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共5篇)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篇1
摘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宪法与行政法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例如, 二者对于公共权力有着共同的关注, 对于人权有着终极的关怀。但是涉及到二者的具体关系, 又找不到达成共识的点。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处于转型期, 涌现了许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尤其是我国宪法的实施机制比较匮乏。尽管当前有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 但是在实施主体、方式以及程序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 怎样更加全面地看待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利用行政法来促进宪法的实施, 找到宪法实施的行政法的途径, 对于当前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宪法,行政法,宪政
宪法和行政法都关注公共权力, 都关怀人权, 所以许多法学家一直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 宪法作为根本法和母法需要以行政法的形式去实施。但是, 外界对于这样理解的反对声和质疑声从来没有消失过。因为在实际中, 各界对于宪法和行政法的关系始终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特别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发展的上升期内, 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如何有效审视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宪法和行政法在价值上的一致性
( 一) 二者都属于公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当前, 尽管还没有一个衡量公法和私法的终极标准, 但是, 有一种观点是普遍被认可的, 那就是宪法和行政法属于公法, 民法和商法属于私法。宪法和行政法是公法体系内的主要构成, 宪法和行政法分别处于核心和主角的地位。行政法和其他部门法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都是宪法的基本准则。所以, 宪法和行政法属于公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 二) 二者都重视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就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所使用的工具, 公共权力是人民所有权利的一部分, 是人民赋予政府的特有权利。所以, 政府存在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实现稳定和自由的目标。但是, 有的时候政府官员可能会利用公共权利来谋求一己私利, 罔顾人民的公共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共权力就被滥用, 并且实现不了政府原有的目标。宪法和行政法从产生其就一直把公共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作为核心内容。二者的开展都是以政府的公共权力为核心, 通过限制权利的方式来控制政府。
二、宪政准则是宪法与行政法互动的基础和前提
( 一) 行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其在宪政中的地位和职能
行政法之所以合法, 主要是因为在宪政结构中, 行政权是按照宪法执行的一种权利, 按照民主原则, 行政权应该从属于立法权。实现立法的目标仅仅依靠文字立法是难以实现的, 最主要的还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执行上来, 实现有效力的措施, 行政权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各种法律要求。立法是表现公众要求的重要形式, 而行政权又是在法律范围内, 所以符合维护公众利益的要求。这样, 行政违法就是一种侵害公众权益的行为。只有保证行政权更好地落实法律, 维护公众的利益, 才能够实现政府和公共利益的有效统一。
( 二) 宪法和行政法互动的性质和方向受到宪政的规范
在立法过程中, 会尊重多数人的利益, 但是这个时候少数人的利益就被护士, 多数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少数的利益被损害。民主政府就是多数对于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 所以少数一定不能对抗对数, 因此就会使民主的缺陷显露出来, 那就是有可能出现多数的暴政。所以, 政府的权利在范围上都是受到限制的,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公民权利的制约。宪法和行政法之间的互动受到了宪政核心价值和理念的制约, 进行了有效的规范, 实现了宪法和行政法之间有效的联系。
三、宪法是行政法的精神支柱
人权是人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 是每个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尊重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人格尊严是宪法的最重要的价值。但是,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歧视等是难以消除的, 我们很难要求一个人平等地对待另一个人, 但是可以要求政府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在宪法中, 我国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尊重人权的加入, 使得宪法关于人权保障方面更加完善。但是宪法不能够直接体现出来, 所以这个时候就通过行政法来实施保障人权的功能。如果宪法不注重保证人权, 那么就会使行政法缺少基本的法律基础, 有违其核心价值追求, 法制政府也就不复存在。
四、行政法是宪法的价值追求的体现
宪法的权威以行政法的形式确立, 从而实现其价值, 即实现人权、民主和法制。但是因为宪法比较抽象和概括, 所以其价值需要依靠其他部门法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我国的行政法的发展传递着宪法的理念和精神。正是因为行政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才使得宪法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体现。行政法注释和发展了宪法。因为行政法与宪法之间的特殊关系, 时期行政立法在解释和发展宪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优势。所以,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行政法除了表述和物化宪法, 同时还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很好地充实宪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宪法和行政法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行政法的发展对于宪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曾经进行过修宪和通过行政法来推动宪法的发展。由此可见, 行政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宪法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促进, 所以宪法的发展应该更多地以宪法精神为基础。因此, 可以通过发展行政诉讼的方式来更好地促进宪法的发展。行政法就好像是宪法规范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 通过行政法的架构作用, 能够使宪法更好滴进入现实社会,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淮.转型期中国宪法与行政法的互动[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1, 02:57-62.
[2]苗连营, 郑磊.宪法学的知识转型与方法综合---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争论为素材[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2, 01:145-160.
[3]徐咏.宪法与行政法良性互动思考[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2, 06:11-12.
[4]吴荣荣.行政法变迁之宪法动因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 07:28-31.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篇2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12月,原名为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2002年10月改现名。中心目前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8人、副教授6人、获得博士学位者10人;另有校内兼职研究人员8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6人。中心下设中国宪法研究室、比较宪政研究室、行政法研究室、行政诉讼法研究室和行政办公室,三个子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政研究中心(宪政知识网)、北京大学法学院公众参与研究中心(中国公众参与网)和北京大学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另设图书资料室和“公法网”管理中心。
本中心从事宪法与行政法研究有长期的历史。中心的前身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八十年代发展为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九十年代撤教研室,改建公法研究中心。本中心前身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是全国最早开展宪法学和行政法学教学研究的机构,1981年11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12月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中心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有国内著名宪法学家,现行宪法和港澳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肖蔚云教授,有我国著名行政法学家,现任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行政法“平衡理论”创始人罗豪才教授。另外,已故我国著名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学家龚祥瑞教授是本中心的学术前辈。目前本中心的中年学术骨干有朱苏力教授、周旺生教授、龚刃韧教授和姜明安教授等,青年学术骨干有张千帆教授、陈瑞华教授、湛中乐副教授、王磊副教授、陈端洪副教授、沈岿副教授和王锡锌副教授等。迄今为止,本中心已培养硕士毕业生127人,博士毕业生46人;目前有在读硕士生32人,在读博士生31人。在已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已有多人成为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
在以往的二十多年中,本中心研究人员参与了宪法、港澳基本法、行政诉讼法、立法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二十几部国家重要法律的草拟,参与了国防法、审计法、监察法、土地管理法等五十几部法律、法规的咨询论证;出版了《我国新宪法的诞生》、《宪法学概论》、《比较宪法与行政法》、《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与政治制度》、《香港特别行政法通论》、《国外社会主义宪法论》、《外国行政法教程》、《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中国行政法》、《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宪法的司法化》、《送法下乡》、《西方宪政体系》等近百部著作和教材。近年来,中心还出版了《公法名著译丛》(商务印书馆)和《现代行政法论著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并定期出版汇集国内行政法学研究前沿成果的《行政法论丛》(法律出版社)。
经过多年的耕耘,本中心在宪法与行政法学领域已具有了丰厚的学术积淀。罗豪才教授等在扬弃西方国家公法学“控权论”学派和原苏联东欧国家公法学“管理论”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中国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平衡论”学说。“平衡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目前已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界的重要学说。以肖蔚云教授为首的“港澳基本法与一国两制”课题组在深入研究我国国家结构中中央政府与特别行政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港澳政制和法制问题的理论、观点,对于港澳基本法的起草和相关实践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的作用。朱苏力教授、周旺生教授、姜明安教授、张千帆教授以及湛中乐、王磊、陈端洪、沈岿、王锡锌等青年学者在宪法、行政法研究领域也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最近的三年中,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共在CS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8 篇,所发表论文被CSSCI引用224次,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六项。
中心注重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中心已接受国内的进修教师和访问学者多人。最近三年以来,中心举办了三次国内学术会议和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二十几人次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访问和进修等。中心学者还分别赴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访问或讲学。
目前,中心正致力于行政程序法试拟稿的草拟工作。其他正在从事的重要研究课题有:“行政执法问题研究”、“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人大监督与司法独立”、“法治与法治国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法律理论与实践”、“立法质量研究”、“宪政与私有财产权”、“人权保障与程序正义”等。
中心现任主任为姜明安教授,朱苏力教授和张千帆教授任副主任。罗豪才教授任名誉主任。
附: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一、专职研究人员
王磊 王锡锌 甘超英 朱苏力 沈岿 肖蔚云 陈瑞华 陈端洪 张千帆 张守文 周旺生 罗豪才 姜明安 龚刃韧 湛中乐
二、校内兼职研究人员
王思斌 刘剑文 汪劲 沈明明 陈兴良 张维迎 张国庆 贺卫方
三、校外兼职研究人员
马怀德 方世荣 应松年 周叶中 袁曙宏 韩大元
四、中心聘任的客座研究员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篇3
关键词:宪法;行政法;关系;实施路径
宪法的实施主要是指将文本化的宪法转变成符合实际的社会制度,为此,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有用的施行机制,明确实施主体,改进相关程序,制定有效的方法等。宪法实施方式的多样性,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当前我国宪法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初步分析宪法和行政法之间的关系,寻求最佳的行政法实施路径来推动宪法的有效实施。
一、当前我国宪法实施的现状
1.缺乏明确的实施主体
在我国,监督宪法实施主体极具多元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利指出违宪行为,有义务批评该违宪行为并提出相关建议要求纠正。因此,宪法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主体,很难统一宪法具体的实施路径,容易造成任何人都有权利管违宪行为,但实际上很多人都不管的局面。
2.实施方法存在漏洞
目前,在我国宪法的实施主要聚集在对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审查,将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然而,对于我国现行宪法第116条中所提到的批准生效后应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并进行备案这一事前审查,从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无法找到法定的实施部门进行相关备案工作。在具体的审查过程中,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对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否进行主动审查,目前我国立法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这就容易造成无监督审查现象的产生,进而使得实施方法在宪法的具体实践中没能起到作用。
3.宪法实施缺乏规范的违宪审查程序
宪法实施程序主要是对违宪行为进行审查,虽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违宪行为审查的具体内容,但违宪程序缺乏规范性;对于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会拥有监督权,然而未充分考虑宪法的具体适应性,没能设立违宪审查相关程序制度。当前我国对于违宪行为的审查依旧是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这个立法机构,还没设立专门的违宪审查程序,审查过程处于保密状态,我国公民虽有违宪审查批评建议权,但对具体的违宪行为缺乏实质性的审查权利,缺乏可操作的详细措施,为此,制定规范的违宪审查程序至关重要。
二、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1.宪法是行政法产生的前提条件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是行政法这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的前提条件,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规定了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在理念上形成规范化指导,为其发展方向做出正确指引,使得行政法更加依附于宪法。
2.依法行政是宪法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
行政法自身的良性发展能够推动宪法的修正,进而成为重要的源动力。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立法者往往缺少先进的主观意识,加之成文宪法所具有原则的规范性、预测能力的有限性,必定使其跟不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关系,进而未能及时革新相关制度,为此,以宪法为基础,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断革新相关制度,依法行政是宪法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
三、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
1.采取行政诉讼,有效推动宪法的实施
行政诉讼主要体现了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申诉权和控告权,一方面,面对滥用职权侵害公民的部分官员,公民可通过行政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采取行政诉讼法,能有效推动宪法的实施,保护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其他公民的实体权利,
2.依法行政中选用适合宪法权利的规范准则
在宪法的实施过程中理应坚持“宪法至上,依宪执政”的基本法律理念,为确保宪法得以稳定推行,在进行依法行政时须选用适合宪法权利的规范准则,做到依宪执政,使宪法在保障我国公民权利的同时也能具备生动性。
3.行政法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推动宪法的实效化发展
宪法与行政法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最佳的行政法实施路径成为实施宪法的关键,对于行政法的实施,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突破宪法实施过程中的瓶颈,积极应对未知挑战,为此,行政法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推动宪法的实效化发展。
四、结语
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为确保其本身的权威性也得靠实施。因此,本文初步分析了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提高行政法正常运行的有效性,突破宪法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寻求最佳的实施路径即采取行政诉讼、依法行政等,尽早建立行政法促进宪法违宪审查机制,进而推动宪法的实效化发展。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篇4
关键词:宪法,法律保留,差异
在宪法和行政法的角度所提出的法律保留是一种对人民负责、维护人民权益的法律制度。所谓法律保留就是指某些与执法者或被执法者有关的事项必须由法律授权, 否则其合法性将受到质疑。法律保留的目的在于通过给予立法机关一定的立法权限, 防止行政机关做出侵犯公民自由、对公民财产及其他造成损失的行为, 从而达到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不受侵害。本文分别从两大角度说明法律保留的必要性及保留原则。
一、宪法和行政法在法律保留上的异同
法律保留在整体立法领域中的作用一般为:捍卫民主主权、保证宪法体制、明确划分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管理范围、对立法机构进行权力制约、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等等。宪法与行政法在本质与目的上是相同的, 但在法律规定及理论基础上截然不同。下文重在阐述宪法与行政法在理论基础上的不同点, 并对法律保留原则的不同作出分析。
(一) 宪法和行政法在法律保留上的差异
宪法与行政法按法律种类的划分来说均属于公法。并且, 宪法与行政法均为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即宪政制度。根据详细的理论概念, 行政法与宪法的法律保留原则大体可以概括为: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即行政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与管理;宪法的法律保留原则即某些事项只能由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制约, 其他部门无权干涉。下文主要对宪法和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进行叙述。
1. 宪法法律保留
宪法法律保留的作用在于限制政府过多委任立法的权力, 以及防止政府机关部门立法怠慢的行为, 捍卫议会的民主主权与分权的宪政体制, 将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权限范围进行划分, 以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其理论基础有三点:
(1) 议会民主原则, 是指民主国家的根本原则是人民主权,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民主权的核心。在人民主权的情况下, 国家成为人民实现公平公正、安全有序等目的的一种手段, 而统治者的权利则来自于人民授权。由于地域、人数等方面的问题, 人民不能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因此人民可以选举自身的代表组成议会行使立法权力。与此不同的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职能执行根据人民指定的相关法律, 而不可以自行制定法律, 篡改民意。
(2) 分权原则, 是防止政府滥用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也是宪政制度的核心。分权就是将政府权力适度的分散, 从而达到禁止权利高度集中的目的。在保证人民权利的同时, 政府也可以实现权利的必要制约, 建立一个宪法至上的政府。分权制的实行对防止政府权力过大化是非常重要的。
(3) 基本人权, 是指作为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基本人权宏观上可理解为人们应当拥有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权利。其根本目的是要使每个人无论是人格、精神还是道德、能力都可以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保障人们基本权利不被政府所剥削的主要方法就是要求国家依法对权力进行配置, 在保证行政权力可以依法行使的同时还要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规范, 尽力完善当下法律制度,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民权益不受到非法的侵害。
2. 行政法法律保留
行政法法律保留主要是指, 一切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有法律根据, 否则将受到国家及政府的质疑。其根本目的是利用法律对行政部门进行约束和管理, 保证人民民主权利不受到破坏。因此, 行政法法律保留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法治主义。法治主义即利用法律的统治。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 而不是指公民运用国家、政府来实现的目标、内容。法治主义的原则就是在行政领域, 通过控制政权的运作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因此, 法制主机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法行政, 即政府不得逾越法律的范围来行使权利。
(二) 宪法和行政法在法律保留上的联系
首先, 宪法与行政法在法律保留上的本质是一样的。大部分专家认为, 宪法和行政法在法律保留的原则上都强调立法与行政的分工合作, 划分明确的权力范围及服务对象。对于不可更改的、对人民权益有直接影响的事项, 必须由议会立法, 不得授权于行政机关;而对于某些没有作出硬性规定且合情合理、不影响公民权益的事项, 则可以授权。其次, 二者目的相同。宪法与行政法的法律保留都是通过树立立法权限, 防止行政机关侵犯公民人身、法律自由及财产等等, 以达到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目的。
二、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作为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核心要素, 其诞生和发展均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体现着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上文提到, 行政法律保留主要指法治。而法治则要求人民与人民之间、人民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要在法律的调整范围内。特别是国家权力, 更是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 由法律进行严格制约。这样国家的行为才是可以被人民所预测和制约的, 才能从根本上为公民带来安全感和民主权利。
法律保留原则从硬性规定上来说, 要求行政部门的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不得作出。但也并非没有例外。比如说某些行政行为在不过分违背法律原则的基础上也是可以作出的。法律保留原则的范围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合理规划调整的原则。法律保留原则的调整范围可从宏观角度分为三类:干预行政、给付行政、内部行政。干预行政即对公民自身权益进行侵害的行政行为必须得到法律的支持和认可;给付行政是指行政部门对公民进行物质或其他方面的帮助时需要得到法律授权;内部行政则是对行政部门内部进行管理、监督的行为。总而言之, 法律保留原则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对公民的权益保障也不断增强, 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结语
公民的民主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保证公民基本权利不受威胁, 有效监督和制约行政部门的权利, 应当尽快确立正确的法律保留制度, 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无论是何种法律, 其制定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人民的生活与发展, 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 就失去了法律本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琴.行政程序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J].法律适用, 2005 (04) .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篇5
一、考试要求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是对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测试的入学考试课程。要求考生对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对具体的案、事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二、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三、考试内容
(一)宪法学
1、宪法基本理论
熟悉和掌握宪法的内涵、表现形式、精神实质,宪法的分类及宪法规范的特点,了解宪法产生的条件、过程以及发展演变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宪法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全面的认识;领悟宪法、宪政、宪法秩序等基本范畴的内涵;理解和掌握宪法基本原则所蕴含的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外化的制度在我国宪法中的表现形式;了解制宪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宪法制定的主体、程序,对我国宪法制定涉及到的一般问题能够理解和评价;掌握宪法解释、宪法修改、违宪审查中的有关原理和方法,了解我国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宪法监督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能就其发展趋势、如何完善展开分析。
2、宪法制度
熟悉和掌握国家权力的来源、归属、分配方面的制度,对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的内涵、表现形式能够准确理解;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选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能够进行全面分析,深刻理解其构成要素和运行原理,了解其现实运行状况;熟悉和掌握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在了解各种国家机关的组织、职权、领导体制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其遵循的原则与其它国家的不同。认识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与宪法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基本内容。
3、基本权利
熟悉和掌握基本权利的特征、类型和发展演变过程,能准确区分人权、基本权利、公民权利、宪法权利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各项基本权利的内涵、构成要素,掌握基本权利保障的有关原理与宪法规定;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内容,掌握其在规范含义及实践中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我国宪法基本权利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背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就其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发展完善展开分析;认识基本权利保障对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基本权利保障的相关制度及发展趋势。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1、行政法基础理论:熟悉和掌握公共行政概念、特点及其种类,行政法的概念、特征与性质,对行政法理论基础的探讨有所认识;了解行政法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和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功能,能对国内外相关观点进行充分的阐释;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能全面认识并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能理解行政法的渊源,并能对行政法渊源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熟悉和掌握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种类、特点、构成要素以及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能对行政法律关系各方主体,包括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公务人员和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进行准确的分析,特别要掌握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内容。
2、行政组织法:熟悉和掌握行政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其与相似概念的区别;能对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性质、种类和地位进行辨析,掌握受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异同;了解和掌握公务员法律制度,对公务员的权利义务、职权职责以及相关的问责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的不同身份及其认定标准有所了解。
3、行政行为法:熟悉和理解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理解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合法要件和生效要件,掌握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生效和失效的各种情形、以及行政行为瑕疵的种类及其对行政行为效力的影响;理解与掌握行政立法、行政规划、行政许可、行政
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强制、行政裁决等主要行政行为的概念、特点、原则、功能、程序和基本制度,对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事实行为和行政调解等新型行为的概念、特点以及发生与发展能作出针对性的分析。
4、行政程序法:熟悉和掌握行政程序的概念、特点、价值与功能,以及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熟悉和掌握行政程序的基础性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基本涵义与运用规则。了解行政程序法的概念、作用、发展概况以及立法的目标模式与法体模式。
5、行政复议法:熟悉和掌握行政复议的概念、特点、性质和原则,并能将其与相近的行政信访、行政诉讼进行比较分析;对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管辖、参加人、审理程序和复议决定的种类和适用条件等有准确的把握并能熟练的运用。
6、行政诉讼法:熟悉和掌握行政诉讼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了解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管辖、当事人、证据、审理程序、法律适用、行政裁判、执行等具体制度与规则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实际运用;对涉外行政诉讼以及行政诉讼与其他诉讼的关系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