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

2024-07-23

税收管理(精选10篇)

税收管理 篇1

强化税收质量管理 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把目前的税收工作目标、业务规程、岗责体系、工作标准、绩效考核等主要内容融入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之中,进行优化整合,创建一个科学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顺应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潮流,符合税收管理的发展规律,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创新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税收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依法治税的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应当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税的要求,严格遵循现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管理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本身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提高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税收执法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管理效能,促进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水平的提升。

(二)科学管理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补充修订,应当体现科学管理的特征,要借鉴、吸收当代管理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体现工作流程精简、业务标准精细、绩效考核精确、管理体系精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

(三)注重实效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求真务实,立足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当抓住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精髓,解决传统税务管理方法的薄弱环节,要注重制定工作标准,实行过程控制,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制定和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减少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

(四)简便易行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搞繁琐哲学,应当做到指标科学明晰、标准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可行。同时,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应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自动考核为主,设置预警提示,进行过程控制,减少纸质记录。

(五)积极稳妥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循序渐进,先进行试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如可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方案制定阶段、体系设计阶段、推行试点阶段、全面推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体系设计是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总体设计思路围绕“目标引导、面向流程”。所谓“目标引导”,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税收管理质量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体系设计,并将总体目标具体量化,形成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将税收质量指标逐层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确保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所谓“面向流程”,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过程控制,变事后考核为事中监控,明确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要求及控制要点,确保整个业务流程的顺畅运作。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在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工作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设计质量指标体系。根据工作的实际,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实现三个总体目标。即:牢固树立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绩效理念,打造“政府放心、纳税人满意”的品牌;制定、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要设计科学、合理、便于考核的具体税收质量指标。分等级,量化指标,应当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进行考核。

(二)制定《管理工作标准》。每项管理工作标准应当明确工作职责、质量目标、业务流程、质量要求、控制要点、绩效考核、责任追究、表证单书和引用文件等主要内容。

(三)编写《岗位操作规范》。《岗位操作规范》不仅包括基层操作岗位,也包括管理机关的工作岗位,按单位层级明确每一具体岗位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要求,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四)整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办法》应侧重于具体考核办法的整合优化,结合现有的考核制度,对目前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责任制进行完善和整合,对纳入税收质量指标体系、管理工作标准、岗位操作规范的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采取手工考核与计算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且达标。

税收管理 篇2

为了规范税收票证管理工作,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安全完整,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适应税收信息化发展需要,国家税务总局于2013年2月25日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令[2013]28号,公布了《税收票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新办法将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并同时废止1998年3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国税发[1998]32号)。

新办法是在现行的《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基础上制定的,明确了税收票证的发展方向,即积极推广以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为依托的数据电文税收票据的使用工作。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采用数据电文方式办理纳税申报事项,简化申报手续,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便利。

◆税收票证的定义

新办法重新界定了税收票证的定义。

新办法所称税收票证,是指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依照法律法规,代征代售人按照委托协议,征收税款、基金、费、滞纳金、罚没款等各项收入(以下统称税款)的过程中,开具的收款、退款和缴库凭证。税收票证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或者收取退还税款的法定证明。

税收票证包括纸质形式和数据电文形式。数据电文税收票证是指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办理税款的征收缴库、退库时,向银行、国库发送的电子缴款、退款信息。

◆税收票证的种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纳税人权利意识的增强,纳税人对税收票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如纳税人由于购房、出国和司法等原因需要税务机关另行开具完税证明的情况大量增加。税收票证管理工作中,无法开具其他种类的税收票证,但是纳税人确有需要的情况越来越多。基于这些现实需要,新办法增设了“税收完税证明”作为新的证明类票种,明确“税收完税证明是税务机关为证明纳税人已经缴纳税款或者已经退还纳税人税款而开具的纸质税收票证”。税收完税证明各税种通用,样式全国统一,有利于提升税务机关凭证的权威性,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新办法对税收票证的种类进行了简并,从原来的十多种简并为几个大类,完善了税收票证种类体系,明确了税收票证包括税收缴款书、税收收入退还书、税收完税证明、出口货物劳务专用税收票证、印花税专用税收票证以及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税收票证。

1. 税收缴款书

税收缴款书是纳税人据以缴纳税款,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以及代征代售人据以征收、汇总税款的税收票证。具体包括:

(1)《税收缴款书(银行经收专用)》

(2)《税收缴款书(税务收现专用)》

(3)《税收缴款书(代扣代收专用)》

(4)《税收电子缴款书》

2. 税收收入退还书

税收收入退还书是税务机关依法为纳税人从国库办理退税时使用的税收票证。具体包括:

(1)《税收收入退还书》

(2)《税收收入电子退还书》

3.税收完税证明

税收完税证明是税务机关为证明纳税人已经缴纳税款或者已经退还纳税人税款而开具的纸质税收票证。其适用范围是:

(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划缴税款到国库(经收处)后或收到从国库退还的税款后,当场或事后需要取得税收票证的;

(2)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后,已经向纳税人开具税法规定或国家税务总局认可的记载完税情况的其他凭证,纳税人需要换开正式完税凭证的;

(3)纳税人遗失已完税的各种税收票证(《出口货物完税分割单》、印花税票和《印花税票销售凭证》除外),需要重新开具的;

(4)对纳税人特定期间完税情况出具证明的;

(5)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需要为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情形。

4.出口货物劳务专用税收票证

出口货物劳务专用税收票证是由税务机关开具,专门用于纳税人缴纳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消费税或者证明该纳税人再销售给其他出口企业的货物已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纸质税收票证。具体包括:

(1)《税收缴款书(出口货物劳务专用)》

(2)《出口货物完税分割单》

5.印花税专用税收票证

印花税专用税收票证是税务机关或印花税票代售人在征收印花税时向纳税人交付、开具的纸质税收票证。具体包括:

(1)印花税票

(2)《印花税票销售凭证》

6.税收票证专用章戳

税收票证专用章戳是指税务机关印制税收票证和征、退税款时使用的各种专用章戳,具体包括:

(1)税收票证监制章

(2)征税专用章

(3)退库专用章

(4)印花税收讫专用章

(5)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税收票证专用章戳

◆税收票证的使用

1.税收票证管理人员向税务机关税收票证开具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人发放视同现金管理的税收票证时,应当拆包发放,并且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的用量。

2. 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应当妥善保管纸质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县以上税务机关应当设置具备安全条件的税收票证专用库房;基层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和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应当配备税收票证保险专用箱柜。确有必要外出征收税款的,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应当随身携带,严防丢失。

3. 税收票证应当分纳税人开具;同一份税收票证上,税种(费、基金、罚没款)、税目、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所属时期不同的,应当分行填列。

该项规定从制度上支持了各种税收票证的“一票多税”填开。

4. 税收票证栏目内容应当填写齐全、清晰、真实、规范,不得漏填、简写、省略、涂改、挖补、编造;多联式税收票证应当一次全份开具。

5. 因开具错误作废的纸质税收票证,应当在各联注明“作废”字样、作废原因和重新开具的税收票证字轨及号码。《税收缴款书(税务收现专用)》、《税收缴款书(代扣代收专用)》、税收完税证明应当全份保存,其他税收票证的纳税人所持联次或银行流转联次无法收回的,应当注明原因,并将纳税人出具的情况说明或银行文书代替相关联次一并保存。开具作废的税收票证应当按期与已填用的税收票证一起办理结报缴销手续,不得自行销毁。

税务机关开具税收票证后,纳税人向银行办理缴税前丢失的,税务机关参照前款规定处理。

数据电文税收票证作废的,应当在税收征管系统中予以标识;已经作废的数据电文税收票证号码不得再次使用。

6. 纳税人遗失已完税税收票证需要税务机关另行提供的,应当登报声明原持有联次遗失并向税务机关提交申请;税款经核实确已缴纳入库或从国库退还的,税务机关应当开具税收完税证明或提供原完税税收票证复印件。

7. 视同现金管理的未开具税收票证(含未销售印花税票)丢失、被盗、被抢的,受损单位为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或税收票证印制企业的,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或税收票证印制企业应当立即报告基层税务机关或委托印制的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应当查明损失税收票证的字轨、号码和数量,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报告上级或所属税务机关;经查不能追回的税收票证,除印花税票外,应当及时在办税场所和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公告作废。

8. 领发、开具税收票证时,发现多出、短少、污损、残破、错号、印刷字迹不清及联数不全等印制质量不合格情况的,应当查明字轨、号码、数量,清点登记,妥善保管。

全包、全本印制质量不合格的,按照规定销毁;全份印制质量不合格的,按开具作废处理。

◆税收票证的监督管理

1.税收票证的保存

税务机关应当及时对已经开具、作废的税收票证、账簿以及其他税收票证资料进行归档保存。

纸质税收票证、账簿以及其他税收票证资料,应当整理装订成册,保存期限五年;作为会计凭证的纸质税收票证保存期限十五年。

数据电文税收票证、账簿以及其他税收票证资料,应当通过光盘等介质进行存储,确保数据电文税收票证信息的安全、完整,保存时间和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2.税务机关应当定期对本级及下级税务机关、税收票证印制企业、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人、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税收票证及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3.明确对违反新办法的处罚规定

(1)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新办法的,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做出检查、诫勉谈话或调整工作岗位处理;构成违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2)扣缴义务人未按照新办法及有关规定保管、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收票证及有关资料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扣缴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开具税收票证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3)税务机关与代征代售人、税收票证印制企业签订代征代售合同、税收票证印制合同时,应当就违反新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责任进行约定,并按约定及其他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4)自行填开税收票证的纳税人违反新办法及相关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当停止其税收票证的领用和自行填开,并限期缴销全部税收票证;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5)非法印制、转借、倒卖、变造或者伪造税收票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伪造、变造、买卖、盗窃、抢夺、毁灭税收票证专用章戳的,移送司法机关。

民办高校税收管理初探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税收管理

0 引言

民办高校的的兴起,对弥补国家办学资金不足,解决不少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顺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推动下,更是迎来了民办教育的春天。许多民办高校对《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所确立的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欢欣鼓舞,对税收优惠政策充满期待,但整整五年过去了,至今没有具体的政策,税收政策管理中存在的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1 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国家对民办高校缺乏统一的税收政策,税收管理明显滞后 民办高校在我国已有三十年发展历史,是一个集公益性与一定产业属性的经济实体,其单位性质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界定为“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属于非营利的公益事业单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但整整五年过去了,至今此政策内容几乎空白,税收政策明显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至今国家对民办高校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税收政策,也没有一套全国相对统一的税收具体实施的条款。

1.2 现有税收政策,有些条款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存在政策差别 从目前与民办高校相关的税收政策来看,主要有[2004]第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和[2006]第3号《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他很多民办高校可能会涉及的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关税等,没有具体的单列的税收条款及政策解释。从税务主管部门层面讲,如真正将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作为同等法律地位,的确没有单独出台税收制度的必要,但问题是[2004]第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出现了政府举办与非政府举办之分,如第一条第五款“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明显因办学主体不同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显然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 “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相矛盾。第十一条第十款“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按是否合理回报来享受公办同等待遇也存在着政策差别。

1.3 税收政策概念模糊,管理滞后,全国各地执行不一 尽管[2006]第3号《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2004]第39号文件作了补充,进一步将“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明确为“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界定为“普通学校以及经地、市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其学员学历的各类学校”,并明确“上述学校均包括符合规定从事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较好地进行了修整,但有些概念还较模糊,如对[2004]第39号第一条款“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以上可理解为:由于学校从事学历教育,因此产生的承认学历教育的学费收入免征营业税。也可理解为:只要是举办学历教育的学校,相关的学费收入、住宿收入、非营利性质的就餐收入、罚款收入、培训收入都可称为“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收入”,都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优惠。对[2004]第39号第十一条第十款“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民办高校期盼的是能及早明确取得合理回报与否的税收政策,及早确定举办方与学校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但税务部门没有单行规定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政策,这样易被理解为对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当前和公办学校、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适用统一的税收优惠,今后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再按照新的税收政策执行。但这种理解是缺乏政策依据的,而且对促进民办高校的公益性是不利的。

2 税收管理建议

2.1 明确会计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组织实施,从理论上结束了民办高校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尴尬,按照有关规定,民办学校应采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用组织还需具备以下特征: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但民办学校出资人对其出资部分享有所有权和允许从办学结余中提取"合理回报"的政策都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的这些规定不符,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民办高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有的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的执行高校会计制度,因此国家财政部门首先应明确民办高校适用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在确定了会计制度后,才能确认收入、支出,从而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否则会因为会计基础的不同,可以列支费用的项目不同,而使应纳税所得额缺乏核算标准,从而使纳税额不能正确申报征收。

2.2 明确“合理回报” 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38条规定“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那么意味着民办学校如需合理回报,在涉及“合理回报”上的税收,应有所区别。在明确了会计制度以后,应界定何谓“合理回报”,然后按是否合理回报制定税收政策。资本是有货币时间价值的,合理回报是否可按实际投入资本的一定比例计算,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如当年遇银行调整贷款利率,则应按日计算加权平均贷款利率。换言之,此回报仅仅是弥补了出资额的货币时间价值,非真正意义上的回报。然后按是否合理回报来确定涉及此回报的相关税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2.3 遵循《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明确具体税收政策 在明确了会计制度和“合理回报”后,税务部门就可以遵循《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明确具体税收政策,及时出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发挥《民办教育促进法》促进作用,发挥税收有效的杠杆作用。当把合理回报界定为实际投入资本的一定比例计算,此比例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时,建议按是否合理回报具体制定税收政策。

3 结束语

税收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税收手段可引导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对起步不久属于战略产业、幼稚产业的民办教育,它的发展更离不开国家财税政策的引导,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希望让民办高校期待已久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能及时地出台,真正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政策障碍。

参考文献:

[1]《民办高校税收管理的现状与分析》.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第二稽查局网站.

[2]《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该怎样收税》.中国教育报.丁贤友.

税收管理 篇4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是指税务稽查机构和税务稽查人员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进行税务稽查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作为税务机关的执法部门之一,税务稽查是税务执法过程中,最具执法风险的部门,加强对执法风险的管理,努力防范和控制执法风险,对保护税务稽查人员,提高执法水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实施的“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税收专业化管理体系中,纳税服务和税源管理是基础性的日常管理,纳税评估是中期性的监控管理,税务稽查是后续性的强化管理,是对税源管理的再加强和再补充。税务稽查作为四个体系中的一环,侧重“查”字,因此我们在实施稽查检查时,结合稽查工作实践,高度重视执法风险防范,通过对稽查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主动地、有目的地处理和规避税务稽查风险,着力提高办案效率,提高检查深入度,提升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做到执法无过错,才能有效的防范执法风险。通过近几年预防稽查执法风险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预防执法风险不仅可以预防检查人员工作中人身、行政、法律方面潜在的风险,还可以规范我们的执法行为,提高稽查的战斗力,全面提升税务稽查执法工作;同时整顿规范了税收秩序,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为了更好的开展税务稽查风险管理工作,把防范执法风险的意识贯穿于稽查执法的全过程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

1实: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制定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控制办法 认真学习关于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相关文件,组织干部讨论,提高全体干部预防执法风险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完善内控机制建设,增强稽查执法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对稽查人员进行执法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每位稽查干部结合自已的岗位找准风险点,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提高检查人员素质。强化稽查实施过程控制,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的执法风险防范意识,避免稽查中不作为和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二、抓学习,强素质,提高检查人员办案技能,增强预防风险能力

多年的稽查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稽查工作的好坏,执法风险的大小,税务稽查部门比其它部门更倚重于检查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技能,经常性的进行以做人做人品为重点的人生观教育和以加强责任心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狠抓业务学习和实际工作技能提高:

(一)突出实际工作技能提高。我们认为所有业务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因而工作技能的提高是根本。我们通过请有稽查工作经验的同志主讲“如何写好稽查报告”、“进税案、话稽查”等专题贴近实战,以讲带议,大家参与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参加业务竞赛为契机。组织干部参与学习,考试选拔,并组织参赛人员集中强化学习,取得了业务竞赛成绩、干部

业务素质双提高的目的。

(三)利用工作空闲间隙,集中时间学习,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通过开展分类别、多途径、递进式的稽查业务培训,提高稽查人员综合素质,使稽查执法人员精通税收政策法规、行政执法程序,掌握稽查执法的关键环节,全面提高执法能力。

(四)提倡检查人员边干边学。要求检查人员在提出办案思路、定性和提出处理依据时,先学习相关法规文件后实施定性,提出处理建议,以做到方法得当,定性准确。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干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防范执法风险的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三、建制度,抓落实,强化稽查实施过程的控制管理

(一)建立检查环节内部工作时限制度。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建立稽查“四环节”工作限时制度,安排计划和检查督促办案进程。加快办案人员工作节奏,提高了办案效率。检查环节结案后,马上将纸质案件交付审理部门预审理,一方面避免检查环节超时限实施被执法责任追究;另一方面也弥补审理环节由于时限偏短的制度设计缺陷可能引起的超时限执法追究。

(二)建立检查工作汇报会议制度,进行查中指导。定期召开工作汇报会议,集体听取检查工作进度汇报,集体讨论案情,把握检查工作重点,共同研究制订疑、难点问题解决方案,指导和引导检查走向深入,评估和防范检查中潜在的风险。此外,在办案过程中实行稽查人员向局领导适时汇报执法检查过程,做到全方位、全程式、动态化执法监督。

(三)建立检查环节内部质量控制机制。案件实施终结后移送审理环节前,先由检查环节内部对案件的证据、定性、处理的依据、及稽查报告进行审核,与外部的案审部门形成案件质量双控制机制,预防由于案件质量引起了执法风险。案件的审理部门审理后,及时将案件审理的意见反馈给检查人员,集中进行总结,并对典型的案件个案剖析,总结工作得失,预防再次发生的潜在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稽查工作制度。通过落实稽查管理各项制度并依托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和各类管理监控系统的运行,严格执行稽查执法法定程序、稽查案件审批权限及各项税法和税收法规制度,认真落实稽查处罚有关规定,不得擅自提高和降低处罚标准。同时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规范执法。

四、抓廉政,重制约,化解税务检查中的执法风险

在组织参加上级的廉政教育的同时,经常性地组织稽查局内部特别是检查人员的廉政教育学习,同时十分重视税务检查权的制衡,人员之间的制约。

(一)注意检查人员的合理搭配。了解检查人员的工作经历、个性、能力,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思想动态,在案件实施人员调配上,尽量避免检查人员熟识的对象,地区、行业,一个检查小组,即有思想素质较高人也有业务能力较强的人,注意

搜集社会、业界对在查案件的信息反馈及时提醒检查人员,并作一些预防性的安排。

(二)完善主协查制度,充分发挥其制约作用。主协查制度实施强化了检查人员的责任心,同时也存在一些诸如“主查人员太忙,协查人员太空”、“主查人员一权包揽,协查人员不知情况管签字”的弊端,起不了应有的制衡作用,今年我们以对主协查人员的责职进行了细化分工,主查人员重点负责办案思路,案件的突破和稽查报告,协查人员主要负责案件的取证工作,并且要求由协查人员负责向上级汇报案情和进展,提高了协查人员在办案中的作用,强化和完善了主协查制度的制约功能,化解潜在的执法风险。

五、重细节,重评估,全面预防执法风险

(一)做好查前分析。在了解被查对象涉税的基本情况,特别注意了解被查人员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经济状况,行事风格,评估可能发生的状况。

(二)对于重大行动,评估事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相应的预案。由分管的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实施,做到程序合法,措施得当,处置及时。

(三)将对稽查执法风险评估贯穿于税务稽查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各个事项,即时进行评估。并纠正错误于当事人提出复议和诉讼之前。

(四)文明执法。做到“强不怕,弱不欺,法到位,理在先,廉洁且礼貌”。化解和软化稽查执法中对立的尖锐性,以礼待人,以理服人。

税收管理习题 篇5

1.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7年2月发生以下业务:

(1)从农业生产者手中收购玉米40吨,每吨收购价3000元,共计支付收购价款120000元。企业将收购的玉米从收购地直接运往异地的某酒厂生产加工药酒,酒厂在加工过程中代垫辅助材料款15000元。药酒加工完毕,企业收回药酒时取得酒厂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加工费30000元、增值税额5100元,加工的药酒当地无同类产品市场价格。本月内企业将收回的药酒批发售出,取得不含税销售额260000元。另外支付给运输单位的销货运输费用12000元,取得普通发票。

(2)购进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金额450000元、增值税额76500元;支付给运输单位的购货运输费用22500元,取得普通发票。本月将已验收入库货物的80%零售,取得含税销售额585000元,20%用于本企业集体福利。

(3)购进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金额160000元、增值税额27200元,材料验收入库。本月生产加工一批新产品450件,每件成本价380元(无同类产品市场价格),全部售给本企业职工,取得不含税销售额171000元。月末盘存发现上月购进的原材料被盗,成本金额50000元(其中含分摊的运输费用4850元)。

(4)销售使用过的摩托车5辆,其中:2辆低于原值销售,取得含税销售额11640元,其余3辆高于原值销售,取得含税销售额20800元。

(5)当月发生逾期押金收入12870元。

计算当月应缴纳的增值税、委托加工环节支付的消费税。

2.甲酒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5年8月发生以下业务:

(1)从某农场收购玉米20吨,每吨收购价2000元,已入库,收购凭证上注明价款40000元;运费为3800元,运费发票没有注明起运地和到达地;

(2)将收购的20吨玉米运往异地的乙酒厂生产加工白酒,白酒加工完毕,企业收回白酒10吨,取得乙酒厂开具防伪税控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加工费25000元,代垫辅料价值15000元,加工的白酒当地无同类产品市场价格。

(3)本月内甲酒厂将收回的白酒售出7吨,每吨不含税销售额16000元。

(4)从农户手中收购甜菜10吨,收购凭证上价款18000元;取得运费发票,运费额为1200元,酿制成甜菜白酒6吨,售价6000元/吨,本月全部销售。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乙酒厂应代收代缴的消费税?(2)甲酒厂本月交增值税、消费税?

3.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具有建筑资质,2006年10月份发生如下业务:

(1)销售自建商品房一栋,取得销售收入2000万元,其中包括代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集资兴建锅炉增容费150万元,工程成本460万元,成本利润率10%;

(2)自己的施工队为本公司建成自用办公楼一栋,工程价款为3000万元;

(3)房地产开发公司所属施工队承包某省一装饰工程项目,工程结算价款为2100万元,其中包括安装制冷设备价款150万元,施工队自带的辅助性装饰材料75万元;另外,获建设单位奖励60万。

计算该房地产公司应纳的营业税。

4.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出售一幢写字楼,收入总额为10000万元。开发该写字楼有关支出为:支付地价款及各种费用1000万元;房地产开发成本3000万元;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为500万元(可按转让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但其中有50万元属加罚的利息;转让环节缴纳的有关税费共计为555万元;该单位所在地政府规定的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计算扣除比例为5%。试计算该房地产开发公司应纳的土地增值税。

5.某轮胎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8销售轮胎10万套,其中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不含税销售额4000万元,开具普通发票取得的含税销售额1170万元。2008购进生产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货款3000万元,进项税额510万元,原材料全部验收入库。当年应扣除的销售产品成本为3400万元;发生销售费用400万元(其中广告费用120万元,业务宣传费35万元);发生管理费用600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30万元、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60万元);营业外支出记载有通过民政部门向农村义务教育捐款20万元;已计入成本、费用中的实发工资总额120万元,提取了职工工会经费24,职工福利费5,职工教育经费5,另从境外分支机构分回税后利润40万元,在境外已缴纳20%的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和所给资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增值税概率17%,消费税税率3%,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征收率3%,企业所得税税率25%,对于境外分支机构所得采用抵免法消除双重征税)。

税收管理 篇6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及时推出了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各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实施,***局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多措并举强化重点工程税收管理,使之成为2010年新的税收增长点,一季度税收实现大幅度增长。具体措施是:

一、实行一户一档。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按月申报纳税,将跟踪巡查发现申报异常的工程企业列为重点,强化日常管理。

二、制定管理办法。根据重点工程建设的特点,制定出台了《重点工程建设税收管理办法》,把建设资金的支出流向作为税源监控的重点,要求建筑安装企业结算时必须使用地税部门开具的正式发票,严防税款流失。

三、建立考核机制。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细化到组,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对税收管理员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进行管理等级评定考核。

四、委托代扣代缴。主动上门加强与建设单位项目部的联系和协调,澄清各工期标段情况,积极委托建设单位代扣代缴税款。

浅谈创新税收管理理念 篇7

1 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

要实现税收管理理念的创新, 必须在税收管理的相关理论上实现创新。可以这样说, 税收管理理念和理论的创新是变革税收管理实现税收管理工作整体创新的前提。

我国的税收征管改革从一开始就缺乏科学的理论准备与指导。税收征管所进行的相关改革基本上是凭经验和直觉进行, 实现并没有充分的理论论证和准备。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在税收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大致历程先是由“一员进厂、各税统管”的专管员制度改革为征、管、查三分离制度, 进而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 逐渐形成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 更是采取先进的科技加管理的措施, 以信息化推进专业化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以上这些阶段的改革, 基本上都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 没能从理论上对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与系统研究。也正是因为缺乏充足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 在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上, 缺乏准确清晰的定位, 在目标设计上缺乏系统论证, 这也就使得征管改革的框架和基本模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传统的税收管理改革, 在思路上始终循着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 按照职能划分的思路把分权制约过多地寄希望于征收、管理、核查职能的分解上, 以此来追求税收征管的模式化。在改革的范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侧重于税收征管的改革, 忽视税收行政管理的改革, 没有能够把对以纳税人涉税事项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征收管理和以征税机关、征税人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行政管理作为改革的整体进行系统设计, 从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以及科学的开发利用。最后, 在税收管理改革的进程上, 存在着对不同地区制约征管改革的因素研究不够, 缺乏整体规划的情况。以上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税收管理改革走了一些弯路, 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更加大了改革成本。

当然, 税务部门在改革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 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对改革方案的修修补补。疲于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上, 缺乏在税收管理改革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解决税收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 加快建立现代化税收管理体系, 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就必须创新税收管理理论。

因此, 必须加大对税收管理理论的探讨与研究, 同时也必须对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从根本上加以转变:

(1) 从传统的征税人即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对纳税人居高临下的纵向管理, 转向征税人对纳税人的横向平等的现代人本管理;

(2) 从传统的权威管理和服从管理, 转向现代的和谐管理和服务管理;

(3) 从传统封闭式的以税收计划和税收任务为中心的管理转向全面开放的以依法治税为宗旨的现代税收管理;

(4) 从传统的人治管理、目标管理、承包管理, 转向现代系统管理、综合管理、有效管理和法治管理。

2 现代化税收管理理念的具体内容

创新税收管理理念, 进而推动税收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进行, 就必须从树立科学的税收管理理念、法制管理理念、服务管理理念以及简约管理理念入手。具体来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这就要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坚持以纳税人为本, 努力构建税收与社会、税收与经济、征税与纳税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税收征管工作的思路、制度、程序、办法、措施等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制定和实施, 努力实现科学管理。针对目前存在的过多注重从严管理的倾向, 我们有必要重点强调加强规范化管理。针对纳税人制定和实施的管理政策、程序、措施和要求等要尽可能一视同仁, 不要区别对待, 让纳税人享有同等的管理待遇;要尽可能公开透明, 不要遮遮掩掩, 方便纳税人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尽可能具有可操作性, 不要过犹不及, 使纳税人逐步克服逆反和逃避管理的心理。总之, 就是要破除传统税收管理上的诸多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 切实以纳税人为中心, 以科学的税收管理理念来做好各项税收管理工作。

2.2 树立法制管理理念

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是税收工作的宗旨, 税务部门是国家重要的执法机关, 必须严格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牢固树立法制管理理念, 做到一切税收管理活动都要依法开展。当前, 在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越权制定政策措施, 人为增设纳税人非法定义务, 随意出台制度办法, 甚至有的将内部行政考核延伸到纳税人等。为规避这些问题, 就必须树立法制管理理念, 将税收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减少征收的随意性, 以制度化、法制化的形式推动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树立服务管理理念

过去, 我们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思想, 对纳税人不够信任、不够尊重, 这既不利于和谐征纳关系的建立, 也影响了纳税人依法诚信意识的形成。现代管理学认为, 管理就是服务, 好的管理就是好的服务。税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纳税人知法懂法、自觉守法, 这个过程本来就应该是服务的过程。只有当纳税人有意不履行义务时, 税务机关才有必要采取监督和强制管理手段, 促使其纠正违法行为。因此, 要做好税收征管工作, 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服务管理理念。

2.4 树立简约管理理念

简约管理理念是创新税收管理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简约管理, 就是指建立在科学、规范、标准化条件下的简约, 是建立在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基础上的简约。简约管理的原则就是遵循客观规律, 核心是方便易行, 目的是简洁高效。这里的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简省, 而是纳税机关要通过简约化的管理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使广大的纳税人能够便捷的享受到与纳税相关的各类服务。

摘要:随着现代管理理论和理念的不断更新, 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的税收管理形势和变化的需要。加强税收管理, 创新税收征收方式和方法, 实现税收的高效征收和管理, 就必须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思想来加以推进。本文即从这一角度来探讨如何创新税收征收管理理念, 进而实现科学征税、高效征税。

浅析税收的精细化管理 篇8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税收征管作为一项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的管理活动,要提高其质量和效率,切实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必然要实行精细化管理进程。

一、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税收征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税收征管与现代税收征管的分界,是税收征管改革道路上的里程碑,实行精细化管理,意义深远。

1.现代公共管理的大势所趋。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掀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来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政府正积极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并在各级政府和公共管理领域得到积极应用,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已走到历史尽头。税务部门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提供的产品是政府公共产品的一部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税务部门乃至整个政府的形象。税收管理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但绝对不能脱离公共管理的一般性特征。精细化管理在税收管理领域的不断强化,也就成了在此管理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2.解决当前税收管理问题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粗放的税收管理方式,给税收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征管改革不到位带来的“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突出表现在:业务流程不顺、岗位责任不明,征、管、查衔接不紧,信息集中程度不高,横向信息交流不畅,信息利用不足,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税源监控不够有力,人的能力和工作绩效考核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方式,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找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税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防止“大而化之”,做到“精于细微”,既重视“面”,又重视“点”,确保“点”、“面”结合。

3.做好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全面落实、世界经济—体化迅猛发展等,都对税收工作特别是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税收征管工作在理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强化税源监控,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金保障;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全面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实现税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目标明确。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突出特征就是目标十分明确,即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降低管理风险和成本。(1)提高管理质量。(2)提高管理效率。(3)降低管理风险。(4)降低管理成本。

2.組织保障。目标明确后,必须按照管理流程,根据工作职责,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予以保障。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规范机构设置。(2)健全岗责体系。(3)优化工作流程。

3.制度细化。应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细化的制度和办法,全方位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使所有税种的征收管理和征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堵塞管理漏洞。对外要从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基础工作人手,建立科学合理、重点突出、规范有效的日常监控机制·对内要在税额核定、资格认定等重点工作中建立合理分工、相互监督的分权制约机制。主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4.执行到位。管理制度制定后,需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决策之后不执行等于零,布置之后不执行等于零。执行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税收管理精细化要围绕征收、管理、稽查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三、税收精细化管理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精细化与科学化的关系。科学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应当遵循的本质要求,精细化管理是由科学管理方法集成的管理方式;科学化是实质,精细化是形式。科学化管理,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的税收管理办法要符合征管工作内在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完高管理实效;精细化管理,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完善税收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导、督办,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形成制度制定、执行、反馈的良性循环。

2.精细化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全体税务人员的主动参与,需要激发广大税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始终体现人性化。归纳起来:一是依靠人。只有将人的内在潜能充分挖掘出来,精细化管理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二是关心人。要珍惜人力资源,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让广大税务人员从繁琐的、无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尊重人。精细化管理要摒弃“人盯人”的管理方式,充分信任广大税务人员,使税务人员在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标准引导下,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四是激励人。通过完善竞争制、交流制,推行任期制、限龄制、转任制、能级制、离岗制,力求在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加强税收优惠管理论文 篇9

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一大特点是,内容多、规定散、补充繁、变化快。这种状况虽然充分体现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灵活性,及时反映了国家的政策意向,但从整体上说,这样的优惠显然缺乏系统性,也不够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大为降低。实施中,这样的税收优惠对征纳双方来说都难以准确把握,加大了征纳双方的成本,容易形成新的税收漏洞。而税收优惠政策较低的透明度,也与WTO规则不相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投资环境,不利于外资的引进。

2.税收优惠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由于现有税收优惠范围较为宽泛,临时性税收优惠所占比重较大,同时税收优惠分析、评估制度和预算制度尚未建立,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缺乏必要的制约与监督,再加上在税收优惠作用的估价上存在着过分夸大的倾向,致使税收优惠逐年递增。据估计,每年全国各种税收优惠的税收额在1000亿元左右,大致相当于全国同期工商税收的11%~12%,有的省份高达20%左右。由于有些政府支出项目,必须采用一般财政支出的形式,而这部分支出必须通过政府

取得足够的税收收入来满足,若税收优惠规模过大,势必影响政府的财政的收支平衡。

3.税收优惠存在错位现象

要实现某一社会经济目标,既可以依赖财政直接支出,也可以依赖间接支出——税收优惠;既可以采用税收优惠,也可以采用金融优惠和其他优惠政策。选用何者,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但目前由于对税收优惠效应的不适当夸大,以及对各种优惠政策的分析、评估制度尚未建立,造成税收优惠范围失控,效应低下,政府预期难以达到。这是税收优惠的越位。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逐渐明晰,税收优惠的“缺位”问题日益暴露。税收优惠的范围与政策取向,取决于财政职能的需要。据此,税收优惠的范围和重点应随着“全能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换,而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是一个过程,转向过程中出现“缺位”不可避免,但新的税收优惠活动领域界限不明,转向速度过慢,甚至滞后于体制的转换,则会延迟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甚至延迟体制的转换。

二、加强税收优惠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税收优惠法制

为改变税收优惠多、散、乱的局面,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国务院,制定单独的税收优惠法规。可以考虑在总则中规定税收优惠目标、原则、方式和审批程序。分则中或按税种或按优惠目标分章,将当前各税种中的税收优惠的具体项目、内容、办法、立法执法权限等,归并整理后一并纳入税收优惠法中。同时应注意税收优惠的时效性,除优惠政策制定时应加强预见性外,对税收优惠法实行定期修订。税收优惠法的制定实施,可以加强税收优惠法制的规范性、透明性和统一性,防止人为因素的越权减免和攀比减免,有助于税收优惠政策的统筹规划、协调配合,同时又便于征纳双方了解,堵塞税收漏洞,吸引外资。

2.逐步建立税收优惠分析评估制度

为改变税收优惠过多过滥的局面,应该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税收优惠分析、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税收优惠项目,按照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对各类骗取税收优惠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惩,对保留下来的税收优惠项目加强执行监督,对拟发布的新的税收优惠项目,必须经过成本效益分析决定其取舍。

3.明确税收优惠的活动领域,加快其转向

电子发票对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电子发票;企业管理;税收管理;电子商务

一、电子发票的概念

(一)电子发票的定义

由于我国电子发票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国内尚未对电子发票进行准确定义。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电子发票的定义为:电子发票是依托于信息交换,将发票以数据的形式由卖方系统发送至买方系统。具体过程为:发票数据根据卖方系统的订单自动生成,再依靠相关数据传输途径发送至买方系统,买方系统可自动将发票登记入账。

(二)电子发票的发展

电子发票起源于20世纪中叶,至今已在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欧盟、新加坡等地区电子发票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欧盟的新增值税法已经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该法律中,电子发票与普通纸质发票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新加坡规定,国内所有的公立学校与政府机关部门在对外支出时只能接受电子发票。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发票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经过前期试点,我国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已经具备在全国范围推行的条件。在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第84号公告中,除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浙江省外,其他地区已经使用电子发票的增值税纳税人应当于2016年1月1日起使用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开具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推广并普及电子发票,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电子发票对企业税收管理的意义

税务是每一个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也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电子发票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加。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普及电子发票是“互联网+”时代的潮流,还能促进征税效率的提升,推动我国税务改革,进一步加强税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企业角度来看,普及电子发票能实现企业税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

(一)简化纳税流程

电子发票是由纳税人在线开具,因此大幅简化了纳税流程。纳税人仅需在电脑上就可以完成纳税申报,不用再到税务局排队等候。由于电子发票的操作复杂度明显低于传统纸质发票,因此错误的出现率也有所下降。同时,电子发票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对劳务交易和货物交易较为频繁的企业而言非常便捷。

(二)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以票控税

电子发票引入后,企业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自己的电子发票平台,直接将税务系统的电子发票导入到企业的电子发票平台上。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可方便地在系统中进行发票的统计,并与自己的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校验,加强了对发票的集中管理,提高了对发票的管理质量。

(三)减少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员工报账时,可将发票与企业电子平台上的发票关键信息进行比对,有效杜绝了假票和重复报账的现象发生,从而減少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另外,由于发票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得到了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促进企业税务人员的转型

传统发票的传递流程极为繁琐耗时,企业税管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整理、登记、核对等繁杂的工作上,对税管员的工作热情以及才能的发挥造成了影响。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发票需求量显著增加。电子发票的推广减轻税管员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税务筹划与税务风险控制等工作中,实现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

三、我国电子发票面临的挑战

电子发票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给各方面带来了便利与快捷。然而,电子发票也存在一定缺陷,其中相关立法不健全是最严重的问题。电子发票的实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但是我国在电子发票的法律建设方面尚未健全。因此要确保电子发票的实施,提高电子发票的有效性,必须尽快落实相关立法。应当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税收对市场的监管作用,在对线上与线下交易中,对电子商务的征税应当坚持一个原则,即电子商务既不享有税收豁免权,也不应承担额外的税收负担。在征税方面,税务机关应当对传统贸易与电子商务一视同仁。

充分加强全国电子发票系统的安全性。适应电子发票的发展,纳税人也在逐渐完善自身的ERP等系统,通过互联网接入税务的电子系统,从而实现便捷开票等功能。纳税人的发票信息反映纳税人的经济业务活动,涉及纳税人的商业机密。如果电子发票系统受到恶意攻击,会导致纳税人无法开具发票或者下载接收发票失败,影响纳税人正常的经营活动。而且,一旦电子发票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拦截窃取,还会使企业商业机密泄露,甚至会给纳税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加强系统的防攻击、防窃取,不断提高安全标准,实现对电子发票系统的全程检测保护。

我国在推广电子发票的过程中可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欧美等发达国家电子发票起步较早,欧盟委员会也极力推广电子发票。欧盟委员会建立了范围涉及全欧洲的增值税信息交换系统,使欧盟各成员国的税务部门能对本国纳税人的信息进行有效监督,第一时间发现并出现各种涉税违法问题。欧盟委员会特别指出,无纸化的税收征管模式能提高国家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国家和企业的发展。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电子发票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发票管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怡心.电子发票对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5,(10).

[2]邓悦.浅析电子发票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7).

作者简介:黄倩倩(1986-),女,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上一篇:房产证办理流程及费用下一篇:秋游植物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