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收

2024-07-12

税收征收(精选8篇)

税收征收 篇1

税收征收管理实务

一、税务组织机构

税务机关是主管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部门。1994年,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为了适应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需要,我国对税收管理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改革。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税务总局,是国务院主管税收工作的直属机构。省及省以下税务机构分设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

国家税务局系统的机构设置为四级,即:国家税务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市、州、盟)国家税务局,县(市、旗)国家税务局。国家税务局系统实行国家税务总局垂直管理的领导体制,在机构、编制、经费、领导干部职务的审批等方面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实行垂直管理。地方税务局按行政区划设置,分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地(市、州、盟)地方税务局,县(市、旗)地方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系统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按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办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税务总局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的领导,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业务的指导和协调以及对国家统一的税收制度、政策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地方税务局实行上级税务机关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税务机关垂直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即地(市、州、盟)以及县(市、旗)地方税务局的机构设置、干部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机构垂直管理。

国家(地方)税务局系统依法设置,对外称谓统一为国家(地方)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国家(地方)税务局稽查局,按照行政级次、行政(经济)区划或隶属关系命名税务机关名称并明确其职责。各级税务局为全职能局,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区(市、盟、州)以及直辖市的区、副省级市的区,县(旗),县级市、地级市城区的行政区划设置,地级以上城市的区也可按经济区划设置。税务分局、税务所为非全职能局(所),是上级税务机关的派出机构。可按行政区划设置,也可按经济区划设置。较大县的城区、管辖五个以上乡镇(街道)可设置税务分局。管辖四个以下乡镇(街道)的机构称税务所。各级税务局稽查局是各级税务局依法对外设置的直属机构。地级市的城区如有需要,可以设置稽查局,城区稽查局视不同情况既可按行政区划设置,也可跨区设置,由所属区税务局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税务局稽查局的指导。

全国省以下国家税务局系统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局、15个副省级城市局、336个地(市、州、盟)局、81个直辖市区局、152个副省级城市区局、840个地(市、州、盟)区局和2054个县(市、旗)局,另外设置有2898个稽查局、直属分局等直属机构,10507个税务分局、税务所等派出机构,4153个信息中心、机关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地方税务局系统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局、15个副省级城市局、317个地(市、州、盟)局、71个直辖市区局、106个副省级城市区局、571个地(市、州、盟)区局和1949个县(市、旗)局,另设置有4977个稽查局、直属分局等直属机构,18178个税务分局、税务所等派出机构,2132个信息中心、机关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

截至2007年底(查询不到更新的数据),全国税务系统共有正式在职人员74万多人。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直属单位正式在职人员888人(不含扬州税务进修学院)。省以下国家税务局系统共有正式在职人员39.44万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0.78万人,大学本科18万人,大学专科16.51万人,中专和高中及以下4.15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为89.46%.省以下地方税务局系统共有正式在职人员35.27万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0.64万人,大学本科16.47万人,大学专科13.56万人,中专和高中及以下4.6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为86.97%.二、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的征收管理范围

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规定,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有着不同的征收范围,具体划分如下:

国家税务局主要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增值税,消费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与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所得税,2002年1月1日以后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出口产品退税,中央税的滞补罚收入,按中央税、共享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属于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缴纳的入中央库,其他入地方库)。

地方税务局主要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不包括已明确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的地方税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地方税的滞补罚收入,按地方营业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在部分地区还负责社会保险费及其他一些地方规费的征收。

在部分地区,目前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由地方财政部门征收和管理。另外,关税、船舶吨税由海关系统负责征收管理,海关还负责代征进口产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国家税务局与地方税务局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有着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征管范围,但都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部门,共同执行统一的税收法律和法规,共同面对的纳税人。各地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不断加强协调配合,整合行政资源,共同致力于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交流沟通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定期交换数据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加强日常征管工作的协作,通过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联合开展个体工商户税额的核定、联合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联合组织税收宣传、纳税咨询辅导、对同一纳税人欠缴税款实行联合公告、联合实施税务检查以及加强税收政策执行的沟通协调等方式共同做好对纳税人的服务和管理。

三、分税制的体制效率

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财税体制可以概括为“确立一个契约、强化三个保障”,即:

1、确立新型中央与地方财政契约关系,由“承包制”变为“分税制”;

2、强化组织保障,实行国、地税机构分税分管双重体制;

3、强化技术保障,通过金税工程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

4、强化执行力保障,主要是加强法治建设,严肃财经纪律,整顿税收秩序,查处执法犯法,优化纳税服务,完善征管制度,打击偷逃骗税(尤其是1997年组建总局稽查局并完善全国稽查组织体系)。该体制的效率生成机制如下:

一是分税制使财政承包制原体制成本(代理成本)大幅降低。

围绕税收的各种权限在政府间的划分就是所谓的财税管理体制。无论是承包制还是分税制,国家税收的征收管理都必须实行分级管理,组织机构依然要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同样是一种等级组织,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因此,都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及其代理成本——这也是体制成本。在不同体制下的代理成本或体制成本的差别就是体制效率的来源。

财政承包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定额承包,即S(x)地方报酬函数=X地方行为结果-C上交中央税(含利)。在这种体制中,不管X如何,而C是不变的,其实质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全部风险。但实际上,地方政府总是设法使自己逃避风险以使中央承担风险,往往在“事前”确定C时,夸大风险,使C降低,在税收分配方案和留成比例上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以获得更大的地方利益。

另一种承包方式是固定比例法,即S(x)地方报酬函数=A地方分成比例?X地方征得收入。这种体制的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但由于地方分成比例A小于1,因而地方政府不甘心与中央分享,往往在“事后”通过隐瞒收入,人为降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做法来藏富于企业,减少上交中央的财政收入。然后“再通过集资、摊派等非规范手段把这块收入再收上来。这样共享收入的增长部分实际上就变成了地方独享收入,这也是滥集资滥摊派的根源之一”——这也正是财政承包制的体制成本(代理成本)。

地方政府(税收征收机关)隐藏税收实现额或降低超收额的代理行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层

合谋”,即省以下政府间“合谋”。比如,擅自下放减免税权限,扩大“税式支出”额度和用途范围,鼓励默许下级政府坐支税收收入,层层设立国家金库以外的收入账户,体外储存税款,扩大预算外收入范围,游离于与中央分成共享范围之外。在1982-1989年间,地方预算外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其预算内收入的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中的预算内收入从占GDP的20%下降为14%,而预算外收入则一直占GDP的12-13%。二是“底层合谋”,即基层征收机关与纳税人的“合谋”,对付其上一级税收管理机关。比如,扩大减免范围,违法坐支税款,纵容企业拖延交纳,纵容企业挤占税利,由企业报批盘亏、毁损等损失,提高折旧及其他费用提取标准,税银(行)联手搞假“税前还贷”冲销应税利润,等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尽管“体制成本”没有直接的精确数据,但其间接表现就是“两个比重”大幅下降,财税法纪被从根本上破坏,税收配置调节功能紊乱,中央利益遭受侵害,财政日益拮据,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区域差距扩大,部分地方财政日益强大,甚至拥财自重,进而削弱中央经济权威与政治权威的统一。当这种体制成本高到不可承受之时,新的体制就将取而代之了。

分税制体制使税收征管中的代理空间大大压缩,尤其是“国、地税分设体制”有助于提高中央政府对中央税征收管理的控制力,使中央税收以更低代理成本的组织形式取代了较高代理成本的组织形式,国税系统作为中央“自己的队伍”,其“忠诚问题”从组织基础上得到了确保。尽管在实行分税制最初的1994-1997年,体制惯性使得体制成本降低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部分国税机关丧失原则、疏于职守,与地方政府和不法企业共谋,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以及直接截留已入库的中央税税款等代理行为。但伴随着与分税制配套的“三个保障”措施有效深入地运作,新体制终于得以确立,代理成本逐步消除,“体制效率”逐步显现。

二是分税制使中央与地方获得巨大的激励效率。

分税制确定了中央与地方分税分管的基本权力边界,使得税收风险和收益基本由中央与地方各自承担,权责更趋分明,激励作用明显。一方面,中央与地方各自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当家理财的激励和便利,征税努力程度普遍提高。尤其是地方税收,在自身加强管理以促进地方税收秩序好转的同时,也带动了包括国税收入在内的税收总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分税制变革,产生了“税收与经济的交叉互动”效果[17],不仅促进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又循环带来税收收入的更大增长。稳定的地方收入预期和来源有效地激励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大力投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进行区域竞争。对中央政府而言,新体制确保了“两个比重”的提高,使其经济权威与政治权威统一起来,尤其是中央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来实行转移支付,并以此来奖励地方政府。比如,2009年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补助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57%,占地方财政收入总额的43%。

三是伴随着“三个保障”的逐步强化,征管技术保障与组织保障、执行力保障形成合力,使分税制的激励、约束、配置和保险等效率高度统一。

作为征管技术保障的“金税工程”,不仅把亿万纳税人纳入监控网络,同时,它独有的技术特性和功能也打破了行政官僚体制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和信息的垄断性,产生了巨大的约束效率。比如,纳税人和基层税务人员的征纳行为均需“授权”,并留有“记录”,且可进行核对和比对,有利于上级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和基层税务人员征纳行为进行直接监控,监督并制约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作为组织保障的“国、地税机构分设”有效地配置了管理资源,有利于提高征管专业化水平和分工程度,不同的税种所依赖的税制载体、征管程序及征管技能是不同的,分设体制有利于提高征税专业化水平和分工程度,从而以规模经济形式获得了配置效率。比如,在分设体制基础上,以专业化为特征的重大机构改革,用征收、管理、稽查等专业性机构替代综合性分局;把对企业征收、管理、稽查职责上收到省级或市级税务机关,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税收权力运行机制。用信息化加专业化的思路改革税务部门的管理方式,是我国税收管理乃至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工程之一[18]。

显然,分税制体制选择和以“三个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创新确保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收增长得到较大限度地应收尽收,体制成本大大降低,体制效率极大提高。宏观税负在1998年出现“拐点”,并连续上升至今,税收征管效率年均提高值9.6%,税收征管效率提高每年促进税收增长约4.1%。l995-2008年税收增长弹性由80年代的小于1增长为平均1.47,税收收入年均增长率由l986-1992年的7.2%,增长为

1995-2008年的18.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从l995年的10.3%逐步提高到2009年的20.1%(其中,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从9.9%上升到l7.5%)。国家税收秩序乃至经济秩序持续好转,连年稳健增长的税收收入更是奠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不仅如此,体制效率的意义也包含着保护地方权益、发展财政民主等立宪层面的深远含义。分税制体制选择及其保障制度创新,从国家汲取功能的结构上改变了国家权力基础和运行规则,不仅保障了中央经济权威与政治权威的统一,而且为建立在财事两权科学界定基础上的分级财政奠定了组织基础,是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模式的基本路径和制度选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政治成就。

四、税收制度的法律级次

目前,中国有权制定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国家机关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8条规定,税收事项属于基本制度,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制定法律方式确立。税收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范围内普遍适用,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目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实体法有两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税收程序法有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规范性决议、决定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其制定的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比如,1993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等等。

(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我国现行税法绝大部分都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归纳起来,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税收的基本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尚未制定法律的,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比如,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关税等诸多税种,都是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条例。

二是法律实施条例或细则。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国务院相应制定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

三是税收的非基本制度。国务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通知、决定等。比如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中有关房地产交易营业税政策的规定。

四是对税收行政法规具体规定所做的解释。比如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解释的复函(国办函[2004]23号)。

五是国务院所属部门发布的,经国务院批准的规范性文件,视同国务院文件。比如2006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

(三)、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主要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它们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发布的有关税收事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命令、通知、公告、通告、批复、意见、函等文件形式。

具体为,一是根据行政法规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二是对税收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为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补充内容以及如何具体运用做出的解释。三是在部门权限范围内发布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具体事项做出规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四)、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只有经由税收法律和税收行政法规授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才有权制定地方性税收法规。

(五)、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根据中国现行体制,税收立法权,无论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还是地方税,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地方只能根据中央的授权制定税收法规、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比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暂行条例规定,税额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规定幅度内确定。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5条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统一审批减免税项目之外,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的,可以实行减税或者免税,自治州、自治县决定减税或者免税,须报省或者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六)、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这是指省级或者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的适用于其管辖区域内的具体税收规定。通常是有关税收征管的规定,在特定区域内生效。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依据,往往是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或者上级税务机关的文件要求。

(七)、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税收协定

税收协定是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在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和其他涉税事项,依据国际关系准则,签订的协议或条约。税收协定属于国际法中“条约法”的范畴,是划分国际税收管辖权的重要法律依据,对当事国具有同国内法效力相当的法律约束力。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外谈签税收协定至2007年底,已对外谈签了89个税收协定,其中86个已经生效执行,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也签署了税收安排。这些协定和安排在避免双重征税,吸引外资,促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特别行政区实行独立税收制度,参照原在香港、澳门实行的税收政策,自行立法规定税种、税率、税收宽免和其他税务事项。立法会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它制定的税收法律在特别行政区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特别行政区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但备案不影响生效。

税收征收 篇2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 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 具有“三高”、“三新”的特点。“三高”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三新”是指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是对电子商务核心价值链的概括。电子商务产业具有市场全球化、交易连续化、成本低廉化、资源集约化等优势。电子商务按照参与主体和客户的不同, 可分为多种形式, 但目前看, B2B、B2C、C2C是主要形式, 其中B2B是最主要的应用形式。按照贸易主导主体, 可分为销售方控制型、购买方控制型和中立第三方控制型。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监测数据显示, 2010 Q2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额规模稳定增长, 环比增长10%, 达1.1万亿元。电子商务市场整体格局稳定, 根据艾瑞咨询即将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网上支付市场监测数据显示, 2010年第二季度网上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达2083亿元, 环比上涨15.6%, 同比上涨86.8%。艾瑞预测, 2010年第三季度, 网上支付行业的交易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有望达到2550亿元, 环比增速将超22%。

2 博弈分析电子商务征税必要性

由于电子商务的特点造成了传统税收征管体系对电子商务征税出现了很大的税收漏洞。税收征纳关系中, 税务机关作为征税主体, 在依法征税的前提下, 追求税收收入最大化;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双方各自依据对方策略, 做出最大化自己利益的策略选择, 从而形成税收征纳博弈关系。他们之间的博弈规则、博弈策略、行为选择和博弈结果会对税收征管产生显著的影响。在税收征管活动中, 税务机关作为征税主体, 依法进行税收征管, 检查纳税人的纳税行为, 并在依法征税的前提下追求税收收入最大化。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 则希望减少税收负担, 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双方都会根据所获得的相关信息, 在对方给定的策略下做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 这就形成了税收征管过程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博弈。而电子商务中间商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与纳税义务人, 税务机关也存在博弈关系。

(1) 博弈三方关系模型的假设:1) 参与博弈的理性人包括税务机关 (征税人) 和纳税人, 电子商务中间商;2) 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

(2) 三者的博弈分析。现在假定纳税义务人, 税务机构, 电子商务网中间商三者都是理性人, 都是风险规避者, 在行动中都追求自己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都处在平等的地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们对三方的利益进行博弈分析, 与传统商务比较, 我在这里增加了电子商务网中间商, 因为电子商务买卖双方在电子商务网上各自有自己的名称。以下以海尔电器销售1000台冰箱为例, 在电子商务中, 海尔电器在商务网站上有自己的名称, 客户也通过互联网下单购买冰箱电器, 在电子商务中, 税务机构由于征管稽查的成本很高, 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出现, 使电子商务网中间商成为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中间纽带桥梁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市场可以起到纳税人与纳税机关的桥梁纽带作用, 纳税人消费的商品或者劳务在电子商务中间商处有比较全面的记录, 纳税机关可以制定比较全面的税收征管细则, 通过电子商务中间商的第三方市场来征税, 而税务机构可以给第三方市场付给一定比例的佣金。

以上1000台冰箱出售由电子商务网中间商在销售中征收税收, 假设可以得到收入B, 纳税义务人所得的利益为b.同时电子商务网也要收取一定的佣金可以记为收入C。电子商务环境下税务部门得到收入为B-C。

以上表1分析纳税人与纳税机构在传统与电子商务中所取得的利益与信息情况, 以及他们采取的策略。

电子商务中间商收取的贿赂与承担的惩罚成本之间也有一个博弈的过程。电子商务中间商是完全的信息充分知情者纳税人可以行贿中间商来换取低税收, 而纳税机构完全希望避免。但是中间商受贿有一个风险成本, 税务机构当发现中间商受贿纳税人的记录时, 完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取消中间商的运行资格。以上仅仅是从纳税义务人, 纳税机构, 电子商务中间商三者作为理性人的角度去分析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三者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他们的博弈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收原则及其措施建议

3.1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的基本原则

电子商务税收同传统商务税收一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应既符合电子商务特征的需要, 又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

(1) 税收公平原则。一般认为税收公平原则包括税收横向和纵向公平, 即税收负担必须根据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分配, 负担能力相等, 税负相同;负担能力不等, 税负不同。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之间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只有做到了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公平, 才能从某种程度上调动起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这就需要税收政策具有能被广大纳税人认同的合理性, 杜绝“歧视性”税收的出现。

(2) 税收法定性原则。税收法定原则又称为税收法定主义, 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 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皆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

(3) 税收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指经济效率, 二是指行政效率。前者要求税法的制定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 后者要求提高税收行政效率

(4) 实质课税原则。实质课税原则是指应根据客观事实确定是否符合课税要件, 并根据纳税人的真实负担能力决定纳税人的税负, 而不能仅考虑外观和形式。

3.2 对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措施的建议

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了一定阶段, 它所带来的税收难题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可以借鉴一些电子商务较发达的国家的经验, 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并实施好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税收政策。在此,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税法方面的建议。首先, 补充有关对电子商务适用的税收条款, 特别是与现行税收征管法的衔接问题, 使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 还应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采纳其他电子商务法的原则, 如“税收中性原则”。再者, 修改和完善流转税、增值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我国税收实体法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流转税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增值税应将其范围扩大到包括数字化产品在内的多重形式的产品, 比如对涉及电子商务交易和劳务提供的都应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2) 税务管理方面的建议。首先, 从征税机关来讲, 应当提高自身素质, 使税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够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同时要提高稽查人员的网络使用能力, 使其可以通过上网发现税源, 及时跟踪处理。第二, 加强对第三方现代物流的监督。第三, 对第三方支付予以监控:如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第四, 建立发票及金额流向监控。第五, 完善会计电算化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逐步完善其网络功能及会计数据与互联网络的标准接口, 发挥电算化会计对经济业务监督的适时性、有效性。

3.3 加强国际税收协作、完善国际税收协定

实行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 消除关税壁垒、避免跨国所得和重复征税, 促进各国互相交换有关信息, 携手解决国际税收方面存在的共同性问题, 逐步实现国际税收原则、立法、征管、稽查等诸方面的紧密配合, 以及各国在税制总体上的协调一致, 这也是保护各国经济利益, 促进各国电子商务共同繁荣的必然要。

3.4 提高公民纳税的自觉性

由于电子商务比传统商务更容易给交易者带来逃税的可乘之机, 而有效地打击网上逃税在近几年内又难以实现, 如何提高公民纳税的自觉性便成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第一, 加强有关部门的廉政建设, 使纳税人切实体会到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真谛。第二, 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完善公民福利待遇, 从而促动提高公民纳税的自觉性。第三, 加强税法的宣传工作, 通过国际互联网及其它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进而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纳税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冯炜.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税收对策[J].未来与发展, 2006, (4) .

[2]卫倩.电子商务的税收法律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6 (7) .

[3]杨江文.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及其相关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07, 21 (7) .

[4]张立.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制度探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11) .

[5]陈平.电子商务的税收制度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19) .

论土地征收的税收救济 篇3

摘 要 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来看,农民失去土地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让农民告别传统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现代文明。然而,由于法制的不健全,政府公权力的滥用,导致农民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征地中的大部分的收益都被地方政府获得了。本文讨论的重点就是针对地方政府所获得收益进行税收规制。

关键词 土地征收 税收 公共利益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运用公权力,采用强制手段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的行政行为。我国法律对于土地征收有明确规定,2005年宪法修正案:“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既然土地征收是一种行政行為,对于被征地的农民来说为了公共利益做出牺牲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如果土地征收所得全部利益都由被征地农民所有,那么土地征收制度的作用和目的就不能实现,这和私有土地的市场化运作毫无区别。纵观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征收必须出于“公共目的”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否则就不具备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如何从法律上设定“公共利益”的条件和范围,就成为确保土地征收行为合法、正当进行的必要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启动征地的程序,但是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在征地中存在的巨大经济利益,才会让地方政府被弃对人民的承诺和责任,滥用公共利益进行征地,这是土地征收的根源。

我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所有者所有。”但在实际中,多数地方的征地补偿费分配的大致比例是:农民10%-15%,集体25%-30%,地方政府及其机构60%-70%,征地中的大部分的收益都被地方政府获得了。如何针对地方政府所获得收益进行规制,成为土地征收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脱离传统法学的视角,本文用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土地征收进行分析。我国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两种,土地征收作为一种国家行为本身就存在正当性,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具体行使土地征收的权力,也就是说在征收集体土地的时候,国家和地方政府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上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并涉及到地方官员的政治前途等相关问题,在征收土地时,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关键点是由于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土地,具体实施征收土地的行为,所以对于具体征收土地的问题,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在从事征地行为时会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而做出不利于中央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的行为,形成道德风险。对于这类道德风险的形成,地方政府存在巨大经济上的激励,但是对道德风险的发生,国家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防范,从而使违规的土地征收行为愈演愈烈。

地方政府征地带来的负外部性,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果中央政府只是在体制上加大监管力度,无法从根源上彻底消除征地中暴露的问题,毕竟征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那我们可以对于地方政府的这种负外部性征税,征税的目的在于提高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的谨慎程度,客观上调节土地收益分配的不公平,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数额和社会保障水平。

如图1所示,有负外部性的存在,地方政府征地的数量为Q1,现在对此外部性征收T的征地税,交税后,地方政府的实际边际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相一致,其征地数量减少到Q2,在征地数量减少的同时,地方政府的交税行为,使得一部分利益被强制性取走。这时涉及到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政府都是税收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但是在此种模式下,政府却成为了纳税人,那谁将会对政府的征地行为实施课税?而这一模式的设计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前提的假定,征税主体对于政府行为外部性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评价必须拥有充分的信息,而这是极端困难的,为此,征税主体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去搜寻信息。

如果能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这种模式的建立就是有效的。

首先,我们分析谁将成为对政府课税的主体。我国对农村土地征收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由国务院审批的有:“1.对基本农田的征收;2.对基本农田以外的超过35公顷的耕地征收;3.对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征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的有:“国务院负责审批之外的其他土地的征收”。因此,对农村土地征收,只有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批准,其他各级人民政府无权批准,相对来说,审批的层级较高,但是具体实施征收的主体层级较低,一般由市县人民政府统一征收。那么对于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审批就能成为制约县市征收行为的有效途径,国家或者中央政府就能成为制约地方政府的有效力量,成为适合的征税主体。具体执行对地方政府征地行为征税职能应该由国税局具体实施,按照我国税收收入归属和征管管辖权限的不同,可分为中央(收入)税和地方(收入)税,国税,由国税局征收;地税,由地税局征收;对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由国税局征收,共享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由国税局直接划入地方金库。中央税主要包括:国内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增值税、消费税等。地方政府税主要有: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税主要有: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征地进行征税,可以在中央税种中新设立一个税种,叫做征地税,课税的对象就是地方政府。

其次,我们来分析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建立降低税收规制模式的信息成本的制度。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土地征收的权力,这一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因为缺少激励,极易造成道德风险,其中道德风险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双方信息不对称,防范道德风险,就要设法减少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信息差。在地方政府征地时,需要报批相关的文件材料,主要有:建设用地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供应土地方案,村民对征收土地的意见和听证的材料以及国税完税承诺书。缺少上述任何一份材料文件,有关部门就不得对征地申请予以批准。

国税局的设立最低层级可以到县市一级,县市人民政府在具体实施征地行为后,未取得被征收土地出让金前,由县市级政府的负责人签署国税完税承诺书,在被征收土地出让后,按照既定的标准补缴征地税。由于国税系统与地方财政脱离,两者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故其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较小,其发挥作用可能性大,并且要改革相应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将国税完税承诺书的履行情况作为对官员考核的一项具体内容,使该制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磊,薛兴利.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前沿.2005(5).

[2]刘平量,曾赛丰.城市化:制度创新与道路选择.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第六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篇4

第一节 税收征收管理概述

一、税收法律关系及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概述: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税法是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收法规关系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律关系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体、客体、内容。

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分为:征税主体(是指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代表国家享有征税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即税务主管机关。包括各级税务机关、海关等。)和纳税主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负有纳税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即通常所说的纳税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义务

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对象,如房主税征纳关系的房屋、所得税征纳关系中的收入等。

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

(1)税务机关的权利。①法规起草拟订权②税务管理权(税务局务管理权包括对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管理、账簿和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等)③税款征收权(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力)(包括:依法计征权、税收保全、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权、追征税款权等)④税务 检查权⑤行政处罚权⑥其他权力及权利。

税务机关的义务:①宣传税法,辅导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②保密义务;③为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开具完税凭证的义务;④受理税务行政复议义务;⑤进行回避的义务;⑥其他义务

(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包括:①知情权;②要求保密权;③享受税法规定的减税、免税和出口退税优待;④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⑤陈述权、申辩权;⑥要求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权;⑦其他权利。(义务生于权利,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的。)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包括:①办理税务登记;②设置账薄;③办理纳税申报;④缴纳或解缴税款;⑤接受税务检查的义务;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履行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缴税款及滞纳金。

二、我国税收征收管理体制

概念:税收征收管理是机关根据税收法律制度对征税活动实施组织、指挥、控制和监督,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进行的管理、征收和检查的行为。

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是家国税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上简称《税收征管法》)。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自2001年5月1日起施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适2 用于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

从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所谓分税制,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根据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即分权、分税、分管。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将国家开征的全部税种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

目前,我国的税收主要由税务、海关等系统负责征收管理。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其中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负责代征);车辆购置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地方税务局的税种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烟叶税。

海关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关税、船舶税、委托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税收政收管理的内容(4个)主要包括:税务管理(是基础)、税款征收(是重点)、税务检查(是手段)和法律责任(是保障)。

第二节 税务管理

一、税务管理的概念

税务管理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税款征收的前提和基础。

税务管理主要包括:登记管理、账薄和凭证、纳税申报等。

二、税务登记管理

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开业、变更、注销、外出经营报验、停业报验以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登记管理的法定程序。

税务登记范围: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地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都应当办理税务登记。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办理税务登记。(统称非从事生产经营但依照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税款义务的扣缴义务人(国家机关除外,)应当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纳税人办理下列事项时,必须提供税务登记证件(2个):一是开立银行账户;二是领购发票。

纳税人办理其他税务事项时,应当出示税务登记证件,经税务机关核准相关信息后办理手续(5个):一是申请减税、免税、退税;二是申请办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三是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四是办理停业、歇业;五是其他有关税务事项。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4 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并自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其他存款账户之日起15日内,将其全部账号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

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税务机关对税务登记证件实行(2个):定期验证(1年)、换证制度(3年);纳税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持有关证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验证或换证手续。

税务登记主管机关。县以上的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分局)是税务登记的主管机关、负责税务登记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和税务登记证验证、换证以及非正常户处理、报验登记等有关事项。

我国现行税务登记制度包括:设立(开业)税务登记、变更税务登记、注销税务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以及停业、复业登记等。

设立税务登记:(1)地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2)时限:①领取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②未办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④未办理、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营业执照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⑤外出经营在同一县(市)实际经营或提供劳务之日起,在连续的12个月内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申报办理税务登记。⑦非从事生产经营的,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都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 内,向纳税义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变更税务登记,是指纳税人办理设立税务登记后,因登记内容发生变化,需要对原有登记内容进行更改,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的税务登记。

纳税人已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纳税人按规定不需要办理变更登记或其变更登记内容与工商登记无关的,应当自税务登记内容实际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或者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证件到原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停业复业登记,是指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纳税人:(1)停业登记不得超过1年;(2)复业登记;

外出经营报验登记是指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外县(市)进行临时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时,按规定申报办理的税务登记手续。《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简称)《外管证》

税务机关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核发《外管证》,《外管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0日内最长不得超过180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日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纳税人外现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请报表》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

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6 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和资料,结清应纳税款、多退(免)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经税务机关核准后,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税务登记的情形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停业香精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注销登记等几种情形。

税务机关应当加强税务登记证件的管理,采取实地调查、上门验证等方法。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应当自遗失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

三、账薄、凭证管理

纳税人所使用的凭证、登记账薄、编制的报表及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关系到计征税款依据的真实性。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者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薄。

生产、经营规模小又确无建账能力的纳税人,可以聘请经批准从 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聘请上述机构或人员有实际困难的,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建立收支凭证粘贴薄、进货销货登记簿或者使用税控装置。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按照所代扣、代收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账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账簿、会计凭证和报表,应当使用中文。民族自治区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文字。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发票、出口凭证以及其他有关涉税资料应保存10年,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税务机关是发票的主管机关。,负责发票印制、领购、开具、取得、保管、缴销的管理和监督。

发票可以划分为(三种):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专业发票。

普通发票主要由营业税纳税人和增值税纳税人使用。

增值税专用发票是专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时使用的一种特殊发票。

专业发票是指由国有金融、邮电、铁路、民用航空、公路和水上8 运输等开具的专业性很强的发票。

普通发票主要包括(2个):种类和样式。

发票的基本联次为三联:第一联为存根联,开票留存备查;第二联为发票联,第三联为记账联。

发票应当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

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和个人,在领取税务登记证件后,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发票。

申请领购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先提出购票申请,提供经办人身份证明、税务登记证件或者其他有关证明,以及财务印章(指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或其他财务印章)或者发票专用章的印模,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发给发票领购簿。

填开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发票。未发生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开具发票。

单位和个人在开具发票时,全部联次一次复写、打印,内容完全一致,并在发票联和抵扣联加盖单位财务印章或者发票专用章。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转让、代开发票。

发票限于领购单位和个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开具。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发票使用登记制度,设置发票登记簿,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5年。

税务机关在发票管理中有权检查印制、领购、开具、取得和保管发票的情况,调出发票查验;查阅、复制与发票有关的凭证、资料;向当事各方询问与发票有关的问题和情况;在查处发票案件时,对与 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家税务总局指定的企业统一印制。基本联次为三联:发票联、抵扣联和记账联。

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行最高开票限额管理。

四、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定期就计算缴纳税款的有关事项向税务机关提交书面报告的法定手续。

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

自行申报也称直接申报,是指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手续。这是一种传统的申报方式。

邮寄申报(这是一种新的方式),通过邮政部门办理交寄手续,邮寄申报以寄出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数据电文方式,是指以税务机关确定的电话语音、电子数据交换和网络传输等电子方式进行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的其他要求

(1)纳税人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的,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2)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3)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确有困难,需要延期的。结算的时候,预缴税额大于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退还多缴的税款,但是不支付利息;预缴税额小于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补征少缴的税款,但不加收滞纳金。

第三节 税款征收

一、税款征收的概念

税款征收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全部税收征管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二、税款征收方式

税款征收方式包括(2种):①确定(征收)方式②缴纳方式。(1)查账征收,是指税务机关对财务健全的纳税人,依据其报送的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适用于财务会计制度健全,能够如实核算和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并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款和如实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2)查定征收,这种征收方式适用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产品零星、税源分散、会计账册不健全,但能控制原材料或进销货的小型厂矿和作坊。

(3)查验征收,这种征收方式适用于纳税人财务制度不健全,生产经营不固定,零星分散、汉失性大的税源泉。

(4)定期定额收,这种征收方式适用于经主管税机关认定和县以上税务机关(含县级)批准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达不到《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设置账簿标准,验证以查账征收,不能准确计算计税的个体工商户。税款的缴纳方式

(1)纳税人直接向国库经收处缴纳税:适用于纳税人在设有国库经收处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设账户,并且向税务机关申报的纳税人。

(2)税务机关自收税款并办理入库手续的缴纳方式:适用于由税务机关代开发票的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3)代扣代缴:负责对纳税人应纳的税款进行代为代扣的一种方式。

(4)代收代缴:如受托加工应缴消费税的消费品,由受托方代收代缴消费税。

(5)委托代征:以税务机关的名义向纳税人征收零散税款的一种征收方式。

(6)其他方式:邮寄纳税也是一咱新的纳税方式,指纳税人通过邮局寄送的方式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

三、税款征收措施

主要有核定调整应纳税额、责令缴纳、并加收滞纳金、责令提供纳税担保、采取税收保全措施、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以及享有税收优先权、代位权与撤销权等。

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3)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4)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核定应纳税额的方法:

(1)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者类似于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核定。

(2)按照营业收入或者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关联企业纳税调整

纳税人与关联企业有业务往来时,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关联企业:①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②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拥有或控制;③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

税务机关可以调整其应纳税额:①购销业务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作价;②融通资金所支付或者收取的利息超过或者低于没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所能同意的数额,或者利率超过或者低于同类业务的正常利率。

税务机关调整应纳税额的方法:①按照独立企业之间进行的相同或者类似业务活动的价格;②按照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者的价 格所应取得的收入和利润水平;③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④按照其他合理的方法。

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价款、费用的税务机关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起3年内进行调整;有特殊情况的,可以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起10年内进行调整。

责令缴纳,加收滞纳金

北湖区市场税收征收情况调查 篇5

李春生

北湖区城区现有个体工商户8000多户,年纳税额2600多万元,占北湖区局税收总额的9.28%。该区各类大小市场27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2个,内有经营户4000多户,年纳税款600多万元,占年个体税收任务的2%。笔者对北湖市场2009年度税收征收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一、北湖市场税收征收情况

北湖市场的国税征管模式是委托代征模式,2009年起由北湖街道办事处进行委托代征。从调查来看,整个市场的税收征收工作不容乐观,问题不少,征管秩序较为混乱。具体情况:北湖市场一、二、三楼和夹层共有门面、摊位2700余个,经营业主1800余户(包括地税20户),除一楼421户正常交税外,其它楼层的纳税秩序都不规范。如夹层前厅有48户、二楼二期有170户自2009年5月份以来共7个月没有交税,甚至个别的2009年一直没有交税。三楼有近40户、二楼有近20户的纳税户一年来既没定税也没征税。截止2009年11月30日,北湖市场二、三楼及夹层有近1000户纳税户(CTAIS上线户除外)10月份的税款未按时申报。而且夹层一期二期390户纳税户2009年5—9月份的税款通过强制执法到11月28日前才征收入库。

二、主要问题

(一)税款征收不规范。在市场税收征收过程中,出现了一次性征收一年的税款。如北湖市场夹层前厅有7户纳税人每月定额180元,年缴税应为2160元,但该层代征员未征得税务机关的同意,私自改变征 1

收方式和征税额度,每户一年一次性分别收取1000至1300元不等,并采取税收优惠的办法聘请协税员。

(二)停歇业不规范。按照税法规定,停歇业必须如实并按程序审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纳税人的停歇业工作都是代征员一手操办,甚至存在个别代征员对纳税人承诺收几个月税歇一个月的情况。

(三)欠税户数多且时间长。北湖市场二、三楼和夹层1350余户纳税人只有200余户(CTAIS上线户)按时纳税外,其它1100余户纳税人都没有按时申报纳税。有近200余户7个月没有申报纳税,有近60户1年来没有申报纳税。

(四)税收底子不清。北湖市场夹层前厅和三楼的部分纳税人的纳税情况,由于纳税人不配合,再加上我们平时的基础工作不扎实,到目前为止都无法查清。二楼有近20户、三楼有近40户的纳税人税收征收工作没有开展,且底子不清。

三、原因分析

(一)税收宣传力度不够。委托代征工作对市场纳税人来说是一件新生事物,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让代征工作深入到纳税人心中。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税收委托代征工作,为什么市场税收要实行委托代征。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显然这项工作做得不到位。到目前为止,许多纳税人都不理解,市场税收税务机关收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实行委托代征。甚至有些纳税人现在还是这么说,我宁愿把税交到税务局,也不愿交给代征员。

(二)金融危机及外部环境影响较大。2008年9月份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经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多数纳税人都反应生

意不好做了,税负相对增加。再加上国家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征收率由4%、6%统一调整为3%,但纳税户的税额并没有减少。另外,在2009年度165市场集体抗税事件对北湖市场的税收影响极大。种种不利因素的渗透,助涨纳税人拖欠税款的气焰。于是,他们以各种理由拖交和拒交税款,并且道听途说,谣言四起。说得最多的是国家减税了,税款低于200元不要交税了,广州、衡阳、株洲等周边城市个体户都没交税了。

(三)税负不平衡。从整个市场1700余户纳税人来看,税负从90至700元,存在十来个档次。月定额未达起征点就有760余户,无定额的有60余户。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市场税收存在一期高,二期低的现象。甚至还有相邻门面、摊位经营项目相同,生意差不多,但税负不相同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给整个市场税收征收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执法刚性不够。在2008-2009年165市场的税收秩序整顿中,北湖区局抽调了大量人力物力,多次实施了税收强制措施,但效果极不明显。直至2009年8月,公安机关协税抓人才将市场的税收秩序整顿过来。165市场只有122户纳税户,单项整顿工作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而北湖市场的纳税人近1800户,拒交税款面更广。以目前的税务机关的执法刚性,要想使市场的税收秩序走上正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五)基础不牢,监管不力。一是代征员选拨把关不够严格,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导致个别代征员在税收征收过程中业务不熟,说外行话。特别一些代征员职责不清,乱承诺,乱表态。如市场夹层前厅有7户的税款一年一次性收取,而且不按标准;三楼纳税户的停歇业不按

程序办理,大多数是代征员一手操办,还存在补手续现象。二是代征人员不稳定,交接不清楚,导致市场夹层、三楼的税收底子不清,秩序混乱。三是管理制度缺乏,日常管理缺位。市场哪层收了多少税,哪些没有收,没有明确的制度来监管,每月也没有详细的底单做存根,更没有明细的台帐可查,从而导致税收管理员与代征员职责不明,税收征收秩序混乱,征收情况不清,出了问题,相互推委,谁也不负责任。四是代征前期工作不够扎实,存在匆忙上马的现象,导致基础不牢,底子不清,交接工作存在漏洞。从而出现二楼、三楼还有60余户未定税未征收的现象。五是税收征收方式不规范。存在先收税后开票的现象,导致个别代征员出现不按定额收税,一年一次性征收的现象,甚至出现纳税人与代征员相互扯皮。目前市场夹层就有7、8户、三楼有几户纳税人说:“交了税,代征员没给票”,而代征员却说:“没收钱,所以没给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现象马家坪市场出现了100余户。六是代征员队伍管理不到位。据了解,整个代征队伍平时就是一个聘请来的队长代管,征收来的税款也是由队长来清查,显然这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市场税收代征工作宣传力度。建议在2010年的税收宣传月中对市场的委托代征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宣传。让委托代征政策在市场纳税人中“入脑、入口、入心”。

(二)改街道办事处代征为市管所代征。自北湖街道办事处代征北湖市场税收以来,征收秩序并未好转,反而问题更为突出。对分局的工作而言,工作量不是减小了,反而天天围着市场税收秩序整顿而耗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何时整顿好没有尽头,不是说没有信心,是因为北湖市场的税收有其特殊性,而北湖街道办事处对市场又没有制约权,日常管理就无法到位。另外,市场管理方由于顾及自身利益,不可能来积极支持街道办的工作。因此,建议将北湖市场税收委托代征权依法授权给市场管理方。因为市管所存在以下优势:一是对市场经营户底子清;二是他们人员富裕力量强,人员素质较高;三是对个体经营户管理经验丰富,过去一直从事工商管理费收取工作;四是从事市场日常管理,对市场纳税户有一定的制约手段。

(三)轮岗或相应提高市场税收管理员的待遇。鉴于市场税收征管,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大多数税收管理员都不愿意管市场。为了提高市场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市场税收管理员轮岗制度,确定轮岗年限,并严格按制度办事。或者对市场税收管理员这一岗位,在相关待遇上予以适当倾斜。

(四)夯实市场税收代征基础。一是要建立好台帐,每月登记;二是摸清底子,登记造册,制订征收明细表,税收管理员、代征员,代征单位内勤人员各一份,每月定期召开代征单位,税收管理员,代征员碰头会,通报当月税收征收、日常管理情况,相互对好帐。

(五)公平市场税负。对市场税收定额进行小幅度调整,及时对市场税收定额进行公开、公示,基本做到税负相对公平。

(六)实行一种征收模式。在不降低CTAIS上线户税额的情况下,取消北湖市场的CTAIS上线户(税控机户除外)管理征收模式,统一纳入零散税收征收。

(七)强化代征管理。在与代征单位签定委托代征协议之时,必

须明确双方责任。特别是要明确税收管理员与代征员的双方块字职责,做到分工清楚,职责明确。要从规范开业登记、定额核定、停歇业、注销、税款征收方式等工作入手,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与考核,确保税收秩序走上正轨。

(八)加强与地方政府联系。市场个体经济的繁荣发展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荣,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角色。要积极向区、市两级政府汇报,继续争取对市场个体税收或委托代征工作的财政扶植政策,进一步提高委托代征单位的积极性。

税收征收 篇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增加对自然人纳税人的税收征管规定,进一步完善纳税人权益保护体系,下面是管理法的详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根据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根据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第五条 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各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分别进行征收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或者协调,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依法征收税款。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

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第六条 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与纳税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信息。

第七条 税务机关应当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

第八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与纳税程序有关的情况。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

纳税人依法享有申请减税、免税、退税的权利。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税务机关所作出的决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国家赔偿等权利。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控告和检举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

第九条 税务机关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必须秉公执法,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礼貌待人,文明服务,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依法接受监督。

税务人员不得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不得滥用职权多征税款或者故意刁难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第十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制约和监督管理制度。

上级税务机关应当对下级税务机关的执法活动依法进行监督。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对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廉洁自律准则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的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第十二条 税务人员征收税款和查处税收违法案件,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税收违法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收到检举的机关和负责查处的机关应当为检举人保密。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对检举人给予奖励。

第十四条 本法所称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

第二章 税务管理

第一节 税务登记

第十五条 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应当于收到申报的当日办理登记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

本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和扣缴义务人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的范围和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六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之前,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

第十七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帐户和其他存款帐户,并将其全部帐号向税务机关报告。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帐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帐户帐号。

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帐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八条 纳税人按照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税务登记证件不得转借、涂改、损毁、买卖或者伪造。

第二节 帐簿、凭证管理

第十九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帐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帐,进行核算。

第二十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报送税务机关备案。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

第二十一条 税务机关是发票的主管机关,负责发票印制、领购、开具、取得、保管、缴销的管理和监督。

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

发票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二条 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指定的企业印制;其他发票,按照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指定企业印制。

未经前款规定的税务机关指定,不得印制发票。

第二十三条 国家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积极推广使用税控装置。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

第二十四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保管帐簿、记帐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

帐簿、记帐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

第三节 纳税申报

第二十五条 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扣缴义务人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二十六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也可以按照规定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办理上述申报、报送事项。

第二十七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经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延期申报。

经核准延期办理前款规定的申报、报送事项的,应当在纳税期内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或者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预缴税款,并在核准的延期内办理税款结算。

第三章 税款征收

第二十八条 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农业税应纳税额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核定。

第二十九条 除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以及经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

第三十条 扣缴义务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代扣、代收税款的义务。对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负有代扣、代收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税务机关不得要求其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

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处理。

税务机关按照规定付给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手续费。

第三十一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

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三十二条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三十三条 纳税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减税、免税。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单位和个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擅自作出的减税、免税决定无效,税务机关不得执行,并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

第三十四条 税务机关征收税款时,必须给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时,纳税人要求扣缴义务人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开具。

第三十五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帐簿的;

(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帐簿但未设置的;

(三)擅自销毁帐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四)虽设置帐簿,但帐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帐的;

(五)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六)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额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规定。

第三十六条 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第三十七条 对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从事经营的纳税人,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额,责令缴纳;不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扣押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扣押后缴纳应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必须立即解除扣押,并归还所扣押的商品、货物;扣押后仍不缴纳应纳税款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依法拍卖或者变卖所扣押的商品、货物,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第三十八条 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税务机关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税收保全措施:

(一)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二)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纳税人在前款规定的限期内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必须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限期期满仍未缴纳税款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冻结的存款中扣缴税款,或者依法拍卖或者变卖所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的范围之内。

第三十九条 纳税人在限期内已缴纳税款,税务机关未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使纳税人的合法利益遭受损失的,税务机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执行措施:

(一)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二)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前款所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强制执行措施的范围之内。

第四十一条 本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规定的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的权力,不得由法定的税务机关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行使。

第四十二条 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不得查封、扣押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

第四十三条 税务机关滥用职权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或者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不当,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 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他的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担保。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

第四十五条 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

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税务机关应当对纳税人欠缴税款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告。

第四十六条 纳税人有欠税情形而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的,应当向抵押权人、质权人说明其欠税情况。抵押权人、质权人可以请求税务机关提供有关的欠税情况。

第四十七条 税务机关扣押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时,必须开付收据;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时,必须开付清单。

第四十八条 纳税人有合并、分立情形的,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并依法缴清税款。纳税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应当由合并后的纳税人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纳税人分立时未缴清税款的,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十九条 欠缴税款数额较大的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大额资产之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

第五十条 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

税务机关依照前款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的,不免除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尚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退还。

第五十二条 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

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第五十三条 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将征收的税款缴入国库。

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并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

第四章 税务检查

第五十四条 税务机关有权进行下列税务检查:

(一)检查纳税人的帐簿、记帐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检查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帐簿、记帐凭证和有关资料;

(二)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检查纳税人应纳税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检查扣缴义务人与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经营情况;

(三)责成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文件、证明材料和有关资料;

(四)询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五)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检查纳税人托运、邮寄应纳税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有关单据、凭证和有关资料;

(六)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凭全国统一格式的检查存款帐户许可证明,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帐户。税务机关在调查税收违法案件时,经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可以查询案件涉嫌人员的储蓄存款。税务机关查询所获得的资料,不得用于税收以外的用途。

第五十五条 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可以按照本法规定的批准权限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者强制执行措施。

第五十六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税务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隐瞒。

第五十七条 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当事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向税务机关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

第五十八条 税务机关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第五十九条 税务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并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 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帐簿或者保管记帐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帐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五)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

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经税务机关提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一条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帐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记帐凭证及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 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欠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在规定期间内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

第六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非法印制发票的,由税务机关销毁非法印制的发票,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本法规定的税收违法行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税务机关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第七十三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拒绝接受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帐户,或者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作出的冻结存款或者扣缴税款的决定,或者在接到税务机关的书面通知后帮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存款,造成税款流失的,由税务机关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四条 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决定。

第七十五条 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涉税罚没收入,应当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上缴国库。

第七十六条 税务机关违反规定擅自改变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的,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七十七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本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税务机关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税务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 未经税务机关依法委托征收税款的,责令退还收取的财物,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致使他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九条 税务机关、税务人员查封、扣押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的,责令退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条 税务人员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勾结,唆使或者协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本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十一条 税务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或者索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十二条 税务人员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税务人员滥用职权,故意刁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调离税收工作岗位,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税务人员对控告、检举税收违法违纪行为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其他检举人进行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税务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故意高估或者低估农业税计税产量,致使多征或者少征税款,侵犯农民合法权益或者损害国家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十四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的,除依照本法规定撤销其擅自作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收而征收的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五条 税务人员在征收税款或者查处税收违法案件时,未按照本法规定进行回避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十六条 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在五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第八十七条 未按照本法规定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检举人保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十八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本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八十九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委托税务代理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

第九十条 耕地占用税、契税、农业税、牧业税征收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关税及海关代征税收的征收管理,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缔结的有关税收的条约、协定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依照条约、协定的规定办理。

第九十二条 本法施行前颁布的税收法律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本法规定。

第九十三条 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细则。

税收征收 篇7

为满足基层征管的实际需要,我们制定了《个体工商户定额信息采集表(适用于营改增试点纳税人)》,供国税机关在采集相关涉税信息时使用。本公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明确税务机关对营改增试点的个体工商户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在采集纳税人信息时使用《个体工商户定额信息采集表(适用于营改增试点纳税人)》。

二是明确《个体工商户定额信息采集表(适用于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的实施时间为2016年10月1日(主要是基于金税三期工程推行进度和信息系统改动所需时间两方面的考虑),原有营业税纳税人适用的信息采集表同时废止。

各国个税征收与减免 篇8

2010年荷兰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9.8%,个税的最高税率在欧洲排在第二位。荷兰个人所得税分三类,每类个税都有其相应的税率,其中个人工作和住宅收入所得税为累进税率,最高税率52%;股息和资本收入所得税为固定税率25%;储蓄和投资所得税为固定税率30%。

除了一些扣除项目,荷兰政府还根据纳税人的个人情况和收入情况发放各类补贴,如育儿补贴、医疗补贴、租房补贴、子女抚养补贴。这些补贴增加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抵补了纳税负担。

墨西哥 起征点低 补贴低收入者多

墨西哥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是一套征税和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0.01比索,凡是月收入在32700比索以下的人都能享受到国家财政提供的纳税补贴,最低金额相当于实际纳税额的30%。凡是月收入在32700比索以下的人都能享受到国家财政提供的纳税补贴,最低金额相当于实际纳税额的30%。

英国 最早的个税国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个人所得税的国家,1799年就开始征收。其应税收入包括:工作收入、利息收入、股息收入、房租收入等,存在一些个税的扣除项,在个人收入中减掉这些项目后,才为纳税人的应纳税额,这些减扣项目有基本税额减免、盲人税收减免、已婚夫妇税收减免。减免金额除了与年龄有关外,还与纳税人的收入水平挂钩。2010年,英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8.9%。

澳大利亚

个人税号显示公民权利与义务

每个澳大利亚公民自出生之日起,均有一个伴随自己一生的个人税号,它是澳大利亚个人所得税征收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基本环节,只要在澳大利亚有收入,就应当申请个人税号。除了在享受医疗、教育等福利时离不开税号,纳税人在投资或受雇的时候也要向银行或雇主提交税号。如果纳税人交不出税号,雇主或银行就要依法按照最高的个人税率对其扣缴。

美国

税收入多用于公共服务和个人保障

美国于1861年首次成功地实行了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比较完善的税制。美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基非常宽,除了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免税项目外,其余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收入均应计入个人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免税的收入如:州或地方政府的公债利息,各种赠礼、遗产,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人身伤残、疾病损害的赔偿费、保险费等。

目前,美国的最高税率是35%,约 1/3 的联邦个人所得税由年收入 50 万美元以上的人缴纳。另外,美国个人所得税有大量的不予征收的应税所得项目、所得扣除项目和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

印度 三级税收 男女有别

印度的税收分中央政府、邦政府和城乡政府三级,三级政府分别依照印度宪法征收捐税,且税种繁多。与发达国家实行的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相反,作为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实行的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间接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印度个税的起征点因性别不同而不同,一般说的起征点,都是针对男性而言,对于女性,则又高出一些。印度对高收入者还有税上税,对收入超过100万卢比的纳税额征收7.5%的税上税。

越南 分类税与综合税并行

越南开征个人所得税始于1991年,之后进行了多次修订,现行征税依据为越南政府2004年7月23日颁布的越南个人所得税法及其施行细则。越南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应税所得包括经常所得和非经常所得两部分。

在税率设置方面,越南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及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等因素设计有差别的所得税率,分别对经常所得项目和非经常所得项目采用不同的税率。2011年1月7日,越南财政部正抓紧完成对个人所得税法若干条款的修改草案的制定工作。根据修改草案,个税征税起点可能以两种方式上调,由现在的400万越盾/月上调到600万越盾/月,或提高从属人口除减额度,由现在的160万越盾/月上调到240万越盾/月。

法国 个税最高 分期付款

法国的个人所得税主要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边际税率较高,收入分配调节功能较强,是世界上个人税收负担较重的国家。2005年新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降低了税率标准,是由原来的七级累进减至五级。在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方式上,纳税人可选择每年分两期等额缴纳与按月缴纳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在法国,家庭人数对纳税多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是用家庭“商数”去除家庭总收入,得出应税收入。纳税人抚养的家庭人口越多,免税额度越大。

上一篇:给蚊子写一封信作文下一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