。从我县行政问责的情况来看,在行政问责的23人中,除纪委办案后移交和行政监察发现的6人外,审计监督、财政监督、人事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移交行政问责办进行行政问责的确为“零”,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结合仍然比较困难。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近年来,中央和省、州反复强调问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仍然有许多部门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处理行政问责与部门业务工作的关系,有的甚至把行政问责与部门工作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行政问责会影响工作目标考核、影响评先选优等,有的认为,出了问题后部门教育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移交行政问责机构进行问责等等,致使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结合不好。二是无经验可借鉴,实行比较困难。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领导干部进行行政问责,是出台的一项新的反腐倡廉建设法规制度,它对于基层来说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工作中无任何经验可借鉴,工作中的许多做法仍处于摸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行政问责如何与其它监督方式结合,形成监督合力方面,还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三)行政问责的程序、后续效力等不够明确。实行问责制以来,对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职工实施问责的程序和被问责的后续效力等规定都比较宏观,缺乏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操作性不强。比如被问责后干部的年终考核如何规定,被问责后的情况是否要记入个人档案,被问责干部的管理、选拔、使用等规定不明确、具体,对基层来说,不易操作。
三、加强行政问责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行政问责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县实际,经认真研究、探索,课题组认为要按照“三围绕、三抓、三促”的措施和要求,从促进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促进行政问责制度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促进行政问责监督合力的形成上下功夫,认真加以解决。
(一)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抓问责、促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和实施有力的行政问责是确保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有效途径。前一阶段,我县坚持按照“行政问责权责统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和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行政不作为、漫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了问责,有力地推动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但工作中仍然存在行政问责线索单一,主动问责力度不大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功能和作用,把抓好行政问责制的贯彻落实作为促进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一项有力措施,深入到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建设和具体工作任务安排之中,与监督检查工作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通过行政问责工作“三问”,即:“一问你按时到岗了没有?二问你按时到岗后工作开展了没有?三问你工作开展后任务完成了没有?”,督促部门和工作人员按时到位开展工作并完成任务,推动科学发展观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
(二)围绕行政问责制度体系抓机制、促规范。目前,行政问责工作还未真正发挥监督作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建设还有许多不够健全和完善的地方,抓好体制机制建设依然是促进行政问责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要结合地方实际,对问责的相关规定加以健全和完善,形成包括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范围、问责主体、问责效力等内容的制度体系,增强可操作性。一是要加强问责机构建设。将党群机关问责和行政机关问责统一,在纪检监察机关设置专职机构,明确2至3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使问责力度不断增强。同时进一步明确问责工作职能职责、问责对象、问责范围、问责权限等,为问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要规范程序,增强问责制的可操作性。结合县、部门、乡镇实际,进一步细化问责情形、内容、范围等,制定出台具体问责办法和规定,使之做到科学、严谨、程序合法,增强科学性、可操作性。三是要加强行政问责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的配合。把行政问责与党内监督工作及监察、审计、财政、人事等行政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协调与配合,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进一步探索行政问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方式的配合,把行政问责融入到其它监督工作之中,用其它监督方式推动行政问责工作的开展,使之充分发挥行政问制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从制度上保证行政问责工作落到实处。四是要注重行政问责结果的应用。对行政问责后续效力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被问责后干部的考核、管理、选拔、任用等要有明确规定,充分发挥问责制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惩戒中的作用,以及教育警示和舆论导向功能,促进行政问责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三)围绕行政问责等监督资源抓整合、促合力。在当前形势下,抓好监督资源的整合,形成监督合力,是遏制腐败现象发生重要防线。因此,在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纪委、监察、财政、人事、审计、法制等单位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互通、移送处理等制度,形成问责工作的合力。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纪检监察牵头,人大、政协、财政、人事、审计、司法、法制等监督单位参与的行政问责与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通报、研究和解决行政问责工作与其它监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行政问责工作与其它监督工作的相互发展。二是要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建立行政问责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相关单位的监督信息互通制度,对其它监督工作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风不实问题,及部门或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能职责的行为,要及时移交问责机构进行查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行政监察和问责工作,构建行政监督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督信息互通,及时撑握行政机关作人员行政行为,以便全程监控。三是要建立移送处理制度。要逐步建立行政违规违法问题移送处理制度,对人大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事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涉嫌违规违法问题,除依本部门职权作出处理外,应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
行政执法方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方式,合法原则,法律构
目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方面, 人们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人与人之间、人与行政机关之间的交互矛盾也在逐渐增多, 例如这些年“上访热”、“集体散步”、“集体静坐”等社会事件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如今我国纠纷解决机制不畅通、救济渠道单一, 反映在行政纠纷解决领域则主要表现为我国行政纠纷解决主要是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二者为主线, 在一些领域适当适用行政调解的纠纷解决方式。传统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在适用解决现如今人们权利意识不断高涨、诉求亟需满足、“官、民”矛盾突发、规模性群体事件频发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为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视角下建立、完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完善行政救济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应有的内容, 也是其内在要求。构建一套方式多元、运行有序、相互衔接、保障有力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体系, 更好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化解公民与行政机关的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之所在。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视野下的行政纠纷解决之界定
对某一制度进行构建或者设定之前必须先对这一制度的概念作出明确合理科学的界定, 这是研究某项制度的前提。所谓多元化是相对于单一性而言的, 其意义在于避免把纠纷的解决单纯寄予某一种程序, 如诉讼, 并将其绝对化;主张以人类社会价值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 不排除来自民间和社会的各种自发的或组织的力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选择权) 。[1]纠纷解决方式是指争议当事人用以化解和处理纠纷的手段和方法, 从维权的角度上讲也可以称为权利救济方式。法学界一般将纠纷解决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即私力救济、社会救济和公力救济。其中, 私力救济包括无需第三人参与, 仅凭借当事人自己的力量解决纠纷的自决与和解;社会救济包括调解、仲裁和部分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即不包括仲裁等准司法解纷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 其特点在于有中立的第三方出面调停, 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公力救济主要是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 虽然公力救济也需要第三方介入纠纷, 但它与社会救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公权力作为救济力量具有超越纠纷两造的国家强制性和权威性。[2]所谓多元纠纷解决是指“在一个社会中, 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运作方式互相协调地共同存在, 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多样性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体系”。[3]换句话说即是, “在纠纷发生以后, 当事人可以选择寻求不同的救济模式, 例如可以进行诉讼, 也可以选择调解或仲裁等诉讼外争议解决的方式, 赋予当事人更广泛的程序选择权, 以期达到妥善解决纠纷、充分尊重公民权利、节约社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保障公民权利的目的。”[4]笔者本文所称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视野下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是指, 在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多样性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体系的指导下, 对已经发生的行政纠纷, 赋予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以化解行政纠纷为目的的选择式的纠纷解决方式, 并且这种纠纷解决方式是具有体系性的, 是一套方式多元、运行有序、相互衔接、保障有力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有学者认为, “纠纷解决机制, 包括诉讼、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申诉、信访、请愿、调解、和解等法院内、法院外、国家体制内、国家体制外、有第三者介入、没有第三者介入等各种模式、各种类型的人类纠纷解决的机构、组织、制度及运作方式、程序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还有学者将纠纷解决机制划分为:“私人解决机制、共同体解决机制、社会解决机制、裁判解决机制。”[6]笔者认为, 行政纠纷的解决, 涉及到对行政主体的权力运行规范和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保障以及社会和谐安定的问题。为保障行政主体行政权力的合法合理运用、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一个行政纠纷问题的解决要获得法律的认可取得法律层面的效力, 应当从现行法律规范的角度出发寻找依据。因此行政纠纷的解决必须首先回归法律的本体规定, 以法律规定解决方式为原则。另外, 在保障行政主体权力不滥用的前提下, 为促进社会和谐, 化解行政纠纷应当允许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协商选择解决。因此, 本文将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视野下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划分为:协议解决、行政解决和司法解决三个大类。其中, 协议解决方式包括:“大调解”、协商和解、第三方仲裁、公证、专家委员会论证、民主投票等;行政解决方式包括:行政复议、行政仲裁或裁决、行政听证;司法解决方式主要是行政诉讼。对于协议解决、行政解决和司法解决三种解决方式之间如何协调运行及效力保障的问题, 本文下文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下行政纠纷解决方式之构建部分将做具体论述。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适用于行政纠纷解决之价值分析
今天, 无论东方或西方, 法律与诉讼已不再被视为寻求正义的唯一路径, 和谐已不再被视为法制的对立物, 开始成为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7]作为传统纠纷解决方式的司法解决和行政解决方式, 至今仍然发挥着定纷止争、构建和谐的重要的作用, 但这种传统的纠纷司法解决或行政解决方式存在其自身的不足。如司法解决纠纷要求法院严格依照现行成文法的规定进行诉讼程序和作出判决, 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滞后、法律规范之间相互矛盾、法官个体专业素质及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诉讼成本较高及诉讼固有程序造成纠纷处理的效率较低等等, 造成法院的判决会与当事人的期待或愿望相差甚远, 有时还会加剧当事人之间的摩擦与不和, 在新的层面和范围上酿成新的或潜在的纠纷, 难以达到案结事了的和谐状态。在行政执法与解决行政纠纷的社会实践中, 政府强势推进经济发展导致行政机关与老百姓之间矛盾多发, 大量行政纠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老百姓的合法权益没有获得有力保障;对所有行政纠纷的处理缺乏通盘考虑, 各种行政纠纷解决制度缺少配合, 相互之间脱节现象严重, 未能发挥制度群体的组合优势;重复处理行政纠纷, 一些纠纷经过了重重程序却长期得不到解决, 没有一种最终的纠纷解决机制为行政纠纷的处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行政纠纷解决制度面临权威性不足的困境, 行政纠纷解决的结果很难得到当事人的信服。[8]正是传统纠纷解决方式存在的这些不足, 导致其作用的发挥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效果大打折扣。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 司法解决和行政解决不应是解决纠纷方式仅有方式。在一个社会当中, 为真正达到定纷止争、促进社会和谐的效果, 实现社会实质的正义, 应当赋予当事人多元化的纠纷的解决方式, 并且应当赋予当事人有根据自身情况及切身利益考虑的相对选择权的纠纷解决方式。当前,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 正在迈向现代化的中国, 在突飞猛进的经济奇迹背后, 社会矛盾纠纷发生率和激化率也在急剧上升, 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 不仅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增多, 尖锐对立的程度加剧, 而且纠纷与冲突涉及的范围扩大, 带有明显的多元性、发散性。在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时期, 一种便捷、节约、高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9]就行政纠纷解决来说, 由于社会结构变化, 利益冲突加剧, 权利意识高涨, 我国行政案件呈现激增的形势, “民告官”的案件越来越多。但从我国当前国情来看, 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在人力物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加之我国转变政府职能,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尚处于实践初期, 行政机关处理行政纠纷的方式难免存在不成熟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因此, 为分流处理行政纠纷, 缓解法院的诉讼压力, 充分发挥司法资源的效用;弥补政府解决行政纠纷方式的不足, 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化解“官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多元化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成为最佳选择。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下行政纠纷解决方式之构建
构建多元化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 从机制上来说, 应当包括宏观指导原则与具体操作规则两个方面来入手, 笔者下文即是以此为出发点论述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下行政纠纷解决方式之构建。
(一) 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下行政纠纷解决方式之基本原则
1. 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 是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是贯穿于我国行政法、行政诉讼法领域的一个基本原则;合理原则是源于行政活动的实际需要, 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而产生和存在的, 是与行政合法性原则并存的一项基本原则, 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特别是在行政机关拥有较大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活动过程中要做到合情合理、适度恰当。笔者认为, 多元化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也应当遵循合法合理的基本原则。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方针是依法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国家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多元化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是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和谐过程当中的一环, 同样必须遵守合法原则进行。
2. 民主协商原则
从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 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作用的角度来说, 由于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是国家的公权力, 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作为后盾, 并且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享有法律赋予的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而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纠纷处理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为平衡双方力量, 在构建多元化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时, 应当给予行政相对人“谈判的筹码”。从实质的公平正义出发, 行政权、司法权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当中应作适当的让步, 以此获得“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效果。民主协商, 从制度归属来说, 属于政治制度建设的范畴, 是指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中, 特定主体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商谈、妥协、交易、沟通和审议等协商性的方式及机制参与政治的一种民主类型。基于该制度的优越性, 各主体在该制度下能够自由而平等的参与, 笔者认为, 构建多元化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 为其设定宏观指导理念, 可以借鉴民主协商的制度, 让参与纠纷解决的各方主体在法律框架之内, 自由平等的选择纠纷解决方式, 或诉讼或仲裁或调解等。当然, 为保障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方式作用的发挥及纠纷解决效力的确定性, 对纠纷解决方式民主协商选择应当作出适当的限制, 笔者认为, 首先必须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前提, 不得违反现行法的强制性规定;其次, 既然是协商选择, 参与纠纷解决各方可以签订“纠纷解决承诺书”, 内容包括纠纷的解决方式、处理结果、法律效力认知等, 也即对纠纷解决的意思表示进行法律确定、公示, 可做证据使用, 除有证据证明这种承诺违反纠纷解决参与方的真实意思表示, 不得反悔。
(二) 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下行政纠纷解决方式之运行规则设定
按照本文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下行政纠纷解决方式构建的思路, 为促使行政机关依法合理行使行政权、司法机关依法适用法律规范、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下行政纠纷解决方式之基本原则的宏观指导下, 协商解决、行政解决、司法解决三者并行, 行政纠纷主体可以自由协商进行选择。
1. 协议解决
本文所述的协商解决方式主要是指一种结合各种纠纷解决渠道、集合多方力量 (如行政、司法、社会团体或个人) 的民主、公开的综合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这种行政纠纷的解决方式的优势在于:第一, 是在现行法律规定的纠纷解决方式之内的综合, 具有合法性。第二, 以化解行政纠纷为目的, 公权力作出适当让步, 积极参与行政纠纷解决过程, 具有纠纷解决可能性。第三, 在多方力量参与、公开透明的程序下, 协商解决行政纠纷, 具有的公权力运行的公信力和行政纠纷解决的彻底性。第四, 为促进纠纷解决、构建和谐, 在不违反现行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 对现有纠纷解决方式作适当的扩展, 具体一定的开放性。
如上文所述, 行政纠纷协商解决方式包括:“大调解”、协商和解、第三方仲裁、专家委员会论证、民主投票等。所谓“大调解”, 是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等多种调解的资源优势, 形成以行政调解为中心、多方协调互动的矛盾纠纷处理体系。其中行政调解是指以党委、政府为中心, 由司法、工商、公安、信访、劳动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联合行使调处矛盾纠纷职权的综合性、实体性的办事机构。在这种机制下, 行政权力深度介入调解, 通过充分整合行政资源, 达到平衡矛盾各方利益、化解纠纷的作用。[10]协商和解是指在行政纠纷解决处理过程中, 整合行政和解、诉讼和解、当事人之间和解资源, 形成以诉讼和解为中心, 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自愿选择为宗旨的行政纠纷和解解决方式, 通过双方平等协商自愿签订纠纷解决和解协议, 化解行政纠纷。这种方式下, 一方面, 在司法权的介入下, 监督行政权的合法行使,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又是在双方自愿选择的情形下进行和解的, 能够取得较好的化解纠纷的效果。第三方仲裁是在行政诉讼当中, 引入民事仲裁模式, 将行政纠纷提交独立的第三方仲裁机构, 选择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仲裁员进行仲裁, 以确定纠纷争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这种纠纷解决方式下, 行政纠纷双方都独立与纠纷解决机构, 仅负责相应的举证责任, 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由第三方仲裁机构经过对证据进行考量, 依据现行法律法规从合法与合理两个方面对纠纷进行裁量, 以此获得公证的纠纷处理结果。行政纠纷专家委员会论证解决方式是指对一些疑难复杂的行政纠纷案件, 如无法协商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 或涉及对引起纠纷的行为性质认定的“类似行政纠纷案件”, 或无法达成纠纷处理结果, 或权力 (权利) 义务主体众多、关系交叉等纠纷的解决时, 经过涉案纠纷各方的协商同意进行专家委员会论证, 以确定纠纷解决方式。在这种纠纷解决方式下, 纠纷各方将“疑难杂症”交由专家委员会进行权威论证, 由专家根据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法学理论等制作专家论证意见书。涉纠纷各方可以依据专家意见书对行政纠纷进行解决。当然, 为了确定专家论证意见书的法律效力、防止论证专家违法出具论证意见, 未来应当通过立法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进行规定专家论证这种行政纠纷解决方式的法律后果。民主投票, 本文所称的民主投票的方式解决行政纠纷指的是当行政机关作出的行为, 如涉及公共事项、公益事业的, 或者是抽象行政行为引起的纠纷的, 或是按照现有行政法或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不属于进行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管辖范围的等类似情形, 引起的“官民冲突”, 造成社会矛盾与纠纷的, 可以经某一地区的利害关系人或其他可能享有权力 (权利) 或负担义务的群体进行纠纷解决集体投票。至于民主投票的组织管理机构、纠纷解决后果的认定发布机构, 笔者认为可以整合现有的人大常委会、政府部门机构、信访机构以及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法纪监督机关的资源, 成立重大事项临时特别调查组, 专门处理这类纠纷。由重大事项临时特别调查组的联合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权力 (权利) 义务主体的投票结果, 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后作出纠纷解决处理结果。这种纠纷解决方式不但是尊重民意的体现, 也有效的体现了国家权力部门的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的意旨。
2. 行政解决
本文所称的行政纠纷行政解决方式, 是在我国行政法所规定的传统的行政救济当中若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突破。按照本文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视野下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构建思路, 此处特指:行政复议、行政仲裁或裁决、行政听证。但笔者认为, 此处所称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是以行政权的运行为中心的, 行政机关系统内部为主导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这种行政解决方式的是对现行法律规定的传统行政救济方式的适用范围作了一定扩展的, 打破现行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行政仲裁或裁决、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的限制, 采取统一化的适用范围涵涉于所有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纠纷, 并且赋予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两类主体协商、选择权。在传统行政救济方式当中, 行政救济途径单一, 某些行政救济方式的适用受到适用范围的严格限制, 这一方面不利于纠纷的快速、彻底解决, 另一方面还可能造成资源的闲置或浪费, 如现行行政法规定的复议前置司法裁判终局程序, 要求行政相对人必须先行申请复议, 对复议决定不服方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笔者认为这种行政复议前置不利于快速解决现今权利意识高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形成的数量激增的“官民”矛盾。只有打破行政救济方式范围限制, 扩展救济渠道, 让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协商、选择行政复议、行政仲裁或裁决、行政听证等行政纠纷解决方式才能有效化解矛盾, 真正实现有效利用资源、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促进和谐的效果。对于某些专业性较强或其他需要评估、认定的行政纠纷案件完全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评估机构、第三方仲裁机构等独立于纠纷双方的权威部门进行专业评估、鉴定 (如涉及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业评估) , 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依据这种专业机构的评估、鉴定报告进行协商、选择解决纠纷。
3. 司法解决
司法代表着国家公权力的行使, 属于公力救济范畴, 相对于私力救济、社会救济等纠纷解决方式而言, 更具有正统性和权威性。司法制度在现代纠纷解决机制或系统中毋庸置疑地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11]司法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任何机关、团体、社会组织或个人都不得剥夺或妨碍公民通过司法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权利。笔者认为, 结合现今司法改革的大背景,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指导下构建行政纠纷司法解决方式时, 要在保障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力的同时, 还要保障公民诉讼权利的实现。因此, 在完善我国行政纠纷诉讼解决机制时, 应当扩展诉讼管辖范围, 宽化立案标准, 规范诉讼程序, 丰富诉讼结案方式, 强化判决权威, 完善判决执行保障机制。让行政纠纷主体在寻求司法解决途径时获得尽可能多的机会, 得到公正严明且具有保障执行力的裁判。
四、结语
有利益存在的地方就有冲突产生的可能, 冲突落实到人的身上即表现为主体之间的纠纷。行政权力作为公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 同时人民又通过制定法律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 权力的运行与人民的监督之间必然也会产生纠纷。因此一个完善的纠纷解决方式是保障权力正常运行、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的重要保障。本文是在司法改革、倡导多元化纠纷解决理念的大背景下, 探究行政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方式, 其旨在寻求行政纠纷解决过程中有效利用资源, 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促进权力与权利之间和谐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 篇4
全力开创经开区城管工作新局面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吉林市西北部的平原地带,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开发区行政区域面积 103平方公里,规划开发面积 4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人,现有各类企业118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户。市政府很重视开发区的城管执法工作。为了进一步理顺城管体制,完善城管体系,切实加强开发区城管执法工作,2007年专门成立了吉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经开分局,并由市城管执法局选派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分局主要领导。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开分局以营造环境优势为重点,以构建和谐城管为导向,以提升服务为主线,全力提高区内城管水平,在经开区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共建共管的舆论环境。宣传气氛越浓,整治效果越好;宣传声势越大,执法阻力越小。经开分局成立伊始,将宣传视为城管工作的生命线,视为与开发区各界沟通的桥梁。视为减少管理阻力、赢得群众支持的有利武器。
开展“走访式”宣传活动,对区内各大企业逐一进行走访,发放宣传资料。与企业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建 议与意见,解答咨询,宣传有关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
在大街小巷开展经常性宣传活动。利用挂置宣传条幅、设立宣传展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在全区内开展城管宣传活动,与广大群众、商家业户交流,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接受投诉,营造了浓厚的城管舆论氛围。
加强对上对外城管宣传。按照“多报、快报、精报”的要求,向经开区及市城管执法局报送动态信息,理论研究等材料,以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对我区城管工作的重视,赢得理解和支持。
二、转变理念,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经开分局自成立后,更新执法观念,转变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推行了一系列便企、便民措施。
向各大企业发放便企服务卡,服务卡上注明负责该企业的中队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执法职能及举报电话。一方面可以同企业建立快捷的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企业监督执法队员的执法行为。
开通城管举报热线,为投诉人服务,受理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诉、举报。确立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限时必办、投诉必究”的工作原则,无论大事小事,一律认真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既方便了投诉人投诉、提高了其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又为城管人员及时提 供了管理问题和线索,无数双理性良知的眼睛促使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巩固、创新、提高。同时,分局还继续推行网上举报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以人为本,建立一支过硬的城管执法队伍。一支合格的城市管理队伍应具备四种能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城市的能力;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城管的能力;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奋发有为、狠抓工作落实的能力。经开分局以提高队伍“四种能力”为目标,狠抓队伍建设。按计划开展了“经开分局2007业务知识全员培训”工作,聘请相关兄弟单位业务骨干来讲解实际案例。主要以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与综合素质,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并采取了全新的培训方法——“提问制”,分期进行闭卷考试,从而使分局执法者素质有进一步提高。同时,分局还开展了“执法业务大讨论”活动,分别对以往执法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经验,使队员们对执法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提高了执法队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
在制度管理上,坚持以“百分考核”制度做为管理队伍的有效手段并同绩效工资挂钩,奖罚分明,改进和完善了《执法分局法律文书管理规定》、《经开分局案件追办制度》、《工作日志补充考核规定》,靠制度约束人,靠制度管理人,使城管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
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打造开发区优良的投资环境。2007年,经开执法分局深入贯彻“城市管理年”的各项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着经开棚户区改造工程、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城际铁路建设工程、开发区重点工程及《市执法局关于二OO七年工作安排》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高效地开展执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人性化拆迁,确保开发区全年拆迁工作按时保质完成。2007年,经济开发区将化工园区改造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拆迁工作任务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分局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资源,机关和中队都投入到了一线执法工作中去。建立了排查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全部拆迁户定期开展隐患排查行动,对有可能发生上访、闹事的拆迁户进行重点排查,力争从源头上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干扰拆迁工作的隐患。对排查出的隐患问题,及时组织公安、司法、土管、信访等部门,逐一分析原因,研究处理对策,逐个加以解决。建立每日例会制度,对每天的工作都进行汇总和安排,确保化工园区拆迁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截止目前,在市局规划大队、指挥中心、城管治安支队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分局共完成了化工园区、新村村、九东村、二台子村、建新村、通溪村、化纤厂住宅楼、江提改造等930余处的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900余户正式房屋(经仲裁)的拆除,面积12万余平方米,拆迁量为历年之最且无一起上访案件,保证了开发区棚户区、化工园区改造工作的全面完成。
在进行拆迁过程中,分局始终按照“变强拆为自拆”的工作思路,构建和谐拆迁理念,把维护社会安定放在重要位置,坚持耐心说服在先、协调处理到位、保障及时有力,促进了拆迁工作按时顺利完成。在2007年7月,对占用高速引线的3处煤厂违法建筑进行整治时,经了解得知,当事人确实没有合适的储煤场地,一旦强制搬迁将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经分局领导研究,协调有关部门,为当事人无条件提供了一个临时储煤场地。并派出铲车、翻斗车二十余台协助其运煤3000余吨。最后,还主动协调开发区有关部门,帮助当事人将其所储煤炭全部卖出。这种温情执法,人性管理的执法方式深深感动了当事人。为此,当事人给经开分局送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二)治本清源,创建整洁、有序的开发区市容环境。亮丽、整洁的市容环境是吸引外资、引企进区的重要条件之一。经开分局一直将市容整治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1、巩固“松江北路”整治成果
按照开发区的要求,本着及时发现、及时查处、长效管理、杜绝反弹的原则,分局建立巡查制度,对松江北路(新江街景观路)进行了不间断的定期巡查。同时对市里确定的甲级一类路坚持每日巡查,严格控制新违法建筑的形成,全年共计对巡查发现的80余起违法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保 证了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2、对高速立交桥下的露天市场进行了取缔迁移,至今未发现反弹现象,达到了预期效果。
3、对经开区所有围挡广告进行排查,对不符合标准及违章设立的进行拆除。同时,对工业园内的野广告进行了粉饰,全年共粉刷野广告1000余处。
4、对工业园区内的露天烧烤进行了整治,取缔了园区内的所有露天烧烤。
5、自2007年7月开始,对工业园区内运输散流体行为进行了全面整治。针对年内园区内破土开工的施工工地较多且九站地区沙场较多,是市区内建筑用沙的主要供给地之一,分局一方面派中队在重点路段死看死守,严查重罚;另一方面,从源头抓起,派专人走访了全区内26个沙场及十余个施工工地,同负责人签定了责任书,同时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出入口管理,硬化出入口,做到车轮不带泥,出入口无污水、弃料,并给在区内运输散流体车辆全部安置了苫盖设施,现已基本杜绝了散流体散落污染路面的行为。
6、对全区内的废品收购站点进行了集中整治。由于历史原因及城乡结合部的地域特点,整治废品收购站点工作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经分局领导班子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治计划。首先,执法队员深入各个站点踏查动员,摸清收购站底数及基本情况。然后,协调有关部门停止办理审批手续,同时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对站点进行详细排查,对存在违规行为的收购站点坚决查封。在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此项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市整改办的高度评价。
行政复议审查方式的法理基础分析 篇5
一、行政复议机制产生的历史
行政复议制度是为解决大量增加的行政纠纷案件而产生的, 其产生的这种背景要求其必须快速的解决纠纷。书面审查方式最大的特点便是“简便、快捷”, 能够满足行政复议对效率的追求。因此, 很多国家在最初实行行政复议制度时一般都采用书面审查方式。从审查方式上行政复议更应该突出自己“快捷”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分析, 行政复议实行书面审查方式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二、书面审查方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一) 书面审查方式有利于及时化解行政纠纷
行政纠纷都是涉及到当事人合法权利和行政机关的日常活动, 效率是行政复议机制的生命, 而书面审查方式最大的特点便是“简便、迅捷”, 因为书面审查意味着整个复议审查过程都只由复议机构的相关人员参与, 双方当事人无需对所提证据材料到现场质证, 它摒弃了非书面审查方式的辩论、质证等繁琐程序, 能够满足行政效率原则的要求。如果不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 而是完全采取类似司法的复杂程序, 就会耗费大量的复议成本, 从而造成可能不必要地浪费经费, 并可能影响行政机关的正常行政活动, 也增加申请人的负担。而采取书面审查方式, 可以尽可能地节省复议成本, 减少庭审的环节和时间, 实现效率、及时原则的要求。
(二) 我国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决定书面审查方式将长时间存在
《行政复议法》取消了《行政复议条例》关于行政复议机构专章的规定, 以行政复议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代行行政复议机构的职责。因此, 政府法制机构的完备与否决定着《行政复议法》的贯彻与执行。在实践中, 负责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的一般是行政机关负责法制工作机构的那几个人, 其一般是没有独立的决定权的, 只是负责案件的初步审理, 案件的最终决定权还是在行政机关负责人的手里, 而且通常案件的一方当事人即被申请人一般还与复议机关存在着隶属关系, 即使是适用非书面审查的方式也只是徒增其形式, 因为事实上复议结果都是由复议机关负责任去确定的。而且由于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重要监督制度”, 本身就存在自己监督自己的缺陷, 所以通过行政复议颠覆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也是少之又少。
三、非书面审查方式优势并不明显
随着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书面审查方式的批评的升温, 我国2007年颁布实施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对我国的行政复议审查方式作了调整, 规定“行政复议机构认为有必要时, 可以实地调查核实证据;对重大复杂的案件, 申请人提出要求或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时, 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审理”。此法规的出台, 似乎让一直声讨书面审查方式不足的学者看到了曙光。事实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制度的价值不在于制度本身, 而在于具体的制度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相结合的程度”。非书面审查方式虽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褒扬, 但事实上在实践中, 其所具有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据统计, 苏州市自2004至2013年这十年间, 苏州市政府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749件, 受理728件, 审结683件。已结案件中, 作出维持决定的有572件, 驳回决定的13件, 确认违法的1件, 撤销的5件, 终止的90件, 另有2件通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结案, 其中维持率高达百分70之多。2007年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对书面审查方式的放宽并没有导致案件数量的急速增加, 案件复议案件数量依旧是平稳中前行, 而且复议之后的诉讼案件数量不减反增。说明非书面审查方式的适用并没有实现“公正的诉求”, 因为如果复议机关实现了当事人的这种诉求, 当事人不可能再去浪费人力、物力及金钱和一定的社会风险去选择去行政诉讼这条救济渠道。
如果说效率是书面审查的生命, 那公正则是非书面审查的生命。但是, 非书面审查方式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没有发挥出公正性这种明显的优势, 而且由于非书面审查的程序相对比较繁琐, 行政成本也比较高, 最后也没有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了事”的法律效果, 那么针对当前不断创新的行政复议审查方式就失去了其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章志远.行政复议审查方式的历史演进[J].学习论坛, 2010 (6) :79.
行政执法方式研究 篇6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概述
1.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含义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很显然是针对国有资产来说明的, 国有资产是一个企业中属于国家的那部分经营性资产, 它们是国家对企业进行的各种投资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 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依法认定或取得的资产所有权。一般这类企业是国有企业, 所以通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是针对国有企业来说的。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属于国家管理部门, 也有相应的国有资产。
2.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现状分析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有资料显示, 每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呆账死账及银行不良资产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以上, 每年还有利用公款吃喝费用超过1000亿元, 另外每年偷税漏税损失1000亿元以上, 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资金浪费每年至少有1000亿元以上, 当然还有其他资产损失, 这些国有资产的损失显然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国有资产在各种渠道的流失是全方位又无处不在的, 这也增加了国有资产统计的困难。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国有资产多种多样, 同样导致国有资产统计更加困难。
3.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必要性
国有资产的收益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稳定财政收入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因此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是稳定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途径。加强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能有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稳定和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同时,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能有效的促进国有资产不流失, 有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因素
1. 行政事业单位内因分析
(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因素。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 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不能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全相适应。还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想分离的情况,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管理权力, 致使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国有资产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经营管理因素。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条件下, 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也进一步导致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背景下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风险性,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与本单位的资金管理能力有很大联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兴衰成败, 也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 市场环境因素分析
市场环境主要是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无关的因素, 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样具有较大影响。在这里主要包括:通货膨胀、技术进步、再生产条件恶化和供需结构变化等因素。
(1) 通货膨胀。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通货膨胀是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为通货膨胀也是影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主要因素。在通货膨胀条件下,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加具有风险性。通货膨胀下, 由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方式, 不仅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保值不利, 同样也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在行政事业单位利润分配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 进一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2) 技术进步。行政事业单位的技术进步水平同样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水平。一种情况是通过资产实物形态的再生产价值下降, 使得原有资产的价值出现相对贬值;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结构更加合理、生产设备更加先进, 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增值。
(3) 再生产条件变化。所谓再生产能力因素主要是指由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价值变化。再生产条件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种是再生产条件恶化, 由于资源供给紧张或者自然环境恶化等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贬值;另一方面由于资源供给变多或者自然生产条件提高,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增值空间上升。
(4) 供需结构变化。供需结构变化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贬值, 主要是由于产品积压,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及时收回利润, 一方面延缓生产过程, 另一方面导致企业资产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也可以通过供需结构的变化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升值, 由于社会需求增加, 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可利用价值增大, 从而有助于提升国有资产的升值空间。
三、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方式
1. 转变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严重, 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不能明确分开, 导致企业在利用国有资产方面没有明确的责任规划。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企业多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 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上不直接作用于行政事业单位, 只按照投入资本的多少进行股权分红;另外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依法进行自主经营, 同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所以, 为保证国有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保值升值应该深化国有资产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标准, 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有利条件。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尤其是在产权变动时要特别注意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及市场供需情况, 准确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价值, 以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或保值。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收益分配中, 在保证各投资方资产比例公正的条件下, 行政事业单位的收益分配应该遵循同股同权同利的原则进行。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单位利益的分配, 强化国有资产的收益权。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健全科学的资产经营管理体制。
2.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
既然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那么增强国有资产管理, 杜绝国有资产流失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途径。
对国有资产基础管理不善是导致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产权界定、产权登记工作滞后, 导致国有资产归属不清、界定不明, 一方面不能明确责任划分, 另一方面也给公款私用提供途径。这也是目前多数国有资产被利用后无法查明责任归属的重要原因。同时国有资产评估工作也十分滞后。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业起步晚, 发展缓慢, 资产评估工作错漏百出, 这也是引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从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开始, 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分配制度, 以避免国有资产利用后责任不明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当然, 对国有资产进行恰当的评估, 避免出现固定资产与实际资产价值的背离。同时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评估标准调整, 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3.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资产的增值和保值不仅仅依靠管理体制的健全, 创造更多的国有资产也是重要途径。行政事业单位要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采取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治理行政事业单位, 争取努力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还要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责任分配,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法人对其所管辖的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通过国有资产的分配职能将国有资产的责任明确到人, 但是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还需要相应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者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
4. 合理配置国有资产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有资产的配置靠计划, 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同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 能有效促进国有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保值增值。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后能有效进行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如果资源配置不合理, 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国有资产的升值, 甚至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配置机制, 能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动性, 从而增强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
5. 完善会计操作规则和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职责应明确, 尤其在国有资产的计算考核方面应该有专门的人才进行管理评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应该及时、准确、全面的组织核算, 如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并根据核算结果进行国有资产的重新分配和安排。这就要求国有资产会计核算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单位的精神, 因为这些内容可能需要会计工作人员经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打交道, 做好上传下达等工作, 另外也需要会计人员定期做好工作总结和工作汇报, 以便管理层及时作出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决策。
总而言之,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前存在较多问题, 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单位管理机制和对国有资产进行及时的核算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研究能有效促进我国的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 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范并思.论国有企业资产增值保值途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 2013 (5) .
[2] .施强.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我国资产价值的研究.国有企业工作研究, 2010 (12) .
[3] .康孝敏.企业国有资产增值途径分析.企业融资建设, 2011 (12) .
行政执法方式研究 篇7
在农业社会,政务信息资源的处理与传播,主要是人际传播和亲身传播基础上延展的团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相对落后的政务信息处理方式和传播技术使政务信息资源具有分散、封闭、易为传播者个人因素所影响的特点。与此种政务信息处理方式和传播技术相应的农业社会多是个人或家族集权的君主统治体制。在此类政务信息处理方式和传播技术基础之上,在此类以农业生产关系为特征的经济主导模式和政治体制之下,高效、大众、统一、快速的行政难以成为主流价值取向。
统治型政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政府行政类型,它是伴随着国家产生而形成的。统治型政府无论其政体为何种,均有威权和乾纲独断意味。统治型政府的行政理念是统而治之,政府活动是基于更好实现统治职能展开的。为了巩固政权也有人提出过诸如“民贵君轻”的见识,也包括一些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但总体上统治型行政则多体现为专制乃至极权政体。包括管理信息资源在内的诸多行政资源归统治阶层掌握,决定了统治型政府必须把不利于统治的信息流动予以排斥或边缘化以保证领袖专制。由于统治者控制各种资源和话语权,形成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臣民关系。行政阶层必须要对最高统治者负责与效忠才可获得个人发展机会,因此这种行政类型的政府多有浓重的人治色彩。漫长的农业社会在人类行政活动发展上是属于职能尚未细化的阶段,其管理职能与统治职能的分化边界是模糊的。
在农业社会,政务信息资源的处理与传播的指导方向是遵循旧制和唯上的。政务信息活动通过为统治型政权服务为其技术前提,此为最大伦理。在此类体制和传播方式之下,难以形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平等自由的行政伦理关系。在信息来源相对单一、技术相对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直接从祖宗和旧例那里习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技能和方法是基本伦理。因改变旧制或变法的成本过高,导致整个官僚群体见识、经验和技能乃至活力不足,社会进化迟缓。统治层信奉“君不密,失其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各级官员信奉“臣不密,失其身”、“圣谕一言九鼎”,唯上与沿袭旧制则是主流行政伦理取向。如此政务信息资源的处理也常与“祖宗之法不可变”、“遵循惯例”等理念发生冲突,官僚系统的大胆开拓也会被视为“忤逆”或不“为往圣继绝学”,敢于变法者更将付出高昂成本。公众无公民意识和天赋人权理念,官员以“父母官”自居,百姓乃是子民、臣民和草民,臣民社会的传统文化是“义务文化”,臣民则无独立人格,只需“臣服”。对前人的忠实和注重、对先人行政文化的继承和接受的信息活动方式,不仅成为维持农业社会漫长而稳定、落后而保守的迟滞状态的前提,而且也是造成公众盲目崇拜长者,迷信权威,维护神权、皇权和族权的伦理根源。
在政务信息传播方式上,统治型政府通过官僚制实现信息流动,规定各级行政层和将重要信息逐级上报朝廷,怠慢将获罪。从我国宋代起,邸报作为信息资源载体,其主要内容已定型,主要是统治者的诏令谕旨以及法令、政令、地方官员选拔、奏章、言官和其他官员对朝廷政务的规谏与建议等政务信息。此类名为抄报和邸报的文档,即属于有传阅范围限制的政务信息文件。分散的农民无法脱离土地,信息公开发布权和话语权由中央机构掌握。如宋代的“定本”制度就是对即将公开发布的政务信息的严格审查,只有通过了审查才能编成邸报发布给低级官员知晓。明清两代此类事务升格至皇帝亲自参与最后审定。在政务信息的发布范围方面,相对开明的唐代发行邸报,也仅限京师官吏。宋代出现的“小报”,虽屡遭查禁却从未断绝,反映了普通民众对政务信息公开的强烈需要。
2 工业社会的政务信息处理方式与行政价值取向
在工业社会,政务信息资源除是人际传播和亲身传播基础上延展的团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外,现代媒介技术能把信息资源迅速分散与聚拢。工业文明时代的主流政治体制是民主共和,而经济体制的特征多为市场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共和政治体制要求高效率的政府作为,行政活动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三大媒介来传递政治信息。这一政治、经济体制要求社会全体保持衔接和同步,还要求政府管理层拥有高效乃至标准化倾向的行政价值取向。
管理型政府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但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阶段,工业化进程迫使政府改变“守夜人”的角色。政府的职能在扩展,其行政管理职能在扩大,使管理行政模式在20世纪初上升为主导。经济上的等价交换,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突破了专制统治枷锁,权力体制出现制衡。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发展引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分权管理和经济民主思想勃兴。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因统治型权力集中形成的特权思想,民权逐步替代皇权或特权。民权替代皇权或特权使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有了形成条件。肯特·库柏(Kent Copper)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最先提出知情权,(又称“知悉权”或“了解权”)。其基本含义为“公民有权知悉、获取官方和非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政府则负有将非法律特别限制的一切情报、信息公开的义务”。其意即为政务公开。由于在管理型政府中,政府的统治职能弱化,因此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控制方式相对开明,效能成为首要行政价值追求。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均要求管理层在理性官僚制下遵循效率伦理。
在工业社会,政务信息资源的处理与传播的指导方向是力求把握现实和唯利的。这一时期信息处理特别是政务信息量远超农业社会。信息自由作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口号实则为其利益。与这一状态相应,政务信息传播日渐侧重对现实利益的关注。新闻界与政界关系微妙却又密切,新闻界既是政界的宣传者也是政界敌对者,有“第四权力”和“无冕之王”之称。工业社会勃兴的政党政治以及民主共和思想,把民众从沿袭旧制思维中解放出来,政党竞争活动中的信息控制,让政客意识到只有掌握那些看来是“有用”的信息并加以灵活运用,才是值得的行政价值取向。因此政务信息流动关注社会现实,形成追求效率和经济收益乃至“顾客导向式”的政务信息传播方式。
工业社会的经济活动要求产品规格型号的标准化、行业工作时间的标准化、生活方式的大众化。在政界体现在党派合法的、标准化的程序中各种理性科层制的有效运作。与此相一致的体制,方能保证资本家代言人的最大利益。资产阶级控制媒介,竭力影响政务信息传播机构与内容,体现把持信息工具的管理层利益目标。由于由官僚统治集团所主宰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媒体中的主导,故普通民众通过大众媒介所获信息具有趋同性,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按照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取向的行政伦理进行政务信息的宣传和运作。所谓资产阶级维护信息传播和新闻的自由,实质也是为利益群体或党派利益而维护信息传播的自由。这种注重当前、追求现实的信息活动不仅有助于维持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而且也造成了工业时代人本价值观念弱等若干短视性缺陷,这种价值取向伴随着对社会远期发展和代际伦理困境,加之行政层的官僚弊端和对自然价值的漠视,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传统官僚制的弊端与伦理困境并寻求超越的方式。
摘要:本文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条件下的政务信息处理方式和行政价值取向做梳理,考察行政伦理的发力的社会条件,从历史演变角度剖析传统行政伦理现代转化的历史发展逻辑,尤其是政务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随着两种行政模式的转变而相应变化的特点,探察在这个逻辑运行的背后潜藏的行政伦理规范演变的规律性。
关键词:政务信息化,行政伦理,网络行政
参考文献
[1]王亚强.韦伯官僚制在后工业社会的伦理趋向[J].甘肃理论学刊,2008,(4).
[2]张康之.寻找公共伦理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行政执法方式研究 篇8
一、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的相关规定
现阶段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 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第35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财政部第35号令对行政单位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为:资产的出售与置换应当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第36号令对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为: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资产数量较大或者价值较高的, 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竟价方式公开处置;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对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为:采取招标或拍卖等形式进行公开处置。黄梅县依据上级规定,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方式也规定为拍卖、招标、协议转让等。
从上述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中可以看出, 这些规定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交权交易的基本方式, 其内容大同小异, 条款略显简粗。在现阶段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实际中, 我们发现上述对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应当加以完善和调整。
二、上述规定的主要弊端
1. 标准不一致
上述从国家、省直到县级几个层面,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 是我们从事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主要依据, 这些规定, 有相同点, 那就是规定了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是拍卖或招标, 并要求实行公开竟价处置。但更多的是有不同之处, 每一法律法规各有各的规定, 具体方式和要求各不相同, 各自表述, 有简有繁。而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要求基本上是相同和一致的。这就使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标准不一, 难以适从和具体掌握运用。
2. 操作难度大
在上述规定中, 拍卖、招标和协议转让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 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上述方式的适用性有一定的局限。拍卖和招标方式主要适用于价值大、数量大或批量处置的国有资产, 如国有土地、房产、公务用车批量处置等, 但该处置方式程序复杂, 时间长, 成本高;且拍卖和招标处置方式有相近与雷同之处, 二者之中, 因拍卖方式更具有竟争性, 在工作实践中一般是选取拍卖方式而少取招标方式。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工作中, 大量、大额国有资产的处置, 在日常的工作中非常有限, 屈指可数, 使用拍卖或招标方式的机率并不高;协议转让方式因具有一定的前置条件, 审批要求严格, 风险较大等种种因素, 在日常实际工作中又使用极少。
3. 其他方式不明确
在上述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中, 虽然也规定了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或国资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方式, 但这一规定较为笼统, 在实际工作中依据不充分, 采用底气不足, 同时也增加了与产权交易管理等职能部门的协调难度, 难以运用。在工作实践中, 我们发现国有资产的处置方式还可以有竟争性谈判、划拨 (有偿和无偿划拨) 、捐赠、报废、置换等其他一些方式。在工作中, 为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多次尝试对价值不大, 数量又不多或具有特定用途的国有资产的处置, 采取竟争性谈判的竟价方式进行公开处置。这一方式时间较短, 程序相对简单, 便于及时组织开展, 工作效率高, 能较大幅度地节约工作成本, 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出公开、公平、竟价的要求;对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性质, 只是变更其占有、使用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 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仍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范畴, 我们基本上是采用有偿或无偿划拨的方式,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资产调济使用, 从而更有利于资产的合理配置, 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但上述二种资产处置方式在以上规定中均没有明确提出。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规定的建议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 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需要, 统一规范、统一规定。笔者认为, 其主要的方式应包括:拍卖;公开招标;竟争性谈判;有偿划拨和无偿划拨;协议转让 (包括置换) ;捐赠;报废;经同级国资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方式。
上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方式, 一般在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只不过没有将其统一规范到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的规定中系统性地进行表述, 笔者根据工作的需要而将其予以归类;而竟争性谈判, 是笔者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践中, 因其符合公开、公平、竟争的要求, 加之简便易行, 工作效率高, 资产处置效益好, 能够满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要求, 而由政府采购方式中借鉴引入的。对同级国资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方式, 笔者建议赋予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主管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根据工作实际, 在符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总体要求框架内自主选定, 也可由上级部门组织论证予以相应规范统一。
四、资产处置方式的运用
1. 把握原则与要求
(1) 遵循公开、公平、竟争的原则和要求。
(2) 遵循依法依规、简便易行的原则和要求。
(3) 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和要求。
(4) 适用性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2. 把握方式运用的适配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工作中, 首先要坚决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 在公开公平的基础上, 采取公开竟价的方法, 获取国有资产处置的利益最大化,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 还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处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目标, 科学合理地量身定做、对号入座选择资产处置的具体方式, 兼顾国有资产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须拍卖就拍卖, 可划拨或协议转让的, 就划拨或协议转让。坚持原则、把握关键、实事求是、合理选定, 哪种方式最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哪种方式最能实现国有资产处置的利益最大化;哪种方式最能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行政执法方式研究 篇9
海事执法目的归根到底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具体地来说,就是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光处罚或只进行教育都是不完整的。实际执法过程中,教育广受行政相对人的接受,也相当配合。惩罚执行起来却举步维艰。分析其原因,客观上来说,处罚直接侵犯行政相对人利益,所以阻力自然就大。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我们执法手段单一,缺乏技巧的缘故。
二、问题分析
举例来说,黄浦江兰州路辖区内原先的广德路锚地和108#军工路锚地先后被撤销后,大量内河船舶并靠在码头其他船舶外挡等待装货,致使码头靠泊超宽严重。目前我执法人员的做法是先行进行教育,宣传。对于不听教育或屡教不改者,再行处罚。首先对其相关证书进行暂扣,并开具行政违法调查通知书。这样一来,船员或船东知道将要被罚钱往往不肯将证书交出。最后即使通过我执法人员苦口劝说,拿出了证书,时间也已经浪费,严重影响执法效率。
其次是签字确认。实际执法过程中经常有行政相对人拒绝在违章调查通知书上签字确认的情况发生。虽然此种情况也可以在文书注明,但毕竟属于特殊情况。而且如果执法人员经常开具未经行政相对人签字确认过的调查通知书,对于内部督查也难交代。[1]
再者,黄浦江每当潮水初涨时,都有大量内河船舶赶潮入口。各船舶航速不一。这样后方船舶如果航速较快,必然会有追越行为发生。而黄浦江弯头众多,许多航段禁止追越。[2]除此之外,走反航道的小型违章现象也较为常见。通行做法是通过V H F对其进行宣传,纠正。但是对于不听劝者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有的船舶满口答应,但就是不采取实际的纠正措施。这时如果强行靠船登轮处罚的话,由于航道拥挤,势必会影响该船操纵,危及其安全。而且对于我执法艇自身的安全也不利。再者有的船舶干舷太高,也无法做到航行中登轮。
第四,对于着急开航的船舶,还需立即派人将证书送到处里。不方便不说,万一半路出现意外,将证书遗失,就会引起额外的麻烦。
以上所举违章虽然都不算严重,但却不应姑息。停泊超宽和违反通航秩序都直接对通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中走反航道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所占比例为4.95%。[3]而且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何况也有损我海事执法威信。
三、解决方法
对于以上小型违章,笔者认为应该借鉴交警的经验,适用简易程序,直接开具违章单进行处罚。如果行政相对人对处罚不服,可以行政复议或者起诉。[4]具体地,可以将相关证据收集保存并录入电脑,待该船下次签证时,就会自动跳出其违章情况,要求该船进行确认并接受处罚,否则不予签证并装卸货物。如果其对于违章事实有疑义,则可以将相关证据调出举证。大多数的情况下,船方还是比较配合的。这样一来处罚过程就得以简化,提高了现场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率。
其次,由于执法现场只是开具行政违法调查通知书,处罚决定并未最终形成,还有“更改”的余地,所以船方一般会想方设法抵赖,给执法带来干扰。采取简易程序后,执法人员避免了直接接触行政相对人,麻烦自然减少。
第三,违章后就立即接到违章告知,这样对违章船舶更有威慑力。或者也可以变通一下处罚方式,采取多次缴纳。比如在港务费费的收取上,连续几次都在常规费用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比例。如果期间再次发生类似违章,则比例提高,次数重新计算。这样同样大小的船舶,相同的装卸行为,港务费就有差别,无疑会对违章船舶形成压力,使其自觉杜绝违章。另外的好处就是,一定辖区的现场执法人员往往相对固定,辖区内停泊的船舶也大体确定。如果某违章船舶多次违章,因为面孔已经熟悉了,导致执法难度增加。适用简易程序的话,几乎可以完全避免这一问题。
简易程序的使用要求取证一定要全面可靠,经得起考验。这对执法人员取证技巧提高要求的同时,我们取证的硬件设备也应跟上。证据种类也应多样化。比如现在使用的相机闪光灯照射距离只有2到3米,导致夜晚的照片大多模糊不清,不能采用。其实动态的视频比静态的照片更有证明力。目前黄浦江的CCTV监控系统已经覆盖重点航段,为证据的取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并没有做到黄浦江江面全覆盖,摄像头的像素也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增加CCTV系统中摄像头的数量,全部采用联动高清摄像头,实现远程遥控。甚至还可以采取红外摄像头,以方便夜晚取证。将摄像头进行合理布置,实现黄浦江水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已是当务之急。[5]
再者现在的巡逻艇上V H F不带有录音功能,导致许多呼叫不能及时记录下来。声音是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当事人的过分思考,可靠性往往强于书面材料。所以如果能实现V H F的录音功能,无疑对现场执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违章行为也是一种很好的威慑。
四、结论
随着我们上海海事率先建设达到国际中等发达国家管理水平的日期临近,我们的执法方式手段也应该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便更有利于执法水平的提高,管理的进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海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规定
[2]黄浦江通航管理规定
[3]http://www.shmsa.gov.cn/about/t onghang_4.php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
【行政执法方式研究】推荐阅读:
行政执法方式变革05-10
工商行政执法研究探讨10-16
关于电力行政执法和电力行政执法06-20
行政执法人员取得行政执法证件考试题库09-03
执法方式创新06-11
水行政执法06-09
行政综合执法07-29
环保行政执法06-11
水利行政执法06-12
海上行政执法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