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与横向比较

2024-10-22

纵向与横向比较(精选7篇)

纵向与横向比较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横向触摸法和纵向触摸法对准确寻找静脉的影响,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500例成年和500例少儿共1000例门诊注射患者,把成年患者和少儿患者各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观察组采用横向触摸法,对照组采用纵向触摸法,观察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差异。结果:无论是成年患者还是少儿患者,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都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横向触摸法能准确寻找穿刺静脉,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触摸法,静脉穿刺,护理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操作中一项使用频率最多的基本操作技术,为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要求提高穿刺成功率。要提高穿刺成功率首先必须找准静脉,其次是穿刺技巧。临床上患者静脉的深浅、充盈、弹性等状况因人而异[1],因此寻找穿刺静脉的难易程度不同。笔者在临床上探索横向触摸法和纵向触摸法寻找穿刺静脉,比较两者穿刺成功率的高低,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12月在我院门诊注射室行静脉注射的患者1 000例,其中,14岁以上成年患者500例,14岁以下少儿患者500例。把成年患者和少儿患者各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

1.2 方法

穿刺前都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消除其紧张心理,采用礼貌的言语和亲切的态度取得患者的配合和信任[2]。观察组采用横向触摸法,即扎好止血带后,操作者右手拇指或食指与静脉垂直向左右横向移动寻找血管,确认血管的位置、深浅、弹性后进行穿刺。对照组采用纵向触摸法,即扎好止血带后,操作者用右手示指沿与静脉平行地竖向触摸血管,示指沿静脉纵向上下移动寻找血管,确认血管后穿刺[3]。穿刺由始至终由本人一人操作,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

1.3 穿刺成功率评价标准

穿刺成功率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三等[4],优是指一次穿刺成功,无退针,液体滴入3~5 min后局部无外渗现象发生;良是指一次穿刺成功,有退针现象但不超过2次;差是指一次穿刺不成功或虽一次穿刺成功但退针超过2次,将优和良定义为穿刺成功,并统计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成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 000例患者中采用横向触摸法和纵向触摸法的平均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8.0%和91.6%。成年患者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各为98.8%和92.8%,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少儿患者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各为97.2%和90.4%,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正确选择好静脉穿刺的部位、深度等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5],而操作者能否掌握患者穿刺静脉的情况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由于四肢皮下静脉与四肢走向平行,采用纵向触摸法寻找静脉,手指移动的方向是顺着静脉的走行,触摸时使静脉内的血液向两端分流,尤其是当患者的静脉位置较深、弹性较差时,操作者较难触摸到静脉的部位和深浅度,影响穿刺成功率。而采用横向触摸法寻找静脉,由于拇指或示指左右横向移动触摸静脉,使静脉两旁组织内的液体被移开,静脉则易在皮下凸现,当患者的静脉位置较深、弹性较差时,没有静脉的位置由于组织内的液体被移开,则呈低平感,手指触到静脉时有触感,而离开静脉后又出现那种低平的触感,呈现低平-起伏-低平的触感变化,所以这样操作者就可以较易地触摸到静脉的存在,能准确寻找到静脉,掌握其部位、深浅度、充盈度和弹性好坏,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经过临床对比分析,无论成年患者还是少儿患者,采用横向触摸法都比纵向触摸法的穿刺成功率高,特别是对于少儿患者[6],采用纵向触摸法其静脉不易寻找,而采用横向触摸法效果更显著。因此采用横向触摸法比传统的纵向触摸法更易找准穿刺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促进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对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傅玉燕.静脉穿刺临床见解[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195.

[2]官计,李丹丹.缓解浅静脉输液疼痛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107.

[3]王雪萍.静脉穿刺成功方法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8):122-123.

[4]段凌,和来芳,高宝珠.改良静脉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6):74-75.

[5]王桂云,曲妆贞,董玉赢.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124.

[6]孙彩凤.小儿静脉穿刺失败原因与对策讨论[J].医学信息,2009,8(1):200.

纵向与横向比较 篇2

1、不准列支超出预算范围和金额的支出;

2、不准列支旅游、福利劳保、娱乐等支出;

3、不准列支餐费(外事、学术会议等发生的餐费部分,应提供相应说明材料,按规定与其他经费一起同时报销);

4、不准列支汽车保险、汽油费、过路费、停车费等支出(若课题研究确需发生这类费用,由课题组提供相关工作记录,课题负责人签字认可,科研院审批后报销);

5、不准列支个人、家庭消费支出;

6、不准开支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支出;

7、不准列支烟、酒、服装等消费支出;

8、不准列支发票所列事项与出具发票单位经营范围不相符的支出;

9、不同的纵向课题之间不准转拨经费,纵向科研经费不准转入横向科研经费;

10、不准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等,劳务费只能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

11、专家咨询费不准支付给本课题组成员或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12、纵向课题已按比例提取劳务费的,不准再支取人员费用;未提取劳务费的,支取的人员费用不准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和批复的预算数;

13、纵向课题结题验收后,验收截止时间以前的凭证不准调账。

二、横向科研经费列支事项有“九不准”:

1、准列支与签订合同要求不符的支出;

2、不准列支旅游、娱乐等支出;

3、不准列支个人、家庭消费支出;

4、不准列支烟、酒、服装等消费支出;

5、不准开支罚款等支出;

6、不准列支发票所列事项与出具发票单位经营范围不相符的支出;

7、不准列支非科研用房物业管理费;

8、不准列支与课题活动无关的通讯、网络等费用;

语言的横向组合与纵向预设 篇3

索绪尔说:“在语言的组织中, 头一件引人注目的是横向组合的连带关系:差不多语言之中的一切单位都决定于他们在语链上的周围要素, 或者构成它们本身的各个连续部分。”[1]这是一种体现了人类思维活动的最基本方式的历时性线性组合。以汉语来看, 在横向展开的意义链条上, 它需要有几个主要成分, 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而这些成分又分别由特定词性的词承担, 诸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说它体现了人类思维活动的最基本方式, 是它在叙述要求上体现一个完整事件必要的框架, 用新闻学的术语说, 就是五个“W”。当然, 即使因语序变化, 有悖于常情常理, 但因约定俗成也同样能被人接受。诗歌中语句的倒装便是一例, 如张建华的《迪斯科与茶馆》:

迪斯科在露天的舞场里现代/茶馆在小街上古典/古典又现代是中国的夜晚

这是典型的倒装句式, 将这一句式复原应是:“在露天舞场里 (跳) 现代迪斯科/在小街上 (有) 古典茶馆/中国的夜晚是古典又现代。”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 似乎都可以说是归属于或更接近于语法学的范畴, 属于一种或常态或变式的问题。这一种组合关系是一个由概念到判断, 再由判断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 带着更大的有限性。它使阅读者的思考被锁定在语言的常规搭配之中, 锁定在语链所依据的逻辑框架之内。于是, 当我们面对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面对其中的诗句“不知道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的时候, 便百思不得其解:只因为横向上的语序关系背离了生活的基本逻辑, 冲出了基本的思想樊篱。这就要求我们去追问出现这类困惑的症结所在。

二、语言的纵向预设

索绪尔认为, 要理解某些语言系列, 仅仅了解该序列中已出现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 也就是说语言存在的方式不仅仅是组合关系, 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语言系列中未曾出现而又与之相关的关系。用他的话说, 这种“联系关系却把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列”。[2]“在话语之外, 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 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结合……它们在某一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点……它们不是以长度为支柱的;它们的所在地在人们的脑子里。它们属于每个人的语言内部宝藏的一部分。我们管它们叫联想关系”。[3]余光中的《音乐会》中有这么几句:

音乐如雨/音乐雨下着/听众在雨中坐着/许多湿透的灵魂/快乐或不快乐地坐着/没有人张伞

欣赏音乐只能诉诸听觉, 天下雨属视觉, 而“音乐雨下着”, 则是联觉, 这样的运用使概念间的因果链被切断, 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并非语序上的因果, 不符合正常的逻辑型推论。然而它又以心理真实为依据, 或者说是提供了“一种别致的逻辑和别致的心理状态”, 凸显出艺术真实, 表现现实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本文称语言符号的这种意义表现方式为纵向表现。

“按苏珊·朗格的意见, 语言符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推论符号, 它是由概念到判断, 再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 它是明确的、固定的”。[4]这种语义的表现形式我理解为语言的横向组合关系, 它是人们所熟知的, 与人们在历史状态下的认识相一致的一种理解, 它是倾向于语法学意义上的语言含义的一种意义, 诸如词语解释、句式运用、语音传递等方面, 无不体现出一种规范性、共识性, 它在语义表现中较少出现歧义的产生, 循规蹈矩地完成了意义的需要。譬如说对某物怎样了, 便更多地使用一个主谓格式的陈述句就可以达到表达的目的。苏珊·朗格所指出的另一种符号形式是“艺术符号”, 他认为:“艺术符号的特点是基本要素离开了整体就没有了独立的固定意义, 这些要素都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具有的特殊含义。”[5]

事实上, 苏珊·朗格所提到的语言符号的两种形式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语言符号会出现不同的表义 (情) 效果这种现象, 我称它为语言组合关系的双向性特征。

英国赫·乔·韦尔斯有这样的记述:“圣斯特法诺条约和柏林会议后, 欧洲在各边境内维持着令人不安的和平达36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 任何主要国家之间都没有发生战争。他们彼此冲撞、威胁、恫吓, 但是没有达到真正的战争状态。1871年以后, 人们普遍认识到近代战争是件比18世纪的职业军队的战争严重得多的事。”[6]“机械革命正在不断地产生出更强大的 (和更昂贵的) 陆上和海上的武器与更快速的运输方法。”[7]这种表面和平, 内底不宁静留给人的是担忧与恐惧甚至惴惴不安。这既飞速发展又动荡不安的现实带给人们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强烈扭曲和变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也是思维形式的反映, 像赫·乔·韦尔斯所描述的时代下的人们, 除了内心, 除了凭直觉、幻想去追求一个神秘的理想, 什么是真实的, 还有什么是美的可以把握的?现实的语言已经难以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甚至是忍受着的世界, 而要表达, 又须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只能赋予现实语言以新的内涵或表现功能。语言的纵向联系功能也就出现了, 以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为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 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这首诗中描述的是“在巴黎植物园里所看到的一只铁栏内的豹”, 诗人以一种“以心观物”而非“以眼观物”的态度来考察栏中的“英雄”, 单从横向组合的语言层面来说, 我们能接受到这样一个概括信息:“一只豹在铁栏内被囚禁着, 它想冲出眼前的屏障。反复狂躁之后, 它终于累了, 疲软地要沉沉睡去。”很明显, 这点信息距离创作者的真实用意相去甚远。放弃了人类中“英雄”的含义, 忽视了诗人所感受理解的时代, 我们便不能真正领略他笔底的栏中之豹。从心理机制上来看, 这时要求联想更大程度地投入, 从而拓展语言, 直抵语言符号背后的真实。换句话说, 这时语言符号的意义要求调动潜在的像索绪尔所称的记忆系列, 要把不在现场的各要素揉进语言链中加以理解。晏殊留有词句:“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尤其是“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 虽问得童稚无理, 却反映出感慨岁月匆匆的心理真实。要捕捉到词句的真实内涵或说是词人的心迹, 刻板的意象叠加或称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解码都不是有效的手段, 甚或是一种缘木求鱼而贻笑他人之举。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通感》一文中, 曾提及这样几件事, 他说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 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 红杏‘闹春’, 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 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8]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轼》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 加批:“似流星。”[19]此两件事中, 李渔及纪昀的理解都因为受制于语言要素的横向组合, 更多追究了它语法层面的涵义。在今天看来, 无论是李渔嘲笑宋祁句还是纪昀曲解苏诗, 都说明语言符号要传达信息, 可以是语法层面的横向组合关系, 还可以因为语言环境的存在, 而影响到语言符号组合之后的表达结果。就以上面所提及的两件事说来, 李渔受制于“闹”字的听觉蕴义, 纪昀更科学地追究“沸”般“闹”的小星之物理真实, 他们都因为对词句所描绘的真实情景的想象和真切的感受, 从而曲解了原意。现代作品之中, 如宋祁、苏轼那般的创新语言符号 (运用固有的语言个体或语言链来传达一种更高的艺术真实) 的尝试很多很多。

顾城说:“有一次, 我看到太阳, 一下就掠过新鲜、圆、红、早晨等直觉和观念, 想到了草莓, 于是就产生了这句话:‘太阳是甜的。’”[10]“太阳”与“甜”之间的组合, 超出了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制约, 摆脱了历史的、社会的约定俗成, 从而实现了他特定条件下的心理真实的表现。我称这种违反词语之间的正常搭配规则的组合为语言的纵向关系, 从形式上来看, 它预示着新的感受的表达, 同时也期待着读者的认同与接受, 这便是纵深语言组合在表意 (情) 上的预示与召唤。

胡玫的《夏天, 走出我的记忆》:“携着满眼的绿色/沿着叶铺就的清凉/踮起狂躁的脚尖/你悄悄走出我的记忆。”四句诗全是超常搭配, 表现诗人旧地重游时回忆起逝去的往事, 不由得黯然神伤, 心烦意乱, 直至恢复了平衡。若是不重视作者的感受直觉, 便会认为它们是所谓的病句形式, 是一种不合句法结构的组合原则和反正常逻辑的推理。然而, 诗歌正是以固有的符号来呈现新的感受直觉, 并寄寓于我们所见到的诗人笔底的形式。这形式预设了新颖的情与义。这一特殊语言序列显得荒诞, 但作品也就通过它的特殊要素的联系, 完成了内蕴潜伏及对解读者的期待。

从上述内容来看, 语言的纵向联系性质, 开创了语言表现的新天地, 它成为现代作家对语言的追求的一种普遍现象, 当然也取得很多成功的尝试, 甚或成为典范。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符号:语言与艺术》:195.

[2][3]普通语言学教程:171.

[4][5]转引自何锐、翟大炳著.现代诗技巧与传达:144、207.

[6][7]转引自[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 谢冰心, 费孝通等译.世界史纲 (第十五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95.

[8][9]转引自钱钟书著.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63.

纵向与横向比较 篇4

在确定科技论文具有科学价值可以发表的情况下, 编辑加工质量是决定科技论文质量的关键。

做为科技期刊的编辑, 如何才能编辑加工出优秀的科技论文, 在编辑加工方面不断提高科技论文的质量?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深深体会到, 纵向编辑与横向编辑并用是全面提高科技论文质量行之有效的编辑方法。

一、运用纵向编辑方法, 完善科技论文结构

所谓纵向编辑方法, 是指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 主要针对科技论文的结构, 以构建框架, 完善结构为目的的编辑方式。

(一) 纵向审阅, 纵向编辑加工, 依次确定并修改科技论文的结构

科技论文的结构是文章的主体框架, 也是编辑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应首先把握的主线。主线条不完整、不流畅的论文一定不是好论文。从结构上看, 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依次应包括题目、著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编辑拿到一篇稿件后, 首先要对其进行纵向的审阅和编辑加工, 即从论文的题名到参考文献, 粗线地修改、完善论文结构, 使其完整、流畅, 而又精炼。

(二) 纵向审阅, 纵向编辑加工, 修改确定科技论文正文分级目录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 也是编辑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应重点把握的部分。正文通常占有论文篇幅的绝大部分, 必须层次分明, 论证有序。这就要求正文必须有一个严谨、有序、缜密的分级目录。否则, 论文就会松散而凌乱, 也一定不是好论文。从结构上看, 正文的目录依次分为一级目录、二级目录、三级目录等。编辑拿到一篇稿件后, 在确定好文章的结构后, 还要继续对其正文进行纵向的审阅和编辑加工, 首先要对一级目录进行修改和完善, 使其层次分明, 简明扼要;其次, 同样再对二级目录进行修改和完善;然后, 同样地, 再对三级目录进行修改和完善, 直到最后一级目录修改、完善完毕。

二、运用横向编辑方法, 完善科技论文内容

所谓横向编辑方法, 是指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 主要针对科技论文的内容, 以突出主题, 完善内容为目的的编辑方式。

在充分运用纵向编辑法对论文的结构和正文的各级目录修改、完善后, 就可以运用横向编辑的方法, 横向审阅, 横向编辑加工, 循序渐进地依次对科技论文各要素的主要内容进行精细的修改和编辑加工。科技论文的要素是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编辑在进行编辑加工时, 应重点把握的部分。论文的要素决定文章的内容, 文章的内容主要通过各要素来体现。编辑拿到一篇稿件后, 在对其结构进行纵向编辑完毕后, 只有充分运用横向编辑法, 对其题目、著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要素, 进行精细的审阅和编辑加工, 精心修改并完善相应的内容, 使之完整、突出, 阅读通畅, 才能很好地完成整篇论文的编辑加工工作。

(一) 对于“题目”的编辑和加工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点睛之处, 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是高度概括和提炼论文的核心。科技论文的题目非常重要, 它是对具体科研成果精华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吸引并指导读者阅读和理解文章。因此, 科技论文的题目应短小而且精炼。编辑在工作中应把握简洁的原则, 仔细推敲。一是要用最简洁、最精炼的词语表述科技论文的核心内容, 修改并完善作者自定的论文题目。二是确定的论文题目应求短不求长。一般地, 科技论文的中文题目的字数应控制在20个汉字以内, 外文题目的实词数应控制在10个以内。如果某一论文使用简短的题目不能全面表述该论文的核心和精华, 可以使用副标题来进行补充说明和表达。

(二) 对于“作者”的编辑和加工

作者是实际参与研究工作, 并在该论文构思及撰写方面起主要作用的研究人员, 是论文的法定主权人和责任者。编辑在工作中应依据求实的原则, 对于两个以上的作者, 要认真核对, 逐一确定。一方面, 科学技术论文应采用作者的真实姓名, 不能使用笔名;另一方面, 对于对论文作出贡献的多个人员, 要按照其贡献大小顺序排序, 依次署名;同时, 为防止重名现象造成的诸多不便, 还应明确标注出相应作者完成研究工作所在单位的名称, 或者是其所在的工作单位名称。

(三) 对于“摘要”的编辑和加工

科技论文的摘要主要体现相应科研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是对科研核心成果的概括性的表述, 在论文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摘要”可以使读者不阅读论文, 就能快速获取该论文的核心内容, 事半功倍。编辑在工作中应依据概括和精确的原则进行编辑加工。首先, 要使用减法。一是要删掉已经成为学科常识的内容;二是要删掉图和表, 以及读者难于理解的简称、缩略语、代号等。其次, 要把握以下要点:一是摘要中不要简单地重复文章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二是按第三人称的写法编辑和修改摘要内容, 不能用“作者”、“我们”等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三是要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 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

(四) 对于“关键词”的编辑和加工

关键词是词或词组, 是能表达科技论文主题概念的专业术语。编辑在工作中, 一是要确保关键词必须是词或词组, 同时, 必须要保证所选用的关键词为论文主题概念的专业术语;二是要确保关键词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要在充分地进行纵向、横向阅读并编辑正文的基础上, 依据论文的题目和摘要确定论文的核心内容, 再选定能突出论文内容的主题词或词组作为该论文的关键词。

(五) 对于“引言”的编辑和加工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始, 又称前言、序言、概述, 应简明扼要地说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分析在相关领域, 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对于相同课题或相近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阐明论文的预期研究结果及意义等。编辑在工作中应注重把握“言简意赅, 重点突出”的原则。首先, 要以简短为先。一是与该论文有关的已有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成果一定不要再赘述;二是历史渊源和立题过程不宜大篇幅地表述;三是引言不要等同于摘要, 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四是引言不要分段论述, 不要有列表、插图和数学公式的证明等。其次, 要以突出为重, 着重突出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重点突出论文的研究程度和成果。

(六) 对于“正文”的编辑和加工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关键和重要部分, 是著者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科技论文编辑加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编辑加工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依据已经修改完善了的各级目录, 逐级、有序地细心编辑加工。

科技论文的正文应保证既语言流畅, 又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既要有理, 又要有据, 要用充分的论据说明相应的论点或观点。编辑在工作中, 要着重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要先字后表再图。能用文字论述清楚的, 应首先用文字进行阐述, 用文字论述比较困难或比较繁琐的, 再用表进行表述, 最后采用图进行表述;二是要以法为据。正文中涉及到的长度、重量、体积及各种计量信息和相应的单位, 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范选用;三是要以科学为本。要尊重科学, 在正文中出现的有关数据, 要确保是经过试验、观察、分析和处理而得出的数据, 不能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四是要“明媒正娶”。正文中借用或引用的资料, 一定要标明出处。

(七) 对于“结论”的编辑和加工

结论是作者传达自己欲向读者表述的主要意向, 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 主要回答“研究出什么”的问题。编辑在工作中, 要把握真实和应用性原则。一方面, 编辑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多方核实, 确保论文的结论是科学的和真实可靠的;另一方面, 在结论中还要说明成果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以使该研究成果与实际接轨, 实现其应有的应用价值。

(八) 对于“参考文献”的编辑和加工

参考文献主要是向读者表明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所查阅的有关资料, 以及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参考文献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它反映该研究的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也是对相关成果作者的尊重。编辑在工作中, 一要使用正确格式。按照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一般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码 (任选) 。二要注意字号大小和位置。一般地, 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末即可。

三、纵横编辑并用, 提升科技论文的品质

纵向与横向比较 篇5

焊接变形主要分纵向收缩变形、横向收缩变形、扭曲变形、弯曲变形、波浪变形和角变形六类, 但是, 所有的变形都是由横向收缩变形和纵向收缩变形叠加而成。因此, 研究横向和纵向收缩变形对于控制焊接变形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对横向变形与纵向变形的量进行了分析, 结合一些经验值对对变形量进行了估算。对于实践过程中预防焊接变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焊接变形的原因

在焊接过程中, 由于受热不均匀使得焊缝及其周围附近的温度较高 (中心点温度可达2500℃, 在宽度为8mm~30mm的热影响内其温度从高到底约在1500℃~500℃之间) , 而远处的金属受热很小或不受热。这样, 焊缝区金属的膨胀或收缩受到了远处冷金属的阻碍;因此, 冷却后焊缝就产生了 (纵向和横向) 收缩和内应力, 最终由不同方向的收缩变形综合叠加产生了各种变形。

2 纵向收缩变形量的理论分析

细长构件如梁、柱等纵向焊缝所引起的纵向收缩∆L, 一方面取决于焊缝及两侧的单位收缩量;另一方面, 取决于构件截面积S和长度L。前者与焊接线能量和焊接工艺有关。在同样焊接参量下, 预热会增加单位收缩量, 使∆L增大, 只有在很高温度的整体预热下才能使∆L减小。

单道焊缝的纵向收缩可由下式粗略估算:

式中:qv-焊接线能量 (J/cm) ;

∆L-焊缝纵向收缩量 (cm) ;

L-焊缝总长度 (cm) 。

式中:η-电弧热效率 (焊条电弧取0.7~0.8, 埋弧焊取0.8~0.9, CO2焊取0.7) ;

I-焊接电流 (A) ;

U-电弧电压 (V) ;

v-焊接速度 (cm/s) ;

一般在钢材上∆L/L约为1/1000 (经验值) 。

多道焊缝时每道焊缝的塑性变形相互重叠, ∆L应该乘以系数k1。

k1=1+85εsn

式中:εs-材料的屈服应变Esσ/;

n-焊道数。

对于两面各有一条焊脚相同的角焊缝的T形接头构件的纵向收缩, ∆L应乘以系数1.3-1.45。

奥氏体钢结构件的变形值比低碳钢构件大, ∆L应乘以系数1.44。

对于长度为a, 中心距为l的断续焊缝, 其∆L应乘以a/l。

3 横向收缩变形量的计算

单道对接焊缝中的横向收缩变形主要是因高温区金属的热膨胀受到阻碍, 产生了横向压缩塑性应变, 熔池凝固后, 焊缝附近金属因降温而收缩从而造成横向收缩, 而焊缝本身的收缩仅占横向收缩纵梁的10%左右。

在钢结构上, 单道对接焊缝的横向收缩量∆B值, 比纵向收缩量要大的多, 可以用下式进行估算:

式中∆B-焊缝横向收缩量;

A-经验系数, 电弧焊1.0-1.2, 电渣焊1.6, CO2焊1.0;

q-焊接线能量;

α-材料线膨胀系数;

c-材料比热容;

γ-材料密度;

δ-钢板厚度。

在角焊缝和堆焊焊缝上, ∆B值比在对接焊时效。大厚度板开坡口多道焊时, ∆B值逐层递减;V型坡口的∆B值比X行和双U型坡口时都大。坡口角度和间隙越大, ∆B值也越大。在同样材料上, 气焊时∆B值最大, 电弧焊次之, 电子束和激光焊时最小。在电弧焊中, 焊条电弧焊的∆B值比埋弧焊的大, 用气体保护焊时的∆B值相对来说要小。

多层焊时, 每层焊缝所产生的横向收缩量以第一层为最大, 随后则逐层递减。例如在厚度为180mm的20Mn Si钢对接双U型坡口焊接时, 第一层焊缝的横向收缩量可达到1mm, 而前三层的横向收缩量则达总收缩量的70%。两面交替焊条电弧焊虽可减小角变形, 但焊缝横向收缩总量则达4.5mm, 且前10层的收缩量是总变形量的90%。可见控制多层焊缝横向收缩的关键在控制最初几层。

T型接头和搭接接头的横向收缩量∆B随K的增大而增大, 随t的增加而降低, 如图2所示。

4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对结构件焊接的横向与纵向变形的分析, 详细阐述焊接过程中各个变量与变形量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实践经验做出变形量的理论计算。参考该理论计算可以选取合适的焊接参数进行焊接, 为焊接变形的控制提供更本质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焊接手册.第三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编, 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10 (1) .

[2]葛玉华, 霍立兴, 张玉凤.焊接专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J].焊接技术, 2000, 9 (2) :41-42.

纵向与横向比较 篇6

企业需要与同行业企业横向联合并且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纵向联合, 形成战略联盟。这是一种从竞争—竞争式的、立足企业自身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竞争—合作式的共赢战略发展模式。

同行业横向战略联盟

本文所讲的同行业横向战略联盟, 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同产业间企业横向一体化, 其优势在于:这种横向一体化能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 迅速实现联盟的规模效应, 产生规模经济, 进而大大降低联盟及个体成本, 取得竞争优势。

建立横向战略联盟的若干建议:首先, 超市与超市间要摒弃各自小的利益。做为一家小型超市不要只看眼前自身利益, 应该具有战略发展思想和长远眼光, 这也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大做强、能否可持续发展。出于这种战略思想在同行业中, 尝试与具备一定条件实力的超市 (这种条件可以是与本企业在管理、物流、营销、地理位置等方面互补, 并具备一定竞争实力) 签定协议, 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同行业横向战略联盟。

第二, 在联盟中各超市将各自的物流配送体系整合优化, 建立统一物流配送中心, 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发货。这样才能大幅度降低超市采购成本与物流配送成本, 而且以联盟的形式进行采购, 提高了压价能力与市场话语权, 提高了联盟整体运作效率, 更使各个超市享有原本没有能力享有的特权与利益。

第三, 战略联盟内的各个超市, 通过管理相对独立性, 可以在联盟内公平竞争, 在各自控制范围内的市场, 进行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营销策略。这样, 不仅各个超市享有原来“孤门独院”式经营所没有的特权与利益, 而且相对于沃尔玛这种恐龙级超市, 更快速, 更灵活的快速占有市场, 赢得消费者。

另外, 在这种超市联盟中实现信息、资源完全共享, 更全面, 更精确地掌握客户需求, 从而在采购配送等各个环节达到高效率、低库存、低成本, 从而更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供应链纵向战略联盟

本文这里所说的供应链纵向战略联盟, 有别于企业实行的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指, 企业参与原材料开发及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 直至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经营。在这里, 实行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体是企业自身, 这个企业注定必须是具备雄厚资本与经营实力的企业, 甚至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巨无霸企业。

本文提出的供应链纵向战略联盟则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概念。供应链纵向战略联盟就是,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商, 生产商, 批发商, 零售商从战略思想的高度出发,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集体对外, 对内则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完全共享、管理相对独立, 以期望实现联盟的整体战略统一化, 整体利益最大化。它是指, 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各自具有独立性质, 同时各企业又是基于战略高度所组成的联盟。这种联盟更适合刚刚开始发展的中小企业。因为联盟的形成不仅弥补了单个环节的企业规模小、信息、资源少, 发展缺乏支援等弱点, 而且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高效率、低成本, 同时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间的长期合作, 更增加了关系的稳定性, 合作的密切程度与熟练程度也相应提高, 从而大幅度提高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竞争力, 进而提升联盟整体利益。

建立纵向战略联盟的若干建议:首先, 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思考, 摒弃“你赚多, 我就赚少”这样狭隘的自利思想, 与上下游各企业建立基于相互信任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对各企业运作的物流环节整合优化, 最终达到企业间无线缝合, 扩大联盟整体利益, 实现联盟整体发展战略。

第二, 在对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整合优化的过程中, 上下游各企业可以参与其他企业的优化进程, 共同商议怎样进行联盟的整合优化, 比如: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商可以共同商议, 怎样设计产品使之更易于规模化生产;第三物流企业与生产商可以共同商议, 怎样设计物流环节使之更加节约物料, 更加节约物流成本;怎样设计库存,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化;上下游企业共同商议怎样处理供应链各个环节融合的矛盾, 哪些环节重新设计更节约成本、提高联盟整体效率等等, 以期望实现企业间整合优化的效果。

第三, 基于这种战略联盟关系, 上下游企业可以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学习, 共同发展。通过第二步参与到其他企业的优化过程, 有利于企业间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 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行业横向战略联盟+供应链纵向战略联盟的优势分析

如前所述, 超市业横向战略联盟的实行, 使得超市更及时、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市场信息, 了解客户需求。基于这种战略纵向战略联盟的信任关系, 同时基于横向战略联盟的采购规模, 无论是作为采购方的超市, 还是作为供应方的生产商或批发商来讲, 这是一种双赢:

在需求信息从各个超市汇总到横向战略联盟之时, 避免了各个超市信息的不完善、不准确。

横向战略联盟从供应商或批发商处集体采购时, 避免了各个超市由于重复采购产生的大量运输成本造成的浪费。

通过横向战略联盟建立统一物流配送中心, 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发货, 大幅度降低了超市采购成本与物流配送成本, 提高了横向战略联盟整体运作效率, 更使各个超市享有原本没有能力享有的特权与利益。

通过向横向战略联盟内成员所在的——纵向战略联盟中的生产商或批发商采购, 达到了一种共赢。

通过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优化整合后的纵向战略联盟进行整体运作, 使单个超市降低了的运作成本。

横向战略联盟、纵向战略联盟内的超市, 所面临的市场范围、消费者和客户, 所要应对的竞争对手各有差异, 所以各成员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方式和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销售策略, 保持了对大型超市小、快、灵的竞争优势。

处于横向战略联盟与纵向战略联盟保护之下的超市, 能够通过不断与横向战略联盟、纵向战略联盟内其他成员交流学习, 实现幼稚期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行业联合商社展望

所谓行业联合商社, 是由各个独立的企业成员组成, 商社中各个企业成员本着精诚合作的精神, 从战略高度出发, 从行业整体利益着想, 促进行业整体发展。联合商社的经营较易从企业间在某一业务领域的实现。从某一重点业务合作开始, 突破各种合作障碍, 由此业务合作模式扩展到其他业务领域的合作, 并在此过程中, 不断完善商社各成员的合作水平和商社自身管理水平。

以供应链纵向管理水平的提升, 对供应链上各环节的资源进行整合。以行业整体实力, 实现非核心业务的统一运作, 以发挥行业规模效应。提升供应链纵向管理的水平,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成:

第一, 商社将各成员的物流配送体系整合优化, 建立合理的统一的物流配送中心, 统一采购、统一发货、统一配送, 以降低商社采购成本与物流配送成本。建立适合的、统一的仓储中心, 集中存货, 节约库存成本与时间成本。如:日本SKYNET物流发展无库存型共同配送业务, 因此, 物流中心基本上不是为库存而建立的, 它是商品的分拣, 出库场地。

纵向与横向比较 篇7

经济增长若长期依靠高投入来维持,持续增长将难以为继;产业结构若长期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产业上,效益将难以提高。广东经济增长速度领跑了全国二十几年,但近几年兄弟省市急起直追,增长速度大有超过广东的势头。

科技投入强度的增强并不一定能立即导致较高的科技产出,还得有相应的科技资金运行机制和科技成果评估机制来保证。但如果科技投入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科技产出必然就难以保证。只有投入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谈得上逐步规范科技资金运行机制和科技成果评估机制,逐步提高科技产出效率[1]。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进一步白热化,于是日本政府在新的科技发展五年计划中,将科研开发投资猛增了41%。因为他们知道科技投入是对未来的投资,今天的研发就是明天的技术,后天的市场。这是日本能从战后一片废墟中建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一个重要原因[2]。

一、科技投入强度评判指数体系的构建

(一)检测科技投入强度的基础指标

进行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时,普遍采用的科技投入强度指标,一是科技经费,二是科研人员。而在众多的科技经费和人员指标中,R&D经费占GDP的比重(记为:R&D/GDP)以及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含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记为:TSE/TLP),这两个指标最能从经费和人员两个角度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投入强度[3]。另外,科技固定资产是科研人员、科研资金赖以发挥作用的载体,一个地区科技投入强度可以从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科技固定资产的金额(记为:SFA/TFA)这一指标反映出来。于是,R&D/GDP、TSE/TLP、SFA/TFA这三个指标从人力、财力、物力三个方面反映了地区科技投入强度。除此之外,加上了一个反映地区经济建设中对技术引进和技术需求程度的指标,即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该地区GDP比重(记为:TCS/GDP)。这一指标从技术需求者(主要是企业)角度,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的技术引进强度;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产业结构中技术含量的高低。因此,选定四个基础指标R&D/GDP、TSE/TLP、SFA/TFA、TCS/GDP,分别表示科技投入的财力强度、人力强度、物力强度和技术引进强度指数。

(二)构建地区科技投入强度的纵向评判指数体系

所谓纵向评判指数,是反映地区的科技投入强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构建的方法是,将上述的四个基础指标本年度的值分别除以上年度对应指标的值,得到由四个单一指数组成的纵向评判指数体系;然后,求出这四个指数的算术平均值,得出本年度与上一年比较的综合纵向评判指数。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当期值,表示前一期值,其他含义类似。

(三)构建地区科技投入强度的横向评判指数体系

纵向评判指数体系是反映地区的科技投入强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而横向评判指数体系是反映地区之间科技投入强度的强弱。构建方法与前类似,分别将某一地区每一个基础指标值与另一地区相应的值相除,得到由四个单一指数组成的横向评判指数体系;然后,求出这四个指数的算术平均值,得出本地区与另一地区比较的综合横向评判指数。

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一般在科技投入方面增长较快,科技投入强度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科技实力先进省市比较可能存在一些差距。我们感兴趣的是:该地区科技投入强度比平均水平高多少,与先进水平差距有多大。因此,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将科技投入强度横向评判指数体系分为两组:与平均水平比较的科技投入强度的指数体系;与先进水平(上海市)比较,科技投入强度的指数体系。以广东为例,分别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比较,其指数体系具体如下:

1.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广东省科技投入强度的横向评判指数体系

2. 与全国先进水平(上海市)比较,广东省全省科技投入的横向评判指数体系

二、广东省科技投入强度评判指数的实证分析

以广东为对象进行分析,先进水平选择上海。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2003—2006年的相应数据(如下表1)。

1.广东省科技投入强度纵向评判指数体系的计算结果:将表1的数据代入纵向评判指数体系, 得出如下表2的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4年与上一年相比较,科技投入的财力、人力、物力和技术引进强度指数全面下降。虽说从绝对数字上看,R&D、TSE、SFA三个指标有较大的增长,但2004年广东的经济在非典之后,GDP等指标出现了井喷现象,因此使得ZI11、ZI12、ZI13三个指数下降;另外,技术合同成交额TCS与上年相比下降了,说明这一年广东企业急于扩大规模而忽视了对技术的储备和技术更新,这将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升级。这样,导致2004年的综合纵向科技投入指数小于1,表明2004年的科技投入强度小于2003年。2005年和2006年的ZI11都是略微大于1,而ZI12都是显著大于1,说明R&D的增幅低于科技人员的增幅;而ZI14时高时低,说明企业的技术引进的强度指数也是时高时低,对技术升级的需求不强。

总之,从表2科技投入的纵向评判指数可以广东在科技投入方面的问题存在两点,一是R&D投入强度增长缓慢;二是企业不大重视技术引进和产品质量和结构的升级,具体表现是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占GDP的比重是时高时低。这一现象值得重视,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指导,从各方面加大R&D投入强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2.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广东科技投入强度横向评判指数体系的计算结果:同样地,可以计算出广东省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的横向评判指数体系,具体结果如表3。

可以发现,综合指数处于1的上下波动,表明广东的科技投入强度也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上下。而HI11全部低于1,表明广东省的R&D投入强度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HI12的值均显著地大于1,又表明广东的科技人力的强度显著高于全国。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广东R&D活动的经费和人员主要来自企业的试验和发展型研发活动,虽说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不低,但广东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R&D经费很低,使得HI11指数偏低;另外,广东企业中的工程师显著地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又导致HI12指数较高。这表明广东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R&D经费偏低,其结果将不利于广东提升长久的竞争力。为改变这种状况,财政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应用基础研究。对于一些目前用不到但将来需要的应用基础研究,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对于一些共性的技术,政府可搭建一个合作研发的平台,吸引和组织企业参与联合研发,为将来提供共性的技术储备[4]。

指数HI14全面显著地低于全国平均,值得高度关注。说明广东产业的出口加工和劳动型密集产业仍占有较高的比重,应加快技术的引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结构。

3.与上海市比较,广东科技投入强度横向评判指数体系的计算结果:再来与全国科技投入的先进地区上海市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与上海市比较起来,广东省在科技投入强度方面差距显得明显。从2004—2006年,与上海比较,总的科技投入指数基本是徘徊不前,处在40%多一点的位置。首先,HI21徘徊在50%左右,说明R&D投入强度是上海的一半;HI22显示,科研人员占总劳动人口的比重仅仅是上海市的30%多;HI24指数处在20%~30%之间,表明广东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任重道远。

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了地区科技投入强度的纵向评判指数体系和横向评判指数体系,并运用它们对广东省近些年的科技投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和建议:

其一,运用纵向评判指数体系对广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广东在科技投入方面的问题存在两点,一是R&D投入强度指数增长缓慢;二是企业不大重视技术引进和产品质量和结构的升级,具体表现是技术引进强度指数时高时低。这一现象值得重视,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导,加大R&D投入强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其二,运用横向评判指数来比较广东和全国平均水平的科技投入指数,发现综合来看,广东的科技投入强度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上下波动之间。而R&D的投入强度和技术合同的成交额TCS全面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与广东是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其三,运用横向评判指数来比较广东和上海市的科技投入指数,广东省在科技投入强度方面差距显得明显。表明广东在科技投入的财力、人力、物力和技术引进上要很长的路要走。近期可努力提高技术合同的成交额,加快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广东省的GDP增速可能不再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这是经济增长的规律。但是,广东省完全可以凭借经济发展先行的优势和经济实力,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提升产业结构方面大有作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改变广东的R&D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一方面,财政资金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搭建一个研究共性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其中,组织企业联合研发,为将来提供技术储备。第二,广东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与GDP的比重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广东产业的出口加工和劳动型密集产业仍占有较高的比重,应尽快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结构升级,加强技术的引进。

参考文献

[1]丁厚德.中国科技运行论[D].北京:清华大学, 2001:35-46.

[2]陈鸿斌.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因素析[J].国际观察, 2003, (2) :50-53.

[3]吴辰.科技投入强度指标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3) :91-92.

【纵向与横向比较】推荐阅读:

纵向数据07-14

纵向观察09-14

纵向变化09-27

纵向结构09-29

科研纵向课题10-06

横向变形06-01

横向项目07-07

横向阅读07-29

横向运动08-03

横向课题09-10

上一篇:双重电子锁下一篇:重点生态公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