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研究

2024-09-24

基于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研究(精选9篇)

基于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研究 篇1

摘 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基于我国新时期新的党建需要和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党建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作为形成于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能够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发挥更为宏观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三个代表思想;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53-0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并对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的曲折复杂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理论体系。而思想体系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科学辩证的逻辑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集合。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主题,是共产党员的核心价值观。江泽民同志立足新的实践基础明确指出了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其本质在于执政为民,成为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最高价值标准,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鲜明地指出了以人民为最高价值的主体,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明确指出创造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动力之源;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定位。江泽民指出,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先进性的最高评价标准。鲜明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定位,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保障和实现作为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实现标准;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指导思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而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能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启示和指导。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中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是通过价值观的引领而实现的。

二、价值观引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

(一)树理念,促认同,塑造全新的企业价值观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尊重传统与发展创新的统一,客观世界改造与主观世界改造的统一,发展经济与繁荣文化的统一,最高理想实现与现实任务完成的统一,推动社会进步与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来构建企业价值观,无疑会对企业员工产生更为崇高和宏观的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协调作用和约束作用,使企业员工能够自觉树立全新企业价值观并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努力工作和创造,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树典型,促先进,培养共同的企业精神家园。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深,我国企业面临着宏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对企业共同精神家园的创建需要迫切。基于此,企业往往需要构建和创建最能代表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最能体现该企业战略理想和宏伟蓝图的共有精神家园。

(三)抓创建,树品牌,塑造新的企业形象。企业应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狠抓三个方面的创建。首先,要争创服务品牌。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体现和外在反映,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从局部竞争发展到整体竞争;其次,创建文明岗位窗口。通过制定和完善文明岗位窗口创建的实施标准和细则,强化监察评估,开展竞赛竞争,从而促进文明岗位窗口的创建活动;最后,创建文明单位。企业应当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正是时代对企业的呼唤,从某种意义上说“形象重于生命”。

三、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现代企业价值观对策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立企业“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现。而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企业价值观塑造,首先要体现“两个利益至上”的价值理想。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股份、私营和个体企业,都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能够通过纳税和促进资金流通而为国民经济做出重大贡献。同样,任何企业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而产品质量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唯一标准。“顾客是上帝”作为现代企业制度针对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服务理念的浓缩,自然也成为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核心价值表现。因此,企业价值观的提出和塑造正是基于“为公”和“为民”的思想脉络,将“两个利益至上”作为协调利益关系、优化利益结构的原则标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致力于实现公平正义,致力于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二)与时俱进——树立企业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针,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的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就需要党以不断创新求变的思路和进取精神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而这也恰恰构成了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内核之一,也就是企业的灵魂——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基于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研究 篇2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体现

在现代工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 一切经济活动的展开都要以人员管理为中心, 切实提高人才竞争力, 企业的其他资源都是为人来提供服务。这就是对“人本管理”的最简单概括。具体地说, “人本管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把“人”当做企业的第一要素并尊重员工的基本权益

在这个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 不少企业似乎把“效益”当成了企业运作的第一要素。而企业的员工不过是给企业创造效益的机器而已。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世界》, 就是对这种落后管理模式的典型写照。其结果是, 企业的在运作中缺乏对员工基本权益的尊重, 或强迫员工无休止加班, 使员工疲于奔命, 苦不堪言, 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或制订一些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如有的企业规定员工上班期间如厕必须进行登记, 有的企业规定员工吃饭不得超过20分钟等。这种苛刻而充满高压的企业管理模式, 让企业如同是一座“监狱”。从表面上来看, 企业的效益似乎会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但员工长期身处于这种高压的管理制度下, 其身心健康受损, 工作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 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二) 崇尚超越

不少企业受到社会上“枪打出头鸟”的错误观念的影响, 在运作当中充满妒才忌能的氛围, 对于业绩出色、工作中敢为人先的员工极尽打击排挤之所能, 导致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被束手束脚, 不敢超越。但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的企业管理模式, 却要求营造崇尚超越的企业文化, 让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中都要放开手脚尽情超越。在超越中求发展, 并推动企业的发展变革。事实上, 只有企业崇尚超越, 鼓励超越, 企业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三) 鼓励创新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许多企业在管理上因循守旧, 把员工“管死”, 认为员工不过是执行企业决策的一个“零部件”而已, 要求员工处处循规蹈矩, 造成员工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企业, 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的。所以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的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在企业管理中鼓励创新, 采取恰当的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把企业打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

(四) 对人才给予相应的尊重

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只有对人才给予了相应的尊重, 为了他们提供等价的待遇, 才能激发出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使人才以最大的热情为企业的运营效力。所以“人本管理”强调尊重人才, 并正确地使用人才。

(五) 创造合适的机制让员工参与管理决策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 还要求把企业的决策理解为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自家”的事。事实上, 在企业进行决策时, 管理层常常会“当局者迷”, 而企业中层经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由于常年处在企业运作的第一线, 对企业运作中的许多具体情况比管理层了解地更为透彻。所以, 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 应当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 多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在决策上做到了集思广益, 企业的决策才能够得到优化, 减少不必要的决策失误。一些企业在决策机制上过于“一言堂”, 排斥中层经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参与, 这看上去是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效率, 但从长远来看, 却增加了决策的风险性。

(六) 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 要求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 赋予他们最大的自主空间。尤其是要充分地调动中层经理人员的管理创意, 不要把权力过于集中于企业管理层。

(七) 改善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 不仅仅是针对企业员工, 还体现在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模式上面。伴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完善, 消费者对于企业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 不断地改善服务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 努力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 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二、人本管理在工商企业中进行运用时应注意的地方

(一) 正确地看待人才和使用人才

前面说过, 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 极其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 强调对人才的正确使用。

1. 在对人才的使用上不要过分拘泥于常规

企业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 尤其要避免受到论资排辈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对于那些的确才华出众, 能够为公司的发展发挥出较大作用的员工, 即使资历较浅, 也应当委以重任, 把他们放在能发挥出他们自身特长的舞台上。此外还要给予人才一定的宽容度, 记住“人无完人”的道理。对于那些有着小缺点的人才不要一味地压制, 而是要大胆使用, 并创造出助其扬长避短的机制, 让其长处在企业中得到充分发挥。

2. 给予人才以等价的待遇

合适的待遇是促使人才不断地发挥出其潜能的动力。我们不能光要马跑而不让马吃草。要知道你给了人才三分的待遇, 或许他创造出的就是十分的价值。对于工商企业来讲, 要设立人才专款基金, 对于那些确实业绩突出, 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才, 要适当地拔高其待遇, 让其在岗位上更加安心地工作。

(二) 企业制度设计要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 本身就意味着以人为本。这一点也应当体现在企业的制度设计之中。要把员工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而不是把他们看作一部工作机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设计上, 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正当权益, 尊重他们正当的生理需求, 并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度。不要把他们限制地过死。

(三) 要有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

创新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必然是死水一潭, 缺乏发展的活力。所以, 企业要建立起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 使员工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比如, 企业管理层可以就企业运作中的一些重难点, 对企业员工进行创意方案的搜集。在企业的一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上, 也应该鼓励员工采取不同的创意方案, 锐意创新。企业在对员工的考核机制上, 也应当把创新能力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四) 要给员工提供参与决策的渠道

“人本管理”理念强调在企业决策上做到集思广益, 这就意味着企业要给员工提供参与决策的渠道, 在决策方面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

比如, 企业在对于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 应当首先通过中层经理人员, 将决策的内容通报给员工, 对全体员工的意见进行充分搜集。在进行决策时, 应当充分采纳员工的意见, 必要时可邀请员工代表列席会议。

结束语

“人本管理”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的管理充分注重“人”的因素, 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正当权益, 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并把创新的活水注入企业的运作当中, 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凤强.人本管理思想在现代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 2 (15) :151-154.

基于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研究 篇3

[关键词] 儒家人本哲学思想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儒家人本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成果。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从殷商以来的天命神学中解放了“人”,从而发现了“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的仁学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借鉴儒家人本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有人性光辉的企业文化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在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详细地阐述了人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它说:“惟有天下最诚心的人,才能完全认识到和实践自己的本性;能尽自己的本性,就能认识人有共有的本性;能认识到人的本性,就能认识到万物有本性;能认识到万物的本性,就能帮助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发育;能帮助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发育”,就“可以与天地参”了。也就是说,人与天、地并列为三,与天地同尊,并处于天地中心的地位。同时,儒家把“智”作为人的一种规定。人具有智慧,因而,人是宇宙中最有灵性的动物。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这些因素。以尊重人为目的的思想而逐渐进入管理领域,它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仅为了企业的利益,而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尊重人的权利、价值和愿望,乃至关心他们的未来。因此,尊重人性,认清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决定意义,把人视为企业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主张民为邦本。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论语·子路》) ,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发挥出能动的创造性。一切物质的因素都是死的因素,只有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事业的发展。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也不是见物不见人,企业管理并没有进入所谓以決策理论、系统科学和定量分析为中心的现代阶段,而是更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

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思想反映了儒家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它是源于人的血缘亲情形成的一种内心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以此推及社会人群,就是人际伦理关系的道德准则,其本质就是爱人、关心人、尊重人。只有重视顾客、雇员的利益,公司才能在凝聚中求得发展,只有发展,公司才能有长久的经济信誉。企业文化的优劣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如果企业能够本着儒家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在对待职工和企业利益的问题上,体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将职工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企业才能拥有长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培育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

儒家人本哲学思想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同时,儒家人本哲学思想讲究中庸与和谐,它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其中的“和为贵”、“义以建利”、“民生在勤”、“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等思想都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追求的和谐共存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普通中国人的头脑中。强调群体利益,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更大的优势。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进入企业,经过调整与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相协调,可以在培育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得企业内部人人都能恪尽职守,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识,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精神。

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格理想,《荀子》中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无不体现出一种阳刚向上、富有竞争精神的向度。这种精神已经普遍化和社会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性格,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总之,儒家人本主义哲学,强调人性的尊贵、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企业经营的道德自律,强调任贤使能,强调积极进取与奉献,这些思想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中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庆武:《浅谈儒家文化对现代人本管理的影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2]菜德贵:《再谈儒家伦理的普世化问题》《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3

IBM的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 篇4

发表时间:2009-01-15 17:42:48.0 作者:CBISMB编辑

IBM曾经经历过三个企业核心价值观时代。

在IBM的创始家族沃森那里,他们用三句话把IBM的员工凝聚在了一起。在20世纪中期,“尊重个人、追求卓越、服务顾客”成为IBM的基本信仰。当时正处于大型机时代。IBM主要是依靠大型主机技术方面的领先技术、产品,以及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来赢得客户。那时还没有通用型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都是独一无二的,连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都是单独编写的。每个客户的系统都不一样,而他们的服务人员也是相对长期和固定的。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具有专业技能和应用经验的员工无疑是公司最可宝贵的。公司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保持大量优秀人员的稳定。“尊重个人”得到了充分而且完美的演绎。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那时的IBM真是“大锅饭”的天堂,福利待遇好的出奇。其实在我看来,是否“大锅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适合公司所处市场特点,能够帮助公司保持并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就是好措施。“尊重个人、追求卓越、服务顾客”是最适合当时状况的,而事实也证明了一个正确有效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巨大的。IBM正是在这三句话的激励下高挂云帆,成为世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领航企业,达到了大型计算机时代的巅峰。

但是到了20世纪末,世界变了。通用计算机小型机和个人电脑的兴起使得计算机市场迅速地扩展,客户类型变得复杂多样了,客户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计算机行业逐渐从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仅仅依靠产品技术和人员的资深已经不能赢得客户的欢欣了。

这次,IBM的动作慢了。由于对市场的错误决策等原因,IBM开始走向低谷,并且我们所信奉的基本信仰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比如精益求精反而成了对技术的固执迷恋和追求,造成决策缓慢甚至决策流产;过分相信自己的行业专家使IBM忽略了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关注,失去了敏锐的市场适应力;尊重个人则使公司失去了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或者无法贯彻公司的决定。而这时候,郭士纳临危受命。郭士纳对IBM进行了一系列业务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整,成功地实现了从生产型企业向同时出售硬件、网络及软件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的转型,重新塑造了IBM的竞争力。

整体解决方案也就意味着IBM不依靠单一产品来赢得客户。在这样的业务模式下,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彰显个人。因此,根据当时公司的状况以及业务模式的转变,郭士纳提出了:“胜利、执行和团队合作“的三条新的企业核心价值。以这三条标准为出发点,经过10年的救亡图存,IBM浴血重生。

今天的IBM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创新的企业,不但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创新,而且还联合全球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官员们协作创新;IBM提供给客户的不是单纯的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而是应用了产品和服务之后,客户竞争力的增强;IBM也不仅仅关注自身企业的发展,而是如何与各国政府和企业一起协同合作、共谋发展。简单地说,今天的IBM所“出售”的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IT产品,而是着眼于用IBM的种种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产品、技术、服务、以及IBM在商业和各行各业积累的敏锐洞察力和经验)能够帮助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种价值多种多样,可能是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提升;可能是企业业务模式的顺利转型;可能是科研单位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可能是帮助公司降低内耗提高管理;等等。这些无疑比以前IBM所出售的“产品”都复杂的多。

2003年,IBM在全球展开了72小时的即兴大讨论,32万名员工一起在网上探讨什么是IBM的核心价值,怎样才能让公司运作得更好。讨论的结果,员工们一致认为“创新为要”、“成就客户”和“诚信负责”是对IBM现在和未来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于是顺理成章地,这三个要素上升成为IBM的核心价值观。IBM希望成为一个全员创新的公司,成为客户首选的创新伙伴;希望通过努力,不仅是IBM自己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帮助客户取得成功;最后,“诚信负责”,则是IBM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都能成为当地国家资产的一部分,成为政府和客户最值得信任伙伴的关键。

“创新为要”、“成就客户”、“诚信负责”这三条新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之后,立刻得到了IBM全球员工的热烈响应。这是几十万名员工辛勤讨论的结果,是大家的共同创作,所以也代表了全球IBM人的共识,大家自然而然就把这些核心价值观装在心里、并且反映在行动上。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核心价值观是由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也代表了员工对IBM公司现状和未来的判断及期望,沿着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前进的IBM公司,对员工来说也就具有非同一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不同的业务时代,IBM的核心价值观都在适时而变,而且总能对企业的业务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关于如何制定与企业相得益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我在IBM多年所见所闻,对企业的管理者们有如下的几点经验之谈: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己的“性格”,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这不是一蹴而就凭空臆造的,是要考察企业方方面面的相关信息而后提炼的

依靠一个团队智慧,而不迷信个人

基于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研究 篇5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初探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产生于先秦社会转型时期.尽管由于学派不同,但各派对廉政的认识几乎是趋于一致的`.廉政必须解决好爱民、举贤和法治等问题,这是先秦诸子的一致共识.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达到了相当水平,而且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作 者:唐贤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刊 名:唐都学刊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年,卷(期):19(2)分类号:B221关键词: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 廉政思想 现代价值

传统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篇6

传统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重视民生、体恤民力、施教于民、顺从民意、与民同乐、取信于民等,这些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 者:邵书峰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德育教研室,河南,南阳,473061刊 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4)分类号:B21关键词:传统 民本思想 现代价值

基于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研究 篇7

关于创新体系协同问题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有:协同学创始人哈肯提出的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序参量,从而达到系统之间的1+1>2的协同效应。战略管理鼻祖安索夫提出的根据协同学原理企业整体的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日本战略专家伊丹广之研究表明企业协同概念可分解成“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为分割研究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提供合理依据。亨利·埃茨科威兹与埃特·劳德斯多夫最早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3方在创新过程中存在密切合作与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的三螺旋理论。卡米恩与施瓦茨从影响技术创新的3个变量:竞争程度、垄断力量和企业规模分析了创新能力是企业各种能力的组合。普拉哈拉德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组织激励与支持其科技创新战略的特性集合。里克罗夫特发表了《复杂性的挑战:21世纪的技术创新》具体分析了创新系统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个要素组成统一的整体。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李兆友教授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同时涉及创新决策主体、创新R&D主体、生产技术创新主体、市场创新主体、管理创新主体等的并行活动过程,因而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魏守华等在《区域科技论》中强调了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反映了一个区域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代表着区域科技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科技能力的强弱。顾新基于系统论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系统、层次及特征进行了界定。朱付元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区域”、“知识聚集域”两方面特征。官建成与何颖在基于DEA方法对区域创新活动的技术、经济有效性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尹建华提出资源制约的情况下,协同发展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有效方式。谢学梅于《都市圈协同创新机理研究:基于协同学的区域创新观》一文中指出提升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需遵循协同学机理,构建都市圈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有序的自组织创新机制。朱孔来教授提出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自组织行为,使整个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最终形成新的有序系统。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陈劲等从企业生命系统的特征出发,认为技术和市场的联合创新就是要通过有序协同架构的构建促使创新序参量的快速形成。饶扬德提出了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过程的模型,认为三维创新协同不仅强调技术、管理及市场部门之间的知识及信息的互动,而且更强调这些部门间的价值创造。纪国涛等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主体互动中会产生自发秩序并表现出渐进制度演化特征,企业边界漂移决定科技创新主体互动的适应性演化,创新主体互动效应中演化特征明显。毕克新基于系统的研究思路,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作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要素,以促进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为出发点,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上述的国内外研究,从创新系统的组成研究开始,提出了政府,学校,企业等相关作用的联系性,并且对创新主体的组成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基于协同学原理,对创新系统中的子系统协同作用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基于协同学从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视觉研究的不多,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深入。

2 企业创新的协同学方法指向

协同学是一门研究“关于协作”的科学,是以自组织理论方法为基础,研究不同的系统在质变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协同学的广泛的适用性吸引了世界上不同学科诸多学者的注意,并在许多学科以及社会和经济领域中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协同创新在提出后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对企业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协同学的基础分析方法

协同学(Synergetics)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来自希腊文,意思是一起工作。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许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1],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哈肯在研究激光的过程中发现,激光这个现象的产生可归结为从无序转化为有序的自组织过程,并对自组织这一概念进行了更为简单的阐述:如果没有外部命令,而是靠某种相互默契(如工人们协同工作),各尽职责来生产产品,把这种过程称之为自组织[2]。可以说自组织已发展成为目的不断变化的运动。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存在有序和无序的矛盾关系,将系统的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称之为序参量;将有序和无序在一定条件下的对立统一形成系统一定的秩序称之为有序度[3]。在协同学中,哈肯用了序参量表示一个系统的有序度,用序参量的变化来描述系统内从无序到有序的矛盾转化,这一过程就是系统和谐的过程。协同学揭示了一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是如何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并且可以自组织的形成功能性很强的宏观开放系统空间或临时有序的结构空间。从协同学的角度来看协同导致有序,或者直接阐述为自组织结构是协同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和核心理论。

2.2 基于协同学的企业创新的内涵阐释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定义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提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其意在将不同创新主体进行整合与合作,实现各种分散作用在联合中的总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基于协同学的思想,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换的关键在于组成该系统的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是否能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相干效应及协同作用,从而产生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化[4]。这种协同运动意味着新的有序态的出现,在宏观上表现为自组织现象。

协同学与自组织结构的联合应用最大限度的体现在了企业的协同创新上。协同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新趋势,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动力[5]。由于资源的局限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瓶颈。企业协同创新的出现不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俨然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有效途径。而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多样化也为企业提供了自由选择空间。

3 基于协同思想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创新

协同学研究对象是协同系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状态参量是协同系统在内部要素和外界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驱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呈现不同。协同创新是将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的结果,其本质内涵是以知识、技术增值为核心,实现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并与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强强联合,完成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6]。

3.1 基于协同思想的企业创新问题提出

“中国制造2025”中,一大转变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战略转变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机遇。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协同创新当前存在着层次不高、动力不足、深度不够、资金不足等问题,尤其是现有的创新机制一定程度上的僵化和单一,产政结合存在严重症结,创新机制不完善,致使整体创新性不强。表现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企业外部尤其是产学研协同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企业长期以来形成内部各部门衔接不足,企业外部与其他创新机构联系弱化,大部分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聚集足够的物力、财力、人力形成有实力的科研开发组织。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对内调动各部门、对外充分挖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使之与企业物质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应该是企业目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企业要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合作,在这样的合作中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企业可以利用所合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设备,技术信息的优势,结合企业本身在市场、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来弥补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方面的不足,从而使产学研联合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使之成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捷径。

3.2 基于协同学的企业内部协同创新

协同多被理解为“平衡协调”“协调发展”或者“协调匹配”[7]。把它看作是一个企业主体一元化发展到多元化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内部不断向企业外部多方扩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企业内部协同与企业外部协同:

从企业内部协同看,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典型复杂系统,在运行中单靠一个要素是不能够实现和带动整个系统发展的,企业中的研发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甚至后勤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特长,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中的推动作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必须依靠企业各种人才的创造性及其潜能的发挥。

一般地,企业内部的创新行为主要集中在企业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决策部门形成的企业三大子系统中。研发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出新的设想和新的方案,为扩大和加深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决策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参与进行创新活动项目的选择、投资的决策、营销的手段;生产决策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发现、阐述、分析和研究市场的需求,为创新目标的制定指明方向。三个部门进行协同合作:提出方案—实施生产—营销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过程。显然,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3个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充分发挥。

基于协同学思想,在开放的创新系统中,要素间的关系以复杂的交互作用和非线性的市场营销渗透融合等形式存在于系统之中。协同理论告诉我们,要保持系统的持续流动和协同发展,需要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一种促进系统新的有序产生的反馈机制,在反馈机制的激励和监督下实现子系统间的高程度上的协同,提升科技创新周期,加快科技创新绩效。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内部应该创造条件促进技术、战略、制度等要素之间的沟通,以及企业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决策部门等部门子系统全面接触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使得企业创新联盟合作形式得到顺利发展。

3.3 基于协同学的企业外部协同创新

目前对企业外部协同创新的模式是多样化的,其中“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模式的创新绩效最为显著。协同创新是企业追求创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它的基本要素应该宏观的从社会环境中提取,可分为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中介等方面,通过研究发现企业与竞争对手、市场需求、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能够更正面的促进企业的协同创新[8],如图1所示。

企业从几方面要素中实现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用户和政府、中介等多方方协同合作,因为技术支持决定企业发展,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技术创新决定企业存活。企业协同创新大多运用在中小型企业上是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直接导致市场竞争中企业行为逐利性减弱,这时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会有效减少企业外部资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了解市场与技术是否相吻合也大大降低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有效实现1+n>N的非线性效用。

企业协同创新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整体性是指创新的各个要素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集合,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动态性是指创新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是需要适应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9]。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目标系统,不仅要考虑其静态结构和联系,还要考虑其动态的因素,即与外部的交流。企业必须同时寻找它们所在生态环境中从核心到外围的关键资源,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技术创新相关者的模式界定为轮式辐射协同。

4 协同学对企业协同创新价值与意义再诠释

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它揭示了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发展规律,企业协同创新理论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意义。在“同一”基础之上发展出的“差异”是帮助企业发展与再发展的重中之重。

4.1 协同思想对企业协同创新应用价值分析

对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首先,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行为有效的帮助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整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单独对企业而言协同创新是组织内部实行的关于思想、技能等方面的分享机制,提供了多方位交流与多样化协作的机会。在这里我将协同学对企业协同创新的现实意义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实现了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10]。首先,物质交换必不可少。无论人员、资料、资金都需要在协同作用下进行交换。其次是能量交换。在协同创新理论中,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产生能量,这种能量被视为信息传递的载体。为了达到预期目的,一个协同创新系统会以人为中心进行某种协调活动,同时通过能量载体释放精神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这种精神能量看作是系统中物质能量的一种转化形式。最后是协同创新系统内部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协同创新理论主要是将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效用最大化,不但降低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还增强了信息的交换能力。

其次,企业外部的协同创新行为积极有效的获取外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小型企业遏制了竞争对手的模仿与超越。它可以帮助知识转移,使知识输出方和知识接受方相互受益。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日益加剧,企业愈发依赖于与多领域学科的交流协作。协同创新重点在于不断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重组,基于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组织实施很难模仿[11]。政府支持也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相关政策上扶持,为了实现企业价值,企业通过合作使得协同放大,这样以来不但完成了“新资源”的形成也可以产生了“合作剩余”。因此企业与多方组织的协同作用不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还降低了成本与风险,对于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协同创新理论思想对企业整体发展的价值分析

基于企业协同创新理论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发展、如何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政策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特点是有发展潜力、行动活跃,但是受制于规模小、资源匮乏、研发能力薄弱等因素大多数发展缓慢[12]。经济学家Benerjee等[13]曾在一项研究报告中表明,企业、客户与供应链产业的交互协作能够通过价值的增值过程来促进创新溢出[14],从而使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提到的新型企业创新理论即企业、政府与知识生产机构更是将这种交互合作推上了一个巅峰,企业协同创新的核心便是价值创造,其利用两两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各自利益最大化。在这个新的企业创新模型形成之前,市场需求是企业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现在随着技术不断的更新交替,知识输出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多数中小型企业把提升创新能力与技术范畴作为继续发展抑或不被淘汰的根本。通过企业之间、教育培训机构、金融部门、政府的相互合作,构建成协同创新的“网络”,从而建立起保障企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

4.3 协同学“差异与同一”对形成企业创新竞争力的意义

协同学阐释了系统自组织过程各种关系和矛盾的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了世界统一性问题,其内容渗透着同一与差异、合作与竞争辩证关系。协同学基于演化过程中的普遍原理探索同一与差异的关系,同一是指个体处于整体之中,在整体协同个体发展中;差异则是个体的突破同一,显示特色与飞跃,这也是指导企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是企业形成创新竞争力所在。

一方面,企业协同创新的第一要义是需要多方扶持共同发展即“同一”技术支持、市场需求与资金等运转支持影响企业发展得是否顺利;另一方面影响企业发展与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创新即“差异”,这也是企业协同创新的“同一”与“差异”相关性的又一层面的意义。

这种“差异”,就是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特殊不一样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综合运用差异化来进军竞争激烈的市场,具体来讲就是要目标客户的差异化;产品及品牌定位差异化;产品质量及包装的差异化;重点销售区的差异化;市场推广的差异化;终端服务差异化,从而形成企业创新竞争力。只有企业本身形成无法代替的这些创新点才能使自己成为产业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这样一来不但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完善了经济对企业的更高需求。因此,企业协同创新的落脚地点还应回归企业本身,在“同一”的基础上保持差异、寻求差异,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 结语

系统的持续流动和协同发展,需要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同时,同时要建立一种促进系统新的有序产生的反馈机制,在反馈机制的激励和监督下实现子系统间的高程度上的协同,提升科技技术创新周期,加快科技创新绩效。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内部应该创造条件促进技术、战略、制度等要素之间的沟通,以及企业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决策部门等部门子系统全面接触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15],使得企业创新联盟合作形式得到顺利发展。

本文基于协同思想分别从企业内部与外部协同创新行为进行了分析,内部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决策部门的协同合作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创新与产品的市场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外部从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协同学对企业协同创新起到了不可代替的指导性作用,在此过程中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尤为重要,要明确协同合作的各个组织对象因为这个平台直接影响不同领域的信息共享与资源分配。企业协同创新不止实现组织1+N>N的非线性效用,更是在帮助企业整体规划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指导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与探讨。

摘要:基于协同学思想研究企业内外协同创新及价值,旨在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提供更具理论性的分析,并达到应用性的指导。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典型复杂系统,在系统的运行中单靠一个要素是不能够实现和带动整个系统发展的,协同创新是实现企业内部、外部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的重要形式。从协同学思想内涵出发研究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内部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决策部门等子系统全面接触和交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内外部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用户和政府的三方协同合作等,并对协同学思想之于企业协同创新应用价值等进行了分析,以及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形成这样的理念与行为,提高创新的经济效益。

基于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研究 篇8

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孙子兵法》之后,又一次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军事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真正科学地考察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

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从南昌起义的失败再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毛泽东军事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毛泽东自幼熟读过的《孙子兵法》、《老子》、《论衡》等等,奠定了古代军事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和毛泽东一起起草过军事文献;有的参加过重大决策的讨论,其卓越见解被概括于毛泽东起草的军事文献之中;有的发表过自己的军事论著,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必要的补充。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战争的理论,军队建设理论,战略战术,国防建设理论。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大背景下,科技迅猛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一方面要利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基于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企业价值观研究 篇9

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升企业绩效。

财务通过与业务部门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的绩效。在运营层面的预算制订、税收筹划、财务分析等环节,财务高管都可以通过这些财务管理手段使企业形成和保持健康的管理状态,以便对企业经营的最终财务结果产生积极影响。

企业运营的成功最重要表现在财务上的成功。因此,财务高管有责任也有权力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的运营提供财务上的专业支持。

在今天,当从资本市场瞬间获得超额价值的热潮渐渐退却的时候,更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开始冷静地把企业盈利的焦点回归到企业运营层面上来。

2.资本层面

毋庸置疑,在企业运作日益国际化趋势下,帮助企业上市或进行投、融资管理是一个成功CFO不可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很多企业财务上的成功均来自于首席财务官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随着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日渐规范和企业竞争全球化的加剧,资本市场为财务高管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了另一舞台。

3.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今天的CFO或财务总监仅仅具备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财务高管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和多重使命使得首席财务官的角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他们直接面对媒体、面对股东等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提升企业形象、沟通技巧、个人魅力等“软能力”也渐渐成了首席财务官们的必备职业技能。这些看似与财务职能并不紧密相关的能力正悄然发挥着重大作用。在这里,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凸现出来。

财务管理的实质是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寻求完美平衡。

【拓展阅读】

风险的由来

出海捕鱼。男人出海捕鱼,一起风女人就有一种不祥之兆笼罩心际,有风必有浪,有浪必有险。一场大风吹过,不知又有几家会失去亲人,损家破财,一生经营的好日子顷刻间化为乌有。于是大家闻风生畏,谈风色变,风和险便联系在一起。无风则安,有风则险;风险大概就源于此吧。大家深知无法回避风浪之险,让出海人听从女人的劝说,守船待渔或该行他业,那却无任何风险,但渔家用何维持生计?风险与机遇是相连的,风险往往与收益相伴,当风险无法回避,就应该考虑如何应对风险,如何避免风险的问题,如如何出海、选择什么时间出海等,人们应该共同研究海风、海潮、海浪的起至、涨落的形式和特征,摸索航行海域变化的规律,用现代导航、观测、气象设备武装起来,并学习抵御风险的本领和技巧,将出海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现代企业竞争非常残酷,一招失误,可能满盘皆输。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如巨人集团、秦池酒厂、银广厦等,巨人集团被一所大楼压垮、秦池酒厂被标王的声誉给毁了,银广厦被一堆虚假的报表逼得陷入危机。这些企业之所以一夜之间从顶峰直接坠落下来,固然有市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没有协调好内外环境的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对风险管理的陌生和不以为然造成了企业的灰飞烟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每一个经营者和企业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企业自不例外,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从其注册之日起风险就与其结下不解之源。虽然风险不能彻底摆脱,也无法完全克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企业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来自于生产经营决策和市场的变化,财务风险来自于企业筹资决策和企业经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变化,二者相互影响。一般来说,经营风险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特点等客观外部因素,企业直接控制经营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从财务角度来讲,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承担的固定成本的数额及其所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即企业在现有的资产和资本结构下,根据企业实际的资产运营能力,以及企业的盈利水平,其所创造的边际贡献对企业固定成本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经营风险越小;满足程度越低,经营风险越大。简单的说就是企业盈利或亏损的风险。

量化的指标:经营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利息费用),经营杠杆系数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反之越小。

经营风险的控制:影响经营风险系数的因素主要是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当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销售收入即可降低经营风险系数。在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确定的情况下,如何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首先确定临界点销售收入,即当销售收入为多少时,企业的边际贡献与固定成本相等,此时企业的边际贡献对固定成本的满足率为100%,企业不盈不亏。其次根据实际或者预算的销售收入与临界点销售收入相对比,计算得出实际或预算销售收入高出临界点销售的比例,只要将销售收入的降幅控制在该比例内,企业就不会出现经营风险,该比例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反之越大。经营风险控制方法可以采用销售收入预算管理。

当销售收入和变动成本确定的情况下,即边际贡献的数额是确定的,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法只有控制固定成本。

首先确定临界点的固定成本,即固定成本等于实际或预算的边际贡献数额;其次将临界点的固定成本与实际或预算的固定成本相对比,计算得出实际或预算固定成本低于临界点固定成本的比例,只要将固定成本的升幅控制在该比例内,企业就会出现经营风险,该比例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反之越大。经营风险控制方法可以采用固定成本预算管理。固定成本包括管理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销售费用等。

当销售收入和固定成本确定的情况下,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法只有控制变动成本。首先确定临界点的变动成本,即变动成本等于实际或预算的(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数额;其次将临界点的变动与实际或预算的变动成本相对比,计算得出实际或预算变动成本低于临界点变动成本的比例,只要将变动成本的升幅控制在该比例内,企业就会出现经营风险,该比例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反之越大。经营风险控制方法可以采用变动成本预算管理、即生产成本预算管理和变动销售费用预算管理。变动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变动销售费用等。

在财务分析中,我们把经营杠杆系数高于5的企业,称为经营风险明显企业,该种企业偿债能力与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关系密切;低于5的企业,称为经营风险不明显企业,该种企业偿债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关系较弱。

综上所述,控制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方法就是增加销售收入,减少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应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及时对风险影响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重新调整设计方案和生产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增加销售量、降低产品单位成本,或调整固定成本比重等措施来降低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只发生在负债企业,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一般来说,财务风险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现金财务风险,即现金支付风险。企业现金净流量到期能否偿付债务的风险;一是收支性财务风险,即企业经营出现亏损,没有盈余利润去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财务风险来自于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到期能否偿还债务本息上,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筹资能力和企业经营业务盈利能力。

量化指标: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该系数越大,说明企业负担的利息费用越高,企业负债越大,此时企业的财务压力越大,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大,财务风险越大。如果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高,超过借款的利息成本,且销售利润的质量高,则财务杠杆系数越高,净资产的收益率越高。

财务风险控制

当企业销售利润率和销售收入确定的情况下,即息税前利润确定的情况下,控制财务风险的方法只有控制负债的数额,即控制企业负担的利息费用数额。首先确定临界点的利息费用,临界点的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其次将临界点的利息费用与实际或预算的利息费用相对比,计算得出实际或预算利息费用低于临界点利息费用的比例,只要将利息费用的升幅控制在该比例内,企业就会出现经营风险,该比例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反之越大。经营风险控制方法可以采用财务费用预算管理。

当企业利润率和利息费用确定的情况下,控制财务风险的方法只有控制销售收入的数额,即控制企业创造的息税前利润数额。

首先确定临界点的销售收入,临界点的销售收入=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率。其次将临界点的销售收入与实际或预算的销售收入相对比,计算得出实际或预算销售收入高于临界点销售收入的比例,只要销售收入的下降幅度控制在该比例内,企业就不会出现经营风险,该比例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反之越大。经营风险控制方法可以采用销售收入预算管理。

当销售收入和利息费用确定的情况下,控制财务风险的方法只有控制息税前利润率的数额,即控制企业创造的息税前利润数额。首先确定临界点的息税前利润率,临界点的息税前利润率=利息费用/销售收入。其次将临界点的息税前利润率与实际或预算的息税前利润率相对比,计算得出实际或预算息税前利润率高于临界点息税前利润率的比例,只要息税前利润率的下降幅度控制在该比例内,企业就不会出现经营风险,该比例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反之越大。经营风险控制方法可以采用销售成本预算管理、管理费用预算管理、销售费用预算管理。

但偿还债务主要是现金,而企业最稳定、最主要的现金来源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当然偿还到期债务的资金还可以来自借款,一般不考虑出售资产的资金来源,因为企业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是无法出售资产来获得现金去偿还债务的。首先根据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到期债务本息的比来控制临界点的利息费用,临界点的到期债务本息=1/1.5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其次将临界点的到期债务本息与实际或预算的到期债务本息的数额相对比,计算得出实际或预算到期债务本息低于临界点到期债务本息的比例,只要到期债务本息的上幅控制在该比例内,企业就不会出现经营风险,该比例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反之越大。经营风险控制方法可以采用现金流量预算管理。

当利息费用确定的情况下,分析实际或预算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临界点的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相对比,计算临界点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数额。临界点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1.5到期债务本息,然后将临界点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实际或预算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相对比,计算得出实际或预算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高于临界点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比例,只要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下降幅度控制在该比例内,企业就不会出现经营风险,该比例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反之越大。经营风险控制方法可以采用现金流量预算管理。

综上所述,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就是增加销售收入,提高息税前利润率,调整资本结构,减少负债,特别是短期借款比例,坚决避免短期资金长期占用。另外要提高销售利润的质量,增加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以保证偿还到期负债的本息。

上一篇: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下一篇:二年级语文课件《蜜蜂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