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2024-06-15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共11篇)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篇1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作用日益明显, 也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本文从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出发, 通过对现代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构建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建议, 目的在于提升现代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水平。

关键词: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要素

(一) 评价主体

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群体或者个体称作是评价主体, 可以说是评价行为的组织者、发动者。评价主体可以分为两类, 划分这两类的标准时按照评价主体与企业财务战略决策制定、实施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 即分为企业内部评价主体和企业外部评价主体:企业内部评价主体是指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群体和个体, 其中主要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现有股东、企业董事局成员等;企业外部评价主体是指与企业相关联的企业外部利益的关联者, 主要包括了企业投资者、行业竞争者、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等。

(二) 评价客体

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评价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评价目标, 划定特定的评价范围被称为评价客体。评价客体可以按照范围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整体 (即对企业进行整体财务战略评价) 、局部 (即对企业的各组成部门、子公司、分公司或者特定战略经营单位财务战略的评价) 、个人 (针对特定财务战略的执行状况、执行效果进行的评价) 。

(三) 评价目标

评价主体要想达到的目标称作是评价目标, 评价的目标主要可以包括:保证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有效性、落实好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发现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等。

(四)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长远发展潜力评价、战略执行过程评价、与外部客户关系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财务效用评价、综合竞争力评价等, 其中综合竞争能力评价是对上述各项能力评价后, 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提升效果的评价。评价时更强调协同效应, 而并非各项能力的简单加总。

(五) 评价方法

为了得出评价的结果使用的方法称作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由于财务管理自身具有量化管理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方法比较侧重定量的评价方法。

(六) 评价标准

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所采用的参照水平或评判尺度称作评价标准,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可以选用以下标准:年度预算标准、历史最优标准、竞争对手水平、行业平均水平等。企业在选用评价主体的时候, 要考虑评价主体、客体的具体特点。

二、现代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 忽视了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执行工具职能

1. 一部分企业不清楚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

目前, 我国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 没有对自身未来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定位, 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是也会随着企业管理者的喜好或者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 战略管理与业绩评价相分离。

企业对业绩评价与战略管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考核的层面上, 只是单纯的将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作为约束员工的工具, 战略目标并没有和业绩评价挂钩, 导致了财务战略评价不能发挥战略工具的职能。

(二) 缺少对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理论性研究

由于我国企业应用现代管理的历史较短, 以及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 导致了没有给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研究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对于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引入国外的理论, 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特点的研究较少, 并没有形成一套关于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体系。

三、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关于企业长远发展潜力的评价

企业长远发展潜力强调企业在战略转变或战略演进过程中形成或增强的, 在将来较长期间内保持高速发展或增强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长远发展潜力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企业研发产品的能力, 这种评价既要考查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还要考查研发投入的产品是否具有有效性, 以及投入研发产品所涉及的领域;评价企业扩张能力, 企业扩张能力评价主要可以通过新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研究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能力, 企业研发成果利用率指标可以作为评价研究成果转变为生产能力的指标。

(二)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执行过程评价

对企业财务战略执行过程的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首先, 评价财务战略执行的适应性, 其中执行财务战略所产生的节约成本和付出的各项成本可以反映出财务战略执行的适应性, 当成本小于零的时候表明适应性差, 相反大于零的时候适应性较强;其次, 评价财务战略描述以及战略信息传递的清晰性, 对财务战略描述以及战略信息传递的清晰性评价主要针对财务战略在执行过程中能否被理解并按照战略意图加以实施, 由于评价目的、质量属性等很难运用定量的指标加以衡量, 因此, 建议运用定性评分的方法进行评价;最后, 评价战略目标的成果, 可以从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两方面来考查战略目标的成果。

(三) 关于企业与外部客户关系的评价

评价企业与外部客户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进行:第一, 评价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与客户关系的维持率、企业与客户信息的交流程度、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以外的服务以及供应商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等四方面进行评价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第二, 评价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关系, 该评价主要可以分为客户的满意程度、客户的维持率、市场份额以及开发新客户的能力等四方面;第三, 评价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 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评价由企业与供应商及经销商之间关系的评价结论共同决定。

(四) 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企业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时所具备的快速整合, 重建内外部资源,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以获取企业协调, 平稳发展的驱动力的能力。

(五) 关于评价企业的财务效用

企业财务效用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 评价企业盈利能力, 可以通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利现金流量率和经济增加值等来进行;第二, 评价企业资产营运能力, 可以通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进行;第三, 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 可通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和现金负债总额比等指标进行;第四, 评价企业的增长能力, 可以通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经济增加值增长率和自有现金流量增长率等指标进行。

(六) 关于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战略业绩

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战略业绩可以通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来完成, 其中综合竞争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执行选定的财务战略, 在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评价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第一步, 评价指标和项目的确定, 评价的指标可以分为主要和辅助评价指标, 评价项目的选择可以有投资获利能力、风险水平、筹资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等等;第二步,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在确定好评价指标和项目后, 要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具体包括对每个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及评价标准的确定;第三步, 评价值的计算, 对于价值指标的计算, 可以通过正指标值和反指标值两种方法, 正指标评价值等于实际值除以标准值, 反指标评价值等于标准值除以实际值;第四步, 指标综合贡献值的计算, 计算指标综合贡献值可以通过对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 其综合评价指标贡献标准为1, 当贡献值大于1, 说明企业综合竞争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战略制定之初的预期标准, 当贡献值小于1, 则说明企业综合竞争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战略制定之初的预期标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 选用关于企业长远发展能力、财务战略执行过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评价, 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鹤翚.企业柔性财务管理战略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11) .

[2]冉冬梅.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连锁零售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3]谢逢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浅谈[J].财经界:学术版, 2014 (1) .

关于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 篇2

关键词:业绩评价 财务信息 非财务信息 综合财务指标

一、引言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增长能力等各项指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决策者提供财务分析数据资料,做出科学的决策,把握正确的企业发展方向,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从19世纪初至今一直在进行一次次重大的变革。

二、关于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

(一)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公司在19世纪60年代推出了杜邦分析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将若干个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这一方法将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层层分解,逐渐深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系统,直观、明了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但是随着经营管理者对财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该体系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忽视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降低;未能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不能进行风险预警;没有包含资产成本这一重要因素,这不利于企业的全面管理。

2.经济增加值

EVA即经济增加值,简单的说就是一定时期的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不扣除利息费用)与投入资产的资金成本差额。EVA不仅对债务资本计算成本,而且对权益资本也计算成本,具有可操作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它是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于上个世纪末推出的一种新型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它已经扩展成一个集业绩评价、财务决策、资本预算、价值评估、薪酬体系、管理激励等功能于一体的财务管理系统,是当今世界流行的管理工具之一,被美国《财富》杂志称为“现代公司管理的一场革命”。

虽然EVA有很多优点,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注重财务数据,忽视非财务数据,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应用过程非常复杂,项目调整具有随意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EVA是一个绝对数指标,它只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不便于用于不同规模的部门之间业绩的比较。

(二)以非财务信息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

1.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

根据德鲁克的观点,评价一个企业改革的出发点不能仅从其自身业绩出发,而应仔细评估其所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改革,以及企业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业绩评价系统必须首先突出其管理部门的思想意识,通过设计一系列特定性的问题,提醒雇员注意针对需要重视的方面,再提供一个内在的组织机构,使雇员能够重视并发现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德鲁克的观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但他对竞争与改革的理解为非财务指标进入业绩评价系统提供了基础。

2.霍爾的“四尺度”论

罗伯特·霍尔认为,评价企业的业绩需要以四个尺度为标准,即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霍尔把这些非财务指标导入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对上述四个尺度的改进,减少竞争风险。他同时承认,要求企业做出全方位的改变是困难的,企业通常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四个方面的逐渐改进。但霍尔的“四尺度”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没有提出更具体的建议,这也是其缺陷所在。

(三)综合指标业绩评价方法综述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业绩评价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要求,也必须符合并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此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发点就须从企业内部的生产问题转移到内外结合的战略管理角度上来。

1.企业国有资本金评价

1999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推出了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它运用了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从企业的赢利能力、资本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

总体上看,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是一套指标设计合理、评价方法科学、组织体系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业绩评价体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非财务指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定量指标部分在指标设计上涉及现金流量的指标很少,实际上,现金流量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

凯文·克罗斯(Kelvin Cross)和理查德·林奇(Richard Lynch)提出了一个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为了强调总体战略业绩指标的重要联系,他们列出了一个业绩金字塔。在业绩金字塔中,公司总体战略位于最高层,由此产生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并向企业组织逐级传递,直到最基层的作业中心,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和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重复运动的等级制度。这个逐级的循环过程揭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正确评价企业业绩做出了深远的重要贡献。

业绩金字塔的主要缺点是在确认企业学习的重要性上是失败的。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企业学习能力的正确评价尤为重要,因此,虽然这个模型在理论上比较成型,但实际工作中采用率较低。

3.平衡计分卡

20世纪90年代,为了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会计为主的绩效衡量模式,以使组织的“策略”转变为“行动”,1992年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Robert S. Kaplan和诺顿研究院的执行长David p. Norton在总结了12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BSC(Balanced scorecard)即平衡计分卡。

BSC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将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分为财务、顾客、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和成长四方面。BSC作为一种新型的业绩评价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战术性的或者操作性的评价系统,而且还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业绩评价与财务目标相结合;建立了以因果关系为纽带的战略实施系统;实现了战略目标的战术转换;实现了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然而,BSC中指标覆盖面较大,指标计算繁琐;BSC是一种主观评价方法,尤其是在权重和业绩标准的选择上;此外,BSC没有对股东、员工、客户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予以足够的重视。尽管BSC有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系统的一大革新。

三、结论

每种业绩评价方法均有一定的缺陷,最后选择哪一种评价方法,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选择或制订一个正确、合理的业绩评价方法对代理人(董事和经理)的业绩进行评价,是企业激励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盈盈,孙宗国.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比较[J].现代商业,2008(29)

[2] 卫建国,陈烘. 企业业绩评价方法选定的理论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3)

[3] 李昉.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评述[J].江汉论坛,2005(8)

[4] 陈共德. EVA败走中国,为哪般[J]. 中国总会计师,2004(7)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探析 篇3

一、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

在过去的企业业绩评价过程中,采取的评价方法是指运用财务指标、会计报表数据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方法。可以利用某一类指标分析或者单一指标分析来对企业财务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在综合利用负债权益比率来对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利用多类指标来对企业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价;杜邦分析法是过去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代表,它是立足于财务角度来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的一种传统方法,这种评价方法主要是以企业效益报酬率作为主要的发展路线,通过对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利用,对现代企业经济效益以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在对财务指标进行评估和细化分析的基础之上,尽早地查出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正以及防范,这种工作方法的主要优点就是便于操作、相对简单,其缺点就是没有对企业权益资本的实际成本进行考虑,对于企业资本使用效率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这种评价方法只是对企业过去出现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企业的盈利水平以及未来发展不能够科学有效地给出相应的评价。

二、经济增加值(EVA)管理系统阐述

经济增加值是美国一公司在上世纪推出的新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综合指标,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作用下,它已经变为一个集财务决策、业绩评价、价值评估、资本预算、管理激励以及薪酬体系为一体的一种财务管理系统,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相对流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一)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反映

EVA方法主要是对企业经济的成本进行考虑,称之为“经济利润”或者“股东利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利润”。通过EVA开展行业评价以及股票市值、会计利润评价,产生的结果存在的差异相对较大。

(二)对企业“价值增值”特征进行客观体现

相对于EVA来说,虽然传统的财务报表知识对主要信息来源进行计算,但是,在实际计算之前,需要对会计信息的实际来源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消除公认会计准则可能出现的扭曲性影响,从根本上纠正企业因为经营风险以及资本结构的不同、资本规模差异等影响导致的不可比性,是一种能够准确或者连续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指标进行度量的综合性方法,对企业各项生产要素等企业的综合生产率进行捕捉的方法,从根本上表现出企业“价值增值”等特性。

(三)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功能进行揭示

现阶段,很多企业评估较大部分的潜在价值都来源于关系、能力等其他无形资产。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形成的品牌商标、默契关系、人力资源创新和开发度等其他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综合发展十分重要。会计工作上把这些无形资产作为资产负债中需要进行培育的一种新型资产,这种新型资产会在企业经济增加值中进行相应的摊销。EVA要从企业的发展、鼓励经营者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加长远的利益进行决策和投资,例如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人力资源进行培育等,这种无形资产的功能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大的关联性。

三、平衡计分卡(BSC)战略管理系统

上世纪9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要面临着较大变化,企业的发展与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够获得各种战略性的竞争发展优势。战略性竞争优势会在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上进行体现,因此,这种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平衡计分卡”开始出现和发展。

平衡计分卡主要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导向,顾客、财务、企业的学习与成长、企业内部经营过程关系较大。这种方法之所以被称之为平衡计分卡,主要是因为要对企业的战术与战略、短期与长期目标、非财务与财务、先行与滞后指标、内部与外部业绩等各种因素进行平衡兼顾,其主要优势表现如下。

(一)保证企业实现非财务、财务、日常与战略指标的有效结合

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是根据各种会计数据来实施,一般与财务指标作为主要的工作衡量基础,但是,财务指标不能够深刻揭示业绩改善或者业绩动因等因素。财务指标大都偏重于企业内部的各种评价,从根本上忽视了市场、客户等分析。平衡计分卡能够从根本上弥补存在的各种不足,从客户、财务、成长与学习、内部经营等不同的方面来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财务指标作为现代企业追求的一种结果,其他的指标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建立这种因果关系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之下业绩评价指标相对混乱的问题。

(二)保证企业业绩评价能够实现长期、短期评价以及战略、战术管理统一

现代企业自从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要想在实际的工作中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主要就是要做好有效管理工作。平衡计分卡主要就是把业绩评价能够纳入到实际的战略管理工作中,通过建立并完善与战略相关的业绩评价方法,把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转变为操作性较大的执行目标,从而保证企业所制定的近期目标能够与长远目标实现结合,保证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够渗透到各个阶段的发展架构中,尽可能协调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行为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业绩评价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影响因素,在实施平衡计分卡以及经济增加值评价方法过程中,要能够集中考虑相关的负面因素,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状况,制定出一套综合性、合理性的评价方法,从而保证企业实现长久、稳定以及健康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倩倩.基于价值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陈鹰,张蕊.面向绩效管理的企业业绩评价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3,02:178-181

[3]毛洪涛.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式研究[N].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01:83-87

[4]范翠英,白玉坤.低碳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研究,2010,15:56-59

指导教师工作业绩企业评价 篇4

长期以来,学习评价存在着以“硬”为标志的实证化评价方法和以“软”为标志的人文化评价方法的分野与矛盾。前者过于注重量化因素,如考试卷面分数,一些无法量化的实质性问题常常被排除在评价之外。而后者尽管在评价过程中无法保证客观公正,但更多地考虑人的需要和价值,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从更适合人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评价,如教师对其认同的“乖学生”给予好成绩。将二者相结合,形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法”,它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定性评价可采用语言描述,两者相辅相承。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科评价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全面的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适用于专业理论性强的课程,以《学前教育学》为例。评价方案:如果学生对一组学科综合案例分析题的要点,基本分析正确,但不够准确全面。可以这样进行评价:良(四颗星);如果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提高一些,或有一些个人创新思维的亮点,那就是优(五颗星)了,多神气啊!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五星会属于你!学生阅读了这个评语后,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和学好教育学的自信心,以及争取更大进步的动力。2.专业素养表现评价法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它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幼儿教师要树立与专业化要求一致的教师形象。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纲要》的贯彻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到前沿。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幼儿教师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想继续跟他玩游戏,并在玩的 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他们是真正的幼儿学习、发展的专家。专业和非专业教师在教育中表现迥异,如面临幼儿出现某种纠纷时,专业型教师首先的反应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儿童学习什么?”从而运用专业的知识临床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造成的后果,以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冲突中学习,而非专业教师的反应往往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只是尽快地结束纠纷。

就我院的教学现状而言,在专业岗位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被用人单位认为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学生,其专业学科的考试成绩是否通常就很高呢?反之,专业学科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专业岗位实践活动中一定会有不好的表现吗?答案是否定的!

让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常常感到很尴尬的是:不被学科教师或班主任看好的某些“调皮学生”,在见习或实习总结会上,却被实习单位的领导或指导教师大加赞赏,并发出招聘意向。相反地,有些被学科教师认同的“好学生”或“乖学生”,却被实习单位下这样的评语:“能基本完成所交代的任务”,“工作热情欠缺”,“工作不够主动”,“实习表现一般般”等。那么,学校与用人单位,作为“人才产品”的供需双方,对“相关产品的质量”无法认同时,哪一方的结论更值得采信呢?无疑应该是需求方,即用人单位说了算。很明显,造成这种评价误差的原因是,学校现行的或传统过时的学科成绩评价方案出现了问题。改革的重点为: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专业素养情况应作为相关学科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以我院《学前儿童游戏》学科成绩评价为例:

(1)现行的学科成绩评价方案

计算公式为:

学科总评分=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1)

平时成绩=考勤分×20%+平时作业分×10%+单元测验×20%+见习表现×50%

(2)

很明显,这是一种传统的学科成绩评价方式,学生们只要把占70%权重的期未考试“对付”好了,总评成绩及格应该不是问题。在如此评价方式的导向下,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或“乖学生”通常属于平时善长背书或考场上善长“抄袭”的一类人了。

(2)专业素养表现评价法方案

计算公式为:

学科总评分=知识基础分×30%+专业素养表现分×70%——(3)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篇5

关键词:价值链;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积极寻求维持核心竞争力的方式,而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价值链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价值链管理的要求,围绕价值链建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就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一、企业价值链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价值链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他将这些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而企业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企业价值链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内部价值链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产品的销售等一系列过程及相关的辅助活动。因此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业绩评价,就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设计相关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内部经营成果和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来揭示影响企业财务业绩的内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优化企业的内部价值链。二是企业外部价值链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企业外部价值链包括供应商、销售商、顾客和竞争对手。因此对企业外部价值链进行业绩评价,就要设置一些相关指标对外部价值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竞争对手和整个价值联盟的合作关系进行考评来揭示影响企业财务业绩的外因,以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选择优秀的供应商和销售商,优化外部价值链,从而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价值链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指标选择的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对关键业绩指标进行重点分析。二是采用能反映价值链业务流程的业绩指标体系。三是评价指标要能反映供应商、销售商及顾客之间关系和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情况,将评价对象扩大到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四是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把业绩度量范围扩大到反映价值链实时运营的信息。

二、企业价值链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区别

第一,从对象上看,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侧重单个企业或单个职能部门的评价,忽略了对外部环境的评价,没有注重价值链整体业绩的衡量。而价值链业绩评价体系对象包括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顾客、竞争对手和整个价值联盟的合作关系,更具全面性。

第二,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是一种会计利润最大化的考评体系,而价值链业绩评价体系是为企业价值链增值最大化为目标服务的。

第三,传统业绩评价体系过分注重短期财务利益,容易引发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而价值链业绩评价体系基于长远战略目标,更注重长期利益。

第四,传统业绩评价体系指标具有滞后性、片面性,而价值链业绩评价体系指标更具有全面性,深入性和动态性。

三、企业价值链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业绩评价指标

第一,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财务效益进行考核,主要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状况进行评价。一是财务效益状况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智力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率和资本收益率。二是资产营运状况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和资产现金回收率。三是偿债能力状况指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和带息负债比率。四是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净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3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和技术投入比率。

第二,非财务指标是对于企业内部的非财务指标可以从研究开发、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指标包括:一是研究开发指标:研究开发费用率、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新产品研发周期、研发项目成功率、新产品投资回报率、新产品贡献率。二是生产能力指标:产能领先率、产品合格率、废品率、非增值作业率、生产率、产品生产周期。三是人力资源指标:劳动效率、员工知识水平、员工淘汰率、员工保持率、员工合理化建议增长率、员工培训费用率。

(二)企业外部价值链业绩评价指标

第一,供应商评价指标。供应商担负着对企业资源输入的角色,对企业安排生产、保证质量信誉起着决定作用。考核供应商主要从产品价格、质量、交货情况和售后服务方面进行。依次分别设置产品价格比率、市场平均价格比率、产品质量合格率、订单完成率、产品准时交货率、顾客投诉率等指标。

第二,销售商评价指标。销售商是价值链上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节点企业,它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能提升企业的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对其主要从销售商服务客户的能力、销售能力、提供信息能力方面进行考核。依次分别设置准确交货率、交货延滞时间、退货率、顾客投诉率、市场占有率、进货销售率、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提供市场信息次数的增长率等指标。

第三,顾客评价指标。企业要想获取长远的、出色的财务业绩,就必须要赢得顾客。因此,主要从顾客满意度和市场份额方面设置指标对顾客进行评价。顾客满意度方面具体有产品交货及时率、产品退货率、产品返修率、产品保修期限、维修时间、成功解决顾客投诉率等评价指标。市场份额方面可以设计客户获得率、客户保持率、客户忠诚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

第四,竞争对手评价指标。企业除了考虑价值链各节点企业外,还要考虑企业目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情况,将自身的指标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标对比,找出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上的差异,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战略。可以采用产业的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产业内企业的平均规模、核心竞争力评价、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评价等指标来衡量。

第五,价值链上各节点企业间关系的评价指标。价值链联盟的竞争力强弱,除了取决于价值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否有效发挥各自的作用外,还取决于价值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协调关系。主要评价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是否融洽,整个价值联盟是否稳定可靠。定量方面设置的主要指标有产需率、企业占上游企业业务的比重、企业占下游企业业务的比重和价值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满意度等。定性方面可以从价值链上节点企业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合作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方面进行评价。一般价值链利益分配按贡献大小分配,价值链的各方的利益分配越合理,价值链联盟关系越趋于稳定;同时作为独立的企业,企业对价值链联盟越有价值,企业间的关系就越稳定,忠诚度越高。

四、实施企业价值链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注意事项

第一,具体评价指标的选取问题。本文从一般意义上设计了企业业绩评价可供选择的指标,但对于具有不同战略目标、处于不同经营环境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指标,必要时可以挑选一些指标对企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这些指标的选择也要注意遵循成本与效益原则。

第二,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对企业价值链进行业绩评价,要求信息及时、一致、准确地在价值链联盟企业间进行传递,同时还要有助于企业对信息快速、有效的收集,这就要求企业加强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以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三,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动机等会直接影响其管理模式和手段,并间接地影响企业业绩。另外,管理者的水平有限,导致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实施,所以有必要提高管理者素质,对管理者进行系统教育培训。

第四,注意评价结果的总结与反馈。对企业价值链进行业绩评价后,要将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及时反馈给供应商、销售商、顾客和企业内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完善自身,这样才能优化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和整个价值联盟,取得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2、于富生,张敏.价值链会计研究——基于时空维度的会计管理框架重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刘静,康国卿.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6(8).

4、崔震,姜丽萍.构建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1).

5、李建设,赵婧.基于企业价值链的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6).

6、陈火全.基于价值链会计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7(29).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篇6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非财务指标

1 引言

新的经济环境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同时也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会计方法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不适应性。而经营业绩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因此, 对企业进行良好的业绩评价至关重要。

2 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不足

2.1 八项基本指标及计算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总资产报酬率= (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收入净额/平均总资产;

流动资产周转率=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销售增长率=本年销售增长额/上年销售总额;

资本积累率=本年权益增长率/年初权益;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这些财务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有关项目, 而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现金流量指标, 如净现金、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等指标却关注的较少。

2.2 基于权益报酬率的杜邦分析体系

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权益报酬率是一个衡量企业利润占投资的比率, 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数据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由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三者之间的等式关系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资本结构方面的状况, 通过这一综合指标的层层分解, 对企业基层的经营活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得出可行的部门绩效、个体绩效改进的方向与具体目标。

然而,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不能提供重要的相关现金流量的信息, 需进一步补充、完善;二是虽然提供了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 但没有考虑收益的质量, 分析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 反映问题不够客观。

3 改进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

3.1 修订后的业绩评价指标

3.1.1 财务效益状况方面

基本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

修正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

3.1.2 资产运营状况方面

基本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修正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

3.1.3 偿债能力状况方面

基本指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

修正指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

特别地, 评议指标为:经营者基本素质、市场占有能力、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技术装备更新水平、综合社会贡献。

上述评议指标的创设, 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

3.2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 指标

EVA是公司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 (NOPAT) 减去该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 其公式为: EVA=NOPAT一WACCXNA。

但是, EVA只是旨对全要素生产过程的结果进行反映, 侧重于财务战略, 忽视了对战略过程进行评价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 容易削弱企业创造长期盈利的能力, 同时不能指出具体的非财务业绩动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4 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4.1 业绩评价指标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1) 相关性原则; (2) 全面性原则; (3) 独立性原则; (4) 相对稳定性原则; (5) 适应性原则; (6) 可操作性原则; (7) 可控制性原则; (8) 成本一效益原则。

4.2 业绩评价指标设计应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4.2.1 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

首先, 评价指标设计应考虑企业的经营战略, 也就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目标。如果企业战略需要将新产品加速市场化时, 新产品市场份额标应在指标体系中占较大权数, 而实施创新导向战略的企业应强调那些对新产发展和获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 即指标的设计应有助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4.2.2 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

不同行业, 评价指标选择的侧重点也就不同。结合企业所在行业选择适合本行业考察特点的指标至关重要。

4.2.3 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

由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 其财务目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每一阶段应设计不同的指标。具体如下:

(1) 创业阶段。 企业成长初期, 产品开发、建立组织或寻找投资机会等非财务事项是当期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同时, 员工培训、智力资本投资指标也应受到重视。

(2) 成长阶段。成长期指产品上市后为企业创收的快速增长阶段, 企业进入大力扩张时期。此阶段, 体现在财务方面, 销售收入增长率、投资报酬率、自由现金流量等指标应成为主要财务评价指标。

(3) 成熟阶段。当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 市场份额相对稳定, 收入增长将趋缓或停止, 企业进入成熟阶段。

(4) 衰退阶段。此时, 企业考虑的是如何转产, 则回收企业资产成为主要目标, 因而财务评价的现金回流成为关键问题。

4.2.4 结合企业的文化

企业特有的文化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 企业文化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企业领导者的素质、组织制度和员工的素质。

(1) 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主要从企业领导者的知识水平和领导者的威信、企业领导者的管理经验、企业领导者的商业意识这几个方面来衡量。

(2) 组织制度。

组织制度对企业文化的促进要从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和员工的主动性两方面来评价。

(3) 员工的素质。

员工的素质主要关注员工培训状况, 应从接受培训的次数、人数及培训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4.3 业绩评价指标中的非财务指标设计应注意的因素

4.3.1 经营过程指标

企业内部经营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六个方面, 每一方面都对企业业绩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 重点考虑:

(1)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即研究开发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生产效率。评价生产效率时, 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品质、设备利用程度、设备磨损程度各方面的因素。

(3) 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评价可以考虑反映时间、投诉次数、退货数量等方面。

4.3.2 顾客评价指标

顾客的满意与否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只有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才会不断发展壮大。一般来说, 顾客评价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程度等。

4.3.3 员工学习指标

实际应用中可以从员工培训状况, 员工积极性, 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方面来考虑。

4.3.4 智力资本指标

应注意智力资本比重, 智力资本贡献两个方面。

4.4 业绩评价指标中的非财务指标的量分及权重的确定

4.4.1 非财务指标的量分

非财务指标的量分应视各自的特点, 按不同的方式量分。而量分的关键又在于收集真实可靠的资料, 其具体可运用实地调查法、阅读文字资料法和问卷调查表法等。

4.4.2 非财务指标的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是在一个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所占的比重。指标的重要性不同, 权重也不同。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5 对企业业绩评价结果的应用

5.1 将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将企业业绩评价结果与企业员工的考核适当挂钩, 推动激励机制的建设, 随着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与完善,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5.2 将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运用计算机模型化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使评价操作程序化, 以易于使用、便于分析、及时反馈、自动更新。

5.3 将企业业绩评价结果用于不同企业横向间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差距, 推动企业管理, 发挥业绩评价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纯.EVA是什么——场基于企业价值的管理革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李玲玲.企业业绩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周三多著.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

1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 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 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等八大要素。

2我国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2.1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主体是业绩评价体系中的要素之一, 随着经济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 企业业绩评价主体不再是与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 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成为评价主体。然而我国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 评价主体主要还是投资者和债权人, 业绩评价的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 不能满足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2.2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2.2.1 侧重财务指标

我国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关注更多的是财务指标, 例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等。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中, 财务指标所占的权重是80%, 非财务指标所占的权重仅20%。侧重财务指标, 使得企业的经营者必须集中精力提高季度和年度的盈利数字, 因此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盈利能力。为了追求较高的会计账面利润, 管理者很可能利用他们手中拥有的经营权来作出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增加而另长期利益受损的经营决策, 即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财务指标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是由过去已发生事项计算得来的, 不能反应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2.2.2 有关现金流量的评价指标不足

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的, 企业利润也是按权责发生制来计算的。然而现金流量在企业正常运营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现金流量在分析和评估企业的收益质量、偿债能力及经营风险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我国现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太少, 仅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这几个指标, 且指标所占比重很小, 难以准确地衡量企业的收益质量、偿债能力和风险状况。

2.2.3忽视了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

现行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 是不健全的指标体系。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来说, 它仅包括企业中的两类人, 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 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在改制后的现代企业中, 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渐明显, 衡量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指标必将成为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2.2.4 缺乏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诸如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产品质量、员工健康、公益事业投资不足等等。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单元, 面临如此多的社会问题, 应该承担一份责任。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多地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和企业的社会效益, 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2.3评价标准滞后

评价标准是对企业的业绩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 一般是根据数理统计方法经测试和调整后确定的。常用的标准有年度预算标准、资本预算标准和竞争对手标准等。国内行业标准根据国内企业年度财务和经营管理统计数据,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 分年度、行业、规模统一测算。由此可见, 评价标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数据测算出来的, 具有滞后性, 由于企业面临的经济和技术环境等外部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评价标准也应相应地作出调整。

2.4评价方法单一

评价方法可分为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方法、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方法和综合业绩评价方法。大多数企业固定采用一种业绩评价方法对企业业绩进行测评, 这种做法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 评价方法与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是紧密联系的;第二, 评价方法是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第三, 多种评价方法是可以综合运用的。

3完善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想

3.1构建多元主体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 股东至上的理念受到质疑, 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范围扩大为: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供应商、顾客、社会公众。目前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在于满足股东、债权人和管理者的需要, 只偏重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衡量。然而一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员工 (人力资本) 在公司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 公司运营不仅影响到所有者利益, 而且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如顾客、供应商、政府、社会公众等等。企业目标不再是仅仅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是利益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因此, 应根据不同的利益主体的需要, 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 使之能全面的把握企业经营和发展有关的各种因素, 构建出适用多元主体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3.2评价客体的全面化

现阶段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客体主要以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主, 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纳入业绩评价系统中,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既然所有的企业都是社会经济的细胞, 它们的业绩会对我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其进行业绩绩效进行评价也就理所应当。

3.3完善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3.3.1 完善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体系

(1) 增加非财务指标的权重。

非财务指标具有财务指标无法比拟的优势:有利于遏制企业短期行为、有利于企业发展能力的预测、有利于提高业绩评价的时效性、受会计政策干扰比较少等等, 它能更好地实现对企业进行全面、长期、战略性评价的目的。因此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应加大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权重。增加非财务指标时, 注意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设置非财务指标时, 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来建立指标系统, 选择指标要充分考虑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均衡问题。一方面, 可以吸取平衡计分卡的精髓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评价经营活动的非财务指标;另一方面, 注重要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 非财务指标并不是越多越好, 其权重设置要符合我国企业的经济现实, 而且要考虑其量化的难度和可执行性。要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环境保护、创新能力、无形资产等方面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进行评价。

(2) 适当调整几个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各有优势。虽然非财务指标很重要, 但是它并不能取代财务指标的地位。为了更全面和合理的评价企业业绩, 还应增加几个财务指标。一是以EVA (经济增加值) 为核心财务指标, 并将EVA 用来引导资金分配, 以其他指标相结合来共同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此外, 以EVA 为基础建立的激励机制, 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使各利益关系者为获得更多的价值而努力为公司效力。二是增加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的权数, 并在基本指标中加入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三是增加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修正利润总额, 进行修正计算, 由此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

3.3.2 注重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

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 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越来越成为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本是企业在知识经济中应对复杂环境多变性的关键性资源, 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石。在知识资本中, 人力资本处于核心地位, 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客户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是人力资本作用的结晶的积累和总结。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这些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投入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目前人力资本价值的量化问题还在进一步探讨中, 可以考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其价值进行评价。

3.3.3 关注社会责任业绩的评价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目前我国企业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显著地感受到提高企业社会绩效的压力和动力, 整个社会和企业会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业绩的评价。

3.4适时调整业绩评价的标准

在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 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 也没有最适合的管理方法, 企业业绩评价标准的设置也是如此。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无论是企业战略还是具体的财务目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而, 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和管理要求适时调整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标准。企业业绩评价标准确定以后, 就会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成长期的企业产品, 注重销售额的同时投资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显得更为重要;当步入成熟期时, 开始注意现金流量的指标, 更注重提高收益率;进入衰退期时, 收入减少非常严重, 应力争实现现金流量最大化, 并尽可能的减少营运资金的占用, 因此现金流量被视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3.5选用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根据评价指标对照评价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得出最终业绩评价结果的手段。它是将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因为在选择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之后, 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 从而实施对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的运用, 以获取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在企业业绩评价中, 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环境的不同, 科学客观地选用评价方法。有时候为了业绩评价的需要,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多个评价方法。

3.6完善业绩评价方式

3.6.1 把外部评价和企业自身评价结合起来

目前, 对企业的业绩评价方式主要以外部评价为主, 企业自身的内部评价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此, 建立企业自身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制度, 不仅能充分调动企业各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也起到督促激励作用, 使其受到多方面的监督。企业自身评价可利用为外部评价准备的基础数据, 建立内部业绩评价信息系统, 加大数据利用率, 提高工作效率。

3.6.2 加强中介机构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独立评价的作用

随着评价制度的逐步规范, 企业业绩评价应如同审计、资产评估一样, 由政府部门组织评价工作组评价过渡到由政府或信息需要方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因为社会中介机构具有中立性, 其评价结果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玲玲.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与运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财政部统计评价司.2003年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杨红丽.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历史演进看发展趋势[J].经济视角, 2007, (2) :72-73.

环境责任下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篇8

企业业绩评价 (Performance Evaluation)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 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西方 (欧美) 国家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以简单成本和标准成本为代表的早期的成本业绩评价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 ;以投资报酬率为主要内容的美国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亚历山大·沃尔提出的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即沃尔比重法为代表的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 ;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为代表的现代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晚, 重视程度也不够。国内对于业绩评价实践方面的运用, 一直是以政府部门颁发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参考标准。我国现行的作为制度颁布的是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四部委于1999年6月联合发行、并于2002年修订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业绩评价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 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各专业人士广泛关注。自189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后, 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探索, 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既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宝贵资料,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留下了不少经典著作和案例。

但是, 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企业业绩评价都偏重于企业自身的财务利益, 没有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始终强调不够, 都没有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没有明确提出将企业的环境责任单独地作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层面, 没有反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 只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环境效益,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企业成长的, 能促使企业业绩提高的融入环境因素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从企业的环境责任视角展开对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 以全面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企业的环境责任

(一) 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

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在谋求自身利益和股东利益的同时, 应当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 自觉履行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必要性

1.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决定了承担环境责任的主体是企业。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常常会对环境造成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角, 对环境问题的形成确实难辞其咎。因此, 在环境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和如此稀缺的今天, 企业必须对其造成的后果付出代价, 承担环境责任的主体理应是企业, 因为“谁污染谁治理”, 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是: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现实需要。目前, 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问题局部虽有改善得到控制, 但总体还在恶化, 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前景令人担忧。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事实, 并且已经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安全造成巨大隐患和威胁, 这一切都给我们每个人尤其是企业敲响了一记警钟, 承担环境责任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是现实的需要, 企业必须勇敢的而且是责无旁贷的承担环境责任。

3. 政府环境政策法规的规定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客观需要。

2005年l0月27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l8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企业法》, 新《企业法》第5条明确规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 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这说明法律法规直接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也是对企业完全营利性的修正。我们知道, 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包括环境责任, 也就是说法律法规要求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4. 国际上对环境责任的呼声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社会形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 国际领域内环保浪潮的兴起、国内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干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 促使环境保护成为社会个体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自觉行动。企业的环境责任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 也开始将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 寻求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上尽管争论较多, 但是, 就企业的环境责任问题上的观点则较为一致, 且把企业的环境责任切实纳入社会经济实践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在这种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社会对于环境责任的呼声中, 关注环境, 保护环境已成大势所趋, 我国企业要适应这种国际形势, 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企业责任。

5. 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主观需要。

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可以为自身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导致企业的低效益, 还有利于改善企业赖以存在和经营的环境, 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从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以及政府和社会公益团体的支持, 使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无形收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为有利。

(三)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可行性

1. 企业愿意承担:

行为上可行。要分析这个问题, 还得从企业角色的转换: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说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适应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实需要, 企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与此相适应, 企业的角色也在重新定位, 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角色变迁。

企业作为“生态人”角色地位的确立, 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可行性先决条件。只有站在生态人的高度, 企业才会改变以往对环境及环境保护的传统认识, 增强环保意识, 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保护环境节约使用资源的环境责任, 从长远角度出发,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现, 最终实现全社会经济生活的生态化。

2. 企业能够承担:

经济上可行。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必然要发生环境成本和环境费用, 这些环境方面的投资对企业短期而言直接表现为一笔支出, 但从长远来看却给企业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 收到的回报远远大于当初的付出,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变成了一种“有利可图”、“名利双收”的好事。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会带来销售量的提高和忠诚的顾客群, 企业完全可以将环境责任支出成本收益化转化为一项无形资产形成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只要企业的环境收益大于环境支出,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在经济上就是可行的。

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构

(一) 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目前世界各国对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并无标准, 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构建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有三种思路可供选择:

思路一:仍然采用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 但从会计报表中得到的财务数据已经考虑了环境因素, 是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综合后的评价结果。具体做法是:建立环境会计, 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系统中会计要素的核算内容, 即增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环境成本与环境损失的核算, 使现行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包含环境的财务影响。

思路二:在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增加反映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具体做法是:先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能反映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 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的重要程度设定权数, 将该类指标的得分值并入到综合业绩评价总分数之中, 这样经改良后的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包括财务业绩指标和环境业绩指标, 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综合效益。

思路三:建立全新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 将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和现行的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业绩评价体系 (即财务业绩评价体系) 结合起来, 构建出一套综合的业绩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 根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数据计算出现行业绩评价体系中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 (也称作经济业绩评价指标) , 得出财务业绩评价得分。

第二步, 建立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出环境业绩评价得分。

最后, 对财务业绩评价和环境业绩评价给出相应权重, 根据前面二者的得分结果计算出综合业绩评价得分。在此, 笔者考虑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将财务业绩评价得分和环境业绩评价得分按照70%和30%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 计算公式如下:

某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得分=财务业绩评价得分×70%+环境业绩评价得分×30%

(二) 三种思路的选择分析

以上三种构建基于环境责任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思路各有利弊, 思路一无需改变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 还能反映出企业的环境业绩从而约束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堪称“形式不变实质改变”的典范。但是, 建立环境会计还有待时机的成熟,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所以囿于环境会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目前采用思路一显然是不现实的。思路二只是增加若干环境效益指标, 实际操作简便可行, 但环境效益指标的选取具有主观随意性, 缺乏企业间的可比性, 而且把众多的环境因素用几个指标来反映, 不够全面、客观, 有以偏概全之嫌。思路三计算步骤复杂, 实际操作麻烦, 但结果准确, 反映的信息最全面和客观。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思路三是构建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理想选择。

财务业绩评价是按照统一的国家会计准则计算得到的, 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一致性, 而环境业绩评价 (即上文思路三中的第二步) 才是影响综合业绩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 其中又以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为其重点和难点。

(三) 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很多国际性机构对环境业绩评价指标都做过相当程度的研究,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CICA的《环境业绩报告》、ISAR的环境业绩指标、ISO14031环境业绩评价标准、MEPI指标体系、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

借鉴以上国外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 考虑我国现实情况并参照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笔者构建出包括定量指标 (80%的权重) 和定性指标 (20%的权重) 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定量指标按评价内容划分为三部分, 即反映能源和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反映污染控制情况的指标和反映环保投入情况的指标, 采用百分制, 三部分分值分别为40分、30分和30分。具体表现可细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 陈汎.企业环境业绩评价在中国的实践 (J) .中国ISO14000认证, 2008 (2) .

(3) 刘刚.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的方法.高轶文译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 朱金凤, 党军.融入环境因素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J) .交通企业管理, 2007 (9) .

企业业绩评价研究文献回顾及建议 篇9

一、传统财务性业绩评价方法

(一) 主要的传统财务性业绩评价方法

传统的财务性业绩评价是指利用会计报表的数据、财务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由于运用时间较长, 比较成熟, 也比较简单, 既可以利用单一指标或某一类指标分析与评价某一方面的财务状况, 也可以利用多类指标综合评价企业业绩。传统财务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主要有净收益、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杜邦财务分析等。

(1) 净利润、每股收益。净利润、每股收益是反映企业在一段时间产生的经营成果的流量指标, 因为其可以从财务报告中直接取得, 且容易理解, 所以一直是评价业绩的重要指标, 至今仍为大多数企业所采用。但利润仅仅是一个绝对值指标, 无法在不同规模的企业间进行对比, 而且没有考虑投入资本的多少, 容易导致管理人员不顾投资成本、盲目扩大短期利润。

(2) 投资回报率 (ROI) 。即净利润与平均投资额的比率。投资回报率综合了有形资本投入, 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效率。投资回报率是相对率指标, 可以对不同规模的企业业绩进行比较。另外, 投资回报率可以通过杜邦分析法分解为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等三个指标, 从而使其与企业销售、成本控制、资本结构、资本运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建立直接联系, 以寻找影响业绩的具体原因。该指标的缺点是:第一, 只关注回报, 没有考虑风险。相等回报不同风险的项目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 显然风险低的项目更有利于企业;第二, 忽略权益成本, 视权益投资为免费投资, 虚增了利润;第三, 导致企业经营者放弃高于资本成本但低于目前企业投资回报率的机会, 直接损坏企业的整体利益;第四, 只代表投资效率, 而不是财富增长。

(3) 剩余收益 (RI) 。即净利润减去资产与资本成本的乘积。剩余收益的运用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其克服了使用投资回报率指标衡量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 引导经营者采用高于资本成本的决策。同时, 剩余收益还考虑了企业全部的资本成本, 包括权益成本的补偿。不同部门、行业的风险不同, 资本成本不同, 剩余收益指标允许企业按风险程度调整资本成本, 风险高的企业资本成本更高, 即使取得与风险较低的其他企业相同的利润, 剩余收益也比较低。但剩余收益是绝对值指标, 不便于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进行比较且资本成本确定较困难。

(4) 杜邦财务分析指标体系。20世纪初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创建了杜邦系统 (The Du Pont System) 。杜邦系统的核心是权益净利率, 是所有财务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指标。杜邦系统分析法通过层层分解财务指标, 直观地反映了影响权益净利率的因素及其内在联系, 揭示了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运营等方面的经营活动效率, 是一种有效的综合财务分析法。杜邦分析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也奠定了财务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的统治地位。

(二) 传统财务性业绩评价方法优缺点

传统财务性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些指标也非常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大规模、多元化发展后对其业绩评价的需要。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根据主流产权理论, 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可以同时确保其他利益相关人利益最大化, 而这种方法产权思想明晰, 强调了股东利益;在对资产收益率指标层层分解的过程中, 也更容易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纠正;通过指标分解, 这种评价方法还能从不同角度判断和分析企业经营状况, 有助于经营状况相近的企业间的比较, 为投资决策提供重要支持。但是, 由于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如货币计量和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等) 、会计政策不同选择影响可比性 (如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等) 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等因素, 使得传统的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明显的局限:第一, 财务指标过分注重当期经营效果, 容易使公司追求眼前利益, 产生短期行为, 不利于激励公司追求长期的、潜在的利益, 缺乏预测性;第二, 衡量公司业绩的传统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很容易被操纵, 造成企业业绩良好的假象。

二、现代业绩评价的方法

(一) 经济增加值 (EVA)

经济增加值 (EVA) 是指企业扣除了全部资本成本 (既包括债务资本成本, 也包括权益资本成本) 之后的资本收益, 具体而言, 其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 (未扣除债务资本成本) 减去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综合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EVA=税后净经营利润-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由于EVA计算过程中的NA是公司资产期初的经济价值, 没有反映出投资者投资于企业时资本的实际价值 (可变现价值) , 仍旧难以准确反映企业在给定时期为投资者创造的利润情况。1997年杰弗利 (Jeffrey) 等人又提出了修正的经济增加值 (Re-fined Economic Value Added, REVA) 。该指标认为, 公司用于创造利润NOPATt的资本价值总额既不是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 也不是公司资产的经济价值, 而是其市场价值。因此, 要以资产的市场价值MVt-1为基础结合资本结构Kw来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 用公式表示为:

REVAt=NOPATt-Kw×MVt-1

EVA (包括REVA) 概念简单, 容易理解, 是经营者能够理解的财务指标, 其意义在于:其用经济利润代替了会计利润, 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并将企业经营决策与股东财富目标联系起来, 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在矛盾和协调中取得一致, 并据此建立一种所有权激励报酬体系, 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在为股东着想的同时也能像股东一样获得应有的报酬, 引导管理者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

尽管EVA指标与传统的财务业绩指标相比具有突出的优点, 但EVA评价体系有其自身的缺陷。首先, EVA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真。经济增加值毕竟是基于会计系统的指标, 其有效性必然受到会计制度合理性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限制。因为EVA无法识别会计报表中隐藏的虚假成分, 这是经济增加值实践中的最大问题。其次, EVA忽略了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当今以顾客化、竞争化为主旋律的全球经济中, 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忠诚、协调的关系成为决定企业活力和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然而EVA明显忽略了除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第三, EVA无法避免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及操纵行为。EVA在计算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但作为一个短期指标, 还是无法避免一些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以及操纵盈余行为。如果一个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在投资的前几年EVA为负, 以后才逐渐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者往往会为了短期的业绩而放弃该项目, 损害了股东财富。此外, 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安排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来操纵利润, 达到增加短期经营业绩的目的。第四, EVA具有滞后性。经营业绩评价作为一种事后报告, 只是客观反映了事实, 是经营管理的效果。EVA是企业以往业绩的评价, 很难对以后的业绩做出预测, 而且也无法衡量企业在行业中创造财富的地位, 也就无法提供公司在行业中新增财富的份额, 很难解释企业内在的成长机会, 也就增加了企业对未来预期的难度。

(二) 平衡计分卡 (BSC)

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 (Robert S·Kaplan) 和大卫·P·诺顿 (David P·Norton) 提出“平衡计分测评方法”, 即平衡计分卡, 创建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一次将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将目标与战略具体化, 使经营者从更广阔的领域来审查企业的经营业绩。尽管平衡计分卡没有针对一个具体行业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 但其以财务目标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 同时强调市场经营、内部管理、企业成长等因素在企业绩效增长过程中的作用的思想是值得吸取和借鉴的。

BSC的创立实现了对传统业绩评价系统的重大创新, 贯穿其始终的基本核心观念是鲜明的“平衡观”与“战略观”, 以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的核心和焦点, 强调企业在顾客、产品创新、质量等方面的经营业绩必须和财务目标联系在一起, 建立了以因果关系为纽带的战略实施系统, 弥补了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之间的差距, 有利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 BSC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企业战略目标任务的分解与管理过程, 其始终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作为中心, 将企业战略目标及实施战略的措施具体化为各部门、小组和员工个人的业绩评价指标, 从而实现企业战略与各部门、小组和员工个人目标的紧密结合。此外, 由于BSC成功地开发了学习与成长方面的业绩指标, 能够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和员工审议等程序促使战略分析返回到管理过程的起点, 即实现明确企业未来蓝图和制定战略中各部门的再次协调, 有利于对战略的重新调整, 完成了双循环的、战略性的信息反馈过程。

但BSC也并非是一种尽善尽美的企业战略性经营业绩评价系统:首先, 指标难以量化。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虽然实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融合, 但与此同时也给绩效评价提出了一个难题, 即指标量化问题。非财务指标如何取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的, 如员工满意程度、员工受激励程度等方面的指标。难以量化便降低了考核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其次, 平衡计分卡引入了权重的思想, 显然权重的设置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在实践中, 平衡计分卡往往设立过多的指标, 并任意为其分配权重, 使得员工感觉到难以取舍, 甚至无所适从。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没有给出财务、顾客、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在整个体系中应占有的分值或比重, 更没有给出在某个方面各个具体指标的计分比例, 从而导致实际操作中无法区分评价企业业绩指标的重要程度, 使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影响。最后, 贯穿平衡计分卡的因果关系链很难做到真实可靠, 在短期内经理对战略影响的评价, 不得不依靠主观的定性判断。

三、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财务指标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可以量化, 且操作方便、可信性高, 能够对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的结果进行量化而总括地评价, 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但财务指标容易导致过分地注重短期财务成果、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 弱化了追求长期战略目标的动力等局限性。所以, 必须设计相应的非财务指标与之相匹配, 才能全面、系统地对企业的业绩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 系统性原则

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 必须用若干个指标从不同角度进行衡量, 才能评价其全貌。指标既要有战略性的, 也要有战术性的;既要有总括性的, 也要有辅助说明性的。同时, 这些指标必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同一层次上的指标应尽可能边界分明, 避免互相包含, 减少对同一内容的重复评价。

(三) 采用标杆管理法制定标准

标准的制定一定要参照一个合理的标杆。如果标准定得过高, 就会影响积极性并可能导致消极怠工。但如果标准定得过低, 也可能会影响积极性并可能导致“棘轮”效应。同时, 在这种情况下, 经理人员越努力, 超过标准的数额就越多, 下一年的标准就会越高。

(四) 可操作性原则

用于分析和评价企业业绩的各项指标所需的资料必须易于取得, 且同一层次上指标的权重分配要合理, 对指标权重的分配要尽量合理地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标杆管理法。否则, 指标再好, 也会由于无法获取相关的资料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作为战略决策和执行的重要支撑, 对企业整体的运用与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也存在一定缺陷。有学者认为我国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研究绩效评价指标的方法存在不足, 制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不够科学等, 但是不能否认目前研究取得的成果, 而且相关研究也将会继续。

参考文献

[1]池国华、迟旭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研究》, 《财会通讯》2003年第8期。[1]池国华、迟旭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研究》, 《财会通讯》2003年第8期。

综合评价中小企业经营业绩 篇10

平衡计分卡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竞争需要出发,把企业的长期战略与短期利益统一起来,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形成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客观性,避免单纯使用财务指标给企业和企业利益关系者决策带来的误导,从而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价中小企业的业绩。平衡计分卡由四个方面组成:

1.财务方面。反映企业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典型的财务指标有:营业收入、投资报酬率、现金流量、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可以体现当期财务业绩,但单一的财务指标会误导决策,只有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财务指标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平衡计分卡里,其他三个方面的改善最终要反映在财务指标上,财务数据可以随时提醒企业经营管理者,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生产效率的提高必须转化为市场份额的扩大,收入的增加,成本费用的降低,利润的扩大。从这一意义而言,财务方面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

2.顾客方面。反映企业适应外界变化,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只有了解顾客,不断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产品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源泉。对顾客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交货期、质量、成本、产品和服务的属性。明确了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比较典型的指标有:顾客的满意度、交货时间、新顾客的获得、顾客保持程度、市场份额、品牌价值、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等。

3.内部流程方面。反映企业从输入各种原材料和顾客需求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是企业改善其经营业绩的重点。内部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过程,创薪、经营、售后服务。创新表现为企业确立和培育新的市场,新的顾客,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不断的活力。经营是把现有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出来并交付给顾客的过程。经营过程一向倍受企业重视,但传统的业绩评价过分强调财务成本,而忽视了时间和质量指标。售后服务是内部价值链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保证书、修理、退货和换货、支付手段的管理。相关的指标有: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人的比例、产品制造周期、产出合格率、质量成本、生产能力利用率、商品返修率等。

4.学习与成长方面。反映企业改进与创新的能力。实质反映了企业人员的素质和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力度。现代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励企业人员通过不断的自身学习和组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这方面的指标有:教育培训支出,员工满意程度、重要人事变动率、劳动生产率、员工培训次数、员工建议数量等。

企业加强预算管理及业绩评价研究 篇11

一、企业预算管理及业绩评价存在的不足

(一) 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全面

面对如此糟糕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进行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但是一些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还是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一是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指标不够全面, 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的整体布局进行分析, 然后根据分析的侧重不同对不同的财务指标实行不同的预算, 而仅仅对基本的成本费用进行预算, 无法全面的实现对企业资金的控制;二是预算的细则不够明确, 没有详细的控制每一笔预算资金的确定流向, 使得预算不够细化, 资金浪费现象仍然严重;三是预算时缺乏对于风险的预测, 所以对于风险资金的预算不够准确,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将直接影响预算资金的执行, 导致预算管理效果较差。

(二)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性、科学性

企业建立的对于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当前的科技社会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缺乏科学性和较强的针对性。首先, 企业只是选取一些简单的指标来进行预算执行效果的绩效评价, 或者是仅仅用简单数学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计算, 而没有采取科学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或回归分析法, 无法从企业战略布局的维度去评价企业预算管理的效果, 使得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存在严重的不足;其次, 绩效评价部门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难免带有主观性, 不能较好的反映预算管理真实的执行效果, 甚至不客观的评价可能引起员工的不满, 不利于公司发展;最后, 绩效评价在指标的选取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没有根据企业不同的时期侧重选取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价, 绩效评价缺乏实效性, 不利于促进企业预算管理的改进, 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 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相互影响不足

若想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均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互之间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大多数企业的这两个体系都是较为独立的, 或者是相互配合和促进不够紧密, 主要表现在:一是预算管理的指标设置与绩效评价的指标设置没有在空间上形成对应和统一, 使得绩效评价缺乏实际操作性, 不能很好的反映预算执行的效果;二是绩效评级过于重视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 而没有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使得评价不够全面, 对预算执行效果改进的指导性不强;三是企业考核后的奖惩不够透明, 甚至掺杂一些人为的因素, 严重影响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使得预算很容易被更改, 无法保证预算执行的效果, 而预算的随意执行也直接影响了绩效的评价。

二、完善企业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体系对策

(一) 健全企业预算管理

我们应当从企业部门设置方面来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首先, 建立专门的预算部门, 预算部门的员工涉及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预算的过程中对预算项目的各项涉及费用的指标进行分析, 对其实际的耗费进行科学的测算, 并对其中的风险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 切实做到预算的准确性, 并且该部门应当独立编制一份预算报表, 其权利具有独立性, 以促进预算的公正和客观;其次, 建立预算全过程的监督控制体系, 企业应当委派财务人员以及专业统计人才在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以及资金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记录和评估、评价, 防止预算资金的滥用或没用在预算项目上, 保证预算执行的严格;最后, 企业在预算资金中应当预备一定数额的应急资金, 对于预算所涉及的项目发生的突发情况, 动用预算资金来进行处理, 而不影响其他预算资金的使用, 也是保证各项预算资金不得擅自挪用的基本原则, 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谨性。

(二) 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以后, 如何对预算执行科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就显得尤其的必要和紧急。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做到:第一, 针对预算所涉及的不同项目和不同外部经济环境, 有针对性的选取指标进行评价, 确保选取的指标进行评价后可以高效的反映预算执行的情况和效果, 对预算执行的改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二, 选取评价指标后, 应当将各指标进行整理, 利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哪些因素对于预算的执行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 并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以确定预算执行的实际效果, 使得预算执行的评价更加科学和严谨;第三, 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 严格杜绝由于个人利益驱使, 不按科学的流程和方法, 仅仅主观的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导致评价结果失去真实性和参考性, 误导企业预算体系的建设, 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 促进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体系的融合

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的融合需要企业的良好协调和两个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首先, 绩效评价部门所选取的指标应当结合预算的指标进行科学的选择, 突出评价的重点, 在对预算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对预算的每个步骤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促进预算管理的优化;其次, 预算管理部门在进行新一个项目或者新一个年度的预算时, 应当结合以前的项目或前几个年度绩效评价部门所给与的评价和反馈, 根据今年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绩效评价部门的建议, 合理的进行预算管理, 保证相同的错误不再犯, 使得绩效评价的效果越来越好;最后, 对预算执行的效果, 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奖惩分明的管理, 使得分明的奖惩制度可以促使预算管理的高效, 预算管理的高效又促进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完善, 最终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提升。

三、总结

总之, 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体系的建设, 可以帮助企业高效的利用资金, 更可以促进其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 以确保企业正常的运转并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 促进企业在低迷的市场经济中依旧快速发展。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下行, 我国的企业面临国外企业带来的压力以及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 使得企业的生存极其困难, 其中资金的缺乏和资金链的断裂是阻碍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说对企业资金加强预算管理, 以及完善对于预算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体系显得重要而迫切, 因为这样可以保证企业流动资金使用途径的可控性以及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资金预算体系及对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无法很好地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 我们通过对企业这些不足的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完善企业预算和绩效评价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业绩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然.企业加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07) .

[2]黄芳.加强医院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研究, 2015 (03) .

上一篇:社会历史内涵下一篇:养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