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生态公益林

2024-10-22

重点生态公益林(共12篇)

重点生态公益林 篇1

由于基层生态公益林涉及面广,在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构初步建立的今天,如何对不同经营体制下的基层生态公益林进行管护,是我国基层生态公益林监护与监管中一直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1 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

1.1 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主体

基层生态公益林是国家为了改善整体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国生态多样性的一种公益类社会性森林。建设基层生态公益林属于国家规定的公益事业,一般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但在如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集体林区中,政府对基层生态公益林的拥有者与经营者给予其所创造的生态价值一定的管护补助费用,这种制度被称之为基层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但由于基层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初步确立,其能提供的资金补偿也极为有限,还远远达不到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者的心理预期,在这中情况下,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经营主体就没办法完全转化为政府。在这里笔者认为,只有明确基层生态公益林林权的所有者、经营者与政府之间的权力、责任与义务,才能真正促进基层生态公益林的更好发展[1]。

1.2 不同的管护主体选择不同的管护模式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属林区为例,当地林权主要集中在个体与集体中,而基层生态公益林则存在4种管护模式:集体基层生态公益林,一般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并根据行政村财政状况、交通情况等公开招聘护林员进行专职的管护工作;联合管护的模式,由群众联合推荐群众代表进行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自主管护,顾名思义就是基层生态公益林所有者自发地进行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并承担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中的所有责任;统一管护与农户管护相结合的双重管护。由此可见由于基层生态公益林林权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2]。

1.3 落实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

不论是集体或是个人所有的基层生态公益林,在确认专职或兼职护林管护人员时都必须签订相关责任合同,以此保证基层生态公益林的安全。在签订责任合同后,护林员在发现乱砍乱伐、毁林开垦、采集珍稀植物等破坏公益林的行为时,必须进行阻止并马上上报给国家相关机关进行处理,并接受林业主管部门对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基金使用的指导、监督与检查[3]。

2 强化基层林业站生态公益林监管机制

2.1 基层林业站在基层生态公益林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一般基层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与经营者较为分散,在管理上较为复杂,这时就需要一个国家的基层机构对基层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而乡镇林业站是农村最基层的林业管理机构,正适合担此重任。从笔者近几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属林区的实践中看,基层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成效如何,在相当程度上与基层林业站能否正确发挥其自带的组织、监督与指导等相关职能密切相关。所以,为了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的更好进行,相关林业部门的官员应赋予基层林业站在基层生态公益林中的监管职能,用以保证政府对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到位[4]。

2.2 建立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监管机制

想要做好基层生态公益林监管机制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划分好监管责任区,将基层生态公益林监管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区负责人头上;完成监管责任区划分后,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招募护林员,同期进行相关责任合同签订,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在基层生态公益林护林中要明确监管责任和对象,护林员需要对林区中常出现的乱砍乱伐、采集珍惜植物等违法行为进行中重点关注;基层生态公益林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再有需要的时候对相关人员追究责任。

2.3 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与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由于基层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制度带来的效益远远比不上盗伐木材所能带来的效益,这就使得我国许多地区基层生态公益林盗伐的现象愈演愈烈,为了基层生态公益林的良好发展,我国有必要出台生态公益林监测与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生态公益林监测与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对基层生态公益林资源的变动进行监测,有效的遏制一些地区基层生态公益林盗伐的现象产生,并能够及时解决基层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国基层生态公益林的健康有序发展。

3 结论

我国当前基层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模式还不是很健全,这对基层生态公益林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国家应大力开展基层生态公益林相关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基层生态公益林的发展,最终起到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忠刚,冯润怀.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与监管机制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2):28-29,8.

[2]李宝敏,梅则彬.浅谈文成县生态公益林管护创新机制和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0):24,37.

[3]秦东,高忠刚,冯润怀.林权改革后公益林补偿管护模式与监管机制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22):56-58.

[4]杨莉菲,温亚利,张媛.林农意愿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效率和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北京市山区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3(05):1066-1074.

重点生态公益林 篇2

摘要:实行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具体介绍呼伦贝尔市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保障措施.作 者:夏文德 永胜 马晓梅 张克然 作者单位:夏文德(新巴尔虎右旗林业局,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阿拉担额莫勒,021300)

永胜(新巴尔虎右旗水务局,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021300)

马晓梅(内蒙古海拉尔区园林管理处,内蒙古,海拉尔021000)

张克然(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海拉尔,021008)

重点生态公益林 篇3

关键词:林场实施公益林

1 基本情况

鸡东县林业局平房林场国家重点公益林主要分布在10林班至62林班内,2001年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启动以来,平房林场得到了初步成效,一是完成了工程的森林区划工作。根据省厅的部署要求,2000年上半年完成林地的普查工作。林场经营面积为11452公顷,其中林业用地9710公顷,林业用地中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为7910公顷,全部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面积532公顷,商品林1268公顷。划为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中的林分质量差,再加上连年调减木材产量,使林场经济走向了滑坡。

2 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与林区发展

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工程,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实施方案主要是木材减产、森林管护、分流人员,对减少天然林资源的消耗无疑是十分有效的。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讲,将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甚至关系到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成果的巩固,实施工程后,林场富余职工人数达95人,一次性安置难以操作。木材调减后,经济状况恶化,影响职工生活。从调查来看,目前企业是在低工资、低福利、低效益的情况下运作,活力不足,生气不旺,发展无力。因此,必须把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推动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实现新的发展。

发展是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持久力所在,是巩固国家重点公益林成果的关键。大量富余人员必须靠发展来解决,林区的长期繁荣稳定也要靠发展来实现。从实践看,一些摆脱困境的林业局和林场,都是靠不断发展获得的。发展既要在山上做文章,积极开发林下多种资源,努力开拓新的就业之路,大力增加就业岗位;又要在山下做文章,依据林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非林产业,提高现有产品的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除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方案确定的投资和相关政策外,国家还应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从产业发展规划,投资信贷政策等方面,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导和扶持企业或个人增强发展的能力,从而确保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木材产量减得下,人员分流稳得住,森林管护得牢。

3 林区产业结构调整、森林管护和林下资源开发

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能否真正落实,从整个林区现状看,一方面林场以销售木材为主的经济结构没有改观,另一方面,以农养林的思路的目光也短浅了许多,必须利用本地区的地理资源来发展,届时就不要靠多砍木头过日子了,此外,国家要从宏观上合理规划布局。强化林业管理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国家还要在政策上引导,积极扶持利用林区资源优势发展非林非木产业,构造新的产业结构。

森林管护与林下资源开发是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的重要内容。目前林场管护与林下资源开发脱解,因此要对林下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要加强。有的虽然承包沟系开发面积较大。但开发内容单一,多以养殖林蛙为主,更突出的是,企业富余职工转向承包沟系开发后,与地方利益矛盾激化。过去林区群众可以随意进入经营区采集松籽、山野菜等,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后,实行了内部职工承包开发,不准群众进山了,群众的对立情绪陡增。

继续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要加强并完善管护责任制,明确管护责任区,细化管护责任和奖惩办法,加强管护责任与利益结合,签订管护承包合同,大力推广森林管护与资源综合开发结合的承包管护经营责任制,既要给责任,也要给利益,在林农交错地带,要积极探索林区群众参加管护承包和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有条件的可采取职工与群众一起竟价承包管护和资源开发,提高管护效果,提高林地产出效益。对群众参与管护和开发的区域,可重点考虑在林农交错的同边地区,从而形以外围“保护圈”实现林区的长期稳定。

林区和林下资源的综合开发要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中,有组织有计划实施,要从零敲碎打走向规模化经营,从副业生产走向产业化主业经营。形成新的经济支柱。国家要从产业政策上,扶持利用林区资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建设,增加就业门路,使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得以见成效。

4 资源培育利用与发展

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是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要物质基础。号召职工在荒山荒地造林、种植经济可观,市场对路的产品,利用退耕还林的政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结合林场的实际情况,还要进一步开发中草药的思路,拓宽我们北方特有的北药产品,主要适应平房林场的特有中草药有:穿地龙、五味子、刺五加的培育等。大力发展平房林场的林下参产业,把此项目提高到议事日程上来,广开门路,广招人才,招商引资,发展北药事业,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

5 政策是发展的门

重点生态公益林 篇4

1 石砰乡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苍南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重点公益林建设, 早在1996年就把封山育林作为发展山区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石砰乡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苍南县委、县政府号召, 通过广泛宣传, 上下联动, 齐抓共管, 推进了石砰乡重点公益林建设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目前, 石砰乡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733.73hm2, 其中坑东村148.60 hm2, 兴渔村33.73hm2, 坑南村84.80 hm2, 兴澳村119.20 hm2, 风水湾334.00hm2, 乡林场13.40 hm2。石砰乡重点生态公益林树种主要以马尾松为主, 山地栽种杉木、毛竹、黑荆树和木麻黄等。

2 石砰乡重点生态公益林存在的问题

2.1 中幼林多, 近成熟林少

石砰乡公益林中虽然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但林龄结构不合理, 基本特点是幼龄林、中龄林比例大, 达到总面积的90.0%, 如果再加上无林地与未成林地等, 比例高达92.3%。总之, 幼中林面积大、蓄积量小, 而成熟林则面积小、蓄积量大, 石砰乡生态公益林的林龄与防护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龄林、中龄林所占比例过大, 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公益林尤其是防护林防护效益的发挥。

2.2 人工林多, 天然林少

石砰乡开展“五年消灭荒山, 九年绿化石砰”工作成效显著, 现有人工林地面积不断增加, 森林覆盖率从30.1%提高到54.1%, 增加了24个百分点。天然林少, 都为天然次生林, 石砰乡的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 无论从面积上还是蓄积上都高于天然林。

2.3 纯林多, 混交林少

石砰乡公益林中林分组成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毛竹、栎类等, 但以马尾松占绝对优势, 马尾松纯林和以马尾松为优势树种的林分占公益林林分面积的77.5%, 针阔混交林比例都比较小。因境内纯林多, 混交林少, 易发生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容易发生传播, 会造成森林大面积的危害。

2.4 针叶树多, 阔叶树少

石砰乡公益林以马尾松的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针叶林面积占石砰乡有林地面积的80.0%, 有林地包括经济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宜林地等占20.0%。这种针叶林占绝对优势、阔叶林极少的林种结构, 对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作用的发挥以及森林病虫害防治十分不利。

3 石砰乡发展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对策

3.1 加强林业宣传工作, 管护好现有公益林资源

要管护好现有公益林资源, 进一步加强《森林法》和《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的若干规定等法规的宣传工作, 使广大群众能知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调动全社会认识林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 发展生态公益林[3]。同时, 保护好现有公益林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公益林资源, 是石砰乡公益林经营的要点, 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好现有公益林资源, 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 森林采伐严格控制在采伐限额以内, 逐渐达到森林资源消长平衡, 做到以法治林, 制止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 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森林火灾发生。

3.2 依靠林业科技, 改善公益林林分结构

石砰乡公益林中, 天然林资源比例较少, 树木种类单一, 龄组结构也不合理。因此, 建议有关林业部门在今后应加大力度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林业科技成果和林业实用技术, 特别是要搞好优良适生阔叶树种的选择、苗木培育、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调整公益林林种、树种结构, 改变公益林树种单一现状。保护天然林资源, 因地制宜地从根本上改变公益林的质量、生产力及森林环境。首先, 应提高阔叶叶树比例, 营造针阔混交林, 其次重视对公益林中低产林分、藻木林地的改造及幼林的森林抚育。更大地发挥公益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森林的防护效益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4]。

3.3 加强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由于旱季少雨, 地形复杂, 山多林密 (以马毛松纯林为主) 等因素, 严重影响了石坪乡扩林扩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虽然近年来石砰乡政府和林业站加强了对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护林防火方针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 购置了必要的防火和通讯设施, 组织了专业森林灭火队伍, 护林防火工作在意识上、力度上有了进一步加强, 同时也充实和配备石砰乡林业站的林业专职森保员, 更新病虫害防治设备, 积极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实现了1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但目前, 火灾隐患尚未根本清除, 森林火灾仍是对石砰乡森林资源最大的威胁。因此, 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仍是石砰乡政府和林业工作站的主要职责, 今后应当在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化、科学化上下功夫, 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投入, 研究病虫害防治方法, 减少病虫害发生和防止病疫传入。对森林火灾多发区有专职领导蹲点指挥, 杜绝特大和大的森林火灾发生。

参考文献

[1]胡敬北.关于庆元县重点公益林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297-298.

[2]张荣, 林明敏, 柳旱林.景宁县英川镇生太公益林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4) :229.

[3]郑天水.墨江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2000 (1) :49-50.

重点生态公益林 篇5

【发布文号】浙政办发〔2005〕3号 【发布日期】2005-01-18 【生效日期】2005-01-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

(浙政办发〔2005〕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重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浙江省生态公益林规划纲要》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重点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和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

第三条第三条 在本省区域内从事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集体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第四条 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依法保护、严格管理、权责一致、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并将有关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具体实施和检查监督,并每年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情况。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实行分级分部门负责。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投入。有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和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县(市、区)应按规定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逐步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纳入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并达到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要求的森林资源、林木投资经营者给予一定的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补助范围、标准和对象及使用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厅另行制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二章 区划管理

第七条第七条 重点生态公益林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区划界定,由当地政府与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投资经营者签订界定书,并按事权等级,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必须落实到地籍小班,实行小班经营管理,划定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原有的权属不变,受法律保护。

第八条经批准公布的重点生态公益林不得擅自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或改变其性质、用途的,应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第九条 确定为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森林、林木、林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及时予以确权,并明确事权等级。

第三章 建设和保护管理

第十条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工作,逐级签订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

省人民政府与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与县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与有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的村民委员会或其他经济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其管辖的有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签订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

村或各有关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应根据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分布特点、保护等级和管护难易程度等因素,按一定面积划定管护责任区,采用承包、招标等形式配备专职护林员,并与其签订管护合同。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重点生态公益林经营区周边明显处,如山口、路口、海岸、河流交叉点等设立永久性标志牌,立牌公示。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上级政府与本级政府签订的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工作加强检查监督和业务指导,建立由专人负责的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网络。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封、造、补、抚、管相结合,以天然更新为主,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把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树种多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组织林权单位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内的荒山荒地、火烧迹地等宜林地进行限期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对生态保护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低效林分,应当进行补植和封育改造,逐步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功能。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禁止在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内进行有损于林木生长发育的活动,确需采挖林木、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应依法办理许可手续。

禁止在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内进行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等损坏重点生态公益林的行为。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严格重点生态公益林采伐更新管理。重点生态公益林禁止商业性采伐,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可根据各地的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调减相应的采伐限额,并实行专项限额管理。

(一)重点生态公益林实行全面或定期封禁。封禁期内除以下第(二)、(三)、(四)、(五)款外,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活动。

(二)对林分过密、衰老、生态保护功能衰退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可以进行更新、抚育或卫生性质的采伐,采伐蓄积强度不得超过15%,且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7。

(三)竹类重点生态公益林允许适度采伐。采伐强度按采伐量不超过当年新竹量,且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7,竹林中的散生林木不得采伐。

(四)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内的实验林、母树林,可根据实验目的采取相应的采伐方式和强度。

(五)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的重点生态公益林,视受灾情况,可采取必要的采伐方式和强度进行更新或抚育。为提高生态功能而对低效林分实施的改造,采伐株数(或蓄积)强度不得超过20%。

第(二)、(三)、(四)、(五)款的采伐管理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严格控制征占用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地,确因市级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征占用的,实行“占一补一”,即征占用多少就要补划相同数量、质量的重点生态公益林,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签订新的区划界定书后,再报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办理用地审核、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并按最高标准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

工程建设项目需征占用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地的,应当进行林地征占用可行性研究,并作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会造成不利和重大环境影响的,不得列入征占用计划。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森林防火工作。要强化护林员的防火责任,并在重点生态公益林分布区和外围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或开设林火阻隔道,组建专业扑火队伍,形成较完整的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体系。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森林病虫害检疫和防治工作,实行森林病虫害目标管理。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定期对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应设立林区警务区,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安全防范,做到隐患早发现、早控制、早预防,把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安全置于整个林区治安防范网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采滥挖、乱捕滥猎、毁林开垦等破坏重点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在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内的各种经营活动,应体现保护优先原则,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在重点生态公益林经营区内开展森林旅游等不影响生态功能的经营活动,应由经营管护单位提出申请,报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与重点生态公益林投资经营者签订有关合同后进行。对保护性利用重点生态公益林涉及的用地,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保护性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审核后按程序予以审批。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设立生态效益与环境质量监测样地,监测本辖区内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发展趋势;建立省、市、县(市、区)分级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掌握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现状及其动态变化,实行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处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鼓励全社会以认种、认养等方式参与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认种、认养单位或个人与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签订认种、认养协议。

第四章 责 任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森林管理的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组织、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与管理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林业或财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视情节轻重,调减直至取消当年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当事人的责任。

(一)重点生态公益林质量检查考核不合格的;

(二)挪用、挤占、截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

(三)对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不力,对盗伐滥伐和乱征滥占林地打击不力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重点生态公益林资源减少、质量下降的;

(四)对火烧迹地、病虫害危害迹地、采伐迹地未及时更新的;

(五)在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内出现其他严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各级林业等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致使重点生态公益林受到严重破坏的,应当依照政纪追究有关责任人和当事人的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区)确定的地方生态公益林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重点生态公益林 篇6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 存在问题

1 四山生态林业建设现状

鸡东县林业局四山林场位于鸡东县南部,南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全长25公里,距县城鸡东50公里,经营总面积12317公顷,其中有林地11548公顷,全部为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95.22%,森林总蓄积119万立方米。

四山林场现阶段任务为管护经营生态公益林,了解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对提高认识加强管护经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体现在:

1.1 涵养水源 森林树冠能截流雨水10—23%,其余20—80%则通过林下松枝落叶层渗入地下,减少地表径流78.4%,增加土壤含水量20%,一公顷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当一座蓄水500立方米的水库。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相当一座蓄水5774000立方米的水库,雨水成灾时,它截流水;干旱时,它释放水,使发源于四山林场的穆棱河一级支流大石河、黄泥河一级支流金场沟很少发生洪水泛滥和断流,减免旱涝灾害,保障农牧业增产,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2 防风、保持水土 森林植被覆盖土地,可减少水蚀风蚀。森林可降低风速20—25%。茂密的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通过降低风速和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国境地区发生水土流失,发挥国土保安作用;保护农田、牧场、乡村、城镇;保护河流和位于黄泥河上的八楞山水库不被淤积。

1.3 调节气候 森林涵养的部分水分通过物理蒸发和植物蒸腾返回大气,形成云雾,使降雨次数和数量增加17.4—27.6%,减少旱灾,使植物生长和人类生存环境更适宜。

1.4 制造氧气 人类生存离不开氧气,每人每天要吸进0.75公斤左右的氧气,呼出0.4—0.9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0.4%,人的新陈代谢就会发生障碍,呼吸困难。而森林对人类最有益的功能就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测算,一公顷阔叶树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公斤,放出氧气730公斤。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1548吨左右,放出氧气8430吨左右,满足人们呼吸需要。

1.5 改善生态环境

1.5.1 吸收有害气体。森林可吸收大气中的许多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是较普通的污染源,若空气的浓度达万分之四,人就会有中毒残废的危险,而森林对二氧化碳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1.5.2 杀灭空气中的病菌。许多植物能够分泌出被称为植物杀菌素的发挥物质。如丁香酚、天竺葵油、柠檬油、萜烯等。尤其是松杉类林木的挥发性物质含量较高,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1.5.3 吸附灰尘。一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吸附灰尘68吨,一条约20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少空气中75%的悬浮粒子。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可吸附灰尘79万吨左右,减少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空气洁净。

1.5.4 产生负离子。森林可产生被称为空气中维生素的物质负离子或阴离子。森林里的空气,每立方米含负离子数量高达二万多个,是新鲜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的13至20倍,是城市室内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的400至500倍。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的空气,是超级洁净空气,对健康非常有益。

1.5.5 调节气温和湿度。森林吸收百分之七十的阳光,反射百分之十三,透过森林的阳光只有百分之十几,故炎热季节有林地的气温比无林地气温可降4-5℃,而冬季由于森林防护作用,林内气温反而比林外高。森林还具有调节湿度的功能,据测定,正常生长的100公斤阔叶林树叶在夏季一天可蒸发200公斤水分,因而增加空气湿度。

1.5.6 消除噪声。森林可吸收20—25%的声波,一条40米宽的林带可削减噪声10—15分贝,所以森林又是天然消声器。

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通过上述功能,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6 保健 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是荡漾着灵气的“森林医院”。

森林中空气新鲜、洁净,从一个方面把住病从口入关。

生态公益林里负离子含量高,这是一种带负电荷的气体原子,人们吸进负离子,能刺激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效应,负离子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并把所带的电荷送进全身组织细胞中,就能改善心肌功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增强心肌营养,提高免疫功能。

生态公益林里生长着种种药用植物,这些植物的色、香、味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具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植物花色影响着人的大脑,把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和从神经元传到肌肉的一系列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治病功能。如红、橙、黄色的给人以热烈、兴奋、温暖的感受,并能增加病人的食欲;青、白、蓝色则给人以舒适、清爽、恬静的感受,对发烧、高血压患者具有镇静作用。

1.7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为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成为全县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以知分布有高等植物679种,其中藓类植物77种,蕨类植物61种,裸子植物11种,被子植物530种。分布有陆生野生动物4纲,27目67科258种,其中兽类有6目15科48种,鸟类有16目42科176种,爬行类有3目4科13种,两栖类有2目6科11种。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是开展野生动物就地保护的基地,并保持生物自然性、多样性、典型性。另一方面,生态公益林位于中俄边界附近,建立了中俄之间的野生动迁移通道,对于东北虎等动物种群的扩大,促进我国境内东北虎等动物种群的恢复有重大意义。

通过多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多种功能的分析,其生态效益为:森林总蓄积量119万立方米,可出才77.35万(出才率按65%计算)立方米,每立方米木材按400元计算,储备产值为3.094亿元。具生态学专家周晓峰教授研究,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林业本身直接经济效益的5.83倍。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可达到18.04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公益林的地位长期被社会忽视 四山林场生态公益林地位得不带社会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公益林经营无资金保障,经营者被迫改变经营方向,以维持起简单的再生产和生活保障。二是生态公益林的培育目标及培养方向没有落实到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甚至生态经营目标与其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存在突出矛盾。

2.2 发展林业的资金需求与林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突出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林业收入减少,资金供求矛盾为突出,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发展林业的资金需求量大,而林业投资风险高,林业投资渠道单一(以政府投资为主)鸡东县的生态林大多分布在山区,而山区的财政收入来源于采伐林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后,一方面生态林采伐减收,另一方面生态林管护投入,这就加剧了山区地方财政的困难。

2.3 对策

2.3.1 加快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林业应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将商品林业经营推向市场,对小面积地方生态公益林实行“开发性承包”经营,大力发展林业民营经济。

重点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技术研究 篇7

1 抚育方式和方法

1.1 抚育方式

幼龄林采取透光抚育, 中龄林采用生态疏伐, 受灾害较严重的林分采用卫生伐, 同时对林中空隙较多的林分进行适当补植;伐后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上, 平均胸径不低于伐前林分的平均胸径。

1.1.1 透光抚育。

主要在幼龄林内进行。采取割草、砍灌, 修枝、间伐等抚育措施;间密留疏, 去劣留优;对长势较差的地方进行栽针补 (保) 阔, 调整林分结构[1]。

1.1.2 生态疏伐。

主要在中龄林内进行。按照有利于林冠形成梯级郁闭、主林层和次林层立木都能受光的要求, 将林木划分为若干植生组, 每组内又分优良木、有益木和有害木, 伐除有害木, 保留优良木、有益木和适量的灌木[1,2]。同时, 根据林分状况, 结合调整林分的树种结构和层次结构, 对部分小班进行适当补植。尽量通过疏伐, 有意识地保留一些混生在纯林中的天然更新的阔叶树, 以有利于形成混交林。对于天然林的疏伐, 要以培育成复层林为主要目的, 疏伐时要注意保留林下有培养前途的灌木, 以利于形成复层林。要努力通过生态疏伐, 改善林分结构, 增加林分的防护功能。

在实施作业时, 对保留木树冠下已枯死或濒临枯死的枝条、伤枝、断枝以及少数影响主干生长的活枝进行修枝, 但修枝高度不得超过树高的1/2。

1.1.3 卫生伐。

卫生伐的对象是坡度在25~46°的中龄林, 当受害株数超过10%时, 伐除雪压、风折、动物 (松鼠、野猪) 损害、病虫害等受害木。坡度较大的小班最大间伐强度不得超过1/5。对于受害木多或成块集中的林分, 暂缓全部间伐, 适当保留一些轻度受害木 (如断头木) , 以免影响林分的生态防护功能。同时, 对林内环境较差、杂灌较多的林分进行适当割灌[2,3]。

1.2 抚育强度

间伐强度共设强度、中度、弱度和对照4个处理, 3次重复, 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900 m2 (30 m×30 m) , 小区间设置保护行。在不破坏原有林分层次结构的前提下, 原则上每次抚育伐去株数不得超过原有总株数的25%, 蓄积强度低于15%, 可以根据安徽实际, 先行放宽相关限制, 但郁闭度降低一次不得超过0.2。

2 结果与分析

2.1 抚育间伐对生态公益林中幼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林地肥力随着树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从树干附近土壤中氮、磷、钾的下降幅度来看, 距树干40 cm处的下降幅度大于80 cm处。与第1年相比, 第3年距树干40、80 cm处的速效磷分别下降了86%、77%, 而缓效钾分别下降了37%、33%。由于砍灌抚育致使大量灌草腐烂, 从而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年缓慢上升[1,2,3,4,5]。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更详细地持续监测, 掌握了解3~5年或更长时间内林地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规律。

2.2 抚育间伐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对水分下渗速率测定发现, 与裸坡地的产流时间相比, 林地产流时间晚, 产流量小, 土壤受侵蚀程度轻, 土壤涵养水的能力强。因此, 林地中的地表径流大大减少, 侵蚀模数降低, 而地下径流则较大。

观测发现, 抚育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抚育后早期径流量明显增大, 2、3次大雨后与对照趋于一致:泥沙流失量在1个月内显著增加, 到暴雨时增加更加明显, 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呈减少趋势。在幼林抚育过程中, 采用砍灌、扩土、松土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松土除草的同时, 可将砍割的灌草覆盖于苗木周围或围拢于种植穴外沿, 以减少地面蒸发, 保墒增肥, 减缓径流的数量和速度, 拦截向下坡推移的泥土[1,2,3,4,5]。幼林抚育忌在多雨季节进行, 尤其不能在大雨、暴雨、持续降雨到来前进行, 以免增加新造林的水土流失。

3 结论与讨论

3.1 幼龄林抚育

幼龄林抚育主要是采取割灌、透光抚育的方法, 林分的结构基本未变, 郁闭度降幅小, 林地植被破坏程度小, 抚育的杂草、杂灌及枝丫等在林地内打坝成水土保持带, 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6,7]。

3.2 中龄林抚育

中龄林抚育虽然间伐了部分林分, 使林分郁闭度有所下降, 林分结构有所改变, 抚育实施的当年可能对林分的生态防护功能有轻微影响, 但由于主要实施的是生态疏伐和卫生伐, 抚育方法得当, 抚育间伐的强度不大, 伐除的是受害木、劣势木、密度过大处的林木, 林分的优势得到基本保存, 抚育造成的郁闭度降低和间伐周围的树势较弱, 会在经过下一年度的生长季节后得到恢复和提高。同时, 通过抚育, 树种结构比例更趋合理, 复层林增加, 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生态功能[7,8]。

3.3 生态保护效益

通过对重点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 进一步优化了林分结构, 改善了林木生长环境, 促进了林木生长发育, 从而提高了林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 使其森林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和提高。不仅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功能强大的生态屏障, 也为净化水源做出了重要贡献[9,10]。

摘要:对重点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技术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通过抚育, 树种结构比例更趋合理, 复层林增加, 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生态功能。因此, 实施抚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林分未来的生态效益, 丰富和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进一步优化了林分结构, 改善了林木生长环境, 促进了林木生长发育, 从而提高了林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 使其森林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关键词:重点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技术,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韩久同.万佛山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 2010 (9) :10-12.

[2]韩久同.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及环境保护效应研究[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南宁:[出版者不详], 2009

[3]韩久同.集约经营人工林的环境保护效应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 2007, 32 (5) :71-75.

[4]洪年.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3) :190, 192.

[5]赵守国.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 2007 (3) :43-44.

[6]李智勇.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J].林业科技管理, 1999 (4) :55.

[7]孟庆繁.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 1998 (2) :34-37.

[8]王先礼, 张志强.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 1998, 11 (6) :14-23.

[9]方升佐, 徐锡增.人工林长期立地生产力研究的现状和前景[J].世界林业研究, 1999 (3) :12-15.

甘肃省重点公益林资源管理初探 篇8

加强生态建设, 维护生态安全, 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 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重点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保护好生态区位极为重要的重点公益林, 改善和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基础条件。

1 甘肃省重点公益林情况

甘肃省重点公益林界定范围包括江河源头、江河两岸、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水库、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5个生态区位, 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自然保护区林、护岸林和其他林种6个林种, 涉及省直属的16个单位和14个市 (州) 的86个县 (市、区) 及直属单位, 共计119个单位。

2 重点公益林资源管理对策

甘肃是一个自然环境脆弱的省份, 搞好重点公益林建设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甘肃省重点公益林分布广、结构复杂, 管理难度较大, 重点公益林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根据甘肃省生态安全需要和重点公益林实际,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建立重点公益林资源管理体系

重点公益林管理体系包括划分保护等级、建设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三方面内容。管理运作模式图见图1。

2.1.1 划分保护等级, 确定管护模式

依据生态重要性和区域生态敏感性, 将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 以及对国家和区域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公益林应列为Ⅰ级保护, 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列为Ⅱ级保护, 其他的列为Ⅲ级保护。在甘肃省, 重点公益林保护等级可按生态区位进行划分, 可将生态区位为江河源头、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实验区除外) 的重点公益林划分为Ⅰ级保护;将生态区位为江河两岸、水库、沙漠接壤区的重点公益林以及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重点公益林划分为Ⅱ级保护;其他重点公益林划分为Ⅲ级保护。Ⅰ级保护的重点公益林采取全封保护模式, 设置围栏、瞭望塔和生物防火林带, 除因保护、管理、教学、科研及国家特殊需要外, 区内禁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Ⅱ级保护的重点公益林采取全封抚育模式, 设置围栏、瞭望塔和防火林带, 在不降低整体森林生态公益效益的前提下, 可以开展适度的森林经营活动, 经营措施以封育、改造为主, 禁止商业采伐, 可适度进行抚育间伐和人工促进更新等性质的森林抚育技术措施。Ⅲ级保护的重点公益林采取半封模式, 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设置围栏, 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 可适度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和非木质森林资源利用。

2.1.2 建立重点公益林检测体系

重点公益林资源监测结果作为评价、考核重点公益林管理成效和调整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监测内容包括重点公益林森林资源监测和生态状况监测, 可采用固定样地调查和遥感判读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在全省重点公益林分布范围内布设固定样地定期进行调查, 以市、林业局为抽样总体, 根据重点公益林分布情况布点, 若区内有两个以上生态区位时 (如天水市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西南高山峡谷区两个的生态区位) , 可在区内设立副总体分别进行抽样。样地设置按系统抽样进行, 布设在重点公益林区域分布图上, 每隔5年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固定样地进行调查监测。

2.1.3 建立重点公益林信息管理体系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森林经营单位建立属性数据库、带有属性的图形库及档案管理系统, 并将主要信息纳入重点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拼接形成省、市级重点公益林数据库和图形库。省、市林业主管部门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森林经营单位的重点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 建立相应的重点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省级以下林业主管部门或森林经营单位应根据重点公益林管护和经营管理情况, 以及监测、检查、核查结果, 针对重点公益林变化状况及时更新图形库、数据库、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数据。

2.2 逐步落实重点公益林管护

重点公益林管护实行分级管理的目标责任制。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与下级林业主管部门层层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林业主管部门应与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和集体林场等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 落实管护责任。一是依据各单位实际情况, 制定重点公益林管护制度, 确定管护形式、管护办法;二是高度重视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宣传, 统一宣传用语、标牌, 规范宣传形式, 设立公益林乡级上墙牌、村级公示牌, 并在重点公益林区周边明显处、路口、山口、沟口和河流交叉点等设立永久性标牌, 利用各级林业网上设立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专栏;三是组建管护队伍, 确定管护方法。建议国有林场的重点公益林由林场具体组织管理, 采取公开竞聘的形式建立护林专业队伍, 明确管护范围和分工, 责任到人。对集体林, 由以村委会为单位成立护林队, 管护人员采用民主推荐和村民大会选举产生。对个人及其其他权属的重点公益林由林权所有人管护, 可采用聘请专业管护人员或联户经营、联合管理的模式进行管护。

2.3 适度开展重点公益林抚育

重点公益林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经营方向, 决定了对其进行抚育策略必需要以生态建设为目标, 与商品林的抚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 对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列为Ⅰ级保护的重点公益林不进行抚育, 列为Ⅱ、Ⅲ级保护的重点公益林可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重点公益林抚育应根据林分生长状况确定, 总的原则是:当林分生长不良、生态效能低下时可进行抚育间伐, 抚育目的是改善林分生长状况, 促进林分正常生长。以下四种情况可进行重点公益林抚育:

⑴林分密度过大影响生长和森林火险等级高时进行抚育间伐。林分郁闭度0.8以上, 林下灌木盖度50%以上时进行割灌和抚育间伐。抚育强度宜低于15%, 抚育时留强取弱, 抚育后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上。

⑵因林内有害生物爆发, 防治难度大的重点公益林进行抚育。受害木5%~15%的林分可采用采伐受害木的措施进行抚育, 抚育后及时清林, 处理采伐的受害木, 抚育引起的天窗及时补植;受害木15%~40%的林分可采用采伐受害木和补植相结合的技术措施进行抚育, 抚育后及时清林, 处理采伐的受害木, 补植要适地适树;受害木40%以上的林分进行林分综合改造, 采伐受害木并清林, 通过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将林分进行综合改造, 将林分改造为生态系统稳定的多目的树种的混交林。

⑶林龄过熟、生态功能衰退的重点公益林进行抚育。可采取更新采伐的方法进行抚育, 更新采伐应有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森林。

⑷遭受森林火灾、雪压、风折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且受害严重的重点公益林进行抚育。可对受害、死亡、损毁的林木进行采伐清理。对因此形成的迹地、林中空地、稀疏林分等应在当年或次年完成更新以及补植、补造。

2.4 重点公益林经营和利用

重点公益林主要价值在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价值, 在保护的前提下, 可适度的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和非木质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

Ⅱ级保护的重点公益林中可开展包括补植、抚育和更新等森林经营活动。一是森林中存在林中空地和林分郁闭度较低是可在林中空地进行补植, 通过补植培育混交林和复层林, 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进而提高重点公益林的防护效能;二是由于目的树种选择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防护效能差且无法自然恢复的人工林进行更新改造, 通过人工营造混交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技术措施进行更新改造;三是重点公益林抚育, 上一节已阐述。

Ⅲ级保护的重点公益林区域内可开展抚育、更新等经营活动, 也可适当开展非木质森林资源的利用, 主要食用菌等食用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和森林旅游资源等。一是林副产品的利用, 木耳、蘑菇、蕨菜和冬虫夏草等林副产品的利用应以不降低森林的生态效益为前提;二是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 建议森林旅游开发实行“取之于林, 用之于林”的模式, 森林旅游开发由林业部门牵头, 盈利首先保证营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等资金。

3 结束语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 国家森林资源减少的趋势得以遏制。目前, 生态环境建设总体状况已步入建设和破坏的相持阶段, 保护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重点公益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但重点公益林资源管理工作起步不久, 管理任务艰巨, 管理方法不够完善, 探索适合区域重点公益林抚育、经营和利用等方式方法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46-251.

[2]陈祖挺.福建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华东森林经理, 2004, 18 (4) :28.

重点生态公益林 篇9

加强生态建设, 维护生态安全, 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给我国造成巨大损失。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已表现为强烈的生态需求。加快发展生态公益林, 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而目前我国的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生态效益补偿对象狭窄、补偿标准偏低, 补偿期限不合理、补偿资金来源单一、总量不足、补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正常发展。因此, 需要针对这种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 消除影响公益林发展的制度障碍。

2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新

2.1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新路径之一———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生态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是指政府对具有生态效益的非公有制森林依法强制租用的行为。森林被租用后, 森林所有权不发生转移, 但森林使用权在租期内归政府享用。当前, 我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大量属于集体、个人、法人所有的森林、林木被划为生态公益林, 林权权利人的财产权受到了严重制约, 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当然, 这种征用行为是政府对林地使用权、森林采伐经营权 (而非森林资源所有权) 限制性征收 (即管制占用而非购买) 的行政行为, 以及国家行政行为对法人或个人森林财产收益权限制的行政补偿制度。这种做法为生态公益林林权的合理流转及林权流转市场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另外, 还有森林所有权发生转移的两种做法即公益林政府采购和公益征用 (典型占用) , 由于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两种做法只是辅助性做法, 并不占据主导地位。

2.1.1 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范围

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范围的确定最重要的是公益林界定的技术标准的确定。目前国家已颁布了LYPT1556-2000《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技术指标体系》 (2000) , 《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 (暂行) 》 (2001) , 各省制定了生态公益林认定办法、分类区划界定操作细则。但分类经营的技术指标体系还不够成熟, 公益林与商品林严格界限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还不完善。因此, 应加强公益林技术标准的进一步研究, 各地方制定的分类区划的操作细则、认定办法必须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使划出的生态公益林比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需求相适应[1]。

2.1.2 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补偿原则

a.在确定补偿主体时, 首先应本着谁受益谁补偿, 谁破坏谁补偿, 社会受益政府补偿的原则;其次要坚持充分考虑补偿主体承受能力的原则。如国家或受益者的经济水平远达不到所要求的承受能力, 补偿只能是口头的承诺, 不利于双方的合作。b.在确定补偿对象时, 首先应执行谁投入谁收益, 谁损失谁获补偿的原则;同时要考虑权属明晰和分级管理的原则;以及市场经济中公平交易的原则和社会公平性原则, 应使公益林经营者获得合理的补偿。c.在确定补偿标准时, 应本着在坚持可行的原则基础上, 采取充分补偿的原则, 在当前生态公益林建设中, 不能使被划入公益林的森林经营者因此而导致经济收入或预期收入及其他发展机会的减少, 这是最低的补偿标准, 也是对林农利益的最低保障, 低于这个标准实际上是对林农利益的剥夺。其次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环境的原则。在确定补偿标准等指标时, 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等情况, 不能千篇一律、过于单一。今后, 可随着人们对公益林需求增加和国家补偿能力的提高, 不断提高补偿标准。d.在确定补偿途径, 应本着简化操作的原则 (这样可以减少交易环节, 降低交易成本) 和多元化筹集资金的原则。e.在确定补偿期限时, 应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对所有者或经营者的成本和利润, 根据补偿期限进行平均测算, 持续补偿。f.在管理和使用补偿费时, 应本着狠抓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 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

2.1.3 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补偿对象

公益林为林农个人所有和经营, 补偿对象应为林农个人。集体林的权属关系比较复杂, 所有者和经营者比较分离, 两者都有可能成为补偿对象, 如农村集体林与农民签订协议由农民经营管护, 我们认为在确定补偿对象时应主要考虑直接受到经济利益损失者。

2.1.4 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补偿标准

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属于集体或林农、企事业单位的, 划入生态公益林后, 应按照国家行政征用权 (管制占用) 补偿的原则进行补偿, 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尺度, 从根本上说应该基于成本因素。因为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不易准确计算, 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生态效益比公益林的物质价值大几倍甚至十几倍, 按此补偿, 目前的社会经济难以接受, 因此不能以效益为基数进行补偿。例如城市的路灯, 政府投资的只是建设路灯所需的成本和建设者应得的合理项目利润, 而不可能按路灯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进行投资建设。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与路灯建设投资具有相同的道理。对生态公益林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平均成本的补偿, 是政府应该追求的最基本的补偿目标,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对经营者参与公益林经营所损失的机会收益进行补偿;同时, 如果能够调控、引导经营者对公益林实是一定限度的、合理的经济性利用, 增强公益林经营的自我补偿能力, 则将大大地降低政府的补偿投资压力;反之, 政府在实施补偿时, 应该认真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公益林在机会收益以及自我补偿能力与潜力方面的差异。今后可以考虑引入竞争机制, 比如市场化的竞标方式, 通过农民参与竞争来确定切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补偿标准。

2.1.5 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补偿期限

中国的农村土地承载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 政府不可能承担13亿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 这是不可逆的制度条件,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土地定义为生产资料, 而要把土地首先定义为社会保障资料。国家应通过购买林农生态公益林的长期产权, 这样才能补偿农户所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障功能。因此, 国家应通过森林资产评估中介机构, 对8年后成林的生态公益林进行评估, 然后采用永续年金的偿付方式进行补偿。

2.1.6 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补偿方式

生态效益补偿有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两种方式[2]。直接补偿是农户因执行生态林保护计划收入下降而应该得到的实物和现金补偿, 由政府及有关部门支付给农户个人。对在环境治理中受损者的其他损失, 则可通过间接补偿的方式进行, 例如政府尽可能多地承担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任务, 并采取相应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 以优惠贷款、就业指导和帮助进行技术援助、扶持发展新产业。间接补偿是逐渐产生效应的, 受损者在此过程中陆续得到实际的好处有利于克服全部采用直接补偿形式容易滋生的惰性心理, 也有利于后续产业开发,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1.7 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补偿途径

生态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的同时, 要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市场化补偿途径, 如在具体管理方式上, 政府可以采取赋予私人或社会团体产权并允许其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开发利用的方式来争取社会资金。这不仅有利于生态公益林效益发挥实现最大化, 而且用抑损补偿来减少增益补偿中的资金需要, 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2.1.8 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资金运行和管理

规范运作程序, 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制度, 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约束机制。首先, 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有) 资金即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要实行“统一调控、分级管理”的方针, “统一调控”是指统一补助标准、统一分配、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组织实施;“分级管理”是指对生态公益林工程实行实施项目管理, 实行在政府主导下的项目法人责任制, 项目法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负责;再次, 采用“报账制”手段投放、控制资金, 对项目资金的申报、立项、审批实行分级分工负责制, 在具体操作上, 可以县 (市) 为报账单位, 省级项目由各县 (市) 向省级主管部门申请提款报账, 中央级项目, 由各省向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报账;林业、财政主管部门通过报账单据的审核以及抽查核实和验收, 根据管理权限, 最终确定实际允许报账的金额, 并通过严密的资金计划规范程序, 使补偿资金真正用于对生态公益林投资经营者的经济补偿和生态林工程的建设。在建立项目监督保障体系时, 必须包括项目责任追究制与赔偿制度, 明确各级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监督职责, 形成科学、规范、严密、有效的监督保障系统, 为合理有效地利用项目投资创造良好条件。

2.2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新路径之二——BOT建设方式和碳补偿贸易

2.2.1 引入BOT建设方式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 译成中文为“建设-运营一移交”, 它既是一种建设方式, 也是一种融资方式。其基本思路是: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对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 由投资商按照特许权协议安排项目融资、开发建设, 并在特许期内经营管理, 通过收取的服务费、使用费回收投资并获取利润。特许期满时, 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或所属机构。这种建设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以物引资”, 因而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显而易见, BOT方式不失为发展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一条有效途径。直观上即可以看到, 一方面, BOT模式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开辟了财政预算外的资金来源渠道, 减轻了财政负担, 可以降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建造费用, 缩短项目的建造工期;另一方面, 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建设交由项目公司运营, 可以提高运营效率, 减少费用。对有外部性的生态公益林, 也可以创造条件引入BOT建设方式, 比如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开发可以引入BOT模式。即使是外部性非常强的纯林业生态工程, 也可以通过实施内在化的政策引入BOT建设方式。

2.2.2 推动碳补偿贸易

碳补偿贸易是排放CO2的一方 (公司或国家) , 向本国或外国森林拥有者、经营者, 支付森林环境生态效益生产成本的货币交换过程。碳贸易市场为森林所具有的大气净化功能提供了市场交换的方式, 实现了森林环境效益资金的市场补偿。森林对二氧化碳的作用包括:通过生物量生长, 产生对二氧化碳能动的吸收;通过现有生物量保持对二氧化碳的存储。生态公益林的营造和保护被认为是减缓二氧化碳排放最迅速的方式, 并且最具成本-收益优势。通过碳补偿贸易, 赋予森林公共物品体现价值的市场, 实现了生产资金的及时回流。这种碳补偿贸易最后会形成一个可贸易的交换市场。在市场上如一国碳排放小于分配给其的碳排放份额, 则可以出售其剩余的碳排放份额给那些碳排放超过其份额的国家, 同时后者也可以通过资助其它国家的生态平衡性森林的发展项目增加其碳排放的份额。这类交易中一切可能的收益都只能被指定用于维持保护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尽管在碳补偿贸易中存在着森林碳排放基准量确定困难, 交易政治成本高, 交易风险大等种种问题, 但碳补偿贸易为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市场化提供了一种途径, 解决了生态公益林生产活动中的资金补偿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有广阔的前景。[3]

2.3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新路径之三———生态公益林生产市场化

生态公益林建设完全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生产权的归属[4], 以避免政府垄断公益林生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就是打破封闭, 使更多的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竞争, 进入到森林经营的行列中来, 把在传统模式下林业建设和管理是完成国家任务变为经营者把森林经营工作当作与区域经济和劳动者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

3 总结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影响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主要制度之一。目前, 这种制度由于种种原因, 存在残缺或缺损问题, 已经影响了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正常发展。因此, 需要针对这种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 其主要内容有:完善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制度, 引入BOT建设方式, 推动碳补偿贸易, 促进生态公益林生产市场化。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创新可消除影响公益林发展的制度障碍, 从而实现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钦, 徐益良, 刘伟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和数量的确定[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0 (8) :9-11.

[2]历以宁, 章静.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

[3]陈晓倩.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金运行机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论生态公益林的界定 篇10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界定,可持续经营原则,政府采购,林地地役权

当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积极稳妥地展开, 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集体林区省份, 在改革过程中, 划入生态公益林中有绝对多数是集体林。一旦某集体林被区划界定为生态公益林, 直接关系到广大经营单位和林农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广大林农对山林日益重视的新形势下, 生态公益林保护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对此, 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 如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但当前存在的主体不明、权责不清、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 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在集体林改过程中, 公益林所保护的许多重大利益将重新予以调整, 而公益林的界定无疑是调整各种利益时需要首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一、我国现行法律对生态公益林的规定

我国《森林法》第4条规定, 森林包括五种, 其中防护林是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 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与牧场防护林、护岸林和护路林;特种用途林是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原国家体改委、林业部1995年8月30日在体改农 (1995) 第108号文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在依据《森林法》的规定划分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的基础上, 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纳入商品林类, 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公益林类。”1996年, 林业部颁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规定, 生态公益林是指“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2000年, 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分类技术指标》, 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公益林是为维护和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 主要是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从目前我国的规定来看, 生态公益林就是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此种以森林功能为标准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定义的方法不够科学, 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任何森林或多或少都具有“创造优良生态环境”的功能, 而这个功效大小的发挥不仅决定于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状况, 也决定于区域的气候背景和水热环境。[1]而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实际只是明确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是生态公益林, 也就是说, 任何森林如果要将其列为生态公益林, 则必须将其定位为防护林或者是特种用途林, 生态公益林的划分实际上变为林种划分。因此, 实践中如何界定“生态公益林”则成为了问题, 出现了国家公益林比重明显偏高、有林地面积比例过低和人为漏划等诸多问题。

二、我国生态公益林的层级

根据事权主体不同, 我国将公益林分为国家生态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

1.国家生态公益林

国家生态公益林的具体划定范围包括12类地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江河源头、江河干流、重要湖泊和库容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周围自然地形、沿海岸线、干旱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天然林和郁闭度0.2以上的沙生灌丛植被、沙漠地区、雪线以下500米及冰川外围2公里、森林采伐后难以更新或森林生态环境难以恢复、国铁、国道 (含高速公路) 、国防公路两国境线20公里范围内及国防军事禁区内、国务院批准的自然与人文遗产地和具有特殊保护意义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他有重点保护一级、二级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禁伐天然林。显然, 国家生态公益林较之地方公益林, 在区域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的生态贡献方面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因此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为有力的保护。

2.地方生态公益林

地方生态公益林是地方政府参照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和标准认定的本辖区内生态公益林, 其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一般保护三种不同类型。

(1) 特殊保护类型。

生态区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采伐后难以更新的森林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等一级保护的防护林, 以及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实验区毛竹除外) 列为严格保护。其中: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依法按禁伐林施策, 在森林经营管理上作为禁伐区, 实行全封山, 除征占用林地特殊原因外严禁采伐;对生态区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采伐后难以更新的森林, 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禁止采伐。

(2) 重点保护类型。

干流源头及两岸、一级支流源头及两岸、库容6亿立方米以上水库等重要区位的生态公益林和沿海基干林带等二级保护的防护林, 以及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科学实验林、母树林列为重点保护。以非生产性施策, 按近自然林业经营, 可进行必要的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采伐方式采用生态疏伐, 林分中的阔叶树为保留木, 确保林下植被不受破坏, 伐后必须采取封育、人促、补植等措施使其尽快恢复。

(3) 一般保护类型。

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前为自留山和人工商品林的第一代林分以及三级保护的防护林列为一般保护, 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施策, 森林经营实行梯度经营, 在保护的前提下, 对立地条件好、坡度较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可以进行合理的利用, 逐步更替单一树种和单层林分, 引导形成复层混交林, 逐渐恢复其生态系统功能, 提高其生态效益。

三、生态公益林界定的原则

1.主导功能原则

根据《森林法》和《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的规定, 我们进行生态公益林界定时, 首先遵循的是主导功能原则, 即是根据森林、林木、林地的主导生态功能来确定其主要用途。从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国家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具体规定来看, 公益林划分主要是依据生态脆弱性、生态重要性及地利指数、季内降水变率、岩石覆盖率、土壤侵蚀程度和植被盖度等相关物理因子进行的。这是界定公益林时必须满足的首要要件, 但是我国目前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实践中并未考虑森林生态功能实际发挥的效应和其功能能否持续发展, 亦未考虑当地社会经济状况。针对我国公益林区往往也是贫困地区的特点, 在对公益林进行区划和认定时应增加社会经济因子。

2.可持续经营原则

1997年第11届世界林业大会以“森林可持续发展:迈向21世纪”为主题, 并指出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在持续不断地得到所需的林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不造成森林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未来生产力不合理的减少, 也不给自然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2]

可持续经营不仅在空间上考虑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 而且在时间上考虑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它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性为基础, 强调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森林经营从单纯的木材生产到培育森林的多种功能, 再到生态优先, 最后到可持续经营, 这是森林经营在认识和实践上的飞跃。在界定生态公益林时既要优先考虑生态效益, 同时必须考量此种生态效益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3.适度规模原则

有研究表明, 一个国家森林覆盖率应该达到30%, 生态公益林至少要占林地总面积的40%, 才能保证其较好地发挥生态效益, 环境质量才可望较大的改善。[3]而我国公益林建设实践中, 零星分散的经营形式和良莠不一的林地林分, 使得公益林生态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尤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南方集体林区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为主的经营体制, 而且大多采取了按照山场远近、林分质量和林木树种不同, 分片按人平均分山到户经营, 普遍存在着“一山多户, 一户多山”的状况。而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区划界定为生态公益林后, 各自为阵的小农意识, 使得良莠不一的林分难以充分发挥生态效益, 这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4.利益兼顾原则

公益林经营应坚持生态优先, 保护、发展、提高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因此, 在界定公益林时要妥善处理好国家要生态、地方政府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之间的关系。界定公益林时, 不得威胁和削弱当地社区对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进人权。如要将私有林或集体林划为公益林, 应在协商和自愿的基础上给予森林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合理的补偿。

我国政府在处理各方利益的冲突上, 更多关注生态效益, 往往忽视了对林农经济利益的维护。各级政府普遍担心林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林农更倾向于追求森林的经济效益, 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一旦给予农民较为自由的森林采伐、林木运输权会形成森林大面积的砍伐, 从而造成国家生态灾难。其实我们可以参照新西兰采用的林业认证体系。新西兰对人工林主伐或加工后销售, 要对产地进行经济性、社会性、环保性评审, 由国际认证协会做出国际森林认证。目前, 新西兰60%以上的森林采伐均可满足国际认证系统对环境保护的认证, 有效地保证了国家的生态安全。[4]

四、生态公益林界定中农民权利保护问题

1.农民利益保护的不足

对公益林实行生态效益补偿, 其实质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 对向社会提供生态效益服务的公益林经营者的经济损失进行弥补。一般认为生态公益林补偿损失应包括:生态公益林造林、管理、护林成本以及生态公益林的租金四方面的内容。[5]而按照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 中央补偿基金平均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 其中4.5元用于补偿性支出、0.5元用于森林防火等公共管护支出。而且, 当前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政策仅适用于重点公益林, 对一般性公益林还未进行补助, 这就严重挫伤了一般公益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实践中, 其中不到50%的资金才是真正补助给林业部门作为护林员工资的, 而省级公益林的补助标准则更低, 仅为1.9元/亩。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分析, 目前, 对大部分林农及其它经营者来说, 他们所期望的强度为10~15元/亩/年, 而目前国家对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助试点中实行的补偿强度则与此相差甚远, 而地方公益林更是谈不上。[6]尤其公益林禁伐、限伐政策被扩展到许多集体林区, 造成对集体林的产权侵害, 使经营集体林的老百姓从林业投资中获取利益的权利受到剥夺。这不但使林地权属的不稳定性增加, 也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已有的林业政策, 最终势必影响将来林农对林业投资的积极性。因比, 政府理应加大力度对公益林实行全面补偿。但这种补助强度提高势必要与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相协调, 在我国短时大幅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显然不合实际。因此, 政府在保护好生态效益同时, 应着力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来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 最终才能促进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

2.加强农民利益保护的措施设计

(1) 社区共管。

我们可以对风景林、文化林以及已经被各级政府部门批准划入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保护点内的森林和林木, 以及未经人为干扰或干扰较轻的地带性顶级群落的自然保存林实行社区共管制度。因为以上三种生态公益林, 其本身的经营可以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 通过社区参与公益林的管理, 是协调公益林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公益林建设经营管理模式的一种类型和拓展此类公益林伙伴关系的一种策略。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区, 诸如卧龙、长白山、武夷山、九寨沟等已在实践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建立自然保护与当地经济共同管理的保护特区、成立联合保护委员会等, 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公众参与、社区共管制度, 有利于公益林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 也有利于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7]公众参与、社区共管制度不仅要在立法上有所体现, 而且要在行政执法和日常管理中予以重视。

(2) 政府采购。

对于防护林和国防林中的非国有公益林, 应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公益林工程招标、公益林招标方式和以公益林的征购、租赁和公益林工程承包等非招标性方式进行采购。[8]由于上述林种在生态维护的特殊地位, 一般实行严格保护, 基本禁止集体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主体的商业性利用, 惟有由政府采购上述公益林, 才能维护原林权人的合法权益。政府采购公益林是各级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生态安全) , 在财政监督下, 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 购买非国有公益林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通过此种方式, 各级政府既承担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这一公共物品 (公益林) 的责任,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又能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 增加林农收入。

这种方式与《宪法》和《物权法》规定的林地征收是一脉相承的, 即国家出于公共利益 (生态利益) 的需要, 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以及其他不动产。因此, 如果将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纳入上述两类生态公益林的范围, 我们可以参照《物权法》第42条有关对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征收补偿标准的规定, 运用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 这样才能充分保护原集体林权人合法权益。

(3) 设定林地地役权。

国家为了提高国有土地的生态效益, 直接将其他集体林界定为公益林时, 需要对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权利人对土地的利用进行严格限制。我们可以根据《物权法》关于地役权的有关规定, 采用地役权合同的方式来区划和界定公益林。可以由政府委托或者由法律授权有关管理机构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一个地役权合同。与国家采购办法相比, 地役权合同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办法。地役权合同的权利义务内容, 主要体现为限制与补偿, 即地役权人通过合同限制供役地权利人 (集体林权人) 的权利的行使, 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土地利用价值, 而供役地权利人则可以从地役权人那里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 以弥补由于权利受到限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与行政命令、强加义务、限制权利的刚性行政管理措施相比, 地役权合同方式更加符合法治的要求, 也更有利于对集体林权和农民个人林权的保护。[9]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政府与林权人进行完全协商, 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 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大量、有效运用此制度, 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遵循上述四个原则, 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科学的界定后, 我们运用社区共管、政府采购和设定地役权的方式来建设和管理不同类型的公益林, 才能比较充分地保护当地农民的经济利益, 调动起农民参与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只有调动起群众参与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 才能改变目前公益林建设低效的状况,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国逸, 阎俊华.生态公益林补偿理论与实践[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2]龚固堂, 慕长龙等.现代林业补偿理论与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策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3]张洪明, 王玲.四川生态公益林建设刍议[J].四川林勘设计, 1998, (04) .

[4]何友均, 李智勇.新西兰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 2006, (06) .

[5]王翊.生态公益林经营补偿标准测算[J].求索, 2005, (05) .

[6]邹兴宁.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问题探讨[J].中国林业, 2006, (05) .

[7]周训芳, 徐丰果.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与农民经济利益维护[J].求索, 2007, (04) .

[8]姚顺波, 郑少锋.政府采购公益林制度研究[J].绿色中国, 2004, (24) .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浅析 篇11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建设好生态公益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保护的一项国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生态公益林,从而促进其建设的健康发展[1]。建设好生态公益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有立足实际,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创新管理和保护,才能促进其建设,并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

1 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众多原因的影响,在建设的过程在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建设质量有待提升和管理机制需要完善。现将具体存在的问题梳理如下。

1.1 生态公益林质量有待提升

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存在着质量问题。很多地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比较松散,没有按照要求责任到人。此外,很多生态公益林范围和等级进行了规定,但是发展以来却存在着一定差距,林地建设质量差距就等于没有很好地进行建设和管理[2]。

1.2 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生态公益林的日常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地方对公益林管理的重视程度的不足,措施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同时,当地的林户对生态林的管理和保护意识薄弱,这些都是阻碍生态公益林发展的不利因素。

1.3 生态公益林投入不足

从生态林公益林的发展和管理来看,更需要投入资金。但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再加上上级拨款不能及时到位,专款没有用到该用之处,最后终导致生态林的日常维护得不到保障。因此,可以说没有资金作为基础,那么就会限制生态公益林的发展,这也是生态公益林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4 效能补偿机制不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比较低,没有按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有地方有拖欠补偿金额的现象,这些都是阻碍生态公益发展的不利因素。根据生态发展的需要,要想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就要建立健全补偿机制,让广大林户得到实惠,从而提升管理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

2 对策分析

根据生态公益林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和保护,从而促进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发展。

2.1 加强宣传,提升认识,提高建设质量

要提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质量,首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很多农户搞不清什么是生态公益林,还有这些已经具有生态公益林的基地,有的是省级,还有的是国家级别,这些都应该让民众知道,让他们知道这些生态公益林的价值,并认识到管理和保护这些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理与保护中[3]。这就要求林区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宣传工作。然后,针对一些地方部分不重视的现状,必须进行思想的扭转。特别是他们认为的生态公益林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且地方也没有精力和财力投入建设,从而疏忽了管理和保护,那么这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地方领导者和林区管理部门正确认识生态公益林价值及重要性,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提升对生态公益林的重视程度。在具体的建设中提升质量,对公益林中的部分林地进行补助种进行改造,特别是生长在陡坡或土层中贫瘠的灌木林进行保护,从而让生态公益林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

2.2 强化管理,多种举措、保护健康发展

对于生态公益林,进行必要的管理和保护是必须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生态经济林的管理和保护中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因此,要想促进生态公益的建设,就要采取多种措施,从而实现健康发展。首先,要有一支责任意识强的管理队伍,并加强对这些管理的人员的监督和考核,让他们把这些工作落实下去,真正做到工作明确、责任清楚,落实人员、标志和地块等;同时,要加长巡查的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回报,然后通过大家的集体研究,制定解决的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其次,加强执法力度。对于侵占的林地、乱砍乱划的现象应该制止,并给予必要的惩罚,使用法律手段确保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发展。最后,对于特殊的情况,可以采取封山造林。实现封山造林,主要是因地制宜进行种植和保护邻区,真正做到能够养活树木,这样才能起到封山的效果。封山造林是一种有效的育林的方式,也体现了对生态公益林的重视,因此,这项工作要扎实地开展下去,要做出成效[4]。

2.3 建立和完善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机制

通过补偿的形式激发保护生态公益林,从而落实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因此,要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机制,从补助转化到财政补偿的形式,成为常态化,并逐步提升财政补偿的力度,让林户受益,并激发他们育林的动力。对于财政补偿具体如下。一是补偿分为政策性和劳务性的两部分。对于政策性的,我们主要是补偿集体或农民的损失,而劳务性主要是针对生态经济林的管理和保护的劳动报酬,总而言之,不能让农户和林户受到损失,而是让他们真正受益。二是对与补偿采取了分期进行的,根据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标准,这样更符合实际,从而逐步提升补偿金额,而不是一层不变,不然随着经济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民众的积极性就会丧失,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标准。总之,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从而实现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特别是要加强林区农民的公益林保护意识的培养及加强对补偿机制的研究,从而实现生态公益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花.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机制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267.

[2]孙金华,唐小明,黄艺.我国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内涵及体系结构[J].世界林业研究,2011(4):45-49.

[3]李贤.德钦县生态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对策[J]. 林业调查规划,2013(2):42-45.

[4]丁胜.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2012(1):33-36.

生态公益林管护策略探讨 篇12

1 影响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因素

影响生态公益林管护问题的因素众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公益林森林质量不高。我国现有的生态公益林中, 人工林较差, 天然林相对较好。人工林幼中龄林所占比例较高, 而单位蓄积量和生产力均较低, 每公顷最低蓄积量仅28.4 m3, 不及天然林单位面积蓄积的三分之一。生产力低的人工林有许多是几十年也不能成材的矮挫树。树种结构单一, 混交林及阔叶林比过低, 而纯林针叶林在生态公益林中占的比重较大。

我国濒危高等植物近5 000种, 是世界上排前3位的生物多样性大国。写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濒危物种中, 中国占四分之一。随着纯林面积的不断扩大, 这些物种受到进一步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难以维系。与此同时, 单一的树种结构还造成了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随着纯林面积的不断扩大,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也大幅度扩大。与1950年相比较, 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猛增了11倍。

(2) 生态公益林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复杂。我国山区面积广大, 占国土地面积的33%。而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山区, 许多地段难以进入, 管护难度大。在偏远的山区, 由于交通不便, 缺乏投资基础, 导致当地农民靠山吃山, 滥砍滥伐。因此, 山区复杂地形的阻碍是影响生态公益林管护的重要因素。

(3) 部分生态公益林尚存在权属争议、界限不清、属性混乱等问题。当经济利益与生态公益林相结合的时候, 特别是补偿标准提高后, 生态公益林的权属问题就越发显现出来。比较普遍的是国营林场与周围村庄林地的权属争议, 有时难以处理完善的争议地林木往往被偷采滥伐。2007年, 广东省连山林场有超过200 hm2的生态公益林遭到非法采伐。在部分省市的森林资源调查中, 存在工作疏忽, 造成了界限不清、属性混乱的问题。如对小班界线和小班面积的重新测量一定要根据实地情况, 结合界定历史资料确定数据的修改, 以免新旧数据不一致造成生态公益林的判定及补偿管理出现混乱。森林资源调查时还应注意不能把任何的农用地、水域、交通、建设用地等非林地划入林地, 以免造成一系列的错误。

(4) 生态公益林管护新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到目前为止, 目测勾绘地形图、方格纸计算面积和手工的作业设计图仍然是大多数管护机构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 测量技术发展迅速, 老旧的人工测量方法已经被精确到厘米级别的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所取代。只有采用新技术, 才能避免人工目测定位、勾绘地形图造成的误差, 准确定位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边界, 防止采伐生态公益林。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单纯的手写脑记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然而受经济因素制约,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公益林数据管理没有系统化, 只有少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2 生态公益林管护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公益林存在的种种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制定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策略。首先, 提高生态公益林的整体品质。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 改变以往人工造林采用单一树种的方式, 科学合理地调整树种结构, 避免纯林面积进一步扩大, 改善成活率。这样可以人为提高林地的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 改造林分, 提升森林质量。与此同时, 还要适当地封山育林, 利用自然界的力量, 恢复生态系统。

其次, 宣传教育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定要让当地村民知道什么是生态公益林, 保护生态公益林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详细向当地村民宣传讲解生态公益林一旦遭到破坏会带来的灾难, 让当地村民把管护生态公益林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 改变靠山吃山的陈旧思想。鼓励当地村民将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和开发生态公益林, 如开展生态观光等服务以提高经济收入。同时, 尽快完善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政策, 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提高当地农民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

第三, 查明理清生态公益林现状, 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清查生态公益林, 对存在权属争议、界限不清、属性混乱等问题一一调查落实, 将确认后的数据全部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如地理信息系统。采用成熟的3S技术, 将现场调查与卫星遥感解译相结合, 准确判定生态公益林中的非林地成分。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 及时将生态公益林的变化录入地理信息系统,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科学决策。

3 结语

上一篇:纵向与横向比较下一篇:功能设计优化