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06

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结合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分析了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并确保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并强化源头监管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目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均是按“不增编制、理顺体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农业行政执法分散于各个基层单位。有的没有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缺乏相应的配套和保障,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4行政执法面临的难点

农业行政执法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相对人、执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同,导致执法难,难执法。有些由于认识不到位,行政执法难以放到应有位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执法机构履职无法独立完成,干扰因素多,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在少数地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管理机构重标识、轻质检,重处罚、轻管理,重外地、轻本地产品现象普遍存在。

2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2.1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将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统一起来,单立机构,专司执法工作,单独行使职能;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只有努力学法,真正懂法,才能守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一些长期有效的制度。使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全社会依法治农氛围的形成。

2.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4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向全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接受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2.5突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组织开展系列执法行动,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对农资生产单位强化重点管理;加强农资信用监管,指导企业建立生产经销档案等,引导连锁经营,建立完善激励和警戒机制;经常组织明查暗访,通报典型案例并予重点回访,对农资市场管理始终保持有力的监管态势;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通过集中执法、专项整治、明查暗访、接受举报等途径,及时掌握违法案件线索,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通过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龙文区从2012年下半年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预算单位账户管理,完善集中支付业务流程,扩大改革资金覆盖面,对区内各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增强了财政支出的透明度。通过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网络操作平台,实现了财政资金全过程网络化运作,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支付流程,各预算单位可通过集中支付管理系统平台实时了解掌握单位财政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并可根据自身需要查询相关数据,使资金收支的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监管之下,增强了支出的透明度,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

2.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简化了财政拨款程序,通过该支付系统,各单位实现了财政资金的网上申请、网上审核以及网上支付,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财政资金自上而下的层层拨付导致的流转环节过多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了资金支付效率。

3.预算单位用款更加理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后,年初预算安排的经费由财政局各业务股室按序时进度下达,专项经费由预算单位根据项目进度申请用款计划,由财政审核后才下达用款额度,因此,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或是财政授权支付,都必须先有用款额度才能办理支付。这样,不但有效克服了过去各预算单位在用款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通过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例和推进单位公务卡改革,加强直接支付业务的审核,有效监督单位财政资金的支出,促进了区内预算单位强化支出规范。

4.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区内单位预算指标、用款计划的执行或资金支付、各种账务处理及年终决算等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各预算单位不断强化财务基础工作,积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升单位财务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水平。

二、预算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改革意识淡薄。受传统支付模式的影响,预算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国库管理改革认识不到位,一些预算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认知观念甚至出现重大偏差,认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会削弱自身单位的财权,令资金使用受限,进而不利于本单位的业务开展。因此,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甚至有抵触情绪,不愿积极学习新知识,改进自身知识结构,业务处理上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导致相应的配套措施无法跟上,财务人员的知识体系和业务技能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单位会计基础薄弱。龙文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取消了会计人员,单位的会计核算由财会业务经办人员到会计核算中心办理,但存在相当一部分财务经办人员不懂财会业务,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财务制度和会计科目都不明白,难以担当单位财务经办人员之任。为顺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快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转轨,克服人员不足的缺陷,龙文区采取将行政事业单位账务全部退出会计集中核算的办法,对部分因机构较小、缺乏财务人员,短期内无法开展会计核算业务预算单位,为保证改革进程的平稳过渡,采取委托代理记账中心记账的办法。由于账务处理系统的不统一,期初建账数据无法衔接,单位为简单化,建账没有区分具体科目和项目,相关数据核对存在空白,影响单位财务报表真实性。预算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没有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未采取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控制措施,重要票据及财务印章交由财务人员一人保管使用,票据的领购、保管、使用记录、备查制度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小单位存在一人可做完支付业务全部流程,提取现金随意性大,银行存款对账不及时,出纳长期不报账,银行存款和现金管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3.会计核算不规范。大多数单位的出纳、会计由单位其他业务人员兼任,会计业务水平普遍较低,对财政资金管理体制甚至是集中支付流程和概念都不熟悉,不能按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办法正确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部分单位对直接支付方式的会计核算存在按支出多少核算收支,年终对账仅核对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对直接支付剩余指标未进行核算,导致单位收入、结余存在差错,影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预算单位普遍存在会计要素要求不严,没有正确区分资金性质和指标来源,存在做“包包账”的情况,年终结转财务处理时,有的单位经常性结余与专项结余只统一设置结余科目不分开明细核算,有的单位虽然分设明细科目,但当年及以前年度经常性结余与专项结余核算不明细、底数不清,容易导致相互拉用,形成隐性挤占挪用专款的违法行为,财务核算质量不高。

4.财政直接支付的比例偏低。尽管财政已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国库集中支付资金范围和支付方式,要求财政统发工资、基建支出、政府采购支出以及5万元以上的专项经费应实行直接支付;但预算单位为了便于用款,跳过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审核环节,在专项经费用款计划申请时,支付方式不会主动申请为直接支付,需财政加强审核调整,导致财政直接支付比例不高。对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发生的各项支出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支付,只是将资金采用直接支付方式支付到各自的基建专户,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缺乏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会计工作的建议

1.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强化财务管理基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单位财务管理重心将从资金管理向全面预算管理转移,这就要求单位主管和财务人员从传统的理财思维和方法中转变过来,注重财务控制标准、财务预测、财务预算编制等工作的理念更新,主动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规定,熟悉财政财务政策,全面了解单位的经济状况,对单位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财务控制标准,做好财务预测等。同时,增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意识和会计责任意识,强化财务管理对辅助决策和过程控制的作用,进一步修订和健全单位内部财务制度,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以应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客观要求。

2.强化会计基础,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对提高会计执业水平、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现实意义。各预算单位应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及自身特点,合理配备既有财务专业知识又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背景的专职财务人员。随着改革的实施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能也不会再是简单的记账,其业务范围将涵盖预算编制、用款申请、计划下达、项目管理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单位财会人员不仅要做财务核算员,还要做具备全局观的预算员。因此,各单位应强化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财务人员后续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强化财务人员更新意识,及时掌握国库集中支付后出现的新制度、新业务、新方法,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网络信息化的要求,按照新的财务核算要求和相关财政政策,做好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3.规范支付方式,健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事实上是根据单位实际设计会计业务运作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而不是单纯依靠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及工作经验或一般的财务管理办法等来保证会计资料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会计控制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会计核算账务处理控制、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控制等等。各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与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业务性质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严格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建立相互联系相互约束的岗位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积极研究直接和授权支付的结构,对照相关规定,注意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支付方式;积极推行单位公务卡改革,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规范单位公务支出报销管理,严格控制和减少现金结算业务。严格按照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设置明细,做好国库集中支付与账务处理的衔接工作,使单位财务信息与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信息保持一致。同时,完善单位内部信息沟通机制,让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和完整地获取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信息;加强指标跟踪和年终对账工作,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以国库集中支付为重点内容的财务制度改革,将彻底打破原有的资金管理局面,对单位强化预算执行、规范财务管理、提高理财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鉴于此,区内各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强化国库改革意识,不断提升自身财务管理能力,为本单位总体运行提供稳定的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炼.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构想[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7,(4).

[2]张军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西部财会,2005,(8).

[3]温美琴.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7,(7).

[4]朱莹莹.浅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经济,2012,(4).

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环境执法;县级环保;环境执法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52-02

县级环保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保执法体系的基础,是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重要手段。当前县级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使许多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应有查处,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未能很好地落实。在依法治国,强化依法行政的今天,如何加大县级环境执法力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笔者根据在基层环境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县级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推进县级环保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执法力度不够

目前,县级环境执法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建设项目管理力度不大,审批权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排污收费力度不大,存在人情收费、协议收费、随意提高或降低征收标准,执法的严肃性不够等现象;一些限期治理企业迟迟完不成治理任务,限期治理成了“无期”治理,此种情况造成治理达标效率低,许多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纠正和处理,如有的企业拒绝现场检查,拒绝排污申报登记,拒交排污费等。

(二)环境执法氛围差

有些县乡两级地方政府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不顾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盲目上项目,干扰环境执法的落实,大部分企业,不顾环境效益,只关系眼前利益和自己的局部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做出一些环境违法行为,还拿发展经济作借口。广大公民环境法制意识淡薄,有“民比官难”的思想,认为办个企业,上个项目,投资那么多钱不容易,怎么说关就关人家的门呢?不去主动与环境违法行为做斗争,不去揭发、检举违法行为。

(三)环保执法队伍缺乏生机和活力

环保队伍缺乏活力,有些违法案件虽然受到了查处,但处罚却得不到落实,雷声大,雨点小;主要表现为环保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执法人员素质较差,有些根本不懂环保法律法规,不宣传法律、不讲政策,执法程序混乱,破坏了环保执法形象。环境执法体制存在不足,没有竞争约束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人浮于事。

(四)环境执法效果差

环境执法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有些执法程序虽规范,手续也齐全,却仍然收不上来排污费;有些环境案件提交到法院强制执行,执行了多年,到头来却不了了之。按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强制执行的,无法落实到位。

二、原因剖析

上述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有人为因素、体制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还有法律法规不完备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地方保护主义和不当的行政干预使环境执法困难重重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县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比较贫穷,一些地方党政领导为了显政绩、出成绩,快速促进经济发展,不顾国家产业政策,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撇开环保部门上项目,建企业,出现一些“书记工程”、“县长工程”、这些被贯以重点保护的“明星企业”,往往都是“排污大户”。对这些企业环保部门是管理难。治理也难,关停更难。

(二)环境法制观念淡薄和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为执法操作带来了困难

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环境法制观念淡薄,为了本地区、本部门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局部的眼前利益,认为环保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就是想收点钱,没有什么用。另外。我国一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原则性规定得多,实际性操作性差,有些法律法规还相互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执法,造成在管理体制上,从形式上看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协调,相互监督,但在实践中,各部门谁都有责,但谁都不负责,互相扯皮,没有约束机制,法律法规落不到实处。

(三)环境执法机制不健全和环境执法程序不完善

环境执法本身既是执法过程,也是一个环保技术的应用过程,需要环境监测来判断,环境监理来调查,环境法制来处理,环境稽查来执行。但在实际中,机构不健全,又没有明确职责,没有行政执法责任制,干错了不追究,不干也不追究,执行不了还不追究。环境执法制度不完善,执法程序不规范,该监测的不监测,该询问的不询问,现场勘察无记录,造成环保执法无据可查。

(四)环保执法队伍素质不高和执法手段滞后

由于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在地方上很多人认为环保部门是个好单位,毕业的学生往这里分配,转业军人向这里安排,外单位人员往这儿调动,进了大批非专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懂环保法律法规。有些对法律理解不够,对违法者的违法事实掌握不准;有些人思想素质差,吃、拿、卡、要,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者形象。同时,因县级环保部门大部分经费紧张,没有必要的执法装备,有的至今无交通工具,通信设施跟不上。另外,执法的基础工作监测站建设不健全。有些就根本没有监测设备,有些设备通过计量认证,不能出据有法律效力的监测数据,制约了环境执法。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环境法制意识

环境宣传教育是开展好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为环保执法制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只有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特别是提高地方领导和企业厂长、经理们的环境法制意识,才能使人民自觉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正确行使职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执法氛围。同时,地方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强了,在决策中,就会把环境问题纳入到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从而减少了地方保护主义和不正当的行政干预,有利于提高环境行政执法效果。

(二)健全环境执法机制,完善执法程序和制度

第一,健全执法机制从内容上有外部机制,即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互相协调、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机制;有内部机制,即监测站负责监测,监理站调查取证,环保法制部门处理与收缴分离机制,在机构改革后要强化这些机制;第二,要实行执法责任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制,责任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人员,形成强有力的齐抓共管执法机制;第三,完善充实环境执法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执法工作程序,行政征收工作程序,以及环境执法责任制度,如执法工作程序,排污费征收工作程序,以及环境执法责任制度,环境执法考证办法、行政赔偿追究制度、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等等。使执法行为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执法法制化,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和人为性。

(三)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尽快修改完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明确职责的同时,要设置相应法律责任。减少原则性规定,增强可操作性,使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职能细化,并规定具体措施,增加环境保护部门强制执行权限,规定具体监督措施,如相关部门“不作为”,环保部门可有权向同级政府或法院提请责令改正或裁定撤销,对法院不执行由人大监督执行并追究领导的责任。

(四)落实地方行政领导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建立地方行政领导环境质量负责制。在具体操作上实行目标管理,推行“一票”否决制,对完不成任务者,年终不得评先进,不能提干,对严重失职的降级撤职,促使党政领导贯彻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减少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使环境部门敢于执法。

(五)加强环境执法人员管理水平,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素质

一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环保执法人员的培训;二要引入竞争机制,每年对每一个执法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对未竞争到岗位的人员待岗处理,连续两年竞争不到岗位的,自动辞职;三要加强考核和监管,对上年度完不成执法任务的要实行待岗一年,加强人员管理,凡发现有执法违法者或重大过失执法者待岗处理。

(六)充实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能

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土地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贯彻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在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法制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仍有诸多的因素在困扰着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尤其是基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基层土地执法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也急剧增长,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十分尖锐,土地资源的国家所有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所带来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博弈也不时激化,国土资源部门尤其是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身处矛盾焦点的风口浪尖,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是异常严峻和繁重。随着土地供应计划指标的趋紧,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是土地供需矛盾的凸显期,违法用地反弹的压力很大。县级基层国土资源部门身处土地保护的前沿和土地执法监察的一线,如何找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最佳结点,创新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机制,查处土地违法行为,解决当前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基层土地执法监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以及“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等几次较大规模的土地执法“风暴”,土地市场秩序有所好转、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过后都有反弹,时至今日,土地执法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基层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仍屡抓不绝、屡禁不止,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地方保护”仍是土地执法监察不力的最大症结

不客气地说,影响基层土地执法监察的根本因素就是地方政府所谓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当前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都在大张旗鼓的搞招商引资,想方设法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要求各职能部门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广开绿灯,这种心情无可厚非,但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却只要“土地服务”,不要土地保护,更不要土地执法。有的“以租代征”,有的“纵容默许”,有的“瞒天过海”等等不一而足,稍微探究一下近年来立案查处的土地违法违规用地案件,不难发现,除农民建房外,近乎100%的大宗项目违法用地背后,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地方政府的身影。

(二)体制不畅仍是土地执法监察不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几经变化,逐步从城乡两元化管理到城乡一体化管理,从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块块”管理到目前所谓的“省以下垂直管理”,应该说,中央是在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但从几年来的实践来看,这次的管理体制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土地管理部门仍近乎完全听命于地方政府,什么样的违法用地能查、查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违法用地不能查,很大程度上土地管理部门说了不算。那么,在这种体制下,土地管理部门要想严格依法管理土地,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其结果可想而知。

(三)机制不顺造成“执法难、难执法、法难执”

现在,土地执法监察制度、规定不可谓不全,不可谓不细。对违法者的查处有经济的、行政的、民事的、刑事的;对违法案件的查处有没收的、拆除的、移送的,还有同公安、纪检、检察、法院等联合办案的,照理说,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应该是成效斐然、形势一片大好。但,情形到底怎样,我们心里最清楚,毋庸讳言,许多规定、措施大都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口头上,联合执法的意愿,只是我们土地管理、执法部门的“一厢情愿”。目前,基层土地管理基本上仍是“一家管、大家用”的局面,土地“执法难、难执法、法难执”的困扰依然如故。

(四)集体土地非法入市暗流涌动

按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集体土地一般不得随意进入土地市场流转,必须经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后才可流转。一些地方政府和用地单位,为规避上述规定,往往与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私签协议,以租代征,造成集体土地非法入市,暗流涌动。如笔者参与查处的诸多所谓 “新农村”建设项目均属此列。更令我们土地执法部门不安的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有关集体土地流转决议颁布以来,有关政策、法规及细则相对滞后,部分违法者或某些地方政府,将更会“扯虎皮做大旗”,我们担心在广大农村将会掀起由一轮土地违法的新浪潮,土地执法的局面也必将更加严峻。

二、对策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为切实贯彻土地执法监察“以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要求,确保违法违规用地能够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丰县国土资源局局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面对土地执法监察困难重重的局面,各届人士虽然一直对地方政府颇有诟病,但就目前行政执法的体制、机制而言,就我们国土资源部门这种“垂而不直”的无奈现状而言,如果我们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离开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说,我们甚至会寸步难行。所以,无论是主动汇报工作,还是接待地方党委、政府、人大等检查调研工作,无论是在参加县委、县政府有关会议,还是在乡镇、企业检查指导工作的现场,我局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职工,都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各级领导干部宣讲土地法律、宣讲土地新政、宣讲领导责任追究,多方位多层次做好对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工作,具体措施有:

1、结合工作汇报,为领

导解答土地法律问题;

2、主动走进县委、县政府“周末大课堂”,为领导干部开设土地管理知识专题讲座;

3、开展以案说法,邀请相关领导观摩执法现场;

4、实施专题汇报和要情实报,向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汇报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力争通过上述措施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时时绷紧土地保护和依法用地这跟“弦”。

(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制约,实行重大违法用地报告制度

丰县国土资源局实行重大违法用地向政府报告制度,既是尊重地方政府,又是依靠地方政府支持查处土地违法的重要举措,也更是对地方政府用地行为的监督制约。土地执法维护的是全局和长远利益,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首先要在地方上有互动平台,要在领导心目中有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国土资管理的政策上、法律上和业务上做好文章,及时向政府报告本区域土地利用和违法用地情况,积极主动地当好领导参谋,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让我们保障发展的能力转化为领导依法用地和支持执法的理念。同时,也要在地方政府心目中树立一种敢于执法和严格执法的强硬气势,依法履行《土地管理法》赋予国土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做到敢于执法、善于执法,对未批先用、越权批地等违法行为,该主动向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的,坚决上报,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

(三)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增强执法积极性

作为土地土地管理和执法的主要部门,在当前的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克服土地执法畏难情绪,消除不作为现象。为此,自2005年起,丰县国土资源局就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县、镇、村三级土地执法动态巡查联动网络”,大力推行“包片监管、分级控制”措施,一是实行包片监管,落实包区域监控负责制,把全县划分为四个执法区域。监察大队负责全县范围国土资源执法监督和组织集中巡查、重点抽查;监察中队分工到镇,负责所辖区域内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的组织实施;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分工到村;村级土地执法协查员负责及时传递反馈土地信息。二是实行等级监控巡查制。把监控区域分为特级监控、一级监控、一般监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城乡结合部、主干道两侧实行特级监控,每月巡查不少于8次;对工业集中区、建房规划区实行一级监控,每月巡查不少于6次;对其他有可能产生违法用地的其他区域实行一般监控,每月巡查不少于4次以上。巡查情况均须按时记入巡查台账,巡查结果每月25日前报局法规监察股备案。

在包区划片、明确责任的同时,今年,丰县国土资源局又根据国土资源部等三部委15号令精神,出台了《丰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执法动态巡查责任追究办法》,对土地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等10余种过错行为,明确了责任追究办法。上述措施的实行,确保了我县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做到地动我知,进而为下一步的查处奠定了基础。

三、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基层国土资源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如下:

(一)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可操作性。

建议上级国土部门利用修正《土地管理法》的时机,推动土地执法监察法律规定的完善和程序的简化。一宗简单的违法用地从发现、调查取证到告知、听证、处罚,最少也要二、三个月时间,违法事实早已形成,再按部就班的走最后一道程序--申请,此时这宗违法用地的查处历时最少已达一年之久。而法院则能推不揽,以种种借口不予执行。由此,查处工作即近入了死胡同。还有,土地管理部分法律法规的规定宽严不一。先说“宽”,宽到无从执行,没收即为明显一例,由谁没收?怎么没收?土地法没有规定;再如“制止权”,土地管理法虽明确赋予土地执法部门制止权,但何谓制止权?怎么才算是“制止”呢?土地管理法没有列举;再说“严”,严到无法执行,如对农民建房的处罚,严的简单明了,不管什么用地性质,就一“拆”字。一栋房子就是一户农民近半辈子的收入,简单的一个“拆”字所蕴含分量可想而知,由此给土地执法机构和人员带来的被动亦可想而知。

为此,笔者建议有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有权部门加强土地管理立法工作,改善、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当然,笔者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任务繁重,许多法律法规无法紧跟时代步伐,但是,地方人大和有立法权地方政府接近基层,正可以有所作,在坚持不与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加快地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工作,既可以照顾地方实际,摆脱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又可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假如地方立法赋予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包括当场拆除拒不停工的违法建筑物,查封、扣押、没收施工设施和材料等,则,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执法难、难执法和法难执”现象消除指日可待。

(二)出台细则,规范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

建议省市国土资源及有关部门,对中央十七届三种全会有关集体土地流转决议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时出台细则,在明确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法律或规章的形式规定集体土地入市的条件、流转的方式、相关权力和义务等,弥补法律的空白,使之规范有序进行。

(三)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基层土地执法的坚强后盾。

人、财、物是土地执法中必不可少要素,任何一项的欠缺,都会成为影响执法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应着力解决基层土地执法部门的实际困难,充分保证执法机构、人员的编制、经费、和必要的办案设备,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之安心执法工作。另外,还必须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这一点,个人觉得更重要些。建议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定期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结合竞争上岗,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业务过硬、执法有力的基层土地执法队伍。

(四)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雷明俊(湖北省崇阳县审计局)

当前,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政府投资审计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政府投资审计工作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加强政府投资审计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制度和机制尤其重要。因此,审计机关紧紧围绕政府投资项目开展审计,通过采取构建预防、控制、监管投资审计廉政风险体系,有效防范政府投资审计风险,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为政府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发挥重要作用,为县城经济发展添砖加瓦。近5年来,笔者共参与政府投资审计项目78个,审减工程造价6000余万元,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以及促进党员干部廉政建设发挥了极大作用。

笔者结合多年的审计实践,现就县级政府投资审计项目招投标、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投资效益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意见,因笔者水平有限,所提出的问题不具体,不全面,所提出的对策意见很肤浅。

一、政府投资的基本情况

(一)建设工程项目主要涉及的内容。

1.保障性安居、城市基础实施建设工程。主要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道路、城市排污、排水工程、城市绿化、其他零星建设等城市基础实施建设工程。

2.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通村公路、自来水厂改造、工农业安全生产建设工程。

3.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工程。涉及高中、初中、小学校舍改造,文化站改造、计生站改造工程;县直医院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村级卫生所改造工程。

4.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是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农村沼气和养殖建设、动物防疫项目建设、林业生态林建设工程。

(二)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

1.中央、省级财政预算内资金和新增配套资金。

2.县级财政预算内资金和新增配套资金。

3.金融机构贷款。

4.单位自有资金和其他借入资金。

(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主要部门机关。

1.县政府成立的工程建设指挥部(包括县融资平台)主要负责资金和工程施工管理。

2.县财政局主要负责资金拨付和使用管理。

3.项目建设单位主要负责资金和工程施工管理。

4.县纪委监察局、县人民检察院、县公政处主要负责工程招投标、质量和廉政建设的监督管理,县审计局主要负责工程造价和资金的安全使用、效益等方面监督管理。

(四)参与建设工程项目涉及的主要人员和方式。

1.由县政府成立的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的工程项目,建设工程参与管理的主要人员为二名以上副县级领导,部门机关负责人,涉及建设用地的乡镇负责人。级别最高的县领导担任政委,次之分别担任指挥长、副指挥长,负责工程管理和施工。聘请的监理机构负责工程质量管理,中标单位负责工程施工和工程质量。

2.重大中央资金工程项目,由一名副县级领导主抓,县政府发文由主管局成立法人项目部具体抓。聘请的监理机构负责工程质量管理,中标单位负责工程施工和工程质量。

3.其他上级资金工程项目,由一名副县级领导联糸抓,工程项目单位自己成立临时机构,负责工程管理和施工,聘请的监理机构负责工程质量管理,中标单位负责工程施工和工程质量。

4.由项目建设单位自己负责的一般工程项目,项目单位确定一至二名班子人员负责,再从各内设机构抽调人员组成工程项目部,负责工程管理和施工,聘请的监理机构负责工程质量管理,中标单位负责工程施工和工程质量。

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单价和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工程预(概)算不实,导致工程成本虚增。施工单位弄虚作假,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高估冒算等加大工程成本。本地有的材料市场价格比较便宜,却在合同中约定以定额来核算材料价格,使材料成本大幅度增加。

2.有的建设主管部门管理和监督不严。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预算员违规行为没有作出相应的处罚,导致高估冒算之风屡屡出现。

3.有的工程合同内容概念模糊,价款松动口径大。合同条款不完整、不严谨,缺乏对违规行为处罚的内容;有对违规行为处罚内容的,却没有处理处罚到位,使合同履责不到位。

4.有的工程项目实行监理制度不完善。现场监理管理人员监管不力,出现工程签证不实,事后补合同、补协议、补签证,或补虚假签证的现象不时发生,对监理人员违法乱纪的没有作出相应处理处罚。

(二)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1.不招标或者改变招投标方式。《中华人同共和国招投标法》第十条规定“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形式;第三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

(一)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二)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资金”。很多招标单位以抢进度、降低费用为由,往往把应公开招标的项目改为邀请招标,其目的除了简化一些招标程序外,主要是为了自主选择投标人,以便从招投标活动和工程建设中为自己和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2.支解项目招标或者规避招投标而滋生“增加工程”。为了逃避检查监督,有的招标单位采取少报多建的方式,只将建设工程中的一部分进行招标,其他部分不通过招标而直接指定施工单位,自行确定发包价格。为了回避公开招标,有的单位将一个规模不大、技术并不复杂的工程支解为若干个体分别招标,再以工程投资额度小为由,将公开招标改为邀请招标,简化了招投标程序。因而出现了合同外造价与合同内造价差不多,这就滋生了“增加工程”的怪事。

3.在“拦标价”上作文章,营私舞弊。过去的招投标活动,在招标文件中设有标底,评标时将标底作为参考依据之一,其前提是必须做到标底准确和严格保密。但标底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在招投标活动监管中一直是个薄弱坏节。所以现在改为“拦标价”,一般情况下,这一作法相对公平。但是,有的招标人利用“拦标价”的设置,与投标单位相互串通,故意虚增“拦标价”,人为抬高中标价;有的招标人不按图纸打预算,导致“拦标价”不准,影响了工程造价。还有的建设单位在乙方中标后,又强制乙方在标底上让利8%~30%,结果发生结算纠纷,导致工程造价审计监督难度加大。

4.招投标市场监督管理难度大。招投标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己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招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目前,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管理仍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由于招投标管理涉及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水利、交通、国土资源、信息产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多个职能部门,分属不同行业的招投标机构缺乏有效的统一监管。特别是

有的招标人向他人透露己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招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因而发生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着“围标”、“窜标”的违法乱纪行为。但因取证难度大,监督管理很难以到位。

(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项目管理机构监管不力。有的领导担任指挥部指挥长没有文件规定,只是党政“一把手”口头指定由某县级领导挂帅。有的指挥部人员乱调,但“走读”的多,更换频繁,各行其事,办事不力。

2.动辄行政命令。有的领导将审计局看成“万能钥匙”,要审计局做预算,制标书,确定单价。不愿意出钱请中介机构办理这些事,还美其名曰“省了钱”。工程竣工后,又要审计局在三、五日内审定工程造价,说是要把账结好,完全不讲审计时间和工作难度。

3.经费开支混乱。领取补助的人员乱,有的人在多个指挥部领取补助;补助标准乱,各个指挥部补助标准不一,没有一个统一文件规定标准,有关职能部门难以监督管理。

4.人为调整工程进度。有的工程按设计规定工期一、二年,但有的领导不讲科学,不按程序办事,硬性规定该项工程在半年、一年内竣工。其后果是:为了赶进度,导致有的工程出现凹陷、裂缝和漏水等质量方面的问题,乙方认为是甲方不按科学规定办事所致,让它成了一笔糊涂官司;为了赶进度,有的工程完工后资金缺口很大,只好“统筹兼顾”几个项目按比例支付工程款,欠款以后再说,结果讨账人要求支付利息,造成政府支出增加。

(四)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投资超概算、概算编报不严谨。部分项目未按规定设计,规划设计随意性大,投资额度决策不合理,不按实际财力开展工程项目建设,工程式竣工后,资金缺口拉大,导致甲乙双方因欠款问题对簿公堂的纠纷时有发生。

2.投资决策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投资决策程序不合法、不合规,或者违反决策程序、擅自立项;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不充分,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决策不科学、不民主,搞虚假论证;重大项目决策缺乏透明化、民主化、社会化,建设项目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不到要求。

3.工程设计单位资质审查不严。设计单位的资质、级别不够,设计方案不够规范,设计质量难以保证,有重复建设现象。

4.建设项目管理不严格,效益差。工程项目管理差,甚至盲目追求高标准,大量兴建“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导致投资效益差。特别是强化设计、监理责任和招投标管理的刚性约束不够。

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建议

(一)加强对各工程项目的宏观管理。

1.强化工程合同管理。订立的施工合同,不得背离招标文件和中标人投标文件约定的施工内容和结算价格。合同订立后,甲乙双方必须严格履行、严格遵守。

2.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要成立总指挥部,对各指挥部实行总管理。各指挥部政委、指挥长应由组织部发文确定,不能口头指定。要制定管理费用的使用办法,做到从严控制,结余有奖。

3.强化工程建设专账、台档有序管理。各工程建设指挥部、各工程项目部法人要按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建立资金管理专账,实行专人管理,同时对所有资料按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台档,做到有人常抓,做到有序管理。

4.强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建设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按设计规定工期科学施工,按程序办事,不得为了所谓的“面子”和“政绩”硬性规定该项工程在半年、一年内竣工;不要为了赶进度,导致工程出现凹陷、裂缝和漏水等质量方面的问题;不要为了赶进度,导致工程完工后资金缺口拉大,不得不“统筹兼顾”几个项目按比例支付工程款,而造成政府利息支出增加。

(二)强化工程招投标监管力度。

1.加强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在工程招投标和发包阶段,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向外界发布工程招标、承包信息,中标和承揽单位应当予以公示,增加透明度。对没有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的,应责成当事人书面说明。违反法律法规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建设工程招投标机构要熟悉招投标法规和工程建设相关法规,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进行招投标,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招投标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健全招投标审批、备案、检查、处罚机制。招投标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招投标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投标人资格审查、“标底”编制、合同签定等重点环节。

3.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严把“四关”。把好工程量的核准关,审计人员要在工程决算审计中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实地勘察,摸清施工情况,熟悉施工图纸、工程变更签证及合同等有关材料,对工程决算进行逐项审查验证;把好定额套用审定关,在实施审查签证中应按照定额及有关工程资料进行复核,在审查定额套用时,要审查定额套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无误地使用定额核实工程造价;把好材料价差调整关,根据国家规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材料定额消耗标准,对施工单位竣工结算中的材料价差进行审核,对定额中和招标文件中无明确规定的材料价格,应进行市场了解,并将了解情况与承包、发包双方对接;把好工程造价中取费的审核关,在计取各项费用时所确定的基数要符合地方文件规定,取费系数要与工程类别或施工企业资质一致,费用内容不得重复计算。

4.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及时纠正招投标活动不规范和违法行为。纪委、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招投标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凡是采取化整为零或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投标,泄露招投标活动有关情况和资料,相互串通骗取中标,限制和排斥其他人投标的,以及在招投标活动中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的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出现暗箱操作,议标单价畸高的,应移送司法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查处。

(三)突出抓好建设项目的四项审计。

1.突出抓好事前决策科学性和前期招投标等事项的审计。侧重审查其执行过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工程概算、调整等审批是否严格按程序进行,分析决策的正确性,审查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落实的合法合规性,从源头上控制建设成本。

2.突出抓好事中财政财务收支和工程成本、造价真实性审计。侧重审查建设资金来源到位、拨付和使用情况,设备、材料采购成本及管理情况,工程造价等建设成本真实性情况,税费缴纳情况,货币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工程进度及其效率情况,执行环保政策法规情况等。

3.突出抓好事后及时性和效益性审计。侧重准确核实工程投资审计,审查竣工验收和决算,分析测评投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对影响工程造价较大的变更和签证,审计机关要提前介入,必要时可参与隐蔽工程签证验收,了解现场实际情况,或者对重要工程尤其是隐蔽工程实行影相记录,保证工程建设的真实再现。发展改革、财政、监察和审计机关对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

4.突出抓好法人代表经济责任的责任性审计。侧重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建设项目法人在项目决策、招投标、财务管理、工程造价、预算和决算、投资绩效等进行审计。审查其是否存在决策失误、管理混乱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乱纪的问题,正确分析原因,评价责任,测评效益。同时,将政府建设项目投资审计结果报告党委、政府,作为组织部门选拔任用、调整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突出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法。

1.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效益性分析和评价。投资项目已全部建成交付使用之后,既要对项目的投资决策、建设实施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投资效益进行审计,作好分析评价。又要总结项目建设的经验教训,提供反馈信息,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改进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发挥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同时,针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使项目提高投资效益。

2.加大全过程跟踪审计力度。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对工程预算、工程标底、合同洽商、工程变更及签证、设备、材料、索赔审核、工程竣工结算等送审资料要跟踪审计。监督在施工阶段严格控制工程款的支付,确保资金合理流动,降低财务费用,预防超付而引起财务风险。

3.减少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对隐蔽工程、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索赔等在实施过程中控制,使竣工结算虚增工程量,高估冒算等现象得到有效遏止。

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江安街道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反思

新中国成立61年以来,行政机关在维护政府工作职能的正常运转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行政执法单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力度的加强,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升,普通老百姓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逐渐增强,街道、社区、邻里之间的问题与冲突都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这就使基层行政执法单位在日常执法工作中面临新的挑战。虽然在加强行政执法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行政执法工作问题形成原因:

1、在街道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淡薄,会造成执法难度居高不下。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为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文化的需求,不断加强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加上近些年国家法律知识的不断宣传和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广大人民群众遵纪守法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由于我们街道地处城乡结合处,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从现在的执法过程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还是遇到相当大的阻力,行政相对人暴力抗法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是由于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工作方法不得当,存在野蛮执法,从而进一步激化矛盾,影响执法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个别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还不够强,不知道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简单采取暴力手段阻碍执法人员的执法。这些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行政机关公信力和执行力,阻碍了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执法工作难度。

2、办案人员自身学习不够,对依法行政认识不足。一方面,不理解案件核审、评查工作,总认为自己监管任务重,办案不容易;另一方面,不严格要求自己,绝大多数人学习热情缺失,甚至有人认为“学得越多,懂得越多,做事越多,犯错越多”,干脆就少学或不学,工作也就少做或不做。因此对法律规章的掌握也就不过细、一知半解,导致在办案过程中无所适从,再不就是凭主观好恶、凭想象办案,造成违法违规办案。

3、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这也是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众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当前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执法工作监督力度还亟待加强,各个行政执法单位在执法工作中不断强调加强执法工作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执法监督工作的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粗暴执法、野蛮执法;同时、执法监督工作的缺失又造成执法随意性增大,执法人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

二、行政执法问题应对之策探讨

(一)提高执法主体素质是行政执法机关提高执法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1、完善准入制度和执法人员辞退办法。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统一考录制度,从源头上切实保证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人员的素质,把严进口关;要制定或严格执行执法岗位调整办法和切实可行的辞退办法,对不适宜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对发生重大执法过错的要按规定予以辞退,畅通“出口”。

2、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教育。行政执法人员违规执法有多种原因,但根本上还是素质和能力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主要做法,就是组织执法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可以根据不同的职责要求,分层次、有重点地研究和制定专门培训、定期培训制度,在培训形式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针对执法人员难以做到熟悉和准确把握的不同类型案件,进行剖析研究,以增强执法人员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执法素质。

3、建立完善考核制度,搞好执法业绩分析。采取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执法人员执法能力的考核,将之列为执法人员上岗任职的重要条件;对执法人员日常执法业绩进行科学地认定,综合评估,纳入执法人员评优定级的范畴,通过考核评估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执法能力。

(二)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

在端正执法思想上,我们要强化“四个意识”。一是民本意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影响着执法者的立场,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要树立“人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观念,摆正自己位臵,纯洁执法目的,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时时想着群众,心中装着群众,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公仆为人民”,不断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是法治意识。懂法是守法、执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维护公平与正义的执法机关和执法者,自己首先必须要懂法、守法。在执法过程中形成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信仰法律的观念,把自己的一切行动自觉纳入法律规范之下,通过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活动,使公平与正义得以实现,真正达到执法为民的根本目的。三是服务意识。当前,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就是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政执法机关必须把握好这个大局,融入这个大局,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促进者,做发展先进文化的守护神,做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捍卫者,把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三)开展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意识 许多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制教育还没有摆脱普法水平。应该看到,现阶段,还有许多人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理解还停留在表象层面,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真正内涵理解还有待深入,对法律的本质依赖感还不够强,法律的真正权威还没得到国人的一致认可,为此全社会还必须在法制教育上下大功夫。只有当所有的公民都养成学法、守法、懂法并监督法律的实效的良好风气;公务员真正树立服务意识,不唯权,只唯法,时时刻刻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才会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四)加强和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为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行政执法的各个基本环节或程序都应当有法律、法规或规章的相应规定。当前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加强立法的民主化建设,逐步完善专家论证制度;二要不仅要重视实体法的制定,而且更应该重视行政程序法的制定;三要加强对立法的监督。

(五)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力度,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减少执法单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各部门在制定各自规范性文件时,要认真执行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地规定,不能超于自身职权制定规范性文件。对文件中存在可能涉及其他职能部门政策的内容,要认真征求对方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同时各执法部门之间还应进一步加强协调和沟通,增强信息交换意识,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没有必要的浪费,降低执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内控制度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下, 导致有些财会人员根本不懂账, 不懂财务制度, 就连基本的账账、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都不懂。二是原始凭证审核不严、不合规、不合法、不真实的发票得以报销的现象随处可见。三是会计核算不符合制度要求,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许多单位不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 自行设置和随意使用、混用会计科目, 造成会计核算不伦不类、会计信息大量失真。还有部分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 不相容职务未按规定分开、不能达到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目的。四是一些单位领导人、财务负责人法纪观念淡薄, 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 截留财政预算收入、挪用、占用专项资金;有的收入不上账, “坐收坐支”, 私设“小金库”, 严重违背了“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正常开支, 更容易滋生腐败, 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 固定资产管理控制不规范

有的单位长期以来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和盘点, 没有按照会计凭证进行登记, 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 形成账外资产, 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如有的单位将考核评比中获得的如奖杯、计算机、空调、专用设备等资产, 或是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的计算机、行业专用仪器等设备置于账外, 有的单位未将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或是新购置设备等及时记入固定资产账。因而导致一些资产无缘无故地流失掉, 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三) 财务管理职能较弱, 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使得其不能完全市场化, 部门预算不规范, 经费相互挤占, 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 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 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 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 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有的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 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 重拨款而轻管理, 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 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因此, 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四) 票据管理比较混乱

票据主要来自财政部门的发票, 也有单位自购或自印的发票,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票据主要是用于规费的收取, 也有用于往来方面的收款收据, 在票据管理中存在普通性的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票据认购、票据领用、票据核销上存在监督的漏洞, 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给国家资产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五) 工程投资、基建项目缺乏监督机制

基建项目常常出现暗箱操作现象, 进一步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一些单位对投资项目缺乏效益分析和科学论证, 盲目决策。对工程项目预决算不采取社会公开招投标, 进行暗箱操作, 缺乏对决策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况且基建、维修等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量往往比较大, 这恰恰成了某些单位领导人发家致富的捷径。他们往往利用手中之权做损人利己之事, 在表面上制造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假象, 实际上是内定了中标者, 中标者往往不是最有实力的, 大量送出回扣的投标者成为最后的中标人。这些拥有决定权的人也堂而皇之地将公款装入了个人的腰包。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治理对策

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 节约使用财政资金, 杜绝滥用、占用专项资金现象, 防止国有资产随意流失, 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从源头上控制贪污腐败的途径,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提出以下对策:

(一) 加强对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法

律与制度培训,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会计基础工作混乱无序, 必然造成会计工作杂乱无章, 甚至会使内部财务收支处于失控状态。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首先要加强对领导者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管理制度培训。主管部门要组织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真学习《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制度, 使他们切实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并带领相关人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经费收支手续, 强化会计核算, 规范会计业务并自觉遵照执行。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会计基础工作中。第三是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规定合理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依法设置总账、明细账和往来账, 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检查。

(二) 完善资产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 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依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一是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登记制度。对取得的资产要及时入账, 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不应存在账外资产。二要严格财产清查制度。各单位对固定资产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盘点, 每年必须全面盘点一次, 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三要完善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使用、交接以及处置制度。防止随意答谢和变相低价销售。四要加强固定资产损坏、损失赔偿制度。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损坏和浪费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 区别情况进行索赔。

(三)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具体包括:1、综合性的管理制度, 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2、单项的管理制度, 如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管理制度。3、相关性的管理制度, 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这样, 可以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做到有章可循, 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 以堵塞漏洞, 节约资金, 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 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4、对专用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四) 积极推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会计集中核算是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支付、统一开户、分户核算”模式, 是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力举措。会计核算中心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集中起来, 使财政部门对单位的财务监督从事后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 这有利于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 对加强财政监督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此项制度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试运行两年多来, 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若能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加以推广, 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五) 建立健全基建工程项目监控制度。

基建、维修等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量往往比较大, 这就成了某些单位一些贪心的权势人物发财致富的捷径。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开始一直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必须接受全过程审计监督。要求对工程项目的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以公开、透明、民主的方式进行控制。施工、工程用设备、材料的预决算要采取社会公开招投标方式, 并严格落实审批、采购、付款、验收、保管、使用等工程物资的各个环节。结合本单位实际, 采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控, 构筑以“防”为主的事前控制体系, 分工负责, 各司其职, 明确审批和执行权限以及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

(六)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财政、审计等国家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检查和审计时, 要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和依据, 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财政业务主管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试、考核, 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要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对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和设有账外账的单位, 依照财政会计法规的有关规定要从严进行处罚。

我国经济正处在同世界经济全面接轨、高度繁荣的时期,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全面搞好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职能, 对于保证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的承担着, 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但目前在某些单位却存在着财务收支混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严重, 行政效率低下。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问题分析入手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

关键词:行政事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沈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突出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7、 (11) [1]沈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突出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7、 (11)

[2]李广英, 张俊萍.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与集中核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2]李广英, 张俊萍.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与集中核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3]李海波.行政事业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财务[飞诺网][3]李海波.行政事业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财务[飞诺网]

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机制;队伍建设;执法装备

中图分类号:S-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24-1

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制的有力创新,是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和农產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加快依法治农进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综合执法的推进,暴露出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执法效果的进一步彰显,影响了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目标的实现。

1 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综合执法认识不深刻,职能没有综合到位

由于部分单位缺乏冲破内部阻力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勇气,“等、靠、看、要”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导致个别县级农业局还没有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全省还有2个县未成立大队;二是存在综合执法机构未经编制部门批准的现象,全省92个大队中尚有5个未获批准;三是职责综合不规范,一些单位仍在执行分散执法。

1.2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执法行为不够规范

全省现有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大多是从专业技术人员转岗而来,以农学类专业为主。由于绝大多数执法人员不能参照公务员管理,又没有技术成果用于职称评定,导致部分执法人员缺乏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积极性,存在临时思想。以上原因直接影响了队伍的稳定,造成执法程序不规范、处罚裁量不规范,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不执法、乱执法等现象。

1.3 执法经费保障差,执法装备较落后

全省近100个综合执法机构中,只有15个列入了当地财政预算,经费缺口虽然采取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的方式予以弥补,但各地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检测、办公以及用车等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执法制度不健全,执法效率有待加强

当前,大要案、跨区域案件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及上下级、县际间联动和协作不够,检验检测与案件查处的衔接不通畅,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以及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力,定期报告制度不健全,案件评查未制度化,导致个别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推诿、扯皮现象,有的地方还没有真正形成执法合力。

2 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对策

2.1 规范机构设置,明确执法职能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应列入政法或行政执法编制,实行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执法机构应设置群众来访投诉接待室、案件调解和听证室、取证样品存放室和档案室,保证必要的办公场所。综合执法应在本级农业部门的职责范围内进行,不跨部门综合。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行使执法环节中的行政处罚权,行政许可、行业管理、检验检测等仍由原专业管理机构承担。综合执法机构可与动物卫生监督、渔政监督和植物检疫等法律法规授权机构统一调度管理,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分别实施行政处罚。

2.2 保障执法经费,提升装备水平

应保证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有必要的抽样检测费、取证试验费、农业侵权损害评估费及办案差旅费、通讯费和津贴等经费。同时,应加大投入力度,给执法机构配齐执法车辆、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以提高快速行动能力、固定证据能力及办公效率。

2.3 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一是健全与工商、质监及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定期会商,及时沟通;二是严格联合办案和移送制度。联合公安等部门共同侦办,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杜绝以罚代刑;三是健全内部协作机制。在坚持属地管辖原则的前提下,对大要案、跨区域案件加强部门间、县际间协作和联动;加强与检验检测的衔接,抽检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告知检测结果;四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全面地公开行政许可、检验检测信息,方便查询;五是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实行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相结合、日常执法与集中执法相结合;六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农业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七是建立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听取行政执法机构工作述职,抽查履职情况;八是落实案件评查制度,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办案能力和办案质量;九是健全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机制。把依法履职及取得的成效作为衡量本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能力素质

一是严把考试录用关。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选调等办法从现有农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录用执法人员;二是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每年对执法人员进行一次以上的法律和执法技能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三是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作风纪律锻炼,树立责任和公仆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2.5 加大扶持力度,探索新思路

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设计和规划,拿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探索新机制,尝试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损害司法鉴定(仲裁)机构,尝试探索与农业部门法制机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实行“几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

上一篇: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下一篇:lily助教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