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行政执法

2024-08-12

税收行政执法(精选10篇)

税收行政执法 篇1

摘要:在税收执法实践中, 纳税人的税收行政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 税务机关应依法将其移送至司法机关。但在实务中, 税收行政执法与税收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在权限、移送标准、处罚时间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文章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 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关键词:税收行政执法,税收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6月,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 (征求意见稿) 》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主要拟对现行税收征管法作出三个方面的修改, 其中第一方面主要是税收征管法与有关法律衔接问题, 并明确列举了与行政强制法、刑法、行政许可法相衔接的内容, 较好地体现了税收征管实践的需要以及妥善处理了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然而《修正案》中的部分条款还有待完善和细化。比如《修正案》第七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本法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第六十八条、第七十二条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 税务机关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条文只是规定了税务机关在发现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行为存在违反《刑法》的可能性后的移送义务, 但并未明确移送的相关具体程序, 也未明确税务机关在移送前是否可以处罚、税务机关的处罚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问题, 这也就导致了税收征管实践中“以罚代刑”等现象的出现。

二、税收行政执法与税收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的必要性

税收行政执法程序与税收刑事司法程序相互独立, 又内在联系。税收行政执法针对的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情节轻微的涉税行为, 而税收刑事司法则针对的是达到犯罪标准的严重违法涉税行为。虽然从立法上看, 两者以涉税行为违法情节轻重为区分标准, 但在实务中, 由于对情节轻重的认定往往是在调查过程中逐步确定的, 因此并不能事先在税收行政执法与税收刑事司法之间进行明确分工。同时, 由于经济犯罪具有特殊性———其违法行为通常具有过程性, 因此简单地移送与程序倒流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 完善税收行刑衔接机制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在需要, 也是提高税收领域执法和司法效率的有利保障, 对于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 在当前税收实务中, “以罚代刑”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威严, 也使得部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了应有的惩罚。税收行刑衔接制度的完善, 一方面能更好地保护纳税人的权利, 实现一事不二罚, 避免重复处罚;另一方面也使违法、犯罪纳税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我国税收行政执法程序与税收刑事司法程序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法》第七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将涉嫌税务犯罪的案件依法移交给司法机关。由于该条仅作了原则性规定, 因此税收行刑衔接机制在实务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部门间的分工合作问题

由于纳税人等相关主体的违法行为按其性质可分为税收行政违法行为和税收刑事违法行为。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前者由税务机关的稽查机构管辖, 而后者则由公安机关的经济侦查部门管辖。同时, 现行《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条规定:“稽查局专司偷税1、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 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的意见》、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也明确规定了税务稽查局同公安经侦部门间的权限问题。

虽然从立法上看, 税务稽查局的职权边界十分确定, 即对税收行政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而必须将严重的税收刑事违法行为移交给公安机关。但是, 在实务中, 对于如何认定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该标准由谁进行制定、严重程度由谁进行认定, 均未得到明确规定, 这也就导致了实务中两者职权边界模糊的问题。

另一方面, 虽然法律法规赋予了税务稽查局对税收行政违法行为的执法权, 但由于其只能采用非强制性措施, 在查办涉税案件中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由此产生取证难等问题。再加之现行关于移送时间的规定不明确, 稽查局将涉嫌刑事违法案件移交给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由于一些原因, 在调查取证方面也遇到了问题。

此外, 法律法规在明确了两者之间的权力界限问题的同时, 也认识到了联合办案的必要性2, 但在实践中却由于部门之间能力权力不匹配问题———税务稽查局具有办理涉税案件的能力却没有强制调查的权力, 而公安机关具有强制调查权却缺乏办理涉税案件所必备的专业技能, 呈现出双方互相依赖, 但联合办案又困难重重的尴尬境况。3

(二) 移送及标准问题

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 对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作了统一规定, 规定了移送时间、违反规定的相应责任等内容。但在实践中, 税务机关和公安机关并未出现理想的分工合作状态。

虽然该规定明确了税务机关必须移送相关案件的职责, 但并未对移送标准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 在实务中, 两机关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尽一致。由于对涉税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不一, 税务机关只享有非强制性执法权限, 调查取证能力有限, 因此税务机关在移送时所要查明的犯罪事实要素和证据材料可能不符合公安机关的要求, 公安机关往往不接受移送的案件。同时, 由于现行立法并未对移送前税务机关是否能够进行行政处罚进行明文规定, 税务机关往往出于处罚数额的考量和寻租问题, 对违法纳税人等相关主体进行一般性行政处罚后就终结此案, 并不愿意将案件移送给司法机关处理。最后, 虽然《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中规定了检察院、监察机关等的监督职责, 但在实务中, 我国并未制定行之有效的移送监督机制。

(三) 税务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适用问题

由于当前税收行政执法程序与税收刑事司法程序并未对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作出明确规定, 也就可能存在两者竞合的问题, 也就存在当事人的税务违法行为已涉嫌犯罪的, 税务机关是先处罚后再移送司法机关, 还是不进行行政处罚, 直接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的问题。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一条的内容来看, “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 已经依法给予当事人罚款的, 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 依法折抵相应罚金”, 也只规定了移送前已经罚款的行为。就此问题, 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没有统一认识, 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同时科以行政处罚和刑罚, 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存在交叉现象, 同时科以处罚, 可以相互弥补, 更有利地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只科以刑罚, 由于税务机关已将达到犯罪程度的案件移送给司法机关, 因此只能由司法机关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不再处以行政处罚。三是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当移送案件被司法机关认定为不构成犯罪或者经法院审理认为其情节轻微, 免于刑事责任的案件, 虽然行政机关将其移送, 但仍可以处以行政处罚。4

同时, 处罚时间与移送时间如何确定又成了另一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依法移送, 不罚款。税务机关在查处税收违法行为时, 认为纳税人涉嫌构成犯罪的, 根据刑事优先原则, 即优先追究纳税人的刑事责任, 应及时将案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 这有利于实现刑罚的功能, 有效打击涉税犯罪行为。二是先罚后送。三是先送后罚。某些犯罪情节轻微, 法律规定可以免于刑事处罚的, 人民法院免除其刑罚后, 行政机关仍可以给予犯罪者以相应的行政处罚。5

四、我国税收行政执法程序与税收刑事司法程序衔接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立法, 细化规定税收行刑衔接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首先, 应当推动税收基本法的制定与实施, 将税收执法、司法程序做详细明确规定, 避免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冲突。其次, 在未制定税收基本法的情况下, 不妨在《税收征管法》中单列“涉税刑事侦查”一章, 具体规定涉税刑事调查的执法主体、机构设置、主要职责和职权等条款。另外, 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适用方法和程序上作出统一规定。

(二) 从长远看, 在稽查局设立涉税犯罪侦查部门

关于我国税务机关同公安机关的职权界限模糊问题, 可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从国外经验看, 绝大多数国家赋予了税务稽查机构刑事侦查职权。如日本即在税务稽查局内设立“涉税刑事犯罪侦查处”, 规定税侦部门是惟一的涉税刑事犯罪调查的执法主体, 并依法赋予有限的刑事侦查职权。同时, 该处负责研究、计划和协调有关刑事调查程序的管理工作, 为刑事调查提供经济分析、研究, 刑事调查结果的审核, 与刑事调查相关的情报、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开展税收刑事调查等工作。6这就使得在查处重大涉税案件以及其他紧急情况下, 无需中断稽查, 提高办案效率, 解决取证难或者重复取证的问题。7

(三) 从近处看, 完善涉税案件移送的机制

第一, 进一步完善涉税案件移送的法律规定。明确涉税案件的移送程序, 确立和细化案件移送的手续和文书, 以便区分公安机关与税务机关的责任, 并对案件处理结果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同时完善移送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对公安机关不予接受移送案件和税务机关不移送案件进行相应的处罚。

第二, 虽然我国税收实务中, 部分地区在分工合作方面建立了部级联席制度和信息共享平台, 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 可以适当借鉴日本的税收情报制度, 建立专门的税收情报会议制度, 商讨情报工作基本运作政策和具体的实施计划, 将法定情报收集 (情报日收集) 和非法定情报收集 (一般收集) 相结合, 为税收调查提供依据。8

第三, 从整体上同时适用行政处罚和刑罚。但此处的同时适用, 只是明确了对于税收行政处罚和税收刑事处罚的相互补充作用, 而并不意味着对同一违法行为人同时科以行政处罚和刑罚, 否则可能违背“一事不二罚”原则。由于同时科以行政处罚和刑罚对违法纳税人权利的侵害性更大, 因此必须满足严格的适用条件, 即应当在责任主体、违法行为上具有同一性, 在违法构成上具有双重性, 在处罚种类上具有异质性。同时, 对于移送案件经司法机关认定不构成犯罪和经法院审理情节轻微、免于刑事处罚的两类案件, 其在本质上仍为一般税收违法行为, 司法机关在此类案件中行使了对涉嫌犯罪案件的实质认定权, 因此, 税务机关仍享有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

第四, 实行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合并适用的程序。9首先, 先由税务机关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税务机关是涉税案件的源头, 对确需追究刑事责任的, 根据税收行政处罚优先原则, 税务机关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将案件依法移交公安机关。然后, 由司法机关进行处理。经司法机关审查, 认为不构成犯罪, 或者虽已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可免予刑事处罚的, 不予刑事处罚, 司法机关将办理情况反馈税务机关, 案件处罚结果以税务机关处罚决定为准, 对纳税人不再予以刑事处罚;经司法机关审查, 认为构成犯罪,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应依法予以刑事处罚。适用刑事处罚时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 性质相同的处罚可以重复适用, 但要予以折抵。如税务机关已经处以罚款的, 人民法院可依法单处或者并处罚金, 但对已处的罚款要予以折抵;第二, 不同性质的处罚应并行适用。如税务机关已经适用了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罚时, 人民法院可以适用与其性质不同的刑事处罚种类, 如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人身罚。

参考文献

[1]曹福来.论税务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J].江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8期.

[2]张爱球.日本现代税收行政执法制度架构研究[J].金陵法律评论, 2006年秋季卷.

[3]王敏远, 郭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实证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9年第17卷第1期.

税收行政执法 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年初,我局就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分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在全局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经办人员具体落实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我局始终把提高干部税收执法能力和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作为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税收执法人员的培训,规范自身执法行为。组织有资格的税收执法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加大法律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对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等专业法律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国税干部职工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三、加大执法力度,抓好责任落实。这一年里,我局不断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力度,结合税收执法监察、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等工作,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在执法检查中,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政策,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坚持依法征税、依法行政的原则,确保行政行为、执法程序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在依职权作出行政处罚、许可、检查等行政行为时,都告之当事人相关的依据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做到公平、公正、适当。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从管理学角度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篇3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措施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指税收部门在执法期间不断防范执法风险、增强税务干部自我保护意识,是各级税务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在执法过程里我们的税务工作者直接面对企业,不仅在执行政府政策方面、执行执法权利,还是在实际税收过程中进行征税、办税等具体事务,都应当坚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严格执法。

近年来重庆市地税系统多起被查处的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2009年高新区地税局某企业虚开货物运输发票,金额高达5.7亿,涉案的两名税管员因玩忽职守受到了严厉的刑事制裁。该案使防范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一、目前税收工作中存在的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其执法和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困扰着税务部门,影响了执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和谐发展。

(一)税收管理中的风险

税款征收环节。擅自作出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违反《征管法》强制性规定。利用各种理由,以各种形式准许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为了减少工作量,对纳税人的经济性质、规模、财务状况不加区分,一律采用核定征收方式;对不应采用核定方式征收的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征管漏洞。委托代征管理比较松散,对代征税款的真实性、准确性缺乏跟踪管理。应纳税额核定环节,方法过于简单。减免税管理环节,受主、客观方面因素影响,个别纳税人法律意识淡薄,钻政策的空子,编造假证件、假协议申请减免税,如果税务机关审验把关不严,或未进行实地核查,就不能及时发现,出现税款流失。超时减免,对纳税人的减免税申请不及时答复、批准。

(二)税收检查风险

检查程序不到位。有的检查人员为了图简便忽视检查程序,如检查通知不按要求提前送达、执法文书一人送达、证据不足就提前结案等。文书填写、送达不规范。文字表达不严密、项目填写不齐全或不正确、要求纳税人限期改正的项目、时间不明确等。检查引用的法律条款理由不充分或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对税收政策的理解程度不同或会计核算掌握的程度不同以及财务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上的合理差异,出现税务检查人员的税收结论与纳税人意见存在分歧,最终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留下隐患。

(三)税务人员素质风险

有的税收执法人员不精通法律法规,不熟悉税收会计;不掌握税收政策,不了解企业情况,业务能力不足致使税收执法的高风险。由于规范性文件繁多并且经常更新等原因,执法人员难以及时、全面、准确的进行把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执法水平。个别干部由于惰性引起的不作为而产生的风险,如不能定期到企业巡查,为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指导和服务,出现漏征漏管户,对其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管。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

(一)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税收法治的本质要求。

税法是一切税务机关人员进行执法的唯一依据,它对税务人员的工作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也约束着他们的日常行为,避免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确保纳税人的权利,尤其是新《税收征管法》有近28个条款直接涉及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依法享有的权利。作为税务机关来说,只有依法行使职权、防范执法风险,才能最终实现法治的根本目的。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维护税收执法人员利益的前提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税收执法风险、提高税收执法安全性,是保护执法人员利益的迫切需要。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都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必将影响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性,因而导致各项税收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树立税务机关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我们的执法人员要严格自律,在执法行为上按照法律进行,每一个行为都可参照法律规定,合情合理,文明健康,另外这也是一项服务大众的工作,其形象和态度都直接会影响执法效果,好的服务意识可以给大家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方便后期工作开展。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利于良性发展。

(四)防范执法风险是确保征管质量和税收收入稳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税收执法人员如果始终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就能够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尽职尽责,政令畅通,切实做到依法治税,从而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进而确保国家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措施

怎样才能更好地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提升执法质量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懂得法律知识,熟悉法律流程,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坚持控制执法风险,在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不定期举办培训讲座,邀请社会中的相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普及,一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群体的法律观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当整个执法队伍的执法意识增强了,素质提高了,那么执法效果才会显现出来,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税务人员应主动转变观念,增强使命感,须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重任,增强执法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和执法水平,控制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二)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

通过学习法律,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提高执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职权滥用,谋私,玩忽职守等行为的发生,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我们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立法,明确责任。对政府各部门的“应作为”和“不应为”制定出具体、可执行的法律规范,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和工作要求,增强协税护税意识,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

(三)建立健全税收法律体系

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税收的法律体系,为税收执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提高税收制度建设质量,确保税收法律之间协调一致,积极拟定税收法律、法规,提高税法体系,以推动中国的税法建设和税收执法尽快步入法治化的轨道。

总之,税收执法风险是新时期税务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焦点,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提高警惕,克服执法行为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地税局)

参考文献

[1] 刘兵.《税务执法程序的风险控制》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2] 蒋晓蕙.“健全我国财产税制是完善地方税体系的重要任务”.《税务与经济》.1997年第3期

论税收行政诉讼 篇4

关键词:税收,行政诉讼,问题,解决建议

一、税收行政诉讼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税收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 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由人民法院对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司法活动。

(一) 税务行政诉讼有助于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

在以往, 我们总是注重强调纳税人的义务, 强调偷税漏税的严重危害性, 而忽略了其实纳税机关也会出现滥用权力的情况, 侵犯税收管理相对人的利益, 扰乱正常税收秩序, 而税收行政诉讼有利于维护正常税收秩序。

(二) 税务行政诉讼有助于妥善解决涉税争议

税务行政诉讼的设计旨在解决税务机关及其税收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争议。税务行政诉讼制度是为了给不服税务行政机关处罚决定的纳税人提供一种司法救济的途径。税务行政诉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解决税务机关及其税收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争议, 保障征纳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现行我国税务行政诉讼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税务行政诉讼制度实施数年以来, 对于规范税务行政诉讼活动, 解决税务行政争讼,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客观而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现行税务行政诉讼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衔接上存在着漏洞

在复议前置问题上, 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88条规定, 对与税收征收有关的税务争议, 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在提起税务行政诉讼之前必须经过行政复议这个前置程序, 而在提起行政复议之前, 则必须缴纳税款或者提供担保。法律规定如此严格, 是考虑到税务较强的专业性, 保证税款及时、安全入库, 以及减轻法院的工作量等多种因素, 但这明显侵犯了纳税人选择救济途径的权利, 也极易导致“行政权侵犯司法权”其次, 经过复议再进行诉讼, 历时至少半年, 耗费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 诉讼成本比较高, 因此, 很多当事人为了避免“因小失大”而放弃诉权。

(二) 司法机关缺乏审判独立性

我国宪法确立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主体地位, 但事实上我国人民法院的审判地位至今未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同时, 有些司法审判人员存在着一定的公权力本位思想, 在审理案件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偏听或同情税务机关判决的倾向, 因而最后往往以纳税人撤诉来结束该行政诉讼案。再次, 税务行政相对人面对税务机关的不当行政行为, 一般不敢或不愿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税务纠纷。总之, 司法机关缺乏司法审判的独立性, 直接影响了涉税案件的公平审理。

三、完善我国税务行政诉讼的解决建议

上文列数的我国税务行政诉讼所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税收的作用, 亟待解决, 对此,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立法机关方面

税收法律主义要求我们要尽快健全税收法律体系, 形成一个以《税法通则》为核心, 税收征管法为内容, 税务救济法为保障的透明、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法律体系。为此, 首先应尽快修改宪法, 确定税收法定主义的原则。我国《宪法》仅有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是关于税收的规定, 但其对税款的征收、管理、使用等基本情况及其纳税人基本权利却尚未规定。其次修改《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关于复议前置和先行纳税的规定。改为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其次, 复议前置程序限制和剥夺了税收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诉权。若税收行政管理相对人无法按时缴纳税款而无法提起复议, 因而不具备起诉资格而丧失诉权;间接行政相对人也因复议前置程序而被剥夺了诉权。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穷尽行政救济的原则”, 实行自由选择主义。

(二) 审判机关方面

首先, 应当保证审判机关的独立性。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通过建立专门的税务法院来进一步保障税务案件审理的独立性。另外, 法院应当按照经济区域而非行政区划设置, 以解决部分欠发达地区案源不足、资源浪费而发达地方的法院又过于繁忙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 由中央财政直接安排, 脱离地方政府制约, 减少地方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扰, 保证税务行政审判的公正性。

税收执法督察与执法监察的区别 篇5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税收执法督察(以下简称执法督察),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对本级税务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派出机构或者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行为实施检查和处理的内部行政监督。

第十条 各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工作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责:

(一)组织制定和修订本级税务机关的执法督察工作制度 ;

(二)组织制定执法督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组织实施执法督察,向本级税务机关提交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制作《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税收执法督察意见书》或者《税收执法督察结论》;

(四)牵头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信息系统,组织实施执法责任制自动考核和执法疑点信息监控;

(五)督促被督察单位对查出问题整改落实并进行责任追究;

(六)对执法督察结果和执法督察工作情况在本级税务机关管辖范围内进行通报或者公告;

(七)配合人大、政协、审计、财政等机关对税务部门开展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协调、督促审计监督决定及有关事项的落实;

(八)向本级和上级税务机关报告执法督察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

(九)指导、监督和考核下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工作;

(十)对执法督察工作资料进行归档;

(十一)其他相关工作。

税务执法监察

本办法所称税务执法监察,是指税务纪检监察机构按照纪检监察职能,依法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方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的税务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执法中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进行查处和纠正执法偏差的活动。第四条 税务执法监察的范围:

(一)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政策的行为;

(二)执行财经制度的行为;

(三)执行廉政制度的行为;

(四)执行人事制度的行为;

论税收执法风险的法律控制 篇6

一、税收执法风险分析

风险主要是指某一特定的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是生产劳动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从20世纪中期在美国产生, 21世纪开始被大中小企业应用。税收的执法风险是由风险管理发展而来的, 其特点是风险主体立足于本身, 然后从假设性的保护角度所提出的风险管理, 税收的执法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利己的目的性。所以在税收执法的过程中, 过多的是强调人对义务的履行, 还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的控制却是站在利己的角度上。因此在税收的过程中, 执法人员与纳税人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存在一定的不对等。综上所述, 税收执法风险并不属于法律的范畴, 但是其表现形式与目的都是对执法行为的控制、约束与防范, 所以对税收执法的风险就必须从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 从政府权利的源泉来看

从建国以来, 我国就确定了走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并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并且确立了发展目标,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与核心。因此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就是国家的权利来源于人民。国家的主体就是国家公民, 其政府的统治的对象也是人民, 所以政府的权利因为人民的存在而生。国家与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维护人民与社会的公共利益, 因此从政府的权利的来源来看, 政府的一切执法行为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而执行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这与先前我们分析的税收执法的过程中其维护执法人员自身的利益这一观点背道而驰, 对风险的控制适中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本身的, 因此税收执法风险的控制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目前的风险控制并不符合维护人民的利益的条件, 与税收执法的风险控制的本质背道而驰。

(二) 从税收执法风险防范的法律主体来看

从古至今的经验来看, 拥有权力的人极容易滥用权力, 所以国家机关的执法人员如何控制权力的滥用也是税收法治的核心, 也就是在税收工作中执法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对权利的控制, 以预防税收执法的风险。那么, 在预防控制中, 被控制的主体应该是什么?首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看, 就是对税务机关各税务部门两个方面, 税务机关所面临的风险在于一个抽象的行政行为, 而税务部门则是面临的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执行机关的可能出现的风险来进行控制, 也就是说控制的主体仅仅是税务部门。从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来看, 税收执法风险控制的主体是否包括税务机关呢?换句话说税务机关的抽象的行政行为是否属于税收执法风险?从税务机关的行政手段来讲, 税务机关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而非执法, 税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执法, 所以在税收执法风险防范的主体应该指的是税务部门。

(三) 从法律中的应然与实然的角度来看

单单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税收执法风险防范, 对于风险的防范是未知的, 尚未发生但是可能会出现的伤害行为进行一种防范、预期, 因此在法律上应该属于应然的范畴。但是在税收风险一旦成为现实, 有了具体的伤害行为, 也就具有了法律中的实然行为。因此在法律的角度上税收执法风险与税收违法行为是有着清楚的界限, 所以对于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主要是对行政行为的防范, 既包括抽象的行政行为, 也包括具体的行政行为。因此在对税收执法风险防范的法律主体上来看, 税收执法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和税务部门的控制, 而主要的来源也就是对税务机关的抽象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1]。

二、税收执法风险的法律控制

对于税收执法风险的法律控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从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法律救济三个方面进行法律控制。

(一) 税收执法风险的立法控制

对税收执法风险的立法控制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讲就是对税收立法部门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的制定进行控制, 大事在税收执法风险的控制中最主要的风险大多来自于税收规范性的文件和政策的制定。本文所讨论的税收风险的法律控制主要的是从其广义的角度上来进行控制的, 主要包括对法律法规、部门的规章政策以及税收的规范性的文件的制定等等, 所以要减少甚至消除税收法律以及政策的制定上带来的风险, 就要在立法监督的角度上进行控制, 加强立法监督的力度, 加强对立法的合法、合理性的探讨, 完善税收法律制定的相关制度。

要完善税收立法控制就必须要加强立法的调研, 并且在调研的过程中深入, 认真的了解调研方案, 深入基层, 根据科学的分析不断的将思路和方法进行完善。加强调研的重要渠道就是听取意见, 不仅仅是本部门的, 还有其他纳税人等服务对象, 还要重视听取民意。另外还要建立专业的税收立法专家讨论机制, 由于税收制度的专业性很强, 所以必须在立法的过程中积极的听取专家的意见, 将税收的立法与税收立法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哦, 税收制度的确立关乎社会公众的利益, 所以在立法中一定要重视立法的适用性, 增强立法的质量, 为社会人民负责。同时在立法的过程中要建立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之上, 只有立法的过程中广泛的吸取民意, 尽最大的可能符合公民的意见, 在法律的实施的过程中才会更顺利[2]。

(二) 税收执法风险的执法控制

现下我国法制治国的策略中对权利的限制, 使运用的权利对权利的监督与制约, 在我国对权利的使用都会受到其他权利的监督和制约, 一旦失去了监督制约, 就为出现权利滥用的局面, 因此对于税务部门的执法防控相关的部门与单位一定要做好监督, 依法行政, 对于税收执法的整个过程都要实行有效的监督, 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对于税收执法人员, 要加强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执法人员自觉守法的习惯, 提高其执法水平与责任感。并且在执法监督体制上也要进行有效的完善。

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是对税收执法风险的执法控制的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在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中明确执法行为的责任, 建立完善的责任考核与评价制度, 做到责任到人, 对评价及考核制度也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到岗, 并且进行量化操作, 激励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同时还要完善税收执法的全面检查。通过建立全面的执法检查, 对日常的执法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的监督, 对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完善, 及时的纠察追错。同时还要加强对执法行政部门之外的监督, 对党、人大、政协甚至是群众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等的监督, 都是有效的控制执法行为的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 税收执法风险的司法控制

税收风险的司法控制本质上来讲是对税收执法风险的事后控制。对于风险的控制一般被分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对于税收执法风险的控制也是如此, 不仅仅只重视对事前预防与事中的预警, 也要加强对风险的事后控制的手段, 即人民法院对税收执法的违法行为的追责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 是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相关的主体的责任的救济方式, 这种救济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事后补救的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警示, 对其他的执法人员的一种警示, 以增强执法人员的知法守法的意识。所以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的司法控制要完善司法制度, 最大限度的提高私法制度的执法行为, 充分的发挥在税收执法行政行为中前车之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卫红.论税收执法风险的法律控制[J].税收经济研究, 2011 (1) .

税收执法风险成因及对策浅析 篇7

税收执法风险, 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税收执法权, 履行税收管理职责的过程中, 存在不合法行为, 致使国家和税收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由于税收执法行为不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 不可能涉及民事责任, 因此税收执法风险仅包括刑事责任风险和行政责任风险。刑事责任风险主要指税务机关及执法人员的行为违反刑法, 应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 主要包括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等行为而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风险主要指税务机关及执法人员的过错行为较轻, 不必追究刑事责任, 但应受到内部处分的风险, 主要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党纪处分和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政纪处分。

2 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

2.1 税收执法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在经济主导发展的意识下, 部分基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 发展地方经济, 往往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有些会同税收法律政策明显抵触, 致使税收政策难以执行到位;有的地方还存在替纳税人说情, 为涉税事项打招呼, 人为设置障碍, 阻挠税收部门执法等现象。其他政府部门配合不力也会制约税收执法效率, 加大执法风险。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偷逃税款的形式花样越来越多, 越来越隐蔽, 增加了税收部门税源监控、税收检查的难度。而且, 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 税收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纳税人选择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加大了执法风险。

2.2 执法依据方面的原因

尽管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税收法律体系, 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但在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体系中, 只有《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国家法律, 整体层级较低。这样在税收执法实践中, 各级税务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据最多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许多税务机关为了税务人员执法方便, 往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更详细、更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 虽然对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明显缺乏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 往往忽视了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法律保护, 也为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 给税收执法留下了隐患。

3 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对策

3.1 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是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基础。要以《立法法》为依据, 以《税收征收管理法》为主导, 构建税收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的立法框架, 不断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解决税收实体法法律级次整体低的问题, 解决目前税收政策性文件存在效力障碍的问题。各级税务机关在制定规范文件的时候, 不得对税法作扩大解释或类推解释, 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起风险。要及时清理擅自出台的以及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和失效的政策文件, 维护税收执法依据的统一性、权威性、稳定性。

3.2 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各级税务机关要不断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坚持依法治税, 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针对本系统的每一个岗位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及追究实施办法, 做到有章可循, 理顺执法规程。税收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要自觉依法行事, 严格按照执法权限、范围、程序、步骤、时限等, 全面、准确、适当地实施执法活动, 坚决杜绝越权执法、执法不严和渎职失职等现象的发生, 依法履行管理职责, 提高执法质量, 规避执法风险。

摘要: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需要从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完善税收法律体系、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和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

税收行政执法 篇8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表现,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我国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国家的税收, 税务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财政税收使命。目前, 由于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不完备、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原因, 造成了税收执法风险日益增大。在当前税收的环境下, 如何进一步的避免税收执法风险, 已成为税务部门的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概述

(一) 含义

税收执法风险, 是指税务部门或者是税务执法人员在征税的过程中潜在的, 因为税务执法人员的不作为和作为使税收管理的职能不能够充分实现, 或者是税收主体在行使自身权利和履行职责中, 因故意或者过失, 损害了国家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引起的法律后果, 需承担民事、行政等法律责任的危险因素的集合。当前, 我国的税收执法环境比较复杂、税收法律繁杂, 再加上税务执法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对法定的税收执行程序掌握的不够全面等, 从而使税收的执法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 并贯穿税收执法始终。与此同时, 加强对税收执法风险问题的分析, 有助于提高征税主体的执法水平和效果, 提升税务机关以及人员的形象, 增加税收收入。

(二) 税收执法风险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和对执法所产生的后果的处理方式, 可以讲税收执法风险划分为三类:

1. 税务征收管理中的风险。

即执法人员在税收征收的执法过程中, 由于基础管理不到位, 而侵害了纳税人的权益。主要表现为税务登记不准确、对纳税人的性质认定错误、对减免税划分不准确、税率执行有误以及违反法律的规定提前征收、延缓征收税款等造成了纳税的风险。

2. 税务行政诉讼中的风险。

即执法主体因在执法过程中的行政行为而引起的行政复议、败诉、赔偿等不良后果而产生的风险。在此类风险中, 主要涉及的是稽查等强制措施, 集体表现为税务主体在日常的执法行为中只重实体而忽略了程序。比如在日常的检查时, 本来应该出示税务搜查证而没有出示;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收集到的证据来源不合法;没有依据法律规定采取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等多方面的因素, 从而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纳税担保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因为这些不规范的行为所产生的有关司法行为导致了税收执法的风险。

3. 税务人员渎职所带来的风险。

即税务执行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 因主观过失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职责, 如徇私舞弊不征或者是少征税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 客观上侵犯了国家的利益, 对国家的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因而被追究行政责任, 情节严重的甚至责要负刑事责任。从而给税收的执行带来了风险。

二、我国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 各级税务部门为了提高执法水平、降低执法风险, 不断地营造外部环境、优化内部结构、强化监督机制等。但是, 目前我国对税收执法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还没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 各税务机关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的许多措施都比较混乱, 没有逻辑性, 整体效果还不够好。

(一) 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税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税务机关的职责也实现了分工细致、各司其职的完备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风险的发生。但是目前我国的税收执法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还不够全面, 对执法责任考核、征管质量考核大多都是事后的应对措施, 而事前和事中的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够完备, 防控税收执法风险的功能也不够健全。并且在执法过程中责任的承担方面, 一线的税收执法人员承担了大部分的违规责任, 而对税务部门自身和决策层所应承担的责任没有明确的划分, 因而很容易引发税务部门内部矛盾, 同时也容易造成监管的缺失。

(二) 风险控制防范意识不强

税收执法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而仅仅依靠税务执法人员个人的力量难以防范来自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风险的。因此, 要加强对税收执法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然而当前, 我国还没有将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纳入到税务部门的工作中, 在大部分的税务人员思想中, 税收执法风险是孤立、片面存在的, 认为风险管理就是要加强对税收执法的监督和检查, 因而缺少执法风险管理的整体意识和主动意识。

(三) 风险管理机构的专业程度不高

现阶段, 我国的各级税务部门依据职权, 通过成立税收优惠减免审理委员会、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税收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等一系列机构, 在一定的程度上规范了税收执法, 避免了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但是, 如果发生执法过错, 就很容易发生推诿, 相互推脱责任。目前, 我国税务系统中还缺乏一个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来专门从事税务风险管理的事项。

(四) 风险管理手段不断增多, 但是针对性不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技术在税务部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 在税务部门中运行的系统有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纳税评估管理信息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运用使税收执法人员的操作更加准确, 大大降低了执法的风险。但是这些系统针对不同的涉税业务, 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些税收风险点得到了防范和控制, 而另外一些风险点却得不到防控, 业务非防控范围比较小, 不够全面。

三、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法律体系不健全

1. 税收立法起点低, 法律依据不明确。

现阶段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结构不完善, 尤其是税收法律的起点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少税收基本法。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基本的税收征收法, 来对税收法律关系进行宏观规定, 税收的立法原则、执法原则、税收管辖权等问题都没有通过更高的法律予以确立, 而只是分散于各个法律条文中。二是有关税收的法律层级不高。我国现行颁布的关税收法律文件仅有《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管法》, 其他有关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并且还没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 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受到法律、法规的层级影响, 法院在有关税收行政案件的审理时, 往往依据的都是法律, 而对层级较低的行政规章只是参照, 这就给税务人员的执法过程中产生困难。

2. 税法规定不科学, 实际工作难度大。

有些税收法律对执法过程中某一问题的规定存在冲突;还有些法律条文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难以得到实施等。一方面导致税收执法人员在对纳税主体做出具体的执法行为时, 不知道依据那个法律文件去执行。另一方面, 如果不按照相关税收法律的规定去执行, 又会有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因此, 导致税务人员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很难去执行。

(二) 内部体制不完善导致的执法风险

1. 内部考核指标严格。

税务部门以强化征管、严控税源的原则制定了内部考核标准, 但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 过于苛刻、严格的考核标准会对税收执法人员依法行政造成消极的影响。比如一些市、县的地方税务部门在税受征收较少的情况下, 就会对稽查下达过高的税收任务, 以此作为考核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然而这与国家税收法律的原则和基本精神是不一致的。由于这种严格的任务下达, 就会导致稽查工作偏离了执法的轨道, 加大了税收执法的风险。

2. 规范性文件制定不严谨。

在我国,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为了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实现政策实施的效果, 就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状况, 制定具体的业务操作办法和行业管理办法。然而这些管理办法和操作办法的制定, 一般是依其上位法, 即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是上级税务机关的文件来制定,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提高征管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有些操作办法和管理办法由于过高地追求实施效果, 从而导致税收执法人员在执法程序上不够合理, 不能为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

(三) 执法主体素质有欠缺引发的执法风险

1. 执法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现阶段我国税收执法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高。部分税收执法工作人员, 对税收执法的过程中缺乏对执法的全面理解, 仍然没有从以官为本的思想中转变过来, 在他们看来, 依法纳税只是针对纳税人而言, 而忽视了对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作为一个税收执法者, 对税收执法风险缺乏足够的警惕, 执法的危机意识淡薄, 因而, 导致税收征收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下降。

2. 税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 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 流通途径也在不断地增多, 人才也在向复合型、综合型的方式转变。因而面对当前的环境, 税收执法人员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不仅要求税收执法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税法等方面的知识, 还必须要对计算机运用、经济法规、时事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有相关的了解。例如一些税收执法人员只会对纸质账簿进行审核, 对于现代企业采用的电子账务系统却一窍不通, 因而就无法运用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区查出企业的财务漏洞。此外, 仍有许多税务人员用以往的征管办法和思维定式去征收税款, 并且执法的方法固化、沟通方式简单、交流不畅, 给实际的执法工作造成一些影响, 从而增加了税收执法风险。

四、税收执法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 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1. 制定税收基本法。

制定税收基本法, 主要是对一些共性的税收问题进行规定, 以达到统领、协调、指导、约束各单行税收法的作用。实际上, 由于我国宪法的内容比较有限, 所以为了增加涉税条款而修改宪法是不可能的, 然而由于现有的《税收征管法》理论性不够, 实际操作及程序性太强, 起不到统领税收法律的作用, 因而, 单独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是完善税收法律体系的最好办法。除此之外, 还要对目前冗杂的税收法律加以系统整合, 使税的收法律的结构更有条理, 并且对税收执法、司法进行更具权威的指导, 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升税法的基本法律地位。

2. 完善税收程序法和实体法。

现阶段, 我国的税收程序法和实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一是构建起法律与经济的互动体制。明确制定出宏观经济与税收收入保持协调的管理体制, 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能力, 利用税收去降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二是逐步提升税法的等级。以《立法法》为依据, 完善对税收的立法, 构建一个完备的税收法律系统。从而提高税收实体法的等级, 提升税法的效力。三是明确税收执法中的程序要素。目前《税收征管法》是我国税法中唯一一部具有程序法性质的税收法律, 对推动我国税收征管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程序法的性质不够突出, 覆盖的范围比较窄, 并且与其他部门法律也不不相适应, 再加上程序法对纳税人的程序权益的保障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显, 因此, 完善程序法势在必行。对程序法的完善有利于减少税收征收过程中税收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行为, 从而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二) 加强对税收计划的管理

税收计划是我国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税务机关在一个时期内的工作计划, 是考核和检查税收征收的重要依据。而税收计划管理是税务部门为了能够保证税收计划的顺利实施, 对税收的分配执行、落实等一系列活动进行的全面管理, 是税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现阶段, 税收任务的下达量有所减少, 但是如果要按经济增长比例来下达, 根本就没有改变过去的税收计划管理体制。比如, 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为了解决财政危机, 除上级部门下达税收任务外, 当地的政府部门还要继续追加税收任务, 从而给税收计划的实现带来困难。此外, 税收任务主要是按照全国的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来征税, 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不利, 加重了经济不发达地方的财政负担, 从而给税收任务的完成增加了困难, 增加了执法过程中的执法风险。因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一是建立合理的税收工作考核制度, 缓解一线税收执法人员的压力。二务科学的编制税收任。不能仅仅地采用上年基数加成的方式, 而是要根据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 税务部门可以先根据财政部门的预算计划来制定税收的任务, 然后再根据各地的征管水平、税源状况的区别来编制个地区的税收计划, 最后用计量经济和科学的统计分析对各地税收计划进行预测评估, 得出全国税收计划。

(三) 加强税收执法队伍建设

1. 提高执法风险防范意识。

税收执法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认清税收执法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严格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 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加强对税收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要抵挡诱惑, 做到为税清廉, 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2. 加强专业化法制化培训。

要加强对税收人员的税收政策培训, 防止对政策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执法不到位的风险;强化对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执法操作培训, 消除执法管理的程序风险;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法律、财务、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 降低因专业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执法风险。

3. 创建高校合作机制。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根据先进的专业理论, 去指导实际的税收执法工作。每年选拔一批能力强、年纪轻、学历高的、有发展前途的税务人员进入高等院校深造, 为培养全方位、更高素质的税收人才开辟新的途径。

4. 加大执法责任追究。

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加大执法责任追究的力度。执法监察要定期、不定期的对税收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检查, 落实检查的责任, 执法监察对再次检查发现问题的, 除追究有关税收执法人员的责任外, 还要追究与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结论

税收执法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不仅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而且对于完善我国的税法制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通过构建程序严密、制约有效、配置科学、结构合理的执法运行机制, 推进税务部门2013年第8期中旬刊依法行政, 最终实现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旭人.中国税收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7.金融Finance NO.8, 2013 (CumulativetyNO.525)

[2]沈宗灵主编.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 1994.

对税收执法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思考 篇9

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源于风险管理理论。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执法, 是税务部门规范执法行为的尝试。税收执法风险实质上是由于针对税务机关的制度、流程、资源配置失当以及监督不力等原因, 发生与法律法规相背离的结果进行控制和防范而产生的概念。具体指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实施税收管理、税款征收、税务稽查、行政处罚等税收执法过程中, 因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致使税收执法不当, 执法错误或行政不作为而引起的不利后果和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概括起来, 税收执法风险具有风险的潜在性、风险的责任性、作为和不作为等特征。

二、产生税收执法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经济、法治等外部环境导致的执法风险

1.来自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 经济关系日趋多元化, 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尤其是随着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 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 企业集团大幅增加, 经济主体跨区域、跨行业相互渗透, 税收执法环境复杂性、风险性不断加大, 增加了税收执法中的不确定性。

2.来自税收法律体系的影响

首先, 税收基础法律框架体系与制度不健全, 综合性、基础性的税法尚未完全建立。其次, 税收立法级次偏低。除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外, 其余均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及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规章等, 并且税收法律内容的缺陷, 成为诸多风险事项的温床。

3.来自政府干预的影响

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 往往可能逆向干预税收执法行为。为刺激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 随意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导致执法越权、政策滥用等风险隐患。

(二) 内部行政管理方面引起的执法风险

1.税收征管体制有待健全

国地税机构重复设置, 征管范围、税种等业务重叠交叉管理, 争抢重点税源与重征漏管并存, 征纳成本过高。在制度建设方面, 有的征管措施规定不够清晰, 衔接不够顺畅, 难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2.内控机制不完善

目前税务机关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 执法单位之间、内设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执法权限划分和分解还不尽合理, 相互制衡机制较弱, 工作职责不清, 未形成有效的内外、上下、各岗位之人与人之间制约与监督机制。在监督考核方面, 执法监督、责任追究还不到位, 依法行政考核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3.自由裁量权缺乏控制

现行税收征管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自由裁量权使用与法律法规掌握适用不当, 造成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法律法规适用的不准确、不正确, 存在行政处罚上体现为违反“过罚相当原则”, 随意加重处罚等执法随意性。

此外, 税务执法人员风险意识的欠缺、执法不规范、职业道德失范也是造成税收执法风险的重要来源。

三、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税收执法风险始终客观存在于税收执法过程。和其他风险一样, 税收执法风险又具有可控制的特点, 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 有效的防范、控制和化解执法风险。

(一) 完善税收法律制度

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是依法治税之本。一是加强税收立法, 研究现行税收法律体系, 借鉴外国税收立法的有益经验, 逐步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主导、税收实体法与税收程序法并重的立法框架, 尽可能提升税收立法级次, 保障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税收政策的稳定性。二是完善现行税收法律内容。进一步完善单行税收法律的制定, 应详细阐明对象、内容、目的等, 增强可操作性。遵循法治、精简、高效的原则, 进一步明晰税务机关的职能权限。三是坚持独立的税收执法权, 减少行政部门的直接干预。

(二) 建立健全税收执法内控机制

日常税收执法工作中, 将风险管理融入税收执法流程, 从定岗定责、工作流程设计入手, 对执法岗位实施有效的责任考核, 强化税收执法监督, 有效降低执法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强化风险的全过程控制。一是对税收征管和风险识别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 从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管理、涉税审批、申报征收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处罚、执行、救济等各个税收征管业务流程, 按照权力运行频率高低、人为因素大小、自由裁量幅度、制度机制漏洞、危害损失程度等对税收执法权运行的风险点进行分项评估, 实现各税收风险点的识别、提示、控制, 形成具有内在约束力的业务流程。明确税务行政裁量权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 重点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 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随意性。二是进一步完善控权手段。细化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要求, 不仅明确考核标准、内容、方法和责任, 更要考虑设置合理考核路径, 避开人情和利益的干扰。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 细化监督考核指标, 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 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三是完善对税收执法权的外部监督制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进一步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参与权, 降低纳税人获知信息的成本, 减少信息不对称, 增强税收执法权的透明度。完善相关制度, 畅通纳税人申诉和投诉途径, 推动纳税争议的妥善解决, 减少权力寻租。推进社会参与监督, 对各种渠道反馈的问题及时整理归集, 动态监督改进, 形成社会控权的合力。

(三) 提高税收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构建和完善税收执法监督体系研究 篇10

1.1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

新世纪以来, 国务院先后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新形势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税务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 必须有效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部署要求, 健全监督体系, 加强执法监督, 促进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 维护政府公信和群众利益。

1.2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深入推进过程中, 政府履行职责, 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还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都必须依法进行。税收是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 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部门履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神圣使命, 发挥税收调控作用,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完善执法监督体系, 促进对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落实税收政策、依法提供纳税服务、依法实施税收管理。

1.3 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有力保障

发挥税收筹集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职能作用的过程, 就是科学制定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过程, 也是健全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的全过程。只有依法科学开展税收立法和制度建设, 切实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 才能为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只有不折不扣地监督执行税收法律法规, 依法组织税收收入, 严格落实税收政策和纳税服务措施, 才能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 保证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和有效的政策支持。

2 当前税收执法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税收执法监督机构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税务系统县级及以下基层单位未设立专门的执法监督机构, 部分监督职能归并政策法规部门, 基层法制机构充当了执法监督“裁判员”和行政执法“运动员”双重角色, 既要全力开展执法监督, 又要从事诸如减免税调查审核、税收综合管理、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管理及报表总结等工作, 往往使法制机构陷入职责交叉、角色错位、疲于日常应付的尴尬境地。法制机构既是监督者, 又是被监督者;既是执法考核追究的实施者, 又是执法考核追究的对象。由于职责交叉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耗费了法制机构开展执法监督这个核心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也使执法监督工作产生了双重矛盾。

2.2 税收执法监督工作机制不尽合理

(1) 缺乏税务执法监督工作长效机制。实践中, 开展税收执法督察是税收执法监督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 而税收执法督察客观上难以做到实时常态进行, 很容易造成对不规范执法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2) 缺乏税收执法监督工作外部衔接机制。现在主要是开展内部执法监督, 没有很好地与来自外部权力机关、监督部门的工作衔接, 忽视了外部监督作用的发挥。 (3) 缺乏税收执法监督工作问责机制。只有监督, 而欠缺相配套的考核、奖惩措施, 对监督发现的问题没有严格和稳固的责任追究机制, 使得监督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4) 缺乏对监督人员的保护机制。执法监督是挑“自己人”的毛病, 敢于监督、敢于问责的人往往容易得罪人, 群众评议会受影响, 这就使监督人员有后顾之忧而不敢放手工作。

2.3 税收执法监督制度体系还需健全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办法》、《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税收执法督察规则》等制度, 还没有涵盖所有的执法及监督环节。同时, 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操作性还不强, 监督内容的细化和量化还不够等。最根本的是缺乏一个统领这些办法的税收执法监督制度规定, 应当以规范性文件对税收执法监督工作的主体、原则、对象、方式、程序、问责及有关方面进行全面规范, 并据此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办法, 从而提高税收执法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2.4 执法监督还未完全覆盖全部执法行为和全过程

在目前的税收执法监督工作中, 注重事后监督较多, 而对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重视不够。对具体行政行为和实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比较重视, 而对抽象行政行为和程序性行政行为的监督则相对不足。强调对基层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的监督, 对税务决策机关 (主要是市级以上) 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相对淡化。如部分税务机关把执法监督工作定位于事后纠错, 侧重于对税收执法行为完成后的监督, 以查出多少问题、查补多少税款、追究多少过错为执法监督工作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 而对于事前防范做得如何、制度管权管得如何、信息化监控控制得如何、岗位职责是否明确, 工作流程是否严密等问题以及如何加以改进则关注不够。

3 构建和完善税收执法监督体系的思路和措施建议

构建和完善税收执法监督体系, 基本思路应以服务税户、服务基层、服务大局为出发点, 以规范税收执法、防控执法风险为目标, 以依法监督、公平公正为原则, 以税收信息化为依托, 完善监督体制, 更新监督理念, 优化监督机制, 创新监督方式, 用好监督成果, 强化监督保障, 努力构建和完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上级监督与本级监督、横向监督与纵向监督相结合的“大监督”格局和体系。

3.1 完善执法监督体制, 建立健全执法监督组织体系

明确税收执法监督主体, 建立健全专门的税收执法监督机构。把监督机构对税收执法的监督职能和其他职能严格区分开来, 实行机构相对独立。并充实高素质、专业化税收执法监督人员, 赋予机构独立的税收执法监督权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建议权, 使监督行为更加专门化和专业化。为了使监督主体真正做到公正、高效监督, 应采取措施切断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的利益联系, 同时对监督主体的合法合规行为给予法律保护, 任何人不得打击报复。在目前税务机构设置格局下, 建议税务高层加强顶层设计, 本着科学合理、精简高效、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原则, 制定指导意见, 统筹整合和优化监督资源, 在省、市税务机关设置专门、独立的综合监督机构, 实施综合监督和专业监督, 强化执法监督的独立性、统筹性和客观性。

3.2 形成全程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制度体系

(1) 把好入口关, 强化事前预防。对抽象行政行为加强监督, 强化源头控制, 确保执法依据合法, 严格执行好税收规范性文件的会签制度、地方性税收法规、规章的备查备案制度和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的归口管理制度。 (2) 找准风险点, 强化事中控制。对权力比较集中的执法环节进行适当权力分解, 重在强化过程控制, 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执法随意性, 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大额减免缓税的集体审核等制度, 严格遵守审批权限。运行和完善税收执法预警防控系统、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等, 实行信息化控制、痕迹化管理, 及时提醒和控制执法风险。 (3) 注重实效性, 强化事后检查。突出执法监督日常化, 大力开展税收执法督察, 随时发现问题, 随时纠错整改、问责问效。严格执行税务行政复议制度, 加强执法案卷评析, 对执法监督结果进行定期通报、分析反馈。

3.3 创新监督方式方法, 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手段体系

不断适应税收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 积极主动地创新监督的方式方法, 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对执法监督工作进行科学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和完善制度, 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科学高效、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统筹安排监督项目, 科学调配监督资源, 避免重复监督, 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提高监督效果。大力推进信息化手段在执法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探索进行远程电子监督, 积极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 获取真实、完整的税收信息, 进行重点和疑点数据筛选, 有针对性地确定监督重点和突破口, 实现监督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同时通过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优化业务流程, 科学分解权力, 将监督制约贯穿到金税三期软件操作和税收执法权运行的全过程。

摘要:针对新的经济、法治、税收形势和环境, 阐述了目前构建和完善税收执法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 指出了现行税收执法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制约性问题, 并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构和完善税收执法监督体系的思路和措施建议, 以推动税收执法监督体系更加健全、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关键词:执法监督,机制,专业化,体制

参考文献

[1]邵学峰.税收执法监督的博弈分析[J].经济视角, 2013 (12) :57-58.

[2]卜祥来, 周上序, 张清松.税收执法风险的特点、预防及控制[J].税务研究, 2008 (10) :68-69.

上一篇:经前路手术下一篇:企业场景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