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2024-06-30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通用12篇)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1

摘要:目前我国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强;内部监督的压力和动力不足;监督的链条脱节, 监督者不被监督;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透明度不够。加强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有效监督的对策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改革, 增强人大对政府执法行为的监督能力;健全行政行为公开制度, 增强政府执法权运行的透明度;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问责制。

关键词:行政执法监督,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食品与药品安全、环境污染、耕地被违法占用等问题层出不穷, 愈演愈烈。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在政府执法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进行的, 有的甚至是在政府执法监管部门某些工作人员的保护或参与下进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强, 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从理论上说, 政府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人大监督、司法部门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近年来, 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 各监督主体在政府执法行为监督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其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主要原因是作为政府执法行为的外部监督主体其独立性不强, 外部监督流于形式。监督理论认为, 监督者必须独立于被监督者,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督者的监督作用, 提高监督的效率。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因此, 就其法律地位而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都不能超越于它之上, 不具有与它相同的地位。但就实际情况而言, 中央及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人大受制于地方党委和政府, 这使人大对政府执法行为的监督作用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表现在人大在人事关系、活动经费上受党委和政府的制约, 而人大对政府领导人的选举权和罢免权却流于形式。再以新闻媒体单位为例。我国新闻媒体单位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其领导人由上级党委任命, 经费由政府拨付, 在隶属关系上接受党委和政府领导, 因而不具有应有的独立性。

(二) 内部监督的压力和动力不足, 自我监督不具有持久性

政府执法行为的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上级党政领导干部对下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党内的纪委和政府的监察机构的监督等等。在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压力条件下, 政府内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政府各部门内部的纪委和监察部门的监督, 其动力主要来自于监督者的党性、良心、人个的素质和觉悟。这种单凭监督者的党性、良心、觉悟和个人的素质产生的监督由于没有外部压力的作用因而没有持续的动力, 其监督不具有持久性。同时, 在没有来自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的压力条件下, 有些部门的领导人由于受部门保护主义和个人利益得失的影响, 一旦出了问题往往是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因而监督的效率很低。

(三) 监督的链条脱节, 监督者不被监督

针对工商企业及其生产经营者来说, 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监督者, 工商企业及其生产经营者是被监督者;针对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来说, 对其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上级领导部门和上级领导人是监督者, 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被监督者。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监督的链条中普遍存在着监督者不被监督的情况。在监督者不被监督的情况下, 监督者就没有进行有效监督的压力和动力, 从而在行使监督职权中必然产生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状况。

(四) 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透明度不够, 广大人民群众无法监督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开、透明是公信力的保障, 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政府机构将自己的活动公之于众, 增强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透明度, 说明政府敢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从目前我国政府行政执法以及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情况来看, 其透明度是远远不够的。以食品生产监督为例,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中国政府2010年度透明度报告”的数据显示, 在食品安全执法方面, 43个地方城市中, 能够公布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或者食品安全曝光信息的有31个, 占43个地方城市的7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3个部门的网站, 基本上能公开2010年度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专项治理方面信息的分别有30家、30家、31家, 监督检查信息披露只有7成。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透明度不高, 人民群众不知道政府在干什么, 干得怎么样, 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二、加强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有效监督的对策

(一) 进一步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增强人大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能力

目前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有效监督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充分发挥人大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有效监督作用, 必须进一步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让人民群众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罢免权来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是成本最低, 效率最高的监督。只有赋予人民群众真正的选举权和罢免权, 人民代表大会才具有应有的权威性, 才能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为了实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必须按从内到外, 从下到上, 从点到面的步骤逐步推进。从下到上, 即先在乡 (镇) 、县 (市) 两级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真正的选举罢免制度。

(二) 健全政府行为公开制度, 增强政府行政执法权运行的透明度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政府的信息公开, 是实现人民群众知情权的重要方式, 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也是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执法权的监督是成本最低, 效率最高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使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前提和保证。第一, 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公开政府的信息, 对不按《条例》办事的政府领导人必须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必须全面, 除涉及国家秘密以外的信息都必须公开, 不能以保密为借口搞暗箱操作。第三, 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手段必须多样, 渠道必须畅通。政府要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手段积极、主动、及时、准确持续地发布政府信,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行政执法监督问责制

权力和责任是紧密相联的, 权力有多大, 责任就有多大。行使一定的权力, 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只享有权力, 不承担责任, 就会助长权力的滥用。建立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问责制,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对滥用行政执法权力的责任人员必须依法进行处罚。其次要建立行政执法监督责任制度, 促使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努力行使好监督职权。对于在行政执法中滥用职权的政府工作人员在追究其责任的同时, 对负有监督责任的部门和领导者个人还应追究监督失察责任。

三、结论

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强, 外部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从而使政府行政执法行为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没有压力和动力, 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处于失控状态。其主观原因是权力主体害怕外部监督, 没有认识到外部监督对促进和保证被监督主体自身其先进性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行政执法行为有效监督的根本性措施是, 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增强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孙运利.公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8, (2) .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2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随着依法行政进程的推进,如何对行政权力实施有效的法制监督,已经越来越为重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这是基于行政机关权责统一的属性以及当前实践中“为官不为”等突出问题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要求。行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一靠自觉,二靠监督。实施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对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近年来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监督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分析,探讨增强文化市场管理与行政执法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科学监管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能力的一些思路。

一、开展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监督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开展监督的主体形式

根据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行政执法监督包括:(1)人大的权力监督;(2)政协的民主监督;(3)审计、监察、政府法制部门的专门监督;(4)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5)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以上众多监督从主体上分析,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从层次上分析,可分为上级对下级层级监督和同级间相互监督;从时间上分析,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二)开展监督的依据范围 目前文化行政部门开展行政监督的主要依据《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山东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文化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人大、政协、其他专门机关实施监督的依据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协章程》、《审计法》、《行政监察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行政诉讼法》,新闻舆论监督与人民群众社会监督的依据是《宪法》。

根据文化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行政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有:(1)法律法规、规章的适用执行情况;(2)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3)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程序的合法性;(4)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5)行政复议、行政赔偿情况;(6)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投诉制度等执行情况。

(三)、开展监督的方法途径

根据法规的规定和各监督主体的职权,执法监督方法各有不同,人大的监督方法有听取同级政府的工作报告、质询、个案监督、执法检查、执法评议、人大代表的议案等等;政协的监督方法有例会协商、调研视察、提案、民主评议等;人民法院主要通过对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进行监督;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主要有侦查监督抗诉等;政府法制部门的监督方法有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等;人民群众的监督方法有控告、申诉、举报、反映等。近几年来,一系列的执法监督活动,实现了对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证据登记保存及罚没财物的处置等行政行为,及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全领域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系统内外监督并举的全方位监督。

一是开展内部监督。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做到局有法制机构,科有法制人员,通过日常核审、听证,达到案案有案审的目标,及时发现并纠正具体行政行为存在的问题。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明确执法依据和职责,用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实行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把关,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为质量进行集中评审,强化事中、事后监督功能;每年开展一次执法监督,确定执法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群众有反映或有所暴露的敏感问题作为监督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检查,提出纠正完善措施,对法律贯彻实施情况、内部规范性文件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专题检查,全面行使监督职能,落实监督内容,提高监督效果。

二是接受外部监督。首先,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经常邀请政协委员来我局开展行政审批工作的民主评议,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员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体现,是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探索性实践,通过提出带有普遍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其次自觉接受司法监督,认真做好应诉工作,树立行政权接受司法权监督的理念,使行政执法行为与司法审查标准接轨。认真吸收分析法院的意见和建议,规范执法程序,请人民法院行政庭给执法人员上课并到执法现场指导。认真做好复议工作,接受政府法制部门的层级监督,紧紧围绕具体行政行为的全法性和合理性,从事实证据程序,适用法律等各方面进行把关,对存在的违法或不当之处及时纠正。

上述一系列执法监督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文化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的提高,规范了行政执法能力,提高了行政执法行为的质量。

二、目前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门监督机关监督弱化

由于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身处行政管理活动的一线,加之行政执法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专门监督机关(人大、检察机关等)的监督往往滞后,无法及时有效地制约行政执法权力的行使,导致监督权威实际上的弱化。

人大主动监督意识不够强,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多,监督制约方面考虑少,使执法监督处于被动局面。人大享有质询权、议案权,实际启动个案质询程序的很少,而议案的刚性不强,监督的作用不大,且议案与质询不能很好衔接,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其地位、作用又逊于人大的法律监督,如何监督处于探索阶段。总的来说,监督尚未步入正轨,力度不大,刚性不强,建议成分较大。

法院的监督只是一种被动监督,即“不告不理”。受到行政行为侵害的当事人如果不起诉行政机关,法院监督无法启动。检察机关虽然是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但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存在依据不明、任务不清、难以介入的问题。

(二)行政机关内部监督虚化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和执法监督工作人员自身法律素质不高,影响层级监督工作的开展;二是行政复议制度重要性认识不够,影响层级监督的作用;三是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追究不到位,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这种制度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未收到实际效果;四是法制工作机构建议薄弱,监督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五是行政透明度低,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

而行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由于存在体制缺陷,手段滞后等原因,难免出现“虚监”、“弱监”等状况。

(三)人民群众的监督淡化

虽然宪法及其他法律都规定了国家机关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必须接受公民的监督,但由于法律规定的过于原则、简单,使得公民的这项监督权难以落实。监督渠道不畅,致使许多情况下想监督,不知如何监督,有的举报控告在一番公文履行后,又回到被控单位手中,多数群众又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有一些被处罚的当事人因摄于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威,不敢向专门监督机关举报,还有一些当事人因缺乏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淡薄,虽然目前各行政执法机关都聘请了义务监督员,帮助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发挥了不小作用,但监督工作的主动权不在监督员手中,应景的多,执法单位需要时监督员才“有权”监督,平时很少主动开展监督,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督员队伍中还存在被“同化”的现象。(四)、新闻舆论监督软化 目前,新闻舆论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一些新闻媒体发表一些监督行政执法行为的报道,揭露一些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国家尚未制定《新闻法》,使新闻媒体或记者常成为被监督者的诉讼对象,一旦打起官司,属于正当监督的报道也往往被法院判决名誉侵权,大大挫伤了新闻媒体和记者的积极性。

三、完善、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要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文化行政部门根据上述要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科学监管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能力。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监督的良好基础 行政执法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及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因此依法行政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构筑法律至上的思想防线,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树立法律至上,法大于权,权服从法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秉公执法,文明办事。增强执法责任意识,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理念,引入事后问责制,使执法者自学接受监督,约束自己行为减少失职渎职,杜绝不作为,滥作为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做到尽职尽责。用手中的权力,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要从立法层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有法可依,首先必须完善法律。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尽快颁布《文化市场法》,明确划分各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责,解决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和执法机构膨胀问题,从源头上防止不作为、乱作为的产生。要加强各级法制机构建设,法制机构承担普法,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工作。因此要依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精神,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充实法制机构力量,提高人员素质,使其与依法行政工作任务相适应,并为他们的工作创造必要条件。

(二)加强内部监督,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由于对法律法规,具体操作程序及存在的问题环节比较熟悉了解,内部监督相对外部监督更具针对性,也更加有效和到位,目前,文化行政部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建设一支廉洁、勤政、文明高效的文化行政执法队伍,要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规定,严格执法主体资格,对无执行资格的主体从事执法工作的坚决纠正。

2、严格办案程序。加强对立案、错案、办案期限、强制措施及核审告知,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监控,重视执法档案的管理,健全执法案件评查制度,实现“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立卷归档”的要求,并作为完善文化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举措。

3、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制。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执法机关内部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保障机制,要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有关规定,按工作职责,逐级确定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资格和职责,避免执法工作中责任不清、管辖不明、越权执法、有利就争、无利就推现象,将执法标准、条件、时限、处罚结果公诸于众,增强执法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落实执法责任,实施目标考核,谁主管谁负责,量化考核标准,切实负起责任,对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视其后果的严重程度,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对执法人员给予批评教育,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处理。

4、推进《行政复议法》贯彻执行。行政复议是行政部门内部自我纠错的重要监督制度。文化行政部门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必须依法受理,要重依据、重证据、重程序,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纠正不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三)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做到有错必纠

在我国监督机制构架中,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监督是最高层次和最具法律效力的,而政协可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快捷真实地反映意见和要求。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认真配合人大开展执法检查,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正确实施,对在执法检查及来信来访中发现的违法或严重处理不公案件,认真接受个案监督,维护法律尊严和人民群众利益,对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分析实际情况,结合法律法规规定,提出可行的对策措施,精心办理及时答复让代表和委员满意。

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是外部监督链中两个重要环节,文化行政部门要做到不干涉人民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对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范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受理原告的起诉,要坚决支持,对审理中发现的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违法不当等问题坚决纠正,对司法建议认真落实,自觉履行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判决和裁定。文化行政部门要及时将查处的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案件相关信息报送检察机关,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便于其开展立案监督工作,对检察机关认为构成犯罪的需追究刑事责任的建议,文化行政部门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积极支持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案件提出的抗诉,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3

关键词:行政监督;缺陷;对策

在我国,行政监督就是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等主体依法对作为客体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它是我国现代行政管理和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一、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缺陷

1行政监督主体地位不独立

监督主体的独立性是任何形式的监督所必需的条件。而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主体的独立地位却往往受到侵蚀。第一,权力机关的监督主体地位受影响。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受其监督并对其负责,但在实际上,人大的行政监督作用远没有如此力度。第二,司法机关的监督主体地位不独立。从宪法地位上,各级司法机关与同级政府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财政花费要靠同级政府通过预算拨付,这使得它们在经费、工资、福利等方面都要仰政府的鼻息。在此情况下,让司法机关把行政监督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实在难以想象。

2有关行政监督的法制建设不足

严格说来,行政监督就是一种法制监督,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支撑。尽管我国立法机关在健全行政监督法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当前有关行政监督的法制建设仍然不足。一方面,有些重要的关于行政监督的法律没有制定出来,另一方面,有些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行政监督只是宏观性的,缺乏微观的操作性规定。

3行政缺乏透明度

行政透明或政务公开,即“阳光行政”是现代行政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行政监督的前提。没有政务公开,公众在对权力的运行状况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所谓的行政监督。但问题的关键是,当前缺乏政务公开方面的立法,没有硬性规定要求有关行政部门或人员公开其行政运作过程。并且也没有立法赋予公民对政务活动的知情权。这就为暗箱行政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宪法学的角度讲,暗箱行政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不利于公民监督和公民参与,往往是滋生权力寻租和其他行政腐败等丑恶现象的温床。

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措施探索

1不断探索强化行政监督主体独立性的途径

第一,保障权力机关监督的独立性。一方面,保证各级人大最高领导人进入同级党委的核心圈子,其地位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同级政府最高负责人在党委中的地位,比如可以试行党委书记兼任同级人大主任;另一方面,探索实行人大代表常任制,保证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更深入地进行行政监督。今年全国人代会上,代表们关于人大代表常任制的提案是个良好的开端。第二,加强宪政,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切实落实宪法的有关规定。宪法规定,人大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由其产生并对其负责,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宪法地位上是平等的。但实际的行政操作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些规定,出现行政“独大”现象,使得行政监督出现困难。另外,还需要解决司法机关在财政上依附于政府的问题。

2继续加强法制建设,保证行政监督有法可依

当前我国在行政监督方面的立法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足。因此,应该继续努力,加强该领域的法制建设,一方面制定出当前还没有但确实需要的诸如《监督法》、《新闻法》、《政务公开法》、《反腐败法》、《举报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等法律,保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现有的但在操作实施中发现其确有不足的相关法律。另外,当前行政方面的一些诸如政府采购制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收人申报制度等在各个地方标准并不统一,有必要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将它们统一起来,提高其权威性和规范性。

3提高行政透明度,全面推行“阳光行政”

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问题及对策 篇4

行政监督, 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它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 是国家行政活动依法进行的有力保证。因此, 强化行政监督效能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国情的行政监督机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革, 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在形式上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 在实践中保障了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我国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 预防和纠正了行政工作中的失误。但是, 在其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 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 研究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的措施, 显得尤为重要。

2 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到现在, 从总体上说, 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是较全面、有效的。但是,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发展较晚, 并且整个监督体系庞杂,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行政管理中的政令不畅、寻租腐败等现象正是表明了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行政监督主体缺乏应有的地位与必要的独立性

“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 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但是, 我国行政监督主体的地位却不独立, 导致缺乏监督力度。在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 设置在政府内部的行政监察机关, 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 在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下, 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内部监督机构往往难以从全社会和宏观上实现监督, 从而使监督陷于一种两难境地, 严重制约了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另外, 在行政机关外部监督体系中,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理应是最有权威的监督。但目前人大监督是法律地位高而实际地位低, 人大也未能真正独立行使监督权力, 突出表现在“监督机构不健全, 监督措施不得力, 监督效果不理想”。

2.2 行政监督形式与内容单一化, 缺乏有效的全程监督

对于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只有三者全方位有机结合,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将监督的重点放在事后监督, 经常是问题已经发生, 并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 才开始进行查处, 这就忽略了事前监督的预防功能和事中监督的调控功能, 使监督工作陷入消极被动的局面。另外, 在监督内容方面, 我国的行政监督比较注重违规行为, 而忽视对非最优行为的制约。因此, 容易造成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2.3 监督主体过多, 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缺乏整合力

我国全方位立体的行政监督体制, 要求监督主体多、渠道多, 目的是避免权力的“绝对化”。但是, 由于没有对各种监督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 这些相互独立的监督机构, 因为职能不明确, 造成了职责权限不清, 职能交叉重复, 缺乏沟通和协调, 推诿、扯皮, 最终导致重复监督或监督工作无法开展。这必然损害了行政监督的权威和效率, 削弱了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

2.4 行政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致使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 它必须依法进行, 否则就会导致监督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国行政监督立法不够完善, 监督法律制度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 缺少重要的监督法律、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和必需的监督法律法规。近年来, 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关行政监督的法规、法律和政策, 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等, 但是并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第二, 在现有的法律中有关监督的规范不完善, 缺乏明确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第三, 对相关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法律比较少, 部分领域甚至是空白。第四, 一些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这就造成一些秉公办事监督人员在执行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而遭受伤害。

2.5 行政监督缺乏开放性和透明度

在我国, 由于行政活动的公开化程度不高, 如“暗箱行政”、“报喜不报忧”等现象, 造成了政务公开的缺失, 而政务公开和透明正是行政监督的前提, 由此就导致了监督信息的不平等、渠道的不顺畅, 从而造成行政监督难以发挥实效。

2.6 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承担者和实施者, 因此, 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监督的质量。在我国, 部分监督人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一些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其次, 思想素质不到位, 表现为不坚持原则、贪污腐败、监督不当或放弃监督。这些问题阻碍了行政监督的有效开展。

3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举措

综上所述,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 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 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 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我国行政监督加以改革,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 提高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有效的行政监督必须要求监督机构相对于被监督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不受监督对象的制约,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具体做法为, 建立并实行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因为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实行的双重领导制在发挥优势的同时, 具有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弊病, 易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 从而使监督不能发挥真正作用。所以, 必须要提升行政监督部门的地位, 将其从行政机关中独立出来, 保证它的权威性, 从而能够公平、公正的进行行政监督, 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3.2 构建全程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要做到“未雨绸缪”, 要重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改变之前“亡羊补牢”的做法, 这是行政监督的根本任务所在。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效结合, 既做好预防工作, 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并且要严惩违法乱纪行为, 最终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

3.3 加强各监督主体的整体协调, 增强行政监督的整合力

我国的监督机构的现状是机构分散、权责不明, 缺乏沟通和协调, 因此, 必须要明确划分各个机构的职责。具体做法包括:首先, 通过立法出台有关协作方面的制度, 有力地保障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其次, 建立专门性的协调机构, 指导、协调各个监督机构的具体工作间的相互配合。再次, 建立严谨的监督网络, 利用高科技互通信息, 联合工作, 增强我国行政监督的整合性。

3.4 健全行政监督法律体系, 实现行政监督的法制化

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既是对行政监督权力及其行使的规范, 也是这种权力及行使的保障。所以, 加强行政监督方面的立法,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是我国行政监督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只有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行政监督的职责、地位以及工作程序等, 才能使行政监督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有效性, 促进勤政廉洁政府的建设。

3.5 提高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政务公开是指在国家政务活动中, 凡是涉及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事项, 只要不属于国家机密, 都应向社会和群众公开, 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首先, 要做到政务公开, 这样才能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开和透明, 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其次, 重视外界媒体的监督, 无论是监督主体还是监督对象, 都要自觉接受来自于外部监督。对内而言, 要通过有效的信息网络, 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 宣传报道行政决策, 接受来自民众的监督。对外而言, 要坚决曝光违法乱纪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行政的公开和透明。

3.6 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 是提高行政监督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全面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工作业务能力以及道德思想素质, 加强自身修养, 严惩违法乱纪行为, 从而提升行政监督整体功能。

4 结 论

总之, 行政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行政职能实现的保证, 它的目的是使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防止权力的滥用, 从而提高政府效能, 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 加强、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仍然是行政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 必须要从完善体制、加强立法、提高人员素质、重视配合协调这几个方面入手, 使行政监督科学、法制的有效开展, 真正达到行政监督的目的, 从而推进行政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 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保证。

摘要:行政监督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正处在一个制度化、机制化的发展过程当中, 从总体情况看, 它是适合国情、是有效的, 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缺陷,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完善的路径和对策, 从而为构建我国高效、权威的行政监督体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5

摘 要:行政执法是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的立业之基,行政执法监督是有效开展行政执法的坚实保障。目前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法治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三局合一”新的监管体制下的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试从当前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新体制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高度定位和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对策等方面,思考研究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关键词: 市场监管部门 行政执法 监督机制 思考对策

行政执法是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的立业之基,行政执法监督是有效开展行政执法的坚实保障。随着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市场监管执法体制的调整、职能合并和人员整合,目前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法治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三局合一”新的监管体制下的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

1、监督体系尚未统一。体制调整后,县区工商、食药监、质监三部门进行合并,成立了市场监管部门,但新成立 的市场监管部门仍然履行原工商、食药监、质监执法职能,适用三部门各自的法律、法规。整合前,工商、食药监和质监各机构原来的执法模式自成体系,且运行多年,整合成一个单位后,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不统一等问题凸现出来。行政执法监督目的在于维护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统一性,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等尚未统一,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职责难以履行到位

2、监督形式过于单一。以前行政执法监督形式主要是对行政处罚案件的监督,即通过案件评查等方式对行政处罚案件从主体、证据、定性、适用法律、处罚适当性及程序等方面进行监督审查,但是“三合一”后的市场监管部门对行政许可行为、不作为、乱作为等行政行为还没有找到可靠有效的监督手段。

3、监督合力难以形成。在行政执法监督合力的形成上,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主要由纪检、督查、人事、法制等多个部门负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形成单个部门管事不管人或管人不管事的现状,对于行政执法监督中发现的执法违规问题,往往点到为止,对违规人员的追责不到位。由于无法形成相互配合的监督合力,从而也使行政执法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4、监督公正有所削弱。市场执法监管体制调整后,地方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由于人、财、物管理权的减弱和消失,对下监督的力度有所削弱。因体制变化,地方党委政府安排的任务可能会频繁和加重,市场监管部门将承担更多的综合性的工作,越位、错位问题愈加严重。另外,不正当竞争等逐渐成为执法办案的主领域,大多涉及垄断行业、大中型企业,甚至是地方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划归地方管理后,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相关案件的查处愈加困难,易导致监管弱化。

5、监督内容有待完善。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是否全面平衡、恰当合理,直接关系到行政执法监督的成效。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在执法监督重心的确立上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重实体监督,轻程序监督。大多数监督机构往往习惯于把监督重心放在执法的实体问题上,而对办案程序上是否符合法定要求一般不会做过多的探究。二是重合法性监督,轻合理性监督。监督机构首要关注的往往是执法权的行使是否具有合法性,而对该行为是否合理、公正,则认为这是属于自由裁量权范畴而不必过多监督,或感到不便监督。三是重事后监督,事前和事中监督不够。目前的行政执法监督主要是事后的审核把关和执法检查考评,而事前的执法决策监督和事中的执法过程监督被忽略,缺乏对执法整体过程的动态监督制度。四是重对事的监督而忽略对人的监督。每年执法质量考评中发现大量执法问题,但被依法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却寥寥无几。这种重视执法行为的监督而忽视对行为人责任追 究的监督方式,不但不能有效地纠正已发生的执法过错行为,反而使有些行政执法人员产生“监督无效论”的错误认识,助长执法违法行为的发生。

此外,行政执法监督法律体系不完备,行政执法监督方式方法相对滞后等因素,也是影响市场监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效果的重要原因,是今后在完善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水平同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体制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高度定位

1、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新机制是顺应改革的必然举措。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市场监管部门与经济生活、市场秩序直接关联,与经营者、消费者市场交易双方休戚相关,是政府推动法治建设的“风向标”“民情站”。可以说,行政执法是市场监管部门的生命线,市场监管的核心就是“执法”这两个字。针对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特点,笔者认为,运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提高法律的遵从度,应当从行政执法的实践入手,将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方式方法融入工作实际。目前,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依法行政、和谐监管等方面虽然都做出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市场监管部门在机构调整、职能重组等改革举措方面总是充当先行者的角色,而法律的修改滞后,市场监督执法实践亟待规范,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加强和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对不足之处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积 极应对。

随着市场监管体制的调整、职能的整合和人员的合并,“三局合一”新的体制下,必然带来行政执法权的相对集中,涉及市场监管的行政权力事项达上千,如此众多的行政权力集中在一起,愈加彰显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性。而且,在机构合并之前,工商、食药、质监三个部门的执法都有各自的内设程序,其特殊性相对突出。合并之后,特性必须寓于共性之中。新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要求应通过《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等基本法律来统一与整合这三个部门的执法行为规范,防止政出多门,做法不一,以整体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市场监督管理涉及企业准入、市场秩序、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消费维权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与之相关。改革开放以来,这些领域事故频发。不少事故或多或少与监管执法的缺位与失职有关,也就是牺牲了依法行政而付出的代价。基层执法人员普遍重实体轻程序,执法过程过于简单随意,这是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欠缺的表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纷纷举办依法行政专题培训。这种速成式的短时间培训,推动了行政执法队伍知识的更新,开阔了思路,对于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认识必然有质的提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机制是行为的规范,能否建立和完善新体制下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决定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否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2、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新机制需应当从领导干部抓起。党的十八大以来,掀起了反腐风暴,各种腐败现象触目惊心。腐败的背后,都有法与纪的缺位,都有逾越法律甚至凌驾法律的现象。推行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行政执法监督是依法行政的具体实践,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新机制也不置身事外,应当从领导干部抓起。

现今社会,教育相当普及,不少领导干部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法律知识也不欠缺,但是,由于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一些行政执法过程中难免有人治的因素,形成“人治”的通道畅通,“法治”的通道不畅,这样产生行政执法的主观随意性、个人独断性,领导的行政执法监督思维导向偏移,必然无法以依法行政凝聚团体的共识,无法形成忠于依法行政的法律生态。

市场监管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行政权力也相对集中,其领导干部执法监督思维的养成,尤为重要。身正影子才不斜,一个单位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秉公执法,敬畏法律,遵从法治,上行下效,这个单位依法行政自然是立竿见影。因此,领导干部应养成行政执法监督的思维,做到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执法人员,上上下下,层层级级,在利益复杂化、社会多元化、体制新改革的新常态下,不断建立和完 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都能严格依法行政。

3、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新机制以营造四个环境为基石。作为市场监督管理战线上的一员,笔者认为,在加强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教育,大力提升干部职工法治意识的同时,应坚持以营造四个环境为基石和标准,始终把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融入市场监督管理各项职能工作中。

一是坚持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服务壮大市场主体,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深化工商登记制度、食品药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推进登记便利化,整合规范原分属工商、食药、质监三个部门的行政许可行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政策红利;积极探索并联审批,集群登记,企业托管登记,让改革更接地气;充分发挥市场监督管理职能,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油助力。

二是坚持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确保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营造规范诚信的经营环境。保持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违规违法行为严罚重处的高压态势,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力衔接,做到重拳出击、重典治乱,查处一案、警示一片、规范一方。创新举措,制订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切实有效的执法监管机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举全局之力抓安全、保安全。

三是坚持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作为市场监管执法者,必 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消费者权益的宗旨,进一步整合12331、12315、12365三个平台,完善接诉处置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将消费者投诉举报平台建设成集民意反馈、舆情监控、风险预判、消费警示、决策参考五位一体的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搭建起政府与老百姓沟通的桥梁。同时,把消费者投诉举报工作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社会的“减压阀”。

四是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全力保障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信用监管,扩大信用平台的公众化,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完善监管机制,推行监管“双随机”,随机抽查企业、随机委派执法人员,增强执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加大公平交易执法,破除行业垄断,打破行业壁垒,为非公经济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创造条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分类监管、重点监管,聚焦重点领域,确保食品、药品、餐饮和高危行业生产安全,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对策

1、牢固树立正确的行政执法监督理念。没有树立正确的行政执法监督观念是行政执法监督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因素,当前市场监管部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首先应从观念层面入手,不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教育工作,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重要性认识,提高执法人员自觉 接受监督的意识。市场监管部门应采用各种方式,有计划的、经常性的对包括部门领导在内的全体干部进行行政执法监督的教育培训与考核,具体包括专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教育培训和考核,及执法业务培训中有监督内容的培训考核。通过培训考核,使市场监管部门领导和行政执法人员明确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极端重要性,强化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使全体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崇尚法律、忠于法律,坚持执法为民,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2、着力形成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合力。行政执法监督是全局性的工作,市场监管部门应当从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形成各个监督职能部门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统一的执法监督工作机制。要改变以事为主的监督方法,把监督事与监督人紧密结合,切实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实效性,对经督查确实存在执法过错的执法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执法过错责任。可以断言,追究一个“责任人”要比监督多起案件的实际成效明显。对有违法失职行为的监督人员也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使监督者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3、切实维护公正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督手段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行执法监督函告制度防止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不履 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法定职责。发现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不履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法定职责的,应当依据有关规定提出纠正意见,并发出执法监督通知书,督促其及时纠正,必要时可以直接作出纠正的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等形式防范系统性、区域性执法风险以及克服地方政府干扰、干预行政执法。如发现部门行政执法工作存在普遍性问题或者区域性风险,可以向执法部门发出执法监督意见书,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行政执法活动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等情形干扰、干预的,可以向执法监督部门报告,执法监督部门应当予以协调,必要时可以采取向地方政府通报情况等方式予以处理。这样通过部门联动,来指导、帮助执法人员减少执法办案阻力;另一方面就是防止和防范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出现体制调整过程中执法不力、市场秩序混乱的情形。

4、不断完善规范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一是案卷评查制度。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等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是实践中使用频次较高、范围较大、效果较好、比较成熟的制度。一方面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执法主体合法性,事实是否清楚、适用依据是否准确、证据是否充分、程序是否正当,是否经过法制核审,自由裁量权运用是否适当,罚缴有无分离,是否符合案件办理期限要求,案卷的书写、制作、装订是否规范等。另一方面行政许可案卷评查的主要内容包 括实施许可主体的合法性,行政许可项目的合法性,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适用依据是否准确,受理核准、告知、履行期限等程序是否合规,案卷书写、制作、装订是否规范等。二是要加大行政诉讼败诉案件的审查和问责力度。对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的案件,即被人民法院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或者无效的行政执法案卷必须全部进行评查,以加大问责力度。三是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通过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标准,能够更好地解决同案不同罚、处罚畸重畸轻等问题,降低了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的风险。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6

在当前监督执法工作中,由于执法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能力,消防部门对自身工作也并不重视,也不遵循相关规定,所以本文将对当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当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干部不稳定。现在公安消防机构所实行的是现役体质,根据实际情况,消防监督执法干部在工作中不得不面对交流,而在监督队伍管理中,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然而在不同岗位中,其交流也比较多,所以消防部队对岗位做出了重要的规定。另外由于队伍人员不稳定,执法人员流动幅度比较大,产生了以下两种弊端:一是由于监督执法人员任期比较短,在工作中缺乏长远规划与连续性。二是在业务素质方面,监督执法人员并没有相关的经验与累积沉淀,因此在工作中执法质量就会很难提高。从目前来看,虽然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素质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状,且大多部分的消防执法人员都是现役干部,而接受过系统专业知识教育的并不多,只占少数,其中都是在地方院与消防部队院校毕业的。由于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监督执法干部也都在逐步提高自我监督执法水平,通过自我摸索来增加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要求要有丰富的经验、扎实的功底、活跃的思想,然而在实际中这种专业的人才极其缺乏。另外,在消防监督执法中由于不熟悉情况,导致工作连续受到影响,其执法队伍也很难固定。还有少数的监督执法人员放松了工作学习,无法总结执法经验,累积不到相关知识,不熟悉行政执法程序,不掌握调查取证的基本方法等等,这些情况都严重的影响了消防监督执法的质量。

将“重罚轻纠、以罚代改”的现象消除。消防监督执法的根本目的就是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和整改火灾隐患的问题,其过程不仅是发现问题,其更要解决问题。所以要避免火灾的发生,就应该依靠消防人员经常性的、主动地并且深入的进行开展有效地监督检查工作,将各种消防违法的行为进行有效且及时的制止。然而在实际中,大多部分消防办案单位只注重罚款,不会对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进行重视,也很少采取有效地措施,不能及时的对火灾隐患进行整改,会时常走进“重罚轻纠、以罚代改”的误区,降低了处理问题的标准。如在经济处罚后,对该停业的不停业、该停产的不停产等,这不仅将监督执法的效果降低,也对执法的程序难以严格管制。在这种执法方式中,有些人会误认为消防执法只管罚款,不管改正,在这种理念下会给人们带进误区,会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如出现违反行为,在表面也会虚心接受,而在实际中坚决不改,只会推卸给消防部门,如果一直这样延续下去,整个就会演变成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理、精力的过程,还会造成违反单位没压力、领导层没有精力、百姓没有保障力等等。

法律法规建设不全面。由于当前的消防法建设不够全面,所以我国将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并制定了消防法律法规,而消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有的消防法律法规中,消防规定的某方面还是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在法律法规中不能形成互补,其之间缺乏相互配套,例如,将危险化学品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划分应选用国务院令第344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然而由于公安部十八号令《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取消,将导致消防安全容易爆化学物品监督管理没有操作性,监督管理工作会大打折扣。

没有相关法律程序。在消防监督执行管理机构中,有些工作人员还会抱有侥幸的心理,在工作中只图方便的做法,简单的执行,擅自做出处罚,这样不仅不遵守法律法则,还违反了其相关规定。只要有部分人员进行行政诉讼,执法机关将必败无疑,这会严重的影响执法机关的威信,同时形象也会严重损害。而法律文书能很好地体现执法质量水平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其中有些人员和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工作中随心所欲、不知收敛,因此将会导致文书的不规范。以上通过实施《行政许可法》后,其当地消防中队与公安部也进行了统一的法律文书格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还没有一个单位在使用明令废止的法律规定,有的还擅自随意使用支大队制作的文书和改过的法律文书格式。

当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加强改进

在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监督执法是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的神圣职责。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消防部队工作要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保障公安消防部门的良好形象和执行力与公信力。然而在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还影响了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将监督执法工作中的问题采取相关的对策进行解决,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来加强和改进消防监督执法工作。首先我们应先加强消防法制建设,在消防监督执法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加强提高安全消防教育,并做相关的安全培训,让各部门、各行各业以及广大群众做到消防安全常识,履行自身职责和义务,形成良好的消防环境。最后做到加强管理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做到文明执法、严格公正。

在本文中消防监督执法就是指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对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企业所遵循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检查。由于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的问题较多,本文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并为消防安全意识做出有效的提高。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得到大繁荣, 各类建设经营贸易等蓬勃发展, 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与此同时, 各类火灾事故层出不穷, 重特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 笔者做一简要分析, 发现火灾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对消防管理不重视、各项措施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比如, 当前一些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消防管理工作思想上不够重视, 一些单位没有建立健全消防管理机构, 有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身兼多职;一些单位消防管理责任不明确, 制度不健全;甚至为了节约费用使用假冒伪劣产品, 造成了大量火灾隐患。

2 影响当前消防执法的因素

1) 消防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新修订的消防法颁布实施以后, 消防部队的任务更加繁重, 尤其是消防执法领域更为突出。以榆次区公安消防大队为例, 目前, 全区共有人口64万人, 而消防监督员仅5人, 相当于每人要承担近13万人的消防监督执法任务;榆次区作为晋中市主城区, 建筑物 (群) 多、生产经营多、人员流动大, 面对点多面广战线长的局面, 消防监管执法难免存在心有余力不足情况。再加上消防机构现行体制是现役体制, 人员流动量大, 每年都有大量业务骨干转业, 而新增消防执法人员工作经验欠缺、工作能力需要提高,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执法不够规范。

2) 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职能履行不到位。近年来, 公安派出所主要承担九小场所类消防监督检查职能, 同时, 他们还担负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交通管理、一般案件的侦破、户籍管理等多重任务, 相对警力不足, 再加之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欠缺, 导致了其担负的消防工作开展不理想。

3) 强制性行政措施实施困难。新修订的《消防法》加大了对危害公共消防安全行为的查处力度, 取消了消防行政处罚前“限期改正”的前置条件, 并且增加了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明确了罚款幅度。但是新法宣贯还不够, 在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物品扣留等强制措施实施上, 很多单位拒不配合, 而强制措施的执法主体为公安机构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这往往程序繁琐、时间很长、精力牵扯很大, 在此期间, 火灾隐患仍然存在, 甚至发生现场被破坏, 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 而消防监督管理人员却要承担火灾发生后的责任。

4) 地方行政干预时有发生。公安消防部门作为消防监督执法主体, 按照消防法律法规条例标准等进行行政执法, 而地方政府要考虑民生、投资环境、效益等等, 对于消防监督执法方面支持力度不够, 甚至搞平衡, 导致了一些地方重大火灾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 某些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不能关停、责令限期改正。比如, 有的企业存在先建设使用, 后办理消防审核验收手续,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许多先天性火灾隐患。其次, 有的执法者根据地方领导指示或受到工作压力, 对违法建设经营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篡改执法依据, 歪曲法律事实, 进行不公正裁决。

5) 消防行政执法不规范。在行政执法检查中, 一些消防机构过于注重处罚, 却放松了对违法行为的纠正教育、放松了对火灾隐患的整改;甚至超越法定权限行使职权, 越权许可、审批, 造成“乱收费、乱罚款、乱扣押”;有的不按规定程序立案、调查、告知、裁决、执行;有的不按法定程序收集、保存证据;有的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把握不准, 出现对同一种违法行为作出不同的处理结论。

3 解决措施

1)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公安消防机构来说,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各级公安消防党委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重大的政治工作去开展, 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活动, 深刻反思, 查找不足, 从思想上洗涤灵魂, 对党忠诚、对人民群众忠诚。二是要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国家设立这个机构是因为人民群众需要消防机构来指导、管理和服务, 要牢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理念, 坚持一切从人民出发,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带领群众, 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为人民群众执法、用权、办实事、做好事。三是要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切实消除执法简单、粗暴、蛮横等现象, 以公仆的姿态去做群众的工作, 同时要注重疏堵结合, 通过消防行政指导, 彰显公安消防机构的服务宗旨, 有效提高监管效能。

2) 加快实行消防体制改革。一是应该尽快实行防消分离, 进一步理顺消防管理体制, 提高消防专业化水平, 建立科学合理、统一有序的消防体系。可以在公安部统一领导下, 组建新的公安部消防监督管理局, 将公安部消防局的消防监督管理职能划出来, 归并到公安部消防监督管理局, 实行公务员管理, 负责消防监督管理;另外成立由现役消防部队组成的武警消防局, 加挂综合应急救援局牌子, 负责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等工作。消防监督检查、火灾事故调查、建设消防工程审核验收 (备案抽查) 等工作由消防监督管理局负责, 便于社会监督, 也有利于责任追究。另一方面, 由现役官兵负责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等工作, 能充分发挥武警部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素质过硬等优势, 有利于应急救援等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借助中介组织力量, 由他们承担部分消防安全咨询、科技指导、检验检测等有偿服务项目, 快速有效缓解消防部队警力不足的现象。

3)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一是在审批建设环节, 部门之间要保持密切联系, 防止未批先建, 未经许可擅自生产经营, 特别是在消防审核、验收前, 或者公众聚集场所等开业前, 从源头上把好防火关, 防止先天火灾隐患的发生。二是采取多部门联合执法, 避免给企业单位造成负担, 同时避免强制性执法无法实施。三是采取现场办公, 最大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行政干预。

4) 不断提高消防监督人员业务素质。要狠抓业务素质教育, 营造学业务、钻业务的浓厚氛围。探索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探索“能者上庸者下”体制机制, 把业务素质作为重要考量内容。实行定期的岗位培训制度, 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以开展练兵活动为契机, 切实提高消防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执法监督, 通过执法监督检查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当执法出现自由裁量权争议情况, 提交党组进行讨论研究。

5) 始终坚持全民消防。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 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消防安全责任, 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消除火灾隐患;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消防安全技能, 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消防的热情, 掀起全民关注消防、参与消防、热爱消防的氛围。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S].

[3]张玲.浅析消防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J].司法实践, 2014 (4) :53-54.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8

一、我国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应该与时俱进,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我国的《消防法》来看, 具体的消防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 且部分消防法规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不能有效满足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 部分的法律规定已经不能满足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要求。由于防火材料、节能材料、智能化建筑发展速度非常快, 出现了大量的新设备和新工艺, 然而这些并没有对应的法律条款进行规范, 难以进行有效的推广应用。比如, 现行的规范并没有详细规定相关的哈龙替代系统。

第二, 监督执法的法律依据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法律制度都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消防法》也是如此, 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不足的问题。考虑到《消防法》属于较为年轻的国家法律规定, 这样的背景下, 在制定过程中, 就会存在不够完备的地方。根据现状, 只能通过规范性文件或者地方性的政策和法规作为有效的法律补充依据。但是, 各个地方的法规政策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对于消防执法具有一定的障碍。所以, 应该从立法的角度, 结合实际, 让基层执法部分能够有效通过反馈等方式, 保证消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 消防监督体系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步伐, 应该快速发展。纵观我国的消防监督执法历程, 原有的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是, 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 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 体现在消防监督体制较为落后, 不能有效促进我国的消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比如, 在相关的消防行政处置程序、相应的设备的检测维护方面、相关的施工管理在《消防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 仅能从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政策法规中去找寻, 这样就不利于消防监督执法部门开展高效的工作, 不能保证消防事业进一步发展。上述问题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点, 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措施

第一, 保证消防执法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根据新的《消防法》的规定, 消防执法行为的规范问题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比如, 根据实际要求, 对于原有的限期改正的前置性条件在行政处罚中取消。另外, 新的《消防法》还对于处罚以后存在的强制性的措施进行相关增加, 以便能够保证执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能进一步发挥执法行为的效力。通过新《消防法》的强制性规定, 能够对消防违法行为进行有效处理, 保证其具有较强的执法力度。另外, 如果存在相关需要进一步完善或者修订的情况, 鼓励向上级的立法部门进行及时反馈, 以保证不断地对法律系统进行完善。对于立法部门来说, 则应该根据消防工作的新特点和新形势, 通过更新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证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 通过更新的法律法规, 满足施工中的新技术、新材料的需求。保证消防技术规范, 既能符合国情又能满足国际通行的要求。

第二, 基层消防监督执法力量应通过公安派出所进一步加强。对于基层的消防工作来说, 公安派出所则是最为直接的力量, 能够有效地保证基层社会治安以及消防工作的开展。所以, 对于基层消防监督执法来说, 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要求公安消防机关在工作中给予必要的配合。在满足《消防法》的基础上, 开展有效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 同时, 进一步加强消防监督工作。相应的派出所对消防工作的业绩考核制度应该由公安机关进行建立, 这样才能够明确工作职责, 帮助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实现公安消防机构以及派出所的相互联动方式。

第三, 保证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根据《消防法》的要求, 应该保证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证观念得到更新, 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同时, 根据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消防监督人员的培训活动, 这样有利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改变, 保证知识体系结构得到优化, 具有比较长远的意义。我国现在的消防制度, 由于某种原因, 大多都是由部门人员来担当消防监督的工作。相比于别的渠道进行消防监督的人员, 他们往往在灭火管理、灭火救援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业务基础。但是, 由于他们在文化素质方面的限制, 在相应的现代化的消防监督执法业务能力提升方面, 以及在知识体系结构方面,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就要求其对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改善, 以及不断地对消防监督执法业务水准进行强化。消防监督执法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应该从观念上进行重视, 采用正确的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理念, 在工作中, 应该始终贯彻正确的执法观念, 同时, 还应该具备完善的奖励机制, 有效提升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另外, 应该结合实际情况, 有效落实好责任追究制度, 保证及时有效地开展考核及落实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同时, 在出现事故的情况下, 应该追究相关的单位负责人, 进一步优化消防监督执法队伍的建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相应的执法体系、消防体系结构不断完善, 有效地落实好相应的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 这样有利于建设更好的消防监督执法环境。在具体的消防监督工作中, 只要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就不害怕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困难, 万众一心解决问题, 才能保证进一步提升消防监督执法水平。也能有效保障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完善。同时, 应该保证公安消防监督执法队伍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能够掌握信息化的高科技装备, 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满足整体社会的发展, 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我国的消防法律法规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通过不断的完善, 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繁荣。

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 结合我国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重点论述了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措施, 希望对今后的消防监督执法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消防监督,执法能力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勇.浅谈如何做好县域内的防火监督[J].法制与社会, 2013, (22) ,

[2]苏继林, 王会刚.试论防火监督工作困境与出路[J].地球, 2015, (09) .

[3]葛建伟.如何实现消防防火监督工作新发展、新突破[J].科技传播, 2011, (21) .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9

1 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模式没有明显改变

为更好顺应公共卫生系统的改革, 在2000年年底, 我市将两区的卫生防疫站与市卫生防疫站三家单位整合, 在此基础上重新分成辽源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辽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两家单位。重新组建的二家单位的工作内容和运作模式, 大体上和原来的卫生防疫站期间没有实际太大的区别, 不论是从工作的性质、效力、级别、范围上还是对资源的利用方面, 都与防疫站时期极为相似, 主要表现为交叉职能, 不分职责, 效率低下。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进展相对迟缓, 影响了卫生监督工作质量, 效率和对外形象。

1.2 经济利益对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影响、损坏

卫生监督工作代表着政府的形像, 是政府行为。是政府行政职责, 即不可能运用市场机制调节, 也不可能利用竞争调控。为了保证各种日常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各级政府一定保证足够的经费使用和卫生监督人员的合理补贴, 以及完善卫生监督单位的执法办工条件。但是随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各级财政部门对卫生监督机构的投入连年下调, 为了生存和发展, 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追求一些的经济效益。目前, 在社会效益尚无准确的衡量标准, 以及各级政府投入不能满足的情况下, 卫生监督执法单位采用适当专业技术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 社会效益被忽视的现象非常突出, 经济利益变成执法工作的出发点。甚至某些卫生监督执法单位, 在工作计划中以经济指标为核心, 开展工作以经济利益为主;评选年终先进科室的时, 将没完成经济指标作为首要条件一票否决;竞选岗位时, 也以经济指标多少作为指令性标准条件;对每名卫生监督员则以创收奖金作为激励政策;更有甚者在监督执法工作中, 即使发现了严重的违法案件, 也不予以处罚, 而是收了监测费就了事, 听之任之。严重损坏了法律的严肃性, 损坏了卫生监督执法者的形象。

当前我市卫生监督执法单位仍然需要收取服务费来补充经费的严重不足, 还应继续开展有偿服务, 是必造成工作投入的不均衡, 收入多的多干, 收入少的少干, 没收入的工作甚至不干。严重亵渎了公共卫生监督执法的宗旨, 损害了卫生监督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严重地损坏了政府名声和形象。

1.3 在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 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

表现为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 行政处罚对相同的违法行为作出过轻或过重的两种不同结果, 卫生监督工作的执法人员对法律理解的局限性, 和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一些不良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现象;有些执法者故意违反效率原则或者由于某些不正当动机造成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使具体行政行为超过有效时限而得不到相应的处罚结论性;一些与卫生监督执法者有亲属、同学、朋友等关系, 或考虑相对人的社会地位, 政治背景等因素, 对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不一致的处罚, 甚至公开进行违法活动, 视而不见, 放任其违法行为继续下去;个别执法者将人民赋予的权利作为捞取好处的资本, 以执法的名义进行敲诈勒索, 收取钱财, 明目张胆地滥用自由裁量权。

2 卫生监督执法的对策

2.1 加强领导, 深化改革

完善法制体制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是我市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将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加强投入、调整资源、充实力量, 建立规范合理的卫生监督执法体制运行和保障机制。通过卫生监督体制深度改革, 明确了权责建立、规范行为、有效监督、保障有力的卫生监督执法体制, 避免了以前的政事不分的现象;同时完善了领导班子建设, 调动了政治觉悟强, 业务水平高、工作作风硬的监督员充实到领导岗位;不断完善内部调整, 加大了监督执法工作的软件和硬件投入, 改善了工作条件, 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2.2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卫生监督员整体素质

2.2.1 加强卫生监督员思想教育

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卫生监督员观念转变, 认识提高、思想统一、增强依法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全面实施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立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2.2 加强卫生监督行风建设

树立卫生监督执法为民的观念加强廉政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教育。教育广大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牢固树立卫生监督执法为民的观念。

2.2.3加强卫生监督员业务学习

创造学习气氛, 提高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水平教育广大卫生监督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灵活可操作的实践能力。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随时更新的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科学文化知识, 尽快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依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因此, 通过建造学习型集体, 建立共同的长远目标, 制订学习教育等各项鼓励机制, 充分创造学习气氛, 为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3 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作为各级政府部门, 要保证财政对卫生监督执法单位和执法工作的投入, 保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及监测经费及时足额投入, 才能保证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提高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效率和监测准确性, 保障社会效益的提高。

2.4 加快建设卫生监督机构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10

关键词:行政监督,公民参与,参与困境,法制环境,公民社会,政治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事务不断增加, 政府作用日益凸显, 其权力已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没有监督的权力是最危险的权力” (1) , 根据公共选择学派观点, 政府机构本身就不是一个没有自身利益的超利益组织,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 在行政过程中权力寻租、违法行政等行为会不可避免地产生, 这就使行政监督显得极为重要与必须。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监督主体依据法定权力和程序对被监督对象的行为实施督导和控制的一种机制”, (2) 它贯穿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始终, 对于规范政府行为, 保障依法行政, 提高行政效率, 促进行政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公民参与行政监督的必要性

行政监督具体包括行政监察、审计、政党监督、司法监督和公民参与监督等几个方面, 而这其中的公民参与监督在整个行政监督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及意义。

首先, 公民参与行政监督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在我国, 腐败问题很可能成为危害今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最大隐患。要消除腐败现象, 关键就是要实现政治系统的透明性, 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监督功能, 不断加强和完善公民参与行政监督, 让公民来监督政府和官员, 进而消除中国政治肌体中的腐败顽疾, 使社会真正达到稳定、和谐。

其次, 公民参与行政监督是现代政治民主的体现。在当今社会, 民主与法治已成为政府政治过程中的根本走向。公民参与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 “真正的民主, 需要通过‘公民不断的参与’, 方能领略什么是民主, 在心理上融会和建立民主作风, 在行为上获取民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 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运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3) 而这种公民参与理念和诉求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 就是要求实行民主行政, 即赋予公民参与行政过程的权利, 尤其要赋予公民充分的监督权。

第三, 公民参与行政监督有利于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在我国, 不论是监察、审计、复议等自律监督, 还是立法机关、政党、司法机关的他律监督, 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被视为体制内的监督。这种仅靠不同公权力组织的监督或公权力组织的内部监督, 其实质是公权力组织及公务人员行为结果的矫正、惩处机制。这就很难解决“监督者之监督”这一制度性缺陷。因此, 要发挥体制内监督的作用就需有一种强有力的体制外力量对其加以制衡, 公民参与正是这一力量的最好体现。公民参与行政监督, 对政府机关的监督行为予以监督, 可以促使政府官员转变对公民的冷漠态度, 平等地参与到协商对话的平台上来, 认真倾听公民的声音并对公民的话语作出积极的回应, 实现民主、规范的行政, 保证体制内监督能真正起到作用。

二、公民参与行政监督的困境

在我国, 虽然也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在加强和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然而, 就实践来看, 在行政监督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许多困境。

(一) 公民参与行政监督的制度困境

虽然法律赋予了公民参与行政监督的权利, 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大打折扣,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不完善造成的。首先, 在政治上, 政府和公众存在着明显的强弱悬殊, “以权利制约权力” (4) 难免会力不从心, 加之各项权利的制度设计很不完善, 监督效果非常差。其次, 在经济上, 政府掌握着庞大资源, 公众无论如何也是难以与之相比的, 而监督过程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监督成本。漫长的诉讼时间、较高的费用支出等, 对于处于弱势的公民来说必然难以承受。因此, 公民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就受到限制。第三, 在信息上, 政府的行政公开化、透明化虽然是依法行政的要求, 但我国许多行政行为难以做到公开化, 这就使得公民与政府之间陷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公民在对政府行为的认知判断上受到限制, 因而, 监督也就流于形式。

(二) 公民参与监督的政治文化困境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 (5) 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通过几千年封建王权的不断强化, 逐渐形成了以家长本位、权力崇拜、自律诉求为特征的政治文化价值。这种政治文化塑造了国民的臣民性格和顺民意识, 而这种潜在的性格和意识是很难改变的, 虽然近几年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不断觉醒, 但在很大程度上, 公民的自主参与意识还不够。

由于我国公民的政治文化与参与型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受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 公民参与型的行为模式很难实现。因而, 在行政监督过程中, 公民参与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就陷入了一种矛盾的文化困境中, 因此, 在这种状态下, 公民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就难以保障。

(三) 公民组织化参与监督渠道的困境

公民的组织化参与监督是指公民个体有组织、有联合地参与行政监督。组织化参与监督可以弥补或克服个体性参与中因资源不足、力量薄弱、缺乏理性等导致的参与水平低下、参与效果较差等不足。组织化参与不是相关个体间的简单联合或聚集, 其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且长期存在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组织载体。而以非政府组织 (NGO) 、非营利性组织 (NPO) 等为代表的民间组织无疑是最好的承接载体。同时新闻媒体机构也是公民组织化参与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 公民可以向新闻媒体机构反映政府在行政过程中的违法或不当行为, 通过新闻媒体的曝光来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然而, 在我国, 大部分社会中介组织存在着许多缺陷, 具体表现在其具有“官民二重性”, 即一方面作为“公民的社会组织”独立于政府, 为广大民众服务;另一方面又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地位上, 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呈现被管理与管理关系;在经费来源上, 社会中介组织结构不合理, 自身融资能力差, 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另外还有许多民间社团组织分散, 内部管理混乱, 诚信缺失。社会中介组织的这些弊端使得公民通过其参与行政监督时困难重重, 难以奏效。同时, 由于我国新闻媒体机构是公共权力的“喉舌”与“传声筒”, 其自身没有独立性, 因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公民很难通过其来对政府的行为予以监督。

(四) 公民参与监督能力的困境

公民的参与能力 (6) 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还包括行政参与能力。公民参与监督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监督效果的好坏。然而, 在我国, 公民的参与能力还比较低, 尤其是参与监督能力还不尽人意。

在我国, 不论是公民的整体素质, 还是公民的参与理性都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方面, 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在面对专业性较强的行政行为时, 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信息掌握的不完全, 公民监督也就成了一句“漂亮的口号”。另一方面, 当某项行政行为与公民切身利益存在直接关系时, 公民对于参与的态度, 可能并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而是凭着一时冲动, 甚至会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而进行参与监督, 这种缺乏理性的监督, 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会影响以后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公民对于行政行为关注的视角偏重于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和短期利益, 这与行政行为所强调的宏观性和长期性无疑是相悖的。反映在行政监督上就是公民都希望“搭便车”, 很少会有人为了公共利益而去监督政府行为, 因为这种监督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这种不理性的公民参与监督势必难以起到真正作用。

三、公民参与行政监督困境的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在我国, 公民参与行政监督面临着诸多困境, 如果不能予以妥善解决, 必然会影响到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 甚至也会阻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因此, 为加强和保证行政监督中的公民参与, 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一) 优化法制环境, 倡导依法行政

为保障公民参与行政监督的可行和有效, 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这一方面可以保护公民个人权利, 为公民参与提供制度环境, 从而保证公民参与的权利和渠道的畅通, 促进民主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公民的参与行为, 使参与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 完善制度设计, 保障合理参与

健全完善的法律是保证公民有效参与监督的前提。首先, 要在实体上规定公民参与行政监督的具体法律制度。如扩大行政复议范围、健全行政复议的配套制度、明确规定复议不加重原则;要明确公民参与监督的程序性要求, 使公民通过合法的程序能够便捷而有效地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予以监督。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公民只有掌握了充分的信息才能对政府的行为予以监督, 在不了解政府决策、决定的事实根据、形成过程、基本目标、预期的成本和效益等情况时, 就很难对政府的相应行为进行监督, 公民参与很可能就只是一种走形式、走过场。

(三) 培育公民社会, 树立民本意识

公民参与行政监督作为规范政府行为的一种体制外力量, 必须有一套能与政府力量相制衡的机制来保障, 否则, 很难发挥作用。而公民社会是“国家和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的总和”, 其具有“非官方性, 即这些组织是以民间形式出现的, 它不代表国家或政府的立场;独立性, 即它们拥有自己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 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 无论在政治上、管理上, 还是财政上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政府;自愿性, 成员的加入完全出于自愿。” (7) 这就决定了公民社会可以“使社会个体摆脱对国家和政府的依附地位, 成为自由自主的社会因子”, “推进社会群体的分殊化过程, 从而促进政治系统的政治参与” (8) 。因而, 公民社会的培育, 对于公民参与监督有着重要意义。

(四) 提高公民素质, 增强参与能力

加强对公民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公民参与的知识素养, 使其熟悉相关的政治法律知识;提高公民参与的道德素养, 培养其参与的心理素质;提高公民参与的实践能力, 学会正确处理公民参与中的实际问题, 有效地发挥公民的参与角色的作用。

此外, 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还可以为公民参与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是制度之母, 民主和法治是外在的制度体系, 它们需要与内在而无形的公民文化相适应。在社会的宣传教育方面, 要着重加强新闻舆论的引导, 使公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塑造独立的政治人格;加大公民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让公众真正充分了解政治体系, 提高公民对政治体系的信赖感和支持程度, 使公民对参政议政的理解由朦胧走向自觉, 以此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四、结论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公民参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而行政监督领域的公民参与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法治国家、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又有着积极意义。因此, 在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公民参与困境时, 一定要积极谋求解决对策, 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以真正发挥公民参与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亚平.行政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俞可平编.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4]沈亚平, 王骚主编.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5]沈亚平.公共行政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6]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7]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经济管理管理出版社, 2004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11

一、委托行政执法的界定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行政执法是法律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无论行政机关还是其他行政主体,都应亲自行使行政职权。但是,当某些行政主体因受条件限制或由于存在特殊原因,无法亲自行使某项行政职权,难以负担起某方面或某项行政管理任务时,或者为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则可以通过实施行政委托,由其他组织代其具体行使行政职权,以达到行政管理目标。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1]。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2]。根据这两部法律的规定,委托行政执法是指具有法定职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将职权范围内的行政执法事项全部或者部分委托给某一组织代为行使,受委托组织在行政委托机关委托的职权范围内以行政委托机关名义行使行政执法权,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组织的行政执法行为依法承担责任的行为[3]。

二、委托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委托行政执法的存在十分必要,不过目前委托行政执法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委托行政执法主体扩大化现象严重

委托行政执法中的委托机关必须是具有法定职权的行政机关,受委托组织也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委托行政执法主体扩大化现象十分严重,随着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变化,有的地方诸如广电、文化、畜牧、农机等行政部门已经转换成事业单位。由于出于公共管理的需要,这些单位仍在行使着行政管理的职能,在委托行政执法活动中继续承担委托人的角色。受委托组织也往往不具备法定资格,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接受行政许可,实施委托事务的机关只能是其他行政机关。但是在我国人大进行执法检查中发现,文化、林业、水务、卫生等行政机关仍将一些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委托下属事业单位实施。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权只能委托给符合条件的组织来行使,不能委托给不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条件的组织行使,更不能委托给个人行使。而在目前委托行政执法中,有的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情况下随意委托其他组织实施执法活动,甚至委托不具备资格条件的组织和个人执法,出现了受委托组织扩大化现象。

(二)委托行政执法程序疏于规范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委托行政执法要履行有关书面手续,属于行政处罚的,要向同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属于行政许可的,要向社会公告。但是从我国人大进行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情况来看,有的行政机关在实施委托执法时,与受委托组织之间不办任何书面委托手续,仅作口头交代,或者以内部文件的形式通知委托执法,有些委托书内容过于简略,对委托执法的依据、事项、权限、范围、期限、法律责任规定得不明确不具体,存在委托事项和权限期限不明、责任不清的问题,致使执法的随意性增加,责任难以划分。

(三)委托机关对受委托组织执法活动监督指导不力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受委托组织不是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执法。但在实践中,一些委托机关委托其他组织执法后,对受委托组织的执法活动放任不管,既不监督,也不进行业务指导,出现了一些受委托组织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和行政收费中不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而以自己的名义下达决定,甚至滥用行政执法权、不按委托规则办事以及执法水平不高的现象,影响了行政执法目的的实现,损害了委托机关的权威,实际上也是对委托机关合法权益的侵犯。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目前委托行政执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解决:

(一)规范委托行政执法

首先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制度。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由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非行政机关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合法委托,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要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没有取得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4]

其次是委托行政执法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进行委托,必须有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明确规定,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委托的是符合条件的组织,该组织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依法成立的,具备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条件,经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是具有熟悉受委托执法事项的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知识,经培训符合上岗条件、有能力行使执法权的正式工作人员;三是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相应的人力、物力、技术设备等条件,能够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5]。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委托实施行政许可,受委托人必须是其他行政机关,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接受委托后,受委托机关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受委托机关仅能从事执法工作,不能行使行政审批权力,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审批属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6]。

2011年6月30日通过,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的执法主体进一步进行了规范,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7]。

第三是规范委托行政执法程序。委托行政执法的程序,应包括行政委托机关与受委托组织签订委托书、委托书的备案和公布、委托行政执法的实施和具体行政行为备案等环节。

第四是严格委托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行政委托机关需要加强对受委托组织的监督和指导,定期进行指导、检查,发现违法或不当之处,应责令其纠正或予以变更、撤销,必要时,可以终止委托或变更委托。

(二)加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

监督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依法行政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为落实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规定,各地也相应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予以适用,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1月28日通过《甘肃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09年7月31日通过了《甘肃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0年7月29日通过《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对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监督职权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为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指导。

加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在具体实施中首先要落实好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及时向人大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人大常委会要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及时组织力量审查政府报送的规范性文件。一旦发现有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委托行政执法,要及时向政府提出监督意见,以便从源头上堵塞行政违法行为。

其次是听取和审议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报告,对相关委托行政执法进行监督。人大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有关机关的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审议的意见和建议,回答询问。人大常委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决定情况的报告,由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是通过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和专项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等形式对委托行政执法进行监督。对在执法检查以及接待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中,发现的违法或严重处置不公的行政委托执法案件,要及时进行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错案和执法过错的监督,要依法追究执法过错人员的法律责任,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依法行政。

第四是要监督和支持司法机关对重大违法委托行政执法案件的查处和审判。司法机关对行政执法具有法定的监督职能。人大常委会要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大力的支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的法律监督作用。

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通过人大常委会公报、人大常委会网站、新闻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宣传、报道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活动。

总之,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当今中国社会管理体系中行政执法占据重要地位,委托行政执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有助于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不失为社会管理创新应采用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委托执法越来越多,在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规范委托行政执法特别是加强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行使,对于完善这一活动十分有益。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

[2][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四条。

[3]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訟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45页。

[4]《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4年3月22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行政执法监督对策 篇12

国家公安消防机构为了保障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相关的国家规定对各个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团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 针对一些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 责令其改正, 即可称为消防监督执法。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展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特别在国家新颁布实施《消防监督法》、《消防监督检查规定》之后[1], 消防监督工作的展开面临着一个新的局面。

二、目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执法程序混乱

目前在我国的消防监督执法人员中,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执法人员对执法工作的内容以及业务不够熟悉, 对处罚程序认识不深。例如, 在实际进行执法工作时, 对一些个人、单位责任人以及这个单位的处罚时, 弄不清楚这些行为应该使用哪一个法律条例来做依据。甚至有一些执法人员不了解立案、调查取证、权利告知、处罚呈批和下发决定书的顺序[2], 或者不具备处罚前置条件的情况下就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并且在当事人申请复议时, 不清楚人为火灾与自然火灾的认定与处罚间的关系以及人为火灾与自然火灾的责任认定, 应该向那一些上部门申请重新认定。

(二) 监督执法力度不足

在实际展开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执法人员对业务的不熟悉, 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没有得到惩罚。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 这是对违法违规者的纵容, 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不重视, 执法力度不足, 给监督执法部门带来了影响。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知法犯法, 对一些消防隐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是由于受到一些企业或者部门的诱惑, 所以对这些组织特殊对待。由于消防监督部门相对来说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部门, 所以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在展开监督执法工作时, 也应当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

(三) 相关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

有一些消防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与专业素质, 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日常消防监督工作的展开。甚至有一些执法人员对消防知识结构的认知不高, 在执法过程中不能真正掌握与运用消防知识。或是存在不敢管、不会管, 执法不严, 要求不高的状况, 发现不了一些安全隐患和问题。

三、改善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对策

(一) 改善执法制度

消防监督执法制度的建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基本制度的完善。例如重大工程项目消防论证、火灾事故调查、建筑工程消防审核与验收评定、消防行政处罚、消防监督检查等制度的完善。 (2) 执法责任制度的完善。对消防监督执法部门的每一层级的责任与权利进行具体安排, 让每一个执法单位与执法岗位都能够明白自身的责任与权利[3]。要将监督执法的每一个步骤、相关的法律文书等方面的责任都具体全面的落实到执法人员身上。要求执法单位的行政负责人负起本单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责任, 对于本单位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执法过错, 承担应有的责任。对于一些不能严肃执法的人员进行适当的惩罚。

(二) 加强执法的监督力度

针对我国现阶段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的不足, 加强执法的监督力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全面贯彻落实新《消防法》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一个消防法律体系[4]。利用政策和方针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质量和效率进行全面监督, 并且通过相关规定对执法单位内部的腐败行为进行监督。对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时, 不仅要重视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还要重视下级对上级, 部门对部门, 员工对员工之间的监督, 从上到下营造一个良好的监督氛围, 互相监督, 互相促进。同时还要针对执法工作的开展进行透明化处理, 对执法部门的执法程序、执法内容、执法过程进行全面的公开。对广大的人们群众发出邀请, 邀请人民对执法人员的执法工作进行监督。除此之外, 对于新《消防法》中的一些较为模棱两可的条例, 再进行进一步的精华巩固[5]。力争做到有据可循, 有法可依。甚至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执法监督队伍, 对执法人员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公平, 公正, 公开。

(三) 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

针对一些执法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情况, 可以通过对在职人员定期的培训与考核来改善。运用一些必要的消防知识教育、消防技能培训以及定期的考核来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或者是在社会上招收一些这方面专业的人才, 再进行一定的培训上岗。建设一支素质高, 技能强的消防监督执法队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虽然目前我国的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但是在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加以改善, 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氛围, 便能为保障国家的经济建设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振华.当前消防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0 (24) :185.

[2]朱本韶.试论如何改进和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5) :177-178.

[3]张虎南.当前消防监督执法中若干问题的处理建议[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0 (06) :33-35.

[4]蓝碧生.现行消防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意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S1) :118-121.

上一篇:扁平苔藓下一篇:楼宇自动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